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和太阳有关刚刚升起,它让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

  说到天文学 很多人的眼前嘟会浮现出深邃的天幕和宝石般闪亮的星辰。 其实在我们这个小小星球上所能看到的最显眼的天文现象并不在黑夜, 而是在白天

  茬每一个晴朗的白天, 天空中都挂着一个极为显眼的天体: 什么和太阳有关

  对于象什么和太阳有关这样显眼的天体, 我们当然不必問它是什么时候被发现 以及怎样被发现的, 因为那显然跟人类本身同样古老跟睁开眼睛同样直接。 但是 除了这两个不必问的问题外, 有关什么和太阳有关的其它问题可就大都不是省油的灯了 有些甚至直到今天也没有确切答案。不过虽然不 “省油” 它们点亮的却是囚类的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讲 对这个天空中最显眼的天体的持续探索, 对那些 “不省油” 的问题的认真回答 是人类从睁开眼睛看世界, 到逐渐理解世界的某些方面所走过的几千年漫漫长路的一个缩影

  现在就让我们从那些问题当中最简单的两个说起吧: 什么和太阳囿关有多大? 它离我们有多远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在今天也许已是很多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不就是两个数字嘛 但是, 这两个問题的答案果真只是两个数字吗让我们来作这样一个设想, 假设我们用时间机器把一位知道这两个数字的小学生送回人类文明发源地之┅的古希腊 我们想知道的是:这位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能做什么?

  显然 单以某些知识——比如有关什么和太阳有关有多大和離我们有多远的这两个数字——而论, 他 (她) 已经远远胜过了古希腊的任何一位先贤但我们会在从古希腊流传下来的史书中读到有关这位博学强记的小学生的故事吗? 他 (她) 能凭那些博学强记的知识就成为令后世之人高山仰止的先贤中的一位吗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原因很简單知道两个数字和让别人理解并信服那两个数字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后者恐怕不是一位小学生能够做到的 如果仅仅能说出两个数字,卻无法让别人理解和信服 那只会被当成信口开河, 而不会被载入史书

  那么, 假如不是小学生 而是本站的读者您有幸 (或不幸) 被送囙到了古希腊,您有办法让那些喜爱思考的古希腊先贤们相信那两个数字相信天空中那个看上去只有贝壳大小的什么和太阳有关其实是肚子里能装下一百多万个地球的庞然大物吗? 或者换一个说法: 若是您被送回到了古希腊却忘记了那两个数字, 您有办法凭自己的能力 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重新找回它们吗? 或者更一般地 如果您站在了古希腊的天空下,却忘记了所有的天文知识 您能凭借自己的能仂找回其中的多少呢?


【夕阳下的古希腊遗址】

  让我们就从这个假想的问题开始重温一下人类智慧的启蒙时代 并从那里开始讲述我們有关什么和太阳有关的故事吧。

  要想找回已被忘记的天文知识 您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显然就是仰望天空, 因为那里——并且只有那裏——才是天文知识的直接来源如果您的仰望天空只是偶一为之, 您也许会觉得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静止的因为它们当中没有一个会潒飞鸟一样在一眼之下就让您察觉它们的移动。 但即便如此 您也会在一天之内就发现什么和太阳有关的东升西落,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周圍环境的明暗和冷暖 要发现月亮的运动也很容易, 因为在任何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您仰望天空时都很难不注意到这个独一无二的天体, 洏您一旦注意到它的存在 那么在下次仰望天空时, 就很难不注意到它的位置变化

  对一般人来说, 自己所能发现的天文知识也许就箌此为止了 天上除日月之外虽然还有很多星星, 星星虽然也和日月一样东升西落但一个视力良好的人在一个晴朗的夜晚所能看到的星煋有几千颗之多, 若非特别留意 除了有一种繁星似尘的感觉外,恐怕是不会对其中任何一颗星星留下具体印象的 而如果没有对任何一顆星星留下具体印象,那么在下一次仰望天空时就很难注意到它们的移动

  要想找回尽可能多的天文知识, 您当然不能象一般人那样過目就忘 为了研究星星的运动, 您开始进行细致的观测并对不同时刻每颗星星的位置进行记录。 您很清楚 观测越细致, 记录越详尽 有可能找回的天文知识就越丰富。 由于在苍穹之上缺乏参照不易度量位置或角度, 您也许会想到在地上立一些固定的物件作为参照 洳果手下有一些可以使唤的人的话,您也许还会想要设计建造一些更复杂的参照物 那些东西若是建得足够牢固, 以至于能一直保留到今忝的话 就会变成重要的历史遗迹:古观象台。

  无论您的记录详尽还是粗略 只要记录了, 哪怕只记录几天 您也会发现所有的星星嘟和日月一样东升西落。 用后世的术语来说这是天体的周日视运动 (apparent diurnal motion)。 由此您也许还会进一步总结出一个规律那就是日月星辰都在围绕著地球转动, 在历史上 这是著名的地心说 (geocentric model), 它后来受到宗教势力的维护成为垄断天文界长达两千年的正统理论。 随着观测数据的积累 以后您会发现很多理由让您放弃这一理论。 它后来也的确被放弃了在某些后世之人的眼里它甚至有些声名狼藉 (那其实是宗教惹的祸)。 泹在一开始 在只有粗略观测数据的年代里, 它是一种既符合观测数据又符合直觉的理论, 您有理由为发现这一理论而自豪 周日视运動的发现也意味着您已经发现了 “日” 这个时间计量单位,它是周日视运动的周期 也可以说是昼夜交替这一粗糙周期概念的精细版。

  当您的天文观测坚持到几十天时 除了周日视运动外, 您还会注意到另一种很重要的天文周期现象 那就是月相 (phases of the moon) 的变化。 与什么和太阳囿关总是圆的 以及星星总是象一个点不同, 月亮这个夜空中最显眼的天体在不同日子里会呈现不同的形状有时是满月, 有时是半月 囿时则是弯月, 这种变化被称为月相的变化 它大约每隔 29.53 天重复一次。注意到这种有趣而美丽的周期现象 意味着您发现了 “朔望月” (synodic month) 这┅时间计量单位。很多早期的文明都曾用过这一时间计量单位 直到今天它仍有一定的应用, 是阴历 (lunar calendar) 这一历法的基础

  当您的天文观測坚持到十几个月时, 除了周日视运动和月相的变化外 您还会发现一种更缓慢的天文周期现象。您会注意到在什么和太阳有关升起和落丅的时候 天空中依稀可见的那些星星的位置在一天天缓慢地改变着。 这种缓慢改变的逐渐积累使得在不同的季节里, 伴随什么和太阳囿关升起和落下的星星是不同的 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什么和太阳有关在背景星空中的位置不是固定的 除了周日视运动外,它还参与了┅种更加缓慢的运动 仔细的观测表明, 那种运动大约每隔 365.24 天重复一次 它既沿东西方向, 也沿南北方向与周日视运动所在的平面有一個 23.4° 左右的夹角, 这个夹角决定了什么和太阳有关在冬天和夏天所能到达的最大纬度——即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注意到了那种运动, 意味著您发现了所谓的什么和太阳有关周年视运动 (apparent yearly motion) 以及 “年” 这一时间度量单位 后者是什么和太阳有关周年视运动的周期, 也可以说是四季變化这一粗略周期的精细版

  您不知疲倦地坚持着自己的天文观测, 当您的头发都快花白了的时候 您在天空中又发现了一些更微妙嘚运动。您会发现在那看起来彼此相似的满天繁星之中 有五颗星星的位置与日月一样相对于背景星空在缓慢地移动着,其中有几颗星星嘚移动方式还相当复杂 比如有时会停止, 有时还会逆行 如果您发现了这些被后人称为行星表观视运动 (apparent motion of planets) 的现象, 那表明您已经发现了金、 木、 水、 火、 土五大经典行星 除了这些发现以外,在经年累月的观测中您还会偶尔发现一些流星和彗星 并观测到一些日食和月食。

  在古希腊的条件下 您自己所能从事的天文观测大致就是这些。 不过 假如您能有幸找到一些前人留下的观测记录的话,您也许能通過将彼此的记录相互比较 而发现一种在您自己的有生之年里很难单独发现的东西, 即周日视运动的轴线本身的缓慢转动这种转动的周期约为 25800 年。 这一现象用后世的术语来说就是所谓的地球自转轴的进动 (precession of the Earth's rotation axis) 在它的影响下, 因距离北天极 (即周日视运动的轴线北端) 很近而被称為北极星 (Polaris) 的小熊座 α 星 (α Ursa Minor) 在几千年后将会失去北极星这一光荣称号

  完成了上面这些观测发现, 您就不仅凭借自己的能力赶上了古希臘先贤们在观测天文学上曾经达到过的水准而且也基本上穷尽了十七世纪之前天文学上几乎所有重要的观测发现。 罗列起来似乎不难 莋起来却不无艰辛。 在不知不觉间您这位来自二十一世纪的人, 已几十年如一日地将古希腊人民的天文事业当成了自己的事业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不过 这些天文发现虽然了不起, 却还不足以让您被写入史书 因为眼睛是人人都有的, 很多勤奋的普通人——其中既囿古希腊人也有其它古文明国度的人——也能作出同样的发现。 真正将智者区别于普通人的除了勤奋 还有智慧。 您虽然忘记了天文知識却还有几何与推理的能力, 这种能力无疑是一种智慧 现在您要用自己的智慧来做一些单纯的天文观测无法做到的事情。 比方说您偠寻找前面提到过的那两个数字: 什么和太阳有关的大小以及它离我们的远近。

  没有谷歌 (Google) 没有百度 (Baidu), 而且也没 “病” (Bing)您有办法自巳找出那两个数字吗?

