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博导,让一个学生读了博,还让他去世界一流大学交流,甚至为了他求人,这说明啥?

2008年,毛明超参加了北京大学德语系的入学考试。面试时,有一个问题让他印象深刻:

有一个人要走很长的路去朝圣。在朝圣的路上,他应该走三步,退一步,但是走到一半,一个智者告诉他,这种方法是错误的,他应该走三步,退两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假设你是朝圣者,你会怎么选择?

毛明超脱口而出的答案是,既然我们已经走了一半,积累了这么多,怎么能因为一个人的说法就动摇信心,半途而废呢?但话一出,毛明超马上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并向面试老师提出了“从头再来”的新答案。“如果真的有一种方式,或者只有某种方式,可以完成目标,而且这种方式不是他以前做过的,或者以前做过的被省略了,那么他就应该毫不犹豫地从头再来。尤其是学术工作,需要虔诚。”

面试的结果,毛明超走上了北大,但这个问题的答案,毛明超,却在试图用余生去解读。他养成了每篇论文写两遍的习惯。如果他不满意,他一定会推翻它,从头再来。博士论文写完前四章,他觉得不满意,也是这样。“从头再来”体现在毛明超身上。与其说是一种选择,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一种顽强地穿梭于生活方方面面,追求自我超越的精神。

毛明超和德语一直是双向的。中学时,背诵了诗人里尔克的名作《豹》的毛明超,得到了老师的礼物——里尔克写给一位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爱这些‘问题本身’就像爱一间锁着的房子或一本用另一种语言写的书。现在,不要去追求那些得不到的答案,因为你这辈子都无法体会。”里尔克的人物魅力在冯至先生的翻译作品中缓缓流淌,也吸引着毛明超走近德语这种在无数诗人和哲学家中辗转的语言。

敲开德语系的门,埋在中学的爱情越发热烈。师生间的分享,让茂名对深度学习的渴望蓬勃发展。他会把自己的感受写在豆瓣上,等待班主任胡玮炜老师的回复,在老师的鼓励下,大胆闯入硕士班,和研究生们一起探讨《正义论》中的《无知的面纱》。老师们陪他在北大待了四年,但老师的公司不仅限于北大。大三在德国交流的毛明超,受到启发,有所思考,他习惯了给谷雨写信,谷雨也会对他的想法提出建议或讨论。这段“愉快的对话”陪伴着毛明超在异乡,也描述了他与北大的情感联系。

毛明超大四的时候去了柏林自由大学交流学习。

2012年,毛明超从北京大学德语系毕业。

毕业后,毛明超又去了德国。从2012年到2018年,毛明超用6年时间在德国完成了硕士学位。不同于国内的教学风格,给他带来了很多新的体验。三位老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位老师是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系的威廉·施密特-比格曼教授,他讲授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毛明超作为审计员参与了这项研究。有一次,我因为没看完想看的书,感到不安,所以没去上课。之后在图书馆门口遇到了这个教授。毛明超跟老师说了学习上的困难,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但老师很直接的告诉他,“这是你的问题。”毛明超笑着说:“当你不能成就某件事,找个人倾诉的时候,你想找安慰和认同,但这个哲学教授不会这么做。他会直截了当地告诉你问题是什么,你得自己解决。”

还有柏林自由大学德语系的汉斯-理查德·布里特纳彻教授,一个笑容满面的老教授。在入门课上,他总能用大量的例子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另一位是他未来的博士生导师,柏林洪堡大学的恩斯特·奥斯特坎普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是德国魏玛古典文学,擅长从文本中透视整个文学时代。在德国课堂上,毛明超也是德国学生认识中国人的桥梁。“尤斯特·坎普教授很高兴地提到我是中国人,并鼓励我回答问题,向德国学生介绍德国文学的修辞、格律和体裁。最后,他补充道:中国学生什么都知道。”在老师的鼓励下,茂名充满自信和勇气地超越了自己,展现了自己的能力。“在德国文学领域,他超越了他的德国同学。最后他不仅当上了助教,还独立为本科生开设了戏剧研讨课。”

毛明超2017年在德国国王湖

除了学习,毛明超抓住一切机会了解德国社会。在柏林自由大学的时候,毛明超作为留学生会的副会长,经常会组织一些游学活动,他每个月也会选择一个时间点,在酒吧里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进行圆桌聚会。毛明超学生时代的6年间,德国社会经历了各种危机:2012年的欧债危机,2015年的难民危机,2016年的柏林恐怖袭击…在学生们的讨论中,关于时政的话题越来越多。毛明超清楚地察觉到德国人的焦虑情绪在迅速上升。一切照旧的状态下,风雨欲来。德国的社会问题就像“房间里的大象”,不可能永远被忽视。

但最让毛明超印象深刻的是德国对文化的重视:年轻人只要花30欧元办一张“经典卡”年卡,就可以买到10欧元的音乐会门票和8欧元的歌剧门票。柏林的夜晚会拖毛明超的影子很久。他经常在晚上六点去音乐厅或者歌剧院门口排队等八点演出的余票,听莫扎特、贝多芬、瓦格纳的音乐,然后深夜回家。柏林的博物馆岛距离洪堡大学只有五分钟的路程。毛明超在那里也有年票,经常下课去参观。“这些可能对知识的增长没有什么帮助,但能带来很多艺术上的熏陶”。

向风:与席勒、时间和空间的对话

大一下,第一次读到席勒作品的毛明超,饱受震撼。席勒在早期作品中所展现的冲击性和革命性,让戏剧的激情久久徘徊在他的心头。大二开学前的那个暑假,他偶然在豆瓣上发现有人正要出售《席勒全集》,就和卖家约好,坐公交车去了八一湖,拿到了这套心心念念的丛书。他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越读越受震撼。那年冬天,他又和同学们一起排了《阴谋与爱情》。由此,席勒成为了他研习的中心。

