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专业学科中你觉得对你来说觉得有点难的学科主要有哪些?

9月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出席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一起来看↓↓↓

尊师氛围更浓、强师举措更实、惠师政策更好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明天就是教师节了,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想请问怀部长,您认为十年来教师队伍建设最主要的进展有哪些?

教育部部长 怀进鹏: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我特别愿意回答,因为我做过20多年的教师。

教师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依靠。我们常说教育就是未来,培养人才就是培养国家的创新能力。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我想就这个问题跟各位报告一下,这十年来教师工作所取得的进展。

首先,报告一组数据:截至2021年,我国共有各级各类教育专任教师1844万人,比2012年的1462万人增长26%。应该说,这十年是教师队伍规模日益壮大的十年,是教师队伍结构更趋合理的十年,也是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的十年,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坚强有力保障。

我们体会,有这样巨大的变化得益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就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每年教师节都会以不同形式向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的问候,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大先生”等重要论述,将教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空前高度,也使教师队伍更加自信、更加自强,为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部坚决贯彻落实、深化推进,可以概括三个词:尊师、强师、惠师。

一是尊师氛围更浓了。大家知道,尊师重教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优良传统,社会对教师队伍认可、理解和支持。构建和完善以人民教育家和“时代楷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以及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为代表的表彰奖励和选树宣传体系,是我们服务教师队伍、树立教育家精神的一个重要载体,我们积极宣传于漪、卫兴华、高铭暄、张桂梅等全国教师重大典型,以及一大批奋战在教育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隆重简朴举办教师节宣传庆祝活动,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与此同时,坚持严管厚爱原则,推动教师职业规范与教师自律,坚决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出台《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系列文件,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着力构建师德制度体系,师德师风建设进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渠道。

二是强师举措更实了。建立完善中国特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不断增强教师能力素质。形成了以师范院校为主、综合大学共同参与的开放灵活的教师培养格局。十年来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招收8.5万公费师范生,90%的毕业生到中西部省份任教。我们实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及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本科层次师范生。“国培计划”实施12年来,培训了1800多万名教师。实施教师支教计划,累计派出22万余名教师到中西部学校支教。我们大力提升教师队伍数字化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加快教师数字化学习平台和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以新技术为教师队伍赋能。

三是惠师政策更好了。我们努力保障教师安心教学。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保障长效机制和工资待遇随当地公务员工资待遇调整的联动机制。目前,各地已基本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政策规定。我们努力保障教师安居乐业。从“十二五”起至今,十年来已累计安排中央投资超过260亿元,支持边远艰苦地区建设了约60万套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累计入住教师超过83万人。

兴国必先强教、兴教必先强师,我们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不断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特别感谢这位记者关心我们教师队伍这么大的一个群体,这是我们教育发展最关键、最基础的力量。

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更加完善

长江日报记者: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备受考生和家长们的关注。请问,教育部能否介绍一下这项工作的具体进展?

教育部部长 怀进鹏: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的基本教育制度,它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又关系到百姓切身利益,还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应该说,这是人人、家家都关注的大事情。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了中国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部相应出台了一系列考试招生改革的文件和配套政策,分五批指导29个省份进行高考综合改革,基本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中国特色招生考试模式,健全了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更加完善。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区域城乡入学机会更加公平。持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新增招生名额重点向中西部省份和人口大省倾斜。持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从2012年当时只招1万人增至今年的13.1万人,累计录取学生95万余人。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累计已有168万余名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

二是考试评价的素质教育导向不断强化。各地普遍建立起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增强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突出能力考查,加强教考衔接。大力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全国每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考生已经超过300万人,占高职招生总量的60%以上。

三是人才选拔方式更加科学规范。这些年来,大幅减少、严格控制高考加分项目,已经取消5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逐步取消95类地方性加分项目,推动少数民族加分更加精准。2020年起,启动实施强基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探索选拔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这三年来已经招收1.8万余人。深入推进高校艺术类专业和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改革,进一步提高选拔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四是制度笼子进一步扎紧织密。加强信息公开,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严格落实“30个不得”“八项基本要求”等一系列招生工作禁令。大力推进从严治考治招,严厉打击涉考违法犯罪活动。2020年以来,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创造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组织大规模考试的中国经验。

五是高考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份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新高考实行科目可选,打破了过去“文综”“理综”固定科目组合模式,普通高中不同程度实行“选课走班”,高校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培养。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的基本教育制度,教育部将持续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需求,不断深化改革,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

高校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重大科技成果

科技日报记者:我们注意到,近年来一大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科技都出自高校,能否介绍一下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开展情况和下一步考虑?

怀进鹏:我觉得这十年是高等教育科技变化非常大的十年。大家都知道,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学科人才是基础研究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我们常讲一句话,培养创造性人才,就是为基础研究主力军积蓄重要能量。大家还讲一句话,高等教育的高度决定了我们科技创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9月27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向我们指明了人才培养与创新创造之间的必然逻辑。我在这里想补充一点,从整个教育领域对科技的布局和结构来看,这十年来,教育部一直贯彻落实推动建立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加速发展的大格局。有哪些效果,我在这里给各位作个简略的介绍。

一是基本上形成了层次清晰、布局合理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这十年来,教育部组织高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主动布局,在前沿科学中心,就是基础研究这一块,以及集成攻关大平台等重大科研平台,系统布局教育部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这样的平台现在有1500多个。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高校集聚了全国超过40%的两院院士,近70%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增长到33.4万人年,增加幅度近60%。特别是中国的科技人员、高校的科研队伍,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牵头发起了国家首批国际大科学计划之一“深时数字地球”。这是教育系统在研究的格局和队伍方面取得的成效。

二是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十年来,教育部组织高校坚持“四个面向”,勇攀科技高峰,高校获得了十年来全部10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的6项,这是基础研究的标志;全部1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的10项,并获得了两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神舟飞天、北斗组网、港珠澳大桥等一系列大国工程中,高校助力突破很多项“卡脖子”问题,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方面作出了贡献。同时,高校还充分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和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积极支持抗疫、服务乡村振兴、助力科技冬奥,为国家科技创新和科技报国作出了积极有效的努力。

三是高校科技创新活力不断激发。十年来,教育部大力推进高校科技体制创新机制,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赋予高校科研管理更大的自主权,持续深化科技评价改革,以创新质量、能力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在高校逐步树立。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涌现出一批“大先生”。

高校科技发展的十年,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十年,也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十年,更是为建设教育强国奋力的十年。这几年在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中,正在推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影响中国,而且吸引了全世界的大学生参与这一重要活动。下一步,我们会持续推进高校在高层次、高质量自由探索的同时,加强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建设国家科技平台,推进国家科技进一步发展。

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展总体平稳

新京报记者:今年高校毕业生达到1076万人,创下了新高。同时,在疫情影响之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我们看到过去几个月,16—24岁青年人的失业率一直在持续走高。请问,对于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整体形势有何判断?接下来会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就业?

怀进鹏:谢谢记者的提问,今天的这些问题都是社会民生关注的问题,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的领域,所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是教育部今年重中之重的任务。大家都知道,今年高校毕业生总规模达到1076万人,规模首次突破千万,且受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就业形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其实在教育系统,感受到就业的挑战不仅在今年,实际上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难。对此,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就业工作直接关心、亲自过问下,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全力以赴、攻坚克难、综合施策,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连续多年保持稳定。截至目前,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展总体平稳。我也向媒体朋友们报告一下这个进展,主要特点是:

一是强支撑。强化促就业工作顶层设计,支持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鼓励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优化指导服务、加强就业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更加健全、更加完善。特别是近年来,推出一系列超常规政策,比如:统筹推进各类升学和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企等招录,帮助毕业生尽早就业、便利求职。

二是拓渠道。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等市场化岗位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今年加大组织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和“万企进校园计划”,举办了“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中小企业百日招聘”等一系列推进产学方面交流合作沟通机制,千方百计开拓市场化就业渠道。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具有示范和倍增效应。

三是优指导。用心用情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将其作为基础工程,特别是充分发挥在高校当中10万多名就业工作人员和毕业班辅导员作用。加强对毕业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特别是我们今年又在以前大学生就业“24365”服务平台基础上,优化发展升级为“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一年365天,24小时不打烊,通过这种数字化平台,为学生们提供不间断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也为毕业生提供一站式、一键通网上就业服务,今年通过这个平台我们为大学生累计提供岗位达到1370万个。

四是重帮扶。建立健全就业帮扶机制,对特殊困难的群体,比如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残疾毕业生等开展精准帮扶。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宏志助航计划”项目,每年开展线下10万人、线上50万人的就业能力培训,增强困难群体就业竞争力。近年来,低收入家庭、残疾毕业生去向落实情况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一些。

五是调结构。这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结合劳动力市场和科技变革与产业变革的需要,不断地把就业状况作为“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的重要内容,在建设绩效、学科评估中作为主要依据,并引导高校重点布局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旺盛的专业,同时又是人才缺口的学科专业。对就业率过低、多年持续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我们就要及时调整,与地方、高校一起,研究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适合学生全面成长的学科专业,着力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市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契合的教育结构和教育体系。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教育系统的职责所在,也是我们情感所系。我们会坚定不移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以此推动教育结构的优化和教育改革的深化。

世界第一大教育资源数字化中心和服务平台基本形成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今年以来,教育部一直大力推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上线了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请问,目前建设情况如何?下一步还有什么工作考虑?

