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东开区域的乡村为啥找不到?松江东开区域为啥不建设学校呢?

2016年《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指出:“省级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制订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明确工作任务和时间表、路线图,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01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针对人民群众广为关心的问题精准施策,着力解决大班额等突出问题。教育部则将解决教育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作为2018年“奋进之笔”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

针对义务教育大班额这个广受关注的问题,我们调查发现,义务教育大班额现象较上一年明显缓解。2015年,全国小学阶段大班额比例为12.1%,初中阶段19.9%,2016年这一比例分别降到11.0%和17.8%。但由于国情、地情所限,我国部分省份特别是中西部和人口大省,义务教育阶段的班级规模控制情况仍不尽如人意。

本次调查对象分为两类:第一类为义务教育学校,第二类为教育行政管理者和学校领导者。

为使样本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全国义务教育大数据的基础之上,首先采取分层抽样,选取东、中、西三个省份;其次兼顾人口大省进行随机抽样,选择山东、河南、四川的三个县(区),从中随机抽取义务教育学校初中共18所、小学共38所进行数据调研。其中,公办学校占91.07%,民办学校占8.93%;优质示范学校占44.64%,普通学校占55.36%;城区学校占32.14%,镇区学校占25.00%,乡村学校占42.86%。同时对样本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以及部分学校的主管领导进行多次访谈。

1.初中、小学大班额状况明显改善

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平均班额不断降低。2011年,全国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平均班额分别为38人、52人,2016年这一数据则分别为38人、47人,可见,初中平均班额明显减少。第二,大班额比例不断降低。(见图1)特别是在初中阶段,2011年到2016年五年间,城市、县镇和农村学校大班额比例的降幅达一半左右。小学阶段的大班额比例在县镇区域也有显著下降。从以上两个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情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从调研数据来看,在受访的山东、河南和四川三个县区的义务教育学校中,初中、小学的平均班额分别为44人和36人、60人和37人,以及44人和41人。可见,除河南某县的初中学校平均班额超标外,在县域范围内已经从整体上达到国家层面对义务教育学校规定的班额标准。结合访谈数据,三地受访者均表示本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的班额情况较往年有明显缩小。例如,四川某区的实验小学,班额情况已经从多年前的七八十人一个班,降低到每班40人。

2.中部省份大班额比例明显高于东、西部省份

调查结果显示,大班额现象在中部省份县区表现最为突出,东部省份县区好于西部。

首先,就存在大班额的学校占所有受访学校的比例来看,受访初中学校东部县区已经完全消除大班额,西部区域有33.33%的学校在中、高年级段仍存在部分班级人数超出55人的情况,而中部县区受访初中超标学校率高达100%;受访小学东部县区有15.38%的学校在中、高年级段存在大班额,西部区域的受访学校这一比例为33.33%,中部则高达50%。

其次,就大班额比例来看,受访东、西部县区的初中、小学大班额比例明显小于2016年全国东部和西部义务教育学校的大班额比例(见图2)。而受访中部县区的大班额比例不仅大大高于2016年全国中部省份的平均水平,而且是受访东部、西部县区比例的6倍以上。在受访的河南某县初中学校中,有33.33%的学校出现了所有班级均为大班额的饱和状态。

3.大班额主要集中点:优质校、城区以及初中阶段

一是在集中在优质校、示范校中,这类学校在有大班额的学校中占比38.46%。就56所学校而言,有25.81%的示范校、优质校存在大班额,而普通校中产生大班额的比例不到五分之一。二是集中在城区学校中,这类学校占比高达61.54%。其余大班额学校在镇区的占23.08%,在乡村的占15.38%。三是集中在初中学校,这类学校占比46.15%。