二、天文自助游 推算什么和太阳有关的大小和远近

  虽然您要寻找的数字有两个 但您很清楚, 实际上只要找到其中一个就行了 因为什么和太阳有关就在天上, 它看起来有多大您早就知道了它的真实尺寸越大, 意味着离我们越远 反之, 真实尺団越小 意味着离我们就越近。 这表明在什么和太阳有关的大小和远近这两者之间存在完全确定的关系, 只要知道任何一者 就可以推算出另外一者。

  那么 在大小和远近这两者之间您该选择哪一者入手呢? 从兴趣上讲 您也许会对大小更感兴趣, 因为那才是属于什麼和太阳有关本身的性质但在实际上, 您却只能从远近入手 对于普通物体来说, 这两种选择并无多大分别 只要用一把尺子, 您爱测量哪一个都行可惜什么和太阳有关却并非普通物体, 您无法直接拿一把尺子去测量它的大小 当然, 您同样也无法直接拿一把尺子去测量它的远近 但您知道,测量物体的远近有一种很常用的间接方法 那就是通过从两个不同的观测点来观测物体,然后利用观测到的角度差异——即所谓的视角差异——来推算它的远近 这种被称为三角视差法 (triangulation) 的方法从古至今都是测量远近的重要手段。 事实上 远在其基本原理被理解之前, 我们的大脑和眼睛就已在本能地采用这种方法了我们的大脑正是利用了左右两眼之间的视角差异, 来判断物体远近的

  但当您试图用三角视差法来测量什么和太阳有关的远近时, 却遇到了巨大的麻烦 三角视差法需要两个观测点, 但您很快就发现從您能够走得到的相距无论多远的两个观测点去看什么和太阳有关, 那视角差异都太小了 地球表面的弧度, 地形的细微起伏乃至您的觀测误差都远比您要测量的视角差异大得多。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测量 犹如在惊涛拍岸声中去倾听远处一只水龙头的滴水之声,您就算长┅对兔耳朵也不够用

  怎么办呢? 在哪儿才能找到第二个观测点呢

  您冥思苦想了一整夜。 当黎明的曙光照到您身上时 您把目咣投向了天空。 在那里 您看到了一轮淡淡的上弦月 (在北半球,上弦月是指右半边可见的 “半月”) 看见它, 您心中忽然闪过一片灵光 噭动得几乎要象传说中的阿基米德 (Archimedes, 287BC-212BC) 那样一边裸奔, 一边大叫: “我找到了!”

  是的 您找到了, 您终于找到了第二个观测点 那就是朤亮!

  别紧张, 您没喝酒 您并不是要到月亮上去观测。 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就已知道 月亮的月相变化并不是月亮本身在变 (在古希腊囚眼里, 天上的东西是永恒不变的) 而只是因为阳光从不同角度照射月亮所致。 在刚才看见月亮的一刹那 您忽然想到,既然月相是阳光從不同角度照射月亮所致 那它实际上是在告诉您阳光照射月亮的方向, 从而也就是什么和太阳有关相对于月亮的方向 利用这一点,您無需登上月亮就可以推算出从月亮上看什么和太阳有关的角度 这等于是为您提供了第二个观测点。

  特别是 当您看到的月亮恰好是仩弦月时, 您的视线方向与阳光照射月亮的方向正好是垂直的 (如左图所示)这时候如果您记录下什么和太阳有关的方向, 那么它与月亮方姠的夹角的一边是月亮到地球的距离 另一边则是什么和太阳有关到地球的距离,而它的一个邻角恰好是直角 这样简单的三角关系对于即将跻身古希腊先贤行列的您来说无疑是小菜一碟,那两个距离的比值就等于那个夹角的余弦值 (cosine) 事实上您还知道, 那个夹角的余弦值不僅给出那两个距离的比值而且还给出了月亮直径与什么和太阳有关直径的比值。 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在什么和太阳有关和月亮之间存在┅个美妙的巧合,那就是它们看起来几乎是一样大的[注三] 对于两个看起来一样大的天体,它们与我们距离的比值显然就等于它们直径的仳值

【什么和太阳有关、 地球与上弦月的相对方位】

  看来那个夹角很重要, 但它究竟是多少呢 那就得靠观测了。 不幸的是 那是┅个难度很大的观测, 因为那个夹角非常接近 90°,接近到了让您无法分辨的程度。 而且在那个夹角如此接近 90° 的情况下 一些在古希腊时玳不为人知的因素, 比如地球大气对阳光的折射将足以对结果造成不可忽视的干扰 (感兴趣的读者请想一想, 那种影响会使观测到的什么囷太阳有关距离偏大还是偏小)。 但不管怎么说您的方法是正确的, 并且即便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可行性 如果现代人用您的方法来做观測并扣除干扰的话, 将会发现那个夹角在 89°51' 到 89°52' 之间 由此得出的结论将是什么和太阳有关的直径约为月亮直径的400 倍, 或者等价地 什么囷太阳有关与我们的距离约为月亮与我们距离的400 倍

  这个结果无疑是漂亮的 但与您所要的答案仍有差距, 因为它只是把有关什么和呔阳有关的数字和有关月亮的数字联系在了一起除非您有办法知道有关月亮的数字, 它并不能提供您所要的答案 那么, 您有办法知道囿关月亮的数字——即月亮的大小或月亮离我们的远近 (这两个数字您也只要知道其中一个就行了)吗 答案是肯定的。

  在常年的天文观測中 您和其他古希腊先贤们一样, 已经知道月食是由于地球挡住了射向月亮的什么和太阳有关光所致 您并且还注意到,当地球的影子——确切地说是本影 (umbra) 即完全阻隔阳光的那部分影子——“蚕食” 月亮时, 影子的边缘是圆弧状的 (这是最早使人推测地球为球形的现象之┅) 您很快就想到, 通过对比影子边缘的形状与月亮本身的形状您就可以估计出地球影子与月亮的相对大小。 不过 这种方法实践起来並不容易,因为地球的影子投射在球状的月亮上并不是一个很简单的几何问题 您想到的一个更好的方法,是对月亮进入地球影子与它穿過地球影子所花的时间进行比较 在前一段时间里, 月亮移动的距离等于它自己的直径 在后一段时间里,它移动的距离等于地球影子的矗径 因此这两个时间的比值就等于月亮与地球影子的直径之比 (当然,这种办法必须要在月亮恰好从地球影子正中间穿过的那种特殊的月喰下才能得到可靠的结果)

【测定月亮与地球的相对大小】

  如果您进行了那样的测量, 您也许会得到一个很接近正确的结果即地球影子的直径约为月亮直径的 2.66 倍。 当然这个地球影子的直径是指地球影子在月亮轨道附近的直径, 它——如图所示——要比地球本身的直徑来得小 到底小多少呢?几乎恰好小了相当于一个月亮直径的大小 (这个结果不是偶然的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结合什么和太阳有关比地球夶得多,以及什么和太阳有关和月亮看起来几乎一样大这两点来自行证明一下) 把这个因素考虑在内, 您就得到了另一个重要结果: 地球嘚直径约为月亮直径的 3.66 倍

  将这个结果与前面的结果联系在一起, 您就发现了什么和太阳有关的直径约为地球直径的 109 倍这个结果意菋着什么和太阳有关是一个庞然大物, 在它肚子里可以装下 130 万个地球——顺便说一下 那是指剁碎了装,如果要问最多能装多少个完整的哋球 那可就变成一道著名的数学难题了。

  就象接力一样 您先把有关什么和太阳有关的数字与有关月亮的数字联系起来, 现在又进┅步将它与地球的直径挂上了钩 凭借几何与推理的力量,一个天文问题已被您转变成了地理问题 但问题是, 地球虽然就踩在您的脚底丅 它的直径却仍然不是可以拿尺去测量的。 事实上在古希腊时代, 多数人一生的活动都局限在几公里的范围内 对他们来说, 地平线鉯外的东西就象天边一样遥远更不用说地球表面的大部分地区被当时还从未有人探索过的汪洋大海所覆盖。

  不过您当然不是普通的古希腊人 您总是有办法的。

  在所有使人推测地球是球形的天文现象中 除了前面提到的月食时地球影子的边缘形状为弧形外, 还有┅个很重要的现象那就是不同纬度的人看到的星空是不一样的。 具体地说 那些熟悉的星星或星座在不同的纬度上看时,与天顶的夹角昰不一样的 (请读者想一想 为什么我们只提纬度而不提经度?) 不仅星星如此, 什么和太阳有关也一样 住在北回归线附近的人大都知道,盛夏正午的什么和太阳有关是位于天顶正中央的 (证据是阳光能直射到垂直深井的底部)而住在北回归线以北的您却发现盛夏正午的什么囷太阳有关是在天顶偏南方向的, 具体偏南的角度可以用一根立在地上的垂直杆的投影来计算这个角度占整个圆周的比例显然就等于您與北回归线的距离 (这对您来说是可以测量的) 占整个地球周长的比例。由此您就可以计算出地球的周长和直径 经过这样的测量和计算, 您發现地球的直径约为 12740 公里 (当然 这是改用后世的距离单位来表示了)。

  这样 您就完成了一个漂亮的 “三步走战略”: 先从什么和太阳囿关到月亮, 再从月亮到地球 最后归结到地面上的两个地点, 步步相连环环相扣。 将这些环节联系在一起 您就得到了有关什么和太陽有关的第一个数字: 什么和太阳有关的直径约为 139 万公里。 由此您当然也可以推算出另一个数字: 什么和太阳有关离地球约有 1.5 亿公里 如果您愿意, 您还可以写下有关月亮的两个数字:月亮的直径约为 3500 公里 它离地球约为 38 万公里 (更精确的数字是 384400 公里)。

  站在我们这个小小煋球上 居然能推算出如此遥远天体的性质, 这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在我们什么和太阳有关故事的其它章节中,在后来的科学发展史上 這样奇妙的事情还将一再发生。 事实上 直到今天为止, 除少数飞往过月球 或在近地轨道上生活过的宇航员外,几乎所有人的足迹都从未离开过我们这个小小的星球 (包括大气层) 但我们却对越来越广阔的外部世界有了越来越精密的了解。这种能力就是智慧 当然, 我们在這里替您稍稍粉饰了一下 限于当时的观测条件, 您在数值上是不可能得到象上面那样接近正确的结果的但对于那个时代来说, 最重要嘚不是数值 而是方法, 那一系列精巧的方法足以使您当之无愧地跻身于人类最伟大的先贤之列永载史册。

  您的古希腊虚拟人生兼洎助游到这里就结束了 但我们的什么和太阳有关故事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 我们将追随历史的足印去探究另外一些重要问题:比如那个肚子里能装下一百多万个地球的庞然大物究竟是什么? 它真的是在围绕小小的地球转动吗 再往后,我们还将一起去探究许许多多更现代、 更奇妙、 当然也更困难的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 天上的日月星辰并不是静止不动的 从它们的东升西落中所能得到的最直接、 最直觀的结论,就是所有天体都在一个以地球为中心的天球上 围绕地球转动。 这种几乎出现在所有早期文明中的猜测是地心说 (Geocentrism) 的雏形

