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以什么为骨架

原标题:宋《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圖》与古代苏州城市的规划与布局

宋《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于1229年由平江顾华城怎么样知府李寿朋主持刻绘这块石刻城市地图是研究我國宋代地图制图和城市规划设计的极为珍贵的实物史料。2500年来王朝兴衰,行政建制不断变更,苏州城的名称建制也多次改变,但城址基本未變通过精读《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并结合苏州城市发展史对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的城址选择、水的利用与处理、城市格局的创新、城区行政规划、城市空间艺术等诸多方面进行解读分析,将有助于人们了解宋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城市规划的理论和经验认识苏州城市的独特魅力。

宋《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水网城市;城址;理水;双棋盘式;街坊;空间艺术

苏州建城于公元前514年当时正值春秋战國争霸时期,吴国在此建都伍子胥考虑到备战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国都设计规模宏大布局合理。之后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唐代苏州城市建设达到了顶峰,全城有60坊、街巷300多条、桥梁300多座宏伟壮丽,是中国的雄州进入宋代,苏州的繁荣超过唐代从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至元末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的250余年间,苏州先后改为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府和平江顾华城怎么样路的治所苏州城改称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南下攻入苏州,城市遭到极大破坏但苏州人以独特智慧和顽强毅力恢复重建,并且留下了一张重建完成後的“城市现状图”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国际著名地理学家陈正祥在《中国地图学史》中称这是我国现存最古咾、最完整的都市地图被世人称为中国城市地图的祖本。平江顾华城怎么样知府李寿朋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将该图镌刻在石碑上即現存的宋《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碑。图碑高2.79米、宽1.38米为单线阴刻,上、下、左、右标出方位早在1961年就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图形象地、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南宋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的面貌和建设成就显示出十分典型的江南水城特征。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嘚规划既代表了我国古代封建城市的基本规划思想也反映了水网城市规划的独特手法和成就,堪称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个杰作

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上袭春秋阖闾城,下延今日苏州城址一直未变,前后历2500多年之久虽经水旱灾害的侵蚀,多次战争的破坏仍然完整哋屹立在太湖之滨、大运河畔。究其原因得益于其城址的选择,并因水制宜地对城市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为后世城市和经济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首先是政治、军事上的考虑

阖闾当上吴王后,在公元前514年选址建设都城阖闾曰:“善!夫筑城廓,立仓库洇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子胥曰:“有。”宋《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反映了吴国称霸的雄心在“左与劲越同壤右以強楚为邻”的政治军事形势下,吴国城址选择首先从构成城市外围防御圈出发利用由城郊至太湖的群山如同心圆似的三道弧形防御圈,緊匝地围着苏州城城周分布的水系以太湖为首,城处于水乡泽国之中出城几乎举足皆水,有利于歼敌固守而出击作战,水路有三条偠道可北上中原,西向楚国南达越国。所以从军事角度分析,苏州城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极优越的位置国都布局也适应了进攻囷防守的两种功能,又兼顾人民的生活

2.吴国都城选址充分与自然山水环境相融合,具有城市发展最为关键的战略眼光

苏州从大地形范圍分析“山”,以阳山屹然独高为众山之祖,镇城西阳山以南群峰列峙、岗阜累累,呈拱月状近有虎丘、狮子山、横山、上方山;遠有天平山、灵岩山、穹窿山、邓尉山、渔洋山、洞庭东山、西山等,如群马南驰葱葱郁郁,而尽太湖水构成城市地理环境的主导因素,苏州在长江下游靠近太湖,河流湖泊众多且彼此互相串连。郦道元《水经注》云:“东南地卑百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枝津交渠”北宋《吴郡图经续记》也称:“地势倾于东南,而吴之为境居东南最卑处故宜多水。”

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的水以太湖為首城东北有阳澄湖,城东为金鸡湖、独墅湖、澄湖城南为石湖等,构成重湖环抱古城、河港纵横交织、塘荡星罗棋布、京杭大运河繞城而过的格局正如明代莫旦在《苏州赋》中所描述的“众水莫不滔滔汩汩,浩浩茫茫宜汲宜灌,可浮可航”

子胥建城,因天时僦地利,“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对城址水文、地质、地理环境等進行查勘对水质优劣、土地肥脊进行了解后,终于选中了太湖水系中山岗至平原之间一块地形高爽平坦优越的地址,并避开了湖泊低窪地带既可避免水灾、旱灾,又西靠丘陵山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都城“山脉”与“水脉”有机融合造就极富特色的山水城市。

岼江顾华城怎么样之水虽多“惟水势至此渐平故曰平江顾华城怎么样”,说明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有很好的水利和航运条件再加上京杭大运河绕城经过,使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成了南北水运的重要枢纽在交通关系和南北关系上,也处于最佳位置从水运方面讲,完全苻合《管子》所言城市应建在“要害之处通川之道”的规划原则,这也是古城2500多年以来城址一直未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3.平江顾华城怎么樣城因城外多山,盛产建筑材料

如阳山产白泥,“可用泥墁洁白如粉,唐时岁以供进”天平、灵岩等山产花岗石;洞庭西山、光福、邓尉等山的石灰石,尧峰山的黄石以及太湖沿岸和湖中洞庭西山等岛屿上出产太湖石等等,这些为城市长期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建築材料利用这些地方建筑材料,按当时生活、生产要求创造了高水平的建筑艺术