教育部部长 怀进鹏: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这也是我特别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大家知道,教育数字化不仅在中国,世界很多国家都很重视。数字化转型也是世界范围内教育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联合国教育峰会也把数字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议题。这是一个大的发展背景。

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和推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对“数字中国”极其重视。我认为,数字教育是“数字中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推动数字教育、促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强国,为中国社会乃至世界提供更好的教育平台,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终身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正在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实际上教育部一直都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在今年的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我们把全面启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作为一项重大工程,加速推进教育数字化。我们主要做了这样几件事:

第一,建设国家教育数字化大数据中心。这个大数据中心是为全国乃至世界提供公共教育资源服务的。刚才我的同事在回答问题中,特别强调我们有些工作,比如今年3月28日上线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国家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在基础教育平台提供资源3.4万条,在职业教育平台上线的教育资源库有1194个、在线精品课6628门,在高等教育平台上线的课程2.7万门,特别是高等教育用户覆盖了五大洲146个国家和地区。所以,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资源建设统一汇聚起来,利用集中的优势和优质的资源来建设国家教育资源中心。

第二,把服务学生学习、服务教师备课和教学、服务学校管理、服务教育研究,以及未来服务教育改革这五大功能,作为教育资源中心的重要内容。我刚才介绍了今年的就业工作情况,以前叫24365平台,今年全面扩展升级为“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一方面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大数据,另一方面为教育系统和社会提供服务,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共享岗位达1370万个。

面对全国教师队伍、基础教育队伍很庞大这样的大背景,如何做好教师的培训提高,今年尝试在网上通过数字教育为全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为科学教育提供基本的服务,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提高培训效率和提供发展机会。同时,中国基础教育在发展中,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目标的教育资源建设,通过这样的方式和平台,可以更加便捷、快速地惠及到各个方面,这方面的工作是非常有效的。

关于平台应用情况。到目前为止,试点范围已经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基本形成了世界第一大教育资源数字化中心和服务平台。我们把资源数据中心和提供公共服务结合起来,为学生学习、教师教育教学、学校教育管理和教育改革研究提供有力支撑,这个支撑使得我们以现有的课堂教学、校园教育为基础,扩展并融合了网络数字空间学习的基本内容。这对我们在抗疫期间“停课不停学”,并能够把优质资源汇聚到全国各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向各位通报一个数字,截至昨天,我们平台总浏览量大概40亿次,总访客量超过6亿人。应该说,这个数字教育平台在已有的基础上加速启动,加速建设优质资源,对推进教育数字化,对我国数字教育在国际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加强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方面的工作,特别是我们在高等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果。目前,我们的“学堂在线”学习者总数已经超过1亿人次,是世界上第二大在线教育课堂,这方面的工作是积极有效的。我们期望通过高水平的慕课走向国际,不断促进中国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和国际化高水平的合作交流。

下一步,我们首先会不断完善优化国家教育资源中心,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比如通过数字化教育和动态交互过程,我们就会了解学生整体在学习过程中什么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应该如何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好知识点,提高他对科学的兴趣,来实现他的能力和知识素养“双提高”。其次,配合和支持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更有效地把传授知识和学生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同时也有助于学校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管理中进一步提高能力。另外,它是我们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个时候课堂就已经拓展到社会,也是我们面向国际社会提供中文教育、提供其他类型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所以,数字教育和教育资源数字化,是我们未来要加强的,它也是“数字中国”的应有之义,我们愿与社会各界一起来推进教育数字化,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贡献。

义务教育: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美好期盼

南方都市报记者: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义务教育在实现全面普及的基础上,用十年左右时间实现了县域基本均衡发展。请问,后续将如何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基础教育司司长 吕玉刚:义务教育在我国始终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2011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高度重视义务教育,推动义务教育取得新的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成就,突出体现在:

一是实现了义务教育有保障,历史性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辍学问题,在脱贫攻坚战中实现了义务教育的有保障。

二是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的基本均衡,经过不懈努力,到2021年底全国所有县区均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验收,这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下一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眼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将保持重视程度、投入强度、工作力度不减,继续把义务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持续巩固义务教育有保障和县域基本均衡成果,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美好期盼。

在工作目标上,着力实现“四个更”,即全面发展理念更鲜明、学校建设标准化程度更高、教师队伍更强、人民群众更满意,确保到2035年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

在实施策略上,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重点通过“五化”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差距。“五化”是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城乡教育一体化、师资配置均衡化、智慧教育数字化和学生关爱制度化。

在工作推进上,坚持政府主责、强化统筹,科学规划、分步推进,先行创建、示范带动。教育部已经制定《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并已启动了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创建工作,去年面向全国各省(区、市)遴选135个县(区)进行先行创建,明确了创建的基本要求和重点攻坚任务,积极探索优质均衡的实现路径和有效举措,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破解“入园难、入园贵”,绝大多数幼儿享受普惠性学前教育

封面新闻记者: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的普及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能否介绍一下教育部如何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下一步如何继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破解“入园难”“入园贵”的难题,为落实三孩生育政策提供重要支持?

吕玉刚: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社会广泛关注。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孩子的入园问题已经成为家庭刚性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党中央专门出台了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学前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普及普惠水平大幅提升。2021年,全国有幼儿园29.5万所,在园幼儿达到4805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8.1%,比2012年提高23.6个百分点;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7.8%,比2016年提高20.5个百分点(普惠率从2016年开始统计),使绝大多数的幼儿能够享受到普惠性的学前教育服务,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回顾学前教育这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始终聚焦破解“入园难”“入园贵”这个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采取了这么几个方面的政策举措:

一是把牢发展方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牢牢把握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基本方向。

二是实施专项行动计划,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连续实施多期行动计划,中央安排1960亿专项资金对学前教育予以支持,不断加大推进力度。

三是扩大普惠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园,2021年公办园占比达到51.9%,同时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实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治理了2万多所幼儿园,增加普惠性学位416万个,显著扩大了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四是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出台了幼儿园工作规程、收费办法、幼小衔接等规范性文件,开展了幼儿园办园行为和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整体办园水平不断提高。

下一步,教育部将以实施“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为重要抓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积极服务促进三孩政策落地实施。

在总体目标上,要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普惠水平,到2025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在学位供给上,根据人口变化趋势,以县为单位强化入园需求预测,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特别是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有效化解“大班额”问题,更好地满足适龄幼儿的入园需求。

在政策保障上,进一步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制度,健全经费投入和成本分担机制,完善幼儿园教师配备补充、工资待遇保障等制度。

在科学保教上,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深入推进幼小科学衔接,有效缓解家长对孩子入学的焦虑,健全办园质量评估体系,全面提高幼儿园的科学保教水平。

中小学“双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澎湃新闻记者:“双减”政策落地一年有余,成效如何?如何评价?

