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母子关系的孩子会听妈妈的话吗?

今天咱们继续说艾莉森·高普尼克的《园丁与木匠》。我们来讲讲六岁以前的幼儿是如何学习的,高普尼克本人在这个领域亲身参与了很多研究。理解了今天的理论,你整个幼教观会有一个本质的改变。

以我之见,中式育儿的一个错误,是用训练大孩子的方法教小孩子。可能在某些家长心目中,所谓幼教就是让孩子在五岁的时候掌握教学大纲中七岁应该掌握的技能。

比如我最不能理解的一个活动就是背唐诗。一方面是连“鸿鹄之志”这种初中文化都没有的人能当北大校长,一方面是全民让刚会说话的两岁小孩背唐诗,这不荒唐吗?

两岁小孩理解不了为什么有话不好好说,非得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实很多家长也不懂唐诗,他们也不打算让孩子理解 —— 他们只是想让孩子会背而已。他们选择了这个项目,也许是因为背唐诗有表演的性质,也许因为他们实在不知道还有别的幼教选项。

六岁以下的幼儿到底应该学什么呢?为什么你让他学的他不学呢?为什么他不听你的话呢?

孩子最想知道的是这个世界上的东西都是怎么工作的,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怎么回事儿。而他们的学习效率,取决于你和孩子的关系好不好。

不要问孩子为什么不听你的话,要问你配不配让孩子听话。

高普尼克说,学习有三个渠道。

第一个渠道是自己摸索和试错。所有动物都会这种学习方法。这个东西能不能吃,那个东西怎么用,都是小动物一出生就在大自然中摸索出来的技能。一次做错了吸取教训再来一次,所有的亏都不会白吃。

第二个渠道是模仿。看看别人怎么做的,自己模仿一下,这个只有高等动物 —— 包括大猩猩和某些聪明的乌鸦 —— 才会。人类儿童非常善于模仿,咱们下面再说。

第三个渠道是听讲,这个只有人类会。

我们今天重点说模仿和听讲。你一定要注意,儿童既不是录像机也不是录音机,他们非常积极主动。

人类孩子善于模仿,连刚出生的婴儿都会模仿大人的表情。而且孩子的模仿非常高级。他不是什么动作都模仿,只有你这个动作能够达到一定的目的,他才会模仿你。通过模仿,孩子能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有个实验是这样的。一个平台的中间有个玩具小汽车,两端分别有个障碍物。小汽车如果撞在左边的障碍物上,小汽车就会发光;撞右边的就没反应。实验人员就当着孩子的面操作这个小汽车,有时候往左边撞有时候往右边撞,结果哪怕是两岁的小孩,当你把小汽车交给他的时候,他都会专门撞左边那个障碍物,好让车灯亮。他不是模仿你所有的动作,他只模仿你成功的动作。
还有个实验。实验人员把自己的手绑起来,走到一个电灯开关前面,用头去撞那个开关,把灯点亮。一个18个月大的孩子看到这种情况,他也想去开灯,但他不会用头撞,而是用手。孩子知道那个实验者之所以用头,是因为他的手不能动!

而在另一个场景中,实验者的手是自由的,但是故意不用手,用头把开关给撞开。结果这时候孩子的模仿就不用手了,也是用头!这是因为孩子一看你有手不用,他能分析出来,也许用头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所以人类儿童的模仿是把动物界的模仿行为给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他能够识别一件事儿的目的性,能做复杂的推理,知道哪些是多余动作,甚至还有仪式感,知道哪些多余动作有意义。

但是这里面有个关键。孩子模仿的对象,必须得是人。

还是前面那个撞小汽车的实验,如果没有实验人员,而是弄成一个小汽车自动运行的短片,那孩子就不会模仿。哪怕你是让一个机器人去做,孩子也不会模仿。孩子只模仿真正的人。

而且最好是关系亲近、跟他相似的人。两个实验人员在一个美国小孩面前做动作,一个说英语一个说法语,孩子会模仿说英语的那个人的动作。

所以你跟孩子关系越好,他越愿意模仿你 —— 但是你刻意的动作还未必有效果。孩子随时都在观察你,他不只是模仿你想让他模仿的事情。

3.为什么你的孩子不听你的话

现代人教育小孩最常用的办法还是对话。对话,也是少数几个能真正影响孩子一生的、家长的干预方法。你可能已经知道,美国中产阶级的家长因为跟孩子说话多,孩子词汇量会比贫困家庭的孩子多很多,而这是一个重要差别。孩子为什么总爱问问题?以前有的育儿专家说可能他是想吸引你的注意力 —— 而科学家的说法是小孩问问题是因为他想对这个世界有更深更广的了解。

