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形势

2019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找工作真难!哪个行业的毕业生扎堆?2019年860万人何去何从?又是一年毕业季!本科大学应届毕业生已经高达860万人!难道,我们只能感叹:找工作真难!?绝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做好2019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2019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就业行业分析

  上表(数据来源:智联招聘)所反应的数据是2017届毕业生和2018届毕业生在不同行业的景气度情况分析。我们应该着重关注的是数值上的变化和已经形成的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高的,在下一年往往变化不大,因为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所以,在关注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外,行业是否趋于饱和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建议:第一次工作,选择行业需要慎重!因为很可能以后都跳不出这个行业了,如果这个行业前景不好,那就业者日后想再提高就会非常困难,甚至会面临转行的危机!而对于想转行的人来说,年纪越大越困难。
  2019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竞争市场分析

  从上表(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员整理)可以看出: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正在逐年增加。本科大学应届毕业生越来越多,竞争自然就会加大。因为除了本科大学应届毕业生,还会有很多中专/高职应届毕业生,甚至是社会人士跳槽的竞争。这大概也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留学、选择考研的重要原因。
  建议:就业竞争市场压力增大,选择继续深造是另外一条出路,选择自主创业也是另外一条出路。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创业如何呢?
  2019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供求关系分析
  上文中,我们分析了竞争的严峻形势。那么,有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公司足够多就好!可惜的是,就业的公司似乎也不够。就上表中的数据显示(数据来源:智联招聘)在2018年的秋季有31.9人竞争一个职位。这个数据,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了一个非常不乐观的结果,也是就业者非常不愿意承认的事实:这个工作你不干,有的是人能干。

  建议:放平心态,就业是双方选择的结果。如果不想自己创业,就先找到自己的就业方向,再好好参加面试!如果不是生活所逼,家庭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是找到符合自己规划的公司好。心不甘情不愿的就业,注定不会长久。
  2019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就业薪资分析
  相对于某些营销号描述的应届毕业生在面试时候对高薪资的要求,小编更相信智联招聘所提供的《应届生期望月薪分布范围》。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这一区间还是占了大多数。

  建议: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薪资不能相比;不同行业,同一岗位也不能相互比较;同一岗位,不同公司的薪资相比同样不合适。所以,只要自己觉得可以,就什么都好!

新东方天津学校官方头条号:天津新东方学校

试卷解析、干货知识、学习方法、家庭教育技巧等天津教育相关信息,扫码了解!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22-。

}

        201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季已近尾声。据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95万人,比去年增加30万人。

  在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的大背景下,今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如何?找工作难在哪里?哪些心态影响他们对行业、就业地的选择?“新华视点”记者近日在湖北、辽宁、重庆、安徽等全国多地展开调查。

  探寻1: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如何?

  调查:核心问题是“找好工作难”

  由于今年高校毕业生毕业人数再创新高,不少人对就业形势感到担忧。

  “虽然很多人说找工作难,但实际上目前已经有八成的人拿到了至少一个单位的录用通知,很多人拿到好几份工作协议。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核心并非找工作难,而是找到心仪的工作难。”湖北省教育厅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丁雪峰说。

  湖北省教育厅就业指导中心数据显示,今年湖北省高校毕业生43万人左右,该省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需求约200万个,相当于平均1个毕业生可以有5个就业岗位可供选择。

  记者采访发现,多地校园招聘中提供岗位数量都有所增加。武汉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介绍,去年,学校层面接待校园招聘企业3800多家,今年已超过4000家。毕业生人数保持稳定,新增的就业企业与岗位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选择。

  安徽省合肥学院学工处副处长纪平说,今年来校招聘提供岗位数量约2万个,比去年增长5%左右,新增招聘岗位增幅超过毕业生数量增幅。

  记者在广东、四川等地的多个招聘会现场看到,不少求职的毕业生都拿到好几个企业的录用通知,但还会再到招聘会上“骑驴找马”,看是否有更好的就业机会。

  “慢就业”成为近年来就业新特点。东北大学学生指导服务中心教师田冠仁说:“过去,大学生毕业后如果没有找到理想岗位,会先找个能自食其力的工作,同时继续抓紧寻找机会。而现在,在大学生中‘慢就业’的情况越来越多。”麦可思研究院近期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全国2016届大学毕业生的未就业人群占比达7.5%,其中4%的群体在继续找工作,1.1%的群体在继续准备升学,2.4%的群体属于既不求职也不求学的“待定族”。

  探寻2:经济增速放缓为何就业仍保持稳定?

  调查:新兴产业替代制造业成“稳压器”

  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何仍能保持整体稳定?

  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局局长刘铸等业内专家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通过机器换人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对员工需求减少。但信息技术、文体娱乐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体,起到就业“稳压器”的重要作用。

  纪平说,近两年来,进校招聘的软件开发、通信工程、教育培训类企业与岗位数量明显增多。

  2016年,北京、广东、河南、湖北、山东等9个省份高校毕业生总量超过340万人,占当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近一半。记者梳理上述省份公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现,此前,大学生就业去向最多的制造业,近年来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等第三产业,吸纳大学生人数占比大幅上升。

  以“世界工厂”广东为例,2016年高校毕业生总量为53.5万人,在制造业领域就业的人数占比为17.19%,比2012年减少了4.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在商务服务、文体娱乐、信息技术、科技服务4个行业中,大学生就业量占比上升近5个百分点。

  “随着钢铁‘去产能’等因素影响,现在针对大学生的岗位招聘中,已经很少出现钢铁企业的身影。”安徽省人社厅就业处副处长吴传华说。相形之下,科大讯飞等信息科技公司对大学生的招聘需求激增,填补了钢铁行业招聘数量减少的“缺口”。

  探寻3:坚守还是离开“北上广”?