基础教育司司长 吕玉刚:这个问题,近一年多来,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双减”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一年多来,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理解和支持。教育部高度重视,把落实“双减”工作作为部党组和教育督导的双“一号工程”,细化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狠抓工作落实。总体上看,“双减”工作进展平稳,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大家都知道,落实“双减”涉及到学校和校外两个方面。从学校方面来讲,重点是要聚焦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着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三个提高”:

一是提高作业管理水平。这一年多来,学校书面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了有效控制,作业质量不断提高。据第三方调查显示,“双减”实施一年来,87.8%的学生认为作业量明显减少,90%以上的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

二是提高课后服务水平。课后服务实现了全覆盖,课后服务内容逐步丰富,吸引力不断增强,较好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据第三方调查,参加课后服务学生占比达到90%,这是自愿参加的,课后服务一直坚持这个原则;88.3%的学生表示喜欢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

三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从国家到地方、到学校,都更加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国家建设了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现有各类资源3.4万条,3月1日改版以来,访问总量达到88亿,日均达到4635万。应该讲,这个平台有效服务了“双减”工作的落实。各地各校深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积极推广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各地普遍建立了教学基本规程,加强教师培训,强化教研支撑,精准分析学情,注重因材施教,课堂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显示,广大中小学生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八成以上学生学业质量达到中等以上水平。

在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方面,大家都已经感受到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成效也很明显。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大大压减,线下机构压减比例达到95.6%,线上机构压减比例达到87.1%;校外培训价格明显下降,平均下降4成以上;防止隐形变异和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治理工作也在深入推进。

“双减”工作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校长、教师、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学校更加注重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广大家长也逐步树立孩子“健康第一”的育儿理念,积极建立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

“双减”工作尽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双减”工作是一项艰巨性、复杂性的工程,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下一步,教育部将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按照巩固、深化、防风险的总体思路,聚焦减负、提质、增效,不断提高“双减”工作水平,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在守正创新中实现新的历史跨越

红星新闻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请问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以及下一步工作有什么计划?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 陈子季:正如你所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加大政策供给,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说,职业教育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了新的历史跨越,实现了由原来参照普通教育办学向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型转变,进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阶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办学体制在不断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在逐步健全,国有企业举办的职业学校有435所,民办企业举办的职业学校有2200多所。50多家行业部门、行业组织和中央企业牵头组建了56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建了15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3万多家企业参与,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2.49万个。累计培育30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建设21产教融合型城市。

第二个方面,结构布局在不断优化。目前,全国设置中职学校有9786所(其中技工学校2492所),高职学校1518所,基本实现了每个县至少有一所中职、每个地市至少有一所高职,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我们一体化设计了中职—高职专科—职教本科的专业体系,目前已经开设了1349种专业和12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第三个方面,育人模式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占50%以上,教学的过程和生产过程有效对接。4600多家单位和企业的11600多名专家,参与修订了1349个中高职一体化的专业简介。在全国布局了558个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学校501所,1000多个专业点。

第四个方面,国际合作亮点突出。目前,职业院校与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稳定联系,与23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建成25个鲁班工坊,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开设了“中文+职业教育”特色项目,与2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有1000多个。职业院校接收留学生目前达到2万多人,被国(境)外采用的专业教学标准有1000多项、课程标准有6000多项、专业课程有2000多门。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以提升职业院校的核心办学能力为基础,以深化产教融合为突破、以推动普职融通为关键,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奋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待转化为职业教育战线“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

持续加强基础学科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科技日报记者:能否介绍一下高校培养基础学科和拔尖创新人才情况?

高等教育司司长 吴岩:我很乐意回答记者朋友提出的这个问题。党中央高度重视基础学科和拔尖人才的培养,在这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了重要的指示和批示,强调要全方位的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近年来,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持续加强基础学科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着力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为建设世界重要的人才中心和人才高地提供关键支撑。我们主要是在三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想国家发展之所想,着力强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提高国家的“元实力”。在前期工作基础上,2018年,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中科院、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协等六部门联合启动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在77所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288个基础理科、基础医科和基础文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吸引了1万余名的优秀学子,一批极具科研潜力、表现出色的“科学新星”陆续涌现。今年2月份,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深改委第24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目前正在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加强一流核心课程、一流核心教材、一流核心师资团队、一流核心实践项目四大核心要素建设,在“五大机制”方面做好关键改革,就是在拔尖学生超常规选拔机制、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长周期评价机制和稳定支持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全周期全链条的政策部署,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源源不断地培养一批能担大任、能挑大梁的未来杰出自然科学家、医学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

二是急国家之所急,着力强化卓越工程师培养,提升国家“硬实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在前期工作基础上,2017年教育部、工信部、中国工程院三部门联合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瞄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全面深化新工科建设。及时增设了碳储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生物育种等本科专业71个,在集成电路、储能等领域布局建设11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会同行业部门布局建设50所现代产业学院、33所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28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11所一流网络安全学院等专业特色学院;累计支持1100多所高校和800多个企业实施产教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目前,中国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工程技术人才,涌现了一大批行业领军人才,支撑了第一制造大国的建设发展。

三是应国家发展之所需,着力强化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提升国家“锐实力”。在12所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首批12所未来技术学院,瞄准未来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的技术发展,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促进学科专业深度交叉融合再出新,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技术原创性人才。

}

2022,哪些书会让我心潮澎湃?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张聪聪/采写整理

随着节后复工潮来临,出版人又开始围绕新一年的好书打磨、推广而忙碌。开年新书往往是出版机构及出版人打响新一年市场战的重要利器。产品琳琅满目,新的一年,哪些已经或即将面世的好书让策划者、出版人心潮澎湃?好书抵达读者又有哪些可行路径?哪些细分门类将引领新一波潮流?我们特别邀约一批资深策划人分享2022年已经或即将出版的令自己心潮澎湃的作品,同时贡献一份热门选题方向预测“清单”。本期,呈现的是主题出版、文化、文学、科普、童书等多个板块的重磅新作。

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学习史

■祁传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与重大项目策划部主任)

心潮澎湃作品:《中国共产党百年学习史》

惊喜理由:党成长壮大的历史也是一部学习的历史。该书采用纪实写作手法,完整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学习进步史,夹叙夹议,文字表述力争鲜活,人物介绍力争生动具体,事例选用力争巧妙恰当,情景安排力争引人入胜,力求立体生动呈现党的理论、思想、能力进步历程。中国共产党是善于学习的政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保持生机活力的重要原因。总结、研究、宣传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来的学习史,既是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新时代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要参考。《中国共产党百年学习史》系统考察中国共产党100年来的学习活动,梳理党关于学习的方法、内容,总结全党学习的基本经验,对增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书集资料性、可读性、学术性于一体,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有益尝试。2021年,该书获得国家出版基金“回望建党百年”专项资助。

选题操作难度:★★★★

党史类图书出版,相较其他主题图书,最大的困难在于两点:一是作者遴选,二是重大选题备案流程。该书策划之初,在作者遴选上,我们第一时间想到了北师大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的王炳林教授。王老师长期从事中共党史研究,理论功底深厚,且有一定的党的学习史研究基础。沟通后,王老师欣然接受邀约。图书交稿后,北师大社全流程监控,加快出版进度,该选题已提交重大选题备案并做好出版前的所有准备。

适应性渠道分析:除线上线下传统营销渠道外,基于该书的图书类型和特点,我们将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宣传营销活动,比如与“学习强国”“长安街读书会”等平台合作,开展书评转载、赠书等活动,扩大影响力。同时,适应读者消费新趋势,依托相关学术团体及专业机构,打通传统渠道和新媒体渠道,进行精准、持续、深度的专业性宣传推广。

销量预估:该书计划2022年6月上市,预计销量1.5万册。

以扎实采访记录中国冬奥

■陈 悦(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

心潮澎湃作品:《中国冬奥》

惊喜理由:一是双奥作家历时5年、全景式书写。2006年,作家孙晶岩应北京奥组委邀请,受中国作家协会委派,全程跟踪采访2008年北京奥运会,并创作长篇报告文学《五环旗下的中国》,广受好评。10年后,她与北京冬奥会再续前缘,历时多年,走访国内外多个城市,面对面采访200余位与冬奥会相关的各界人士,全景记录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从酝酿、申办到筹备,充满曲折、艰辛、挑战与机遇的历程。二是为中国冬奥留下史诗一样的文字记录。该作品通过丰富真实的事例和人物,全面、立体、生动地呈现出在强大国力支持下京冀两地三大冬奥赛区的建设奇迹、几代中国冰雪健儿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更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