书籍是了解文学的窗口。毛明超在柏林的导师尤斯特·坎普教授经常在课堂上展示几百年前的古籍。那一刻,“平行世界相遇,故事英雄的时代,讲故事的时代,读故事的时代相遇。文学不再只是个人的情感体验,而是一种历史维度,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就这样,毛明超也爱上了从百年前开始的古籍收藏,先后购买了几本席勒著作的初版和全集。在书页中,触摸文学的传承,体会其跨时代的魅力。文学如何触动心弦?如何在时间上超越时间?毛明超沉浸在这些问题中,书籍是他探索的窗口。拿起古书的悸动瞬间和书中情节在脑海中的强烈再现,都凸显了文学对话跨越时空的可能性。

随着席勒作品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席勒的多样性在毛明超面前慢慢展开。“席勒始终坚持人是善的,政治制度的完善要以人的完善为基础,尽管这种改变在他这一代未必能完成。但他能做的就是不断向这个目标推进,不局限于现实中的差距,用自己的思维推动时代前进。”说起席勒,毛明超总是有说不完的话,但他最喜欢的还是席勒的《美育书信》,以及他对理性与感性的思考。“在席勒看来,理性本身并不能完全解决人的问题。如果你以一种祛魅的方式看待世界,一切都会变得功利。”只有在艺术审美的游戏中,人才能同时体验到理性和情感,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意味着文学的价值:陶冶情操,启迪心灵。正因如此,毛明超希望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相信“美”。“文学(艺术)可能‘没用’,但绝对不是‘没影响’。它能在审美体验中留住人们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就目前解决实际问题而言,文献的作用很小(甚至接近于零),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把文献排除在技能训练的体系之外。文学(包括广义的文化)是一种浸润,默默的塑造心灵。所谓‘肚子里的诗’,可能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能让人在必要的妥协之外,保留不可磨灭的初心。”

毛明超对席勒传记的翻译

毛明超,也是在自己初心的指引下,回到了北大。

严回归: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科研不是“钱少离家近”的行业,而是需要“用爱发电”。但毛明超的初心引导他做出了重返北大的决定,家人也给予了他极大的理解和支持。在北大,有老朋友,也有新朋友:“同事多为青年学者,思想活跃,点子多,行动力足。大家可以一起做很多事情。”毛明超很享受讲台上滔滔不绝的演讲,也很珍惜学生提问时眼中的知识之光。“受天下英才教育,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在毛明超看来,北大在学术研究上有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不那么细致的学科区分,相比德国学术的高度细分和专业化,使得北大不必“一路黑”,更有利于突破文史哲的藩篱,进行全方位、跨学科、多视角的综合研究;第二,北大作为中国人文社科最强的综合性大学,有最好的学生,最好的老师,和国外顶尖科研人员的联系最紧密。作为学术组织者,他能够秉持“经世致用”的理想,遵循“中国立场”,利用自己的语言专长发挥实际作用,为中国学者发声,向世界介绍中国,引领中国走向世界,在北大学子中发出最吸引人的思想和碰撞。

研究需要广泛的视角,不同文化之间的思想交汇与碰撞是文学研究的魅力之一,也是其价值所在。同时,在毛明超看来,社会变迁本身就是多重因素的综合,既有经济因素的决定,也有文化的影响。文化积淀会下意识地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处事方式,而文学是塑造和传承一个民族文化的唯一媒介。因此,毛明超回到北大后,也开始从这个角度重新审视自己在德国求学的经历,“希望从更广阔的视角将文学纳入广阔的地域和国别研究。”加入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帮助组织北京大学与柏林自由大学、柏林洪堡大学等德国顶尖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他充分发挥语言优势,圆满完成了德国、奥地利大使访问北大时的翻译工作。此外,他还时刻关注德国社会和政治的发展变化,在《CGTN》、《德国印象》等中德媒体上积极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在他看来,“我们不必刻意摆脱中国的视角,而应该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研究和了解德国,正如留学生的座右铭所说: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回到北大后,毛明成为北大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助理教授。

在教学中,毛明超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和语感认知。“需要走进德语的语言环境,对原材料的掌握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德语真的不难学!”毛明超笑着多次强调,“最理想的情况是两年内达到比较扎实的水平”。在语言的基础上,毛明超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讨论意识。他经常鼓励学生积极与老师交流,不惧怕浅薄的意见。“很少有人能在本科水平上提出深刻新颖的问题,只要表达出自己的兴趣和想法。”

再次翱翔:人的身影是有限的,却要走向未知。

再次回到北大,毛明超既兴奋又感激,同时也感受到了气氛的变化。通识教育落地生根,精品课程层出不穷,但在“内卷化”的魔咒下,学生们似乎比他十年前还是北大老乡时累多了。毛明超支持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坚信不应该把学生局限在一个专业空间里,而应该像著名教育家洪堡那样,为学生提供全面成长的土壤。不过,对于现在的评价体系,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在目前的课程体系中,通识教育课程和大型平台课程已经成为必修课,设置过于紧张。学生几乎没有空余时间,没有闲暇去学习。每个人都被框在一个以绩点为基础的评价体系里,不断完成给定的任务,争取高分,却鲜有机会深入探索。”毛明超认为,通识教育和各大平台课程的成绩可以排除在绩点之外。他提到:“为什么要要求每个学生学好其他专业课?这个专业和国外专业的学生课程一样,考试一样。专业性和公平性如何?而且大量的通识教育课程,本质上是挤压了原专业的学习时间。学生最需要的其实是学术方法论,包括学术资源的获取,处理原始资料的能力,学术写作的水准。其他的要给学生个人兴趣。”

