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逆反期孩子怎么教育?

昨天我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打开一看,原来是六年级的班级群里砸开了锅。班里一个小女孩在和妈妈大吵一架之后离家出走,一夜未归,家人急坏了,报了警,在班级群里询问其他同学是否见到过自己的孩子。今天中午孩子找到了,昨天晚上孩子一个人在公园里坐了一个晚上,想想就让人后怕。班级群里的家长议论开了,都在说着孩子不听话,真不知道心疼家长之类的话。却没有一个人站在孩子角度考虑家长做得是否对,更没有反思自己的教育。你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真的对了吗?

“你把玩游戏的劲头用到学习上,你早就成第一名了!

“我要不是你家长,才不会管你学习好不好!

“你能不能听话,你看谁谁谁,人家多听话,学习多好!

这些话看着是不是很熟悉,因为这是好多为孩子学习苦恼的家长经常说的。家长嘴皮磨薄了,却对孩子没有起到一点效果。不是家长对孩子的初衷不好,而是家长只是针对结果,只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却没有照顾到孩子的情绪。所以这样的亲子沟通方式不仅无效,反而有害。那么怎样的沟通才是有效的沟通呢?徐婧英《高情商养育》里教给了我们方法,对待孩子我们需要学会高情商养育——学会倾听孩子的话,尊重孩子的需求,照顾到孩子的情绪,用爱滋养孩子,这样的前提下孩子才能接受到你想要传达的内容,这样的交流才是有效的交流。

《高情商养育》是亲子心理师徐婧英十几年教育咨询和育儿经验的总结。针对18岁以下的孩子,书里系统讲了各个年龄段孩子的成长规律、特点,亲子关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作者通过一个个我们与孩子沟通中常见的事例,追本溯源,带我们探索奥秘,解开我们亲子问题上的困惑。

一 与孩子沟通的前提是看到孩子的需求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了5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当一个人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以后,自然就会需要更高层次的需求。

朋友带孩子来我家玩,孩子们在玩扑克牌,我俩坐在沙发上聊天。从工作慢慢就聊到了孩子,朋友两个男孩,朋友说孩子每天在家受老大欺负,帮老大干活,还一直老大挨训,老大趁自己不在家就要教训老二。慢慢地老二养成了讨好型性格,现在老二在家就像一个小佣人,一家人都使唤他,老二没有成色,每次都是活也干了,但干得不好,再挨顿怼。朋友说着老二的各种糗事,在一边玩牌的老二几次插话说“妈,你别说了。”可朋友好像没有听见,自顾自说笑着。

晚上睡觉时候,孩子问我:“妈妈,为什么家长总爱夸别人家的孩子,把自己家的孩子说得不像样。”

我们同着朋友的面说着孩子的各种糗事,同着别人的面教育批评孩子,这真是对孩子好吗?孩子的需求我们看见了吗?

换位思考一下;当你的要求不被满足时候你开心吗?你被别人议论时你的自尊心会受伤吗?没有被别人尊重时你会感觉良好吗?

我的要求不被满足时会不开心;别人斥责我时我的自尊心会受损,也许我会还回去;不尊重我的人我也不会尊重他。

你在要求不被满足时不开心,但却要求孩子对你的情绪全盘接受;你被别人斥责后自尊心受损,却在斥责孩子之后理直气壮;不尊重你的人你不尊重他,可你面对孩子却从来没有想到过尊重二字。这样的你和孩子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上。作为家长,因为年龄和身高上的优势,处于弱势的孩子,小的时候可能会惧怕你,但一旦孩子长大,孩子就会远离你,不想和你交流,甚至叛逆。因为你根本就没有站在孩子角度,孩子的需求没有被看见,你只是一个不成熟的大人。

孩子也和我们一样,也有维护自尊的需求,只有这些需求被满足之后,孩子就进入到想要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如果一个人长期不被尊重,那他可能真的是对啥也无所谓或者干脆“破罐子破摔”。所以我们在对待孩子时,换位思考一下,我们是否看见了孩子的这些基本需求。