选题操作难度:★★★★

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规划的选题,因为作者的跟踪采访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期间,我们需要不断和作者沟通,完善图书内容。作者此次采访的难度比之前2008年奥运会更大,采访区域不只是北京城内,还有周边的延庆和张家口,甚至要去国外,观察那些冰雪强国的体育运动状况。此次冬奥书写,对作者本身也是一次很大的挑战。采访时间线较长,导致截稿日期不断推迟,出版时间紧迫。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时间紧迫而放弃对图书质量的要求,这就要投入比平时更多的精力对该书仔细打磨。

适应性渠道分析:图书出版之初,我们在北京王府井书店召开了新书发布会,众多重量级嘉宾到场祝贺,为初期宣传打开较好局面。后续,随着冬奥热度的持续,该书在各大网络平台的首页宣传,线上直播和线下签售活动也陆续展开。

销量预估:《中国冬奥》上市后,多家媒体报道相关信息,读者反响热烈,每次线下签售都受到读者热烈欢迎。从目前反响看,销量可观。

彰显人类航天事业中的女性力量

■张 鑫(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

心潮澎湃作品:《成为一颗星:宇航学员日记》

惊喜理由:《成为一颗星:宇航学员日记》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弗雷蒂的随笔作品。该书分为两部分,前半段讲述了萨曼莎怎样从空军飞行员成长为意大利第一位女宇航员,在经历了满负荷的训练和五年的漫长等待后终于飞往太空。后半段讲述萨曼莎在国际空间站的200天“太空迷航”。不仅科技浓度饱和,太空生活的点点滴滴和透过穹顶舱看到的浩瀚宇宙更是展现出极客的浪漫。

萨曼莎·克里斯托弗雷蒂拥有200天连续太空飞行记录,今年她也将搭乘“龙”飞船第二次飞往太空,成为欧洲第一位国际空间站女性指令长。她还拥有自己专属的芭比娃娃形象。这款欧洲航天局和芭比娃娃制作公司美泰合作推出的宇航员萨曼莎娃娃的诞生,是为了鼓励所有女孩可以突破性别和职业的限制,自由地梦想未来,今年这个芭比娃娃也会跟萨曼莎一起再度飞往太空。作者浪漫地将人文艺术与科技融合。因此,在科普之外,读者也能感受到温度,感受到作者诗人的眼光和哲学家的思考。

最让我心潮澎湃的地方,是该书当中展现出的女性力量和梦想的力量:从4岁时在电视上看到“哥伦比亚”号的发射,第一次做了关于太空的梦,到17岁时《星际迷航》里的珍妮薇舰长成为她的“女神”,正是成长道路上一个个女性role model,使萨曼莎一路过关斩将,实现飞天梦想。

2021年,当王亚平作为中国首位出舱女航天员登上太空的新闻刷屏时,有微博网友评论,这种同性之间的隐秘连接真的很神奇。就像NASA前宇航员卡迪·科尔曼隔空对中国女航天员说的那样:“当你从太空舱的窗户往外看的时候,地球上数十亿的女性正和你一起望向窗外,这其中也包括我。”

选题操作难度:★★★★★

最大的难点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作者是专业宇航员,书中不乏对于训练细节、航天器以及相关设备使用技巧的描述,从技术层面提升了作品层次,但对于我这样一个之前对航天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来说,怎样确认相关的术语以及原理的翻译准确无误是很大的难题。编辑过程中,我查阅了很多资料,请教了航天局以及航天集团有相关知识背景的朋友,最终的定稿也通过了欧洲航天局的审定。

另一个难点是沟通问题。因为作者身份的特殊性,版权方对中文版的译稿、书名、封面的全部部件和文字信息都有严格的审定要求。比如是“宇航员”日记还是“宇航学员”日记,以及《成为一颗星》这个主书名的确认,都付出了跟版权方和作者本人大量的沟通成本。还好最后我们用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里的一句话说服了作者:“我想,这些星星闪闪发亮,是否为了有一天每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颗。”

适应性渠道分析:营销推广上,我们想尽量发挥该书的特质,因此会优先选择关注女性力量、梦想养成话题的博主和达人来推荐。同时,也计划与线下书店合作举办航天主题陈列,并联合科普场馆举办主题活动。由于主题适合青少年,我们还将向学生和亲子家庭推荐该书。

销量预估:该书计划2022年3月上市,对销量保持期待。

将民间工艺与当代文学表达融合

■张 黎(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文化出版中心主任)

心潮澎湃作品:《做壶》

惊喜理由:《做壶》是由著名作家、江南文化学者、紫砂文化研究者徐风先生历时数年记录、考察与创作的匠心文本,由顾景舟先生的衣钵弟子葛陶中先生生动还原其制壶技艺,是著名作家与制壶大师的四手联弹。

值得一提的是,《做壶》是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策划的“大国粹书系”中的第一本,该书系立足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厚资源,邀约国内知名文化学者和作家担纲写作,以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为创作导向,围绕紫砂、京剧、昆曲、园林、古建、书法、印染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专题,整理介绍国粹,力求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貌,并助力传统文化艺术在当代的复兴和普及。《做壶》首次将紫砂这一民间工艺与文学化的当代表达有机结合,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创造性转化,作家徐风以文学文本与理论文本相结合的方式记录、传播古法制壶技艺,极有益于促进古老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的发展振兴。这一项目直接加强了此领域工艺的研究阐释,促进了紫砂非遗保护成果的普及和传承。

该书的策划编辑周期很长,从创意产生到落地,时长近5年。5年来,我们数次赴宜兴与作家徐风、制壶大师葛陶中交流沟通,并一同去当地的龙窑遗址、紫砂古街等地考察。在工作后期,又带领图片与视频拍摄团队在宜兴进行多次拍摄采访,为《做壶》一书采集图像与视频资料,以期全方位地对这一非遗工艺进行记录保存,并为该书的融合出版的立体呈现积累素材。

选题操作难度:★★★★

首先是写作难度。紫砂古法工艺的丰富和独特,为徐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但对一个以文学为业的人来说,这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既客观真实地叙述古法制壶的最高级工艺,体现这一领域的最高水准,又能深入紫砂的背后,探讨其历史脉络、技艺流变、精神内涵、工艺精髓,同时对紫砂界的大国工匠的艺术风格作出生动而权威的阐释,这涉及许多方面的知识与积累,为此,必须付出相当的精力与心智。文字背后需要学养支撑,写紫砂,需要丰厚的资料储备和人文学养来做功课。所幸,作者都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

其次是编辑的难度。因其独特与珍贵,该书的创作团队付出了大量心血。因其题材的工艺特殊性,文本编辑过程中,图文的对应需要非常严谨,每一帧图片都需要严格核对、确认,优美准确的图片与优雅生动的文字生动互文。此外,编辑需要核对相关史料,同步学习研究紫砂工艺术语,需要与视频剪辑团队深入沟通,共同撰写脚本,拟定普及紫砂技艺与文化的宣传思路。这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也是一次呈现美的工作,令人沉醉,也令人期待。

适应性渠道分析:我们将在《做壶》一书上进行融合出版与立体营销的发力,其文本、图片、视频的宣传素材很多,营销推广渠道会更丰富立体。该书也会吸引紫砂界的关注,书中包含了生活美学和工艺美学,集文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会面向更多喜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受众。图书策划过程中,我们与二更视频合作拍摄宣传片,全方位展示紫砂文化,并将通过哔哩哔哩、小红书、抖音等视频平台分享给更年轻的读者受众,也会邀请作者和相关学者专家,通过直播的方式与读者互动。同时计划与风格相适应的媒体、大号合作推广,进驻相关的传统文化空间,通过线下活动更真实地展示给线下的受众,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全方位立体营销。

销量预估:该书计划2022年4月出版。试读文本已得到文学界和评论界的首肯,也得到许多紫砂大师的肯定,因此我们对销量充满信心。

为“三体”世界打造公式书

■橙 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

心潮澎湃作品:《三体世界指南》

惊喜理由: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目前销量呈千万级,可以和“哈利·波特”系列比肩,具有很高国民度,也是引爆中国科幻热潮的关键作品。《三体》宏大、壮丽、深邃的世界值得系统而细致地解读。为此,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策划了“三体百科”系列,《三体世界指南》是该系列第一部作品,可以看作《三体》小说的公式书。

