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才两三岁,就给他报七田真早教会不会太早了?

阿虎是个女孩,不是名字叫阿虎,而是开心的时候喜欢阿虎阿虎的叫。因为一直没有语言,加上孩子多动无法控制自己,在幼儿园老师多次建议去尝试感统,而妈妈的用心陪伴之后,三岁八个月才算是真正的出现了语言。



阿虎妈妈一直拒绝这个标签,也从未用有色眼镜去看待过孩子,接触过很多长期在机构的父母,也分享了很多她的故事和经验。今天一起听听阿虎妈妈的分享。(因为中途孩子醒了两次,所以整个通话过程有所中断)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

}

大三女生因退房租服毒死亡 房东律师:没有调解的必要

庭审最后,法官询问双方是否愿意调解,被告律师表示:"没有调解的必要。"

5月20日,备受关注的西安大三女生因为退房租服毒死亡的案件有了最新进展。女孩父母以侵权将七旬房东告上法庭,在20日当天开庭审判的过程中,女孩的妈妈几次啜泣,被告代理人意见:"女生自己追求死亡结果,和房东没有关系。"

花季少女服毒自杀,遗愿竟是以死换取道歉

2021年12月12日下午3点50分,西安大三女生程橙(化名)给闺蜜阿彬(化名)发去"他说了我死了就会给我道歉"的微信,又在4点31分给陕西公安报警台发送"我已经服农药自杀…我不需要抢救,就算抢救也已经来不及了。我只需要任某的道歉尚可安息"的短信。这日下午,年仅20岁的程橙喝下一瓶"敌草快",经过抢救,在13日给爸爸留下最后的一句"你们一定要给我讨一个公道,要房东道歉"后撒手人寰。

父母心痛不已,整理了女儿留下的聊天记录与录音后,将房东任某诉至法院。起诉理由写道:"程橙已多次明确告知被告自己不能受刺激,被告亦清楚,然而,被告无故拒绝退还剩余租金且故意以嘲讽、辱骂及喝农药才退款等言语刺激程橙,致使程橙身心俱疲、万念俱灰而含恨自杀身亡。因为被告言语辱骂刺激程橙的行为存在过错,与程橙的死亡具有直接因果关系"。

在证据目录里,原告方提到根据2020年陕西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计算的死亡赔偿金应为81.4万、抢救费用1.3万、丧葬费4.4万、精神损害赔偿金12.9万,合计100万,原告认为被告至少应当承担40%的赔偿责任,起诉要求赔偿40万元。

房东开庭未现身,女孩母亲多次啜泣

5月20日下午,此案开庭审理。程橙遗愿中提到的房东任某本人,开庭时并未现身,据程橙妈妈刘某介绍,出事之后从没见过任某,"他一直在躲避,从未收到过任何道歉"。

庭审过程中,刘某播放了女儿生前求助情感电台的录音。"为什么善良的人都不会很快乐?如果我死了,他会受到惩罚吗?没有人能帮我"……听到此处,刘某捂嘴啜泣,不忍再听女儿恸哭不止的倾诉。"不是钱的问题,他说话太过分,多次辱骂我实在受不了…我希望不要有人再上他的当,反正我已经死了,我希望他痛苦,希望他公开道歉,希望他受到良心上的煎熬…"

刘某讲述,女儿被送去抢救从昏迷中醒来时,一直意识不清醒,但当警察来调查情况时,她却突然回光返照般 ,警察走后,程橙昏迷没再醒来。讲述过程中,刘某频频落泪。

在程橙最后与警察的录音中,她自己提到在之前租的任某的出租屋过道里喝农药时,曾有人出来看到过,但未有行动又返回自己房间。程橙还多次向警察强调:"他说我喝农药就道歉,钱不重要,我要他道歉。"

}

1、表面相安无事的夫妻,如果靠讨好行为维持假性亲密关系,会因为孩子发生激烈的冲突,尤其是关于孩子的教育。

2、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孩子可以“使用”父母。用父母来满足他的各种需求。

3、从小懂事乖巧的孩子并非生来优秀,而是被父母操纵的结果。父母制定规则,奖励孩子的听话,惩罚孩子的不听话,促成孩子的讨好型人格。

4、不好的教育方式除了批评,还包括惩罚式激励。

  • a、当着数个孩子的面,表扬其中的佼佼者。
  • b、和单个孩子沟通,称赞他比其他孩子做得好,或称赞其他孩子。

批评和惩罚式激励,都是操控孩子的手段,体现父母居高临下的纵向亲子关系。

5、在所有的父母角色中,最理想的父母形象是权威法官(法律由孩子参与制定,作用于全部家庭成员)。其他形象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包括领导、保姆、陌生人、反对者。

