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给孩子选择合适的书?

  2020年10月,我的专著《阅读力决定学习力:提高阅读力的11堂课》甫一上市,便有读者问我,为什么不是12堂课?因为人们习惯把12当作一个周期(或受传统民俗和心理学影响)。我说,还有一堂很重要的课没有写。他们问是哪一课,出于慎重,也出于凡事切忌言之过早的习惯,我只能笑而不答,也含有且听下回分解的意思。那么,现在可以向诸位读者揭秘,下回分解已来,那就是“0~6岁儿童的阅读课”。《阅读力决定学习力:提高阅读力的11堂课》讲的是1~12年级学生的分级阅读,《爱上阅读:学龄前儿童分级阅读》(大象出版社出版)将开讲0~6岁儿童的分级阅读。《阅读力决定学习力:提高阅读力的11堂课》在过去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已经重印多次,受到广泛欢迎,而《爱上阅读:学龄前儿童分级阅读》却姗姗来迟,真应该向0~6岁的小朋友们和小朋友的父母、老师们说声“对不起”。

  儿童阅读,越早开始越好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些中国父母刻意效仿起欧美国家某些父母的“放养教育”,据说这种方式培养出了很多创新型人才,而且父母似乎还不太费心思和精力。说实话,在儿童教育培养中,确实有不少孩子就是在“放养教育”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可是,我们千万不要把“放养教育”理解成“放弃教育”,放任儿童成长而不做任何引导。所谓“放养教育”,应该放的是孩子的精神,是孩子的想象力、表现力、好奇心,是心情;养的是孩子的良好习惯,是孩子的心智和自理能力,而且还要注意纠正孩子某些不良行为习惯。如果父母不去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而是任其自由自在、随心所欲,以为可以就此静待花开、水到渠成,那就成了“放弃教育”。

  对孩子的教育越早开始越好——这是许多权威专家的观点。

  美国心理学家安德鲁·梅尔佐夫(Andrew Meltzoff)早在1977年就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他对新生儿模仿能力研究的成果,经过模仿测试,他发现,出生12~21天的新生儿已经具有了模仿他人表情和动作的能力。更多的研究发现,出生两天的新生儿大脑已经具有将正常的母语进行语音加工的能力;出生30天的婴儿可以认知周围环境的景象和声音;出生90天的婴儿拥有辨别视听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够顺利地进行各种学习活动。

  孩子通过接触外界给予的各种信号刺激,建立起了脑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而这个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人们想象。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在总结20年的研究成果后指出,在孩子早期的大脑发育中,每秒钟会产生700个神经元联结。这些神经元联结构成了大脑的基本结构,是未来孩子正常学习、生活的保障。在孩子2~3岁时,这些神经元数量将达到顶峰,甚至比成年人还多。但是如果这些神经元没有接收到外界给予的刺激联结,则会慢慢消退。

  这就是说,婴幼儿从出生起就具有令我们家长意想不到的学习能力,如果我们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给予婴幼儿应有的刺激联结,就将错过他大脑发育的第一个关键期。

  那么,对婴幼儿的阅读培养也是应给予的刺激联结吗?

  给予孩子的外界刺激越丰富,孩子的接收能力就越强。而阅读则是同时给予刺激种类最丰富的形式。

  儿童阅读,越早开始越好——这也是许多权威专家的观点。

  美国人类学家贝蒂·哈特(Betty Hart)和发展心理学奠基人托德·里斯利(Todd Risley)的合作研究发现,儿童早期接触的语言越多,比如听到父母和他聊天,听父母讲故事,那么他的大脑就越活跃;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发展是相互影响的,比如当一个孩子积累了一定量的词语,他的理解能力、口语表达也会增强,叙事更有条理,从而沟通、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自信心都会比其他孩子更有优势。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孩子的阅读开始得越早,阅读时的思维越复杂,阅读对智力发展就越有益,因为阅读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看书过程,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孩子还将自主地进行理解、想象、推理……这些能力一并构成了阅读的全过程。

  这些年来,学龄前儿童的阅读早已开始,可是还不够广泛;指导学龄前儿童阅读的书已经出版不少,可是还需要继续深化。我们经过研究发现,学龄前儿童阅读之所以还不够广泛,主要是因为0~3岁儿童的阅读开展得明显不够;指导学龄前儿童阅读的书之所以还需要深化,主要是因为0~6岁儿童的阅读指导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不足,而其中分级阅读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尤显不足。

