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温、春温、王孟英的暑温用方中均有阳明热炽证,治以白虎汤,请从病因病机演变的角度探讨其

王孟英的暑温用方病总的治疗原則是清涤暑热病变初起见肺胃热炽的气分高热,治疗用辛寒清气法由于高热大汗耗气伤津而出现暑伤津气证,以甘寒药物为主兼用苦味和甘味,用酸苦泄热酸甘敛阴。正如《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中总结张凤奎《伤暑全书》治疗暑病的经验所说“暑病首用辛凉繼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不必用下,可称为要言不烦”如果暑热邪气由气分深入营分而见热灼营阴,就要清营养阴透热转气。如果痰热蒙蔽心包就要清营养阴,豁痰开窍如果再进一步发展而导致内闭外脱,要开窍与固脱并施如果暑热深入血分而导致动血,就要涼血散血如果由血热而导致动风,举要凉肝熄风如果暑热耗血而导致肝肾阴虚,就要滋补肝肾

暑热病多呈气分证候,如果暑湿困阻Φ焦气分治疗应该以辛寒清气为主,兼以燥湿如果暑湿弥漫三焦气分,就要清热祛湿通利三焦。

王孟英的暑温用方病如果留有痰阻經络的后遗症见痴呆、、失语、肢体废用等表现,要用搜剔经络的药物活血化痰通络

暑热病由于热邪炽盛,往往初期就见肺胃热炽的氣分实热证进而可因高热大汗伤津耗气而导致暑伤津气的气分虚实夹杂证,或虚脱亡阳的危重证

【临床表现】壮热、恶热、面赤、大汗出,渴喜冷饮喘急鼻煽,舌红苔黄燥脉浮数或滑数有力。

【治法】辛寒清热、泄热保津

说明:暑热病中的肺胃热炽与风温病、春溫病中的肺胃热炽证临床表现与治法、方药都没有区别,但是病因、发病与病机却有所不同风温病初起先见肺卫表证然后由表及里,导致肺的气分热盛进而顺传于胃而出现肺胃热炽证,他是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发展而来。春温病的肺胃热炽证实伏寒化温发于气分而引起肺胃热炽。王孟英的暑温用方病的肺胃热炽证是暑热邪气不经表证阶段直接入里而发因为暑热邪气炽盛吗,传变迅速所以更容易耗傷津气,进而导致热邪炽盛而伤津气已伤的实中夹虚证治疗仍用白虎加人参汤。

【临床表现】身热汗出,口渴息高,心烦尿黄,肢倦神疲,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证候分析】身热是因为暑热邪气盛而正气尚有抗邪能力,正邪相争所致暑热迫津外渗,所以汗多汗出津伤就出现口渴、尿黄。因为暑热迫肺肺气上逆,所以息高气促甚则喘息。热扰心神就出现心烦暑热伤气,功能低下所以见四肢倦怠,神情疲乏萎靡不振。口渴、尿黄标志着津伤肢倦神疲标志着气伤。气阴两虚所以舌红少苔。津亏无以充脉则脉细气虚无力鼓动则脉弱无力,暑热内盛则脉数由上述症状可以看出,暑伤津气证属虚实夹杂证但以津气之虚为主,是虚中夹实证

【治法】清涤暑热,益气生津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西洋参(9)石斛(9)麦冬(9)黄连(3)竹叶(9)荷梗(9)知母(9)甘草(3)粳米(9)西瓜翠衣(12).

【方解】清暑益气汤有两方,一是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方中所用的多是燥药,所以王孟英认为它“有清暑之名而无清暑之实”于是王盂英另拟┅方以代替李东垣之方,他说:“余每治此等证辙用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杆、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犟衣等以清暑熱而益元气,无不应手取效也”他只提出了用这些药,但未注明剂量由此,后世就将李东垣的方剂称为“东垣清暑益气汤”将王孟渶的这个方剂称为“王氏清暑益气汤”王氏方中的药物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清涤暑热药一类是益气生津药。清涤暑热的药有:黄连、竹叶、荷梗、西瓜翠衣、知母黄连苦寒,清气降热竹叶苦寒,既能内清又能外透,还能导热下行使暑热从小便而祛。荷梗芳香荇气清暑热,醒脾胃西瓜翠衣清除暑热口知母既能清热又能滋阴。这里应该特别提醒的是黄连有清涤暑热的作用,但它味苦而燥所以用量不能太大,最多不要超过另一类是益气生津药:西洋参、石斛、麦冬、知母。西洋参甘寒补益气阴。西洋参与入参的作用有所不同入参甘温,大补元气补气固脱力强。从补气固脱的角度来讲西洋参不如入参,所以固脱不用西洋参但是它味甘性寒,既能補气又能补阴它有双向性,而且补气而不伤阴补阴而不滞气,所以治疗津气两虚的证候用西洋参而不用入参石斛与麦冬都是甘寒药,知母苦寒它们都有滋阴生津作用,同时又能寒凉清热甘草与粳米保护胃气。这个方剂清涤暑热益气生津的效果很好,是治疗暑热耗气伤津的代表方荆壬氏清暑益气汤与白虎加入参汤这两个方剂都是既能清热,又能益气生津的方剂这两个方剂的区别在于:王氏清暑益气汤的作用是以益气生津为主,又兼清涤暑热;白虎加入参汤的作用是以清热为主又兼益气生津。王氏清暑益气汤中以甘寒药物为主益气生津的作用强,又兼清涤暑热是治疗暑热耗伤津气,虚中夹实证的方剂白虎加入参汤是在白虎汤中加一味入参,它的清热作鼡强,又兼益气生津是治疗暑热盛而津气已伤,实中夹虚证的方剂在临床中,如果以暑热盛为主就选用白虎加入参汤;如果以暑傷津气为主,就选用王氏清暑益气汤

【临床表现】身热骤退,大汗不止喘息气微,精神萎靡甚或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舌淡白脉微细欲绝,或散大

【治法】补气固脱,回阳救逆方药生脉敝、参附汤(方均见风温章)说明:白虎加入参汤证与清暑益气湯证继续发展,都可以因暑热耗伤津气而由实转虚由功能亢奋向功能衰竭发展,最后导致虚脱、亡阳证治疗要用固脱回阳法。这些内嫆在风温病中已经作了详细讲解这里不再重复。

气分暑湿证见于外感暑湿邪气而发生的暑湿病它虽然属于湿热病范畴,但却以暑热邪氣为主而夹湿是湿热病中热重于湿的类型.,所以也有人称之为“温热夹湿病”由于邪气所在的部位不同,气分暑湿证又有暑湿困阻Φ焦三:哮篆暑湿弥漫三焦的区别但因其都以暑热邪气为主,所以往往容易从阳化热而转化成温热病化燥成温之后,既可以呈现气分高热又可以深入营分、血分,因为已无湿邪所以应该按温热病辨证论治

【临床表现】壮热,大汗出渴欲冷饮,小便短少胸脘痞闷,身重舌红苔黄燥,脉洪大或滑数

【证候分析】暑湿困阻中焦证的病变部位在中焦脾胃。因为胃为阳土而主燥脾为阴土而主湿,所鉯暑热夹湿侵入人体而发病就呈现胃热夹脾湿之证也有人称之为阳明胃热夹太阴脾湿。壮热大汗出,渴欲冷饮舌红苔黄燥,脉洪大昰白虎汤证说明阳明胃热炽盛。小便短少说明热盛津伤。胸脘痞闷,说明湿阻中焦气机不畅。由于湿邪困阻脾胃升降失常,还鈳以出现恶心厌油腻等症状。脾主肌肉、四肢湿邪由中焦弥漫于肌肉、四肢,所以周身沉重如果热蕴湿聚而生痰,也可以出现滑数脈从总体来看,这个证候是以暑热为主而夹湿所以临床表现也以热象更为突出。

【方药】白虎加苍术汤(《类证活入书》)一知母六兩(188)甘草二两(6)炙石膏一斤(30)苍术粳米各三两(各9)刿如麻豆大每服五钱(15),水一盏半煎至八九分,去滓取六分清汁,温服

【方解】这个方剂用白虎汤清涤足阳明胃的暑热。为什么加一味苍术而不选别的药呢?因为苍术能祛表里之湿苍术是辛温药,既能燥脾湿又能发散表湿病人除有胸脘痞闷的湿阻中焦症状外,还有周身沉重说明脾湿弥漫于肌肉、四肢。湿邪不是从表而来是里湿向体表弥漫,这种凊况属于有表证而无表邪所以用苍术祛表里之湿。如果病情更重还可以在方中加清热燥湿药,如黄连、黄芩如果有恶心、厌油腻的症状,可以加藿香、佩兰、竹茹化湿止呕

【临床表现】身热,面赤咳痰带血,汗出心烦,眩晕,胸闷脘痞恶心呕吐,小便短赤大便稀溏,色黄味臭舌红苔黄滑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从临床表现来看,暑湿弥漫三焦的证候特点是既有三焦弥漫之热又有三焦弥漫之湿,热与湿都弥漫于全身三焦弥漫之热的表现是:身热,呈周身高热一派热象。面部位于上焦面赤标志暑热上攻,气血上湧所以面部因充血而红赤。咳痰带血是上焦暑热盛的症状,由于湿热阻满肺气不宣,所以上逆而咳热邪煎湿,聚而生痰同时又灼伤肺络,使肺络破裂而出血所以咳痰带血。心烦是暑热扰心的症状病在上焦。汗出是暑热邪气逼迫肺、胃的津液向体表弥漫而出疒在上、中焦。小便短赤是津液损伤,膀胱水液不足病在下焦。三焦弥漫之湿的表现是:眩晕,这是热邪蒸动湿邪上蒙清窍的表現,病在上焦根据病人的全身症状和舌、脉来分析,这种眩晕、是湿热上蒙清窍所致干万不要误认为是少阳病而用柴胡治疗。吴鞠通茬《温病条辨·下焦篇》第3条说:“温病,病系少阴,与柴胡者必死。”他虽然是说下焦真阴欲竭的“与柴胡者必死”,但暑湿病也同样不能用柴胡。叶天士也说温病“不与少阳同例”为什么呢因为这种是湿热邪气蒙蔽清窍所致,而柴胡是升提、发散的药物用它会使湿热邪气因升提而上涌,反而加重胸脘痞闷,说明湿阻中焦气机不通。恶心呕吐是由于湿热阻滞中焦,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所致大便稀溏,是脾气不升湿邪下注大肠所致,色黄、味臭是暑热重的反映恶心呕吐是病在中焦胃,大便稀溏是病在脾因脾气不升,水湿不运洏下走大肠病在中、下焦。舌红苔黄脉数主暑热盛。舌苔滑腻主湿由似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个证候是暑热夹湿弥漫全身所以称之為暑湿弥漫三焦,既有三焦弥漫之热又有三焦弥漫之湿。而湿与热两相比较是以暑热为重,热象更为突出所以说它是热重于湿。

【方药】三石汤(《温病条辨》)飞滑石三钱(9)生石膏五饯(15)寒水石三锼(9)杏仁三戗(9)竹茹(痧)二钱(6)银花三钱(9)(花露更妙)金汁-酒事(冲)白通草②饯(6)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温服

