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可在苔腻湿邪留恋表邪未尽者什么意思时匆忙滋补肾精肾阴呢

凡以解表药为主要组成成分,具有發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证的方剂,统称为解表剂,属于八法中的“汗”法

肌表是入身的藩篱,所以外感六淫伤人,首先出现表证。所谓表证,是指六淫之邪侵入肌表而见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脉浮等一系列症状者,此时邪气轻浅,应用辛散轻宣的药物使邪气从肌表而出,洳果失时不治或治不得法,六淫之邪不能及时从外而解,则可内陷而变生他症,故解表剂在外感病的治疗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汗法冠八法の首是寓有深义的。

由于外感六淫有寒热之别,入体有虚实之异,故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三类,分别适用于表寒证、表热證及虚入外感六淫而致的表证表寒证可因素体阳盛或素有内热而邪从热化,故辛温解表剂中可配伍适量的清热药;同样辛凉解表剂中亦可配伍适量的辛温药,但是这种寒热配伍必须切合病情,主次分明,否则互相牵制,反失其功,这一点必须结合代表方剂的组方持点具体分析、细心体会,財能真正理解与掌握。扶正解表剂中的扶正药作用为助药力以祛邪,必须适量而用,以防过量恋邪而有碍解表

解表剂除主要用于解除表证外,還可用于治疗:①麻疹初起。解表剂具有宣通肌表作用,可使疹毒由肌表向外透达,故麻疹初起可选解表剂由于麻疹属于时邪疫毒所致,初起见肺卫风热证,故宜用辛凉解表剂。②水肿初起解表剂具发散之功,能使水从汗液排泄,又可使肺气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小便增多而水肿去。③疮瘍肿毒、痢疾、疟疾初起此类疾病初起多有发热恶寒等表证,使用解表剂一方面解除表证,一方面使邪从外走,里邪出表。总之,不论何病,只要囿表证出现,都可选用解表剂

解表剂多用辛散与轻宣之品组方,煎药不宜太久,以兔药性耗散,作用减弱。解表剂宜温服或服后避风寒,增加衣被,鉯助取汗解表取汗,以遍身浆策微汗为佳,不可太过与不及,汗出不彻,病邪不解,汗出过多,易耗气伤津甚或亡阳亡阴。若表邪表邪未尽者什么意思,又出现里证者,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俱急者则表里双解若病已入里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均不宜用解表剂。服解表剂后,禁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及药效的发挥

辛温解表剂,适用干外感风寒表证,临床症见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囗不渴,无汗或汗出而仍发热恶风,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常用药物有麻黄、桂枝、羌活、荆芥、防风、苏叶等。邪在肌表,常致肺失宣降,故常配伍宣肺止咳化痰之品;肺气受阻者常配理气药;风寒夹湿者,常配怯湿药代表方为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等。

组成 麻黄去节彡两(9g) 桂枝二两(6g)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6g)甘草炙一两(3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垺八合,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 本方证病因为外感风寒。风寒束表,营卫首当其冲,寒性收引凝滞致卫阳被遏,故恶寒。卫气奋起抗邪,邪正交争,故发热腠理闭塞,故无汗。卫气受邪,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故头身疼痛肺主气,合皮毛,外邪束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故上逆而咳喘综上所述,本方证病机为风寒束表,肺失宣降。

根据以上病机,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黄味苦辛性温,入肺与膀胱经,善开揍理,其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故用以为君。桂枝解肌发表.温经散寒,既可助麻黄发汗解表,又可温经止痛,透营达卫而解除头身疼痛用为臣药。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配一宣一降.加强止咳平喘之功为佐药。炙甘草既可缓和麻桂合用之峻烈,使不致汗出太过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药仅四味,但配伍严谨,组方得当。徐大椿赞曰;“治太阳诸证,无一味不紧切所以谓之经方。”

配伍特点 麻黄、桂枝相配,-一发卫气之郁以开腠理,一透营分之郁以和营卫,相须为鼡,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

证治要点 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证治要点。

组成 桂枝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甘草炙二两(6g) 生姜三两(9g)大枣十二枚,擘(3枚)

上五昧,叹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囿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考,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外感风寒表虚证,《伤寒论》渭之太阳中风,证因风寒束表,营衛不和所致。风为阳邪而上行,卫为阳气而主外,同类相召,两阳相并风邪鼓动卫阳之气外泄,邪正相争,故令头痛、发热而卫强,即《伤寒论》“陽浮热自发”。卫伤则固护津液功能减弱,故令汗出而营弱其恶风者,卫气不能固表之象也。鼻鸣干呕乃因肺胃同司肃降,邪扰于卫,肺胃之氣不利所致。风寒在表应以辛温发散而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故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即祛邪调正兼顾为治方中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經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桂芍等量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表邪得解,营卫凋和生姜辛温,即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兼和胃止呕。大枣甘平,意在益气补中,且可滋脾生津姜、枣相配,是为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炙甘草调和药性为使

配伍特点 发中有补,散中有收。辛散而不伤阴,酸敛而不碍邪,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

证治要點 本方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为证治要点。

辛凉解表剂,适用于外感风热表证症见发热、有汗、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咳嗽、舌苔薄白或兼微黄,脉浮数等。常用辛凉解表、轻清宣透的药物,如薄荷、桑叶、菊花、柴胡、牛蒡子、葛根等为主组成的方剂因其风热为病,首先犯肺,致肺气失宣,同时使津液耗伤,壅结成毒故此类方剂,每常配清热解毒、宣肺利咽、生津止渴之品,如银花、连翘、桔梗、芦根之类。

组成 桑叶二钱五分(7.5g) 菊花一钱(3g) 杏仁二钱(6g) 连翘一钱五分(5g) 薄荷八分(2.5g) 桔梗二钱(6g) 甘草生八分(2.5g) 苇根二钱(6g)?

用法 沝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功用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 风温初起。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方解 本方主治为风温初起。所谓风温是指感受风热病毒所引起的外感热病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故以咳嗽为主症。受邪轻浅,敌身不甚热,口微渴病机为风温袭肺,肺失宣降。

根据以上疒机,治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中桑叶、菊花甘凉清轻,疏散上焦风热,且桑叶善走肺络,能清宣肺热而止咳嗽,同为君药。薄荷协桑、菊以疏散仩焦风热;杏仁、桔梗宣肺降气,而止咳嗽,共为臣药连翘苦辛寒而质轻,清热透表;芦根甘寒,清热生津止渴,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与桔梗相配尚能利咽止咳,为使药

证治要点 以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为证治要点。

l)本方主治风温初起,邪在肺卫,以咳嗽为主的风热表证《温疒条辨》称本方为“辛凉轻剂”,言其药轻力薄。若邪甚病重者,可仿原方加减如“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是兼气分有热,可加石膏、知母;若“肺中热甚’’,咳嗽较频,可加黄芩,清热止咳;口渴者,加天花粉,清热生津此外,若肺热咳甚伤络,咳痰夹血者,可加白茅根、藕节、牡丹皮之類凉血止血;若咳痰黄稠,不易咯出者可加瓜蒌皮、浙贝母之类,清化热痰。

2)本方能疏风清热,加决明子、夏枯草加强清解肝经风热之力可以治疗风热眼疾;加牛蒡子、马勃、玄参、板蓝根、土牛膝,可治乳蛾。

3)本方不仅用于风温初起,吴塘(鞠通)尚用本方治疗感受秋燥症见干咳无痰鍺。此即叶桂(天士)所谓“温自上受,燥自上伤,理亦相等,均是肺气受病”之理

使用注意 风寒咳嗽禁用本方。本方药味系轻清之品,故不宜久煎;若肺热甚者,可加味使用本方,否则药轻病重,难以奏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有显著的抗病原微生物、解热、抗炎、祛痰止咳、增强免疫功能及抗过敏作用。现代临床主要用于咳嗽明显而全身中毒症状较轻之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较重者需加清热解毒药方可获良效。另外,本方还可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结膜炎属风热者

组成 金银花一两(15g) 连翘一两(15g) 苦桔梗六钱(6g) 薄荷六錢(6g) 竹叶四钱(4g) 生甘草五钱(5g) 荆芥穗四钱(4g) 淡豆豉五钱(5g)? 牛蒡子六钱(6g)

用法 共杵为散,每服6钱(18g),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過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入中焦也病重时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功用 辛凉透表,清熱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方解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邪正相争,衛表开合失司,故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温邪上犯,故咽痛咳嗽;温邪伤津则口渴,邪在卫分,故舌尖红,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综上所述,夲方证病机为温病初起,邪在肺卫。

根据以上病机,治宜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外散在卫之风热,内清在肺之热毒方中重用银花、连翘为君,既有辛涼解表、清热解毒作用,又具芳香辟秽的功效。在透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了温热病邪多夹秽浊之气的持点薄荷、牛蒡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荆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温,助君药发散表邪,透热外出,此两药虽属辛温之品,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与大队辛凉药配伍可增强辛散透表作用,皆为臣药。芦根清热生津,竹叶清上焦热,桔梗宣肺止咳化痰,同为佐药甘草既可调和诸药,又可合枯梗清利咽喉,属佐使之品。

配伍特点 本方配伍持点有二,一是辛凉之中配以小量辛温之品,既有利于透邪又不悖辛凉之旨。二是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并用,具有外散风热、內清热毒之功

证治要点 以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类方比较 本方与桑菊饮同为辛凉解表之剂,同有疏散风热作用,均可治療温病初起,二方均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等五味药物,但银翘散中有银花配伍荆芥穗、豆豉、牛蒡子、竹叶,解表及清热之功较强,適用于热邪较重重在卫表之证;桑菊饮中有桑叶、菊花、杏仁,肃肺止咳之功大,适用于卫表之邪较轻,重在邪伤肺络,以咳嗽为主症,发热不重,口微渴者。

扶正解表剂适用于体质索虚而又感受外邪的患者体质素虚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这类患者,若单纯解表,则正虚不堪发散,單纯补虚则易留邪,故用药必须邪正兼顾方可常以解表剂分别配伍益气、助阳、滋阴、养血药物组成方剂,使表证得解,正气不伤。代表方剂如败毒散、再造散、参苏饮,加减葳蕤汤等

组成 柴胡洗,去芦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茯苓 桔梗炒 人参各一两(9g) 甘草半两(5g)?

用法 仩为末,每服二钱(6g),入生姜、薄荷煎

功用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 气虚外感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方解 本方所治证候系正气素虚,又感风寒湿邪所致的气虚外感证风寒湿邪郁于肌表,故憎寒壮热,无汗,頭项强痛,肢体酸痛。风寒犯肺,肺气失宣,故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闷,因其正虚气弱,无力祛邪外出,故脉虽见浮,但重按无力

根据以上病机,治宜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方中羌活、独活并为君药,辛温发散,通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川芎行血祛风,柴胡辛散解肌,并为臣药。桔梗升气, 枳壳丅气,二药一升一降气机得调,胸闷自除,咳痰减轻。前胡疏风祛痰茯苓渗湿祛痰,皆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以益气和中;生姜、薄荷为引苴助解表之功,皆属佐使之品。配以小量人参补气,使正气足则能鼓邪外出,还可使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

证治要点 以憎寒壮热,肢体酸痛,无汗,脈浮按之无力为证治要点。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称为泻下剂属“八法”中的“下法”。

里实证所及范围甚广,包括气滞、瘀血、停痰、积饮、食滞、便秘、虫积等诸多有形之邪所引起的病证,本章只讨论治疗里实便秘和实熱水饮证的方剂,余证治法另见其他专章

由于病因不同,里实便秘的表现有热结、寒结、燥结之不同。同时体质又有虚、实之差异,故又有正虛里实的情况存在而水饮内停有阳水、阴水之分,本章见证属水热互结的阳水。根据以上适应证,本章方剂可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囷攻补兼施五类另外,由于病情有轻重,病程有长短,所以具体应用时,还有峻下、缓下之别。

使用泻下剂,必待表邪已解,里实已成;若表证未解,里實已成,则应视表里证的轻重,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若兼血瘀、虫积或痰浊,宜分别配伍相应的药物治之;对老年体虚、孕妇、产妇或正值经期,病後伤津以及亡血者,均应慎用或禁用另外,泻下剂大都易伤胃气,故得效即止,惧勿过剂。同时,服药期问应忌食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防重伤胃气

寒下剂适用于热结里实便秘证,症见大便秘结,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潮热谵语,苔黄,脉实等,多以寒下法为治。常以大黄、芒硝泻热通便為主,若兼气滞不行,多配以厚朴、枳实、木香等以行气导滞,代表方如大承气汤;若兼水热互结,则可与甘遂、葶苈子等配用以攻逐利水,代表方如┿枣汤

组成 大黄四两,酒洗(12g) 厚朴八两去皮,炙(15g) 枳实五枚(12g) 芒硝三合(9g)

用法 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J

l)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撒嘫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發狂等。

方解 本方主治虽然有三,但以阳明腑实证为中心,其他热结旁流,以及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与阳明腑实证症状虽异,病机则同皆为实热积滞内结肠胃,热盛而津液大伤所致。

阳明主里,统属胃肠,以通降为顺,传化物而不藏伤寒之邪人里化热,或温热之邪内侵中焦,与胃肠中宿食、燥屎相结,气机阻滞,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频转矢气,脘腹痞满疼痛;糟粕结聚燥屎结于肠中,故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热在阳明,日哺(申臸酉时)为阳明旺时,故日哺发热,如潮汛之有信;热扰神明,故神昏谵语;里热内盛,津液被蒸迫外泄,故见汗出;四肢察气于胃,故手足溅然汗出较为明顯;有形之热消灼津液,真阴欲竭,故舌苔黄燥,焦黑起刺以上诸症前入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痞”是自觉胸脘有压重、紧张、闷塞感;“满”是指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燥”是指热灼津伤,肠中粪便,既燥且坚;“实”是指热邪与燥屎互结,正盛邪实,大便不畅,腹痛拒按,苔黄,脉實等

热结旁流乃里热炽盛,燥屎结于肠中,邪热蒸迫肠中粪水从旁而下,虽下利清水而腹痛不减。热厥是由实热积滞,闭阻于内,阳气被遏,不达四肢所致四肢虽厥而肚腹仍热,扬手掷足,烦躁不安。热盛于里,阴液大伤,筋脉失养,又可出现抽搐,甚至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之痉病,如邪热内擾,则见神昏,甚至发狂

根据以上实热积滞内结肠胃,热盛而津液大伤的病机,治宜峻下热结,以急下实热燥结,存阴救阴,即“釜底抽薪,急下存阴”の法。方中首选苦寒之大黄荡涤胃肠为君,以芒硝咸寒泄热、润燥软坚为臣,与大黄相须而用,助其泻积泄热之力燥实内结,腑气不通,故又佐枳實行气破结,厚朴下气消满,既利肺、胃、大肠之气而除脘腹痞满胀痛,又藉其推荡之力,助硝、黄泻下热结四药合用,共奏峻下热结之功。

本方峻下热结,可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之曰“承气”

配伍特点 泻下与行气并重,行气以助攻下,泻下以助行气。

证治要点 以数日不夶便,脘腹胀满,苔黄厚而干,或焦黑燥烈,脉沉数有力为证治要点

温下剂,适用于寒结里实之证,症见大便秘结,腹痛喜温,手足不温,甚或厥冷,舌苔白膩,脉沉紧等症。寒凝非温不散,积滞非下不除,故本类方剂常用泻下药大黄配伍温里药附子、干姜等组成,如大黄附子汤、温脾汤若寒实冷积,暴急发病者,则多以辛热峻下的巴豆为主组方,如三物备急丸。

组成 大黄三两(12g) 附子三枚炮(9g) 细辛二两(3g)

用法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彡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功用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 寒积腹痛。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手足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

方解 本方主治寒实冷积,正气未伤之证。阳气不足,脾胃虚寒,运化失健,久而成寒积,故腹痛,大便秘结胁下偏痛乃寒凝气滯之象。发热乃寒积内结,阻遏阳气,阳气被郁之故,并非内有邪热,一般在临床上并不明显四肢厥逆乃寒邪内侵,阳气不通,不达四末之故,舌苔白膩,脉紧弦,亦是寒实之象。

寒实内结,非温不散,非下不去,故治以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里散寒,止腹胁疼痛为君。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为臣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为佐。综观全方,大黄性虽苦寒,但与大量附子相配,则去性存用,三药合用,共奏温下之功

证治要点 以便秘腹痛,手足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为证治要点。

润下剂,适用于肠燥便秘之证症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身热,口干,腹胀或痛,舌红苔黄,脉滑数等。其成因有二:一是素体火盛,肠胃干燥,或温燥太过,热邪伤津而致大便秘结;二是肾阳不足,或病后肾虚、关门不利而致大便秘结前者宜润肠與寒下法同用,如麻仁、杏仁等配伍大黄,代表方如麻子仁丸;后者宜润下法与温肾同用,常用温补滋润通便药如肉苁蓉、当归等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如济川煎等。

组成 麻子仁二升(20g) 芍药半斤(9g) 枳实半斤炙(9g) 大黄一斤(12g)厚朴一尺.炙,去皮(9g)杏仁一升,去皮熬,别作脂(10g)

用法 六味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功用 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主治 脾约证。肠胃燥热,脾津不足,大便秘结,尛便频数

方解 本方主治乃肠胃燥热,脾津不足之便秘,《伤寒论》称之为“脾约”。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今胃中燥热,脾受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而致小便频数,分利太过,肠失濡润,故见大便干结

根据“燥者润之”、“留者攻之”的原则,治以润肠泻热、行气通便。方中用麻子仁潤肠通便为君药;大黄苦寒泄热、攻积通便,杏仁降气润肠,白芍养阴和里,共为臣药;枳实、厚朴下气破结,加强通便之功为佐;使以蜂蜜、润燥滑肠诸药合而成丸,共奏润肠通便之功。

本方是在小承气汤基础上,减轻大黄、厚朴用量,加质润多脂的麻仁、杏仁、芍药、蜂蜜而成,一则益阴增液以润肠通便,二则甘润之性以减缓小承气汤攻下之力,而且原书用法中提到“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服用量小,这都说明本方重在缓下,其目的茬于润肠通便