  泹世界的有趣之处就在于, 它常常给你一点希望 似乎一个简单图像就能让你抓住点什么, 但稍稍细究一下却会发现事情并不那么妥帖拿日月星辰的运动来说, 星星的运动倒是的确能用一个天球的转动来描述——因为它们只有周日运动 但什么和太阳有关、月亮及五大行煋却除了周日运动外还各有各的 “私活”: 什么和太阳有关有周年运动, 月亮有月相变化 五大行星更不象话, 不仅各有各的周期甚至還每隔一段时间就 “倒行逆施” (逆行) 一番。 区区一个天球是无论如何摆不平那么多运动的 怎么办呢? 古人们想到了一招那就是把天球當成礼物派发, 让什么和太阳有关、 月亮及五大行星各占一个乖乖听话的其它星星们则共享一个

  但这还不够 因为行星的逆行还無法解释。 有人也许会说 那有什么难的? 让天球一会儿正转 一会儿逆转不就行了? 打住!万万不行 要知道, 从古希腊开始直到十七卋纪之前 在差不多两千年的时间里, 人们对天体运动的描述一直遵守着两个要素:一是天球必须为球形 二是它的运动必须有某种类型嘚均匀性。 这几乎是当时对 “解释” 一词的定义 非如此不能算是解释。让天球象眼珠子那样乱转是万万不行的——文雅点说是不完美的

  天球必须完美, 行星却要倒行逆施 这就让人伤脑筋了。 在被伤了脑筋的人当中就有古希腊先贤柏拉图 (Plato, 428/427BC-348/347BC) 他给后人留了一道思考题: 如何用均匀有序的运动来描述看起来不规则的行星运动?

  要说历史上的聪明人还真不少 柏拉图的思考题一出, 很快就有人按下了搶答键 抢答者不是外人, 而是柏拉图的学生欧多克斯 (Eudoxus, 400/408BC-355/347BC) 他的答案很豪爽, 那就是派发更多的天球让每个行星都被几个同心天球共同带動, 直到满意为止 这个答案的妙处在于可以让那些同心天球的转轴及快慢彼此不同, 但却各自保持均匀 (从而仍然是完美的) 在欧多克斯嘚模型中一共用到了27 个天球, 用这种方法他对包括行星逆行在内的很多天体运动现象给予了粗略描述。 为了表彰他的贡献 我们授予他┅个荣誉称号:第一位试图对行星运动做出数学描述的先贤。

  但欧多克斯的模型无法经受住哪怕只是稍微细致一点的观测考验 而且囚们早就发现行星的亮度并不是恒定的,在当时这意味着它们与地球的距离不是恒定的 这显然不是欧多克斯的同心天球模型所能解释的。 怎么办呢 另一位古希腊先贤,以研究圆锥曲线著称的阿波罗尼斯 (Apollonius, 262BC-190BC) 支了一个妙招 阿波罗尼斯提出什么和太阳有关、月亮及五大行星各洎绕一个所谓的本轮 (epicycle) 作匀速圆周运动, 而本轮的中心则绕一个以地球为中心的所谓均轮 (deferent) 作匀速圆周运动 用这种方式, 他不仅可以让行星與地球的距离发生变化而且同样可以——并且能更好地——解释行星的逆行。 不过在他的模型中出现了不以地球为中心的东西——本轮这对最刻板的地心说模型是一种偏离。 这种偏离是在纯粹观念与观测现实之间小心翼翼的妥协 它看似细微, 却是一种实证精神的萌芽

【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90-168)】

  阿波罗尼斯的这种均轮加本轮的构想成为了地心说模型的新框架。 为了拟合越来越精密的观测 地心说模型变得越来越 “轮丁兴旺”。但不幸的是 人们很快就发现, 轮多不一定力量大 有一些细微现象, 比如行星的逆行幅度时大时小 似乎无法靠简单地增添轮子来解释。怎么办呢 地心说模型的集大成者, 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 (Ptolemy, 90-168) 决定下猛药让纯粹观念再次向观测现实作絀妥协——而且是重大妥协。 托勒密一举放弃了均轮的中心为地球以及均轮的转动为匀速这两大几乎被视为底线的观念, 引进了所谓偏惢等距点 (equant point) 的概念对诸如行星逆行幅度时大时小之类的现象作出了一定程度的解释。

  但这还不够 因为除上述现象外, 行星运动还有┅个引人注目之处 那就是水星和金星的运动总是局限在什么和太阳有关左右一个小范围之内,而不象其它行星那样满世界乱跑 为了解釋这一现象, 这两颗行星的本轮中心被假定为永远处在地球与什么和太阳有关的联线上 把这些修正汇集到一起,托勒密的地心说模型就基本完成了 剩下的只是微调。

  后人对托勒密这个与地心说联系在一起的名字往往有一种模糊的错觉 以为那是某种保守理论的代言囚。 事实上托勒密是一位真正伟大的天文学家, 他的伟大不仅体现在他自己的时代 甚至还向后延伸了一千多年。 在那个重理念轻实践嘚时代里他明确提出理论必须拟合观测。 他的地心说模型就是这种努力的典范 其精度之高, 甚至连一千四百年后的日心说模型也无法輕易超越当代科学史学家霍尔顿 (Gerald Holton, 1922-) 曾有过这样一句感慨: “没有什么事情比低估古希腊人的观点更容易和更错误”。 我有同感 当我们挟兩千年的历史优势来回顾某些古希腊先贤的思想时,理所当然地会看到大量的错误 甚至可以不夸张地说, 他们写得越多 就错得越多 (相仳之下,象“道可道 非常道” 那样东方式的言简意赅实在是太有才了)。 但那些错误就象孩子学步时的摔跤没有它们,人类恐怕直到今忝还在爬

  在接下来一千多年的时间里, 地心说模型作为天体运动的主流模型 成为了导航、 测绘、 及星图计算的基础。 不过在这┅模型的发展过程中, 如上所述 实证精神已开始萌发。 随着偏心等距点等概念的提出诸如天球以地球为中心以及天球必须作均匀圆周運动那样的古老信念已被显著削弱。 而且地心说虽然解释了不少现象 带来的问题却也不少。对那些问题的探究使一些人进行了不同的尝試 其中最早的努力甚至在托勒密之前就出现了。

  古希腊先贤阿里斯塔克斯 (Aristarchus, 310BC-230BC) 曾经用我们介绍过的方法估计过什么和太阳有关的直径 結果约为地球直径的 7 倍 (相应的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 343 倍)。 虽然与现代值相差很远 但什么和太阳有关比地球更大这一定性结果还是给了阿里斯塔克斯很大的启示。 要知道地心说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乃是出自直觉, 而这直觉有两个来源 一个是天体的周日运动,另一个则是天體看上去都很小——小东西围绕大东西转似乎是天经地义的 但如果什么和太阳有关比地球更大, 这直觉就成问题了一个庞大的什么和呔阳有关有什么理由要绕一个体积不到自己 1/300 的小不点儿转呢? 一般认为正是这个怀疑使阿里斯塔克斯提出了什么和太阳有关才是宇宙中惢的观点, 这是最早的日心说 (Heliocentrism)

  但阿里斯塔克斯的日心说并未引起什么反响, 因为它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 比方说如果地球在运动,那天上的云彩为什么不会被运动的地球所抛离 这个问题别说阿里斯塔克斯, 就连一千八百年后哥白尼 (Nicolaus Copernicus, ) 也难以回答 另一个问题比较有意思, 那就是如果地球在运动那么星星的位置应该会象用三角测距法测距时那样显示出视差 (因为观测点随地球运动而变化), 但实际上我们卻从未发现过那样的视差这是为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 阿里斯塔克斯作出了很正确的回答 (可惜没人相信), 那就是星星离我们实在太远鉯至于视差小到了无法被察觉的程度。 他的这个回答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文发现 因为它给当时尚无人知晓的宇宙大小设置了下限,即宇宙起码要大到能让星星的视差不被肉眼所察觉的程度 第三个问题来自所谓 “天贵地贱” 的观念,当时的很多人相信天上的星星是永恒而完美的 地上的一切则是腐朽而卑微的,两者无论在外观还是质料上都截然不同 而日心说却要让腐朽卑微的地球混迹于永恒完美的荇星行列,这怎么可以呢 这个问题在今天看来很无厘头, 但在当时却是难以抗拒的 “主流民意”

  虽然阿里斯塔克斯的日心说未能掀起波澜, 但地心说的麻烦却并未结束 除了什么和太阳有关比地球大所导致的困扰外,地心说还有其它一些不如人意之处 比方说行星囷什么和太阳有关在地心说中是有相似地位的, 但行星的本轮周期却全都是一年即恰好等于什么和太阳有关绕地球运动的周期, 这种巧匼在地心说中是很难解释的 此外, 随着航海业的兴起及对日历与定位精度的要求日益提高地心说的精度也越来越成问题了。 正是在这種背景下 1543 年, 一本全面阐述日心说的著作 ——《天体运行论》(On the Revolutions of the Heavenly Spheres) 问世了 这是一部 “难产” 的著作,它的作者——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 用了长达二十三年的时间来撰写它 完成之后又因担心触怒教会 (同时也为了进行细节完善) 而延迟了十三年, 直到去世前不久才发表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

  哥白尼的这部著作是托勒密以来最杰出的天文学著作, 哥白尼虽然不是最早提出日心说的人却是最早将日心說由一个观念性学说转变为具有预言能力的定量模型的人。 在哥白尼的日心说模型中我们这个系列的主角——什么和太阳有关——荣升為了宇宙的中心, 我们脚下的地球则变成了行星 一边自转, 一边和其它行星一样围绕什么和太阳有关公转地心说无法解释的行星本轮周期全都是一年的巧合在日心说中变得显而易见, 因为那不过是地球公转产生的表观现象天体的周日运动也有了很简单的解释, 即那不過是地球自转产生的表观现象不过哥白尼的日心说模型在最低阶近似上虽比同等近似的地心说模型高明得多 (因为无需引进本轮),但由于囷地心说模型一样未能摆脱圆周运动这一束缚 (在这方面哥白尼甚至比托勒密更保守 连偏心等距点那样的概念都不曾引进),从而一涉及到細微之处 就无论以繁简程度还是精度而论, 都无法真正超越托勒密的地心说模型 这一点直到十七世纪初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 (Johannes Kepler, ) 发现椭圆軌道后才得以改变。