【方解】这个方剂以“三石”作为方名,说明生石膏、寒水石、飞滑石这三味药是方中主药“飞滑石”是把滑石用水飞研成粉末,煎的时候要包煎不然滑石粉混在药汤里难喝。方中的“三石”入上、中、下三焦生石膏辛寒,入上、中焦的肺、胃清泄暑热,达邪出表寒水石成寒,入中、下焦清泄中、下焦的暑热。滑石甘淡而寒入下焦,既能清涤暑热又能利湿邪而通小便,在利尿的同时又导暑热从小便而出从湿中泄热三石入三焦以清涤暑热为主藿|以利湿。杏仁降肺气以开通上焦,使肺氣恢复宣发肃降功能水道通调。白通草甘淡有通利三焦水道的作用。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三仁汤、杏仁滑石汤、三石汤这三个方剂中都用杏仁、滑石、通草这三味药互相配伍是用杏仁开肺气以通调水道;用滑石利下窍;用通草淡渗利湿,通利三焦三味药互相配合,宣通气机通利三焦,导湿热从小便而出.使邪有出路竹茹清热和胃止呕。银花寒凉清热芳香化湿。银花这味药有两方面的作鼡:一方面它性凉质轻能清透热邪;另一方面它是芳香药,芳香就能化湿浊吴鞠通所说的“花露更妙”,是说用银花露比银花更好銀花露就是把银花蒸露取用,银花露是液态的寒凉芳香药芳香气味比银花更浓,透泄化浊作用更强口方中的金汁是用健康人的粪便装在壇子里密封埋在地下三尺,经过三个春、夏、秋、冬三年后取出来使用。因为在地下埋了三年粪便已经完全分解了,所以它是清水没有异味。金汁药性大寒清热解暑,清泄胃肠气分之热三石汤这个方荆的药物以寒凉清气为主,又用杏仁、滑石配伍通革通利三焦沝道是以清涤三焦暑热为主,兼利三焦之湿的代表方剂气分暑湿证中有两个常见证候类型,一个是暑湿困阻中焦一个是暑湿弥漫三焦。这两个类型的邪气性质相同都是暑热为主而夹湿。但暑湿困阻中焦证是胃热央脾湿它是湿热凝滞在中焦,所以用白虎汤清阳明胃熱加苍术燥太阴脾湿,同时兼祛表湿暑湿弥漫三焦证是热蒸湿动,弥漫于上、中、下三焦而导致气机不畅所以用三石汤治疗以清涤彡焦暑热为主,兼利三焦弥漫之湿以宣通气机这两个证候虽有不同,但足因为它们都是热重于湿所以从发展趋势来看,最后都可以化燥成温而转化成温热病

暑热邪气深入营分,是气分证的进一步发展它既可以由气分暑热深入发展而来,也可以是因气分暑湿化燥伤阴洏致暑热入营的常见证候有热灼。营阴、热入心包、内闭外脱三种类型

【临床表现】身热夜甚,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斑点隐隐口反不甚渴或竞不渴,舌红绛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清营养阴透热转气。

【方药】清营汤(方见春温章)说明:暑热邪气灼傷营阴可以导致营热盛而营阴伤的证候,其临床表现、治法、方药在春温病中已经详细讲过这里不再重复。

【临床表现】身热灼手㈣肢厥逆,痰壅气粗神昏谵语或昏愤不语,或四肢抽搐舌蹇,色鲜绛苔黄燥脉细滑数。

【治法】清营养阴豁痰开窍。

【方药】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方均见风温章)。说明:暑热邪气一方面灼伤营阴导致营热阴伤;一方面灼液成痰,蒙蔽心包这种证候与风温病中讲过的痰热蒙蔽心包证相同,临床表现、治法、方药都已讲过不再重复。

【临床表现】身热灼手四肢厥逆,痰壅气粗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进而身热骤降,汗出不止喘息气短,脉细无力甚或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逆,舌淡白脉微細欲绝或散大。

【治法】豁痰开窍固脱救逆。

【方药】安宫牛黄丸合生脉散、参附汤(方均见风温章

说明:痰热蒙蔽心包证持续不解而囸气消耗过甚进一步发展就可以形成痰热内闭,津气外脱的证候其临床表现、治法、方药都与风温病中已讲过的内容相同。

暑热邪气罙入血分是王孟英的暑温用方病的危重阶段。它既可以由营分传入也可以由气分暑热或气分暑湿化燥而窜入。暑邪深入血分可以导致损伤肺络而见吐血、衄血;也可以因热盛动血而导致全身各部位出血;还可以导致血热动风。到后期暑热仍盛而真阴耗损,还可以见虛实夹杂的暑伤心肾证候

【临床表现】灼热,烦渴咳嗽气粗,甚则喘急鼻煽头目昏闷不清,甚则神昏骤然咯血、衄血,甚则口、鼻涌血舌绛苔黄,脉数或芤,或微细欲绝或散大。

【证候分析】这个证候是暑热入肺进而窜入肺中血络的病变,属气血两燔证甴于气分热炽,高热津伤所以出现灼热烦溻。暑热迫肺肺失宣降,气逆而上所以见咳喘气急,甚则鼻翼煽动:暑为阳邪其性上行,暑热上冲鼓动气血上涌,头部气血充斥清窍不利,所以出现头目昏闷不清暑热扰心,就可以出现神昏暑热邪气由气分窜入肺络,热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就导致肺出血从肺所出的血从鼻腔而出就见衄血,从气道而出就见咯血咯血与咳血不同,咳血是伴随着咳声而出血而咯血是自觉气道有刺激感,主动向外略出并不伴随咳声。如果因大的血络破裂而出血量大甚至可见口、鼻向外涌血,這是病情危重的表现暑热内盛,所以舌绛苔黄脉数。大量出血之后血容量不足,血脉空虚所以脉浮大中空而出现芤脉。再继续发展如果导致虚脱亡阳还可以见脉微细欲绝或散大。脉象为什么会有由数到芤再到微茎;欲绝或散大的变化这是由于在病情发展的不同階段病机不同所致。在设出血之前热邪没有出路,在脉内鼓动血行加速所以脉数。大量出血之后脉管中血少而阳气浮动,所以脉芤由于大出血而气随血脱,甚至虚脱亡阳就可以出现脉微欲绝或敬大。不同阶段的病机不同所以脉象不同。这个证候又称为“暑瘵”之所以称为暑瘵,是因为它与痨瘵有相似之处痨瘵是指,也就是痨瘵的病变部位在肺,临床特点是反复咳血暑热损伤肺络的特点吔是肺出血,从这点上来看二者有相似之处,所以一称为“痨瘵”幸莹一称为“暑瘵”但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病种,应当加以区分暑瘵发生于夏季,是急性传染病很短时问内就可因大出血而死亡,病情危重来势凶猛,病程短痨瘵是慢性传染病,它发展缓慢箌后期主要表现为阴虚内热,见骨蒸潮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咳痰带血等症状,它可以迁延很长时间因为它,没有明显的急性发热過程所以不属,于温病的范畴

【治法】宣肺清热,凉血散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温病条辨》)

犀角地黄汤(方见春温嶂)

已用过表药者,去豆豉、芥穗、薄荷

【方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上焦篇》第1条说:“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有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之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血从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可用清络育阴法”关于“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圭之”这句话的含义,吴鞠通在本条分注中解释说:“血从上溢温邪逼迫血液上赱清道,循清窍而出故以银翘散败温毒,以犀角地黄汤清血分之伏热而救水即所以救金也。”这段话就是说手太阴肺的气分热邪窜叺血分,损伤血络迫血妄行导致血从上溢而见口、鼻出血。吴鞠通所说的“上走清道”是指呼吸道。呼吸道是气的通道而不是血的通噵血从呼吸道而出,说明是由手太阴肺的气允窜入血分而导致出血所以治疗既要清气宣肺,又要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就是清气宣肺法与凉血散血法合用的方剂。用银翘散宣肺透热使手太阴肺的气分热邪外解,邪有出路就不再逼入血脉,血脉中的热邪自然僦减轻了因为热邪已经入血分而导致出血了,所以还要用犀角地黄汤凉血散血以止血这种出血干万不能.用止血药,因为血已经出来叻用了止血药就会使已出之血瘀在肺里,使瘀血热邪聚集于肺而没有出路反而加重病情。吴鞠通所说的.“已用过表药者去豆豉、芥穗、薄荷”,是因为豆敢、芥穗辛温薄荷辛凉,宣散的力量大如果前面已经用过解表药,在目前已无表邪的情况下要去掉从临床實际来看,无论是否用过表药这三味药都可以不去。为什么因为这种病人的口、鼻涌血,是肺的气分热邪没有出路造成的热邪不能姠外出,就会逼入血脉治疗上就是要给肺热找出路,使它能够散出去它自然就不会逼入血脉里面了银翘散的透散作用主要取决于豆豉與芥穗的辛味,它们虽然是辛温药但与银花连翘配伍,是取其辛而制其温银翘散是辛凉平剂,并无辛温燥苗烈的弊病如果去掉这两菋辛温药,宣透的作用就会大减所以不必去。

昊鞠通又说:“有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之。”这就是说热邪一方面由肺飞了,的气妻輦入血分一方面又向阳明气分发展。虽然仍然是气血两燔但气分的范围更广,又涉及到胃与大肠涉及到胃,可以见肺胃热炽的症状如渴欲冷饮,面赤脉洪大或洪大而芤等。但这种病人不会有大汗出如果有大汗,邪向外蒸就不至于逼入血分而导致出血了。治疗嬰在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的基础上再合白虎汤或用清瘟败毒饮,这个方剂在春温病中已经讲过在这里也适用。如果再迸一步发展因胃热而导致肠燥,出现大肠热结的便秘腹满痛等症状,可以用银翘散、犀角地黄汤合调胃承气汤总而言之,“血从上溢”的证候如果叒合并中焦病变应当“以中焦法治之”吴鞠通还指出:“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这就是说,吐出来的不是血而是粉红色的血水吳鞠通在分注中说:“至粉红血水,非血非液实血与液交迫而出,有燎原之势化源速绝。”所谓“血与液交迫”是指血脉中酌血与血脉外的津液相混而同时大量外出,在短时间内大最丢失体液这是人体营养物质丢失,生化之源断绝的危象所以“死不治”这种“粉紅血水”,西医称为“粉红色泡沫痰”是由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出现肺淤血、肺水肿,血液渗入肺泡内所致在西医看来,也是急需抢救的危重症吴鞠通还强调“血从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可用清络育阴法”一呼一吸脉七、八至以上,一分钟脉搏臸少在120次以上这种脉象称为“疾脉”,主阳热极盛而阴液耗竭是正气将脱的危象。热邪炽盛但面色不红而反黑这实际上是血液瘀滞嘚表现。病人一方面由于热邪逼迫而大量地向外吐血一方面由于热邪大量消耗血中津液,使血液浓缩粘稠瘀滞而出现口唇爪甲青紫面銫暗黑。血液既外溢又内瘀失去濡养作用,所以“死不治”在这种情况下要勉强治疗,以挽危救亡只有用“清络育阴法”,也就是既要清血络中热又要养血中之阴.实际上就是凉血散血法,方剂当然非犀角地黄汤莫属

在《温病条辨·上焦篇)第11条的分注中,吴鞠通在指出“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血从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一的前提下,讲了温病的五种死法这段话可以说概括了各种温病的危重病证,其中有四种在前面已经讲过还有一种没有讲在这里结合吴鞠通的原文一并讲解。吴鞠通说:“温病死状百端大纲不越五条。在上焦有二:一日肺之化源绝者死;二日心神内闭内闭外脱者死。在中焦亦有二:一日阳明太实土克水者死;二ㄖ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窍者死。在下焦则无非热邪深入消烁津液,涸尽而死也”在这五种死证中,上焦有两种第一鉮是“肺之化源绝者死”所谓化源,就是指气血生化之源口气血化生于脾是入身重要的营养物质,肺在五行中属金脾属土,土能生金所以脾为肺之母。大量的血由肺里出来肺虚则子盗母气而使脾不能生化气血,人体的营养就没有来源生化之源断绝,所:以是死证上焦的第二种死证是“心神内闭,内闭外脱者死”这种证候是内有痰热蒙蔽心包,闭塞心窍外有虚脱亡阳。痰热内闭与阳气外脱并見开闭则易于促进其脱,固脱则反使闭不能开这两种治法本身就互相矛盾,所以死不治中焦的死证也有两种,第一种是“阳明太实土克水者死”这是指大肠热结的阳明腑实证,手、足阳明胃肠一家在五行中属土,胃肠燥热就是土燥土燥的结果是导致水竭。就是說阳明胃肠的热结太重,就大量地吸灼真阴消耗肾水,最后因为胃肠燥热而导致肾水枯竭这就是“土克水者死”,这也正是治疗胃腸燥热证强调急下存阴的原因中焦的第二种死证是“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窍者死”所谓“脾郁发黄”是指湿热郁结在脾,进一步影响到肝胆、因土壅而致木郁湿邪郁于脾,气机不通畅,肝胆不能疏泄使胆汁不能输入小肠而浸淫周身以致发黄。“黄极則诸窍为闭”的“黄极”是指遍身金黄,像金入一样说明湿热壅盛,邪无出路湿热秽浊之气堵塞浊窍,则见大、小便不通;堵塞心竅则见神昏狂躁,或昏愤不语;堵塞清窍则见、目瞑等。总而言之浊邪塞窍,以致诸窍闭塞气机不通,所以也是死证这种病证,中医学称为“急黄”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这种病人见高热神昏狂躁,全身发黄黄色鲜明像金一入一樣,大、小便不通邪无出路,死亡率非常高中医治疗可以用茵陈蒿汤送服安宫牛黄丸,用茵陈蒿汤利胆退黄用安宫牛黄丸开闭。下焦的死证“无非热邪深入,消烁津液涸尽而死”,就是指热邪深入下焦耗损真阴而导致亡阴脱液,津液枯涸使周身失于濡养而致迉。吴鞠通所说的五种死证都是危重证,在临床中一定要高度注意早期诊治,阻断邪气发展的趋势以防止这五种死证的发生.

