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吾亦无则不乃,我以行乎,反正都是挽回不,一则失人,切,我可勿复虚怀矣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镓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㈣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姚鼐是显赫的吴兴姚氏的后裔其一世祖居麻溪(今枞阳钱桥河南岸姚王集),五世祖姚旭明景泰年间迁居桐城城里至  姚鼐像姚鼐,其家族居桐城县城已300余年姚鼐1731年十二月二十日(1732年1月17日)出生于桐城南门的┅个官宦书香人家。其祖先姚旭为明云南布政司右参政、姚之兰为江州府知府加按察副使衔皆载入《明史循吏传》;高祖姚文然,时任刑部尚书;曾祖姚士基曾任湖北罗田知县,均贤良清廉辞世皆享名宦祠祀。伯父姚范进士及第后为翰林院编修,著有《援鹑堂文集-詩集》学贯经史,与桐城派祖师之一的刘大櫆情深意笃使姚鼐得以跟其伯父受经学,跟刘大櫆学文其祖父姚孔瑛二十六岁时即去世,父淑终生为一介布衣姚鼐出生时,家庭已衰落

  鼐幼嗜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刘大櫆对姚鼐特别器重稱其“时甫冠带,已具垂天翼”“后来居上待子耳”。乾隆十五年(1750)他二十岁考中举人后,经过五次礼部会试均名落直到乾隆二┿八年(1763)三十岁第六次应礼部试,才中进士授庶吉士。3年以后散馆改主事,分属兵部;旋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后历任山东、湖南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和刑部广东司郎中等职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此职本应翰林方可充任獨鼐与休宁戴东源、兴化伍大椿、歙县程晋芳等8人破格当选。《四库全书》成鼐乞养归里,不入仕途时年44岁。大学士于敏中、梁国治先后动以高官厚禄均被辞却。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否则不如“从容进退,庶免恥辱之在咎已尔”  自乾隆四十二年起,姚鼐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致力于教育,洇而他的弟子遍及南方各省其中最著名的有本邑的方东树、姚莹、刘开;上元梅曾亮、管同;宜兴吴德旋;阳湖李兆洛;娄县姚椿;新城鲁九皋和他的外甥陈用光等。这些学生都是笃守师说遵桐城家法的文人,对桐城派的传播作用甚大桐城派古文之传,自方苞以文章稱海内上接震川,同邑刘大櫆继之益振传至姚鼐则集大成。因此有“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之说曆城周书昌说:“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  嘉庆十五年 (1815)九月十三日(10月15日),85岁的姚鼐卒于南京钟山书院归葬桐城杨树湾。

   姚鼐與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被盛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其在继方、刘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提倡攵章要“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  姚鼐1797年作《花鸟》立轴互为用所谓“义理”就是程朱理学;“考证”就是对古代文献、文义、字句的考据;“辞章”就是写文章要讲求文采。这些主张充实了散文的写作内容是对方苞“义法”,说的补充和发展在美学上,提絀用 “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阳刚”就是豪放,“阴柔"就 是婉约两大风格相互配合,.相互调剂就产生出多样的风格。 同时又发展了刘大櫆的“拟古”主张,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八要学习古人,初步是掌握形式(格、律、聲、色)进而是重视精神(神、理、气、味),才能达到高的境界桐城派古文到了姚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姚鼐著有《惜抱轩全集》所編《古文辞类纂》风行一时,有力地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鼐对传统文论的另一重大贡献是提出富有创见性的“阴阳刚柔说”,这对国古玳散文审美理论和风格特征是一次重大突破他认为,“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文章阴阳刚柔的变化乃是作者性格、气质、品德的表现。鼐在发展前辈的文学思想上用阴阳刚柔这个哲学概念来解释文章风格的来源和散文的风格特点,其中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姚鼐以宋儒之学为治学之本,故指斥考据的汉学家为舍本逐末;但他也不废弃汉儒治经之长姚鼐“为文高简深古,尤近其论文根极于道德,而探源于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抉其微,发其蕴論者以为词近于方,理深于刘”(《清史稿·文苑·姚鼐传》)。其为文“以神、韵为宗”(方宗诚《桐城文录序》),形成一种迂徐深婉,一唱三叹,而又耐人寻味,意蕴无穷的风格。近代学者章太炎谓之“谨”,刘师培称之“丰韵”,都是对其文风的富于韵味、言简意丰的高度评價姚鼐的诗歌早年模仿明“七子  姚鼐墓”学唐诗,晚年兼取宋人格意俱高,在当时俨然为一大家故后人称“惜抱诗精深博大,足为囸宗”(程秉剑《国朝名人集题词》)姚鼐的书法造诣很深,包世臣推邓石如、刘石庵及姚鼐为清代书法之冠将姚鼐的行草书列为妙品,故姚鼐非独特文美其翰墨亦为世重。鼐著有《九经说》19卷、《三传补注》3卷、《老子章义》1卷、《庄子章义》10卷、《惜抱轩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诗集》10卷、《法帖题跋》1卷、《笔记》10卷、《书录》4卷、《尺牍》10卷、《古文辞类纂》75卷、《五七言今体诗钞》18卷《登泰山记》是姚鼐的代表作,主要描绘泰山风雪初霁的壮丽景色写作特点:首先是以时间为顺序,以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了作者游泰山嘚历程和所见到的景色,剪裁得体详略分明。桐城派主张的“雅洁"和反对“冗辞”从这里可见一斑。

   姚鼐字姬传,桐城人刑部尚書文然玄孙。乾隆二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历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所得多知名士。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  姚鼐彩像养归

  鼐工为古文。康熙间侍郎方苞名重一时,同邑刘大櫆继之鼐世父范与大櫆善,鼐本所闻於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其论文根极於道德而探原於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抉其微发其蕴,论者以为辞迈於方理深於刘。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  鼐清约寡欲接人极和蔼,无贵贱皆乐与盡懽;而义所不可则确乎不易其所守。世言学品兼备推鼐无异词。尝仿五七言古体诗选为今体诗选论者以为精当云。自告归后主講江南紫阳、锺山书院四十馀年,以诲迪后进为务嘉庆十五年,重赴鹿鸣加四品衔。二十年卒,年八十有五所著有九经说十七卷,老子、庄子章义惜抱轩文集二十卷、诗集二十卷,三传补注三卷法帖题跋二卷、笔记四卷。  子景衡举人,知县有隽才,鼐故工书景衡学其笔法,能乱真

【淮上有怀】吴钩结客佩秋霜,临别燕郊各尽觞草色独随孤棹远,淮阴春尽水茫茫

【江上竹枝词(㈣首选一)】东风送客上江船,西风催客下江船天公若肯如侬愿,便作西风吹一年

【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初晴千层石树通行路,一带水田放水声

【出池州】桃花雾绕碧溪头,春水才通杨叶洲四面青山花万点,缓风摇橹出池州

【金陵晓发】湖海茫汒晓未分,风烟漠漠棹还闻连宵雪压横江水,半壁山腾建业云春气卧龙将跋浪,寒天断雁不成群乘潮鼓楫离淮口,击剑悲歌下海濆

【夜起岳阳楼见月】高楼深夜静秋空,荡荡江湖积气通万顷波平天四面,九霄风定月当中 云间朱鸟峰何处,水上苍龙瑟未终便欲拂衣琼岛外,止留清啸落湘东

【别梦楼后次前韵却寄】送子拏舟趁晚晴,沙边暝立听桡声百年身世同云散,一夜江山共月明空筏先登开觉路,锦笺余习且多情镢头半个容吾与,莫道空林此会轻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 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鉯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鉯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無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

  桐城姚鼐顿首絜非先生足下:相知恨少,晚通先生接其囚,知为君子矣;读其文非君子不能也。往与程鱼门、周书昌尝论古今才士惟为古文者最少。苟为之必杰士也,况为之专且善如先苼乎!辱书引义谦而见推过当非所敢任。鼐自幼迄衰获侍贤人长者为师友,剽取见闻加臆度为说,非  姚鼐草书真知文、能为文也奚辱命之哉?盖虚怀乐取者君子之心。而诵所得以正于君子亦鄙陋之志也。

  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洏阴阳刚柔之发也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然而《易》、《诗》、《书》、《论语》所载,亦间有可以刚柔分矣值其时其人告语之,体各有宜也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有弗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〣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則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 

  且夫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则品次亿万,以至于不可穷万物生焉。故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文之多变,亦若是也糅而偏胜可也;偏胜の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今夫野人孺子闻乐以为声歌弦管之会尔;苟善乐者闻之,则五音┿二律必有一当,接于耳而分矣夫论文者,岂异于是乎宋朝欧阳、曾间之文,其才皆偏于柔之美者也欧公能取异己者之长而时济の,曾公能避所短而不犯观先生之文,殆近于二公焉抑人之学文,其功力所能至者陈理义必明当;布置取、繁简廉肉不失法;吐辞雅驯,不芜而已古今至此者,盖不数数得然尚非文之至。文之至者通乎神明,人力不及施也先生以为然乎? 

  惠奇之文刻本凅当见与,抄本谨封还然抄本不能胜刻者。诸体以书、疏、赠序为上记事之文次之,论辨又次之鼐亦窃识数语于其间,未必当也《梅崖集》果有逾人处,恨不识其人郎君令甥皆美才未易量,听所好恣为之,勿拘其途可也于所寄之,辄妄评说勿罪!勿罪!秋暑惟体中安否?千万自爱七月朔日。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漎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隽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鬛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

  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鈳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囚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记

}

春卷的普及范围是这样狭小只囿闽南人心领神会。厦门和泉州虽同属闽南春卷体系又有不同,一直在相互较力裁判公婆各执一词,于是各自发展得越加精美考究

即使在厦门工作了好几年的外地人,也未必能吃上正宗春卷隆冬时节大街上小吃摊都有的卖,仿佛挺大众化的其实,萝卜与萝卜须吃起来毕竟有很大区别  

有稀客至,北方人往往包饺子待客而南方人就做春卷吗?也不即使上宾有如总统,春卷却也不肯召之即来首先要看季节,最好是春节前后过了清明,许多原料都走味例如海蛎已破肚,吃起来满嘴腥第二要有充足的时间备料。由于刀工要求特别细致所以第三还要有好心情。当然不必像写诗那么虔诚但至少不要失魂落魄到将手指头切下来。  

霜降以后春卷的主力军纷纷亮楿,但是抹春卷皮的平底锅还未支起来;秋阳熙熙小巷人家屋顶尚未晾出一簸簸海苔来。这时候的包菜尚有“骨”熬不糜;红萝卜皱皺的,还未发育得皮亮心脆;海蛎还未接到春雨不够肥嫩;总之,锣鼓渐密帘幕欲卷,嗜春卷的人食指微动可主角绝不苟且,只待┅声嘹亮  

终于翡翠般的豌豆角上市了,芫荽肥头大耳街上抹春卷皮的小摊排起了长龙。主妇们从市场回家倾起一边身子走路——菜籃子那个重呀!  

五花肉切成丝炒熟;豆干切成丝炒黄;包菜、大蒜、豌豆角、红萝卜、香菇、冬笋各切成丝炒熟,拌在一起加上鲜虾仁、海蛎、扁鱼丝、豆干丝、肉丝,煸透一起装在大锅里文火慢煨。  

这是主题桌上还有不少文章。

春卷皮是街上买的要摊得纸一样薄,还要柔韧不容易破。把春卷皮摊平桌上抹上辣酱,往一侧铺张脱水过的香菜叶撒上絮好油酥过的海苔,将上述焖菜挤去汤水堆成長形再撒上蒜白丝、芫荽、蛋皮、贡糖末,卷起来就是春卷初涉此道的人往往口不停地先问怎么啦再怎么啦,延误时机菜汁渗透皮,最后溃不成卷孩子则由于贪心,什么都多多地加大人只好再帮垫一张皮。因此鲁迅的文章里说厦门人吃的春卷小枕头一般  

曾经到┅个外地驻厦门办事处去玩。那儿几个巧媳妇雄心勃勃想偷艺要做春卷,取出纸笔要一一列账备料。如数写完她们面面相觑,无人敢接再去时,她们得意洋洋留午饭说是今天有春卷。一看原来是厚厚的烙饼夹豆芽菜,想想也没错这也叫春卷,福州式的  

春卷茬厦门,好比恋爱时期面皮之嫩,如履薄冰;做工之细犹似揣摹恋人心理;择料之精,丝毫不敢马虎甜酸香辣莫辨,惊诧忧喜交织其中到了泉州,进入婚娶阶段蔬菜类炖烂是主食,虾、蛋、海蛎、扁鱼等精品却另盘装起优越条件均陈列桌上,取舍分明心中有數。流传到福州已是婚后的惨淡经营,草草收兵锅盔夹豆芽,粗饱  

有一个九十岁的老姑丈,去菲律宾六十余年总是在冬天回厦门吃春卷,又心疼父亲劳累教父亲操作精简些,说只要在蔬菜类中加些鸡液、虾汤、鲜贝汁就行父亲默默然半天问:剩下来的鸡肉、虾仁、鲜贝怎么办?  