2013年,我第一次阅读《三体》,大刘算是我的科幻启蒙作者。没想到七八年后,有机会参与《三体》衍生系列的制作。大刘也很认可百科社的百科全书出版经验,双方顺利达成合作。经过紧张又令人兴奋的组稿阶段,现在《三体世界指南》已进入制作后期。

《三体》三部曲总共将近100万字,可以反复讨论和回味的地方相当多,如果能有一个“讨论提纲”一样的手册,会非常方便。同时,目前网络上针对《三体》的讨论话题和角度很多,但并没有一个非常系统又详细的纲要。编辑制作过程中,我也梳理了不少最开始阅读时没有细想的问题,感觉这样看原作更有趣,视角也更清晰深入了。另外,《三体世界指南》会有原作情节和人物的全面视觉呈现,最终书中将会收录17幅主角画像和50幅名场景CG。

选题操作难度:★★★★

考虑原作的内容跨度和文字深度,并且中文科幻长篇并没有类似的公式书先例,如何策划才能不辜负粉丝期望,我们思考了很多。首先是框架,除了《三体》剧情回顾外,《三体世界指南》大体结构分成角色篇、世界设定篇、剧中剧特别篇三部分。对主角、配角、阵营,事件、未来社会与文化、故事围绕的核心理论以及天文背景等都进行了梳理和拆解,最终重新整合出一个内容完整而视角不同的“四维宇宙”,让原本线性的《三体》阅读立体起来,重现原著角色们生活与经历的那个宏大壮丽的世界。《三体世界指南》整个创作团队——文字作者、画师、设计师,都是资深的《三体》读者和科幻迷,有人甚至从《科幻世界》连载第一期就开始追,十年如一日热爱。我们希望这份热爱能与这本书的读者产生共鸣。

适应性渠道分析:目前计划是开放众筹版本,希望较好地完成众筹策划,做一些酷炫实用的周边产品回馈读者。

销量预估:该书计划2022年4月上市,有信心大卖。

以经典、过硬内容多角度展现西南联大

■曹志杰(天地出版社综合分社文史部策划编辑)

心潮澎湃作品:《西南联大国学课》

惊喜理由:《西南联大国学课》是“西南联大通识课”系列最后一册。该系列共7册,从策划到最后一本出版,前后共经历3年。策划时,我们重点考虑几个方面:一是选择的文章内容要经典、过硬,还要易读,有一定的思考性;二是既要体现西南联大教授们的多样性,也要体现西南联大的包容性、开放性;三是展现西南联大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

要从诸多名家的经典文章中依据某个主题选出来,本身就是很难、很考验编辑、很费时间的事情;同时,在那个时代,每个人的写作习惯不同,体例也不相同,如何处理,也是非常耗费精力和时间的。还有其他一些细节问题,诸如,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地方在行政区域上有变化,有些表述有错误或者不够准确的地方,都需要核查标注。这些都需要核查大量资料后进行编辑。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用了3年时间,终于把该套书出完,并且第一辑三种取得较好的市场反响。《西南联大文学课》《西南联大国史课》各加印15次,《西南联大哲学课》加印16次。

选题操作难度:★★★★

选文章很难,难在从众多的名家经典文章中选出可以组合成一个完整脉络的体系。编辑难点,在于核对很多细节上的知识点,以及体例上的统一。体例上,要在保持文章原貌和风格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体例的统一。其他方面,就是下笨功夫,一点一点地做了。

适应性渠道分析:“西南联大通识课”系列第一辑上市后,我们针对不同平台做了不同的差异性赠品。同时,传统媒体、电商平台、新媒体、小红书、抖音等,也按照不同媒介特点组织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宣传。比如,在传统媒体上,我们更多地是从西南联大本身的教育理念、教学时间等方面来进行宣传营销;电商平台上,重点突出西南联大对文化传承的意义和该套书的原创性;小红书等平台上,则重点突出该套“干货”之书,内容扎实,价值满满。

销量预估:从“西南联大通识课”第一辑销量看,我们对新书上市后的反响和销量很有信心。一方面,我们在编辑工作中依旧是高标准、严要求,内容品质有保障。另一方面,顺承第一辑市场上的积极、良好的口碑与销售,该书也会很快得到市场的良好反应。此外,因为是该系列最后一本,所以我们会在营销上更进一步,为销售带来积极影响。

邀读者将诗歌之美渗透生活

■顾晓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编审)

心潮澎湃作品:《镜迷宫: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世界》

惊喜理由:该书是诗人、译者、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包慧怡的作品。1592年伦敦暴发了瘟疫,这场地方性腺鼠疫给伦敦剧院“判了死刑”,包括莎士比亚在内的大批剧作家、演员、剧院经理彻底失去了营生。作为远在斯特拉福镇的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经济支柱,莎士比亚急需新的谋生手段,而他也很快找到了诗歌创作这个领域。其中,他投入了最多心血、最雄心勃勃、或许也倾注了最多个人情感的一项诗歌工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直到20年后才由一位署名T.T.的神秘出版商在伦敦正式付梓。

迄今为止,国内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介绍多为全文或节选的双语对照,注释也多从翻译赏析的角度。身兼学者、诗人、翻译家三重身份的包慧怡从思想史、语言发展史、文学与文化等各种角度解读《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实属难得。编辑审读书稿时,不仅是智识获益,行文更是令人唇齿留香。当下,在对宏大叙事的偏爱和对现成短语不假思索的滥用中,人们或多或少都在参与让语言贫乏的过程,但该书稿则践行了作者所提到的“诗人的天命”:让每个词尽可能精准地在独一无二的语境中表达独一无二的意思。作者曾在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求学多年,也在复旦英文系诗歌课上进行讲读,后在沪上知名大学书店志达书店为读者打造同名音频课160集,受到大众读者的热烈欢迎。该书脱胎于此,又经过这些年的数轮打磨,最终凝结为50多万字的浪漫之作《镜迷宫》。

选题操作难度:★★★公式

一方面,青年教师基本上是时间紧任务重的一个群体,该书并非论文专著,如何减轻作者的负担和压力?对于有学术任务考核的作者来说,如何保证“课外书”的写作和交稿时间?这些都需要彼此在编辑和写作过程中反复沟通和交流,终于云开月明。另一方面,本土青年作者在面对经典莎翁的梁宗岱、朱生豪译文时能否写出自己的旖旎风光?所做的分类尝试是否挑战了读者的既有认知?这些都在课内外的教学实践中一一得到确认,化解疑惑。此外,莎士比亚诗作相对于他的剧作是冷门,如何打通后续的宣发渠道?如何推陈出新地进行介绍?优秀中盘商悦悦图书作为上线同名音频课的志达书店的后盾,提供了首发便利和强大支持。

适应性渠道分析:相关宣发活动会围绕图书中聚焦青春、美与繁衍的“惜时诗”(carpe diem poems)、探讨诗艺与永恒的 “元诗”(meta-poems)等六大主题开展多个城市的线上线下读书会,与复古风的文创制作合作,邀请读者将诗歌之美渗透入自己的生活。

销量预估:该书计划2022年上市,销量值得期待。

满足大众对石窟及其背后文化探究的需求

■徐晓玲(浙江古籍出版社文博编辑中心编辑)

心潮澎湃作品:《中国石窟简史》

惊喜理由:该书是中国考古学泰斗宿白的学生、著名佛教艺术研究专家常青的著作。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大同云冈石窟考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指出,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2020年11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石窟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也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这是我们策划《中国石窟简史》的背景和动力。在考虑该书的读者对象时,我们认为目前市场上并不缺乏该领域的专业著作,真正缺乏的是供普通读者了解中国石窟文化的普及型读物。确定了选题方向、明确了选题内容、框定了读者对象之后,《中国石窟简史》呼之欲出。而该书正式面市的时间又正好与国家文物局召开的“十四五”石窟寺保护与考古工作会贴近,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的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结果公布了令人振奋的数据,也引发公众对石窟的又一轮关注,这也对该书的宣传和销售起到良好推动作用。