我们希望能传达给孩子一些知识,但是孩子非常挑人 —— 不是什么人跟他说什么东西他都信。

心理学家很早以来就把小孩跟大人的关系分成三类。我们以前在讲普林斯汀的《欢迎度》那本书的时候说过这种分类。要想知道你是属于哪一类,最简单的办法是做个幼儿园接送测试。假设你是一个妈妈,早上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下班再接回来 ——

“安全型”的孩子,你送他到幼儿园、离开他的时候,他会对你依依不舍。他不想让你走,但是你走了也就走了。你去接他的时候,他看到你来会非常高兴。

“回避型”的孩子,你走他无所谓,你来了他也没表现出有多高兴。

但是有心理学家后来做过测试,发现回避型孩子每次离开家长和见到家长的时候,心跳都在剧烈加速!孩子实际上有强烈感情变化,但是因为他跟家长关系很疏远,他克制了自己的感情。

“焦虑型”的孩子,离开妈妈的时候简直是难舍难分、强烈哭闹,然后见到妈妈也哭闹,根本没法哄,就好像极度地需要爱一样。

有统计表明这三种孩子长大以后的感情生活也受影响。想想如果恋爱对象也有这三种类型,是什么样的剧情。当然统计归统计,也有很多人长大以后战胜了自己的性格缺陷。

而孩子是哪种类型,取决于家长。事实上有的孩子可以跟这个人是一种类型,跟那个人是另一种类型。

对于这三种孩子,家长想要通过对话来教孩子一些东西的时候,他们的接受程度非常不一样。

比如咱们拿四岁小孩做个实验。实验中拿一个孩子从来没见过的东西给他看,比如说是一张软盘。妈妈跟孩子说,这东西叫“存储器”,而一个陌生人说,这东西叫“软盘”。你猜孩子会听谁的?

安全型的孩子听妈妈的。他跟妈妈关系好,他相信妈妈的话。

但在另外一个测试中,有个玩具,既像是一只鸟,又像是一条鱼,总体更像是一只鸟。那你说这个东西到底是鸟还是鱼呢?妈妈说这是鱼,陌生人说这是鸟 —— 安全型孩子在这个情况下,会选择听陌生人的。

他爱妈妈,但是他更爱真理。他能看出来这个东西更像鸟,他不会盲目听妈妈的话。安全型孩子的学习模式非常健康。

回避型孩子会怎么做呢?面对第一个问题,他有同样大的可能性听妈妈的或者听陌生人的。妈妈在他心目中并没有更大的权威。那可想而知,面对第二个问题他就更不相信妈妈了。

焦虑型孩子在两个实验里都相信妈妈。妈妈说啥都是对的,他不顾客观事实……我担心他搞不好长大了会变成妈宝男。

所以当你指责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先要问问自己跟孩子是个什么类型的关系。所谓“听话”,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行动。

实验表明两三岁的小孩就已经善于判断一个人靠不靠谱。如果一个人讲述知识的时候很自信,表现出很擅长做这件事,小孩就会倾向于听他的话。小孩对自信的敏感度比大人还强烈,如果这个人不自信,小孩根本不信他。

这就是为什么假模假样地向孩子灌输知识没用。孩子能分辨出来你的矫揉造作虚张声势。要让他相信你、听你的话,首先要问你跟他的关系好不好,其次要问你自己行不行。

六岁以下的儿童在模仿和听讲方面具有极高的水平。他们的学习是主动的、智能的,而且随时都在潜移默化地进行。他们学习的效果跟模仿和听讲的对象非常有关系。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专栏一直说你是什么人,比你对孩子做什么更重要。

如果你本人很靠谱,知识丰富充满自信,跟孩子的关系很亲密,孩子对你有安全感,他就愿意模仿你,他就更信任你的话。如果你本人的一举一动都很有教养,心地善良做事稳重,你的孩子也会是这样。

反过来说,如果你自己根本不读书,却在孩子面前刻意表演一个什么知识,逼孩子死记硬背天书一样的东西,他就会认为你不靠谱,你给他带来的都是困惑。

没有多少干预手段真起作用,但是家长跟孩子的三种关系,的确是影响深远。

古人说“言传身教”,在要求别人之前都先反思自己。现代家长不问自己是个什么人,试图把孩子当产品一样定制,这哪里是教育之道呢?

