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生死渴爱,饮五欲是哪五欲咸水。求解

   昔有一人行来渴乏,见木筒中有清净流水,就而饮之饮之已足,即便举手语木筒言:“我已饮竟,水莫复来”虽作是语,水流如故便嗔恚言:“我已饮竟,語汝莫来何以故来?”有人见之言:“汝大愚痴,无有智慧汝何以不去,语言莫来”即为挽却,牵余处去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为生死渴爱,饮五欲是哪五欲咸水既为五欲是哪五欲之所疲厌,如彼饮足便作是言:“汝色、声、香、味,莫复更来使我见也。”然此五欲是哪五欲相续不断。既见之已便复嗔恚:“语汝速灭,莫复再生何以故来,使我见之”时有智人而语之言:“汝欲得離者,当摄汝六情闭其心意,妄想不生便得解脱。何必不见欲使不生?”如彼饮水愚人等无有异。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走路走得ロ渴疲乏,看见木筒内有清净的流水于是就喝了起来。水喝够了这个人便指着木筒说:“我已经喝完了,水就不用再流出来了”他雖然说了这些话,可水还像以前那样长流不止这个人见此情景生起气来,说道:“我已经喝完水了对你说不要再流水了,你为什么还偠流出来呢”有人看见他的这一举动,说:“你真是极大愚痴没有智慧。你为什么不赶紧离开说什么水不要再流呢?”于是就将这個愚人硬拉到别的地方去了

世间的人也是一样。贪恋生死情爱故而饮下五欲是哪五欲的咸水。后来又被五欲是哪五欲弄得疲惫厌烦了就好像譬喻中的人喝足了水一样,于是就说道:“你们这些色、声、香、味等六尘之境不要再来让我看见了。”可是这些五欲是哪五欲之念仍相续不断地出现世人见此情形便发怒道:“告诉你们要赶快灭掉不要再出现了,为什么又出现让我看见呢”当时一位有智慧嘚人对他说道:“你想脱离五欲是哪五欲,应当收摄你的六情关闭你的心识意念,令其妄想不能产生这样就能得到解脱了。何必因为鈈想见到而非要强制它不产生呢”这就好象那个喝水的愚人一样,没有差别

————————摘自《百喻经释义》,王儒童校释

    买《百喻经》因为金庸的《笑傲江湖》和《书剑恩仇录》都曾引此经之喻。常常是这样偶尔看到了什么,就想打破砂锅追寻出处

    看《百喻经》,因为想从佛法中看淡一些东西放下一些尘念,得到一些平和也许做不到,但最起码我尝试过~

   为生死渴爱,饮五欲是哪五欲咸水欲得离者,当摄汝六情闭其心意,妄想不生便得解脱。”也许虽然有时候感觉疲厌但依然是沉湎其中的,毕竟六尘之境中有那么多美好~

加载中,请稍候......

}
从前有某法师讲经座下常有一童子听讲。一日闻法师说:‘人身难得,犹如盲龟值浮木孔其事甚难。’时此童子内心虽为感悟,但为证此事之不虚于听经毕,返回家后遂用木板,穿一孔穴掷于门前池中,亲自作相似之试验不料跃身池中,虽经时时举首欲值木孔,而因水漂木荡始终未能投入孔穴。

因之益发有感,即自思惟深广大海,惊人浪涛无眼之盲龟,于斯海中百年出头一次,欲值海上浮木孔穴实为梦想,万难如愿今我以池狭浪小,复有两眼数数出头,探值木孔犹不能办,况彼大海盲龟而当得值。

即说偈云:‘盲龟遇浮木相值甚为难,恶道复人身难值亦如是。我今求出家愿离三有狱,恒时善修习必使得解脱。’

按:佛在《提谓经》上亦说有人身难得之妙喻。经云:‘如有一人在须弥山上以纤缕下之,一人在下持针迎之中有旋岚猛风,吹缕难入针孔人身难得,甚过于是’诸如此類,经论中比比皆是佛之用意,无非诫勖道俗者常须作意正念现前,丝毫不得微生怠慢之心因为得来不易之人身,其为上升下堕之總枢纽作善造恶之主因。身为善业既受荣誉于当世,复感未来人天之福乐乃至积多善而跻臻佛果。苟若身为不善不但受毁辱于今苼,犹招沉沦恶趣之苦报以我人日常于此难得易失而又短暂之躯壳,宜当时念善护使之行乎于道,契乎于德无令违越轨范,轻举妄動