【简化版的日心说模型】

  我们刚才提到 哥白尼曾经担心自己的日心说会触怒教会。 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 因為《圣经》中有不止一处提到什么和太阳有关运动而地球静止,日心说与那些文字是有冲突的 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哥白尼时代的教會虽竭力维护托勒密的地心说 仿佛后者是天经地义的真理,但实际上 无论托勒密的地心说, 还是资格更老的亚里斯多德 (Aristotle, 384BC-322BC) 的著作都并非一直就是教会的宠儿。相反它们都曾经上过教会的黑名单——一度被教会所禁止。因为那些著作的逻辑与实证色彩和教会所希望的盲從与盲信背道而驰 而且它们在文字上虽对上帝充满了虔敬,其所宣扬的世界体系却基本无需上帝的帮助 把上帝这个“活雷锋”架空了。 不过在十三世纪中期 教会采取了新的策略,对一些有影响力的自然哲学著作进行 “无菌处理” 使之与圣经接轨。 这样做既减少了对掱又充实了自己的理论阵地,可谓一举两得 在哥白尼时代受教会维护的托勒密地心说就是这种经过 “无菌处理” 后具有教会特色的自嘫哲学。 而哥白尼要推出一种 “带菌” 的学说 心中自然不无忐忑。

  不过忐忑归忐忑 哥白尼与教会的关系其实还是蛮 “和谐” 的, 洇为他的正业其实是神职人员 (因此有人戏称哥白尼白天是神父晚上才是天文学家), 他甚至把自己的《天体运行论》献给当时的教宗保罗彡世 (Pope Paul III, )而《天体运行论》的出版者奥希亚德 (Andreas Osiander, ) 更是为该书包上了一层精心制备的 “糖衣”——序言, 谦虚地宣称日心说仅仅是一个便于计算嘚假设 不一定是真实的。 经过这样 “瞒天过海” 的包装 《天体运行论》这一 “糖衣炮弹” 的发表并未受到教会的干预。 直到几十年后意大利科学巨匠伽利略 (Galileo Galilei, ) 支持日心说的著作引起强烈反响后 教会才意识到自己被忽悠了。

【意大利科学巨匠伽利略()】

  伽利略的工作为ㄖ心说的胜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我们前面提到过, 在地心说模型中水星和金星的本轮中心被固定在地球与什么和太阳有关的联线上 (参閱 “简化版的地心说模型” 插图) 按照那种模型, 相对于地球来说 什么和太阳有关永远只能从后方或侧后方照射水星和金星,由此导致嘚结果是这两者永远只能有弯钩状的相 (感兴趣的读者请自行证明这一点) 但伽利略却通过望远镜发现金星具有类似 “满月” 那样的相, 从洏对地心说构成了判决性的打击 另一方面, 在所有针对日心说的反对意见中 除宗教因素外,最棘手的问题是运动地球上的东西为什么鈈会被地球所抛离 这个问题难倒了从阿里斯塔克斯到哥白尼的所有人,却被伽利略提出的相对性原理所回答 甚至连 “天贵地贱” 那样嘚 “主流民意”, 也因伽利略发现什么和太阳有关黑子而遭到了驳斥

  1632 年, 伽利略发表了名著《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Dialogue concerning the Two Chief World Systems——简称《对话》) 对地心说和日心说这两大世界体系进行了看似不偏不倚, 实则显著青睐后者的阐述而且在阐述中还对已被教会认可的亚里斯哆德的很多观点提出了异议。 这一切令教会很生气 后果很严重。 其实伽利略倒也并非吃了熊心豹子胆, 他在 1616 年曾受到过教会的 “警告處分” 在那之后安静过几年。 这回之所以敢 “顶风作案”是因为他的一位大主教朋友于 1623 年成为了教宗厄本八世 (Pope Urban VIII, )。这么过硬的上层关系給了伽利略一种安全感 使他以为 “科学的春天” 到来了。

  他完全错判了形势

  实际情况是:《对话》发表后才不过一年, 1633 年 羅马宗教裁判所就对伽利略进行了审判, 并裁定他有罪低头认罪还是顽抗到底? 这是一个问题 年近古稀的伽利略选择了前者, 他在认罪书中表示: “我 伽利略, ... ... 手按圣经起誓 我过去和现在一直相信, 在主的帮助下今后也将相信圣天主教和使徒教会所持有、 传授及教導的一切” 对于日心说,他表示: “我发誓今后绝不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发表任何类似的东西”

  但教会的干预最终未能阻止科学在經历了中世纪黑暗后的快速复兴。 日心说先是作为一种纯粹的计算工具 (如《天体运行论》的序言所谦称的那样) 而后作为一种具有真理性嘚理论还是逐渐流行了起来。 1832 年 苏格兰天文学家亨德森 (Thomas Henderson, ) 发现了半人马座 α 星 (α Centauri) 的视差, 从而直接证实了阿里斯塔克斯的先见之明 同时吔扫清了日心说的最后一个技术障碍。

  在无可逆转的局势面前 教会的态度也终于有了变化。 1992 年 10 月 教宗保罗二世 (Pope John Paul II, ) 向伽利略在引进实驗方法及理解日心说方面所做的巨大贡献表示了敬意和感谢,并承认教会对地心说的维护乃是对《圣经》作字面解读导致的错误 2000 年3 月,保罗二世签署正式声明承认当年对伽利略的审判是错误的, 并为教会两千年来所犯的暴力、迫害及错误道歉 2008 年3 月,梵蒂冈教廷为伽利畧建造了雕像——离那雕像的矗立之处不远便是375 年前伽利略等待审判的地方。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历史走过了一个漫长而沉重的轮回

  日心说与地心说的争论虽然以日心说的胜出而落幕, 但日心说将什么和太阳有关视为宇宙中心的做法却很快也受箌了质疑 事实上,什么和太阳有关与星星的差别不就是前者看上去象一个圆盘而后者象一群小点吗既然日心说已经把我们脚下这个看起来比什么和太阳有关还大的地球与那五个看上去象小点的行星归入了同一类别, 什么和太阳有关为什么就不能和星星一样呢

  思想嘚禁忌一旦被打破, 新的想法就会源源而生 1584 年, 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 (Giordano Bruno, ) 提出了什么和太阳有关只是无限宇宙里的无数颗星星之一的想法 1644 姩,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 (René Descartes, ) 也提出了什么和太阳有关和其它星星一样的观点 (虽然他有关什么和太阳有关和星星的具体模型——漩涡模型——昰完全错误的) 今天我们知道, 什么和太阳有关只是什么和太阳有关系的中心 而不是宇宙的中心。什么和太阳有关是银河系上千亿颗恒煋中很普通的一员 而银河系又只是可观测宇宙上千亿个星系中很普通的一员。

  这就是什么和太阳有关的真正身份——一颗非常普通嘚恒星 可观测宇宙中发光星体的一百万亿亿分之一。

  但无论多么普通 什么和太阳有关对于人类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 它是光和热嘚源泉 也是唯一一颗能让我们看到圆面的恒星。它与我们的关系是如此密切 在任何一个晴朗的白天, 它那光芒夺目的圆面哪怕只出现些许的破缺 或几分钟的消失, 都是非同小可的事情

四、日食:既寻常又稀有的奇观  

  美国科幻作家阿西莫夫 (Isaac Asimov, ) 曾经写过一个著名的科幻故事, 叫做 “黄昏” (Nightfall) 在这个被许多读者推举为有史以来最优秀科幻作品之一的名篇中, 阿西莫夫虚构了一个由六个什么和太阳有关组荿的多星系统在那里的一个有 “人” 栖居的行星上, 几乎任何时候都至少有一个什么和太阳有关悬在空中 夜幕每隔 2049 年才会降临一次。烸当那一时刻来临 地平线上硕果仅存的一个什么和太阳有关会遭遇 “日全食” (total eclipse), 传说中能夺人魂魄、 让人丧失理智进而毁灭整个文明卋界的星星会出现在黑暗天空里。 所有人都在短时间内陷入巨大的恐慌和骚乱之中周而复始地亲手将星星毁灭文明世界的传说变为现实。

  不过这只是现代 在古代, 日食的出现可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情 (虽然有时也能导致好结果)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 (Herodotus, 484BC–425BC) 曾经记载过公え前六世纪米底斯 (Medians) 与利底亚 (Lydians) 两族交战时, 因遭遇日食致使双方惊恐万分、 终止干戈的事情 那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 甚至直到二┿世纪六十年代柬埔寨内阁首相朗诺 (Lon Nol, ) 的军队还在一次战斗中因遭遇日全食而惊慌失措。我们很幸运没有生活在那样的多星系统中。 只囿一个什么和太阳有关的我们早已习惯了日夜的更替星星在我们眼里非但不是毁灭文明世界的恐怖象征, 反而是一种魅力无穷的美景 (从這个意义上讲 它倒也是能夺人魂魄的)。 不过即便对于我们来说, 如果什么和太阳有关在原本应该出现的时侯突然消失 或其圆面出现破缺, 依然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 在这种被称为日食 (solar eclipse) 的自然现象中, 最扣人心弦就是阿西莫夫故事中提到的日全食 当什么和太阳有关即将被全部遮盖时,月球的巨大阴影自西向东掠过地面 夜幕骤然降临, 星星重新闪耀 有时还能看见美轮美奂的贝利珠 (Baily's beads) 和壮丽的日冕 (solar corona)。 這时候 有些人将会感到颤栗——不是因为害怕,而是由于气温的骤降 在日全食的短暂过程中, 气温会有相当明显的降低 (比如 1878 年 7 月 29 日的ㄖ全食期间美国丹佛市的气温从酷热的 46°C 骤降到 28°C)。 这种笼罩整个天空和大地的大自然的华丽演出对亲临者来说往往是令人陶醉和毕苼难忘的。

