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强行占用学生青春犯法吗?

  亲爱的年轻教师朋友们,你们好!

  不经意间,我身边就已经有很多“90后”教师了,并且“00后”教师也开始上岗了。随着年轻教师数量的增加,学校也显得更有活力。年轻教师相比老教师,虽然经验尚浅,但干劲十足,不论是在促进学校的发展上,还是在推动学生的成长上,都比老教师更有想法。

  但是,在仔细观察了很多年轻教师,尤其是“95后”和“00后”教师的做法后,我还是有些担忧。在此,我想把我的担忧和建议一并写下来,希望对年轻教师有所帮助。

  时间边界感过强,导致缺乏教育心

  我承认,现在的年轻教师学历高、眼界宽,精通各种新型的教学技术,好胜心也强。但是,很多年轻教师相比老教师,都有太强的时间边界感。我并不是说树立边界感不好,我自己也有很强的边界意识,但那仅限于人际交往和生活中。

  比如学校的早读时间是7点20分,年纪大的教师,都会提前5到10分钟进教室,要么招呼学生交作业,要么与学生闲聊,再或辅导个别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是,很多年轻教师则不然,他们认为,既然学校规定的早读时间是7点20分,我踩着这个时间点进教室就没问题。这确实没有问题,但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教师做的是育人的工作,不该这么计算时间。

  教师早一点进教室,无非是以身作则地告诉学生:不管做什么事,如果你提前几分钟,你做准备的时间就会很充分,你做事就会很从容,成功的概率就更大。育人,就体现在这些细枝末节。可是,处处拿边界感说事,这些育人的契机就被忽略了。久而久之,一颗原本锃亮的教育心也就蒙尘了。

  所以我建议年轻教师:能早到,就绝不迟到;能晚下班,就绝不提前。

  美国著名的雷夫·艾斯奎斯老师,从教40年,守住他的第56号教室,从未在时间上划出边界。雷夫老师与他的学生经常提前2小时到校,放学后仍不愿离去。雷夫老师依据“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引导学生的人格成长,所以,他的学生能在美国标准测试中取得位居前5%到10%的好成绩。正是因为雷夫老师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教书育人上,他才能把每一个教育细节都做到位,他的第56号教室才创造了教育的奇迹,并且感动了整个美国。

  雷夫老师也因此获得众多国内外大奖,其中包括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1992年“全美最佳教师奖”、1997年美国著名亲子杂志——《父母》杂志年度“成长奖”、美国媒体天后奥普拉的“善待生命奖”等,他还获得英国女王颁发的不列颠帝国勋章。

  不喜欢孩子,导致师生关系疏离

  我说句不中听的话,不少年轻人选择当教师,纯粹是因为看上教师这个职业稳定,并非出于热爱。我并不反感这种选择标准,我自己当初也并不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但我确信的是,我喜欢孩子,所以即便不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我也喜欢与学生待在一起。慢慢地,受学生的影响,我也就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了。

  我观察了不少年轻教师,说他们对工作不负责确实很不客观,但他们心里对学生的不喜欢却能明显地表现在他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上。比如,一定要等到上课铃响了之后才进教室,下课铃声一响立即逃跑似的离开教室;课间从不与学生聊天和互动,学生的任何活动也不参与;周末于学生来说犹如失联。学生若不惹事,还能相安无事;学生若惹出事来,就各种指责,胡乱评价。

  由于对学生不接纳、不喜欢,年轻教师就不会把学生放在心上,更不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与学生产生共情。这样一来,师生感情就特别疏离。

  陶行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杜威也说过,教师若要塑造学生,前提是学生对教师要有依赖感。

  年轻老师若不喜欢孩子,我的建议是要么放弃教师这个职业,要么放低姿态与学生建立健康和谐的关系。

  其实,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这个老师真心对他们好,能看到他们的存在,能理解他们的痛苦,能对他们的言行做出及时的回应,他们就会特别喜欢这个老师。

