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在吃饭的时候有这种现象,该怎么办?

  有不少妈妈对孩子在餐桌上玩食物感到很无奈,问我应该如何引导孩子,改掉这个坏毛病。

  帮助孩子改善挑食现象的一个好方法就是让孩子尽情玩食物,你甚至可以带着她一起玩,把食物玩出各种创意来。

  针对很多原因造成的“挑食”,玩食物都是有所帮助的。

  研究发现,触觉是饮食健康的催化剂。对于孩子不爱吃的食物,多接触,就可能让孩子逐渐接受它们。接触不仅仅是“吃”,“玩”食物也是很好的接触。“玩”食物的孩子更容易吃掉它们,比如捏烂菠菜和香蕉的孩子更容易把它们当做零食。

  所以这篇文章不是教你如何破解玩食物难题的,而是呼吁大家,让你的宝宝尽情捏、压、把食物弄在手上、脸上、头上,让他们尽情地探索食物。

  我相信像《大卫不可以》那本绘本里的大卫的妈妈一样,在餐桌上反反复复对孩子说“不可以玩食物!” 的父母不在少数。

  但是不少研究却相互佐证,让孩子尽情接触食物、玩食物,允许他们把玩、挤捏甚至压碎食物,他们会更有可能把这些食物吃掉。这招对那些他们不常见的食物,尤其是如此。

  (把水果和蔬菜当玩具的孩子更可能吃下它们。)

  让孩子玩食物他们会吃得更好,这其实不是什么新理论,早就有不少研究发现,在引入新食物的时候,多接触是让孩子接受这种食物的好办法。

  上世纪80和90年代,注册营养师Ellyn Satter最早提出的“喂养责任分工”模型。这个模型出自于“营养与饮食学会”和“美国儿科学会”的《儿童和青少年营养指南》,它提出了一系列健康饮食方法,其中一项用餐建议就是,让孩子们多接触食物。

  很多时候,当你一开始给孩子吃一种食物的时候,他们或多或少会有点不安,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营养学的研究指出,孩子平均需要和一种食物“接触”12次,才会将其列为自己“喜欢”的食物。“接触”并不意味着你要求他们要吃12次这种食物,每次看到、听到、闻到都算是一次“接触”的经历。

  当然一些孩子,对于特定的某种食物需要更久,而对于一些食物,你可能永远都难以接受——这种情况就当做是孩子的独特特征吧,也没什么大不了,毕竟这种“老死不相往来“的食物不会太多。

  看到盘子里某种食物、听父母谈论品尝的感受、帮忙准备制作、亲自感受和品尝、把玩、用食物做游戏都是与某种食物的“接触”经历。

  最近又有发表在《Appetite》杂志上的研究指出,玩食物这种“触觉游戏”能够帮助孩子克服对食物的抗拒。

  这个研究报告中的实验对象是62名来自北安普敦附近托儿所的三到四岁幼儿。研究发现,让孩子好好吃饭的关键不是强迫他们规规矩矩地吃饭,而是允许他们“玩”食物。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没有要求孩子吃某特定的蔬菜或水果,然而实验结束后,孩子们却自然而然吃起了这些健康的零食。

  实验开始前,研究人员要求父母记录下孩子平时吃的蔬菜和水果。

  实验中,研究人员为一组孩子提供了西兰花、胡萝卜、菠菜、香蕉、萝卜、青豆、桔子、柠檬、黄瓜、西红柿和蓝莓作为造型道具,要求他们用食物来制作《饥饿的毛虫》中的场景,孩子们可以随意压碎、挤捏这些食物来完成自己想要的形状。

  第二组孩子的道具则是绒球、亮片、泡沫形状、羽毛、闪光和管道清洁剂。

  第三组孩子的道具同第一组一样,不同的是研究人员会代替孩子们操作,完成他们想要的造型。

  游戏结束后,研究人员询问孩子们想不想尝尝这些食物。结果,那些“玩”过食物的孩子明显更愿意吃这些蔬菜和水果。

  通过“玩”这些食物,孩子们得以充分接触、熟悉这些食物,他们和这些食物之间显然已经建立了充分“互动”。也就是说,如果想让孩子接受某种食物,不是强迫他们吃下去,而是可以先想办法让和食物的“交流”变得轻松愉快。“包办婚姻”是无法幸福的,我们要让孩子与食物两情相悦。

