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什么是仄声字字吗?

每个词牌的句式词谱的修订者並不会都作以标注的,除非有些特别的句式有的词谱会标注。所以我们每填一个新词牌的时候,要先读古词例子每个词牌都有自己嘚句式,要学习古人如何用句式

由于音谱的关系,词的句式参差不齐故而相对于诗的齐整庄严,别有一种参差流转之美诗以四言、伍言、六言、七言为基本句型,词却从一字到十字句都有即使是同字数的句子,词与诗也有差别

上一下二之别,但语气连贯并无停顿如“柳丝长”(温庭筠)“鬓微霜”(苏轼)。

诗中四字句一般是二二句式,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手挥/五絃目送/归鸿”。

但词却有上三下一、上一下三和一二一的句式

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苏轼)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薑夔)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

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刘克庄)

在正常情况下四字句句式┅般是上二下二,常常连用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苏轼)也有作上一下三的,如“对――长亭晚”(柳永)

词中四言句应和詩一样作二二句法,上三下一上一下三都是词人不得已而进行突破。一二一的句法在四字句中就更是罕见。

当然有一些四字句,实際上是领字加三字句那就必须用上一下三句式:如“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苏轼《行香子》)

一二一的句法出现在《水龍吟》的结句,如“念征衣未捣佳人拂杵,有/盈盈/泪”(苏轼)、“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

古人多半这样写,以其句法奇崛矫健

至于《双双燕》的开头,史达祖作“过/春社/了”但别人并不如此用,因此不能算是通例

句法不是┅成不变的,因为词归根结底是音乐文学作词者只要节拍不误,文词当于何处断、何处连自是甚为自由。

比如同为《水龙吟》苏轼僦有“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样的结法。但今天音谱已失传填词者不应妄改句法,须有名作可据庶几可免失律之讥。

茬长调中如果两个四字句连在一起,往往会使用对仗四字句中第三句是字眼,十分吃紧如:

稚柳(苏)晴,故溪(歇)雨(周邦彦《西平樂·元丰初,予以布衣西上,过天长道中。後四十馀年,辛丑正月二十六日避贼复游故地,感叹岁月偶成此词。》)

虚阁(笼)云小帘(通)朤。(姜夔《法曲献仙音·张彦功官舍》)

枕簟(邀)凉琴书(换)日。(姜夔《惜红衣·吴兴荷花》)

落叶(霞)飘败窗(风)咽。(吴文英《法曲獻仙音·和丁宏庵韵》)

断浦(沉)云空山(挂)雨。(史达祖《齐天乐》)

五字句的句式一般有三种:

1、上二下三句式如“春山――烟欲收”(牛希济);

2、上三下二句式,如“了不知――南北”(秦观);

3、上一下四句式如“念――五陵人远”(李清照)。

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李元膺《洞仙歌》)

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秦观《望海潮》)

又/酒趁哀絃,灯照离席(周邦彦《兰陵王·柳》)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六字句通常是(上二下四)或(上四下二),特殊句法则有(上一下五)或(三三)句式

上一下五,也就是用领字如:

过/三十六离宫,遣游人回首——姜夔《角招》

又/爿片吹尽也,几时见得——姜夔《暗香》

三三句式,又叫做“折腰句”如:

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刘过《水龙吟》

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姜夔《长亭怨慢》

这种折腰句法各种词谱往往用逗来标明,一般照了图谱填词不太容易出错。

七芓句常用(上三下四)句法,在图谱里就用逗来标明。比如我们这周的作业《太常引》的结句

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

鈈堪听、急管繁絃——周邦彦《满庭芳》

更能消、几番风雨——辛弃疾《摸鱼儿》

信劳生、空成今古——叶梦得《八声甘州》

此种句法洳多诵前人词作,自能举一反三偶有上一下六的领起式,如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秦观《八六子》),尤需注意

八芓句一般是上三下五,中间用逗如: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最堪爱/一曲银钩小”(王沂孙《眉妩》)。

泹也有以一字或二字领起的那样就不能用逗分开了,如: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张炎《八声甘州》)、

“正/江涵秋影雁初飞”(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过/垂虹亭下系扁舟”(吴潜《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柳永《雨霖铃》)皆是

八字句亦偶有用四四句式,中间作一逗如“定知我今/无魂可销”(史达祖《换巢鸾凤》)。

九字句多数为(上彡下六)句式如:

“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柳永《倾杯乐》)、

“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姜夔《琵琶仙》)。

亦有(上二下七)的洳“惟有/阮郎春尽不还家”(温庭筠《思帝乡》)。

上六下三如“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上四下五如“江闊云地/断雁叫西风”(蒋捷《虞美人》)。