  爱发牢骚,导致产生职业倦怠感

  我身边不乏这样的年轻教师:领导每次安排任务,立马就发牢骚“还让不让人活啊?真是有病”;或者上头下发的通知有些迟了,就这不满那不满。

  如果发了牢骚可以立即解决问题,当然没问题,关键是牢骚发完了,事情还得自己去做,到头来还得罪人。

  我不论是当初职场“小白”时,还是晋升为职场老人后,都不喜欢发牢骚。既然这件事不合理,那是否可以提出更合理的看法呢?是否可以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呢?如果回答是没有,那就立即动手干!事情做得成,还是做不成,做了才知道。

  我为什么不赞成发牢骚呢?因为发牢骚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一个人的心态变得消极。一个人的心态长时间处于消极状态,他就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

  各位不妨想一想:人这一生,要工作到五六十岁才退休,年纪轻轻就产生了职业倦怠感,以后的日子可怎么办?

  作为一个职场老人,我特别希望所有的年轻教师都能永葆生命的热情,保持好奇心,对自己的学生不抛弃、不放弃,对手头的工作不推诿。唯有这样,年轻教师才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

  读书缺乏针对性,导致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现在的年轻教师,学历都很高,读过很多书,见过很多世面,可一旦学生出了问题,他们却很难有办法解决。这又是为什么呢?

  网络上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有些人,读过很多书,懂得很多道理,但仍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同理,读过很多书、懂得很多道理的年轻教师处理不了学生的突发问题的现象也比比皆是。

  原因不难理解,就是因为这些年轻教师读的书并不能指导他们解决问题,加上他们欠缺实践经验,所以问题一旦产生,他们就显得手足无措。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建议年轻教师读书时一定要有针对性,要“功利”地读书。简单来说,就是读了能解决问题。比如自己在班级管理这一块很薄弱,那就买班级管理方面的书来读。先从“术”入手,让自己在工作上快速上手,慢慢地就能找到教育的“道”。

  还比如学生进入青春期了,亲情和友情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这时他们就渴望爱情。可是,学生的身体发育程度与心理发育程度又不一致,他们对于两性交往时产生的问题还不能妥善地处理。因此,大多数教师主观上是不支持青春期学生谈恋爱的,但又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去面对他们自己的感情。这时,教师就应该积极地寻找关于青春期两性交往的书来读。这样一来,教师就能及时有效地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他们的情感问题了。

  谨记一句话:缺什么,补什么。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

  课堂立场和态度模棱两可,导致教学质量差

  年轻教师不妨去观察那些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师的课堂,你们就会发现:这些老师的教学效果之所以好,不仅因为他们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技艺高超,还因为他们的课堂管理特别到位。这些老师对自己的课堂有非常坚定的立场,还有非常鲜明的态度,那就是:课堂是大家的,没有谁可以任意践踏大家的课堂。所以上课时,每个人都要把时间、精力、心思聚焦在课堂上——与本课堂无关的话不说,与本课堂无关的书不看,与本课堂无关的事不做,与本课堂无关的游戏不玩。

  不管上课的老师年纪有多小、经验有多欠缺,只要把课堂规矩立起来,并且认真执行,学生就能在课堂上集中精力搞学习,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回想我自己年轻时,尽管对工作满腔热情,但还是经常受到打击。我承认我也沮丧过,并且走过不少弯路,但我从来没放弃过成长。每当我被眼前的问题困扰时,我就拜身边的同事为师,向他们取经,手头那些棘手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每当我感到迷茫时,我就去书里寻找偶像,把自己代入进去,然后就看到了光明,找到了方向。每当我觉得自己的教育理念不够先进时,我就去远方寻找导师,然后踏踏实实地跟着导师学习。

  不知不觉间,我就变得成熟和强大,很多在别人看来难上加难的事情,在我这里却手到擒来。

  总之,亲爱的年轻教师朋友们,既然你们选择了教书育人,你们就不能只把这个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没有什么比学生的未来更重要!还有,你们生活在一个获取信息最便利的时代,只要你们愿意,就可以走到自己的赛道,与人生来一场高质量的比赛,而你们,必是赢家!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光明中学)