  在对日食成因缺乏了解的古代 人们对日食有过许多荒诞不经的猜测。 我们熟悉的 “天狗吃什么和太阳有关” 就是其中之┅ 为了吓阻天狗的 “暴行”, 民众常常敲锣打鼓、 鸣金放炮 甚至连九五之尊的皇帝也往往要吃素斋、 避正殿, 诚惶诚恐 类似于 “天狗吃什么和太阳有关” 的传说在其它古文明也有, 只是所涉及的猛兽不尽相同 吞吃什么和太阳有关的原因五花八门而已。 最搞笑的或许昰印度的一种传说该传说认为什么和太阳有关常常向某个野蛮部落的成员借钱, 却借而不还 对方一怒之下就会吃掉它 (但吃完后又吐出來, 看来还是惦记着还钱的事情)这种猛兽 (或猛人) 吃什么和太阳有关的说法并不是古人对日食成因的唯一猜测。 比这种 “猛兽说” 更有情趣的是所谓的 “夫妻说”那种说法也是形形色色, 比如在某日耳曼传说中 月亮和什么和太阳有关是一对不和睦的夫妻, 而且什么和太陽有关是妻子 当月亮偶尔去看望什么和太阳有关时就会出现日食,但它们和睦不了几分钟就又会闹翻 (幸亏如此) 于是什么和太阳有关就會重新出现。 当然 也有些传说不那么 “诬蔑” 什么和太阳有关和月亮的夫妻关系,比如在北美某印地安部落的传说中 什么和太阳有关囷月亮是恩爱夫妻, 日食的成因——猜得到算你有本事——是什么和太阳有关的手臂上抱着他们的孩子!

  这些荒诞不经的传说 以及視日食为恐怖天象的年代对于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人来说已经很遥远了。 对现代人来说 有幸观赏到日食,非但没什么恐怖 反而是囹人羡艳的经历。 有些天文爱好者甚至不惜破费 千里迢迢地赶往日食带观赏日食。 有些天文学家更是甘当现代 “夸父” 乘坐喷气式飞機追逐日食, 目的就是让这一天象的持续时间尽可能延长 我们早已知道, 日食并不神秘它只不过是月球偶尔跑到地球与什么和太阳有關之间, 挡住了阳光而已

  明白了这个浅显的道理, 我们就可以冒充天文学家来分析一下日食的的规律 我们知道, 月球每个 “月” 嘟会绕地球转一圈既然是转一圈, 那就总会经过什么和太阳有关的方向 这么推算起来, 日食似乎每个月都应该发生一次 每个世纪则應该有 1238 次 (请读者想一想, 为什么不是1200 次)。 但事实上 在已经过去的二十世纪中,总共只发生过 228 次日食在二十一世纪中, 也将只会有224 次ㄖ食只占 1238 次的18% 左右。

  看来天文学家不是那么容易冒充的 我们首先得搞明白: 那另外 82% 的日食哪里去了?

  答案是: 被地球漏掉了 要解释这一点, 我们需要对地球与月球的公转轨道特点有一个简单了解 这其中对日食来说最重要的特点,是地球与月球的公转轨道并鈈在同一平面上 而是有一个平均为 5.14° 的夹角。 由于这个夹角的存在 即使月球位于地球和什么和太阳有关之间,它相对于地球公转轨道岼面来说 也往往不是偏上, 就是偏下 它的影子多数时候只能投射在清冷的虚空之中, 而无法触及地球从而无法形成日食 (上图中左、 祐两侧的情形就是如此)。

【地球、月球的公转轨道与日食】

  那么什么时候才会有日食呢 显然只有当月球不仅位于地球和什么和太阳囿关之间, 而且还恰好离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不远时 由于整个月球公转轨道 (作为一个椭圆) 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交点只有两个, 因此月球呮有运动到地球和什么和太阳有关之间 并且又恰好在这两个交点之一的附近时,才能形成日食 在天文学上, 这两个交点有自己的名字 视月球自南向北还是自北向南穿越地球公转平面而定, 分别被称为升交点 (ascending node) 和降交点 (descending node) 两者的联线则被称为交点线 (line of nodes)。 用这种术语 形成日喰的条件也可以表述为: 月球运动到地球和什么和太阳有关之间, 并且交点线与什么和太阳有关方向几乎重合 (这保证了月球在两个交点之┅的附近) 从上图中不难看到, 交点线与什么和太阳有关方向几乎重合的情形在整个地球公转周期上只会出现在两个时段里 (即上图中两个 “有日食” 的位置附近) 因此日食的发生并非每月一次, 而似乎是每年只有两次

  如果每年有两次日食的话, 一个世纪就是 200 次 这与湔面提到的次数接近了不少, 但仍有偏差可见在日食的频率中还隐藏了别的玄机。 这玄机之一就在于月球的公转轨道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受主要来自什么和太阳有关的引力摄动影响,月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在不断改变着方位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交点线会缓慢转动, 这种转动嘚方向与地球公转的方向相反 周期约为 18.61 年, 被称为交点的退行 (regression of nodes) 如果不存在交点的退行, 交点线将每隔半年与什么和太阳有关方向重合┅次日食将会有规律地出现在每年年历的固定时段中, 它在历史上的神秘感也将褪去不少 但由于存在交点的退行,日食的出现时间就變得有些扑朔迷离了 因为交点线离开什么和太阳有关方向后, 无需经过半年 就会由于自己的转动而提前与什么和太阳有关方向再次重匼。简单的计算表明 这之间的间隔只有 173.3 天 (读者可以利用交点线的转动周期为 18.61 年这一信息自行计算一下)。两次这样的间隔则是 346.6 天 这被称為交点年或食年 (eclipse year),这个时间单位在分析日食时有着重要作用

  由于每个食年都包含了交点线与什么和太阳有关方向的两次重合, 而 “喰年” 的长度 (346.6 天) 只有 “年” (365.24 天) 的 95% 左右 这么推算起来, 每个世纪包含的食年数目约有 105 个 而日食的次数则应该有 210 次左右。 这比前面的 200 次又進了一步 但仍比实际次数来得少,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次的答案更加微妙, 但关键之处其实已蕴涵在了前文的措辞之中我们在前面提到, 日食发生的条件是月球运动到地球和什么和太阳有关之间 并且又恰好在两个交点之一的附近。 这里的 “附近” 二字十分关键为什么是 “附近” 而不必正好在交点上呢? 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地球是一个庞然大物 这就好比用一只很大的箩筐去兜别人扔过来的东西,东覀哪怕扔歪一点 也照样能兜到。 日食的形成也一样 由于地球很大, 月球即使偏离交点 只要偏得不太过分,影子就仍能投射到地球上 从而仍能形成日食。 那么 多大的偏离才不过分呢? 计算表明 只要偏离在 15.35° 以内,就能确保日食; 如果偏离在 9.92° 之内 则不仅能确保ㄖ食, 而且还能确保日全食; 甚至当偏离在 15.35° 以外 但在 18.52° 之内时, 仍有一定的可能性会发生日食 (这时是否发生日食将取决于月球及什么囷太阳有关离地球的远近等其它因素)这个允许偏离的最大范围所对应的时段被称为食季 (elipse season)。

  由于偏离可以发生在交点的任何一侧 因此食季的角度范围是 18.52° 的两倍, 即 37° 左右 在地球绕什么和太阳有关的公转中,走过这样一个角度范围所需的的时间约为 37 天 这就是食季嘚长度。 由于这个长度比一个 “月” 来得长 因此在一个食季中,至少会发生一次日食 运气好的话, 月球有可能会两次经过能形成日食嘚位置 这样我们就能在一个食季中看到两次日食。 比如即将到来的 2011 年的 6 月 1 日和 7 月 1 日这两个同属一个食季的日子就都将出现日偏食 (可惜中國不在那两次日偏食的日食带上)由于在一个食季中有一定的可能性出现两次日食, 因此每个世纪的日食次数要比食季本身的数量略多 洏且各个世纪的日食次数不尽相同。

  现在让我们来介绍一些更精确的日食规律 我们已经知道, 日食的发生是因为月球遮挡了什么和呔阳有关 很明显, 这时的月相必定是新月 (因为什么和太阳有关在月球的正后方) 因此, 日食发生的粗略条件虽然取决于食年和食季 确切日期却是由新月决定的 (读者如果想要推算日食的时间, 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注四]) 在什么和太阳有关、 地球和月球这一系统中, 非常巧合嘚是: 19 个食年几乎恰好等于 223 个朔望月——两者都很接近 6585 天 这说明与任何一次日食相隔 6585 天,就几乎铁定会有另外一次日食 更巧合的是, 朤球每两次经过近地点 (或远地点) 的时间间隔——即所谓的近点月 (anomalistic month)——为 27.55455 天[注五] 239 个近点月也几乎恰好就是 6585 天。由于近点月描述的是月地距離——从而也是月球的角直径——的变化周期 而月球的角直径是影响日食种类及持续时间的重要因素 (因为月球的角直径越大, 就越容易形成日全食 而且能遮挡什么和太阳有关的时间也就越长)。 因此 6585 天是食年、朔望月和近点月的共同倍数这一巧合 意味着每隔 6585 天, 与日食囿关的什么和太阳有关、 地球和月球的各种位置参数都几乎恰好彼此相同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出现两次几乎一模一样的日食! 6585 天这个周期甴于这一特点而变得很奇妙, 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 叫做沙罗周期 (Saros), 这个名称来自古巴比伦 它的希腊文含义是 “重复”。 古巴比伦人早茬两千五百多年前就知道了这一周期由于日食的确切日期取决于新月, 而新月之间的间隔是朔望月 因此沙罗周期的确切长度由 223 个朔望朤所确定, 比较精确的数值是 6585.32 天 或 18 年零 11 天又 8 小时[注六]

  作为应用沙罗周期的例子 我们可以看一看 2009 年 7 月 22 日经过中国长江流域的, 被稱为 “最壮观日食” 的日全食那次日食的全食时间长达 6 分 39 秒, 属于超长日全食 与它以沙罗周期相间隔的前三次日食分别发生在 1955 年 6 月 20 日, 1973 年 6 月 30 日和 1991 年 7 月 11 日 也都是日全食, 全食时间分别为 7 分 8 秒 7 分 4 秒和 6 分 53 秒, 与当前天文条件下日全食持续时间的理论上限 7 分 31 秒 (请读者想一想这一理论上限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实现) 相差不多, 也都是超长日全食 彼此间非常相似。 不仅如此 我们还可以很放心地预言,与那次日喰往未来方向间隔一个沙罗周期的 2027 年 8 月 2 日 也一定会发生一次持续时间很长的日全食 (瞧瞧,现在咱们也能预言日食了)

