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高中精神方面出现问题,父母不管,学校该怎么办?

有不少家长发现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性格与脾气大变,儿童期的他们还很活泼开朗,生活与学习态度都比较积极,可是进入青春期后却变得不爱说话,且听不进父母的话,有时情绪又变化无常,甚至有时会出现极端情绪。面对孩子的成长变化,大部分家长都读不懂孩子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表现。

今天王老师和家长朋友们一起来解读青春期孩子心理变化现象,重点放在心理偏执这个主题上面,通过解读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世界,以增强你对孩子的了解,便于你实施合理的管教。在进入正式学习之前,需要重点提醒的是,请家长们一定要排除杂念,放下你对孩子的成见,才能专注于学习,从而认真领悟。

青春期孩子心理偏执现象面面观

1、我说对就对,这就是我的看法,我就坚持我的看法。

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从心理成长变化上已经不再是几岁小孩子,而是把自己置于一个大人的地位,他们总认为自己并不比父母懂得少。这样一来,就会形成特别强的自我意识,不管什么事,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在很多看法里,往往带着很强的片面性。

有时在父母或老师看来,孩子做法欠妥,或者特别不负责任,自然会进行管教。可青春期孩子却对此不愿意接受,并且心里下意识会拒绝说教,这便是家长们常看到的现象,不管你说什么,孩子就是听不进去,就坚持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2、你们少管我,我会管好自己,你们一管我就烦。

不愿意被管教,成了青春期孩子最常见的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他们常会有一个看似很充足的理由,如认为自己能管好自己的事,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可是到头来家长会发现,孩子在很多事上并没有做好管理,只不过是单纯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甚至以玩儿为主。当青春期孩子在生活中出现懒散,心思不放在学习上时,家长自然要加以干涉,但是他们却不愿意接受,只要家长一管就心理特别烦躁。

3、这是我自己的事,我自己能做,少给我讲大道理。

若问青春期孩子最反感父母的是什么吗?答案是总给孩子讲大道理。因为大道理并不是家长偶尔一两次讲讲,而是经常性重复,最后演变为唠叨不休。如果家长真不知道自己的唠叨会引发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行为,你可能就会让孩子朝错误的成长方向发展。

最为常见的是,青春期孩子知道自己应该做的事,但会给自己制定一个最低标准,看似做了,但是质量却很差,就拿孩子学业来说就是如此,家长在这方面给孩子讲大道理越多,孩子越听不进,越不愿学。

4、他们都在背后议论我,我非常讨厌这些人。

青春期孩子对外部世界的关注明显有别于几岁儿童,在儿童期里他们只会把重点放在怎样玩上面,周围的大人们也很少去刻意评价他们。但是进入青春期后,来自外部评价明显增多,且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关注。只要评价是负面的,就会激起青春期孩子的不满情绪。

如父母对孩子表现不满,经常不断批评和指责时,就容易让他们不满,时间长了会讨厌父母;如老师对他们有几次批评后,就会引发他们对老师的反感;如同学的议论和嘲笑,也会引发他们的不满,次数多了就容易形成偏执心理。

5、是你们惹我生气的,我气极之下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

青春期孩子在情绪管理方面往往特别弱,这主要是生理快速发育而易导致身体疲惫,学业任务繁重,而生活重心都放在这上面,从学校到家里都始终被放在优先关注,结果很容易在这上面引发矛盾和冲突。

如孩子在家玩手机游戏用时过多,家长实施管理时,青春期孩子就不容易接受,反而怪父母管得多,当发生矛盾时,他们竟然反咬一口,是你们惹我生气的。有些孩子甚至会在气极之下做出偏激举动,辱骂父母或有攻击性行为,有些孩子对待学校老师也会如此,但受环境影响,在学校时的偏激行为明显要少。

青春期孩子心理偏执现象形成的原因

1、孩子从幼儿和儿童期开始一直以单向思维发展为主,家长常常强势管教孩子。

青春期孩子心理偏执现象并非只在青春期里发生,其实早在幼儿期开始就已经发生了,只不过那时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就在合理管教方面放松了要求,而隐患恰就从这里时埋下了,如果家长不对孩子进行秩序和规则的培养,极容易让孩子始终呈现单向思维发展趋势。