  以下,就是我对学龄前儿童分级阅读的一点认知。

  0~3岁婴幼儿的阅读规律

  家长们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希望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我曾经问过一个朋友:“你认为最好的你是什么样子的?”他不假思索地说:“做着自己感兴趣又擅长的事情,我喜欢那样的自己。”

  因为感兴趣才能更加专注和投入,逐渐地把“感兴趣”的事情变为“擅长”的事情,从中获得愉悦和成就感,这的确是很多人对自我价值的渴望。

  对0~3岁的婴幼儿来说,“玩”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当然,这并不是指狭隘地玩玩具、做游戏,而是通过“玩”来实现对陌生世界的探索,获取发展的认知。而阅读,则是能同时兼顾“玩”的形式和达成探索与获取认知的绝佳模式。

  0~3岁是婴幼儿潜能开发的一个关键时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根据智力测验的研究,绘制了智力发展曲线图。人的智力发展速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把人的成熟智力看作100%,4岁时可以达到成熟智力的50%,8岁时达到80%,另外20%的智力发展速度明显变缓,一般到17岁时才会完全达到成熟智力。

  很显然,家长应该抓住智力快速增长的早期教育关键期,而早期教育的核心恰恰是阅读。日本教育学博士石井勋曾说:“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因为每一门学问都从阅读书籍开始。”在早期教育中,阅读对于婴幼儿的个人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越早对婴幼儿进行阅读启蒙,就越容易使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并且将阅读变成他们擅长的事情之一。

  0~3岁的婴幼儿正处于生物性本能的满足时期,他们渴望了解眼前的陌生世界。在进行亲子阅读时,家长可以环抱着孩子,温柔地为他们讲述故事。孩子在家长的怀抱和阅读的温馨氛围中感受长辈的爱,收获安全感。书,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与家长建立情感的纽带,帮助他们从中获得感官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满足,并与家长建立亲密的关系。

  0~3岁是婴幼儿生理、心理的快速发育时期。这其中包含他们的知觉、运动、记忆、思维、良好行为及性格特点等诸多方面的高速发展。当阅读内容符合他们的认知,满足他们的好奇时,他们就会主动将阅读与所熟悉的生活相结合,以帮助自己正确地认知与分辨,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性格。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主动探索的动力。孩子因为好奇,会通过“聆听”故事开启想象力,将语言、思维和想象进行联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启蒙,对幼儿的独立思考以及自信心的培养都有着促进作用。

  0~3岁是婴幼儿智力开发的关键期。家长需要让阅读变成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从而促进婴幼儿思维、想象和语言等多项潜能的开发。日本学者七田真认为,3岁就能轻松阅读书本的孩子,终其一生都会有读书欲。这种读书欲、求知欲将直接影响孩子入学后的学业成绩。

  此外,早期阅读对治疗患有阅读障碍、脑部疾病的儿童也有积极的作用。格兰·多曼博士在从事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治疗与研究中发现,如果智力障碍的儿童在3岁或者更小的时候能够接受阅读、识字等早期教育,他们都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阅读不仅可以“催促”不会说话的孩子早日学会说话,而且可以帮助口齿不清晰的孩子变得口齿流利。多曼博士认为儿童的大脑具有魔术般的吸收力,这种能力从胎儿时期就开始发育,8岁达到顶点,决定性的学习时期是从1岁到5岁。限制孩子获得阅读能力就是限制孩子的智力发展。

  婴幼儿早期的阅读启蒙仅仅是孩子这一生阅读的开始。然而,一旦能够引导婴幼儿早早学会阅读,阅读则将会成为他们一生的兴趣。婴幼儿早期的阅读不仅有益于婴幼儿个人,还对家庭的文化氛围、社会的文化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尽管很多家长都知道早期阅读的意义和重要性,但他们并不能完全正确地认识到亲子阅读的重要性。0~3岁婴幼儿的阅读需要由家长来引导,作为阅读的指路人,家长一定要肩负起引导的重任。有的家长可能会对此感到焦虑,究竟怎样引导、怎样阅读才能让孩子喜欢自己讲的故事呢?对于看上去似乎懵然无知的婴幼儿,总觉得阅读距离他们有点儿远。

  其实做法很简单,只要你贴近孩子,跟他一起看一本书就好。

  如果你不会声情并茂地讲故事,这也没关系,那就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阅读环境。或者,你拿起一本图画书递给孩子也很好。千万不要认为婴幼儿只是刚开始咿呀学语,也不要瞧不起他还未识字。只要你能成为孩子的阅读榜样,对他就能产生影响和引导,他的咿呀学语很可能就是在表达自己的快乐,过上一段时间,孩子就会学着拿起一本书,表现出强烈的阅读兴趣。

  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德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卡尔·西奥多·雅思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什么是教育》中如此精彩且浪漫地写道:“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家长不妨就用阅读来召唤孩子的阅读吧!