【临床表现】壮热,烦渴躁扰昏狂,或昏愦不语斑点密布,甚至连结成片色紫黑,衄血、吐血、便血、尿血或见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喉间痰鸣,舌绛苔焦燥脉数,或洪大而芤

【证候分析】这个证候是气分暑热或气分暑湿化燥窜入血分而引起的气血两燔证。它的特點是既有气分的高热又有血热动血。它与暑伤肺络证都是气血两燔的证候但暑伤肺络的特点是暑热在肺,以口、鼻出血为特征本证涉及的范围更广,可见全身各部位的出血壮热,烦渴是气分热邪炽盛所致躁扰昏狂是因于血分热盛而血热扰心。如果痰热蒙蔽心包則呈昏愦不语。全身各个部位出血或见衄血、吐血、便血、尿血,或见大面积发斑出血量大,血色紫黑这足热邪耗血动血,既灼伤血络迫血妄行而致出血,耗血中津液而导致凝血的征兆.病情危重如果由于血热而致肝热,则可以引动肝风而出现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由于气分的热邪灼液成痰,痰阻于肺所以喉间有痰呜音,痰声漉漉血液凝聚而成瘀,津液凝聚而成痰血脉之中有瘀血,血脉之外囿痰凝都说明津液已大伤。血中津伤血液浓缩,所以舌深绛气分热盛津伤,所以舌苔焦燥在出血之前有热邪鼓动,血行加速所鉯脉数。出血之后由于血液外溢脉中血少而阳气浮动,所以脉洪大而芤

【治法】清气凉血,豁痰开窍

【方药】神犀丹合安宫牛黄丸。

神犀丹(《温热经纬》)

乌犀角尖磨汁石菖蒲黄芩各六两(各18)真怀生地冷水洗净浸透,捣绞汁银花各一斤(各50)如确-鲜者捣用优良粪清连翹各十两(各30)板蓝根九两(27)无,则以飞净青黛代之香豉八两(24)元参七两(2)花粉紫草各四两(各20)

各生晒研细(忌用火炒)以犀角、地黄汁、粪清囷捣为丸(切勿加蜜,如难丸可将香敢煮烂),每丸重三钱(9)凉开水化服,日二次小儿减半。如无粪清可加人中黄四两(12)研入。

安宫犇黄丸(方见风温章)

【方解】神犀丹的组成药物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清气药;一类是凉血药;一类是化痰药。方中的清气药有:黄芩、银花、连翘、粪清、板蓝根、香豆豉、花粉黄芩、板蓝根苦寒,粪清就是金汁其性大寒,连翘微苦寒银花甘寒,香豆豉辛凉这些药配伍使用,黄芩、连翘、粪清、板蓝根清里;银花、连翘、豆豉轻扬宣透内清外透,使邪有出路从而解除气分的热邪。气分的热勢下降血分的热就有向外的趋势。花粉生气分津液以止渴方中的凉血药有:犀角、紫草、生地、元参。犀角咸寒生地甘寒,元参甘鹹寒紫草甘咸寒,都有很好的凉血作用大剂量使用生地、元参,以补充血中津液.稀释血液而散血,紫草活血以散血方中的化痰藥是石莒蒲,以其辛温芳香而化痰开窍这个方剂既能清气泄热,又能凉血散血还兼有化痰开窍作用。但是从这几个方面来看它的力量都比较轻。凉血散血药中紫草的力量不够,还可以加丹皮、赤芍清气药中可以加石膏、知母。如果因热痰蒙蔽心包而见昏愦不语方中豁痰开窍力量也不够,可以合用安宫牛黄丸如果出现动风,方中没有凉肝熄风药要加入羚羊角、钩藤。大便燥结不通大黄、苦硝也可以加入。总之要根据临床表现灵活加减。神犀丹原方是丸剂临床中可以改为汤剂加减运用。

【临床表现】壮热四肢抽搐,两目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头晕胀痛,手足躁扰甚或神昏狂乱,四肢厥逆舌于绛无苔,脉弦数

【方药】羚角钩藤汤(方见春温嶂)说明:暑热动风证是暑热邪气深入血分,热灼筋挛而引动肝风的病变临床表现、抬法、方药与春温病中所讲的血热动风证相同,由於这个证候出觋于王孟英的暑温用方病中所以又称为“暑风”、“暑痫”。

【临床表现】心热烦躁,口渴消水肢体麻痹,舌红绛苔黃燥脉细数。

【证候分析】这个证候发生在王孟英的暑温用方病的后期是暑热邪气未解,但由于暑热久羁已损伤肝肾之阴而形成的虛中夹实证。从病变部位来看是暑热邪气助长手少阴心火,消耗足少阴肾水而导致的手、足两少阴的病变心热,烦躁是心火旺,肾陰虚所导致的心肾不交症状因为真阴亏损,肾水不能上供所以出现消渴,表现为渴欲饮水而饮不解渴肝阴不足,筋脉失养所以肢體感觉麻痹,甚至动作失灵真阴亏损血液粘稠则舌红绛而脉细,心火旺则苔黄燥而脉数清心滋肾。

【方药】连梅汤(《温病条辨》)雲连二饯(6)乌梅(去棱)三饯(9)麦冬(莲心)(9)生地三钱(9)阿胶二饯(6)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脉虚大而芤者,加入参

【方解】暑热邪气未解,助长手少阴心火同时又深入下焦,消耗足少阴肾水导致心火旺而肾水亏,所以治疗要清心滋肾实际上就是泻南补北法。连梅汤顧名思义是以黄连、乌梅为君药麦冬、生地、阿胶为臣药。黄连苦寒清心热泻壮火,作用于手少阴乌梅味酸,麦冬、生地甘寒三藥配伍,酸甘化阴滋阴清热。阿胶为血肉有情之品滋补肾阴。这个方剂是用黄连来清心泻火用阿胶来滋肾救水,乌梅、麦冬、生地滋阴清热连梅汤与黄连阿胶汤这两个方剂都治心肾不交,都有泻南补北的作用它们有何区别?黄连阿胶汤中以黄芩从黄连以白芍从阿胶,再用鸡子黄补脾以交通心肾方中消心泻火与补肾滋阴的比例各占一半,就是吴鞠通所说的“取一刚以御外侮一柔以护内主”,瀉南与补北均等说明证候是虚实并重。连梅汤用一味黄连泻壮火而用乌梅、麦冬、生地、阿胶四味药滋阴,可见它是痞尹偏于滋肾水嘚方剂说明其证候是虚申夹实,以虚为主连梅汤这个方剂中以录厂乌梅配黄连酸苦泄热,以乌梅配麦冬、生地酸甘敛津非常突出地體现了叶天士总结张风逵治疗暑病经验所说的“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这一治疗原则。

5暑热已退气阴两伤.

【临床表现】唇干口燥,夜寐不安精神萎靡,饮食无味倦怠乏力,舌红少苔脉细弱。

【证候分析】这个证候见于王孟英的暑温用方病恢复期是暑热邪气已退而气阴两伤未能恢复之证。唇干口燥是阴伤未复的症状。夜寐不安精神萎摩,是气阴两虚心不藏神的征兆。胃氣不醒脾失健运,就可见饮食无味正气亏损,功能低下所以倦怠乏力。阴液未复所以舌红少苔。脉细主阴伤弱主气虚。吴鞠通茬《温病条辨·下焦篇》第39条说:“暑邪久热寝不安,食不甘神识不清,阴液元气两伤者三才汤主之。”在条文中吴鞠通所说的“暑邪久热”并不是指暑热邪气仍盛,而是指暑热邪气久羁耗气伤阴但邪气已退而言读这句话要以方测证,由其方纯属补益之剂就可知其证是暑热邪气已退否则还应该用清涤暑热的药物。吴鞠通所说的“神识不清”也并不是指神志昏迷,而是指精神萎靡不振如果真昰正气大虚的神昏,应该用大定风珠而不是三才汤所能奏效,这一条的要点在于“阴液元气两伤者”这句话由此可知它是纯属虚证。

【方药】三才汤(《温病条辨》)人参兰饯(9)天冬二饯(6)干地黄五钱(15)水五杯浓煎两杯,分二次温服欲复阴者,加麦冬、五味子;欲复阳者加茯苓、炙甘草。

【方解】方中用了天冬、干地黄、人参三味药取其中天、地、人三个字而作.为方名,所以称为三才汤吴鞠通在夲条分注中说:“凡热病久入下焦,消烁真阴必以复阴为主。其或元气亦伤又必兼护其阳口三才汤两复阴阳,而偏于复阴者多也”方中以天冬、干地黄甘寒补阴,以入参甘温补气此方虽然有气阴双补的作用,但用了两味甘寒药且剂量较大.,所以是“偏于复阴者哆”的方剂如果阴伤更重,可以再加麦冬、五味子酸甘化阴以增强补阴作用。如果阳气损伤较为突出可以再加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氣,培植后天之本以化生·阳气。三才汤虽然是为王孟英的暑温用方病而设,但一切温病邪气已退气阴两伤者都可以使用,临床中不必拘苨

【临床表现】神情呆钝,甚或痴呆或失语、,或手足抽动或手足拘挛,肢体强直或痿废不用,舌暗或有瘀斑苔腻,脉沉涩

【证候分析】这个证候是王孟英的暑温用方病的后遗症。在王孟英的暑温用方病的过程中由于暑热飞,伤津而导致血中津液不足血液凝聚,就可以形成瘀血气分的热邪灼伤津液,使津液凝聚就可以成痰。痰与瘀阻塞经络导致经络不通,就出现一系列后遗症状痰瘀阻塞心络,心窍不通心神失常,轻则神情呆滞反应迟钝,重.则痴呆痰瘀阻塞清窍的络,气血不通清窍失养,就导致失语、痰瘀阻塞肢体血络,筋脉失养既可以出现痉挛、强直,也可以导致痿废不用舌暗有瘀斑主瘀血内阻,苔腻主痰凝痰瘀阻络,气血不通所以脉沉涩。这种后遗症一般很难治愈有的甚至终生不可逆转。

【治法】化痰祛瘀搜剔通络。

【方药】三甲散加减(《薛生白湿熱病篇》)醉地鳖虫(12)醋炒鳖甲(15g)土炒穿山甲(9)生僵蚕(6g)柴胡(9)桃仁泥(6)

【方解】三甲散的原方见于《温疫论·主客交病》,它的组成是:鳖甲、龟甲、穿山甲、蝉蜕、僵蚕、牡蛎、唐虫、白芍、当归、甘草,薛生白对原方进行了加减,但所用药物未注明剂量方中用地鳖虫、穿山甲活血通络,搜剔经络这些虫类药与一般活血药不同,它们除活血化瘀作用外还能搜剔经络而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鳖甲不是活血药,但昰它也有搜邪作用吴鞠通说:“以鳖甲蠕动之物,入肝经至阴之分入络搜邪。”这就是说它虽然不是活血药,但它可以滋阴补血軟坚散结而消痰化瘀,疏通经络僵蚕祛风定惊,化痰散结以熄肝风止抽搐。痰瘀阻络气机不畅,用柴胡来疏通气机使气行则血行。血液瘀结凝滞需要用滑润活血的药物,才能消散瘀滞所以用桃仁泥润燥活血。这个方剂的立方宗旨是化痰祛瘀搜剔通络,但是方Φ化痰作用毕竟不足从临床实际来看,效果并不理想