而到了儿童期后,家长发现孩子性格虽然倔强了很多,而这时孩子的单向思维也仍然为主,但是仍然能处于可控状态,而这种可控却往往是以斥责和惩罚为主,孩子小怕被骂和打,反抗能力又有限,自然在偏执行为方面表现的不是很突出。但是进入青春期后情形就大不同了,孩子综合能力强了,父母管教水平却并未提高,再想拿强势管教那套做法,基本上很难见到效果。

2、青春期孩子缺乏对规则与秩序的理解,不想受到约束,不断突破,但又不断碰壁。

无视规则与纪律成了大多数青春期孩子常见的表现,但是他们又必须要生活在规则与秩序之中。如果在一个家庭里,没有家规,青春期孩子就会对父母的管教不服,认为父母管的太多,于是便会不断用各种招数化解他们的管教和约束。而这恰是最让家长头痛的事,在家看来自己管教孩子是在尽责,可是他们哪知道管教几岁儿童的方法完全不可行了。

于是在孩子和父母之间便开始了拉锯战。家长想约束孩子,孩子便不断通过反抗来突破,而突破的过程又是青春期孩子不断碰壁的过程,因为他们还没有经济独立能力,还必须要接受父母的保障。到了学校里其实也一样,有些家教缺失的孩子,同样不满老师的管教,成了问题学生。

3、青春期孩子得不到正面的评价和肯定,批评过多,导致孩子心理不满不断积累。

如果我们去观察那些整天上老师和家长感觉到棘手的孩子,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生活和学习态度消极,上课不愿意听课,不愿意遵守纪律,不愿意完成家庭作业,不愿意做家务等。

而这样一来,青春期孩子就极容易被老师和家长批评,批评次数越多,越容易让青春期孩子得不到正面的评价与肯定。时间长了就容易导致孩子不满心理不断积累,直到有一天做出偏激举动时,才会让老师和家长非常害怕。如现在有些初高中生,甚至大学生自杀现象,就属于不满心思累积到一定临界点时,他们感觉自己看不到生的希望,便选择了放弃生命。

4、青春期孩子过高估计自己能力,不顾及做事后果,有极端行为后得不到应有的惩戒,反而会有恃无恐。

一些青春期孩子心理偏执行为,实际上是建立在过高估计自己能力基础之上,他们不愿意受管教和约束,想追求属于自己自由的同时,完全不顾及做事后果。而矛盾的高发地恰在学业这块,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往往评价说孩子挺聪明,可就是不愿意学习。

正是希望孩子把聪明用在学习上面,于是家长和老师们便强势管理,可是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你越让我学我越不学。不学的后果是什么呢?在学校里违反校规校纪,在家里不服父母管教,经常做出一些出格的事。当青春期孩子做偏执行为后,家长和老师们又往往拿他们没有太好的办法,因为现在环境太宽容了,得不到应的惩戒,其结果就是有恃无恐。

面对青春期孩子心理偏执现象,家长在管教时需要讲究方法

1、对于孩子偶发式偏执行为,家长要从习惯和品质两方面去做区别对待。

在管理和教育青春期孩子时,家长应为主体,也可以说是第一责任人,因为一个孩子在家里都管教失控,放在学校里老师又能拿他们怎么样呢?所以,想教育好青春期孩子,家长必须要切实承担起责任来,对于孩子偶发式的偏执行为,必须要从习惯和品质两方面来做区别对待。

如果是因为从小就没有培养好习惯,而导致孩子消极懒散,恐怕孩子在学业上不会有好的表现,家长也就不要强求了。如果孩子品质方面较差,那属于认知和分辨力方面的问题,小时父母都做不到正确培养,等进入青春期后想再重新来过就非常之难了。但是对于很多家长来说,都还重视对孩子的管教,所以才会让孩子有偶发式青春期偏执行出现,在做好习惯与品质的区别后,再有针对性管教就相对容易多了。