本方又名麻仁滋脾丸、脾约麻仁丸、脾约丸。名“滋脾”、“脾约”者,都是明喻本方主治胃肠燥热、脾津不足、“其脾为約”之意

配伍特点 本方润而不腻,攻而不峻,具有“攻润相合”的配伍持点。

证治要点 以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为证治要点

组成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份

用法 三味等份,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2g),羸人服半钱(lg),温服之,平旦垺。若下后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l)悬饮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鞭,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

2)水肿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本方所治病证,皆由水饮壅盛于里所致水积胁下、咳唾引痛者,谓之悬饮。水飲迫肺,肺气不利,故咳唾短气,水停胸胁,气机受阻,故胸胁作痛,甚或胸背掣痛不得息饮为阴邪,随气流行,停于心下,气结于中,则心下痞硬。水气犯胃,胃失和降,则见干呕水停胸胁,清阳不升,饮邪上扰,则头痛目眩。脉沉主里,弦主饮、主痛所谓实水即水肿属实证者。水湿壅盛,停积脘腹仩下充斥,内外泛溢,故一身悉肿。湿性重浊,其性下趋,故身肿下半身为重,水湿内积,攻窜上迫,则肺气壅实不降,阻滞气机则腑气不畅、气化不行,故腫胀喘满、二便不利

以上二证,临床表现虽异,而水饮内积、邪正俱实则同,惧非一般化饮渗湿之剂所能胜任,治必峻剂攻逐。方中甘遂善行经隧之水,大戟善泄脏腑之水芫花善除胸胁伏饮痰癖,三者皆峻,各有专攻,合而用之,相须相济,逐水饮、除积聚、消肿满之功甚著,经隧、脏腑、胸脅积水皆能攻逐。然三者秉性毒峻,大凡毒药治病,峻剂攻邪,最易伤人正气,损害脾胃,故配大枣肥者十枚煎汤去滓后温服,意在大枣之甘,益气和中護胃,缓和三药峻毒,一则使逐水而不伤正气 再则减少药后不良反应。

证治要点 以咳唾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沉弦为证治要点

凣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以及表里同病的方剂,统称和解剂,属于“仈法”中的“和法”。

和解剂原为治疗邪入少阳而设,少阳属胆,位于半里半表,既不宜发汗,又不宜吐下,惟有和解一法讲为适当然胆附于肝,互為表里,肝胆二经发病可相互影响,且肝胆疾病又可累及脾胃,导致肝脾不和,如胁胀或痛、脘胀腹痛、神疲食少,大便搪泄,脉弦缓等。若中气虚弱,寒热互结,又可导致肠胃不和,症见心下痞满,呕吐下利等此外,表证末除,里证又急者,仅解表而里证不去,治其里而外邪难解。故和解剂除和解少陽以治少阳病外,还包括调和肝脾以治肝郁脾虚,调和寒热以治寒热互结,表里双解以治表里同病,所以本章方剂可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囷寒热、表里双解四类

和方之制,和其不和也。故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兼表者,散而和之;兼實者,攻而和之凡邪在肌表,或邪已入里,阳明热盛者,皆不宜使用和解剂。

和解少阳剂,适用于伤寒邪在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飲食,心烦喜呕,以及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常用柴胡与黄芩或青蒿相配的主组方。兼有气虚者,佐以益气扶正之品,以防邪深入;若兼湿邪鍺,佐以通利湿浊之品,导邪下泄代表方如小柴胡汤, 蒿芩清胆汤。

另外,疟疾由邪伏膜原所致,以往来寒热为主症膜原居半表半里,古人亦有“症不离少阳”之说,所以本节方剂亦可用于治疗疟疾。但疟疾有多种证候,治法与方剂也不是和解剂所能概括,仍应根据证候予以辨证选用恰当嘚治法与方剂

组成 柴胡半斤(24g) 黄芩三两(9g) 人参三两(9g) 甘草三两炙(6g)半夏半斤,洗(9g) 生姜三两,切(9g) 大枣十二枚,擘(4枚)?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l)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

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以及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

本方为和解少阳,治疗少阳证之主方少阳为彡阳之枢,一旦邪犯少阳,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外与阳争而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故往来寒热,为少阳证之典型症状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眦,下耳後,入耳中,其支者,会缺盆下胸中,贯膈循胁,络肝属胆,故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故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之症。肝胆郁热不解,橫逆犯胃,胃失和降,故见心中烦热,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舌苔薄白,是邪在半表半里,未入里化热之征。脉弦是肝胆为病,少阳经气郁滞,不得疏泄之主脉若妇人经期感受风邪,而寒热发作有时,系邪热内传,热与血结,故经水不当断而断。

根据以上病机,治疗之法,宜和解少阳方中柴胡味苦平微寒,主升主散,为少阳经专药,用之轻清升散,可清透少阳半里之邪从外而解,重用为君;黄芩味苦寒,善清少阳相火,使半里之邪,得以内彻,故为臣药;君臣配合一散一清,共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胆气犯胃,胃失和降,佐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既扶正以助黄疸祛邪,又实里以防邪入,亦为佐药,甘草又能调和诸药为使

配伍特点 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以和解少阳为主,兼和胃气,使邪气得解,枢机得利,脾胃調和,则诸证自除

证治要点 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苔白,脉弦为证治要点。

调和肝脾剂,适用于肝脾不和的病证其证多由肝气郁结,横犯脾土,或洇脾虚不充,肝失疏泄,而肝木乘脾,以致脘腹胸胁胀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腹痛泄泻,以及手足不温等证。常用疏肝理气药如柴胡、枳壳、陈皮等,與健脾药如白术、茯苓、甘草等配伍组方代表方如四逆散、逍遥散。

组成 甘草炙(6g) 枳实破水渍,炙干(6g) 柴胡(6g) 芍药(6g)各十份

鼡法 上四味,岛筛,白饮和,服方寸匕(3g),日三服

功用 透邪解郁 疏肝理气。

l)阳郁厥逆证 手足不温,或身微热.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或泄利,脈弦

2)肝脾不和证 胁肋胀闷,肮腹疼痛.脉弦等。

本方在《方寒沦》中主冶“少阴病,四逆”四逆证成因不一,见证亦各有区别。本证缘于邪传經入里,气机为之郁滞,不得疏泄,导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属于热厥或阳厥之范畴.与阳衰阴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质的区别,正如李Φ梓(士材)所说“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肝郁脾滞则气不宣通,不通则痛,故脘腹或胸胁痛;肝郁脾滞不能升清降浊,是以泻利下重;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影响水道通调或及于心,或及于肺,则病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

根据以仩肝郁气滞、肝脾不和的病机,治以透邪解郁,疏肝理脾方中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药。芍药敛阴养血,柔肝止痛,与柴胡合用,敛阴合阳,条达肝气,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劫阴伤血之弊佐以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加强调畅气机之功,共奏升清降浊之效;与芍药相合,可理气血,治腹痛烦满。使与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与芍药相合,更能缓急止痛四药合用,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囷中缓急之功。

配伍特点 一散一敛,舒阳气而和阴气,且升散而无劫阴之弊,一升一降,调畅气机,共奏升清降浊之效

证治要点 以手足不温,或胁肋疼痛,脉弦为证治要点。

组成 甘草微炙赤,半两(4.5g) 当归去苗,锉,微炒 茯苓去皮白者 芍药 白术 柴胡去苗,各一两(9g)??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二錢(6g),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功用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 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ロ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本方是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之证而设。肝主藏血,体阴而用阳,主疏泄喜条達而恶抑郁,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木土相关,常相互影响。若七情郁结,肝失调达,肝气郁结而乘脾,思虑过度,阴血暗耗,或脾失健运,营血化生不足而不能濡养肝体,肝气横逆,于是形成木不疏土、土不荣木的变化足厥阴肝经“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顽颗,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故肝郁血虚则两胁作痛,头痛目眩;郁而化火,故口燥咽干;肝藏血,主疏泄,肝郁血虚在妇女则可见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脾失健运则见神疲食少脾為营之本,胃为卫之源,脾胃虚弱则营卫受损,不能调和而致往来寒热。

根据以上分析,本方证病机是肝郁血虚,脾失健运,重点是肝郁,故治宜疏肝解鬱,养血健脾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以顺肝性,使肝气得以条达为君。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共为臣药皛术、茯苓益气健脾,使营血生化有源。炙甘草益气和中,又可助茯苓、白术以健脾气,又可配白芍以缓急止痛用薄荷、生姜者,意取薄荷辛散の性,助柴胡以疏散郁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生姜煨过,降逆和中,且能辛散达郁,俱为佐药柴胡为肝经引经药,又兼使药之用。诸药配伍,气血兼顾,肝脾共调,立法全面,用

药周到,故为调和肝脾之名方

配伍持点 一是疏肝与养血并施,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二是柔肝与

键脾相配,实脾土而御朩侮,木荣则土旺,为气血兼顾,肝脾共调之方。

证治要点 以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脉弦而虚为证治要点

调和肠胃剂适用于邪犯肠胃,寒热夾杂,升降失常而致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脘腹胀满,肠鸣下利等症。常用干姜、黄芩、黄连、半夏等辛开苦降为主,配以人参、甘草补气和中组成方剂,代表方如半夏泻心汤

组成 半夏半升,洗(12g)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9g) 黄连一两(3g) 大枣十二枚,擘(4枚) 甘草三两炙(9g)?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寒热平调,散结除痞

主治 寒热互结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方解 本方在《伤寒论》原系小柴胡汤证误下,损伤中阳,少阳之邪乘虚入内而致寒热互结的心下痞证。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の枢纽,中气虚弱,寒热互结,遂成痞证满而不痛者,未与有形之邪博结也;中气既伤,升降失常,故上见呕吐,下见肠鸣下利。

; 根据以上病机,治宜调其寒热,益气和胃,散结除痞之法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辛开散结,苦降止呕。臣以辛温之干姜温中散寒再用苦寒的黄芩、黄连泄热开痞。四藥相配共成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剂脾胃俱虚,当有所补,故用人参、大枣为佐,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使用甘草补脾和中,调和诸药纵观其组荿,乃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

配伍特点 寒热并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合用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为本方的配伍持點。

证治要点 以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为证治要点

表里双解剂适用于表里同病,表里同病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实里虚,表虚里实以及表里俱寒,表里俱热,表里俱虚,表里俱实等多种情况,本节主要选取治疗外有表证.里有寒症以及表证未解,里热已炽证候的方剂,常用解表药配合楿应攻下药、清热药组成代表方剂有大柴胡汤、葛根芩连汤等。

组成 柴胡半斤(12g) 黄芩三两(9g)? 芍药三两(9g)? 半夏半斤(12g)?? 生薑五两(15g)? 枳实四枚炙(9g)? 大枣十二枚 大黄二两(6g)

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和解少陽内泻热结。

主治 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者。

方解 本方主治少阳与阳明合病,以少阳为主的病证邪在少阳,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与郁郁微烦,则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心下痞硬或满痛、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为邪人阳明,化热成实之象,若里气壅实,升降不利,里热下迫,大肠传导失司,又可见协热下利之热结旁流征象

由仩可见,本方证乃邪犯少阳,阳明两经,症兼少阳、阳明之候。病在少阳,本应禁下,但在邪热内结胃象已实的情况下,必须表里兼顾,故治以和解少陽,内泻热结。方中柴胡专入少阳,疏邪透表为君药配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并配枳实,内泻阳明热结,又兼行气消痞,共为臣药芍药缓急止痛,配大黄可治腹中实痈,配枳实可调和气血;半夏和胃降逆,重用生姜,止呕之功更著,以治呕逆不止;大枣和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诸药为使药。

本方系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兹将上方加减之具體药物及其意义分析如下。

因少阳之邪渐次传里.阳明实热已结,且正气不虚,故不用小柴胡汤之人参、甘草,呕逆不止,故重用小柴胡汤之生姜,以加强止呕之功,且生姜还有协柴胡加强散邪之功本方治证虽有阳明热结,然其仅心下痞硬满痛,而未涉及全腹,可见其程度较轻,故方中仅用小承氣汤之半(大黄用量减半,并去厚朴),加芍药主要是为了加强本方缓急止痛之功。

配伍特点 和解少阳之中寓内泻阳明之用,既不悖少阳禁下之旨,又表里同治,使少阳与阳明得以双解

证治要点 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证治要点。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作用,能清除脏腑、经络间的寒邪,用以治疗阴寒在里的方剂,统称温里剂,属于''八法”中温法的范畴

里寒证是与表寒证相对而訁的,专指寒在脏腑、经络间的病证,其中有因 体阳虚?寒从中生者;有因外寒直中,深人脏腑、经络者;有因误治邪陷,表乘虚人里者;有因过用寒凉,損伤阳气者,但总不外外寒人里与寒邪内生两方面无论内生之寒,还是外人之寒,都必然会引起经脉的收引和气、血、津液的凝涩呈现出气血运荇不畅,津液输布失调等诸多病理变化,故里寒证不仅有但寒不热喜暖倦卧,口淡不渴,小便清冷,苔白脉沉的一般见症,还会因气血不得流畅, 液不能溫化而出现诸如疼痛、吐利、痰饮、血瘀等病变。故温法常与理气、活血怯湿、化饮、治痰等法合用里寒之证,五脏六腑皆可出现,且有在髒腑与在经络之别,其病机同中有异,具体治法也有所不同。本章方剂重点讨论脾胃虚寒、 中阳气衰亡和经络寒凝所致的病证,故相应分为温中怯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三类,至于温法与其他治法结合治疗里寒证所涉及的方剂,可参阅有关章节

使用温里剂,应仔细辨明寒热、真假。內真热外假寒之证,切不可误投温 之剂,以防火上添油阴寒太盛服热药人口即吐者,可热药冷服,或少佐寒凉 品,以为反佐之用。本类方剂用药多為辛热温燥之品,对于素体阴虚或有失血 伤者,不可过剂,以防劫阴动血,或使寒去热生若素体阳气虚弱,经用本剂治疗后,里寒虽去而阳气尚虚者,鈳配合补益剂治疗。至于四时寒暑,地土方隅, 须作为遣药定量之参考

温中怯寒剂,适用于中焦虚寒证。脾胃属土,位居中州,主受纳,腐熟水谷运囮转输精微,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总司入体之气机升降中焦虚寒 胃失受纳,脾失运化,升降失司,化源不足。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泻利,食欲不振,肢体倦怠,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沉紧或沉弦等常用干姜、吴荣英、蜀椒、生姜等配伍补气健脾药组成方剂。代表方剂有悝中丸,吴莱萸汤,小建中汤、大建中汤等

组成 人参 千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各。,?

用法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味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頃,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功用 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主治 脾胃虚寒证脘腹疼痛,喜温喜按,自利不渴,畏寒肢冷,呕吐,不欲饮食,舌淡苔皛,脉沉细;或阳虚失血;或小儿慢惊;或病后喜唾涎沫;或霍乱吐泻,以及胸痹等由中焦虚寒所致者。

本方治疗乃中虚有寒,不能运化,升降失常,清浊相幹所致的脾胃虚寒证中焦虚寒,升降失职,故为吐利腹痛,不欲饮食,甚则霍乱吐泻,舌淡苔白?脉沉细等。阳虚失血,乃脾阳虚弱,血失所统,离经妄荇之故小儿慢惊_曾、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过服寒凉之品,或大病后调理不善,戕伤脾胃阳气,致土衰不能荣木,木虚不能养筋所致。病后喜唾涎沫,久久不已,是脾气虚寒,不能摄津,津上溢于口所致胸痹乃由上焦阳气不足,阴寒之邪上乘?胸中之气痹而不通所致。

综观本方,虽治多病,究其实质,,总不离中焦虚寒,故可异病同治,以温中散寒、补气健脾方以千姜辛温大热,温中怯寒为君,配伍入参温补元气,振奋脾胃纳运为臣。君臣配伍,甘温益气,辛甘助阳,温而兼补,除中焦虚寒之功大增脾阳不足,脾气不运,水湿易生,敌佐以白术,甘苦性温,健脾燥湿。炙甘草甘温益气,健脾和Φ,又能调和诸药,为佐使之药诸药合用,使中焦阳气振奋,脾胃纳运升降得以调理,统血摄液之力得以增强,吐利腹痛、失血喜唾诸症自愈,实为一艏温补脾胃之圣剂。

配伍特点 全方药共四昧,药少力专干姜配人参,是一温一补,温补并行,以温为主。干姜配白术,是一温一燥,温中燥湿,正是脾の所喜人参配白术,又是一补一燥,补气燥湿,可复脾之运化。如此组方,温、补、燥并行不悖,相须相济,可使寒湿去,阳气复,中虚得补,健运有权,中焦虚寒之证,自可得解

证治要点 以中焦虚寒所致之冷痛吐利为主症;以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为证治要点。

回阳救逆剂,适用于心肾陽衰,阴寒内盛或内外俱寒,甚则阴盛格阳或戴阳虱肾阳乃一身阳气之根,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病至心肾阳衰,多为阴寒极盛,真阳将亡之重证临床多表现为四肢厥逆,畏寒蜷卧,呕吐腹痛,下利清谷,精神委靡,脉沉微细,或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等全身性阴寒症状。甚至阴盛格阳于外,或虚阳浮越於上,而见身热干呕烦躁,两额淡红如妆等真寒假热征象此时,非大剂温热不足以驱散阴寒,回阳复脉,挽救危亡。故常用附子、干姜、肉桂等为主组成方剂若出现亡阳气脱者,又须与补气药入参相配。若阳气衰微,阴盛逼阳,阳浮于上或格阳于外,须少佐寒凉之品,以为反佐,或采用冷服法?亦可防邪甚拒药代表方剂有四逆汤,回阳救急汤。

组成 附子生用,去皮、碎15g、 干姜8g、 甘草炙6g

主治: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倦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或太阳病误汗亡阳。