从病机来分析,这个证候的形成是在王孟英的暑温用方高热的过程中,热邪消耗津液而导致痰瘀阻塞经络由于经络不通,气血不能供应而致各部位失养哪个部位失养,哪个部位的功能就发生障碍由于这种后遗症迁延日久,并非短时间内可以治愈“欲速则不达”,所以不宜使用汤剂在临床中可以根据病人不同的表现,选用不同的药物配制成丸剂、散剂或装胶囊常服使药物缓缓地发挥作用。常用的药物可以分为活血通络药、化痰散结药、理气行滞药三大类常用的活血药有:當归、川芎、红花、丹皮、赤芍、桃仁、丹参等这些药物有活血作用,但是搜剔作用不足搜剔作用较疆的药物有:穿山甲、地龙、白婲蛇、.蕲蛇、乌梢蛇等。选用化痰药要根据病人的情况观察有没有热象,分别选用去痰或清化热痰的药物。如果没有热象可以用辛温的半夏、制南星、菖蒲,如果有热象可以用胆南星、浙贝母、瓜蒌、竹茹清化热痰。在化痰药中白.芥子的辛温走窜作用非常强咜有散结通络作用,无论寒痰、热痰凝聚都应该用它来散结如果是热痰,它与清化热痰药共用也不会产生副作用。白芥子化痰散结穿山甲搜剔经络,这两味药互相配伍对痰瘀阻络有较好的疗效。常用的理气行滞药有:枳实、厚朴、陈皮、柴胡、木香、香附、郁金等这些药虽然都有行气作用,但是它们的作用并不相同有的是降气。有的是升散比如,枳实、厚朴都是下行的;而木香、柴胡是升散藥在临床使用中要有所选择,或配合使用

治疗痰瘀阻络的后遗症,除主要选用活血、化痰、行气药外还要考虑到病人的体质,由于長期不愈正气消耗,病人往往兼有气虚或血虚、阴虚如果兼有气虚的,加补气药如黄芪、党参、白术等。阴血不足的加滋阴补血藥,如阿胶、沙参、生地、玄参等气阴两虚的,可以用玉竹、黄精、太子参等

总而言之,王孟英的暑温用方病后遗症痰瘀阻络证病程長缠编难治,所以治疗要有耐心一方面要活血、化痰、行气,搜剔通络一方面要考虑正气,适当加入补气、滋阴、补血的药物用這些药物制成便于服用的剂型,小剂量长期服用以求缓缓收功,不可急于求成否则徒伤正气,欲速则不达

王孟英的暑温用方病传变規律及证治简表(略)

}

七十个常见疾病中医辨证论治资料归纳整理

1感冒2咳嗽3失音4哮证5喘证6痰饮7肺痈8肺痿9肺胀10肺痨11肺癌12自汗13盗汗14血证15.心悸

第一节中医辩证治感冒探讨

(1)发病季节及特点伤风于冬春氣候多变时发病率高,一般呈散发性;时行感冒季节不限有传染性,易广泛流行

(2)病情一般而言风邪多首犯皮毛,故伤风病情多轻全身症状不重;时行病毒,则直入经络病及脏腑,故时行感冒病情多重全身症状显著

(3)传变伤风多不传变;时行感冒可以发生传变,时行疒毒入里则继发它病或见合病、并病。

2.辨时令感冒风邪除风寒、风热外,亦有与四时之气杂感为病者因此应结合季节和节气,详審其证候表现暑邪为患者,以身热有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为表现;

湿邪为患者以恶寒、身热不扬,头重如裹、骨节重痛、胸闷脘痞、舌苔白腻为特征;

燥邪为患者以恶寒、身热、头痛、鼻干咽燥、咳嗽无痰或少痰,舌质少津为见症就临床而言,风寒风熱之候有夹湿夹燥者此时舌苔变化常是重要指征。

3.辨寒热注意恶寒发热孰轻孰重口渴、咽痛之有无,以及舌苔、脉象的辨析一般來说,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头痛颈背强痛,骨节疼痛苔薄白,脉浮紧;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或不恶寒,头痛口渴咽喉红腫疼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4.辨虚实感冒有表虚表实之分。此处之虚实表明营卫开泄之程度当从有汗无汗以分辨。发热无汗、惡寒身痛者属表实;发热汗出、恶风者,属表虚不过表虚表实只是相对而言,就人体整体状态而言正气尚盛,故二者皆属实证另外,有素体虚弱、感受外邪者为体虚感冒,此属虚实夹杂之证体虚感冒可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不同兼证来区别,其中以气虚感冒和阴虚感冒为多见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是感冒之治疗原则其治法归纳起来,不外疏表、宣肺两端风寒、风热、夹暑、夹湿、夹燥以及体虚感冒均由外邪在表引起,故必须疏表然而外邪的侵袭有轻有重,性质兼夹亦有不同辛温、辛凉等解表药的选择,就应嚴格掌握宣肺系指宣畅肺气使其清肃,一般针对喉痒、咳嗽、咯痰等而设但肺主皮毛,宣布卫气于表故宣肺法本身亦寓疏表之意。┅般认为肺为娇脏,清虚而处高位故宣肺之方多宜轻清,不宜重浊此正是“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理此外,清热法在感冒治疗仩应用亦较广泛但单纯靠清热解毒药治疗感冒,似不妥当盖清热之品药性寒凉,性多凝滞感冒之病机在于邪郁肺卫,当用疏散单鼡清热之品,邪不得散病难向愈,故清热药当伍于疏散之中对于表里寒热错杂之感冒,可将解表与清热药并用又可根据表里寒热轻偅程度的差异分别采取或七解三清法或三解七清法或五解五清法等。至于暑湿杂感又当清暑祛湿解表;燥邪感冒,则宜疏风润燥;体虚感冒则宜扶正解表。

1.风寒证:(因天气寒冷人受冷而感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或肢节疼痛;或鼻塞流涕咽痒咳嗽;或口不渴或口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质润,脉浮紧

1.风寒感冒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或肢节疼痛;或鼻塞流咽痒咳嗽;口不渴或口渴喜熱饮;舌苔薄白质润,脉浮紧

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羌活5克柴胡5克前胡5克独活5克枳壳5克茯苓5克荆芥5克防风5克桔梗5克川芎5克

(先鼡冷水浸泡20分钟然后煎至水开后10分钟,分三次热服盖被或穿衣热服药至微微出汗即可。如果无汗出的说明药量不够,加服至稍微出汗下一次服药同样在无汗时服药,服至稍微出汗才见效发汗后,无表证者停下服禁生冷、粘滑、酒酪、臭恶变质等食物)

如果您很怕冷而无汗的,加入麻黄5克桂枝5克。

1.头痛者加白芷、蒿本以祛风散寒止痛;

2.项背强者,加葛根以疏足太阳膀胱经络;

3.咳嗽痰白者加陈皮、杏仁、炒莱菔子宣肺化痰止咳;

4.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通窍散寒;

5.四肢酸痛者加桑枝、桂枝祛风散寒通络;

6.若舌苔厚腻,嗳腐吞酸兼有中焦停食者,加神曲、炒谷芽消食化滞

1.风寒较重,恶寒甚者加麻黄、桂枝增加解表散寒之功。

2.如身热不扬身重,苔腻脉濡者,为风寒夹湿可加厚朴、陈皮、半夏等以化湿理气,或改用藿香正气散

3.如兼胸闷不舒,甚则胁肋疼痛者为夹有气滞,可加香附、紫苏、陈皮等以疏肝理气

4.如见咳嗽痰多,胸闷食少夹有痰浊,可重用前胡、桔梗酌加陈皮、半夏等以宣肺化痰止咳。

5.如素体气虚而患感冒症见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身痛倦怠,咳嗽咯痰无力,舌质淡白脉浮无力。可加人参益气解表或改鼡参苏饮加减。如病情进一步发展阳气亦虚,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可加炙桂枝、细辛、附子配合麻黄温阳解表

6.如外寒逐渐化热,裏热偏盛而表寒未解出现外寒内热,症见发热恶寒心烦,咳嗽痰黄可加石膏、黄芩、栀子以解表清里。

1.服用本方以后应注意避风寒并多饮温开水。

风寒感冒轻者可服用中成药或食疗方,如感冒通、葱白萝卜汤等;

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风寒表实甚者可用

麻黄汤;麻黄9克(包)桂枝6克炙甘草3克杏仁6克

1.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

2.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花。

3.若挟湿邪而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苡仁。

4.若兼里热之烦躁口干加石膏、黄芩。

5.风寒袭表之皮肤瘙痒加防風,荆芥蝉蜕。

夏季风寒感冒可用香薷饮;(香薷10克白扁豆5克姜厚朴5克)

若风寒兼有痰饮咳嗽,咯痰清稀胸膈满闷,舌苔白滑者鈳选用

【主症】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常用方】荆防败毒散(《外科理例》)。

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防风、荆芥、桔梗、川I芎各9g甘草3g。

1.风寒较重恶寒甚者,加麻黃、桂枝增加解表散寒之功

2.如身热不扬,身重苔腻,脉濡者为风寒夹湿,可加厚朴、陈皮、半夏等以化湿理气或改用藿香正气散。

3.如兼胸闷不舒甚则胁肋疼痛者,为夹有气滞可加香附、紫苏、陈皮等以疏肝理气。

4.如见咳嗽痰多胸闷食少,夹有痰浊可偅用前胡、桔梗,酌加陈皮、半夏等以宣肺化痰止咳

5.如素体气虚而患感冒,症见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身痛,倦怠咳嗽,咯痰无仂舌质淡白,脉浮无力可加人参益气解表,或改用

人参6克紫苏叶6克葛根6克姜半夏6克橘皮3克前胡6克茯苓6克木香4克枳壳4克桔梗4克炙甘草4克

1.表虚自汗的加入黄芪6克、白术5克、防风5克。

1.头痛者加白芷、川芎祛风止痛;

2.自汗者,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

3.无汗、恶寒者加羌活、防风解表散寒;

4.鼻寒者加辛夷、苍耳子通窍散寒;

5.纳谷不香,加砂仁、佩兰理气化湿

。如病情进一步发展阳气亦虚,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可加炙桂枝、细辛、附子配合麻黄温阳解表

6.如外寒逐渐化热,里热偏盛而表寒未解出现外寒内热,症见发热恶寒心烦,咳嗽痰黄可加石膏、黄芩、栀子以解表清里。

1.服用本方以后应注意避风寒并多饮温开水。

2.据报道:应用本方加减治疗高热45例其Φ产后发热者12例,肾盂肾炎发热4例肺部感染发热4例,肠伤寒5例丹毒8例,原因不明者12例结果:痊愈3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0%。

1.藿香囸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藿香15g白芷、紫苏、大腹皮、茯苓各5g,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各10g炙甘草12g。制成细末每服15g,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热服每日2~3次。功用:解表散寒芳香化湿。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

2.香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紫苏叶、葛根、姜半夏、前胡、人参、茯苓各23g木香、枳壳、桔梗、陈皮、炙甘草各15g。制为细末每服12g,加生姜3片大枣l枚,水煎去滓稍热服,每日2~3次功用:益气解表。主治;虚人外感风寒内伤痰饮,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满闷;或眩晕嘈杂,怔忡哕逆

3.葱姜汤(《民间验方》):

葱白5根,生姜3片共捣,加红糖1匙开沝泡服,每日2~3次用于风寒感冒轻证。

证候轻者仅见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涕清稀,喉痒咳嗽,痰白苔薄白,脉浮重者可伴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脉浮而紧。

证候分析鼻为肺窍肺主皮毛,风寒袭表肺气不宣,则鼻塞声重鼻痒喷嚏,流涕清稀咳嗽痰白;风寒外束,卫阳被郁则恶寒,正邪相争则发热;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寒邪犯表,太阳经气不舒故头项强痛,肢體酸痛;阴寒之邪侵袭津液未伤,故H不渴;脉浮主表紧主寒,风寒在表故脉见浮紧;舌苔薄白,表明邪未入里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①常用方荆防败毒散加减;

羌活9g、独活9g、柴胡9g、前胡9g、枳壳9g、茯苓9g、防风9g、荆芥9g、桔梗9g、川芎各9g,甘草3g

1.风寒较重,恶寒甚者加麻黄、桂枝增加解表散寒之功。

2.如身热不扬身重,苔腻脉濡者,为风寒夹湿可加厚朴、陈皮、半夏等以化湿理气,或改用藿馫正气散

3.如兼胸闷不舒,甚则胁肋疼痛者为夹有气滞,可加香附、紫苏、陈皮等以疏肝理气

4.如见咳嗽痰多,胸闷食少夹有痰濁,可重用前胡、桔梗酌加陈皮、半夏等以宣肺化痰止咳。

5.如素体气虚而患感冒症见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身痛倦怠,咳嗽咯痰无力,舌质淡白脉浮无力。可加人参益气解表或改用参苏饮加减。如病情进一步发展阳气亦虚,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可加炙桂枝、细辛、附子配合麻黄温阳解表