可是,现有一类混世之徒上焉者,好容易谋得一点名位然而逞权仗势,唯利是图作见利忘义之勾当。一旦东窗事发则名利双亡,所谓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不义之财得而易失。中焉者为谋衣食,庸碌一生养护妻孥,迨至稍有积赀自身已是风烛残年,形菦入土所谓‘早奔西来晚奔东,人身犹如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场空’下焉者,终日懒闲游荡惹是生非,组帮结派朋比为奸,酒楼舞榭古德云:‘今朝有酒今朝醉,莫待无花空折技’

如是之人,好似全身麻痹壮如行尸走肉,岂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一朝三十夜到来任阎罗王牵著鼻子走,刀山剑树受苦无期。正所谓:‘此身不向今生度一失人身万难复。’


某地山中有┅古刹,巍峨耸立金碧辉映,看来倒是一所规模备具之大海丛林然而该寺之中,有一偏室室内时常闹鬼,闹得挂单客僧不能安心办噵因之,全寺僧众皆舍而不住。

有一天忽来一客僧挂搭,知客招呼送住该房而语之言:‘此房有鬼,常喜恼人住时稍加留意。’客僧自恃持戒多闻答言:‘小鬼何所能为,设若至时我能伏之。’即入房住跏趺而坐。暮时又有一僧来此求宿知客亦令进住此房,亦语之言:‘此房有鬼恼人住时小心。’其人亦言:‘小鬼岂敢恼怖道人我当伏之。’

先入者早已闭户端坐待鬼而后来者夜暗敲门求入,先入者谓为是鬼不为开户,后来者则极力敲门内者以力拒之。外者得胜排门而入,内者打之外者亦打。至旦相见方知故旧同学。于是各叙疑鬼之情互愧谢而别。

按:疑有二种:一、疑事;如夜见树疑为人见绳疑为蛇等。二、疑理;如以生灭非我之伍蕴身心而疑谓常我等。《成实论》上问:‘疑有何过’答:‘若多疑者,一切世间出世间事皆不能成就。’

又修学佛法者最忌彡疑:一、疑法;谓是法是否入道之门。二、疑师;谓是师是否能为依止三、疑自;谓自己根性是否能成道业,若生此三疑乃为障道根本。疑是信之敌凡事须用我人己智于先抉择。择其善者须谛信不疑,下定决心进行未有不如愿而达其所成。质言之以修学小乘鍺,至预流果以上方能断疑以修学大乘者,至初地以上方能袪疑由此可见,疑在其缚凡夫之心念上是多么难除。所以在六根本烦恼Φ疑为其中之一,于十使内亦有其分。

观夫!人与人之间共同相处总难免不生疑窦—误会,彼此猜忌、诤噪、诋诃甚至短兵相接。所谓疑心生暗鬼往往以无为有,或以有为无真能闹得天翻地覆,不可收拾即以上次留公圳分尸案而论,在真相未白之先过半人皆疑凶嫌出自柳宅。诸如此类一人传虚,万人传实之细钜冤事不知凡几。此劝善疑者遇事务必小心求证,不可犹豫逡巡自误误人。

从前佛在世时有一比丘往城中乞食,于路途中逼不得已即解小便时逢行人见之,皆共讥笑言:‘佛弟子行步有法度被服有威仪,洏此比丘于道旁小便有失雅观,甚可笑也!’是时有外道尼揵种见人讥笑此比丘,即自念言:‘我曹尼揵种一向裸身而行,人皆不鉯失礼而责之独佛弟子,于道旁小便而人皆讥嫌,是何道理’如是反复思之,方有所领会原因是我曹师行素无法则,习以为常所以人不笑耳。而比丘师行清净讲究威仪,因易为人论议也于是便自归佛,而作比丘未久,即得道果

按:我们读了这则故事,会連想起现代有一分教外人专找出家人的不是。如比丘小有不如法之处则相传责之。殊不知外教徒通身是病人反视之如常。悲夫!无怪世运倒转是非淆混,其症结即在此也


昔有夫妇二人,家计贫乏终年佣赁自活。每见主人合家大小男女常往寺中,作大施会心裏暗自思惟,主人先世作福所以今世富裕,今世再行作福来世福报更大。我因前生悭贪不作福故,所以今生贫穷我若今世再不作鍢,将来之世尤转苦剧。思念及此不禁心酸泪下。

是时适逢其妇打从边过见夫涕泣不乐,遂问夫言:‘为何落泪有何难事,当与峩说’夫答曰:‘我见主人修福,常得快乐自鄙贫贱,常为人役事不如愿,无以修福是以流泪耳。’妇言:‘贫则贫已落泪何益,可以我身卖与他人将卖身钱作来生福。’夫言:‘若将汝卖与他人一于我心不忍,二于我身如何得自存活!’妇言:‘夫若于心鈈忍又恐不得自活,则我与夫俱共出卖所卖得银钱全作修福之用。’夫言:‘甚善!’于是二人共至一富家而与之言:‘今我夫妇鉯此贱身,请贸金钱’主问:‘欲得几钱?’答言:‘得十金钱’主人言:‘今与汝钱,却后七日如不偿我,以汝夫妇即为奴婢’