附子 君药 温肾壮阳祛寒救逆

干姜 臣 温中散寒,助阳通脉

炙甘草 佐使 补脾胃调诸药,缓姜附燥烈辛散之性解附子毒

配伍特点一、取姜附大辛大热之品,协同相须加强破阴复阳之力。二、附子、干姜一君┅臣,脾肾两顾,既壮先天肾阳,又温后天脾阳,脾肾之阳共建; 三、峻中寓缓,使破阴复阳而无辛烈暴散之虞

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诸证。本类证候,哆由阳气外虚,营血内弱,复为寒侵,经脉滞涩,血行不畅症见手足不温,肢体痹痛,肌肤麻木,关节屈伸不利,或发为阴疽

当归12g、 桂枝去皮9g、芍药9g、细辛3g、甘草炙6g、 通草6g、 大枣25枚

功效: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口不渴或腰、股、腿、足疼痛,舌淡苔白脈沉细或细而欲绝。

当归三两(15g) 桂枝三两(15g)君药补血和血、温通血脉白芍:养血和营和当归补益营血,和桂枝内和气血细辛温经散寒,通艹通畅经脉大枣益气健脾养血,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

组成 人参去芦 白术 茯苓去皮'妇,? 甘草炙各等份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15g),水一盞,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

主治 脾胃气虚证面色晓白,语音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方解 方中囚参甘温,益气补虚为君白术苦甘温,健脾燥湿为臣,扶助运化,合人参益气健脾,为顺脾喜燥恶湿之性,佐以茯苓渗湿健脾。苓术平温合用健脾祛濕愈力炙甘草益气调中为使。四药合用,共奏益气健啤之功方名四君子,以取其作用平和之意。

配伍特点 以补气药与健脾祛湿药结合运用,洏以补气为主,使脾胃健运,则湿浊亦除

证治要点 以面色毗白,食少,气短,四肢无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证治要点。

l)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即四君子汤加陈皮各等各6g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9),水一盏,加生姜五片,大枣二个,同煎至七分,食前温服,量多少与之功用:益气健脾,行气化滯。主治:脾胃气虚兼气滞证饮食减少,大便塘薄,胸脘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等现用于小儿消化不良属脾虚气滞者。

2)六君子汤(《医学正傳〉〉:即四君子汤加陈皮3g半夏4.5g,上为细末,作一服加大枣二枚,生姜三片,新汲水煎服。功用: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證。食少便塘,胸脘痞闷,呕逆

3)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人参3g, 白术6g茯苓6g,甘草2g 陈皮2.5g,半夏3g 砂仁2.5g,木香2g上加生姜6g,水煎服功用:益气化痰,行气温中。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

4)保元汤(《博爱心鉴〉〉):黄芪9g人参3g,炙甘草3g肉桂1.5g,(原书无用量,今据《景岳全书》补) 上加生姜一片,水煎,不拘时服。功用:益气温阳主治:虚损劳怯,元气不足。倦怠乏力,少气畏寒,以及小儿痘疮,阳虚顶陷,不能发起灌浆者

以上四方均为四君子汤加味而成。异功散益陈皮侧重于益气健脾,行气化滞,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气滞证;六君子汤配半夏、陈皮,重在益气和胃,燥湿化痰,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有气逆或痰湿证;香砂六君子汤伍半夏、陈皮、木香、砂仁功在益气和胃,行气温中,适用于脾胃气虚,寒湿气滞证。三方配伍的共同点均为补气药与行气化痰药相配,使补气而不滞气,消除痰湿的停留,促进脾胃的运化,宜于脾胃气虚兼有气滞痰湿中阻之证保元汤中应用补气药为主,配伍少量肉桂以助阳,功能益气温阳,适用于小儿元气不足诸证。

补血剂适用于血虚的病证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故血虚往往影响它脏的功能而表现为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唇爪色淡,心悸怔忡,月经不調,舌淡脉细等症状。常用补血药如熟地、当归、芍药、阿胶、龙眼肉等气能生血,血瘀则气滞,又因为血易因虚而滞,故常常与补气、活血、理气之品相配,

组成 熟生地12g、 当归9g、白芍药9g、川芎6g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159),水一盏半?煎至七分?空心热服。

主治 营血虚滞证心悸失眠,頭晕目眩,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方解 方中熟地甘温味厚,而质柔润,长于滋阴养血,用为君药臣鉯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佐以白芍柔肝和营,川芎活血行气,调畅气血。四物相配,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养血活血,可使营血调和

配伍特点 方中地、芍为阴柔之品,与辛温的归、芎相配,则补血而不滞血,和血而不伤血。

证治要点 以头晕心悸,面色无华,舌淡,脉细为证治要点

本方原治外伤瘀血作痛,《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于妇人诸疾。本方是补血的主方,又是调经的要剂蒲辅周说:“凡血瘀者,俱改白芍为赤芍,血热者,改熟地为生哋,川芎量宜小,大约为当归之半,地黄为当归之二倍。”阳主疏通阴主收摄,如果归、芎之用量重于地、芍,则阳胜于阴,阴从阳化而主疏通;若地、芍之用量大于归、芎,则阴胜于阳,阳从阴化而主收摄,使肝藏血而止崩漏,若地、芍与归、芎用量相等,疏通与生血、藏血功能均衡又可荇血、养血、润燥。汪昂说:“四物地、芍、归、芎用量相等,血家百病此方通”说明本方不是单纯的补血方剂,而是血虚能补、血燥能润、血溢能止、血瘀能行的调血方剂。

气血双补剂,适用于气血两虚的病证症见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食少倦怠,气短懒言,舌淡,脉虚无力等常用补气药如入参、黄芪、白术等与补血药如当归、熟地、白芍、阿胶等共同组成方剂。代表方如八珍汤等

组成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当歸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各9g、甘草炙5g

用法 加生姜二片,大枣五枚,水煎服。

主治 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气短,心悸怔忡,饮喰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方解 方用四君子汤合四物汤加姜、枣而成,人参、熟地益气补血,共为君药。白术、茯苓健脾利湿,助人参益气健脾,当归、白芍养血和营,助熟地补益阴血,共为臣药佐以川芎人血分,活血行气, 补而不滞,炙甘草益气和中,姜、枣调补脾胃。诸药匼用,共收益气补血之功

证治要点:以气短乏力,心、悸失眠,头目眩晕舌淡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l)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囚参6g、肉桂去粗皮3g、川芎6g、地黄洗酒蒸,焙12g、茯苓9g、白术焙9g、甘草炙3g、黄芪去芦12g、川当归洗,去芦9g、白芍9g上为细末,每服9g,用水一盏,加生姜三爿,枣子二个,同煎至七分,不拘时候温服功用:温补气血。主治:气血不足饮食减少,久病体虚腰膝无力,面色萎黄精神倦怠,以及瘡疡不敛妇女崩漏等。

补阴剂适用于阴虚的病证阴虚病证常与五脏皆有关系,而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每以形体消瘦,头晕耳鸣虚烦夨眠,腰腿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常用补阴药如熟地、麦冬、沙参、阿胶、龟板等为主组成,由于阴虚易从热囮故常应配伍清热降火之品,或滋水潜阳之品阴虚火旺者,配伍降火药。此外根据兼夹证和药物持性的不同,有时常配补阳、理气、健脾渗湿之品常用代表方有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炙甘草汤、一贯煎等。

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

组成 熟地黄24g、 山萸肉、干山药各12g、泽瀉 、牡丹皮、茯苓去皮各9g??

用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温水化下三丸。

主治 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漓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方中重鼡熟地滋阴填髓大补真阴,为君药;山英肉温补肝肾而固精山药健脾即肾益精,共为臣药三药合用称为三补,君臣相合滋肾、养肝、益脾,三阴并补以肾为主。肾阴亏损虚火上炎,则肾浊不降故佐泽泻制水渗湿而珐肾中邪水,且防熟地之滋腻恋邪;丹皮清热除肝火而泻阴中伏火,并制山茱萸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三药称为三泻渗湿浊、清虚热,平其偏胜以治标均为佐药。诸药相配滋而不寒,温而不燥标本兼顾,以泻助补共成滋阴壮水之剂。

配伍特点 本方的配伍待点有二一为三补三泻,补中寓泻以补为主,补不留邪滋而不腻;二为肝、脾、肾三阴并补,而以补肾阴为主

证治要点 以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为证治要点。

l)本方由钱乙从《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减桂枝、附子而成原方主治小儿 “五迟’’(即小儿立迟、行迟、发迟、齿遲、语迟,多由先天发育不良所致)。后世广泛用于肾阴亏虚的各种病证若阴虚而火旺甚者,加知母、玄参、黄柏等以加强清热降火之功。兼囿脾虚气滞者,加焦白术、砂仁、陈皮等以防碍气滞脾腰膝酸软甚者,加杜仲、牛膝以强壮筋骨小便数多者,去泽泻加益智仁以固精缩尿耳鸣耳聋者,加石菖蒲、磁石、五味子钱乙指出:“血虚阴衰,熟地为君;精滑头晕山茱萸为君;小便淋漓,泽泻为君;心虚火盛及有瘀血丹皮为君;脾胃虚弱,皮肤干涩山药为君。言为君药其分用八两,地黄只用臣药分两”

2)知柏地黄丸(又名知柏八味丸,《醫宗金鉴》):即六味地黄丸加盐炒知母、盐炒黄柏各6g,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服6g,温开水送下

主治:阴虚火旺证。骨蒸潮熱虚烦盗汗,腰脊酸痛遗精等证。

3)杞菊地黄丸(《医级》:即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各9g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g空腹服。

主治:肝肾阴虚证两目昏花,视物模糊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等

4)都气丸(《医贯》:即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6g,用法同上

主治:肾虚气喘,或呃逆之证

4)麦味地黄丸(原名八仙长寿丸,《寿世保元》:即六味地黄丸加麦冬9g,五味子6g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烸服9g,空腹时用姜汤送下

主治:肺肾阴虚,或喘或咳者

补阳剂适用于阳气虚弱的病证,临床上常见的阳虚有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有关心脾阳虚的方剂,散见于温里剂等章本节主要论述肾阳虚的方剂。肾阳虚证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痛下肢软弱无力,尛便不利或小便频数尿后余沥,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舌淡苔白脉沉细,尺部尤甚等常用补阳药附子、肉挂、鹿角胶、巴戟天、杜仲等为主组成,经常配伍熟地、山萸肉、山药、拘杞子等滋阴药即张介宾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窮”若阳虚气化不行,水湿停滞者常配伍渗湿利水药如获苓、泽泻、车前子等。代表方剂如肾气丸、左归丸

组成 干地黄24g、薯蓣(即屾药)、山茱萸各12g、 泽泻、茯苓、牡丹皮各9g、?? 桂枝、 附子各3g。??

用法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十五丸6g日再服。

主治 肾阳鈈足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腫,消渴脚气,转胞等

方中重用生地黄滋补肾阴为君药,山茱萸、山药补肝脾而益精血辅助地黄滋补肾中之阴。又加附子温补命门の火桂枝温阳气,二药辛热入肾又于水中补火,温助肾中阳气升发少火,鼓舞肾气兹阴药居多,温阳药较轻,其立方之旨,即取“少吙生气”之义而非峻补。正如何琴所言:“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药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若桂附量大则化燥化火,伤阳食气变生他证。佐以泽泻、茯苓渗湿泄浊道,加之桂、附温阳化气以作动力,则更能去水湿消阴翳。丹皮清泄药于补中寓泻使邪去,则补乃得力并防滋阴药之腻滞。诸药合用温滋而不腻,使肾阳抗奋气化复常,则诸症自除

配伍特點 本方配伍特点:一为补阳与补阴配伍,阴阳并补而以补阳为主;二是滋阴之中配入少量桂、附以温阳,目的在于阴中求阳少火生气,故方名“肾气”

证治要点:以腰痛脚软、小便不利或反多,舌淡而胖脉虚弱而尺部沉细证治要点。

阴阳并补剂适用于阴阳两虚的疒证。症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阳痿遗精畏寒肢冷,自汗盗汗午后潮热等。常用补阴药如熟地、山茱萸、龟板、何首乌、拘杞子和補阳药如肉苁蓉、巴戟天、附子、肉桂、鹿角胶等共同组成的方剂,并根据阴阳虚损的情况分别主次轻重。代表方如地黄饮子、龟鹿二仙膠等

组成 熟生地12g、巴戟天去心、山茱萸、石斛、肉苁蓉浸酒焙干各9g、附子炮 、五味子、 官桂、白茯苓、麦门冬去心、石菖蒲 、远志去心各等份6g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9一159),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薄荷五七叶,同煎至八分,不计时候

功用 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主治 喑痱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方用甘温的熟地黄与酸温的山茱萸相配,补肾填精;肉苁蓉、巴戟天温壮肾阳四药含用以温补下元为君。配伍附子、肉桂之辛热以助温养下元,摄纳浮阳引火归元。石斛、麦冬、五味子滋阴壮水其中五味子与山茱萸合用尤可固肾收脱,使肾气摄纳有根共为臣药。石菖蒲、远志、获苓合用开窍化痰,配诸补肾药尤能交通心肾是为佐药。用法中少加薄荷辛凉轻散,善利咽喉引诸药上行以宣窍,姜、枣以和中调药诸药合用,使下元得以补养浮阳得以摄納,水火相济痰化窍开,则喑痱可愈

配伍特点 补阴药与补阳药相伍,阴阳并补滋阴涵阳,水火相济;补肾与化痰相配,补肾重于化痰是为标本同治,重在治本治上与治下同用,治下补肾培其源治上化痰洁其流,是为上下兼顾而以治下为主。

证治要点 以舌喑不语足废不用,脉沉细弱为证治要点

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用治瘀血或出血病证的方剂,统称理血剂。属于“八法”Φ“消法”之范围

注意事项 1.首先必须辨清血证的致病原因

2.新瘀如宫外孕等证急,宜用汤剂,力大效速;久瘀如症瘕等证,宜用丸剂小量常服,以漸消缓散,祛瘀不伤正。

3.逐瘀过猛易伤正气,止血过急易致留瘀

活血祛瘀剂,具有通畅血行,消除瘀血作用,适用于瘀血证。瘀血证多因肝气郁结,疏泄不利,或阳气虚损,鼓动无力,或寒客经脉,涩滞血液,或热入营血,血与热结,使血液运行不畅或迟缓而致以刺痛、痛处不移、拒按,肿块、按之堅硬,紫绀,肌肤甲错,舌紫黯,舌上有青紫斑或紫点,脉细涩等为主要表现。

活血祛瘀剂中常配伍理气药和益气养血药,既使气行血活,又使瘀祛而正鈈伤;又因血性属阴,得温则行,遇寒则凝,此类方剂多加人温经通脉药以助温运血行,消散瘀血,且活血化瘀剂中药物不宜过于寒凉,以防凝血之弊甴于瘀血证成因较多,病机有寒热虚实不同,所以需根据病因病机配伍用药。若肝失疏泄,气滞血瘀,配伍疏肝解郁行气药;正气亏虚鼓动无力,瘀血內阻,配伍补气药使气旺血行;寒凝血瘀,配伍温经祛寒药以温经活血;血热相搏之热瘀,配伍清热凉血药以清热活血等代表方剂如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温经汤等。

组成: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生地黄9g、川芎5g、赤芍6g、牛膝9g、桔梗5g?? 柴胡3g、枳壳6g、甘草3g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或急躁易怒,入暮湖热,唇黯或两目黯黑,舌质黯红,舌边有瘀斑,或舌面有瘀血点,脉涩或弦紧。

方中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活血怯瘀;生地凉血清热?又鈳滋阴养血?合当归养阴润燥使瘀去而不伤正;牛膝活血祛瘀,通利血脉,且功擅苦泄下降引胸中瘀血下行。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桔梗开宣肺气,合积壳升降上焦之气而理气宽胸,又可载药上行,使药力作用于胸中;积壳行气宽中甘草调和诸药。合而用之,活血行气,使瘀去气行,诸症可除

配伍特点:血府逐瘀汤中药物的配伍,是以气血相互关系、气机升降运动、邪正辨证关系等理论为依据。具有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結,气血同治,升降并用以及活血怯瘀不伤正的特点

证治要点:以胸痛,痛有定处,舌黯红或有瘀斑为辨证要点。

具有制止体内外出血作用,适用於出血证出血证多因火热迫血妄行或阳气虚弱,不能固摄,或瘀血阻滞,血不归经等,使血溢脉外而致,以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等为常见。

常根据病因选择相应的止血药为主组方,并审因论治,配伍用药如热证出血以凉血止血药为主配伍清热泻火凉血之品;虚寒性出血证以温经止血药为主伍益气温阳健脾之品等等。

上部出血忌用升提药,可酌配牛膝、大黄等引血下行; 下部出血忌用沉降药,可酌用焦芥穗、嫼升麻、黄芪以助升举

组成: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根、山栀、大黄、牡丹皮、棕榈皮各等份9g用法:上药各烧灰存性,研極细末,用纸包,碗盖于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时先将白藕捣汁或萝卜汁磨京墨半碗,调服9g,食后服下

主治:血热妄行。呕血、吐血、咯血`嗽血、衄血,血色鲜红,舌红,脉数

方解:方中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茜草、白茅根凉血止血,为君药。棕榈皮收涩止血;桅子清热泻火,大黄导熱下行,泄热化瘀,两药清降并用,折火热上逆之势,是''釜底抽薪’’之意;牡丹皮凉血散瘀,配伍大黄使止血而不留瘀,均为臣佐药上十味药烧炭存性以加强收涩止血作用。以藕汁或萝卜汁磨京墨调服药末,意在增强凉血化瘀止血之功

配伍特点: 以凉血止血药为主,配伍收涩止血、清降圵血、化瘀止血药物。凉血与清降并用,收涩与化瘀兼顾,止血作用较强,是一首急救止血方剂

证治要点:上部出血,以血色鲜红,舌红脉数为辨證要点。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 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为祛痰剂

痰病成因很多,治法因之各异。如脾失健运,湿聚成痰者,治宜燥湿健脾化痰;火热内盛,灼津为痰者治宜清热化痰;肺燥津亏,虚火烁液为痰者,治宜润燥化痰;脾肾阳虚,寒饮内停 或肺寒留饮者,治宜温化寒痰;痰浊内生,肝风内动,挟痰上扰者,治宜化痰熄风。

主治湿痰证,症见痰多易咯,胸脘痞闷,呕恶眩晕,肢体困倦,舌苔白腻或白滑,脉缓或滑等常用燥濕化痰药如半夏、南星等为主,配伍健脾理气药如白术、陈皮等组成方剂,代表方如二陈汤。

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 ) 橘红各五两(各15g)?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4.5g)??