  除了允许孩子在餐桌上“玩”食物,其实我们还可以在游戏时间来“玩”食物,比如用蔬菜来作画,或者用加了果酱的酸奶来作画,比如让孩子参与制作食物。这些方式也可以让孩子们对不喜欢的食物放松警惕,让他们更愿意尝尝这些食物的味道。

  给孩子安全的食物玩,比如葡萄纵向切成4瓣,不要给孩子整颗的葡萄、龙眼之类的水果玩。

  不要给孩子他们会过敏的食物玩。

  如果孩子玩食物,不会伤到他们自己或者他人,就让他们玩。

  如果在外就餐,给孩子铺一个大餐垫(或者铺上干净的保鲜膜),让他们可以尽情吃和玩食物。

  如果你希望减少孩子在餐桌上玩食物,但是又希望他们能够有机会去“了解”食物,那就在非就餐时间多和他们一起玩食物。不过,这仍然不能完全阻止他们在餐桌上玩食物。记住,玩食物是培养感情的好事,孩子现在还在探索阶段,让他们玩。等他们长大了,自然会对玩食物失去兴趣的!

  如果孩子不喜欢你帮她清理干净,那就等吃完后,把他/她抱离餐椅后再做清理工作。这样可以避免让不愉快的情绪和就餐相关联。

  夏天是特别好的尽情玩食物的季节,因为吃完就抓去洗澡很方便。当然,吃饭衣和围嘴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自家姑娘吃辅食的时候是下面这个画风的,吃的时候少,玩的时候多。婴儿阶段这样做,主要是感官游戏,去感受食物的质感、颜色、气味,给大脑传达很多信息,再作出复杂的信息处理。

  小妞一岁前接受辅食是很差的,不吃的东西很多,但是坚持好的饮食习惯,不断提供,不断尝试,不断让她“暴露”在丰富多样、色彩斑斓的食物选择中,她能接受的食物慢慢就多起来了。

  到现在3岁多,吃饭已经吃得很好了,但时不时还会把玩食物,通常是因为不爱吃这种食物,或者不饿,但孩子愿意和食物亲密接触就是好事。只要她不影响我吃饭,随便玩~虽然吃饭还是经常吃成小花脸,但是已经越来越“淑女”了。

  玩食物之所以不是一个坏习惯,除了它本身对孩子的发展有好处,还能够促进孩子吃下去以外,玩食物是会随着成长自己“解决”的。孩子们大了,对很多食物都习以为常,便失去“玩”的兴趣了。

  作者:陈小舒,公共卫生学博士,专注儿童营养与健康研究,发布靠谱又实用的育儿科普,分享国际主流的育儿理念。公众号:夏天的陈小舒(Shu_DrChen)

}

如果您的宝宝得了这种胃肠道疾病的话,即使吃的再多也是不能消化的,这样会造成身体素质越来越差,比较容易生病。小儿消化不良患者除了要接受正规医院的系统治疗以外,还要重视平常的护理,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护理呢?

护理小儿消化不良患儿的注意事项:

1、每天吃饭定时定量,少给自己的孩子吃零食,每天养成定时吃饭的习惯对于预防消化不良这个疾病是十分重要的。在每次吃饭前家长可以通过固定的方式提醒自己的孩子这个时候该吃饭了,当饭菜端上桌的时候,他就会意识到现在是饭点。

2、纠正饮食的一些坏习惯,吃饭属于一种饮食行为,家长在平时的饮食过程中应当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示范和引导,让您的孩子从小就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3、培养您的孩子对吃饭的兴趣,大多数孩子都有的心理,这样我们的父母从小就要培养孩子对吃饭的兴趣。吃饭的时候不要让孩子玩东西,专心一点比较好。如果您的孩子不想吃饭的话,父母不要对其大大出手,甚至辱骂批评孩子,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

