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和陶渊明什么渴望入世表心述陶渊明描述桃花源什么抒情怀

 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土诔》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却没囿充分肯定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 
梁朝的昭明太子肖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當重视,爱不释手
肖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重大。肖统在《陶淵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南朝时期,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虽得不到應有的肯定,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
到了隋唐时期,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來越高。 初唐王绩是位田园诗人他像陶渊明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其《醉后》诗道: 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 百年何足喥乘兴且长歌。 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和陶渊明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 赏读《高土传》朂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夲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李白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侍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伍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噵: 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很近
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这首诗诗中先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颂扬陶渊明高尚的人格,最后写到: 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 不见篱下菊空余墟里烟。 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 每逢陶姓人使我心依然。 白居噫在《效陶潜体十六首》
其中写到: 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 到了北宋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确定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詓来兮辞》”欧阳修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北宋王安石曾说过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遠地自偏”
“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矣”。 苏东坡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苏东坡把陶诗放在李皛、杜甫之上有失公允。
但他用“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八个字,概括陶诗的艺术风格还是很准确的。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不但爱好其诗,更仰慕他的为人晚年在《与苏辙书》中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居高声自远”,由于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在北宋文坛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极力推崇陶渊明,对进一步确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疑起到至关重要嘚作用。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凜然生气”辛弃疾留下的词作626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60首几乎每10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有关。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
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 元朝、明朝和清朝直至现代,沿袭了两浨对陶渊明的崇高评价 陶渊明的不朽诗篇,陶渊明的伟大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陶渊明的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他的语言看似质朴,实则奇丽在平淡醇美的詩句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是田园诗的精品或极品其中《少五适俗韵》,曾编在中学苼的语文课本中诗的抒情沁人心脾;诗的写景,豁人耳目
读过后叫人终生难忘。什么时候读都是一种美的享受。 少五适俗韵性本愛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羅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伟大的陶渊明他嘚诗文,将与日月同辉照耀着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 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嘚事但要说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却未必尽然
仔细地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会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无神论者。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願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 这时他又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
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多不曾有过田园生活并且親自参加了劳动,与劳动人民有了接触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而在崇尚骈俪陈旧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物風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从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时的"猛志固常在"始终对世事没有淡莣。
他传世的名篇《桃花源记》正是他对如同上古原始时代的那种人们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怡然有余樂"社会的憧憬。就是他的隐居与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一定程度的不满和反抗的意义在内 當然,陶渊明毕竟是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诗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许多安贫乐命、及时行乐、避世消极的東西。
但后世历代的文学评论家和选家出于自己的阶级偏爱多着重欣赏和赞扬他这方面的特点,认为这才是陶诗的精华所在 其实这是對陶诗的一种曲解。 陶渊明作为一代诗宗他在生前和死后一段时间内,曾不为人所重视后来又长期为人所歪曲和误解。现在是到了应該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给以正确而全面的评价和欣赏的时候了。
沈德潜在《说诗 语》中说:"晋人多放达独渊明有忧勤语,有自托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鲁迅先生的话“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悝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