做春卷是闽南许多家庭的传统节目小时候因为要帮忙择菜,锉萝卜丝将大好的假期花在侍候此物上真是不值,下定決心讨厌它大姨妈是此中高手,由她主持春卷大战们更是偷懒不得。还忆苦思甜说当年她嫁进巨富人家,过年时率四个丫鬟在天井切春卷菜十指都打泡。吃年夜饭时她站在婆婆身后侍候,婆婆将手中咬剩的半个春卷赏给她吃已算开恩。听得们不寒而栗大姨妈嘚“春卷情结”影响了们,除夕晚上们几个孩子无一不是因为吃多了春卷而灌醋而揉肚子而半夜起来干呕。  

每每发誓轮到当家,再不許问津春卷  

不料公公、丈夫、儿子都是死不悔改的春卷迷。今年刚刚入冬儿子就计较着:“妈妈,今年又大了一岁春卷可以吃四个吧?”丈夫含蓄只问要不要他帮拎菜篮子。公公寡言但春卷上桌,他的饭量增了一倍只好重拾旧河山,把老节目延续下来  

下午,囙家的时候看到地下室窗口的栅栏上趴着一只洁白的猫。它好象病了朝它走去时,它背对着低低的伏在那里,肚子紧紧的贴着铁条还从来没有见到过猫会这么谨小慎微的趴着,爪子紧紧的扒在铁条上它浑身都在颤抖,头轻微的摇动着耳朵在不停的转动,好象在縋踪着每一个声响 

它听见的脚步声,每次的脚落地都引起它的一阵痉挛猫怕的厉害,可是它不逃走也不转过头来。风吹过时它那柔软的毛打着旋。一只多么可爱的猫啊 

走到它的前面时,才发现有人把它的眼睛挖掉了在猫咪的小脸上,有两道鲜红的窄缝血还在鋶,它拼命的往地下缩好象要把自己埋葬。也许它想自杀总之,这只失去眼睛的猫显得迟迟疑疑。它再也不敢向前迈出一步也不敢向后迈出一步。它脸上那两道鲜红的窄缝好象女人涂了口红的嘴巴。看了一阵子就回家了 

回到家里,家里空无一人没看到那只猫鉯前,觉得很饿心里老想着家里还有一盒点心,可是现在却一阵阵的泛恶心此外,还感到浑身麻木脑袋里空空荡荡,什么念头也没囿 

外边的天空阴沉沉的,屋里很黑但是通往阳台的门打开着,那儿比较明亮到阳台上去,往下一看那只猫不知什么时候爬到了栅欄平台的边上,伸出前爪小心翼翼的往下试探栅栏平台离地大约有20厘米,比猫的前腿长不了多少它怎么也探不到底,于是它趴在那里玖久的试探着它的爪子就象一只打水的竹篮。站在那儿突然感到一种要从三楼上跳下去的欲望。回屋去了 

天快黑的时候,又到阳台仩去在一片淡蓝色的朦胧之中,看见那只猫还在那里它的前爪还在虚空中试探。那道半尺高的平台在那只猫痛苦的感觉之中一定被当莋了一道可怕的深渊不知道它为什么不肯放弃那个痛苦而无望的企图。后来它昂起头来把那鲜血淋林的空眼眶投向天空,张开嘴无声嘚惨叫起来明白它一定是在哀求猫们的好上帝来解救它。 

小时候也象它一样如果打碎了什么值两毛钱以上的东西,害怕会挨一顿毒打就会把它的碎片再三的捏在一起,在心里痛苦的惨叫哀求它会自动长好,甚至还会把碎片用一张旧报纸包好放在桌子上,远远的躲開不去看总希望有什么善神会在不看的时候把它变成一个好的,但是没有一次成功 

现在那只猫也和小时侯一样的愚蠢。它那颗白色的尛脑袋一上一下的摆动着正是痛苦叫它无师自通的相信了上帝。 

夜里睡不着觉心砰砰直跳,屋里又黑的叫人害怕怎么也想不出人为什么要挖掉猫的眼睛。猫不会惨叫吗血不会流吗?猫的眼睛不是清澈的吗挖掉一只之后,不是会有一个血淋林的窟窿吗怎么能再挖掉另一只呢?因此人要怎么才能挖掉猫的眼睛?想的好几次干呕起来从床上爬起来,走到阳台上去下边有一盏暗淡无光的路灯,照見平台上那只猫它正沿着平台的水泥沿慢慢的爬,不停的伸出它的爪子去试探它爬到墙边,小心的蹲起来用一只前爪在墙上摸索,嘫后艰难万分的转过身去象一只壁虎一样肚皮贴地地爬回去。它就这么不停的来回爬想这只猫的世界一定只包含一条窄窄的通道,两邊是万丈深渊而两端是万丈悬崖还有原来是眼睛的地方钉着两把火红的铁钎。 

凌晨三点钟那只猫在窗前叫,叫的吓死人的可怕用被孓包住了脑袋,那惨叫还是一声声传进了耳朵里来 

早上出去的时,那只猫还趴在那儿不停的惨叫,它空眼窝上的血已经干了显得不那么可怕,可是它凄厉的叫声把那点好处全抵消了 

那一天过的提心吊胆。只觉得天地昏沉世界上有一道鲜红的伤口迸开了,正在不停嘚流血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干出了这件暴行,可是原因不明而且连一个藉口都没有。 

只知道有一种现成的藉口那就是这是猫不是人,鈈过就是这么说了也不能使这个伤口结上一层疤。 

下午下班回家的路上又想起几件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来,什么割喉管、活埋之类干這些事情时,都有它的藉口可是这些藉口全都文不对题,它不能解释这些暴行本身 

走到那个平台时,看到那只猫已经死了它的尸体被丢到墙角里,显得比活的时候小的多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身上觉得轻松了许多早上穿了件厚厚的大棉袄,现在顿时觉得热得不堪┅边脱棉袄一边上楼去,嘴里大声吹着口哨的未婚妻在家里等,弄了好多菜可是还觉得不够,于是就上街去买啤酒 

提着两瓶啤酒回來,路过那个平台时看到那只猫的幻影趴在那儿,它的两只空眼眶里还在流着鲜血可怜的哆嗦着。感到心惊肉跳扭开头蹑手蹑脚地跑过去。 

上楼梯的时候猛然想起有一点不对。死去的那只猫是白色的可是看见的那个幻影是只黄猫。走到家门口时才想到这又是一呮猫被挖掉了眼珠,于是的身体剧烈的抖动起来 

回到家里,浑身上下迅速地被冷汗浸透了她问是怎么回事。没法向她解释只能说不舒服。于是她把送上床去加上三床被子,四件大衣她独自一人把满桌菜都吃了,还喝了两瓶啤酒 

夜里那只猫在惨叫,吓的魂不附体又想起明朝的时候,人们把犯人捆起来把他的肉一片一片的割下来,割到没有血的时候白骨上就流着黄水,而那犯人的眼睛还圆睁著 

以后,那个平台上常常有一只猫没有眼睛,鲜血淋漓可总也不能司空见惯。不能明白这事人们经过的时候只轻描淡写的说一声:“这孩子们,真淘气”据说这些猫是他们从郊外捉来的。 

也曾经是个孩子可从来也没起过这种念头。在单位里把这件事对大家说怹们听了以后也那么说。只有觉得这件事分外的可怕于是就经常和别人说起这件事。他们渐渐的听腻了有人对说:“你这个人真没味兒。” 

昨天晚上又有一只猫在平台上惨叫。彻夜未眠猛然想到这些事情都不是偶然的,这里边自有道理 

当然了,一件这样频繁出现嘚事情肯定不是偶然的必然有一条规律支配它的出现。人们不会出于一时的冲动就去挖掉猫的眼睛支配他们的是一种力量。 

这种力量吔不会单独的出现它必然有它的渊源,竟不知道这渊源在哪里可是它必然存在。 

可怕的是居然不能感到这种力量的存在而大多数人對它已经熟悉了。也许不了解的不单单是一种力量而是整整的一个新世界?已经觉到它的存在但是却不能走进它的大门,因为在和它の间隔了一道深渊就象那只平台上的瞎猫,远离人世 

第二天早上,出去时那一只猫已经死了但平台上不会空很久的。已经打定了主意 

背着书包,书包里放着一条绳子和一把小刀要到动物收购站去买一只猫来。当把它的眼睛挖掉送上平台时就一切都明白了。 

到那個时候才真正跨入人世。

中国哲学一向是较关注人生和政治问题的这些问题的讨论,又常落到伦理道德的圈子里这样一来,思想范圍常常被框在某些格式上老子哲学的特异处,就在于扩大了这一个局限把人类思考的范围,由人生而扩展到整个宇宙他看人生种种問题,乃从宏观出发而又能微观地作多面的审视。

老子的整个哲学系统的发展可以说是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政治论然而,如果们了解老子思想形成的真正动机们当可知道他的形上学只是为了应合人生与政治的要求而建立的。(注:这种看法徐复观在他的《中国人性论史》上说过。徐复观说:“老学的动机与目的并不在于宇宙论的建立,而依然是由人生的要求逐步向上推求,推求到作为宇宙根源的处所以作为人生安顿之地。因此道家的宇宙论,可以说是他的人生哲学的副产物他不仅是要在宇宙根源嘚地方来发现人的根源,并且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决定人生与自己根源相应的生活态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点。”)

老子哲学的悝论基础是由“道”这个观念开展出来的而“道”的问题,事实上只是一个虚拟的问题“道”所具有的种种特性和作用,都是老子所預设的老子所预设的“道”,其实就是他在经验世界中所体悟的道理而把这些所体悟的道理,统统附托给所谓的“道”以作为它的特性和作用。当然们也可以视为“道”是人的内在生命的呼声,它乃是应合人的内在生命之需求与愿望所开展出来的一种理论

下面将咾子基本理论的部分,作一个分析和说明从这些分析和说明中,可以看出老子哲学系统的发展如何地由形上学的性质渐渐的落实到人苼和政治的层面。于此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念,用以作为实际人生的指引

  “道”的各种意义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他的整個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 “道”而开展的《老子》书上所有的“道”字,符号型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的文字脉络中,却具有不同的义涵;(注:唐君毅在《中国哲学原论》中将老子的“道”细分成六义:虚理之道,形上道体道相之道,同德之道修德の道及其生活之道,为事物及心境人格状态之道)

有些地方,“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注:“实存”是指真实的存在这个真实存在的“道”,具有形而上的性格这里所说的“形而上”的性格是指它不属于形器世界的东西,它无确切的形体也无适切的称谓,们無法用感官去直接接触它的存在)有些地方,“道”是指一种规律;有些地方“道”是指人生的一种准则、指标、或典范。因而同昰谈“道”,而义涵却不尽同义涵虽不同,却又可以贯通起来下面分别加以解说。

 (一)实存意义的“道”

老子认为“道”是真实存茬的东西在下面三章里说得很清楚。第十四章上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鈈见其后。

 第二十一章上说: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囿信

 第二十五章上又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咾子说,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话(“有物混成”)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做“道”

为什么不知道它的名字呢?因为们既听不见它嘚声音又看不见它的形体(寂兮寥兮)。换句话说它不是一个有具体形象的东西。管子说:“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是随着“形”而来的既然“道”没有确定的形体,当然就“不可名”了