二 家长要学会整理自己的情绪,你对了,孩子就对了

每天上了一天班,下班回家孩子的嬉笑声也成了我耳朵里的噪音,让我很烦躁。我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不要吵了!”孩子满心欢喜的等我回家,有好多话想对我说,可我没有兴趣,有时候孩子一边说,我一边拨拉手机,或者是一边做家务,孩子就说:“妈妈,你在听吗?”我赶紧说我在听,其实我真没有听进去多少。

孩子在看动漫,我叫孩子写作业,叫了一声,孩子没有听见,第二声我就着急了,立马提高分贝,加入了情绪。

看了《高情商养育》后,我经常再想,因为我做的不对,怎么能要求孩子对呢?

有的家长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就开始了蠢蠢欲动,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提高班,只恨孩子时间少、自嫌报的班不全,恐害怕孩子少学一项技能,就少了一个谋生手段。可这真的是依着孩子的兴趣爱好来的吗?

孩子如果都从了,那就是母慈子孝,孩子如果反抗了,那立马鸡飞狗跳。作为家长,我们可以自问一下,到底是孩子有错,还是我们自己心累。

成年人的生活里没有容易二字,职场压力、生活压力经常会影响我们的情绪,让我们有焦虑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其实都是我们对自己不满意。我们总想让孩子能一说就干,一做就对,一学就会。逼着孩子上各种班,还不允许孩子发出不同的声音,结果孩子厌学或学不好家长会振振有词:“我们付出了这么多,还不是为你好,你咋这么不争气。”其实你的焦虑情绪已经影响、传达给了孩子,孩子也会焦躁不安,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孩子的天性被泯灭,要么情绪大爆发,产生逆反心理。孩子其实很敏感,有时候家长能开心地做自己,去成就自己,孩子也会受到影响。

去年开始看书以后,我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每天下班挤时间看书、学写东西,这让我内心充盈且有幸福感。孩子说:“妈妈,你怎么变了,不看电视剧了?”我对孩子说出了我的梦想,也说了我要为我的梦想而努力。孩子听完后一个劲地为我加油。有时候我看到一些童书还会与孩子交流,问他们的看法,结果孩子也开始胡乱写上了。前几天我在写作的时候孩子突然对我说:“我以后说不准能当个作家”。这句话真的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我在不经意间影响了孩子。

孩子的行为是父母教育方式的反射,孩子有逆反行为,是证明了你这些年的教育方式错了。没有家长的“逆”,哪来孩子的“叛”。家长只有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学会正确管理自己的情绪,才能帮助孩子调整情绪。

讽刺质疑、大吼大骂、甚至大打出手都是沟通的方式,但这些都是无效的沟通,仅仅是单方面的表达不满。有效的沟通是你把意见或看法传达了出去,而对方也接收到了传递的内容。作为家长,我们要传达给孩子的只能是爱。只有被爱滋养的孩子才会心中充满爱,充满希望,才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了。”
“如果你再哭的话,就不乖了。”
“如果你考了第一名,就给你买手机。”

这些“如果”都为爱添加了附加条件,孩子看到的只有“条件”,看不到爱。我们关注的只是事情的结果,而不是孩子产生这些情绪的原因。
想让孩子接收到我们传达的爱,我们就要学会看见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说出自己的情绪,在理解同情孩子的基础上,然后帮助孩子“找不是”,这才是对孩子的关爱。
孩子经常抱怨,“当个小学生命真苦呀!”“作业这么多,我真烦呀!”“以前我一听到孩子发这些牢骚,就会直接怼回去说:“知足吧!你们现在是生在蜜罐里,长在阳光下,幸福久了就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了。”

现在我会认真听孩子说话,因为孩子的每次情绪释放都在呼唤爱,期待理解,也表达了他对我的信任,而我只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同身受,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关爱,如此我们才能和孩子并肩,引导孩子,影响孩子。

