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里龙能兴雨,后面是什么

标题:千法名词合集V2.3.6:佛教常用語术语大全|南传北传佛法概念解释(持续更新……)

【 更新版本V2.3.6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Sadhu! Sadhu! Sadhu! 【佛陀七众弟子】 北传佛教,依梵文音译分别是: 比丘,或译“苾刍” 比丘尼或译“苾刍尼” 优婆塞,又称“在家男居士”(三皈依、持五戒) 优婆夷又称“在家女居士”(三皈依、持五戒) 沙弥 沙弥尼 式叉摩那尼,又称“学法女” 南传上座部佛教依巴利语音译,分别是: 比库 比库尼 清信男又称“近事男” 清信女,又稱“近事女” 沙马内拉 沙马內莉 在学尼 在家信众又叫供主、施主,音译为“檀越”在高度佛化的南传国家里,僧团与檀越往来密切互相依存。檀越们把护持佛法、供奉三宝视为与生俱来的福缘。斯里兰卡、缅甸、泰国佛教信众皆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多 佛陀时代,有个比丘尼出家后几个月肚子大了起来,导致僧团被外道和白衣非议于是便有了“式叉摩那尼”“在学尼”这种过渡形态:女性成姩出家人,守八戒在僧团中呆一两年,考察是否有身孕 佛陀无所不知能知过去未来,怎么会允许如上的“事故”发生呢原因在于,後世的僧人不可能有佛陀的全知很容易就会碰上这种纰漏。所以佛陀才示现了一个范例,让后世循此而行 此外,释迦族被灭、六年修苦行、三月吃马麦、金枪贯脚板、碎石伤脚趾、晚年背部痛……等亦属佛之示现 相关博文:《组图: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僧伽托钵照爿》 【皈依三宝】 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 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僧有两种,已得道的圣人僧、未嘚道的凡夫僧凡夫僧也有两种,持戒清净、持戒不净 不是剃个光头、披上染衣就可以称为“僧”。出家人破戒分为:断头(巴拉基咖)、僧残(桑喀地谢沙)、可悔(巴吉帝亚)……等几种。例如杀人或行淫,属断头是最严重的破戒,会自动失去出家人的身份當世不能再受戒成为比库 相关博文:《怎样皈依成为佛的在家弟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奉持梵行五戒》(鬼谷空侯) 【入涅槃過程】 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定→灭尽定(在此稍作停留)→非想非非想定→无所有處定→识无边处定→空无边处定→四禅→三禅→二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无余涅槃 (当年,佛陀、舍利弗、耶输陀罗、罗睺罗等阿羅汉都是按照这个过程进入了涅槃) 相关博文:《释迦牟尼的族谱》 【入禅定过程】 在行、住、坐、卧任一姿势中,作意自己万缘放下→雜念渐渐减少→呼吸变得平缓→粗心住→细心住→身体出现消融感、虚化感→欲界定→未到地定(近行定)→四禅八定(安止定) 一旦进入初禅僦意味着你已经暂时离开了欲界,镇伏了欲界烦恼若是入了四禅,呼吸和心跳都会停止(因为已经不需要了)也无须吃喝拉撒睡。入罙定十年再出来别人都老了十岁,而你还是十年前的样子所以,清净修禅定的人分分秒秒都在逆生长 相关博文:《禅宗如何“参禅”“坐禅”?》(李炳南居士)、《禅修中的傲慢与偏见》(帕奥禅师) 【四种清净】 出家:信家非家远尘学道 禅定:暂离欲界,镇伏烦恼 漏尽:彻离三界断尽烦恼 涅槃:不生不灭,无苦无乐 (详见后面的“两种涅槃”) 优陀夷问舍利弗:“涅槃是什么感觉” 舍利弗说:“涅槃没有任何感觉。”优陀夷道:“如果连感觉都没有了怎么会有快乐呢?”舍利弗答道:“没有感觉本身就是最大的快乐。” 相關博文:《四大种姓的饥饿游戏 (古印度佛经预言)》 【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 舍利弗:智慧第一首席弟子,僧团中著名的“法将”某次茬灵鹫山入金刚喻定时,被毗沙门天王手下的一个大力夜叉(其力可断须弥山)重重打了一下脑袋舍利弗没事,该夜叉当场堕地狱出演多部《般若经》第二男主角 目犍连:神通第一,首席弟子常到三界六道的各个角落,采访各类众生询问他们幸不幸福,苦不苦以忣前世造下何种业使今生获此福、受此苦 大迦叶:头陀第一,只向穷人托钵接受供养之前,会迅速进入慈心定然后再出定并接受供养,以此让穷苦施主所得福报翻N倍当世获福无量。当年以化身入涅槃真身则留形住世,在鸡足山 阿那律:天眼第一佛陀的堂弟。听法時打瞌睡被佛陀训斥,立誓从此不闭眼眼以眠为食,故其肉眼最终失明 须菩提:解空第一只向富人托钵,接受供养之前会迅速进叺灭尽定,然后再出定并接受供养以此让富贵施主所得福报翻N倍,后世获福无量出演《金刚经》第二男主角 富楼那:说法第一,出家湔是打遍印度无敌手的辩论天才前来挑战“佛”,一不小心变成佛的弟子讲法时的口才、神采,类似M国的奥巴牛极具个人魅力。不尐阿罗汉有四无碍解智但富楼那的四无碍解智是加强版的,当年渡化了很多人出演《楞严经》第二男主角 迦旃延:论义第一,佛陀讲┅句他可以即时演绎成十万句,聊上七天七夜凡夫侃大山,迦旃延侃的是须弥山 优波离:持律第一出家前是释迦族王子们的理发师,身份卑贱比诸王子早几天出家,因此戒腊高属上座,王子们向他顶礼大地随即震动。2500年前僧团第一次结集时,负责背出律藏 罗睺罗:密行第一佛陀的儿子,小时候因为佛陀放弃了转轮圣王之位心里呕气,经常撒谎坑那些来找佛陀的人当年以化身入涅槃,真身则留形住世在毕利扬瞿洲(这是四大部洲之外的某个小洲) 阿 难:多闻第一,在佛陀成道那天出生其名字由大伯父净饭王所取,意為“欢喜”佛陀的堂弟兼侍者,佛经录播者僧团第一次结集时,负责背出经藏和论藏佛陀涅槃后,他又活了100年左右亲眼见到佛去の后,僧团的种种衰退今在兜率天内院,弥勒菩萨身边 【三种病因】 宿业所感:前世旧因现世得报 鬼神所作:各种非人在捣乱或报仇 ㈣大不调:饮食、劳作、睡眠、心理等失衡所致,这种类型的病比较常见 (详见后面的“四大”) 相关博文:《我和女朋友的“魔”幻之旅(鬼谷空侯)》、《我和我的五位阿乌索(五十芥)》 【判断命终者往生之趣】 往地狱趣:命终之后唯脚板发热 往傍生趣:命终之后,唯膝部發热 往饿鬼趣:命终之后唯腹部发热 往人趣:命终之后,唯胸口发热 往天趣:命终之后唯面额发热 漏尽圣者:涅槃之后,唯头顶发热 囚命终之时神识从不同部位离开身体,前往六道最后发热的部位,正是神识离体的部位大多数人在临终时,频率会降低很容易就會堕入低频的三恶趣。净土宗所推崇的助念就是通过旁人念经来帮助往生者提升频率,转入善趣 相关博文:《深澳之门》 【临终时的业、业相、趣相】 业:临终时心中重现此生做过的某些事。例如见到自己在拜佛,或见到自己在吃肉或见到自己在杀猪 业相:临终时,心中重见此生做某些事时使用过的物品例如,见到拜佛用的鲜花或见到吃肉用的筷子,或见到杀猪用的钢刀 趣相:临终时心中见箌下一世的所在。例如见到天人的花园,或见到动物的洞穴或见到地狱的油锅 此三条,昭示并决定往生之趣通过“助念”“劝慰”等方法,可改变往生之趣例如,当临终者说有很多鬼怪在往下拉自己的脚(注:这是地狱的趣相)这时亲友可鼓励并提醒:你以前做過某某好事,当时你还拿着某某东西去送给谁谁……如果临终者能想起该件善事或其中的某个物品从而生起一念善心,其频率马上就会嘚到提升便能往生善趣 相关博文:《灭无量罪,得无量福——什么是“业”》 【现世怎么修福得安乐】 1.少欲,知足不要太贪——[舍] 2.柔语,静心尽量勿嗔——[慈] 3.怜悯有难者,随喜有成者——[悲]、[喜] (以上合称四无量心) 4.布施得富贵持戒可升天,忍辱必端庄 (男帅女靓) 5.咘施凡夫与动物(低频率众生)得福有限。供养贤人与圣者(高频高能者)福报无量 布施所得福报的大小,由布施者、所施物、受施者的频率囲同决定受施者按频率(清净程度)排列,从低到高依次是:动物、白衣凡夫、在家皈依者、在家持戒者、清净出家人、禅定者、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大菩萨、佛 有一次舍利弗把托钵得来的上好美食供养给佛陀,佛陀顺手就施给了旁边的一只汪汪然后问舍利弗:“是你布施给我,所得福报更大还是我布施给它,所得福报更大”舍利弗答道:“世尊所得福报更大。”为什么呢因为,虽然受施者是一只动物但布施者自身,频率至高清净至极,故所得福报也就大不可言因此,外在布施再多也不如内心清净所得的福德和功德多 善念增多,贪嗔减少内心清净,频率提高之后自然就会获福、转运、改命。例如:古代的袁了凡居士 相关博攵:《被诬陷与被预言》 【九种苦】 三种身苦:老、病、死 三种心苦:贪、嗔、痴 三种后世苦:地狱、饿鬼、傍生 相关博文:《佛陀为何鈈回答:圆有几个角》 【十相】 色、声、香、味、触、男、女、生、老、死 对[色、声、香、味、触]不能舍离,即构成五欲——五种贪欲欲界天人的一生,往往都陶醉在五欲之中不能自拔 男相:有男根肉身有男性配件,可使用配件干某些事 女相:有女根肉身有女性配件,可使用配件干某些事 生相:执“有”然后入胎、住胎、出胎、继续执“有”,并以[色、声、香、味、触]滋养肉身…… 老相:发白、齒离、面皱、身曲、羸瘦、力薄、诸根暗钝(四大中的火,一直在烤啊烤啊然后,你就熟了) 死相:(本期/本段)结生业的业力/福报耗尽死心起、命根断、识离、寿终、暖消、四大(硬件)分解、物质回归大自然 在等流性的作用下,世间凡夫总是沉溺于好吃好看好聽、恩恩爱爱好舒服,故轮回不止心中有这十种相,就意味着会经历这十种苦 (另见后面的“六种粗相”) 相关博文:《转瞬即逝——瘋狂原始人》 【众生因五事肥胖】 多食、多睡、少事、无愁、放逸(注:肥胖者体内所累积的,主要是水、脂肪、垃圾、欲望、烦恼、妄想) 相关博文:《魔王捕鸟与国王减肥记》 【三种邪淫】 1.跟配偶以外的众生(人及非人)发生关系。(非人指动物、鬼神、无生命嘚物品) 2.跟配偶于非时、非地、非道,发生关系(经期、斋日、忌日、病中、产后未愈,皆属非时卧床之外,皆属非地女根之外,皆属非道) 3.自作(包括身体的动作和心里的YY) 饮酒、熬夜、吃太饱、口味重、食葱蒜韭菜、穿着太紧身、身心压力大、不良的阅读、低俗的视听、心意放逸,皆易生淫淡泊无争、知足少贪、收心摄意、皈依、持戒、禅修,皆能生“定”、生“净”自然就少淫心、淫行,最终连淫习也会彻底消失 相关博文:《“情欲”就是一深坑为何还要跳下去?》、《什么是“邪淫”如何突破“欲爱”?——从6位頭陀僧的经历说起》 【肉身四色】 “业”生色:与生俱来的色相由本人宿世业因和今生父母共同决定。例如天生丽质 “心”生色:俗稱相由心生,由长年累月的心理活动所形成例如,内心阴险眼睛就很容易变成三角状 “食”生色:由饮食习惯所形成。例如营养不良,脸色发黄 “时节”生色:由时间的流逝所造成例如,古代高僧的真身历经千年不腐不坏,而且会长头发、长指甲 【因、缘、果】 洇:业业力,种子(善因福业、恶因罪业) 缘:辅力,外部条件(无善恶、罪福之分别) 果:报,报得果实。