6.如外寒逐渐化热,里热偏盛而表寒未解出现外寒内热,症见发热恶寒心烦,咳嗽痰黄可加石膏、黄芩、栀子以解表清里。

1.头痛者加白芷、藁本以祛风散寒止痛;

2.项背强者,加葛根以疏足太阳膀胱经络;

3.咳嗽痰白者加陈皮、杏仁、炒莱菔子宣肺化痰止咳;

4.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通窍散寒;

5.四肢酸痛者加桑枝、桂枝祛风散寒通络;

6.若舌苔厚腻嗳腐吞酸,兼有中焦停食者加神曲、炒谷芽消食化滞。

药用荆芥穗、防风、羌活、独活、北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

方中用荆芥、防风疏风解表,辛温发汗以宣透外邪用以为君;羌活、独活助荆芥、防风发散风寒,又可祛风止痛为治肢节疼痛之要药,用以为臣;配以前胡、桔梗旨在宣肺降气以止咳;柴胡清热升清,又可配川芎以清头目茯苓健脾和中以化痰湿,以为佐使共奏辛温解表,宣肺化痰之功效

②加减头痛者,加白芷、藁本以祛风散寒止痛;项背强者加葛根以疏足太阳膀胱经络;咳嗽痰白者,加陈皮、杏仁、炒萊菔子宣肺化痰止咳;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通窍散寒;四肢酸痛者加桑枝、桂枝祛风散寒通络;若舌苔厚腻,嗳腐吞酸兼有中焦停食者,加神曲、炒谷芽消食化滞

③临证参考风寒感冒轻者,可服用中成药或食疗方如感冒通、葱白萝卜汤等;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风寒表实甚者,可用麻黄汤;夏季风寒感冒可用香薷饮;(香薷10克白扁豆5克姜厚朴5克)若风寒兼有痰饮咳嗽,咯痰清稀胸膈满闷,舌苔白滑者可选用

麻黄9克(包)桂枝9克炙甘草9克白芍9克细辛9克干姜9克五味子12克半夏12克

1.如果口渴则去半夏,加入栝蒌根9克

2.如果轻微下痢则去麻黄加入茯苓9克。

3.若噎者去麻黄,加入炮附子5克

3.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克

4.若喘去麻黃加入杏仁12克(去皮尖)

5.若外证较轻者,可去桂枝麻黄则改用炙麻黄。

6.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

7.兼有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合二陈汤使用也佳

8.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

从临床角度值得提出,疏表药一般药味不宜过多麻黄、桂枝等应审慎應用。甚至近代医家有人强调柴胡、葛根、羌活等非在必要情况下亦以少用为宜以防病轻药重过度表散而耗伤正气。

证候恶风发热汗絀,头痛或有项强,咳喘咯痰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缓。

证候分析此以风邪伤人为主风邪外袭,卫外失职则恶风;卫气浮盛于外,与邪抗争则发热;风邪疏泄,风邪中于皮毛腠理开疏,则卫失固外因致营阴失守,故汗出汗出则津液外泄,卫气外散又兼风邪阻遏肌表,致使营卫失调;太阳主一身之表其经脉循头下项,风邪外袭经气不利,故项强不舒或头痛;风寒犯表,肺气不利则咳喘或咯白稀痰;脉浮主表,因汗出肌疏则见缓象;苔薄白亦为风寒在表之象

治法辛温解表,调和营卫

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片9克红枣12枚

1.如感冒,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

2.如患者体质虚者加黄芪。

3.兼见咳嗽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

4.用于风寒濕痹宜加姜黄、细辛、威灵仙。

5.项背拘急强痛加葛根、防风、桑枝。

6.用于妊娠呕吐可重用生姜,再酌加苏梗、白术砂仁。

7.用于受冷即发的皮肤病无热象者,可加当归、荆芥、防风、蝉蜕、丹参等

1.咳喘、痰白者,加厚朴、杏仁、半夏宣肺化痰平喘;

2.食纳欠佳者加神曲、麦芽消食健脾;

3.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通窍散寒;

4.头痛项强者,加白芷、葛根疏风止痛

5.如小儿反复感冒,营卫不和汗出鍺,加黄芪、龙骨、牡蛎等

方中桂枝辛温解表,解肌发汗以散外邪而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阳以和卫;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以调营;苼姜、大枣以和中;甘草又可调和诸药,合用以成辛温解表调和营卫之剂。

②加减咳喘、痰白者加厚朴、杏仁、半夏宣肺化痰平喘;喰纳欠佳者,加神曲、麦芽消食健脾;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通窍散寒;头痛项强者加白芷、葛根疏风止痛。

⑧临证参考外感风寒分表实表虚,用药皆宜辛温但表虚者不可用发汗峻剂。运用本类方药须注意服药方法服药后,可喝少量热开水或热稀粥冬季应盖被保暖,以助药力令遍身微微汗出,不可使大汗淋漓若服药后汗出病瘥,即止服不必尽剂,若汗出病未愈可再继服。此外调和營卫,使卫外得固营阴内守,阴平阳秘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故用本方加黄芪、龙骨、牡蛎等对等对小儿反复感冒的预防具有较好效果

证候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肢体酸痛,鼻塞声重咽喉疼痛,咳嗽痰粘稠或黄白相兼,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緊

证候分析素有内热,或肺有伏火复感风寒之邪,则寒客于表热蕴于里,形成外寒里热俗称“寒包火”之证。故既见发热恶寒、無汗、头痛骨楚之风寒表证又见咽痛、舌红、苔黄等里热之证。肺气不宣则鼻塞声重,咳嗽吐痰。苔薄白、脉浮数亦为表寒里热之潒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清热

(1)常用方新订清解汤;

荆芥苏叶防风羌活薄荷连翘山栀子黄芩桔梗杏仁前胡

1.表寒较甚,恶寒、骨节痛者加桂枝祛风散寒止痛,去黄芩、山栀以防苦寒留邪;

2.里热较甚咽喉肿痛者,去防风、羌活以防温燥助邪加板蓝根、射干清热解毒利咽。

3.若恶寒渐解热势增高,口渴鼻干咳逆气急,甚则唇黯发青舌红,苔黄脉滑数,则已转为肺热之证治当清热解毒,宣肺平喘加桑白皮、银花、连翘、鱼腥草、芦根、地龙,减去荆芥、防风、苏叶、羌活等辛温之品

寒甚热郁,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者,可用大青龍汤发表清里

若风寒束表,肌腠郁热证见恶寒发热,身热渐增无汗头痛,全身酸痛口干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疼痛,脉浮或浮数当解表清里,方用柴葛解肌汤

若外寒内热,表里俱实证见憎寒壮热,头目昏眩口苦目赤,咽喉不利咳逆喘满,便秘尿赤苔腻,脉滑实治当表里双解,宣通上下用防风通圣散。

方中荆芥、苏叶、防风、羌活解表散寒;薄荷、连翘、山栀、黄芩清透里热;桔梗杏仁、前胡宣肺止咳化痰

(2)加减表寒较甚恶寒、骨节痛者,加桂枝祛风散寒止痛去黄芩、山栀以防苦寒留邪;里热较甚,咽喉肿痛者詓防风、羌活以防温燥助邪,加板蓝根、射干清热解毒利咽若恶寒渐解,热势增高口渴鼻干,咳逆气急甚则唇黯发青,舌红苔黄,脉滑数则已转为肺热之证,治当清热解毒宣肺平喘,加桑白皮、银花、连翘、鱼腥草、芦根、地龙减去荆芥、防风、苏叶、羌活等辛温之品。

(3)临证参考寒甚热郁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者可用

麻黄12克(包)桂枝6克炙甘草6克杏仁6克生姜9克大枣10枚石膏18克

1.表寒不甚的,鈳酌减麻黄之量

2.里热重而身热甚烦躁口渴明显者,加石膏

3.若兼喘咳咯痰清稀,增加杏仁并加入半夏、苏子、桑白皮

4.若兼浮肿,小便鈈利加桑白皮、葶苈子、茯苓、猪苓

发表清里。若风寒束表肌腠郁热,证见恶寒发热身热渐增,无汗头痛全身酸痛,口干鼻干惢烦不眠,眼眶疼痛脉浮或浮数,当解表清里方用

柴胡6克干葛9克甘草3克黄芩6克羌活3克白芷3克白芍6克桔梗3克生姜3片红枣2枚石膏5克

1.若无汗洏恶寒甚者,可去黄芩加麻黄。

2.若热邪伤津者宜加天花粉、知母。

3.若恶寒不明显而里热较甚发热重,烦躁舌质偏红,宜加银花、連翘并重用石膏。

若外寒内热表里俱实,证见憎寒壮热头目昏眩,口苦目赤咽喉不利,咳逆喘满便秘尿赤,苔腻脉滑实,治當表里双解宣通上下,用

酒大黄1.5克芒硝1.5克防风1.5克荆芥1.5克麻黄1.5克栀子1.5克连翘1.5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薄荷1.5克白术1.5克桔梗3克黄芩3克石膏3克甘草6克滑石9克生姜1片葱2根

1.如涎嗽者加姜半夏下气化痰;

2.无憎寒者,去麻黄;

3.内热不盛者去石膏;

4.无便秘者去大黄、芒硝;

5.体质壮实者,去当归、皛芍、白术等扶正之品

证候身热不扬,恶寒汗少,头重如裹骨节困重,胸脘痞闷呕恶纳呆,口粘腻舌苔白腻脉濡。

证候分析长夏季节雨湿正盛,风与外湿之邪侵袭卫气被遏,故恶寒、身热不扬;湿困中焦阻滞气机,则胸脘痞闷呕恶纳呆,口粘腻大便溏泄等;头重如裹、肢体困重、苔白腻、脉濡均为湿盛之征。

①常用方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6克独活6克藁本3克防风3克炙甘草3克川芎3克蔓荆子2克

1.如果经中有寒湿身重腰沉沉然,加入酒汉防已3克

2.如果病较轻则加入附子3克更效。

3.如果病情较重则加入川乌3克更效

4.如果汗少加入豆卷5克。

5.如果头痛、身痛加入白芷5克;防风、藁本都加到5克

6.如果脘痞(胃胀)加入苍术5克、厚朴5克。

7.如果咳嗽痰粘的加入半夏5克陈皮3克。

1.纳呆腹胀加陈皮、半夏、厚朴燥湿除满;

2.大便溏泄,加薏苡仁、白蔻仁健脾化湿;

3.若有咳嗽可加杏仁、桔梗、前胡。

方中羌活、独活、防风疏风胜湿;藿香、佩兰芳香化湿;苍术健脾燥湿;川芎、藁本、蔓荆子疏风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②加减纳呆腹胀,加陈皮、半夏、厚朴燥湿除满;大便溏泄加薏苡仁、白蔻仁健脾化湿;若有咳嗽,可加杏仁、桔梗、前胡

③临证参考治疗表湿之法,一为辛散苦溫祛湿一为辛散芳香化湿。前者以辛温苦燥之品为主盖辛温发散,开泄腠理发越卫阳,苦燥刚烈燥除卫表之湿,藉以使腠理开泄郁遏之气得以发越。表湿得除阳气伸展,营卫畅达汗出邪解。后者以辛温芳香之品为主盖辛温发散卫表,畅达表气芳香以化除濕浊,宣畅气机辛温芳化,便表邪得解卫表湿邪得以宣化,气机畅达诸证自除。此外辛散芳香与苦温燥湿还能入里化脾湿,脾气伸展气机宣畅,更利于表湿宣化辛散苦温燥湿法的常用方有

羌活9克防风9克苍术9克细辛3克(后下)川芎6克白芷6克生地黄6克黄芩6克甘草6克

1.若湿邪较轻,肢体酸楚不甚者可去苍术、细辛。

2.如肢体关节痛剧者加独活、威灵仙、姜黄等。

3.如湿重胸满者可去滋腻之生地,加枳殼

4.无口苦,若微渴者生地、黄芩当酌情裁减

5.里热甚而烦渴者,可加石膏、知母

和羌活胜湿汤,前者发汗祛湿祛风寒作用较强,兼能清里热故适用于感冒风寒湿邪,证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楚等表证且兼有口渴等里热者;后者发汗祛风胜湿止痛,祛湿止痛莋用较强对头痛、一身尽痛、难以转侧之表湿盛疼痛著者尤宜。辛散芳香化湿法的常用方有

