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杵成针和什么故事有关?

  一、太白印象,故事入题

  1. 李白,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你知道他吗?学生自由交流。(出示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2. 差不多每个中国人都会背上几首李白的诗,自由说说他的作品――(《古朗月行》 《静夜思》 《赠汪伦》 《望庐山瀑布》 《夜宿山寺》 《望天门山》 《朝发白帝城》……)。在上个单元的语文园地,我们就学过他的《独坐敬亭山》,一起背诵。

  这么了不起的一位大诗人,小时候和所有淘气的孩子一样逃过学,你知道关于他逃学的这个故事吗?

  3.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的最初版本――文言版的《铁杵成针》。

  4. 一般情况下,人们说起这个故事,会在这四字中加上一个字,你知道是什么字吗?(磨)请你结合故事特点,就这个“磨”字,提几个问题。(为什么磨?怎么磨?磨的结果如何……)这些问题在原文的阅读中能不能找到答案呢?

  二、初读课文,要素入手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朗读,字音、句读指正。

  重点字音:逢、媪、卒

  句读: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3. 故事一般包括哪些要素?根据阅读,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

  地点:象耳山下磨针溪

  人物:李太白 老媪

  起因:李太白读书未成弃去

  4. 蹊跷的第一句,出示: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1) 你觉得这个故事的开头有什么不太一样?(学生自由发现)

  (2) 时间的空缺:说明这个故事的“无根”。

  (3) 对比两种说法有什么不同?

  在象耳山下有条磨针溪。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突出了“磨针溪”,将其作为主要描写的对象。

  (4) 思考:这个故事和这条溪的名字哪个先有的?

  5. 小结:如此开头,引出的故事只能是一个“世传”。

  三、深读课文,环节入胜

  1. 再读课文,找出故事三要素对应的句子。

  2. 品读起因。出示: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1) 运用组词法理解带点的词。(传:传说;成:完成;弃:放弃)

  (2) 理解“弃去”,出示: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司马光》)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请用句式说一说:( )放弃( ),离开了( )。

  “弃去”是什么意思?(放弃后离开)

  (3)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句子的意思。(世间传说李太白就在这座山中读书,还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离开了学堂。)

  (4) 你有什么想问李白或是替李白回答的吗?(你为什么不继续学习?你准备去哪儿?你为何要放弃学业?你最喜欢什么……作业太多、老师太严厉、我想散散心……)

  (5) 看来儿时的李白和我们一样顽皮,有各种各样想要逃学的理由。

  3. 品读经过。出示: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1) 过渡:这象耳山可有太多太多值得欣赏游玩的地方了,李太白遇到了一件蹊跷事儿。

  (2) 读一读书中对“是”和“方”的解释,和我们平常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有何不同?

  文中:是――这;方――正在。

  常见:是――与“否”相对;方――表示形状。

  (3)你还能自己理解哪些字词的意思?

  逢――换字帮助理解:遇、碰……

  (4) “问之”,这里原本应该有对话的,却被省略了,哪个字起到了这个作用呢?(之)这个“之”指什么?(老媪,问老媪的话)发挥你的想象,补充一下:

  太白问:老奶奶,______

  (您这是在干什么呀?您为什么要磨铁杵呀?您想做什么……)

  白问:“老人家,汝_____

  (作甚?为何磨杵?欲何为?欲作甚……)

  (5) 根据老媪的回答“欲作针”,判断一下哪种问句比较合理,进行角色表演朗读。

  (6) 还可能有第二次对话,会说些什么呢?同桌结合补充内容,进行角色表演朗读。

  (7) 集体读原文。

  4. 品读结局。出示: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 过渡:李太白就是李太白,遇到了这样有趣的一件事,聪明的他得到了点化。

  (2)指名说说句子的意思。(李太白深深地被她的意志所感动,返回学堂完成学业)

  (3) 你认为李白所感的是一种怎样的“意”?(意志)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孜孜不倦…… )

  四、人物品味,情境入诗

  (1) 找人物。读完故事,我们来看看故事里的人:李太白,老媪。请你找一找这两个人物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A. 直接出现:李太白、太白,老媪

  B. 代词出现:之、其――老媪

  李太白除了会“问之”,还有可能( )之。李太白除了“感其意”,还有可能“ ( )其( )”。

  C. 发现隐身:(李太白)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李太白)问之。

  虽然隐身,还是被大家火眼金睛看出来了。文言文中这样的省略主语的现象很常见。

  (2) 请根据提示,复述课文:

  磨针溪,在( )。世传( )读书山中,未成,( )。过是溪,逢( )方( )。

}

《基督山伯爵》又名《基督山恩仇记》,大仲马的作品。 金文声先生曾经以评书的形式说过这本书,我听过两集怹老的《基督山伯爵》,迷上了评书形式的播讲。 尝试模仿用评书的形式说这本书,能力有限,水平一般,力气是真的。希望大家订阅、收藏、转发或者评论,谢谢大家。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发表于1844—1846年。 故事讲述19世纪法国皇帝拿破仑“百日王朝”时期,法老号大副爱德蒙·唐泰斯受船长委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了一封信,遭到两个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黑牢。期间狱友法利亚神甫向他传授各种知识,并在临终前把埋于基督山岛上的一批宝藏的秘密告诉了他。被陷害入狱十四年后,唐泰斯越狱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从此化名基督山伯爵(水手辛巴德、布索尼神父、威尔莫勋爵),经过精心策划,报答了恩人,惩罚了仇人。

}

成语铁杵成针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故事的主人公是李白。传说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小时候在山中读书。有一次,李白没有完成功课,便跑出去玩儿了。李白来到了一条小溪边后,看到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在磨着一根棍子粗的铁棍。他好奇问老婆婆为什么要磨铁棒,老婆婆边磨边抬头表示想将这根铁棒磨成绣花针。

李白听完后感到很疑惑,再次问道铁棒怎么磨成可能绣花针!婆婆再次回复:滴水穿石,愚公移山,我年纪大,只要多下功夫也能把铁棒磨成针。李白被老婆婆的行为感动,便立刻回到山上学。长大以后,李白成为了一名大诗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铁杵成针作者是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