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孩子频繁踢腿,怎么办?

一向文静的15岁男孩路路,忽然一反常态,时不时手舞足蹈,口中发出“吭吭”声,大声喊叫,有时还用脏话辱骂父母、同学和老师,有时甚至还会打人。全家人都被折腾得受不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经别人提醒到医院就诊,才知道路路患上了抽动症。

北京东城中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素梅指出,近些年儿童抽动症呈增多趋势,但还没有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如果孩子有了症状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抽动症全名多发性抽动症,又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是一种以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性抽动,伴有不自主发声为特征的遗传性神经精神疾病。近年来,抽动症的发病明显增多,3岁到12岁是高发期,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王教授指出,抽动症的病因复杂,表现多样,医学界迄今没有形成统一认识,认为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感染、体质、环境等诸多方面因素,在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综合征。抽动症症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 运动性抽动症状。初期多在头部,眨眼、挤眉、吸鼻、撅嘴、张口、伸舌、摇头等,颈、肩肢体抽动,交替出现耸肩、扭颈、握拳、甩手、扭腰、踢腿或四肢抽动等动作。

2、 发声性抽动症状。大部分病人先出现运动性抽动,继而可出现发声性抽动;也有部分以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同时起病,清嗓子、咳嗽、尖叫;不断重复、模仿别人语言、严重的不自主秽语、骂人等。

有些患儿对自己所表现出的抽动症状深为苦恼,为避免别人的耻笑或家长的指责,当出现抽动或发声后,迅速做另外的动作企图掩饰,结果反而出现一些更复杂的动作。

抽动症的三种危害不容小觑

抽动症是一种对孩子身心、社交等各方面都会带来深远影响和危害的疾病。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如果得不到及时医治,症状就会加重,有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感知缺陷。此类小儿抽动症病症表现为空间、运动及技能方面发生缺陷,通常认为是由基底神经功能出现失调,造成继发性视觉空间组织能力及视觉运动技能缺陷。在学习上有学习困难的障碍。

2、 抽动症发作时不自主的发声或抽动会分散患儿注意力,严重者眼睛难以停留在书本上,无法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日久则影响记忆力,造成学习成绩下降、厌学等。严重时甚至无法正常接受教育等情况。

3、 抽动症儿童常常被老师批评,同学、周围小伙伴嘲笑、奚落,容易产生自卑,久而久之孩子变得性格孤僻,不愿与人接触,难以建立自尊、自信,形成健全的人格,甚至对嘲笑者产生报复、敌视心理,有的还会出现继发性精神异常、强迫症,甚至发展成品行障碍。

养肝护脾 中医治疗小儿抽动症

西医角度,多发性抽动症主要有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用单纯的心理行为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要加用药物治疗。

服用西药的优势是见效比较快,一周两周就可以见到效果,暂时控制症状。但若长期服用,就会产生耐药性,需加大剂量,或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副作用明显。此外西医治疗容易反复,对肝肾有影响,长期服用还可能导致孩子上课睡觉,影响学习。由此家长希望采用中医治疗的方式。

十几年来,王素梅所在课题组,不仅对小儿抽动症进行了深入的临床观察和实验,对多巴胺、谷氨酸等药物进行了研究,并分析对比中药对小儿抽动症的作用靶点。

王素梅教授认为,从病因病机的角度出发,该病是由感受外邪、情志、饮食因素引起,脏腑失调、脾虚肝亢;风痰鼓动、流窜经络引起的抽动。中医认为,脾主四肢的肌肉,脾为土,肝为木。通俗地讲就是,土壤太松,树就长不好。因此应从肝脾论治,扶土抑木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基础好了,抽动就会缓解,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有益。目前其所在课题组的科学研究和治疗方案,在临床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治疗抽动症家长需要做的五件事

当孩子被确诊为抽动症的时候,家长疑惑又焦虑。治疗抽动症,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家长作为家庭的核心成员和孩子成长的第一位老师,对孩子的疾病恢复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以下事项您需要了解。

1、 按医生的方案治疗,尽量缩短病程。

不要心急,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孩子的症状减轻后,仍需坚持治疗。有的家长,一看孩子见好就停药,担心伤肝伤肾,有毒副作用,就擅自减量或停药。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孩子病情容易反复,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实际上,作为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首先要保证孩子的用药安全,其次才是有效。为了去除家长的忧虑,孩子吃药2-3个月,王教授会根据病情不同,给孩子查肝肾功能,血尿便是否正常,防患于未然,保证用药安全,在医生的指导下减量直至停药。

2、 日常注意预防孩子呼吸道感染。

相关研究显示,孩子感染链球菌之后,既可以使得抽动症发生,也可使抽动症加重。因此,一定要避免孩子呼吸道感染。一旦有了问题发生,家长要及时和医生沟通,这样,孩子的病才能够得到很好的治疗。