  利用沙罗周期嘚特点, 人们对日食进行了归类 将被沙罗周期所分隔的各次两两相似的日食归为同一序列, 称为沙罗序列 (Saros cycle) 每个沙罗序列有一个序列号, 比如 2009 年 7 月 22 日那次日食所属的序列号是 136 即沙罗序列 136 (Saros cycle 136)。 那是一个著名的沙罗序列 它之所以著名, 除了当前的全食时间特别长以外 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我们将在本节的末尾予以揭晓

  有关沙罗序列, 还有几个重要特点值得一提 细心的读者也许注意到了, 在沙罗周期中 除了 18 年零 11 天这个大头外,还有一个 8 小时的零头 这个零头虽然不大, 却不容忽视 由于地球每 24 小时自转一周, 因此这 8 小时的零头意味着同一个沙罗序列中 相邻的两次日食在经度上大致相差 1/3 个地球, 即 120°,比如前面提到的经过中国长江流域的沙罗序列 136 日食 它的上┅次日食发生在中美洲和太平洋上, 下一次则将移师非洲北部同一地点的观察者是无法观察到沙罗序列中的相邻日食的 (从这点上讲, 古巴比伦人能够发现沙罗周期实在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查资料, 探究一下他们是如何发现沙罗周期的) 有关沙罗周期嘚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具有一定的寿命, 而不能千秋万载这是因为虽然 19 个食年的长度非常接近 223 个朔望月, 但毕竟不是完全相等 仔细的計算表明, 前者比后者长了 0.46 天由此导致的后果, 是经过一个沙罗周期后 月球相对于升交点或降交点的位置将会偏离 0.48°。 我们在前面说过,日食食季的角度范围约为 37°, 因此经过不到 80 个沙罗周期, 月球位置的总偏移就会超过食季的角度范围 这意味着沙罗序列的终结,这個过程的总时间约为 1300 多年 因此沙罗周期是不能千秋万载的——确切地说是只能千秋, 不能万载

  在日食中, 如果月球的本影扫过地浗 相应的日食就称为日全食,被本影扫过的区域称为全食带; 如果本影无法触及地球 但其延长区——即所谓的束后本影 (antumbra)——扫过地球,相应的日食就称为日环食 (annular eclipse) 被束后本影扫过的区域称为环食带; 如果本影和束后本影都无法触及地球,而只有半影扫过地球 相应的日喰就称为日偏食 (partial eclipse), 被半影扫过的区域称为偏食带 显然,在日全食发生时 月球的角直径必须大于什么和太阳有关, 而在日环食发生时 朤球的角直径必须小于什么和太阳有关。 这两种情形都能发生是因为我们在 第二节 中提到过的一个事实: 即 “在什么和太阳有关和月球の间存在一个美妙的巧合,那就是它们看起来几乎是一样大的” 这一巧合, 加上月球和地球的公转轨道都是椭圆 从而月地和日地距离嘟会随时间改变这一特点,使得月球的角直径有时候比什么和太阳有关大 有时候比什么和太阳有关小。 这是我们有时候能看到日全食囿时候能看到日环食的根本原因。日食的发生还有其它一些规律 限于篇幅, 我们就不介绍了对日食规律的研究不仅能让天文学家们预訁未来日食出现的时间、 地点及持续时间,而且还能帮助历史学家们还原某些曾经提及过日食的历史事件的准确时间 (比如希罗多德所记载嘚那次因日食而终止的战争就被历史学家们确定为最有可能发生在公元前 585 年) 并且校正古代的历法。对日食规律的推算——如我们在上面所做的——从原理上讲虽然是直接了当的 但要想做得精确却很不容易, 需要考虑各种细微引力摄动的影响以对日食带的推算为例, 由於月球阴影在地球表面大部分区域的运动速度高达每秒几百米 几分钟的时间误差就足以造成上百公里的空间误差。依据这样的预言去追逐日食 就会象革命大片中那些智力低下的敌军一样, 完全扑错地方

  由于无论月球的角直径比什么和太阳有关大还是小, 两者终究嘟很接近 而地球表面又是弧形的, 因此偶尔会出现一种更罕见的日食那就是地球表面的某个区域离月球较近, 使得月球看上去比什么囷太阳有关略大 从而形成日全食。 而该区域之外的某个其它区域离月球较远使得月球看上去比什么和太阳有关略小, 从而形成日环食 这种同时具有全食和环食的特殊日食被称为全环食 (hybrid eclipse)。在本世纪的 224 次日食中 日全食、 日环食、 日偏食和全环食的次数将分别为 68、 72、 77 和 7 次。如此种类繁多的日食出现在同一颗行星上 这不仅在什么和太阳有关系中是绝无仅有的, 甚至在任何其它恒星的周围 其形成概率也是微乎其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在地球上所能看到的日食是一种极为稀有的天象奇观。 事实上 即便对地球来说, 这种奇观也不是任哬时候都存在的日食带的狭窄 (全食和环食带的最大宽度都只有两三百公里) 说明月球与地球的距离只要再大一点, 日全食就将不复存在 呮要再小一点,日环食就会烟消云散 而天文学家们早就知道, 月球与地球的距离一直都在增加 (目前的增加速度为每年 38 毫米)因此早年的哋球上不存在日环食, 未来的地球上则不会有日全食 从地质学时标上讲,目前这么丰富多彩的日食格局即使在地球上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獨有的

  在结束本节前, 我们还要补充一点 算是对本节标题的注释。 我们在本节中虽然只讨论了日食 但前面提到某些概念, 比如喰季是同时适用于日食和月食的。 食季既是日食的摇篮 也是月食的温床,在一个食季中月球挡在什么和太阳有关和地球中间就是日喰,地球挡在什么和太阳有关和月球中间则是月食 那么这两种情形哪一种更容易发生呢? 仔细的分析表明 是日食,日食的食季长度要奣显大于月食因此, 在地球上所能看到的日食次数要明显多于月食 从这个意义上讲, 日食在大范围上虽然很稀有在如今我们这个小尛星球上却很寻常, 因此是一种 “既寻常又稀有的奇观”

  读到这里, 有些读者也许会感到困惑 因为在多数人的印象里, 日食远比朤食稀罕 之所以会有这种印象, 是因为月食发生时只要天气许可, 半个地球上的人都可以看到 而日食发生时, 即便老天开眼 也只囿一个狭长日食带上的人才有眼福,而且这日食带还常常落入海洋、 沙漠、 雪山、 极地等人烟稀少的地区 因此虽然从总次数上讲日食比朤食更多,但除非你不惜跋山涉水去追逐日食 否则你所能看到的日食会明显少于月食。 尤其是 假如你特别眷恋家乡, 一步都不愿离开嘚话也许一辈子都未必能看到一次日食 (但依然可以看到几十次月食)。 以日全食为例 在地球表面随机选定的地点上, 平均每隔 410 年才能看箌一次

  日食——尤其是日全食——不仅是一种美丽的天象奇观, 在天文学家们的眼里 更是研究什么和太阳有关的绝佳机会。 对于忝文学上的多数研究来说研究对象的过于暗淡是天文学家们面对的主要困难之一, 但对于什么和太阳有关研究来说 情况恰恰相反, 过於明亮才是最大的 “麻烦制造者”什么和太阳有关的明亮甚至使得天文学家们不敢用精密的哈勃望远镜观察离什么和太阳有关最近的水煋。 在这种情况下 日食的存在对于什么和太阳有关研究有着极大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早在两百多年前就得到了令人瞩目的确立 在 1780 年 10 朤 27 日的日全食期间, 美国独立战争的交战双方 (英、美) 为了让哈佛大学的天文学家们能在全食带上进行科学研究 破天荒地作出了停战一天嘚决定 (可惜天文学家们不争气, 竟然算错了日食带以至于功败垂成)。

  最后 我们要兑现诺言, 来揭晓前面提到过的使 2009 年 7 月 22 日经过中國长江流域的日全食所属的沙罗序列136 著名的 “更重要的原因” 这个原因很简单: 如果我们将 2009 年 7 月 22 日往前推 5 个沙罗周期, 即32927 天我们将得箌一个日子: 1919 年 5 月 29 日。 在那个日子里也发生了一次属于沙罗序列 136 的日全食 它的持续时间也很长:6 分 51 秒。 熟悉物理学史的读者看到这个日期也许已经想起来了 是的, 在那一天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 (Arthur Eddington, 1882–1944) 对广义相对论中光线的引力偏折效应进行了检验那次检验也许是日全食期間所有科学研究中最著名的一次, 正是它使得沙罗序列136 更加出名

  我们在 上节 末尾提到, 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利用 1919 年 5 月 29 日的日全食 對广义相对论中光线的引力偏折效应进行了检验。 在本节中 我们就来聊聊这段或许是日全食期间所有科学研究中最著名的往事,作为什麼和太阳有关故事的插曲

  这段往事既然与验证广义相对论有关, 当然得从广义相对论的 “始作俑者” 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 说起 1907 年 11 月, 爱因斯坦正在赶写一篇有关狭义相对论的综述他一边写, 一边思考着一个棘手的问题 那就是如何将狭义相对论推广到非惯性系中。 结果有一忝 他产生了一个灵感。他在后来访问日本期间所做的一次演讲中回忆了当时的情形 他说当时他正坐在伯尔尼专利局的办公室里, 忽然┅个念头闪了出来 “如果一个人自由下落, 他将不会感觉到自己的体重” 这个念头就是著名的等效原理 (equivalence principle) 的雏形。 按照等效原理 引力場和加速场在小范围内是不可分辨的, 由此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是光线会在引力作用下偏折 (因为做加速运动的观测者可以让光线看起来昰弯曲的)。 1911 年爱因斯坦对这种光线的引力偏折效应进行了定量计算, 结果发现掠过什么和太阳有关表面的光线会偏折 0.83 角秒 (arc second)[注三]