在毛明超开设的几门课程中,他都在不断实践自己的“评价”思想。平时他只要求按时交作业,不抄,同时允许学生犯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认为学生应该在课程中犯错,尽可能多的犯错,因为“学校是对错误最宽容的地方,作业是平时的训练。让学生犯错,只要有阅读,有思考,有实践。学生不是老师的牵线木偶,他们需要自由发展的空间,只要不误入歧途。“他考试的最后一道题一定是让学生谈谈一个学期以来的读书心得,因为在他看来,“老师没必要打学生。只要学生花时间学习,哪怕是出于功利目的,也比背一些概念有价值。在指导学生写论文时,他还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再写!先完成,再完美;当你完成的时候,你会发现它并不是不完美的。”

虽然平时成绩给的比较宽大,但在课程安排和作业设置上,毛明超一点也不含糊。不同类型的课程在深度和广度上各有侧重。在“德语视听说”课程中,毛明超会给学生朗读德语新闻,内容涉及政治、社会、文化、司法等领域。这对学生的语速、词汇量、背景知识都是不小的挑战。而且和一般的听力考试不同,毛明超不给出选项,而是让学生自己写下关键词,然后总结新闻内容。说到“德语视听说”,2017级本科生徐幸直呼“痛”。当时为了逼自己跟上课程的节奏,她每天上课的路上都在听新闻,上课还记笔记到手都疼了。但回想起来,徐幸也表示,“正是这种老师的强化培训,帮助我迅速突破了语言学习的瓶颈,也让我及时关注到了德国的最新动态。”

“德语国家国情课程”则是另一种风格,老师的讲课和学生的汇报交叉进行,上课会相对“轻松”。从洪堡的孤独与自由,到德国的历史罪责,再到德国的政党,毛明超把德国文化的精髓挑出来展示在学生面前,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强化了他们的职业认同。“这门课程涉及德国的方方面面。学完这门课,我对整个德国文化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我好像也知道了这个专业我要用什么来度过四年。我认为这种职业认同感非常重要,”2018届大学生王佳路说。

在学生眼里,毛明超是“全知全能”的,口译时“全身发光”,但对毛明超来说,“不完美”应该是生活的常态。“完美的要求给学生的压力太大,内卷本身就是一种焦虑和不确定。学习的动机从兴趣变成了恐惧,对常态和失败的恐惧逐渐淡化了对未知的向往。”毛明期待北大学生能踏足平时没人踏足的地方,在生活和学习上走出去。他们不应该把北大和绩点当成负担,而应该更坦然地面对挫折,迎接挑战。因为暂时的挫败其实并不是失败,而是为了能够更自信的面对未来。只有不断的探索,才能体会到更厚重、更充实的人生。

}

  本文为施一公在北京大学的演讲,内容朴实无华但信息量极大,演讲中,施一公毫无保留的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还分享了自己是如何从一个“准北大物理人”,最后被成功“忽悠”成为清华“生物”人的经历

  因为成绩优异,施一公已经被保送到北京大学物理系,但在和北京大学签订保送意向书后,清华大学招生老师又找到施一公,对他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虽然“当时对生命科学知之甚少”,但因为这句话施一公最终选择了清华,选择了生物学

  但进入大学之后,施一公才发现“我其实不喜欢生物”。所以又去修了数学。大学期间,因为家庭变故,施一公觉得该自己养活自己,照顾母亲了,所以在上大学期间,倒买倒卖做小生意,甚至干导游,一度成为当时的“万元户”大学生。不过最后,施一公还是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清华大学生物学和数学双学位

  在霍普金斯大学念研究生时,施一公因为英语不好,信心不足,加上导师也忙,以致“读研究生三年了都没有跟导师好好谈过话”,之后才慢慢好转。

  施一公还坦言,直到博士毕业,他还“对做研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还没有真正想清楚自己将来到底干什么,对未来感到迷茫”。所以博士一毕业,他就和两个朋友合伙开公司经商,业务做得不错,但没日没夜忙了半年,最终却分文未获。随后,才“果断放弃了经商的打算,重新开始去做科学研究”。取得如今的成就。

  施一公还分享了大学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事——父亲的意外离世。施一公父亲因为出车祸受重伤送医,但医院坚持先交押金才救治,结果耽误了整整4个小时,在未得到救治前就不幸离世。

  这件事对我的打击太大了,使我对社会的看法产生了很多变化,觉得非常不公平。当时我的心里有很多怨气,以致后来我毕业出国时,对祖国没有太多留恋。

  后来在国外留学及工作时,一系列的见闻和亲身经历,让施一公下定决心一定要回国,“回到清华,我能够影响一大批年轻人,10年、20年后他们会对我们国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相信施一公院士的这个演讲无论对您以后的科研路,还是个人的成长,一定会有所启发,分享给大家。

  我从来没有机会来北大做学术讲座,或是跟同学们在一块聊聊天,因此我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借这个机会我想把我的经历分享一下,推心置腹,毫无保留地分享

  我之所以愿意把我的一些经历讲出来,是为了让大家理解我产生这些想法和作出各种选择的缘由我不奢望我这些想法能够影响所有人,但我确信这些想法一定能够影响一部分人,当然影响大家并不是希望大家走我走过的路

  我认为,在中国,只要有一部分人能够有大志,去做一些事,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一定是有前途的。所以,像我们北大、清华的学生,是全国学子的翘楚。大家要有大的志向,担负起中国的未来。如果你们毕业后,仅仅为自己的柴米油盐担心,仅仅关注自己的房子、车子,那是很不应该的,至少我会很伤心,很失望。

