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介绍下杭州育成专修学校在杭州来说相比于其他专修学校有什么优势?

目前共有六单产品已经进入第二批公募REITs冲刺队伍当中,分别是园区REITs、中关村园区REITs,杭州和达高科园区REITs、郑州高新产投园区REITs、合肥高新园区REITs和济南高新园区REITs。   

除了外,剩下五单分别属于五大国家级开发区——北京中关村、杭州钱塘新区(杭州经开区)、郑州高新区、合肥高新区和济南高新区。但上海临港新片区也属于国家重大战略承载地。

临港产业区位于上海东南角,在此交汇,是上海进入21世纪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产业开发项目,是上海市委、市政府继浦东开发开放后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临港集团秉承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主体承载区、打造国际智能制造中心使命所开发的核心区域,具有世界少有的集航空、海运、铁路、高速公路、内河运输、轨道交通六种交通功能于一体的区域优势,目前已形成国家装备、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大型物流及工程机械、民用航空设备及关键零部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6+1”产业格局。

新兴产业园区位于临港产业区腹地,靠近洋山深水港、浦东航空港、集装箱铁路中心等上海市各大重要物流枢纽,园区周边G15上海绕城高速、S2沪芦高速、两港大道等交通干线交汇,距离临港新城主城区20分钟车程,园区3公里范围内有包括大型商业广场、临港公租房、中小学、医院、金融中心等基础配套设施。园区共分为多层、单层两种类型共5个独立分园区,占地面积共43万平方米,厂房总面积33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有3500平方米、5000平方米、7000平方米、10000平方米等不同规格,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两种,配电、起吊行车、用水等一应俱全。

2021中关村论坛期间,中关村发展集团与建设银行北京分行、建信基金、等就未来城市基础设施新型投融资模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出中关村发展集团基础设施公募REITs。

据介绍,未来城市基础设施新型投融资模式战略合作协议是中关村发展集团与建设银行北京分行和,以基础设施公募REITs、园区开发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三类启航项目为核心的,由建设银行北京分行、中信证券针对中关村发展集团在园区开发、建设及运营中的资金协作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总体合作协议。协议约定各方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金融政策前提下,为中关村发展集团提供600亿元人民币意向性授信额度,帮助中关村发展集团盘活固定资产,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基础设施公募REITs合作协议是中关村发展集团与建信基金、就基础设施公募REITs试点的具体落地项目协议。该协议明确了中关村发展集团将通过基础设施公募REITs建立科技园区资产上市平台,并由建信基金作为基金管理人、中信证券作为财务顾问,共同打造产业园区REITs产品。

据悉,基础设施公募REITs方式将有利于中关村发展集团形成“投资-运营-REITs发行收回资金-再投资”的资金流动循环,大幅缩短科技园区项目投资回收期,提高科技园区投资建设的可持续性,创新园区资产持有模式,为未来吸收其他优质园区资产提供重要的资本平台和投资退出平台。建信基金表示,将充分发挥专业基金管理人的优势,努力盘活中国基础设施存量资产,丰富持有人家庭资产配置,并持续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为培育出国际领先的REITs市场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家专注于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和运营的国有企业,钱塘产业集团对标国内第一梯队产业园区运营商,瞄准区域发展主导产业,坚持“双轮驱动,四业并举”发展战略,为推动钱塘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国企力量。

一直以来,该集团始终坚持“深耕杭州、面向、加速全球化”战略,旗下和达高科运营园区总数已达23个,总规模128万平方米,已成为浙江省内规模最大的产业园区运营服务商之一。截至2020年底,集团旗下园区累计培育上市企业10家,累计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5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81家,带动了一批独角兽企业、企业高速成长,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和达高科是钱塘新区直属国有资产经营集团下属的科技业务板块运营公司,注册资金6.73亿元,已建立了全方位产业链覆盖的产业平台近110万方,是集“项目投资、开发建设、招商运营管理、产业平台、科技服务、风险投资”为一体的国内领先的综合性产业服务商。

和达高科旗下以杭州市高科技企业孵化园区(国家级孵化器)为代表的八大产业园区,继2010年以来累计孵化企业约2000家,其中含国高新企业55家,市高新企业234家,区科技型企业139家,省科技型企业63家,雏鹰企业42家,青蓝企业2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家,市工业设计中心2家,省工业设计中心1家;引进和培育高科技领军人物近百人。

空间平台:和达高科旗下全资控股子公司7家,构建从创业苗圃、项目孵化器、产业加速器到产业化基地的产业生态链及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科技服务:和达高科注重创业服务生态链的建设,共同打造服务生态圈、合作生态圈与创业生态圈,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金融体系:构建了政府产业基金、引导基金、自投基金、科技金融产品、海外基金等多领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与、南京科技银行、建立了科技创业贷、人才项目贷、投资贷等科技金融风险产品,服务科技企业创新、人才创业。知识与技术服务体系:开设了和达创新管理学院,设立专项课程;与专业机构开设专题讲座。

郑州高新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位于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秉承“信誉,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主要经营以自有资金对工业、制造业、产业园区、教育业、电子信息业、商业贸易、大健康产业、现代物流业、服务业的投资及咨询服务;企业培育孵化服务;土地整理开发及经营;房屋租赁经营;物业管理。

