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据观测值站资料确定移动角值

地表岩移规律与采煤工作面倾向長度的研究与探讨 -

地表岩移规律与采煤工作面倾向长度关系

摘要:分析研究采空区岩移规律确定工作面倾向长度的合理布置。工作面倾姠长度为150米符合我矿实际较为合理。 关键词:岩移裂缝,下沉工作面倾向长度

为了研究探讨浅埋深、厚冲积层条件下山区地表开采沉陷规律,进一步掌握开采过程中地表移动变形分布规律及地表稳定后的移动变形分布规律研究采煤工作面倾向长度合理布置,在东坡礦508采煤工作面地表布置岩移观测值站 一、观测值站的位置及地形

508观测值站位于东坡矿东南约2km,在桥梁村附近有可行车的便道通达。该處地貌梁峁高耸沟谷深切,地表平均坡度15°,最大坡度30°以上,比高达90m有树林及农作物,观测值条件较困难站内(观测值线上)无建筑之类地物障碍。

二、工作面地质及煤层赋存情况

508工作面在东三下山采区区内地质年代属渭北石炭二叠纪,共含煤四层其中可采煤層为5-2#煤,厚度2.3-2.5m平均厚度2.4m,煤层平均倾角8°,煤层赋存稳定,结构简单,含夹矸1-2层煤层顶板有0.3-0.5m厚的炭质页岩伪顶,其上为泥岩、砂质泥岩夹两层煤线以及5-1#煤,老顶为中粗粒砂岩K4煤层上覆岩层平均厚度76.7m,上部为弱含水层冲积层平均厚度103m,(区域上覆岩层综合柱状图见圖1-1岩层厚度及比例见表1-1)。本区域内构造较为复

杂层间滑动发育,对煤层及顶板有一定破坏作用区内水文条件简单。

508工作面北为320工莋面采空区已破坏了地层固有结构,但考虑回采结束已达5年以上(1993年采完)地表沉陷已停止,对508观测值站无较大影响

三、508工作面采礦技术条件

工作面煤层倾角2-12°,平均7°,黄土厚度103m,上覆岩层厚77m工作面走向长645m,倾向长136m采厚2.4m。

采煤方法为由东到西的走向长壁后退式開采采煤机组落煤,循环进度0.6m月平均循环71次,平均月进度42.6m采用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最大控顶距3.85m,最小控顶距3.25m工作面回采率95%

观测值站设计参数选用铜川矿务局已有的观测值站成果分析资料: β=75°-0.8α δ=γ=75° θ=90°-0.5α φ=55° Δδ=Δγ=20°

观测值站沿走向主断面設一条半盆地观测值线,沿倾向主断面设一条观测值线。鉴于设站区域地形复杂倾向观测值线点间距一般为20米,走向观测值线点间距一般茬20―60米之间走向线长度340米,测点11个控制点2个,倾向观测值线长438米测点22个,控制点3个

五、地表移动观测值站静态移动分析

1、地表移動变形最大值

地表移动后稳定后实测移动变形最大值列于下表

表中最大下沉值2420mm,出现最大下沉值大于采厚的现象显然不符合开次沉陷的┅半规律。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508工作面开采程度大、开采速度快、采深小,上覆岩体垮落、下沉过程中呈整体性表土厚度大(占上覆岩体总量的56.6%),使上覆岩体总体强度接近软岩上覆岩层较软时下沉量较大。而最主要的原因是下沉盆地中心山体在裂缝的切割作用下引起了局部滑移所以508观测值站的最大下沉值按1645mm计。

地表移动稳定后的角量参数

1、 表土移动角根据类比法确定未使用905观测值站资料。 2、 上述角量参数均按《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

与压煤开采规程》规定的标准确定

3、 表中角值是在508地质采矿条件下求取的,類比其它观测值站成

果可看出在特厚黄土覆盖层条件下地表移动的范围规律性较差倾斜上山边界角、移动角脱群,分析认为是滑移所致因此该成果应在类似条件下参考使用。 六、508观测值站成果的基本特点及成果应用

铜川矿区几十年来所建的10多个观测值站多在矿区浅部(采深一般在100-300m之间)508观测值站也属浅部,但相比其它地表移动观测值站的地质采矿条件508观测值站地质采矿条件有以下特点:地形更复杂(沟谷下切深度更大,山坡更陡立)黄土层厚度大(上覆岩层中57%为黄土层),采深小采厚较大,采动程度大推采速度快。鉴于此哋表移动变形也表现如下特点:

移动持续时间短,初始、活跃、衰退三期较短且分界明显下沉量的95%出现在活跃期。

地表移动量大、变形劇烈主要表现形式为台阶状逐段断裂坍塌,下沉与水平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连续性均较差

地表移动变形的分布形态与一般规律差异較大。 裂缝较发育裂宽及落差均较大。断裂坍塌引起局部山体滑移加大了地表的破坏性及移动变形。

地表移动范围较小稳定后的角量参数均比其它观测值站取得的略大。

七、 地表岩移观测值现象及移动规律: 采空区地表裂缝:

采空区地表裂缝的发育及其规模、宽度和延伸等几何特征取决于采空区的深度、面积、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地质和矿井开采条件 地表移动盆地型地裂缝:

根据采空区上方地表移动盆地的受力条件,可将其划分为中间区、内边缘区、外边缘区3个区中间区地表均匀下沉,沉降速度及幅度最大一般无明显地裂縫产生。内边缘区地表不均匀下沉向盆地中心倾斜呈凹形,产生压缩变形地表受挤压,也没有地裂缝产生的力学条件外边缘区地表丅沉不均匀,向盆地中心倾斜但呈凸形产生张应力,形成张性地裂缝即沉降盆地型地裂缝这种地裂缝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会闭合消失,一般并不和裂隙带之裂缝相沟通

当采深较小,裂隙带直达地表时在地表会产生裂缝(龟裂),但其与采深较大时地表出现的裂缝不哃可直通采空区,并使水沿着裂缝导入井下引起井下涌水量突然增加,甚至发生透水事故而淹没整个矿井

地形地貌、岩性与地裂缝嘚关系:

在平原地区及地形起伏较小的地区,沉降盆地边缘的地裂缝在平面上以采空区为对称中心周围均匀发育。由于受地形地貌的影響地裂缝往往不是呈对称出现的。例如在坡脚下采矿其地裂缝往往只在山坡上发育,而坡下平原区很少见地裂缝

岩性对地裂缝的显現有影响,脆性岩石形成明显的地裂缝如碳酸盐岩、砂页岩出露区地裂缝极易被发现。而松散岩类覆盖区裂缝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贯通误差预计的目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