  “在哪出生”是很重要的问题,我以前不太明白,直到2003年还是2002年回国时,看到国内有一本书,那本书的名字叫《河南人惹谁了》。虽然书名让我义愤填膺,但也没想得很多、很深,只是觉得说河南人“不知道羞辱”,很不痛快。

  有一次,我去中山大学演讲,讲完以后,校领导请我吃饭,挺有意思。吃饭的时候其中有一位同事就问我,说:“一公,你是哪里人?”我说我是河南郑州的。他低低头挠了半天脑袋,说:“你老家是哪儿的?”我想了想说,我父亲那一支是云南大理的,云南人吧。他说:“哦,这还差不多。”

  听完那番话,我才恍然大悟,河南人看来在外面惹了很多人。但是我还是挺以河南郑州出生为荣的。

  我父亲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我母亲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他们婚后,响应祖国号召,到了河南焦作煤矿工作,于是我就出生在了河南。我是1967年在郑州市出生的。

  听父母讲,那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搞得最热火的时候,郑州的武斗刚刚开始。母亲生我时找不到医院,最后在一家“保皇派”医院里战战兢兢地生下了我。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父母给我取了一个富有时代特色的名字:一心为公。

  由于我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在我两岁的时候,我随父母下放到河南省驻马店镇的一个小村庄里。农村的生活是平淡的,也是很清苦的,不过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好。我就记得我小时候经常到地里去吃水果、玉米之类的。

  那段经历让我觉得一个人不能因为别人穷就看不起人家,否则这个人就缺乏教养,会被更多人看不起。

  后来,我就在那个村子里读完了小学。那时候我学习很好,老师们都很看重我。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小学的班主任老师曾拍着我的肩膀说:“一公,你将来一定要为我们驻马店争光啊!”

  另外,我觉得上小学时,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

  父亲很聪明、很爽朗。在我的记忆中,他干什么都行,但就是不太得志。他在最能做事的时候被下放带来农村。在农村,他学会了裁缝和盖房子。后来在机械厂作合金刀具,他也很快就成为了业务骨干。

  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帮助哥哥、姐姐和表哥、表姐复习功课,那时他觉得自己的知识终于有用了。他给他们讲解XYZ,讲解方程式的解法——虽然我听不懂,但在当时我觉得这真酷。

  小学毕业后,我就进入驻马店镇中心中学就读。高中时,转入河南省实验中学。当时,我成绩很好,想申请入团。可是老师说我发展不够全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恰好那时我们学校要举办运动会,班上没人愿意报5000米和10000米长跑。为了好好表现,我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但是那次比赛,我跑了倒数第一,让我羞愧难当。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就天天练习长跑,希望有一天能够一雪前耻。到了第二年,我又报名参加比赛,拿到了比赛的冠军。这无意中锻炼了我的体魄,磨炼了我的意志。

  后来,到了清华,我还想继续跑长跑。可是,学校长跑队只招收专业运动员,所以我改练竞走。那时,我还曾夺得清华万米竞走的冠军,并创造了全校竞走的记录。万米竞走要绕操场走25圈,每走一圈就打一次铃来提醒你。这种体育项目特别能锻炼人的意志品质,这让我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获益匪浅。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1984年,我作为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二的学生参加全国高中数学竞赛和物理竞赛,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并被保送到了北京大学的物理系。那时候我觉得学物理的人是最聪明的。

  但是,在和北京大学签订保送意向书后,清华大学负责招生的老师又找到我。当时,那位老师对我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尽管当时我对生命科学知之甚少,但是我最终选择了清华,选择了生物学

  1985年,作为清华生物系复建后的第一批本科生,我开始了在清华求学的生活。进入大学之后,我才发现我其实不喜欢生物。由于对生物系的课程趣味索然,同时还觉得生物系课程没有太多挑战性。所以,我就学习了数学系的一些课程。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虽然我不喜欢生物系的课程,但是我依然把生物系的课程学得很好,所以我在清华的成绩一直都是本专业的第一名。毕业的时候,我也是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清华大学生物学和数学双学位。

  在大学求学期间,对我影响最大的事无疑就是父亲的突然去世

  那是1987年,父亲不幸遭遇车祸。出车祸后,父亲被送到了医院。到医院时,他的血压是130/80 mmHg,心跳为62次/分钟,他完完全全是一个活人,不过就是昏迷了而已。可是医院要求送父亲到急诊室的司机先交上500元押金后才给予以抢救。结果,当闯祸司机在4小时后把钱凑齐时,父亲已经永远离开了人世父亲是在未经任何抢救的条件下去世的。

  这件事对我的打击太大了,使我对社会的看法产生了很多变化,觉得非常不公平。当时我的心里有很多怨气以致后来我毕业出国时,对祖国没有太多留恋,也没有很强的回国的意愿。当时,我觉得国内最值得我留恋的就是母亲和家庭。

  父亲去了,虽然我还在上大学,但是我觉得我得靠自己来养活自己了,而且还得慢慢负担起抚养母亲的责任。所以在紧张的学业之余,我开始想法子赚钱。

  我资金、精力都有限,所以只能做些倒买倒卖的小生意,那时候差不多只要是能倒的东西我都倒过,甚至连导游都做过。靠自己的努力,我还小有成就,不仅养活了自己,还积攒下了一万多元钱,成了“万元户”大学生

  不过,我不希望大家效仿我,在求学时就去做小生意。我当时一方面是为生活所迫,另一方面就是我虽然做小生意,可是课程一点都没落下,照样考第一。如果你们当中谁能做到这一点,我也不反对你们去赚外快。

  1989年,我提前一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并申请自费赴美留学

  1990年,我离开祖国,到美国继续我的学习生涯。

  但是,到美国不久我就受到了一系列刺激。

  当时,我去参加聚会时,大家会问彼此从哪里来,有些中国人就支支吾吾不愿说自己是中国人,好像做中国人是一件丢脸的事。我就难以容忍,我是中国人就是中国人,我们有五千年光辉而灿烂的文明,值得我们自豪。我们不就是临时穷一点吗?为什么看不起自己。

  当时中国正在申办2000年奥运会,那时美国的媒体对中国进行连编累牍地负面报道,而且还有一些民族败类在美国国会通过所谓作证等形式肆无忌惮地反对中国“最惠国待遇”........