  调查:就业地选择多元化趋势明显,“新一线”城市彰显魅力

  早在去年上半年,合肥学院计算机系应届毕业生李亮,就和40多个同学,与合肥一家信息科技企业签订了工作协议。

  “以往,IT领域的很多师兄、师姐都选择在‘北上广深’打拼。”李亮说,不过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留在合肥。因为一线城市房价太高,而且发展机会不如二线城市多。

  虽然一线城市仍保持相对最高的就业签约率,但多个调查机构的报告都显示,近两年,高校毕业生选择就业地不再盲目追逐“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成都、杭州、武汉、重庆、南京等“新一线”城市魅力凸显,成为大学毕业生热衷的择业目的地。

  招聘网站“BOSS直聘”以2016年进入职场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出炉的《应届生就业竞争力报告》显示,仅36%的人希望在“北上广深”工作,比3年前下降了15%。

  记者梳理湖北、湖南、河南3个中部省份公布的高校毕业生流向数据看到,近3年来,3省高校毕业生留在本省就业人数占比呈现上升趋势。

  丁雪峰说,湖北是高教大省,往年大量毕业生流向珠三角、长三角。近年来,留在湖北就业比例稳中有升,2016届42.7万名毕业生中,60.2%选择留在湖北,同比增长1.25个百分点。

  人社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表示,近年来,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加工业、制造业正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的变化体现了我国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给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影响。

  探寻4:读研和出国留学的人多了还是少了?

  调查:深造人数逐年上升,重点高校本科生过半留学

  近年来,随着人数增加,研究生和海归的薪酬不再像从前那样优势明显,不少人质疑读研究生和花巨资送孩子出国留学回报低。

  不过,记者采访发现,除传统求职外,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继续升学或出国深造。

  2014年至2016年三届毕业生中,浙江省选择升学或出国人数占比从7.1%提高至9.3%,陕西省选择升学或出境深造的高校毕业生占比从0.85%提高至0.89%。

  在重点高校的本科生中,深造的氛围更为浓厚。近年来,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本科生升学或出境深造占比保持在80%左右。武汉大学本科生升学或出境深造占比从2014年的52.8%,到去年提高至57.1%。

  武汉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晏金柱说,一些专业几乎绝大多数本科毕业生都会选择读研或出国。“比如,生科院的基础性学科100多名本科生中,直接就业的仅10多个人,其余的都选择升学或留学”。

  田冠仁说,当前,随着就业市场上知名企业针对学历的要求不断提高,加上就业领域逐步细分,导致越来越多毕业生选择升学或出国深造,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

  “走出国门求学的人数攀升,留学归国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北京因私出入境中介机构协会会长齐立新认为,“海归”的素质也大不相同。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因拥有国际化视野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给企业和单位带来新思维和新活力,容易受到关注和青睐。

  探寻5:部分大学生就业“焦虑感”来自哪里?

  调查:精英教育变“大众教育”令就业竞争更趋激烈,女生就业歧视依然突出

  记者采访发现,受高等教育定位变化、生活成本压力加剧以及就业歧视等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迷茫与焦虑。

  安徽一所二本高校数学专业毕业的祝欢虽已考研成功,但对未来却并不乐观。“基础学科就业渠道很窄。”祝欢说,尽管软件开发、保险精算都需要应用数学支撑,但学校课程很少与这些就业需求关联,“读研无非是推迟就业”。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随着连续多年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逐年增加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令就业竞争更趋激烈。而一些高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或者行政级别升格,纷纷大量开设同质化的基础研究性专业,造成部分毕业生很难满足招聘单位的素质需求,就职碰壁。

  多位招聘单位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在中国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形势下,许多高校的学科设置和讲授方式已经明显落后。这种情况在一些非名校中更为突出。

  此外,面对城市日益增长的生活成本,尤其是动辄破万的房价,相对有限的薪酬涨幅,让很多大学生感到压力。

  武汉大学本科毕业的陈雯在深圳找到一份年薪12万元的工作,近两年来暴涨的房价让她陷入困扰:“每月房租至少两三千,加上交通与吃饭开销,过万月薪能剩下的不到三千。”陈雯说。

  值得注意的是,性别歧视仍是女生找工作的“拦路虎”,各种隐性歧视仍然较为突出。

  记者在东北一所高校举行的大型招聘会上看到,一家科研院所虽然招聘岗位并未限定性别,但却只收男生简历。一位重点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坦言,现在很多企业进校招聘时往往都筛掉女生,尤其是女研究生,“因为女研究生很快面临结婚、生育等问题。尤其是二孩政策放开后,女职工的有效工作时间进一步缩短,用人单位的普遍顾虑加剧了女生求职难度。”

  刘铸等业内人士建议,高校在特色定位、专业设置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要突出多元化,并与市场需求结合。政府应对大学生群体提供更多保障性住房保障。此外,要重点抓好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工作,对存在就业歧视的招聘企业纳入黑名单。

未来的自己是由今天的自己实现的,所以现在的你已经决定了你未来会有怎样的身份了,不信?试试看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述当前我国就业形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