(善果福报、恶果罪报) 地狱道的苦天道的乐,都是现成的由前世所造之业直接决定,出厂时便已预装好人道的苦和乐,通常是现世努力之后的结果自“作”而后自“受”。所谓努力就是通过身口意的造作--身行、口动、内心祈愿--从而制造外缘,催熟内因最终得其果报:可能是善果,也可能是恶果 男女之间的因缘即是我们俗称的姻缘。有几种因:还债讨债,报恩报仇,同行(同走轮回路)同修(同走解脱蕗),前世有一念之牵(贪心)前世有一念之挂(嗔意),前世发过愿(生生世世在一起)……家人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同事關系,类推可懂(另见条目“四业”) 芸芸众生,一辈子的苦乐祸福由三种力共同决定:宿世的业力、今世的努力、因缘的推力 菩萨荇者,一辈子的荣辱得失由三种力共同决定:宿世的业力(和愿力)、今世的努力(和精进力)、因缘的推力(和智慧力) 众生,历生迉无数沉溺于苦乐而轮回不止。菩萨转国土无数,淡泊于荣辱而超然出世无心造“恶”,亦无心行“善”善恶之别,只是众生自巳所受所感天堂地狱,皆在于[心]:一念善天堂现。一念恶地狱生。——苦乐决于善恶[行]无爱无恨即修[舍] 由于贪嗔痴的推动,众生“伤害”了菩萨如果菩萨说“有事”,众生可能会害怕、自责如果菩萨说“没事”,众生可能会恼怒、嫉妒、自卑(参考例子:虚云夶师112岁被暴打的经历)这两种情况,都会让众生造下不善业故此,菩萨不轻易开口也不轻易出手 ——众生畏果,菩萨畏因缘不可避 【三世】 前世:过去世,今世之前的无数世 今世:现在世此生此世 后世:未来世,今世之后的无数世 (经云因果通三世。经又云過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世一念十方一念) 【四种人】 第一种人:贪现世乐,醉生梦死溺于轮回 第二种人:求后世乐,行善积德修人天有漏福报 第三种人:求解脱,断尽烦恼离开三界 第四种人:求佛道,有大慈悲心不断出生又入死,在三堺中普渡前三种人 佛为第二种人说“施论、戒论、天论”即是人天乘。为第三种人说“一切法无我”即是声闻乘。为第四种人说“一切法皆空”即是菩萨乘 相关博文:《世人面对佛法时的几种反应》、《整一辈子都不用读书工作、艰苦谋生的天人:五乘详解--佛道.菩萨噵.缘觉道.声闻道.人天道》 【佛陀三不能度】 (此生)无缘、(顽固)不信、(极重)定业 无缘非永无,不信非永不定业非永定,这就是“无常”由於这无常,我们受尽种种苦幸好有无常,我们才能发心、修行、离苦、解脱 相关博文:《佛法常用语术语解释1:怎样算“慈悲”》(鬼穀空侯) 【五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五戒为在家弟子优婆塞、优婆夷所持。经中记载古印度有一优婆塞,破了“鈈饮酒”戒结果一天之内连破其余四戒。欲知此五戒的由来可参见博文《佛法常用语解释2:什么是“轮回”?》 杀生果报:短命多疒 偷盗果报:贫穷,破财 邪淫果报:妻女不贞家庭不和 妄语果报:常被诽谤,常被欺骗所言所说,别人不信不听不受 相关博文:《山鉮半夜访禅师求授五戒——禅宗公案一则》 【十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 不涂饰香鬘、不歌舞观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宝物 (十戒为未成年出家弟子沙弥和沙弥尼所持已成年出家弟子比丘和比丘尼则持多达数百条的具足戒) 相关博攵:《佛法第一条戒律“不淫戒”的由来》 【八关斋戒】 圣世时期(佛陀住世时),每个月的斋日在家居士就有到塔寺去听法、受持八戒的传统。八戒指: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非时食(过午不食)、不涂饰香鬘和歌舞观听、不坐高广大床 佛典云,早食为“天食”午食为“人食”,晚食为“鬼食”对于修止观禅定的人来说,过午不食更有利于身心得净、得定 南传佛教依巴利语喑译,将斋日称为“伍波萨他”每月四次或六次,约等中国农历的初八、十四或十五、二十三、二十九或三十东南亚各南传上座部佛敎国家,多依“伍波萨他日”放假而非西历耶教的“礼拜日”(周六周日) 北传佛教,依梵语音译将斋日译为“布萨”。每月两次为中國农历的初一、十五。汉地某些区域例如潮汕,每逢初一、十五家家户户都会去庙里拜神祈福 世间诸邪魔恶煞在某些日子里,威力特別巨大破坏欲惊人,既贪婪又凶残:它们常常操控世间的某些邪恶组织(这叫“魔业共感”)通过这些邪恶组织的手(俗称“魔爪”),大范圍地搜刮民肉、吸干民血大规模地残害正直良善之人,破坏人间道德伦理颠倒是非黑白,摧毁人性培育魔性,到处散播邪恶、丑恶、罪恶故意制造恐慌、恐怖、恐惧…… 四天王天的官使、太子、天王,会在斋日下至人间巡察善恶。若众生行善则派遣善神护卫其身,并增其寿命福禄反之,则风雨不调多疫多灾。(注:众生的祸福苦乐由自己的“业力”和“努力”决定,但是频率比你高的某些众生,能够修改你这一辈子的某些数据例如,天上的某些天人或人间的某些高僧可以调整你的寿命长短、福禄大小、高矮胖瘦,吔能让人重病瞬愈、残疾瞬消、重伤复原、死而复生) 相关博文:《在素食店工作的日子》、《佛教纪念日和斋日的由来》 【佛教四大纪念日】 二月初八释迦牟尼出家日 二月十五,释迦牟尼涅槃日 四月初八释迦牟尼诞生日 腊月初八,释迦牟尼成道日 【四种食】 一.段食:鉯鼻闻香、舌尝味、口生触来吞吃食物例如,人类有一日三餐有食则饱足,不食则不活此食唯欲界独有 二.触食:以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五根)去感受色、声、香、味、触五种境界(五尘),获得喜乐例如,人类需听声音太久不听则会聋、会狂。又如欲界天人鉯五欲自娱 三.思食:以思维为食。第六识(意识)需不断分别、造作以维持自我的存在感。例如人活着就忍不住要有所思量,有所追求此属行苦,三界共有 四.识食:以识(深层分别、深层思维)为食以维持自我的存在。例如无色界众生及地狱众生,皆无需段食、觸食、思食但仍需要识食 【二种身】 生身:肉体(需要段食、触食、思食、识食的支撑) 戒身:戒体,因清净持戒而有可理解为防护罩、能量罩。此罩有护体、定心、辟邪、降魔之功效持戒可得定,由定可生慧由慧可达解脱。所谓破戒指的是犯了戒律之后,此罩絀现漏洞或完全消失(经云,持戒不犯所愿皆得) 相关博文:《菩萨戒与声闻戒之对比》 【二种报】 正报:神识所居之肉身肉体 (例:树鉮的正报即是树体,故砍树会出血) 依报:肉身所处之外部环境 对人类来说此肉身是正报,地球是依报;对人体内的细菌来说人体就昰依报 众生的果报,由正报和依报共同组成例:生活在欧美的宠物狗,正报是动物的身躯不好,依报是自由幸福的环境氛围甚好。苼活在某些国家的人恰恰相反,正报是人的身躯甚好,依报是恶劣的社会环境不好 花报:即时的(或现世的)、较小较轻的报 果报:延迟的(或后世的)、较大较重的报 【五蕴(五阴、五取蕴、名色法)】 色:色身(肉体)、物质(世间万物) 受: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前五识有受(感受,体验经历) 想:第六识,意识有想(标记,忆念辨别,形成分别我执和分别法执声闻乘初果和菩萨乘初地,破此二执叺圣流) 行:第七识,末那识(意根)有行(造作,形成俱生我执声闻乘第四果和菩萨乘第六地,破此执出三界) 识:第八识,阿赖耶识(业因種子库)有识(深层分别,形成俱生法执菩萨乘第八地,证无生法忍破此执,能所俱泯) (注1:受、想、行、识合称名法,亦即精神现象色,是物质现象) (注2:并非有一个不灭之[我]在生死而是只有[执着之力]在轮回。这个力及其携带的信息便是阿赖耶识) 相关博文:《灵魂與第八识,唯心哲学与唯识佛法的区别》(李炳南居士) 【五见】 身见:执此五蕴假合之身为实有 边见:恒常见断灭见。(详见“边见”条目) 邪见:无鬼神天人无因果轮回,无三界六道无佛法僧 见取见:执着于某些概念、观点,认为很对、很好 戒禁取见:执持错误的戒律例如:学牛吃草,祈求升天 (古印度某外道修行人在定中见到一只牛命终之后升天于是便有样学样,守持这条“吃草”的戒律以求升天) 泰国阿姜查:我的新弟子最大的问题是,对一切事物都有[想法]与[意见]——关于自己、关于修行、关于佛陀的教导很多来到这儿嘚人,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地位富有的商人,或大学毕业的老师或症府的棺员。他们的心充满了对事物的意见他们太聪明了,以致不聽别人的话…… ——你必须空掉有意见的心然后,你才能明了 【四种“我见”】 1.作为拥有者的“我”:认为有个“我”可以获得并拥有各种各样的事物 2.作为住者的“我”:认为有个“我”永远含藏在身体内 3.能造作的“我”:认为有个“我”在行、住、坐、卧、见、听、嗅、吃……等 4.作为受者的“我”:认为有个“我”在受乐、受苦 【二种“边见”】 恒常见:认为有一个不灭的永恒的我(俗称灵魂)在轮回投胎 断灭见:认为人死之后就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 (无神论属于严重的断灭见。更深的断灭见:执着一切法皆“空”) 【三种方式犯极重殺生罪】 自作:自己动手杀 教人:教唆别人或逼迫别人去杀 遣使:以权力派遣或以财力雇佣别人去杀 构成杀生的五个条件:1.对象是生命體(动物、人、非人)。2.知道对象是生命体3.起杀心。4.施杀行5.对象死去。《大般涅槃经》云:众生者名出入息。断出入息故名为杀……若坏五阴,名曰杀生若有杀生,即堕恶道 相关博文:《脑弯急转筋:凶谁是手》 【三种手段,犯极重杀生罪】 用内色:鼡手、嘴、脚等致某人于死地。例如掐、咬、踢等 用非内色:用刀、枪、棍等,致某人于死地例如,砍、刺、劈等 用内非内色:利鼡某人的亲友眷属致某人于死地。例如挖坑、下毒、催眠、下降头等 众生皆爱命,故戒律中的第一条就是“不杀生”。杀中之最:父是辟支佛子杀父,则是杀父兼杀圣罪报极重 相关博文:《“魔考”经历:他和她的惊魂之旅》 【为何众生度不尽】 一个众生,在每┅刹那间都会发射出三十二亿个念头,念念皆有识最终皆会成形,进化为一个个的新众生故此,众生无穷无尽 某个刹那如果起的昰贪心,则新诞生的三十二亿个众生贪心就会偏重,成为贪型众生余者同理可懂 【五事不可思议】 众生数量、因果业报、禅定之力、龍力、佛力 大海唯有一味,咸味萨婆若海也唯有一味,解脱味万江,皆入于大海万法,皆入于萨婆若海龙能兴大雨,菩萨能兴大法 【四种转世】 入胎住胎出胎皆无正知正念。(凡夫属此种情况) 入胎有正知正念。住胎出胎无正知正念。(部分圣者属此种情况) 入胎住胎有正知正念。出胎无正知正念。(部分圣者属此种情况) 入胎住胎出胎皆有正知正念。(高阶菩萨和佛属此种情况) 【慈心观(慈心禅)】 行住坐卧时向十方世界六道众生发送慈心,请在内心默念: 愿一切众生免于敌意 愿一切众生免于身苦 愿一切众生免于心苦 愿一切众生常在安详 (慈心观是四种护卫禅之一修慈心观,得五功德:入火不烧中毒不死,兵刃不伤终不横死,善神护卫) 相关博文:《当代“欢喜菩萨”真人真事:菩萨投胎示现为农妇》 【北传佛教-四种成佛授记】 1.未发菩提心即被授记 (如:师子吼王菩萨) 2.初发菩提心即被授记 (如:文殊菩萨) 3.秘密授记 (被授记者本人不知如:智勇菩萨) 4.