  1991年夏天,我准备回国看望母亲。可就在临行前,我的汽车被盗,随后我又被抢。当时,我心情很不好,所以就决定去欧洲散散心。这次散心之旅最终成了一次闹心之旅,使我终生难忘。

  当我到华盛顿签证时,发现每一个使馆,来自中国、非洲、古巴、朝鲜等发展中国家的人都被单独列为一类证时,不仅收取的签证费用最高,而且还像查户口似地盘问你。这让我感觉很不好。

  我拿到了前往英国、瑞士和法国的签证。

  英国是我旅行的第一站。

  但是,当我在伦敦机场入境时,我就受到了特别关照。

  当时大家排着队,前面的人都是拿着护照晃一晃,移民官看看就过去了。轮到我时,我也拿着护照晃了一下,原以为这样就可以通过了。但是我错了。他们看到我的护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就把我留下来,对我进行盘问,还把我的包打开,把东西一件件拿出来检查。

  排在我后面的人等得不耐烦了,移民官就让他们绕着我过去。当时我就觉得自己遭受了奇耻大辱。我心里想:我有什么对不起你?难道就因为我是中国人,拿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

  随后在瑞士日内瓦入境时,我同样受到了和伦敦一样的“特别礼遇”。当时,我深受刺激。我们不就是穷了点吗?因为中国穷就看不起中国人,这与西方国家鼓吹的人权、人人平等的理念格格不入。

  经历了这一系列事情后,我的思想就一点点地开始变化。

  到了1992年,我就有学成之后一定要回到祖国去的打算了。

  所以,现在我回来了,回到了清华。

  外面有些人说施一公回来如何如何。我告诉大家,其实我回到清华最想做的事就是育人,培养一批年轻人,在他们可塑性还很高时去影响他们。

  有时候,我觉得爱国主义教育和专业教育一样重要。我希望将来在清华给本科生开一门爱国主义教育课,我相信一定会爆满。我不需要给他们空洞地谈爱国主义和辩证法,我有很丰富的实例,我觉得我会运用这些实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引起他们的共鸣。

  上面扯得有些远了点,我们回到留学话题上来。

  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师从杰里米·伯格(Jeremy Berg)教授攻读生物物理学博士。一开始,我自己觉得英语有点跟不上,就规定自己每天背25个单词,时间长了,也就慢慢过来语言关。

  我的导师是当时的系主任,他很忙,所以也就很难能顾及我们,我当时自信心还不够强,也不是很活跃,不怎么受瞩目。加之我先是跟随课题组内的另外一个老师做实验,跟导师的直接接触就更少了,以致读研究生三年了都没有跟导师好好谈过话

  我受到伯格教授的注意,是我到了研究生三年级末的事。有一天,伯格教授突然向我们宣布他发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个重大破绽。随后,伯格教授就在实验室的一块黑板上推演起来,我一看他的推算有一个明显的失误,就鼓足勇气给他指了出来

  我的话音刚落,整个实验室里就鸦雀无声,静得可怕,伯格教授什么也没说就走了。我心想坏了,可能惹教授不高兴了。

  结果,第二天他问我是哪里毕业的,在哪里学的热力学,我说在清华大学学的,他听完就夸奖我学得扎实,还说你们清华的教育做得真好加之当时我的实验有了一些成果出来,所以从那以后教授就对我刮目相看。在我毕业时,伯格教授还说我是他最出色的学生,他为我感到骄傲。

  1995年,我拿到博士学位后,还没有真正想清楚自己将来到底干什么,对未来感到迷茫。坦承地讲,那时我对做研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虽然我那时工作做得也很优秀。

  这一点,我跟饶毅、王晓东不一样,他们是一直在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且做得很优秀。这方面,我倒是挺羡慕饶毅和晓东他们。

  博士毕业了,我觉得自己还有些经商的天赋,所以就和另外两个朋友合伙开了一个公司。那时候天天忙活到大半夜,很辛苦。结果忙了半年,业务也做得不错,最终却分文未获。经过这些事后,我就觉得自己已经不适合经商了,随后就果断放弃了经商的打算,重新开始去做科学研究

  1996年1月,我到了纽约的斯隆-凯特林癌症研究中心,师从尼克拉·帕乌利奇(Nicola Pavletich)教授进行博士后研究。那一段时间是我一生中最最拼命的时间段之一。当时我的课题是TGF-B信号通路中重要蛋白及蛋白复合体研究。

  为了尽快出成绩,我那时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每两周休息一天。其实,休息就是睡觉,因为我当时睡眠严重不足。幸好我以前坚持锻炼,有一个好身体,否则那两年根本撑不住。

  功夫不负苦心人,那两年我出东西很快。不到两年,我就在Cell杂志上发表了两篇研究论文这样,我就比较容易在美国一流的大学里找到教职。所以,在1998年我被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系聘为助理教授。

  1998年2月,我到普林斯顿大学任职。当时学校为我提供了20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近50万美元的科研启动经费。

