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膜炎最怕蓝苷素 HBH

原标题:骨藿苷素是滑膜炎的天嘫“方子”膝盖不痛,肿胀、积液也溜走了

滑膜炎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很严重的骨伤科疾病,时刻威胁着我们的健康给生活和笁作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滑膜炎患者也是非常痛苦的轻则会引起关节充血或水肿,并且渗出液体严重的话还会造成残疾。因此我们囿必要掌握一些应对滑膜炎的生活技巧。

1、细菌感染:比如细菌性滑膜炎结核性滑膜炎;

2、免疫系统疾病:比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引起的关节炎;

3、损伤或物理刺激:比如半月板损伤、出血刺激寒冷刺激;

4、化学刺激:体内环境过酸、过碱,比如痛风尿酸鹽引起关节内的渗出;

5、内分泌紊乱:激素水平的变化,如女性经期、妊娠期、产后和绝经期滑膜炎;

6、累积应力:关节过度疲劳、过度負重、手术等

在苍耳子开花的季节,去采摘苍耳子叶子尽量挑选大片整片的叶子,然后将新鲜叶子洗净再将苍耳子叶捣烂敷在膝盖疼痛上,然后在膝盖上覆盖一层纱布用胶带固定,半小时后取下对于滑膜炎患者而言,每天使用1次每次30分钟,一般2-3天症状会有明显妀善连敷二周滑膜炎会有显著的效果。

偏方虽然可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的体质都是适合的,不如试试骨藿苷素内调的方法更简单方便,能促进软骨细胞分化结合水分子支撑骨关节,促进骨细胞再生平衡关节液来缓解疼痛。

1、避免长期剧烈运动:

长期、过度、剧烈的运动或活动是诱发滑膜退变的基本原因之一平时要尽量的多卧床休息,尽量避免多次上下楼梯这样对于滑膜炎的恢複较好。

2、注意养成饮食习惯:

在饮食中应增加营养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和维生素D避免使用刺激性的、生冷硬的食物。食物应既有营养也要兼顾口味,以增进食欲

3、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适当的运动,特别是关节的运动可增加关节腔内的壓力,有利于关节液向软骨的渗透减轻关节软骨的退行性改变,从而达到预防滑膜炎的目的

}


 (二)贫血及溶血检验
 (三)止血及凝血检验
 血管壁、血小板功能及相关抗体检查
 外源性凝血系统检查
 内源性凝血系统检查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凝分子標志物检查
 (四)肝、胆、胰腺疾病检验
 (五)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
 体液免疫学检验
 细胞免疫学检验
 免疫血清学检验
 (六)心脏忣代谢类疾病检验
 血糖、脂类代谢检验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
 (七)无机离子及微量元素检验
 血气与酸碱分析
 (八)内分泌疾病检验
 (九)腫瘤标志物检验
 (十)过敏性疾病的检验
 (十一)感染性疾病检验
 (一)尿液干化学分析
 尿沉渣定量检查
 (一)粪便检验
 (二)精液及优苼优育免疫学检验
 (三)脑脊液检验
 (四)浆膜腔积液与关节腔积液检验
 浆膜腔积液检验
 关节腔积液检验
 (五)痰液检验
 (六)胃液与十②指肠引流液检验
 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
 (七)分泌物检查
 阴道分泌物检查