}

来源:爸妈精读(ID:bmnfrc)

前几天参加社区的育儿讲座,一开始,主持人让大家说说,有哪些问题最让人头疼。

一个宝妈提到,她与丈夫在教育孩子方面,分歧特别大。

尤其是辅导作业,她没说几句,丈夫就插一嘴,结果每次都变成夫妻两人的战争,家庭关系越来越紧张,吵多了孩子变得爱哭又胆小,她都打算离婚了,太折磨人了。

话音刚落,不少宝妈表示深有同感。

还有人说,老公还好,最让她头疼的,是自己的妈。

每次说孩子,她就立即护着,说要教回家教,别在她面前教,把孩子惯的越来越放肆。

后来,邻居作为特邀嘉宾,分享了这样一件事。

孩子刚上幼儿园时,婆婆就搬来一起帮忙照顾。

那时候,每到晚饭时间,孩子就吵着要吃零食,她说不行,孩子就跑去找奶奶。

婆婆二话不说就同意,还念叨着没关系,晚饭少吃点就好。当时因为这事,她跟丈夫吵架到凌晨3点。

几天之后,丈夫发现孩子的习惯越来越差,遇事就找奶奶,完全不听指挥。

从那以后,他当着所有人的面跟孩子说:“咱们家里你妈说了算,任何人都得无条件支持你妈。”

趁着这把火,她规定蔬菜水果、食谱都由她安排好,而老人主要负责在生活上搭把手,如果偷偷喂孩子零食,他们夫妻就会直接翻脸。

另外,除了周末,谁都不可以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

现在,孩子上了小学,习惯养成非常好,还会自己做时间管理。学习、运动的安排,从来不用他们操心,生活上,老人也很省心。

鲁道夫·斯坦纳认为,一个孩子是否可以发展成为一个思想自由、人格独立的人,完全取决于他对他人、和世界的感知。

可见,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家人具有一致性,形成共识非常重要。

如果家人不配合、不协助,反而时不时跳出来加入自己的一套,那么孩子,会失去对父母的敬畏感,就连之前正确的教育,也会“土崩瓦解”。

爱的不一致,是成长的绊脚石

之前,袁咏仪和张智霖带着儿子一起去英国旅游,一向被称作娱乐圈模范夫妇的两人,却在这次闹了个不愉快。

在吃饭的时候,张智霖带着儿子用手机直播,跟网友互动,结果袁咏仪却在一旁全程黑脸。

后来接受采访时,袁咏仪表示,生气是因为中文是孩子的母语,但儿子现在就读于国际学校,中文说的越来越生疏,所以只要有机会,她就会让孩子讲中文。

没想到直播的时候,张智霖居然让儿子讲英文,还说中文他来负责就好。

完全跟自己对着干,气得她都想打人了。

无独有偶,孙俪也曾经发微博说,邓超是她教育孩子的绊脚石。

在她批评女儿,说她没有好好吃饭,就不能看电视、玩玩具时,可邓超竟冲出来说:“可以了可以了,孩子已经够怕你了。”

对此,邓超还评论说,妻子是他宠爱小情人的绊脚石。

可以发现,很多丈夫拆台,都带着是玩笑、起哄的成分,却忽略了事情虽小,但对孩子的影响,却相当大。

在综艺节目《爸妈学前班》中,有这样一个环节。

育儿专家让夫妻分别扮演引导者,在对方眼睛和手都被束缚住的情况下,只通过语言的提示,告诉他如何通过障碍。

体验结束后,阿娇的丈夫赖弘国说,虽然妻子的指令挺清楚的,但中间的话一旦跟之前有所矛盾,他就没法反应过来,不知道该怎么做。

育儿专家表示,设置这个情境,就是想让父母意识到,引导的质量非常重要。

在跟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能保持一致,给他们前后矛盾的指导,那孩子就会有同样的感受,迷茫、无助,甚至不知道该听谁的。