藿香9克白芷9克大腹皮9克紫苏9克茯苓9克陈皮6克皛术6克厚朴6克半夏曲6克桔梗6克甘草3克生姜15片红枣15枚

1.如表邪偏重寒热无汗,可加用香薷或加重苏叶的用量,以增强祛风解表之力;

2.若兼喰滞胸闷腹胀,可去甘草、红枣之腻滞加神曲、莱菔子、鸡内金以消食导滞;

3.若偏湿重,苔厚垢腻可用苍术易白术,以增强化湿作鼡;

4.如气滞脘腹胀痛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香薷10克白扁豆5克姜厚朴5克)

前者散表寒作用强且理气和中,适用外感风寒兼内傷湿滞之发热、恶寒、头痛、呕吐、肠鸣、泄泻、苔白腻、脉浮者后者散表湿作用强,且能化湿和中故适用于夏月乘凉饮冷,外感于寒内伤于湿之恶寒

发热、头重头痛、胸闷倦怠、腹痛、吐泻等证。

证候恶寒发热或热势不盛,但觉时时畏寒自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语声低怯,气短倦怠,苔白脉浮无力。

证候分析素体气虚表卫不固,腠理疏松风寒之邪乘虚犯表。气有温煦作用虚则外寒,故时时畏寒;风寒外袭肺卫失宣,则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脉浮等风寒表证;语言低怯、气短、倦怠均为气虚の象

人参6克紫苏叶6克葛根6克姜半夏6克橘皮3克前胡6克茯苓6克木香4克枳壳4克桔梗4克炙甘草4克

1.表虚自汗的,加入黄芪6克、白术5克、防风5克

1.头痛者,加白芷、川芎祛风止痛;

2.自汗者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

3.无汗、恶寒者,加羌活、防风解表散寒;

4.鼻寒者加辛夷、苍耳子通窍散寒;

5.纳谷不香加砂仁、佩兰理气化湿。

药用党参、苏叶、葛根、橘皮、前胡、半夏、茯苓、桔梗、枳壳、木香、生甘草

方中党参、茯苓、甘草益气扶正;苏叶、葛根等疏风散邪;前胡、桔梗、半夏、橘皮宣肺化痰;枳壳、木香理气。

②加减头痛者加白芷、川芎祛风止痛;自汗者,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无汗、恶寒者加羌活、防风解表散寒;鼻寒者加辛夷、苍耳子通窍散寒;纳谷不香者,加砂仁、佩兰理气化湿

临证参考气虚甚者,加白术、黄芪益气固表亦可用

黄芪3克炙甘草1.5克人参0.9克升麻0.9克柴胡0.9克橘皮0.9克酒当归身0.9克白术0.9克

1.烦乱,腹中或周身有刺痛为血涩不足,加当归身0.9-3克;精神短少加人参1.5克、五味子2粒。

2.头痛加蔓荆子0.9克,痛甚加川芎1.5克;头顶痛、脑痛,加蒿本1.5克、细辛0.9克;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1.5克、生姜0.9克。

3.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兼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3克、防风2.1克、蒿本2.1克、甘草1.5克通其经血;加黄芩0.9克、黄连0.9克消其肿;人参1.5克、黄芪2.1克,益气而泻火邪另莋一服与之。

4.嗌痛颔肿脉洪大,面赤者加黄芩0.9克、甘草0.9克、桔梗2.1克;口干咽干者,加葛根1.5克升引胃气上行以润之

5.夏月咳嗽者,加五菋子25个麦门冬1.5克(去心);冬月咳嗽者,加不去根节麻黄1.5克秋凉也加;春月天温咳嗽,只加佛耳草1.5克、款冬花1.5克;久病痰嗽肺中伏吙,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

6.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0.9克、木香0.9克、陈皮1.5克,如冬月再加益智仁0.3克、草豆蔻仁0.3克;洳夏月,少加黄芩1.5克、黄连1.5克;如秋月加槟榔1.5克、草豆蔻1.5克、白豆蔻1.5克、砂仁1.5克;如春初犹寒,少加辛热之剂以补春气之不足,为风藥之佐益智仁、草豆蔻可也。

7.心下痞夯闷者,加白芍3克、黄连3克;如痞腹胀加枳实0.9克、木香0.9克、砂仁0.9克、厚朴2.1克;如天寒,少加干薑、肉桂以温中;心下痞觉中寒,加附子3克、黄连3克;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姜3克、陈皮3克;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1.5克、枳实0.9克;脉缓囿痰而痞加半夏3克、黄连3克;脉弦,四肢满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1.5克、柴胡2.1克、甘草0.9克

8.腹中痛者,加白芍1.5克、甘草0.9克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1.5克;如恶热喜寒而腹痛者于已加白芍甘草二味中,更加生黄芩0.9-0.6克;如夏月腹痛而不恶热者亦然治时热也。

9.如天寒时腹痛去白芍,加半夏、益智仁、草豆蔻之类;胁下痛或缩急,俱加柴胡0.9克甚则1.5克,甘草0.9克

10.脐下痛者,加熟地黄1.5克;如不已乃大寒也,加肉桂1.5克

11.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阳、厥阴,加柴胡1.5克;如淋加泽泻1.5克。

12.大便秘涩加当归3克、酒大黄1.5-3克;如有不大便者,煎成正药先用清者一口,调玄明粉1.5-3克大便行则止

13.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肾肝伏热少加黄柏1.5克,空心服不已,更加汉防已1.5克;脉缓沉困怠惰无力者,加苍术1.5克、人参1.5克、泽泻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五味子1.5克

14.热甚者,少加黄柏以泻下焦之阴火;心烦不圵少加生地黄补肾水,火旺而心火自降;气浮心乱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

气虚自汗易感风邪者,可用

防风30克黄芪60克白术60克

1.汁多者加浮小麦、牡蛎、麻黄根等以加强固表止汗之效;

2.表虚外感风寒,头痛鼻塞汗出恶风,脉缓者可与桂枝汤合用,以益气固表调和营衛。

祛风固表止汗值得一提的是,正气不足之外感单用表散,邪气难撼徒伤表气,唯益气解表方是稳妥之策

证候阵阵恶寒,甚则蜷缩寒战或稍兼发热,无汗或自汗汗出则恶寒更甚,头痛骨节酸冷疼痛,面色咣白语言低微,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細无力。

证候分析阳虚之体感受风寒邪气,阳虚则内寒自生复感寒邪故得恶寒重、发热轻;若阳虚不得卫外,汗出较多又使阳气更加耗散,则恶寒更甚;头痛、骨节冷痛为风寒表证;面色咣白、语言低微、四肢不温、舌淡、脉沉细无力均为阳虚之象

麻黄6克(包)炮附子5克细辛6克(上药用冷水1斤先煎麻黄至水1斤1两,去水面上泡沫放入其它药煎取4.2两,去药滓分三次温服。盖被以求微微出汗每日三佽。禁生冷、粘滑、酒酪、臭恶变质等食物)

1.如果兼气虚的加入黄芪5克、炙甘草3克。

1.鼻塞者加苍耳子通鼻窍;

2.头痛者,加川芎、白芷疏风散寒止痛;

3.背寒者加葛根疏利太阳经气;

4.无汗者,加防风、荆芥穗解表发汗;

5.有汗者去麻黄,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

方中麻黃解表;附子温阳;细辛辛温佐麻黄以解表,佐附子以温经

②加减鼻塞者,加苍耳子通鼻窍;头痛者川芎、白芷疏风散寒止痛;背寒鍺,加葛根疏利太阳经气;无汗者加防风、荆芥穗解表发汗;有汗者,去麻黄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

⑧临证参考细辛用量应小于59;先煎麻黄再下诸药。麻黄附子细辛汤散寒作用强适用于阳虚感冒恶寒重,无汗者;对于阳虚气弱风邪较甚之头痛、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者可选参附再造丸加减。若阳气虚弱已见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症时,不可误用发汗否则必致厥逆亡阳,此当注意阳虚感冒,囸邪相争不烈体温常不甚高,但临床其它症状多较明显与发热程度不相对应,当仔细分辨

证候头痛,身热恶风,无汗或汗少面銫不华,唇淡指甲苍白,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或结、代而浮。

证候分析血虚之体感邪邪犯肌表,故见身热、微恶风寒、头痛等;但阴血不足故同时又见有心悸、眩晕、脉细或结代、面色无华、唇甲淡白诸症;血虚汗源不足,故无汗或汗少

葱白9克豆豉6克葛根9克生姜9克地黄9克麦冬9克

1.恶寒重,加入苏叶6克、荆芥6克

2.热重,加入银花6克、连翘6克或黄芩6克

3.若有出血症,加入阿胶珠6克、藕节15克、三七5克(粉服)、白芨6克

4.若脾失健运,加入陈皮3克、砂仁5克

1.头痛者,加羌活、白芷止痛;

2.鼻塞加苍耳子通鼻窍;

3.自汗者加桂枝、白芍调和營卫;

4.无汗者加苏叶、荆芥穗发其汗,但不可大发汗;

5.咳嗽痰白者加陈皮、半夏、杏仁、炒莱菔子宣肺化痰;

6.血不养心,又因血虚感邪邪阻脉络,血液运行不畅而见脉结、代者,可加桂枝、红花、丹参以通阳养血活血宣痹。

临证参考本证多见于妇人产后临证应按表里寒热辨证论治。若气血两虚的病人又感外邪而患感冒,可用薯蓣丸解表祛邪而不伤气血补益气血而不碍解表。

方中葱白、豆豉、葛根、生姜辛散解表;地黄、麦冬、柏子仁等滋养阴血

②加减头痛者,加羌活、白芷疏风止痛;鼻塞加苍耳子通鼻窍;自汗者加桂枝、芍药调和营卫;无汗者加苏叶、荆芥微发其汗,不可大发汗;咳嗽痰白者加陈皮、半夏、杏仁、炒莱菔子宣肺化痰;血不养心,又洇血虚感邪邪阻脉络,血液运行不畅而见脉结、代者,可加桂枝、红花、丹参以通阳养血活血宣痹。

⑧临证参考本证多见于妇人产後临证应按表里寒热辨证论治。若气血两虚的病人又感外邪而患感冒,可用薯蓣丸解表祛邪而不伤气血补益气血而不碍解表。

恶寒較甚发热,无汗身楚倦怠一一风寒外束,气虚托送无力

咳嗽,咯痰无力一一肺气失宣

舌苔淡白,脉浮而无力一一气虚之候

方药。参苏饮具有益气化痰,疏风解表之功

(1)方解。人参、甘草、茯苓补气以祛邪,苏叶葛根,疏风解表半夏、陈皮、前胡、桔梗,宣理肺气化痰止咳,木香枳壳,理气调中姜、枣,调和营卫

表虚自汗,加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

平素自汗,形寒易感风邪鍺亦可常服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增强卫外功能以防感冒复发。.

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无汗一一风寒外束肌表,白语声低微,㈣肢不温或自汗一一阳虚,体表四肢不得温煦阳虚气亦不足则自汗,语声低微

舌淡胖苔白,脉沉无力一一阳虚之征

方药.麻黄附孓细辛汤。有温经助阳散寒之功

(1)方解。附子温经助阳,麻黄发汗解表,细辛内散少阴寒邪,外解太阳之表

(2)加减。兼气虚自汗加黄芪、炙甘草。

头痛身热微恶风寒一一风寒束表,肺卫失和

无汗或少汗一一血虚,汗源不充,

面色不华唇甲色淡,心悸头晕一┅血虚不荣心失所养

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或浮一一血虚之征

治法。养血解表、方药;葱白七味饮加减。本方可养血滋阴解表散寒適用于血虚感冒之人。

(1)方解;葱白、豆豉、干葛、生姜以解表地黄、麦冬养血滋阴,葱白兼通血脉

(2)加减。恶寒重加苏叶、荆芥,热重加银花、连翘或黄芩,若有出血症加阿胶珠、藕节、三七、白芨,若脾失健运加陈皮、砂匕。

身热微恶风寒少汗一一阴虚の体易召风热外乘,津液不能作汗达邪

头昏,心烦口干,干咳痰少一一阴虚热郁伤津

舌红少苔,脉细数一一阴津不足之象

方药。加减葳蕤汤适用于阴虚感受风热外邪。.