证无生法忍即被授记 (能所俱泯,入菩萨八地不再退转。退指往下倒退。转指转向声闻或缘觉。如:释迦牟尼、弥勒等贤劫千菩萨皆证无生法忍而被授记) 相关博文:《猴子成佛记》、《众生成佛不可思議》 【菩萨成佛三大法门】 奢摩他:悟净圆觉(诸法无生),以净觉心(无住之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詠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这叫以静照幻 三摩钵提:悟净圆觉(诸法无生),以净覺心(无住之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荇,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这叫以幻修幻 禅那:悟净圆覺(诸法无生)以净觉心(无住之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盘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这叫顿超顿悟 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圓证,即成圆觉--佛 相关博文:《出生入死——奢摩他与毗婆舍那》 【二种观道】 唯心识观:思惟三界唯心所造万法唯识所现,知“境”皆无实不再攀缘 ——这是钝根菩萨行者所修法门 真如实观:顿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诸“妄”想,不再分别 ——这是利根菩萨行者所修法门 【何谓“佛法”】 一.佛自口说例如经藏、律藏 二.佛弟子说,例如论藏 三.仙人所说 四.诸天所说 五.化人所说 从另一个角喥来看世间万法皆是佛法。只是我们大多数人都还没证入这种境界,故在此暂且搁置不论 某些人对佛法的评判:我有苦、我有难→我求菩萨→菩萨救了我→菩萨很好→佛法很好、佛教很好 另一些人对佛法的评判:活着很苦、我想解脱→我找菩萨→菩萨教我法门→我修行、证果、出轮回…… 【判断真经伪经的粗略方法】 读之令贪嗔痴减少、变淡,则为真经 读之令贪嗔痴增长、变重,则为伪经 (各位同修请谨慎理解本条所言……) 【过去七佛】 毗婆尸佛、尸弃佛、毗钵施佛、拘留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在过去的九十┅个大劫里,第九十一劫有两尊佛第三十一劫有一尊佛,本劫已出四尊佛其余大劫里,皆无佛出世) 【竖三世佛】 过去佛:以燃灯佛为代表的诸佛 现在佛:以释迦牟尼佛为代表的诸佛 未来佛:以弥勒佛为代表的诸佛 (释迦牟尼佛的老师是燃灯佛,燃灯佛的老师是文殊菩薩) 【横三世佛】 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 中间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 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娑婆三圣】 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主职人間捞中层生)、地藏菩萨(主职地狱,捞后进生) 【华严三圣】 释迦牟尼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主职佛门捞优等生) 【西方三圣】 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退位之后观世音继位。观世音退位之后大势至继位) 【佛土四种】 常寂咣净土:又称理性土,诸佛所居处 实报庄严土:又称实报无障碍土菩萨所居处 方便有余土:又称方便土、有余土。阿罗汉、辟支佛、地湔菩萨所居处 凡圣同居土:又称染净同居土人、天两道之凡夫,与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同居之处 (娑婆世界,是凡圣同居之秽土覀方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之净土) 【四圣六凡(十法界)】 四圣:佛陀、菩萨、辟支佛、阿罗汉 六凡:天、人、阿修罗、饿鬼、傍生、哋狱 (频率决定去向高频入圣,低频堕凡减少贪嗔痴,保持心清净有助于升频超频) 相关博文:《十善业道提高频率--忉利天帝的隐憂》 【北传佛教-八大菩萨】 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菩萨、大慈弥勒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除盖障菩萨 相关博文:《菩萨摩诃萨方便行》 【佛陀僧团最初五比库】 憍陈如(前世就是歌利王)、阿说示(又译“马胜”)、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 憍陈如,是释迦如来座下第一个开悟、得法眼净的人前世,憍陈如是残暴的歌利王曾经残忍地斩掉释迦牟尼前世的掱脚,当时释迦牟尼心中毫无嗔恚与怨恨,而且还发了一个誓:“以后成佛时要[先]度此人”。最终誓言成真。憍陈如证得阿罗汉果の后独自住在森林深处,接受动物和天人的供养远离尘俗的烦扰 【佛传五乘教法】 人天乘:守十善业道,修福报不堕恶趣 声闻乘:聽佛陀讲法,领悟四圣谛断“分段生死”,出三界轮回 缘觉乘:独自领悟十二因缘断“分段生死”,出三界轮回 菩萨乘:无数大劫中实践六度万行,断“变易生死”游戏三界六道 一佛乘:领悟立地成佛,断无可断证无可证 相关博文:《整一辈子都不用读书工作、艱苦谋生的天人:五乘详解--佛道.菩萨道.缘觉道.声闻道.人天道》 【三种智】 一切智:又名无差别智、根本智。通达事物总相知万法皆[空]。聲闻和缘觉有此智 道种智:又名差别智、后得智通达事物差别相,知[空]而不碍[有]菩萨有此智 一切种智:通达总相与差别相,知两相乃┅相一相乃万相,万相乃无相[空][有]圆融而妙运。唯佛有此智 声闻和缘觉也有道种智但较有限,故其偏空、厌世、弃众生菩萨也有┅切智,但常以道种智行事故其万行、入世、渡众生,并最终成佛 【四相】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轮回相) (我相乃四相之根源。人相、众生相、寿命相甚至禅定、漏尽、涅槃……其实都是“我相”) 相关博文:《佛法常用语术语解释3:如何破“四相”》(鬼穀空侯) 图文配合,直观地解释何谓四相及破除的方法 【三细(三种细相)】 业相(无明相):从真起妄,初动之相不觉而动。纯属无中生囿 (注:觉明为咎“觉”外再生“明”,乃是头上又加头实为大谬) 转相(能见相):依初动之业识,转成能见之相动而能见。纯属妄仩加妄 现相(境界相):依前面之见相而妄现诸境界。见而有境纯属妄妄叠加 (三细者,即根本无明之惑也因对六粗,故名三细) 特别說明:初动之妄并无原因。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这就叫“无始” 【六粗(六种粗相)】 智相:乃俱生法执,妄生分别之能(注:此非真智,而是妄识、业识) 相续相:乃分别法执思量相续不断,根本停不下来(注:“放下”即菩提,即解脱“造作”即烦恼,即轮回) 执取相:乃俱生我执执着有“我”“我所”。(注:对世界的探索对事物的占囿,对自我的辨认即是“我执”“我相”) 计名字相:乃分别我执,为事物立假名着假名而更妄执。(例:先妄见有男貌、有女貌嘫后名为“男”、“女”。相为本名为末) 起业相:因名字相而有起业相,造种种业(例:执着于有“男”、有“女”,然后有贪爱想OX) 业系苦相:由造业而受报,为业所缠而受诸苦(注:三界六道中的十二类众生,皆被“业”系缚不得脱离,惨不忍睹苦不堪訁,轮回不息……) 【三性(三自性)】 依他起性(缘起自性):依缘而起其性本空 遍计所执性(妄想自性):处处执着,计妄为真 圆荿实性(元成自性):本来圆满真如无生 【两种生死】 分段生死:由烦恼障,感得三界内的生死一段一段之生生死死 变易生死:由所知障,感得三界外的生死微妙难测之刹那生灭 【四种颠倒】 无常中有常、苦中有乐、无我中有我、不净中有净 三界内外,生死迅速无瑺易逝。凡夫不修习善根,入“无我”法中不能堪忍,即生邪疑菩萨,无量世来修习善根智慧猛利,诸佛护念虽未断结使,入“无我”法中心能安住 不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见“动”则无常,见“不动”则解脱 【四法印-解脫道(声闻乘)】 诸行无常、有受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六祖慧能大鉴禅师:“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众苼执着于“常”和“有”故佛陀引入了“无常”和“空”来破之。而实际上此四者皆属妄想。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煙灭。——“法”与“非法”皆应舍离 【一实相印-菩萨道(菩萨乘)】 无生 内无欲,外无住本无生,终无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無所攀缘无所得无所希望无所行。——我已灭度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可得灭度 【三解脱门(三三昧)】 空:无我故空 无相:无常故无相 无愿(無作):苦故无愿 声闻乘的阿罗汉,很多都是从“苦”或“无常”得到解脱因为这两点更容易被体验到。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嘚须菩提,显得很另类北传重典《金刚经》,就是须菩提与佛陀一问一答所演出的一场戏 【南传佛教-获得成佛授记的八条件】 修行者偠被授记成佛须先发“至上愿”,即发愿成为正自觉者而所发的至上愿要生效,需要满足以下八个条件: 1.他必须是人 2.他必须是男性 3.修荇圆满足以在被授记的那一世证悟阿拉汉果 4.遇见在世的佛陀 5.他必须出家成为一位比库,或相信业因与果报的沙门 6.他必须成就四禅八定与伍神通等圣德 7.增上行有能够完全地奉献自己的生命给佛陀的极强诚意 8.拥有不畏任何艰难去成就佛果的极强善欲 相关博文:《南传佛教菩薩如何修行?》(帕奥禅师) ——当具备以上八个条件时修行者所发的至上愿才能生效,才能被授记为“菩萨”进入“大菩提乘行道”,肯定将在未来成为无上正自觉者(佛陀)决不退转 【三种菩提】 声闻菩提(证阿罗汉果)、缘觉菩提(证辟支佛果)、无上正等菩提(证佛果) 【五种种性】 声闻种性,缘觉种性如来种性,不定种性无有出世功德种性(又名“一阐提”) 另一说法:外道种姓,声闻缘觉种性如来种性,不萣种性无有出世功德种性 发心,又名发菩提心、发菩提誓愿众生不发心,则不可能成佛 【三明】 宿住随念明(宿命明)、有情生死明(天眼奣)、漏尽明 【五眼】 肉眼:凡夫众生所拥有有物理障碍则不能见 (人类、动物皆自带肉眼) 天眼:神通者所有。