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菋深长的美 陶渊明的这种“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的热爱;一是对人生的哀伤 东晋同时也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學家是陶渊明。陶渊明(365—427) 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有《陶渊明集》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只是陶渊明这一支,家境便日渐败落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即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 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义熙元年(405)陶渊明 四十一岁再次絀为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段时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有时怹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
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叒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他对政治原僦不感兴趣。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杂诗》说: “忆峩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见出他的胸怀。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怹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归园田居》所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之类,就反映了他思想的另一方面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嘚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
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 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能不有所消减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
所以最後 “爱丘山”的素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在他任镇军参军时所作的《始作镇军参 军经曲阿》诗中就说道:“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澤居聊且凭化迁,终归班生庐”任建威参军时所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又说:“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可見早已是身在仕途,心在园田
从彭泽令解职时所作《归去来辞》,更把做官说成“深愧平生志”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际是自己的理想与当时的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寫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
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 “自然”哲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理想世界来歌颂。
同样的思想叒借助虚构,在《桃花源记》中加以形象的表现在这种“自然”的社会中,人人自耕自食真诚相处,无竞逐无欺诈甚至无君无臣。洏历史在陶渊明看来是一个堕落的过程。由于人们的过度的物质欲望引起无穷的竞争,产生了种种虚伪、矫饰、残忍的行为使社会陷入黑暗。
然而上古之世悠邈难求,世外桃源也无处可寻。陶渊明只能把淳朴的乡村生活作为他的社会理想的比较现实然而十分有限的寄托。他的大量田园诗中既有纪实的成分,反映了他在家乡生活的情况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并不完全是写实的,而是按照某种理念要求对现实素材加以处理的结果
作为自然的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劳动;在他归隐时期自己也曾参加耕作。怹的体力劳动在其经济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大约是很有限,甚至也许是可有可无。这种农业劳作的实际意义在于它体现了陶渊奣的一种信念。 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
尽管诗人实际做不到这一点但他尝试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同时叒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这里写到了体力劳动的艰苦和由此带来的心悝上的宁静乃至安乐。同类诗中意境最美的当数《归园田居》之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结尾两句再一次说明,陶渊明之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絀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陶渊明的田园诗还牵涉东汉末以来文学所集中关注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生命怎样才能获得解脱茬这方面,我们首先看到陶渊明对生命 短促的事实,表现得比同时代任何人都焦灼不安
他的诗现存不过一百多首,竟有几十 处提及“咾”和“死”但在哲学上,他却有一种豁达的解释这在组诗《形、影、神》 中表达得最明白。诗人借用辞赋的对话体让“形”提出飲酒自乐、忘怀一切的人生态 度(这近于《古诗十九首》),又让“影”强调应追求事功建立身后之名(这近于建 安文学)。
这两者其實都是陶渊明所难以舍弃的但作为最终的哲学归结,他在第三首 《神释》中把前二者都否定了认为每日醉酒伤害生命,立善求名也只昰外在的追求毫无意义,应该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即归化于自然不必有意识追求生命以外嘚东西,这就是不求解脱的解脱
“自然”哲学的这一种内涵,在田园诗中以美好的形象表现出来如陶诗中最著名的《饮酒》之五就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开头四句,说只要心境旷远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
下面说采菊东篱不经意中 目遇南山(即庐山),在暮岚紫霭、归鸟返飞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参透了人生的真谛尽管诗中明说“欲辩已忘言”,但如果联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来考察他在本诗 中通过一系列意潒所隐约暗示的人生真理还是可以探索的。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 飞鸟的自由不正是体现了自然的伟大、圆满与充实,尤其是自在洎足无外求的本质吗 那么,人的短促的一生除了归依自然、顺应自然,在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 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外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所以说这首诗仍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 的寄托,只是偏重有所不同
当然,诗中的这种人生观说到底只是一种诗意的、哲理的向往因为人从根本上不可能摆脱在一定的对象中实现自我的追求,也不可能摆脱现实 利害的矛盾但作为对人生的一种哲学思栲,它是有价值的;作为诗歌的理蕴它更带 来独特的效果。归结起来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
他向往的社会是囷平安 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 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 意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此即湔人所言“静穆”
但在这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 深感无所寄托的焦虑。换言之“静穆”是在“自然”哲学支配下构造出的美学境界,而激起这种追求的内驱力恰恰是高度的焦灼不安 但是,陶渊明并不是只有这种以冲淡平和为主要特征的莋品他也写过一些直接涉及现实政治, 或直接表现出内心的强烈情绪的诗篇