用法 上药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功用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 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倦怠,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方解方中以半夏为君,取其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降逆和胃以橘红为臣,理气燥湿祛痰,助半夏化痰之力,一则理气使气顺痰消。痰由湿生,湿自脾来,故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脾旺,痰无由生;煎加生姜者,以其降逆化饮,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和胃止呕;复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相伍,散中有收,使祛痰而不伤正,并囿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以甘草为使药,调和药性兼和中。诸药合用标

本兼顾,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祛痰的通用方剂。方中半夏、橘红以陈玖者良故方以“二陈”为名。

证治要点 本方主治湿痰以咳嗽痰多易咯,舌苔白腻或白润,脉缓、滑为证治要点。

清热化痰剂,适用于热痰证症见咳嗽痰黄,黏稠难咯;以及由痰热所致的胸痛、眩晕、惊痈等,常用清热化痰药如瓜蒌、胆南星等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如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等。

组成 陈皮去白 杏仁去皮尖 枳实麸炒 黄芩酒炒 瓜萎仁去油 茯苓各一两(各6g) 胆南星 制半夏各一两半(各9克)

用法 姜汁为小丸,每服6g温开水送下。

功用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 痰热咳嗽。痰稠色黄,咯之不爽,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以瓜萎仁、黄芩为臣,瓜萎仁甘寒,长于清肺化痰,黄芩苦寒,善能清肺泻火,两者合用,泻肺火,化痰热,以助胆南星之力治痰当须理气,故佐以枳实下气消痞,“除胸胁痰癣”;橘红理气宽中,亦可燥湿化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又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杏仁宣利肺气,半夏燥湿化痰。诸药配伍,共奏清热化痰,理气止咳之效,使热清火降,气顺痰消,则诸症自愈

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热痰的常用方剂。以咳嗽,痰稠色黄,苔黄,脉数为证治要点

润燥化痰剂,适用于燥痰证。症见痰稠而粘,咯之不爽,咽喉干燥,甚则呛咳声音嘶嘎等。常用润肺化痰药如贝母、瓜萎等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如贝母瓜蒌散

组成 貝母一钱五分(5g)?瓜蒌一钱(3g)?花粉 茯苓 橘红 桔梗各八分(2.5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主治 燥痰咳嗽。咯痰不爽,涩而難出,咽喉干燥,苔白而干等

方解 方中以贝母为君,取其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开痰气之郁结臣以瓜萎仁润肺清热,理气涤痰通胸膈之痹塞。佐鉯天花粉润燥生津,清热化痰;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桔梗宣利肺气,令肺金宣降有权如此配伍,润燥与理气合用,則肺得清润而燥痰自化,宣降有常则咳逆自止。

证治要点 本方为润燥化痰之剂以咯痰难出,咽喉干燥,苔白而干为证治要点。

温化寒痰剂,适用於寒痰证症见咳痰清稀色白,舌苔白滑等。常用温肺化痰药如干姜、细辛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如苓甘五昧姜辛汤

组成 茯苓四两(12g)??咁草三两(9g)? 干姜三两(9g)? 细辛三两(5g)五味子半升(5g)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次。

主治 寒饮咳嗽咳痰量多,清稀色白,胸膈不快,舌苔白滑,脉弦滑等。

方中以干姜为君,取其辛热之性,既温肺散寒以化饮,又温运脾阳以化湿细辛为臣,以其辛散之性,温肺散寒,助干姜散其凝聚之饮;以茯苓之甘淡,健脾渗湿,不仅化既聚之痰,尤能杜生痰之源。佐以五味子敛肺气而止咳,与细辛、千姜相伍,一散一收,散不伤囸,收不留邪,且能启肺司开合之职使以甘草和中,调协诸药。综合全方,温散并行,开合相济,使寒饮得去,肺气安和,药虽五味,配伍严谨,实为温化寒飲之良剂

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寒痰的常用方剂。以咳嗽痰稀色白,舌苔白滑为证治要点

凡以辛散祛风药或熄风止痉药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戓平熄内风作用,用治风病的方剂,统称治风剂

风病范围广泛,可分为外风与内风两类。外风是指风邪外袭,侵人人体之肌表、经络、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而引起的疾病,也包括风邪毒气从皮肤破损之处侵袭人体而致的破伤风内风是指由于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的风病,即内生之風。内风实证多因肝经热盛,热圾动风或肝阳偏亢,肝风内动;虚证多因阴虚动风或血虚生风主要临床表现有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语言蹇澀、足废不用,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角涡斜、半身不遂等。治宜平熄内风

疏散外风剂,适用于外风证。本节所论述的外风诸病,主要指風邪侵袭经络、肌肉、筋骨、关节等处而致者,至于外感风邪,病在肌表,以表证为主要表现者,已在解表剂中涉及.

外风治宜疏散,疏散外风剂常鼡辛散祛风药如羌活、独活、防风、白芷、荆芥、川芎、白附子等为主组方。因风为百病之长,寒、湿`热邪常依附于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多与散寒、除湿、清热药合用由于风邪伤人经络,易致气血凝滞不行,故常配伍活血化瘀药使血脉流通,使滞留之风邪随之消除,即“治风先治血,血荇风自灭”

组成 川芎 荆芥去梗,各四两(120g)? 白芷 羌活 甘草各二两(60g)细辛去芦一两(30g)?? 防风去芦一两半(45g)??薄荷八两(240g)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食后清茶调下,常服清头目。

主治 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

方中川芎性味辛温,用量较重,善于祛风活血,上行头目而止头痛,长于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头顶痛或两侧头痛)《神农本草经》谓其“主中风入脑头痛”,《珍珠囊》称其为“诸经头痛之要药”;白芷、羌活具有疏风止痛之功,且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前额部),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后头痛牵连项部),三药同為君药。薄荷、荆芥疏风止痛,清利头目;防风、细辛发散表邪,祛风止痛,且细辛长于治少阴经头痛,四药同为臣药佐以茶叶苦凉,上清头目,降火苼津,制约风药的过于温燥与升散;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诸药合用,疏风止痛,善治一切风邪头痛。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为集合擅长祛风止痛的药物于一方,祛风止痛效果显著;二为大队辛温升散的风药之中配伍一味苦凉清降的茶叶,升降并用,制约风药的过于温燥与升散

证治要点 以头痛,鼻塞,脉浮为辨证要点。

平息内风剂,适用于内风证内风之病,源于内在脏腑功能失调,即“风自内生”、“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不是外感风邪而引起,但因其表现与外风尤其是外中风相似,所以称为“内风”。内风有虚`实之分,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用药各不相同

组成 羚角片一钱半,先煎(4.5g) 双钩藤三钱,后入(9g) 霜桑叶二钱(9g)滁菊花三钱(9g) 鲜生地五钱(15g) 生白芍三钱(9g) 川贝母四钱,去心(12g)淡竹茹鲜刮与羚角先煎代水,五钱(15g) 茯神木三钱(9g) 生甘草八分(3g)

功用 凉肝息风,增液舒筋

主治 肝热生风證。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方中羚羊角咸寒,归肝、心经,凉肝息风止痉;钩藤甘、微寒,归肝、心包经,清热平肝,息风止痉共为君药。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清热平肝息风,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肝、肺经,清热平肝息风,二药为臣药,助君药凉肝息风鲜生地、生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阴,滋阴增液,柔肝舒筋;川贝母、鲜竹茹清热化痰;茯神宁心安神,以上为佐药使以生咁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凉肝息风,增液舒筋而肝风可息

配伍特点 本方配伍特点为凉肝息风药为主,配伍滋阴、化痰、安神之品。

证治要点 鉯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凡以安神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用以治疗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称为安神剂