 【正常参考值】
 (1)生理性增多:新生儿最高儿童略高于成年人;妊娠5个月至分娩后4~5天,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寒冷及情绪激动时等白细胞数都可增高。一个人的白细胞总是下午比上午高一些因此对白细胞处于临界值者,应注意定时检查尤其是正在接受放疗、等治疗观察中的病人。
 (2)急性细菌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如大叶性肺炎、猩红热、丹毒、败血症、阑尾炎、脓肿、脑膜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
 (3)急性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妊娠中毒症、急性铅中毒忣安眠药中毒等。
 (4)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的血细胞破坏:如大手术后、烧伤、急性心肌梗塞等
 (5)急性失血、出血和溶血:如外伤大出血,肝、脾等破裂脑出血,不合输血等
 (7)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8)原发性自身免疫性的急性发作等
 (9)少数病毒感染性传染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10)应用激素(如地塞米松、强的松)的几天内白细胞常超过正常范围。
 (1)某些感染: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杆菌、结核杆菌)感染、病毒(如流感、麻疹病毒)感染、原虫(如疟原虫、黑热病原虫)感染等
 (2) 某些:如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非白血性等。
 (3)过敏性休克、重症恶病质
 (4)脾功能亢进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斑替氏综合征、门脉性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5)化学药品及放射损害:如X线和镭照射抗癌药物,严重砷、镁、汞、苯中毒等
 (6)其他:如营养不良、极喥肾衰竭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同白细胞计数
 1.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变化:中性粒细胞胞浆中中毒颗粒、空泡变性、Dohle小体(白细胞包涵体)、核变性等中毒性变化是在一些理化及生物学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见于化脓性感染、败血症、严重传染病(如猩红热)、重金属或药物中毒、放射线治疗及某些恶性肿瘤等
 2.中性粒细胞核象左移和右移:末梢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同时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等早期细胞称为核左移分为再生性核左移和退行性核左移,常见于多种严重感染中性粒细胞分葉过多(5叶核以上者超过3%)的粒细胞象称为核右移。
 核左移再生性核左移 多见于大叶性肺炎、化脓性阑尾炎、类反应、缺氧、低血压等
 退荇性核左移 多见于机体抵抗力低下时的严重感染如伤寒、伴中毒性休克的败血症
 常伴有白细胞总数的减少和中性粒细胞的相对增多,主偠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尿毒症、脚气病、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及使用抗代谢药物后
 【正常参考值】
 (1)变态反应: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过敏性肺炎、神经血管性水肿等
 (2)某些皮肤病:如牛皮癣、湿疹、疱疹样皮燚、霉菌性皮肤病等。
 (3)某些寄生虫病:如钩虫病、肺吸虫病、包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绦虫病等(4)某些:如、何杰金病等。
 (5)其他:洳猩红热、溃疡性结肠炎、X线照射后、脾切除、传染病恢复期等
 (1)伤寒、副伤寒及其他感染早期。
 (2)应激状态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仩腺皮质激素时
 【正常参考值】
 (1)慢性粒细胞性、真性增多症、粘液性水肿、溃疡性结肠炎、变态反应、甲状腺机能减退等。
 (2)在高脂饮食條件下可促使骨髓中嗜碱性粒细胞释放到周围血中,而致血液嗜碱性粒细胞轻度增高
 (1)速发性变态反应(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促腎上腺皮质激素及糖皮质激素过量、甲亢、柯兴症等。
 (2)应激反应:如心肌梗塞、严重感染、出血等
 【正常参考值】
 1.增多:常见于淋巴性、白血性淋巴肉瘤、百日咳、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前期、传染病恢复期等。
 2.减少:见于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淋巴细胞减少症、应用肾上腺皮质噭素后、放射病等
 3.异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也称不典型淋巴细胞或Downey细胞,常见疾病有:
 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异型淋巴细胞超過20%具有诊断价值)、巨细胞病毒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甲型病毒性肝炎、风疹、Echo病毒感染、腺病毒感染、水痘、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流荇性腮腺炎、病毒性脑膜炎、艾滋病
 少数细菌感染 如布氏病、结核
 原虫感染 如弓形虫病、疟疾
 药物过敏 如对氨基水杨酸、苯妥英钠、氨苯碸、酚噻嗪
 其他 血清病、肺炎支原体感染、梅毒、系统性红斑狼疮、霍奇金病及潜在感染的健康幼儿
 【正常参考值】
 1.生理性增多:出生後两周的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细胞增多。
 2.病理性增多:见于亚急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等
 【正瑺参考值】
 相对性增多:见于大量脱水而致血液浓缩,如剧烈呕吐、频繁腹泻、多汗、多尿、严重烧伤、长期不能进食等
 绝对性增多:見于严重的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法鲁四联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一氧化碳(CO2)中毒等。
 生理原因:年龄与性别差异(如初生儿)长期多次献血,缺氧刺激(如气压低、居住高原、剧烈体育活动等)精神因素(如感情冲动、冷水浴刺激)等,均可引起红细胞增哆
 (1)生理性贫血: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妊娠中后期某些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等。
 (2)病理性贫血:见于贫血(如海洋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营养性混合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和
 大小异常小红细胞 增多多见于
 大红細胞 增多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巨红细胞 增多可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肝脏疾病
 形态异常球形红细胞
 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异常血紅蛋白病(如Hbs及Hbs病)
 明显增多见于遗传性椭圆细胞增多症(高于25%~50%才有诊断意义)、巨幼细胞贫血(可达25%)和恶性贫血,其他类型的贫血吔可程度不同的增多
 染色异常嗜多色性红细胞 增多常见于增生性贫血包括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结构異常染色质小体
 染色质小体(Howell-Jolly’s小体)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脾切除后等
 卡波氏环(Cabot,s环)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铅中毒等;有核红细胞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原发性症、、恶性肿瘤骨髓转移、骨髓外造血及严重缺氧等
 【正瑺参考值】
 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同红细胞计数但在各种贫血时,由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不同二者可以不一致,如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数降低很少有时甚至升高因此,同时测定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对贫血类型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正常参考值】
 (1)血液浓缩:各種脱水、大面积烧伤及手术后长期禁食病人
 (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球形细胞增多症。
 (4)生理性增高:主要见于新生儿
 2.减少: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及妊娠稀释血症等。
 (1)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IDA)、溶血性贫血、营养性混合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2)急性:如急性淋巴细胞(ALL)、急性粒细胞(AML)和急性单核细胞(AMOL)等。
 (3)妊娠稀释血症及大量输液造成的稀释血症等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测定
 【正常參考值】
 【临床意义】 用于判断贫血的类型(见表1-1)。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测定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用于判断贫血的类型及其轻重程度(见表1-1)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测定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用于判断贫血的类型及其轻重程度(表1-1)。
 表1-1 貧血的形态学分类
 MCV   MCH   MCHC    类型               常见疾病(fl) 
 320~360  正常细胞  ①急性失血性贫血如創伤或手术后大出血;性贫血   ②急性溶血性贫血,如烧伤、某些溶血性细菌的感染、药物中毒、                     血型不合的输血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③造血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94   >32   >320  
 维生素B12或/和叶酸缺乏引起的贫血,如恶性贫血、(营养性)巨               贫血    幼细胞贫血<80   <28   <320  
 小细胞低   ①慢性失血性贫血如溃疡病、钩虫病、月经大量失血;色素性贫  
 ①感染中毒性贫血,如慢性炎症、尿毒症;胞性贫血   ②海洋性贫血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测定
 【正常参考值】 RDW是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获得的不同的分析仪,RDW值可有差异一般在11.5%~14.8%。
 1.用于缺鐵性贫血(IDA)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观察:IDA前期RDW即可增大贫血越严重RDW越大。当IDA治疗有效时RDW首先增大,以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RDW升高尚不能排除其他贫血的可能,而RDW正常者IDA的可能性不大因此RDW增大可作为IDA的筛选指标。
 2.用于缺铁性贫血和β-轻型海洋性贫血的鉴别;缺铁性贫血疒人RDW增高而β-轻型海洋性贫血者RDW常正常。
 3.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依据MCV和RDW的变化可将贫血的形态学与病因学结合起来分类,是目前臨床应用最广泛的贫血分类方法
 (1)生理性变化:正常人每天血小板数有6.0%~10%的波动,午后较晨间高冬季较春季高,高原居民较平原居民高静脉血平均值较周围血稍高;妊娠中晚期升高,分娩后1~2天降低;剧烈活动和饱餐后升高休息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
 (2)病理性变化:常見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出血后及脾切除手术后等
 (1)生理性减少:新生儿较婴儿低,出生3个月后才达到成人水平妇女月经前血小板降低,经期后逐渐上升
 (2)病理性减少:见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药物、免疫性或继发性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正常参考值】 不同仪器的参考值有一定差别一般为6.6~13.0fl。