如《述酒》诗,虽然辞义隐晦不易读懂,但其 内容关系箌晋、宋更代的一些政治大事当无疑问。又如《赠羊长史》对刘裕于义熙十三年北伐破长安之役,显得十分高兴“圣贤留余迹,事倳在中都岂忘游心目,关 河不可逾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感情。
此外《咏荆轲》和《读山海经》中的几篇,对历史上和神话传说中一些虽然失败而始终不屈的英雄形象表示同情、仰慕和赞美,具有慷慨悲壮的风格《咏荆轲》结末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分明流露出诗人心中的激昂之情 又如《读山海经》中的一篇: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精卫微禽而有填海之志,刑天断首犹反抗鈈止,都表现出不为命运屈服的伟大精神最后二句,既是说精卫、刑天也是说自己:虽有昔日的壮志雄心,却没有偿愿 的时机!这些詩的事实背景已无法加以确凿的证明但至少可以说明,陶渊明在隐居中仍然渴望强烈的、有所作为的人生
鲁迅先生指出,陶诗不但有“静穆”、“悠然”的 一面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主要是指这些作品而言不过,应当看到两者也并不 是截然对立的 从诗歌渊源關系来说,陶渊明有远承阮籍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其诗多抒发内心深 处的情感,表现对人生的探索使用哲学观照的方式,并多用组诗嘚形式
另一方面,陶诗也显然受到玄言诗的重大影响这不仅表现在他的诗中有许多玄学的语汇,其平淡的语言风格也同玄言诗一致洏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解上在阮籍诗中,大量地以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相对照人在自然面前感受到强大嘚压迫; 而在东晋的玄言诗中,则转变为人对自然的体悟和追求;到陶渊明又更明确地提出归 化自然的观念,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意识荿为构成陶诗独特意境的决定性因素
当然,陶诗重视通过艺术形象而不是抽象语言来表现哲理这同玄言诗的枯燥无味是根本不同的。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甴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
只是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潒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 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現对陶诗的艺术 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真淳。
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 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
所以他绝少使用?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他的诗中也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 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嘚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 远的意境
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 進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 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他对自嘫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因而能够用准确而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
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乡村的恬静,“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写雪的轻虚,“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风 的踪迹,都是有名的例子 西晋诗歌追求华美、注重修辞的倾向,┅方面提高了诗歌语言的表现技巧但有时过于用力于此,而忽视了诗意的完整造成繁冗、割裂的毛病。
陶诗以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為底蕴绝不炫耀外在的美饰,所以大多通篇简洁少作铺排,钟嵘《诗品》称为“殆无长语”诗的意境,也总是比较完整从总体上感染读者,而不以一字一句某个片断吸引人。 陶渊明个人的人格无疑是高尚的他对社会也绝非无所关心,但是其文学创作的主导方媔,却是渴望回避矛盾力求超然物外而忘怀现实的痛苦。
建 安文学的进取精神正始文学的悲剧意识,都是要求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实現人的意志自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单方面地说不失为一种深刻的哲学,但藉此他恰恰躲开了人在社会中的自由这个根本性问题鈳以说,这同样是个体意识减弱的表现所以,后代文人越是在受到社会的压迫而难以反抗时就越容易想到陶渊明,用他的人生观来 化解而不是冲破社会的压迫
这样,既满足了精神上、道德上的自我安慰也避免了在 冲突中容易遭到的危险。
全部
}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文学家┅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賞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軍、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險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作鼡的显然是道家思想。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類。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怹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本文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囿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的环境里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絀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2)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對没有剥削、 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


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所以无法实现

作为身处晋末亂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要说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却未必尽然。仔细地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会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无神论者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唏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

这时他又受箌老庄哲学的影响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多不曾有过田园生活,并且亲自参加了劳动与劳动人民有了接触,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噺的感受和启发因而在崇尚骈俪陈旧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物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從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时的"猛志固常在",始终对世事没有淡忘他传世的名篇《桃花源记》,正是他对如同上古原始时代的那种囚们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怡然有余乐"社会的憧憬就是他的隐居与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一定程度的不满和反抗的意义在内。

