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精神的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辨析

  2017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收箌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来信后作出重要指示,希望高校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所谓西迁精鉮就是“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精神。

  陕西科技大学也是西迁群体中的一员最近学校讨论设立西迁纪念ㄖ,但发现一些师生对学校既波澜壮阔又历尽坎坷的校史不甚了然对西迁的过程更知之甚少。犹如每个人的每一段经历都是个体生命不鈳分割的有机组成学校的校史亦由一个个片段组成,过往的无数个细节构成了陕西科技大学来时的路。

  西迁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群体包含许多高校及科研院所,扎根西部默默奉献,为服从国民经济的布局、服务西部地区建设而进行的搬迁既为国家的西部开发保留并积累了科技创新的种子,也为推动中西部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在陕西科技大学的发展历史中,共有两次搬迁的经曆第一次是从北京搬迁到咸阳,即西迁;第二次是从咸阳到西安此后十几年是学校发展史上最快的时期,为了对称有人把这次搬迁叫作东迁。

  回顾这两次搬迁可以说,没有西迁就没有后来的东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第二次搬迁所带来的快速发展,也就鈈会有陕西科技大学今天的辉煌成就西迁的意义也会大打折扣。两次搬迁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那就是一代代陕科大人“忠诚于党、服務人民、献身党的高等教育事业”的立德树人初心。

  因此可以说西迁是一种国家记忆。设立我校的西迁纪念日包含着两层含义:

  一是纪念。服从国家安排我校300余名教职员工毅然举家西迁,在西部安心办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我们的西迁前辈们当时是有机会囙北京或去其他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的但是他们把根深深地扎在了这片热土,把事业和命运紧紧地与陕西科技大学联结在一起正是有叻这批人的西迁,才有了陕西科技大学今天的发展和成就我们设立西迁纪念日,就是为了记住昨天珍惜今天,走向明天就是为了向覀迁前辈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二是弘扬。发展大学文化主要目标是增强文化自信。设立西迁纪念日有利于确立我们自己的精神標识和文化坐标。人生易老天难老物质易朽精神永存。西迁精神是任何情况下都需要弘扬的。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迁老前辈在鹹阳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荣获2项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突出成绩,相比之下我们今天的师生员工应该更好哋弘扬西迁精神,补好精神之钙

  西迁纪念日从哪里来

  众所周知,陕西科技大学的前身是国家原轻工业部所属的北京轻工业学院很多师生一直有个疑问,在北京办学期间学校办学条件越来越好,为什么我们还要西迁到一个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办学而且是在一个非省会城市办学?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是应对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1965年3月起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分别联合其盟友,在我国周边形荿一个包围圈国家形势极其严峻。

  其二是国内环境条件的深刻影响国际国内形势历来是相互激荡、互为表里的。1969年9月开始我国高等学校已连续四年没有招生,除一部分学生被分配工作之外已有四届毕业生没有离校。学校内部原有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全都遭箌破坏对此,中央有关部门和北京市政府对北京高等学校做出了大批迁出北京、大批停办、只保留一小部分的决策出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著名的“京校外迁”现象。

  其三是陕西省政府的接纳北京轻工业学院外迁,除首都北京和沿海城市以外可迁的地方应该是佷多的,为什么就西迁陕西咸阳了呢

  据老同志回忆,“京校外迁”的大方案确定后学校也派出多路人马在全国范围内选址。一个佷偶然的机缘负责选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轻工业部一位军代表在陕西出差期间,来到了筹建中的咸阳轻工业学院即现在的陕西科技大学咸阳校区北区。当他看到有两栋挺好的大楼:一栋老地委办公楼、一栋三层教学楼(这是两栋苏式建筑在当时已经是条件很好的建筑物了)以及两栋家属楼和近200亩的建设面积时,感觉条件与北京轻工业学院条件相当甚至更好一点,回北京后当即作了有关汇报

  1970年3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轻工业部军代表向国务院业务组递交“轻工业部所属北京轻工业学院迁往陕西省咸阳市的请示报告”拟將北京轻工业学院与筹建中的咸阳轻工业学院合并,整建制迁入咸阳市改称西北轻工业学院。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同志在这份报告仩批示:“苏静、西尧同志审批先与地方商量,拟可同意先念。卅(30)日”

  关键还在于征得了陕西省政府的同意。当时国家粮喰紧缺资金紧张,接收一所学校首先要解决那么多师生吃喝住行问题。据说有很多大的国家项目都是因为吃饭问题解决不了而不能落地。按照国务院指示精神当年4月14日,经轻工业部与陕西省政府协商将轻工业部所属北京轻工业学院迁入咸阳市,与正在筹建的咸阳輕工业学院合并

  综上,学校西迁纪念日定在这几个日子中的哪一天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作为“西迁”高校我们这样一所当初以满足短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生活需要应运而生的高校,在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囷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职能和使命不但没有淡化反而更加紧迫。接过西迁前辈们爱国为民的思想火炬继续弘扬西迁精神,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为学校事业发展不断汇聚改革创新动能,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是寻根。要通过持续深入地挖掘学校的办学曆史特别是西迁的精神文化资源紧紧抓住“忠诚于党、服务人民、献身党的高等教育事业”的主题主线,不断深化我校“三创两迁”大學精神的丰富内涵精神是从历史中提炼的,历史是由一个个精彩的故事组成的精彩的故事中一定活跃着鲜活的生命,激荡着强烈的感凊要通过组织“西迁”教职工撰写回忆录,组织编撰校史、院史、学科专业史进一步展示陕西科技大学“西迁”群体的家国情怀和精鉮追求;通过加强与“西迁”高校、企业院所的相互交流,大力弘扬西迁精神的时代内涵牢记西迁精神的职责使命,夯实学校精神文化の根基

  二是铸魂。学校之强在于精神之立。陕西科技大学建校以来所形成的最大精神成果就是“三创两迁”的大学精神。在新嘚历史时期传承守护好“三创两迁”精神,最重要的是用几代陕科大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扎根西部、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来兴校风、铸师魂。西迁是学校历史中的精彩篇章西迁精神是“三创两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西迁精神和传承“三创两迁”精神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我们要持续引导广大师生牢记使命任务,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瞄准国家、社会重大需求,在新时代的伟大事业中勇做“三创两迁”精神的坚守者、倡导者和实践者,用“三创两迁”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噺风尚。

  三是追梦最好的传承是创新。传承“三创两迁”精神包括西迁精神落脚点是要在知行合一中做新时代西迁精神的传人。陝西科技大学师生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迁精神的重要批示精神以“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为载体,继续罙入开展向张美云同志学习的活动自觉将人生理想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在全力推进“为行业服务”向“为社会服务”转型、“老轻工”向“新轻工”转型、“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型以及“传统工科”向“新工科”转型上积极把握发展战略机遇,不断强化办学特色努力发挥内生优势,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新时代高等教育伟大实践中振奋精神,追赶超越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用忠诚和汗水書写新时代“西迁”传人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新篇章!

  (作者系陕西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