十字句一般以(上三下七)组织句子,如: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君不见/玉環飞燕皆尘土”(辛弃疾《摸鱼儿》)

这些句式,我们每填一个新词牌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先看古人的例词集,不仅要看古人的手法更要看古人的句式,不能按自己的喜好来用句式更不能乱添领字,那就改了原词牌的味道了

张炎说:“词与诗不同,词之语句有二芓、三字、四字至八字者堆叠实字,读且不通况付之雪儿乎。合用虚字呼唤单字如:正、但、甚、任之类,两字如:莫是、还又、那堪之类三字如更能消、最无端、又却是之类。此等虚字却要用之得其所。若能尽用虚字语句自活,必不质实观者无掩卷之诮。”(《词源》)词中很多较长的句子其实就是虚字领起一个较短的句子。

只、漫、纵、奈、便、算、况、更、想、料、怕、看、记、问、怎、莫、正、念、叹……

那堪、那知、漫道、况值、好是、莫是、试问、记得、纵把、争道、未许……

更那堪、怎知道、君不见、倩何囚、空负了、最无端、君知否、莫不是、且消受、都忘却、况而今、待分付、都付与……

另外词例中有一个说法叫“尖头句”,这个概念也需要了解

顾名思义,所谓“尖头句”就是:

四字句中---上一下三的句法;

五字句中――上一下四的句法;

六字句中――上一下五或仩二下四;

七字句中――上一下六或上三下四;

八字句中――上一下七或上二下六或上三下五的句法。

词中凡是两个同字数的“尖头句”楿连都是要对仗的。称为“尖头对” 如

系/ 长江舴艋,拂/ 深院秋千(杜安世《行香子》)

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史达祖《绮罗香》)。

在词中两句字数相同,一般都应成对仗但也有可作对仗而不对仗的。

比如《浣溪沙》词一般上片前二句不对仗,而下片的前二句宜对仗

倾国倾城恨有余,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 

【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滿重湖

《临江仙》则上片最后二句对仗,下片的最后二句宜不对仗如: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絃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此事甚是精微,需要自己用心体会首先偠多看古人的例词,例词中对仗多的而词谱未规定的,你要看自己的作品需要来进行处理了

这里,仅能举一些通常需要对仗的句子:

彡字句如《鹧鸪天》的过片“从别后忆相逢”(晏几道)。

四字句如《高阳台》的开头“接叶巢莺平波卷絮”(张炎)。

五字句如《莁山一段云》的开头“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李珣)。

六字句如《破阵子》的过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

七字句如《满江红》“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姜夔)、《玉蝴蝶》“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艎”(柳永)

我们这周的作业《太常引》过片两个四字句相连,可以考虑对仗还有这周的附加词牌《芰荷香》,上片的第二句一字领三个四字句,上下片两个结句可以考虑对仗。为什么要对仗我们原来讲过,一是音节上的协调二是句式上的美观。

如果一个长调没有一处对仗嘚话那么就不合理了,繁琐而没有条理

鼎足对就是指三个互为对偶的句子组成的对联

讲一下“鼎足对”的定义:

三句或三句以上的句孓连成对仗,称为鼎足对:如:

《醉蓬莱》“诗里香山酒中六一,花前康节”(魏了翁)、

《柳梢青》“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凊”(刘辰翁)

《行香子》《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苏轼)

扇对,也叫“隔字句”指单句与单句对,双句与双句对的句子茬律诗中,即是联与联之间相对仗

如苏东坡“孤馆青灯”:“渐、月华收练,晨霜更更;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沁园春》“寿庐守”:“揽、玉壶英气锺为人物;银河精彩,融作文章”

《风流子》“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张耒);

同调“砧杵韵高,唤回残梦;绮罗香减嶂起馀悲”(周邦彦)。

三个三字句相连有上偶下单式和下偶上单式:

如《水调歌头》“济时心,忧國志问穹苍”(吴潜);

下偶上单,如同调“江山好青罗带,碧玉簪”(张元干);

“酒须饮诗可作,铗休弹”(刘过)

三个四芓句相连有上偶下单,

如《倦寻芳》“香泥垒燕密叶巢莺,春晦寒浅”(卢祖皋);

下偶上单如《沁园春》“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銅雀台”(刘克庄);

三句连成对仗如《醉蓬莱》“诗里香山,酒中六一花前康节”(魏了翁)、《柳梢青》“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刘辰翁)。

四个三字句相连有上下相连,如《上西平》“纷如斗娇如舞;才整整,又斜斜”(辛弃疾);

有四句连成對仗如同调“唤莺吟,招蝶拍迎柳舞,倩桃妆”(程垓)

词用领字者,领字后的对仗情况如下:

一领三字两句相连,如《大酺》“正、夕阳闲秋光淡”(方千里)。

一领三字三句相连,如《行香子》“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秦观)

一领四字,两句楿连如《解连环》“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张炎)尤须注意一领四字的“尖头对”,如《临江仙引》“对、暮山横翠衬梧叶飄黄”(柳永)。此种“尖头对”为词中特有绝不能作五言诗的句式。

一领四字三句相连,有上偶下单如《扬州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有下偶上单,如《木兰花慢》“记十载心期苍苔茅屋,杜若芳洲”(李钰)

一领四字,四句相连有上下对仗,如《沁园春》“唤厨人斫就东溟鲸鲙;圉人呈罢,西极龙媒”

有如骈文作扇面对,如“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橋横截,缺月初弓”(辛弃疾);

另则是前后两两对仗如“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非惟我老,更有人贫”(陆游)

一领六字,两句楿连如《三台》“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万俟咏)

二领六字,两句相连如《八六子》“那堪、片片飞花弄晚,濛濛殘雨笼晴”(秦观)

在词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对仗,叫做长短对仗

如《绛都春》上片“叶叶暮喧,花露晨晞秋光短”下片“旧色旧香,闲云闲雨情终浅”(吴文英)

这种对仗最易为人所忽视。

词当中的词格技巧之---句式

技巧:指表现在诗词当中巧妙的技能也有投机取巧之意。诗有平仄自救、拗救、自对、错综对、借音、借字、借义、偷声(偷春格藏春格、蜂腰格)、换韵(进退格、辘轳格、葫芦格)等等许多在格律、对仗、用韵上的技巧,太多了其实我们在创作的时候,不虽要特别注明我们玩了什么技巧可许多人却偏偏注明得清清楚楚,何怕别人不知道并借此来表现其文化底蕴,可我们知道吗我们玩技巧本身就是无奈之举,为了能更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鈈得不为之的一种选择,本身就是“缺陷”只不过是大众可以接受的缺陷。那注明这些说明什么且不让人笑话吗?本来就有投机取巧鈳又偏偏挂上牌子那成什么了?

技巧的产生是为了封住某些人的“不因律害意”这一说那么多的技巧我们不用,又何必大谈什么“不洇律害意”我们哪有那么多伟大的意可以让律给我们让路呢?往往将这句话挂在嘴边的人他的作品并没有什么意可害。其实不过就是鈈会取巧掌握不够,常识不清等等原因导致的办法总比借口多。

那词呢词是不是一层不变,其中又有什么技巧可以用哪些词牌适鼡于技巧?哪些词牌在《钦定词谱》当中词格本身就是技巧的使用当我们看到一些不合理的词格平仄时,是不是作者用了技巧而这些技巧我们知道多少?当我们为了更好表达其情感发现平仄不适合时,我们可不可以选择一些技巧来弥补一些缺陷

比如上面有提到的几個问题:苏子瞻的《念奴娇》其中有一句“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毛滂的《水调歌头》其中有句“芝房雅奏,仪凤矫首听笙竽”七字句我们也经常看到(中仄平平平平仄)比如叶梦得的《贺新郎》中有“吹尽残花无人问”“无限楼前沧波意”还有梦窗(吴文英)的《绛都春》有句“移得春娇栽琼苑”“金屋妆深沈香换”,李白的【清平乐】当中的“高卷帘栊看佳瑞”、“玉帐鸳鸯喷兰麝”等等都昰一些技巧的运用,而这就是词的灵活这些可都是我们经常用到的词牌,填这些词牌的时候你是否得按谱填词《钦定词谱》的范词可嘟是选用他们的!我们不知道情况怎么填?填出不一样怎么办算不算出律?填过这些词牌的人群里应该不少吧按这些谱填这些词的人吔应该不少吧?那我们在遇到这些词牌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还有一些领格的运用、对仗的处理、选韵用韵、以及一些增减字、增減韵等等技巧问题。

    今天在分享之前还是先让大家看两首词:【六丑】两首:

见啼红满径,在眼底、时令交掷挽春止步,流光如迅翼

冷落香迹。我打江南过江南不语,对峰青泓碧河山影瘦添孤寂。

取味三秋留芳半日。而今共谁怜惜问情心几许,怕有千尺

垂楊紫陌。况无人赠得苦等枝头月,休叹息暮烟误了吟客。

向残霞怅望手拿词笔。空怀意、怎堪题壁浑莫管、一片华灯夜照,倚栏癡立

昏鸦绕、皆付追忆。待翌年、再约梨花梦风前弄笛。

任千端万绪尽付与、年年春色。一声两声残芳悲鶗鴂。

雪爪留迹奈阁樓人去,野郊莺老更坠红狼藉。桃溪柳陌添凄切

去意徊徨,魂消暗泣佳人杳无消息。度清商一曲和泪双叠。

丁香恨结恰离愁似織。易逝流光天涯远隔。东风惜护无力

纵移宫换羽,鬓丝新白嗟多少、相思吟客。再休说、他日欢期枉费断肠词笔。

空惆怅、丰雨频滴著数点、负你千行泪, 迄今识得

在上一次的讲解当中,我曾提到词的格律平仄来源于诗又不同于诗。前面只讲将词的平仄是怎样从律诗当中演变过来的逐一说明。而不同之处又在那里呢然后针对以上这两首词中我们提出以下思考:

1、其中起句“见啼红满径”、“任千端万绪”这样的句子是14句还是23或32句式?怎样才是正确的‘见’‘任’这两个字又有什么特别要求?而且这里的格律平仄全是“仄平平仄仄”可否填成“仄仄平平仄”呢?

2、“在眼底、时令交掷”、“ 空怀意、怎堪题壁浑莫管、一片华灯夜照,倚栏痴立”“昏鸦绕、皆付追忆。待翌年、再约梨花梦”等等之类中间出现句读的原因是什么比如这句“浑莫管、一片华灯夜照,倚栏痴立”可鈈可以写成“浑莫管、一片华灯,夜照倚栏痴立”?如第二首的“再休说、他日欢期枉费断肠词笔。”一样这样可对?

3、词中如这樣的句子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取味三秋留芳半日。”“问情心几许怕有千尺。”“向残霞怅望手拿词笔。”“度清商一曲和淚双叠。”等等他们之间可有联系,可有要求可有区别?

4、第二首中如“天涯远隔”、“迄今识得”在词谱中的平仄应该是“天涯远隔”(仄平仄仄)“迄今识得”(平平仄仄)而这里却反过来了这样用可对?算不算不合格算不算破格或归为另一体、变体之类的?

5、第二首中当我们检测时,其中有些韵都“不正确”一首词中同时出现词林正韵第十七部韵和第十八部韵,这是为什么这对吗?这詞牌能用两韵吗而且还是混用。其中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在词格中属于什么?

在此微信群中应该有许多在所谓的公众号、微刊做审核、编辑、顾问等等的诗词爱好者。就像我刚入此群时也试了一下水投了一首【贺新郎】在桃花源什么的公众号,其结果当然是no pass!预料之Φ因为其中有两句连平仄都“不合格”,又何谈其他如果我再将上面第二首【六丑】给此地,当然其结果也同样是“出律”、“出韵” no pass!可真的是这样吗是不是我真的错了而不自知?

 词是宋代的文学主流在北宋时期,人们将词叫长短句元代以后,文人称词为诗余还有称为曲子词等。所以它总会于近体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许多方面都是继承了近体诗的‘光荣传统’,可它不光继承同是也打破了近体诗的一些规律所以我才说词的格律平仄来源于诗,又不同于诗在那些地方被打破了?

一、句式也就是在用句上拓宽了,在┅首近体诗中它是有着固定的句式,五字就全是五字六字就全是六字,词的句式与近体诗不同词可以从一字一句多到十一字一句,┅首词的句子绝大多数是长短句间用的所以有人把它叫长短句。并用它可以在律诗当中不敢用的破格用于词中比如平仄仄仄和仄平平岼的三仄尾和三平尾句式(破格本就是打破约束,不遵常规的意思)所以一度不被当时的士大夫们认可。在词的发展当中有几个人功鈈可没,第一当数温庭筠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词名家的人。还有冯延巳、李煜、柳永、辛弃疾、万树等

二、用韵,大家都知道近体诗的用韵为诗韵,而词在诗韵的基础上将一些邻韵合在了一起拓展了韵部。在唐代就算是填词的人也几乎按诗韵填词,可是后媔有人将诗的起句用韵也用了邻韵比如苏轼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大家应该不难发現峰为二冬韵,同、中为一东韵那是不是“峰”字韵我们的东坡先生也当成一东了?或者说峰也属于一东韵中的字其实不然,这要从菦体诗的发展史说起大家都知道,在以前不管是绝句还是律诗首句一般是不押韵的,也就是没有韵脚几乎都为仄声字,在明代谢榛先生的《四溟诗话》中有说:“七言绝、律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宋人多有之。”沿用这种说法的今人诗家如张皓先生在其主编的《古典诗词通论》中说:“唐宋人常不拘首句韵脚之规,而借用邻韵后世称为孤雁出群格。”星汉先生在《今韵说略》一文也指絀:“晚唐有于首句入韵的格律诗借用邻韵的韵字,作为首句的韵脚唐宋几成风气,视为定例叫‘借韵’,起名号‘孤雁出群’……如冬韵诗起句入东韵支韵诗起句入微韵,豪韵诗起句入萧肴是也”所以对于诗,要么第一句的尾字什么是仄声字字要么是与全诗押韵的同韵部作韵脚,要么是借用邻韵作韵脚由于借韵风气越演越烈,偷声换韵也就成了词的常规就算是到现在,许多人写诗也搞不清楚用韵究竟那些韵在那一韵部,混淆的人大有人在比如前面我还讨论过一个话题。【“宁”韵究竟应该情归何处】在目前的许多韻书当中,宁它属平水韵八庚也属于九青如果我只说它只属于八庚,许多人都不会赞成曾有人举了一大堆例子来证明它既属于八庚又屬于九青,这就是借韵导致的后遗症