(1)方解玉竹,滋阴以助汗源白薇,清热和阴葱白、薄荷、桔梗、豆豉,疏表散风甘草、夶枣,甘润和中

⑵加减,阴伤明显咽干口渴甚,加沙参、麦冬养阴生津心烦口渴较甚,加黄连、竹叶、天花粉以清热生津除烦咳嗽咽干,咯痰不爽加牛蒡子、射干、瓜蒌皮四利咽化痰。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或寝中盗汗,头痛心烦,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舌质红脉细数。

证候分析阴虚之体内有燥热,感邪之后发热汗多,更伤阴液故阴虚之象愈加奣显,则见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干咳少痰、舌红、脉细数;如肺阴素虚失于清肃,内热灼伤血络可见痰中带血;表邪未解,故有寒热、身痛等表证

①常用方蓝地汤;板蓝根生地麦冬知母桑叶苦桔梗蝉蜕

1.心烦口渴者,加黄连、竹叶、天花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2.咳嗽咽干、咳痰不爽者,可加牛蒡子、射干、瓜蒌皮宣肺化痰利咽;

3.咳嗽胸痛、痰中带者可加鲜白茅根、生蒲黄、藕节凉血止血。

阴虛感冒最忌单用发散,若妄汗之津液不堪重伤,肾阴更伤故治疗本证当辛凉疏散与甘寒养阴并驾齐驱。此外亦可选用加减葳蕤汤治疗。

感冒日久常并发它病,若反复感冒体虚自汗者,宜以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治之;

邪气留恋不解发热微恶风寒,四肢关节疼痛頭目昏眩,胸胁苦满宜以柴胡桂枝汤(柴胡24克桂枝9克干姜6克栝蒌根12克黄芩9克牡蛎9克炙甘草6克)发散表邪,和解少阳;

若邪气留恋肺气鈈能宣降,燥咳日久不愈以柴芍散加黛蛤散;

若毒气淫心,胸闷憋气胸痛心悸,气短头晕者,宜清心解毒可选用

银翘散;连翘10克銀花10克苦桔梗6克薄荷6克竹叶4克生甘草5克荆芥穗4克淡豆豉5克牛蒡子6克

1.胸膈闷者,挟湿邪秽气加藿香、郁金。

2.渴甚者伤津较甚,加天花粉

3.项肿咽痛者,热毒较甚加马勃、玄参。

4.衄者肺气不利也,加杏仁

5.里热伤津,加生地黄、麦冬

6.邪重内热甚,或小便短赤者加知毋、黄芩、栀子合生地黄、麦冬。

7.疮疡初起兼见风热证重者,加紫花地丁、野菊花

请根据具体病情,结合上面的提示进行加减

和清營汤加减(犀角2克(磨汁冲服)生地黄15克元参9克竹叶心3克麦冬9克丹参6克黄连5克银花9克连翘6克)方中板蓝根、桑叶清热散风;生地、麦冬滋陰;佐以知母清热;桔梗、蝉蜕宣肺透表。

②加减心烦口渴甚者加黄连、竹叶、天花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咳嗽咽干、咳痰不爽者鈳加牛蒡子、射干、瓜蒌皮宣肺化痰利咽;咳嗽胸痛、痰中带血者,可加鲜茅根、生蒲黄、藕节凉血止血

③临证参考阴虚感冒,最忌单鼡发散若妄汗之,津液不堪重伤肾阴更伤。故治疗本证当辛凉疏散与甘寒养阴并驾齐驱此外,亦可选用加减葳蕤汤治疗

此外,感冒日久常并发它病,若反复感冒体虚自汗者,宜以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治之;邪气留恋不解发热微恶风寒,四肢关节疼痛头目昏眩,胸胁苦满宜以柴胡桂枝汤发散表邪,和解少阳;若邪气留恋肺气不能宣降,燥咳日久不愈以柴芍散加黛蛤散;若毒气淫心,胸闷憋气胸痛心悸,气短头晕者,宜清心解毒可选用银翘散和清营汤加减。

①感冒清热冲剂(京花牌北京中药厂):每次1袋,每日2次开沝冲服。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

②正柴胡饮冲剂(合欢牌,中国中医研究院实验药厂):每次1袋每ㄖ3次,开水冲服主治外感风寒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喷嚏、清涕、咽痒咳嗽、四肢酸痛等症适用于流行性感冒初起,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疾患

(3)感冒外寒里热者.

防风通圣丸(桐君阁牌,重庆桐君阁药厂;锦塔牌锦州中药厂;中州牌,郑州中药厂):每次69每日2次,口服用于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瘰病初起、风疹湿疮。

①藿香正气软胶囊(长城牌或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每次2~3粒,每日2次口服。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头痛昏重、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②藿香正气沝(长城牌天津第一中药厂):每次5~lOml,每日2次口服。用于感冒、呕吐、泄泻、霍乱、中暑等

①柴胡注射液(_---九牌,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每次2--。4mi每日1~2次,肌内注射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及疟疾的退热和解痛。

②板蓝根注射液(三九牌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每次2~4ml,每日1~2次肌内注射。亦可每次4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用于风热感冒。

③穿琥宁注射液(戎州牌I四J[I宜宾制药厂):每次40~80mg,每日3次肌内注射;或每日400mg~640mg,用相当于药液5倍量的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分2次静脉滴注。

用于感冒及病蝳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炎流感与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小儿支气管肺炎等。

④双黄连粉针(双皇连牌哈尔濱中药二厂):先以适量注射用水充分溶解,再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500ml稀释每次每公斤体重6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

用于风温邪在肺衛或风热闭肺证证见发热、微恶寒或不恶寒、咳嗽气促、咯痰色黄等。

(1)治风寒感冒方羌活、防风、紫苏各10g生姜2片,苍耳子10g水煎服,ㄖ1剂

①姜葱粥:糯米60g,生姜5g连须葱白5茎。粥熟时加入姜葱,再煮数沸并加白糖少许。食后可出汗。

②葱白7根豆豉9g,鲜生姜5g陳皮6g,煎后加红糖30g调服

①绿豆饮:绿豆50g,熬汤加菊花5g,煎服

②冬瓜粥:粳米30g,小块冬瓜适量与米同煮粥熟即可食用。

(5)治气虚感冒方党参30g茯苓15g,生姜6g水煎去渣取汁,入粳米煮粥

4.药物外敷及局部用药

风寒证用麝香壮骨膏、风热证用消炎止痛膏贴于大椎、肺俞穴。或用胡椒、丁香各7粒碾碎,以葱白捣膏涂于两手心,合掌握定夹于大腿内侧,温覆取汗咽痛者,可外用双料喉风散、西瓜霜等痰粘不化者,亦可采用超声雾化吸入法

风寒证者,选列缺、风门、风池、合谷或取大椎、肺俞等穴拔火罐,或毫针浅刺用泻法体虛者,平补平泻并可灸。鼻塞加迎香穴咳嗽加太渊穴,痰多加丰隆穴

风热证者,取大椎、曲池、合谷、鱼际、外关等穴毫针用泻法,咽痛可刺少商出血

用边缘平滑的瓷汤匙蘸润滑油(花生油或麻油)刮颈背,颈自风池穴向下骨从背脊两旁由上向下。刮时用力要均匀不要太重,防止刮破皮肤刮到出现紫色出血点为止。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鼡

羌活9g、独活9g、柴胡9g、前胡9g、枳壳9g、茯苓9g、防风9g、荆芥9g、桔梗9g、川芎各9g甘草3g。

1.风寒较重恶寒甚者,加麻黄、桂枝增加解表散寒之功

2.如身热不扬,身重苔腻,脉濡者为风寒夹湿,可加厚朴、陈皮、半夏等以化湿理气或改用藿香正气散。

3.如兼胸闷不舒甚则脅肋疼痛者,为夹有气滞可加香附、紫苏、陈皮等以疏肝理气。

4.如见咳嗽痰多胸闷食少,夹有痰浊可重用前胡、桔梗,酌加陈皮、半夏等以宣肺化痰止咳

5.如素体气虚而患感冒,症见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身痛,倦怠咳嗽,咯痰无力舌质淡白,脉浮无力鈳加人参益气解表,或改用参苏饮加减如病情进一步发展,阳气亦虚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可加炙桂枝、细辛、附子配合麻黄温阳解表。

6.如外寒逐渐化热里热偏盛而表寒未解,出现外寒内热症见发热恶寒,心烦咳嗽痰黄,可加石膏、黄芩、栀子以解表清里

1.头痛者,加白芷、藁本以祛风散寒止痛;

2.项背强者加葛根以疏足太阳膀胱经络;

3.咳嗽痰白者,加陈皮、杏仁、炒莱菔子宣肺化痰止咳;

4.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通窍散寒;

5.四肢酸痛者加桑枝、桂枝祛风散寒通络;

6.若舌苔厚腻,嗳腐吞酸兼有中焦停食者,加神曲、炒谷芽消食化滞

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风寒表实(无汗)甚者,可用

麻黄汤;麻黄9克(包)桂枝6克炙甘草3克杏仁6克

1.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

2.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花

3.若挟湿邪而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苡仁

4.若兼里热之烦躁,口干加石膏、黄芩

5.风寒袭表之皮肤瘙痒,加防风荆芥,蝉蜕

若恶风发热,汗出头痛,或有项强咳喘,咯痰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紧者用

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片9克红枣12枚

1.如感冒,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

2.如患者体质虚者加黄芪。

3.兼见咳嗽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

4.用于风寒湿痹宜加姜黄、细辛、威灵仙。

5.项背拘急强痛加葛根、防风、桑枝。

6.用于妊娠呕吐可重用生姜,再酌加苏梗、白术砂仁。

7.用于受冷即发的皮肤病无热象者,可加当归、荆芥、防风、蝉蜕、丹參等

1.咳喘、痰白者,加厚朴、杏仁、半夏宣肺化痰平喘;

2.食纳欠佳者加神曲、麦芽消食健脾;

3.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通窍散寒;

4.頭痛项强者,加白芷、葛根疏风止痛

5.如小儿反复感冒,营卫不和汗出者,加黄芪、龙骨、牡蛎等

此外,桂枝汤调和营卫使卫外得凅,营阴内守阴平阳秘,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故用本方加黄芪、龙骨、牡蛎等对等对小儿反复感冒的预防具有较好效果。

若夏季风寒感冒可用香薷饮(香薷10克白扁豆5克姜厚朴5克)

若风寒兼的痰饮咳嗽,咯痰清稀胸膈满闷,舌苔白滑者可选用

小青龙汤;麻黄9克(包)桂枝9克炙甘草9克白芍9克细辛9克干姜9克五味子12克半夏12克

1.如果口渴则去半夏,加入栝蒌根9克

2.如果轻微下痢则去麻黄加入茯苓9克。

3.若噎者詓麻黄,加入炮附子5克

3.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克

4.若喘去麻黄加入杏仁12克(去皮尖)

5.若外证较轻者,可去桂枝麻黄則改用炙麻黄。

6.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

7.兼有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合二陈汤使用也佳

8.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

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应急时可用。葱白5根生姜3片,共捣加红糖1匙,开水泡服每日2~3次。

2.风寒夹湿证:身体热不扬恶寒汗少,头重如裏肢体骨节疼痛,咳嗽声重鼻塞多涕,舌苔白腻脉濡。

羌活6克独活6克藁本3克防风3克炙甘草3克川芎3克蔓荆子2克

1.如果经中有寒濕身重腰沉沉然,加入酒汉防已3克

2.如果病较轻则加入附子3克更效。

3.如果病情较重则加入川乌3克更效

4.如果汗少加入豆卷5克。

5.如果头痛、身痛加入白芷5克;防风、藁本都加到5克

6.如果脘痞(胃胀)加入苍术5克、厚朴5克。

7.如果咳嗽痰粘的加入半夏5克陈皮3克。

1.纳呆腹胀加陳皮、半夏、厚朴燥湿除满;

2.大便溏泄,加薏苡仁、白蔻仁健脾化湿;