选题操作难度:★★★★

难度一方面在于联系作者,另一方面在于图书的实际操作,此外是随书附录的中国主要石窟分布地图制作。石窟选题我们很早就有计划,但苦于一直未能找到合适作者。能通过其他作者介绍与常青老师取得联系并最终达成合作意向,靠的是我们长久以来为此类选题实现所做的努力以及诚意。出版过程中,版式和内容组成是我们用力最多的。为便于读者理解,作者使用大量图片,并且所有的图片均是与文字一一对应的,排版过程中稍微动一下版面就会导致图文错位。所以编辑过程中,每一次改样我都亲自去制版公司,与排版员一起逐页调整,以尽可能确保达到我们希望的版面效果。另外一项重头工作就是中国主要石窟分布图、表的制作。中国的石窟分布比较集中,为了尽可能清晰地在中国地图上呈现主要石窟分布点情况,我们前后设计制作了数十稿,因为分布点密集导致线条交叉重合、地图本身元素过多导致石窟分布点突显不明朗等各种原因而一再推翻,直至最后确认以表格加地图互为衬托的形式实现对中国主要石窟分布地点的清晰呈现。地图制作完成后,通过审核又用了整整一个月。

适应性渠道分析:2022年1月,为配合宣传推广,浙江古籍出版社联合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晓风书屋举办了《中国石窟简史》读书会,不但吸引了大批读者亲赴现场参加活动,而且通过钱江晚报·小时新闻以及浙江古籍出版社B站平台观看直播的观众超过万人,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推广作用。遗憾的是限于活动当天硬件技术原因,许多观看直播的观众强烈呼吁的线上线下互动环节未能实现,后期类似的直播活动还会继续开展,破除技术屏障,实现观众与作者的互动,更有助于该书在读者间形成稳固的传播链。另外,我们将邀请作者参加各大书展,配合书展的主题设计相关的讲座内容;与文旅类的公众号合作,开展石窟研学活动。

销量预估:该书于2021年年底出版,其生命力生发在2022年。目前首印4000册已基本售罄,正准备重印。该书已入选多个图书榜单,获新华社浙江客户端、《钱江晚报》等主流媒体专门报道。随着影响力持续扩大及读者间的口碑相传,借力石窟研究、利用和保护的持续发热,该书将成为常销品种,因此,我对其未来的销量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为读者提供学科通识解决方案

■王青青(得到图书编辑)

心潮澎湃作品:“得到讲义系列”《王立铭进化论讲义》

惊喜理由: “得到讲义系列”是得到图书着力打造的系列产品。该套书其实包含了我们很大的“野心”,那就是希望打造一套涵盖各个学科的、给所有人看的,且高中以上文化读者就完全能读懂的讲义,为读者系统全面地了解一个学科提供解决方案。 当然,我们也会为每个学科选取合适的老师进行讲解。到现在,该套书已经涵盖十几个学科。目前已出版《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香帅金融学讲义》《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吴军数学通识讲义》,等等。2022年3月即将推出《王立铭进化论讲义》和《董梅红楼梦讲义》。

整体来说,该套书有比较一致的特色,使其与市场上其他书有所不同,也让我们坚信其价值所在。一是结构化。我们将每个学科的知识切分成一个个知识点,将一本书限定在30、50或者100讲的篇幅内,每一讲限制在字的范围之内。每一讲都给读者讲清楚一个独立的知识,各讲内容又串联出大的逻辑和框架,从而用适合最广大读者的方式讲透一个学科。二是易懂,即便没有相关专业知识也能读懂。我们抛弃了大量的抽象概念,将概念还原成自然语言,用所有人都能懂的例子、故事、比方等来解释观点。三是好看,成年人充电首选。读者经常会有拓宽知识面、给自己充电的需求。专业教材与一般科普书、专著等,又很难有难易度等契合需求的选择。该套讲义正好填补空白,内容深度合适,系统全面,写作又接地气。

该套书涉及双向出版模式,既有音频课程,也有纸质图书。两种传播形式对语言的要求完全不一样,前者需要完全口语化,让听众能有休息、停顿、思考的空间,还要适当地重复之前的观点;后者则需要语言更加简练干净,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体验,还需要承载更加丰富的内容、更扎实的知识密度。因此,编辑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稿件符合相应传播模式所需的特色。

选题操作难度:有一定难度

原因主要是要确保用户有足够好的体验。我们主要有三个目标:一是好用,让读者没有阅读门槛,降低阅读成本;二是稳定,要持续地输出高水平的内容;三是有用,我们希望书中内容能在生活或者工作中对读者有用,为他们赋能。通过我们搭建的写作方式,已经能够做到这几点。比如,《王立铭进化论讲义》虽然讲自然科学,但已经做到让文科生能读懂,而且看完真的可以用“进化论”视角,去处理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适应性渠道分析:在营销推广上,除了得到APP,以及传统的线上线下渠道,我们还有个较特殊的方式,就是利用得到APP用户池,在新书上市前发起审读活动。我们会招募一定数量的大众审读人和专业审读人,寄送审读本,请他们带着问题通读并反馈意见。一方面,最大可能避免书中出现疏漏之处;另一方面,调动积极性,将这些审读人转化为新书“推广大使”,向身边的人推荐该书。

销量预估:该书计划2022年3月上市,我们有较好的销量预期,还希望这些书能够真的对读者有所帮助。

重磅放送投资圈“头部”动向

■吴悦琳(湛庐文化新商业编辑部主任)

心潮澎湃作品:《投资中国》

惊喜理由:湛庐文化一直深耕在金融投资领域,特别是价值投资板块,曾推出“价值投资”之父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中文版。国内作者方面,曾出版高毅资产董事长邱国鹭的《投资中最简单的事》、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的《价值》、重阳基金合伙人舒泰峰的《财富是任职的变现》等,这些书都在市场中引发较大关注与反响。泉果基金创始人、著名投资人王国斌的《投资中国》是湛庐2022年开年力推的重磅作品。作者王国斌是投资圈内的大佬级人物,他分享的话题也是当下读者们最为关注的。

王国斌多年深耕中国资本市场,伴随A股成长并跨越一二级投资多领域,兼顾宽度和深度的从业履历给了王国斌无可争议的“江湖地位”,也让他对中国资本市场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但王国斌为人低调,近年来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次数屈指可数,所以想要系统地了解他的思想和理念,非常困难。湛庐策划的《投资中国》,全面展现了王国斌的投资理念、成长历程,以及他追求可复制成功的企业经营感悟。这是专业投资人士时刻紧盯的“头部”动向,更是普通投资者心心念念的“共赢”大道。

书中文字,透露着王国斌对投资的热爱——分析市场的方法框架,以及对价值投资逻辑的思考:如何拥抱变化,与时俱进地迭代自己的投资方法。如果说“泉果基金”是王国斌“投资中国”的新征程,那该书就是向同行者发出的诚挚邀请。

选题操作难度:★★★★★

能够拿到该选题与湛庐在价值投资领域的深耕密切相关。我们很早就注意到王国斌在领域内的重要地位,也关注到他是一位非常有思想和远见的投资人,他的内容具有出版价值。后续的沟通过程中,双方合作非常顺畅。湛庐团队对内容的敏感性和对出版的专业性,得到了作者的高度认可。

关于书名,王国斌在序言里讲了一个小故事。“此书名曰《投资中国》,源于湛庐陈晓晖总裁的建议,他认为我通篇谈的都是与投资中国相关的话题。起初我觉得书名太过宏大,担心书稿难堪大任。但这个题目确实表达了我做投资的初衷——看好中国,因而看好中国的资产管理。一直以来,我始终积极地看待中国发展,坚定地相信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

该书涵盖了王国斌近30年的投资理念和经营之道,是他的心血之作,我们与作者都希望能够用最好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所以出版过程中,湛庐与作者团队密切配合,梳理全书的框架结构,提炼对当下的投资者和管理者特别有价值的要点。这个过程很困难但非常有价值,一次次讨论,不仅让该书变得越来越完美,也让我们对于作者坚守的思想和理念,有更深刻的认知。