时代变了,我们的教育方式也要与时俱进。身处信息社会,各种信息不仅多而且杂,孩子有时候比我们知道的还多,你一句话给孩子,孩子就有八句话等着你,这个时候,更需要我们做个有智慧的家长。就像徐婧英在《高情商养育》里所讲:“带着敬畏之心去探索孩子内心的奥秘,带着接纳之意去看待孩子情绪的起起落落,带着温和之情去好好说每一句话。这才是为人父母该有的样子。”只有我们对了,孩子才会对。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联删除。

}

经常听家长说:“现在孩子大了,越来越不听话了,你说这天凉,让他多穿件衣服,他都给你较劲,真让人生气!” “我那孩子什么话都不跟我说,与同学抱着电话却能聊上两小时。你关心关心他吧,还嫌你烦,唉!” “我那孩子更绝,与我说话从来就只有一个字:‘嗯’”。 ……

而学生则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如果我妈不说,我还可能加件衣服,可我妈一唠叨,我宁可冻着,就是不想听她的话。”“唉,我老妈对我就跟管小孩子一样,简直是烦死了!”“我那老妈才叫烦呢,要有同学来电话,非得问问是男是女,时不时还要搞个地下活动,你说她没当侦探真是屈才!”“有事不跟他们说吧,就一个劲地问,说吧,可刚一开口,话还没说完,她就把你教训一通,真是没办法!”……

这样的问题根源在哪里?

(一)根据中科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的调查结果:我国三分之二的家长教育方法不当。他把家长的教育方式分为四类:

1、过分保护(30%

2、过分干涉型(30%

3、严厉惩罚型(7%—10%

4、温暖理解民主型(30%

(二)珠江市妇联在20083月份在顺德区龙江实验学校举行“与孩子的心灵对话”系列论坛,在论坛开始之前,工作人员在现场对300对家长和孩子进行了“分开隔离式”的相关调查和访问。   

调查资料表明:当工作人员问及父母是否爱孩子时,100%的父母认为自己十分爱孩子,不惜用生命维护孩子,帮助孩子成长,但当工作人员问及孩子,父母是否爱他们时,孩子中只有20%认为父母是爱自己的,有80%的孩子认为父母不爱自己,理由是他们认为父母将自己变成学习的机器,不理解自己,缺乏沟通,强加自己的意愿。

1、我到底欠他什么,我这么爱他,他怎么可以不听我的话

2、我们什么都满足他了,他就是不好好学。

3、我对他的希望只有一个,好好学习,可就是达不到。

4、我什么都照顾到了,可他说内心有压抑感,说我不了解他

5、孩子长大了,翅膀硬了,开始会反抗、争辩了

1、大人常常错怪我们

2、大人常没有耐心听完我的理由就打我、骂我

3、大人不信任我们,也不尊重我们

4、大人常常说话不算话,反复无常没有规则

二、家庭亲子关系问题分析

在青春期,学生对父母的抵触情绪,是许多家庭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的许多心理困扰也都与此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些问题不但影响学生的情绪、亲子关系,也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有一种强烈追求自主的欲望。他们总认为自己长大了,有能力独立地处理一些事情。希望父母尊重他们的意愿,把他们当成大人,当成朋友,给予他们足够宽松与自由的空间。而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给了他们太多的关爱,使得他们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当强烈的独立意识与父母的过多关爱发生冲撞时,学生往往以自己的逆反行为来表示自己的独立,有时心里明知父母是对的,也会反其道而行之。

有位教育者曾说过:家中有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不亚于有一个待哺的婴儿。父母虽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早点长大、懂事,但由于不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依然像对待小孩子那样,希望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又由于工作的繁忙,也很少有耐心去倾听孩子的心声,缺乏主动与孩子沟通的意识,更缺乏沟通的技巧;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由于情感的闭锁性,虽然有时也想听听成人的建议,但面对父母的高姿态,更倾向于与同龄伙伴去沟通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家长习惯于将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很少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对待,认为拥有控制孩子的特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很难改变自己的角色而站到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父母总认为孩子没经验,不成熟,而自己是过来人,过的桥比孩子走的路都多。总是以自己的经验和固有的观念对孩子指手画脚,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缺乏对孩子的尊重。而渴望尊重与理解恰恰是青春期的孩子所迫切需要的。

四、青春期家庭教育的基础和谐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指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基于子女出生的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以抚养、教养为基本内容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是人类最自然、最基本、最无私的关系。亲子关系对儿童的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儿童以后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近年来中学生与父母之间关系不融洽、冲突不断的现象却十分普遍,因此而造成的青少年自杀或杀父弑母的人间悲剧不断上演。为什么中学时期亲子冲突愈演愈烈,造成亲子关系不融洽?