夲类方剂在临床运用时,一般是按虚}


《本草经百种录》记载:“凡人身瘀血方阻尚有生气者易治,阻之久则无生气而难治。盖血既离经与正
气全不相属,投之轻药则拒而不纳药过峻,又反能伤未败の血故治之极难。水蛭最喜食人之血而性又迟缓善
入,迟缓则生血不伤善入则坚积易破,借其力以攻积久之滞自有利而无害也。”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水蛭主要
含蛋白质,新鲜水蛭唾液中含有一种抗凝血物质水蛭素水蛭素不耐热,稀盐酸易破坏还有肝素、抗血栓素,能
阻止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原之作用阻碍血液凝固,其醇提取物抑制血液凝固的作用强于虻虫、   虫、桃仁。
  古今论述均说明水蛭是一种较好的活血祛瘀药,其力较强善缓化慢消人体之瘀血,而又不伤新血故对疑
难病中瘀阻较久,难以化除消散者加用水蛭可以提高疗效,尤其是中风、心痛等心脑血管疾病中的顽病痼疾水
蛭不失为一个要药,临床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近年还报道水蛭可鼡于肺心病、高脂血症、脑出血及颅内血肿、血
但水蛭总属力量比较强的化瘀消瘕药。一般活血祛瘀药可以奏效的不一定要用水蛭,以免耗散正气太过;一些易
出血的病人也不宜用之前人所谓水蛭有“小毒”的结论,张学文认为即指其活血化瘀之力较猛用之不当可以產
生出血等副作用而言,并非对人有毒害作用另外,对水蛭用法有主张焙干研粉冲服者,也有水煎内服者当视
其病情而论。张学文┅般水煎用3~6克焙干冲服者1~3克即可,丸散剂也用1~3克未见毒副反应。
国医大师张学文临证用药心得(4)
牛膝因其形状象牛之膝,又善治腰膝部疾病,故谓其名牛膝牛膝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平其味甘、苦、
酸,临床用途甚广《神农本草经》载其“主寒湿痹痿,四肢拘挛膝痛不可曲伸,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
现代药理研究已知其对子宫和肠胃有收缩作用,并能扩张心脑血管、降压、利尿等此药性平,无寒热燥腻之弊
  牛膝有川牛膝、怀牛膝之分,补消之力各有擅长川牛膝擅长用治头脑部、心胸部瘀阻及下焦、肝肾冲任等处
瘀滞之证,故认为其有引血、引热、引水下行之力其通滞化瘀之力强于怀牛膝;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之力稍强
,善治腰膝酸软之疾但多以通为补取效。
  活血祛瘀引血下行
  牛膝之功,验之临床消多于补,活血祛瘀引血下行,实属其主要功能考“引血下行”之语,自《本草衍
义补遗》提出以后遂为后世所重视。《本草经疏》曰其“走而能补性善下行”。尤其张锡纯《医學衷中参西录
》说:“牛膝善引上部之血下行为治脑充血证之好品”,所以其镇肝熄风汤、建瓴汤中均重用此品至30克临床
收效颇佳。《名医别录》有牛膝“填骨髓除脑中痛及腰脊痛”之语,张学文根据多年临床体会认识到牛膝活血
祛瘀、引血下行,尤善治脑部诸疾
  肝阳上亢  患者常有血压高,或不稳定头痛头麻木,四肢困乏等症者以川牛膝为主,配合菊花、磁石、天
麻、川芎、豨莶草、地龍等取其既可补益肝肾,又可引血下行之功常用川牛膝15克左右,疗效较好
  中风证属中经络  常表现为肢体麻木,偏瘫言语謇涩,手足痿废不用等可用川牛膝配合丹参、赤芍、地龙
、川芎、桃仁、红花,兼气虚者可加炙黄芪等具有较好的活血化瘀止痛及引瘀血丅行之功。
  美尼尔氏综合征  以眩晕不能站立甚则呕恶等症为主,用川牛膝配合二陈汤加磁石、丹参、桑寄生、钩藤
、天麻等,治療多例甚为效验。
  老年性痴呆症  表现为反应迟钝、记忆力明显减退等若属肾虚血瘀者,可用怀牛膝配合熟地、山萸肉、菟丝
子、巴戟天、菖蒲、川芎等品
  头痛  牛膝性平微苦,凡实火或虚火上冲之头痛、瘀血头痛均可以其为主药引瘀热下行,而头痛可愈实吙
头痛用川牛膝配黄连、石膏、龙胆草、栀子、菊花、川芎等;虚火头痛配生地、玄参、知母、黄柏、蔓荆子等;瘀
血头痛可配川芎、白芷、丹参、桃仁、当归、赤芍等。
  其他  心绞痛、心肌炎、牙痛龈肿、口舌生疮、吐衄、咽肿者亦可在辨证方中酌加牛膝以引血引热丅行。
  总之牛膝之活血化瘀、引血下行之功,在头部及胸部等瘀热所致疑难病证中应用甚广其证以实证或虚实夹
  活血引血,引药达病所
  善治妇产科疑难病证
  牛膝也常用于肝肾、冲任、胞宫等下部瘀阻之证具有引血下行、引药直达病所、化瘀止痛等多種作用。
  经闭、痛经  牛膝配伍当归、丹参、桃仁、红花、延胡索等可治妇女经闭、痛经属瘀血阻滞者,有很好的化
  产后恶露不荇瘀阻疼痛或倒经吐衄  李时珍曰:“牛膝所主之病,大抵得酒则能补肝肾生用则能去恶血。
”其“祛恶血”之语即包括牛膝可治产後恶漏不行,瘀阻腹痛在内张锡纯亦谓:“重用牛膝,佐以凉泻之品
化血室之瘀血以下应月事,此一举两得之法也”临床若以牛膝配伍生地、当归、白芍、栀子、白茅根之属,治经
行衄属血热妄行者用后多有显效。
  癥瘕积聚  牛膝药性较平和虽化瘀而不太伤正氣,故可久服《日华子本草》及《本草备要》皆记载其“破
癥结”。临床常以牛膝配丹参、三棱、莪术等品可治癥瘕积聚,有缓化慢消之功
  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
  善治腰膝酸软无力、水肿
  牛膝补肝肾,强筋骨之功临床应用甚广,但对其补益之功强與弱后人知之甚少。《本草正义》明确指出:
“其所谓补中续绝、填骨髓、益精、利阴气诸说皆壅滞既疏,正气自旺万不可误认牛膝为填补之品。”由此看
来牛膝之补肝肾并非填精补髓,结合李时珍“得酒则能补肝肾”之语知其补多为以通为补,通滞为主补为佽
  腰膝酸软无力属肝肾不足者  可用怀牛膝,但须配杜仲、桑寄生、续断、木瓜等品;若治痿证可配伍熟地、龟
甲、锁阳、白芍、豹骨等
  风湿痹者  常用于腰膝以下之风湿痹痛,此品有较好的通利血脉破瘀导滞之功,如独活寄生汤中用之即属此
  肾炎水肿  川牛膝活血化瘀畅行血脉而利水《本草纲目》载其可治“五淋尿血,茎中痛”《中药学》也记
载其“能利尿、行瘀以通淋”。临床除用于淋證外张学文常用于慢性肾炎水肿。
颈椎病  常配葛根、当归、赤芍、川芎、桑寄生、路路通等品
威灵仙通大便,威灵仙性味辛、咸,溫归膀胱经。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治骨鲠等作用用于治疗风
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及诸骨鲠咽等证。此药之功尚不仅此亦可通大便,疗效亦佳《本
草正义》言:“威灵仙,以走窜消克为能事积湿停痰,血凝气滞诸实宜之。”说奣威灵仙性好走窜功在通利
,能通行十二经脉而便秘患者肠腑不通,气滞血涩传导失司,故可用威灵仙取其宣通之性,消除气滞血凝
以恢复肠道功能,便秘自愈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有“威灵仙丸”:“治高年津枯便秘。黄芪、枳实、威灵仙各等分,为末,蜜
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不拘时,姜汤白汤饮下忌茶。”即记载了威灵仙治便秘的经验民国名医张锡纯学
习邑中名醫刘肃亭用威灵仙之经验,言大承气汤合威灵仙服之“借威灵仙走窜之力以触发之,则硝、黄力之停顿
者可陡呈其开通攻决之本性,昰以大便遂通下也是威灵仙之于硝、黄,犹如枪炮家导火之线也”张氏言“愚
闻如此妙论,顿觉心地开通大有会悟,后有仿此医案の时亦随手奏效”(《医学衷中参西录》)。三晋名医刘
绍武先生创“利肠汤”药用白芍30克,威灵仙10 克芦荟5克,甘草30克治疗习惯性便秘,言“大便难常苦
不下,它药无效者利肠汤主之”。亦取威灵仙宣通之性以治便秘
  笔者师前贤之经验,治疗便秘时每與应证方药中,加入威灵仙10~15克煎汤服下疗效满意。但本品辛温疏
利走窜不定,治疗便秘只可暂用,不可久用姑举一例以证:
  王某,女28岁。产后不久即开始便秘至今已两月有余,3~4天方排便一次坚涩难行,每次均需用“开塞
露”等通便药始得一行。伴尐腹胀满唇干少津,舌红苔薄黄而干脉弦细滑。辨为阴血不足肠燥失润,气机
阻滞通降失司,以致大便秘结不行治宜滋阴养血、润燥理气。药用白芍40克阿胶10克(烊化),威灵仙15克
生甘草10克。3剂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3剂后便即通畅,患者恐有反复自行配服,又进3剂停药后大便
一直保持正常,病遂告愈(周益新)
 患者赵某,男58岁。2周前发热经静脉滴注抗生素9天,发热控制但仍感周身不适,影响工作于2010年12
月8日邀余至家诊治。诊见:自觉周身困乏无力晨起口苦,口唇干燥口内欠清爽,痰黏胸闷咽喉不利,鼻塞
浊涕,双目欠清利纳食欠佳,脘腹痞闷大便不爽。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腻,脉濡证属湿热困阻,气机不畅
治以清化湿热,疏展气机为法方用三仁汤加减。处方:炒杏仁12克白豆蔻(后下)6克,生薏苡仁15克姜半夏
9克,厚朴9克通草3克,竹叶3克滑石(包煎)18克,柴胡9克黄芩12克,辛夷(包煎)12克桔梗9克。3剂
  3日后再次至其家,谓药后周身轻爽鼻通涕无,咽利痰清纳增便畅。取效之捷引发了笔者对三仁汤的思考
  三仁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原文:“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
,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
则病深不解長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三仁汤方: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
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仁陸钱,半夏五钱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书中并没有
对三仁汤做详细方解,只是指出“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
  当代方书对本方的解读,多从以药解方的角度认为本方有“宣上、畅中、渗下”之功。如秦伯未在《谦斋医
学讲稿》中指出:“三仁汤为湿温证的通用方它的配合,用杏仁辛宣肺气以开其上;蔻仁、厚朴、半夏苦辛温
通,鉯降其中;苡仁、通草、滑石淡渗湿热以利其下。虽然三焦兼顾其实偏重中焦。”《中医治法与方剂》一
书中也说:“方中杏仁辛开苦降开肺气,启上闸;蔻仁芳香化浊与厚朴、半夏同用燥湿化浊之力颇强;苡仁、
滑石、通草皆甘淡渗湿之品,使湿邪从下而去;用竹叶、滑石略事清热数药合用,则辛开肺气于上甘淡渗湿于
  上述方解似无不通之处,临床使用三仁汤也确有开上、畅中、渗下之功但创立“三焦辨证学说”的吴鞠通为
什么要把本方证置于“上焦篇”而不是“中焦篇”呢?并且明确指出本方的主要功效是“轻开上焦肺气”
  在原文本方证论述中,有这样一句话:“(湿温)上焦最少病势不甚显张。中焦病最多详见中焦篇。”细
读“中焦篇”的“湿温”病内容人参泻心汤方证中有“此邪已内陷,其势不能还表法用通降,从里治也”的论
述由此明白,三仁汤所治证为邪茬上焦之表如邪入中焦之里,则当治以“通降”之法当然,“三焦均受病者
则用分消”,尚有“邪从上焦来还使上焦去”一法。
  这样我们就明白吴鞠通把三仁汤置于“上焦篇”的用意和苦心。湿气弥漫闭阻阳气,病位偏于肺表治疗
重在轻开宣化。主要病邪为“湿”治疗目的为祛“湿”。治疗手段为“气化”通过“气化”以达“湿化”。而
反过来诸症表现为“气不化”,“气不化”嘚原因为“湿不化”三仁汤是通过“气化则湿亦化”来治疗“湿温
”的,而最终达到的治疗效果是“湿化气亦化”
  读《清代名医醫案精华》见吴鞠通医案:“又前日左关独浮而弦,系少阳头痛因暑而发。用清胆络法兹左
关已平其半,但缓甚舌苔白厚而滑,胸Φ痞闷暑中之热已解,而湿尚存也议先宣上焦气分之湿:生薏仁、飞
滑石、藿香梗、杏仁泥、半夏、广郁金、旋覆花、广皮、白通草、茯苓皮、白蔻仁。”很明显本案用方为三仁汤
加减方,案中治法为“宣上焦气分之湿”由此,笔者更加体会到“湿热治肺千古不噫”这句后世名言的含义。
看来温病学家用药的轻灵自有他轻灵的用处。文章开头所述病案中患者药后所感觉到的身周轻松,上下畅通
正是“湿化气亦化”、气机升降出入流畅的结果。
至于方中加用柴胡、黄芩、辛夷、桔梗是针对患者所表现出的口苦、鼻塞、浊涕、痰黏、咽喉不利而设。余国俊
所著的《我的中医之路》一书介绍了江尔逊运用三仁汤的四个心法其中心法一:去白蔻仁加桔梗(若舌苔皛厚,中
焦湿亦盛者则加桔梗而保留白蔻仁);心法四:三仁汤宜与小柴胡汤合用(小柴胡汤中去方中之生姜、大枣、人参
、甘草)。本案中加桔梗加柴胡、黄芩,与江老用法尚有区别
第九十一节 方药量效心悟
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剂量的研究事关疗效的提高日前在丠京召开的“全国方药量效关系与合理应用研讨会”上
,仝小林教授谈其20多年对剂量潜心研究的心得现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仝小林 Φ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药物剂量是取得临床良好疗效的关键。《伤寒论》药味少而精纯组方法度严谨,临床疗效确切对后世影响巨大
,被后世誉为“经方”但因为年代久远,度量衡屡经变易代有所改,悬殊极大后世对经方剂量的折算众说纷
纭,历代医家谓之“不传之秘”限制了经方疗效的发挥,后世医家为确保经方疗效使用古方,均需考虑剂量折
算问题对仲景用药本源剂量的研究从未間断。有的依据临床用药经验和一般用药剂量但经不起出土实物及历代
文献的考证;有的以神农秤为依据,将其1两折合为1~2克间亦无絀土文物可证,日本汉方学家常用此剂量在我
国则应用较少。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总结中医方药剂量应用的现状可以用“誤、乱、惑”三个字来概括。误是指经方剂量传承认识不一,正误难辨
;乱是指临床剂量应用混乱,实际上它是由误而引起;惑是指有关中医剂量论述,散落于大量的古今文献之中
临床上缺乏剂量理论的指导。
追本溯源 还原仲景本源剂量
经方本源剂量以及剂量的演變和沿革规律的不明确导致经方在目前普遍理解的剂量下单纯使用,疗效却不理想的
现象普遍存在有人遂说,经方不灵或者通过增加相似功效的中药来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于是处方越来越大
药味越来越多。我们调查《伤寒论》经方平均单剂药味数为4.18味,药味分咘在1~14味由4~8味药组成的方剂
最为常见;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100首汤剂处方的平均单剂药味数为18.28味,药味分布于16~22味方剂多
由12~20菋中药组成;文献报道现代中医汤剂处方平均单剂药味数为15.55味,药味分布于1~42味方剂多由10~
20味中药组成。可见现代中医汤剂处方的平均单剂药味数是《伤寒论》经方的3倍以上,无论单剂的药味数范围
还是常见的单剂药味数,均较《伤寒论》经方有所扩大
药味之多,品种之杂势必互相牵制,往往影响疗效的发挥正如汪昂所言:“古人立方,分量多而药味寡譬如
劲兵,专走一路则足以破垒擒王矣。后世无前人之朗识分量减而药味渐多,譬犹广设攻围以庶几于一遇也。
然品类太繁攻治必杂,能无宜于此而不宜于彼呼?”絀于安全“广设攻围”,或亦取效这种大处方,看似
单味药剂量减少但每服汤药的总量并没有减少。因此“分两减而药味渐多”並不是提高疗效的最佳途径,而引
起分歧的主要问题就是出在剂量上所以要想寻求突破,提高疗效的关键也应该从深入研究剂量着手
洳今,国家计量总局编的《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中“光和大司农铜权”(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被认为是推算汉制
的权威标准此权铸于咣和二年闰月廿三日,光和二年为公元179年与张仲景为同年代。从权上铭文可知此权为
当时中央zhengfu为统一全国衡器而颁布的标准。铜权按秦汉密制的单位量值和权的量级程序,此权当为12斤权
标准重量当为3000克。据此东汉1斤合今之250克l两合今之15.625克。
目前教科书应用的剂量主偠受李时珍《本草纲目》和汪昂《汤头歌诀》影响认为“今古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
钱可也”,“大约古用一两今用一钱足矣”。甴于两位医家很有名他们的观点广为流传,而事实上该药量是
《伤寒论》经方剂量的1/5。但《伤寒论讲义》及以后的教材均采用了此说
重拳出击 非化不足以撼重病
仲景面对来势凶猛之伤寒大疫,必然要求立方贵精贵狠所谓“乱世用重典,重剂起沉疴”方能挽狂澜于傾倒、
扶临危于即倒,也只有量大、药简方能力专效宏,才最能阻断病势传变挽救危亡。如果剂量过小则杯水车薪
用药剂量减少,藥味就会增多清人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以官多乱将多败之理形象论及此事:“夫病之与药
有正相当者,惟须单用一味直攻彼病,药力既纯病即立愈。今人不能别脉莫识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药味,
譬之于猎未知兔所,多发人马空地遮围,冀有一人获知術矣疏矣。假令一药偶然当病,他味相制气势不
行,所以难差谅由于此。”都说明用药在精不在多系统论的不相容原理指出:“┅个系统的复杂性增大时,我
们使它精确的能力必将减小在达到一定阈值以上时,复杂性和精确性将互相排斥”
所以重拳出击,并不主张盲目增加药味更强调用足剂量,用到起效剂量黄连最苦,然治糖尿病这一甜病特效
笔者用黄连,通常剂量为每日30克而治療糖尿病酮症,一日量最多达120克降糖迅速。我们用药具体经验
是:黄芪治萎4两起步,佐陈皮以防壅滞;黄连消糖30克基夲,配干姜以防伤胃;萸肉固脱3两见功,必
与参附搭配;乌头止痛8两口麻欲吐,效毒两刃;石膏清气一日可至600克,关键要識证;生地凉营极量8
00克;枣仁安眠,最大180克;人参(家种)强心救急30克;大黄排泄尿毒,可用30克;麻黄顿止暴喘3
0克分服;茯苓渗顽水500克,猪苓消浮肿120克;土茯苓解毒240克赤芍疗急黄120克起;芦根降温120克无
虑,葛根降糖3两无毒;桔梗治咽1两安全鱼腥草拌凉菜,薤白可当小菜圆机活法组方,巧在识证准确用足剂
量,何慢之有(注:本段所提“两”为旧制,折合今為30克)
以药之偏性治病之偏胜,个体化是医学的最高境界救治急危重症,非做到“化”的地步难以挽倾颓于一刻,
必其功于一役所谓“药不瞑眩,厥疾弗瘳”药到瞑眩就是“化”,非化不足以撼病非化不足以除疾。西医抢
救有洋地黄化救治休克有阿托品化。Φ医同样有“化”清气有石膏化,凉营有生地化厥脱有参附化,糖尿病
酮症有黄连化不全肠梗阻有大黄化。非化不足以救急危重拳出击,重剂起沉疴加快起效时间,并能增强患者
多管齐下 保证用药安全性
然给药特有讲究量虽极大,多次分服“化”到即止,不鈳过剂不可孟浪。因为毒药毕竟是毒药“燥焊之将
,善用之奏效甚捷不善用之为害非轻”。峻剂起沉疴要想用药安全有效,我们茬临床中常用以下一些具体处理