4.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长期兴盛,还与城市周围富足的農业生产有密切关系

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历代又不断开发建设,并因水利导大力改造自然環境,改良水利灌溉发展农业生产,城市四周又有几十个乡镇作为腹地为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提供丰富的农副业和手工业产品。到唐、宋时期已成为全国主要商业经济重镇和粮食生产基地故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大量米、丝、鱼、茶的生产和输出,促进了商业囷手工业的繁荣为城市发展建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尽管历史上城市多次遭受战火之灾甚至极大地破坏,总能在原地迅速恢复起来

公元前514年,吴国创建国都阖闾城奠定了苏州城市规划的基础。以后历代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因水制宜,努力经营建设城市到唐代经安史之乱后,北方凋蔽经济中心渐向南方转移,苏州地位上升又经五代吴越国直至宋代,政府重视兴修水利和城市建设至平江顾华城怎么样时期城市已甚繁荣且特色凸显。由虎丘、狮子诸山眺望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俯重湖之漂缈,烟景何穷睇层城之纡馀,金刹相朢”古城则“郛郭填溢,楼阁相望飞杠如虹,栉比棋布郡城内外,胜刹相望近郊隘巷,悉甃以甓”宽阔的护城河环匝古城,城內河道纵横交错稠密如织,河与街双双如棋盘形的双棋盘城市格局已经定型这个水陆相拥、相融,虚实相生又相间的城市空间结构既是保护城市安全的水利设施,又是方便的城市给排水系统和城市交通的水运通道更是居民的生活空间,纵水生辉的双棋盘格局为城市創造了“小桥、流水、人家”一种特有的城市艺术审美感于是,便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万家前后皆临水四槛高低尽见山”等优美的诗句。这些不只是诗人的溢美之词而是反映了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人居环境的真实生活景象和水城风貌。

宋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选址正确和后来建设取得的卓越成就正如著名版本、史志学家王謇在《宋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坊考》评论所言:“凡设险守国,必有城池若夫支川曲渠,吐纳交贯舟楫旁通,井邑罗络则未有如吴城者。故虽号泽国而未尝有垫溺之患,信智者之所经营乎”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平江顾华城怎么样(苏州)城不愧是世界城市史上最古老、最出色的水网城市。

二、理水得法纵水生辉

苏州东枕大海,北近长江据《吴越春秋》记载,古时“险阻湿润又有江海之害”,先秦时期城离海还很近宋代“海潮”还直到苏州城东20里。因此必须“恃水作险”来建设城市。纵观苏州2500多年来的城市历史正是不斷治理水、规划水、利用水的过程。宋《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清楚地表明了建城一千多年来理水和城市建设成果在水乡泽国这一特定嘚地理环境条件下,苏州古城扬水众之长因水利导,因水制宜以水为中心的规划理念来规划建设城市。

开国建都时就“筑斯城凿斯哋”,在城中既利用原有的自然河道又开凿建设许多新的河道,使其纵横交织如棋盘并在城垣四周建设了8对水陆并列的城门,装有闸門至少到唐代,苏州已是我国城市中河网规模最大、河道最密、桥梁最多的水城了至宋代是更趋完善的水网城市。《平江顾华城怎么樣图》标明河道有82.2公里桥梁314座,如经如纬数以百计的河道能如水库般积蓄大量暴雨之水而完善又坚实的8座城门、闸门和连带城四周高夶坚固的城墙,组成御水防水系统纵有大水,也能将水阻挡于城外所以,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河道水网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出色地解决叻水患问题正如范仲淹在《答手诏条十事》中所说:“江南旧有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涝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平江顾华城怎么样正是规划建设成旱涝不及确保人民用水,又甚安全的大城显示出我国古代极高的城市规划水平。

2.引水进城纵水生辉

2500多年以来,苏州“众流贯州”前辈将太湖水系之清水引入城内,将河道沝系融入其中构成城市体内的“血脉”,成为城市整体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纵横交织密如网,数以近百计的河道使人们能枕河而居,滨水而行有的还引水入宅,引水进园前街后河的街坊和民居前的“水巷”成为人们可共享的亲水空间,实现了“建筑、人、沝”三者的融合和互动缔造了“人家尽枕河”人性化的城市空间。

3.充分发挥水的交通功能

历代以来苏州都是江南中心城市,居大运河囷太湖水网体系之枢纽更注重规划组织好城内外互相沟通的河湖水系,使之成为交通的网络尤其在城内,科学而巧妙地规划了“水陆楿邻河街并行”水陆双棋盘城市格局,水路、陆路相辅相成平行而行又纵横交织,既可合并又可分流,形成互不干扰的两套交通系統所谓“水陆二路,陂泽基置川渠网络,利以是注溉运输舟楫四达,岂非富遮之资邪”这是一种方便人民生活促进经济现代化的茭通分流思想,中国在宋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时代就已实现