6、孩子的行为习惯由模仿、或失败中反思获得是最佳的,语言教育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尤其是开始产生独立思想的孩子。

7、一个有刻板行为(比如挑食)的孩子,往往内心有被压抑的需求,他对某事持续说不的原因,是他只能对这件事说不。

8、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从父母眼中看到自己,如果父母给出正面反馈,则孩子认可自己,自信。如果父母给出负面反馈,孩子否定自己,自卑。比如父母反复评价某个孩子胆小,该孩子长大以后必定懦弱和害羞。

9、孩子成年以前,需要完成第二次母子分离(第一次是分娩),心理断奶。这是孩子性格成熟、自主独立的标志。

10、孩子对父母的尊敬,应从父母对孩子的尊重、父母的自尊、父母对祖辈的尊重中习来。而不是灌输给孩子“孝顺”或“感恩”观念。

11、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负面表现(愤怒、悲伤、恐惧、自我中心、外貌缺陷、学习成绩不佳等)不接纳,会在孩子身上培养出“虚假自体”(包含所有假想优点的理想自我),抑制真实自体。虚假自体是抑郁、自大、刻板行为等各种心理问题的源头。

12、有着严苛“超我”(道德、规则、法律在意识中的集合)的父母会培养出虚假自体外显的孩子。真实自我被完全抑制,对外表现出的都是虚假人设。比如自大、虚荣、外貌焦虑、刻板、讨好等。

13、父母的幸福应该建立在孩子的“存在”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孩子的懂事、顺从、优秀基础上。

14、父母的价值感来自于对孩子的无私付出,而不是孩子的感恩或是成就。

15、年幼的孩子会不惜一切代价维持父母婚姻,来自于孩子的求生欲望,他是父母的粘合剂。

16、同样的求生欲望,会令孩子从心理层面美化自己的教育者,去”适应“父母,主动遗忘遭受的虐待和控制。

17、对一个家庭中的两个孩子使用”比较“的教育方式,会导致占上风的孩子乖巧听话、讨好人格,处于下风的孩子自暴自弃或桀骜不驯。

18、黏着的亲子关系会在代际传递。比如爸妈干涉甲的求学、就业、择偶,甲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

19、对孩子的培养,也是父母的二次成长,需要掌握的新知识不亚于再度过一次童年。


1、女儿四岁,不肯分享,会不会太自私了?

《与原生家庭和解》前言摘录:

我们早早地就开始鄙视自私者。一个孩子如果满足了父母有意或无意的要求,他就是一个“好孩子”;但如果他拒绝满足要求,或者自己的想法与父母的背道而驰,那他就会被说成是自私者。父母通常并不会意识到,他们所谓的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而教育孩子,事实上是为了满足自己自私的需求。受到这样教育的孩子要是不想失去父母的爱——哪个孩子能承受得起——就得在有能力真诚地分享和放弃之前,早早开始学习“分享”“给予”“牺牲”和“放弃”。已经哺乳了九个月的孩子就不想再继续吃奶了,我们没必要教他如何断奶。长期被允许自私、贪心、不合群的孩子,会在偶然间获得一次由内而发的分享和给予的乐趣。而那些只会满足父母需求的孩子或许永远体会不到这样的快乐,即便他们颇为模范、尽职尽责地分享与给予,并且苦于别的孩子不像自己一样“好心”。这样长大的成年人会再次尽快教会自己的孩子无私奉献,这对于有天赋的小孩来说是非常容易的,但是代价何其之大啊!仔细看来,“自私”一词的含义也并不是单一的。类似的词还有“尊重他人”,人们常认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不具备这一点。如果一位母亲能够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就尊重自己和孩子,那她根本无须教会孩子尊重,孩子便会认真对待自己和他人。但是如果一位母亲当初并没有从自己的母亲那儿获得尊重,她会设法借助教育的手段从孩子身上获得这些。

2、应评论区要求推荐图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为什么要在3岁之前上早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