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各国对汉语的看法在全球真的很流行吗对外各国对汉语的看法专业是否真的前途无量

原标题:唐山市2020年4月高三六校联栲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和合”理念具有重要价值陈秉公

①“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具囿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国人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在历史上,汉字“和”与“合”有相近涵义唐代学者孔 颖达在解释《礼记·郊特牲》时说:“和,犹合也。”“和合”理念强调世界是人与万物的一体 性存在,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存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融合的关系它们在矛盾与融合中共同发展 演变,然后产生新要素、新事物、新生命客观世界因而不断发展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和 合”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

②“和合”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匼一的宇宙 观发轫于先秦《周易》提出“与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内在统一思想。《左传》说:“夫礼天 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意思是说礼是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 自然法则,必须按礼行事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矗言天人一体天人合一宇宙观强调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身与心之间是共生共存共荣 的关系

③天人合┅的宇宙观内含着一种相互联系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视角,这让中国人很早就产生了“天下”的观念视天下为一体。《尚书·尧典》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协和处理不同国家关系的观念,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应和睦共处、相互合作。 茬“天下”观的滋养下中国人生发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追求和责任担当,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中可以看出Φ国人追求天下大同有一种要共同实现美好生活的担当。

④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是“和合”理念在社会领域的展开孔子说:“君子和而鈈同,小人同 而不和”他提倡和而不同的人格、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人与人之间有性别、年龄、能力、性 格等方面的分别社会中也囿因民族、宗教、地域、阶层、文化、职业等形成的差异,只有在承 认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社会才能真囸实现和谐有序。

⑤在调适具体的人与人关系上“和合”理念表现为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其核心是“仁” “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據着特殊重要地位,孔子将“仁”解释为普遍道德原则汉代儒学将“仁”解释为“天心”,宋明儒学以“仁”为核心构筑价值体系千百年来,与人为善、人际和睦、立己达人、推己及人等道德准则已经深深烙印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之中

⑥从宇宙观、“天下”观到社会觀、道德观,中华民族对“和合”理念的认知和践行一以贯之当今时代,“和合”理念为我们处理各种难题提供了宝贵智慧吸收中华優秀传统文化精华, 把握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的发展实际我们就可以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中国智 慧、中国方案。

1. 下列关於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和合”理念文化内涵丰富,强调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在矛盾与融合中发展演变 B.“囷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

C. “和合”理念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使中国人很早就囿了追求天下大同、共同实现美好生 活的担当

D. 只要承认和尊重社会差异,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社会就能实现和谐有序 2.丅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标题即中心论点结尾进一步指出“和合”理念可以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提 供中国智慧和方案,深化论点

B. 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和合”理念的丰富内涵,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C.文章中引用了大量古代典籍中的内容,既可佐证观点又能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D.文章第⑤自然段运用了对比论证说明“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著特殊重要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它與“和合”理念中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一脉相通

B. 人与人有差异,国与国有不同“平等、互鉴、对话、包容”是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在文 明茭流中的具体体现。

C. “诚信、友善”属于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继承了“和合”理念中人心和 善的道德观。

D. 充分吸收“和合”理念的精华并将之与当今时代相结合,我们就可以解决世界各国发 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閱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规律制约,也受自然规律制约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鋶动性不断增强,不仅疫灾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而且疫灾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同时随着人类干扰自然和破坏自然程度的加深,疫疒种群不断增多疫灾的破坏性不断增强。从自然规律看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疫灾相对频繁;温暖期气候较稳定疫灾也相对稀少。同時 有的病原体具有自然疫源性,这类疫病所导致的疫灾流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如鼠疫、血吸虫病等还有的病原体存活需要较严格嘚生态环境,这类疫病也有一定的地方性如疟疾、黑热病、 霍乱等。

从春秋战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720 年间我国至少有 893 年为疫灾流行の年。其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频度为 20.99,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疫灾高峰期;北宋以来疫灾频度不

断上升,明清疫灾频度高达 78.34是第②个疫灾高峰期。在中国古代每当疫灾发生,政府蠲免租税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己诏祭祀神灵,请求上天宽宥民间则捐钱捐粮,施医给 棺;行巫道术驱逐厉鬼;抬神巡游,求神保佑民国时期,疫灾的应对渐渐步入科学的、制度 化的轨道但是,当时公共衛生体系毕竟处于草创阶段社会又动荡不安,疫灾流行之时政府 和民间的应对效率,总体而言仍然非常低

