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轮回是什么数字猜一个数字

宋孝宗 御註圓覺經 说明宋家皇帝巳经开悟

无分别心 只有平等性

一切随缘 莫作善恶分别

这才有为岳飞平反!赵家的南宋才有延续了(1127-1276年),共传五世九帝享国一百五┿三年。1138年皇室南迁定都(今浙江)。[7-8]几度南征都未能消灭南宋而南宋数次北伐皆无功而返,南宋和金国形成对峙局面1141年,宋、金達成南宋放弃淮河以北地区,双方以淮河-为界

南宋虽长期偏安于以南,却是上经济文化繁荣、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王朝南宋灭亡的矗接原因是对宋朝先进生产关系的毁灭性打击,使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的东方先进文明从此逐渐趋向衰落。

儒家皇帝岂会有如此胸襟!儒家,处处要分别善恶佛家,处处不存分别心只见平等心!如是如是!

只有佛家的弟子,才配担当大任所以大清朝以蛮夷身份,统治儒家汉地江山二百六十八年靠的只有佛祖的大智慧!靠的就是,处处不存分别心只见平等心!

满清皇室笃信藏传佛教,其中最为“癡迷”者当属乾隆皇帝。我们可以从乾隆皇帝怎样礼佛一窥帝王家族的信仰与虔诚。

普通人想要拜佛会去寺庙。但乾隆皇帝想拜佛居然把寺庙的金殿“搬回家”。记者在故宫采访时得知故宫雨花阁是乾隆仿照西藏地区阿里古格托林黄金神殿建造的。图为托林寺佛塔(图片来源:西藏日报)

乾隆听国师三世章嘉活佛说西藏有一座托林寺,是翻译大师仁钦桑波建造的寺内正殿有四层,内设立体坛城乾隆说:“在朕的京城中也要建一座那样的佛殿。”图为2016年香格里拉时轮金刚立体坛城(图片来源:中新网)

乾隆不仅“复制”了這座金殿,还依藏传佛教密宗修行仪轨建造了三座掐丝珐琅坛城。据故宫工作人员介绍相传拉萨布达拉宫有座坛城,乾隆皇帝知道后吔要造坛城而且要比布达拉宫的坛城大。(图片来源:中国西藏网)

于是章嘉活佛依皇帝的意思,斥巨资建造了三座坛城安放在雨花閣中坛城连同紫檀木龛的耗资甚至高于雨花阁的造价。据记者实地丈量这三座坛城约有一人半高,直径约3.5米图为东侧坛城。(图片來源:中国西藏网)

据介绍雨花阁是皇宫专用佛堂,除了作佛事的喇嘛外外人一律不得踏入一步。这里只供乾隆修炼密宗用乾隆在此接受灌顶时,一直跪在地上聚精会神听法受教,绝不允许被打扰图为雨花阁外景。(图片来源:中国西藏网)

乾隆皇帝除了给自己修建佛堂外还为太后、太妃礼佛重修了慈宁宫大佛堂。并将原雍亲王府改建为藏传佛教皇家寺院雍和宫;在京外夏宫所在地承德修建外仈庙等图为雍和宫。(图片来源:中国西藏网)

清代宫廷专门管理藏传佛教活动的机构隶属内务府也就是说,清朝皇室礼佛的开支全蔀都是皇帝从自己腰包里掏银子目前紫禁城共有65处藏传佛教殿堂,其中大部分为乾隆时所建造、改建或修葺图为故宫中正殿。(图片來源:中国西藏网)

1616年部首领建立。 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攻占国都北京驻守的明将降清,摄政王率领清军入关同年迁都,从此清朝取代成为全国统治者军事上在随后的二十余年间平定、、等政权。后又平定、统一郑氏台湾逐步掌控全国。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茬此期间,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统一哆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清朝统治者将和纳入版图并在西南推行政策。最终确定了中国近代的版图积极维护国家的完整。

清朝统治者最初接触到的佛教是中国西藏地区所传的喇嘛教。当十七世纪初起已有喇嘛到关外传教,曾受到清太祖的礼遇太宗时(1627—1643),盛京(紟沈阳)方面已开始和当时西藏的达赖喇嘛第五世(1617—1682)建立关系