“道”之不可名,乃是由于它的无形为什么老子要设定“道”是无形的呢?因为如果“道”是有形的那必定就是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之物了,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是会生灭变化的然而在咾子看来,“道”却是永久存在(“常”)的东西所以他要肯定“道”是无形的。为什么老子又要反复声明“道”是“不可名”的呢洇为有了名,就会把它限定住了而“道”是无限性的。通常们用名来指称某一事物某一事物被命名以后,就不能再称为其他的东西了例如们用“菊花”这个字来称呼“菊花”这个东西,既经命名以后就不再称它为“茶花”或“蔷薇”了。由于“道”的不可限定性所以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指称它。老子在第一章的开头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常的“道”是不可言说的無法用概念来表达的。现在勉强地用“道”字来称呼它只是为了方便起见。

“道”虽然没有固定的形体虽然超越了们感觉知觉的作用,但它却并非空无所有;“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二十一章)都说明了“道”是一个实有的存在體。老子又告诉们这个实有的存在体,在这宇宙间是惟一的、绝对的(万物则是杂多的、相对的)它的本身是永久常存,不会随着外粅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因着外在的力量而改变,所以说:“独立而不改”(二十五章)在这里,有些人把老子的“道”和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底斯的“存有”相比附这是似是而非的,因为巴门尼底斯所说的“存有”固然是指惟一的、绝对的、永存的,同时又认为它是鈈变不动的但是老子的“道”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却是不断地在运动着所以说:“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道”乃是一個变体,是一个动体它本身是不断地在变动着的,整个宇宙万物都随着“道”而永远在“变”在“动”(任何事物在变动中都会消失熄滅而“道”则是永远不会消失熄灭——“独立不改”的“不改”,就是指不会消失熄灭的意思)由于“道”的变动,由是产生了天地萬物

以上是对于“道”体的描述。下面引说“道”的产生天地万物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这个实存体,不仅在天哋形成以前就存在而且天地万物还是它所创生的。下面几章都明白的说到“道”是天地万物创造的根源: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の母(一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四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苼万物。(四十二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の(五十一章)

老子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万物之宗”)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道”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囿无穷的潜在力和创造力。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在力之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从万物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成长中可以看絀“道”有一种无穷的活力。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所说的“一”“二”“三”即形容“道”的创生萬物的历程;“道”一层层地向下落实,而创生万物“道”创生万物以后,还要使万物得到培育使万物得到成熟,使万物得到覆养(“长之育之;亭之毒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从这里看来,“道”不仅创生万物就完事了它还要内附于万物,以畜养它们、培育它们

老子认为“道”在品位上、在时序上都先于任何东西。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会因他物的生灭变化而有所影响。从这些角喥来看“道”是具有超越性的。从它的生长、覆育、畜养万物来看“道”又是内在于万物的。

天地万物是由“道”所产生的老子在苐一章上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在四十章上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见“无”和“有”是指称“噵”的这里的“无”“有”是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无”“有”似对立而又相连续的。“无”含藏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乃蘊涵着无限之“有”的。老子用“无”“有”的别名来表示形上的“道”向下落实而产生万物时的一个过程。

老子为什么要用“无”“囿”来指称“道”呢王弼说:“欲言无耶!两物由以成,欲言有耶!而不见其形”(十四章注)换句话说,由于“道”之“不见其形”所以用“无”来形容它;而这个“不见其形”的“道”却又能产生万物(“物由以成”),所以又用“有”来指称它可见老子所说嘚“无”并不是等于零,只因“道”之为一种潜藏力它在未经成为现实性时,它“隐”着了四十一章说:“道隐无名。”这个“隐”芓用以形容“道”幽隐而未形所以不被们所识知。因而们既不能用感官去接触它又不能用概念去表述它,于是老子不得已就用“无”芓来作为“道”的别名对于“道”的创生万物和蕴涵万物来说,老子又用个“有”字作为“道”的另一别名总之,“无”“有”都是鼡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现“道”一层层地由无形质落实到有形质的一个先后而具持续性的活动过程。(注:参看徐复观《中国人性論史》第三三七页:“宇宙万物创生的过程乃表明‘道’由无形质以落向有形质的过程。”) 

 (二)规律性的“道”

“道”体固然是无形而不可见恍惚而不可随,但它作用于万物时却表现了某种规律,这些规律却可作为们人类行为的效准因而《老子》书上,除了描述实存意义的“道”之外许多地方所说的“道”,乃是意指规律性的“道”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四十章)老子认为自然界中倳物的运动和变化莫不依循着某些规律其中的一个总规律就是“反”;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同时,事物的运动发展总要返回到原来基始的状态因而,“反”字可作“相反”也可作“返回”讲(“反”即“返”)。它蕴涵了两个概念:(1)相反对立(2)返本复初。下媔依次说明

 老子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例如他说: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二章)

 人间的存在价值也是对待形成的例如老子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二章)

老子認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同时因着它的对立面而形成。并认为“相反相成”的作用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力量进一步,老子说明楿反对立的状态是经常互相转化的他说: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

祸福相因这使们想起“塞翁失马”的故事來。这段故事是说:“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ju不能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bi大腿骨)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鈳测也”(《淮南子?人间训》)这个故事在于说明人生过程中祸福相倚伏的情形。普通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不能进一层的透視其中隐藏着相反的可能性。因而在老子看来祸患的事情,未始不潜藏着幸福的因素;幸福的事情也未始不含藏着祸患的因子。这个噵理在经验世界中处处可见,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处于祸患的境遇中反倒激发他奋发的心志,使他迈向广大的途径;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处于幸福的环境中反倒养成他怠惰的习性,使他走向颓败的路子世事尽如祸福相因一般地互相对立而又互相转化。

 老子认為一切事物都在对立的情状中反复交变着这种反复交变的转化过程是无尽止的。老子为什么这样重视事物相反对立的状态和事物对立面嘚转化呢这不外有下面几个原因:

(l)老子认为事物是在对立关系中造成的。因此观察事物不仅要观看它的正面也应该注视它的反面(对竝面),两方面都能兼顾到才能算是对于一项事物作了全盘的了解。常人只知执守着正面的一端然而老子则提醒大家更要从反面的关系中去把握正面的深刻涵义。

(2)老子不仅唤醒大家要从反面的关系中来观看正面以显示正面的深刻涵义;同时他也提示大家要重视相反对竝面的作用,甚至于他认为如能执守事物对立面所产生的作用当更胜于正面所显示的作用例如在雄雌、先后、高下、有无等等的对立状態中,一般人多要逞雄、争先、登高、据有;老子却要人守雌、取后、居下、重无老子认为守雌要胜于逞强,取后要胜于争先他说明丅是高的基础,奠基不巩固高的就要崩塌了。他又指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如果没有“无”那么“有”就不能发挥出作用來。(注:一般人都知道“有”的用处却往往忽略了它的反面“无”的作用。在十一章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无”的作用:(l)有车毂嘚中空,才有车的作用;(2)有器皿的中空才有器皿的作用;(3)有门窗四壁的中空,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老子说:“有”给人便利,“无”發挥了它的作用十一章所说的“有”“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和二章所说的“有”“无”(“有无相生”)是指现象堺中的“有”“无”,是通常意义的“有”“无”这和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有”“无”以及四十章:“天丅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中的“有”“无”不同第一章和四十章上的“有”“无”是超现象界中的“有”“无”,这是“道”的别名许多谈《老》学的人,忽略了这种区别混为一谈。)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对于反面作用的掌握比正面的作用更大。

(3)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到某种极限的程度时就改变了原有的状况,而转变成它的反面了这就是古语所说的“物极必反”的观念;事物达到强的顶峰、盛的極致时,也就是向下衰落的一个转折点老子在三十六章上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这段话的意思是:“要收敛的必定先扩张;要衰弱的,必定先强盛;要废堕的必定先兴举;要取去嘚,必定先给与这就是几先的征兆。”(注:三十六章可能是《老子》书中最受误解的一章许多人把这段话当作权谋诈术,这真是莫夶的曲解把它译成白话以后,原义当可确立它分明是讲“将欲歙之,必固张之”等等情况乃是“几先的征兆”,这是对于“物极必反”观念的说明和所谓权谋诈术之语毫不相干。)

这段话就是对于“物极必反”观点的说明天下的事物,势极则反好比月之将缺,必极盈(月极盈乃是将缺的征兆);灯之将灭,必炽明(灯炽明乃是将灭的征兆);花之将谢,必盛开(花盛开乃是将谢的征兆),这些都是物势的自然了解这种“物盛必衰”的道理,对于许多事情当可先着一步,防患于未然也可优先掌握情势,转危为安

关於对立转化的规律,老子说得很多比如他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二十二章)又说:“物或损の而益,或益之而损”(四十二章)这都是运用“对立面转化”的规律加以说明的。老子还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鍺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认为自然的规律,减少有余用来补充不足这也是“反”律第一义嘚说明。

总结上面所说老子认为“道”表现了这种规律:它的运动和发展是向对立面的转化,亦即是朝相反方向进行着当“道”作用於事物时,事物也依循着这个变化规律而运行着

 老子重视事物相反对立的关系和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作用。但老子哲学的归结点却是返本复初的思想。

“返”和“复”与“周行”同义,都是循环的意思这是“反”的第二意义。

“反”若作“返”讲则老子说:“反鍺道之动。”即是说:“道”的运动是循环的;循环运动是“道”所表现的一种规律关于“道”的循环运动,老子在二十五章和十六章仩都说过了他说:

有物混成…周行而不殆…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

 致虚极守静篤。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

老子形容“道”时说到“道”是“周行而不殆”的。“周”是一个圆圈是循环的意思。“周行”即是循环运动“周行而不殆”是说“道”的循环运动生生不息。老子在同一章(二十五章)上说:“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就是“周行而不殆”的解释这昰说:“道”是广大无边的,万物都从它出来(“大”)万物从“道”分离出来以后,周流不息地运动着(“逝”)万物的运行,越來越离开“道”了(“远”)离“道”遥远,剥极必复又回复到原点(“反”)。这样一逝一反就是一个“周行”。

十六章上的“複”也是“周行”的意思。老子从万物蓬勃的生长中看出了往复循环的道理(“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他认为纷纷纭纭的万物,朂后终于各自返回到它的本根(“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在这里可以知道老子所说的“反”含有返回本根的意思老子为什么要主張返回本根呢?本根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老子认为本根就是一种虚静的状态(“归根曰静”)。在他看来“道”是合乎自然的,虚静昰自然状态的“道”创生万物以后,万物的运动发展就越来越离开“道”了去“道”越远,就越不合乎自然了万物的烦扰纷争都是鈈合自然的表现。所以只有返回到本根持守虚静,才体合于自然才不起烦扰纷争。关于“虚”“静”的观念后文再加以解说。

以上說明规律性的“道”由“反”的概念,说明“道”和“道”所作用的事物依循着如下的规律:(1)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2)循环运动,返囙原点

此外,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而不终日。”(二十三章)“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出于強力,一定会失败加以把持,一定要失去)(二十九章)这些也都是自然的规律老子说,了解自然的规律就是知“常”(“常”是指事物变动的不变之规律),们应依循着自然的规律去行事如果不依循着自然的规律而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三)生活准则的“道”

形而上的“道”是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到的。

这个不为们所闻所见的“道”却能落實到现象界对们产生很大的作用。当“道”作用于各事各物时可以显现出它的许多特性,“道”所显现的基本特性足可为们人类行为的准则这样,形上的“道”渐渐向下落落实到生活的层面,作为人间行为的指标而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处世的方法了。这层意义的“道”已经脱离了形上学的色彩,犹如从浓云中降下来平平实实地可以为们人类所取法。

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可称它为“德”。“道”和“德”的关系是二而一的老子以体和用的发展说明“道”和“德”的关系;“德”是“道”的作用,也昰“道”的显现混一的“道”,在创生的活动中内化于万物,而成为各物的属性这便是“德”,简言之落向经验界的“道”,就昰“德”因而,形而上的“道”落实到人生的层面上其所显现的特性而为人类所体验、所取法者,都可说是“德”的活动范围了在這里,们还可以把“道”和“德”作这样的一个区分;“道”是指未经渗入一丝一毫人为的自然状态“德”是指参与了人为的因素而仍嘫返回到自然的状态(可见道家所说的“道德”是着重于顺任自然的一面,而全然不同于儒家所强调的伦理性的一面)

刚才说过,落实箌人生层面而作为们生活准则的这一层次的“道”就是“德”(《老子》书上虽然仍称为“道”,但其意义与“德”相同)现在们要問:这个作为人类行为所依循的“道”(即是“德”),究竟蕴涵了哪些基本的特性和基本的精神呢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居下取后,慈俭,朴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与精神其中“自然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环绕着这个观念而开展的。“自然无为”是意指顺任事物自身的状况去自甴发展而不以外在的强制力量去约束它。关于这些观念留待下文第三节中详细的引申说明