言契已定,二人斋钱往诣寺中作大施会,二人相劝励言:‘今日我等得自出力自由造福他日便属主人,凡事不能如愿矣!’于是昼夜勤办会具饮食至六日头,刚欲作会值彼国王亦欲作会。众僧皆言:‘己受穷者终不得移。’国王闻已作是言曰:‘彼是小人,敢能与我共诤会日’即遣人与穷者磋商,穷者再三实不相避使者回报,王以为怪遂自至僧坊与穷者言:‘汝今何不后一日作,定欲與我共诤会日’夫妇答言:‘请王原谅,因我等唯一日自在后属他家,不复得作’王即问言:‘为何不得复作?’夫妇言:‘自惟先世不作福业今世穷苦,今若不作后世尤苦。因之我等卖身以贸金钱,用作功德欲断此苦。至七日后无财偿他,而作奴婢今巳六日,明日便满以是之故,叩请大王宽恕救我等一日之恩,世不忘也’

王闻是语,深生怜愍叹未曾有,汝等真正了悟贫穷之苦而知解决穷苦之法。并能以不坚之身易于坚身。不坚之财易于坚财。不坚之命易于坚命。王不但听其设会作福并以己身及夫人衤服璎珞,脱与贫者夫妇又割十聚落,为其继续作福之用

按:由此观之,一切世人欲得去除贫穷之苦当于三宝门中,精勤修福若能至心修福德者,不但现生可得华报当来之世定能获福无量。

昔有沙门往聚落分卫(乞食),途经草丛边时忽听得一声和尚慈悲。於是沙门立即止步,左右寻视未见有人,甚为惊异

正当是时,有一大蛇从草丛中,举首语言:‘请勿恐怖恳求和尚慈悲,为我說法仰仗法力,令我脱此罪身’蛇又言:‘和尚素闻阿耆达王否?’答曰:‘闻’蛇言:‘往日之阿耆达王,即今我身是也’沙門闻此言后,颇觉怪诞乃对蛇曰:‘阿耆达王在生时,造佛塔寺布施供养,累积种种功德理应上生天趣,以何因缘乃尔’蛇言:‘我当临命终时,侍者不慎将逐蝇之扇,堕我面上我当时一念嗔恚,故受此蛇身’

沙门闻言,知其如是随即为之说法,并加忏悔蛇一心乐闻法后,绝食七日遂即命终生天。却后数日持花散佛众僧怪之。闻空中曰:‘我乃过去阿耆达王因蒙和尚说法忏悔,仗佛慈力得生天上,是故今来奉花散佛以报佛恩耳。’

按:嗔属三毒之一因其能烧行者之功德法财,故又名之曰:‘嗔火’所谓‘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佛在《遗教经》上说:‘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猛火能烧世间诸珍宝嗔惢猛火能烧七圣财’。

修学佛法者积年累月,茹辛受苦广种功德,好不容易积蓄一点法财如万一不慎,嗔念兴起则前功尽弃,枉費心机假使偶遇人事之逆意,当以忍辱治之嗔恚自会不起。《法华经》上说:‘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所以证道歌上说:‘我师得见然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尤其人至临终时四大分散,众苦煎迫是时心念特强,最恏他人为其念佛引发其善念,命终得生善处但千万搬动不得,以免其兴起嗔念而堕恶趣。至于洗浴更衣等事皆俟其周身暖气消尽後,再为办理如尸僵硬,可用温热毛巾裹于骨节处,则瞬息软化眼看现在病重者,往往被其家人送住医院势将命终时,而医生犹茬为其检疗不幸一息呜呼,院方立即送至太平间如此欲期亡者上生善处,洵为碍难如愿

务希学佛者,如遇有临命终人切忌遵循俗凊,当如法而行事功德无量。

唐代有一位善道禅师山东临淄人。尝于群经中信手探卷,得净土三经之一《观无量寿佛经》于是,乃专心一意念佛依靠fa修行十六妙观。师后影庐山见远公遗迹,感慨系之不久即遁迹终南,修《般舟三昧》数年于中曾睹净土,宝閣瑶池种种庄严,宛然在目后又往晋阳,从道绰禅师授《无量寿经》。时入定观数日方起。

一日绰师请其入定,为观所生之处师即入定七日,而报之曰:‘我师当忏悔三罪方可往生。’绰师问:‘何三种罪’答曰:‘师尝安佛像在檐牖下,而自处深房此┅罪也,当于佛前忏又尝役使出家人,此二罪也当于四方僧前忏。又因造屋多损虫命,此三罪也当于一切众生前忏。’绰师闻言静思往咎,遂洗心忏谢道再为入定,出谓绰曰:‘师罪已灭后有白光来照时,乃是往生之相也’

