中国什么时候有爷爷的大学生?



  陈小宁家的老房子,现已被新房子取代。



  2019年1月陈小宁(后排左一)爷爷陈则兴(前排右二)过生日时全家合影。

  小时候,海口女孩陈小宁总喜欢坐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怀里听故事,从长辈的讲述中,她记住了一个又一个“家”的故事。长大后,陈小宁依然喜欢听长辈们“唠叨”过去的事儿。倾听的同时,对比今昔,她不禁感慨,“70年,中国的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的生活日新月异。”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大四学生陈小宁家70年来发展变迁的故事。

  □南国都市报记者 黄婷 实习生 陈珈云/文 图片由陈小宁提供

  A 新中国成立初期

  全家十几口挤在土坯房,填不饱肚子上不起学

  1996年,陈小宁出生在海口市美安镇道崖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牙牙学语起,她就喜欢围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听故事。

  时间回到小宁六七岁时。落日的余晖洒向陈家小院,风吹树梢,一丝凉意驱散了夏日的闷热。晚饭过后,她搬着小凳子和家人坐在树下乘凉,听长辈们讲故事。

  1946年,爷爷陈则兴在道崖村降生。当时正值解放战争时期,战乱年代,新生命的诞生并未给家庭带来太多兴奋。

  年龄尚小的陈则兴后来从父母口中得知,1949年是家里最兴奋的记忆。当时家家户户敲锣打鼓,大人小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新中国的成立,如同一道耀眼的光,让家家户户看到了希望。然而,当时的物质依然贫乏。

  陈则兴记得,小时候全家十几口人挤在一间破旧的土坯房里生活。每天十几口人张嘴吃饭,碗里的米粒少得可怜,多数是芋头和野菜,肉是稀罕的食物。长辈们总是把少得可怜的白米饭省给小孩吃,孩子依然顿顿吃不饱。1960年代的大饥荒让生活雪上加霜,很长一段时间,全家看不见白米饭,甚至连芋头也吃不上,每天只能吃苦涩的野菜充饥。

  “当时填饱肚子都是问题,对于穿衣、居住,大家自然没有太多的奢望,穿补丁的衣服、住漏雨的房子再正常不过。”陈则兴说,人们上学的愿望却很强烈。

  在镇上读完小学,陈则兴考上了海南华侨中学初中。学校距离家23公里。所幸可以住校,每个月回一次家。买不起单车,陈则兴只能和小伙伴用半天时间步行往返。他们要背着一个月的伙食,一路走来并不轻松,常常到了学校脚已磨出水泡。“家里兄弟姐妹多,经济困难,我交不起学费就没接着考高中。”每当说起此事,陈则兴语气中总是充满遗憾。他说,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高考一度中断,到了1977年恢复高考,很多人重拾课本,改变了人生。而陈则兴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放弃了大学梦,继续拿着锄头干农活。

  在小宁看来,爷爷小时候家贫、住得拥挤。陈则兴却说:“我们很幸运,因为我们生活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年代,免遭父辈们曾经历的兵荒马乱。”

  B 改革开放春风吹

  全家住进新瓦房,解决了温饱添置了新家电

  转眼,陈则兴到了婚育年龄。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陈则兴和同村的一位吴姓姑娘成婚。因为十几口人挤在一起,他们结婚时连拜堂的地方都是挤出来的,酒席也只简单办了几桌。

  1970年,陈则兴的大儿子陈先平出生。几年后,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陈则兴一家搬进了崭新的瓦房居住。

  陈小宁经常听爸爸陈先平回忆,小时候居住的瓦房虽然结实不漏雨,但依然简陋,泥土地板,内置家具不多。那时,家家户户饭桌上已经吃上大米饭,爷爷陈则兴与奶奶勤劳能干,家里隔三差五能吃上一顿肉。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变化不断发生。录音机、电视机、自行车等越来越多进入中国家庭。然而,陈先平儿时的记忆里,进城才能看到这些新鲜玩意儿。

  到了20世纪90年代,陈家也添置了录音机、自行车,后来又有了电视机、沙发等。再后来,黑白电视机被彩色电视机取代,汽车也渐渐被人们熟悉。

  农村人不再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活。陈则兴和老伴于1997年在村里开了一家小卖部,家里增加了一份收入。