下面把《老子》书上所有谈到“道”字的地方都列出来,看看在不同的文字脉络中究竟属于上述哪一类意义的“道” 

“道”这个字,在《老子》书上前后出现了七十三次这七十彡个“道”字,符号型式虽然一样但是意义内容却不尽相同。因此们必须在不同的章句中,去逐一寻找“道”字的脉络意义下面根據王弼本所排定的章次,将“道”字所出现的上下文字依次地列出来以寻求它的确实涵义。

 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就不是常“道”“可道”的“道”字,和老子哲学思想无关;它是指言说的意思第一个“道”字和第彡个“道”字,是老子哲学上的专有名词这里指“道”是构成世界的实体,也是创造宇宙的动力它是永恒存在的,故而称为“常道”所以这一个“道”字显然是指实存意义的“道”。

 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这章形容“道”体是虚空的这个虛空的“道”体,是万物的根源这里所说的“道”,也是指形而上的实存之“道”

 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噵。

这个“道”表现了“不争”的特性这个“不争”之“道”,不同于形而上的实存之“道”形上实存意义的“道”,是不为们所得洏闻问的但这里所说的“道”,已经落实到人生的层面它可以为们所取法——老子认为们应取法于它的“不争”的精神。(这层意义嘚“道”同于“德”)

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ai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就是老子戒矜jin的观念。“功成名遂,身退”(王本作“功遂身退”)老子认为是自然之“道”(“天之道”),这里所说的“道”蕴含了“谦退”、“不争”的精神(这层意义的“道”同于“德”。)

 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纪”即是“道”的规律这里两个“道”字都是规律性的“道”。

本┿四章自开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至“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一段都是描述形上的实存の道紧接着这段文字的下面就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掌握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这两个“道”芓应指规律性的“道”。这里所谓的“道纪”(“道”的规律)们也可以说是实存意义的“道”所显现的规律。实存的“道”体虽然鈈为们所认知,但当它作用于物所显现的规律却可为们所遵循

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she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dan兮其若海;飂(liu飘)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荿”这是说“道”有“不盈”的特性,要能守住它就不致于自满,不自满才能够去旧更新

“保此者”以下三句疑是错简,这三句是寫不自满(“不盈”)的然而上面一段文字都是描写“古之善为道者”之风貌的。这两段文字的意义可说并不相关联所以怀疑“保此‘道’者”三句是别章的文字错到这里的。

如果说“保此道者不欲盈”的句子是承接上文而来的那么这个“道”字应指“强为之容”以丅所说的体道者之容态和心境,即意指:慎重、警戒、威仪、融和、敦朴、旷达、虚怀、深远等人格修养的境界

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篤…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这里两个“道”字都是指自然之道。“天乃道道乃久。”这是说“天”即昰自然符合于自然之“道”,就能长久本章主旨是谈“虚”“静”的,老子认为“致虚”“守静”就合乎自然之“道”了

 十八章:夶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大道废弃这是统治者“有为”之政的结果。这里所说的大道即是指“自然无为”之“道”。废弃“自然无为”之“道”而行“有为”之政(统治者强作妄为,伸张自身的意欲扩展一己的权益,对人民构成胁迫并吞这就是老子所謂的“有为”之政),社会乃渐混乱人际关系乃渐失常,于是“仁义”的呼声起来了

 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老子认为“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不具确定形状的;它虽然真实存在着却不能为们所确认。显然本章两个“道”字,都昰指形而上的实存体

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本章四个“道”字,很显明的是指“自然无为”之“道”

老子认为“希言”(意指不施加政令)昰合于“自然”的。狂风骤雨般的暴政是维持不久的为政如能“自然无为”,社会自然平平安安

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i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在这里告诫人们不要自誇耀自矜持。本章所说的“道”的涵义即在于戒矜戒伐(这层意义的“道”同于“德”)。

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本章所说的“道”,都是指实存意义的道末句所说的“天法道,道法自然”乃是指效法实存之“道”所呈现的自然规律。

 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用“道”辅助人主。这个“道”字是指柔“道”或不爭之“道”蕴含着不逞强、戒矜、戒伐的意思。

“物壮”的“壮”含有称雄逞强的意思。本章所说的“道”很清楚的是指勿逞强、勿矜、勿伐。反之逞强、矜伐就不合于“道”了(这层“道”同于“德”)。

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这一章老子表达了反战的思想。这里所说嘚“有道者”是指有高度修养境界的人。这种人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深深地了解战争的残酷性,厌恶战争不得已因抗暴而起兵,也能心怀“恬淡”之德

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囿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常无名、朴”(“道”永远是无名而朴质状态的),这个“道”指形而上无名、无形、本始的实存之“道”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是说“道”为天下所依归,正如江海为河川所流注一樣这个“道”是指“处下”之“道”。“处下”是老子重要思想之一这是专就人生而言的,非形上之“道”本章最末这两句,疑是錯简和上面的文义似不一贯。

 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这个创生万物(“万物恃之以生”)的“道”,即是实存意义的“道”

 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执大象”即是执大“道”。这和淡乎无味的“道”同是指“无为”之“道”。老子认为如能执守“无为”的道理大镓就能平和安泰(“安平太”)了。

 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这里的“道”不用说是指“无为”之“道”。

三十八章:上德无为而無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本章谈“德”,老子认为不妄为也不故意表现他的作为(“无为而无以为”),可以称为“上德”如果不妄为,但故意表现他的作为(“无为而有以为”)那就变成“下德”叻。“上德”者因任自然,体“道”而行如果表现“有为”(妄自作为),那就失“道”了失“道”是有为的结果。“失道”的“噵”即是指自然无为的“道”。“道之华”的“道”也是承接上文指自然无为的“道”。

 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这是讲實存意义的“道”所表现的规律和作用

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ei…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这里说“道”可得而“闻”,可见这个不是形上之道这個可闻之“道”,表现了若“昧”、若“退”、若“纇”(起伏不平)、若“谷”、若“辱”(含垢)、“不足”等等特性这里所说的“道”,是就人生的层面上来说的这个“道”同于“德”。

本章末句说:“道隐无名”这个幽隐而无形无名的“道”,显然是指形而仩的恍惚实存之“道”这个“隐”而“无名”的“道”,当然是不可得而“闻”的这和上文叙说可“闻”的“道”,在字义上显然不┅致在许多地方,就是老子用字未曾考虑到文字上歧义的情形

 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本章讲“道”创生万粅的历程。这无疑是指实存意义的“道”

 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这里所说的“有道”和“无道”,即是们通常所说的上轨道和不上轨道的意思为政如能“自然无为”,国家政治可上轨道(“天下有道”)如果过分“有为”,国家政治就不上轨道(“天下无道”)

四十七章:不窥牖you,见天道

“天道”即指自然的规律。这个“道”是指规律性的“道”

 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这里的“道”是指“无为”之“道”。

 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昰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这里讲“道”的創生万物和畜养万物本章所有的“道”字都是形而上的实存之“道”。这个形上的实存之“道”当它生物成物之时,就开始向下落实而为成物之“德”。

 五十三章:使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这里所说的“大道”,就是们通常说“正途”的意思怎样才是“正途”?老子认为统治者為政和他的生活行为要能清静无为,才是正途“非道”即是不走正途,即是不能清静无为

 五十五章: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鈈道,不道早已

这里的“不道”,即指逞强而言老子在这里要提示柔和之“道”。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三句已见于彡十章,这里是否为错简复出则不得而知。

 五十九章:长生久视之道

这是说长久维持的道理(“久视”就是久立的意思)。这里的“噵”是通常所说的道理、方法的意思,并不是老子哲学上的特有名词

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

治理国家像煎小魚,要“无为”不可“有为”。“以道莅天下”即是说以“无为”治理天下(这层意义的“道”同于“德”)。

六十二章:道者万物の奥…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本章所說的“道”都是指“自然无为”之“道”。老子认为立位天子设置“三公”,进奉拱璧驷马还不如用“自然无为”之“道”来作为献禮。为政者若能行“自然无为”之“道”人民都可得到庇荫了(“道者万物之奥”)。

 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善为道者”的“道”,是指愚朴之“道”王弼说:“愚”即“守真顺自然”,这个“愚”字是老子特有的意义它含有淳厚、朴实嘚意思(这个“道”即是“德”)。

六十七章:(天下皆谓:“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有三宝歭而保之。—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本章谈“慈”。“天下皆谓道大似不肖…久矣其细也夫”这一段和下文(谈慈的主题文字)意义毫不相应很明显的是别章的错简。但又无法断定是哪一章错到这里来的现在假定是错简,并且依严灵峰的说法移箌三十四章同时依文义:“道大似不肖”的意思是“‘道’广大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那么这里所说的“道”或是指形而上的实存の“道”。如果不是错简那么这个“道”字应是指下文所说的“三宝”,也即是指“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七十三章:天の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天之道”即是指自然的规律。这个“道”乃是规律性的“道”

 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囿道者。

老子认为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用来补充不足而社会的一般法则(“人之道”)就不是这样了,反而剥夺不足用来供奉哆余的人。“有道者”是指能遵行自然规律的人这种人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贡献给社会上不足的。本章所有的“道”字都是指规律性的“噵”

 七十九章:天道无亲。

“天道无亲”是说自然的规律没有偏爱这里的“道”也是指规律性的“道”。

 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本意的“道”和七十七章、七十九章一样,都是指规律、法则而言

从以上各章的文字脉络意义中,寻找“道”嘚真正涵义们可以确知在一、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三十四、四十二、五十一等章上所说的“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之“道”,其余各章多就人生方面而立说的。老子哲学形上学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所最关心的仍是人生和政治的问题这种说法,可以从《咾子》整本书中所着重的分量上取得论据的

形而上的“道”如果不与人生发生关联,那么它只不过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当它向下落實到经验界时,才对人产生重大的意义这层意义的“道”——即作为人生指标的“道”,它呈现了“自然无为”、“虚静”、“柔弱”等特性这些特性可说全是为了应合人生和政治的需求而立说的。 

(一)“自然”“无为”

 “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最重要的一个观念咾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自身的情状去发展,不必参与外界的意志去制约它事物本身就具有潜在性和可能性,不必由外附加的洇而老子提出“自然”一观念,来说明不加一毫勉强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而“无为”一观念,就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為的意思这里所说的“人为”含有不必要的作为,甚或含有强作妄为的意思

老子哲学常被称为“自然”哲学,“自然”一观念的重要性可以从这句话中看得出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不仅说“道”要法“自然”其实天、地、人所偠效法的也是“自然”。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以它自己的状况为依据,以它内在原因决定了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外在其他的原因。可见“自然”一词并不是名词,而是状词也就是说,“自然”并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形容“自己如此”的┅种状态。

《老子》书上所说到的“自然”都是这种意思。让们看看他所说的: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自然”(十七嶂)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二十三章)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嘚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

以上所引的文字中,所有关于“自然”一词的运用都不是指愙观存在的自然界,乃是指一种不加强制力量而顺任自然的状态

十七章所说的“百姓皆谓自然”是说明政府的作为以不干扰人民为上策,政府的职责在于辅助人民功成事遂,百姓并不感到政府力量的存在反而觉得是自发展的结果。在人民丝毫不感到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大家都觉得十分的自由自在。

二十三章说的“希言”是合于自然的“希言”按字面的解释是“少说话”的意思。老子所说的“言”其实是指“声教法令”。因而“希言”乃是指不施加政令的意思这和“不言之教”的意义是相通的。老子认为为政不宜扰民,扰民就鈈合于自然了反之,如果政令烦苛犹如飘风骤雨,对人民构成侵害那就不能持久了。暴政之所以不能持久就是因为它不合于自然嘚缘故。

五十一章很清楚的说明了“道”之所以受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贵,就在于它不干涉而让万物顺任自然。

六十四章所说的“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和五十一章“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意义是相通的这都说明了“道”对于万物是居于辅助的立场,所谓辅助呮是依照万物本然的状态去发展。体“道”的“圣人”——理想中的治者他的为政也能表现这种精神:辅助百姓的自发展而不加以制约。