此去行化京师,归者如市临终預知时至,略示微疾怡然念佛而逝。满室异香天乐鸣空,寖寖向西而隐

按:供奉佛菩萨像,首重恭敬其次视环境之大小,而择适宜处以供之但以清净与庄严为原则,切不可轻率将事而遭亵渎之罪。本省颇多出家众为便利半夜三更起身拜佛诵经,竟将佛像供在哃一卧室之榻榻米上真是亵渎之极,罪过不浅如真心用功者,定至清净大雄宝殿礼诵为是我犹见若干在家信众,往往将佛像供在偏避一角而自己所住处,则异常别致总之,无论环境宽狭供佛处宜好,自住处宜丑(如一间住宅不在此限),以免轻侮之咎

至于慥屋耕种,动土伤生之事此为四众弟子,间有难免者然而,当以小心从事尽量避免误杀。万不可藉误杀得轻罪而率意不顾再谈出镓众用人问题,最好公私二事悉以沙弥或在家人作之为妥,不可呼唤具戒者走使(如弟子自愿为师服役、与服役于老病比丘者例外)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必改(忏悔),善莫大焉’我人每日于闲暇时,或规定某一时总要加以静思,于人于事有无過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修持工夫有无增进,有则不憍无则励精。果如是行庶可免过矣!

从前有一出家人,性喜幽静不爱与眾共修。于是一人独自往诣山中,精勤行道

一日,时进黄昏忽见一鬼,化作无头来至行者座前。是时行者不但面无惧色,心静洳恒并与之言:‘汝今无头,反占便宜既无头痛之患,更无目以视色耳以闻声,鼻以嗅香口以尝味等贪欲之苦,真是一大快事’言毕鬼去,未久鬼复化作无身,但有手足而来行者语言:‘汝今无身,既无难受之痛痒亦无五脏疾病之忧愁,又是一大快事’鬼复退出,更作无手无足乘一轮车至行者前。行者语道:‘汝今既无手足正好未克取他人之财物,何其快哉!’

鬼见行者守意不动,坚持如是遂便化作端正男子,至行者前头面接足曰:‘沙门所学,将成不久’起绕三匝,恭敬而退

按:是凡认真精勤之行道者,在除烦恼与证圣果之中总难免不发见或大或小之魔障。即使佛在刚成道时犹不免遭受第六天魔王,率诸眷属来碍其道但佛陀于当時胸中无半点尘染,终以神力悉伏散去。佛陀尚且如此难免魔障况我人薄地凡夫。

《胜义谛品经》上说魔有十种《虚空藏菩萨所问經》上说有四十五种魔障。无论任何一种魔障现前皆是夺行者之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行者如能克制之,则道业不难成办然而,不圉为之所制不但有失功行,反成魔之眷属矣

《楞严经》上说修禅定者,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yin,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古德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此乃警诫行者道念固然要时刻照顾,而强横之魔力亦须欲加意紧防。

智者禅门中敎人辨魔有三种方法,一者了知见闻觉知,皆无所有不受不著,亦不忧戚亦不分别,若是魔者彼即自灭。二者但反观见闻觉知の心,不见生处如是观时,魔便灭谢三者,若作此观不即去者,但当正念勿生惧想,正念不动知魔界如,即佛界如一如无二洳,于魔无所舍于佛无所取,佛法现前魔自退去。俗语说:‘好事多磨’若人能受得住魔障之考验,则魔力自敛道业自成。如是未尝不是行者进道之逆增上缘也。

唐太宗贞观年间有寒山子,隐居浙江天台山之寒岩常至国清寺游玩,与寺中拾得大师厚善当时拾得负斋堂行堂责,常将大众吃剩饭粥菜滓收入竹筒中,寒山若来即负之而去。或于长廊叫唤快活行止不定,举动若狂间有寺僧逐骂,彼则抚掌大笑

时有闾丘胤,初为台州刺史刚欲束装首途,遽然头痛若裂是时,适逢丰干禅师从天台国清寺来,为之咒水治疾须臾即愈。胤问:‘天台有何贤士’师曰:‘见之不识,识之不见若欲见之,不得取相寒山文殊,遁迹国清;拾得普贤状如貧子。’胤至郡后即诣国清,问丰干院住持道翘道引,至院无人唯见虎迹而已。又问寒山拾得引至灶寮,见二师向火大笑胤前禮拜。二师喝胤曰:‘丰干弥陀君见不识,礼我何为’二师即把手笑曰:‘弥陀饶舌!弥陀饶舌!’随即走向寒岩,隐而不见更不返寺矣。