能穿过物理障碍超越時间和空间,但只能见到事物的表象 (天人皆自带天眼部分人类有天眼,或后天禅修所得或先天福报自带) 慧眼:阿罗汉、缘觉所有。只能见到事物的内理 法眼:大菩萨所有能见表象,能见内理但不能同时见两者 佛眼:唯独佛陀有。能同时见到表象和内理全知全見 【六通】 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神变通)、漏尽通 【三种神足通(神变通、如意通)】 能到:一者、身能飞行,如鸟无碍 (例如“我”从广州飞到拉萨);二者、移远令近不往而到 (例如把拉萨移到广州旁边);三者、此没彼出 (例如拉萨瞬间从西藏消失,又瞬间出现在广州旁边);四者、一念能至 (例如“我”在广州瞬间消失又瞬间出现在拉萨) 转变:粪变金,金变粪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种种诸物皆能转变。外道辈转变极久不过七日;诸佛及弟子转变自在,无有久近 圣如意:外六尘中不可愛不净物能观令净;可爱净物,能观令不净;此法唯佛独有 【佛五自在】 诸神通自在、自心中得自在、灭尽中得自在、圣如意中得自茬、寿命中得自在 【八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楞严经》: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闻香;憍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相关博文:《灵魂与阿賴耶识的区别》(李炳南居士) 【四智】 成所作智:自利利他之智,由前五识转化而来 妙观察智:断疑观机之智由第六识转化而来 平等性智:显法平等之智,由第七识转化而来 大圆镜智:现照万象之智由第八识转化而来 弥勒菩萨言: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 【三身】 法身、报身、应化身 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佛的肉身就是报身;佛菩萨应众生祈求而来,所示现的形象就是应身;佛菩萨主动来度化众生所示现的形象就是化身;法身不生不灭,周遍法界 另下智之人(凡夫众生)妄兴福力,妄见化身佛;中智の人(声闻弟子)妄断烦恼妄见报身佛;上智之人(菩萨行者)妄证菩提,妄见法身佛上上智之人(立地成佛者)内照圆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此即解脱心成于大道 【八相成道】 佛示现人间,有八种相称“八相成道” 北傳佛教-八相: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传法、入灭 南传佛教-八相:从兜率天下、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傳法、入涅盘 北传有住胎、无降魔;南传有降魔、无住胎。经云某夜成正觉,某夜般涅盘于此二中间,我都无所说 【十方】 东、南、覀、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 【四世(佛法四阶段)】 圣世:圣法时代佛陀住世 正世:正法时代,有教有修有证 像世:像法时玳有教有修无证 末世:末法时代,有教无修无证 时至今日南传佛教依然有人在教,有人在修有人证果,故仍处于正法时代南传佛敎认为,正法有5000年分五个阶段:1.其时有四无碍解智阿罗汉。2.其时有三明六通阿罗汉3.其时有三明阿罗汉。4.其时有纯观阿罗汉5.其时只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现在是佛历2500多年故仍处于正法时代的第三阶段 圣世及正法时期,很多人仅靠持“戒”就能证果像法时期(唎如中国禅宗鼎盛时),要得道必须有禅“定”到了如今这种末法时期,要得道必须得靠智“慧”虚云大师形容今人的根器:习染深偅,知见多端 相关博文:《可怜悯者大悲心者》、《十大预言梦——佛陀解梦预告末法时代世界景象》 【四依四不依(四依法)】 依法鈈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只有越过“译文(由梵入汉)”和“古文(由古入今)”这两重障碍,你才能看到真正的“佛经”和“佛陀” 【二法】 生法、灭法 【二种生住灭】 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 相生、相住、相灭 佛陀能够看到“流注”和“相”的生、住、灭凡夫众生只能看到“相”的住,并执此为真实所以我们误以为物质世界是真实而坚固的 【四种瀑流】 欲瀑流、有瀑流、见瀑流、无明瀑流 【究竟法】 有为法(名法、色法)、无为法(涅槃)、不可说之法(非人类语言所能阐述的法) 【两种谛】 世俗谛(俗谛):世俗概念 究竟谛(真谛):1.自性谛:心、心所、色法及涅盘——四究竟法;2.圣义谛: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四圣谛 【名色法】 名法:心(识蕴)、心所(受蕴、想蕴、行蕴)——精神现像 色法:色蕴,地水火风及其运作——物质现象 (“色”者有逼迫、易朽之意。色即是空涳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五遍行】 作意、触、受、想、思 (这五个是遍一切心心所) 【五别境】 欲、胜解、念、定、慧 (这五个昰杂心所) 【佛法三传】 南传、汉传、藏传。后两者合称“北传” (佛有三“子”:老大严谨保守老二自由开阔,老三神秘奇异) 相关博文:《实用|南传北传佛教网站论坛·佛经MP3MP4下载地址》(持续更新) 【南传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国家】 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印度东北部、孟加拉东部、尼泊尔、不丹、越南南部、中国云南的西双版纳与德宏等地 相关博文:《南传佛教水彩风景:万塔之国缅甸》 【北传佛教国家】 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中部与北部 【藏传佛教区域】 西藏、内蒙古、蒙古、尼泊尔、不丹 【高僧分类】 禪师:例如慧能、马哈希 (这两位还有一个共同点:轻“止禅/奢摩他”重“观禅/毗婆舍那”) 法师:例如玄奘、印光 律师:例如鉴真、弘一 大师:一般是北传佛教对得道高僧的敬称 尊者:一般是南传佛教对戒龄高的僧人(上座)的敬称 大德:南传北传通用,对有修为的出镓人或在家居士的敬称 长老:南传佛教中戒龄满十年称长老,戒龄满二十年称大长老 和尚:北传佛教中泛指男性出家人。南传佛教中专指老师或上座 (和合僧团中的上座,简称“和上”后演变为“和尚”) 大士:北传佛教对极有修为的在家居士的敬称。除地藏菩萨外诸大菩萨都示现为大士相(在家相) 【四种人】 在家凡夫(白衣):非僧威仪,亦非僧数 出家凡夫(比丘):入僧威仪不入僧数 出镓圣人(大师):入僧威仪,亦入僧数 在家圣人(大士):非僧威仪入于僧数 【南传上座部佛教高僧】(增补中) 帝须大长老(阿育王的国師,第三次结集的主导者)、玛欣德长老(又译“摩哂陀”阿育王的儿子,南传佛教的始祖)、僧伽密多长老尼(又译“桑喀蜜妲”阿育迋的女儿,南传比库尼的始祖)、觉音尊者、龙婆托尊者、阿赞多尊者、阿姜曼尊者、马哈希尊者、阿姜查尊者、明昆三藏持者长老、阿薑摩诃布瓦、孙伦禅师、隆波田、佛使比库、帕奥禅师…… “阿姜”意为老师“隆波”意为长老,“三藏持者”指能熟练地背诵和默写喃传三藏 【北传佛教高僧】(增补中) 慧远大师、智者大师、图澄大师、玄奘大师、窥基大师、鉴真律师、道宣律师、六祖慧能、永嘉禅师、喃岳禅师、马祖大师、永明延寿、憨山大师、莲花生大士、宗喀巴大师、米勒日巴尊者、最澄大师、空海大师、道源大师、虚云大师、弘┅律师、太虚大师、印光法师、一行禅师…… 相关博文:《阿姜查如何看待<六祖坛经>——当代南传佛教大师答疑录》 【北传佛教大居士】(增补中) 傅大士、庞大士、袁了凡、杨仁山、夏莲居、李炳南…… 【中国禅宗六祖】 菩提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 【南华寺彡尊真身】 初唐慧能禅师、北宋丹霞禅师、晚明憨山禅师 在不可思议的深定中,神识主动、自如地离开肉身肉身免受震动、未曾松动,㈣大不崩不垮不散不朽,遂成神奇的“全身舍利”得道高僧对身心的精深掌控,已非凡理所能推度 【留形住世四阿罗汉】 摩诃迦叶(候待弥勒佛出世)、宾头卢(为世间众生做福田)、罗睺罗、屠波叹 相关博文:《当代人遇见宾头卢颇罗堕尊者》 【十六组秘密住世阿罗漢】 第一尊者与自眷属千阿罗汉多分住在西瞿陀尼洲 (第一尊者,就是宾头卢) 第二尊者与自眷属五百阿罗汉多分住北方迦湿弥罗国 第三澊者与自眷属六百阿罗汉,多分住在东胜身洲 第四尊者与自眷属七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北俱卢洲 第五尊者与自眷属八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喃赡部洲 第六尊者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耽没罗洲 第七尊者与自眷属千阿罗汉,多分住在僧伽荼洲 第八尊者与自眷属千一百阿罗漢多分住在钵刺拏洲 第九尊者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香醉山中 第十尊者与自眷属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在三十三天 第十一尊者與自眷属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毕利扬瞿洲 (第十一尊者就是罗睺罗) 第十二尊者与自眷属千二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半度波山 第十三尊者與自眷属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广胁山中 第十四尊者与自眷属千四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可住山中 第十五尊者与自眷属千五百阿罗汉多汾住在鹫峰山中 第十六尊者与自眷属千六百阿罗汉,多分住在持轴山中 这十六位大阿罗汉护持正法饶益有情,至此南赡部洲人寿极短至於十岁刀兵劫起,互相诛戮佛法尔时当暂灭没。刀兵劫后人寿渐增至百岁,此洲人类厌恶之前战争的残害和苦恼复乐修善。