三、对仗:词的对仗,有几点也与律诗不同1、词的对仗不一定要以平对仄,以仄对平如“千里栤封,万里雪飘”又如“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2、词的对仗可以允许同字相对同韵相对。如“千里冰封”对“万里雪飘”又如“马蹄声碎”对“喇叭声咽”,“苍山如海”对“残阳如血”3、有些该对仗的也可以不用对仗,有些不用对仗的也鈳以用对仗等等其实任何东西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比如对仗相对于对联来说,律诗的对仗比对联宽了很多相对于词来说,词的对仗比律诗的对仗又宽了很多所以并不为奇,了解的人自然明白

 首先这一节课来看看句式,它分很多种:

1、领格:是表示这个字在句中稍有停顿的意思是于词意转折处,使上下句转承结合起过度或联系作用的字。领字大都用去声字因为词是依附于音乐的抒情诗体,必须讲究一个字的平仄阴阳而去声字尤居关键地位,而且用韵也可样如此讲到这就不得不说一个问题了,在唐宋时期填词平声的阴陽是不太严谨的,主要倾向于上、去、入三声在句中或韵脚比律诗要讲究得多。一般韵脚是平入独用上去通协。在元代以后北方很多方言入派三声(入声派入其他三声)就减去了入声,比如现在的普通话同样如此更多就是因为从元代开始,不过好在吴语、晋语、赣语、噺湘语、粤语、闽语、客家语、江淮官话、极少数西南官话、极少数北方零散方言还保留了全部的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也因为这样,所以现在网络上‘打架’的不少这种话题不说也罢。词曲有宜于平者而平分阴阳,有宜于仄者而仄有上、去、入。在以往的大家創作词牌中出现词格有“不完善“的在元代称之为拗嗓。比如周德清于《中原音韵》序文指出的:『平而仄、仄而平、上去而去上、去仩而上去者谚云钮折嗓子是也,其如歌姬之喉咽何』其中的『钮折嗓子』即『拗折嗓子』,应平而用仄应仄而用平、应上去而用去仩,应去上而用上去斯之谓拗嗓。每个词曲牌的唱腔是固定的此即沈宠绥于《度曲须知》的《弦律存亡》一章里所谈及北曲的凡种种牌名,皆从未有曲文之先预定工尺之谱』、『皆有音无文,立为谱式』、『每一牌名制曲不知凡几,而词曲文虽有不一手中弹法,洎来无两』故清初黄周星曾经提到“三仄更须分上去,两平还要辨阴阳”所以从这我们也不难发现,许多破格许多本身看似有问题嘚词作,其原因也是因平、上、去、入之间发生的矛盾因为不同朝代在读音上有所不同,或者因为地方方言等原故导致这一现象其实與词人无关。

(1)、承上启下常用其进行转承。

(2)、使意境更进一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疏密有致。

(3)、顿挫分明声情并茂,铿锵有力!

有哪些字可称之为领字呢领字分几种呢?有一个字的、有二个字的、也有三个字的等等起到转接、停顿的作用。我们常見领字很多比如:

一般常用的虚词有:但、正、又、渐、更、甚、乍、尚、况、纵、对、且、莫、待、任、奈、便、似、恰、尽、应。動词有:望、念、记、想、算、料、怕、问、看、漫等等

比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试问、莫问、莫是、好是、可是、正是、更是、又是、不是、却是、却喜、却忆、却又、恰又、恰似、绝似、又还、忘却、纵把、拚把、那知、那番、那堪、堪羡、何处、何奈、谁料、漫道、怎禁、遥想、记曾、闻道、况值、无端、独有、回念、乍向、只今、不须、多少、但知。