  教育也开始发生变化。陈先平和弟弟妹妹在镇上读小学、初中,不用跑到几十里外的城里读书。但是,当时“义务教育”还是个陌生词,一年几百元的学费对家里是不小的开支,陈先平作为家里的老大,读完初中后便放弃了学业。

  虽然文凭不高,陈先平并不担心,因为当时发展的路变得更宽了。在回家帮父母干了一段时间农活后,陈先平于1998年考了驾照。随后,他放下锄头,来到海口市区,开起出租车。

  陈先平说,他小时候的家不算富裕,却告别贫穷,解决了温饱问题。让陈先平兴奋的是,小时候的生活充满新鲜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很多新鲜事物。

  C 走进幸福新时代

  住进宽敞楼房,衣食无忧,一家两个大学生

  1995年,陈先平成家。与父辈仓促结婚不同,他和妻子吴金花经人介绍相识,恋爱一段时间了解彼此后才结婚。同时,在村里摆了很多桌酒席,请来众多亲朋好友热闹了一番。

  1996年,陈小宁出生。小宁的童年记忆被游戏和玩耍占据,快乐幸福、无忧无虑。小宁吃着白米饭长大,餐桌上顿顿有肉,爷爷奶奶吃怕的野菜、芋头饭却让她觉得很新鲜。小宁看着彩色动画片长大,后来,笔记本电脑、Ipad、智能手机等进入家庭,让她对父辈们着迷不已的彩色电视机一度失去兴趣。

  2005年,陈先平和吴金花在海口府城买了一套50平米的房子,一家五口搬到城里生活。那一年,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小宁,从乡镇小学转入海口琼山三小读书。此时,我省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不用再为学费发愁,且家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同时,小宁和弟弟还会到校外机构补习文化课、学习才艺。

  2009年,陈先平专职开起旅游大巴车。吴金花在照顾3个孩子之余打些零工。陈先平和吴金花勤劳能干,几年后,他们从50平米的小房间搬进了100多平米的大房子。

  如今,陈小宁是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一名大四学生;大弟弟考入海南大学;小弟弟在海口一职业学校学习一技之长。

  爷爷奶奶习惯了农村的生活,仍在镇上经营着小卖部。逢年过节,一家老小齐聚道崖村的祖屋,很是热闹。祖屋的旧瓦房早已被宽敞明亮的新平房取代。

  “爷爷奶奶总爱说是中国共产党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小宁说,小时候,她不懂;如今,她不仅懂了,且同样对共产党心存感激。

  “我们这个小家庭并不是很富裕,也不是变化最大的,但是我相信,70年来,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是亿万中国家庭共同的感受。”小宁说,将来自己成了家有了孩子,她要把陈家的故事讲给孩子听,让这个美丽动听的故事代代相传。


}

听爷爷讲述革命故事 八一前夕大学生志愿者看望抗战老兵

来源: 湖州在线-湖州日报

  湖州在线讯 今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昨天,我市大学生志愿者和湖城月河街道浮星桥社区工作人员,来到湖州军分区干休所,看望居住在那里的抗战老兵。志愿者们不仅为老人们送去鲜花和节日祝福,还一起聆听抗战故事,重温革命记忆。

  “我出生在山东枣庄,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回想起来真是九死一生。”虽然已经86岁高龄,但回忆起自己的抗战经历,高继尧老人依旧历历在目。这位革命老军人声情并茂地讲述烽火岁月里战争的残酷和艰辛、革命军人顽强的战斗精神以及现在安定生活的幸福感。

  据介绍,目前干休所生活着7位老人,平均年龄93岁,他们参加过革命战争,也参与过国防建设。为传播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几位老人还担任驻地学校的校外辅导员,经常走进社会单位、学校,宣讲抗战事迹和革命传统,让这些宝贵的历史财富代代相传。

  “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们,大部分出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如今年岁已高。为了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有质量、更加幸福,我们在生活上实行精细化服务,为每位老人量身定制个性化医疗保健方案。”湖州军分区干休所政委杨文华说,他们和老军人结成“亲情对子”,经常上门坐一坐、聊一聊,并联合驻地单位开展歌咏比赛、书画展等,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

  “听老爷爷讲述革命年代的故事,亲身感受当年抵御外敌的那段历史,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就读四川音乐学院的傅凯旋告诉记者,自己平时经常听红色革命歌曲,回去后,她和同学们会将老人口述的抗战故事整理出来,为即将到来的建军节留下一份特殊的“记忆”。