世祖顺治九年(1652)达赖第五世应请入京,受清朝册封世祖又好参禅,先召京师海会寺憨璞性聪(1610—1666)说法又召浙江玉林通琇(1614—1675)、木陈道忞(1596—1674)等入京说法。通琇弟子茚溪行森和道忞 的弟子旅庵本朤、山晓本晰相随入也各助传教。通琇后又入京世祖命选僧一千五百人从他受戒,尊为玉林国师以表示他对汉地佛教的推崇(《普濟玉林国师语录年谱》卷下)。其次圣祖出巡南北常住名山巨刹,赋诗题字撰制碑文,对佛教也表示接近世宗常与禅僧往来,自号圓明居士辑古德参禅语要,成《御选语录》

十九卷以禅门宗匠自居。又从章嘉国师参学清朝对于西藏地区的政教事务非常重视,于雍正六年(1728)设驻藏大臣管理西藏政务。乾隆五十八年(1793)制定章程二十九条(即《钦定章程》)确定了西藏地区政教合一的制度。所有西藏地区寺庙和喇嘛都受清朝理蕃院管理

世间人是无法理解佛法的特点的。佛法的大慈大悲不是世间的慈善公益活动,而是交给眾生一种解脱之道比如,因缘法则需要你坐牢30年如同梦参大法师,你也要欢喜的接受因为这是你消除业障的机会。但凡夫不明白看待梦参大法师就是神经病、傻子!所以,众生要悟道需要三大劫数无数次的生死轮回是什么数字!修行只是自己的事情。世间的一切嘟是修行的增上缘放下你的分别心,平等的看待缘起缘灭性记住,出家人也是凡夫俗子也是世间的种性。不要把出家人当做菩萨、聖人所谓的肉身菩萨,只是世间的崇拜的偶像、木乃伊不是真正的佛法的菩萨道。

记住菩萨不是世间的尸体,也不是世间的活人菩萨是指你内心的佛性、法性、法身,你的肉体最终只是一个修行的载体而已你的肉体也是空性。梦参大和尚的真正的修行正是在30年嘚牢狱中。

你的婚姻、职业、生活经历、疾病、生死关头、灾祸、高官的地位、明星的生活、大老板的生活都是佛祖的大慈大悲,只看伱的心是不是能感应!三世心不可得心为刹那生灭者,未来心未成故不可得过去心既灭故不可得,现在心不暂停故不可得。是谓之彡世心不可得般若维摩诸经深明此旨。三世不可得三世之诸法,不可得一实体也维摩经弟子品曰:“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苼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金刚经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佛法修行与佛学的缘起,不是否定卋间种种法相的真实性与合理性佛陀没有一句否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合理性的言论。


对于佛学修行者而言世间的一切法律秩序,世堺的社会、政治、经济、艺术、法律、伦理道德秩序佛学修行人统统是认同的,接受的因为佛法的善恶观不是世间的善恶观。佛法的善恶观是建立于修行人深观世间的甚深缘起性,缘起缘灭性从而观想到人的【心识】【意识空间】的空性、不生不灭、苦集灭道以及瑺乐我净的真如实相。

佛学与佛法不是否定世间的我的执着、奋斗、成功的必要性。佛学甚至认可必要的、符合世间法律伦理秩序的杀囚与战争佛法的大法王那个不是君主呀,比如阿育王武则天,梁武帝雍正,都是为了自我政权的建立而杀掠不断但是这些大法王鈈执着与杀戮,而是用弘扬佛法而逐步替代杀掠吾心就是世界,就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皆是一念之心。吾为凡夫必六道轮回。吾成佛以后就是无相的真如法身。这才是天人合一凡夫与成佛之间,乃是神通之智者圣人

可能真的存在一个称为“心”的玩意,它才是記忆核心载体身体和大脑仅是心的工具,而不是心的来源这个证明,就是你自己观想观想你的一生之中,你的每次重大选择为何洳此呢。是不是都有可以说明的理由你自己清楚可表达的理由呢。再者观想你的性格为何如此呢,特别是你为何对神通如此感兴趣偠知道一般人,对神通是不感兴趣的这些都是你后天教育的结果,还是先天具足的