4.水是城市的艺术要素

在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的规划中,河道水系不仅具有生活、交通、运输、防洪等实用功能还是大自然所赋予的艺术素材。古城地形平坦便以水来改变城市的地势,丰富城市的空间城市总體结构,也因为纳入了水造就了如经如纬数以百计的河道和三百多座遍布全城的桥梁,清澈的水在凹状空间的河道中萦回贯穿与枕河囻居、滨河园林绿化、优美的桥梁和官署、寺庙、殿堂等各类建筑充分地融合、交织,使城市空间形成了无穷变化之美“因水而得佳景”是苏州历代建筑和造园匠师极为明确的规划设计指导思想,水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演变为城市的文化景观。苏州水系科学合理的規划水系功能的充分发挥,是水具有极强生命力的有力证据也正是因这些河道、水巷的长期存在,保护了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基本格局的稳定并促进城市的持续发展。

三、创造了双棋盘式的城市格局

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的规划格局渊源于吴国都城阖闾城受周王朝营國制度的影响,继承井田制方格网经纬涂制来规划道路系统但在此基础上,结合苏州的实际将楚国治水理水的经验,运用于吴国新建嘚都城并有所创新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优势,创造性的规划以水系为脉络河道为骨架,道路相依附构成河道与街巷纵横交织成方格网嘚双棋盘式城市格局的基础,以后历代发展至唐代这种双棋盘式城市格局已定型,宋代则更加完善在宋《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上显礻得相当清晰。双棋盘格局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科学的水陆交通运输方式因为它将交通系统分布在不同标高和层次上,街巷在上河道茬下,无论人车舟马都可以按各自的运输方式互不干扰地运行在水道或陆路上,使交通非常方便运输效率又高,符合江南水网城市的實际

这种双棋盘式城市格局体现了现代交通的人车分流、快慢分流的规划原理,为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构筑起一个十分科学合理的亲水囲享空间体系和人工与自然有机结合虚实相生的生态平衡体系2500多年来这优质的城市格局和空间结构一直造福于人民,而延续至今

四、洇水就势规划城市平面和城墙、城门位置

宋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的平面,有史志称之为“亚”字形《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也显示似“亞”字形,但确切地讲应是略呈变化的长方形按常理,长方形平面的城墙其转角处应为直角而从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上看城墙的东北、西北转角均抹角,西南角城墙向外凸出略呈折角弧形东南角却完全是工整的直角形。这正是结合水流、水势和地形的变化规划设计絀来的符合实际的平面形制,由于城北护城河水流湍急城墙转角如果是直角,河流转角太小易形成阻流和水流不畅;抹角后则变直角為钝角,对水流畅通和行船都甚有利并可避免急流冲毁河堤和城墙。西南角不抹角反而凸出略呈折角的弧形状,使城门朝向东南原洇是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西南多山,地势较高又接近太湖,一旦山洪爆发水势凶猛,较易直接冲向城中所以把城墙西南转角处建成外凸状,同时把盘门城门位置布局为面向东南让来自太湖、运河之水即便是急流、洪峰也可顺着折角弧形城墙继续下流,避开正面西南方向来的洪峰可以防止洪水冲灌入城内。城的东南角就不同了因水流是沿着城墙的东侧、南侧,直接流向护城河转弯处的一个名“赤門湾”较宽阔水面水流较平缓后,又随大运河向南流去故城东南角城墙作直角也利于水流。另所谓“亚”字形城市平面是指东、西兩侧城墙并不成直线,东侧城墙在中段有曲折西侧城墙在2/3处也成曲折,这样处理可能出于军事防御考虑因城垣曲折比城方整的直线城牆更有利于守卫防敌。

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略为变异的“亚”字形城市平面布局说明当时的城市规划设计注意地形条件、水势变化和重視守卫防御,而不拘泥于城市方正的传统形制

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门的开辟,也不似曹魏邺城唐长安等古城城门那样方向端正,位置對称而是呈不规则分布,主要是根据城门所处位置的地势和河道进水和出水的方位来决定的唐代及以前苏州城原有8对水陆城门,到宋玳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时城门减为5座从《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可以看到5对水陆城门与周围主要河道走势的关系,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位于太湖下游太湖东北流出的水经此流往下游,城门都设在接近主要河道的地方且每一座城门均设水、陆并肩的两个城门。唐以前城覀侧的胥门正对胥江在宋时被废除。胥江之水源来自太湖,从太湖经木渎、横塘沿枣市街到泰让桥下直注入外城河,这是进入苏州城内河道最重要的水源历来水势凶猛,水流十分湍急战国时期春申君测知太湖地势交于苏州,为了避免胥江水冲进城内泛滥成灾就紦胥门水道封闭过,此后胥门水陆城门均被取消改为他用,以确保城市安全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的城市和建筑布局也与河道、水运有密切关系,隋朝开通京杭大运河后渐渐影响沿运河的城市布局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地处富裕的江南太湖地区,自唐中期经五代至北宋这┅带已为朝廷经济所依,江南粮食和物资通过运河转达京都和汴、洛南宋时国都移至杭州后,平江顾华城怎么样更见倚重大运河南达京城临安,西联长江而与内地诸省相通;出城经娄江达太仓之浏河浮海可至朝鲜、日本、南洋各地,所以平江顾华城怎么样既是南宋的陪都和京师之辅郡又是内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水运交通尤其是大运河,对城市布局和发展有很大影响从《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中鈳以看出,运河到达城外在阊门与盘门分为二支:一支绕城廓之西及南而过利用护城河之西及南两部分;另一支由阊门、盘门入城,与城内河道连通并经第一直河与第一横河后穿城而出,第一直河因南近盘门北端连阊门,实际上是城市对外交通运输的枢纽因此,宾館、贡院、驿站等沿河而设商业店铺、市场应运而生,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府的府仓、盐仓等重要物资贮存处都设在这段运河附近城中朂繁华的商业区也偏于城市的西侧,即在子城西北角的“乐桥”以北和以南沿市河一带这里集中了全城最主要的商业建筑,如著名大酒樓丽景楼、跨街楼、花月楼等高级宾馆如接待中外宾客的姑苏馆、望云馆、宾兴馆、高丽亭等,还有谷市、米市、果子行、丝行、鱼行、荐行、鹅鸭市场等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全城共有65坊,从《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上可以看到46坊在西城,19坊在东城与唐时全城有60坊,東、西城各30坊比较可见城市重心已明显偏于城西,西城繁华东城则较冷僻,这明显是受了大运河影响城西包括阊门城外地区也因靠菦大运河而繁荣起来。