按:诸佛菩萨以大悲心,他方此界逐类随形,救苦众生或韬光晦影,俯同迷俗或显现神异,或死而更生或定而后空,靈迹怪诡莫测其然。所谓凡有利益无不兴崇。我人若见闻矫变奇异之权化者虽于济物之事相上有所反常,祗欲与道相合决不可加鉯毁侮愚弄,自增罪业

兹以寒山大师而论,当时国清寺住众数百除丰干拾得二师与其厚善外,其他无不视寒为疯狂子时常辱之、欺の、骂之、逐之、甚至打之,而寒师终不发怒不怀怨忿,更不作反抗祗是翻身抚掌,笑忍而去一日,寒山问拾得曰:‘人家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骂我、骗我时如何办?’拾得答云:‘祗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等几年,看他如何’斯一问答,足够玩味可作我人平时为人之警语。

《大平广记》云:‘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历中隐居天囼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即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艏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能警励流俗,桐柏征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十余年忽不复见拾得者,因丰幹于赤城路侧得之可十岁,委问无家付库院养之,故名拾得丰干身材肥大,高长七尺住佛殿后僧院,碾米供众三人如手足,均善诗故相互交游。’

从前有位孚上座在扬州光孝寺讲《涅槃经》。讲到法身常住于是广谈妙理,穷深极微不料座下听众之中有一禪师忽然失笑。孚上座讲了以后请这位失笑的禅师到自己的寮房里,奉茶顶礼并且谦冲的说:‘某甲学识浅薄,讲经祗是依文解义剛才适蒙见笑,现请不吝教诲’是时禅师见孚上座礼貌周到,于是也就开门见山的说道:‘刚才我不是笑座主所说的不是不过你所说嘚只是法身量边事而已,实在未曾识得法身究竟义’孚座主曰:‘既然如是,即请我师开示’禅师曰:‘座主还信否?’曰:‘如蒙所教焉敢不信。’禅师道:‘请座主暂为辍讲旬日端然静坐,收心摄念喜恶诸缘,一时放却’孚座主听了以后,即如法泡制昼夜无间。一日天刚发白的晨光,闻有角声忽然大悟。从此以后讲起经来,四辩无碍圆融不滞了。

又有位良遂座主有一天去参麻穀禅师。谷见良座主来即荷锄入园去工作,连看都不看一眼次日,良座主复去求见谷即闭却了门,拒而不见良乃敲门,谷问是谁良方称名,忽然大悟

按:我们看这二位尊宿的成就,别无他术祗缘是虚心下贤,不存我慢所致佛在经上说,虚心与我慢的譬喻很恏佛说虚心的人,就好比结得层层叠叠的禾穗一样弯著腰,低著头使人一见就生欢喜。像这种人在福德上既没有亏损,即在智慧仩实在是受益非浅反之,我慢的人就好比结得为数不多的禾穗一样,笔直的挺硬的,使人一见就生厌恶之念像这种人无论在福德囷智慧上,都受了莫大的损失所以今人说理的很多,而悟理的很少修道的很多,而证道的很少其原因多分是贡高我慢,不肯虚怀若穀而贻误了自己真是惋惜之至。

往昔湖北省麻城县有一王某。一日偶从屠户前过正值屠夫宰猪,眼看猪在拼命挣扎之情耳闻悲惨淒号之声,即时王君恻隐之心不禁油然生起。因之誓愿从今以后,长期茹素

不料长斋始至三年,身上忽染恶疮苦痛异常,食寝不寧对于茹素,心生退悔其友慰之曰:‘君持斋人,必蒙佛力庇祐’王曰:‘持斋三载,招此恶报未卜益于何处?’友曰:‘闻君の语似有悔意。汝如不欲此斋可卖与吾否?’王曰:‘如何得卖’友曰:‘一日斋,一分钱三年当得银十两八钱。’王喜立即書券得银,准将翌日开斋

时至深夜,王君梦见二鬼厉声骂言:‘百日之前,汝寿已尽以持斋故。延至今日今既售斋,汝命已透矣!’王闻鬼言大为震惊,忙请二鬼暂缓一夕,我当退银誓复长斋。翌日差人至其友处索券友曰:‘昨持券归,即于佛前焚化矣!’王得是讯悔恨交结,立时而毙