2、父母不良品行的影响,常致青春期孩子心理偏执带有风险性,管教要慎重。

我相信有很多父母在品行方面都还不错,有明确的是非观,有很强的责任感,能够培养孩子正确的三观。但是对于父母有不良品行的就非常糟糕了,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如果家长品行较差,其实你在孩子几岁时便已经用身教给孩子做了最糟糕的示范。如家长常把孩子的学习当成是老师的责任,老师要求家长在家里要重视孩子的课外学习管理时,家长反过来怨老师不负责,这就麻烦了。

只要家长不管孩子的课外学习和辅导,并且不重视对孩子进行好习惯好品质的培养,就容易让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品行与习惯皆出大问题。从青春期违法犯罪的案例特殊来看,无一不是带有这些明显特点。所以,当家长发现你孩子青春期心理偏执特别严重时,需要考虑到后果具有很大的风险,如果不反思自己的品行,不慎重管教孩子,恐怕你的孩子不可能有好的未来。

3、父母软弱且无主见,孩子在青春期里常会出现偏执行为,家庭教育容易失控。

有些品行特别好的家长也教育不好青春期的孩子,这是为什么呢?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软弱而无主见。软弱属于性格方面的特征,如大多数青春期孩子家长怕管教严格了,孩子走极端,于是便违心地满足孩子各种需求,结果把孩子惯的一无是处。

性格软弱的家长往往对管理一窍不通,他们不清楚自己对孩子放纵具有很强的危害性,因而导致缺乏主见。但是反过来讲,稍明事理的家长都清楚一个事实,对青春期孩子的管教仍然需要坚持原则,绝不能随意纵容孩子犯错。如果家长一直从小就坚持这样的教育原则,反而不容易让孩子出现偏执行为,家庭教育也不会出现失控现象。

4、青春期孩子易受同龄人负面价值观影响,不满足其虚荣心很容易激发其偏执情绪,家长要视情况满足孩子需求。

青春期孩子心理偏执行为,除了学校老师不敢管,家长不知道怎么管外,还有来自同龄人负面价值观的同化与影响。如现在一些青春期孩子虚荣心很强,追求物质高消费,完全无视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当家长不能满足孩子的消费需求时,就容易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极度不满情绪,这种情绪往往是自卑感为源头。

很多青春期极端案例中,一些中产或以下家庭的青春期孩子出现问题最多,而不少经济富裕家庭里反而很少见。因此,对于家长来说,你在满足孩子需求时,必须要慎重考虑孩子价值观到底呈现什么状态,满足要适当,绝不能自己过的俭朴,而让孩子过度消费,这样的孩子永远不知道感恩父母,永远没有知足的时候,更不会有上进心和责任感。

5、当孩子出现心理偏执行为时,家长要冷静切莫冲动激化矛盾,待孩子心情好时再行教育和引导。

青春期孩子出现心理偏执行为时,有些性格与脾气不好的家长,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孩子针锋相对,可结果呢?你会发现除了自己被气个半死外,孩子根本不惧你,有些孩子还故意和父母发起冷战。如果你是理性的家长,当你发现孩子故意犯错而不认错,对你缺乏尊重时,千万别不停地责骂,更不能动手,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孩子偏执心理被强化,还可以让彼此有矛盾缓和的余地。

但家长可以用冷处理来解决,因为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大都是纸老虎,在冷处理的过程中他们会反思自己,也会观察父母。当他们发现父母可以有无限的忍耐力就不理会他们时,会慢慢讨好父母,这时家长再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则时机刚刚好。

结束语:青春期孩子心理偏执行为本是一种常见现象,可以说青春期阶段一个孩子的性格与脾气,以及为人处世表现,会为走向成人后打下基础。如果家长坚持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懂得与青春期孩子相处的艺术,有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及合理的管教方法,你会建立起威信,孩子也愿意佩服你。

但怕就怕在家长思想更顽固,且是非不会,管教能力很差又不愿意学习,那么你拿什么来教育孩子呢?因此,爱学习的家长才会在孩子青春期阶段获得轻松,在这里寒石冷月老师要对你劝学了,不知道你是否听得进忠言。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

近日,一起震惊全国的弑师案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再次推入人们的视野。据报道,湖南益阳市沅江三中一名高三毕业班的班主任身中20多刀,倒在了学生的刀刃之下。

重点中学的学生心理问题更严重

听闻上述事件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孙云晓在微信朋友圈写道:“青春期心灵的惊涛骇浪谁人知晓?还有多少颗不定时炸弹将被引爆?”