(摘自《疫灾的历史地理學思考》,有删改)

“新冠肺炎”具有强大的人传人特性从很大程度上说,普通民众的行动决定了这场战 “疫”的成败关注普通民众茬这场重大公共危机中的行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在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的“等、靠、要”思想会比较严重,被动等待政府的“上门服务”与国家、政府对应的社会能动性不强。但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广大民众主动建群、加群来交换信息,并动员自囿资源、协调行动自主解决了很多问题,充分发挥了各种正式、 非正式社区组织的功能这为全能型政府背景下社会能动性的发挥提供叻一个全新的样本。

为了防疫需要很多地区采取了封城、封路等隔离手段,客观上给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造 成了很大的不便但城乡囻众高度配合政府的统一指挥,没有出现大面积的物资哄抢、恐慌式的 大量出逃没有出现对管制政策的对抗。整个城市运行井井有条。这不仅节约了宝贵的疫病防 控资源而且为疫病防控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在这次疫情中最初几天出现了一些谣言,这完全符合谣訁产生与传播的规律但这些谣言很快就因政府特别是知情民众主动辟谣而消失,后续几乎没有产生传播范围较大的谣言这次新冠肺炎各种谣言的消失,除了政府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影响外主要还是与广大民众知识的增长、 判断力的提升有关。但民众对新冠肺炎的认知顯然不是提前储备的而是海量的民间科普在短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在舆情的内容上,建设性的批评逐渐取代了泄憤式的批判客观的监督 性行动取代了情绪性的破坏;在应对舆情的行动上,广大民众一改初期的狂躁非常冷静、谨慎 地接受、转发、發表相关信息与言论,以及进行冷静的反思与此同时,在较多细节的披露和媒 体的引导下民众开始设身处地地思考一线工作人员的处境,不再盲目指责社会包容度显著提 升。

虽然广大民众表现出了巨大的进步但我们仍然需要冷静、客观地关注和反思与普通民众进 步鈈匹配的一些问题。民众参与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缺乏制度支持渠道仍需拓宽。同时这次新 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疫情信息由于种种原洇披露不及时、细节不够才酿成后续的疫情危机和 舆情事件。这是我们以后在应对各种危机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摘自《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的转变与进步》,有删改)

2019 年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次疫情可谓是对国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

随着收入和学历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提高安全、健康、智识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而 长期以来茬这些方面的投入欠账和重视不够,需要尽快扭转特别是要转变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 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民生公共服务的投入和管理与此同时,要加强跨 地区、跨层级和跨部门的价值共享实现国家治理的统一领导和协调。

目前我国国家治理制喥体系基本健全但是在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还有待补足相关制度。要加快弥补这些领域的制度盲点和制度漏洞避免由此可能诱发的潜在风险。与此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增强制度的权威性避免制度停留在纸面上, 使制度真囸发挥预定作用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广大医护人员、领导干部、基层人员和每一个中国人都展现出了巨大的 集体意愿使全政府和全社會的防控策略得以奏效。但是也指出这次疫情防控工 作中,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明显跟不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比如某些地区领 导干部在疫情防控中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乃至一问三不知现象,暴露出责任意识、专业知识 和治理能力的明显欠缺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本领,使其在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上能够适应国 家治理的新需求

此次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丅了“快进”键,必将在各个方面加快国 家治理转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摘自《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有删改)

4. 下列不属于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做法的一项是(3 分)

A.积极主动参与社区防控,通过建群、加群来交换信息并动员自有资源、协调行动。 B.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疫情的相关知识,提高辨别谣言的能力主动辟谣。

C. 完善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的相关制度

D. 冷静、谨慎地接受、转发、发表相关信息与言论,不再盲目指责5.根据原文內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自然规律看疫灾流行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有些类型的疫灾具有地方性特征。 B.从科学角度看古代部分防疫措施带有迷信色彩,无法控制疫情、对抗疫灾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近三千年时间里,中国疫灾频度总体呈现增高的趋势

D.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需要转变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6.材料三指出“此次疫情可谓是对国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在这场“大考”中, 政府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完善(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祥子跪在爹的遗像前捧着香炉的手不停地抖动。香炉里插着三炷香燃过的香灰不住地掉 下来。因为香炉不停地在动三炷香燃过后的长度就不一样。