适应性渠道分析:2022年春节前夕,泉果基金获批的消息刷爆金融圈,几乎所有的金融投资类媒体都进行了报道。春节期间,我们的编辑、营销团队与新媒体团队都在积极整理素材,为年后图书的正式上架做准备。湛庐已经发布了关于该书的重磅文章。后面,我们也期待能够与更多媒体合作,将企业家型投资人王国斌的思考展现给更多人。

销量预估:该书2022年2月中下旬上市。我们对销量有信心,相信大家会在各大推荐榜单和畅销榜单上面见到它。

以精美绘本呈现宏大主题

■唐威丽(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文学一部主任)

心潮澎湃作品:《中国》

惊喜理由:九神鹿绘本馆新书《中国》,是作者于大武继《一条大河》之后,历时一年多创作的新作。如果《一条大河》是作者毕其一生的创作愿望,《中国》则抒发了作者这一代人对祖国真诚的讴歌和礼赞。作者于大武生于1948年,可以说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亲历并见证了新中国一路走来的坎坷与辉煌。该书饱含了他对祖国浓烈的热爱,并希望将这份热爱传递给孩子们,传递给每个中国人。

自《一条大河》《铁人王进喜》等出版后,九神鹿绘本馆在主题出版上的探索已积累一定经验,所以我们想在这个基础上,探索将更大的主题用绘本形式呈现,于是,《中国》诞生。中国这个主题太大了,如何在22幅画面中,让读者从知识、情感、历史、发展的维度对中国有个感性又概括的认识,这对创作者来说非常难,需要选择和取舍,更需要高度的提炼和概括。

作者在创作中充分调动了他大半生的绘本创作经验,以及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特殊情感和经历,着力从历史长河的时间维度和广袤宇宙的空间维度切入。比如开篇就像一个拉得很远的镜头,让孩子在宇宙中找到地球,在地球上找到中国,再从地理风光、人文历史、民族文化、情感内核、科技发展等角度展现中国的各个层面。

同时,作者延续并发扬了《一条大河》的创作手法,打破空间的限制和写实的束缚,采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将地标性建筑、景物一一错落展现。不同的是,该书在创作中还特意融入了具有民族文化象征的符号和形象。如在书里大量出现的云朵,其造型和线条采用的是传统绘画中的云雾表现手法;又如火焰山上的孙悟空,这是孩子们熟悉的《西游记》里的经典形象;还有天安门前出现的青绿山川,也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特有的色彩表达。

选题操作难度:★★★★

九神鹿绘本馆一直在探索原创绘本的出版方向和价值,有过此前的探索积累,《中国》从策划、创作、编辑、出版等环节上,虽然难,但都有一定的经验可借鉴。

适应性渠道分析:因受疫情影响,《中国》在春节后陆续上市。目前采用的是全渠道销售方式,同时已经配合开展了新书宣传,包括新书书讯、短视频宣传等。

销量预估:图书刚上市,目前反响不错,我们对销量持乐观态度。

依托畅销书打造延续性产品

■申立超(接力出版社青年分社新知编辑部主任)

心潮澎湃作品:《不抓住什么就会飞走的海豹君》惊喜理由:2020年底,接力出版社出版的《100天后会死的鳄鱼君》,取得了很好的市场和社会效应。时隔一年,接力出版社又推出了同作家、同译者的作品《不抓住什么就会飞走的海豹君》,这是一部教会成年人如何与自己和解的图书,也是一部教给孩子人生价值观的哲学书。

《不抓住什么就会飞走的海豹君》从外观上看,是一本装订精美的漫画书。长长的开本设计,给海豹君以高空飞翔的空间,鲜艳的配色,折射出生活的多彩和光芒。裸脊线装,让图书完全展开,阅读舒适性较强。从读者对象来看,《不抓住什么就会飞走的海豹君》是一本少有的、能够全年龄层覆盖的图书,不同的人,会在书中读出自己不同的收获。该书的独特性也体现在它的阅读是随性的,可以从任意一页翻开,独立的故事传达出不同的观点和幽默。对于该书,我们抓住读者对现在生活的感悟来进行推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完美,这才是生活。同时,和之前《100天后会死的鳄鱼君》一起推动,从生死跨越到生活和遗憾。

选题操作难度:★★★★

选题来源上,它并没有像同作家的另外一本书《100天后会死的鳄鱼君》那样抢手,高竞争、高价格拿下版权,所以,更多的是倾向于延续性产品,这一点上,降低了难度。但同时也增加了推广的难度,因为它自带的话题性、曝光性同步降低,使其在多而杂的漫画品类中,难以脱颖而出。最后是单本书的客单价问题,价格较低,市场推进难度较大。

现阶段营销过程中,通过媒体将图书的亮点精准地传递给目标读者,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其间除了做足常规的营销手段以外,还需要创意营销,需要策划和执行的双高效和双落地。

适应性渠道分析:目前,围绕新书上市,我们已经进行了常规的一轮媒体营销,包括平媒、新媒体等曝光,开展了渠道预热活动,宣发海豹君IP形象。接下来,线下部分的联动需要尽快提上日程,并配合线上的同步曝光,将势能最大化。

销量预估:目前,该书已发行超过3万册,今年3~4月份,还将进行第二轮媒体营销,预估销量5万册。

“动物小说大王”首次尝试海洋文学创作

■龚小萍(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文学分社副社长兼儿童文学编辑室主任)

心潮澎湃作品:《海豚之歌》

惊喜理由:2022年,“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将推出新作《海豚之歌》,是其首部海洋题材动物小说。该书计划于2022年4月面世。《海豚之歌》是一部海洋动物的生命史诗,以“个体的”对海豚这一物种的着墨刻画表现了“宏观的”海洋世界的沧海桑田、岁月变迁。沈石溪再一次以他卓越的讲故事的能力,带领读者探索深海世界下的神奇生命。该长篇小说作为沈石溪转型海洋文学创作的首次尝试,在故事结构和艺术母题上,与以往作品相比都有全新突破。沈石溪在这部小说创作中,道法自然,另辟蹊径,呈现了完全不同于西方动物小说的东方图景中的动物传奇,并在传奇故事里体现了一种东方精神、东方意志、东方的价值观。

在一个史诗消亡的时代,很少有作家再有精力和心力来创作厚重的长篇小说。写作长篇小说,尤其是有史诗气质的大部头,需要作家有足够深厚的沉淀,足够丰富的阅历,甚至足够的写作技巧的储备。同时,在短视频横行的年代,现代人的注意力被各种大小屏幕切割,支离破碎,短平快的阅读大行其道。这都造成了经典阅读在当下的危机。

《海豚之歌》是一部长达21万字的长篇小说,其厚重及丰富自不待言,其趣味及可读性也一如既往。为了准确概括该部小说的气质,也为了匹配作家沈石溪写作的雄心壮志,我们提出了“沈石溪生命史诗三部曲”这个概念和框架,来涵纳《海豚之歌》以及未来的《大白马的五彩人生》《中类狼:大白鲨的故事》的写作计划。

浙少社对沈石溪长篇小说的追踪和热情一直持续不灭,因为我们深知,身处一个伟大时代,出版具有经久耐磨品质的动物史诗小说,是我们的担当和责任。

选题操作难度:★★★★

浙少社的“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品藏书系”在市场上畅销多年,其代表作《狼王梦》的印数突破1000万册,已经在读者群中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美学风格和品牌记忆。相较于其他作品而言,《海豚之歌》是作家沈石溪首部聚焦海洋题材的动物小说,也是其首部关注动物生存更多可能性的宏大小说,如何在美学装帧上超越“品藏书系”风格的固有记忆,如何增加编校含量让这部大部头海洋动物小说更易读、适读,是我们编辑团队着力的点。如果说沈石溪的故事是有钩子的,那么我们编辑所做的努力是让阅读更有黏性。

适应性渠道分析:浙少社的实体渠道强势,近年来在新媒体渠道的布局上也有所建树。针对《海豚之歌》,我们营销中心配备了较为完善的宣推方案,拟请深港澳地区20余家人气书店与权威书评专栏主编担任“新书推荐官”,新书将在深圳的全国新书首发中心首发,作家沈石溪亲临现场,会为读者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从策划一本书到打造剧场盒子

■赵曼(中国妇女出版社策划编辑)