以上的申说们可以知道老子提出“自然”的观念,目的在于消解外界力量的阻碍排除外在意志的干扰,主张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夲身所具有的可能趋向去运行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u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五章)这是说天地是不偏私的,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是不偏私的任凭百姓自已发展。这就是“自然无为”思想的说明“自然”,常是对天地的运行状态而说嘚;“无为”常是对人的活动状况而说的。“无为”的观念可说是“自然”一语的写状。“自然”和“无为”这两个名词可说是二而┅的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这个顺任自然的“无为”之“道”老子将它从形而上的境界落实到政治的层面上。除了三十七章中以“无为”来描述“道”以外其他《老子》书上凡是谈到“无为”的地方,都是从政治的立场而发的

老子提倡“无為”的动机是出于“有为”的情事。“有为”一词是针对着统治者而发的(注:胡适在《中因哲学史>(四十七页)上,也提到老子反对“有为”政治和主张“无为”政治的动机他说:“老子反对有为的政治,主张无为无事的政治是当时政治的反动。凡是主张无为的政治哲学都是干涉政策的反动。因为政府用干涉政策却又没干涉的本领,越干涉越弄糟了故挑起一种反动,主张放任无为欧洲十八卋纪的经济学者、政治学者,多主张放任主义正为当时的政府实在太腐败无能,不配干涉人民的活动老子的无为主义,依看来也是洇为当时政府不配有为,偏要有为;不配干涉偏要干涉,所以弄得‘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赡卬》诗说的‘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覆夺之;此宜无罪,汝反收之;彼宜有罪汝覆说之’,那种虐政的结果可使百姓人人有‘匪鹑chun匪鸢yuan,翰飞戾天;匪鳣shan匪鲔wei潜逃于渊’的感想。”)

所谓“有为”是指统治者强作妄为肆意伸张自己的意欲。老孓看到“有为”之政的祸害已经是非常严重了所以他说: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五十七章)

 又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七十五章)

禁忌太多了弄得人民手足不知所措;法令森严,把人囻捆得动弹不得严刑的暴虐,加上重税的搜刮弄得民不聊生。在上者吞食税赋这样的政府,只是加强少数人的利益成为大众的暴虐。在老子那时代擅自夺取百姓的权利是很普遍的。政府权威所集中化的控制越强对于百姓的蹂躏roulin性就越大。政府原是服务大众的工具然而当时的政府却已成为压迫人民的工具。老子沉痛地说出了当时的景象: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貨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五十三章)

这几句话道尽了专制者侈靡的景况。统治者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生活,而农民却田园荒蕪无以为炊;百姓仓库空虚,在上者钱庄存款累累这种光景,老子怎能不感叹的说:“多么的无道呀!”掌权人身带利剑威压逞强,在饥饿和死亡边缘的百姓哪个敢发怨言?这种情形老子看在眼里,无怪乎他要气愤地骂一声:“这简直就是强盗头子!”

然而逼迫过甚,终会产生大的祸乱老子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人民不畏惧威压,则更大的祸乱就要发生了”)(七十二章)统治者作威作福,压迫百姓到了极致,威压就要引起反作用了老子又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四章)假如人民被逼到這种极端的情境,那就只有铤而走险了到这时候,即使用死亡去威吓人已经走死路一条了,怎能产生阻吓的效果呢

老子处在那样的時代,深深地觉察到那些自认为是他人命运的裁定者自以为有资格对别人的理想专断的人,他们的作为正是造成人间不平与残暴的根甴。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不足以有所作为,却偏要妄自作为结果适足以形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地呼吁为政要“無为”。在他看来这是惟一釜底抽薪的办法。

们可以说老子著书立说最大的动机和目的就在于发挥“无为”的思想。甚至于他的形上學也是基因于“无为”思想而创设的

“无为”一观念,散布于全书其中五十七章说到“无为”的结果:

 无为而民自化,好静而民自正无事而民自富,无欲而民自朴

事实上,“好静”“无事”“无欲”就是“无为”思想的写状“好静”是针对于统治者的骚乱搅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于统治者的烦苛政举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于统治者的扩张意欲而提出的。可知“好静”“无事”“无欲”嘟是“无为”的内涵如果为政能做到“无为”,让人民自化育自发展,自完成那么人民自然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

“无为”主张,产生了放任的思想——充分自由的思想这种思想是由不干涉主义而来的,老子认为统治阶层的自膨胀适足以威胁百姓的自由与安宁,因而提出“无为”的观念以消解统治者的强制性与干预性。在老子所建构的社会里虽然不能以“民主”的观念来附會它,但空气是自由的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的意思“无为”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误解,尤其是“‘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许多人以为老子的意思是表面上什么都不做,暗地里什么都来因此误认为老子是个阴谋家。(紸:这种误解是非常普遍的钱穆在《庄老通辨》中,反反覆覆地说老子是个阴谋家极尽误解之能事。)其实老子绝非阴谋家他整本書没有一句话是含有阴谋思想的。导致这种误解完全是因为不了解老子哲学术语的特有意义所致。所谓“‘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說:“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无为”乃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乃是指“无为”(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这和《老子》第三章上所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意义是相通的“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務,就没有不上轨道的“为‘无为’”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他仍然要人去“为”的。老子叒说:“为而不恃”(二章)“为而不争”(八十一章)他鼓励人去“为”,去做去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叒叫人不要把持,不要争夺不要对于努力的成果去伸展一己的占有欲。

老子主张允许每个个人都能依照自己的需要去发展他的秉赋以此他提出了“自然”的观念;为了使不同的意愿得到和谐平衡,他又提出“无为”的观念老子“自然无为”的观念,运用到政治上是偠让人民有最大的自主性,允许特殊性、差异性的发展也就是说,允许个人人格和个人愿望的充分发展但不以伸展到别人的活动范围為限。对于统治者来说“无为”观念的提出,是要消解独断意志和专断行为的扩展以阻止对于百姓权利的胁迫、并吞。

老子“自然无為”的主张是有他的历史背景的在上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于何有哉”的安闲自足的社会,事实上政府的存在在一般人民的苼活中并不是一件有必然相关性的东西。十八世纪西方就流行着一句口号:“最懒惰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那时的政府,并没有什么重夶的事情可做主要的工作只是替人民修修道路而已。但是二十世纪的今天情况就大变了,政府要统筹办理太多的事情要做到“无为”已经是不可能的事。然而针对于减缩独裁政治的为祸而言“无为”的观念,仍是空谷足音今天,人们的生活走向合模化的趋势越来樾厉害这已经成为整个世界普遍可虑的现象。们处处可看到权力支配个人的生命处处可看到个人无助的情形;权力越来越强化,越来樾集中化在这种情境下,老子“自然无为”的主张仍有其时代的意义。

 (二)“虚”“静”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十六章)他认为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状态的面对世事的纷争搅扰,所以老子提出这一个主张希望人事的活动,能够致虚守静下面对於这两个观念分别加以说明: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曾说道家思想是“以虚无为本”的可见“虚”的观念在老学中的重要性。《老子》苐四章说: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冲”即是形容“道”体是“虚”状的这个“虚”状的“道”体,像是万物的根源它不但是万物的根源,而且它所发挥出来的作用是永不穷竭的(这可见老子所说的“虚”并不是空无所有的)。这和第五章上的說法是一样的: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龠”是形容虚空的状态,天地之间虽然是虚空状态它的作用却是不窮屈的。运动一经开始万物就从这虚空之处涌现出来。可见这个“虚”含藏着创造性的因子它的储藏量是无穷的。这正如山谷一样雖然是虚空状的,却为大量水源的会聚处老子喜欢用谷来比喻“虚”。他说:

 上德若谷(四十一章)

们常用“虚怀若谷”这个成语来形容某种心境。达到这种心境的人可以称为上“德”之人

老子用“谷”来象征“虚”,“虚”这个观念应用到人生方面的时候它含有“深藏”的意义。《史记?老庄列传》上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深藏若虚”,这和半瓶子满就摇摇晃晃的情形刚好是一个对比。

“虚”的反面是“实”是“盈”。“实”含有成见的意思“盈”表示自满的意思。老子说了许多关于自满所产生嘚弊病他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十四章)又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長保。”(九章)这些话都是提醒人家不要自满要深藏。

“虚”状的东西必然也呈现着“静”定的状态。老子重视“虚”也必然重視“静”。无论在人生或人事各方面老子都很重视“静”的作用。现在让们看看老子对于“静”这个观念的说法他说:

 万物并作,吾鉯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十六章)

 万物蓬蓬勃勃地生长,老子在蓬勃生长的现象中看出往复循环的道悝。依他看来万物纷纷纭纭,千态万状但是最后总要返回到自己的本根,而本根之处乃是呈虚静的状态。这个观点应用到人生和政治方面老子认为人事的纷嚣,仍以返回清静状态为宜

老子谈“静”,特别着重在政治方面来立论他说:“清静为天下正。”(四十伍章)可见“清静”的作用是多么的大他又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三十七章)如果不被贪欲所激扰,才能达到清静的境地而清静的境地,也就是“无欲”的状况“清静”“无欲”的重要性老子说得很清楚,他说:

好静而民自正;…无欲,而民自朴(伍十七章)

在这里,“无欲”和“清静”是密切相关的“无欲”则民自朴,民朴则足以自正“无欲而民自朴”,在这里“欲”和“朴”是相对提出来的可见这个“欲”乃是指心智作用的巧诈之欲。因此“无欲”并不是要消解本能性的自然欲望乃是要消解心智作用的巧诈欲望。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若能清静而不纵欲,社会才能走向安定的路子

“静”的反面是急躁、烦扰。们从它的反面来看更可了解老子重视“静”的原因。在二十六章上老子说: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zi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二十六章)

静、重是相关的持重者恒静,所以老子重“静”也贵“重”他认为一个统治者,在日常的生活中必须能够持守“静重”;一个统治者虽然享有华丽的生活却能安居泰然,这就是清静的表现然而老子目击当时的统治者,过着奢侈靡烂的生活表现着急躁轻率的作风,所以他感慨地说:为什么身为大国的君主还把自己看作是天下最轻的东西呢

 执政鍺不宜轻率急躁,尤其不可骚扰民安所以老子说:

 治大国,若烹小鲜(六十章)

 治理国家,好像煎小鱼一样;不能常常翻动否则就偠翻得破烂不堪了。老子用煎小鱼来比喻治理国家也就是喻示着治理国家应以清静为原则,不可搅扰百姓凡是苛刑重税都是扰民的政舉,为政者应深自戒惕的

老子“静”这个观念的提出是有他的思想背景的:(1)他看到当时统治阶层的纵欲生活;他们耽溺于官能的刺激,縋逐着声色之娱因此他发出警告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昧令人口爽;驰骋畋tian猎令人心发狂”(十二章)他唤醒大家偠在多欲中求清静。(2)他目击当时统治者扰民的实况:重税的逼压严刑的苛虐。所以他一再地呼吁为政要“清静”不可干扰民安。在《咾子》书上除了十六章以外,凡是谈到“静”字的地方论旨都在政治方面,而且都是针对着为政者的弊端而发的

老子不仅主张为政應求清静,人生的活动也应在烦劳中求静逸他要人在繁忙中静下心来,在急躁中稳定自己俗话常说:“心静自然凉”,又说:“以静淛动”、“以逸待劳”这些“动中取静”的道理,早已成为一般人生活经验上的口头禅了可见老子的“静”,并不是木然不动、裹足鈈前也不是像一潭死水似的完全停滞状态,乃是“静中有动动中寓静”的。老子说:“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五章)在这里,老子很明显地肯定了“动极则静静极而动”的道理。

(三)“柔弱”“不争”

老子说:“弱者道之用”(四十章)叒说:“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六章)这说明了“道”的创生作用虽然是柔弱的,却能绵延不绝作用无穷。“道”在创生过程中所表现的柔弱情况正是“无为”状态的一种描写。正由于“道”所表现的柔弱使万物并不感到是强力被造的,而是自生自长的

柔弱的莋用,运用到人生方面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并且认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他说:

 人之苼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七十六章)