标签: 老人;干休所;抗战故事;湖州;生活;革命;军分区;抗日战争;爱国... 责任编辑: 金英磊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

今年暑假已经过去大半,在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安172班就读的钱天赐回到家乡南通崇川县。与以往暑假生活不同的是,这次他和同学们带着一个特殊的任务回到家乡——寻访身边有温度的改革故事。他决定拜访村里年长的老人,听他们说说过去的历史。

听七旬老农户追忆农村土地改革 

70岁的朱奶奶告诉钱天赐,在改革前的农业合作生产时期,因为条件比较艰苦,队里面除了队长,还有会计。会计负责计算工分。工分的大小分为一、二、三等功劳。能卖得起力气,能干重活的就是一等功劳,能拿8-10个工分。差一点拿个6个工分。剩下的老人,孩子就拿3-4个工分。“那个年代,基本就是解决温饱。”朱奶奶回忆道。

钱天赐随后拜访了72岁的汤爷爷,从爷爷口中了解到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我有近4亩田,一块田在自家门口,其余两块分在,别处。一般上半年种小麦,下半年种水稻。收获的粮食留下家里面吃的,至少能卖两千多块。散地、田垄,河边种上菜籽,也能换出百来斤菜油。有时候也种些玉米,蚕豆。大多这些都是自己吃的。1996年的时候,儿子成亲,特地把在地门口的3间平房推了,给盖了间2层的楼房。还记得我在这里面请人喝喜酒后,躺在这房子里,一晚上没睡着,心里就不停的想,这日子真好。”

70岁的吕爷爷则高兴地说:“2006年,国家不收粮食税了。对于我们这些大户,田比较多,缴的就很多。这突然不用缴了,担子就轻了。不仅如此,没过多久,就不是你掏钱了,是国家补贴钱给你让你种。国家对农民的政策越来越好,种田也有了出路,手里的田不荒废,有农保生活也有保障。烦心事都没了,日子越过越幸福。”

钱天赐表示:之前在课堂上听老师讲土地承包等历史,总觉得是印在书本上的历史而已,这次通过与爷爷、奶奶们的聊天,真切感受到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对农村、对农民的影响,也更能理解书本上的知识了。

钱天赐拍摄的当地农村照片

用心寻访有温度的改革故事

与钱天赐带着相同任务的还有“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 寻访身边改革故事”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的其他9名同学。

丁行禄同学老家在山东的一个小县城,这次他从人民生活中的细节变化来感受改革的温度。他翻出家中长辈珍藏的粮票,并从长辈那了解到:在70、80年代,要买粮食等必需品,一定要有粮票才行,否则你有再多的钱也没有用,同一时期还有布票,油票,肉票。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1993年粮票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今在电子商务时代,购物更是越来越方便。

妈妈还告诉丁行禄,在没有电脑、手机等这些娱乐方式的年代,人们以听收音机为娱乐方式,收听音乐节目摘抄歌词,收听新闻知国家大事。电视机则是从黑白电视到彩电,再到如今的智能电视。记得二十几年前,家里刚买彩电的时候几乎全村人都过来看电视,那时候86版西游记经常复播,家里的人总是满满的。

丁行禄拍摄的家中留存的抄歌词本

丁行禄拍摄的家中手写信件

 家住南通市的顾钦洋同学也在这个暑假第一次详细听爷爷回忆他的高考往事。 原来爷爷是老一辈的大学生,1965年南通市一中高三(4)班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当年考的科目很多,有数、理、化、外语、语文、政治、历史、生物和植物等。1977恢复高考制度后,高考成为很多人命运的转折点。爷爷那个年代高考还是由国家统一命题,不像现在很多省份、地区是自主命题,爷爷说:希望现在的高三考生注意劳逸结合,做身体好、思想好、学习好的三好生,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用人才。

谈及为何要组织本次寻访活动,该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的指导老师倪琳妍表示:自己作为大专院校的思政专职教师,已在思政课堂授课16年。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如何将抽象的历史让95后甚至是00后大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那需要实践平台,让学生真实地触摸到身边的变化。这次暑期社会实践,还有同学专门制作了常州公交站台的变迁视频,也有同学细心地寻访家乡变迁。他们与身边前辈、长辈交流,了解过去40年那些真实而鲜活的细节,并用文字、图片、视频去记录这段历史。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华北大出来的不一定是中国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