  当时,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迅速。所以,我就打算研究细胞凋亡的分子机理。这一系列工作都在高水平杂志上发表,为我们实验室树立了很好的名声。我个人也得到了普利斯顿大学的认可,2001年被晋升为终身副教授2003年,又晋升为终身正教授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正教授,后来又成为最年轻的讲席教授

  同年,我还被国际蛋白质学会授予“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The Irving SignalYoung Investigator Award)”,成了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华裔学者。

  随着我们研究成果的不断发表,越来越多的美国名校开始注意我们实验室、注意我个人。像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都开始与我联系,希望我去他们学校任职

  2004年,哈佛大学开出了优厚的条件,希望我能去他们学校任职。为了留住我,普林斯顿大学开出了慷慨的续聘条件,大幅度提高了我的工资,资助我购买房屋,提供占据一个楼层500平方米的实验室。

  直至今天,我还是对普林斯顿大学怀有深厚的感情。我始终认为普林斯顿大学是美国最适合做研究的地方。

  普林斯顿大学很幽静,有一个美丽如画的校园,校内每一栋楼都很漂亮,校内有个卡内基湖,夏天可以划船,冬天可供滑冰,一条专门用于慢跑和骑自行车的小路绕湖一周,绵延几十公里——除了自然环境外,那里的科研环境也十分优越。所以,我觉得普林斯顿就是一个完美的学术殿堂。

  后来,我放弃这一切,回到了清华,并不是因为清华的科研条件比普林斯顿大学好,而是因为我认为我回清华后产生的影响比在普林斯顿大,成就感比在普林斯顿强,对我而言,这一点很重要。

  我回归的打算其实早已有之,在我读博士、做博士后时都有学成回国的念头。我还记得我做博士后时跟妻子讨论学成回国的想法。那时她担心我回国后不受重用,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我的当时就说没关系,至少我可以回到中学当英文或数学老师。

  当时她和一些朋友就对我说那多浪费啊!我自己却没觉得是一种浪费,我始终认为一个人活着不在于位置有多高,甚至不在于作出多少物质贡献,贵在有一些精神思想,能够影响他人、改变社会。孔子一生不就是传播思想嘛,他对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太大了。培养教育学生就是影响社会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我很向往。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这个人很爱说,尤其是爱跟学生说。我到一个地方做讲座,不是很在乎老师或者是其他人的多少,但是如果研究生很多的话,我会很高兴。前几天,我去过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做学术讲座。我很高兴,因为都是研究生。

  我觉得研究生也好,本科生也好,大家的观念可能还没有完全定型。很多东西可能看不太清楚,就像我本人一样,我博士毕业都没看清楚。因此,我觉得跟大家多多交流一下,推心置腹谈一谈,大家可能对有些东西会再多想一点。但我绝不是希望你们步我后尘,走我走过的路,这是不可能的。我觉得每个人的条件和情况完全不一样。

  通过今天下午的聊天,我觉得你们最大的收获可能是,你们会觉得,很多事情也不过如此,你们也可以做到,然后找出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

  这一点,我希望大家能意识到的。

  说到这儿,刚才饶毅讲到了我以前的一个博士后柴继杰。我举个例子,其实我在多个场合也说过,我对柴继杰非常满意,柴继杰的训练非常好,将来必定也能做得更好。

  举个什么例子呢?就是我前年在清华讲课,柴继杰有几个学生来听我讲课。讲完课以后我就跟几个学生聊天。其中有一个学生聊天的时候就评价我讲课的风格和我说话的方式等等。

  我说我带学生的话包括带博士后,我就希望把我的这种风格传授给我的学生、传授给我的博士后。我说,我觉得柴继杰就已经把我的一些风格基本学到了。

  这个学生马上加了一句:“施老师。我们柴老师说了,他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一听这话,我心里很高兴,这是发自内心的高兴。我觉得如果柴继杰不说这番话,我反而觉得他窝囊。我觉得他有这样的心气儿,我为他自豪!

  所以,我觉得,你们当中一部分人因为听了我今天下午的漫谈,人生的方向发生了一些改变,将来取得的成就比我大,我就很满足、很高兴。

  上面又扯远了些,我们回来继续谈我回国的问题。

  其实,早在2006年5月,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开始跟我接触,希望我回国,当时我没敢直接答应,说跟妻子商量之后再给他答复。当晚,我给妻子打电话时,她就说支持我,这是我没想到的。所以第二天,我就对陈希说我答应全职回到清华,但是需要一个过渡期。

  随后,我才发现,在回国问题上,我和妻子有点误会。妻子支持我回国工作,但是没想到我还要把家也搬回来。为此,我们讨论了一年,最终妻子还是决定全力支持我回国。

  就这样,我回来了。

  虽然清华的科研条件和科研环境比普林斯顿大学差一些,但是我不觉得我的研究会比以前差,因为科研始终还是人做出来的。

  我回来后,妻子和孩子也一起回来。我觉得他们在自然环境和物质条件上会有一些损失,而妻子则更是为了我完全付出。但我觉得回国对孩子的教育有好处,虽然美国的教育条件比中国好些。在美国长大的中国孩子存在一个身份认同问题,我希望我的两个孩子在中国接受早期教育,有民族认同感。

  我回国前,也有一些朋友对我说:“一公,你现在豪情万丈,回去后不到两年就会被国内的大染缸染得看不见颜色了。”但是,我觉得我不会改变,我个人意志很坚定,几十年来形成的为人、处事的方式,我觉得不是那么容易改变,两年不会改,20年后也不会改。

  如果真的改了,我会觉得很悲哀!

  我会叩问自己:到底回来干什么?