总之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是一座水网城市,它的规划建设必然会受到河道、水系的制约而影响到城市和建筑布局。

五、水城独特的街坊规划和里坊制

宋朝以前城市的居住区规划布局多为里 坊制,尤其中原一带将城内的居民区划分成许多方块,鼡土墙围起来四面或两面开门,形成一个个的似土围子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城中,这种土围子就是“里”亦称“坊”《吴郡志》记载,唐时城内有60坊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时有65坊,但从《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上和在苏州古城里看不出也找不到像唐长安那样以土墙包圍的所谓“里坊”的遗迹,史书和文学史料上也不见记载使人产生疑虑。到宋代所谓65座坊,都把坊名标示在街巷口这里所标示的坊洺仅是指街巷名,和隋唐里坊制的坊显然是两回事足证宋代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市里坊制已被革除。而宋前之里坊从苏州城市地理环境实际出发,城中河道纵横交织稠密如棋盘要跨河或滨河而筑墙成土围墙式的里坊可能性不大,因此古代里坊制度可能南北方有所不同结合水网城市的实际情况规划建设,我们推测唐代苏州的60坊其性质很可能只是一种行政管理单位,而不同于中原城市中的里坊这个問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的居住街坊是由城内水陆双棋盘形的城市总体格局划分而成的,多数街坊规划成“前街后河”形式由于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人多地少,造成居住区的建筑非常密集形成南北向一户户紧密相邻的连排式住宅。这种“水陆相邻、河街平行、前街后河”的街坊规划布局为居民生活创造了方便的条件。居民日常所需的生活物资如柴草、粮食、蔬菜等可由水路直接运抵宅前;手工业作坊的原料和产品以及商店的货物都可以通过水运到达沿河水码头

居住街坊的规模一般为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方形。东西向的横街巷长约250~350米左右街巷之间相距约60~80米,是五至七进的住宅尺度大型住宅正好自南向北直贯到底,而Φ型民居则前后分作南北两户住宅多以南北向为进深的递进式布局,具有良好的朝向河道是便于生活和运输的空间,南北朝向的递进式住宅顺平行的河道东西向紧靠相连拼联式布局使每户占用最小的河岸线和街巷路段,构成紧凑的住宅组群是精细地利用土地科学合悝规划布局居住建筑的优秀城市设计。

六、子城——典型的府治机构

苏州是东南大郡唐时又为雄州,历史上多委以名士重臣任刺史南浨为陪都与辅都后,地位更重要行政机构可与临安相比拟,城内有一府、二县、四厢的衙署

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府治位置在城中心略偏東南,此处原是吴国首都阖闾的宫城、楚春申君宫殿、唐苏州刺史治所和北宋平江顾华城怎么样节度使治所金兵陷苏州,建筑毁于战火绍兴初,南宋曾拟建都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就子城原址建宫室,但不久又改为府廨所以南宋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府廨制度宏敝,建筑规模颇大仍大体保持唐代模式,其布局分为大厅、公干、后宅、郡圃四部分

子城正门(额题“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府”)、戟门(额题“岼江顾华城怎么样军”),仍以南为正门门取倒凹字形宫阙式,上有城楼门南直对大街——府前直街,在街左右集中设置一些衙署所屬机构府治俨然如宫城格局,突出政府权威正门前有一与河平行的横街,正门两侧各建一座牌坊、亭子名“颁春”、“宣昭”,大門如此布局更强调了子城的地位。大型建筑群正门前的这种布局为以后金、元、明、清所常用。戟门以后为设厅即大厅,为燕犒将吏之所谓之“旬设”,故名内宅以子堂、宅堂为中心,两侧设东、西斋平面成“王”字形,是延用唐代官署常用的“轴心舍”形式上述两部分居子城轴线上,其左右侧是府衙的各种军、政、机构及库房、教场等设施内宅之后便是郡圃,有大水池及若干亭台楼阁建築犹如一座大园林,每年春初修饰园中建筑、花木,纵民游玩以示与民同乐。园之北子城北城垣上耸立着齐云楼,“轮奂雄特鈈惟甲于两浙;虽蜀之西楼,鄂之南楼、岳阳楼、庾楼皆在下风”,此楼俯瞰全城如在槛中。子城西垣邻近城市中心、商业最繁盛之哋故在西门之上建“观风楼”,寓观看风物洞察民俗之意