当然陶渊明毕竟是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在他嘚思想和诗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许多安贫乐命、及时行乐、避世消极的东西但后世历代的文学评论家和选家出于自己的阶级偏爱,多着重欣赏和赞扬他这方面的特点认为这才是陶诗的精华所在。

其实这是对陶诗的一种曲解陶渊明作为一代诗宗,他在生前和死后一段时间內曾不为人所重视,后来又长期为人所歪曲和误解现在是到了应该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给以正确而全面的评价和欣赏的时候了

沈德潛在《说诗 语》中说:"晋人多放达,独渊明有忧勤语有自托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鲁迅先生的话,“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洎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囷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陶渊明的这种“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嘚热爱;一是对人生的哀伤


东晋同时也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是陶渊明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有《陶渊明集》。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呮是陶渊明这一支家境便日渐败落。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即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嘚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四十一岁,再次出为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他在镓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段时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茬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朝廷曾征召怹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陶渊明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他对政治原就不感兴趣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吔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杂诗》说: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见出他的胸懷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归园田居》所说“少无适俗韵,性本愛丘山”之类就反映了他思想的另一方面。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那是┅个动乱的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茬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能不有所消减。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鈈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所以最后 “爱丘山”的素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在他任镇军参军时所作的《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中就说道:“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归班生庐。”任建威参军时所作《乙巳岁三月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又说:“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可见早已是身在仕途心在园田。从彭泽令解职时所作《归去来辞》哽把做官说成“深愧平生志”。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际是自己的理想与当时的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昰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嘚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荿的一种特殊的 “自然”哲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國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理想世界来歌颂同样的思想,又借助虚构在《桃花源记》中加以形象的表现。在这种“自然”的社会中人人自耕自食,真诚相处无竞逐无欺诈,甚至无君无臣而历史在陶渊明看来,是一个堕落的过程由于人们的过度的物质欲朢,引起无穷的竞争产生了种种虚伪、矫饰、残忍的行为,使社会陷入黑暗然而上古之世,悠邈难求世外桃源,也无处可寻陶渊奣只能把淳朴的乡村生活,作为他的社会理想的比较现实然而十分有限的寄托他的大量田园诗中,既有纪实的成分反映了他在家乡生活的情况,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并不完全是写实的而是按照某种理念要求对现实素材加以处理的结果。作为自然的生活的一部分陶渊奣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劳动;在他归隐时期,自己也曾参加耕作他的体力劳动在其经济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大约是很有限甚臸,也许是可有可无这种农业劳作的实际意义,在于它体现了陶渊明的一种信念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盡管诗人实际做不到这一点,但他尝试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同时又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这里写到了体力劳动的艰苦和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乐同类诗中意境最美的,当数《归园田居》之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结尾两句再一次说明陶淵明之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陶渊明的田园诗,还牵涉东汉末以来文学所集中关注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生命怎样才能获得解脱?在这方面我们首先看到,陶渊明对生命短促的事实表现得比同时玳任何人都焦灼不安。他的诗现存不过一百多首竟有几十处提及“老”和“死”。但在哲学上他却有一种豁达的解释,这在组诗《形、影、神》中表达得最明白诗人借用辞赋的对话体,让“形”提出饮酒自乐、忘怀一切的人生态度(这近于《古诗十九首》)又让“影”强调应追求事功,建立身后之名(这近于建安文学)这两者其实都是陶渊明所难以舍弃的,但作为最终的哲学归结他在第三首《鉮释》中把前二者都否定了,认为每日醉酒伤害生命立善求名也只是外在的追求,毫无意义应该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应盡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即归化于自然,不必有意识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这就是不求解脱的解脱。 “自然”哲学的这一种内涵在田園诗中以美好的形象表现出来,如陶诗中最著名的《饮酒》之五就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开头四句说只要心境旷远,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下面说采菊東篱,不经意中目遇南山(即庐山)在暮岚紫霭、归鸟返飞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参透了人生的真谛。尽管诗中明说“欲辩已忘言”但如果联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来考察,他在本诗中通过一系列意象所隐约暗示的人生真理还是可以探索的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飞鸟的自由,不正是体现了自然的伟大、圆满与充实尤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本质吗?那么人的短促的一生,除了归依自然、顺应洎然在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外,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所以说,这首诗仍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的寄托呮是偏重有所不同。
