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和小学教育有什么区别?

文珍 ,女,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毕业,临武三中低年级学段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多次在县级和市级上课比赛中获奖,教学中她注重学生数学兴趣和养成教育。做一名“让每个孩子都发光”的教师是她的教育初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激励学生。
大班孩子们马上要读小学了。那么幼儿园和小学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幼儿园和小学的上课习惯、阅读习惯、书写习惯是否相同?小学生在自主力、专注力、情绪控制能力、运动能力和基础知识提升中有什么改变!请走进临武三中幼小衔接系列微课《幼儿园和小学的区别》中寻找答案。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动动小手 点个【在看】再走

}

作者:埃丽卡·克里斯塔基斯 等


文| 埃丽卡 ·克里斯塔基斯

(美国幼儿教育专家) 等

最近知乎有一个热门话题:“如何看待幼儿园不教知识(比如古诗、拼音、简单的加减等)了”。大部分家长担忧的是,如果幼儿园孩子不学点知识,到了上小学的时候压力会很大。 确实,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想法也越来越强烈。早教就成了教育的首发阵地,所以幼儿园的教育被家长认为是“重中之重”。 而近段时间,教育部再次叫停“超前教育”,禁止幼儿园小学化。为什么呢?今天我们编译《大西洋月刊》上的一篇对“超前教育”现象的反思文章,及一位美国幼儿园老师的呼吁,希望对中国的家长朋友们有所启发。



幼儿园变成小学“把关者”

焦虑在孩子和家长身上蔓延

现在,踏进任何一间美国的幼儿园,你都可能被教育者所称的丰富的环境和资源所轰炸。每个墙上都贴着琳琅满目的字母表、条形图、单词墙、教学海报、班规、日历、日程表和各种鸡汤文,可是,这些东西对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来说,真的合适吗?

一项名为《幼儿园是新意义上的一年级?》(“Is Kindergarten the New First Grade?”)的研究对比了全美范围从1998到2010年间幼儿园教师的态度,发现:希望孩子在一年内认识更多字及学会快速阅读的老师比例,从30%上升到了80%。


研究者还指出,幼儿园的孩子们,花费在各种训练上的时间太多了,而投入在音乐和艺术上的时间和比例减少了。这项研究的一个结论就是:越来越多的美国幼儿园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一年级。

而更糟糕的是,因为不少幼儿园的急功近利和超前教育,让那些真正把幼儿园当幼儿园的家长,感到无所适从。他们的孩子可能跟不上老师以及其他孩子的节奏。

来自密西西比州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些地方超过10%的幼儿园的孩子最终因“能力不足”而无法进入一年级读书(*学院君注:美国的幼儿园作为正式学制的一部分,孩子5周岁可以上,6周岁读小学一年级。而在幼儿园之前的称为学前班,可以4岁甚至两三岁的时候上。)

幼儿园变成了小学的“把关者”,而不是去到小学的一个阶梯。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的教室变成了令人焦虑的地方,孩子要从越来越小的时候开始担心随时被踢出局。

他们被急匆匆地教导如何坐在桌子前用纸笔写作业,但这么小的孩子,显然缺少这种技能和集中度;老师们费尽心力哄骗孩子们再完成一些作业才能去玩儿。他们已经开始过早学习一些预备学术技能。

这一切,皆无异于拔苗助长。


超前学习看似有先发优势

到小学二年级后却变糟糕

但这种超前学习,真的有益吗?

有人对美国田纳西州一个公立学前班(类似于中国幼儿园中班、小班及小小班)的孩子们做了一次系统的评估,结果显示,那些上了学前班的孩子们,在进入幼儿园之后表现出了比没上过学前班的同龄人更强的阅读和学习技能,但是当他们进入一年级之后,他们对于上学的态度却会恶化。

而到了小学二年级,他们在读写能力、语言能力、数学能力的测试上表现得更加糟糕。调查人员告诉《纽约》杂志说:“让这么小的孩子就掉到枯燥的课业之中,他们比青少年更容易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越来越多双重职业家庭争先恐后,提前开发孩子的潜能或者认知潜力,他们有一种担心,担心富孩子和穷孩子之间的能力差距越来越大。不过,美国教育政策的重要学者罗伯特·皮亚塔却警告家长们说,“其实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我们现在的早教系统能达到这样的目的。”