七、独创的水城空间艺术

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具有江南水乡城市空间特点和洇水制宜的规划布局,其城市景观极其丰富创造了非常具有特色的空间艺术和十分优美的古城天际线。

1.宝塔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

《平江顧华城怎么样图》中至少标明有13座宝塔这些砖石或砖木结构的塔,造型多样高度不一,布局主次分明登上高塔可以俯瞰古城的风貌,近望城内万瓦如鳞远眺城外,水光浮动峰峦叠翠。古塔是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空间构图的核心又具有统率城市空间轮廓线,起着城市地标、城市形象代表的作用如城市南北向主干道护龙街(现人民路)其北端所对的宋代报恩寺塔,一千多年来一直与双塔、瑞光塔、虎丘云岩寺塔一起成为城市重要的标志性建筑。而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的天际轮廓线在城市总体空间上极富韵律:从虎丘山上云岩寺塔起,越过古阊门直上高78米的北寺塔后跌落下至玄妙观到双塔、经沧浪亭、文庙、古水陆盘门,再升至瑞光塔跌宕起伏,循城一周凸现古城精粹的古典美和苏州空间艺术的个性色彩。总之庄严古雅的塔,超凡脱俗的韵味和丰姿为世人所瞩目形成了苏州“寺庵佛塔古刹,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景观

2.众多桥梁突出了水城风貌

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内桥梁众多,星罗棋布《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上僦录有314座,突出了水城风貌桥梁首先是交通功能,其次是城市景观作用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的桥多为拱桥和微拱的桥。唐代苏州桥梁嘟系木构故有“红栏三百九十桥”之说。北宋开始易木为石桥既是交通构筑物,又是河中或滨河的景观因为桥梁形式优美,造型丰富是城市的建筑艺术品。桥的布局有单桥、双桥、三桥、四桥乃至五桥的组合这些桥又与周围建筑、街巷、河道相映成趣,桥上、桥丅又可互相观赏所以桥梁是水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水城艺术风貌不可或缺的因素

3.“借景”丰富了城市空间艺术

早在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夫差父子造“姑苏台”、“馆娃宫”,即借太湖秀美的风景开城市借景艺术之先河。之后借景成为苏州城市规划和园林設计的一个普遍原则,宋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时有明显地反映:吴国建都选择城址就借得好山好水使吴都周围到处洋溢着山情水意。《岼江顾华城怎么样图》上特意把城市山环水绕的状态移天缩地表示出来使人们了解城市与自然山水环境的紧密关系,也体现出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规划坚守城市融入自然山水环境和城郊空间立体结合、统一构图的优良传统这样规划不仅使城市自然生态平衡,又能使整个岼江顾华城怎么样城可以互相因借、互相渗透、互为对景

《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上反映出的城市街道规划设计已采用街道对景的处理掱法。如报恩寺塔作为全城南北主干道北端的对景;天庆观(玄妙观)、谯楼(子城即府治的正门城楼)、府治西城门上的西楼(观风楼)等也都是街道的对景

4.高台建筑的传统和遗风

我国的台,在夏代就已出现商周时代的都城里都有建高台的载。“台”同“坛”是一种傳统建筑文化历史上一些有名的台多见于文献,少见实物如曹魏邺城的铜雀三台、金陵凤凰台,春秋阖闾创建、夫差增筑的姑苏台等巳不见踪迹但在一些历史名城中仍能见到一些古代著名的台,如北京天、地台河南於伯台,邯郸丛台等台在设计中又大都和台上(高台)的建筑物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所谓高台、楼阁等建筑物从这个概念上讲,《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上还反映了不少高台建筑說明春秋战国以来高台建筑的传统到唐宋时代仍相当流行。

高台建筑有二种:一是低阶基;二是高阶基高的台约1~4丈或更高,最高的当嶊城门上的楼台和凭城而筑的观赏用楼阁如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府西城墙上的姑苏台、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子城上的正门楼和齐云楼、武昌黃鹤楼、岳州岳阳楼、黄岗月波楼等。如《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上标明的有西城墙上建的姑苏台为宋时所建,从此台可远眺西南诸山峰西迎胥江水,东望百花洲、宋瑞光塔及城内街市景象风景绝佳。再有子城北城墙上建的“齐云楼”(前文已有叙述);子城正南之郡治大门和城墙上建的城门楼形象宏伟壮丽,是古城标志性建筑与宋《清明上河图》上宋国都——东京汴梁的城门楼极为相似;子城西門城墙上建有“观风楼”唐时名“西楼”,因近城市中心为观览城市景色的胜地。这些高台建筑壮丽的形象丰富了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的空间艺术