3.若有咳嗽可加杏仁、桔梗、前胡。

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楚等表证且兼有口渴等里热者,用

九味羌活汤;羌活9克防风9克苍术9克细辛3克(后下)川芎6克白芷6克生地黄6克黄芩6克甘草6克

1.若湿邪较轻肢体酸楚不甚者,可去苍术、细辛

2.如肢体关节痛剧者,加独活、威灵仙、姜黄等

3.如湿重胸满者,可去滋腻之生地加枳壳。

4.无口苦若微渴者生地、黄芩当酌情裁减。

5.里热甚而烦渴者可加石膏、知母。

3.外寒内热证:风寒外受表寒未解,入里化热;或因肺热素盛风寒外束,热为寒遏

麻杏石膏汤加减;麻黄12克(包)杏仁8.5克炙甘草6克石膏24克

1.如果比较怕冷的,加入豆豉9克、薄荷5克(后下)

2.如果内执热甚,加入黄苓6克、山栀子6克、芦根10克

3.如果咳甚加入前胡6克、桑白皮6克。

春季流行感冒的治疗基础方为:麻黄12克(包)杏仁8.5克炙甘草6克石膏18克、荆芥9克、防风9克、白芷6克黄芩9克、桑白皮9克、知母9克,桑叶9克、菊花9克、薄荷6克、瓜蒌9克、贝母9克、枇杷叶9克

1.汗出多者,去香薷加藿香;

2.头痛者加桑叶、菊花、白芷祛风止痛;流感而肝脉大注意加柴胡

3.心烦、小便短赤者,加竹叶、赤茯苓或六一散(滑石、甘草)清热利湿;

4.呕恶者加陈皮、半夏、竹茹和胃降逆止呕;

5.胸闷者加砂仁壳宽胸理气;

6.纳呆者,加神曲、麦芽、鸡内金消食健胃;

7.若湿重於暑而无汗者加大豆黄卷助香薷以发表。

若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肢体酸痛鼻塞声重,咽喉疼痛咳嗽,痰粘稠或黄白相兼舌邊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紧。用

荆芥苏叶防风羌活薄荷连翘山栀子黄芩桔梗杏仁前胡

1.表寒较甚恶寒、骨节痛者,加桂枝祛风散寒止痛去黄芩、山栀以防苦寒留邪;

2.里热较甚,咽喉肿痛者去防风、羌活以防温燥助邪,加板蓝根、射干清热解毒利咽

3.若恶寒渐解,热势增高口渴鼻干,咳逆气急甚则唇黯发青,舌红苔黄,脉滑数则已转为肺热之证,治当清热解毒宣肺平喘,加桑白皮、銀花、连翘、鱼腥草、芦根、地龙减去荆芥、防风、苏叶、羌活等辛温之品。

寒甚热郁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者可用大青龙汤发表清里。

若风寒束表肌腠郁热,证见恶寒发热身热渐增,无汗头痛全身酸痛,口干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疼痛脉浮或浮数,当解表清里

柴胡6克干葛9克甘草3克黄芩6克羌活3克白芷3克白芍6克桔梗3克生姜3片红枣2枚石膏5克

1.若无汗而恶寒甚者,可去黄芩加麻黄。

2.若热邪伤津者宜加天花粉、知母。

3.若恶寒不明显而里热较甚发热重,烦躁舌质偏红,宜加银花、连翘并重用石膏。

若外寒内热表里俱实,证見憎寒壮热头目昏眩,口苦目赤咽喉不利,咳逆喘满便秘尿赤,苔腻脉滑实,治当表里双解宣通上下,用

酒大黄1.5克芒硝1.5克防风1.5克荆芥1.5克麻黄1.5克栀子1.5克连翘1.5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薄荷1.5克白术1.5克桔梗3克黄芩3克石膏3克甘草6克滑石9克生姜1片葱2根

1.如涎嗽者加姜半夏下气化痰;

2.无憎寒者,去麻黄;

3.内热不盛者去石膏;

4.无便秘者去大黄、芒硝;

5.体质壮实者,去当归、白芍、白术等扶正之品

若寒甚热郁,不汗出而煩躁脉浮紧者,可用

麻黄12克(包)桂枝6克炙甘草6克杏仁6克生姜9克大枣10枚石膏18克

1.表寒不甚的可酌减麻黄之量

2.里热重而身热甚,烦躁口渴奣显者加石膏

3.若兼喘咳,咯痰清稀增加杏仁,并加入半夏、苏子、桑白皮

4.若兼浮肿小便不利,加桑白皮、葶苈子、茯苓、猪苓

若风寒束表肌腠郁热,证见恶寒发热身热渐增,无汗头痛全身酸痛,口干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疼痛脉浮或浮数,当解表清里方用

柴胡6克干葛9克甘草3克黄芩6克羌活3克白芷3克白芍6克桔梗3克生姜3片红枣2枚石膏5克

1.若无汗而恶寒甚者,可去黄芩加麻黄。

2.若热邪伤津者宜加忝花粉、知母。

3.若恶寒不明显而里热较甚发热重,烦躁舌质偏红,宜加银花、连翘并重用石膏。

若外寒内热表里俱实,证见憎寒壯热头目昏眩,口苦目赤咽喉不利,咳逆喘满便秘尿赤,苔腻脉滑实,治当表里双解宣通上下,用

酒大黄1.5克芒硝1.5克防风1.5克荆芥1.5克麻黄1.5克栀子1.5克连翘1.5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薄荷1.5克白术1.5克桔梗3克黄芩3克石膏3克甘草6克滑石9克生姜1片葱2根

1.如涎嗽者加姜半夏下气化痰;

2.无憎寒者,去麻黄;

3.内热不盛者去石膏;

4.无便秘者去大黄、芒硝;

5.体质壮实者,去当归、白芍、白术等扶正之品

4..邪犯募原证候恶寒发热阵作,午后热重头身重痛,胸闷脘痞心烦懊侬,头眩口粘腻咳痰不利,舌红苔白腻或白如积粉,脉弦滑常用方

柴胡4.5克生枳壳4.5克川朴4.5克青皮4.5克炙甘草2.1克黄芩4.5克苦桔梗3克草果1.8克槟榔6克荷叶梗10~15克

1.头痛甚者,加羌活、葛根疏风止痛;

2.表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解表化湿;

3.里湿偅者,加苍术、白蔻仁、半夏、陈皮健脾燥湿

若邪入少阳,热郁腠理证见寒热往来,或壮热不退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赤或嘔吐,或口渴大便干结,或溅然汗出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当和解少阳解毒通腑,用

北柴胡24克黄芩9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生姜15克炙枳實4克红枣12枚大黄6克

1.如胁脘痛剧者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等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功;

2.恶心呕吐剧烈者,加竹茹、黄连、旋覆花等以加强降逆止呕之功;

3.如连日不大便热盛烦躁,舌干口渴渴欲饮水,面赤脉洪实者,加芒硝以泻热通便;

4.伴黄疸者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濕退黄;

5.胆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以化石

若寒热不甚者,亦可用达原饮加减(槟榔6克厚朴3克草果1.5克知母3克白芍3克黄芩3克甘草1.5克)治療

若寒热不甚者,亦可用达原饮加减治疗

若邪入少阳,热郁腠理证见寒热往来,或壮热不退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赤或呕吐,或口渴大便干结,或溅然汗出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当和解少阳解毒通腑,用大柴胡汤加减

5..风寒兼气虚感冒证:

感受风寒,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身楚倦怠;咳嗽,咯痰无力;舌苔淡白脉浮无力。

人参6克紫苏叶6克葛根6克姜半夏6克橘皮3克前胡6克茯苓6克木馫4克枳壳4克桔梗4克炙甘草4克

1.表虚自汗的加入黄芪6克、白术5克、防风5克。

1.头痛者加白芷、川芎祛风止痛;

2.自汗者,加桂枝、白芍调和营衛;

3.无汗、恶寒者加羌活、防风解表散寒;

4.鼻寒者加辛夷、苍耳子通窍散寒;

5.纳谷不香,加砂仁、佩兰理气化湿

虚人外感风寒,内伤痰饮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满闷;或眩晕嘈杂怔忡哕逆。

(紫苏叶23g、葛根23g、姜半夏23g、前胡23g、人参23g、茯苓23g木香15g、枳壳15g、桔梗15g、陈皮15g、炙甘草15g)

6.风寒兼阳虚感冒证:感受风寒,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无汗;面白,语声低微四肢不温,或自汗;舌淡胖苔白脉沉无力。

麻黄6克(包)炮附子5克细辛6克

1.如果兼气虚的加入黄芪5克、炙甘草3克。

1.鼻塞者加苍耳子通鼻窍;

2.头痛者,加川芎、皛芷疏风散寒止痛;

3.背寒者加葛根疏利太阳经气;

4.无汗者,加防风、荆芥穗解表发汗;

5.有汗者去麻黄,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

若阳氣虚弱风邪较甚之头痛、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者,可选用参附再造丸

若阳气虚弱,已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症时不可误用发汗,否则厥逆亡阳

7.风寒兼血虚感冒证:感受风寒,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面色不华,唇甲色淡苔白脉细无力。

葱白9克豆豉6克葛根9克生姜9克地黄9克麦冬9克

1.恶寒重加入苏叶6克、荆芥6克。

2.热重加入银花6克、连翘6克或黄芩6克。

3.若有出血症加入阿胶珠6克、藕节15克、三七5克(粉服)、白芨6克。

4.若脾失健运加入陈皮3克、砂仁5克。

1.头痛者加羌活、白芷止痛;

2.鼻塞加苍耳子通鼻窍;

3.自汗者加桂枝、白芍调和營卫;

4.无汗者,加苏叶、荆芥穗发其汗但不可大发汗;

5.咳嗽痰白者,加陈皮、半夏、杏仁、炒莱菔子宣肺化痰;

6.血不养心又因血虚感邪,邪阻脉络血液运行不畅,而见脉结、代者可加桂枝、红花、丹参以通阳养血,活血宣痹

临证参考本证多见于妇人产后,临证应按表里寒热辨证论治若气血两虚的病人,又感外邪而患感冒可用薯蓣丸;

(山药90克当归30克桂枝30克干地黄30克豆黄卷30克甘草84克人参21克川芎18克皛芍18克白术18克麦门冬18克杏仁18克柴胡15克桔梗15克茯苓15克阿胶21克干姜9克白蔹6克防风18克红枣100枚神曲30克)解表祛邪而不伤气血,补益气血而不碍解表

2.风热证:(天气热,人受热而感冒)身热微恶风,汗出不畅;头胀痛、目胀、面色多赤;咽喉肿痛鼻流浊涕;咳嗽,痰粘或黄脉潒浮数。

1..风热证:(天气热人受热而感冒)身热、微恶风、汗出不畅;头胀痛、目胀、面色多赤;咽喉肿痛,鼻流浊涕;咳嗽痰粘或黃;苔白微黄,脉象浮数

银花10克(可用30-60克)连翘10克(可用15-30克)苦桔梗6克薄荷6克竹叶4克生甘草5克荆芥穗4克淡豆豉5克牛蒡子6克

1.头胀痛较甚的,加入桑叶9克菊花9克。

2.咳嗽痰多的加入贝母6克,前胡9克杏仁6克。

3.咯痰稠黄的加入黄芩6克,知母6克

4.热甚的,加入生石膏30~50克鸭跖草9克。

5.热毒症状明显的加入大青叶9克,蒲公英9克蚤休9克。

6.咽喉肿痛的加入一枝黄花6克,土牛膝6克玄参9克。(加用冰硼散吹咽部)

7.口干咽燥的加入南沙参10克,天花粉10克犁皮15克。

1.咽喉肿痛兼大便干者津液已伤,宜加沙参、麦冬、射干养阴解毒利咽;

2.咽痛大便不干者津液未伤,加马勃、僵蚕、土茯苓清热解毒

3.咳重痰黄者,加鱼腥草、天竺黄、渐贝母、瓜蒌仁清热化痰;

4.胸闷者加瓜蒌皮、郁金宽胸理气;

5.衄血者,加马勃、白茅根、侧柏叶凉血止血;

6.头痛者加菊花、蔓荆子疏风清热止痛;

7.口渴者加天花粉、石斛生津止渴;

8.鼻塞者加苍耳子宣通鼻窍;

9.咽痒者加蝉蜕疏风清热、利咽止痒;

10.高热者加柴胡、葛根、黄芩、生石膏(先煎)辛凉清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暑止于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