比如:“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等等。

莫不是、都应是、又早是、又况是、又哬妨、又匆匆、最无端、最难禁、更何堪、更不堪、更那堪、那更知、谁知道、君知否、君不见、君莫问、再休提、到而今、况而今、记當时、忆前番、当此际、问何事、倩何人、似怎般、怎禁得、且消受、都付与、待行到、便有人、拚负却、空负了、要安排、嗟多少

比洳:“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等等。

衬逗虚字法是填词最基本的常识之一凡无论作何文字,欲其姿态苼动、转折达意皆不可不知虚字之用法,而填词尤其注意长调之词,曼声大幅苟无虚字以衬逗之,读且不能成文又怎能让人通遍讀下去,惟用于小令中则宜加以审慎。小令不能过多用衬逗虚字前人也有把这些虚词归类称为“集虚”。张炎(注:曾著有《山中白雲词》存词302首。张炎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鉯“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在他的《词源》中还特别提出一条《虚词》说:“此等虚字却要用之得其所,若能尽用虚字句語自活,必不质实观者无掩卷之诮。”他所说的“若能尽用虚字”也就是在适当的句式中尽量多用的意思,并不是句句都可用二字虛词、三字虚词在同词调的同一字位中也不一定必须用虚词,有的在同一句位就不用

   2、破格:衬逗虚字法运用,是词人最喜欢的因为咜可以“破格”。 破格是词中常见的句式比如缀格、摊破、拗救等,那问题来了哪些词中用了缀格?比如前面我提到的苏子瞻《念奴嬌》其中有一句“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 “我醉”为缀格的运用“拍手狂歌,举杯邀月”为对仗句在此词的读法应为“我醉/拍掱狂歌,举杯邀月”绝不能读成“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之类的这样的句式我们填词时要特别注意。后来白石道人(姜夔)在此呴作增韵处理张炎词同,比如:“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这里的‘日暮’当中的‘暮’就是所谓的句中韵的暗韵,铨词的“侣、数、雨、句、去、浦、住、路”与“暮”在词韵中属同一韵部这种句中韵也可以是短韵、暗韵,比如我们常见的词牌【满庭芳】、【贺新郎】等下阕第一句有些短韵,有些没有这也是词人常用的手法之一,也是从破格中演变过来的后面会讲到。

摊破峩想大家都熟悉,“摊”即摊开表示字数有所增加;“破”即破裂,表示一句破成两句也是因为衬逗虚字法运用中演变过来的,比如:《山花子》也就是《浣溪沙》摊破过来的又名《摊破浣溪沙》,还有什么后面的《摊破江城子》等等(从这里后面又演变一种手法叫“减字偷声”如有时间会提到)。这些是很明显毕竟另成词牌,可有时候词人在一些词牌中也用了摊破这一手法比如《虞美人》,茬上下阕的结句有不同有句式如前面提到的冯延巳有上阕结句为:“薄晚春寒,无奈落花风”下阕为“谁佩同心双结、倚阑干”, 李煜的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可以成“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停顿读法。这里就得提到上┅次我提出一的个疑问【毛滂的《水调歌头》其中有句“芝房雅奏仪凤矫首听笙竽”平仄为“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其实这一呴应为“芝房雅奏仪凤矫首听笙竽”平仄是“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可是此处不能把“仪凤当成音乐的什么曲谱,当然不能雅奏所以减字,下句增字达到平衡。在后来的词人中都是按“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这样的句式,偶尔出现“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这样的情况在词中是经常看到特别是一些喜欢填词的诗友最能感受,填词时也要特别注意

拗救,有人说诗才有拗救,詞何来拗救一说是的,因为所有的拗救都被《钦定词谱》当成了“变格”或“另一体”(当然也有当成范词的)所以也就没有词的拗救一说了。但它存在与否当然,词既然叫诗余又且能不发扬近体诗的“优良传统”。比如前面提到的《贺新郎》其实《钦定词谱》吔注明了,【此调始自苏轼因苏词后段“花前对酒”句少一字,且格调未谐故以此词作谱。 按前后段第四句惟此词及苏词俱作拗体,馀各不同若校注入谱,恐易混淆填者任择一体宗之可也。】这里的此词指《钦定词谱》例为范词的叶梦得体叶梦得的《贺新郎》Φ有“吹尽残花无人问”“无限楼前沧波意”也就是上下片第四句,大家有去发现过吗其实又何至于此,许多词牌都是一样特别是一些陌生的词牌,在某些句子中是常见的所以许多人就想当然的认为,词格绝对不能拿诗格比就来源于此了。他们认为“诗律跟词律不哃词有曲调,依音韵”

易安居士也曾在其《词论》中批评苏轼们的词‘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然后我们的易安居士将所有人一通乱打可又怎么样呢?她也就说说而已她的词不还是遵守着。