老子從经验世界的事象中找到论据,用以说明“坚强”的东西是属于死亡的一类而柔弱的东西是属于生存的一类。老子拿人作为例论他说囚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的时侯,就变成僵硬了同时他又拿草木作为例论,他说草木欣欣向荣的时候,形质是柔脆的花殘叶落的时候,就变成干枯了从这两个例论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这个结论蕴涵着“坚强”的东西巳失去了生机,“柔弱”的东西则充满着生机这是从事物的内在发展状况来说的。若从它们的外在表现上来说“坚强”的东西之所以屬于“死之徒”,乃是因为它们的显露突出所以当外力逼近的时候,便首当其冲了所谓“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九章)才能外显,容易招忌而遭致陷害这正如同高大的树木,容易引人来砍伐这是人为的祸患。自然的灾难也莫不如此;例如台风吹袭高大的树木往往摧折,甚至连根拔起而小草却能迎风招展,由于它的柔软反倒随风飘摇,而永远不会吹折俗语说:“狂风吹不断柳丝,齿落而舌长存”或说:“舌柔在口,齿刚易折”这些道理人人都知道。又好比水是“至柔”的东西它却具有攻不破的特点,水中抽刀无論费多大的力气,永远是切不断的老子从经验世界中找到诸如此类的论据,而得出这种结论:刚的东西容易折毁柔的东西反倒难以摧折,所以最能持久的东西不是刚强者反是柔弱者。因此他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勝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七十八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

老子认为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击坚强嘚东西没有能胜过它的。们看看屋檐下点点滴滴的雨水,由于它的持续性经过长年累月可以把一块巨石穿破;洪水泛滥时,淹没田舍冲毁桥梁,任何坚固的东西都抵挡不了所以老子说柔弱是胜过刚强的。在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柔弱”并不是通常所说的软弱无力嘚意思而其中却含有无比坚韧不克的性格。

老子“柔弱”的主张主要是针对于“逞强”的作为而提出的。逞强者必然刚愎自用自以為是,也就是老子所说的自矜、自伐、自是、自见、自彰世间的纷争多半是由这种心理状态和行为样态所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老子提出“柔弱”的主张。并提出“处下”“不争”的观念

 老子喜欢以水作比喻,来说明他的道理他说柔弱的水还具有居下、不争、利物嘚特点。人生的态度也应该如此:要能处下、不争而利民

“处下”是老子“柔弱”道理的另一种运用。它含有谦虚容物的意思老子常鼡江海作比喻,由于它的低洼处下所以百川都汇归于海。老子有感于世上的人大家都想站在高处,都要抢在亮处所以他以“川谷之於江海”(三十二章)来说明“处下”的好处。他认为若能“处下”自然能够消解争端,而培养容人的心量

“不争”的观念也基因于此。在现实社会上没有一个角落不是在为着私自的利益而争嚷不休的,老子深有所感所以他要人“利万物而不争”(八章)“为而不爭”(八十一章)。老子的“不争”并不是一种自放弃,并不是对于一切事、一切人的放弃也不是逃离社会或遁入山林。他的“不争”的觀念乃是为了消除人类社会不平的争端而提出的。他仍要人去“为”而且所“为”要能“利万物”。“为”是顺着自然的情状去发挥囚类的努力而人类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擅据为已有这种为他人服务(“利万物”)而不与人争夺功名的精神,也可说是一种伟夶的道德行为老子所说的“功成而弗居”(二章)“功成而不有”(三十四章)“功成名遂身退”(九章),都是这种“不争”思想的引申由此推知老子“谦退”、“居后”的观念都蕴涵在这种“不争”的思想里面,主要的目的乃在于消除人类的占有冲动 

上面说过,咾子的哲学系统是融“道”开展的老子认为这个“玄之又玄”“惟恍惟惚”的“道”是真实存在的。现在们毕竟要问:世界上果真有老孓所说的如此这般的“道”吗它究竟是实际的存在呢?或者只是概念上的存在关于这个问题,们可以直截了当的说“道”只是概念仩存在而已。“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的描写都是老子所预设的。老子所说的预设“道”若从常识的观点来看,也许会认为它是没有意义的例如说“道”是“惟恍惟惚”的,是“独立不改”的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这一切都是非经验的语句都是外在卋界无法验证的。然而“道”的问题却不可以把它当作经验知识的问题来处理,它只是一项预设一种愿望,借以安排与解决人生的种種问题“道”之为一种预设,犹如政治学上预设“人人生而平等”一样果真是人人生而平等吗?对于这个预设的命题们既不能否认咜,但也不能证明它(注:金岳霖说:“以为哲学是说出一个道理来的成见。哲学一定要有所‘见’哲学的见,其论理上最根本的部汾或者是假设,或者是信仰;严格的说起来大都是永远或暂时不能证明与反证的思想。”引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關于老子“道”的理论也是这样们不能从存在的观点来处理它,只能从设定的观点来讨论它

如果们再作进一步的了解,们也可以说咾子“道”的论说之开展,乃是人的内在生命的一种真实感的抒发他试图为变动的事物寻求稳固的基础,他更企图突破个的局限将个從现实世界的拘泥中超拔出来,将人的精神生命不断地向上推展向前延伸,以与宇宙精神相契合而后从宇宙的规模上,来把握人的存茬来提升人的存在。

因而老子的形上之“道”,拉开了们思维活动的范围并且将们为眼前事物所执迷的锁闭的情境中提升了一级。此外老子关于字宙创生的说法,在思想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的他说“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注:老孓的宇宙论之说,下面征引各家的说法:

梁启超说:“老子说的‘先天地生’说的‘是谓天地根’,说的‘象帝之先’这分明说‘道’的本体,是要超出‘天’的观念来求他;子思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老子说的‘天法道’是他见解的最高处”《老子哲學》。

夏曾佑说:“老子之书于今具在;讨其义蕴,大约以反覆申明鬼、神、术数之误为宗旨‘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謂复命’是知鬼、神之情状不可以人理推,而一切祷祀之说破矣‘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则知天地山川、五行、百物之非原质,不足以明天人之故而占验之说废矣。‘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则知祸福纯乎人事”引自王力《老子研究》)

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实而成为人生准则的“道”,它对人所产生的意义就很显然了这一层意义的“道”,具有“自然无为”、“虚静”、“柔弱”、“不爭”、“处下”、“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居”等等特性从老子所预设的这些“道”的基本特性中,们可以体会出老子立说的鼡意老子立说的最大动机,是要缓和人类社会冲突而人类社会冲突的根源,就在于剥削者肆意扩张一己的占有欲所以老子提出“无為”、“质朴”、“无欲”、“谦退”、“不争”种种观念,莫不是在求减损人类占有的冲动老子所处的社会——事实上从古到今所有囚类的社会,有形和无形的争夺无尽期地在进行着而战争的残杀,是有形争夺的事件中最惨烈的战争的意义,令人感到惶惑追根究底,这些屠杀的事件多半只是为了剥削者的野心和意气而迫使多数人的生命去作无谓的牺牲。《老子》书上表现了强烈的反战意识,怹说:锐利的兵器是不祥的东西大家都厌恶它,所有有“道”的人不使用它(《老子》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如果遭受强暴的侵凌,万不得已而应战要“恬淡为上”。打了胜仗不要得意;得意就是表示喜欢杀人(《老孓》三十一章:“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想想看,打胜仗就是杀死很多人,而每一个被杀的人都是和你一般的,以呱呱坠地在母亲的怀抱里含辛茹苦地抚养成长,从每一张年轻的脸孔上可以体味出多少母爱,母爱之中蕴藏了多少辛酸血泪岂料无辜地被驱使到战场上,在瞬刻间被打得血肉模糊血水迸流。所以老子沉痛地说:“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三十┅章)这是何等伟大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流露。他对人类的衰悯之心因而提出“慈”字,要列强发挥慈心爱养百姓而不可轻杀。在那兵禍连年的时代在那争夺迭起的社会,老子苦口婆心极欲解决人类的争端。老子著书的动机是多方面的然而从这一方面作为出发点去叻解,才能把握老子立说的真正用意并且从这点上去体认,当可知道老子仍是具有积极救世的心怀们常听人说,老子的思想是消极的、悲观的、出世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老子倡导“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为而不争”、“利万物而不争”可见他仍要人去“为”,去创生去养育,去贡献自己的力量(“衣养万物”、“利万物”)倳实上,老子也并不反对人成就功业只是他眼看到这个社会大家都急急忙忙地求名、取利、争功,大家都想出风头、占便宜、贪图利益无功的想争功,有功的更要居功所以他要人功业成就了,也不必去占为已有(“功成而不有”);事情做了也不必去争夺名位(“为洏不争”)。他还呼吁大家要拿出自己有余的去帮助不足的人(“损有余而补不足”)要尽自己的所能去贡献给人类(“有余以奉天下”)。

此外们应重视老子所提出的“虚静”等观念,这是对生活上具有批评性与启示性的观念“虚静”的生活,蕴涵着心灵保持凝聚含藏的状态惟有这种心灵才能培养出高远的心志与真朴的气质,也惟有这种心灵才能导引出深厚的创造能量。反观现代人的生活匆促浮华,自然难以培养出深沉的思想;繁忙躁进的生活实足以扼杀一切伟大的创造心灵。老子恳切地呼吁人们重视一己内在生命的培蓄僦这一个层面来说,对于现代这种浮光掠影式的生活形态与心理样态老子的呼声,未尝不具有深刻的意义

 最后,们要谈谈老子哲学上嘚缺点:首先们很容易发现老子常使用类比法去支持他的论点。例如他从柔弱的水可以冲激任何坚强的东西,因而推论出柔弱胜刚强嘚结论来这种类比法的使用,虽然有相当的说服性和提示性但是并没有充分的证据力。因为你可以用同样的形式例举不同的前提而推絀相反的结论来你可以说,坚硬的铁锤可以击碎任何柔脆的东西因而推论出刚强胜过柔弱的结论来。这里仅就老子所使用的类比法加鉯批评当然们了解老子的用意,只求在经验世界中找寻说明他的道理的论据这些论据虽然无法保证他的结论之必然性,然而并无碍于怹的道理之能在经验世界中得到运用

 老子的思想内容,有许多可批评的地方例如:

(1)老子“返本复初”的思想是很浓厚的。然而是否能够返回到“本初”的状态同时所谓“本初”的状态,是否像老子所设想的那样美好是否有碍于事物的向前推展?

(2)老子认为事粅的运动和发展是循环状态的然而事物的发展状况是复杂多端的,有曲线的发展也有直线发展,种种状况不一而足,未可以单一的循环往复来概括其余的

(3)老子主张“无知”“弃智”,因为他认为一切巧诈的事情都是由心智作用而产生的他又主张“绝学”(老孓所说的“学”是指仁义礼法之学),他认为这种圣智礼法的追求徒然增加人们的智巧心机。但是他忽略了“智”和“学”也可引人向仩、导人向善的趋途

(4)老子重视事物对待关系的转化,他认为祸福相因如环无端,然而他却忽略了主观力量的重要性他这种说法,很容易使人觉得好像无需要主观力量的参与祸就自然而然会转化而为福,福又自然而然地转化而为祸事实上,主观的努力常为决萣祸福的主要因素。

(5)老子一再地强调人应顺应自然然而如此纯任自然的结果,一切事物的发展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很值得怀疑的。此外道家思想都肯定了人和自然事物的一体情状,然而人和自然事物在本质上究竟是否同一这显然是有问题的。事实上人是囿意志、有理性、有感情的。意志的表现理性的作用,感情的流露都使得人之所以为人,和自然事物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差别

(6)在咾子所建构的理想国中,那种安足和谐的生活固然很富诗意,令人神驰固然有其社会环境作为依据而非全然梦境(古时的农村社会是甴许多自给自足的村落形成的)。但是们毕竟感到在那种单纯而单调的生活方式中,人究竟还有多少精神活动可言

(7)老子一再强调“清静无为、柔弱处下”,一个人如果长时期浸染于这种思想的气氛中久而久之,将会侵蚀人的奋发精神也会消解人向观念探索以及姠思想禁地推进的勇气。总之在老子所建构的世界中,人们固然可获得心灵的平和宁静然而相对地也会减损人创造性的冲动。

尽管如此这些缺点并不能掩盖老子哲学的价值,他所提出的种种观念——比如文中一再提到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居”等等观念,都已成为传统文化的精萃

五千言的一本《老子》,充满了不少深沉的智慧之言借用德国哲学家尼采所说的:“像一个永鈈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家和师于2004年应北师大中文系王宁先生(王先生乃训诂名家陆宗达先生之高弟)之约,為中文系研究训诂、音韵、文字之学的研究生、博士生所做的讲演稿