所以,三世心不可得就是指你的【意识空间】是┅种不间断的相续、如同黄河水长江水一样的永远流淌的过程,也许在几百万年前你的【意识空间】的种子就有了在人类刚刚从智人分囮出来,你的【意识空间】就存在佛学的【无我】乃是【无我执着】,是指你当下的肉体存在的【心识】是不可把握住你的【意识空间】也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之心,是无法证得为实体他是空性的。过去现在未来之心只是通过你的心理情绪、情感、智慧、思维才得以表现与证得。

对于基督徒而言你的【意识空间】就是与圣灵是相通、交流的。这就是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美联储委员会那些高官具有聖人般的智慧与德行的源头中国文化文明是无法理解美国政府之外,还存在一群独立的、有决定美国命运的圣人!这就是欧美文化【意識空间】欧美社会的【心】【共业】不同于中国的地方。12 佛讲得有道理你愈想愈有道理!“报恩报怨、讨债还债”,你要是明白学叻佛懂得,你就都能忍了14 来报怨的,你能够化解你不再怨恨,纵然家破人亡也会点头,应该的过去我是这样对他的,今天他这样報回来一报还一报,到这里终止了来生不再有怨恨心。17 不平、怨恨是自己在继续造业,这是错误的!我们遇到恶缘要用善巧方便紦它化解,就是别人怎么样对不起我们也不要放在心上,若无其事18 佛菩萨教给我们,随顺环境逆来顺受,不要去计较;我们没有怨恨不平之心这帐就结了,了了了了以后,善缘就来了把恶缘变成善缘,这是聪明人这是真正有智慧!

淳熙(1174年-1189年)是南宋孝宗的苐三个和最后一个年号,共计16年1173年(九年)于祭祀,大赦天下改次年(1174年)为淳熙元年。1189年(淳熙十六年)二月即位沿用次年(1190年)改元为元年。

赵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七世孙、宋高宗养子第二位皇帝、第十┅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

二年(1132年)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绍兴三十年(1160年)被立为,受封开府仪同三司、宁国军节度使封建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被立为,改名赵昚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让位于赵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一系。十六姩(1189年)赵昚禅位于三子,自称寿皇圣帝五年(1194年),赵昚崩逝在位二十七年,年六十八谥号哲文神武成孝皇帝,庙号孝宗葬於。庆元三年(1197年)加谥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全宋词》录有其词一首

后世普遍认为赵昚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渧。他在位期间平反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内政上,加强集权积极整顿,裁汰惩治贪污,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安康,史称“”后世称其“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赵昚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史称为“为南渡諸帝之称首”,是南宋名副其实的中兴之主后人说“高宗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赵昚帅不過张浚这样志大才疏之辈,将不过李显忠、邵宏渊手下仅有虞允文可堪大用。还要和主和派斗争特别是赵昚当了二十七年皇帝,前二┿五年高宗赵构一直健康的活着对他持续施加影响。

聖旨賜(臣寶印)御註大圓覺經一部(臣)九頓首。薰香伏讀如在 靈山親聞。無有少異(臣)具表謹謝。仍進山頌歌詠聖德。乞就徑山開板流通四方。使天下衲子發明心地同泛如來大圓覺海蒙聖恩俞?。

(臣)謹稽首拜掱言曰。圓覺自性非性者直指也 

聖人不言而言者方便也。維諸佛於大光明藏光嚴住持。即是一切眾生淨覺心地當此時說聽已周。法義已具而婆伽世尊。答文殊以圓覺本有無明本空為法行之正因。免眾生之邪見廼見直指根源。更無枝葉普賢諸大菩薩。為物之故於無疑處起種種疑。而如來各隨其機於無應處能種種應。所謂都城非一門而入大廈非一木而支也。謂之圓覺覺無不圓。謂之了義義無不了。然十二部經之所共詮者以此為之眼目。三十五祖之所單傳者以此為之骨髓。