就像福原爱,在练习乒乓球的初期,每当比赛没有取得好成绩,福原爱的父亲,就会出来干涉,指责妻子的指导方法不对,让女儿按照他的方法进行训练。

事实上,他在这方面并没有妻子懂得多,反倒让女儿不知所措,成绩越来越差。

好在后来,整个家族都站在福原爱母亲这边,强烈支持她来负责指导女儿,所以福原爱的乒乓之路越发顺畅。

心理学专家认为,父母如何在孩子面前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孩子今后的人格发展,即使关上门天天打架,也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统一战线。

就像有网友说,小时候父母经常在他们姐弟面前,互相拆台,说对方的不是,就造成了,父亲说话没威信,母亲说话他们也听不进去的局面。

所以,在孩子不具备是非判断能力时,父母保持观点一致,孩子才不会产生混淆,否则,教育效果就会相互抵消,失去作用。

红脸白脸,不如一张好脸

在纪录片《零零后》中,有一个叫萌萌的孩子,让人印象深刻。

小时候,萌萌跟父母的关系特别好,每次上幼儿园,都哭着要找爸爸。

但当萌萌渐渐长大,父亲在教育孩子这方面,开始走严厉路线,而母亲则继续宠爱孩子。

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导致两人经常为了孩子的事情争执,即使萌萌就在旁边,他们也会不管不顾,吵得不可开交,必须分个输赢才行。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如今13岁的萌萌,不再愿意跟父亲说话,邀她一起出门,她也不愿意,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带着耳机玩手机。

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时,习惯于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认为这样有张有弛。

蒙氏教育理念指出,刻意去唱什么脸,不仅会让父母与孩子之间,缺少很多快乐,还会让孩子失去独特的成长空间。

最重要的是,如果父母立场不一,孩子会认为其中的一方更爱自己,而另一方,就是一个没有情感的人。

北京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就曾针对这个问题做过调查。

结果显示:超过6成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会采取这种模式,而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普遍都会把坏消息告诉“好脾气”的爸爸,把好消息告诉“有奖励”的妈妈。

所以,如果父母长期意见不统一,孩子很容易跟对他有利的一方结盟,教育达不到效果,反倒助长坏风气,养成趋利避害,唯利是图的性格。

长此以往,孩子还很有可能形成回避型人格,有困难绕着走,有错误也会为自己开脱。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我们对孩子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影响他的一生,更决定他的一生。

我们在家庭中如何面对冲突、处理关系,孩子也会观察,并在日后谨记于心。

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

国家统计局曾统计过这样一组数据:

把一个妈妈一年内所要完成的工作,全都雇人解决,这意味着你聘请的人包括:

厨师、保姆、保洁员、育儿师、儿科见习护士或医生、管家。

按照市面上的薪资来计算,年薪至少要124万。

不管是全职妈妈,还是职场妈妈,她们对于家庭的付出,很多父亲,连基本的感同身受都做不到。

不要想着,在你陪伴孩子短短的几个小时,甚至可以说是半个、1个小时中,把24小时的爱全都灌输进去,用干涉妻子的方式,去突出你在教育孩子中的存在感。

孩子,承受不起,妻子,更承受不起。

听孩他妈的话,是丈夫对妻子的付出,最起码的尊重和理解;也是孩子对母亲,最基本的感激。

就像周杰伦的那首《听妈妈的话》里唱到的那样:

妈妈的辛苦不让你看见,温柔的食谱在她心里面;

为什么要听妈妈的话,长大后你就会开始懂了这段话;

长大后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我跑得比别人快、飞得比别人高;

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想快快长大才能保护她,美丽的白发幸福中发芽,天使的魔法温暖中慈祥。

幸福的家庭,一定是妈妈作为策划者,家人作为执行者,相互配合,共同承担,这样孩子才更好管。

正如教育家洪兰博士所说,很多孩子长大之后的好坏,主要责任都在母亲身上,既然母亲要承担这个责任,那么她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就拥有最大的权利。

一个好的家庭,只能拥有一套教养方式,而这个决定权,就在于孩他妈。

*作者:一木,富书签约作者,90后教育工作者,精分双子座一枚,喜欢读书,更喜欢尝试一切有趣的事,人生目标是写走心的文字,做温暖的人,微博@一木EMU。本文首发爸妈精读(ID:bmnfrc),转载请加微信fushulf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叛逆期孩子仇视母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