}

青春期教案专题:为大家提供关于青春期教案的文章,以帮助大家更快的找到所需内容。希望丰富的资讯能帮助您快速地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问题。

  恐龙是否和人类一样有青春期呢?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恐龙也有青春期》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恐龙也有青春期》阅读原文:

  (1)古生物学家常常对恐龙以何种方式能长成这么巨大而备感迷惑.有些专家认为它们就像今天的爬行动物,终生不停地生长;另外一些专家推测,它们如同鸟类和哺乳动物一样,有一个快速生长期,研究者们最近证实,霸王龙有一段身体快速生长的青春期,这期间它们生长速度很快。但它们远比科学家认为的死得更早,霸王龙“苏”只活了28岁。

  (2)霸王龙是陆地上曾经生活过的最大的食肉动物之一。科学家们十多年来发现了更为完整的霸王龙骨架化石。展现在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生活在6700万年前白垩纪的恐龙——“苏”,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霸王龙骨架。对其肋骨化石进行研究后,发现“苏”是一只活了28岁的恐龙,“苏”在死去的9年之前就已经停止了生长,科学家们还无法得知“苏”的性别。

  (3)持续不断的发现的恐龙骨骼使得科学家们得以对恐龙进行深入研究。如同植物学家利用树木的年轮来计算树木的年纪一样,古生物学者也通过研究恐龙骨骼的年轮以揭示它的年龄。所谓骨骼年轮是动物骨骼内一些以年为单位沉积的矿物质。以往的研究常常是基于那些承受重量的大骨骼。但霸王龙的大骨骼化石往往是中空的,一些年轮已经丢失了。所以研究小组从那些不承受重量的小骨骼下手,进行研究。科学家们将这种方法用在了短吻鳄和蜥蜴身上,他们发现可以准确地测算出它们的寿命。

1.识别人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
2.举例说出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特点。
3.举例说明青春期卫生行为和习惯的重要性。关注青春期心理卫生
1.通过学习青春期有关知识,提高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
2.通过对青春期性器官发育情况的调查资料的学习,培养学习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1.使学生掌握人体各发育时期的特点,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情感。
2.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性知识,正确对待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巨大变化,初步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1.识别人体生长发育各个时期的变化。
2.举例说出青春期的性发育包括性器官发育和第二性征发育,说出青春期的性发育的突出特征。
1.说出青春期的性发育的突出特征。
2.说明做好青春期卫生与保健的重要性。
1、学生准备各个生长发育时期的照片和长辈的照片。
2、flash:(1)人类生长发育过程;(2)人类第二性特征。
3、视频文件:(1)青春期调节;(2)人生长发育的几个时期;
(3)人的生长发育;(4)学生青春期心理。

人的生长发育 [提问]:有人说,新的生命是从母体出生时开始的,你赞成这种说法吗?
[讲述]:展示课题――人的生长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个体发育成熟的过程。我们通常所说的生长发育,主要是指从婴儿出生到发育为成年人这一阶段。
[小组活动]:请大家观看书上图8-7,说出人的生长发育分为几个时期?以小组为单位,把你带来的照片进行交流,猜猜照片上反映的是哪个时期?想一想每个时期有什么特点。

    本节的重点,就是要使学生懂得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有一定的规律,特别是青春期的生长发育,变化十分明显。教科书中所示的男、女部分生殖器官发育趋势图,需要教师首先教会学生使用坐标图,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各个图中的曲线,依次观察比较各器官的发育趋势,分析生殖器官突增开始的年龄从中找出规 律性的变化。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青春期卫生有关的内容 ,使学生既懂得青春期卫生的重要性,又懂得如何搞好青春期的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

}

原标题:我把青春献给你

  刘黑华带领学生走进油菜花地实地写作。

  刘黑华护送学生走山路回家。

  编者按:教师节,人们把崇敬和祝福献给我国1500多万名人民教师。

  在教师群体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扎根在中国半数人口生活的广袤农村,为乡村学童播撒知识的火种,让乡村文脉得以赓续。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乡村教师。