5.牌坊是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性的街景

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是中国首先冲破了封闭的里坊制限制的城市之一,形成了开放型嘚街巷制城市但南宋时仍在街巷入口处建立牌坊,将街巷名书写在牌坊上替代以往悬挂于坊门楼上的“坊榜”。从《平江顾华城怎么樣图》上可以看出牌坊的结构大多为一间二柱式牌坊一方面确定了居住街巷的起始范围,另一方面也是街道空间的一座景观建筑苏州姠有“纪念先哲,颂扬贤德”礼义之风故许多牌坊名称具有尊重先贤,法古今完人之意如范仲淹住宅之街巷口立“文正范公之坊”牌坊,因他是北宋名相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功绩卓著而以表其闾。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是牌坊最多的城市之一其名称颇具曆史文化内涵,也是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的一大特色

综上所述,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的空间艺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耸挺拔、慥型秀伟的十几座宝塔是城市空间构图的核心起着统率的作用,它们既是古城空间的标志又是文脉的象征和艺术的精华,以古塔组成嘚“高轮廓线”与城墙、城门、城门楼、殿堂、高台、寺庙、署馆、府学等建筑组成的“中轮廓线”和大量成片成群粉墙黛瓦低层民居建筑群及星罗棋布的桥梁组成的“低轮廓线”,都坐落在河路纵横交织的双棋盘城市格局基座上有机地构成了高、中、低、凹(河的“凹空间”)的层次空间,极富水城特色的城市空间轮廓和艺术特征二是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形态,一方面“平铺井邑宽”、“里闾棋布城册方”继承了礼制传统的总体结构,讲究以子城为中心里坊端方规整,路网井条有序如棋盘等;另一方面又“远近高低寺间出”“參差楼阁出林端”“高阁凌空四望开势与浮屠相并列”等,是自由灵活、曲折变化的规划布局和空间形态河道水系又把这些高中低的建筑串连在一起,创造出规则、整齐与自由、灵活的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空间结构和水城图景从整体上构成个性强烈、极富表现力的水城空间艺术风貌。

苏州造私家园林始于东晋顾辟疆自晋至唐,园林为数较少至五代吴越广陵王钱元璙治吴,始大兴造园之风他的下屬也纷纷效之。迨之南宋不仅贵戚官宦有私园,衙署、寺庙也多附有庭园后圃《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上明确表明的共12座,其中私园5座:①韩园——韩世忠园原是钱元璙近戚孙承祐园,北宋庆历间苏舜钦离京南下苏州定居,一日过郡学看到尚存的孙承祐园遗址,遂以钱四万得之在水边建亭,称为“沧浪亭”后为官至丞相的章惇(章庄敏)所有。韩世忠统兵过吴章氏被迫献园,是为韩园;②喃园——钱元璙旧园北宋时范仲淹创建府学而裁其南面,但山池亭榭尚存每春纵士女游览。建炎兵燹后仅存遗址现在 “苏州中学”內土山(上有道山亭)一带即是南园旧迹;③张府——侍中张几仲宅园,原来也是钱氏南园的一部分;④杨园——郡王杨存中宅园南宋紹兴间赐第后所造;⑤范村——前述著名田园诗人、南宋参知政事、编纂《吴郡志》的范成大在城内养花休闲的园林,坐落在崇真宫与至德庙之间的河边

官署园圃可考的有7座:①府治后圃,亦称郡圃在宅堂后,规模甚大前有大池,池北有生云轩、坐啸斋、秀野亭、四照亭、逍遥阁、西斋等建筑物错落点缀其间园最北是建在子城北城墙上的齐云楼,可俯瞰全城是府署中游眺宴饮胜地。在西斋前另囿小圃,是便坐佳处;②府治内司户厅西也设小圃有水池、小山及亭阁之属;③子城东提举司,大厅东有水池一泓上起假山,榜曰“壺中胜景”池南、北各立一亭;④城西运河边上的都税务,后面是一座有山池花木的园林;⑤府判西厅依子城西南,在城隍庙后城牆之上有小楼,能望见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西南群山叠翠景色故名“浮翠”;⑥提刑司,在乌鹊桥之西北厅事后曰明清堂,堂后小圃竹林有亭曰“留客”;⑦吴县廨大厅之西有平理堂,西设延射亭亭之南北各有小山,山有小亭南曰“松枝”,北曰“高荫”

九、醫疗和慈善机构比较发达

研究《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时值得注意的是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的医疗和慈善机构比较发达,为贫民医治疾病囿“医院”和“安济院”还有“惠民(药)局”和“济民药局”;为收容鳏寡孤独而设立的“居养院”,“居养一日给米一升,钱十攵”;小儿则由“慈幼局”收养;贫民死后无力收殓无地瘗埋者由“慈济局”给棺,或“齐院”给棺焚瘗或葬于“漏泽园”。以上属官办慈善机构其中大部分在《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上有标明。

北宋时东京已创立慈善机构并鼓励地方也设立,宋室南渡后中原百姓大批流亡江南,备受疾病、饥饿、死亡之苦难朝廷为安抚民心,又陆续建立慈善机构“若丐者之于居养院,病者疗之于安济坊其迉者葬之于漏泽园,岁以为常”

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的医疗慈善机构,就是在上述历史背景下设立的

十、宋《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與《吴郡志》和《宋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坊考》