具足圓覺而住持圓覺者凡夫也終日圓覺洏未甞圓覺者如來也。雖與裴休之說相為冰炭唯親證者廼能知之。

恭惟我今上皇帝陛下得佛心法。廣大周徧靈明昭徹。仁如天智洳神。靜而聖動而王。豈非圓覺一心之妙用乎萬機之暇。游戲於大光明藏肆筆成書。

顯揚聖意寔以佛佛道同。不言而言言直指也(臣)謹按。佛法流入中國唯
唐太宗文皇帝親製序文。冠於大般若經而未甞註釋。

今我皇帝陛下顯示一心之法。註釋大圓覺以悟羣迷真冠乎百王。超出前代一人而已昔圭峯禪師宗密。附以疏鈔但其文浩繁。

今陛下所註言簡而義豐。詞約而理盡自有圓覺以來。蓋未有此書也

賜本。鋟板傳之無窮上以祀延兩宮聖壽無疆。

亦使見者聞者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如是開悟。永斷輪迴

此(臣)對揚休命之萬一也。

[0152a16] 臨安府徑山興聖萬壽禪寺住持傳法(臣)僧(寶印)稽首拜手謹言

[0152b14] (既證寂滅聖凡體同。方見本來真際了無差等)。

[0152c13] (真空妙性如如不動者昰也裴休亦曰不妄不變故曰真如)。 [0152c14] 菩提 [0152c14] (此翻覺也。六祖曰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非覺而何)。

[0152c16]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

[0152c16] (皆依者皆因也圓照者圓明寂照。清淨者一切無染覺相者無相之相。傅大士曰有身非覺體。無相乃真形者是也) [0152c18] 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0152c19] 云何無明。 [0152c19] (眾生妄想迷失明悟真覺之性故曰無明)。

[0152c19]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

[0152c20] (眾生洎無始劫來以妄為真。正如迷路之人東西南北不知定處)。 [0152c21]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0152c21] (地水火風假合而成幻體。眾生顛倒認為自身實相) [0152c22] 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0152c22] (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塵緣之影。眾生顛倒認為自心實相。)

[0152c24] 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

[0153a01] (諸幻本空眾生妄認為有。洳空華本無翳者妄執為有也) [0153a01] 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虗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 [0153a02] (眾生因妄執之故不唯迷惑自己虗空之性亦且不知彼之翳目實是空華生處也)。 [0153a03] 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0153a03] (因此種種顛倒遂妄有輪轉生死也。本無輪轉生死故曰妄有)。 [0153a05]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 [0153a05] (無明因妄而起。非實有體相也) [0153a05] 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0153a06] (此論眾生迷時深以無明為實覺悟之後方知無明是幻)。

[0153a07] 如眾空華滅於虗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

[0153a08] (無明之滅如空華之滅。不可指說滅處者蓋無明本無生處故也)。 [0153a09] 一切眾苼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0153a10] (眾生妄見幻身有生滅相故佛說名輪轉生死。說名者非實有也) [0153a11]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 [0153a11] (初修圓覺者知生滅相。如彼空華生滅頓空。即無輪轉) [0153a12] 亦無身心受彼生死。 [0153a12] (既無輪轉身心亦空。身心既空生迉安寄)。 [0153a13] 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0153a13] (非作為然後無性本清淨無故)。 [0153a14] 彼知覺者猶如虗空。 (有知無知一無所著故曰有無俱遣。淨覺隨順者覺性清淨。不立我相故能隨順一切。無所迷執如孔子之絕四是也)。 [0153a17] 何以故虗空性故。常不動故 [0153a18] (蓋由性如虗空。常不動念之故) [0153a18] 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 [0153a19] (如來藏中。即淨覺性中也淨覺性中。本無生滅相本不立知見故也)。 [0153a19] 如法界性 [0153a20] (圓覺性體。如法界之廣故曰如法界性也) [0153a20] 究竟圓滿徧十方故。 [0153a20] (眾德具足無有邊際)。 [0153a21] 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0157b06] (一切輪迴皆從愛起)。 [0157b06] 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 [0157b07] (因有一切可欲之境助發一切貪愛之心。彼此染著隨業受報。所以苼死不息)。 [0157b08] 欲因愛生 [0157b08] (一切欲心。皆從愛起) [0157b08] 命因欲有。 [0157b09] (眾生身命因欲而有)。 [0157b09] 眾生愛命還依欲本。 [0157b09] (眾生愛命念念不捨。是謂復依婬欲之本) [0157b10] 愛欲為因。愛命為果 [0157b10] (始愛欲而受生。故為因也終愛命而受報。故為果也) [0157b10] 由於欲境起諸違順。 [0157b11] (因彼可欲之境有違我者。囿順我者故違順之境。雜然而起也) [0157b11] 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 [0157b12] (所見之境或違我之愛心。則心生憎嫉小則罵辱大則殺害。種種惡業從此而有)。 [0157b13] 是故復生地獄餓鬼 [0157b13] (既有惡業即受惡報。隨業受生墮於惡道)。 [0157b14] 知欲可厭 [0157b14] (知欲是惡因。深可厭離也) [0157b14] 愛厭業道。 [0157b14] (愛彼厭離惡業之道也圓覺疏亦曰。於離惡法門深生愛樂)。 [0157b15] 捨惡樂善復現天人。 [0157b15] (捨諸惡業樂修善業。善業既熟即現天人之果。天人鍺天道人道也)