案例——帮助孩子“心理断乳”

一位家长苦恼地诉说,自己的孩子过了这个暑假就念初三了。不知怎么回事,假期里,她每天不是写作业就是自己上网玩游戏、聊天,对家长不理不睬。最过分的是,前两天他和爱人想跟女儿好好沟通一下,谁知没说几句话,女儿就顶撞说:“我就是不知好歹,不可理喻。”还在自己的房间门上用电脑打了几个字“请勿打扰”贴在上面,气得自己无话可说。

青春期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 开始有了成人慧积, 有了想摆脱家庭成为自由而独立的人的冲动, 这种过程在心理学上称为心理性断乳(儿童期的断乳称为生理断乳)。由于这种独立意识,少年们便开始和家长疏远,不愿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告诉给家长,出现闭锁心理

这阶段的孩子情感起伏大、变化大并难于驾驭。他们有了喜怒哀乐,不但不愿向父母吐露,还要埋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如果父母处置不当,如对孩子的表现刨根问底,或是漠不关心就会增强他们的反抗情绪。

孩子升入中学后,即进入了被称为“心理断乳期”的青春期,他们对事物极其敏感,有了独立的倾向,情感起伏大,有叛逆心理,难于驾驭。而多数家长缺乏发展心理学的心理知识,不了解子女身心成长的特性,认识不到子女的个别差异,忽视子女的各种需要,继续把孩子看作幼稚无知,并给予无微不至的“管教”,逐渐生成自我意识的孩子也不愿轻易服从父母教导,于是亲子间的共同语言与日俱“减”,矛盾增多,冲突一触即发。

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还小,只要在物质方面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他们就会快乐,至于诸如沟通这样的精神方面的需要则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于是,当孩子向家长诉说些事情的时候,家长很难有耐心坐下来认真地倾听,通常是一边忙着自己的事情,一边心不在焉地听着,或“嗯、嗯”地敷衍应答着,甚至会找出种种的借口,如“我很忙”,“待会儿再说吧”等等搪塞孩子。不错,现在的家长都很忙,但正是因为忙,与孩子进行感情联络才又显得尤其的重要。家长对孩子这种“不当回事”的倾听态度,无疑是会挫伤孩子想与家长沟通的兴趣与信心。孩子会感到没人愿意倾听他的说话,这样,孩子就会本能地保护自己——主动地中断与家长的沟通渠道,以免受到家长的忽略和轻视的伤害。久而久之,孩子与家长的关系也就日渐疏远。

80%的家长认为自己爱孩子,可是只有30%的孩子认同,大多数孩子却觉得父母讨厌,对父母情感冷淡。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了?出在了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上。一份调查显示,父母与子女沟通交流的方法上存在着突出问题:一是父母与子女之间非语言沟通被忽视:当孩子有话向父母倾诉时,家长不会放下手中的家务,注视孩子的眼睛去倾听。二是语言沟通时,父母对孩子不尊重、不信任,91%家长“当孩子犯错误时,常常唠叨、指责”,约96%父母喜欢用“不要”、“不许”的语句指责孩子的行为。三是沟通态度方面,55.5%父母无法做到“多听少说’。 由于家长缺乏正确的沟通方法,致使亲子关系陷入困境。⑥