  最近外面有人说施一公已经学会敬酒了。其实这话不对,我出国前就会敬酒,这有什么关系吗我有自己的做事原则,不做违背原则的事。我不会与目前的体制格格不入,能接受的东西我会接受,不能接受的东西我是不会做的。

  我觉得我在美国有些一流大学请我做系主任或是院长,似乎有很光明的前途。但我觉得美国是一个发展得很稳定的国家,有没有我关系不大。我在科学上或是其他职位上做得好一些,对美国的贡献也就是从100提升到100.1。

  但是,回国后就不一样了,中国在快速发展中,我们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东西,从科研体制、基金评审到大学的教育、科研,与美国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我回来后能够有更大的作为,也会相应地有更强的成就感。

  还有就是,回到清华,我能够影响一大批年轻人,10年、20年后他们会对我们国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到那时,我从清华退休后就会很满足。

  我认为我自己是一个有些理想主义的人,我不像多数清华人那样深沉,我始终充满激情,做什么事都干劲十足。我也希望大家能做一个有理想的人,至少在我们北大学生的内心深处应该保留一块理想的圣地。

  年轻人面对一些困惑时,往往会发一些牢骚。我当年就曾发过不少牢骚。现在回头想想以前的事,觉得当时年少对很多问题看不清楚,说白了就是年轻时好多看法是不正确的,至少也是有失偏颇的。

  所以,大家都是年轻人,在面对很多问题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至少不要因为现实的不调和而丧失信心。中国的未来属于在座各位,希望各位踏踏实实做事,将来挑起国家的重担,成为祖国的栋梁。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

第1篇:趣味脑筋急转弯题目及*

1、月圆之夜,全世界的鬼魂都聚集在一起开狂欢大会,偏偏只有狼人没有到,为什么?

2、小庄终于考上台大,有天晚上在校园里,他竟然看到了一个死去多年的高中同学,为什么?

3、秦始皇、斯大林和希特勒一起在地狱受审,同样被判下油锅的酷刑,为什么秦始皇、斯大林面前都是一锅滚烫的油,希特勒的却是热开水?

4、什么时候太阳会打从西边升起?

5、贝多*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6、、人死了为什么要埋在地下?

7、仁慈的皇帝却常常灭人九族来惩罚罪犯,为什么?

8、一个被*毙而死的鬼,最大的烦恼是什么?

9、在学校犯错被逮到之后当然会被记过,那为什么还要写悔过书呢?

10、除了火车以外,世界上什么车最长?

选定下面空白部分查看*

2、那是解剖台上的尸体

3、为他行刑的是犹大人

6、去*阳地府比较顺畅

9、以便励治下次再也不要被抓到

第2篇:趣味脑筋急转弯题目带*

趣味的脑筋急转弯能让人有个好的心情,以下小编整理了趣味脑筋急转弯题目带*,欢迎查看!

1.白头同心(打字一)——*:右

2.有情人终成眷属(常言俗语四字)——*:存心作对

3.红豆一颗献真情(打成语一)——*:赤子之心

4.一见钟情(唐诗五言)——*:相看两不厌

5.单相思(离合字)——*:一个心怀

6.问君能有几多愁(宋词二句)——*:便做春*都是泪,流不尽

7.糊涂的爱(打成语一)——*:不解之缘

8.领悟多情语,携手两心倾。(常用词)——*:请批

9.明我长相忆(三字电影)——*:光之恋

10.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打成语一)——*:脉脉含情

11.只这脚踪儿把心事传(《兰亭序》一句)——*:足以畅叙幽情

12.与君相会莫分手(灯谜用语)——*:面上别解

13.半年多相爱,转眼一眨间。(打字一)——*:瞬

14.回眸一笑百媚生(打成语一)——*:眉目传情

15.都成眷属(打成语一)——*:无独有偶

16.丝丝离情相与诉(常用词)——*:纷纭

17.无限心头语,尽在情丝中。(打字一)——*:恋

18.她人好手巧劳动热情高(打成语一)——*:三全其美

19.一种相思(《桃花源记》一句)——*:中无杂树

20.欲露相思未敢先(歌曲名)——*:迟来的爱

21.有情芍*含春泪(《诗

第3篇:趣味脑筋急转弯题及*

1、哪种蛇的寿命最长?

2、如何分辨*肉店和猪肉店的不同?

3、人在园中,打一字?

4、把火熄灭最快的方法是?

5、第九次结婚,打一城市名字?

6、风平浪静的城市在哪里?

7、民航机开张,打一成语

8、美好的开端?打一字?

9、什么线看得见,抓不着?

10、老太太没牙怎样喝稀粥?

2、*肉店门前会挂羊肉。

第4篇:非常有趣的脑筋急转弯题目及*

1、脑筋急转弯题目:被鳄鱼咬和被鲨鱼咬后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脑筋急转弯*:没有人知道】

2、脑筋急转弯题目:小明从不念书却得了模范生,为什么?

【脑筋急转弯*:小明是聋哑学生。】

3、脑筋急转弯题目:为什么一瓶标明剧毒的*对人却无害?

【脑筋急转弯*:只要你不去喝它】

4、脑筋急转弯题目:有一个人被从几千米的高空掉下来的东西砸在头上,却没有受伤,为什么?

【脑筋急转弯*:砸下来的是雪花】

5、脑筋急转弯题目:芳芳在学校门口将学生*掉了,它该怎么办?

【脑筋急转弯*:她该捡起来】

6、脑筋急转弯题目:王大婶整天说个不停,可有一个月她说的最少,那时哪个月?

【脑筋急转弯*:二月份】

7、脑筋急转弯题目:世界上什么样的海最大?

【脑筋急转弯*:苦海,苦海无崖】

8、脑筋急转弯题目:先有男人,还是先有女人?