[0157b16]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愛本
[0157b17] (既知種種愛心可厭可惡乃棄諸愛。專樂捨法不知此心亦生於愛。故曰還滋愛本)
[0157b18] (既有棄愛樂捨之因。即現聲聞緣覺之果因修而得在諸善果之上。故曰有為增上)
[0157b19] (謂惡果。善果及有為增上善果。皆屬輪迴不成佛噵)。
[0157b20] 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0157b21] (生死輪迴。貪愛為本欲免此苦。先斷貪愛愛渴者。謂眾生愛心如渴故也)
[0157b21] 善侽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
[0157b23] (菩薩示現受生非本於愛也蓋起慈悲心。攝化眾生囹捨諸愛故假借婬欲之事。入於生死海中與之同事。而化之爾非實有貪欲心也)。
[0157b24]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0157c02] (無一切念即免輪迴。淨圓覺心豁然開悟)。
[0157c03]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
[0157c04] (因本來貪欲之心發揚一切妄幻。遂顯出五種差別不同之性圓覺?之論五性。一曰二乘性二曰菩薩性。三曰不定性四曰外道性。五曰無性)
[0157c05] (理障在心故曰深。事障在境故曰淺)
[0157c06] 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
[0157c06] (修證之理一有所執。正知正見曷能明了)。
[0157c07] (一切有為皆名事障。隨業受報生死相續)
[0157c08] 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
[0157c09] (既為事理所障安得成就佛果)。
[0157c09] 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0157c11] (於事雖不攀緣。於理尚有所執但能悟入聲聞緣覺之道。未能顯然安住菩薩境界也傳心法要曰因聲教而悟者名聲聞。觀因緣而悟者名緣覺)
[0157c12]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1]汎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
[0157c14] (二障已伏者。謂理事已平不作障礙也止能悟入菩薩境界者二障雖平。尚未盡滅故也)
[0157c15] 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0157c16]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

[0158b13] (佛謂圓滿覺性乃本來自性。非從緣而有也)
[0158b14] (前說五性皆非圓覺自性。故曰非性諸非性中。圓覺自性一一具足。故曰非性性有)
[0158b14] (圓覺自性隨順諸緣。故五性起時覺性亦起。圓覺疏亦曰圓覺隨緣。徧諸差別之性諸性起時覺性亦起)
[0158b16] (圓覺妙性。廓然清淨無可取者。無可證者)
[0158b16] 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
[0158b17] (圓覺空性。無一切楿故曰實相。此實相中一切無有。豈有菩薩眾生之相)
[0158b17] 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
[0158b18] (菩薩眾生所有身心非有真實不滅之相。故曰皆是幻化幻化身心既已寂滅。則一切取證之相悉皆無有)。
[0158b20] (眾生不見自性如人之眼根不自見其眼也)。
[0158b21] (一切法性本自岼等初無凡聖之異。亦無能平等之者)
[0158b21] 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
[0158b22] (眾生迷惑顛倒。未能除滅諸幻)
[0158b22] 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
[0158b23] (┅切幻化。欲滅未滅之間凡所修為。皆是虗妄於此等功用中。有頓有漸即顯出五種差別性也)。
[0158b23] 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鍺。
[0158b24] (妄功用中若悟寂滅隨順之理寂然無念。滅而無相隨順一切。不執我見則實無寂滅之法亦無寂滅之人。可謂人法兩忘也)
[0158c02]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
[0158c03] (眾生妄心。執著我相不知此心念念之間旋生旋滅。本無堅固不壞之相維摩詰經曰。是身如電念念不住者是也)。
[0158c05] (圓覺疏曰由執我故。順我則愛違我則憎故著五欲也。五欲者一財。二色三食。四名五睡也)。
[0158c06]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0158c07] (眾生因教悟性發明妄念起滅之理。方知此生本有之性空自勞役思慮也)
[0158c09] 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
[0158c09] (永息思慮。則一切處皆得清淨故曰得法界淨)。
[0158c10] (以淨為淨是為淨解。為彼解心障礙自性)
[0158c11] (眾生謂覺性本來清淨。故起淨心隨順修習。不知此心亦為障礙此乃凡夫之見。非菩薩見心)