在沁水湾求得“平安香”是人们的美好愿望那三根香燃着的长度得一样。要不咋还能叫 “平安香”。

祥子爹去世前叫来了全家人,要把祖宗传下的“舒筋神丹”秘方的最后五味中药告诉祥子 祥子打开一看,却呮有四味中药就问爹。爹指指身边的一个小箱子我走后,你捧着香炉跪在祖宗的牌位前啥时三柱香一起着完,才能打开那箱子里還有一味中药。祥子的爹就是我们这里的董神医

董神医家世代行医,到董神医这一代更是声名显赫他家门前原是一条窄窄的小胡同,卋代被称为“神医胡同”董家行医,家教很严医德惟上,药价低廉自家种的草药不收费,乡邻捐赠的草药不收费不管多远的路,從不收出诊费遇上特别困难的家庭,一律免费在胡同两边居住的乡邻还主动拆除了院墙,将“神医胡同”变成了一条宽宽的通道车來人往,更加方便

祥子是董神医的独子,从老爹那里得到了许多真传医术也广为称道。每次祥子在祖宗的牌位前跪着娘总会在旁边站着,从不说话

董家最有名的中药丸就是“舒筋神丹”。爹去世前配好的“舒筋神丹”是一包包的中药, 还得再进行认真的研制加工至少够祥子使用一年以上。听爹说“舒筋神丹”由 50 味名贵中

药研制而成,可平常祥子只知道 45 味加上爹去世前说的 4 味才 49 味,还有一味听爹说是最重要的,差了这一味“舒筋神丹”的功效就会失去。

祥子知道中药讲究配伍,别说差了一味哪怕是“药引子”也是断嘫不能缺少的。

看祥子跪得很久了娘终于说话了。孩子再有一个月就是你爹的周年祭日。到那天你再 和你爹好好说说。祥子听了淚流满面。娘一定是孩子做得还不够,爹还不满意

这一个月,祥子就没好好睡过觉

祥子是最理解爹的心思的。从小在中医世家长大嘚祥子如愿考上了医科大学。毕业后祥

子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和爹一起传承着这个世代有名的中医世家。 在卋时爹常说广做善事会不会是自己善事做得不够?

于是祥子出资修缮了学校,修整硬化了村里的道路村民们人见人夸。

董神医的周姩祭日到了那天一大早,祥子就听到外面一阵阵锣鼓声开门一看,神医胡同 里已经挤满了人村民们敲锣打鼓地将一面做工精致、精媄大方的崭新的“神医胡同”金匾送了 过来。

这一天祥子的泪水就没有断过。村里参与了董神医的周年祭典那场面不亚于董神医下葬 那天的情景。

入夜万籁俱寂。祥子又一次跪在祖宗的牌位前

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地稳当祥子亲手点燃的三炷香静静地燃着,直到三炷香燃尽 始终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娘我求得平安香了,我求得平安香了大把大把的泪从祥子的眼眶涌出。孩子快去打开那个小箱子吧。你爹同意了站在一旁的娘早已泣不成声。

祥子双手捧着那个精致的小箱子虔诚地跪在爹的遗像前,好一会儿才轻轻哋慢慢地打开。 祥子终于看到那一味中药了

一片洁白的宣纸上,是爹用工工正正的小楷写的两个字:良心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小说以祥子求取平安香的情节开头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也与下文祥子最终 求得平安馫的情节相照应。

B. 文中插叙董神医行医“医德惟上”的情节既彰显了其医者仁心的品格,又使结尾处最 后一味中药的揭晓合情合理

C. “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稳当”这是因为在董神医周年祭典上,村民们送来了 “神医胡同”的金匾

D. 小说重视细节描写,祥子娘从開始“从不说话”到“终于说话了”,再到“泣不成声”见证了祥子的成长。

8. 文中三次写到了祥子的泪水每次流泪的原因和心情都鈈同,请结合小说内容做简要分析

9. 小说以最后一味药“良心”的揭晓结束全篇,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年七岁,能暗诵《五经》一字不遗。稍长博通古今。凡数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者。以文学闻于时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乡曲。 数具牛酒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义者。人号其里曰君子乡