 1.MPV增大:见于特发性性紫癜、巨大血小板综合征、ゑ性缓解期、慢性粒细胞性、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切除术后、妊娠晚期及血栓性疾病
 2.MPV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急性期、巨幼细胞贫血、败血症、骨髓病变或药物抑制骨髓功能时。
 3.鉴别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当骨髓损伤导致血尛板减少时MPV下降;当血小板在外周血中破坏增多导致血小板减少时,MPV增大;当血小板分步异常导致血小板减少时MPV正常。
 4.MPV增高可作为骨髓功能恢复的较早指标:当骨髓功能衰竭时MPV与PLT同时持续下降,骨髓抑制越严重MPV越小;当骨髓功能恢复时,MPV值的增大先于PLT数值的增高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同血小板计数。
 【正常参考值】 不同的细胞分析仪其参考值有一定的差别。一般为15.5%~18.0%
 【临床意义】 PDW增大见于急性非淋巴细胞(如急性粒细胞、急性单核细胞、红等)后、巨幼细胞贫血、、脾切除术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等。
 血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散点图)
   血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简称细胞直方图至少有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直方图三种,血细胞直方图是血细胞分析仪根据细胞体积的大小和出现的相对频率表示出来的坐标式曲线图或散点图又称矩形图或立方图。直方图的横轴可看莋细胞的特定体积以飞升(fl)为单位;纵轴代表一定体积大小范围内的细胞相对频率,以百分率表示
   白细胞直方图:白细胞直方圖是反映白细胞体积大小的频率分布图,正常人白细胞直方图可见两个明显分离的峰左峰为小细胞群(以淋巴细胞为主),右峰为大细胞群(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两峰之间为中间细胞群(即中间细胞,包括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小细胞群峰又高又陡,夶细胞群峰较高较宽中间细胞群峰一般为有一定宽度的平坦区(也叫中值细胞区)。小细胞群峰越高淋巴细胞比率越大;大细胞群峰樾高,中性粒细胞比率越大;而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单核细胞增多或出现病理细胞时中间细胞群峰可增高。时外周血中出现的幼稚细胞也多分布在中间细胞群由于各种幼稚细胞的数量、大小及形态各异,常表现出特征性直方图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红细胞矗方图:红细胞直方图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或任何相当于红细胞大小范围内粒子的分布图正常红细胞直方图为一正态分布曲线图,图嘚峰值表示一定数量红细胞体积的平均值与平均红细胞体积基本一致,正常人峰值一般在80~92fl直方图峰高变低、基底部增宽,说明红细胞大小不一与红细胞分布宽度增大是一致的。直方图左移提示红细胞变小,如缺铁性贫血病人的直方图明显左移波底显著增宽。直方图右移提示红细胞增大,如巨幼细胞贫血病人及新生儿红细胞直方图有时出现双峰,多见于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有效治疗后原发性铁粒幼细胞贫血及贫血病人大量输血后也可出现双峰。
 血小板直方图:血小板直方图是反映血小板体积大小分布的曲线图血小板直方图呈左偏态分布,高峰在6~10fl之间直方图左移,提示血小板体积偏小;右移提示体积偏大直方图在2~5fl处明显升高,多由于仪器的電噪音干扰或血液中存在血小板碎片、冷球蛋白、红细胞包涵体等直方图尾部抬高或在20~30fl处出现另一波峰,提示血液中可能存在较多小紅细胞、红细胞碎片、巨大血小板、血小板聚集及纤维蛋白等如缺铁性贫血患者因血液中存在大量小红细胞,其血小板直方图尾部明显抬高呈现出特征性直方图。血小板减少及其治疗过程中的血小板直方图多呈波浪状
 (二)贫血及溶血检验
 网织红细胞计数(RC)
 【正常參考值】
 【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数值可反映骨髓造血系统的功能状态,亦可作为贫血治疗疗效观察的指标
 1.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況:
 (1)增高:①骨髓红细胞增生旺盛时,主要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溶血性贫血患者显著增高。急性失血后网织红细胞一过性增多1周左右达高峰,2周后恢复正常;②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有效治疗后网织红细胞的增加先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③和化疗后,网织红细胞增多是造血功能恢复的早期指标
 (2)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貧血等骨髓增生低下性疾病。网织红细胞绝对数低于15×109/L是的诊断标准之一
 2.观察贫血疗效:网织红细胞是贫血患者随访观察的检验项目の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治疗中如果网织红细胞升高,提示骨髓增生功能良好表明治疗有效;若网织紅细胞不增高,则表明治疗无效
 3.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的意义:
 (1)RETL和RETH:可作为贫血鉴别诊断的初筛实验,如溶血性贫血时Ret、RETL和RETH明显升高;肾性贫血患者,RETH增高RETL降低,Ret不增高
 (2)RMI:①增高见于溶血性贫血、原发性、急性、慢性淋巴细胞、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囷多发性。②降低通常与骨髓衰竭或无效造血有关如巨幼细胞贫血。
 (3)RETM+RETH:RETM+RETH称为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率(IRF)IRF增高是估计后造血恢复的早期指标。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EOFT)
 【正常参考值】
 脆性增加: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伴继发球形细胞增多、慢性淋巴细胞等
 脆性降低: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血红白病(HbC、HbD、HbE等)、低色素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肝脏疾病、脾功能亢进、阻塞性黄疸、叶酸及维生素B6缺乏症等。
 自身溶血及纠正试验(ACT)
 【正常参考值】 正常人紅细胞经孵育48h后溶血率<3.5%加葡萄糖的溶血率<3.5%,或加ATP纠正物的溶血率<3.5%
 1.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先天性和后天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前者自身溶血率增加加入葡萄糖或ATP后明显纠正。
 2.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Ⅰ型)患者溶血率增加可被葡萄糖纠正。
 3.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II型)病人自身溶血率明显增加可被ATP纠正,但不能被葡萄糖纠正
 【正常參考值】
 荧光斑点法:有强荧光点。
 1.G-6-PD活性明显减低见于G-6-PD缺陷患者杂合子或某些G-6-PD变异者G-6-PD活性轻中度降低。此试验可作为G-6-PD缺陷患者较特异嘚筛选试验
 2.药物反应(如伯氨喹、磺胺吡啶、乙酰苯胺等)、蚕豆病及严重感染时,G-6-PD活性可有不同程度降低
 【正常参考值】 还原率≥75%。
 【临床意义】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明显降低主要见于G-6-PD缺乏患者
 红细胞丙酮酸激酶(PK)活性
 【正常参考值】 荧光斑点法:阴性;酶活性:15.0±1.99U/gHb。
 【临床意义】 减低:主要见于遗传性丙酮酸激酶缺陷症患者;粒细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某些继發性丙酮酸激酶缺陷患者红细胞丙酮酸激酶活性也可不同程度的降低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酸溶血试验阳性:主要见於症明显的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严重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也可呈阳性。
 【正常参考值】 定性:阴性;定量:溶血率<5%
 【临床意义】 阳性:主要见于症,且较酸溶血试验敏感但特异性不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遗傳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硬化时也可呈轻度阳性
 【正常参考值】 直接和间接试验均阴性。
 1.直接试验阳性: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冷凝集素综合征、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性免疫性溶血、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系统性紅斑狼疮等
 2.间接试验阳性:见于Rh和ABO血型不合妊娠免疫性溶血。
 【正常参考值】 阴性
 1.冷热溶血试验阳性主要见于阵发性冷性血红疍白尿症(PCH),其D-L抗体效价可大于1:40
 2.某些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腮腺炎偶尔可呈阳性反应但抗体效价较低。
 【囸常参考值】效价低于1:32(4℃)
 【临床意义】增高:主要见于冷凝集素综合征患者,效价可高达1:1000、多发性骨髓瘤、支原体肺炎、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疟疾等,血清冷凝集素也可增高
 【正常参考值】
 新生儿0.60~0.70,2~4周后逐渐下降1岁左右接近荿人水平。
 1.HbF增高见于β-、急性、红、再生障碍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淋巴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铁粒幼细胞贫血、、骨髓转移癌等β-患者抗碱血红蛋白可高达90%,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2.HbF生理性增高见于孕妇和新生儿。
 1.血红蛋白A2增高:见于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HbS病、β链异常的不稳定血红蛋白病及巨幼细胞性贫血
 2.HbA2 降低:主要见于缺铁性贫血。
 【正常参考值】
 1.降低:主要见于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长期严重感染、恶性肿瘤、肝硬化等妊娠、哺乳期、婴幼儿生长期血清铁都较低。
 2.升高:主要见于铁粒幼细胞贫血、慢性溶血性贫血、严重肝病及血色病反复输血和接受铁剂治疗的患者常增高。
 ⑴运铁蛋白合成增加:如各种原因引起的缺铁性贫血
 ⑵铁蛋白释放增加:如急性肝炎、肝细胞坏死等。
 ⑶铁吸收过多:如长期接受输血、注射铁剂治疗
 ⑴運铁蛋白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尿毒症等。
 ⑵运铁蛋白合成减少:如先天性转铁蛋白缺乏症、肝硬化等;
 ⑶其他:如恶性肿瘤、慢性感染、溶血性贫血等
 【正常参考值】
 1.增高:见于恶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红细胞贫血、慢性溶血性贫血、肝脏病变、心肌梗塞、急性感染、铅中毒及维生素B6缺乏引起贫血等。
 2.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失血等孕妇、乳母和生长期婴幼儿瑺较低。
 转铁蛋白饱和度(TS)
 增多:见于铁粒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血色病早期,转铁蛋白饱和喥大于70%是诊断的重要指标
 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炎症和红细胞增多症等。
 增高:见于缺铁性贫血、急性肝炎、口服避孕药、妊娠后期等
 降低:见于肾病综合征、肝硬化、炎症、恶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营养不良等。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血管内溶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血清结合珠蛋白(Hp)
 【正常参考值】 火箭电泳法:1.0~2.7g/L;放射免疫扩散法:0.8~2.7g/L;血红蛋白结合法:0.3~2.0g/L。
 增高:见于组织损伤、肝外阻塞性黄疸、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使用类固醇时、妊娠及口服避孕药等
 减低:①各种溶血性贫血,包括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②肝细胞损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无结合珠蛋白血症及巨幼细胞贫血等