上述事件中,这名姓罗的学生是一所省级重点中学重点班的住宿生,从高一时班上的20多名奋斗到第一名,同时可供支配的零花钱远远少于其他同学。“可以想象,罗同学的住校生活可能艰苦并充满紧张感。“孙云晓分析道。

孙云晓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当罗同学抗拒某些作业时,可能是因为压力过大,出现厌倦、反感、无助等情绪。”作为班主任,鲍老师没有注意到学生的情绪爆发,说出“不写就转班”的话语。这句话语与学生之前所积聚的压力激烈碰撞,成为弑师事件的引爆点。“这是一个本来可以避免的悲剧。”孙云晓对此深感遗憾。

心理学专家沃建中在研究中发现,重点中学的学生心理问题比普通学校更多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胡邓介绍说,心理学上认为,在高中成绩排名前五的学生最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优等生更难容忍失败,而排在6-10名的人心理状况则好得多。

焦虑、孤独等都根源于压力

有的孩子,别人骂他几句,当时会生气,但不久后就会把不愉快扔到脑后;而另一类孩子,就连一句批评的话也吃不消。青少年群体主要存在着哪些心理健康问题?沃建中认为,主要是焦虑、抑郁、强迫、孤独、人际交往障碍以及自我否定等。有些孩子由于某一次受挫折学业表现就一路下滑,丧失自信心,这是向内的一种表现;还有一种是孩子遇到问题后无法承受,采用攻击的办法,比如杀人来解决问题,以为攻击行为可以控制别人从而能解决问题。

“焦虑、孤独等负面情绪都根源于压力。”沃建中说,人在生活中可能会受到来自学习工作、家庭、社会变化、环境灾难等多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严重焦虑,产生绝望。之后,一些人选择自杀;还有一些人没有自杀,但开始产生各种严重的精神问题,比如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

沃建中介绍说,遗传因素也与心理问题有一定的关系。人出生后气质类型分为三种,第一类是活泼型,适应环境能力很强,情绪状态很好,生活有规律。第二类是困难型,脾气暴躁,情绪不好,生活没有规律。若在小时候不适当调整,长大后会出现攻击性心理行为。第三类是迟缓型,出生后非常胆小,适应环境能力较差,生活不规律。这种类型的孩子,若家长没有及时引导,就会变得内向,出现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等一系列行为倾向。

孙云晓说,今天的教育中有一个突出的倾向,就是望子成龙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甚至完全脱离实际。一项全国性的调查发现,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在班里要达到前15名。这种过度竞争的心理是不健康的,也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如果不作出适当调整,有可能会造成悲剧。

家长和孩子都要避免成就焦虑

我们经常能看到毕业班学生埋头于书山题海的画面或者镜头。孙云晓建议,在紧张学习的同时,家长不要忘了让孩子享受到家庭中亲情的温暖,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扩大视野,参加一些娱乐活动舒缓紧绷的神经,令孩子内心支撑的力量更大一些。

而学校正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不少学校为了更好地招生,需要分数和升学率做保障,因此老师会有升学压力,进而把这种压力转移给孩子。孙云晓分析说,上述事件中,鲍老师带重点班班主任,校领导曾多次找他谈话,希望他“多培养出一些尖子生”。高三班主任背负着来自家长的压力,来自学校的重托以及个人发展的压力,更容易处于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之下,他们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同样需要予以重视。

孙云晓曾经主持过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课题,他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表现为四种需要,最好的一种是“认知需要”,为了获得新知识新能力而学;最可怕的一种是“竞争需要”,把别人都当成对手、敌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孙云晓说,只有考得好才有好前程的观念会导致家长和孩子的成就焦虑。孩子们生来就是不同的个体,家庭和学校教育要注重这种差异性,因材施教,让孩子们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学习机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孩子和同学闹矛盾,家长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