4.农村寄宿制学校大班额情况较为突出

受访的56所学校中,有9所是寄宿制学校,其中有4所城区民办,4所镇区公办,1所乡村公办。其中5所存在大班额现象,占比55.56%;相比较而言,47所非寄宿制学校中,仅有27.66%存在大班额现象。镇区寄宿制学校的大班额比例最高、情况最严重。4所镇区寄宿制学校全部存在大班额现象,85个班级中有41个班级超过56人,大班额比例高达48.24%;城区民办寄宿制学校中仅有1所学校存在大班额现象,大班额比例为1.85%;乡村公办寄宿制学校中尚未存在大班额现象。

义务教育学校班额的大小,整体上是由当地社会、人口、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水平综合决定的。大班额主要是由区域间教育资源供需不平衡引发的。

首先,迅速增加的城镇人口为县域义务教育承载能力带来了巨大压力。从教育外部来看,由于城镇化带动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以及放开二孩等原因,义务教育面临严峻的人口挑战,表现为阶段性学位需求大量增加,对学校布局的科学性、合理性提出更高要求。三个受访县区均存在这种人口压力。例如山东省某县自2000年以来,县城人口将近翻了一番;河南省某县的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以每年4000多人的幅度递增,进城务工经商人员随迁子女占到全部新生的三分之一左右。

其次,学校建设相对滞后,学校布局不够合理,教师配备也无法满足教育的需求。教育资源配置受制于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政资金使用等多头刚性制约,在新建、改建、扩建学校、增加教师编制等方面举步维艰。例如河南省某县由于财力有限,导致城区和乡镇政府已经规划好的学校建设项目无法按时启动。此外,河南省某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缺口1004人,四川省某区学校的临聘教师占教师总量的32.60%,由于教师缺编,使得个别学校缩减班级数量,这也加剧了大班额问题。

最后,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进一步加重大班额问题。由于城区学校在办学条件、教育经费、师资配备等方面都比农村学校好,因而成为家长择校首选。《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报告》指出,一些地方没有把“办好每一所学校”落到实处,城区强、乡村弱。还有一些地方没有把均衡配置教师资源的政策落实到位,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校际差距依然较大。受访山东省某县的村小及教学点教师老龄化,年轻教师不愿意到乡村教学,农村学校质量堪忧,这也是导致城区、镇区产生大班额的主要原因。

由于受访县(区)属于人口大省,在人口预期有增无减的情况下,义务教育大班额的化解,意味着需要更多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投入。

1.实施专项治理工程,有效缓解中部地区大班额

中部地区的大班额专项治理工程一要坚持问题导向;二要坚持政府主导,实行目标责任制,同时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发展民办优质教育等多种方式;三要做好统筹规划,用好现有教育资源存量,适时扩大增量;四要跟进保障措施,从制度建设、师资配备、资金保障、监督管理等方面多措并举。

2.推动城乡一体化,办好农村教育

一要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相关政策文件,科学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逐县、逐校建立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台账,适当提高寄宿制学校、小规模学校以及北方取暖地区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水平,针对学校短板加强标准配备等。二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在加大政府宏观投入、解决学校硬件差异的基础上,同时着手解决县域内教师质量差异过大的问题。通过探索“县管校聘”的教师管理机制,城乡教师定期交流、轮岗、走教机制等,促进县域内师资水平均衡发展;通过大幅增加乡村教师补贴,加强农村薄弱校教师的培训和更新力度,以购买服务形式招聘教师等方式,不断培养稳定、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三要推动城乡学校的对口帮扶和一体化办学。因地制宜探索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等方式,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扶持力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3.加强监管问责力度,扩大城区优质教育资源

化解城区学校大班额,不仅需要堵住“择校”乱象的政策漏洞,更需要均衡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一是严格执行班额标准,落实问责机制。县级政府需要在设立大班额化解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执行落实情况纳入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绩效考核,并追究相应责任。二是加强对优质校、示范校的监管力度。严格学籍管理、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行为,同时加强督导和检查。三是扩大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抓好城区优质学校的扩容扩建工作,引入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办学等方式扩展优质教育资源等。