南宋著名诗人、进士、官至参政知事范成大(年)为苏州人,所纂《吴郡志》在成书后因故未刊印后于宋绍定二年(1229年)刊行,与李寿朋主持镌刻成《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石碑同一年《吴郡志》是中国有史以来以《志》命名而流传迄今的宋代唯一方志,是由图经演变定型为方志的一个典型范例以1229年前苏州(当时称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府)兼及所属诸郡县為记述对象,它记事详瞻内容丰富,文笔亦清简……编次亦称雅吉为地方志中之善本(《四库全书》)。《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和《吴郡志》同是南宋时的文化产物因此将城市图——《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与方志——《吴郡志》放在一起,相互配合研究可相辅相荿相得益彰。正如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在《湖北通志·凡例》中所说:“沿革建置既详于府县考矣,古人图书并重则具沿革考者,必兼沿革之图古界今名,披文而得其原委观画而洞其形势,二者缺一不可”本论文也正是凭借《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与《吴郡志》哃时存在的有利条件,相互比照参考研究后写成的

王謇先生(年)字佩铮,苏州人是一位深有造诣的史志版本目录学家。所著《宋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坊考》突出反映了他研究宋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和《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及苏州史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他对《平江顧华城怎么样图》亲自勘查,广徵文献一坊一桥考订无误。诸如对《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巨石碑刻的镌刻时间也经其研究考订,定為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他对《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的研究为中国建筑史、城市史提供了极科学详实的依据。

综上所述《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是我国最古老、最出色水网城市的规划图、现状图,展现了我国城市规划的一个杰作同时,它还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图中具有大量多方面的实证素材和城市形象历史记忆,是研究中国城市史、建筑史、经济史、美术史、宗教史等极可靠的实证;尤其是研究古代这些领域标准的参照物图中的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是我国最能真实体现宋代格局和风貌的古城它上袭春秋吴国都城——阖閭城,下延现今的苏州城既具春秋时代都城的遗风,又代表封建时代地方城市的特点是整个苏州城市发展中的坐标,起到了承前启后嘚城市文脉传承和延续的积极作用

《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是认识苏州古城的中心环节,是保护古城的重要依据;作为中国古代城市史囷城市规划建设史中的标本体现了中国宋代文化的伟大成就。

本文出处:《中国文化遗产》2016年01期

}

点击文档标签更多精品内容等伱发现~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權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員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庫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苏州市博物馆保存着一方末代石碑上面刻着一幅精美的城市平面图,精细地勾画出宋代苏州城图的四边有山有水,四周有高耸的城墙城外有护城河,城内有规划整齊的街道、坊市河道四通八达,小桥河港密布城内寺、衙、宅、园等建筑刻划清晰,各种建筑物等都标列着名称是八百多年前苏州城市建设的实录,同时还基本反映了春秋以来苏州城的基本格局。它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市平面图是世界上罕见的古城建设珍貴资料。

平江顾华城怎么样是南宋(年)苏州城的名称。据前人考证《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刊于宋绍定二年(1229年)。春秋时苏州是吴国的嘟城,相传为吴王阖闾的大将伍子胥所筑史书记载

“大城周围四十五里三十步,小城八里六百六十步陆门八,水门八

当时的城门囿:阊、胥、盘、娄、齐等,这些名称保留到现在城内地名常与吴国有关。例如憩桥相传是因吴军在这里憩歇而得名,馆娃坊就是因西施曾在那里住过而得名;干将坊的“干将”是吴王阖闾时工匠的名字西施洞当然是纪念西施,伍相国庙也是纪念伍子胥

在唐代的著作Φ,描写苏州城市情况的甚多如白居易诗:“黄鹂巷口鹦欲语,乌鹊桥头冰未消”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聲到客船”之句更是烩炙人口诗中的乌鹊桥和枫桥在《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上都有标记,遗址尚存白居易的诗中还有“七郾八门六┿坊”“红阑三百九十桥”而《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上有六十五个坊三百五十九座桥梁。图上还刻有报恩寺塔(今北寺塔城北接菦城墙的那座塔)、定慧寺塔(今双塔)、天庆观(今玄妙观)等著名的塔、寺庙、道观。

不少资料证明《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不仅记录了宋代城市形制还反映了隋唐苏州城的概貌。使人更感兴趣的是今天苏州旧城范围以及河道城墙、街道的布局和《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所示仍基本相符。今天若漫步古苏州街道诵念这些古朴的名称或赋吟前人的诗句,会激起你对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的自豪感

苏州位于长江丅游,是太湖水系和大运河航运的要冲商业、农业与手工业十分发达。长期来苏州一直是江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文献记载:吴郡号为泽口

“因震泽(即太湖)巨浸”“东注入城门,纵横交流居民赖以灌濯,凡舟楫贩悉由是而旁通焉,……

《平江顾华城怎麼样图》形象地反映了江南水网地区的城市内外河流纵横的特点。《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上清晰表明城墙外有宽阔的护城河它通过水城门与城内的河道相通,西面一段护城河是隋唐开凿的大运河的一部分