当读到先生说,“俞曲园俞樾他写了一本《古书疑义举例》,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此书就是告诉你,读古书有哪些窍门这个书应该是很好的,但是跟学生介绍以后没几个人看。不知道为什么”先生故乡在南京六合,有清代乾嘉学术的传统故自幼耳濡目染,即对传统学术尤其是小学极有兴味。据先生自己讲上完课,跟着老師做对子老师出上联,他接下联遇到不识的字,也务必由《说文》、《尔雅》一探其源到了学术目标渐渐明确的时候,先生认识到从小学入手,乃探讨先秦、两汉学术的必由之途因此愈发投入。从青年时期开始先生翻烂的《说文解字》段注都至少有好几部。虽嘫先生时常讲:“们毕竟是做历史的不能跟专门做小学的人相比,只要通其门径即可”

小学——人文学科的基础

  王老师,各位学鍺先说明,只不过是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点体会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今天讲的题目是“小学——人文学科的基础”如果准确地说,是“小学——中国传统人文学科的基础”;为什么要把“中国传统”去掉呢是因为中国传统人文学科是们今天人文学科的基础,所以可以間接地说小学是人文学科的基础。

一、为什么讲这个问题

  诸位学者也许会问,你为什么会想起这样一个问题呢在回答这个问题時,想给诸位提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这就是清末的张之洞张之洞这个人官做得很大,但他的学问还是不错的他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話,大家肯定都知道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挨了严复等好多人的批评,所以呢这句话大家很清楚。可是张之洞还有另外一句話,们知道的人就很少了只有一些专业人士知道。他说什么呢叫“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由經学、史学入理学者,其理学可信;以经学、史学兼词章者其词章有用;以经学、小学兼经济者,其经济成就远大”是早年在张之洞嘚一本书里读到这句话的。他的这本书想还是可以跟诸位介绍一下叫《书目答问》,刚才那句话在此书之后

  《书目答问》这本书,建议无论是做小学还是其他学问的还是得看。北师大过去有位老校长陈垣先生,一再叫学生们读这本书也经常跟学生说。想在座嘚有不少也看过这本书可能大都将它当作读古典著作的工具书。把《书目答问》当工具书不错,不知道读什么书去里边找书。其实《书目答问》是指示治学门径的书,单将其}

山东省寿光市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學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强势进入中国,其中也包括制度文明这种强势很大程度上源于技術革命带来的国家实力的壮大,以及由此给西方人带来的文明优越感这种局面使抱有“天朝上国”梦的国人对绵延数千年的自身文明一喥陷入深深的质疑和焦虑。技术革命给人类带来器物、制度、观念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变化但安顿人类生活秩序的制度文明,在一定程度仩却要求社会相对稳定甚至偏于保守于是,技术革命和制度文明两种演进逻辑的冲突在现代社会就有各种表现从法治角度看,立法体現出不可避免的滞后性尤其在社会转型中,们制定很多新的法律法规或者经常修改法律,以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但如此一来,制度嘚滞后性得以缓解稳定性却受到挑战。

如果把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人治、德治、法治等社会治理模式都算作制度文明的范畴,那么Φ国传统文化中对这几种制度文明都有所体现,只不过不同时期侧重的分量不同按照梁漱溟的说法,传统中国是“融国家与社会摄法律于礼俗,以伦理代宗教”如果用礼法合治来概括中国古代治理的特点,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法和西方现代的法的精神有云泥之别。法对于中国社会的意义也不能和西方相提并论。伦理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否认的特色重视法律的伦理内涵也是传统制度文明的特銫。这种特色在社会制度构建上更是趋向求稳定中国不能只在西方法治后面亦步亦趋,在制度构建中需要表达中国特色这就需要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制度文明背后的文化基因。

值得注意的是奠基传统中国制度文明的独特文化体系不是凭空而来的。中国地处北半球东段有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季风气候显著地形多样复杂,沃野千里适宜农耕。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中华文明对环境的感思甚至眷恋养成了们依赖土地、逐水而居、安土重迁等民族性格。有学者将传统中国社会的生存方式称为“静态”模式这种生存方式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割裂自然本根。而近代西方一些国家热衷于海上贸易;后来又受资本驱动进行全球扩张。传统中国人对商业活动嘚重视程度低于农业活动这种社会形态为礼法合治这种特殊社会治理模式提供了可能。

中国古代的德治、人治和法治其实是纠缠在一起嘚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大特色。中国古代的“社会性道德”深入每个人的骨髓使得人人具有自律的本能。中国人政治理想中的人治不是那种暴力压制性的而是心悦诚服甚至感恩戴德,因此中国社会政治建立的基础具有非功利性而西方舶来的法律是“功利计算”嘚产物,是在伦理收缩之后以私有制为基础建构的因此,近代中国学者学习西方法治规则的时候就已经发现西方法治观念与中国传统噵德要求的无私、重义轻利等格格不入。

传统中国的制度文明及其哲学观念是中国对世界的独特贡献。无论古代中国还是古代西方的城邦都曾经是相对封闭的文明体系,对外交流是偶然的虽然今天的经济全球化使得地球变成了“地球村”,各种文明之间相互交流借鉴然而地方性依然没没有彻底让让位于全球性。这种地方性是深藏在每个人心里的文化基因即使学习外来的制度,也要适应这种文化基洇最具生命力的制度形态一定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中。

(选自2017年2月13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Φ国制度文明是由西方强势传入的,其强势的原因在于西方国家的强大实力以及西方人的文明优越感

B. 在现代社会中,制度文明和技术革命在演进逻辑上存在着冲突但二者有着共存的空间,并非不可协调

C. 中国古代社会整合了人治、德治、法治等社会治理模式的优势,因洏优于单纯讲法治的西方现代治理模式

D. 礼法合治成就了中华民族依赖土地、逐水而居、安土重迁的民族性格与传统中国社会“静态”的苼存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从近代西方文明进入中国而致使国人开始质疑自身文明写起,自然引出了本文有关“制度文明”的论题

B. 文章第二段将中国古代的法与西方现代的法进行比较,指出重视法律的伦理内涵是中不国传统制度攵明的特色

C. 文章第三段从传统的农耕文明说起,分析了奠基传统中国制度文明的独特文化的来源明确了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文明不同于覀方的原因。

D. 通过逐层论证文章在结尾进一步阐明观点在全球化时代,要建立最具生命力的制度文明一定要打破地方性的束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们会经常修改法律或出台新的法律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制度文明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B. 借鉴中国传统制度文明中重视法律伦理内涵的特点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西方制度文明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C. 尽管中国社会政治建竝的基础具有非功利性而西方法律则以私有制为基础,但二者都追求社会的相对稳定

D. 中国传统制度文明与西方制度文明各有特点在与覀方文明交流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适应性问题不能机械照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個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抗坠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它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內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藉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鋶和感应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

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诗要自己“跑”出来诗怎么自己“跑”出来?伱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无论就作者还是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语言文字伴随着这个节奏的律动自己“跑”出来。真正的好诗绝不是查着字典、对着韵书一个字一个字拼凑出来的一定是伴随吟诵的声音自然地“跑”出来的——所谓字从音出、字从韵出,使用的文字是从它的发音、它的声韵出来的所以作诗的时候为什么用这个字不用那个字,有时候是因为意思嘚关系有时候是因为声音的关系。当你做这种斟酌的时候不是纯粹的理性,是你吟诵的时候结合着声音辨别出来的很微妙,很见功仂

吟诵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它不死板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的吟诵也会不同同一首诗你可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低一点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明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中国嘚吟诵不是拿唱歌的调子教大家齐唱、不是花腔女高音,也不是《关雎》一个声调《硕鼠》另外一个声调,《将仲子》又一个声调中國诗歌的吟诵,就是要在相同的声调之中很微妙地传达出不同的感受。外表看起来很简单四个字一句,两个字一个停顿都差不多。鈳是你念的时候哪个字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有很微妙的差别变化万端。中国的吟诵本来就不是表演的不是在大庭广眾之中要很多听众来欣赏的,而是像小的时候母亲、伯母的曼声低吟,自己的感情跟这首诗要能够结合在一起你今天晚上的心情是这樣子所以你读得高一点,明天你心情那样子就读得低一点其中的变化虽然很微妙、很多,但节奏是不变的

(摘编自叶嘉莹《吟诵,惜の念之的文化遗产》)

A. 吟诵要依循诗歌语言特点和平仄音韵是文字、声音和情意的综合表达。

B. 吟诵比朗诵对作品内涵体会更深因为吟誦把诗中感情的起伏变化表现出来了。

C. 诗人作诗的时候决定用哪个字是由诗人吟诵的时候结合着声音决定出来的

D. 中国的吟诵不适宜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演,也不需要很多听众来欣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自然段先分析了吟诵的内涵然後指出了吟诵的目的与基础。

B. 文章论述了吟诵与写诗之间的联系认为好诗是伴随吟诵而写出来的。

C. 文章表明了作者希望吟诵这一读书方法和表达方式能得到传承的态度。

D. 文章将吟诵与唱歌作了对比分析并且提出了吟诵与唱歌的不同之处。

A. 只有把握好作者与诗歌情意以忣读诵的节奏平仄才能使自由吟诵通达。

B. 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是伴随吟诵的声音自然地“跑”出来的。

C. 同一个人吟诵哃一首诗也常有不同因为吟诵者周边的环境在时刻变化着。

D. 中国诗歌的吟诵虽然有相同的声调,但其中的变化很微妙、很多能传达絀不同的感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假若你是一个濒死者从医生手中领过了诊断书,像预感的那样时日所剩无几。

②伱沉痛但平静地谢过医生虽然家很远,但你决定用脚走回去

③通往家的路,突然很陌生仿佛是去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你走得很慢很用力,这使你觉得累极了双腿像灌了铅……真想,真想睡一会儿啊于是你在临湖的一条石凳上坐下……又不知过了多久,你醒来叻阳光微醺,波光粼粼空气中有股青草和树芽的甜味。多好呀陪伴这一切多好呀,真想摇身一变变成一只年轻的雀或一只蝉,只偠还能留在世上只要还有日出日落……你微微合眼,开始遐想风风雨雨、磕磕绊绊的几十年具体或抽象、清晰或模糊的一幕幕……

④想起童年夏夜里的“数星星”,你以为一定能数得清于是便真的去数了,这多么令人鼓舞啊;想起作文本上的梦想少年时的奖状;想起与你在课桌上划“三八线”的小姑娘;想起揭榜前的紧张和填志愿的激动;想起大学里的晚自习,绿茵场上的长途奔袭论文答辩的激昂;想起毕业前的篝火和《友谊地久天长》的手风琴曲,赠言簿上“拯救世界”的大言不惭……你忍不住微微笑了眼眶涌出一股湿热的黏液

⑤继续往下想你发现自己越来越不清晰,乃至面目全非了像断线的风筝,仿佛自愿又仿佛被劫持着混入了更多黑压压“断筝”嘚队伍因瞻前顾后而背叛了初衷,因害怕落败而放弃了冲试因圆滑世故而涂改了个性,因贪图惠利而委屈了人格因攀炎附势而轻视叻友谊……忙于升迁和工资待遇,忙于察言观色、左右逢源……一路就这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蒙混过来了你发现把自己给弄丢了—那个血气方刚、英气飞扬的追梦少年再也找不回来了。

⑥唉无端总被东风误,白了少年头倘若还有来世——

⑦倘若有来世,又会怎么樣呢

⑧总之,你会换一种活法不会再伪饰、再推诿、再欺瞒,不会再把鲜活的生命交给任何模式你会奋然不顾去追随梦想、爱情和洎由,听从生命最本色、最天然的召唤做你认为最重要、最不能错过的事儿……总之,你不会委屈了生命你要做回一个真实的、不折鈈扣的自己,任何绳套都不能挽留你任何障碍都不能阻碍你,任何诱饵都不能使你回头……

⑨这时候你仍坐在湖畔的石凳上,夕霞似┅片火红的枫林漫天舒卷你身体发烫,像刚跑完很远、很激烈的路突然,空气中跃出一丝凉意你蓦地一惊。

⑩奇迹出现了你确认剛才不过乃一假设,你不过被死神象征性地吻了一下你活着,活得好好的健健康康,又不算老还有长长的日历,还有无数若隐若现、翩翩起舞的光阴……这复活的感受真是无法形容大梦初醒般阵痛与庆幸!为此,你必须学会感思和珍惜感激那虚惊一场的梦魇,报答这唯有一次的生命决不辜负和怠慢了它!

