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在哪?

但是,近视防控工作人员有点着急,户外活动是有效的防控近视措施, “宅”模式岂不使孩子的近视度数加深,新近视的孩子人数增加?

如何做好孩子居家近视防控呢?

1、不能户外活动,但能“目”浴阳光

可以在早晨、中午、下午的不同时间段,在开窗通风防病的同时,尽情地让孩子们“目”浴阳光 ,看看远处。一般建议中小学生每天至少“目”浴阳光2小时,幼儿园儿童3小时。

2、连续近距离用眼要休息

建议中小学生看书、做作业或看电视注意劳逸结合,遵循“3010”法则 ,即30-40分钟左右让眼睛休息10分钟。休息模式可以多样化,远眺(看6米外事物)、洗净双手做做眼保健操、室内运动、做家务等等多可以。 幼儿园儿童看书、看电视建议20分钟休息一次眼睛。

3、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

建议幼儿园儿童不用或少用手机、平板等近距离用电子产品,建议中小学生每次使用不超过15分钟,一天累计不超过1个小时。不看或少看电视,看电视的距离越远越好,有条件的话至少3米以上距离。

4、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习惯

好坐姿,肩平腰直挺前胸。读写姿势做到“一拳一尺一寸”:一拳:胸前与桌子间隔一拳(一个拳头的距离);一尺:眼睛与书本距离一尺(33厘米的距离);一寸:握笔手指要与笔尖之间一寸远。注意使用能够匹配身高的课桌椅,有利于保持正确的坐姿。

不正确的握笔姿势可影响视线与光线,当不正确的握笔姿势将笔尖挡住,人在坐直状态下看不到笔尖,需要弯下头部侧边看才能看到,就会导致不良的坐姿。所以,验证握笔姿势是否正确的一个方法:就是人在坐直状态下也能看到笔尖。

读写时应确保光线适宜。不能在光线暗弱或阳光直射时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

读书写字时,光线应从左前方照射(如习惯用左手写字,光线应该从右前方照射),避免阴影遮挡视线。不要用过细的笔写作业,作业用纸要整洁。

充足的睡眠能够促进生长激素等重要激素的正常分泌,有利于身体和眼睛的健康生长发育。建议幼儿园儿童每天睡足11小时以上,小学生每天睡足10小时,初中生至少9小时,高中生至少8小时。

日常饮食中应保持均衡饮食,不挑食、不偏食,保证营养全面,多吃鱼肉、水果、蔬菜、豆制品、鸡蛋,少吃甜食、辛辣食物和饮料。目前认为,维生素A是保持眼睛健康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胡萝卜、卷心菜、生菜都是摄入维生素A的好选择。

居家防近很重要,目浴阳光视力好;

一尺一拳和一寸,坐姿端正须做到;

长时用眼该休息,放松远眺赶疲劳;

电子产品要少用,照明条件应确保;

不熬夜来不挑食,饮料甜品尽量少;

养成健康好习惯,眸明体健乐陶陶!

文章来源:上海市眼防中心

}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6月6日是第26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的主题为“关注普遍的眼健康”,重点关注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据统计,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超过50%,高居世界第一。

此前不久,教育部联合14部门制定《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确立了引导学生自觉爱眼护眼、加强视力健康教育、提升专业指导和矫正质量等八项任务。

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为何居高不下?近视防控还面临哪些难点、痛点、堵点?孩子的“光明”该如何守护?

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显示,6岁儿童、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近视率分别为14.5%、36%、71.6%、81%。

“我在门诊中发现,有的孩子3岁就发展成不可逆的真性近视。”中国儿童视觉与保健学组委员、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主任医师沈苓告诉记者,近视早发意味着,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和学习压力不断增大,近视程度会越来越高。“如果发生年龄早于6岁,就非常容易在成年以后变成高度近视。”

去年以来,受疫情影响,近视防控形势更加严峻。根据《2020中国青少年近视防控大数据报告》,与2019年底相比,2020年1~6月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增加11.7%,平均每日户外有效暴露时长严重不足,仅为32.3分钟。

缺乏户外运动、阅读时间过长、用眼习惯不好是近视低龄化的三大主因。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分析称,幼儿园及培训机构“小学化教育”倾向愈发严重,儿童在学前学习时,很难完全遵循“一拳一尺一寸”的读写姿势,再加上电子产品成为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极大损害了孩子的视力发育。

“近视防控历来重视小学阶段,家长普遍认为课业负担带来的用眼过度是近视的主因,其实不然,学前才是防控的黄金时期,也是最薄弱的一环。”沈苓认为,有一个误区亟待澄清:近视的发生并非源于入学后用眼强度的突然增加,而是始自幼儿阶段长期的负面积累。很多家庭眼保健知识不足、防控意识淡薄,无法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

“孩子在幼儿时期是远视眼,有300度的远视储备。学前阶段用眼越多,远视储备消耗越快,近视发生年龄越早。从这个意义上讲,近视防控应该从0岁开始。”沈苓说。

光明行动工作方案强调,落实视力健康监测,建立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监测数据库,每年开展视力动态监测,做到早监测、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

“单一的视力检测可能不利于近视防控,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沈苓认为,应该将屈光、眼轴、远视储备监测纳入幼儿园及中小学体检项目。“当孩子明显感觉到视物不清,到医院一检查就是真性近视。因此,早期的眼轴和远视储备检查都要优于视力检测。”

各机构视力检测的记录方法也有待统一。沈苓介绍称,目前托幼园所和医院眼科门诊使用小数记录法,而中小学使用的是5分记录法,“很多人只知道小数记录法,比如孩子在学校检查结果是4.8,不少家长会直接理解成0.8,就放松了警惕,实际上4.8对应的是小数记录法中的0.6,应该引起重视。”

沈苓建议,全国医疗机构眼科应普遍开设近视防控门诊,共用屈光发育电子档案。“目前,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主要由妇幼保健机构承担,医院眼科在这方面还存在短板,有时仅凭视力检测结果进行判断,会对家长形成误导。”

光明行动工作方案还要求学校改善学生视觉环境,落实教室、宿舍、图书馆等采光和照明要求,采购符合标准的可调节课桌椅、坐姿矫正器。

教育部多次提到,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应遵循“一增一减”原则(增加户外活动、减轻课业负担)。

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强化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列为政府重点采取的三大举措,号召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共同配合。

熊丙奇表示,就电子产品的使用而言,把教育信息化等同于教育现代化的看法并不少见。“一边是防控近视时,要求教学中减少对电子产品的依赖;一边是学校检查考核时,要求教师上课都要准备PPT、使用电子教案。”

在实施过程中,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并非易事。熊丙奇分析,一方面,体育锻炼被边缘化,体育课被考试科目挤占;另一方面,出于安全考虑,很多中小学对户外活动及体育运动持审慎态度,推广并不积极。

熊丙奇告诉记者,在整合社区的教育资源方面,多个地区都做过尝试,例如向儿童青少年开放公共场馆,但这需要形成常设机制,可派专人运营,拨专项经费覆盖成本和管理费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科普知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