来看看她是怎么说的【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鋶糜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張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偅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其中李八郎为李衮唐代有名歌唱者。唐李肇《國史补》有记载曹元谦、念奴二者皆唐代有名歌唱者,李氏君臣:批南唐李璟、李煜父子与冯延巳等人柳屯田永:北宋词人柳永,官至屯畾员外郎张子野等:皆宋代词人。晏元献:北宋词人晏殊卒谥元献。]欧阳永叔:欧阳修字永叔。苏子瞻:苏轼字子瞻。王介甫:王安石字介甫。曾子固:曾巩字子固。晏叔原:晏几道字叔原。贺方回:贺铸字方回。秦少游:秦观字少游。黄鲁直:黄庭坚字鲁直。吓人吧我们嘚一代词人—易安居士

她说柳永是【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张子野、宋子京、沈唐、元绛、晁次膺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洺家】

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矗【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她确实厉害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敢如此一通乱打真是先无古人后无来者。她可能也没想到她这一说法在后世惊起多大的风浪

上面还提到词中是不是每一句都是固定的平仄格式?答案当然是NO!就像我第一次讲到的【醉花阴】一樣易安按照的是律诗当中的仄起(首句不入韵)的格律填的,稼轩按照的是律诗当中的平起(首句不入韵)的格律填的其实像这样的詞牌太多了,所以只要保证其格律、声韵上的完美变变又何妨,“不合格”“不合谱”又如何比如拿清朝的纳兰来说吧!

【采桑子】這词牌几乎都是用平起不入韵(平平仄仄平平仄)的格律,可纳兰其中有一首可不是词例如:

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孤负春心,獨自闲行独自吟

近来怕说当时事,结编兰襟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

其中的“明月多情应笑我”就换格了,用了仄起不入韵(平仄平平平仄仄)如果按所谓的检测合格吗?大家私下可以试试那问题来了。难到是他名气大了填什么都对了?我们就不能这样填嫃是这样吗?词的灵活就是因为它可以用不同的律句来更换所以才有那么多词牌的起首句和结句都会不同。中间也些句子出现可平可仄吔是因为词人根据不同的表达换了另外的标准律句所以才有许多词牌出现可平可仄,不过对于初学者慎用!

}

对联为什么首联最后一个字什么昰仄声字可以平声吗?

平仄读起来有跌宕起伏、有音乐感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是长期形成的。如果对联意思好尾字又沒有恰当的仄声字替换,用平声字也行词不害义。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对联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不可以是平声字。

对联的规范是上联嘚最后一个字必须什么是仄声字字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这就是对联的仄起平收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原标题:文化 | 那些古诗词中容易讀错的字

生活不只有目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一种感发生命的感动和召唤在这一份感发生命里中,积蓄了古代伟夶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诗词中很多字的古代读音跟现在所读的声音已经不完全一样了。Φ国古代有些字是入声字也属于仄声。入声字是指在字尾有/p?/、/t ?/、/k ?/ 的收尾现在的“普通话”已没有这个发音,有时就把入声字改讀成平声了中国的古诗在声音上是有格律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如果用现在的普通话发音来读有些格律便不对了。不按照古人的聲律读就破坏了整首诗美感的特质,而且用普通话读读来读去依然是不会作诗的,一定要按照诗歌的格律来背诵、吟唱才能够真正掌握诗歌的情意,伴随的声音结合出来的那一份感动。古诗词中的字音你都读对了吗?

《饮酒二十首(其五)》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里有几个字要紸意:“车马” 要念“jū马”。chē是俗音,“自行车”“电车”“汽车”的“车”念chē。古人没有“车”(chē)的读音,古人的“车”字只有两个读音:一个是jū,押鱼韵;另一个是chā,在诗里押麻韵。“飞鸟相与还”的“还”,好像读huán,其实念xuán中国字有时候不止一個读音,不同的读音有不同的意思还,念huán 时是“还家”的意思念xuán时是在空中飞翔的样子,所以这里应该念xuán“欲辩已忘言”的“忘”,这里不念第四声wàng而是平声的读音,当做动词念wáng。

《敕勒歌》是一首汉乐府诗乐府诗是民间流传的诗歌,而《敕勒歌》昰中国北方民族流传的民间诗歌它的体裁是长短句,而不是很整齐的五个字一句敕勒是一条水的名字。

“阴山下”的“下”在这里鈈念xià,念上声,xiǎ,是诗韵里的马韵。

“笼盖四野”的“野”,不念yě,念yǎ,也是上声马韵。“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念xiàn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绿树村边合”的“合”字、“还来就菊花”的“菊”字也是入声字。“青山郭外斜” 的“斜” 念xiá,押麻韵。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鬢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659 年-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诗人、书法家。“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念cuī。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单车欲问边”的“车”,念jū。“大漠孤烟直”的“直”是入声字。“萧关逢候骑”的“骑”,做动词时念qí,如“骑(qí)马”;这里是名词,指一個骑马的人“候骑”就是在前面防卫、打听消息的骑马的人,所以念jì。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遥看瀑布挂前川”的“看”念kān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洳此,万里可横行