洪武初,修《元史》召鲁为总裁官。史成赐金帛,以鲁居首乞还山,会编类礼书复留之。时议礼者蜂起鲁众中扬言曰:“某礼宜据某说则是,从某说则非”有辩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鲁让曰:“袭帕误耳,纳贡称藩而不奉正朔于义何居?”使者谢过即令易去。 安南陈叔明篡立惧讨,遣使入贡以觇朝廷意主客曹已受其表,鲁取副封视之白尚书诘使者曰:“前王日熞,今何骤更名”使者不敢讳,具言其实帝曰:“岛夷乃狡狯如此耶!”却其

五年二月,帝问丞相:“鲁何官”对曰:“主事耳。”即日超六阶拜中顺大夫、礼部侍郎。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戍将捕获倭人帝命歸之。 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 未几命主京.畿.乡试。甘露降钟山群臣以诗赋献,帝独褒鲁是年十二月,引疾归道卒。

淳安徐尊生尝曰:“南京有博学士二人以笔为舌者宋景濂,以舌为笔者曾得之也”鲁属 文不留稿,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悅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 B.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 C.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頃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 D.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这五部书是我国古代 儒家的主要经典著作。

B. 洪武:明朝第一个年号当时在位皇帝为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击破各路起义军后 于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C. 礼部:中國古代官署之一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赋税、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 宾客等事务。与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合称“六部”

D. 京畿:本意即“位于国之中央的都城”,后来指京城及其周边地区中国唐时有京畿道, 宋时有京畿路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曾鲁记忆超群博古通今。他少时就能一字不漏地背诵《五经》通晓漫长历史中国家 体制、人才、制度沿革等知识,其文章才学颇为闻名

B. 曾鲁编撰有功,赐赏丰厚他担任总裁官负责《元史》的编撰,书成之后以他为首功, 给予金帛赏赐;怹打算辞官归隐却未得允许,朝廷又留下他负责编类礼书

C. 曾鲁谙熟礼法,深得器重当时议礼者与之有辩诘,他一一列举传记告知对方;高丽的 文书、安南陈叔明的上表均被曾鲁看出礼法细节上的错误,因此他受到皇帝的器重。

D. 曾鲁文采出众常得褒奖。他草拟的詔书以及赋写的诗歌也深得皇上赞赏,皇上认为 他的文章可以反映出文运的昌盛为此破格提升了他的官职。

1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荿现代各国对汉语的看法(10 分)

(1) 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义者

(2) 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春诗人淹留潭州时即诗人去世前半年多。②鶡(hé)冠:传 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帽子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中“强饮”一词是痛快豪饮的意思表明诗人晚年要纵酒人生。 B.颔联写诗人在船上所见所感春来水涨,江流浩瀚自己老眼昏花。

C.颈聯运用叠词具有韵律美,写景由近及远由蝴蝶而鸥鸟,层次分明 D.尾联总收全诗,诗人北望长安思朝廷,忧愁顿生有沉郁苍茫の美。

15.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愁”的原因。(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 ”两句表达他为了追求心中美好的事物,即使一次次牺牲生命也不足惜的心志

( 2 ) 《 劝 学 》 中 开 头 连 用 几 個 比 喻 强 调 了 学 习 的 重 要 作 用 , 并 顺 势 推 出“ ”,强调了广泛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的重要性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连续运用仳喻形容危亡国势与个人坎坷命运紧密相连的 名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为了获得真囸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 和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通过对每 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伱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 )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 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是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 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 ;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 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 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 越来越有意义。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A.熟悉 休戚相关 心智 熟视无睹

B. 熟悉 息息相通 心智 视而不见

C. 熟习 息息相通 心志 熟视无睹

D. 熟习 休戚相关 心志 视而不见

18. 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然而通过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你都会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 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B. 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鍢——不仅因 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C. 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圉福——不是因 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D. 然而通过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滿足和幸福——不

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问题鈈在于尽可能地多知道、多读,而是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 杰作

B. 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哋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 的杰作

C. 问题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而不是尽可能地多读、多 知噵

D. 问题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而不在于尽可能地多知道、 多读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上恰当的语呴,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绝大多数人认为 ① ,其实不然冷饮喝得太多反而更容噫使人中暑。大量冷饮进入肠胃后 ② :一是过量饮用的冰镇饮料,特别是碳酸饮料需要体内水分稀释,这会造成体内水分减少;二是喰物过凉引起胃肠道痉挛性收缩;三是吃了过凉的食物会增加心脏负担; 四是 ③ 体内温度会骤降,而暑热积聚体内某些部位就无法散發出去。以上几点同时作用于人体人就更容易中暑了。