一个4岁孩子到底应该懂得什么

尽管如此,大量的家庭依然把孩子的早期看护和教育都从家中搬到了学前班里:美国接近四分之三的4岁的孩子现在都不是在家接受早期教育。父母习惯性“外包”。

但这个阶段是孩子心智的重要养成期,怎么可能全部外包给学校或者培训机构?关键是,非常多家长,认为在幼儿园或学前班,让孩子早早学会从1数到100等,是正常的事情。

我们早在几年前,就曾分享过美国洛杉矶华人妈妈阿桂对这一现象的反思:一个4岁的孩子到底应该懂些什么?而她的孩子所在的一位幼儿园老师,认真回复了这一话题,列出幼儿园孩子真正应该做的事情的List:

他应该知道,他总是被完全无条件地爱着。 他应该知道,他是安全的。他应该懂得,如何在公共场合、和别人在一起和在突发的情况下,保证自己的安全。他应该知道,谁是可以信任的人,如果他认为不对的事情,他可以不做,不管是谁让他做。他应该知道自己的人身权利,而且知道他的家人会无条件支持他。 他应该知道,怎么笑、怎么闹、怎么搞怪、怎么发挥想象力。他应该知道,即使把天空画成橙色,给猫画上6条腿都没有问题。 他应该知道自己的兴趣,并被鼓励发展它们。如果他对学习数学不太感兴趣,那么他的父母应该意识到,他在不久的将来也能学会,何不让他就沉浸在火箭船、绘画、恐龙和玩泥巴的世界里呢? 他应该知道,这个世界是多么神奇。他应该知道,他是多么美好、灿烂、充满创造力、热爱生活、富有同情心。他应该知道,花一整天在户外做花环、做泥饼和搭童话屋比练习拼写要更值得,十分值得。


对应于这些内容,她还特别提醒了家长应该懂得的东西:

每个孩子学习走路、说话、阅读和算术都有他自己的速度,这跟他将来学得有多好没有太大的联系。 最能让孩子将来有高学分的事情,就是给孩子阅读。不是学习卡片,不是练习册,不是多高级的幼儿园,不是闪亮的玩具或电脑,而是父母每天早上或晚上(或两者),坐下来给他们读精彩的图书。 成为班里最聪明最有成就的孩子,不一定就最快乐。 我们想给孩子提供帮助,但却让他们陷入了跟我们一样繁杂而充满压力的生活漩涡。我们能给他们提供的最大的支持,便是给他们一个简单而无忧无虑的童年。 我们的孩子应该被书籍、自然、美工和探索包围,90%的玩具都可以丢掉,但有些东西却不能没有,比如组装型的玩具(像乐高和积木)、创意型的玩具(各种手工艺术材料)、乐器、扮演角色的服装、各种各样的书籍。 他们应该自由地探索下面这些事情:当我们准备晚餐时,他们可以坐在儿童椅上玩豆子(当然,得有大人监督);他可以用小铲子揉面包捣乱,在厨台上用刷子玩面团,即使弄得到处都是。 我们的孩子,最需要的是我们。我们已经变得很善于说服自己——我们得更关注自己,甚至把这当成一个借口,让其他人照顾我们的孩子。虽然我们都需要私人的空间,与朋友聚会,需要有效休息,需要偶尔放下父母的身份……但孩子更需要父亲坐下来,用心倾听他们的生活,需要母亲抽出时间,跟他们一起做手工,需要我们给他们讲故事,和他们一起犯傻…… 他们需要我们,在春夜里陪他们散步。他们需要我们,一起准备晚餐——即使这会让时间延长一倍。 他们应该了解,他们永远是我们心里的第一位,而且我们真心享受和他们一起共度的时光。


是的,童年是一场旅程,而非一次竞赛。一定不要本末倒置。

回落到学前班和幼儿园,孩子们在这里要培养的真正重要的能力,也不是读写能力,而是听说能力。

真正高水平的幼师会不断尝试与孩子们聊天,想方设法鼓励他们表达个人想法、活跃思维能力。例如,同样是看到孩子的画,一名普通教师会简单夸一句:“这房子真漂亮!”而高手就会蹲下来问孩子:“能告诉我你画的是什么吗?”