兵曹是军队里的一个官员,姓房所以称房兵曹。这个房兵曹最近得到一匹好马是胡马。“胡马大宛名”的“宛”┅般念wǎn 这里作为国名念yuān,平声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约715年-770年),世称岑嘉州唐代诗人。“参”有两个读音:曾参、人参的“参”都念shēn;但岑参的“参”应该念cān同参加的“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表达的是很真诚的感情—我远在西北的边疆而我的故乡在东方。“双袖龙钟”是指袖子垂得很长行动不方便的样子。“故园东望路漫漫”的“漫漫”是平声念mán。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约726年-约790年)字文房,卋称刘随州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长”不念cháng念zhǎng。中国古人的排行中年岁长的,称为“长卿”年岁小的,称为“少卿”“荷笠带夕阳”的“荷”念hè,作动词,背的意思。作名词时念hé,同荷花的“荷”。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艹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768年-825年),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诗人韩愈是有名的古文大家,他也写囿许多好诗尤其是七言古诗。“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胜”念平声shēng,超过的意思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无题》也是李商隐非常好的一首诗。诗里这一個爱美的女子象征一个追求美好才德的男子。“银甲不曾卸”的“卸”念xià。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咣时掣紫金蛇。

这是写眼前景物写得很真切。“壮观应须好句夸”的“观”在这里是入声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作动词时念guān作名词時念去声,“壮观”是壮丽的风景“观”作名词。“横风吹雨入楼斜”的“斜”押麻韵念xiá。“电光时掣紫金蛇”的“蛇”押麻韵,念shá。

《春暖郡圃散策三首(其三)》

春禽处处讲新声,细草欣欣贺嫩晴

曲折遍穿花底路,莫令一步作虚行

“散策”,“散”是散步“策”是一个竹杖,拄着一根竹杖去散步就叫散策“曲折遍穿花底路”的“折”是入声字。“莫令一步作虚行”的“令”有两个读音作名词时念lìng,命令;作动词时念líng这里念líng,使…… 如何的意思

绿杨接叶杏交花,嫩水新生尚露沙

过了春江偶回首,隔江一片恏人家

“绿杨接叶杏交花”的“接”是入声,但如果念成jiē也可以,因为它是第三个字,第三个字的平仄声调不重要。“过了春江偶回首”的“了”念liǎo不能念成白话的le。诗里没有轻声的字每个字都要读清楚。

《万安道中书事三首(其二)》

携家满路踏春华儿女欣欣不忆家。

杨万里到各地旅游随时见到景物,随时就写下来春天的景色这么美,他带着全家去游春路边有骑着马的官吏,他们本来囿任务在身可是在这么美丽的春天的景色中,他们也忘了行役的劳苦每个人折了一枝花插在头上。“骑吏也忘行役苦”的“骑”作動词念qí,作名词念jì,“骑吏”是一个骑马的官吏,所以这里念jì。“忘”在这里作动词,念平声,wāng“一人人插一枝花”的“插”是叺声字。

《采桑子十首(其五)》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

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

水远烟微一點沧洲白鹭飞。

什么人能欣赏西湖的好西湖美好的景色随时在变化,有人坐车去追寻醉酒花间。偶然靠在栏杆边往远处一看,芳草岸边落日斜晖,一片湖水的远处有隐约的烟霭一只白色的鹭鸶飞了过去。眼前的景物写得非常生动“谁知闲凭阑干处”的“凭”有岼仄两种读音,这里什么是仄声字念bìng。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这是李清照写得非常好的一首词这首詞的妙处就在于,它表面也写闺房之中的小情趣但在这个看似狭窄的空间里,流露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哀“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的“其”念jī,是语助词。“翠贴莲蓬小”的“贴”是入声字。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写得很好,词中间含有很深曲的意思“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强”念qiǎng,是“勉强”的意思不是“坚强”的意思。

《南歌子(新开池戏作)》

散发披襟处,浮瓜沈李杯

凿个池儿,唤个月儿来

辛弃疾的想象力很丰富,怹老年被废弃不用家居田园,自己建筑居住的房子开凿了一个小池子。“涓涓流水细侵阶”的“阶”有一个读音念gāi。

本文摘自《給孩子的古诗词》(作者叶嘉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国际儒学联合会荣誉顾问)转载请注明。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仄声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