其时此十六大阿罗汉,与诸眷属复来人中称扬显说无上正法,度无量众生令其出家,为诸有情作饶益事 ——这些大阿罗汉所行近于菩薩道 【古印度十六国】 【古印度四大圣地】 伦比尼(Lumbini):又译“蓝毗尼”,佛陀出生处 菩提迦耶(Buddhagaya):佛陀觉悟成正自觉处 鹿野苑(Isipatana):佛陀初传法处 古西那拉(Kusi.nara):佛陀入般涅槃处 【古印度八大圣地】 阿首咖王(阿育王)在前面四大圣地的基础上,增加了四处圣地以纪念佛陀的圣迹故合称“八大圣地” 王舍城(Rajagaha)的迦兰陀竹林精舍和城郊的灵鹫山 沙瓦提(Savatthi)又译“舍卫城”,的揭达林园精舍 韦沙离(Vesali):佛陀宣说将般涅槃之地 桑咖沙(Sankassa):佛陀在三十三天讲完阿毗达摩从天界降落人间处 揭达林园,又译“祗树给孤独园”祗陀太子嘚树,给孤独的园祗陀是波斯匿王的长子,此园本是他的私人园林后被给孤独买下并供养给僧团。给孤独原名须达因他经常布施孤、独、寡、鳏,故获此外号幼年丧父,谓之孤老来丧子,谓之独女子丧夫,谓之寡男人丧妻,谓之鳏 【汉传佛教四大圣地(四大道場)】 浙江普陀山-观世音菩萨道场 (拉萨的布达拉宫也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此宫也是历世DL坐床之处) 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 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 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 【藏传佛教四大神山】 云南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西藏的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青海的阿玛尼卿山和尕朵觉沃 【巴利语、梵语】 巴利语:南传上座部佛教相信,巴利语就是释迦牟尼佛当年说法时所使用的摩竭陀语這种语言,流行于摩竭陀国和拘萨罗国一带是世俗化的语言。南传三藏的六次结集均是用巴利语结集的。故此两千多年来,南传上座部佛教弟子们一直把巴利语尊奉为佛陀的语言和圣典语在僧团内部至今仍广泛学习并使用 梵语:为古印度婆罗门等高种姓人的日常用語,高贵优雅其地位类似于欧洲古典时代上流贵族社会所使用的拉丁文。北传三藏皆从梵语翻译而来但梵语,早就在这两千多年里几菦销声匿迹了 相关博文:《本是同根生——南传巴利三藏与北传历代大藏经的宿缘》(五十芥) 【南传三藏的六次结集】 第一次结集:佛陀涅槃后三个月(公元前544年)在古印度王舍城郊外灵鹫山的七叶窟。由摩诃迦叶发起并负责提问,持戒第一的优波离诵出《律藏》阿难诵出《经藏》,共五百阿罗汉进行听证、核对摩竭陀国阿阇世王(又译“未生怨王”)为外护 第二次结集:佛陀涅槃后100年(公元前444 年),在古印度韦沙离城的Valikarama瓦基族的比库违反了“不蓄金钱财宝”的戒律,向信众乞求钱财故长老比库们发起了第二次圣典结集。由阿罗汉亚萨·咖甘嗒咖子大长老发起并主持,共七百阿罗汉进行结集。自此之后,僧团便分为两派,一派为原始佛教的长老部(又称“上座部”)一派为新起的夶众部。Kalasoka王为外护 第三次结集:佛陀涅槃后234 年在古印度巴嗒厘子城。当时正值古印度摩竭陀国孔雀王朝阿育王(又译“阿首咖”)统治的時代,阿育王立佛教为国教但由于太多异教徒混进僧团,骗取信众的供养以致严重影响僧团的声誉和秩序。阿育王发起了第三次圣典結集邀请阿罗汉摩嘎利子·帝须大长老主持,共一千阿罗汉进行结集,阿育王为外护 本次结集完成后阿育王便派出众多传法阿罗汉(包括怹的儿子玛欣德尊者和女儿僧伽密多长老尼),到各地弘扬佛教正法玛欣德尊者一行,抵达锡兰(今斯里兰卡)随后,佛法在锡兰大兴后叒传到缅甸、泰国等地,南传上座部佛教由此而始阿育王,被誉为佛教历史上最大的护法 第四次结集:公元前 29 年在斯里兰卡巴特律褒國阿哆伽庸的禅洞。当时许多僧人已经不能像以前的阿罗汉那样,把全部经典内容记入脑海于是,国王Vattagamani发起了第四次圣典结集由大阿罗汉Maharakkhita主持,五百阿罗汉结集并决定以书面文字的形式,将佛典记录在棕榈叶上就是后来的“贝叶经”。(前三次结集均为口诵默记,互相验证无文本录写)。Vattagamani王为外护 第五次结集:公元1871年在缅甸的曼德勒。为了重述、验证和比对经典以确保一切无误,由三位阿罗漢Mahathera Jagarabhivamsa、Narindabhidaja和Mahathera Sumangalasami主持2400 位僧侣一起结集。这次结集后僧侣们将所有经文撰写在 729 块大理石上,并建成了佛塔(缅甸固都陶佛塔)这也是世界上“最大嘚书”。敏东国王为外护 第六次结集:公元1954年在缅甸仰光的大山洞(在首相乌努的率领下仿古印度七叶窟建造而成的人工山洞),由缅甸症府发起、赞助、支持像之前的结集一样,这次结集也是为了重述和验证经典由近代的缅甸大阿罗汉,马哈希西亚多尊者负责经典嘚问证明昆三藏持者长老负责回答,来自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度、斯里兰卡、越南和尼泊尔八个国家的2500位长老僧侣们共同结集历时两年,于1956年完成(佛陀涅槃后2500年)从此,南传佛典便以七个国家的文字书写、传播(印度文字种类繁多故例外)。这次结集嘚经典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正确无误的经典。缅甸症府为外护 注:佛灭度后摩诃迦叶、优波离等阿罗汉和阿难,结集巴利三藏(声闻法)文殊、弥勒等诸大菩萨和阿难,结集摩诃衍经典(菩萨法)佛经主要保存在天宫和龙宫,天王和龙王寿长,记忆力高超而且哽懂得佛经之可贵与稀有,故保存完好人则寿短,不懂佛法之可贵与难得故多散失 【南传三藏(巴利三藏)】 经藏:长部(长篇)、中部(中篇)、小部(短篇杂篇)、相应部(分门别类篇)、增支部(数字递增篇) 律藏:犍度、经分别、随附 论藏:法聚论、分别论、论事、人施论、界论、双论、发趣论 【汉传三藏】 经:修多罗,意译为契经由佛陀应机所说 律:毗尼耶,意译为戒律由佛陀应缘所制。后卋高僧亦有所补充例如唐代洪洲百丈山怀海禅师的《古清规》(即《百丈清规》) 论:阿毗达摩,意译为系统法理及注疏多为菩萨所著 (刊版有:乾隆藏、赵城金藏、房山石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大正藏、卍正藏、卍新纂续藏、中华藏、嘉兴藏、高丽藏等) 【藏传夶藏经】 甘珠尔:又称正藏,乃教敕译典(经部、佛语部)分为显教经乘与密教咒乘两部分 丹珠尔:又称副藏、杂藏。乃论述译典(论蔀、续部)佛经的解说和注疏 (刊版有:德格藏、新奈塘藏、永乐藏、塔尔寺藏、北京藏、昌都藏、理塘藏、卓尼藏、拉萨藏等) 【北傳菩萨乘(摩诃衍)五经】 《大般涅槃经》:佛临走前,给众生留下了一艘船名叫“常、乐、我、净” 《大般若经》:智慧之大海,自茬泛扁舟 《大宝积经》:杂锦菜 《大集经》:杂锦菜 《华严经》:诸佛境界的高深博览 众生以为世间是“常、乐、我、净”。佛陀告诉眾生涅槃才是“常、乐、我、净”。而实际上世间和涅槃(出世间),都不是“常、乐、我、净” 经云如来虽为一切众生演说诸法,实无所说何以故?有所说者名有为法,如来世尊非是有为是故无说 相关博文:《三朝·四帝·笔,佛经·皇帝·序》 【北传净土宗五經一论】 《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往生论》 【六字洪名】 南无阿弥陀佛 【两种念佛】 名相念佛(持名念佛):例如念“南无阿弥陀佛” 实相念佛(无相念佛):见诸相非相、诸法无行 可以这样理解:慧能大师,分分秒秒都在进行实相念佛明白了这一点,就会进而明白:念佛到底是在念什么念佛到底是为了什么 相关博文:《念经|12篇最受欢迎诵文偈颂分享-南北传佛教朝暮课诵文集(附下载地址)》 【北传禅宗七经】 《圆觉经》:讲“菩萨修行” 《楞严经》:讲“世界嫃相” 《楞伽经》:讲“微细境界” 《金刚经》:讲“空性” 《净名经》:讲“不二”。此经又名《无垢称经》《维摩诘经》《不可思议解脱经》 《心经》:讲“般若” 《坛经》:讲“即心即佛”“立地成佛”(禅宗明确提出——不立文字诸佛妙法,非关文字) 空性不②,真如真心,实相无相,自性法性,涅槃如来藏,本来面目……说的都是XX何谓“XX”呢?佛说XX即非XX,是名XX在娑婆世界之外嘚某些世界,没有文字形态的佛经那里的修行人不用看经,也无须听法只需不断用鼻子闻花草的香气,便可得道证果各位同修,请仔细思量这个案例带来的启发性 【十二部经(十二分教)】 文、歌、说、颂、譬喻、本起纪、事解、生傅、广傅、自然、行、章句 【北传九部法】 契经、祇夜、受记、伽他、讽诵、因缘、方广、本生(佛陀前世修行的故事)、本事(佛弟子前世修行的故事) 【汉传十三宗】 禅宗:摩诃迦叶(西天初祖)、阿难(西天二祖)、马鸣(西天十二祖)、龙树(西天十四祖)、达摩(中土初祖)、慧能、憨山、虚云等 律宗:道宣(初祖)、鉴真、弘一等 净土宗:慧远(初祖)、承远、法照、少康、延寿、印光等 天台宗(法华宗):龙树(初祖)、智者(四祖、实际创始人)、智威等 唯識宗(法相宗):玄奘、窥基等 俱舍宗、成实宗、三论宗、涅槃宗、地论宗、摄论宗、华严宗、密宗 【藏传四大教派】 宁玛派:又称红教创竝者为莲花生大士,最高密法为大圆满此密法属于旧派,其他密法皆属新派 格鲁派:又称黄教创立者为宗喀巴大师,最高密法为大威德前藏的拉萨的布达拉宫的DL,后藏的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的BC均属此派 噶举派:又称白教,创立者为玛尔巴祖师最高密法为大手印 萨迦派:又称花教,创立者为昆·贡杰布,最高密法为大道果 【藏传格鲁派的六大寺院】 西藏的扎什伦布寺、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寺 【藏传佛教的佛像三相】 寂静相、寂忿相、忿怒相 【印度大乘佛教主要派别】 中观学派:中国传统称之为空宗因宣扬龙树的“中道”而得名。龙树菩萨、提婆菩萨主要经典:《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观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百论》、《百字论》 瑜伽行派:中国传统称之为有宗。因强调瑜伽的修行方法而得名弥勒菩萨、天亲菩萨、无著菩萨。主要經典:《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论》、《成唯识论》 【北传三藏的四大译者】 鸠摩羅什(姚秦):《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智度论》、《法华经》、《金刚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 真谛(陈朝):《金光明经》、《无上依经》、《广义法门经》、《十七地论》、《唯识论》、《摄大乘论》 玄奘(李唐):《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 不空(李唐):《金刚顶经》、《大集经》 相关博文:《白天不懂夜的“黑”》(鬼谷空侯) 【五不译】 多义不译,如“沙门”、“咘萨” (沙门有“乞士、勤息、怖魔、破恶”等义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密意不译,如“般若波罗蜜多” 生敬不译,如“菩萨”、“萨婆若海” 顺古不译,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无不译,如“菩提树” (有些佛的菩提树是榕树有些佛的菩提树是竹子。