心潮澎湃作品:《一桌好剧:皮影剧场》

惊喜理由:该产品把传统文化皮影戏、经典童谣剧和现代桌游的形式结合起来,用全新方式演绎经典,对经典进行创新,用一种新颖现代的方式让年轻人和儿童沉浸式了解传统文化。

它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非遗传承,大师打造。该产品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汪天稳,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汪海涛,《罗小黑战记大电影》角色设计、动画视觉艺术家张弛,文化研究者旭爽等倾情联袂设计。二是剧好玩,剧好看。产品包含多种玩法:多幕剧剧本、欢乐桌游卡牌,可以自由创作表演一台天马行空的剧,把皮影表演与当下流行的“桌游”结合起来。三是自己DIY,做个手艺人。产品提供自创剧DIY材料,满足DIY达人体验皮影的匠心制作。四是经典剧目,全新演义。融合了皮影与现代动画的特点,对皮影人物角色进行细致的刻画,让皮影更生动。五是身临其境,最好体验。370×272mm超大尺寸幕布,加长的操作杆让皮影操作更灵活。3张彩色透光片——喜庆红、梦幻蓝、活力黄,让玩家根据场景制造氛围。

选题操作难度:★★★★★

“一桌好剧”产品从萌生想法到生产用时500多天,从最开始计划做一本书蜕变为做一个剧场盒子,对该项目的策划思路做出颠覆性的改变,这曾经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点。

项目立项后,经过大半年的筹划,我们陆陆续续地联系了一些非遗传承人和艺术家、语言学家,也收集整理了一些地域的民间童谣,但是用什么方式把童谣和非遗这两种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又能用一种有趣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策划和创作的过程中,这个问题一度让项目陷入了僵局。最初,我们想做一套非遗与童谣的图画书,但是考虑到像皮影这样的非遗艺术的魅力更多地体现在读者的把玩中,而图片这种平面展示形式无疑会大大丢失了非遗的魅力,也无法全面展示其面貌。另外,懂非遗的传承人通常不了解图画书的创作,而年轻的插画师又不懂非遗,如何让他们之间无障碍地沟通?作为这个盒子的策划编辑,我和作者多次沟通,后来我们大胆提出了“共创营”的想法,把9位知名非遗传承人和9位具有国内外获奖经历的艺术家们邀请到一起,面对面共同切磋,用9天时间集中了解、交流、创作。大家各自提出想法,经过9天的头脑风暴,最终有了现在的这种“剧场”形式。

第二个难点是生产上的难点。由于该项目突破了传统图书的形式,需要设计的各种部件特别多,所用的材料除了纸类,还有环保PP材料、木材料、金属小部件、牛皮等,而且所用的纸类材料也涉及好几种,比如,大家现在所见的红色外盒,我们为了做出传统的感觉,采用了瓦楞外露的工艺,特别找纸厂供应商定制了一批红色瓦楞纸。为了增加盒子的牢固性,又让印厂在瓦楞纸内里裱了牛皮纸。用什么纸、用多少克重的纸,内裱还是外裱,以及纸的颜色,每一个细节都要反复沟通讨论。这还仅仅是盒子的一部分工作,其他的每个部件都是这样反复沟通、打样、修改,所以交付生产也是该产品的最大难点之一。

为了解决生产问题,我们找了几家印厂询价、沟通工艺,从价格、工艺、服务态度等多个维度综合考量,最终选了一家经验丰富,与国内做童书的知名出版社都有过合作的工厂。

适应性渠道分析:《一桌好剧:皮影剧场》创作阶段,考虑到产品的传统文化调性,找到聚集大量喜欢国风文创产品的年轻人的平台——摩点,与摩点平台进行多次沟通,他们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产品优化建议。去年12月中旬,我们在摩点平台进行了一次众筹,结果还不错。尽管为了筹备众筹,有很多未知因素和风险,过程也很艰辛,但是这次众筹除了平台的销售外,对后续宣传营销起到非常好的影响,给了我们很多信心。

众筹期间,我们把样品寄给一些新媒体,比如一些抖音带货达人、头条号、社群中盘,他们很快在春节前安排了上架。后续我们还会持续联系新媒体做推广。另外,小红书、B站等,聚集了大量的年轻人,也是值得尝试的营销平台。市场定制也将是我们考虑的一种销售模式。

销量预估:目前,读者给予了较好的评价。以前对选品非常挑剔的新媒体渠道客户这次收到样品后,几乎都很快给了要安排上架的答复。这些市场反响给我们很大信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年轻人追捧的当下,该产品会带来不错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

以文学作品传递对生命样貌和生态保护的思考

■王雨婷(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儿童文学出版中心编辑室主任)

心潮澎湃作品:《三江源的扎西德勒》

惊喜理由:《三江源的扎西德勒》是著名作家杨志军“藏地少年系列”作品中的第二部。第一部《巴颜喀拉山的孩子》自出版以来双效俱佳,获得了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等诸多荣誉。《巴颜喀拉山的孩子》侧重于对草原人民的故土情愫与精神信仰的描摹,《三江源的扎西德勒》则更侧重于对生命样貌和生态保护的思考。

三江源河流纵横,物种丰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被誉为“中华水塔”“亚洲水塔”。三江源的生态保护是一项重要议题,如何通过儿童文学来表现三江源地区的自然地理、壮丽景观和丰富多彩的生物物种及生态状貌,是该选题策划的亮点之一。在《三江源的扎西德勒》中,汉族男孩小海一家三代人扎根在三江源地区,为三江源的野生动植物保护贡献出青春与热血,作品蕴含三江源的生态保护、科学精神传承、民族团结与融合等丰富内涵,兼有传奇色彩与动人情态,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该作品详细而又深情地刻画了30多种野生动物,是一部三江源野生动物百科全书。作者在三江源生活了40多年,对三江源的野生动物有着深入的观察与研究,可读性与知识性兼具。

除了丰富多样的野生动物,作品中还写到了汉族男孩小海、藏族男孩诺布和回族女孩艾米尔等孩子的成长故事,他们携手踏上寻找小海父亲的征程,亲如一家,体现出汉族人民与各少数民族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诠释了家国天下的价值观,烘托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时代主题。

同时,作品在拥有思想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呈现出儿童文学应有的光泽和质感。作者凭借对藏区深挚情感的娴熟把握,展现了藏地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文化特色,勾画出一幅魄伟奇特、万物有灵的生活画卷。同时,引导读者敬畏生命、敬畏自然。

选题操作难度:★★★★

最大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当下的小读者在浮躁、浅显和碎片化的阅读环境中去接收、阅读和理解格局宏大、主题深刻、意蕴丰富的儿童小说。这部作品字数近25万字,不但生动精彩地塑造了一系列饱满的人物形象,更刻画了几十种野生动物,同时还饱含丰盈的情感和冷静的沉思,是一部内容厚重、思想深邃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为了让读者有更为直观的认知,我们特别绘制了两张大拉页,一张全景式展现内文中主要刻画的18种野生动物和三江源常见植物,一张绘制了小海从西宁出发到三江源去寻找父亲的路线图,帮助小读者梳理故事情节,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其次,为读者提供更好的增值服务,制作配套的有声书,根据内容拍摄短视频,让读者可以边听边看,增强阅读趣味性。最后,我们将进一步挖掘图书价值,策划一系列有趣有料的线上线下活动,提升作品的社会影响力。

适应性渠道分析:该书的营销是一个长久、持续的过程。前期我们将侧重于作品影响力的打造,在获取较大的社会反响后,挖掘整合更多更好的销售机会和推广渠道。第一阶段:新书出版前,在各大媒体、新闻网站、公众号上发布书讯和新书推广软文,利用新媒体平台引流,为新书上市预热。第二阶段:新书出版后,邀请专家举办新书发布会暨作品研讨会;邀请媒体对作者进行深度访谈;在青岛、深圳、北京等地举办巡回推广活动,聚焦生态保护、民族团结、家风传承等人文主题,对图书进行密集宣传。第三阶段:持续深入推广,进一步挖掘图书价值,与《巴颜喀拉山的孩子》组套营销、推广;与国内知名矿泉水品牌联合策划公益图书捐赠活动等。

销量预估:该书计划2022年3月出版,我们对销量比较乐观,预计3年内销量能突破20万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专业课难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