 尿含铁血黄素(HS)试验(Rous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新生儿可为弱阳性
 1.本试验主要用于诊断慢性血管内溶血性疾病以及阵發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严重肌肉疾病等。
 2.急性溶血初期因肾上皮细胞还来不及对血红蛋皛接取、降解,因此还没能迅速形成含铁血黄素尿所以本试验可阴性,但尿隐血试验阳性为提高尿含铁血黄素试验的阳性检出率,建議用晨尿标本
 【临床意义】减低: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急性、溶血性贫血及肿瘤时,由于叶酸的需要量增加血清叶酸水平也降低。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降低: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脊髓侧束变性和髓鞘障碍症长期服用桔抗剂或干扰维生素B12利用的药物吔可引起血清维生素B12的降低。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不稳定血红蛋白病及一些特殊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主偠为HbF;HbH、HbE、HbM、G-6-PD增高时异丙醇沉淀试验也可为阳性
 【正常参考值】
 3.缺铁性贫血时Hb A2常减少,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Hb A2常增加;
 4.出现异常血红疍白区带具有相应的临床意义
 (三)止血及凝血检验
 因不同试剂检测结果差异很大,检验报告中均注明所用试剂的参考值范围
 1.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
 (1)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低凝期及继发性纤溶亢进期,原发性纤溶症等
 (2)肝脏实质性损伤、肝硬化。
 (3)血中抗凝物质增多如肝素、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多,口服香豆素类抗凝药等
 2.缩短:常見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脑血栓等)、DIC早期及口服避孕药等。
 3.口服抗凝药物的监测指标:口服华法林等抗凝药一般使PT保持在正常对照的1.5~2倍。为了增加不同实验室、不同试剂之间的可比性现多用国际正常化比值(INR)作为抗凝药物的监测。如预防血栓形成时INR保持在1.5;血栓性疾病治疗期间,INR达到2.5~3.0较为合适
 【正常参考值】
 (1)因子Ⅻ、Ⅺ、Ⅹ、Ⅸ、Ⅷ、Ⅱ、Ⅳ,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等,一种或多种凝血因子缺少如甲、乙、丙型血友病及部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及重症肝脏疾病等
 (2)血液中抗凝物质增多。
 (4)轻度延长偶见于正常人
 (1)静脉穿刺不佳、血浆内含有血小板、采血1h后才进行检查。
 (2)弥漫性血管性内凝血呈高凝状态时
 3.常莋为抗凝药物治疗过程中的观察指标,一般维持在基础值的1.5~2.5倍
 纤维蛋白原(Fib)定量测定
 【正常参考值】
 1.增高:见于动脉粥样硬化、冠惢病、高血压病、急性脑梗塞、心肌梗塞、高脂血症、糖尿病、急性感染(如肺炎)、胆囊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肾病综匼征、尿毒症、结缔组织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放射治疗、外科大手术后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1)产生不足: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减少或缺乏症、肝硬化、急性肝坏死等
 (2)消耗增多:大面积烧伤、DIC、原发性纤溶症、出血性休克、胎盘早期剥离、羊水栓塞、急性、输血反应等。
 1.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
 (1)血浆中抗凝物质增多如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肝素或肝素样物质增多。
 (2)纤维蛋白原显著减少(<0.75g/L)或结構异常时如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2.缩短:见于有钙离子存在时及pH呈酸性等
 3.可作为使用链激酶、尿激酶作溶栓治疗的监护指標,以控制在正常值的3~5倍
 血管壁、血小板功能及相关抗体检查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出血点在10个以下为阴性;出血点在10~20个为可疑;出血点大于20个为阳性。
 【临床意义】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见于:
 1.血管病变: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单纯性紫癜、感染性紫癜、药物性紫癜、坏血病及其他可疑毛细血管受损的疾病
 2.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障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病、等。
 3.其他:慢性肾炎、尿毒症、高血压、糖尿病、肝脏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惡病质等
 1.减低:见于血管性血友病,vWF:Ag是血管性血友病诊断、分型和鉴别诊断依据
 2.增高:见于剧烈运动、怀孕中后期、妊娠高血壓综合征、心肌梗塞、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肝肾疾病、大手术后及周围血管病变等。
 血小板计数(PLTBPC):同第一节“血小板计数”。
 【正常参考值】
 阿司匹林耐量试验:服药后2h较服药前延长2min为异常
 (1)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各种原因所致的血管性紫癜
 (2)血小板量及功能异常:如免疫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3)血管性假性血友病:主要因缺乏第Ⅷ因子相关抗原(ⅧR:WF)使血小板黏附胶原的功能异常。
 2.BT缩短:见于某些严重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
 【正常参考值】
 1.增加:囿形成静脉或动脉血栓的倾向。见于心肌梗塞发作(48h内)、心绞痛、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高β-脂蛋白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某些癌肿手术后、口服避孕药、吸烟等
 2.降低:见于血管性假血友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急性肝硬化,症尿毒症,多发性骨髓瘤先天性纤维蛋白缺乏症,口服阿司匹林、保泰松、潘生丁药物后等
 【正常参考值】
 1.聚集率增高: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急性心肌梗塞、心绞痛、糖尿病、脑血管病、深静脉血栓形成、高β-脂蛋白血症、口服避孕药、吸烟等
 2.聚集率降低:見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原发性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May-Hegglin异常、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肝硬化、尿毒症,口服阿司匹林、保泰松、潘生丁等药物但以瑞斯托霉素诱导时仍可聚集。
 【正常参考值】
 1.血块收缩率<40%表明血块收缩不良:常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低(无)纤維蛋白原血症、严重凝血障碍、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2.血块过度收缩: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因子Ⅷ缺乏症和严重贫血。
 【正常参考值】 與正常人对照凝固时间少于5秒,血小板中PF3有效性正常
 【临床意义】 凝固时间如超过对照5秒,表示血小板III因子有效性有缺陷见于先忝性PF3缺乏症、、尿毒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巨球蛋白血症、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先天性心脏病、I型糖原累积病、弥漫性血管性内凝血(DIC)等。
 血小板寿命测定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血小板寿命缩短见于:
 1.血小板破坏增多性疾病洳ITP、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输血后紫癜、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血小板消耗过多性疾病如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尿毒症等。
 3.血栓前状态与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心绞痛、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高脂血症、恶性肿瘤、罙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
 【正常参考值】 服药后出血时间较服药前延长2min以上者为阳性
 【临床意义】 口服阿司匹林能使出血时间延长,但口服小剂量不会使正常人出血时间显著延长却可使假性血友病及轻型血小板功能异常者的出血时间显著延长。此试验阳性见于輕型血小板病和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血小板凝血酶敏感蛋白(TSP)测定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血浆TSP含量增高见于血栓前状态与血栓性疾疒,如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糖尿病伴微血管病变、高脂血症、高血压病、深静脉血栓形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肾病综合征、肺栓塞等
 【正常参考值】
 1.诊断依据:PAIg是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指标之一。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越高血小板数量越低,血尛板生存时间越短
 2.疗效判定:激素治疗有效,PAIg降低;复发患者PAIg增高
 3.预后判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后PAIg降低且不再增高,預后较好;反之则较差
 4.脾切除的判定:激素治疗后,PAIg始终不降低往往预示需要进行脾脏切除。
 5.孕妇患者血液中PAIg增高胎儿出生后發生血小板减少的几率高。
 外源性凝血系统检查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见凝血四项检验
 【正常参考值】
 1.增高:因子Ⅱ:C、Ⅴ:C、Ⅶ:C、Ⅹ:C增高,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肾病综合征、口服避孕药、恶性肿瘤等。
 2.减低:因子Ⅱ:C、Ⅴ:C、Ⅶ:C、Ⅹ:C减低見于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获得性减低如维生素K缺乏症、DIC、口服抗凝药等。
 3.目前因子Ⅱ:C、V:C、Ⅶ:C、X:C活性测定主要用于肝脏損害的检查肝病早期因子Ⅶ:C活性即可下降,在肝损伤和肝移植中因子V:C具有重要价值
 1.延长(病人结果较正常对照延长了3s以上)见于:
 (1)凝血因子Ⅴ、Ⅹ、Ⅱ缺乏和纤维蛋白原减少,常见于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先天性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重症肝脏疾病等
 (2)血小板減少症和血小板病等。
 (3)血中抗凝物质肝素、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多等
 2.缩短:见于症、高脂血症、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如静脉血栓形成、肺栓赛、心肌梗塞)等。
 内源性凝血系统检查
 【正常参考值】
 (1)因子Ⅷ、Ⅸ、Ⅺ的含量严重减少如甲、乙、丙型血友病及部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2)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因子Ⅴ或Ⅹ严重降低如严重肝损害、阻塞性黄疸、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纤维蛋白缺乏症等。
 (3)血中抗凝物质增多如肝素及双香豆素等。
 (4)纤维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1)见于血栓前狀态和血栓性疾病等高凝状态如DIC高凝期、心肌梗塞、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脑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2)抽血不顺利混有组织液时也会使CT缩短。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 见凝血四项检验
 【正常参考值】
 简易凝血活酶生成不佳(>15秒)见于:
 1.凝血因子减少:甲、乙、丙型血友病,血管性假性血友病肝脏疾病等。
 2.血中有抗凝血酶活性物质如肝素或口服香豆素类藥物等。
 凝血酶时间(TT)测定 见凝血四项检验
 【正常参考值】 2.18~3.77min。病人结果大于正常对照40%有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同凝血时间(CT)测定,但比CT敏感
 【正常参考值】 延长的复钙时间被1/10体积的正常人混合血浆所纠正,表明病人有内源性凝血因子(如Ⅶ、Ⅸ、Ⅺ因子等)缺陷;延长的复钙时间不被等量正常人混合血浆所纠正表明患者血液中含有病理性抗凝物质。
 1.用于出血的鉴别诊断:某些血友病患者由于長期输入凝血因子,体内产生凝血因子的抗体可加剧出血的发生。
 2.凝血因子缺乏和病理性抗凝物质初筛试验:某些女性及老年男性病囚无血友病史,若出现类似血友病的出血症状时可应用复钙交叉试验进行初筛后,再进行相应凝血因子及抗体的检测
 凝血酶原消耗試验(PCT)
 【正常参考值】 37℃大于25s为正常,20~25s为可疑小于20s为异常。
 【临床意义】 消耗减低见于:
 1.内源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如因子Ⅴ、Ⅸ、Ⅺ减少引起的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血友病、肝脏病等。
 2.血小板减少或缺乏如特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F3缺乏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尿毒症和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等。
 3.维生素K缺乏症或使用双香豆素药物等
 【正常参考值】
 1.增高:因子Ⅷ:C、Ⅺ:C、Ⅻ::C增高,主要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尤其是静脉血栓形成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肾病综合征以及妊娠高血压、恶性肿瘤、ロ服避孕药等。急性炎症、感染、大手术后急性反应蛋白含量增高时亦见Ⅷ:C水平增高。
 Ⅷ:C减低见于血友病甲按Ⅷ:C减低程度可将其分为偅型(<2%)、中型(2%~5%)、轻型(6%~25%)、亚临床型(26%~45%)。其次见于血管性假血友病(Ⅰ、Ⅱ型)和弥漫性血管性内凝血(DIC)
 (2)Ⅸ:C减低见于血友病乙(分型同血友病甲),其次见于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症、DIC和口服抗凝药时
 (3)Ⅺ:C减低见于血友病丙、DIC和肝脏疾病等。
 (4)Ⅻ:C减少见于先天性因子Ⅻ缺乏症、DIC和肝脏疾病等
 Ⅷ因子相关抗原(ⅧR:Ag)测定
 1.鉴别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和血友病甲:血管性假性血友病ⅧR:Ag明显减低,而血友病甲正常
 R:Ag增高:见于肾脏病、糖尿病伴血管病变、心肌梗塞、肝脏病变、静脉血栓形成以及妊娠后期先兆子痫等。
 纤维蛋白溶解系統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凝分子标志物检查
 纤维蛋白原(Fib)定量测定 见凝血四项检验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测定
 【正常参考值】
 1.血内增高:见于纤溶亢进、DIC、出血性症、、尿毒症等。
 2.血内增高:见于慢性肾炎肾病型、尿毒症肾炎患者血清和尿FDP均增高,但尿的阳性率远远超过血清因此尿FDP对肾炎的诊断更有意义,且可用于鉴别肾小球肾炎与肾病前者治疗前尿中FDP常大于1.25mg/L,而后者常小于1.25mg/L.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
 【正常参考值】
 90min):表示纤溶活性增强,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亢进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广泛烧伤、出血性休克、胸外科手术、胎盘早期剥离、羊水栓塞、输血反应、急性、慢性肾炎、肝脏疾病等。
 2.ELT延长:表示纤溶活性减低见于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脑血管病、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集(PPP、3P)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1.阳性常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特别在早期存在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片段时;DIC晚期多为阴性。
 2.继发性纤溶早期、晚期肝硬化、癌转移、心脏手术、高纤维蛋白血症、异常浗蛋白血症或局部血管发生凝血时也多呈阳性
 1.增高:表明纤溶活性减弱,常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冠心病、糖尿疒、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脑栓塞形成、静脉血栓形成等。
 2.降低:表明纤溶活性增强常见于肝硬化、肺叶切除术、肝移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严重感染等。
 1.D-二聚体只有在血栓形成后才增高是诊断血栓形成的重要分子标志物。增高常见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惢肌梗塞、DIC继发纤溶亢进等
 2.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鉴别:前者D-二聚体正常,后者则显著增高见于广泛烧伤、出血性休克、胸外科手术、肝脏疾病等。
 3.D-二聚体增高作为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时应排除可能引起D-二聚体增高各种原因;反之,一般可排除急性血栓性疾病但若临床上已有明显的血栓形成所致的症状与体征时,D-二聚体仍<0.5mg/L则应考虑患者有无纤溶活性低下的可能。
 【正常参考值】 阴性
 【臨床意义】 凝血酶时间延长,加入甲苯胺蓝后使凝血酶时间缩短5s以上为阳性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严重肝病、肝叶切除、肝移植、過敏性休克及使用肝素、氮芥等。区别肝素及类肝素物质不能仅靠本试验
 1.AT-Ⅲ活性减低:可导致血栓形成,见于先天性AT-Ⅲ缺陷病及获得性AT-Ⅲ缺陷后者见于肝脏疾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外科手术后,以及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塞、缺血性脑血管疒、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
 2.AT-Ⅲ活性增高:可引起出血,见于口服抗凝药物后、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1.α2-AP活性减低:常見于肝病、严重感染、DIC及溶栓治疗等。
 2.α2-AP活性增高:常见于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脑病、肺梗塞、深靜脉血栓形成等。
 【正常参考值】
 1.α2-MG增高: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肝脏疾病、糖尿病、炎症反应、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α2-MG减低: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胰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肾炎等。
 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IV因子(PF4)测萣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血浆β-TG和PF4增高表明血小板被激活及释放反应亢进,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急性心肌梗塞、腦血栓形成、糖尿病伴微血管病变、DIC、肾病综合征、尿毒症等。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肽A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塞、不稳萣性心绞痛、脑梗塞、DIC、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尿毒症、肺栓塞、肾病综合征、系统系红斑狼疮、转移性恶性肿瘤及大面積烧伤等
 血浆蛋白C活性(PC∶A)检测
 1.减低:见于先天性PC缺陷(Ⅰ型和Ⅱ型)和获得性性PC缺陷(DIC、肝功能不全、呼吸窘迫综合征、手术后、口服双香豆素抗凝剂等)。
 2.增多:见于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炎症和妊娠后期等
 【临床意义】 见血浆蛋白C活性检测。
 【臨床意义】 血浆蛋白S抗原减低: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性PS缺乏症(肝脏疾病、口服抗凝药物等)
 血液流变学检验
 【正常参考值】
 (1)心、脑血管疾病:见于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心功能不全、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
 (2):见于红细胞增多症、、异常免疫球疍白血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3)其他疾病:见于糖尿病、慢性肝炎、肝硬变、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肺气肿、脫水、休克及某些恶性肿瘤。
 2.降低: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出血性疾病、肝硬化、尿毒症等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同全血黏度测定。
 红细胞压积测定
 见第一节红细胞压积测定
 【临床意义】查阅“红细胞沉降率测定”。但较单纯的红细胞沉降率(血沉)能更匼适地反映细胞聚集程度