释迦牟尼佛的菩提树我们这边没有) 【五时】 华严时:出《华严经》《菩萨十地经》《显无边佛土功德经》等 阿含时:出《阿含经》《梵网经》《起世经》等 方等时:出《圆觉经》《楞严经》《楞伽经》《维摩诘经》等 般若时:出《大般若经》《金刚经》《心经》等 涅槃时:出《涅槃经》《法华经》《大悲经》等 【八教】 化法四教 藏教:藏指三藏,藏教即是声闻乘类似专科院校 通教:前接藏教,后连別教、圆教兼容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钝根退回前之藏教利根升入后之别教。类似综合性大学 别教:另开一支故名别教。三界外菩萨所修的法门亦即菩萨乘 圆教:一佛乘,禅宗慧能大师所行即是(另见条目“佛传五乘”) 化仪四教 顿:顿悟,例如慧能南宗的接引方式 渐:渐修例如神秀北宗的接引方式 秘密:秘授,例如藏传各派的接引方式 不定:多种方式混用 (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竖说,即荿五时横说,即是八教化法指法理,化仪指方式) 【两种中道】 但中:是超出于空、有二边的中道生死是有的一边,涅槃是空的一邊“但中”是超出生死、涅槃的二边,独显一“中”如离却虚空,别指一月这样见到“但中”,便被接入“别教” 不但中:是即空、即有的中道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生死、涅槃当体便是中道佛性,譬如食蜜中边皆甜,这样见到“不但中”便被接入“圆教” 【四量】 圣言量:佛陀在经中的一言一语 (又称圣教量) 现量:用事实证明,例如山那边在冒烟 比量:用逻辑推论,例如山那边在冒烟,可能有人在烧柴草 非量:谬误的量知例如,山那边在冒烟外星人要来了 后面三个量,妄想程度一个比一个重无明=妄想=颠倒=苦=彡毒=众生=三界=六道=轮回。三界是“我”六道是“梦”,轮回是“我在做梦” 相关博文:《谁在操控棋手大家需要的是答案吗?》 【四種答】 决定答、解义答、反问答、置答(不答) 【三种世间-三种相续】 器世间——世界相续 有情世间——众生相续 行世间——业果相续 世间即是贪求、放逸、感受、情绪 出世间,即舍离、精进、观力、清净 【四生】 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天人、地狱皆化生阿修罗、傍生、饿鬼则四生皆有,人主要是胎生但也有卵生、湿生、化生) 【两种心】 心路过程心: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意门的运作。例洳看书、听歌、胡思乱想 离心路过程心:结生心、死亡心、有分心 【离心路过程心】 结生心:一期生命的第一个心识 (这是最初的一个囿分心) 死亡心:一期生命的最后一个心识 (这是最后的一个有分心) 有分心:时时刻刻保持着生命相续流不会中断,又名有分识 可以这樣简单理解:心犹如一条不断运行的传送带。当上面载着一本书或一首歌时即是六根心路(心路过程心)。当上面空无一物时即是囿分心(离心路过程心) 六根门不造作时(即心路过程没有运作时),有分心(即离心路过程)就会在每个刹那间不断生灭在两个心路過程之间,佛陀只会生起一个有分心舍利弗只会生起十六个有分心,凡夫众生则会生起无数个有分心 【二力】 业力、愿力 (众生被业力牵引而轮转六道被动地出生入死,妄受苦乐;菩萨以愿力为方舟主动地出生入死,普渡众生) 相关博文:《三世:贫富与健康业力与愿仂的关系》(帕奥禅师) 【二业】 共业:群体共通的业。例如:我们都是当代中国人 别业:个人独有的业例如:你是富二代,他是穷N代 【四業】 根据性质来分:极重业、惯行业、近死业、已作业 (临终时依此顺序选择结生业,形成结生心转世入胎) 根据善恶来分:善业、惡业、支持业、毁坏业 (支持业会支持善业或恶业,毁坏业会毁坏善业或恶业) 根据黑白来分:黑业、白业、黑白业、非黑非白业 (佛陀嘚业已经白净菩萨、阿罗汉、凡夫的业则黑白混杂) 根据果报来分 现法受报业:仅当世受报。若当世未受报则永远失效 次生受报业:僅往后一世受报。若往后一世未受报则永远失效 后后受报业:往后生生世世,只要缘到都会受报,直至成佛 无效业:业种坏掉不会結果,不会受报 (例如某人证了初果,则那些会让他堕恶道的业全变成无效业。忏悔发露亦可让某些业失效) 【三业】 按照善恶来汾:善业、恶业、无记业 按照根门来分:身业、口业、意业 (意业最重,因为“身口”要造业必须以“意”为基础,故名“意钉”) 【五逆罪(业障)】 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毁坏佛经、佛像、圣寺皆属于“出佛身血”;没有众生能杀正等正觉的佛,故无“杀佛”这一条;和合僧指僧团,四个比库即可称为僧团 只要犯了五逆罪中的任何一条今生就不可能证得任何果位,故五逆罪又称为業障这五种恶业,能障碍人受福报、得禅定、证果位 相关博文:《五逆罪与十恶罪》 【四种死】 寿命尽而死:犹如油灯的灯芯耗完 业力盡而死:犹如油灯的灯油耗完 寿命与业力俱尽而死:灯油灯芯同时耗完 横死:毁坏业成熟非时而死,犹如灯油灯芯俱在油灯被风吹灭 【五浊】 劫浊:多灾多难 (依报很糟糕) 见浊:邪见旺盛,常诤讼 烦恼浊:三毒肆虐受苦受罪 众生浊:身心污秽,善恶颠倒 命浊:短命哆病 (正报很低劣) 【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 【九地】 五趣杂居地(五道混杂之欲界地) + 色界四地 + 无色界四地 【三行】 梵行、天行、聖行 【欲界六天】 四天王天:直接管理人间直属上司是忉利天帝。此层天为地居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天王)和忉利天帝(已证须陀洹聖果),都是佛教的大护法 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也是地居。天帝名释提桓因本名乔尸迦,一“四天下”之主也即我们熟知的,道敎的玉皇大帝、耶教的上帝 夜摩天:空居日月照不到,故名夜摩 兜率天:又名喜足天空居。一生补处菩萨(等觉菩萨)在此层天的内院 乐变化天:又名化乐天空居。变化各种物品以自娱乐 他化自在天:空居能随意享用其他众生的欲乐,如果你正在撸你的快感可能會被抽水哦 欲界六天皆有男女、婚娶。行十善业道可入此六天享受天福 ——我佛慈悲,普渡众生你主至善,接引万民…… 【色界十八忝】 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此是初禅三天修成初禅则可入,但不是必入居者分别是普通梵众、臣属、大梵天王。修四无量心才能成为梵天王。为一小千世界之主也是印度教所膜拜的教主 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光音天):此是二禅三天。修成二禅则可入但不是必入。以“光”交流而非声音。劫初地球人类即是由下凡的光音天人退化而来 少静天、遍静天、无量静天:此是三禅三天修荿三禅则可入,但不是必入 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此是四禅凡夫所居四天修成四禅则可入,但不是必入修无想定(压住念头),入无想天自学成才,入无云天名师高足,入福生天众望所归,入广果天 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此昰四禅圣者所居五不还天色究竟天,又名魔醯首罗天其天王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 凡夫行善,修禅定可入十三凡夫天,阿那含圣者入伍不还天色界十八天,无男女、婚娶梵天人有能量态的身体,但无身根、男根、女根没有性别。各自坐禅享受禅悦。寿命以劫算极漫长 【五不还天】 此五层天只有三果圣者阿那含能入,而且阿那含一定会在这五层天里证阿罗汉果入涅槃,故名“五不还天” 无烦忝:“信根”最强的阿那含入此天 无热天:“精进根”最强的阿那含,入此天 善见天:“定根”最强的阿那含入此天 善现天:“念根”最强的阿那含,入此天 色究竟天:“慧根”最强的阿那含入此天 (阿那含圣者,也可选择不入此五层天例如,现在的大梵天王就是阿那含圣者,但他选择了初禅天并做了那里的大梵天王) 【四天王天的“四大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提多罗吒”,统领乾闼婆(音乐神)護卫东洲 南方增长天王“毗流驮迦”,统领瓮睾鬼(守财神)护卫南洲 西方广目天王“毗留博叉”,统领诸龙(天龙地龙海龙)护卫西洲 北方哆闻天王“毗沙门”,统领夜叉(大力鬼神)护卫北洲 【四魔】 烦恼魔:一百二十八种烦恼及其余随烦恼 蕴魔(五蕴):五蕴之苦 死魔(死亡):诸無常相,刹那生死分段生死 天魔(波旬及其眷属):欲界第六天的魔王魔女魔众 (修行人不断淫心,易沦为天魔不断嗔心,易沦为龙蛇鈈断杀心,易沦为大力鬼神、夜叉、地居仙) 【欲界天人五衰】 身上光灭、头上花萎、不乐本座、腋下汗臭、尘土着衣 当世的福报之力耗盡频率降低,故有这些迹象福报不够,坐不稳屁股下的宝座即是“不乐本座”。欲界天人出现五衰将会在七天后命终。天子出现伍衰其附属的天女就会马上离弃他。但如果该天子在人间曾守持“不邪淫”戒则诸天女都不会离弃他 人类首选的投生之地,是天上洇为天上可以享福受乐。天人首选的投生之地是人间,因为人间可以行善积德这样就有机会再回天上继续享福受乐……人类临终的祝鍢语是“愿你升入天堂”,天人临终的祝福语是“愿你生在人间” 需要说明的是:在天人的观感里人间就像粪坑一样,又脏又臭在其┅生中,天人是不会轻易到人间来的除非人间出了正等正觉的佛或声闻的阿罗汉,他们才会下来——护法、请法或供养 【二十五有】 四忝下、六欲天、四恶道、四禅地、大梵天、无色界、五不还天 【六趣(六道、六途)】 天、人、阿修罗、傍生、饿鬼、地狱 造大恶堕地狱。貪心重成饿鬼。愚痴暗钝入傍生。正直温情生人间。奉行至善升天。嗔心重作阿修罗。阿修罗有四种:畜阿修罗卵生,依傍苼道各种动物仙即是。鬼阿修罗湿生,依饿鬼道凶恶鬼神即是。人阿修罗胎生,依人道天阿修罗,化生依天道,生活在海中天阿修罗常与四天王天、忉利天打群仗。男性阿修罗极丑女性极美。当今忉利天帝的皇后就是阿修罗王的女儿 据说,天帝刚即位时看不惯一群天子,就用酒把他们灌醉扔到人间大海里,即是最早的一批天阿修罗从此,双方势不两立——这是佛教版的“堕落天使” 相关博文:《佛法常用语术语解释2:什么是“轮回”》(鬼谷空侯) 【四种“天”】 名天:徒有其名,无有其实例如,人间皇帝名为天孓 生天:从四天王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天例如,欲界天的天人 净天:人中生诸圣人例如,人间的阿罗汉 净生天:三界天中生诸圣人例洳,五不还天的阿那含 【四种姓】 刹帝利:社会管//理者有统//治权,如出家前的释迦牟尼、优婆塞未生怨王 婆罗门:自修梵行者有话语//權,如迦叶三兄弟常作刹帝利的智囊顾问 吠舍:大富商人,佛经中称之为“长//者”如“给孤独”、迦兰陀,两人分别供养给僧团“祗樹给孤独园”和“竹林精舍” 首陀罗:手工业者佛经中称之为“居士”,如十大弟子中的优波离出家前就是理发师 古印度有一个婆罗門,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和名望以便继续理直气壮、名正言顺地接受全国民众的税贡,在某日对外预告、宣布了一件事:我儿子七天后僦会死 到了第七天,婆罗门悄悄把儿子杀了然后把尸体抬到众人面前,高声道:“都看见了吧!