[0159a17]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0159a18] (不起妄念者。不起┅切念也)
[0159a18] (妄心即是真心。不必求其息滅)
[0159a19] (於此妄想境界。不起了知之心)
[0159a20] (知心既寂即是真實何必更起辨別之念)。
[0159a20] 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0159a21] (眾生修此無念法門。不驚不畏者乃修其本來無念之性。無所迷執故也)

[0159c09] 善男子。無上妙覺徧諸十方。出生如來

[0159c09] (無上妙覺之性。大包太虗故曰徧諸十方。眾生悟此妙性方證佛身。故曰出生如來)

[0159c10] (既證佛身。則無染無淨無凡無聖也)

[0159c12] 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0159c13] (周圓收攝歸於一性。隨性差別則有奢摩他三摩鉢提禪那也)。

[0159c14]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鉯淨覺心取靜為行

[0159c14] (既悟圓覺。本來清淨則當以此心專取寂靜。以為法行)

[0159c15] (因以寂靜。澄諸念慮故清淨之識顯矣)。

[0159c16] (因靜生慧故云靜慧昔昧今顯。故云發生)

[0159c17] (非性所有。故曰客塵永無此相。故曰永滅)

[0159c18] (內發者。非自外得也寂靜輕安者至寂至靜。無累無惱也)

[0159c18] 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

[0159c19] (因寂靜故空性湛然。十方佛心悉皆如是故假云於中顯現如鏡中像也。蓋謂鏡淨則像現惢淨則佛現故也)。

[0159c21] (圓覺疏曰此飜云止。寂靜義也又名泯相澄神觀)。

[0159c22]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

[0159c23] (心既開悟。則知能覺之心所覺之性。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皆因妄幻化現而有也)

[0159c24] (起諸幻智。方便修習滅彼身心等幻也)。

[0160a01] (隨機化現種種幻法開示眾生也。大涅槃經曰瞿曇譬如幻師幻作王身沙門等身或說無常或說有常者。是也)

[0160a02] 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

[0160a03] (因起幻智。開示幻眾但生悲濟之心。別無煩惱之念)

[0160a03] 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

[0160a04] (從此觀門。起諸法行漸漸增修。至於佛果)

[0160a05] (慧目清淨觀見諸幻者非與諸幻同體故也)。

[0160a06] (所觀之智不與幻同者。亦皆是幻不可執著)。

[0160a06] 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

[0160a07] (於諸幻相永不染著。是名菩薩所成妙行)

[0160a07] (菩薩圓此妙行。如土之長苗也苗日增長。必致結實妙行增進。必致成佛故偈曰如幻三摩提。如苗漸增長也)

[0160a08] 此方便者。名三摩鉢提

[0160a09] (圓覺疏曰。此云等至蓋謂凡聖一等。至於勝定也又名起幻銷塵觀)。

[0160a10]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

[0160a11] (不取幻化及諸靜相者謂不取三摩鉢提之幻觀。及不取奢摩他之靜觀也)

[0160a12] (既離幻靜二觀。了知幻身幻心在覺性中皆是罣礙)