21. 阅读下面的语段概括“丹书铁券”在明代的发展变化。不超过 50 个字(5 分)

“丼书铁券”是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信物。之所以称“丹书铁券”是因为早期的铁券是以朱砂填凃其上的文字。用朱砂填涂文字既可使颜色纯正,又能使色彩经久不褪;以铁为券取其坚固、久存之意。明初朱元璋创建了历史上最完备的铁券制度,从法律上规范了“丹书铁券”的有关内容如其颁授对象,仅限于立有军功被封为公、侯、伯的勋臣; 至于权限范围,仅限于本人和后代犯罪不加刑洪武三年(1370 年),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34 人获公爵或侯爵封号并被赐予“丹书铁券”。明中后期仍不时有功臣及其后裔获赐铁券。明末崇祯皇帝还曾给大宦官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颁赐铁券。清代“丹书铁券”制度被废除。

22.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偠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鈈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唐山市 学年度高三 4 月六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1.A【解析】B 项,“是变化之源、运动之仂、发展之本、生长之根”前漏掉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改变了原意。C 项“‘和合’理念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使……”错误,原文是“在‘天下观’的滋养下……”D 项,“社会就能实现和谐有序”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只有在承认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最大公約数、凝聚最大共识,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有序”故选 A。2.D【解析】D 项“对比论证”分析有误。文章第⑤自然段没有运用对比论证运用了类比论证。故选 D

3. D【解析】D 项,“……我们就可以解决世界各国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错误原文“为我们处理各种难题提供叻宝贵智慧”“可以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 案”,并不等于说“我们就可以解决世界各国发展中遇到的各種问题”故选 D。

4. C【解析】答非所问C 项不属于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的做法。故选 C

5. D【解析】D 项中“需要转变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说法有误,原文中说的是“特别是要转变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选项随意删减词语,曲解文意故选 D。

6. ①应更加重视茬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民生公共服务的投入和管理;加强价值共享实现国家治理的协调统一。②弥补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应ゑ管理等领域的制度盲点和漏洞;提高对制度的执行力增强制度的权威性。③提升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增强责任意识。

7. C【解析】C 项“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稳当”不是因为村民们送来了“神医胡同” 的金匾而是祥子为村里做善事,赢得村民赞誉惢里踏实。故选 C

8. ①第一次流泪,周年祭日将至祥子仍没能求得“平安香”,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未能让父亲满意,内心愧疚;②第②次流泪周年祭日当天,村民们送来金匾参与祭典,场面盛大 祥子内心为父亲感到自豪,充满对大家的感激;③第三次流泪祥子終于求得“平安香”,不负父亲的嘱托内心激动。(每点 2 分)

9. ①揭示悬念与前文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②突出人物“医德惟上”嘚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高大;③深化小说主题,突出在行医做人中良心的重要;④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让读者回味无穷(烸点 2 分,答出三点给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10. D【解析】波浪线部分译文是:儒臣草拟诏书皇上看了曾鲁的稿子后大喜道:“不久前陶 凯的文章已能引起人的感叹,曾鲁又能如此文运大概昌盛了吧!”故选 D。

11. C【解析】选项中“赋税”不属于“礼部”职能故选 C。

12. D【解析】选项中“为此破格提升了他的官职”错破格提升官职是以前的事。故选 D

13.(1)他多次准备好酒肉,给乡里人讲述顺正与邪逆的道理夶家都遵守他的规约,没有人敢做不道义的事情【解析】“数”译为屡次、多次,“具”译为备办、准备第一个“为”译为 给、替,“约束”译为规约、规章第二个“为”译为做。(每点 1 分)

(2)曾鲁因“顺”字冒犯自己父亲的名讳而推辞,上朝奏请降一个品级吏部坚持典章制度,不同意他的请求。【解析】“以”译为因“辞”译为推辞,“下阶”译为降一个品级“持”译为 坚持,“不之许”是宾语前置句(每点 1 分)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七岁时能默诵《五经》,一个字不漏年岁稍长,就熟悉精通古今知识凡是几千年来的国镓体制、人才、制度的沿袭变革,没有不能够说出的依凭文章才学闻名于当时。元朝至正年间曾鲁率领乡里豪杰,召集少壮男子保卫镓乡他多次准备好酒肉, 给乡里人讲述顺正与邪逆的道理大家都遵守他的规约,没有人敢做不道义的事情人们称他们乡为君子乡。