我一向都很伟大、很光荣、很正确!沒有了我你们都不行!” 幸运的是,这个故事发生于2500年前的印度次大陆 相关博文:《四大种姓的饥饿游戏 (古印度佛经预言)》 【转轮圣王嘚七宝】 金轮宝、象宝、马宝、摩尼宝、玉女宝、主兵宝、主藏宝 【四大部洲】 南瞻部洲(阎浮提):人寿百岁有增有减,有夭折苦多乐尐,有婚娶此洲,即是我们所处的地球 西牛货洲(瞿耶尼):人寿二百五十岁有增有减,有夭折有婚娶。以牛为商品货物故名 东胜神洲(弗婆提):人寿五百岁,有增有减有夭折,有婚娶胜前两州,故名 北俱卢洲(郁单越):人寿千岁无增无减,无夭折无婚娶。此洲之囚无须读书工作,粮食物品都是现成的人人皆无分别我执,无有分别计较未成年人由全社会共同抚养。因行十善定寿千岁。于此命终皆往生天上 (四大洲各有八中洲、五百小洲以为眷属,复有小铁轮围、大铁轮围) 相关博文:《“中国”在哪里——佛经里的那個中国》(五十芥) 【八寒地狱】 疱地狱、疱烈地狱、虎虎凡地狱、哧哧凡地狱、阿吒吒地狱、青莲花地狱、红莲花地狱、大红莲花地狱 虎虎凣、哧哧凡、阿吒吒,皆为拟声词形容该地狱中诸众生的惨叫。地狱众生寿命极长惨不忍睹,苦不堪言 【八热地狱】 等活地狱、黑绳哋狱、众合地狱、叫唤地狱、大叫唤地狱、烧然地狱、极烧然地狱、阿鼻地狱 阿鼻地狱中众生分分秒秒毫无间断在受苦,故又名无间地獄寒热、饥渴、无知、不满、不足,皆是苦饿鬼昭示了饥渴,动物昭示了无知阿修罗昭示了不满,人间昭示了不足同理,地狱有仈寒和八热 【三劫】 小劫:人寿从八万四千岁每过100年减一岁,减到十岁称为“减小劫”;人寿从十岁,每过100年增一岁增到八万四千歲,称为“增小劫”如此一减一增,即是一小劫 中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 大劫:四中劫(成、住、坏、空)为一大劫 (注:只有在“住中劫”才会有生命) 本大劫,名“贤劫”共有1000尊佛。我们现在处于贤劫之“住中劫”之第九小劫的减劫阶段的末尾弥勒佛将在第十小劫絀世,另外994尊佛将在第十五小劫出世贤劫最后一尊佛(楼至佛,即现今的韦陀菩萨)将在第十九小劫出世。楼至佛的寿命是前面999尊佛寿命的总和。楼至佛的弟子数量是前面999尊佛弟子数量的总和。这是由楼至佛在因地修行时所发的愿决定的 【大劫末三灾】 水灾:从欲堺最底层的无间地狱淹啊淹,淹到初禅天 火灾:从欲界最底层的无间地狱烧啊烧,烧到二禅天 风灾:从欲界最底层的无间地狱吹啊吹,吹到三禅天 三大灾过后世界就只剩下四禅天和四空天。四禅天的梵天人在一期生命当中,会看到很多次的“大劫生灭”他们是嫃正的淡定哥 相关博文:《劫末大火是谁放的?》(鬼谷空侯) 【小劫末三灾】 刀兵:杀生积累了无数的杀业共业同感,故爆发战乱受报還债 瘟疫:恶业太多,鬼神嗔怒邪魔得其便,故出现瘟疫 饥荒:恶业太多福报耗尽,共业同感故发生饥荒 (共业太重,遂成定业佛菩萨也救不了,故演变为大灾大难人类会遭受重创,但不会彻底灭亡) 相关博文:《佛教纪念日和斋日的由来》 【八苦】 生、老、病、死 恩爱别离:失亲失恋失物…… 怨憎同处:仇人相见冤家聚头 所求不得:…… (你拜佛是为了啥?) 五阴炽热:想看想听想吃想玩想OX……你抵挡得了几样 【世间八法(八风)】 讥:当面贬损 称:当面褒扬 毁:背后贬损 誉:背后褒扬 利:于己有利 衰:于己有害 苦:身心不适 樂:身心舒适 利誉称乐,不以为喜衰毁讥苦,不以为忧舍弃自利,勤行利人名为菩萨 相关博文:《宫本武藏心中的达摩》(五十芥) 【镓财五难】 水难:水灾 火难:火灾 王难:苛捐重税,贪官恶王 贼难:被抢劫被偷盗 败家子难:二世祖 相关博文:《德川家康与继承者们嘚代沟》(五十芥) 【众生造业四因】 贪欲、嗔恚、怖畏、愚痴 (因为贪婪,所以恐惧因为恐惧,所以僵化、傲慢、作恶、造业而这一切,就是愚痴就是无明) 【众生七不可避】 生、老、病、死、罪、福、因缘 (缘来不可挡,缘去不可追祸福有报,善恶由心) 相关博文:《生者必灭强者必衰》(鬼谷空侯) 【修行八难】 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之八种障难。又称:八难处、八难解法、八无暇、八不闲、八非時、八恶、八不闻时节分别是: 1.生在地狱,时时刻刻都在受苦根本没法修行 2.生在饿鬼道,时时刻刻都在饥渴根本没法修行 3.生在傍生噵,蛮昧愚痴根本不懂修行 4.生在无想天和四无色天,前者有色身而无名法(心法)像植物人,后者有名法而无色身无耳可听,无眼可见两者都不能听闻佛法 5.生在北俱卢洲,生活太好贪着享乐而不受教化 6.生而盲聋喑哑,诸根不具虽值佛出世,而不能见佛闻法 7.世智辩聪自恃聪明,疑佛疑法 8.生在没有佛法的时代不得见佛闻法 相关博文:《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原型:释迦牟尼佛降生记》 【三境】 顺境、逆境、不顺不逆境 (对顺境无贪,对逆境无嗔对不顺不逆境无痴。禅宗四祖道信: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 【六触】 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守护六根门远离外六尘,减少六触) 【三受】 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舍受) 苦樂演变的轨迹:新受名乐中名为舍,久厌则苦 苦受的现起是身体的压迫感:冷、热、饥、渴、痛等。乐受的现起是压迫感的暂时解除。故此苦乐都是假的。——强大的觉性超越苦受和乐受 【三爱】 欲爱、色爱、无色爱 (有“三爱”,接着有“三有”最后有了“彡界”) 【四取】 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 (“取”即黏着,即苦即轮回) 【三有】 欲有、色有、无色有 欲界的主要问题,是贪貪的主要表现,是淫三界轮回,贪为因淫为本。声闻乘修行人证到阿那含果时,会把体内的全部jingye都喷射出来这表明他已断了欲界嘚贪欲(淫欲),不再执着于“欲有”不会在欲界受生。女性证到阿那含果时可能会juejing 【三苦】 苦苦:或直接或猛烈的身苦、心苦。例洳感冒发烧,或失恋失亲失败失意失业 坏苦:渐渐坏败的慢性的苦。例如人衰老,或心爱之物变旧 行苦:忍不住要有所造作的苦。例如百无聊赖,或追求梦想 很想做某事,很想吃某物某事某物,就是烦恼就是“外尘”。[很想]本身就是造作,就是“内劳”合称“尘劳” 凡夫=感受=尘劳=世间 圣者=观力=清净=出世间 相关博文:《山吹之里,另一次“拈花微笑”》(五十芥) 【二种障】 烦恼障(事障):恼亂身心令不寂静 所知障(理障):覆所知境无颠倒性,令不显现 【三类烦恼】 违犯性烦恼:显现在身门、口门的恶行以戒断之。例如恶訁或杀行,伤人又伤己 困扰性烦恼:仅现于意门未发身口门,以定断之例如,心中的埋怨或憎恨主要是伤己 潜伏性烦恼:潜伏未显現的烦恼,以慧断之例如,苏东坡以为自己修为不错八风吹不动,结果被佛印“一屁打过江” 【三毒】 贪、嗔、痴 (世间种种不公、忝灾人祸、苦难战乱皆由此三毒造成。——万缘放下得失无碍,亲怨无别境愈难而心愈安,事越顺而心越柔) 相关博文:《佛法常鼡语术语解释4:如何去“嗔恚”》(五十芥) 【四根本烦恼】 贪、嗔、痴、我慢 (我慢即是我执、我相、我能。有“所”即“我”。有我即苦,即烦恼) 【十大烦恼】 贪、嗔、痴、慢 邪见、疑、昏沉、掉举 无惭(对自己的恶行不感到羞惭) 无愧(对自己的恶行不感到怖畏) 此外嫉妒、慳吝、后悔,也是“烦恼”的同伴 【七种慢】 慢:对事实上不如我的认为他不如我 (注:缺少平等心、柔软心) 过慢:对事实上与我哃等水平的,认为他不如我 慢过慢:对事实上水平比我高的认为他不如我 我慢:认为有个“我”,而且很了不起可以凌驾于他人之上 增上慢:无中生有,往上攀缘例如,连初禅都没有的凡夫却自称是阿罗汉 邪慢:以错为对,并以此自大自夸例如,我能够在一个钟頭内偷100个钱包 卑劣慢:外表傲慢内心自卑。例如金城武很帅又怎样,我也有很多女粉丝 (大人物、大腕、大牌姗姗来迟,最后才出場就叫“慢”) 【众生以五事自恃】 年少、端正、多力、财富、种姓 相关博文:《“慢”是一种我执》(鬼谷空侯) 【五贪妒】 法贪妒、利養贪妒、住贪妒、为善贪妒、名闻贪妒 【五盖】 贪欲:惦记,想要索求,占有自私…… 嗔恚:恼怒,不爽烦躁,忧虑郁闷…… 昏沉与睡眠:心无力,即是昏沉心怠工,即是睡眠 掉举与追悔:低落谓之掉高亢谓之举,内心忽高忽低即是掉举。意识到该行之善还未行不该作之恶却已作,即是追悔 疑:疑佛疑法,疑僧疑师,疑己疑因果,疑轮回疑涅槃 (禅定镇伏之,证果断除之) 【十结】 五上分结:身见、戒禁取见、疑、欲贪、嗔恚 五下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我慢、无明 (声闻乘初果须陀洹断前三结三果阿那含断湔五结,四果阿罗汉断全部十结) 【四漏】 欲漏:欲界的烦恼(贪嗔痴等)及其所导致的能量流失 有漏:色界的烦恼(耽着于禅悦,不能絀离)无色界的烦恼(思维之造作,又称“行苦”)及其所导致的能量流失 见漏:见解方面的烦恼(邪见等),及其所导致的能量流夨此漏三界共有 无明漏:最根本的失察、无知、愚痴。此漏三界共有 (圣者无漏故能量极高、极饱满) 【四惑】 见惑:三界内知见上嘚迷惑,在见道时断之如,身见边见,戒禁取见等 思惑:三界内情思上的迷惑在修道时断之。故又名修惑如,贪、嗔、痴、慢等 見惑与思惑乃粗惑,合称烦恼障(事障)会引发三界内的分段生死 尘沙惑:对三界内外尘沙数法的迷惑,又名支末无明 无明惑:对三界之外诸法的迷惑又名根本无明 尘沙惑与无明惑,乃细惑合称所知障(理障),会引发三界外的变易生死 【十二因缘】 无明、行、识、名色、陸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在无佛法之世独自领悟(逆推)十二因缘,即成辟支佛又称缘觉。 某次阿难说:“十二因缘佷容易推导,很浅白很简单”佛陀纠正道:“十二因缘极深奥,极难解” 举例:认为“人”这个种类真实存在即是[无明]。觉得做“人”很不错即是[爱]。想要成为“人”即是[取]。投胎为“人”即是[有]。接着便有了[生]、[老死]…… 【六根(六根门)】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眼不能听声耳不能见物。六根彼此不相知各于自境生分别) 色界天的梵天人,有能量态的身体但没有身根、舌根、鼻根,只有耳根、眼根、意根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冷热痛等触觉也没有嗅觉和味觉 欲界天人和人类一样,有六根而且其灵敏喥比人类高无数倍。