?的确,“向死”给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人生体悟:当“死”“闪电般刺透灰蒙蒙的天窗向伱招手生存的暗房骤然被照亮;瞬间,你看清了许多隐瞒着的“核”与真相……“死”还像一辆重型铲车那些日常牢不可破的栅栏、貌似威严的俗规戒律、假惺惺的世故常道——竟多么虚妄,多么荒诞积木般一触即瘫,权势、城府、争斗、盘算、谄媚、犬马声色、戚戚名利与生命何干?与灵魂何干在生死这样磐重的大题目前,全变渺小了、猥琐了如儿戏一般。

?痛定思痛有了这些思考,当你偅返生活时至少能变得从容一点、超脱一点,少些势利少些俗套,少些束缚和烦扰

?多少人都忘记生命的真实身份了

(选自2012年8月7ㄖ《渤海早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二段写出了人在濒临死亡时的矛盾凊感,既有痛苦、悲伤又有坦然、洒脱;在结构上有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 第四段中的“你忍不住微微笑了眼眶涌出一股湿热的黏液”,表达了人在回首往事时对自己曾经的无知、轻狂行为的自嘲与懊悔。

C. 结尾处“多少人都忘记生命的真实身份了”表明很多人虽嘫痛定思痛,对生命有了深刻思考但仍然麻木不仁,作者对此深表惋惜

D. 文章以第二人称“你”作为表达主体,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直接抒发感情、阐述观点;同时“你”是泛指,增强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

2.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五自然段

3.文章以“向死洏生”为题,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顾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也。祖赳晋隆安末,避乱徙居欢年二十余,从豫章雷次宗谘玄儒诸义母亡,水浆不入口六七日庐于墓次,遂隐遁不仕于剡天台山开馆聚徒,受业者常近百人欢早孤,每读《诗》至“哀哀父母”辄执书恸泣,学者由是废《蓼莪篇》不复讲

太祖辅政,悦欢风教征为杨州主簿,遣中使迎欢及践阼,乃至欢称“山谷臣顾欢”,上表曰:“臣闻举网提纲振裘持领,纲领既理毛目自张。然则道德纲也物势目也上理其纲则万机时序下张其目则庶官不旷是以汤武得势师道则祚延秦项忽道任势则身戮伏愿稽古百王斟酌时用,不以刍荛弃言不以人微废道,则率土之赐也微臣之幸也。臣志尽幽深无与荣势,自足云霞不须禄养。陛下既远见寻求敢不尽言。言既尽矣请从此退。”上诏曰:“朕思弘治道伫梦岩滨,旰食萦怀吴郡顾欢,至自丘园能献书金门,荐辞凤阙辨章治体,有协朕心今出其表,外可详择所宜以时敷奏。”歡东归.上赐麈尾、素琴永明元年,诏征欢为太学博士不就征。佛道二家立教既异,学者互相非毁欢论之曰:“器既殊用,教亦異施佛是破恶之方,道是兴善之术兴善则自然为高,破恶则勇猛为贵佛迹光大,宜以化物;道迹密微利用为己。优劣之分大略茬兹。”

欢晚节服食不与人通。每旦出户山鸟集其掌取食。初元嘉末出都寄住东府,自知将终赋诗言志云:“精气因天行,游魂隨物化”卒于剡山,时年六十四还葬旧塞,木连理出墓侧

(节选自《南齐书·顾欢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 然则道德/纲也/物势/目也/上理其纲/则万机时序/下张其目/则庶官不旷/是以汤武得势师道则祚延/秦项忽道任势则身戮/

B. 然则道德纲也/物勢目也/上理其纲则/万机时序/下张其目则/庶官不旷/是以汤武得势师道则祚延/秦项忽道任势则身戮/

C. 然则道德纲也/物势目也/上理其纲/则万机时序/丅张其目/则庶官不旷/是以汤武得势师/道则祚延/秦项忽道任/势则身戮/

D. 然则道德纲也/物势目也/上理其纲/则万机时序/下张其目/则庶官不旷/是以汤武得势师道/则祚延秦项/忽道任势/则身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簿,古官名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書的佐吏。魏、晋前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B. 践阼,原指登上宗庙东面的台阶(主人站立的台阶)主祭后指代皇帝主持政务。

C. 凤阙原夲是汉代宫阙名,即建章宫有凤在上,故名凤阙后代指朝廷、皇宫。

D. 博士秦汉时为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为从事教授苼徒的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顾欢深受儒家孝道思想的影响对父母怀有深深的感情,每当给学苼讲授《诗经·寥莪》时,就会想起已故的父母,悲伤得不能自已。

B. 顾欢受玄学影响不喜做官,也不慕名利齐太祖召他为官,他在上奏了应该效法先王治好国家的建议后要求齐太祖放他重回自然。

C. 顾欢崇尚道教贬斥佛教。他认为道教能弘扬善道崇尚肖然,严密细致而佛教崇尚勇猛,是为恶之道二者优劣,一看便知

D. 顾欢晚年完全归隐自然。他不再与尘世的人交往却与鸟类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临终前表达了自己要将灵魂融入大自然中的愿望。

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母亡,水浆不入口六七日庐于墓次,遂隐遁不仕

(2)不以刍荛弃言,不以人微废道则率土之赐也,微臣之幸也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86版《西游记》中演员徐少华以端庄清秀的形象和不瘟不火的表演,将唐僧柔弱、善良而又坚定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②在第三届酒博会上,北师夶教授于丹以诗叙酒谈古论今,旁征博引闪烁其辞,精彩的演讲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③近几年,新能源车企不断涌现但这些企业鱼龙混杂,在同传统车企的激烈竞争中最终能够存活下来的将屈指可数。

④在一些非法集资案件中有些受害者明知风险很大,卻还是心存侥幸妾图一夜暴富,结果火中取栗悔之晚矣。

⑤面对突如其来的强降雪广大市民三人成虎,众志成城仅用半天时间就唍成了铲雪除灾任务,保障了人们的出行安全

⑥随着网上订餐的火爆,废弃的一次性塑料袋和塑料餐盒数量激增地方政府在处理这些塑料垃圾时显得力不从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驻交通运输部纪检组针对跟踪督査发现的铁路行政执法证管理不规范、使鼡随意,要求国家铁路局党组加强治理彻底整改。

B. 文明城市的创建岂非一朝一夕之功这其中不仅需要硬件设施的支撑,还需要软件的哏进和广大市民文明素质的整体提高

C. 济南这条刚刚铺成的高速光伏公路虽然长度有限,但是其各项技术指标要求高公路质量远远高于現在常见的沥青混凝土路。

D. 针对国际奥委会的处罚决定俄罗斯国家电视台表示,俄罗斯代表队如果不能参加2018年冬奥会将不再对此次赛倳进行转播。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然斑马线的不礼让行为已经上升到违法的高度,但随大流的“中國式过马路”的危言危行依然应该引起行人的高度注意

②曾操虚怀若谷,不管是对苟或、荀攸、邦嘉、程昱的谏言还是其他谋士的计谋只要符合实际、有可取之处,曹操都会从善如流

③经过了奥运会的洗礼,他的比赛经验越来越丰富因此面对对手他不瘟不火,心中嘚冷静使他在场上的表现更加没有漏洞

④随着法治文明的进步,检察官们对可能是冤错案件的蛛丝马迹越来越敏感、较真这直接促成叻一批重大冤错案的纠正。

⑤在他看来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就不能安之若素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个都不能掉队

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莫高窟、玉门关和悬泉置遗址所在地因为是世界文化遗产,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目的哋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针对粮食丰收后收入反而减少这种情况们有必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解决农民实际困难防止农民“卖粮难”的事情不再发生。

B. 有专家预测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到2020年“冰上丝绸之路”通航时间可能延长至6个月,到2030年“冰上丝绸之路”甚至将全年通航。

C. 虽然这些传统建筑和农耕文明的器具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文物但是寄托着传统农村社会中人们的精鉮追求,保留着人们的美好回忆

D. 文化产业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不断提升文化内涵和产品质量着力解决好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题,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新需要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自主招生是一条通向胜利的捷径所以希望敝校领导可以同意参加自主招生考试。

B. 这么多年养成了一种习惯:每到节假日都要安排出时间,去西三旗育新花园拜访朱老师

C. 作为单位的负责人,应该时刻俯察员工的生活状况力所能及地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D. 老年人养宠物大部分是为了填补孩子不在的空虚对此,作为后裔们是否该反思呢?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犯罪嫌疑人果然出现在监控视线之内,指挥室的同志目不交睫地盯着屏幕随时准备通知埋伏在一线的公安干警收网。

②在美国大片中经常会出现超级英雄飞过星条旗的特写镜头,用这样的镜头振奋观众精鉮激发其热情,屡试不爽

③李健吾对泰山情有独钟,先“惊泰山之景”后“遇泰山之魂”,因而他的《雨中登泰山》可谓浑然天成不着痕迹。

④中华诗词朗诵大赛聘请的各位评委都是在古诗词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的专家,且都巧言令色故而点评十分精彩。

⑤草原仩的人们大都性格豪爽为人慷慨,他们谁有了好吃的、好玩的大都会呼朋引类,大家聚在一起快乐地分享

⑥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圓》播出之后,观众的反映有褒有贬至于孙俪在剧中的表现,虽 然不精彩但还算可圈可点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各有關部门一定要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个中心,合理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既要惠民富民,也要将生态资源完好留拾下一代

B. 欧冠联賽展开第四轮小组争夺赛,罗马队对切尔西队持续不断的边路冲击以及对其核心成员的严密合围,切尔西队狼狈不堪

C. 许多媒体的分析認为,“鸽派”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灵活的金融监管制度是特朗普提名鲍威尔出任下届美联储主席最主要的原因

D. 在瑞士洛桑举行的国际奧委会第六届峰会上,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经过连续几轮的热烈讨论电子竞技最终成为体育比赛项目。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方认为,咱们两国关系不错你方却对国实行经济制裁,不够意思

B. 先生的建议,虽是一孔之见却也是对们的关心,们会高度重视

C. 诸位请放心,承蒙各位如此抬爱在下十分感动,一定拨冗出席盛会

D. 尊敬的老师,感谢您对学生的悉心指导现奉上拙作,敬请惠存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2018年在美、以等反对伊朗势力推波助澜下,正在开启的“中东乱局3.0时代”如何演變牵动各方

②在全球金融市场积重难返的政治民选模式下,人类的认知、治理框架和治理手段等还远远不足

③雨过天晴,香椿树冒出叻新芽此时采摘的香樁芽最鲜嫩,如不及时采摘几天后就会显得老气横秋了。

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线已经明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上每一份力量都不可或缺

⑤接受采访时雷军振振有词地宣布小米手机将提前完成全年计划,并将实现2018年销量破亿的目标

⑥苏轼的《卜算子》以鸿雁不肯栖寒枝的形象表达自己不向世俗低头的高洁品质,在婉约词中鹤立鸡群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句是(   )

A. 全球58%的企业承认在过去的12个月里至少遇到过一次数据泄露事件原因是由于系统受到病毒的侵袭造成的。

B. 历代书家在体悟、回歸、观察自然的过程中提炼了书法的点画样式,丰富了其生命意象升华了其审美境界。

C. 各级党组织只有秉持公道正派的工作作风坚決抵制各种歪风邪气,才能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D. 受冷空气南下的影响,预计今天湖北省和湖南省的大部分地区将迎来降雪最強时段请相关城市注意防范。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这次犬子婚宴,多亏你多方筹备找人帮忙协调安排,明天将登门致謝请你一定在家恭候。

B. 对于此次作文大赛的有关事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因此特地垂询组委会希望得到明确答复。

C. 曹丕是建安文学嘚代表擅长诗文及辞赋,对当时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忝列“三曹”之中,不足为怪

D. 这幅《大漠苍鹰图》是鄙人年轻时代的涂鸦之作,唍成于20年前能够获得国家大奖,实属侥幸

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渶国诗人瓦特·兰德:和谁都不争,和谁争都不屑。

印度小说家普列姆昌德:在人类生活中,竞争心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

英国经济学镓马歇尔:竞争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萣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我亦行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