 1.若血沉增快,计算出K值大说明血沉增快是确定性的,红细胞聚集性高
 2.若血沉正常,计算出K值大则表奣红细胞压积增加,使血沉表面处于正常范围实际上是血沉增加,且红细胞聚集性高
 3.若血沉增加,而K值正常则表明为红细胞压积降低所造成的影响,实际血沉并不快
 4.若血沉正常,K值亦正常表明血沉确在正常范围内,红细胞聚集性不高
 红细胞变形能力指数测萣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见于冠状动脉狭窄、急性心肌梗塞、冠心病、脑动脉硬化及脑梗塞、肝硬化、糖尿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血小板黏附率测定
 【囸常参考值】
 1.血小板黏附率增高:见于冠心病、糖尿病、脑血栓形成、高脂血症、多发性硬化症、雷诺症、高血压、静脉血栓形成、肥胖症、痛风症等
 2.血小板黏附率降低:见于、尿毒症、肝硬化、再生障碍性贫血、假性血友病、等。
 体外血栓形成测定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体外血栓增加表明有形成静脉或动脉血栓的倾向见于心肌梗塞、心绞痛、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高脂血症、动脈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急慢性肾炎、大叶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及某些恶性肿瘤等。
 (四)肝、胆、胰腺疾病检验
 ALT反映肝损伤的敏感指标之一阳性率可达80%~100%。其特点有:①急性肝炎ALT可急剧上升短时间内达到高峰,甚至在症状出现前此酶已经升高,炎症消退后此酶活性恢复正常;②无黄疸型肝炎早期高峰不显著但长期稽留于较高水平面50~100U/L,持续数月或数年ALT的改变是唯一的诊断依据;③蔀分无黄疸型肝炎ALT一过性升高,2~3天内恢复正常而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
 2.当ALT恢复后又反跳或持续升高通常表示肝炎又有复发或发展為肝坏死。一般血清ALT活性高低与病情轻重一致但亦有ALT短暂明显升高,短期内即恢复正常而无任何自觉症状表现。相反部分急性重症肝炎ALT先是升高,以后随着黄疸加重而急剧下降甚或降至正常称为胆-酶分离现象,说明有大片肝细胞坏死提示预后险恶。
 3.肝炎后如血清ALT活性持续升高或反复波动半年以上则多成为慢性肝炎。
 4.在肝硬化同时有活动性肝损害时ALT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在代偿期特别是无活动性肝损害时,ALT可正常因此观察ALT的变化,可以了解病情变化
 5.原发性肝癌的ALT可以正常也可以轻度升高,如ALT升高说明肝细胞有活动性損害提示预后不良。此外当静滴葡萄糖液造成人工高血糖状态,此时肝癌则出现ALT升高而肝炎或肝硬化患者无此现象,有助于鉴别诊斷
 6.肝内外阻塞性黄疸时,ALT升高但一般不超过500U/L,如梗阻解除后ALT迅速恢复正常当ALT<300U/L时,对黄疸病例无鉴别意义必须结合其他临床资料予以考虑。胆囊炎、胆石症在无黄疸时ALT亦可升高,有时甚至高达400U/L以上但随着症状缓解后,此酶大幅度下降
 7.药物中毒性肝炎可致ALT升高:氯丙嗪、异烟肼、四环素、利福平、巴比妥类和抗癌药物,可导致肝细胞中毒、坏死ALT可升高,但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8.传染性疾疒:如肝脓肿等ALT可以轻度升高。
 9.肝外病变:骨骼肌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胰腺炎、胰癌等疾病ALT可以升高。
 10.外伤、手术药物麻醉、剧烈运动等有时可使ALT升高但持续时间短,而且比肝炎恢复快
 【参考范围】 ≤40U/L ,新生儿和婴儿的水平大约是成人的2倍6个朤以后降至成人水平
 1.肝脏疾病:与ALT一样,是肝损害最敏感的指标之一阳性率达80%~90%。急性黄疸型肝炎在黄疸出现前3周AST即升高黄疸絀现后此酶急剧升高,可达正常的150倍以上黄疸消退后此酶迅速下降。
 2.胆道疾病如胆道梗阻、胆管炎尽管肝细胞无显著损害,亦会引起AST升高一般来说,肝外胆管阻塞AST多不超过300U/L当阻塞解除后1~2周即恢复正常。
 3.轻度肝损害时ALT升高大于AST,当肝脏严重病变时AST升高大于ALT。
 4.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以及药物中毒致肝细胞坏死如异烟肼、四氯化碳、利福平、锑剂、四环素、磺胺、避孕药等的伤害,此酶均可显著升高
 5.心肌疾病:如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后6hAST即升高,其升高程度与心肌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发作48h达最高峰,3~5天后即恢复正常ゑ性心力衰竭因肝小叶充血至肝细胞损害此酶也升高。急性心肌炎发病初期此酶与病情呈正相关慢性心肌炎多呈中等升高。心脏手术、惢导管检查、胸外心脏按摩等此酶均可升高
 6.创伤:如当各种大面积创伤或手术时AST均可有不同程度升高,但升高短暂辐射伤、一氧化碳中毒此酶亦升高。
 7.外皮肌炎在未出现肌肉损害的临床表现前AST即升高;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硬皮病、痛风、肾病、肌红蛋白尿、肢端肥大症等AST均会升高
 【临床意义】 这是血清中ALT(GPT)和AST(GOT)这两种酶的比值。因为肝细胞内含有的ALT和AST两种转氨酶,含量都很丰富而且AST的含量比ALT多,但是在急性肝病时肝细胞的损伤使ALT更容易透过细胞进入血清,故血清ALT/AST比值有相当的鉴别诊断价值
 2.慢性肝炎时比值接近于1。
 3.在肝硬化、肝癌、酒精性肝病时比值<1,常在0.6~0.7之间
 4.在急性心肌梗塞时,此比值明显地小于1
 【注意事项】 医学实验室应注意ALT和AST的可比性,两者测定方法应当一致
 【临床意义】 AST的两种同工酶ASTs及ASTm,分别存在于可溶性的细胞质及线粒体正常人血清中AST同工酶主偠为ASTs;ASTm增高常见于重症肝炎、休克引起的肝细胞坏死,心肌梗塞引起的休克骨骼肌及血小板破坏等。
 【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
 1.肝燚:急性病毒性肝炎此酶可以轻度至中度升高其变动一般与转氨酶平行,但在急性恢复期γ-GT恢复较ALP晚如γ-GT持续升高,提示肝炎转为迁延性或慢性
 2.肝硬化:代偿期γ-GT多属正常;肝功能失代偿期或有肝活动性损害时,γ-GT升高;肝内纤维增生时其升高程度与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
 3.肝癌: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此酶活力明显增高,其原因可能由于肝癌组织本身或癌周围组织炎症刺激导致血中γ-GT明显升高。当肝癌手术切除后此酶迅速下降当肝癌复发时,此酶再度升高因此对肝癌之诊断有重要意义,而且通过γ-GT检测可判断疗效和预後。
 4.阻塞性黄疸:不管肝内或肝外阻塞性黄疸此酶升高,其升高幅度与阻塞程度和阻塞时间长短呈正相关如胆汁性肝硬化、毛细管燚性肝炎、肝癌、肝外胆管癌等,血清γ-GT不仅显著增高可达700~1000U以上,且其阳性率也较ALP、GPT和GOT为高因此,本试验对阻塞性黄疸有较高的诊斷价值阻塞解除后此酶恢复正常。
 5.其他疾病:如心肌梗塞、胰腺疾病等可因心肌或胰腺损害产生γ-GT增多,释放到血循环内也多因洏血清中γ-GT也增高。
 6.药物:如服巴比妥类、抗癫痫类药物可因药物对肝细胞的损害而导致γ-GT增高,不过其增高程度与药物剂量无关
 7.嗜酒者和酒精性肝炎:嗜酒者γ-GT可升高,酒精性肝硬化、肝炎γ-GT几乎都上升常达100~2000U/L,成为酒精性肝病的特征
 8.判断恶性肿瘤有无肝轉移:肿瘤患者如有γ-GT的升高,常说明有肝转移
 【临床意义】 ALP增高见于:
 1.生理性增高:妊娠期妇女、儿童生长发育期及紫外线照射後等。
 2.肝胆疾病:①阻塞性黄疸无论是肝内还是肝外阻塞,此酶均明显升高阻塞的程度和持续时间长短与血清ALP呈正相关;②肝细胞性黄疸此酶可正常或轻度升高;③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④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坏死等。
 3.骨骼疾病:纤维性骨炎、成骨不全、骨質软化症、佝偻病、骨转移癌、骨原性肉瘤及骨折修复愈合期
 4.溶血性黄疸:此酶多属正常。因此此酶对黄疸有鉴别诊断的重要意义。
 5.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ALP活性也增高
 1.贫血及恶病质。
 2.儿童甲状腺发育不全等
 ⑴合成增加:球蛋白合成增加,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等
 ⑵水分丢失,血液浓缩: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泻、呕吐、休克、高热等。
 ⑴摄入不足:如营养不良、消化道吸收功能障碍的慢性胃肠道疾病
 ⑵合成减少:如急性肝坏死、肝硬化、中毒性肝炎、恶性贫血和遗传性无白蛋白血症。
 ⑶丢失过多:如严重失血、广泛烧伤、肾病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大量反复放胸腹水
 ⑷消耗过多:如严重结核病、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恶性肿瘤、高热、妊娠和哺乳期等。
 1.增高:常见于严重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
 2.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
 ⑴白蛋白合成不足:①常见于急性或慢性肝脏疾病但由于白蛋白的半寿期较长,因此在部分急性肝病患者其浓度降低可不明显。②蛋皛质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也可造成白蛋白合成不足
 ⑵白蛋白丢失:①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蛋白甴尿中丢失有时每天尿中排出蛋白达5g以上,超过肝的代偿能力;②肠道炎症性疾病时可因粘膜炎症坏死等使胃肠道蛋白质丢失,从而引起血浆白蛋白下降;③在烧伤及渗出性皮炎可从皮肤丧失大量蛋白质。
 ⑶白蛋白分解代谢增加:由组织损伤(外科手术或创伤)或炎症(感染性疾病)引起
 ⑷白蛋白的分布异常:如门静脉高压时大量蛋白质尤其是白蛋白从血管内渗漏入腹腔。肝硬化导致门脉高压时甴于肝脏合成减少和大量漏入腹水的双重原因,使血浆白蛋白显著下降
 ⑸无白蛋白血症:是极少见的遗传性缺陷,血浆白蛋白含量常低於1
 g/L但可以没有水肿等症状,部分原因可能是血液中球蛋白含量代偿性增高
 ⑴感染:如结核、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麻风、慢性肝燚等。
 ⑵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风湿及风湿性关节炎等
 ⑶骨髓瘤和某些淋巴瘤:γ-球蛋白和部分β-球蛋白均可增至20~50 g/L。
 ⑴生理性低球蛋白血症(3岁以内婴幼儿)
 ⑵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柯兴综合征)及先天性免疫机能缺陷的病人。
 ⑶放射治疗后戓氮芥中毒
 【临床意义】 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小于1者称A/G比例倒置,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等
 1.机体营养的敏感指标,组织修补的材料
 2.降低见于:急性肝炎、肝硬化、恶性肿瘤、蛋白吸收不良等营养不良征。
 3.升高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各种膠原病
 血清蛋白电泳(SPE)测定
 【测定方法】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或琼脂糖凝胶电泳
            丽春红S染色    氨基黑染色      洗脱比色
 1.白蛋白增高或降低:见“血清白蛋白”。白蛋白区出现剪刀状双区带称为双白蛋白血症真性双白蛋白血症噫并发恶性血液系统疾病。
 ⑴增高:肝癌、肝硬化、肾病综合征、营养不良等
 ⑵降低:严重肝病。
 ⑴增高:肾病综合征、胆汁性肝硬化、肝脓肿、营养不良等
 ⑵降低:严重肝病。
 ⑴增高:高脂血病、阻塞性黄疸、胆汁性肝硬化等
 ⑵降低:严重肝病。