4.做好科学预测和规划,有序布局初中教育资源

随着小学阶段大班额逐渐实现了有效控制,初中学校大班额的化解可遵循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动态调整初中学校结构布局。构建区域内常住人口变化情况与城乡义务教育布局调整的联动机制,科学预判初中阶段学龄人口,有效利用现有资源,促进初中学校布局动态调整常态化。二是有序扩大初中学位供给。科学评估新建初中学校的容量和教育需求的变化情况,确保学校建设用地,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事业编制投入优先向义务教育领域倾斜。三是政府出资购买社会服务。针对偶发性初中学龄人口增加情况,可由政府出资购买高质量民办学校学位;针对缺编带来的教师数量不足,鼓励政府探索购买教师服务的多样化途径。

此外,政府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强部门间协作,建立区域内常住人口大数据资源体系和常态化的人口预报预警机制。加强社会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不以“升学率”为评价学校质量的唯一依据,削弱择校、升学焦虑,为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刘晓楠)

}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高等教育工作。7月10日下午,广东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新建迁建高校对口帮扶工作推进会召开,举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新建迁建高校对口帮扶签约仪式,由广东8所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和高水平高职院校“一对一”结对帮扶粤东粤西粤北7个地市和1所迁建高校,阳江与华南理工大学签订对口帮扶建设阳江应用型本科院校框架协议。此次加快推进新建迁建高校对口帮扶工作,是补齐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短板、破解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

阳江是粤港澳大湾区向西延伸的第一座城市,在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被赋予“打造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的重要定位。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和高素质人才的支撑。阳江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将改变阳江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是对阳江发展有深远影响的一件大事。在华南理工大学帮扶下,阳江正举全市之力加快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全面提升阳江高等教育水平,为阳江风电、合金材料、电力能源、食品加工等产业,以及大湾区高端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现代产业提供人才支持,为阳江全面对接融入大湾区建设,打造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发挥基础关键性作用。

结束阳江没有本科院校历史

阳江建市以来一直没有本科院校,随着该市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阳江人民对本科院校的渴望也日益强烈。

阳江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圆了阳江人民的“本科梦”。阳江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为高水平、应用型的本科层次公办普通高等院校,立足阳江“打造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的战略定位,借鉴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先进的办学经验,为阳江和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阳江本科院校计划于2021年9月开始招生。根据阳江及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需求,学校拟设置机械工程、能源工程、材料工程、生物工程、食品工程、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学校按在校生1.2万人规模建设,总规划占地面积2000亩,分三期建设。

目前阳江正在华南理工大学帮扶下,全面加快学校建设和师资配备,全力以赴在2021年9月迎来阳江地区首批大学生。

由985学校华南理工大学帮扶建设

阳江应用型本科院校由华南理工大学帮扶建设。华南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985、211工程大学,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是以工科见长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根据帮扶协议,阳江应用型本科院校由华南理工大学采取“校对校”结对形式对口帮扶,筹建阶段华南理工大学将选派骨干人才帮扶阳江市完成新院校整体筹建工作,全面提升阶段华南理工大学将从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帮扶,提升阳江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水平、内部治理能力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

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已成立由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该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曾新安为队长、相关专家教授组成的对口帮扶工作队,并进驻阳江开展帮扶工作。未来,该校将分批派出骨干教师,全力支持阳江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及学科建设,并联合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等。

由实力雄厚的华南理工大学全力帮扶,阳江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将加快推进。值得关注的是,阳江应用型本科院校将围绕阳江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合金材料、食品加工等产业设置专业,华南理工大学的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学科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前10%,是全国一流学科。在华南理工大学帮扶下,阳江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学科将实现高水平发展。

为阳江及大湾区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阳江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设立,将进一步完善阳江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阳江及周边地区适龄学子提供就近读大学的平台,提升阳江城市文化氛围和底蕴,为阳江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持。

一是提升阳江高等教育水平,增强城市文化底蕴。预计到2020年,阳江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约有16万人,阳江本科院校的成立,将实现本地及周边地区学子家门口附近读大学,大大提升阳江及粤西地区高等教育入学率,提升地区人口素质。此外,本科院校成立后,将有万余名大学生,以及数百名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高素质大学教师队伍聚集在阳江市区,营造浓厚的城市文化和科研氛围,提升城市底蕴和内涵。