3、 家长要理解孩子,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过于严格。

有的家长一见孩子发作,就会责骂:你怎么又动了?你怎么又眨眼了?怎么不控制点儿?其实孩子也不愿意这样,家长要理解孩子,帮助孩子克服这些问题。注意态度要友善、平和,不可打骂责怪,以免患儿精神高度紧张,不自主动作频繁出现,孩子慢慢变得自卑胆小,不利于病症的治疗。

4、 家长应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减少或避免使用电子产品。

不少家长都有这样的体验,孩子一玩电脑,症状就会加重。所以,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多带孩子户外活动、旅游,消除孩子紧张感及恐惧感,使患儿在平静和自信气氛中生活。当病症发作时,及时鼓励,不要给予过多的关注,以免增强孩子的紧张情绪。

5、 注意孩子饮食起居。

海参鱿鱼等肥甘厚味和特别滋养的食物,膨化食品、碳酸饮料等各类小食品,往往都能够加重孩子病情,尽量减少食用。(记者 杨可 祝凤岚)

}

耸肩、点头、吐痰或者说脏话

家长不要觉得孩子在故意搞怪,也不要随意责骂孩子,这些都是抽动症的常见表现,有可能孩子患有抽动症,应该及时去医院看诊。

有些患儿还会出现清嗓子、发出怪叫或者脏话、吐痰等行为。随着病情的发展,抽动动作会逐渐多样,会出现肢体抽动等症状。

当孩子们出现以上种种症状时,各位家长应当警惕起来,及时带孩子去看诊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也有家长想问了,抽动症是什么?和多动症有什么区别?很多家长都把孩子的这些情况当做是多动症。

抽动症也叫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以肌群抽动为主要特征的精神性疾病,其抽动多表现为一种反复以同一方式出现的突然的、不自主的、快速的肌群动作或声带发出怪声、时有秽语,一般在18岁以前发病,男孩发病高于女孩。

抽动症的具体表现为短暂、快速、突然、不自主的不随意抽动,开始发病时孩子会出现频繁的眨眼、挤眉、吸鼻、噘嘴、张口、伸舌、点头等小动作。

随着病情进展,从头部肌群的抽动会逐渐发展到全身,轮替出现如耸肩、扭颈、摇头、踢腿、四肢抽动等抽动行为。尤其是情绪紧张或焦虑时这些症状更明显,入睡后症状消失。

一些患儿伴有发声抽动,具有爆发性反复发声、清噪子或呼噜声,吐字不清或不断口出秽语,并且性格多急躁、任性和易怒。

多动症和抽动症的区别?

儿童多动症和抽动症都属于慢性神经发育障碍,听上去和“动”都有关,但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多动症又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神经行为障碍。

抽动症是指以不自主的突然的多发性抽动及在抽动的同时伴有暴发性发声和秽语为主要表现的抽动障碍。

患有多动症的儿童智力基本正常,但会因好动多动、无法集中注意力而影响学习,导致学习成绩差。

抽动症可分为暂时性和慢性,有的甚至持续终生。暂时性的抽动症一般不影响儿童的学习成绩,而慢性的抽动如果一直持续会影响儿童无法正常上学,从而影响到学习、社交能力甚至缺乏自理能力。

多动症患儿的主要行为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易冲动、缺乏控制力、易兴奋,很难完成精细动作。

抽动症以肌群抽动为主要表现,主要有眨眼、耸肩膀、扮鬼脸等抽动现象,可伴有发声,如清嗓子、吸鼻子、吐痰等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多动症绝无抽动,抽动症的宝宝可以伴随多动,这是区别关键。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眨眼,擤鼻子,清嗓子等行为,都误以为自己的孩子在“装怪”,或者当做一些炎症去治疗,多次治疗后行为还是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越来越严重,最后去医院就诊才发现可能是抽动症。

抽动症平均发病年龄在6岁半到7岁,男孩多于女孩,在这一时期家长们要特别留意孩子的健康状况,定期去医院进行体检,并且在发现孩子有抽动症时,应立即给予心理安抚,帮助放松情绪,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

抽动症没有特效药,在医学界中主要以中药和多样化干预治疗配合进行全方位治疗,同时家长以及学校老师在孩子的治疗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性作用,应当正确面对疾病,为孩子的康复推波助澜。

父母要对患儿给予更多关爱和理解,以更多的包容心和耐心和孩子相处,增进亲子接触和交流沟通,避免过多的责备以及太大压力,减少惩罚和忽视,营造良好轻松的家庭氛围和生活环境。如果患儿开始用药,要遵循医嘱,不要随意停药以及擅自更改服用药物

如果患儿需要上学,家长应当告知老师患儿大致情况,让老师注意患儿的情绪,防止患儿的怪异行为被同学作出讥讽、嘲弄或歧视,在校园中老师应当传递同学之间友好关爱的信息,帮助患儿融入集体,和同学们和谐相处。

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了疑似抽动症的症状

请不要耽误孩子的治疗时间

健康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

}
  • 抽动症是儿童时期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抽动症的发生给很多患儿的各方面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只有及时治疗才能够让患儿早日摆脱疾病折磨,如果不及时治疗,影响会更严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宝宝身体不自觉的抽搐是怎么回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