另外,不少父母对子女或者望子成龙心切,干涉太多,要求苛刻;或者过度的溺爱,造成子女需求无度,却认为这是为了孩子好,是对孩子的爱。这种错位的“爱”,孩子无法感受,也不愿接受,再加上孩子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很容易造成了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1、自我意识、独立性加强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他们与社会的交往、接触越来越广泛,渴望独立的愿望也日益强烈,这时他们开始出现了“成人感”,这种成人感来自对成人的期盼,即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己主宰自己。因此他们从心理上要求改变童年期一切依赖成人的状况,要求像成人一样参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一些活动。但家长并不把他们当作成人,仍然认为孩子是幼稚的,对他们发展起来的成人感和强烈的独立意识看不到或估计不足。所以他们认为阻止他们成人的是真正的成人,因而他们又会拒绝成人。

正因为孩子成人感的出现,他们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孩子来看待,他们就会厌烦,就会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和对立的情绪。

3、同伴关系越来越重要

我们常常能感觉到,大部分孩子上小学之前,对父母特别崇拜、依赖,上小学之后,就开始崇拜老师了,而进入中学后,既不崇拜父母,也不崇拜老师,却对朋友无比亲近。他们特别在意伙伴对自己的评价,很多话宁愿给朋友讲,却不会对父母说。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上的变化,就会觉得孩子的行为难以理解,甚至与孩子之间产生隔阂。

1、父母角色从教育者到共同学习者的转变;

2、亲子关系从居高临下向平等民主的转变;

3、教育途径从单向到双向互动的转变;

4、教育方式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5、教育内容从小教育到大教育的转变。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和谐的夫妻关系是亲子关系健康的基石。

父母要用成长、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不能用成人的、成熟的、别人的、凝固的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孩子。

可以这样说,家长教育孩子的困惑烦恼都是在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时产生的,而孩子的大多数问题都是成长的问题,家长所有的的努力几乎都是在避免孩子犯错误。

 良好亲子关系需要爱的积淀,可是,很多时候之间在传递爱,但彼此却感受不到对方的爱,原因在于互相之间没有找到合适的传递爱的语言

1、要真正做到尊重孩子。真正的尊重意味着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完全的接纳),他可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独特的见解。

2、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地家庭氛围。要让孩子知道,不论怎样父母都是爱他的,都会支持他,关心他。他可以放心大胆的在家里谈论自己的想法而不会受到批评和指责。

5、批评孩子要对事不对人。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家长要做到只听事情的对错,事情做错了,错在哪里,用平缓的语气像孩子一一讲明,而不是横加指责。
6
、赏识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成功给予及时的鼓励,培养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比,为他们每一次的成长,没一点点进步感到自豪。(一个男孩要想成长为一个男子汉,至少要夸奖5000次,女孩更多)

尊重孩子。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尊重不是一种姿态,尊重不是一种手段,尊重是一种做人的原则。

孩子最初的受人尊重的感觉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尊重别人的意识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多次的训练、教育,不断地强化而逐渐建立起来的。我们做到尊重孩子了吗?

在有些人眼里,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子女必须一切听从大人的安排。这样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置于完全依附家长自己的位置上,没有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一旦孩子的行为与他们的意志相左,或达不到他们的期望与要求,斥骂、棍棒随之而下。

停下来或许孩子将会给你带来另外一种美感。一位母亲谈到这样一件事:

母亲把一个驼背的孩子带到自己家玩。

事先,这位母亲反复叮嘱自己的儿子,千万不要在这位新朋友面前提到他的生理缺陷,以免刺伤他。

  那天下午,两个孩子玩得很高兴,当他们终于坐下来的时候,母亲听到自己的孩子问对方:

 你知道你背上那个东西是什么吗?”