二是为阳江及大湾区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持。阳江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明确,为阳江及大湾区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目前,阳江共有职业技术院校9所,其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所、开放大学2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6所,每年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超万人,初步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阳江应用型本科院校成立后,将形成“应用技术大学+高职院校+中职院校”的金字塔式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为阳江及大湾区源源不断输送高素质人才。

三是阳江本地产业将率先受益。阳江正全力打造世界级风电产业基地和千亿级合金材料产业集群,推动食品加工、电力能源、五金刀剪等产业高质量发展,并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引进培育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新能源装备等新兴产业,与大湾区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努力成为大湾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生产集聚地、大湾区产业扩展的重要基地和配套产业的集聚地。阳江产业的发展,对机械设计制造、新材料研发、工业设计、新能源技术、食品科学、海洋科学与技术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不断增长。阳江应用型本科院校将为阳江产业发展培养亟需的技术型人才,并提供科技研发支撑,提升阳江产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成立学校建设指挥部推进筹建工作

阳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列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学校建设指挥部,并由阳江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焦兰生,市长温湛滨任指挥部总指挥。

截至目前,阳江已召开一系列专题会议、重点工作推进会研究推进学校筹建工作,拟定了《阳江应用型本科院校筹建工作方案》,把校区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等各项工作分解落实到相关单位,按照2021年9月招生的目标倒排工期,制定时间表和线路图。

目前,阳江实行每周一报工作制度,全市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每周把工作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和下周工作安排报送到阳江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指挥部办公室。指挥部实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阳江全市上下正齐心协力、铆足干劲,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学校建设工作。

阳江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将为当地的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也将有力带动当地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优化当地发展环境。

阳江紧邻粤港澳大湾区,是广东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也是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重要一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设立,将为阳江风电产业、合金材料等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培养高素质人才,也将吸引更多大项目进驻。以发达地区产业发展过程看,产业的高水平发展离不开理工科应用型大学的支撑,此次华南理工大学帮扶阳江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将为后发地区探索出一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助力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

阳江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正当其时。阳江首所本科院校的成立将直接起到人才聚集作用,除了数千名本科生及研究生以外,还有一批博士和相关学科领军人才组成的教师队伍,人才聚集带动创新要素的聚集,带动整个城市文化底蕴的提升,这个是立竿见影的。

此外,高校往往是一个地区创新的源头。像东莞、佛山产业实力雄厚的地区,当地办的东莞理工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立足当地产业,通过校企合作为企业提供研发支持,为企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人才,促进当地产业发展。阳江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将成为阳江风电产业、合金材料、食品加工、海洋产业、五金刀剪等产业的创新源头,为产业发展注入创新动力。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德豪

阳江创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推动阳江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升阳江制造业水平将起到关键作用。从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发达地区应用技术大学发展历程看,一个地区制造业强不强,与当地是否有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有很大关系。应用技术大学能够让更多有创新能力的青年接受应用型高等教育,毕业后进入制造业一线,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创新支持。

阳江以制造业立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成立,将为阳江制造业输送大量应用技术人才,助力制造业水平提升。

——阳江市电子商务协会会长、广东纳丽德移动照明有限公司总裁梁兵

五金刀剪企业是阳江传统产业,亟需人才来推动产业升级。佰伦是出口型企业,为了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企业近几年与中科大、华南理工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借助高校力量在陶瓷刀、热处理技术等方面加大科研力度,让公司的产品畅销国外。

阳江有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就能够给我们企业提供研发支撑,在刀剪新型用材、工业设计、智能制造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阳江由中国刀剪之都向刀剪创新之都转变。

——阳江市五金刀剪协会副会长、佰伦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谭中明

【采写】南方+ 记者 张俊

【通讯员】陈瑞锋 姚几华 陈文教 郑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区域内找不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