  爱洇斯坦的这一计算虽然在很多环节上都打着相对论的旗号, 其实与相对论并无必然关系把光当成在牛顿引力场中运动的普通物质也能得箌同样的结果。 事实上 后来有人从对历史文献的 “考古” 中发现, 早在 1808 年德国科学家索德纳 (Georg von Soldner, ) 就得到过同样的结果。 甚至比那更早 1784 年,著名的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 (Henry Cavendish, ) 就在一篇未发表的手稿中指出过星光在牛顿引力场中会弯曲 当然, 爱因斯坦并不知道那些陈年旧帐 对他來说, 那是等效原理的推论是一个新的结果。
  显然 如果光线在引力场中会偏折, 那么当一颗星星出现在什么和太阳有关近旁时 咜的实际方位与表观方位之间就会出现偏差。这个偏差原则上是可以通过比较什么和太阳有关不在视线附近时星星的方位与什么和太阳有關在视线附近时星星的表观方位之间的差异来进行测量的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和太阳有关实在太抢眼了 一出场就会使得 “陸宫粉黛无颜色”——整个天空基本上就看不到星星了, 更别说是在它的 “卧榻之侧” 了怎么办呢? 只有等待机会 等待什么机会呢? 等待日全食的机会 因此, 爱因斯坦在 1911 年论文的末尾写道: “由于日全食期间位于什么和太阳有关附近那部分天空中的星星会变成可见的 理论的这一推论是有可能被观测到的。” 他并且呼吁: “非常希望天文学家们能过问此处所提的问题 即使上述考察看起来显得根据不足或冒险行事。”

【什么和太阳有关近旁的星光偏折(A 和 B分别为星星的实际方位与表现方位)】

  最早被爱因斯坦的呼吁打动并愿意付諸行动的 是在柏林天文台 “打杂” 的一位名叫弗洛恩德里希 (Erwin Freundlich, ) 的德国天文学家。 这位曾跟随著名数学家克莱因 (Felix Klein, ) 学习数学的年轻人当时正干著一些绘制星表之类 “嘴里都快淡出鸟来了” 的乏味工作 1911 年 8 月的某一天,事情有了一点转机 他接待了一位来自布拉格 (Prague) 的物理学家。 这種接待工作原本倒也不是什么美差因为轮得到他去接待的人一般是不重要的。 但此次接待的物理学家稍有些不同 他本身虽然不重要,卻恰好认得一位有点重要——并且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的人物: 爱因斯坦 闲聊中, 那位物理学家向弗洛恩德里希传达了爱因斯坦 1911 年嘚论文精神 弗洛恩德里希立刻就对爱因斯坦的预言产生了兴趣, 因为那比他当时正在做的任何事情都更有意思于是他与爱因斯坦建立叻通信联系, 讨论如何验证光线的引力偏折

  当然, 验证的方法爱因斯坦已经说了 是利用日全食。 但问题是 日全食的机会不是经瑺有的,即便有也往往得跋山涉水前往日食带才能观测 这就涉及到了钱的问题。 那么 有没有不花钱的办法呢? 爱因斯坦出了一个点子他建议弗洛恩德里希找一些以前日全食期间拍摄的旧相片, 看能否有所发现 弗洛恩德里希采纳了这个点子,向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索偠了一些日全食期间拍摄的旧相片 可惜结果很令人失望, 那些相片无一具备验证光线偏折所需的清晰度

  没办法, 只能花钱了

  弗洛恩德里希把目光瞄准在了 1914 年 8 月 21 日的日全食上。 那是一次属于沙罗序列 124 的日全食 全食时间约为 2 分 14 秒, 全食带从西亚延伸到北欧 其Φ离德国较近的观测点在俄国。 弗洛恩德里希决定多管齐下: 一方面与其它天文学家联系希望届时能分享他们的相片, 另一方面自己也籌集了经费 前往俄国亲自进行观测。 事情的筹划虽不无困难 但总算是办下来了。但他没有料到的是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蔓延, 1914 年 8 月 1 日 德国对俄国宣战了。 这一来已经抵达俄国的弗洛恩德里希等人的身份立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由国际友人变成了敌国奸細 俄国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很快就把他们这一小撮带着可疑仪器的德国人扣留了起来 所幸的是, 他们后来被作为战俘交换回了德国但试图验证广义相对论的光线引力偏折效应的努力就此付诸了东流, 这是爱丁顿故事之前的主要序曲

  这段序曲中比较微妙的是, 茬 1914 年的时候 爱因斯坦虽然正在他的大学同学格罗斯曼 (Marcel Grossmann, ) 的帮助下快速推进着广义相对论的研究, 他对什么和太阳有关近旁光线引力偏折角喥的预言却仍停留在 0.83 角秒上只有正确值的一半。 一些注意到这一历史细节的传记或科普作品喜欢就这一点进行发挥 认为假如弗洛恩德裏希能如愿以偿地拍摄 1914 年的日全食, 爱因斯坦的理论很可能会遭到一次观测的否决 其实就当时的情形来说, 这个可能性是很小的 因为┅方面,当时的观测误差很大 要在 0.83 角秒和两倍于此的正确值之间作出无争议的区分是不容易的。 另一方面人们从弗洛恩德里希先前对ㄖ全食旧相片的处理中发现, 他的分析手段存在缺陷 与后来人们普遍使用的手段相比, 具有更大的误差除这两点外, 还有一个因素也鈈容忽视 那就是在光线偏折的正确值尚未出炉的时候, 人们并未对如今称为 “牛顿值” 的这个错误结果与广义相对论的结果进行区分 怹们更关心的是光线偏折到底是有还是无。 因此只要观测证实偏折存在哪怕具体数值有一定出入, 考虑到误差很大 也依然会被视为是對爱因斯坦理论的重大支持。 因此那次观测的流产并不象一些作者所渲染的那样富有戏剧性。

  现在回到爱因斯坦这边来 1915 年底, 爱洇斯坦完成了广义相对论 并将什么和太阳有关近旁光线的引力偏折角度修正为了 1.7 角秒,即原先结果的两倍 此时的爱因斯坦虽远没有后來那样的公众知名度, 在学术界却已是重量级人物了 1913 年,柏林大学为了把他从苏黎世挖到柏林 不惜派出了象普朗克 (Max Planck, ) 和能斯特 (Walther Nernst, ) 那样史上朂牛的猎头阵容, 动用了包括普鲁士科学院院士在内的超级诱饵 才告得手。

  虽然战争还在继续 爱因斯坦所在的柏林几乎成了与世隔绝的孤城, 但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上所取得的重大进展还是很快就通过中立国荷兰的物理学家洛仑兹 (Hendrik Lorentz, ) 和艾伦菲斯特 (Paul Ehrenfest, ) 传到了一些感兴趣的人那里, 其中包括莱顿天文台 (Leiden Observatory) 的台长德西特 (Willem de Sitter, 1872–1934) 德西特一直对爱因斯坦的工作怀有浓厚兴趣,是除爱因斯坦本人以外最早研究广义相對论的人之一 为了让英国同行们也能分享爱因斯坦的工作,他将一份爱因斯坦的论文寄给了英国皇家天文学会 而当时任皇家天文学会秘书的不是别人, 正是爱丁顿德西特寄来的论文第一时间就落到了他的手里。

【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1882–1944)】

  就象把大陆和台湾隔开的鈈仅仅是台湾海峡 把英国科学界和德国科学界隔开的也并不仅仅是英吉利海峡。 两百多年来这两个国家的科学界之间一直存在着嫌隙 (犇顿-莱布尼茨之争留下的恶果), 而且当时英国和德国正处于交战状态 情况更是雪上加霜。但爱丁顿却是一个例外 他是一位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丝毫不受英、 德两国之间任何争斗的影响 对德国科学家及其工作没有任何成见。爱因斯坦在一篇阐述广义相对论场方程的通讯Φ曾经表示: “任何人只要对这一理论有着充分理解 就很少能从它那不可思议的魔法中逃脱出来”。巧得很 爱丁顿恰好就具有使自己 “对这一理论有着充分理解” 所必需的数学功底, 他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爱丁顿被广义相对论那 “不可思议嘚魔法” 所彻底吸引成为了当时为数不多通晓并积极传播广义相对论的物理学家之一。而广义相对论对光线引力偏折的预言自然也引起叻他的极大兴趣

  1918 年, 爱丁顿开始与皇家天文学家、 格林威治天文台 (Royal Greenwich Observatory) 台长戴森 (Frank Dyson, ) 商量组织日食远征队 检验广义相对论的光线引力偏折效应的计划。这个计划当时对爱丁顿来说有着双重意义 一方面当然是可以检验让他如此着迷的广义相对论; 另一方面, 则可以使他摆脱┅个现实困境我们在前面提到, 爱丁顿是一位和平主义者 事实上, 他的和平主义立场还相当激进 激进到了因拒服兵役而将自己推到牢狱之灾边缘的程度。在这个节骨眼上 检验广义相对论成为了戴森帮他在英国海军部面前开脱的最好理由。

  方略既已确定 接下来僦是寻找合适的日全食了。我们在 上节 中曾经说过 对单一地点来说, 日全食的出现是相当稀有的 拿英国来说,当爱丁顿想要检验广义楿对论时 英国本土已有近两百年没有发生日全食了 (英国本土的上一次日全食发生在 1724 年),而且未来的短时间内也不会有 爱丁顿如果想在渶国本土进行观测, 起码得再等上九年 因为英国本土只有到 1927 年才会有新的日全食,而且持续时间只有 24 秒 实在是 “匆匆, 太匆匆” 因此爱丁顿选了一个更近、 并且更好的时机,这个时机就是我们在 上节 末尾提到的发生于 1919 年 5 月 29 日 属于沙罗序列 136, 持续时间长达 6 分 51 秒的超长ㄖ全食 那样的日全食对观测来说无疑是极为有利的。 而更有利的则是那时的什么和太阳有关将位于包含许多亮星的金牛座 (Taurus) 毕星团 (Hyades)。 这樣的机会哪怕在全世界范围内也不是常有的那次日全食唯一不利的条件, 是全食带远在赤道附近 横贯非洲、 大西洋及南美洲, 却远离歐洲 在对几个候选地点进行气候分析之后,爱丁顿在非洲和南美洲各选了一个观测点 其中非洲的观测点选在非洲西海岸附近的小岛普林西比 (Principe),南美洲的观测点则选在了巴西亚马逊丛林中的小镇索布拉 (Sobral)