  0~3岁婴幼儿的选书原则

  阅读的第一件事是选书。那么,对于0~3岁的儿童,怎样替他们选择适合阅读的读物呢?

  我们之前提到,被阅读者喜欢的书就是最好的书。虽然我们的小读者还不会说话,没有办法表达他们的阅读喜好,可家长不能因此就只按照自己的喜好选书给孩子读。儿童发展研究专家们对不同月龄的儿童发展特点有过不少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作为替他们选书的参考。

  0~6个月的婴儿视觉能力尚未发展成熟,视力基本为0.1。相较视觉能力,他们的听觉能力则发展得快很多。他们可以分辨周围环境的多种声音,包含语言、语调,以及语气、情感。婴儿期是儿童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听觉的发展在此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孩子出生起,父母就应该大声、亲切地为孩子朗读,让孩子通过对父母声音的熟悉和阅读时的肢体接触来获取感官刺激,促进身体发育。当孩子已经熟悉了“聆听”,“书”就成了他们获取愉悦的工具。

  其实,对于0~6个月的婴儿,家长不需要买太多书本,一两本柔软的布书供宝宝用小手反复揉撕,一两套色彩鲜明的卡片刺激孩子的视觉,几本朗朗上口的童谣书磨磨宝宝的小耳朵,足矣!

  美国心理学家沃克和吉布森(R.D.Walk &E.J.Gibson)设计的视觉悬崖实验证明,6个月的婴儿已经具有深度知觉,这个阶段的婴儿可以对同一物体的凸凹程度或不同物体的远近程度做出反应。6个月的婴儿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他们动用自己的各种感官探索一切。图书,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件值得好奇的物品,相对于用眼睛看,他们更愿意用手去抠一抠、撕一撕,用嘴巴咬一咬、尝一尝。

  针对孩子这个阶段的“探索”兴趣,家长可以把“阅读”设计成一件有趣的事情,和他们一起通过“玩”的形式来接触阅读,比如,给孩子选购材质比较特殊的图书(防水的洗澡书,不易撕坏的布书,设计有趣的洞洞书、拉拉书,等等),让他们在欢乐的氛围中理解“阅读原来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对于1岁前的婴儿来说,阅读的根本目的是让他们在其中获取情感的满足,从而产生阅读的兴趣。

  1~2岁的儿童已经从“探索欲望”向“求知欲望”转变。在前期阅读启蒙引导较好的家庭,孩子甚至会主动邀请家长帮助他读书。从咿呀学语到有意识地表达,从单字到短句,1~2岁是儿童语言能力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家长可以根据孩子本阶段的认知能力以及阅读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

  为满足儿童该阶段的求知欲,家长应当有意识地选择内容有趣、色彩鲜艳的图画书。图画书的内容最好贴近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比如可爱有趣的卡通人物、小动物等。图画书最好有着简单的故事情节,便于家长的讲述。家长讲述时,要注意给孩子输入丰富的词汇和语句,还要对一些有趣的词汇和语句重复讲述,采取简单重复、易于记忆的方式让孩子感受语言的趣味。

  2~3岁的孩子语言发展特别迅速,他们可以掌握与生活有关的词汇以及基本的口语。这个阶段的孩子交流意识非常强烈,他们愿意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比如,当看到感兴趣的画面、听到有趣的语句时,他们会主动打断家长的阅读,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者看法。

  家长可以根据这个阶段孩子的认知基础和理解能力,选择一些故事文字比较简单、插画细节比较丰富的绘本。绘本的主题范畴可以比较广泛,比如情感类、行为习惯类、基础科普类等都是该阶段孩子乐于接受的内容。最好的儿童阅读要在交流中进行,最好的阅读效果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家长要注意引导这个阶段的孩子加强自我意识,帮助他们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储备,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自我。