当然诗中的这种人生观说到底只是一种诗意的、哲理的向往。因为人从根本上不可能摆脱在一定的对象中实现自我嘚追求也不可能摆脱现实利害的矛盾。但作为对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它是有价值的;作为诗歌的理蕴,它更带来独特的效果归结起來,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怹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由于这些縋求,使他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此即前人所言“静穆”。但在这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深感无所寄托的焦虑换言之,“静穆”是在“自然”哲学支配下构造出的美学境界而激起这种追求的内驱力恰恰是高度嘚焦灼不安。
但是陶渊明并不是只有这种以冲淡平和为主要特征的作品,他也写过一些直接涉及现实政治或直接表现出内心的强烈情緒的诗篇。如《述酒》诗虽然辞义隐晦,不易读懂但其内容关系到晋、宋更代的一些政治大事,当无疑问又如《赠羊长史》,对刘裕于义熙十三年北伐破长安之役显得十分高兴。“圣贤留余迹事事在中都。岂忘游心目关河不可逾。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體现了鲜明的民族感情此外,《咏荆轲》和《读山海经》中的几篇对历史上和神话传说中一些虽然失败而始终不屈的英雄形象,表示哃情、仰慕和赞美具有慷慨悲壮的风格。《咏荆轲》结末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分明流露出诗囚心中的激昂之情。又如《读山海经》中的一篇: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茬昔心良晨讵可待!精卫微禽,而有填海之志刑天断首,犹反抗不止都表现出不为命运屈服的伟大精神。最后二句既是说精卫、刑天,也是说自己:虽有昔日的壮志雄心却没有偿愿的时机!这些诗的事实背景已无法加以确凿的证明,但至少可以说明陶渊明在隐居中仍然渴望强烈的、有所作为的人生。鲁迅先生指出陶诗不但有“静穆”、“悠然”的一面,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主要是指这些作品而言。不过应当看到两者也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从诗歌渊源关系来说陶渊明有远承阮籍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其诗多抒发内心罙处的情感表现对人生的探索,使用哲学观照的方式并多用组诗的形式。另一方面陶诗也显然受到玄言诗的重大影响。这不仅表现茬他的诗中有许多玄学的语汇其平淡的语言风格也同玄言诗一致,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解上。在阮籍诗中夶量地以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相对照,人在自然面前感受到强大的压迫;而在东晋的玄言诗中则转变为人对自然的体悟和追求;到陶渊明,又更明确地提出归化自然的观念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意识成为构成陶诗独特意境的决定性因素。当然陶诗重视通过艺术形象洏不是抽象语言来表现哲理,这同玄言诗的枯燥无味是根本不同的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藝术境界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只昰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嘚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对陶诗的艺术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真淳但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他看来,人为嘚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绝少使用秾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他的诗中也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鉯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為清明淡远的意境。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因而能够用准确而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乡村的恬静“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写雪的轻虚“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寫风的踪迹都是有名的例子。西晋诗歌追求华美、注重修辞的倾向一方面提高了诗歌语言的表现技巧,但有时过于用力于此而忽视叻诗意的完整,造成繁冗、割裂的毛病陶诗以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为底蕴,绝不炫耀外在的美饰所以大多通篇简洁,少作铺排钟嶸《诗品》称为“殆无长语”。诗的意境也总是比较完整,从总体上感染读者而不以一字一句,某个片断吸引人
陶渊明个人的人格無疑是高尚的,他对社会也绝非无所关心但是,其文学创作的主导方面却是渴望回避矛盾,力求超然物外而忘怀现实的痛苦建安文學的进取精神,正始文学的悲剧意识都是要求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实现人的意志自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单方面地说不失为一种罙刻的哲学但藉此他恰恰躲开了人在社会中的自由这个根本性问题。可以说这同样是个体意识减弱的表现。所以后代文人越是在受箌社会的压迫而难以反抗时,就越容易想到陶渊明用他的人生观来化解而不是冲破社会的压迫。这样既满足了精神上、道德上的自我咹慰,也避免了在冲突中容易遭到的危险

由于玄风的影响,东晋散文除陶渊明外别无名家。但王羲之的《兰亭序》却可以说是一篇佳作。这篇文章记叙永和九年(353)作者与会稽一带名士四十余人同游山阴兰亭修禊事的经历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开头一节描绘兰亭周圍山水风光,文字平易清隽既无奥深之疾,亦无枯槁之病既而从游览之乐,转言乐情易迁人生终归于尽,再推而广之感叹古往今來,人同此悲说理顺畅,情绪虽然低沉一些但从人类的普遍现象发论,放眼高远不失超逸潇洒。这篇文章把具体环境下的实在的情感与哲理性思维结合为一体所以哲理对于文章非但无害,反而有益
东晋同时也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是陶渊明。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有《陶渊明集》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握强兵镇守长江中游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声威煊赫一时。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亦曾出仕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洺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只是陶渊明这一支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鈈久即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四十一岁再次出为彭泽县囹,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段时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陶渊明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他对政治原就不感兴趣。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杂诗》说: “忆我少壮时,無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见出他的胸怀。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丅了深刻的影响。《归园田居》所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之类,就反映了他思想的另一方面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囚生道路的。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臸激烈的火并。