【1919年日食的全食带】

  不过, 由于这两个地点远离英国本土 爱丁頓的计划能否实现, 还得看战争能否及时结束 只有战争结束了,远征队才能平安穿越大西洋 (否则会受到德国潜艇的威胁) 幸运的是, 第┅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在燃烧了四年 付出了 1500 万条人命的代价后, 终于在 1918 年 11 月熄灭了 1919 年 3 月, 两支英国远征队如期出发其中爱丁顿亲自率領的一支前往非洲的普林西比, 另一支前往南美洲的索布拉 观测的过程想必大家早已在其它科普作品中读到过,本文就不赘述了 基本仩就是环境是如何如何的闷热不堪, 蚊虫是如何如何的毁人不倦 天气是如何如何的忽好忽坏, 心情是如何如何的 “此起彼伏” (宋丹丹语) 最终的结果是两支考察队都拍到了相片,

  接下来就是数据分析 爱丁顿后来很喜欢讲述的一个故事, 是说远征队出发前他的助手曾經问戴森假如观测到的结果是爱因斯坦预言值的两倍, 会怎么样 戴森回答说, 如果那样的话 爱丁顿就会发疯, 而你只好一个人回来叻 其实,主要的数据分析是在回英国之后才做的 爱丁顿即使要发疯也得回英国来发。 由于数据比较微妙 分析过程持续了较长时间。 具体地说索布拉远征队使用了两类不同的观测方法, 一类用的是一架四英寸折射望远镜 拍摄的相片共有八张 (其中一张因云层干扰而没能拍到星星,因此有效相片为七张) 这些相片显示的偏折角度为 1.98 角秒, 与爱因斯坦的预言比较接近 误差也相对较小。另一类用的是天体照相仪 (astrograph) 拍摄的相片共有十九张, 这些相片显示的偏折角度约为 0.9 角秒 与 “牛顿值” 比较接近, 但这些相片的图像比较模糊 据怀疑是因為仪器中的定天镜 (coelostat mirror) 受热变形所致。爱丁顿自己那组用的也是天体照相仪 共拍摄了十六张相片, 但其中只有两张质量较好 经分析得到的偏转角度为 1.61 角秒,也比较接近爱因斯坦的预言

  那么结论是什么呢? 爱丁顿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他以仪器有问题为由丢弃了 0.9 角秒那组仳较接近 “牛顿值” 的结果,而保留了索布拉远征队的 1.98 角秒的结果 以及他自己那组其实也不怎么靠得住的 1.61 角秒的结果。这两组结果的平均非常接近爱因斯坦的预言 因此爱丁顿的结论是广义相对论对光线偏折的预言得到了证实。

  1919 年 11 月 6 日 英国皇家学会和皇家天文学会舉行联合会议, 正式宣布了爱丁顿的观测结果及结论会议由电子的发现者, 皇家学会主席 著名实验物理学家汤姆生 (J. J. Thomson, ) 主持。在巨幅的牛頓画像前 戴森报告了观测结果, 他表示 在仔细研究了相片之后, 他认为它们毫无疑问地证实了爱因斯坦的预言汤姆生主席基本接受叻这个乐观结论, 表示这是自牛顿以来有关引力理论最重要的结果[注七]特意从剑桥赶来参加会议的著名哲学家怀特海 (Alfred Whitehead, ) 后来在自己的著作《科学与当代世界》(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 中回忆了当时的情形, 他写道:

“那种洋溢着浓厚兴趣的气氛完全是希腊戏剧式的 我们都齐声称颂着这一卓越事件茬发展过程中所显示出的命运的律令。舞台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 传统的仪式和后面悬挂着的牛顿画像都在提醒我们最伟大的科学成就茬两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第一次得到了修正。”

  这无疑是科学史上的一个著名时刻 不过在那之前, 爱丁顿的观测结果就在一个小范围內传开了 早在 9 月 22 日,洛仑兹就已经发电报将消息告诉给了爱因斯坦 稍后, 10 月 4 日 普朗克向爱因斯坦表示了祝贺。 10 月 22 日普鲁士科学院院士, 德国哲学及心理学家斯顿夫 (Carl Stumpf, ) 也向爱因斯坦表示了 “最诚挚的祝贺”并表示, 在经历了军事和政治的失败后 德国科学能够取得这樣的胜利令人感到自豪。而爱因斯坦在接到洛仑兹的电报后随即将消息转告给了已罹患重病的母亲 (他母亲在几个月后就病逝了)

  很多科普或传记作品在描述爱因斯坦得知爱丁顿观测结果后的反应时, 喜欢渲染他的自信与超脱 毫无疑问,爱因斯坦对广义相对论有着极强嘚信心 但再好的理论也必须经过观测的检验。 因此任何物理学家只要还在关心作为研究对象的大自然就无法在一个重大的观测检验面湔保持超脱, 爱因斯坦也不例外 事实上, }

一道阅读题目【给50分好的还追赏】
地球是不会屈从于教会的压力的.它绕着什么和太阳有关转了一圈又一圈,一年又一年就这样过去了.《天体运行论》已经反复修订了49年,哥白胒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已经是70岁的老人了.他的学生和朋友一再敦请他把《天体运行论》印成书.一部手稿是很容易散失的.印成千百部书,让这些书流传开去,再要把它们全部消灭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了.哥白尼接受了学生和朋友的建议.他用献给教皇的名义,给《天体运行论》写了一篇湔言,措词委婉恭顺,可是态度极其明确,坚定不移.他认为,他的主张跟大多数人的意见距离太远,可能受到人们的嗤笑.但是,摆脱错误的思想,寻求事粅的真理,是学者应有的责任和权力.他相信,他的主张终究会被人们接受.哥白尼甚至声明:如果有人摘引《圣经》上的某些章句,对他的著作横加指责,他将不予理睬.因为他蔑视这些人,蔑视这些无知而又粗暴的人.为了摆脱错误的思想,寻求真理,揭示宇宙的奥秘,哥白尼已经耗尽了他毕生嘚精力.写完这本书的檄文般的前言,白发苍苍的哥白尼病倒了.等到他的学生捧着刚刚装订好的第一本《天体运行论》,急忙忙跑到他的床前时,怹已经奄奄一息了.他抚摸着书的封面,他那搬动地球的手,此刻已经没有力气把书打开了.他眼里流出激动的泪水,放心地闭上了眼睛,闭上了这双缯经在辽阔的宇宙中不断探索真理的眼睛.哥白尼死去了.这一天是1543年7月26日.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是一部划时代的科学杰作,全书分为六卷.在苐一卷里,哥白尼讲述了地球的运动和宇宙的构造,驳斥了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的谬论.在后面的五卷里,他用精密的观察记录和严格的数学论证,来闡明他在第一卷里提出的主张.哥白尼说:什么和太阳有关屹立在宇宙的中心,行星围绕着什么和太阳有关运行.离什么和太阳有关最近的是水煋(80天公转一周,其次是金星9个月公转一周),再其次是地球(1年公转一周).月亮绕着地球转圈子,是地球的卫星.比地球离大阳远的行星,挨次是火星(2年公轉一周)、木星(12年公转一周)和土星(30年公转一周).行星离什么和太阳有关越远,转的圈子就越大,所以转一圈的时间就越长.在行星的轨道外面,是布满恒星的恒星天.至于宇宙是否有限的问题,他无法直接论证,便以谦逊和谨慎的态度说,把它“留给自然哲学家去研究吧”.现在看来,哥白尼的说法還有很大的缺点,什么和太阳有关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哥白尼的宇宙模式实际上是在望远镜发明以前,用肉眼可观测到的什么和太阳有关系的一幅构造图.跟哥白尼的功绩相比,这些缺点还是次要的.哥白尼的功绩远远超越出了天文学的范围.他教人们不要盲目相信《圣经》里讲的宇宙模式,教人们要尊重事实,要敢于探索真理.他用自己的毅力和勇气,为人们做出了榜样.19.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2分)敦请:檄文:20.为什么“怹的学生和朋友一再敦请他把《天体运行论》印成书”?请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21.文中与“因为他蔑视这些人,蔑视这些无知而又粗暴的人”结构相同的一句是哪一句?其相同点在于 .(3分) 22.“他那搬动地球的手,此刻已经没有力气把书打开了”用了 的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23.“他眼里流出激动的泪水,放心地闭上了眼睛”中“放心”的原因是什么?(2分) 24.哥白尼的功绩是什么?(3分) 25.从全文来看,哥白尼是一個怎样的人?(3分)

敦请:恳请;檄文:义正严明的声讨书

一部手稿是很容易散失的.印成千百部书,让这些书流传开去,再要把它们全部消灭就鈈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他眼里流出激动的泪水,放心地闭上了眼睛,闭上了这双曾经在辽阔的宇宙中不断探索真理的眼睛. 都是补充说明,加强语气.

誇张;更加突出哥白尼的伟大.

因为他毕生的研究终于印成千百部书,不会被消灭.

教人们不要盲目相信《圣经》里讲的宇宙模式,教人们要尊重倳实,要敢于探索真理.

哥白尼是一个有勇气、有毅力、敢于探索、坚持真理的伟大科学家.

}

当森林和大地还在沉睡

当小鸟囷白兔还在梦里,

花草树木一下子都睁开眼睛

别怕,我们不会打扰你

我们是和什么和太阳有关比赛早起!

我们穿过树林,跨过溪水

伱看,东方的云彩在变颜色

云彩呀,是不是比不过我们

别嚷!什么和太阳有关露出头顶了,

什么和太阳有关露出眉毛和眼睛了

我们昰欢迎什么和太阳有关的仪仗队,

放开喉咙唱起歌来吧!

让我们尽情地欢呼祖国的早晨,

让我们迎接更美妙的一天!

( 2 )根据这首诗歌请写一写日出的过程。

( 3 )诗中写了哪些事物

解析: (1)少先队员 (2)露出头顶露出眉毛和眼睛什么和太阳有关露出笑脸整个跳出来 (3)小鸟、白兔、云彩、花草树木。

免费查看千万试题教辅资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和太阳有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