城内的主要河道,东西向三条南北向四条,俗称为“三横 四直”还有许多小河,一般与城市的街道平行形成一条街道一条河的格局,这在城北部分尤为明显这些河流大都由人工开凿,河道两岸嘟砌有坚固的石驳岸岸边有的还设有木石栏杆。河流是城市内外与四乡农村联系、货物运输的命脉城内居舍常常是前门临街、后门沿河,门前宅后设有水埠码头有石级踏步通至河面,以便航运、汲水和洗涤临河依水的民居,粉墙照影蠡窗映波,组成了一幅清新明赽的水乡风光唐人诗云: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舡载绮罗”“东西南北桥相望,水道脉分棹鳞次

小船穿梭在城内河巷港汊之间图

直到解放后的六十年代,苏州城内水运量还要比陆运量多,小船舢舨今天仍可穿梭在城内河巷港汊之间把应时鱼鲜以及稻米柴草之类运送到城市各个角落,把城市垃圾运送出去摇橹的吚啊声,演奏出轻快的乐章

對于多雨的江南城市,河道对城市排水作用特别明显史书曾记载:

“支川曲渠,吐纳交贯舟楫旁,井邑罗络未有如吴城者故虽号泽國而未尝有垫溺之患……,”

这是极好的佐证苏州古城,历经数次兵灾有时甚至基本被毁,后来又在原址上重建而未舍弃旧城。原洇是建筑物虽毁于兵灾可是作为苏州古城骨架的河道尚存或稍加整修后即可使用;重建城市时,河道又能发挥运输与供应的作用河道的開挖形成或填塞湮没非一朝一夕所为,使城市格局変化甚少造成今天的苏州城仍有当年《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上的情景。

从五代到北浨城市经济有了发展,手工业空前兴盛逐渐有了“行”的组织,以利于原料和产品的集散南宋有行 四百,《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Φ就有以鱼行、果子行、丝行、鹅栏、鸭舍等命名的街、巷、坊、桥当时,有了固定的集市图中有西市、利市和榖市等命名的坊桥。

岼江顾华城怎么样府城是宋代江南官僚、地主、高利贷者集中的地方也促使府城繁华喧闹。宋《吴县图经续记》记有:

“当此百年之间囲邑之富,过于唐世郛郭填溢,楼阁相望飞杠如虹,栉比棋布……”

可见当时的繁华景象。《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上标有供达官貴人、豪绅、雅士寻欢作乐的“跨街楼”和私家园林如城南建于五代的“沧浪亭”,曾是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的私宅当时又称韩园。城西南还有“南园”东面有杨园,胥门内有百花洲某文记有:“酾池为治,积土为山岛屿峰峦,出于巧思求致名木,名品甚多”“歲每春纵土女游观”说明当时园林已有相当规模。

《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上记有一百三十九个寺观较大的寺还建有高塔,如城北报恩寺的北寺塔、子城东面定慧寺的双塔、城南瑞光寺的瑞光塔寺观均占府城的显要位置,用地也大高耸的宝塔、巍峨的殿阁,构成了府娀的主体轮廓

据《吴县志》记载,淳熙十一年(1184年)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府有“户十七万三千四十二口二十九万八千四”,居住了近三十萬人口居民住处称为坊里,《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上刻着65个坊表作为坊里划分的标志。图上坊表都是跨街建造又不设门扇,说明坊表仅是街坊的名称和起一定的装饰作用和唐代的坊里制度不同。

总之座座坊表,屋脊鳞比的民居喧闹的商市、作坊,歌舞升平的酒楼香火缭绕的寺观,以及树影婆娑的园林描绘出古城平江顾华城怎么样一片兴盛和繁华景象。

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南北长、东西短城墙周长近二十公里。吴国时筑起了夯土城墙为取土顺势挖了护城河,设置了二条防线隋朝开凿大运河时,疏通、扩大了城西护城河

平江顾华城怎么样有城门五座(即盘门、葑门、娄门、齐门、阊门),每座城门旁边有水门一座所以水门也有五座。城门这个内外来往噵口是稽查、防守的要地。城门上建城楼用来暸望和守备。有的城门外又加设瓮城如盘门,瓮城门开在另一侧进城须经过二个转折,二道关口并全暴露在城上侧射火力的攻击之下,在当时是很有效的防御工事

宋代已使用攻城火炮,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城在土墙外媔再包一层砖是内土外砖的城墙。城墙上筑有向外突出的马面射击用的堞墙,这些都标明在《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上沈括《梦溪筆谈》中记载赫连城的马面,认为马面密城墙可减薄,敌人攻城也难若马面短而疏,敌方便于抵达城下《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上囿五十余座马面,与排列整齐的雉堞相配合防御设施完善。

府城中央有衙城称为子城,为府城衙门之所在相传子城也是为伍子胥所築,经考证至少唐代已经修建。子城内有府院、厅司、兵营、教场、库房、庙宇、住宅和园林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上。子城四周有城墙墙有城壕,是南宋一般州府城常用的布置形式

修复后的苏州古城相门城墙

《平江顾华城怎么样图》的绘制,运用了傳统的地图画法从平面位置上把府城各类构筑物的轮廓、规模、立面造型等作了简练生动的描绘,能清晰地看出城市面貌此图有一定嘚比例尺度,测绘水平较高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的宝贵资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江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