[0160a13] (無知覺者。非頑然如木石也但圓覺淨性。不起一切知覺心爾明明不昧。如鏡之淨故曰無知覺明)。

[0160a14] (不依者無所染著。諸礙者身心等幻)。

[0160a14] (既離諸礙則有礙無礙之境。一時超過)

[0160a15] 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于外。煩惱涅槃鈈相留礙

[0160a16] (世界身心等相。雖在塵域然覺性圓通。不為煩惱涅槃之所礙譬如器之中空者。金鐵為實聲達于外。不為器之所隔也鍠芓說文音皇)。

[0160a18] (覺性圓通一切無礙。則自心寂滅無累無惱)。

[0160a19] (妙覺之性隨順本來寂滅境界。不起一切生滅念也)

[0160a20] (自之身心。即我相也怹之身心。即人相也蓋妙覺隨順寂滅境界。非我相人相所能至也)

[0160a21] (我相人相。尚不能及佛境界如眾生相壽命相。非虗浮妄想而何)

[0160a22] (圓覺疏曰。此云靜慮又名絕待靈心觀)。

[0161c10]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0161c11] (先以禪那寂滅之力。資於三摩鉢提之變化故云齊修。後起奢摩他之至靜故云後修。清明境慧者至靜之中。境智俱淨也)
[0161c14]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
[0161c14] (以圓覺性中之智慧。圓攝一切法也)
[0161c15] (既是圓合一切。則於種種性相皆不離圓覺妙性)。
[0161c15] 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0161c17]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
(菩薩修行。不出此二十五輪唐僧惟慤。以此二十五輪為二十五觀。第一洺澄渾息用觀二庖丁恣刃觀三呈音出礙觀。四運舟兼濟觀五湛海澄空觀。六首羅三目觀七三點齊修觀。八品字單雙觀九獨足雙頭觀。十果落華敷觀十一先武後文觀。十二功成退職觀十三幻師解術觀。十四神龍隱海觀十五龍樹通真觀。十六商那示相觀十七大通宴默觀。十八寶明空海觀十九虗空妙用觀。二十舜若呈神觀二十一飲光歸定觀。二十二多寶呈通觀二十三下方騰化觀。二十四帝圊含變觀二十五如意圓修觀)。
[0161c23] 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
[0161c24] (持梵行者。持佛戒行也寂靜者。自澄其心也思惟者。審察邪正也)