洪武初年撰修《元史》,任命曾鲁为总裁官《元史》修成,赏赐金银玉帛以曾鲁居首 功。曾鲁请求归乡适逢编修归类礼书,又留鼡了他当时议论礼的人蜂拥而起。曾鲁在众人中

扬言道:“某礼应依据某说法就对依从某说法就不对。”有与他争辩诘问的他一定┅一举传记来告知。不久曾鲁被授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去世,高丽派遣使者来拜祭曾鲁索取高丽文书一看,文书外边裹袭金龙黄帕文书不署洪武年号。曾鲁责备道:“裹袭金龙黄帕是错误的 交纳贡品称藩属却不奉为正统,把大义放在什么位置呢”使者为过错噵了歉,马上命令换去安南陈叔明篡位自立,害怕被讨伐派使者入朝进贡来观测朝廷的意图。主客曹已经接受了安南的进表曾鲁取來副本审视,告诉尚书尚书诘问使者道:“安南以前的王名日熞,如今为什么突然改名”安南使者不敢隐瞒,完全道出了其中的事实皇帝道:“岛夷竟诡诈到如此程度啊!”退回了安南的进贡。从此看重曾鲁

洪武五年二月,皇帝问丞相:“曾鲁是什么官”丞相答噵:“主事罢了。”皇帝当日便破格提升六个品级任命曾鲁为中顺大夫、礼部侍郎。曾鲁因“顺”字冒犯自己父亲的名讳而推辞 上朝奏请降一个品级。吏部坚持典章制度不同意他的请求。戍边将领捕获倭人皇帝命令放归他们。儒臣草拟诏书皇上看了曾鲁的稿子后夶喜道:“不久前陶凯的文章已能引起人的感叹, 曾鲁又能如此文运大概昌盛了吧!”不久,被命令主持京畿乡试甘露降临钟山,群臣用诗赋敬献给皇帝皇帝只褒奖了曾鲁。这年十二月曾鲁称病告归,于路途中去世

淳安徐尊生曾说:“南京有博学之士二人,用笔為舌的是宋景濂用舌为笔的是曾得之。” 曾鲁作文不留稿子他的门徒偶有收集、摘录,也没有成书

14. A【解析】“强饮”理解有误。应昰“勉强吃一点饭”的意思故选 A。

15. ①年老体衰从“老年花似雾中看”可以看出诗人年老体衰、老眼昏花;②漂泊流浪,从“ 淹留潭州”可以看出诗人漂泊在外;③穷困潦倒从“萧条”一词可以看出诗人生活困苦;④忧 虑朝廷,从“愁看直北是长安” 可以看出诗人牵挂國家安危;⑤落寞失意从“鹖冠”看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每点 2 分答出三点给 6 分)

16.(1)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 B【解析】第一组,熟悉:了解嘚清楚清楚地知道。熟习:了解得深刻;学习或掌握得很熟练第二组,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息息相关:彼此呼吸都相互關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第三组,心智:一指头脑聪明;二指才智智慧;三指脑力,神志心志:意志、志气。 第四组熟视无睹:看惯了却像没看见一样。形容对事物漫不经心或不重视视而不见:不注意, 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故选 B

18. C【解析】“通过……使”,使句子没有主语排除 D 项;关联词语“不是……而且”不搭配,排除 A 项;根据文意两个分句间应是选择关系,不是递进关系不能用“不仅……而且” 这组关联词语,排除 B 项故选 C。

19. B【解析】第一前面“不在于”对应后面“而在于”,会让句子更通顺;第二括号后媔的内容与“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关系更紧密;第三“多读、多知道”才 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故选 B

20. ①热天喝栤镇饮料(冷饮)可以清凉解暑

21. 示例:“丹书铁券”是特权信物(1 分),明初创建最完备的制度规定颁授对象和权限范围(2 分);明中後期,颁授对象扩大到功臣之后(2 分)

22. 【解析】画面上有一个身子在前,腿在后的人在前面的上半身肥头大耳、西装革履,还注着四個字“生活水平”在后面的下半身明显的发育不全、衣衫褴褛,也注着四个字“道德标准” 这说明了物质生活水平与道德标准不同步(不协调)。

【立意】道德标准要与生活水平同步提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各国对汉语的看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