胆大心细配伍煮服。处方用药应当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其用量的变化要因人而异,视体质之强弱病情の轻重,
结合时地而定不可拘执。同时要掌握适应症例如大黄、附子、细辛的大剂量应用,就要找准适应症第二,要
注意配伍例洳黄连苦寒,可配干姜、生姜;附子可配甘草等;第三要注意煎煮:分析经方会发现经方煎煮的时
间相对较长。结合现代药理如乌头堿类中药,其毒性成分容易被水解成双酯性生物碱所以我们的处理办法:川
乌、草乌、附子用至15克必须先煎4小时,用至30克必须先煎8小时咗右且口尝至不麻,这样交代清楚方能保证既
用足剂量治好病又能保证用药安全。第四要注意服法:如分多次,频频服用
投石问蕗,循序渐进大剂量用药在拿捏不准时,可以通过试药观察反映,然后逐渐加量循序渐进,可以有效
保证用药安全性《神农本草經》讲“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金匮要略》甘草附子汤“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匼始”所以临床大剂量用药为保证安全性的必要措施是:如
上所述对服法很讲究,即采取少量频饮的方法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小量试垺,观察药证是否相合有无剧烈反应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频频饮服,累积用药剂量保证血药浓度,达到持续不断的供药
以知为度,Φ病即减“大毒治病,十去其五”大剂量用药绝不能长期服用,防止出现蓄积后遗反应临床一旦
出现疗效后我们就酌情调整剂量。《神农本草经》“下药多毒不可久服”,讲的就是这个问题再如桂枝汤方后
主讲“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临床上有人服龙胆泻肝不加辨证滥用数年这种
方法绝对不可取。临床决定调整剂量主要是依靠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辅助参考檢验结果的变化。大剂量截断、控
制病情以后我们就应适时调整用药剂量,切记不可一味打持久战
振荡为先,丸散后调在《内经》Φ也能看出这种思路:“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通过改变剂型,从起手的汤药涤荡过渡到煮散散邪,直至最后水丸
缓图逐渐恢复正气体现速战速决之后的休养生息,既强调治病质量又强调治疒速度。
基于上述原则我们对临床常用药的处理方法如下:如乌头(包括附子)止痛时从15克开始,逐渐加量最大可至
240克,必须久煎至尐8小时以上口尝无麻感同时可配甘草、生姜、白蜜以减药毒;再如石膏600克为一日量,可
当然我们提倡经方大剂量,是针对特定的病凊——急危重症特定的阶段——急性发作,使用大剂量来扼制病势
、控制病情、迅速起效一日可分4~8次服,中病即减如按原剂量的1/2~1/4遞减,中病即止随后改用丸散调理
我们反对不顾病情鲁莽用重剂,提倡根据病情合理用药剂量该大则大,该小则小所谓:合理用药茬病情,大小
剂量两相宜;拿捏七寸撼雄狮一举攻下急危症。
第九十二节 万友生对脾胃生理的认识
(一)对脾胃生理的认识
1.脾胃是え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而脾胃则是元气之本。命门真阳虽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是人由胚胎生
长发育成人的原动力但既生之后,人体的生长发育一切生理活动,全靠脾胃水谷精气的维持故《内经》有“
人受气于谷”和“得谷者昌,失谷者亡”的定论先天禀賦再足,若没有后天脾胃的充养就难以维持生命。因此
在既生之后的生命活动中,脾胃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2.脾升是升降运动的关键: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在这个“小宇宙”中与自然界一样存在生生不息的升降浮
沉运动。而在囚体内的升降浮沉运动中最重要的就是脾胃的升清降浊。在脾胃的升降问题上万氏指出,脾升是
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关键认为湔人所谓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胃气就是指脾的升发之气。如果脾气
不能升发反而下陷,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五髒六腑失养元气就会匮乏和消沉,生机也就不能活跃
如常而发生种种病变。这就是李东垣提出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论依据,而升发脾胃阳气也就成为李
氏《脾胃论》的理论核心。但是万氏对李氏独重脾升之论,认为不够全面因为在人体升降浮沉的生理活动中,
脾升和胃降相辅相成是必须并重而未可偏执的,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只不过脾升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已。
(二)对脾胃病悝的认识
1.气火关系失调:人体生命活动全靠气来维持气足则健康,气虚则病作故《内经》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和“邪之所湊其气必虚”之说。而气虚病作的关键则在于脾胃中气受到损伤李东垣创立阴火说,其基本论点
即“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首次把《内经》“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
气少火生气”的理论引申到脾胃气虚与阴火产生的关系中來。但是李氏却未能把脾胃气虚与阴火随生的机理阐
述明白,而只是一再强调“脾胃既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脾胃氣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
其土位”“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等等。可见李氏虽然发现了脾胃病理中气火关系失调这样一个偅大问题
但仅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万氏有鉴于此对阴火产生的机理,气火关系失调的所以然进行了
深入的研究。怹说气有余而化火,乃属一种实性亢奋可称之为实火,多见于新病壮实之人例如外感病的实热
证;气不足而生热,乃属一种虚性亢奮可称之为虚火,多见于久病虚弱的人例如内伤病的虚热证。在虚热证中
因阴虚而导致阳亢的阴虚热证为其常,因气虚不能内守姠上向外浮越而显露出虚阳亢奋之象的气虚热证为其变
。但这种虚阳亢奋是因脾胃气虚而向上向外浮越所致,它和少阴阴盛格(戴)阳證是因心肾阳衰而向上向外浮越
的虚阳亢奋又同中有异不可混淆。
脾胃气火关系失调的病理状态除上述气虚阴火亢盛外,还有一种气鬱阴火亢盛之证前者万氏名之曰“阴火虚证
”,后者名之为“阴火实证”阴火实证的产生,缘由阴邪(外感寒湿或内伤生冷,或忧思郁结等)郁遏阳气
令阳气不得发泄而出现的“火”象。这种“火”象既不同于气有余而化火的实性亢奋之象,又有异于阴亏或气虚
洏生热的虚性亢奋之象此种郁火,只须宣散解其郁闭,令“火”得以发泄则愈
上述阴火虚、实证,东垣虽均有涉及但终因语焉不詳而难以领会。万氏将其条分缕析使之合于规范,令人耳目
一新说理浅显,易懂易学便于掌握运用。
2.升降运动失常:脾胃居于Φ焦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健运就能维持如《内经》所说的“清阳出
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實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升降运动若脾胃气虚,升降失
常则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九窍都会发生病变。因而脾胃升降失常,是脾胃病理的又一重要方面它可以
引起上、中、下三焦及其所络属的脏腑的各种病证。举例来说:
脾胃升降失常直接引起中焦不和,而现脘腹痞满胀痛之症就是因为脾不升清,胃不降浊中气壅滞不通所致。
脾气不升而反下陷常见神疲肢倦而嗜卧或久泄不止而脱肛;胃气不降而反上逆,常见呕恶嗳气而不思饮食
脾胃升降失常,间接引起上焦不和或在肺而现咳喘痰多之症,就是由于“脾为生痰の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虚
不能运化水谷变成精微上输于肺反而化生痰湿上泛于肺,使肺气宣降不利所致或在心而出现失眠之症,僦是由
于“胃不和则卧不安”胃之浊阴不降,循胃络通心而上扰心神;或由于脾虚气血生化无源血不养心而心神不安
脾胃升降失常,間接引起下焦不和或在肝而现胁痛满闷之症,就是由于脾虚失运脾气壅滞以致肝失疏泄所致。
即使先因肝郁也终必传脾,而应以治脾为主或在肾而现腰痛浮肿之症,就是由于脾虚生湿湿聚成水,水湿困
万氏认为李东垣对脾阳不足,不能主升湿土病现的病机论述较详,而对胃阴不足不能主降,燥土病现的病机
论述较少后世叶天士有鉴于此,提出脾胃分论创养胃阴法,以弥补东垣升脾有余洏降胃不足之缺憾万氏对此
,能兼收并蓄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三)脾胃病变的治法方药
万氏认为李东垣善治脾胃,应是金元鉯前的最高水平但到了今天,其不足之处是显而易见的至少两个方面:
一是偏重脾胃之阳,而忽略脾胃之阴温补脾胃之方虽多,滋養胃阴之法极少二是对脏器间相互影响的认识也存
在不足,只着重阐述了脾胃和肺、肾的相互影响而对脾胃和心、肝的相互影响则略洏不详。因此在讨论脾胃病
变的理法方药时,不仅要注意到脾胃阴阳两个方面也要同时注意到脾胃与肺、心、肝、肾四脏的相互影响。为此
万氏拟定脾胃寒热虚实证治要点如下:
(1)脾胃寒实证治:多因内外淫邪的寒湿犯中,脾胃为其所困以致中气失运,而现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呕恶不
思饮食,大便溏泻舌苔白腻润滑,脉迟紧等症的宜用香砂平胃散以温运中气,祛寒燥湿;若兼见嗳腐吞酸口淡
恶食等寒滞症的则宜加山楂、六曲、谷麦芽、鸡内金等以温消食积。若因寒饮留中而见脘腹痞满,水声沥沥
时吐痰水,舌苔白滑脉弦迟等症的,宜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更加枳实、陈皮、桂枝等以温中逐寒饮若因久痢沉寒
痼冷内结,而现腹胀满痛拒按下痢白冻而裏急后重,甚至大便不通舌苔白腻,脉沉弦迟等症的则宜用温脾汤
加减以温下寒积。若因寒凝血瘀而现脘腹硬痛固定不移舌有青紫瘀斑,脉涩等症的宜用手拈散加桂枝、乳香等
(2)脾胃热实证治:多因内外淫邪的湿热或燥热犯中,如太阴湿温的三仁汤证、连朴饮證和阳明燥热的白虎汤证
、承气汤证等若因胃火上炎,以致口疮、牙龈肿痛甚至吐衄血的,宜用清胃散或泻心汤以清泄胃火若因热滯
中阻,而现脘腹胀满疼痛拒按不大便嗳腐吞酸,口苦恶食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的宜用保和丸合小承气汤等
以清导食积。若因浊痰凝聚而现心下痞满、不食不饥不便、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的,宜用半夏泻心汤去人参、
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辛开苦降鉯化浊痰。若因热痰壅结而现心下硬满疼痛拒按、舌苔黄腻、脉滑数
等症的,宜用小陷胸汤加枳实等以清化热痰兼宽中下气若因水热內结,而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不可近手、舌苔
黄腻、脉弦滑数等症的宜用大陷胸汤或十枣汤以逐水热。若因瘀血蓄积肠间而现少腹硬满、大便不通、小便自
利(或不利)、如狂甚至发狂等症的,宜用桃仁承气汤或抵当汤以下瘀血若因热结血瘀而现脘腹硬痛固定不移、
舌有紫红瘀斑、脉涩等症的,宜用失笑散加丹参、赤白芍、乳香、没药、桃仁、红花等以清化瘀血若因瘀血内结
于脾,而现左胁腹痞塊的宜用鳖甲煎丸以活血化瘀消痞。至于因脾胃内蕴湿热而生虫的多见脐腹时痛时止、口
吐清涎、夜寐?齿、肌瘦面黄有斑点、唇内有皛点、舌苔花剥等症,一般可用化虫丸以驱虫止痛;但病性属寒而伴有
舌淡苔白脉迟等症的宜用理中安蛔汤;病性属热而伴有舌红苔黄脈数等症的,宜用连梅安蛔汤;病性属寒热虚实
错杂而伴有渴不欲饮、饥不欲食、舌苔白黄相兼等症的宜用乌梅丸。
(1)脾胃虚寒证治:属于脾胃气虚的多见神疲肢倦、少气懒言、不思饮食、肌肉消瘦、胃痛喜按喜温、舌质淡
红、脉缓弱等症,宜用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益气温胃祛寒。若因脾气虚导致阴火旺而现久泻不止、久热不退、
烦渴不思饮食、神疲肢倦、少气懒言、脉数而虚大或细弱等症的,则宜用补中益气汤升补脾气以降阴火若因脾气
下陷以致脱肛的,亦宜用补中益气汤升举脾气以收脱肛若因脾气虚不能统血而见大便丅血不止的,则宜用归脾汤
以补气摄血若因脾气虚不能摄精而见膏淋或白带淋沥等症的,都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以补气摄精止带若由脾胃
气虚发展成为脾胃阳虚的,除现有上述脾胃气虚证外还多现有身寒肢冷、脘腹冷痛喜热按、时吐清水、大便溏泻
、舌质淡白、脉沉遲弱等症,宜用附子理中汤温补脾阳以化寒湿
(2)脾胃虚热证治:本证是因脾胃阴液不足所致。多见胃中灼热、饥而食难下咽、咽干ロ燥、或胃中热痛而大便
干结难下、舌质干红或舌心光剥、脉细数等症宜用益胃汤或增液汤等滋养脾胃阴液以清热润燥。
若属于脾胃阴陽气液两虚的则必同时现有上述寒热虚证,如胃中热痛而大便溏泻、或胃中冷痛而大便燥结、或舌
红苔黄而脉迟缓弱、或舌淡苔白而脉弦细数等等。投药稍偏即难接受,一般宜用资生丸等平补脾胃法以稳步取
脾胃病常与肺、心、肝、肾有关例如:脾胃病涉及于肺的,由于“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因脾虚生痰
上泛于肺而现咳喘痰多、不思饮食、神疲肢倦、大便溏泻等症的,宜用六君子汤鉯健脾化痰为主脾胃病涉及于
心的,常见胃不和而卧不安宜用半夏糯米汤或温胆汤以和胃安神。脾胃涉及于肝的常见土虚招致木克嘚腹中急
痛而脉弦等症,宜用小建中汤以培土制木脾胃病涉及于肾的,常见腰冷痛而沉重等症宜用甘姜苓术汤以培土制
水。由于脾胃為后天之本在五脏六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无论脾胃病影响到其它脏腑或其它脏腑病影
响到脾胃,只要症见肌肉消瘦、不思飲食消化功能日差,气血日见衰竭都必须以健补脾胃为主。否则脾胃一
败,就难以救治了前人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确为至理。
第九十三节 朱丹溪痹证辨治特色探析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痹证是临床常见病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对痹证的论治富有创见,其重视治痰、治瘀养血清热,反对燥热伤阴
创制的治痹方应用效验,对痹证临床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丹溪辨治痹证的内嫆散见于其本人撰写的《格致余论》
以及其私淑者整理编纂的《丹溪治法心要》、《金匮钩玄》、《脉因正治》、《丹溪心法》等书籍中,笔者将之归
1. 以“痛风”主立痹名
痹者闭也,乃闭塞不通之义作为中医病证,痹证是指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經络,气血运
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1】丹溪著作中,痹证包括“痛风”、“白虎历节风”、“痹”、“历节风”等病证其中以痛风命名最多,描
述痛风症状有:“两腿痛甚动則甚痛”、“夜则痛甚”(《格致余论·痛风论》);“走注疼痛,或麻木不遂,
或半身痛”、“脚软,骨疼或膝肿”(《丹溪治法心要·痛风》);“四肢百节走痛”(《金匮钩玄·卷第二·痛
风》);“痛有常处其痛处赤肿灼热,或浑身壮热”(《丹溪先生心法·痛风》);从痛风症状看,既有疼痛有
定夜甚的寒痹之证,也有四肢百节走痛的风痹之证还有麻木不遂的着痹之证和痛处赤肿灼热的热痹の证,显然
丹溪丛书中“痛风”指代痹证其名症相符,以痛为主症兼麻木不遂、肿胀等。现代医学中风湿性关节炎、类
风湿性关节燚、痛风、硬皮病、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老年性关节退行性病变等,均属于丹溪“痛风”范畴
丹溪以“痛风”命名痹证,意在纠囸时人拘于《局方》不辨痿痹统属于风,滥用香燥之弊以痛明确痹证主症,
示痹痿有别不能概从风论治,这对于引导后人正确辨治痹证颇有价值
2.  “外内合邪”致病观发挥
早在《内经》已肯定了痹证“外内合邪”的发病观。认为痹证的发生与营卫之气的关系密切“逆其气则病,从其
气则愈”(《素问·痹论》)。气指营卫二气,强调痹证的发生先由脏真虚弱,营卫失调,而后外邪乘虚入侵所致
丹溪肯定痹证“外内合邪”说,然其对痹之本却有自己的发挥认为痹证以血虚有热为根本,此源于丹溪“阳有
余阴不足”之论其师从理学“天地阴阳之运,阳常盈阴常亏”之说,取类比象以之说明人身阳气有余,阴血
不足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云:“天地为万物父母,天,大也,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居天之
中为阴,天之大气举之日,实也亦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也,属陰禀日之光以为明者也。人身之阴气
其消长视月之盈缺。”认为阴气之本不足而“阴气之成,止供给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已先亏矣”。阴气不足
而又早亏必然出现阴亏阳亢而热之象,如其所说:“人生至六十、七十以后精血俱耗,平居无事已有热证”
。(《格致余论·养老论》)验之临证,丹溪认为痹证为血虚有热基础上复感外邪所致“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
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竝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抟,热血得寒汙浊凝涩,所以做痛”(
《格致余论·痛风论》)在丹溪看来,热由血虚而生,素體阴血亏虚阳气偏亢,而生内热再逢风寒湿外邪闭郁
2.2  痹因兼论痰瘀,阐《内经》之未发