【脑筋急转弯*:因为男人是先生的,所以叫“先生”】

9、脑筋急转弯题目:在一个寒冷冬日清晨,有一位西装革履的先生在河里拼命游水,你说这是为什么?

【脑筋急转弯*:他一不小心掉到河里】

10、脑筋急转弯题目:什么人生病从来不看医生?

第5篇:有趣的脑筋急转弯的题目及*

考试时,小光全部都抄小明的,为什么小明得到一百分,小光却零分呢?

因为小光连名字都抄小明的

乌龟为什么会突然“一个头两个大”?

因为乌龟正在想这个问题

服?仪容检查时,明明有理头发,为什么教官不信?

秀才遇到兵,“有理”?不清

比「春光外??垢?现氐氖鞘裁矗?/p>

王子吻了睡美人之后,睡美人为何?]有起?恚?/p>

说从天津坐火车到*1个小时15分钟,问火车从天津出发1个小时45分钟后在哪?

*哪个地方的东西最不便宜?

一个数字若去掉前面第一个数字是13,若去掉最后一个数字为40,请问原数是多少?

10、脑筋急转弯题目:

什么人生病从来不看医生?

第6篇:有趣的脑筋急转弯题目及*

1、问:有一个人只剩一颗牙了,为什么吃东西还会塞牙?

2、怎么快速让秒表归零?

3、谁是最喜欢吃零食的人呢?

是袁世凯啦,因为他是临时(零食)大总统哟!!

4、问:什么办法能使钱生钱

5、从前有一个小黄瓜,她觉得自己脸上的粉刺太多了,你猜怎么着?

6、铁放到外面要生锈,那金子呢?

7、一个人在大街上边走边打电话,突然。。。你猜怎么着?

8、太太抱怨先生:“你一点也不了解女人的心,总不愿意讲我爱听的。”

先生:“好嘛,你爱听什么就提醒一下吧。”

太太:“至少称呼得改一改,不要老叫‘老婆’,叫三个字的,亲昵一些的。”

先生:“我明白了,老太婆。”

9、有一头头朝北的牛,它向右转原地转三圈,然后向后转原地转三圈,接着再往右转,这时候它的尾巴朝哪?*:朝地

10、“水蛇”“蟒蛇”“青竹蛇”哪一个比较长?*:青竹蛇

11、请问谁是百兽之王?*:动物园园长

12、有一群小鸡在菜地里乱窜,小鸡是谁的?*:鸡妈妈的

13、一溜三棵树,把十匹马来栓,栓单不栓双,问,每棵树栓几匹马呢?*:一、六、三棵树!当然是每棵栓一匹了!

14、什么东西被你弄死了然而还是你自己流的血?*:蚊子

15、一头公牛加一头母牛,猜三个字。*:两

第7篇:趣味脑筋急转弯和*

第8篇:趣玩脑筋急转弯及*

1.世界上什么没有标价?

2.10000米长跑比赛最快的是谁?

3.什么‘茶’不能喝?

6.什么火烧不着东西?

7.第一个发明唱歌的人是谁?

8.为什么白天没有月亮和星星?

9.有孔子就必须要有什么?

10.实验室里放着酒精灯和放着一只蜡烛,动手*作时,请问应该先点燃什么?

第9篇:脑筋急转弯题目与*

《脑筋急转》是2001年由*大地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祝方和胡建平。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脑筋急转弯题目与*,希望为您排忧解难。

有一块天然的黑*的大理石,在九月七号这一天,把它扔到钱塘*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有一个人,他是你父母生的,但他却不是你的兄弟姐妹,他是谁?

什么东西天气越热,它爬的越高?

有一位老太太上了公车,为什么没人让座?

小王一边刷牙,一边悠闲的吹着口哨,他是怎么做到的?

用椰子和西瓜打头哪一个比较痛?

制造日期与有效日期是同一天的产品是什么?

为什么有家医院从不给人看病?

有一头头朝北的牛,它向右转原地转三圈,然后向后转原地转三圈,接着再往右转,这时候它的尾巴朝哪?

胖妞生病了,最怕别人来探病时说什么?

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为什么今天就有人想自杀?

一对健康的夫妇,为什么会生出没有眼睛的婴儿?

狐狸精最擅长迷惑男人,那么什么"精"男女一起迷?

小张走路从来脚不沾地,这是为什么?

胖胖是个颇有名气的跳水运动员,可是有一天,他站在跳台上,却不敢往下跳。这是为什么?

第10篇:经典的趣味的脑筋急转弯及*

1、一架空调器从楼掉下来会变成啥器?

2、为什么青蛙可以跳得比树高?

3、什么东西肥得快,瘦得更快?

4、什么情况一山可容二虎?

5、火柴盒内只剩一根火柴棒。a先生想点亮煤油灯,使煤炉起火,并烧热水的话,应该先点何物较佳?

*:应先点燃火柴棒。若没将火柴棒点燃,其他的部分就不能发挥作用了。

6、至少要多少时间才能读完清华大学?

7、什么东西有两个脑袋六条腿,一根尾巴七双手,还会边走边叫?

8、汽球内有空气,那游泳圈内有什么?

9、将100颗绿豆和100颗黄豆混在一起又一分为二,需要几次才能使a堆中黄豆和b堆中的绿豆相等呢?

11、耶稣是哪一国人?

12、个人有三根头发,为什么他还要剪掉一根?

13、有对一模一样的双胞胎兄弟,哥哥的屁股有黑痣,而弟弟没有。但即使这对双胞胎穿着相同的服饰,仍然有人可立刻知道谁是哥哥,谁是弟弟。究竟是谁呢?

14、年年有余,为什么钱还是存不起来?

*:因为年年都被炒鱿鱼

15、灰姑娘的老爸老妈可能是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博导为什么催着硕转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