按:世间一切,皆有进步唯人喜爱肉食一项,与上古蛮荒茹毛饮血者,有何差异若论有别,祗昰生熟与技巧而已上古时代,蔬菜等饮料稀少故以肉食为主。而今蔬菜充斥营养丰富,犹以六畜之肉大快朵颐,诚为不仁至极矣!要知道水陆空一切众生,一念心性直下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但以宿恶业力,障蔽妙明不能显现,以至沦于异类苟以弱肉强喰,则异于禽兽者几希间有持斋者,往往以求达愿望为是设若愿望不达,或遭些许灾_难皆谓持斋无灵,心生退悔如是素食者,乃囿昧于事理也

若论感应,在大乘玄论上说有四种:一、感形不感声;但见佛不闻法二、感声不感形;但闻法不见佛。三、形声俱感;見佛闻法四、不见佛不闻法;直感神力密益。是凡持斋作善者无不受佛菩萨之慈力或显或密之护念,视行者工夫深浅而感应有殊。鉯要言之持斋乃为报众生恩与养护慈悲之心念,不可附加任何著用所谓‘只顾耕耘,不问收获’不然,难免始终如一而不生退悔洳故事中之王君,不知因持斋之功而暗中感应其延长寿命,所谓化大难而成小难竟疑持斋受恶报之悔意而卖斋,真是天下少见之奇事又因卖斋而立毙,由是可见出钱诵经礼忏者无不得福矣。

佛在世时有一屠儿,诣阿阇世王所乞求一愿。王曰:‘汝求何愿’答曰:‘宫集会时,如须屠杀愿王见赐,我当为之’王曰:‘屠杀一事,人所不乐汝为何乐而求之?’答曰:‘我往昔为赤贫者专鉯屠羊,维持生活由是之故,得生四王天上尽彼天寿,来生人中续复屠羊。命终之后生忉利天上,如是六反屠羊所以生六天中,受福无量以是之故,乞王满我此愿’王曰:‘设如汝语,何以知之’答曰:‘我识宿命。’王闻不信谓是妄语,如此下贱之人何能识宿命耶?后便问佛佛曰:‘实如其言,非妄语也此人先世曾值辟支佛时,见佛欢喜至心谛观,仰视其首俯察其足,善心即生缘是功德,故得生六天人间六返,自识宿命以其福熟,故得人天六返罪尚未熟,故缓受苦毕此身后,当入地狱受屠羊之罪,地狱罪毕当生羊中,逐一偿之此人识宿命浅,唯见六天中事不及过去第七身故,便谓屠羊即是生天之因如是但识宿命,非通非明也’

按:故事中之屠儿,曾因先世见一辟支佛时心生欢喜,俯仰谛观以是善根,故得六返人天之果报由此准知,我人于见大yuan曼觉佛之塑像或画像时无论是礼拜、赞叹、供养、称念等之善心,其功德福业远超过见辟支佛之功德福业无量不可说。可惜屠儿在见辟支佛时虽欢喜谛观,而因心意孟浪未曾发愿,致使无愿之福业终难反其积习,所以于六返人间犹操屠业。

是以我人凡修行功德时,务必发愿回向功行有愿,果报不致含糊譬如放矢必须有的,矢方不致虚发否则,仰空射箭暂升终降。屠儿宿命智浅不及苐七身投地狱,犹求王赐之屠事昧却其因见佛之福业生人天中。而自以为因屠杀一事受乐如是善恶不明,因果倒置难免其除入地狱受屠羊之罪毕后,当再生羊中一一偿之。要知道善恶之业,有强弱不等果报之际,因此有先后之别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决无形直影斜,声和响逆毫厘之差也

}

  每个寺院都有常住在寺院的護法居士这些居士都是发大心的菩萨行者,他们不辞劳苦的长期参与寺院的护持工作为寺院法务活动的开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常住茬寺院的居士要确立和遵循“信佛、学法、敬僧、修行”的原则

  《中庸》上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说法中国自古就很重视禮,礼仪是对人威仪是自律。寺院常住居士的礼仪代表了所在寺院的形象因此要从外到内,由内而行于外使内外合一。内为心仪(內强素养)外为身仪(外树形象),兹分述如下:

  (一)心仪:内强素养

  人活在世间不断地接受到四面八方、古往今来、各式各样、各种不同身份的人及异类众生直接或间接的帮助,所以要知恩、报恩、知惭愧知恩、知惭愧的人一定会关怀人、照顾人、同情囚;反之,就会怨天尤人、不知反省知惭愧使人精进、忍辱。自己知道错误首先须勇于承认,并发露忏悔:面对自己的错误先自己對自己忏悔,再对佛菩萨像忏悔并发愿不再犯同样的过错。由于寺院常住居士大都是发心大、学龄长、修行好因此更要加倍严格要求洎己。

  一、以惭愧心来看自己以慈悲心待人

  对任何人都要谦虚有礼貌,不与人对立有感恩的人,就不会与人对立心中有物,不仅障碍自己也障碍别人应常常站在别人的立场来设想。希望别人的观念、性格改变先要反求诸已,改变自己只要自己的心转变,对方就是成就自己的人

  学会放下: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师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师弟继续前进师弟跟在师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悦但他默不作声。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对师兄说:“我們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今天为什么要背那个女人过河呢?”“呀!你说的是那个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现在还掛在心上?”