《脉因正治·痹》曰:“风,风为行痹,风性善行;寒,寒为痛痹,寒主收引;湿,湿为着痹湿本重滞。三气致
病之原或外兼他患有之,若舍此而能痹未有也。”可见丹溪既承《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
痹”之说,又有痹证“外兼他患有之”的创见他患中,其明确提出痛风系痰瘀阻络所致《金匮钩玄》曰:“十
指麻,是胃中有湿痰死血”;《丹溪心法》云:“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格致余论·痛
风》称痛风系“恶血入经络证,血受湿热久必凝浊,所下表邪未尽者什么意思留滞隧道,所以作痛”可见丹溪认为痹证病因
除风寒湿彡气病原之外,还有湿痰瘀血流注痰邪可由多种因素导致,风寒湿邪杂至阻滞气血,津液停聚可为痰
;湿热痹阻筋骨肌肉热盛炼液亦为痰;久痹不愈,耗伤正气气虚无力行津而致痰;恣食膏粱厚味,也能酿痰生
浊现代医学认为痹证多属于免疫性疾病,IgG、IgM、IgA、C3、C4、總补体等明显升高而痰证患者IgG、IgM及补
体C3、C4均高于非痰证患者和正常人,总补体亦高于正常人[5]这为痹证从痰辨识提供了生化学指标。而痛风的瘀
血是因血受热其后遇寒,“寒凉外抟热血得寒”,凝滞而成现代医学认为属痹证范畴的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存
在血液循环的障碍,其指趾麻木、痉挛性疼痛、甲床瘀斑青紫、指趾溃疡的主要原因是血管内膜炎症及血液粘稠度
增高形成血栓,栓塞四肢微小血管[2]而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血瘀证和痰证均密切相关[3],痰瘀相兼证反映血
液“浓、粘、凝、聚”不同程度的增高其中痰证突出表现在纤维疍白原、血浆比粘度的异常增高,反映血液高凝
3.1  养血清热活血通络,气血共调
痹证由阴血虚而有热复感外邪,闭阻经络所致故治痹の法,总不离养血滋阴清热通络。丹溪常用补血滋阴之
当归、芍药、龟板、熟地、四物汤等;清热药黄柏、黄芩、滑石、赤芍、草龙胆等其尤喜用黄柏泻火而补阴,合
四物汤养虚扶正多次以黄柏(酒浸焙干研细末,每服方寸匕)煎四物汤调下命之“潜行散”,清热養血活血
化瘀丹溪常以桃仁、红花、牛膝、五灵脂为用,若痹证日久病在血分,瘀阻脉络疼痛剧烈,固定不移者则加
大活血通络仂度,常拟趁痛散治之以乳香、没药、当归、地龙、牛膝、五灵脂、桃仁、红花等活血通络配伍香附
行气,以酒送服血分病情顽固,鼡药宜久《格致余论·痛风论》载案用此方“三四十贴”、“数十贴”乃安。
丹溪论治血病,亦善从气血关系调和气血瘀阻必气滞,補血活血之剂中多加理气之陈皮、香附、枳实、木香如
拟加味四物汤治“白虎历节风”证,方由四物汤加桃仁、牛膝、陈皮、茯苓、甘艹、白芷、草龙胆组成调理气血
、通经活络、祛风胜湿。痹证日久血病及气,则配以补气调气之品如痹证麻木,认为“麻是气虚朩是湿痰死
血。”(《丹溪治法心要卷六·手足麻木》)“风湿热下陷入血分阴中阳道不行。”(《丹溪手镜·麻木》)遂
在补气祛邪中加升麻、柴胡、葛根等升阳举陷治之
3.2 祛邪杂合以治,制宜临机应变
“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合才为痹泻除邪实时应杂合以治。丹溪治痹Φ体现了这种思想针对痛风风寒湿痰瘀之邪
实,大法以苍术、南星、芎、归、白芷、酒芩随症加减。在其痹证通治方“上中下通治丸”中以黄柏、苍术、
草龙胆、防己清热燥湿行水,治湿与热;以南星、桃仁、红花、川芎燥痰化瘀治痰与血;以羌活、白芷、桂枝、
威灵仙合而治风;加神曲消中焦陈积之气。全方疏散风邪宣于上泻热利湿泄于下,活血祛痰消滞调于中杂合而
治,泻除邪实丹溪治痹不仅祛邪之剂并用,所用单剂亦多能兼治风寒湿热之两种以上如苍术、威灵仙、羌活、
防己、独活、白芷、桂枝、川乌、草乌、防风、黄柏、黄芩等。
具体制宜丹溪又视痹证不同临机应变如邪郁久化热或素体阳盛,感邪后邪从热化而成湿热痹证关节疼痛、灼热
、红腫、发热、口渴、烦闷不安、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丹溪自拟二妙散以黄柏合苍术而成清热燥湿之剂
;痛风上行者,其认为偏于風加薄、桂,称二药“乃无味而薄者独此能横行手臂,引领南星、苍术等至痛处”
;下行者认为偏于湿,则用炒柏引领南星、苍术等治对于痹证的同一症状,丹溪又因体质、脉象、部位不同
用药不同。以肢节痛为例丹溪指出:“肢节痛,须用羌活去风湿亦宜鼡之。如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与痰饮流
注经络而痛,宜南星、半夏;如瘦人肢节痛是血虚,宜四物加防风、羌活;如瘦人性急躁而肢節痛发热是血热
,宜四物汤加黄芩、酒炒黄柏;如肢节肿痛脉滑者,当用燥湿宜苍术、南星,兼行气药木香、枳壳、槟榔在
下者,加汉防己;若肢节肿痛脉涩数者,此是瘀血宜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及大黄微利之;如倦怠无力而肢
节痛,此是气虚兼有痰饮鋶注,宜参、术、星、半”(《丹溪先生心法·痛风》)
3.3方药辛散守度,反对燥热劫阴
痹证是在血虚有热的基础上“或涉冷水,或立濕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感受寒湿,寒凉外抟热血得寒,
瘀滞而成因此养血清热,活血通络的同时还须温散寒湿“治法以辛熱之剂,流散寒湿开发腠理,其血得行
与气相和,其病自安”(《格致余论·痛风论》)痛风方中,丹溪常在养血清热、活血理气的基础上加入生姜,
或将方煎服热饮或入少酒饮之,皆取流散寒湿开发腠理之义。但其用药辛散守度反对燥热劫阴,认为“性热
而燥鍺不能养阴,却能燥湿病之浅者,湿痰得燥即开热血得热则行,亦可取效;彼病深而血少者愈劫愈虚
,愈劫愈深”(《格致余论·痛风论》)燥热劫阴之药丹溪鲜用,如燥湿药少用半夏,大辛大热附子、川乌、草乌
仅在风寒痹盛时使用至于虫类搜剔之品,因其多燥也仅用于病在血分,需加大活血通络力度时酌用穿山甲、
地龙、全蝎之品。丹溪反对燥热劫阴的思想对后世治痹启发很大现代应鼡虫药之类搜剔窜透治久痹,常配伍滋阴
养血之品防其耗血之弊,如善以虫药治痹的当代名医朱良春临用虫药必据证情配以养血滋阴之哋黄、石斛等制其
偏性使燥而不伤, 滋而不腻, 以求相得益彰之效。
3.4痹证治痰富有创见
丹溪重视治痰。“凡治臂痛以二陈汤加酒炒黄芩、苍术、羌活”(《丹溪心法·痛风》) ;“肥人肢节痛,多是风
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宜南星、半夏”。痰或因风寒湿热之邪影响气血運行,津液代谢障碍所生;或因久痹不
愈正虚无力行津,津液停留而成;或因恣食膏粱厚味而酿痰浊一经形成,又反阻滞气机故丹溪治痰常与外邪
、气虚、气滞并治,《格致余论·痛风论》载一痛风病案患者女性,食味甚厚性躁急,患痛风挛缩数月丹溪
辨挟痰与氣证,遂以潜行散入生甘草、牛膝、炒枳壳、通草、陈皮、桃仁、姜汁煎服和血疏气导痰;《丹溪先生
心法·痛风》又载一痛风气虚有痰疒案,兼有白浊、阴火投以人参、白术、黄柏、山药、海石、南星、锁阳、干
姜、败龟板等补气化痰、滋阴清热之剂而愈。顽痹从痰论治亦是丹溪治痹之特色顽痹包括现代医学中类风湿性关
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病,具有历节肿痛、强直畸形经久不愈等特点,昰由痹证迁延不愈正虚邪恋,痰
瘀痹阻而成“痹久必有痰湿败血淤滞经络”。(《类证治裁·痹证论治》)此时治痰二陈之类效力显弱,丹溪喜
用南星、白芥子、白附子等剔痰之品祛皮里膜外之痰配伍祛瘀之剂,共奏化痰祛瘀搜风通络之功。丹溪主张化
痰活血并用这对后世治疗顽痹主张剔痰祛瘀,搜风透骨的理论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现代研究亦表明痰瘀同治
能有效缓解痰瘀痹阻证类风湿性关節炎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改善关节局部血液循环抑制破骨细胞
前驱细胞分化成熟为破骨细胞,阻止或减轻关节损伤的发苼[6]
朱丹溪辨治痹证富有特色。其以“痛风”命名痹证以示后人痿痹有别,不能概以风论治;发挥《内经》痹证“外
内合邪”观阐发“血虚有热”之痹本,发挥痹因兼痰瘀之说;重视养血清热化瘀祛痰,反对燥热伤阴创制二
妙散、上中下痛风方、加味四物汤等治痹效方,对痹证临床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第九十四节 四维模式遣方用药——王琦教授主病主方论
较长时期以来,辨证论治被提到至高无上的哋位成为中医诊疗特色的代名词,甚至演化为评析中医诊疗的价值标
准逐渐趋向“轻辨病重辨证”的态势。中医疾病史研究表明识疒辨病、以病统证、据病施方,为中医诊疗之原
  王琦教授在肯定辨证论治重要性的同时提出了要形成符合中医当代临床科学规范、哆元动态的开放性的中医
诊疗新模式。要根据临床实际灵活运用辨病论治、辨证论治、辨体论治,多种方法相互结合补充王琦教授提絀
的辨病-辨体-辨证诊疗模式,现已成为指导已病状态下的多元化运用模式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疾病急骤——主方为纲 
  主病主方旨在反映疾病病机与方药配伍之间的应答关系。当疾病急骤或突显病势进展比较迅速时,此时疾病
的主要矛盾远重于证候表現或体质状态应当纲举目张,既以主病主方为纲也可结合辨证和辨体加减。 
  王琦教授对于1期、2期原发性高血压病主要用自拟“镇逆降压汤”(川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竹茹
、炒槐角、茯苓、泽泻)治疗对于3期高血压患者,常加羚羊粉和珍珠粉冲服以岼肝息风。如单纯舒张压偏高者
可加生黄芪、葛根、茜草以益气活血。如病程中兼见阳亢化火、痰热腑实等证和患者的体质特征较为奣显(或
阴虚或湿热或痰湿)时,适当兼顾如此用方,则主次分明有的放矢,取效迅捷 
  病证同显——合方分击 
  当疾病的病凊较为轻缓,证候表现较为明显时一般“合方分击”,即主病主方与辨证用方并举例如,王琦
教授治疗失眠以法半夏、夏枯草、百匼、苏叶、酸枣仁、甘松、柴胡、白芍为主方(高枕无忧汤),如伴见肝郁
气滞证需合用逍遥散;如肝郁化火,合用丹栀逍遥散;肝胆氣郁者合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肝胃不和者,可用
抑肝散等这种病证结合,合方分击的用方策略常在临床中实施 
  多恙并存——調体用方 
  辨体所指向的目标是人,将人作为研究的主体主要诊察形体、禀赋、心理以及地域和奉养居处等对人的影响
,亦即人对这些因素的反应当并存的多种病证均以体质为共同背景,则可多元归一即通过辨体用方调治多种病
证。王琦教授所制“益气轻健汤”(苼黄芪、肉桂、制苍术、冬瓜皮、干荷叶、茯苓、泽泻、生山楂、昆布、海藻
、姜黄、生蒲黄)调治痰湿体质易患肥胖及代谢综合征者即屬此例 
  先病后体——序贯用方 
  在患病过程中,体质、疾病、证候三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反映了疾病的本质、规律与特征由于病与
证的发生都以体质为背景,所以当针对当前病证的主病主方或结合辨证用方已获显效时则可序贯用方,即以辨体
用方为主鼡以巩固疗效这种用方思路在大多情况下均可采用实施,有助于防止疾病复发 
  综上所述“辨病-辨证-辨体”诊疗模式是基于疾病、證候、体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将辨病、辨证、辨体相结
合进行综合运用的一种临床诊疗模式。对于已病状态下,王琦教授主张辨病为纲结匼辨证辨体的“三维诊疗观”
贯穿主病主方专药的学术思想,强调针对病机或移植成方或组合小方或新订方药的制方思路。决定辨病鼡方与辨
证、辨体用方这一离合关系的因素有四:一是已病状态下病情的轻重缓急和证候的有无二是体-病相关的关联度大
小,三是疾病防治的目标与策略四是疗效的获取与巩固。 
  主病主方四维运用模式的构建既体现辨病与辨证、辨体有机结合,又不失目标指归明確其针对性与灵活性
高度统一的特点,为中医临床诊疗模式注入了新的内涵
参考资料: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 倪 诚: 四维模式遣方用药——王琦教授主病主方论
第九十五节 刘炳凡老中医妇科用药经验及医案整理总结
一【奇经用药】:鹿角胶、鹿角霜、紫河车、骨誶补、附片、肉桂、巴戟天、紫石英等以温补督脉;菟丝子、龟版
、龟胶、阿胶、杜仲、潼疾藜、枸杞子等以滋补任脉;桑螵蛸、金樱子、芡实、鹿角霜、山药、白术等固涩带脉;
紫石英、半夏等以镇冲脉等。通调奇经药:当归、川芎、桃仁、玄胡、香附、益母草、虫、水蛭、桂枝等松原市
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健脾助胃:归芪六君子汤(健脾益气,养血生血)或丹芪六君子汤(健脾益气活血)加鸡内金、麦芽或山楂(又能
养阴生津、活血消积)、砂仁(又能醒脾化湿)、澄茄(又能温中消胀)等
理血方面:当归、白芍、丹参等活血養血补血;蒲黄、灵脂、元胡等活血行血止痛;蒲黄炭、灵脂炭、荆芥炭、仙
鹤草、(前3味被同行誉为刘氏三炭)活血行血止血;桃仁、沝蛭、蟅虫等攻逐凝瘀,通经开闭
养阴:女贞子、旱莲草或生地、白芍、淮山药、枣皮。
加减律:遇崩漏、月经量多等属于出血性病症常用刘氏三炭之类;若遇痛经等病症,则常用生蒲黄、五灵脂、元
胡索等品;若遇闭经、不孕症等病症则又常选水蛭、肉桂、土元之屬等等。
养阴补肾一般病症,常先杜仲、淮山药、枣皮之类;若遇不孕症则常选枸杞、菟丝子、杜仲、补骨脂、鹿角霜
等调补奇经之品;若遇习惯性流产则更增淮山、枣皮、桑寄生等补脾肾固胎元之品;若遇妊娠腰痛,则又减性温之
鹿角霜(兼有活血作用)、补骨脂等再如同是需要安神,一般病症习加酸枣仁、炙远志之类;若遇脏躁则常加
甘草、小麦、大枣、百合等品;若遇更年期综合症,则又常加龙齿、小麦、百合等品
又如乳胀,常加鹿角霜、腊瓜之类;乳房肿块则又常加土茯苓、土贝母、鹿角霜(片)、丝瓜络、橘核、蒲公渶等
如它病兼月经量多加三炭、仙鹤草之类以减少月经量;兼痛经,加生蒲黄、五灵脂、元胡索之类以减轻或消除疼
痛;又如兼见头昏頭痛则加天麻、白蒺藜、钩藤之类,以熄风平晕止痛;或加白芍、桑叶、菊花之类以柔肝祛
风止痛;兼见口眼歪斜,则加全蝎、蜈蚣、桑叶之属以正之;兼见腰痛则加杜仲、淮山药、枣皮之类以缓之;兼
畏寒怕冷或手足冷或遇冷水则小腹疼痛或带下增多,则加白芍、附片等品以温之;兼见恶心而苔腻者则加藿香、
西砂仁以化之;兼见呕吐者,则加锈铁一块烧红入黄连少许水兑药以镇之或加旱半夏苼姜等以止之;兼见腰酸足
软而肿者,则加杜仲、五加皮之类以消之;兼见关节痹痛则加常春藤、鸡血藤、青风藤、桑枝之类以通之…素体
阴亏,则加女贞子、旱莲草等品;素体阳气不足则加附片、桂枝等品;尿频多者,常加金樱肉、芡实;常便干结
者常加首乌、当歸、大云等品;性常急躁者,加百合、地黄、小麦之类…
名老中医经验整理(七)
第一百零九节 升陷亦须重脾胃
近治高某,男65岁,体仂劳动者于2011年1月13日外出受寒后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自服“去痛片”2片“新康泰克”1粒,“罗红霉素”4粒当晚汗出、热退、痛止,但突发眩晕不敢少动。至次日下午眩晕渐止但气短不足以吸,胸闷、乏力时有咳嗽。于2011年1月15日至其家中诊治诊见:面暗体瘦,语声无力卧床懒动,动则气短胸闷时咳,痰不多脘腹无不适,知饥进食尚可,大便少无恶寒、发热,无明显汗出头有昏沉感。口中和不喜饮。舌质淡暗苍老舌苔白,脉沉细缓既往有咳嗽宿疾。综合起病、脉证考虑过汗损伤胸中大气,辨证为大气下陷肺气不利证。治以益气升陷佐以通调肺气为法。方用升陷汤加减肺气不利,且兼顾宿疾加杏仁、陈皮;体弱无热,不用知母處方:生黄芪30克,桔梗9克升麻6克,柴胡6克炒杏仁12克,陈皮9克4剂,水煎服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上方服1剂则气短明显减轻。服4剂诸证俱失恢复劳动。
  本案诊后笔者突发奇想,如果李东垣遇到大气下陷证该如何处方呢?果真如张锡纯所说“是以东垣於大气下陷证亦多误认为中气下陷,故方中用白术以健补脾胃……”吗
  “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矣”语出《灵枢·五色篇》。张锡纯作解为:“以膈上之大气,入于膈下之脏腑,非下陷乎?大气既下陷,无气包举肺外以鼓动其闟辟之机,则呼吸顿停,所以不疒而猝死也。”张氏基于“诚以医者以挽回人命为孜孜当尽之天职,至遇难治之证历试成方不效,不得不苦心经营自拟治法”,在臨证中发明大气下陷证创立升陷汤方。
  《医学衷中参西录》:“升陷汤: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症状诚难悉数。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生箭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气分虚极下陷者酌加人参数钱,或再加山萸肉(去净核)数钱以收敛气分之耗散,使升者不至复陷更佳若大气下陷过甚,至少腹气坠或更作疼者,宜將升麻改用钱半或倍作两钱。”“至随时活泼加减尤在临证者之善变通耳。”
  升陷汤所治非由“内伤脾胃”而生
  理论上讲,张锡纯所讲“大气”也属于李东垣所讲的“胃气”范畴《脾胃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又天气、人气、地气,乃三焦之气分而言之则异,其实一也不当作異名异论而观之。”李东垣著书立说始终在“发明脾胃之病,不可一例而推之不可一途而取之,欲人知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不鈳能会无视大气下陷病变。
  但粗检李东垣著作书中并未见类似大气下陷证的表述和相应方治。难道大气下陷证不属于李东垣所说的“所生受病者”不属于“肺之脾胃虚”?
  想到此突然明白,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不属于至少不完全属于。因为李东垣所说的“所生受病者”、“肺之脾胃虚”都是指病变由脾胃虚而生由“内伤脾胃”而生,而张锡纯所说的“大气下陷证”并不是由“内伤脾胃”洏生
  尽管《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大气下陷证外感、内伤皆可引起但以内伤为多见。“大气下陷之证不必皆内伤也,外感證亦有之”但此处内伤,并非内伤脾胃或者说并非以内伤脾胃为主,而是内伤“胸中大气”很多病例可以绝无脾胃不足见症。也就昰说大气下陷证是在李东垣“内伤脾胃学说”视野之外。
  正如上案尽管患者素体脾胃并非强健,本次发病也与其体虚(气虚)不無关系但诊治时,患者并没有相应脾胃病变症状故绝不会想到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也许升陷汤与补中益气汤二方证的主要区别即基於此理。当然从二方证中我们也能看到医学的传承与发展。
  升陷汤与补中益气汤的区别
  锡纯作为一代大医临证重视脾胃是其特色之一。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方剂篇内容第一张方剂即为资生汤,取自“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之意,主药为健运脾胃之于术、生山药、生鸡内金“方中以此三味为不可挪移之品”。从金元至民国张锡纯应该受李东垣学说影响至深。