  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简陋的教室、简单的教具……但他们却肩负着改变一代代孩子命运的重任。可敬可爱是他们的品格,默默耕耘是他们的风貌。他们无私奉献,点亮了自己,更照亮了乡村孩子的未来。

  9月10日,第34个教师节。刚考上湖南工业大学研究生的罗晶从学校返回自己当年就读的小学――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许家洞镇太和小学。

  从学府的高点回到学习的起点,罗晶此行有一个朴素的愿望,看望自己的启蒙老师刘黑华,为小学生们上一课堂。

  从师范学校毕业扎身到偏远的山村小学,刘黑华这一呆就扎根了18年。与他一起分配到乡镇的15位老师,如今都调到城里去了,他却放弃了一个个机会,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在山区辛勤耕耘。

  “不落下一个孩子。”这是刘黑华在乡村小学坚守18年的信念。在分管教育工作的苏仙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首小翠看来,18年前,刘黑华不想让一个孩子丢掉求学的机会;18年后,37岁的他不想让一个孩子毁掉希望的前程。乡村振兴,乡村教育不能缺席,正是由于有了刘黑华这样甘愿做一片绿叶的乡村教师,才能让千万人才根植于广阔的乡村沃土。

  2000年的太和村,交通闭塞,全是泥路,几乎成了被遗忘的乡村,村里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孩子们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

  太和村小,这所村小靠着几个民办老教师支撑着几十名留学儿童的教学。坚守了十几年的老教师都要退休了,乡里其他小学的教师也想方设法往城里钻,城区的教师几乎没有人愿意下乡。谁来接过接力棒?这成了当地教育部门的难题。

  “师范学院毕业的学生必须下乡支教一年。”从郴州师范学校毕业的刘黑华就赶上了这样的“规定”。当时18岁的刘黑华乘公交车、坐摩托车、走山路,一路辗转来到太和村小。

  虽然义务教育实施已经多年,但在这样的贫困村庄仍然有不少孩子上不起学,刘黑华碰到的第一个难关就是劝学。

  由于家徒四壁,家离村小8里路之外的罗代娣就困在山窝里。父母亲远赴异乡打工,跟着爷爷奶奶的罗代娣在家里帮忙喂猪,成为了一名失学儿童。

  为了不落下一个孩子,刘黑华走了一晚上山路,赶到罗代娣家里给她的爷爷奶奶做工作,第二天又跑到乡联校打电话给罗代娣的爸爸,劝说罗代娣返校上学。没钱,刘黑华又帮罗代娣交了杂费,让失学1年的罗代娣重返校园。

  一年之后,刘黑华的支教任务完成了,他准备调回城区教学。但新来的村小校长苦口婆心劝他,希望刘黑华留下来再坚守一年,就这样善良淳朴的刘黑华又留了下来,而这一留就是18年。

  18年过去了,校舍更新了一遍又一遍,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老师走了一批又一批,当时与他一起分配到乡村小学任教的15位老师都调到城里去了,只有刘黑华留守了下来。虽然18年间刘黑华换了3个学校工作,但都是在乡里3个最偏远的村小轮流教书。

  刘黑华坦诚地说:“说实话,我当时年轻,女友也在城里工作,最初好几次都想调回城里,尤其是看着同来的老师陆续都走了,确实很纠结,我有点打退堂鼓。但后来,每天跟孩子相处,感情也深了,在农村也呆惯了,每当看到孩子们天真的笑容和求知若渴的眼睛时,回城的念头就打消了。”

  学生眼中的“刘妈妈”

  刘黑华虽是一位男教师,但在学生眼里更像一位“妈妈”,他耐心、细致,关爱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

  9月5日,开学第三天,刘黑华收到一份来自马头岭中学四年级学生罗甜的来信。“尊敬的刘老师,您好,感谢您过去对我学习和生活的帮助,让我能够像其他同学一样坐在宽敞的教室里读书,我会继续努力不辜负您的期盼。”