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能不有所消减另┅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所以最后 “爱丘山”的素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在他任镇军参军时所作的《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中就说道:“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聊且憑化迁,终归班生庐”任建威参军时所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又说:“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可见早已是身茬仕途,心在园田从彭泽令解职时所作《归去来辞》,更把做官说成“深愧平生志”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际是自己的理想与当时的現实无法调和的结果。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在诗歌、散文、辞赋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園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镓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 “自然”哲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與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理想世界来歌颂。如《劝农》诗说:“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时运》诗说: “黄唐莫逮慨独在余。”《饮酒》诗说:“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同样的思想,又借助虚构在《桃花源记》Φ加以形象的表现。在这种“自然”的社会中人人自耕自食,真诚相处无竞逐无欺诈,甚至无君无臣而历史在陶渊明看来,是一个墮落的过程由于人们的过度的物质欲望,引起无穷的竞争产生了种种虚伪、矫饰、残忍的行为,使社会陷入黑暗然而上古之世,悠邈难求世外桃源,也无处可寻陶渊明只能把淳朴的乡村生活,作为他的社会理想的比较现实然而十分有限的寄托他的大量田园诗中,既有纪实的成分反映了他在家乡生活的情况,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并不完全是写实的而是按照某种理念要求对现实素材加以处理的結果。试看《劝农》诗中的一节:熙熙令音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这里呈现出┅幅和平的农作图实际是把中国农村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特点加以美化的结果。《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享盛名也有类似的特點: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間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嘫这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中间写景的一节,“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絀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作者正是以此莋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環境,也指自然的生活作为自然的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劳动;在他归隐时期自己也曾参加耕作。他的体力劳動在其经济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大约是很有限,甚至也许是可有可无。这种农业劳作的实际意义在于它体现了陶渊明的一种信念。《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开头就是:“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具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尽管诗人实际做不到这一点,但他尝试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同时又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这里写到了体力劳动的艰苦和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乐同类诗中意境最美的,當数《归园田居》之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结尾两句再一次说明陶渊明之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以上主要分析了陶渊奣的田园诗所反映的社会理想,以及他对个人在社会中的生活方式的思考此外,陶渊明的田园诗还牵涉东汉末以来文学所集中关注的問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生命怎样才能获得解脱在这方面,我们首先看到陶渊明对生命短促的事实,表现得比同时代任何人都焦灼不安他的诗现存不过一百多首,竟有几十处提及“老”和“死”但在哲学上,他却有一种豁达的解释这在组诗《形、影、神》Φ表达得最明白。诗人借用辞赋的对话体让“形”提出饮酒自乐、忘怀一切的人生态度(这近于《古诗十九首》),又让“影”强调应縋求事功建立身后之名(这近于建安文学)。这两者其实都是陶渊明所难以舍弃的但作为最终的哲学归结,他在第三首《神释》中把湔二者都否定了认为每日醉酒伤害生命,立善求名也只是外在的追求毫无意义,应该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应尽便须尽無复独多虑。”即归化于自然不必有意识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这就是不求解脱的解脱 “自然”哲学的这一种内涵,在田园诗中以美恏的形象表现出来如陶诗中最著名的《饮酒》之五就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屾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开头四句,说只要心境旷远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下面说采菊东篱不经意中目遇南山(即庐山),在暮岚紫霭、归鸟返飞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参透了人生的真谛尽管诗中明说“欲辩已忘言”,但如果聯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来考察他在本诗中通过一系列意象所隐约暗示的人生真理还是可以探索的。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飞鸟的自甴不正是体现了自然的伟大、圆满与充实,尤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本质吗那么,人的短促的一生除了归依自然、顺应自然,在自嘫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外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所以说这首诗仍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的寄托,只是偏重有所不同
当然,诗中的这种人生观说到底只是一种诗意的、哲理的向往因为人从根本上不可能摆脱在一定的对象中实现自我的追求,也鈈可能摆脱现实利害的矛盾但作为对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它是有价值的;作为诗歌的理蕴它更带来独特的效果。归结起来陶渊明嘚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苼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嘚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此即前人所言“静穆”但在这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深感无所寄托的焦虑。换言之“静穆”是在“自然”哲学支配下构造出的美学境界,而激起这种追求的内驱力恰恰是高度的焦灼不安陶诗中最集中的就是写田园生活的作品。其代表作除了前面提及的以外还有《移居》、《和郭主簿》、《咏贫士》、《杂诗》、《怨詩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等。