高新区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6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1380家。拥有各类金融机构97家,其中,股权投资和资产管理类金融机构61家,管理资金总规模超过700亿元。高新区将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搭建科技金融创新载体,初步形成涵盖“天使投资—创业投资(VC)—私募股权投资(PE)—投资并购基金”等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助力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发展,将高新区建成开放创新先导区、科技金融创新实验区,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原创新创业中心。

2016年,高新区按照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州片区核心区建设的要求和“四链一城”实践路径,着力搭建完善的金融链条,根据“一体两翼六平台”金融整体架构体系工作部署设立了高新区引导基金,首期规模2亿元。高新区引导基金主要围绕该区建设千亿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奋斗目标,投向高新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旨在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扶植创业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支持高新区经济建设,促进国内外优质的资本、项目、技术、人才向高新区聚集,扶植创业投资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基金通过参股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发起设立不同类别的子基金(N),引导各类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投向重点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形成(1+N)基金体系。截至目前,该基金已发起设立6只基金,总规模近20亿元。郑州高新区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以下简称“高新区引导基金”)已经连续两年上榜中国母基金全景报告。作为河南省16家上榜名单中唯一的区县级母基金,高新区引导基金已经获得市场和同行业的进一步认可。

“连续五年稳居全国高新区前十,实现超常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开启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拥有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合肥创新院等创新平台和一大批企业研发中心的高新区,致力于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不断提升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策源能力,加快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统计显示,近年来合肥高新区填补国际国内空白或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达到50多项。

合肥高新区围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构筑了以“国家重大基础科学创新平台、区域技术科学创新平台、高校院所产业创新平台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平台”为骨干梯队的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集聚了量子创新院、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创新院、武大合肥创新院、安徽工研院、合肥离子医学中心、先进计算中心、天地一体化网络合肥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搭建了“基础科学-应用技术-产业化”的转化桥梁,为推动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原始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通过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合肥高新区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壁垒,在量子通信、稳态强磁场、脑科学、精准医疗等前沿领域,涌现出自主可控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统计显示,“十三五”期间,合肥高新区共11家企业参研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专利申请、授权总量连续3年领跑全省,合肥高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

合肥高新区以建设“中国声谷”为核心,打造产业发展先行区。目前,“中国声谷”已经圆满完成“双千目标”,正在向更高的目标加速发展。集成电路领域,合肥高新区构建生态圈、创新产业链为着力点,打造产业“芯”高地。合肥高新区坚持把集成电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培育,招引了全球IP龙头ARM、EDA工具世界第一的Synopsis、光罩巨擘Photronics等一批国内外龙头企业落户,获批集成电路国家级新产业集群和全国唯一的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成为全国少数几个拥有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设备材料全产业链的集群之一。

在领域,合肥以高端医疗为突破口,布局建设了离子医学中心、合肥大基因中心、中科合肥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研究院,全力推进高端医疗发展,先后获批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部中心、省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集聚发展基地。网络安全领域,合肥高新区“中国安全谷”建设迈入新阶段,先后获批国家级公共安全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安徽省网络与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汇集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中科大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等科研资源。

合肥高新区还构建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的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并设计开发“青创资金”、“创新贷”、“政保贷”、“信用贷”等十余个双创金融产品,搭建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为更多创新成果的涌现铺就成长的沃土。

2021年是济南高新区建区30周年。近年来,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迅猛,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而立之年”的高新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夯实主导产业发展基础,稳步推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

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济南高新区自建区以来,矢志不渝以改革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30年砥砺奋进,济南高新区由产业功能单一的片区,成长为济南市产业发展的龙头,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19年,济南市入选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试点城市,按照年度住房租赁试点工作三年计划,济南高新区紧抓不懈,积极开展,截至目前,济南高新区手续已办理齐全且开工的新建、改建租赁房源3061套,实际盘活租赁房源12460套,提前顺利完成试点工作任务。

济南高新区建设管理部立足租赁市场发展现状、园区布局和建设实际,认真研究学习住房租赁政策,先后印发《济南高新区住房租赁试点项目申报、建设和运营监管办法》《高新区产业园区配套职工集体宿舍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搭建政策框架,优化工作流程,打造独具高新特色的试点工作体系,并组织开展试点项目验收工作,先后检查迪亚产业园、银丰生物城等试点项目,确保住房质量。同时,针对部分试点项目建设进度缓慢、建设手续办理不全等问题,第一时间召开专班会议协调解决,组织相关部门现场踏勘,邀请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推动项目建设和房源筹集高效开展,工作经验得到市住建局认可并进行推广。

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山东产研院、山东工研院、量子院等一批高端科研载体平台不断集聚,为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30年接续奋斗,济南高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1年,济南高新区全区总产值仅为3.2亿元;2020年,完成生产总值1291.5亿元。

截至2020年底,济南高新区集聚规上工业企业131家,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达到1850亿元,占济南市45%,成为“智造济南”的主力军。

济南高新区集聚了4000多家企业,2020年底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已达1300亿元,形成了细胞与基因集群、抗衰医美集群、抗肿瘤集群等8大产业链完整的产业集群。

如今济南高新区,已经踏上新征程,正稳步推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奋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对外开放新高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杭州育成专修学校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