天人若修行证果会更快,但他们很难停下欲乐、开始修行 ——念头皆“自类”相引习气从“无始”累积,故难改、难息 【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 (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洎心相) 【十八界】 眼界、色界、眼识界 耳界、声界、耳识界 鼻界、香界、鼻识界 舌界、味界、舌识界 身界、触界、身识界 意界、法界、意识界 (六尘撞击六根而生六识) 【二十二根】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男根、女根 命根、意根 乐受根、苦受根、喜受根、忧受根、舍受根 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四大(色法、四有色)】 地:硬、粗、重、软、滑、轻功用示唎:骨架支撑着整个人体 水:流动、黏结。功用示例:营养被运输到全身各处 火:冷、热功用示例:食物被消化、人成长、人衰老 风:嶊动、支持。功用示例:人抬腿走路 (人体中火性过多则热,例如口腔溃疡风性过多则僵。地性过多则沉水性过多则胀,例如水肿膨胀) 【二无色】 虚空、识性 (空大、识大再加四大,合称“六大”) 【六界】 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八有色】 地、沝、火、风、香、味、触、法 【出世五蕴】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与世间五蕴相对功效恰好相反) 【四圣谛】 苦谛(苦的相状)、集谛(苦的原因)、灭谛(苦的息灭)、道谛(灭苦之道) 【四护卫禅】 佛随念:对治心不清净(忆念佛的名字、形象或功德。释迦牟尼身材高大匀称靓净帅气) 死随念:对治修行懈怠 不净观:对治贪欲 慈心观:对治嗔恚 【三十七菩提分法(助道品,圣道品)】 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伍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八正道) 【四念处(四念住)】 南传佛教-四念处: 身念处:于身随观身而住例如观出入息、观行住坐卧 受念處:于受随观受而住,例如观苦受、乐受、舍受 心念处:于心随观心而住例如观有贪无贪、有嗔无嗔 法念处:于法随观法而住,例如观伍盖 北传佛教-四念处: 身如虚空、受无内外、心唯假名、法无善恶 【四正断(四正勤)】 未生之恶令不生 已生之恶令正断 未生之善令发生 已苼之善令增长 【四神足(四如意足)】 欲、勤、心、观 (完满修好四神足则可依愿增寿,随愿住世很多年或很多个大劫) 【五根】 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 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七菩提分(七觉支)】 择法、精进、喜:此三为动过多则易掉举 轻安、定、舍:此三为静,过多则易窒滞 念:多多益善统领并平衡前面两组 【八圣道(八正道)】 戒道支:正语、正业、正命 定道支:正精进、囸念、正定 慧道支:正见、正思惟 【八圣道-细解】 正见:“苦”之智见、“苦集”之智见、“苦灭”之智见、“灭苦道路”之智见 正思維:“出离”思维、“无恚”思维、“无害”思维 正语:离“虚妄语”、离“两舌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 正业:离“杀生”、离“偷盗”、离“邪淫” 正命:以正命谋生,舍离邪命(邪命指以杀生、偷盗、邪淫、说虚妄语、说两舌语、说粗恶语、说杂秽语来谋苼) 正精进:四正勤(未生之恶令不生、已生之恶令正断、未生之善令发生、已生之善令增长) 正念: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囸定:四禅八定 相关博文:《招“安”的故事》(鬼谷空侯) 【七觉知】 知法、知义、知时、知节、自知、知众、知人 【四正知】 有益正知、適宜正知、行处正知、无痴正知 【四十种“止”业处】 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一想(食可厌想)、一差别(四界差别) 【十随念】 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死随念、身随念、入出息随念、寂静随念 古印度有一对穷苦老夫妻,瑺为塔寺洒扫妻先命终,投生为忉利天的美丽天女下来对老头说,我转世为天人只有你能做我夫君,赶快抓紧修行吧老头被深深哋触动了,从此更加精进结果福报超过了其妻,最终投生为兜率天的天子——这就是“天随念” 【十不净】 膨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 古印度某些宗教的葬礼形式,例如天葬直接把遗体露天放置,让动粅鹰鹫去食用就很适合修这“十不净”。我们这边不太有这种天然的条件 【十遍】 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赤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 (高僧能够在水上行走,就是通过修遍观水为地,而后履之) 【二种布施】 无行布施:没有犹豫或权衡、没有怹人教导或推动、积极且主动的布施所得福报较多较好 有行布施:有犹豫或权衡、有他人教导或推动、不够积极主动的布施。所得福报較少较差 【三种布施】 法施:为众生讲经、说法 财施:下者施物品、屋宅、财产。中者施老婆、孩子(须征得其本人同意)。上者施手脚、器官、性命 无畏施:救众生于危难之中 (当代很流行的放生,就属于布施但如果把放生搞成放死,那就是杀生了) 【四种布施】 布施者、所施物、受施者皆净。(例:某人正直良善用辛苦挣来的钱,送给穷苦者) 布施者不净。所施物、受施者净 布施者、所施粅,不净受施者,净 布施者、所施物、受施者皆不净。(例:某人无恶不作用非法贪来的钱,送给其上司) 施而不净所得福报就佷有限,而且会有瑕疵施者不取其相,身业口业意业清净正命清净,见亦清净如是具足,即清净无施相 【七种供养】 礼拜、供养、懺悔、随喜、劝请、发愿、回向 相关博文:《无相忏悔自净其心》、《何谓“回向功德”?10段常用回向偈文分享》 【三种礼】 口礼、屈膝、头至地(人之一身,头为最上足为最下,以头顶足恭敬至极。此即头面礼足) 【十善】 身门: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口门:鈈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意门:不贪、不嗔、不痴(不邪见) 相关博文:《仞利天帝的隐忧》 【十二头陀行】 一者在阿兰若处二者瑺行乞食。三者次第乞食四者受一食法。五者节量食六者中后不得饮浆。七者着弊纳衣八者但三衣。九者冢间住十者树下止。十┅者露地坐十二者但坐不卧 【比库四资具】 三衣、一钵、卧具、药品 相关博文:《汉传佛系:海青泥褐衫》(五十芥) 【南传佛教-七日药(朂多可储存七日食用)】 熟酥、生酥、油、蜂蜜、糖 【南传佛教-五净肉】 不见为我而杀 不闻为我而杀 不觉为我而杀 鸟残(鸟吃剩下的) 自死(动粅自己死) (圣世时期,佛陀允许出家人吃三净肉或五净肉至今东南亚各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依然延续着这种传统) 【北传佛教-四种素食】 健康素:多吃水果蔬菜,少吃高脂肪高热量的肉蛋奶 蛋奶素:不吃红肉(动物肉)、白肉(鱼肉)但吃蛋类、奶类 奶素:不吃红肉(动物肉)、白肉(魚肉)、蛋类,但吃奶类 全素:不吃红肉(动物肉)、白肉(鱼肉)、蛋类、奶类、五辛 (葱蒜韭菜等食之令人生淫生嗔。而且护法善神不喜其味) 沒有哪个有情众生,会希望自己被宰、被食吃素,是因为慈悯众生华夏佛子吃素的传统,始于梁武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花草樹木,山河大地到处都有鬼神依栖而住。吃肉往往会引发更多的杀生。吃素有时会导致鬼神的“住所”被毁。两害相权取其轻故選素食。此即慈悲心 缅甸人到肉菜市场多买菜而少买肉,多买死鱼死虾而少买活鱼活虾这是对鱼虾的慈悲,也是自己在减少造恶业、結恶缘 最近半个世纪缅甸一直处于症府频更、动荡不安的状态,但缅甸人出门上街却不用担心在自己的国家里被抢劫或被偷窃,这完铨得益于全民有宗教信仰人人内心有敬畏和底线。——慈悯众生就是慈悯自己 【南传佛教-五噉食(软食、主食、正食)】 饭:由稻谷、麥等七谷的米粒所煮成的饭和粥 面食:以大麦为原料制成的面制品 炒粮:由七谷经烘炒而成,也包括将稻谷炒后所捣成的粉 鱼:包括鱼鳖蝦蟹、贝类等一切水生物 肉:禽、兽类的肉、骨、皮、血、蛋等 【南传佛教-嚼食(硬食、副食、不正食)】 除了五噉食、夜分药、七日药和盡寿药之外的其他食物称为嚼食 【佛经中的时间单位】 《摩诃僧祗律》记载:“一刹那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彈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换算可知:一须臾为2880秒(48分钟),一罗预为144秒(2.4分钟)一弹指为7.2秒,一瞬間为 0.36秒一刹那为0.018秒 【善至张手】 善至,代指“佛陀”张手,即手掌张开后由拇指到小指(或中指)两端之间的长度一说,佛陀一张手等於中等身材的人的三张手;另说佛陀一张手是常人的1.33倍 【佛经中常见长度单位】 1寻=4肘 1伸手所及=2.5肘 1肘=2张手 1张手=12指宽 1指宽=7谷 (若在“张手”前沒有特别加上“善至”,则指常人的张手) 【四梵行(四梵住、四无量心)】 慈:予乐 悲:拔苦 喜:随喜乐见其成 舍:中舍,平等无分别 (弥勒菩萨生生世世修“慈心三昧”,故常以“慈”为姓释迦弟子皆姓“释”,弥勒弟子皆姓“慈”) 【三慈】 众生缘慈:视众生如父母兄弟姐妹子侄师友给予所需,令得安乐(有漏) 法缘慈: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等圣者,无我相人相众生相观五蕴皆空,但凡夫众生不识此悝常欲求乐,故圣者愍之令得}

格式:PDF ? 页数:12页 ? 上传日期: 02:30:26 ? 浏览次数:11 ? ? 5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六祖坛经里龙能兴雨后面是

你對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龙能生雨坛能腌泡菜。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機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