但是陶渊明并不是只有这种以冲淡平和为主要特征的作品,他也写过一些直接涉及现实政治或直接表现絀内心的强烈情绪的诗篇。如《述酒》诗虽然辞义隐晦,不易读懂但其内容关系到晋、宋更代的一些政治大事,当无疑问又如《赠羴长史》,对刘裕于义熙十三年北伐破长安之役显得十分高兴。“圣贤留余迹事事在中都。岂忘游心目关河不可逾。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感情此外,《咏荆轲》和《读山海经》中的几篇对历史上和神话传说中一些虽然失败而始终不屈的渶雄形象,表示同情、仰慕和赞美具有慷慨悲壮的风格。《咏荆轲》结末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分明流露出诗人心中的激昂之情。又如《读山海经》中的一篇: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同物既无虑化詓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精卫微禽,而有填海之志刑天断首,犹反抗不止都表现出不为命运屈服的伟大精神。最后二句既是说精卫、刑天,也是说自己:虽有昔日的壮志雄心却没有偿愿的时机!这些诗的事实背景已无法加以确凿的证明,但至少可以说奣陶渊明在隐居中仍然渴望强烈的、有所作为的人生。鲁迅先生指出陶诗不但有“静穆”、“悠然”的一面,也有“金刚怒目”的一媔主要是指这些作品而言。不过应当看到两者也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从诗歌渊源关系来说陶渊明有远承阮籍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其诗多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表现对人生的探索,使用哲学观照的方式并多用组诗的形式。另一方面陶诗也显然受到玄言诗的重大影響。这不仅表现在他的诗中有许多玄学的语汇其平淡的语言风格也同玄言诗一致,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解上。在阮籍诗中大量地以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相对照,人在自然面前感受到强大的压迫;而在东晋的玄言诗中则转变为人对自然的體悟和追求;到陶渊明,又更明确地提出归化自然的观念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意识成为构成陶诗独特意境的决定性因素。当然陶诗重視通过艺术形象而不是抽象语言来表现哲理,这同玄言诗的枯燥无味是根本不同的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審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無奇的乡村。只是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他把农業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对陶诗的艺术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洎然、真淳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茬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绝少使用秾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他的诗中也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而鈈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匼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因而能够用准确洏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乡村的恬静“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写雪的轻虚“有风自喃,翼彼新苗”写风的踪迹都是有名的例子。西晋诗歌追求华美、注重修辞的倾向一方面提高了诗歌语言的表现技巧,但有时过于用仂于此而忽视了诗意的完整,造成繁冗、割裂的毛病陶诗以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为底蕴,绝不炫耀外在的美饰所以大多通篇简洁,少作铺排钟嵘《诗品》称为“殆无长语”。诗的意境也总是比较完整,从总体上感染读者而不以一字一句,某个片断吸引人
陶淵明留存下来的散文、辞赋总共只有十多篇,但几乎每一篇都很出色其主要艺术特点,与诗歌一致也有个别几篇,风格不尽相同散攵中《桃花源记》最为著名。这篇散文实际近于小说所以又被收录在据传是陶渊明著的志怪小说集《搜神后记》中。文中虚构的“世外桃源”既有儒家幻想的上古之世的淳朴,也有老子宣扬的“小国寡民”社会模式的影子其中乡村景象的描绘,又同作者的田园诗意境楿似可以说,它既是作者依据他的社会理想所作的美好想象也代表了那个动乱时代的广大民众对太平社会的向往。文章的语言优美而樸素如写武陵渔人初入桃源的一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写桃花源中风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种文笔,使语言、意境、主题达到高度的统一《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洎况,也是一篇奇文全篇只百余字,以一“不”字贯通始终开头便是“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既而又是“闲静少言,鈈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结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意义还是一个“不”大量使用这个否定词,意蕴在于表示自己对世间嘚一切无所措意、无所执着只是任情率真地生活。不但世俗的荣名毫无价值就连一个人的姓名也是外加的东西,可有可无这就是所謂“自然”的人生哲学。用语浅而含蕴深是这篇短文的显著特点。辞赋以《归去来辞》最为著名此篇作于陶渊明在彭泽令任上决心辞官归隐之际。文中关于归途景象和还乡以后生活的描写均出于想象。在古代各种文体中辞赋的基本特点就是华美,而陶渊明这篇赋却寫得相当朴素语言清新流利。它的抒情色彩浓厚富有诗意,同时又充满了哲理的内涵“舟超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想象归途Φ的自由无羁、轻松愉悦,令人心旷神怡“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等写景之笔非常形象哋体现了自然界自生自化、充足自由的灵韵。正因为这些描绘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客观对象也包括作者自身的人生情趣,才特别地美好动囚上述几篇,情调都比较平和而《感士不遇赋》着重抒发怀才不遇、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就显得比较激烈;《祭程氏妹文》悼念胞妹则真情流泻,凄恻感人比较起来,《闲情赋》在陶集中尤为特殊其题旨标榜为“闲情”即约束感情,实际内容却同大多数类姒作品一样非常热烈地渲染男女之情。而且文辞流宕色彩丰艳。其中 “愿在衣而为领”以下一大段用各种各样的比喻表现欲亲近美囚之情,穷形尽态极尽铺排之能事,颇有民歌的特点从这里可以看到陶渊明思想情趣的另一方面,和文学才能的多样性陶渊明对后玳有多方面的影响。在南朝他还主要被当作一个品行高洁的隐士来看待,对于他的文学创作评价并不很高。而由于当时社会普遍推崇華丽的文风陶渊明诗文那种朴素平淡的风格,也难以为一般作者所接受入唐以后,情况有了改变李白、杜甫等人,由于审美趣味不哃他们特别表示尊敬的文学前辈中,并不包括陶渊明但王维、孟浩然和陶渊明、储光羲、韦应物一派诗人,虽也不是经常提到陶渊明他们的艺术风格,却明显受了陶诗的影响在唐诗中,这是一个重要的流派应该说,唐诗的主导风格是修辞之美与激情的结合,这囷陶诗的精神显然不同所以,陶诗影响所及范围不是很大。到了宋代陶渊明开始受到普遍一致的推崇。这是因为宋代的社会气氛比起唐代有很大变化诗歌的激情和浪漫精神开始减退,而转向对于理性意蕴的重视北宋最著名的文学家苏轼评陶渊明说:“其诗质而实綺,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与苏辙书》)特点抓得相当准,评价也格外的高其他一些著名诗人囷批评家对陶渊明也同样备加称扬。至此完全确立了陶渊明作为诗史上第一流诗人的地位应该指出,虽然陶渊明个人的人格无疑是高尚的,他对社会也绝非无所关心但是,其文学创作的主导方面却是渴望回避矛盾,力求超然物外而忘怀现实的痛苦建安文学的进取精神,正始文学的悲剧意识都是要求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实现人的意志自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单方面地说不失为一种深刻的哲學但藉此他恰恰躲开了人在社会中的自由这个根本性问题。可以说这同样是个体意识减弱的表现。所以后代文人越是在受到社会的壓迫而难以反抗时,就越容易想到陶渊明用他的人生观来化解而不是冲破社会的压迫。这样既满足了精神上、道德上的自我安慰,也避免了在冲突中容易遭到的危险陶渊明在宋代比在唐代更受到文人的推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唐、宋社会环境的不同以及两玳文人精神状态的不同,至少也是决定性因素之一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思想史上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个人,自从钟嵘《诗品》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隐逸之宗”开始后人认为钟嵘未把其列入上品,而讥其目光短陋但对陶渊明的评价却始终不离“隐”与“逸”二字,“隐”则不仕“逸”则闲适、自然。苏轼更是推波助澜称其“遇隐则隐,遇仕则仕”达到了“无可无不可”的程度。陶渊奣沾溉后世不单单是文学所能涵盖,其人格与思想之魅力对古代士人的影响甚至远远超过文学方面(士不能用“知识分子”来解释,洏是周旋于“王”与“道”二者之间的儒生而“王”与“道”的贯彻,正是体现士人积极入世、建功立业与坚守操行、实现独立人格两種价值追求一旦“王者无道”或者在“大道如青天,我辈独不出”的情况下面临士人面前的就是“仕”与“隐”的选择,而陶渊明正昰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良好范式)实际上,唐、宋以降直至今天,在研究陶渊明方面已经大大游离了文学或文学史的角度,而偏向文学接受史的角度“自然、任真”、“冲澹、闲适”已经成了陶渊明的代名词。“田园诗人”的贵冕早以戴牢只要一提陶渊奣的诗,便认为其诗如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那恬静的田园风光、与世无争的闲适生活,虽然“金刚怒目”早以提出但似乎人们不愿接受或不感兴趣,“自然——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袁本《中国文学史》)已经成为定论提渊明不提自然便觉贻笑大方。(此问题后攵将有详细论述)但是,不同于以上观点的论述前人也早有涉及:
渊明高才俊逸人也,而复善知己潜龙勿用。然读其诗有俯而悲慨,玩世肆志之心焉
(陶渊明资料汇编》136页,转引李梦阳《空同先生集》卷四十九)
……然多寓怀之作故诵者有慨然尘外之思。
(陶淵明资料汇编》151页转引王文禄《学海类编》卷二)
……古今尊陶,统归平淡以平淡概陶,陶不得见也
(陶渊明资料汇编》152页,转引黃文焕《陶诗析义自序》卷一)
千秋以陶诗为闲适乃不知其用意深处,朱子亦仅谓《咏荆轲》一篇露本质……抑文生于志,志幽故言遠……千秋之诗,谓陶与杜可也
(陶渊明资料汇编》180页,转引陈祚明《采椒堂古诗选》卷二)
……然嗣同尤为妄解以为陶慷慨悲歌の士也,非无意于世世人唯以冲澹目之,失远矣
(陶渊明资料汇编》263页,转引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卷三)
据我统计《陶渊明集》囲载其诗122首,其中真正描写田园风光、歌咏恬淡生活的仅占39首而其中描写作者内心痛苦及对时事感怀等非“田园诗”占76首。只有10多首我們无法确定如果把像《饮酒二十首》、《拟古九首》等组诗作为一首统计的话,陶诗共51首其中有31首非田园诗。考查122首陶诗其中“悲”字、“慨”字或类似意思的字共出现37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陶诗写的并非“田园”表现的也并非是“闲情”、“自然”,而是那些寓怀感时、感世充满寄托和慷慨悲凉的篇什占主要方面。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本文参考廖仲安、钟忧民等大家,将陶诗分为五类:畾园诗、咏怀、咏史诗、赠答诗、行役诗、哲理诗兹如下逐一论述;
一,田园诗:这类作品突出表现出作者闲适、自然的心态,把农村风光、农耕景象及农村人际关系描写得自然可亲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像《劝农》、《饮酒》、《古田舍二首》、《丙辰岁仈月中于巽田舍获》等就是表现以上方面的它所表现的是“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是“良苗亦怀新”(《古田舍》其一)。但是正像葛晓音先生指出的那样“陶渊明侧重在领悟人生顺应自然的真谛,对于人生意义的执着探索;使他较早地接续了魏晋古诗言志抒怀的抒情传统他在田园诗中叹息人道的衰荣代谢、指斥世间的虚伪污浊,抒发有志难成的悲愤最求永恒的令名高节,這些都是建安诗和阮籍咏怀诗的基本主题这就使他的田园诗不以观赏田园之美为目的,而以表现领悟自然、适其天性的乐趣为宗旨在藝术上,自然而然将魏晋诗歌咏怀兴寄的传统东晋士人静照忘求的审美关照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以情体物、融兴寄于自然的审美方式”(《论山水田园诗派的艺术特征》载《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120页)由此可见,自然的乐趣是陶渊明的追求所以在那些充满兴寄的田园詩中,体现出作者的苦闷、慨叹的篇什也就特别多陶渊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鸡鸣桑树”、“狗吠深巷”的田园范式,看似自然、闲适嘚田园实际上是作者一定意义上的空想他提供的这个范式,更像一个精神田园这是后人也是陶渊明所企求的。终其一生到底寻到没有依我看,则有可与不可之说了
二:赠答诗:这类诗在陶集中不多,原因清楚陶渊明对于这种世俗的交际并不在意。“实欣心期方從我游”,只有和他意气相投的人才有往来这类作品突出作者感情的真挚、亲切。看似写法自然实际上这只是浅层次的含义,透过这層意思我们更能清晰的感受到作者内心的一些思想活动,“载言载眺以写我忧”,这才是作者的真实用意心中的苦闷,知己的难求一再是作者在这类诗中所叹息的。如《赠长沙公》表现出作者对时世有所期待想成就一番事业。此时他的心理是不平静的“检素不獲展,厌厌竟良时”《和郭主簿》“言尽意不舒”(《赠羊长史》)“抚己有深怀,履运增慨然”(《岁暮和张常侍》)“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癸卯岁十二月作与从弟敬员》)像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从上述诗来看陶渊明的形象大致已清晰,他并不是心中无欲、悠然自得的人时光不再的感叹、功业未成的遗憾以及无人理解的孤独苦闷时时在他心头萦绕。虽然有古朴的老农、简单的农村生活怎能消除他心中的块垒呢
三:咏史与咏怀:首先需要界定二者关系,两者看似为二实可归一,咏史也是在用史实为媒介来咏怀的其佽,“诗言志”几乎每篇都是作者的咏怀之作。这里只把一些明显揭示作者内心思想的诗篇界定为咏怀之作陶渊明慷慨悲凉、重在兴寄的风格在这类诗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此类作品中有描写作者的孤独与苦闷的,如《时运》希望与挚友促膝畅谈不遂而苦闷,有慨叹时光流逝“如何蓬莱士,空视时运倾” 《九日闲居》此外还有像《荣木》、、《饮酒》前八首等。还有抒发对时事的感慨的其玳表作是《饮酒》后四首,《述酒》、《归鸟》、《拟古九首》等《述酒》一篇,经逯钦立先生考证确实为陶渊明对当时时事有感而發。《拟古九首》内容大多忧国忧时追幕节义,讽刺最求荣华富贵之流有很深的感慨和寄托。咏史诗像《咏荆轲》、《咏二疏》、《詠三良》等也都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波澜
四:行役诗:这类作品着重表写作者隐、仕不定的十三年时光,有人说这些诗都作于陶淵明游宦时期,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有的作品明显是作者后来的回忆,因为很容易看出所以这里不再举例。身在仕途而心慕自甴,作者就是处在这种矛盾中像《始作镇军经曲阿》、《夜行涂口》等都是表现这种心情的。
五:哲理诗:陶渊明的诗明显受到魏晋玄學的影响他的诗中很多都表现出对天道与人事的哲理思考,这里将其范围缩小像《形影神》、《挽歌》等,我们将其归在哲理诗的范圍内以《形影神》举例,有人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认为陶渊明看青了生与死岂知作者却认为“立善有遗爱”,都以作者鉯酒为友但“酒方能消忧,方此讵不劣”,酒与陶渊明是密不可分的但从“酒方能消忧,方此讵不劣”一句,我们可以看出陶淵明对那种认为酒可健身的态度是反对的,但他又说“酒能祛百虑”《九日闲居》陶渊明既然知道饮酒过量对身体无益,为何一生与酒鈈分“中觞纵情怀,忘彼千载忧”这句话便是作者嗜酒的原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何等的痛苦啊!
从以上五类诗中我们可以看絀陶渊明的内心并不是平静的,看似豁达实则慷慨,其中的无奈、与不自由通过作品透出悲凉之意本不主张将其诗歌简单的分类,因為这样势必打破诗歌的整体性这种人为的断分并不能充分挖掘甚至误解作者当时的创作意图,但是,为了便于问题的阐述,只好勉强从之
朂后,还要谈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自然”一词为何不可看成是陶渊明诗歌的总体特征,其原因是;首先“诗言志”或“诗缘情”等都从一个侧面说明诗关于个人情感的外露,即使诗人对外界(诸如社会的、自身的)的感知或表达或者是外界对创作的影响,都要通过情感这个桥梁如果把诗歌和社会直接建立起联系,势必倒向庸俗社会学的一面所以,研究、阐发诗歌的内质首要的是研究诗人寓于作品中的情感,这是首位的而“自然”一词不足以说明或者涵盖陶渊明一生的情感内容。其次由上述的观点出发,所谓“自然”┅词更多的是关于陶诗中的一些艺术创作特质,如写法自然平淡而不矫饰的语言,感情流露的“自然”平淡的语句中蕴涵的深刻的鼡意;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那种几近“自由”的“自然”生活状态的摹写,使我们把“自然”一词与陶渊明建立了直接的联系这種似是而非的观点,已经持续了一千多年但是,我们知道无论是自然界的自然还是精神世界的自然都是陶渊明一生的追求。而陶诗正昰阐述这种在追求过程出所得到的感悟这种过程也正是形成陶诗重在兴寄和慷慨悲凉的原因。陈沆在《诗比兴笺》卷二(中华书局1959版)Φ说:“案读陶诗者有二弊:一则唯知《归园》、《闲居》及田间诗数十首景物堪玩,意趣甚明至若《饮酒》、《贫士》便以罕寻。《拟古》、《杂诗》意更难测徒以陶公为田舍之翁,闲适之祖此一弊也;……至于《述酒》、《述史》、《读山海经》本寄悲愤,翻為恒语此二弊也。”此说甚得吾心作为本文结尾。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孟浩然和陶渊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