  对于2~3岁的孩子,家长的参与特别重要。在亲子阅读中,家长不仅要主动引导孩子去探索和思考,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而且要增加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无论是书中出现的颜色、数字、图画,还是故事情节,家长都可以设计问题进行提问,与孩子交流,同时还要为孩子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做好接招准备。

  3~6岁幼儿的阅读规律

  如果说0~3岁幼儿阅读的目的是使他们喜欢上“书”,并对阅读产生兴趣,那么对于3~6岁的幼儿,我们则希望他们可以在阅读中获取认知发展以及精神上的满足。美国行为学家吉格·吉格勒(Gyger giegler)曾提出:“除了生命本身,没有任何才能不需要后天的锻炼。”幼儿的想象创造力、洞察判断力、逻辑推理力、语言表达力、社交沟通力、学习记忆力等一系列能力的发展,都要通过环境影响使得主观的培养得以锻炼及提升。其中的环境影响通常是指家庭、学习以及阅读环境的影响。

  我们之前谈过,阅读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成就,塑造一个人的性格。我们也希望“阅读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幼儿的各项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

  科学家经过对幼儿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后,把幼儿3~6岁这一时期称为“潮湿的水泥期”,指的是该年龄阶段的幼儿性格像潮湿的水泥,具有可塑性。等过了这一阶段,水泥干了,孩子的性格稳定了,就很难改变了。所以,这一时期家长对于幼儿的引导,会影响幼儿的性格养成。

  如果家长能够一直积极与幼儿进行亲子阅读,给幼儿树立阅读的榜样,那么幼儿便能很容易地把阅读视作和吃饭、喝水无异的一种生存本能。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这些就是我们的生存本能;当现有的知识无法满足需求,阅读就是获取知识的最好方式,这也是生存本能。

  3~6岁年龄段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迅速发展,开始试着根据自己的基础认知进行理解,将思考得到的发现积极地表达。他们的解码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都伴随着其基础认知的逐渐增长而提高,这与他们的阅读数量是密不可分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语言是智力发展的基础,也是所有知识的宝库。”给予幼儿足够的语言刺激和书面符号刺激,可以使他们更深入、更广泛地进行思维训练,提升语言的表达技巧和流畅度。做好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对他们认知的发展和阅读能力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3~6岁年龄段的孩子,有的依然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有的虽然喜欢与大朋友、小朋友接触,但是还搞不懂什么是“友谊”,有的会开始表现出“害羞”,有的会因为好奇心或者夸张表现出破坏性行为……他们对如何表现友谊,如何正确相处并不完全知晓,有时候还会出现心口不一的情况。

  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我们还不能完全理解幼儿的心理世界时,家长可以通过阅读,比如借助情绪类绘本,引导幼儿正确认识情绪以及正确表达情绪。此外,家长还可以通过榜样的作用帮助幼儿走出“自我”,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幼儿从理念上认识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为他们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提供帮助。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把幼儿早期阅读要求明确纳入了语言教育目标体系,并提出: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阅读是儿童教育的第一步。当幼儿已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时,他就能发现上下文之间的关联性,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判断。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包括对字、词的解码能力同时得到提高,这将对幼儿的阅读发展,尤其是实现自主阅读的过渡奠定坚实的基础。

  3~6岁幼儿的选书原则

  中国教育家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一书中写道:“有规矩的自由叫活泼;没有规矩的自由叫放肆;不放肆叫作规矩,不活泼叫作呆板。”英国教育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认为,品格教育在孩子6岁前就已基本完成。6岁前是儿童塑造健康人格的最佳时期、良好性格的形成期,也是自我意识的逐渐完善期。

  为3~6岁的孩子选择书籍时,家长要重视选择行为习惯养成、自制力的培养、勇敢品性的塑造以及良好的想象力创造等主题的书籍。基于幼儿喜欢模仿的特点,家长要以榜样作用为导向,引导幼儿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构造价值观的雏形;比如引导他懂得分辨是非、遵守秩序,学会与人交往,学习如何克服困难,等等。

  6岁前是幼儿各项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能力。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要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这就要求家长尊重幼儿的学习方法和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和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官、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6岁前孩子在阅读中或多或少要识一些字。家长可以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标志,比如路牌、商标等,引导幼儿去发现、认知。家长还可以结合阅读来达到这一目标,选择关于文字演变的图书,让孩子在识字时感到轻松快乐。