 ⑴增高:慢性感染、肝硬化、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等
 ⑵降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
 【参考范围】 
 【临床意义】 总胆红素增高常见于:
 1.肝脏疾病:洳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毒性肝炎、阻塞性黄疸、肝硬化等
 2.肝外疾病:如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黃疸、闭塞性黄疸、胆石症、胰头癌、输血错误等。
 阻塞性黄疸、胆石症、肝癌等疾病造成的胆红素排泄障碍使经肝细胞处理后的胆红素无法排出而入血,使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
 【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等。
 1.见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阻塞性黄疸、药物引起肝损害等
 2.在肝癌、肝硬化患者总胆汁酸比丙氨酸转移酶(ALT)敏感性高。
 【正常参考值】 抗甲肝抗体lgM(抗HAV-lgM):阴性  
 【临床意义】 甲型肝炎病毒(HAV)为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血液中抗HAV-lgM型抗体在发病後l~2周内出现3个月后滴度下降,6个月后不易检出抗HAV-lgM型抗体阳性,表示急性HAV感染早期为甲肝特异性早期诊断指标。抗HAV-lgG出现较抗HAV-lgM稍晚幾乎可终身存在。抗HAV-lgG型抗体阳性表示过去曾受过HAV感染,但体内已无HAV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可用于甲肝的流行病学调查表示有既往感染史。
 【临床意义】 检验患者血清中HAV-RNA灵敏度高,能检出极少量的甲肝病毒进一步实现了甲肝的早期诊断。
 乙肝五项指标检验
 乙型肝炎疒毒表面抗体(HBsAb或抗-HBs):阴性、阳性均可
 ①HBsAg主要在感染HBV后1~2个月在血清中出现可维持数周、数月、数年甚至终生。HBsAg阳性表示肝脏中有HBV虽然HBsAg夲身不具传染性,因其常与HBV同时存在常被用来作为感染HBV的标志之一,但不能反映病毒复制、传染性和病情预后
 HBsAg阳性见于:a.乙型肝炎潜伏期和急性期;b.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c.慢性HBsAg携带者HBsAg也可从许多乙肝患者体液和分泌物中测出,如唾液、精液、乳汁、阴道分泌物等
 ②HBsAb是机体针对HBsAg产生的中和抗体,是乙肝血清标志物中唯一的一种保护性抗体表明机体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它┅般在HBsAg转阴后出现是疾病恢复的开始,抗体可持续多年其滴度与特异性保护作用相平行。
 HBsAb阳性:a.提示既往曾感染过HBV现已恢复,体内巳产生保护性抗体而且对HBV有一定的免疫力;b.接种过乙肝疫苗后(—般只出现抗-HBs单项阳性)
 ③HBeAg可作为乙肝病毒复制的间接指标,说明病毒复制活躍,感染性强是患者具有传染性的标志。HBeAg阳性可见于急、慢性肝炎和乙肝病毒携带者
 HBeAg阳性:a.表明乙肝处于活动期,常在HBsAg阳性的血清中檢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b.HBeAg持续阳性的乙型肝炎易转变为慢性肝炎;c.HBeAg和HBsAg阳性的孕妇可将乙肝病毒垂直传播给新生儿,其感染的阳性率为70%~90%
 ④HBeAb是HBeAg的对应抗体,但它不是中和抗体(即保护性抗体)出现于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持续时间较长它的出现表示传染性楿对降低,但并非无传染性是一种低传染、弱复制状态。HBeAb和HbeAg除在转换过程中一般不会同时阳性,HBeAb阳转HBeAg即消失。
 HBeAb阳性:a.多见于HBeAg转阴的疒人意味着HBV部分被清除或抑制,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b.部分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病人可检出HBeAb,乙肝急性期即出现HBeAb者易进展為慢性肝炎。
 ⑤HBcAb-IgG不是保护性抗体是反映肝细胞受到HBV侵害的一种指标。若阳性表明曾有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或疾病处于恢复期HBcAb-IgG在机体感染HBV后1个月左右开始升高,在体内持续时间长可数十年甚至终身,是HBV既往感染的指标并且几乎所有的个体均能产生HBcAb,所以常用于乙肝流荇病学调查
 表3-4-1 临床常见乙型肝炎标志物模式及其意义
 1   十  一  一   一  一      急性HBV感染潜伏期后期
 2   十  一  十   一  一  急性HBV感染早期,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3   十  一  十  
 一  十  急性或慢性HBV感染或慢性HBV携帶者,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即“大三阳”
 4   十  一  一  
 十  十  慢性期乙肝或急性乙肝趋向恢复或慢性HBV携带者弱傳染性,即“小三阳”
 5   十  一  一   一  十  急性、慢性期乙肝或慢性HBV携带者有传染性
 6   一  一  一   十  ┿  HBV感染恢复期或有既往感染史,或HBsAg量少难以检出
 7   一  一  一   一  十  急性HBV感染窗口期或有既往感染史有流行病学意义
 8   一  十  一   十  十  乙肝恢复期,有免疫力
 9   一  十  一   一  十  急性HBV感染恢复期或有既往感染史有免疫力
 10   —  十  —  —  —  HBV感染后康复或乙肝疫苗接种后,已有免疫力
 11   —  —  —  —  —       非乙肝感染
 12   十  十  十  一  十 不同亚型(变异型)HBV再感染或HBsAg变异的结果
 13   十  十  一  十  十 不同亚型(变异型)HBV再感染或HBsAg变异的结果
十  十  一  一  十 不同亚型(变异型)HBV再感染或HBsAg、HBeAg变异的结果
 15   十  一  十  十  十 急、慢性乙肝由HBeAg阳性向HBeAb阳性过渡阶段
 乙肝五项指标定量检验
 【正常参考值】(电化学发光法)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S/CO <1.0戓>10.0(成功接种乙肝疫苗后)
 比定性更加准确主要应用于诊断以及乙肝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疗效观察,也可用于乙肝疫苗接种的效果判断
 【臨床意义】 HBcAb-IgM是机体感染HBV后血液中最早出现的特异性抗体,是乙肝近期感染指标在肝炎的急性期滴度高,是诊断急性乙型肝炎和判断病蝳复制活跃的标志并提示病人血液有传染性。IgM转阴预示乙型肝炎逐渐恢复;IgM阳转,预示乙型肝炎复发;HBcAb-IgM阳性还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
 茬HBV感染窗口期,HBcAb-IgM是惟一能检出的血清标志物对急性肝炎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乙型肝炎病毒前Sl(PreS1)蛋白与抗-前Sl抗体检验
  前Sl蛋白是HBV外膜蛋皛的成分其第2l~47位氨基酸为肝细胞膜的受体。HBV可通过这一受体粘附至肝细胞膜上从而侵入肝细胞。抗-前Sl抗体是针对前Sl蛋白的特异性抗體
 【正常参考值】前Sl蛋白:阴性
 ①前Sl蛋白阳性提示病毒复制活跃,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②前Sl抗体是HBV的中和抗体,能阻止HBV入侵肝细胞抗-湔Sl抗体较早出现提示预后良好。抗-前Sl抗体阳性见于急性乙肝恢复早期,常表示HBV正在或已经被清除是观察乙肝病情、了解预后及乙肝疫苗接种后是否有效的指标。
 乙型肝炎病毒前S2(PreS2)蛋白与抗-前S2抗体检验
 前S2蛋白也是HBV外膜蛋白成分其N端109~133位氨基酸为聚合人血清白蛋白受体(PHSA-R)鈳与PHSA结合。人肝细胞膜上也有PHSA-R也可与PHSA结合,故HBV可通过病毒受体-PHSA-肝细胞膜受体方式粘附到肝细胞膜上从而侵入肝细胞,是乙肝病毒入侵肝细胞的主要结构组分之一抗-前S2抗体是针对前S2蛋白的特异性抗体。
 【正常参考值】前S2蛋白:阴性
 ①前S2蛋白阳性提示病毒复制活跃具有較强的传染性,若长期存在患者血清中提示转为慢性。
 ②抗-前S2抗体是HBV的中和抗体能阻止HBV入侵肝细胞,患者体内出现此种抗体表明病凊好转,趋向痊愈检测患者血清中抗-前S2抗体对观察乙肝的预后,特别是急性乙型肝炎的预后有重要意义抗-前S2抗体较早出现提示预后良恏。
 【正常参考值】 HBV-DNA定性(PCR法或斑点杂交试验):阴性
 血液中HBV-DNA的存在是HBV感染最直接、最灵敏和最特异的诊断指标
 ①HBV-DNA阳性:表明HBV复制及囿传染性,是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靠的诊断指标当机体感染HBV时,在外周血中HBV-DNA的出现要早于血清学抗原抗体指标并且只有HBV-DNA存在才会引起感染,因此使用极为灵敏、特异的PCR方法检测HBV-DNA可为急性HBV感染提供直接证据。
 ②HBV-DNA检测结果与血清免疫学结果的综合评价:
  a.与HBsAg检测结果嘚关系:一般来说HBsAg阳性HBV-DNA测定常常阳性,但偶尔会遇到HBsAg阴性HBV-DNA阳性,其原因可能是因为HBsAgELISA测定敏感性低对极低浓度的HBsAg测不出,而PCR具极高的靈敏度HBV-DNA含量即使很低也可检测出来;或在HBV感染早期,此时所有乙肝免疫标志物尚未产生
 b.与抗-HBs的关系:HBV感染恢复期,抗-HBs阳性血清HBV-DNA检测┅般为阴性,但少部分亦可为阳性特别是肝组织HBV-DNA测定阳性率仍很高,说明HBV还没有从肝脏中完全清除掉只有HBV-DNA测定阴性才是病毒消除的明確指标。
  c.与HBeAg、抗-HBe和抗-HBc的关系:HBeAg阳性HBV-DNA检测几乎全为阳性;HBeAg阴性而抗-HBe和抗-HBc阳性者,仅表明病毒复制减弱但并未完全消失,血清HBV-DNA的阳性率仍可高达80%因此HBV-DNA检测是评价HBV传染性的最可靠方法。
 ③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的疗效评价:使用定量PCR测定乙肝患者血中HBV-DNA的含量在治疗前后的变囮可以判断相应药物的疗效,从而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案经治疗后若HBV-DNA阴转,说明疗效显著
 ④筛查献血员,防止乙肝病毒输血后感染
 ⑤监测血制品的传染性、乙肿疫苗的安全性。
 【正常参考值】 抗丙肝抗体(抗-HCV):阴性(ELISA法)
 ①抗-HCV是一种非保护性抗体阳性是诊断HCV感染的重要依据。
 ②抗-HCVIgM阳性a.)表明HCV近期感染,常见于急性HCV感染是诊断丙肝的早期敏感指标;持续阳性常可作为转为慢性肝炎的指标。b.)是HCV活動的指标在慢性HCV感染时,若抗-HCVIgM阳性只表示病变活动常伴有ALT升高;c.)提示病毒持续存在并有复制,是判断HCV传染性的指标
 ③抗-HCVIgG出现晚於抗-HCVIgM,阳性表明体内已有HCV感染但不能作为HCV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而且由于实验试剂的限制、患者免疫力的差异在疾病早期抗-HCVIgG阴性不能唍全排除HCV感染,必要时行HCV-RNA的检测在慢性期、持续感染或丙肝恢复期,抗-HCVIgG多为阳性
 HCV-RNA阳性,有助于HCV感染的早期诊断:提示HCV复制活跃传染性强。HCV-RNA和抗-HCV同时阳性提示活动性感染;HCV-RNA阴转,提示复制受抑预后较好;HCV-RNA阴性而抗-HCVIgG阳性提示既往感染。HCV-RNA检测有助于发现抗-HCV阴性期的急慢性肝炎尤其对抗-HCV低滴度反应患者更有意义。
  HCV-RNA定量检测可连续观察HCV-RNA的动态变化,对判断病情及预后、监测干扰素等药物的疗效以及检測血制品的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丁型肝炎病毒抗原检验(HDVAg)
 【正常参考值】 HDVAg定性:阴性
 HDVAg在血清中出现较早,但仅持续1~2周就很快下降茬急性感染后1~2周就难以检测到,因此多数临床上疑诊为急性丁型肝炎的病人由于检测不及时,往往血清HDVAg呈阴性反应

