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里可以学做婴儿辅食?

《中国膳食指南》特别指出:宝宝满6个月起就要添加辅食了,因为过早添加辅食,尤其是4个月前会增加食物过敏的风险,也容易消化不良。过晚添加,会有缺铁性的风险,甚至会出现排斥固体食物等问题。究竟该怎样做呢?下面就随医学教育网小编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给宝宝添加辅食的4大原则

每次只添加一种新食物,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循序渐进;

2、从泥糊状到固体食物

从富含铁的婴儿米粉开始添加,到泥糊状食物,逐渐增加食物的种类,再过渡到半固体或固体食物,如烂面、肉末、碎菜、水果粒等;

3、添加辅食之初就可以吃油

辅食里应适量添加植物油,如:花生油、橄榄油、核桃油和亚麻籽油。

4、1岁前不要吃盐,1岁后少量添加

我们非常不建议1岁前给宝宝吃盐,因为钠含量摄入过多,会严重增加肾脏、心脏的负担,影响对钙和锌的吸收,还有糖和其他调味料也不要添加;

即使1岁后,宝宝也要尽量少吃盐、糖和其他调味料,因为吃多了可能养成挑食的坏习惯!

宝宝从妈妈体内携带的铁量,可以让TA吸收利用到6个月,6个月以后就需要宝宝自己从食物中摄取,所以首先要摄入强化铁的米粉。

1、加入1份量的米粉,再加入4份的温开水,温度大约在40-50°c,边倒边用勺子搅拌,让米粉和水充分混合,倒完水后要先放30秒钟,让米粉充分吸水,然后再搅拌,冲调成稍稀的泥糊状(能用小勺舀起不会很快滴落,不要太稠太稀);

2、搅拌时勺子应稍稍向外倾斜,最好向一个方向搅拌;如果有结块颗粒,可边搅拌边用勺子将结块压向碗壁,这样方便结块压散。

米粉吃到几个月并没有标准答案,但吃米粉只是一个过渡期,宝宝吃大概2-3月就可以了,等TA能接受了碎末状的食物后,就可以停掉米粉,改为适合宝宝的烂面条、婴儿粥等。

肉泥、蛋黄、菜泥、果泥

乳管。咱们都知道新生儿会有一个生理性的体重下降,这是很正常的,如果孩子在10天之后,体重恢复到和刚出生时候的差不多,或者是在整个新生儿期孩子的体重增长达到600克的时候,那也说明孩子在平时的时候是吃饱了。好了,这个就是孩子吃饱的时候会出现的情况,如果你家孩子现在已经满足了这些情况,那就建议家长不要再使劲的喂孩子了,再喂孩子的话,孩子很有可能就会因此吐奶了。为了能让姐妹们清晰简单地初步判断宝宝吐奶的严程度,小缘将吐奶现象分为溢奶和吐奶两种。溢奶:没有呕吐动作,只是随打嗝、腹部或全身用力等出现的没有痛苦表情的奶液反流甚至流出口腔的现象称为溢奶。吐奶:伴有呕吐现象,且有痛苦表情的称为吐奶。这样分类的话,绝大多数婴儿出现的是溢奶,属发育中的现象。宝宝溢奶怎么办:在婴儿频繁溢奶的阶段,家长要做好。只要婴儿在溢奶时不伴哭闹、等现象,溢奶后进食正常,生长正常,就不必担心。基于溢奶的机理,对溢奶明显、次数多的婴儿,家长应通过体位疗法来使溢奶现象得到缓解。体位疗法:家长可以在婴儿吃奶后让婴儿保持相对右侧位,将婴儿床头抬高 15~25 度,以使婴儿全身处于 15 度斜坡面上,这样做就可以有效减少食物反流。拍拍背。

7个月+的宝宝,宝妈应优先给TA添加红肉泥,然后是蛋黄,菜泥和果泥。

在吃辅食的同时,也要每天保持600ml的奶量,每天喝4-6次奶,1次辅食。推荐食物有:

如:猪肉、牛肉、猪肝。除了含铁的米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优先添加红肉泥,是因为牛肉、猪肝里都富含铁,可以帮助宝宝补充铁,防止;

7个月以上的宝宝就可以吃蛋黄了,但建议每天只吃1个。

如:胡萝卜、西蓝花、土豆、娃娃菜、菠菜、油菜、南瓜等;

如:苹果、香蕉、梨、蓝莓等;