  幼儿通常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因此家长要为幼儿创造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比如有意识地把有可能引发孩子阅读兴趣的书籍摆放在很容易被他发现的地方,从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和学习。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对幼儿积极主动学习的需求关注度不够,更谈不上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和条件,这可能导致孩子错过了能力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

  随着认知水平的提升,有的幼儿在长期阅读的影响下,对未知会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兴趣。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状况,有重点地推进或扩展阅读方向。比如有的幼儿喜欢听读英语儿歌,家长就可以为他选择有点读、跟读功能的幼儿英语启蒙类书籍;有的幼儿喜欢提问,家长就可以为幼儿选择人体、物理、机械、天文、地理、气候、海洋等科普类书籍等。

  此外,随着幼儿的身体发育,他们对自己的身体会产生好奇。通常幼儿在3岁左右可以准确说出自己的性别,他们会逐渐地发现自己和异性同伴身体部位不一样的特点,并对自己的身体产生好奇。在幼儿提出关于“身体结构”“生命来源”等问题时,家长应该正面回答,科学引导。家长要正面积极地看待性教育启蒙,更好地教给孩子如何拒绝与陌生人进行身体接触,教会孩子保护自己远离性侵害。

  关于3~6岁孩子的选书策略,以上主要围绕着如何通过阅读实现幼儿品格塑造、帮助幼儿形象认识汉字、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以及让幼儿学会自我保护等角度来阐述。当然,3~6岁幼儿的发展特点远不止这些,家长还要根据幼儿个体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以及尊重幼儿的阅读兴趣和喜好,从更多角度为幼儿选择合适的读物。

  从婴儿呱呱坠地起,家长一直在给幼儿进行家庭教育,家长的言行举止早就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孩子。与0~3岁的幼儿不同,3~6岁的幼儿主观性逐渐增强,渐渐有了主见,这时候,相对于反复说教,亲子阅读显然更适合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这一方面间接地使幼儿接受教育认知,另一方面又能继续培养亲子感情,让孩子受到亲情教育。何乐而不为呢?

  (本文作者聂震宁,阅读研究专家、中国出版集团原总裁)

}

看过来!宠粉福利来了!

朗读君联合各大图书出版社

所谓,“得语文,得天下”,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语文中的阅读成了“失分大坑”,如何在阅读这一项抓分成了很多孩子的难题,很多家长为此着急,

今天小编为大家收集了阅读抓分大全。相信一定能对各位同学有帮助。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

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

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写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

写景主要体现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

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

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

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

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

五、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常用的比喻词有“好像”“犹如”“仿佛”等,有的比喻句用“成了”“变成”“是”等代替比喻词,如: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比喻句的特点是:本体和喻 体有些相似,并且本体和喻体是不同类的。所以有比喻词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比喻句,

如:小花长得好像她妈妈。(X)

2)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像人一样。

如:青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此句用“告诉”“快乐”等写人的词语来写小动物。

3) 夸张:故意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地描述。

如:(夸大)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缩小)在巴掌大的牢房里,他照样锻炼。

4) 排比:把意思相联、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大体相等、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排列在一起。

如: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天山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传到大河长江之南,使全国的人民心一齐欢跃起来。

5) 设问:自问自答。

如: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

6) 反问:无疑而问,问而不答,答案暗含在问话中。

如: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7) 疑问:提出问题。

如:今天你去图书馆看书吗?

比喻句:碧绿的海面,像丝绸一样柔和,微荡着涟漪,真美!

拟人句:太阳揭开云被,露出金色的微笑,慈祥地注视着大地。

排比句:青蛙叫起来,无边的田野如沸如腾,如鼓角齐鸣,如风潮迸涌。

反问句:光是学习优秀,就能算得上“三好学生”吗?

夸张句:桂花十里飘香。

设问句:小明为班级做贡献,是为了老师表扬吗?不是的,他是诚心诚意为班级做贡献。

六、联系上下问解释词语的意思:

方法1、顾名思义,采用扩充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连接成一句话

方法2、找近义词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顺

方法3、结合这个词所描述的对象具体描述

……一面……一面…… ……一会儿……一会儿…… ……既……又……

……不仅……而且…… ……不但……还…… ……连……也……

……不是……就是…… ……或是……或是…… ……宁可……也不……

尽管……可是…… 虽然……但是…… ……却…… ……然而……

如果……就…… 假使……便…… 要是……那么……

只要……就…… 只有……才…… 无论……都…… 不管……也……

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 既然……那么……

1、仔细阅读字词所在的句子,了解句意,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

2、认真分辨两个词语的区别是什么,以1为依据作出选择。

1、先弄清词语中每个字的意思,再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来理解。如:“疾驰”,“疾”是“飞快”,“驰”是“奔跑”,“疾驰”就是“飞快奔跑”的意思。