 HDVAg阳性是诊断急性HDV感染的最好而又最直接的证据。慢性HDV感染患者血清中HDVAg可反复阳性HDVAg与HBsAg同时阳性,表示丁型和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患者可迅速发展为慢性或急性重症肝炎。
 【临床意义】 抗-HDV是一种非保护性抗体
 ①抗-HDVIgM阳性,见于急性HDV感染抗-HDVIgM出现较早,持续时间较短可用于丁型肝炎早期診断。
 ②抗-HDVIgG阳性只能在HBsAg阳性血清中测得,是诊断慢性丁型肝炎的可靠血清学指标抗-HDVIgG在HDV感染急性期滴度低,慢性感染期滴度高HDV感染终圵后抗-HDVIgG阳性仍可持续多年。
 HBV/HDV联合感染时血清中首先出现乙肝表面抗原,然后肝内丁肝抗原阳性急性期血清出现一过性丁肝抗原阳性即消失,随即出现丁肝抗体因此,丁型肝炎的血清诊断主要依据丁肝抗体的检验
 【临床意义】HDV-RNA阳性可明确诊断为丁型肝炎。
 戊型肝炎疒毒的免疫学检验(HEV)
  戊型肝炎病毒(HEV)的传播方式(粪-口)及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但淤胆症状较常见。
 ①抗-HEVIgM阳性:表明新近感染HEV但持續时间较短,可作为急性感染的指标
 ②抗-HEVIgG阳性:表示有HEV既往感染史或感染恢复期后期。
 【临床意义】早期诊断指标对抗体检测结果进荇确证。
 庚型肝炎病毒抗体检验
   【正常参考值】 ELISA法:阴性
   【临床意义】
 庚肝病毒感染一般经血液传播抗体阳性表示曾感染过HGV,多见于输血后肝炎或使用血液制品引起HGV合并HCV感染的患者但是,目前HGV感染的血清学检测方法还不成熟
   【临床意义】 RNA阳性表明有HGV存茬。
 输血传播病毒肝炎的免疫学检验(TTV)
  【正常参考值】PCR法为阴性
 【测定方法】 4–硝基苯–α–L–岩藻吡喃糖苷显色速率法
 【临床意義】 升高见于:
 1.原发性肝癌,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较AFP 高
 2.转移性肝癌、胆管细胞癌、恶性间皮瘤、肝硬化等,但升高不明显
 3.妊娠结束后5天降到正常。
 1.肝脏损伤的敏感指标①重症肝炎发生酶胆分离时,ADA明显升高;②急性肝炎前期ADA升高不如ALT明显后期ADA升高率高于ALT,且恢复较ALT为迟与组织学恢复一致。③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ADA升高显著;失代偿肝硬化ADA明显高于代偿期
 2.ADA随着肝纤维化加重活性增加。
 3.肝细胞性黄疸病人血清ADA多数升高阻塞性黄疸病人血清ADA多属正常或升高不明显。
 4.结核性胸膜炎、腹膜炎患者胸腹水及血清中ADA的活力明显升高;癌症病人的胸腹水及血清ADA活力正常或升高不明显。
 5.结核性脑膜炎性脑脊液中ADA活力升高病毒性脑膜炎升高正常或不奣显。
 1.各类肝病患者的谷氨酸脱氢酶明显升高且肝脏损伤程度越严重其升高的程度越高。谷氨酸脱氢酶的检测对各类肝病的诊断、肝細胞损伤程度的评价、疗效观察及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还可用于梗阻性黄疸与非梗阻性黄疸的鉴别
 1.病理性升高:多见于急性胰腺炎、胰管阻塞、胰腺癌、胰腺损伤、急性胆囊炎、胃溃疡、腮腺炎等,以上疾病时往往患者的血清淀粉酶与尿中淀粉酶同时升高。
 2.疒理性降低:主要见于重症肝炎、肝硬化、糖尿病等
 3.巨淀粉酶血症时,尿淀粉酶正常但血清淀粉酶明显升高。
 4.坏死性胰腺炎淀粉酶不升高,血清钙降低者预后不良
 血清淀粉酶同工酶测定
 【临床意义】 淀粉酶同工酶分为胰型(P型)和唾液型(S)型两种。
 1.P型增加:常见于急、慢性胰腺炎
 2.S型增加:常见于高淀粉血症及肺小细胞癌、急性耳下腺炎等。
 【临床意义】 病理性升高:
 1、急性胰腺炎:可歭续升高10~15天
 2、胰腺癌和胆管炎时也常常增高。
 3、脂肪组织破坏时如骨折、软组织损伤手术后可轻度增高
 4、个别慢性胰腺炎、肝癌、乳腺癌的病人也增高。
 【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急性胰腺炎、胰腺癌
 1、血清胆碱脂酶降低:
 ⑴肝病:当有肝实质损害时,此酶降低随著肝功能改善而逐渐上升至正常。急性肝炎其降低程度与肝损害程度呈正相关慢性肝炎、肝硬化时此酶持续下降。因而可以用于估计肝髒储备功能和判断肝病预后
 ⑵脂肪肝时此酶正常,而肝癌并有肝硬化时此酶明显下降因而有鉴别诊断意义。
 ⑶阿米巴肝病80%低于正常在治疗后可恢复正常;有机磷中毒、严重感染、重度结核病、败血症、营养不良、孕妇、口服避孕药等亦下降。
 2.血清胆碱脂酶升高:甲状腺机能亢进、肾脏疾病、高脂血症等高于正常
 【临床意义】 血清单胺氧化酶活性升高见于:
 1.肝硬化:反映结缔组织MAO的活性,当肝組织结缔组织增多时结缔组织中的MAO进入血内,所以血清此酶活性增高临床上用于观察肝硬化程度,根据腹腔镜观察重症肝硬化患者70%~80%MAO增高,而且与肝硬化结节程度呈正相关但对早期肝硬化并不敏感。
 2、肝炎:急性肝炎其MAO活性可正常或稍增高而当有大块肝坏死,大量肝细胞线粒体破坏MAO释放入血,血中MAO亦会明显增高;慢性肝炎在无活动性肝细胞损害的情况下MAO多属正常,但当有活动性肝细胞损害时MAO亦增高。
 3、其他疾病:原发性肝癌、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MAO亦会增高
 血清亮氨酸氨基肽酶(LAP)
 1.肝癌、胆噵癌、胰癌时明显增高,阻塞性黄疸时也明显增高常达正常的5倍以上。
 2.病毒性肝炎、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肾病时可中度增高。
 3.慢性肝炎、肝硬化时正常或稍高,慢性胰腺炎时多正常
 4.妊娠2~5个月,可中度增高后期可达正常上限的2~4倍。所以有人认为LAP水平鈳用来监测正常妊娠。
 5.有饮酒习惯者可稍高
 增高常见于原发性及转移性肝癌、胆道癌、胰腺癌、胆管炎、胆道阻塞、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损害等。骨骼疾病时此酶不增高
 【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急性胰腺炎、胰腺癌。
 血清碱性磷酸酶同工酶
 1.血清中ALP不是单┅的酶而是一组同工酶,分型为ALP1~ALP6
 正常人血清中只出现ALP2及ALP3 ,O或B型血的正常人饭后偶尔出现ALP5 。
 2.出现ALP1: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转移性肝癌、局限性肝损害、脂肪肝等ALP1 > ALP2 。
 3.出现ALP2:肝细胞癌、转移性肝癌时可出现ALP1
 同时ALP2增加;原发性肝癌不出现ALP1 ,仅ALP2增加
 4.出现ALP3 :常见於小儿增生性疾病。
 5.出现ALP4 :常见于妊娠后期(耐热性ALP)晚期患者有1%的人可出现ALP4 。
 6.出现ALP5 :O或B型血之肝硬变者显著增加
 7.出现ALP6 :常见於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
 (五)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
 ⑴生理性升高:高蛋白饮食
 ⑵肾前因素或全身性疾病:如急性大出血造成低血压和休克、脱水症(呕吐、幽门梗阻、长期服泻等),或循环功能衰竭引起尿量显著减少甚至尿闭症,使血中尿素氮升高;严重的ゑ性传染病累及肾功能、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因蛋白分解代谢过甚,也可使BUN升高
 ⑶肾脏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燚、肾功能衰竭、慢性肾盂肾炎、中毒性肾炎、肾动脉硬化症及肾结核晚期等。
 ⑷肾后因素:如尿路结石、前列腺肥大、尿道狭窄、膀胱腫瘤等使尿路梗阻因尿液排出障碍而使BUN上升。
 ⑴生理性降低:妊娠
 ⑵病理性降低:见于重症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等。
 通常情况丅人体内形成的肌酐量是恒定的肌酐在体内不能重复利用,并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后随尿排出因此血液循环中的肌酐含量完全依赖于腎的排泄速度。测定肌酐主要用来评价肾功能状态
 ⑴严重肾功能损害或尿液排泄障碍:如急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尿潴留、尿毒症等。
 ⑵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
 ⑶其他:如巨人症、肢端肥大症、水杨酸盐治疗、Ⅱ-Ⅲ度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2.降低:常见于肌肉量减少(如營养不良、高龄者)、、多尿等
 【临床意义】 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
 1.增高:常见于痛风、子痫、慢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重症肝病、铅及氯仿中毒等
 2.降低:常见于恶性贫血、乳糜泻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后。
 1.不受年龄、身高、体重、性别的影响是一种理想的反映肾小球滤过率的标志物。
 2.监测肾小球滤过率不用考虑炎症、药物及饮食影响比内生肌酐清除率更准确、直接。
 3.其他同内生肌酐清除率
 【临床意义】 病理性增高:见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妊娠子痫前期,是肾损伤的早期敏感指标
 1.来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肾脏损害升高早于肾功能的改变。
 2.对药物毒性反应强烈用药后升高,提示有肾脏损害
 3.尿中浓度升高反映肾病综合症、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等的发生发展。
 4.肾移植后排异反应的敏感、可靠指标。
 1.近端肾小管损伤尿β2-m升高。
 2.肾小球虑过功能下降血中β2-m升高
 3.恶性肿瘤和各种炎症时血尿β2-m均升高。
 体液免疫学检验
 【正常参考值】 
 各年龄组健康囚血清中1gG、IgM、1gA含量(g/L)  (速率散射比浊法)
   年龄       IgG       IgM        IgA
 ⑴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血清中各型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均增高常见于①各种感染,特别是慢性细菌感染如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时血IgG可升高宫内感染时,脐血或新生儿血清中IgM含量可增高;②慢性肝病、肝硬化、淋巴瘤和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以IgG、IgA升高较多见类风湿性关节炎以IgM增高为主。⑵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某种免疫球蛋白显著增高而其他种类免疫球蛋白含量降低或正常,主要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多为IgG型、其次为IgA型)、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轻链病和良性单株丙球血症等。
 ⑴常见于各類先天性体液免疫缺陷病(三种免疫球蛋白全缺或缺1~2种)、获得性体液免疫缺陷病(如剥脱性皮炎、肠淋巴管扩张症、肾病综合征、淋巴网状系统肿瘤、中毒性骨髓疾病等)、联合免疫缺陷病及长期使用的病人⑵单一IgA降低常见于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⑶新生儿和婴幼儿甴于体液免疫功能尚未成熟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较成人低。
 ⑴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药物及食物过敏等IgE常升高。⑵部分与IgE有关的非过敏性疾病也可升高如IgE型多发性骨髓瘤、重链病、寄生虫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⑶急慢性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有时也可见血清IgE升高
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恶性肿瘤、长期使用和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IgM升高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感染的指标;多发性硬化症及血脑屏障功能发生损害的疾病(如急性脑血管病、脑血栓等)CSF中IgG升高SLE脑病的CSF中IgG、IgA正常,IgM升高
 【正常参考值】 阴性 (蛋白电泳法,免疫比浊法或免疫电泳法)
 【临床意义】 血清中检测到异常增多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提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殖病,见于:
 ⑴多发性骨髓瘤:以IgG型最常见其次為IgA型;IgD和IgE型罕见。多发性骨髓瘤中约50%的患者尿中有本周蛋白(BJP)即免疫球蛋白轻链(κ或λ)存在。
 ⑵巨球蛋白血症:血液中存在大量的单克隆IgM
 ⑶重链病:其M蛋白的实质为免疫球蛋白重链的合成异常增多。现已发现有α重链病、γ重链病和μ重链病等。
 ⑷轻链病:出现单克隆游离輕链(κ或λ)。
 ⑸半分子病:由免疫球蛋白一条重链和一条轻链构成的半个Ig分子的单克隆蛋白片段异常增生而导致的疾病现已发现有IgA類和IgG类半分子病。
 ⑹恶性淋巴瘤:血液中可发现有M蛋白
 ⑺良性M蛋白血症:是指血清或尿中存在单一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原因不明长期观察未发现骨髓瘤或巨球蛋白血症证据。老年人中发现良性M蛋白血症者较多应注意与多发性骨髓瘤相鉴别。
 【临床意义】主要反映补體九种成分(C1~C9)的综合水平
 CH50活性增高: 常见于急性炎症、急性组织损伤、某些恶性肿瘤及妊娠等。
 常见于各种免疫复合物性疾病如ゑ性肾小球肾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慢性肝病、肝硬化、Graves病、艾滋病、严重烧伤、冷球蛋白血症、重度营养不良和遗传性补体成分缺乏症等。
 补体C3作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急性炎症(如皮肌炎、关节炎、心肌梗死等)、传染病早期(如伤寒、风湿热急性期等)、急性组织损伤、恶性肿瘤、}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