1、1岁内的宝宝添加的辅食里,不能有蛋清、鲜牛奶、果汁、带壳的海鲜和大豆等;

2、1岁内,奶仍然是宝宝的主食,不要让TA过量吃辅食;

3、宝妈每给宝宝吃1种新食物要适应2-3天,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呕吐、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适应1种食物后再添加其他新的食物。

8-9个月的宝宝,可以给宝宝每天吃1个蛋黄+50g左右的肉禽鱼+适量的谷物、蔬菜、水果。

同时每天要保证600ml的母乳或配方奶,喝奶4-6次,辅食2-3次。推荐食物有:

主食:稠粥、软饭、烂面等;

碎菜:胡萝卜、青菜、菠菜、南瓜、西兰花、菜花等;

小粒水果:苹果、梨、香蕉、草莓、西梅、木瓜、火龙果、蓝莓等;

蛋白质:鸡肉泥、肝泥、鱼泥、虾泥、肉末、豌豆泥、蛋黄等。

这个时期正是宝宝训练咀嚼的时期,因此要逐渐给孩子提供颗粒状的食物。颗粒由小变大、由软变硬。

10-12个月的宝宝,可以每天保持吃:1个蛋黄+肉禽鱼50g+适量谷物,增加蔬菜水果种类。

另外,每天也要保证600ml的母乳活配方,喝奶3-4次、辅食2-3次。推荐食物有:

主食:小饺子、小馄饨、软饭、馒头片、面包片、软意面;

煮软烂的蔬菜:豌豆、西葫芦、胡萝卜、土豆、绿叶菜等;

小粒水果:草莓、猕猴桃、火龙果、蓝莓、牛油果、苹果、梨等;

蛋白质类:鱼片、红肉和白肉等;

“手指食物”:从较软的开始,如香蕉块、南瓜块等,12个月时尝试黄瓜条、苹果片、鸡肉块、烤面包片等较硬的块状食物。

给宝宝准备一些大小和软硬都适中的手指食物,不仅方便拿取,还能锻炼宝宝的抓握能力。

1、这时的宝宝,两餐之间可以加一点自制点心了,吃辅食的时候尽量跟大人三餐同步;

2、1岁以内的小宝宝不适合吃鲜奶、酸奶、奶酪,因为它们富含的蛋白质和矿物质含量远高于母乳,会增加婴儿的肾脏负担。

刚开始添加辅食时,先母乳喂养,在宝宝半饱时再喂辅食,然后再喝奶喝饱。

如果宝宝非常饿,又不停的哭闹,可以先喝点奶安抚下宝宝的小情绪+小肚子,但建议不要超过50毫升,以免奶直接喝饱吃不下辅食。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6-12个月的宝宝这样添加辅食,打造宝宝健康体魄,还请大家多多关注医学教育网,我们会随时更新更多更好的有关医学知识、医疗招聘及考试辅导等相关信息。敬请期待!

}

不管采用何种喂养方式,帮助宝宝健康成长是我们唯一的目标,所以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就是喂养的“验金石”,我们要做好宝宝身高、体重的记录,并密切监测宝宝的生长发育曲线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科学的调整,而不是追寻固定的过程。

目前,建议婴儿纯母乳喂养时间至少为6个月,6个月之后开始添加辅食。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婴儿生命最初6个月应进行纯母乳喂养;在6月龄时添加有足够营养和安全的补充(固体)食品,并继续母乳喂养至两岁或两岁以上。

中国营养学会:最少坚持完全纯母乳喂养6个月,从6个月龄开始添加辅食的同时,应继续给予母乳喂养,最好能到2岁。

原中国卫生部:婴儿6月龄内应纯母乳喂养,从6月龄起,在合理添加其它食物的基础上,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

美国儿科学会(AAP:建议纯母乳喂养6个月,然后在引入固体食物的同时继续母乳喂养至1岁,如果妈妈和婴儿都期望的话,建议母乳喂养至更久。

从营养成分分析来看,母乳营养素含量会随着宝宝的生长发育调整成分,4-6个月时母乳营养素含量逐渐降低,开始添加辅食后,随着添加的种类和数量也会逐渐增多,母乳与辅食的搭配正好符合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母乳会根据您宝宝的成长需要在随时变化。第二年,妈妈分泌的乳汁明显地提高了脂肪量和能量,血清素和溶解酵素也在不断增加,离乳期间随着奶量的下降,保护因子在乳汁中所占的比例和重要程度都增加了,并为孩子和妈妈的润芳在整个泌乳期都能提供保护。”——国际母乳会