2、运用近义词或反义词来解释。如:(近义)“焦急”就是“着急”的意思。(反义)“熟悉”就是“不陌生”的意思。

3、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如《养花》一文,从“到院子里看花—回屋工作—再出去—再回屋”,就可以猜出“循环”是“不断重复”的意思。

褒义词:形容好的,如“顽强”;

贬义词:形容不好的,如“顽固”;

中性词:形容不好不坏,如“环视”“桌子”。

1) 她(既)是个三好学生,(又)是个优秀队干。

2) 他(一边)听音乐,(一边)画画。

3) 3、(因为)今天是六一节,(所以)不用上学。

4) 武松(不但)勇敢,(而且)非常机智。

5) 小明(不仅)学习刻苦,(还)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学生。

6) (只有)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人,(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功。

7) (只要)你肯去钻研,(就)一定能克服这个困难。

8) (无论)刮风下雨,我(都)按时到校。

9) (虽然)今天放假,(但是)小花还是呆在家里认真学习。

10) (如果)明天天气好,我们(就)去爬山。

11) (即使)你这次数学考了满分,(也)不能骄傲。

12) 凡卡心想:(与其)在城里受罪,(不如)回乡下爷爷那里。

13) 刘胡兰(宁可)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屈服。

14) 这道题(不是)你做对了,(而是)我做对了。

15) 他(一)读起书来(就)废寝忘食。

一般出现的是多音字,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文章中的词语作出恰当的选择。

1、——(破折号)的作用

① 解释说明; ② 话题的转换; ③表示话语的中断; ④ 时间或声音的延续。

2、……(省略号)的作用

①引文的省略;②列举的省略;③说话断断续续。

3、“”(引号)的作用

① 直接引用② 特殊含义③ 强调意思 ④ 特定称谓

(。):陈述句的末尾停顿用句号。

(?):问句末尾的停顿。

(!):感叹句末尾的停顿。

一句话中间的一般性停顿。

(;):一个句子中,并列的分句之间用分号。

如: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珍珠,冒到中途又歪下去了;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大水泡。

(、):句子中并列关系的词语之间用顿号。

如: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是我国的四大河流。

(:):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的停顿,提起下文,表示后面还有话要引起注意。如:她说:“我明白了。”

(双引号“ ” 单引号‘ ’)

a) 表示直接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或书刊等的话。如:她说:“我明白了。”或:楼的前面挂着“镇隆中心小学”的牌子。

b) 表示强调,引起注意。如: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c) 表示意思否定。如: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注:引号里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如:他问老师:“老师,‘置之不理’的‘理’字是什么意思?”

9) 省略号(……):省略号有三种用法:

a) 表示引文内容的省略。如:我读了“渔夫皱起眉……别等他们醒来”这一段,心里很感动。

b) 表示例举事物的省略。如:动物园里有白熊、大象、猴子……

c) 表示话没说完。如:指导员伤心地说:“我没有把你们照顾好,你们都瘦得……”

d) 表示声音断断续续。如:“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

10) 书句号( 《》 ):表示书籍、报刊、文章、影视剧等的名称出现在一个句子中的时候,这些名称应用上书名号。

如:昨天,我读了《林海》这一课,还看了《惠州日报》和《西游记》。

11) 破折号(——):

a) 表示解释说明。如: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

b) 表示意思的递进或转折。如: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c) 表示声音延长。如:“嘟——”火车进站了。

十一、给文章加上恰当的题目

1、根据文章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加上简短的修饰语。(比较保险)

2、根据文章的中心,用中心词作为题目。

4、按总后分、总分总、先分后总的的顺序。

小学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

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5、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7、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

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

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最后,觉得今天小编分享的资料有用,底部点亮“在看”,文末左下角“分享”给更多的家长们和同学们哦~

}

京东已向全国2661个区县提供自营配送服务,支持货到付款、POS机刷卡和售后上门服务。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编号新出网证(京)字150号 |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 消费者维权热线: |

京东旗下网站: | |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3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适合初三孩子看的书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