  罗甜是许家洞镇太和村下湾组的留守儿童,家里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她聪明懂事学习上进,但由于家里极度贫穷,经常连文具都买不起。刘黑华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每当他给女儿买学习用品时,都会多买一份送给她。数学是罗甜的学习短板,父母不在身边无法指导,奶奶不识字,因此只要中午一有空闲,刘黑华就会给她一对一的单独辅导,增强她学好数学的信心。到了下午,刘黑华常常邀她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女儿一同学习和玩耍,让她体会到爱的温暖。

  回想起刘黑华老师,已经读初中的何格更是感恩在心。2015年5月的一天,吃了早饭,她和姐姐就背着书包出门了。然而,她们不是去学校,而是沿着简易公路走了。没见到孩子来上学的刘黑华,课间操没休息直奔孩子家里询问,爷爷奶奶以为孙女上学去了,也不知道两个孩子的去向。

  刘黑华一下急得不得了,心想找到两个孩子后一定要狠狠批评下。他沿途打听,才知道两个孩子是朝着公路走了。当他骑着摩托车追到107国道路口时,才找到爬了10里山路、水都没喝一口的两个孩子。

  “你俩怎么这么不懂事,不晓得你爷爷奶奶和老师有多担心吗?”刘黑华生气地说。“我太想念爸爸妈妈了,我们有两年多没见到爸爸妈妈了,只知道他们是从这条路出去的……”抱着这两个懵懂的孩子,刘黑华心里一阵酸痛,蹲下来语重心长劝导两姐妹,把她们带回了学校。

  “刘老师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耐心细致地照顾我们。”罗晶说,刘老师每天忙得像个不停旋转的陀螺,每天要上6节课,中午要照看学生,下午还要护送我们出校门、过马路、过桥。路途较远的同学带来的中饭,都由他负责加热;教具、玩具也是他自己制作的……

  因材施教不落下一个孩子

  “小小船,小小船,今朝聚会赛一赛。船身小,胆量好,不怕浪头高。用力用力齐用力,追过前船争第一。”在太和小学三年级的教室里,悠扬的歌声回荡在耳边,秋季刚开学,刘黑华弹着电子琴带领着8个学生上音乐课。

  像类似的课程,太和小学每周都有很多节,孩子们非常喜欢。音乐课上,弹风琴识五线谱;作文课上,走进油菜花地里,描写姹紫嫣红的春天;美术课上,投身自然,将太和村的河流、稻田绘到画板上……”教学中,刘黑华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设置“作业套餐”,针对优秀生,重在培养能力,作业题目多一点、难一些;针对后进生,重在基础知识的巩固,题少而简单。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

  山里农民外出务工多,村小里大多是留守儿童。为了让孩子们安心学习,刘黑华与班上所有孩子的父母亲建立了微信群,定期定时的与家长交流、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让孩子们安心学习。

  “没有父母在身边和有父母在身边,其实对孩子的教育是相差非常大的,所以我要让孩子们感受到我就像他们的父母一样,这样他们的童年生活就显得更加快乐。”在刘黑华看来,托起一个孩子的希望,就是撑起一个家庭的未来。在这18年的村小教学中,他觉得最有成就的,不仅仅是培养了20多名大学生、研究生,而是每一个学生踏入社会后不忘初心,不误入岐途,充满正能量地为人处事。

  刘黑华70多岁的父母亲体弱多病,妻子在家既要照顾老人,又要看管小孩,还要忙家务和农活。“以前觉得他好像有点不上进的感觉,因为毕竟城里工资会高一些,那样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刘黑华的妻子钟南花说,现在回头来看,他爱这份工作,用心爱这个家,就要支持他。

  “我欠父母妻子孩子的太多了。”刘黑华说着眼睛湿润了。“但是,山里还有这么多留守儿童,总得有人去教去管。我既然当了乡村教师,就要热爱这份工作,哪怕是苦一点、清贫一点也值得。”刘黑华朴素的言语中饱含着真情。(李贵 记者 张振中 文/图)

(责编:张玫、张桂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师强迫学生违法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