初乳。产后5-7天的乳汁称为“初乳”,它比后来的乳汁要显得稠且黄,含有更多的抗体和白细胞。初乳中含有生长因子,可刺激小儿未成熟肠道的发育,也为肠道消化吸收“成熟乳”作了准备,并能防止过敏性物质的刺激。初乳量虽然少,但对正常宝宝来说已经足够了

过渡乳。产后7 -14天间的乳汁,叫“过渡乳”,是“初乳”向“成熟乳”的过渡。乳中蛋白质的含量逐渐减少,脂肪、乳糖量逐渐增加。

成熟乳。产后2周开始,母亲的乳汁分泌量会明显增加,而且外观与成分也有所变化,乳汁呈淡绿色的水样液体,这就是含有丰富营养成分以供宝宝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成熟乳”。由于“成熟乳”看上去有点稀,有些妈妈会认为自己的奶太稀薄,没有营养。其实这些乳汁营养丰富,完全能够满足宝宝生长发育的需要。

所以,母乳会根据宝宝生长发育的需要而调整成分,这是正常的、自然的过程。母乳颜色、浓度的变化不代表营养少了。

哺乳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就好像做运动之前需要几分钟时间热身,将手脚活动开来,才能避免受伤,更好的达到锻炼的目的一样。细心的妈妈观察到同一次哺乳过程中,乳汁前后的颜色不同,是因为乳汁中水的比例和营养成分不同,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并不是乳汁出现问题

一次哺乳过程中前后期乳汁颜色变化

哺乳过程中前期产生的奶称为“前奶”。前奶看起来比较清淡、轻薄。因为前奶中水份含量较多,所以母乳喂养的宝宝一般来说不需要补充额外的水份。前奶中还含有丰富的蛋白、糖份、维生素,矿物质和免疫成分等。

相应的,哺乳过程中后期产生的奶称为“后奶”。后奶颜色乳白并且比较浓稠。它富含脂肪、乳糖和其他营养素,能提供许多热量,使宝宝容易产生饱腹感。

tips:有的妈妈会因为乳汁过多产生胀痛感,在喂奶前后轻轻地按摩乳房有助于减轻乳房胀痛。

母乳和牛乳成分不一样,具体来说包括蛋白质种类和数量,矿物质,维生素,免疫成分等。有了这些营养物质,母乳喂养的宝宝超重和肥胖几率更低。

含优质蛋白质,并且易于婴儿吸收。虽然母乳的蛋白质总量低于牛乳,但乳清蛋白比例高,酪蛋白比例低,婴儿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母乳更易于消化吸收。母乳中还含有较多的牛磺酸,利于婴儿生长发育需要。

含丰富的必需脂肪酸。母乳中所含脂肪高于牛乳,且含有脂酶,易于婴儿消化吸收。母乳含有大量的亚油酸及α-亚麻酸,可防止婴儿湿疹的发生。母乳中还含有花生四烯酸和DHA,可满足婴儿脑部及视网膜发育的需要。

含丰富的乳糖。乳糖有利于肠道内以双歧杆菌为代表的“益生菌”的生长,有利于正常菌群的形成。

矿物质。母乳中钙、钠、钾、磷、氯的含量低于牛乳,但能够满足婴儿对钙的需要。母乳和牛奶中铁的含量都比较低,但母乳中的铁吸收率高于牛乳。

维生素。乳母膳食营养充足时,婴儿头6个月内所需的维生素如硫胺素、核黄素等基本上可从母乳中得到满足。维生素D在母乳中含量较少,但若能经常晒太阳亦很少发生佝偻病。每100ml母乳中含维生素C4mg,可满足婴儿的需要,而牛乳中的维生素C因加热常被破坏。

免疫成分。母乳中含有所有类型球蛋白,初乳中含量最高,特别是分泌性IgA,可起到直接的抗体作用,以防细菌、病毒的入侵。乳铁蛋白是一种铁结合蛋白,在出生后一年内持续存在。这种蛋白能抑制胃肠道中某些铁依赖细菌,如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的繁殖,从而抑制病原菌生长。溶菌酶、免疫活性细胞均能起到预防感染及免疫调节作用。

母乳与其他乳类营养成分比较

随着宝宝的成长,宝宝可以形成规律的饮食习惯,一般来说:

但妈妈们不能从一开始就强求宝宝按照固定的喂养间隔时间进食,一定要意识到宝宝自己能够分辨饥饿和饱足,在宝宝身高/身长、体重发育正常的情况下,相信自己的孩子才是最佳育儿指导,ta会告诉我们她想吃什么,吃够了没有,什么时候要吃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适宜的母乳喂养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母乳喂养宝宝每天的排便次数容易偏多且偏稀,这不代表宝宝患有腹泻,而是因为母乳中富含低聚糖,每升母乳中含有12到14克的低聚糖,低聚糖是肠道中的益生菌双歧杆菌的食物,被双歧杆菌分解后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短链脂肪酸,吸收很多水分,同时也为结肠细胞提供了营养。所以母乳喂养带来的轻微腹泻是健康的标志。

在最初的几周,鼓励每24小时进行812次的母乳喂养。如果母乳喂养适宜,喂养的次数可以降至每24小时8次,宝宝的最长无喂养睡眠可以达到五小时。

另外,宝宝饥饿的早期体征包括警觉,身体活动增加,面部表情增加,精神不集中等,哭闹是饥饿的晚期体征。

宝宝的吃奶量是随着生长发育变化的过程。刚刚出生的几天,宝宝每次的饮奶量可能少到只有一小勺(5毫升),4-5天之后可能达到30毫升,1周之后每次会有60-80毫升的饮奶量,到了快满月的时候,宝宝每天的摄入量可能达到720毫升!随着宝宝生长,胃容量不断增大,每次的喂养量也逐渐增加。

不同月龄宝宝每次的吃奶量

许多家长朋友会纠结于孩子的吃奶量是否与推荐量相同,但是我们更应该时刻记住的是,所有的建议都是原则性的,作为参考和指导,所以任何一项推荐都不可能适用于每一个人。孩子都有各自的特点,不是说所有的推荐都与孩子完全符合,家长应该根据推荐原则,结合孩子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适合自己孩子的食谱和食量。

专家和书本中推荐每天7到8次的婴幼儿喂养次数,间隔时间绝对不是机械的24除以7或8。良好的喂养习惯应该是每天78次,孩子清醒时间较长时可以间隔2.5小时就喂养,睡眠时间较长,可以56小时再喂养一次

孩子每天应该只有1次长睡眠,最好是能够引导到夜间,如果不行也不用强迫孩子。同样,如果孩子有长睡眠的习惯,也不用在睡眠时将孩子弄醒,喂养母乳。

如果妈妈的乳汁分泌过多,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不能直接母乳喂养,可以使用吸奶泵将乳汁抽出,使用专业的储奶袋存储,待需要时再次使用。

最好是使用电动的吸奶泵抽吸乳房,将抽吸出的乳汁放到专业的储奶袋内,排尽空气密封保存。如果12小时内给孩子喂养,可以放置在冰箱冷藏室,如果超过12小时,就应该放置于冷冻室保存。给孩子喂养前将储奶袋放到温水里,再去除储奶袋的封条,把温热后的母乳倒入奶瓶喂养。温热解冻母乳的过程不宜过快,否则会出现层析和腥味。而放在冷藏室内母乳一般可以保存3到6个月,只是在解冻母乳时最好有计划,因为冷冻的母乳只能解冻一次,所以最好以宝宝一次能够吃完的量装好,比如150毫升左右。

婴儿哭闹并不都是饥饿所致,常见的原因还可能是婴儿肠绞痛。婴儿肠绞痛的发生率在16~26%之间,主要是由婴儿胃肠发育不成熟导致的,常见诱发因素为更换配方奶粉。肠绞痛时,应该让婴儿尽可能多趴着,顺时针按摩腹部,服二甲硅油和益生菌等方法,都可以缓解肠绞痛。所以婴儿哭闹不都是饥饿所致。

母乳喂养过于频繁,会使婴儿出现肥胖的情况。4到6个月内,因而容易出现肠绞痛的现象,肠绞痛的婴儿容易经常哭闹,家长往往误以为是孩子饥饿的症状,而喂养过频,对于已经出现肥胖现象的婴儿,家长,不可能以节食的方式控制婴儿体重增长,而应该尽可能的增加婴儿的运动,最简单可行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在清醒和喂奶的时候,尽可能多趴着,因为俯卧可以增加孩子运动消耗,同时对神经系统和肌肉发育非常有利,只要孩子情绪好,家长不用担心他,这会累坏孩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想开个宝宝辅食店去哪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