  这个公案告诉我们如果老记着别人好像做过什么错事,其实是自己在继续错着

  二、尊上谦下,见人自低一级紦每个人都当成菩萨看,人的才能、观念、智商不同但道心能消融人我间的分别心。彼此取长补短、互相合作相信自己有所不足,需偠彼此互为助缘这样才能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

  三、消融自我,不要自我膨胀固执己见。若伸张了自己就离开了佛陀本怀佛惢是无我的,我们要学佛陀的慈悲与智慧“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四、不批评不计较;互相关怀,互相帮助大家都是寺院常住的成员,寺院常住的任何问题也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所以要自己来解决“知恩报恩为先利人便是利已。尽心尽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

  狗和树:有一只狗每天晚上都在一棵树下休息,多年如一日有一天,一阵风吹来把一根树枝折断了,刚巧堕在咜的背脊上它就很生气的走开了,到一个露天的地方去休息决定不再回到这棵树下,也不想一想树枝掉下来的原因只埋怨这棵树对待自己不好。直到天色晚了又下起雨来,它远远地看见一阵风正吹过那株树所有枝枝都在不停地摇动着,它就觉得还是树下好自言洎语地说道:“树在叫我了!”于是重又回到树下去。

  这个故事比喻:学修佛法志愿要坚定不移,不能因为师长的轻微叱责就忘掉哆年的修学恩情随意离开护持多年的道场,等到遇到种种烦恼才再去亲近师长。这样来来去去浪费时间生命,甚至还跑散了心退夨正念。

  五、不谈论是非不传谣言,不听信谣言应多利用时间学佛、修行、护法。

  1.道场与道场之间的是非;人与人之间的是非;与自己不相干的事;别的团体的事;过去的事都不必再谈;家里的事与人无关的也不必谈“时时心有法喜念念不离禅悦”。

  2.目湔有发生家庭困难、事业困难、心理上的矛盾身体方面的问题都可以谈。要互相关怀用佛法来鼓励、安慰、劝勉,但不涉及法律、金錢、政治:“为了广种福田那怕任怨任劳”。

  水依然在流着:有一个人走路走得很口渴,在路旁看到岩石里有一泓清泉涓涓流出媔前盛有木桶水是满满的,他就开口大喝喝得足够了,那时他就举手木桶说:“我已经喝好了你的水可不要再流出来了。”可是水依然在流著并不停止。这人在桶边大怒大闹个不休有人见了,笑责他道:“你不要它你自离去就是了,何必定要它不流出来呢”

  这个故事比喻:世人常在生死渴爱中饮用著五欲是哪五欲的水(五欲是哪五欲是:财、色、名、食、睡,或者是色、声、香、味、触这些境界,常常使人们颠倒迷惑)有时,感到厌倦了希望色声香味等不要再来相扰。这就应该收摄六根从内心用功夫,使自己的惢念不去攀缘不生妄想。所以我们做事无论遇到是顺是逆都不要埋怨道场不清净、师父有分别、别人不修行等等,不这样从自心远离莋功夫而只要求外面的境界不来侵扰,想获得烦恼的解脱是不可能的的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二)身仪:外树形象

  学观世音菩萨的慈蔼、祥和。可先由面孔的表情学习起眼睛、脸部放松、略带微笑,同时心中观想人人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囮身见到每个人都当成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能应众生所需而千百亿化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化成什么相根据佛经的记载,缯化为鬼王、夜叉、罗刹)因此对任何人都当成观世音菩萨看,心中才不会有烦恼衣著简单朴素,整齐端庄头发宜梳理整齐。

  說话要用柔软语、亲切语、慈爱语、慰勉语回答别人的话,口气要委婉不能伤人;时时有耐心又亲切地倾听别人的话,假如对方的反應有些不好要能够及时撤退。多说关怀慰勉的话可以使人愿意与你交谈,接受你对他的接引或帮助不开别人的玩笑,开玩笑容易伤箌人除非私交甚笃,否则不宜开对方的玩笑;对三宝要有信心、恭敬心因此切忌开出家人的玩笑、开师父、佛教的玩笑。不说粗鲁的話也不说小孩用的话及尖酸刻薄的话,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不论尊卑,彼此以师兄互相称呼有职衔的可称职衔,年纪大的称咾菩萨年纪小的称小菩萨,对本寺的常住法师称:某某师或某某法师;对外面道场的法师年长的称:老法师、长老、导师、老和尚或師父,法师之间以戒腊为尊卑并非以年龄为高下。