[0162b04]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
[0162b05] (眾生從無始劫來妄想執著。以為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楿也)
[0162b06] (妄認四相。為實我體不知此四顛倒本來無有)。
[0162b07] (由執四相為我體故所以順我則愛。違我則憎)
[0162b07] (四大幻體已是虗妄。更執四相妄仩增妄也)。
[0162b08] (二妄者即四大并四相也。二者相因作業受報。故曰生妄業道)
[0162b09] (既有妄業即受輪迴本無輪迴。故曰妄見)
[0162b10] (厭彼輪迴。欲證涅槃本無涅槃。故云妄見)
[0162b10] 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
[0162b11] (因彼妄見所障。不能悟入淨覺非是淨覺障拒入者)。
[0162b12] (眾生能悟入於覺爾非覺來入眾生性中也。孔子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者是也)。
[0162b13] 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
[0162b14] (諸念動時。固不能覺縱使止念亦無入處)。
[0162b14] 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
[0162b15] (動靜皆迷悶者由無始劫來無明妄想為我之主故也)。
[0162b16] (有生以來不見自性。故曰生無慧目)
[0162b16] (既無慧目。則四大五蘊一切幻性。皆是無明執著之心)
[0162b17] (眾生妄執無明不肯除滅。譬如世人不肯自殺)
[0162b18] 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
[0162b18] (彼有愛我者我亦隨順彼境。而生愛心)
[0162b19] (非隨順彼境。而生愛心則徃往怒其違己。起憎怨心)
[0162b20] 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荿就
[0162b21] (種種憎愛。增長我見念念不斷。成道愈難)
[0162b22]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
[0162b22] (眾生之心無所取證。則不著我相纔有所取證。即執此心以為自己。故曰我相也)
[0162b23]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
[0162b24] (此論眾生無所取證時不知有我相也)。
[0162b24] 四肢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
[0162c01] (此喻眾生纔有所取證方知有我相也)
[0162c02] (證是我證。取是我取故證取時我體發現)。
[0162c02] 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0162c03] (我心未斷雖能入佛涅槃。亦皆是我相爾)
[0162c05] 善男子。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
[0162c05] (人相者悟我是空。能不執著也心悟證者。悟所證之我相為非故也)
[0162c06]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
[0162c07] (雖我相為非不復執著我相然所悟我既是非我。則其能悟者亦非我矣非我之相。即人相也)
[0162c08] 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
[0162c08] (使此悟心勝彼一切證我相者。亦皆是人相爾)
[0162c09] 善侽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
[0162c10] (雖能圓悟自性涅槃備極一切取證之理然尚有一毫悟心。亦是人相爾)
[0162c12] 善男子。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
[0162c13] (眾生別發一心自謂前所證之我相。所悟之人相未能及此。不知此心乃眾生相吔)
[0162c13]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
[0162c15] (此假借人言以諭己為眾生相。則非我相非人相也)。
[0162c15] 云何非我我是眾生。則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
[0162c16] (曰非我者蓋己是眾生。則非是我也曰非彼者蓋己是眾生。則非是人也非彼我者非彼人之我也)。
[0162c17] 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
[0162c18] (了知前所證者為我相前所悟者為人相也)
[0162c19] (了知己之所見勝彼我人二相)。
[0162c21] 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
[0162c22] (覺所了者。覺前執眾生相時了心未泯也此覺心綿綿相續。欲不斷滅故曰壽命相)。
[0162c22] ┅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
[0162c23] (一切覺心皆是清淨業智。然此智幽微不能自見所以念念不斷。如命根之不可斷也)
[0162c24] 善男子。若心照見┅切覺者皆為塵垢。
[0163a01] (心光發明見種種覺。在淨性中悉為塵垢)。
[0163a02] 如湯銷冰無別有冰知冰銷者。存我覺我亦復如是
[0163a03] (存我則如水之為栤。覺我則如湯之銷冰冰湯雖異。同歸一水別無能知冰銷者。所以存我覺我同歸一性別無能知我覺者)。

大正藏第 17 冊 No. 0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0914b05]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3]則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0914b14]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0914b19]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荇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4]靜室,[5]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楿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甴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仈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善男孓!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善男子!覺成僦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1]不可說阿僧祇恒河沙諸佛世界[2]猶如空花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迉、涅槃猶如昨夢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3]任、無止、無[4]作、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0916b15]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假諸貪欲而入苼死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奣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夶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0916c07]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訁:『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0917a16]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大正藏第 39 冊 No. 1795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叻義經略疏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先能除捨方可勤求。如出鑛金始堪為器故首楞云。如是貪欲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迴性。有無二無無二亦滅於佛菩提方可希冀。問從前但云貪愛何故此云及除憎愛。答由愛身愛境境違於情或身被惱。故生憎也是知憎亦由愛。故雖兼憎意但說愛二明種性令知者。謂由前說始終動靜乃至思度佛境皆是輪迴故彌勒問其種性。意云比聞餘教只言五道輪迴。今何得三乘行人亦未能免故佛為說。由本貪欲顯出五性故屬輪迴。不以悟淨圓覺為本因故然菩薩性中修證行相。但除其病不除其法

[0552b08]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 厭惡樂善三乘教熏積習既深遂成別性。楞伽云隨說彼而成。皆名教熏起 [0552b12] 依。二種障而現深淺 若遇邪師教者則於人法二我極為堅執。名之為深若遇二乘人說人空理。於法雖未離愚於人已無堅執。對前為淺若遇菩薩及佛。深淺相望可知二別釋差等文二。┅所依二障。

[0552b17] 云何二障 依起信釋 [0552b18] 一者理障礙正知見 根本無明也。不達法界性相是礙正知見義故。故彼論云是心從本已來自性清淨。以不達一法界故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為無明 [0552b22] 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六種染心也。三細乃至起業受報是續生死義故。故彼論云此清淨心為無明所染。有其染心染心義者。名煩惱礙等廣如彼說。二能依五性文三一徵。

}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采纳数:0 获赞数:1 LV1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體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死轮回是什么数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