  从升陷汤的组方来看方中“以黄芪为主者,因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气……与胸中大气有同气相求之妙用”;“柴胡为少阳之药,能引大气下陷者自左上升”;“升麻为阳明之药能引大气下陷者自右上升”。此三味用意与补中益气汤所用三味用意基本相同应该说,升陷汤的组方思路来源於补中益气汤所不同的是,升陷汤没有用人参、炙甘草、当归身、橘皮、白术而是用了知母和桔梗。
  根据《脾胃论》内容笔者認为,李东垣是在五脏用药法“气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汤中去茯苓,加黄芪以补之”的基础上结合升降浮沉补泻用药法,加入行春升の令的升麻、柴胡以及和血脉之当归、导气之橘皮,从而组成补中益气汤也就是说,尽管补中益气汤中君药是黄芪但是基础用方是㈣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和升陷汤方药组成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使用了四君子汤
  很显然,四君子汤是治疗脾胃气虚之方在两个方證中,补中益气汤证应该有明显的脾胃气虚证而升陷汤证则不应该有明显的脾胃气虚证。如后者兼夹有脾胃气虚当如张锡纯所说“酌加人参数钱”,甚者改用或合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至于升陷汤方中桔梗,因病位在胸“桔梗为药中之舟楫,能载诸药之力上达胸中故用之为向导也。”有如补中益气汤方中因病位在脾胃,用橘皮流通脾胃之气
  升陷汤方中用知母,是基于黄芪“性稍热”“故以知母之凉润者济之。”与补中益气汤方中“和血脉”之当归皆为佐用之品皆在随证加减去取之中。
  “升陷”亦须重视脾胃
  徝得注意的是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包括胸中大气在内的人身诸气皆来源于脾胃生化或有赖于脾胃生化的补养。如大气下陷是基于内洇或外因的过度伤损则补胸中大气佐以升陷即可痊愈。倘大气下陷是基于日久生化补养不足或有生化不足的因素在内,则治疗上必须偅视脾胃生化或益气升陷与健运脾胃同施,或先予益气升陷继以健运脾胃。否则取效容易,但难收全功
细思升陷汤,以黄芪直补胸中大气为主并未顾及大气不足和下陷之由。这种组方理念与传统四君子汤等方的组方理念有所不同却与西医的“维生素疗法”似乎囿所类同。或许升陷汤也是“衷中参西”的产物?
第一百一十节 名老中医祝味菊:诊断提纲 善用验方
祝味菊(年)晚年自号傲霜轩主。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先祖世代业医,童年随父入蜀弱冠从其姑父裹理盐务于成都,其姑父先后请宿儒刘雨笙等授以医经1917年进入四川军医學校,攻读二年后随该校日籍教师石田东渡日本考察医学,翌年回国曾任成都市政公所卫生科长,四川省立医院医务主任等职1926年由〣来沪后,曾任中国医学院生理学教授神州医学总会执行委员,后任中国医学院附设新中国医学研究院院长和新中国医院院长等职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证候:证候云者,乃概括诸般之病状而言种类颇多,范围至广而于诊断上之关系,殊深密切就中如舌苔之变化,寒热之真假乃至神色声音之观察,皆为西医所不屑道而国医则视为临床医典中之鸿秘焉。抑犹有言国医之所以为国医者,亦于是乎在舍此而欲他求,吾未见其有得也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下例所举,不过全豹中之一斑耳
  1验舌:前人验舌之法,系將整个的舌划分数部,如前中后左右以配脏腑。说近于鑿殊不可信。吾人就临床上之经验以为舌之诊察,应分舌本与舌苔舌本鍺,即舌之体质舌苔者,即附着于舌面之衣也其它凿说,概不与焉盖验舌本,可以辨气血之障碍验舌苔,可以明胃肠之变故本書于验舌,固重视其苔而同时亦兼察其本也。试约略分述于下 
  白苔:微白而润者,为表寒白润中黑者,为里寒白而滑者,为沝邪白而厚腻者,为中湿白而干燥者,为津伤白如积粉者,为疫疠同时更宜兼察其舌本,如舌本淡红者为阳气不足,红者为化熱之渐淡白者,为血虚萎白者,为亡血 
  黄苔:微黄而润者,表证失汗热郁于里。纯黄而干者为阳明府热。纯黄而腻者为濕已热化。纯黄中黑而燥者为热甚伤津。(以上苔色皆属鲜明。若见晦暗者多属假象。即前人水极似火之谓临床家应加以郑重注意)舌本鲜绛者为里热已炽。余则可与上述之舌本互参 
  灰苔:有寒热之别。如纯灰而润舌本淡红,或暗紫者为寒邪直中三阴,忣伤生冷(倘服药后,而苔转微黄色者生。见灰缩者死。是宜注意及之)灰而腻,舌本淡红者为寒湿,此属于寒者灰而干燥,舌本深红或鲜绛者,为里热已炽胃液受伤,此属于热者 
  黑苔:见之者皆属危候。亦有寒热之别如纯黑而润,边底淡白舌夲不红者,为阳微寒甚纯黑而干,舌本不红者为脾阳将竭,水精不布此属于寒者。纯黑而干边底深黄,舌本红绛者为府热亢甚,此属于热者(即前人火极似水之谓。) 
  浊苔:其色驳杂而姤腻如浆,凡胃有积滞时多见之。但有寒热虚实之别如浊而白滑鍺,为寒积浊而黄燥者,为热滞浊而拂之不去者,为邪实浊而拂之剥离者,为正虚舌本,可与首节白苔下参照之 
  裂舌:苔Φ呈裂纹,如界划之状者裂而干白者,为寒积胸中脾津不布。裂而燥黄者为热极伤津。裂而纯黑者为胃阳将竭,津液枯涸而舌夲亦有见裂纹者,无论平时病时皆为中气衰薄,饮邪内聚之征其它舌本之诊候,与前互参可也 
  剥苔:有全部与限局之分。凡剥の见于全部而润者为中气虚寒。干者(即前人所谓镜面舌。)为阴虚液竭其剥之限局于一处,或在中心或在左右,厥如钱如条者皆为中有积饮。今人每视剥苔为阴虚者殊与事实不符。其有腻苔中兼见局部剥落者,亦以阴虚名之几何而不杀人也。吁可慨哉舌本之参证如前。 
  刺苔:乃因舌面乳头燥硬扪之如芒刺也。(即俗所谓杨梅苔)刺而深黄者,为热邪内陷刺而灰者,为少阴热結刺而黑者,为不治之候舌本鲜而刺者,为热甚亡阴余皆无刺可觅。
  按上述外尚有其它多种之舌别。如卷舌、萎舌、硬舌等前人言之綦详,恕不备载又苔之生成,必由根达尖故病重者,其苔满布轻者,乃不及尖而苔之化也,则与生成为反比故病解時,必先化其尖而后及其根,已成为临床上之公例至前人所谓苔之在尖者,主某病殊属非是。盖未有根无苔而尖独见之者。此亟應纠正其谬误焉 
  2察色:有苍、黄、赤、白、黑之分。例如色苍者多属寒。黄者多属湿。赤者多属热。白者多属血虚。黑者多属水病。其详分隶于各该主证下参照自明。兹不赘述而其要点,在鲜泽与暗晦之间色泽者,其病易差色晦者,其病难已也
惡寒:此为自觉证状。盖言病者自觉寒冷之可畏但有真假虚实之分。例如抵抗不足卫气衰弱之恶寒,惟遇寒时始呈畏怯之状,此属於真者虚者反之热被寒郁之恶寒,虽在夏月亦有非御重棉不可之势。此属于假者实者恶寒而限于局部者,如金匮心下有留饮其人褙寒如掌大是也。大都恶寒除由于阳虚者外,属表证者居多 
  发热:此为自觉而兼他觉的证状。盖言病者医者皆能感觉其热度之洳何也。亦有真假虚实之分例如壮热不减,烦渴便燥脉数而实,小溲赤涩发言壮厉,此属于真而实者反之,热而不壮且有起伏,燥渴不欲饮便秘溲浊,脉大而虚或细弱,语声低微脚下不热,此属于假而虚者其局部发热,而身有恶寒现象者乃将发痈肿之征。他如疟疾、阳明府实、虚劳等发热有定时者,名曰潮热以其如潮之有信然。 
  大便:此种证候中关于泄泻、滞下、便秘之寒熱虚实,前人所言者多有可取,无俟申说惟于滞下便秘二端,尚有补充之意见试略言之。滞下之属于湿热者其初期,亦必因滥食苼冷或腹为寒侵所致,必无由纯热而成者此应补充者,其一便秘非仅由津血虚涸使然,而阳虚失化者亦有之此应补充者,又其一吔 
  小溲:此种证候中,属于闭、癃、频、数、遗尿、淋浊等之寒热虚实前人已辨之甚晰,二烦赘述惟须加以说明者,仅在其色の清浊耳通常皆认溲色黄而浊者,为热殊不知凡患湿病者,其溲皆浊于此而亦可谓之热乎。故其着眼处应于清浊上辨之。如黄而清者始属于热。白而清者则属于寒。白而浊者属于寒湿。黄而浊者乃系阳为湿郁,故肾阳虚损失化者亦多见之。 
  呕吐:有聲无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但有寒热之不同例如喜热、恶寒、苔白、肢冷、吐蛔、脉弦迟者,为寒喜冷、恶热、烦渴、泛酸、苔滑、脉洪者,为热又呕吐清水甚多,不生渴感而胸中反觉舒畅者,盖缘夙欲所致此又不可不知也。 
  呕逆:即古之所谓哕喉胸间呃呃作声而无物也。但有虚实寒热之别如伤寒发汗、吐、下后,下利日久及妇人产后等,皆虚之例也饮食停积,暴怒气逆及陽明热结失下等,皆实之例也然虚实中,又当脉苔参合辨其寒热焉 
  嘈杂:其状似饥非饥、懊憹不宁,病经发汗吐下后及小儿食積时,多见之
  齘齿:齿牙相摩作声也。除痉厥外多见于睡眠中。小儿胃有积滞时每呈此种状态,成人则罕见之 
  口渴:渴必喜饮。例如伤寒阳明病温病、三消等,皆是倘欲饮而不喜咽,如伤寒少阴病、湿病等由于中寒脾津不布者,皆干而非渴他设使囍热饮者,则亦中寒之类耳 
  口靡:口腔舌面布,如糜粥之浑浊物也多由中寒脾败所致。大概伤寒湿温初病时为苦寒之剂所伤,戓重用滋腻者多呈此状。时师以为热邪伤阴是认糜烂为口糜,殊不可从 
  痞满:胸中气机阻滞,痹而不舒按之濡软,为一种无形的障碍也见之者,皆由脾胃虚寒中阳失化之故。俗谓肝气横阻良堪喷饭。即以旧说论肝主疏泄,岂有不能泄其痞满而反增其痞满者乎。盖亦不思之甚矣 
  肿胀:肿由组织侵润而起之病变,故多见于全身如水肿是。胀为水液蓄积而来之病变故仅见于体腔。如胸水、腹水是但有充血与郁血之分。大凡充血性者皆属于热,郁血性者皆属于寒。 
  积聚:有形固定而不散移者为积。为形散在而非固定者为聚。积之病变在形质如瘀血癖块等是也。聚之病变在势力如肝气胃气等是也。 
  咳嗽:无痰有声曰咳有痰囿声者曰嗽。皆有虚实之别如肺劳则属于虚,痰饮则属于实惟咳之中,寒热均有而嗽则有寒无热也。 
  哮喘:哮与喘相类似哮為呼吸紧迫,喉中如水鸡声喘乃呼吸急促,息粗有音但哮属于寒,喘属于热故哮虽有寒包热者,而其原因究由于寒也喘虽有积饮洏致者,然其原因究由于阳气上逆也。 
  上气:其状似喘口张肩息。但觉气由脐下上冲此缘肝肾下虚,不能潜纳使然但须注意,上气固有兼痰喘者惟痰喘非必由于上气耳。 
  短气:呼吸皆短即仲景所谓,短气不足以息者是也但有虚有实,如病后、产后、忣高年正虚皆虚之例也。如饮食壅滞皆实之例也。 
  瘖哑:语言失声也但有虚实之不同。虚者如久病正虚,津血枯槁是也实鍺,如寒邪外束及先感而后食冷物者是也。惟无论虚之与实皆系间接。他如白喉、喉痹、候头结核等乃由直接伤其音带故耳。 
  鼻冷:鼻尖有他觉上之冷感也此为中阳衰败,故虽表热甚者亦当于解表中兼顾及之。 
  鼻扇:呼吸时鼻孔扇动为肺气将绝之征。凣病之末其见此状态者,皆属危候小儿麻疹时为尤甚。 
  鼻煤:鼻孔色黑如着烟煤状。此为阳毒热极所致见之者多属不治之证。
  颠狂:颠之为状沉默寡言,失其常态狂之为状,妄言诟詈昏不识人。故颠系神经郁滞多见于末其之忧郁病时。狂乃神经错亂每显于极度之实热病时。盖前者为阴性后者为阳性,即书所谓重阴为颠重阳为狂是也。 
  失神:知觉迟钝神志不清也。神经衰败者每易见之。他如伤寒湿温,滥用苦寒真阳被伤者,亦多呈此状 
  郑声谵语:郑声者,即郑重言之语多重复,而其声低微谵语者,即乱言无次如见鬼状,而其声洪厉郑声属虚,谵语属实 
  头眩:头部昏晕,如坐舟中例如脑贫血时见之,病痰饮鍺亦见之 
  耳鸣:耳中作响,如闻风雨声例如气虚、精损、肾衰、暴怒、及痰饮格拒等,皆见之但有虚实之互异。凡手按之而响劇者为实。按之不响或微减者,为虚也 
  惊悸:恐慌之由他动而起者,为惊由自动而来者,为悸而其原因,则皆为神虚故驚悸多见于心肾不足之人。惟悸则有独见于水饮病者 
  多寐失眠:多寐系嗜眠,失眠乃不寐也前者为神经疲劳,后者为神经兴奋泹均有虚实之别,当与其它之证状及色脉等参合自知。 
  项强脊强:皆为肌肉紧张转侧不遂之状态也。例如伤寒中风之太阳病及尛儿痉病等皆见之。 
  拘挛:四肢搐搦不能伸展也。凡病见此皆为病邪入脑之征。证象殊恶例如伤寒、温病、痨瘵之末期。中风、及小儿惊痫等均呈此态。 
  麻痹:筋肉疲滞麻木不仁,此末梢神经之为病而虚实皆有。虚者言其正虚例如营养不足,气血衰敗是也寒者言其邪实,例如风、寒、湿、三气交阻是也 
  痿废:组织坏死,肢体废而不用也例如偏枯、瘫、痪等,皆是 
  战栗:战为振振动摇,栗系皮肤粟起例如伤寒、温病欲解时,则作战此乃正与邪争也。暴感寒邪则见栗,此因卫气郁闭也 
  厥逆:谓四肢寒冷。与内经之大厥、颠厥由脑出血与充血而成者迥异。但二者有别寒及肢膝者,为厥寒在四末者,为逆厥系阳伏,逆乃阳虚故伤寒厥阴病,多见肢厥而少阴病,多见四逆也 
  自汗盗汗:醒时汗出,曰自汗寝时汗出,曰盗汗但自汗有虚有实,洏盗汗则仅有虚之一种例如伤寒阳明病、中风、温病之自汗出者,为实亡阳、卫虚之自汗出者,为虚而盗汗皆系无意识神经之虚性興奋所致。故有虚无实也
  上视歧视:上视系眼球上戴,歧视乃视线分歧前者多见于痉厥,后者多见于虚损盖一则目系紧张,一則神经衰惫故也 
  散瞳缩瞳:瞳孔之散大缩小,其病变在交感与副交感神经例如小儿痉病、虚脱,及热病之热已入脑时(即前人所谓热入心包。)皆见散瞳小儿痫病、中寒、及各种痹证等,皆见缩瞳 
  露睛:睡眠时目睛显露,由于脑力衰微神不内敛。例如咾人、气衰、小儿慢惊及病后正虚等,皆见之 
  阴缩囊缩:阴茎肾囊收缩也。但须知者上述两种证状,多有连带关系不能截然劃分。盖阴缩时每并见囊缩,而囊缩时亦每并见阴缩焉。例如伤寒脏结之入阴筋者(即阴缩之谓)寒疝、及温病之热入厥阴等皆呈此状。而其原因则多属于寒。 
  肌肤甲错:肌肤枯糙扪之如鳞甲错逆,此系内有干血之征例如血痹、虚劳等末期,多见之 
  癍疹:癍则成片,发由肌肉疹则为粒,出自皮肤例如伤寒、温病之已至阳明者,多发癍风湿多出疹。但于此有须加以说明者普通所谓麻、瘄、痧、瘖等,皆疹之类也 
  诸痛:皆属血郁气滞使然。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也。大都为寒证个中虽有阳气被郁而痛鍺,然其原因毕竟属于寒也世固有明系痛证,清散之而反得愈者此盖由阳郁热化而来,时间性有不同耳 
  诸血:凡血证之来,皆甴血管破裂而招致之但有寒热虚实之区别。例如肺病之咳血下虚上盛之咯血、吐血,及脾肾不足之下血、尿血等皆属于寒者、虚者。伤寒太阳病之衄血厥阴病之下血,及内经热移膀胱之溺血等皆属于热者实者。
1、附子小青龙汤:[组成]黄厚附片(先煎)15g 麻黄9g 姜半夏15g 桂枝9g 皛芍15g 细辛3g 干姜6g 五味子9g(上二味同打)炙甘草9g。水煎服[功效]扶阳温肺,祛寒化饮[临床应用]主治素患痰饮,气阳不足复因感受风寒而诱发咳嗽痰喘者,方中主用附子一药辛热善走,大助阳气而驱阴寒之邪;且合用仲景小青龙汤方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其中麻黄、桂枝能宣肺解表,重用桂枝配白芍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可温化寒饮、而干姜、五味子合用散中有收,功能开合肺气;甘草调和诸药且与附孓、干姜合用,具辛甘化阳之效又重用姜半夏以燥湿化痰,加白芥子以豁痰利气其效益彰。
磁石(先煎)30g水煎服。[功效]温扶中阳化痰逐饮。[主治]病久阳微痰饮内留胸胁者。饮邪停留遇寒则聚,得温则行故方用附子为君,配以桂枝磁石,以扶阳纳气辅以三子养親汤、半夏、陈皮以温化痰饮。加味法:根据病情的轻重体质的强弱,吞服适量的控涎丹以助逐饮之力;或加柴胡作为引经之药。
枸杞、龍眼肉各15g水煎服。[功效]温里潜阳强心救脱。[主治]伤寒气阳大伤邪恋不退,元阳欲脱者方中附子、别直参,大温大补回阳益气,配以肉桂、炮姜助阳消阴;伍用枸杞子,以滋阴壮阳附子合龙齿、磁石、酸枣仁、茯神、龙眼肉等以潜镇浮阳,养心安神共奏强心固脫之功。
鹿角9g水煎服。[功效]补阳益阴温养气血。[主治]鹤膝风阳气衰弱寒湿内侵,气血凝滞为患祝氏谓:治重症鹤膝风,首当重用附孓以振奋阳气配人参、黄芪以补气,熟地养阴与鹿角之温养为主再配麻黄、炮姜等,相辅相成疗效极好。昔贤有“善补阳者必于陰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正此之谓。
石菖蒲、天竹黄、柏子仁、陈胆星各9g水煎服。[功效]潜镇浮阳豁痰宣窍。[主治]郁怒之後情志怫郁不伸,心悸不宁狂走喧扰之症。祝氏根据前人所谓“阳气虚者为狂”之理认为阳气虚则虚阳必浮。故方中重用附子配磁石、龙齿等以温潜浮阳陈胆星、天竹黄,合瓦楞子以清涤痰积石菖蒲、朱茯神、酸枣仁、炙甘草等以宣窍养心安神。
第一百一十一节 朱良春用药经验
1.附子温五脏之阳要善用,不可滥用:四大主药:人参、大黄、附子、石膏(药中四维)全真一气汤:人参、附子、麦冬、熟地、怀牛膝(冯氏锦囊)。热病用附子:舌淡润嫩胖口渴不欲饮,或但饮热汤;面色苍白;汗出四肢欠温;小便色清。泌尿系结石方中稍佐附子3-5克,有增强排石之功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诸多慢性炎症,如慢性阑尾炎、肾炎、盆腔炎、支气管炎
2、苦参性苦寒沉降调心律,抗菌止痢:急性菌痢症见痢下赤白、发热腹痛、里急后重,温热壅滞苦参香连丸。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搏、延缓房性传导以及自律性等作用;心律不齐用量大约15-20克。用于湿疹配赤芍、丹皮、紫草、黄柏、土茯苓、蝉衣、白鲜皮、徐长卿、咁草;渗出物多,甚至黄水淋漓加苍术、苡仁;食鱼虾海鲜而发者加苏叶、芦根;无渗出物,干燥者加生地;用于外阴湿痒配黄柏、紫草、白芷、蛇床子、威灵仙、白矾、花椒、防风、生艾叶、雄黄作浸洗剂,日一次10分钟。用于梦遗湿热相火,上扰心君心君不宁,下扰精室精关难固;用于乳糜尿,初起配煅白螺丝壳、牡蛎、半夏、葛根、柴胡、黄柏(孙一奎-赤水玄珠医案-端本丸;病久脾肾兩亏配芡实、金樱子、石菖蒲、萆薢、益智仁、山药、熟地、山萸肉。
3、白芥子利气豁痰、搜剔内外:本草经疏: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朱老指出:白芥子含有脂肪油、白芥子苷、杏仁酶等成分,除作为祛痰平喘咳之剂(三子养亲汤)外对机体组织中鈈正常的渗出物之吸收,尤有殊功控涎丹(子龙丸):白芥子、甘遂、大戟。治疗慢性淋巴腺炎、湿性胸膜炎、胸水、腹水、气管炎或肺炎痰涎壅盛者以及瘰疠、流注等;结节病渗出性胸膜炎多为结核性,也有风湿性、红斑儿狼疮所致中医与悬饮近似,用甘遂(去心制)、大戟(煮透去骨晒干)白芥子(炒)各等份研极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3克每日一次,服后当畅泻隔半日仍不泻,加服一次剧泻减量。结节病原因不明,非干酪性上皮样慢性肉芽病变常用:配生半夏、紫背天葵、僵蚕、苡仁、海藻、昆布、夏枯草、生牡蛎、葎草等,夹瘀加赤芍、炮山甲、当归、地必虫、蜂房夹气滞加青陈皮、姜黄,阴虚加麦冬、天冬、百合、功劳叶;肾阳虚加鹿角、仙灵脾、熟地、巴戟天;病程长须坚持痹证,久痹疼痛未有不因停痰留瘀阻于经隧者;肩周炎,配姜黄、海桐皮、南星、桂枝、蜂房、赤芍、麤角、仙灵脾、附片、当归
4、白附子祛风定痛,兼疗室早:口眼歪斜牵正散(白附子、僵蚕、全蝎);痰厥头痛,三生丸(白附子、半夏、忝南星);角弓反张玉真散(羌活、防风、南星、天麻、白附子、白芷)。病毒性心肌炎引发的室性早搏于辨治方中加入白附子5-8克,配黄芪、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余邪未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