   驼背的孩子支支吾吾,十分尴尬。母亲很紧张又很生气,很想出去把自己的孩子训一顿,但她忍住了没有出声,她听见自己的孩子说:

  那是上帝为你造的一个小盒子,里面装着的是你的翅膀。时候一到,上帝会把盒子打开,你就会像天使一样飞起来。

孩子毕竟是孩子,有的时候他说出口的话并不真是他所想的,而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即所谓的口不择言。这个时候,父母凭着孩子一两句话是很难得出正确判断的。也有些时候,孩子说出口的话因为没有经过逻辑组织,在父母听起来可能有些莫名其妙、不知所云。不妨等一等,听孩子把话说完,或者说,听孩子说出全部事实。行动上做一些抚慰孩子的举动,比如为他擦汗,给他倒杯水。部分身体接触,比如轻拍孩子的手。始终保持投入地听孩子说话,不要停下来做别的事。

有些时候,我们听孩子诉说了事情经过和他的想法,事情也就完了,但有时,为了解决问题,或者为了让孩子总结经验教训,我们还需要再加一笔。这一笔加得到位,那就是画龙点睛,要加错了,那就是画蛇添足。

一个建议是父母尽量少用自己的嘴巴给孩子提出指导和意见,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进行分析和判断,而你依然做一个倾听者,并对孩子的分析和判断做简单的引导。父母说得再多,孩子未必听得进去,而经过他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则会真正成为他自己的经验。

所以不妨采用自己来的方法,就是引导孩子自己来进行分析和判断,父母亲仅仅是倾听者。

用心倾听需要记住:跟你说话的孩子,对他自己来讲,他的需要他的问题,比你的问题要重要上百倍。——卡耐基

良好亲子关系需要爱的积淀,可是,很多时候之间在传递爱,但彼此却感受不到对方的爱,原因在于互相之间没有找到合适的传递爱的语言

父母不能对孩子表现出持续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注。

心情好的时候,就对孩子百依百顺;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对孩子横加指责,给孩子一种父母的感情很不可靠的感觉。

父母脸上的天气随着孩子的学习成绩急剧变化:成绩好态度就好,孩子什么要求都答应;成绩不好就冷若冰霜,孩子想干什么都不成,让孩子感到父母不是喜欢自己,而是喜欢自己的成绩。其实,考砸的时候,孩子更需要家长的关怀和接纳。

把自己的态度与孩子的成败挂钩,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却非常容易伤害两代人之间的感情。

爱孩子,并且让孩子感到爱。在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他想到的是我们会更高兴;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感到家庭是个避风港和加油站;做孩子某项活动的玩伴;能够和孩子在一起愉快地闲聊,仅仅是闲聊……这样才是更为和谐的爱。

对含蓄的中国父母来说,不易口头探讨的诸如青春期的生理保健等等,用文字说明更方便些。

当你发现孩子有什么不对劲的时候,不要逼着孩子问原委,如果孩子不愿意交流的时候,父母可以把自己的关心写在字条上,放在孩子的床边,当他们不经意看见时,一定能体会到父母的关心,也会在事情过后把原委主动讲给家长听。

有这样一则故事,耐人寻味。小刚妈妈告诉心理医生说:我生小刚的时候不太顺利,医生不仅给孩子吸了氧,还说我孩子以后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他今年9岁了,和一般的孩子不太一样。我担心他有智力低下的问题。小刚妈妈越说越激动,我已经带他看了七八家医院,也做了很多检查,就是没有查出什么毛病。
结果测定,小刚智力水平完全正常,根本不存在智力低下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学习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小刚妈妈长期对小刚进行了不良的心理暗示。 

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一般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的,分别是声音、语言、肢体语言。美国阿尔伯特·梅拉宾博士研究表明:55%的沟通是通过肢体语言进行的,38%是用声音完成的,而单纯的语言表达仅仅占了7%。无声胜有声。

1)拥抱    经常与父母拥抱的孩子心理素质明显高于与父母紧张的孩子。臂弯,温暖,安全,力量。

2)抚摸  深情地爱抚孩子,会让孩子心理安定,精神放松。抚摸脑袋,抚摸头发,拍肩膀

3)微笑  美国心里教授詹姆士博士,面带微笑的人,通常对处理事务、教导孩子或销售行为,都显得更有效率。

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亲吻、摸一下笑脸、擦一下眼泪、拍一下肩膀、打一下小屁股就能消除亲自矛盾,和谐亲子关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亲子角色的固定性或界限分明的特征,亲子交往时往往站在各自角色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这种方式很容易造成亲子的意见分歧,甚至出现亲子冲突。为了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产生有效的亲子行为,在亲子交往时使用角色互换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互换的基本观点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分析看待某一问题。角色互换的目的是理解对方的行为,从而达到心理相融。