两者区别在于,前者是单向交流,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画的到底是不是房子,就直接下结论“这是个房子,老师很喜欢”,从而关闭了进一步对话的可能;

后者则以开放式的问句,引导孩子说出想法,探知孩子内心,成为启发孩子思维能力的催化剂,而思维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的核心。


不幸的是,现在太多的幼儿园和学前班,课堂里的对话是单向而乏味的,老师像木偶一样,简单粗暴地把“干得漂亮!(Good job!)”当成了口头禅。

一个基于美国11个州700多个学前班课堂的调查发现,只有15%的课堂上,老师和孩子们能够进行有效互动——只有15%!

有人请美国幼儿教育专家埃丽卡·克里斯塔基斯对一个极受欢迎的学前班课程进行评论,它们的课程有大量的主题单元,包括学生必须要学会的生词表和重要概念。

打个比方,这个课程中有一个海洋主题,要让孩子们理解海洋对于环境的重要性,学生要学一大列的专有名词,包括外骨骼、扇贝壳、鲸脂。

然而这位教育专家的感受是这样的:

第一眼看过去,这些单词看起来倒是很有趣,很有“教育意义”,但仔细一想,就在回到这种趋势非常危险,它用关键概念大大局限了孩子们学习的范畴,积极的、探索性的早期教育法,变成了照本宣科的直接教学。

就像上述的洛杉矶幼儿园那位“愤怒”的老师一样。她随即也提到自己见过的一些做的比较好的学前班。

一次,孩子们在讨论蛇到底有没有骨头,他们把蛇的身体和恐龙化石、鱼作对比,惊讶于这些弯弯曲曲的动物怎么能容得下这么坚硬的骨头,老师没有告诉他们答案,直到有一个曾经去过博物馆的孩子,说自己曾看过蛇的骨架——由一节骨头、一节骨头、一节骨头……组装而成,老师才说,“我们还有很多调查工作要做。”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法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是最合适的,和风靡全球的芬兰的学前教育异曲同工。

如果你去到芬兰,看那里的学前班老师怎么教孩子阅读(芬兰孩子直到7岁才开始正式的阅读指导),你会发现:他们非常注重和孩子聊天,引导孩子说话。老师们不断问孩子问题,让孩子说出答案,而不是塞给孩子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责任编辑:杨锐频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05日

【摘要】每年的自考选专业都成为广大考生的一件难事,有的考生会在选专业的过程中盲目跟风,哪个热门就选择哪个;哪个比较火爆就找哪个。到头来自己脱离实际,离毕业时间遥遥无期。那么应该给怎么正确选择呢?很多考生了解到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那么二者的区别又是什么呢?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有什么不同呢?

这几年,自考报考人数逐渐增多,其中报考汉语言文学的人数位居前列,紧追其后的则是学前教育,外法学,行政管理,会计,小学教育等等的报考人数也是非常的可观。学前教育的考生主要是本身学习该专业或已经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的人群,报考小学教育的主要人群也是如此。那么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就有一个疑问了,到底是选小学教育比较好还是学前教育比较好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学前教育专业包括了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等,所有科目都有规定的学分,考生们只有通过了所有科目的考试,才能够申请拿到本科学历文凭。

自考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分为本科和独立本科两种类型,如果学习者选择的是本科类型的专业,则这一专业的报考者在专科专业的学习也必须是小学教育类型的专业。

如果不是本科类型的专业,则需要补考几门课程;而学习者所在的省份将自学考试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归纳为独立本科,则学习者专科是选择的专业与本科时的专业并没有联系。

学前教育专业更适合在各公(私)立幼儿园、早教机构、学前教育研究机构等从事幼师的工作;

小学教育更适合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讲师、公务员、教育学院研究人员等工作。

首先,因为不同的教育专业而面对的教育专业对象的不同,自考学前教育专业面对的是幼儿,是3-6岁(周岁)的孩子;小学教育面对的是小学生,是7-12岁(周岁)的孩子。不同的孩子需要用不同的“对策”来实施“教育”。

自考学前教育专业以后的工作单位是幼儿园,而幼儿园是幼教全科,需要教师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小学教育以后的工作单位是小学,而小学更加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一般是单科教师。

从表面上看来,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对于本身没有专业基础的考生来讲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学习起来更为困难。很多考生考虑到专业对口会着重考虑该两项专业,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最后,希赛小编建议,考生们应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专业,切不可盲目从众一味地追求热门专业。适合自己的专业不仅学习起来更有动力,也能在较短的时候内获取学历文凭。

2022年考试如何快速通关?,助你一举突破60分,实战通关!

【原创声明】本文内容系希赛网原创,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希赛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有何不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