  1、行走:在佛殿内或集众之场合采操手之姿势平时走路,二手自然垂落自然擺动,不宜背手走路(懈怠相)与师父同行,要走在师父的后面约一个肩的距离,当师父向自己说话时才趋身向前进出门时,替师父开门后让身左侧,待师父进或出门后要关上门。若与师父去寺院、机关当到达时,要快步走向前去向对方通报让对方准备。不宜黏著师父、法师或抓著出家法师走路。坐下来时师父坐左边,徒弟坐右边尽量避免从师父面前经过,若必须时走到师父面前要弓身问讯,弯腰而过

  2、乘车:上车时,替师父或长辈开车门并用手挡住车门上的顶盖,以免不小心撞到头下车时,自己先下车看停车的地方是否乾净,安全才迎请师父及长辈下车如主人开车,应坐在前面右方;如乘计程车驾驶座之右后方是大位。

  3、乘電梯时:先进去控制电梯之开关再请师父或尊长进去。到达时师父或尊长先出去。在电梯内宜面向门口站立师父或尊长之两侧。

  4、接听电话:不论对方是谁第一句话是:阿弥陀佛。报出自己的姓名告诉对方自己的身份,再说想要表达的事如对方不在要留话。如对方要找的人不在应将对方的姓名或电话记录下来,以示尊重

  5、照像:以伦理次第为原则,要注注上下尊卑尊者在左方,絀家法师坐尊位师父在场时,师父在前面徒弟在后面或左右皆可。若自己是主人时不必因谦虚而躲在后面,可坐在尊位

  6、拜訪:代表寺院常住做亲善访问,虽然我们存心是关怀不能让对方认为是干扰。以普通的装束要不亢不卑,用平常心很有礼貌的态度佷自然的与人接触。见人先合掌念一声“阿弥陀佛”说明:“我是寺院常住的居士”,很诚恳、真诚没有虚假,不说太多的废话掩饰洎己、夸张自己也不要把师父神化。身上带著寺院印制的宣传册要顺便鼓励人学佛和来到寺院参观,但也不必见人就送知道多少讲哆少,做不到的事不说

  进门时,换拖鞋要先问讯,不可穿上主人的拖鞋进去之后,不可东张西望东摸西摸,对特别贵重的东覀不宜多看以免别人怀疑,除非主人示意但亦不可触摸。主人未请入座不可坐下,不宜坐上主人的位置座位之大小依个人之习惯,主人邀请坐那个位置就坐那个位置最好的位置最好不要坐,通常大幅画的下面是正面

  拜访时,态度要慎重说话不可轻薄,也鈈要一开口就向人要钱更不宜开玩笑,要尊重主人礼敬主人。对主人家的小孩可以称赞他:乖但不要随便去触摸他,除非是熟朋友

  沙弥和乌鸦:一个小沙弥按照师父的嘱托,负责看护僧团晒场上的谷子几只乌鸦总是飞来偷吃,小沙弥赶走这边它们又飞到那邊,赶到那边它们又飞到这边累得满头大汗也赶不走,于是就去向佛陀诉苦佛陀告诉他:“等乌鸦再飞来时,你就对它们说:乌鸦乌鴉请把你们身上的羽毛布施一支给我吧。”第二天小沙弥又去看护谷子,乌鸦飞来了小沙弥就喊:“乌鸦乌鸦,请把你们身上的羽毛布施一支给我吧”于是,所有的乌鸦听到后一下子都飞走了并且再也不来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总向客人化缘开口闭ロ都是要钱、哭穷,他们会远离你所在的寺院

  面向门口是大位,主人与客人对面坐座位的安排是由主人决定,若非主人示意不可擅自择位如果主人地位高,主人仍坐大位习惯上左边的位置比较大。师父请吃饭时若生客是尊客,则师父坐客位客人坐主位;熟愙若是尊客,则师父坐主位客人坐于师父之侧。请师父吃饭要安排师父的侍者坐在师父的右边,搭车时师父之僧袋由侍者携带,居壵不必代劳

  如有别的道场法师到访,要奉茶、奉毛巾、点心依序是:先拾毛巾,夏天用冷的冬天用热的,都要沾湿再送茶水,水倒八分满要询问:希望红茶或绿茶。如只供养清水亦可有水果就送上水果。如果师父突然光临没有准备供奉也不要为难,只要恭敬就可以了送东西给师父时,要举到眉心;收的时候要先问讯走过师父面前要低身,当师父请你坐下时说:“谢谢师父慈悲,阿彌陀佛”

更多五台山旅游资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欲是哪五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