    问题确定角色互换一般在亲子共同解决问题或亲子出现问题时使用。当问题出现或解决问题时,首先确定问题,即问题是什么。如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和母亲逛商场。

角色互换从孩子的角度去分析、体验孩子的心理状态;孩子从父母的角度去体验父母的动理状态。在进行角色互换时,角色体验的重点是父母对孩子的心理状态的体验,因为孩子很难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例如,为了体验孩子不喜欢逛商场的心理状态,父母和孩子一起来到商场。因为孩子比较矮小,父母就蹲下来,和孩子一起走,从孩子的角度看孩子到底看到了什么。其结果会使父母吃惊。在父母看来,商场里有这么多漂亮的东西,五彩缤纷。但这是父母看到的,父母也因此认为孩子看到的也是如此。通过体验父母会发现,孩子没有看到所谓的五彩缤纷的东西,因为商场里有很高的柜台,孩子根本看不到里面的东西,他能够看到的仅仅是人们的脚和腿。这时,父母就会发现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是多么重要,否则父母就永远无法理解子女。

    角色扮演当亲子的冲突难以调和的时候,可以使用这种方式,角色扮演又叫做心理剧方式。这种方式的基本程序是这样的: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父母和子女商定用这一方式解决问题。具体程序是:父母扮演孩子的角色,孩子扮演父母的角色,相互体验对方的思想和情绪,这样亲子倾向于达到相互理解消除隔阂和冲突的目的。

综上所述,影响亲子关系是否融洽的决定因素是家长。如果做父母的能意识到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意义,及时转变观念,学习掌握现代的家庭教育的知识,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家庭教育,就能与子女建立融洽的关系,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

}

【篇一:孩子叛逆案例】

青春期孩子叛逆案例范文一:案例简介:青春期孩子的叛逆

本周张女士打来电话:“儿子,16岁,高一,成绩退步,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听讲,性格倔强,自尊心强,逆反心理严重,经常和

老师顶撞,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在学校常因为头发不符合学校要求,不按时完成作业及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老师的批评,他一副不服气

的样子,与老师顶嘴,坚决不承认错误。对于有的老师说了一些过

激的话,那这门课就干脆上课睡觉,不听讲,作业不写。”不知该怎

该生的行为是青春期以后出现的。原来学习较好。许多孩子进入青

春期后发生的变化是父母没有预料到的,过去和父母的关系很可以,现在对立起来,动他的东西不可以,回来爱呆在自己的房间。在这

一时期,亲热的爱抚动作,说教和唠叨会使他们反感,过多的限制

和粗暴的指责会激起他们的反抗。他们有的把老师和父母当作敌人,他们的批评和教育当作是和自己过不去。他们要争取自己的权利和

独立。经过咨询该孩子逆反的原因:

1、青春期的孩子对老师和父母的反抗,认为是英雄主义。

2、家庭的不良的教养方式:孩子得不到父爱,母亲不了解孩子的内

心变化和需要,对孩子简单粗暴,遇到问题是训斥和打骂。

3、个别老师不懂孩子的心理特点,没有处理好孩子所犯的错误。

心理辅导主要从下面几点着手:

1、从小到大,无论生活、学习、交友,妈妈没有一样不干涉的,什么都是他们说了算,,但妈妈不让孩子发表任何意见,感觉没有一

点自由。可见,父母过于专制的管教,引起了张某的敌对情绪。家

长改变方式方法,多沟通,和风细雨,

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责骂,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心

理需求,尊重孩子的意见。

2、教师:避免直接批评,不要当众批评,保护孩子的自尊,以柔克刚,个别耐心交谈帮助,多发现优点,多鼓励和欣赏。

3、本人的自我调节:心理咨询师辅导,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和他交流沟通,让他认识自己,理解老师和父母,慢慢走出逆反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逆反期女孩子怎样教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