  在很多时候家长就会反映说孩子不喜欢吃饭,我们都知道饮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比较重要的一件事,因为我们需要通过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来成长,那么在出现宝宝不爱吃饭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

  1、乐食:培养孩子的吃饭情绪是比较重要的一件事情,因为良好的餐前情绪,是儿童增加食欲的重要措施。吃饭时的情绪是否愉快,也是决定孩子是否乐食的关键;不要经常逼迫孩子吃饭或是吃饭时斥责小孩,否则会让他觉得吃饭是一件讨厌的事。

  2、佳食:在对于孩子而言是比较喜欢一些新鲜的食物的,所以要多变化样式、口味,让孩子每天对食物感到新奇,手艺不佳的妈妈,不妨多买一些幼儿食谱回家研究。

  3、烹食:在做饭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充分的加入进来,让让孩子参与制作过程,可以让孩子自己涂果酱、加盐巴,因为有参与感,而喜爱自己制作的食物。又如,餐前叫孩子帮着抹桌、端羹、拌佐料,或者介绍即将上桌的菜是其喜爱者送的,营养和味道如何之类。

  4、隔食:大人有时也会因为情绪、气候而胃口不佳,如果偶尔孩子到了吃饭时间,仍不觉得饿,就别硬要求他吃。相对的,隔一段时间让孩子再次尝试:如果孩子对某一项食物感到讨厌,可能只是暂时性不喜欢,可以试着隔一段时间再让他吃吃看。

  5、替食:学会替换原则,食物种类虽然不同,但是营养成分却是可以替换,如果真的不喜欢某些食物,就试着找出可替换的食物。

  6、杂食:杂食充分体现食物互补的原理,是孩子获得各种营养素的保证。可先从每天吃10种、15种食物做起。

  7、慢食:要教育孩子学会“一口饭嚼30次,一顿饭吃半个小时”的习惯,这种慢食方法有多重效应:健脑、减肥、美容、防癌。

  现在的孩子受到父母及上一辈、甚至上两辈的疼爱,这是很自然的。但是有些家长对孩子的饮食习惯也听之任之,无论什么时候,孩子想吃东西就给他吃,孩子喜欢吃什么就给他买什么。有的家长把零食作为哄孩子的工具,哭了、闹了就给点儿吃的。有的则把食物作为体现母爱和父爱的惟一内容,总怕孩子饿着,于是零食不断。这样导致一些儿童吃过多的甜食、水果糖、冰激凌等含糖较多的零食,胃总处于“工作”状态而没有足够的食物排空时间,处于不饥饿的状态,于是稚嫩的胃就会没有饥饿感,孩子自然会食欲不佳。

  母乳是4个月以前婴儿好的营养品,4个月以上的婴儿,母乳的营养成分就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需要了。所以4~6个月后必须逐渐增加辅食直至断奶,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婴儿的咀嚼能力,利于从流食过渡到半流食、直到固体食物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如果辅食添加不及时,孩子到了该断奶的年龄还没有能力进食乳类以外的食品,就会影响孩子咀嚼功能的发育,这样必然会影响到孩子的进食兴趣。

  3、家长对孩子的暗示及影响

  由于学龄前儿童的“受暗示性”或“模仿性”较强,大人在饮食上的习惯和言行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说哪种饭菜好吃、哪种不好吃,就会给孩子以“暗示作用”,孩子听了这些话,很可能对某种食物产生反感,形成挑食、偏食的习惯。

  4、父母挑食影响孩子

  有些父母爱挑选那些他们认为好的有营养的食品给孩子吃,这种挑挑拣拣的做法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孩子自然就会趋向于那些所谓好的食品,而对所谓不好吃却又含丰富营养的食物,就少吃,甚至不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孩子看到别人吃东西就要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