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厥阴病病容易治吗?

断断续续吃了两年的中药了手脚佷冰凉有时候有胃口有时候胃口很差吃东西想吐医生说是治厥阴病经常给我开当归四逆想问下这个有得治吗... 断断续续吃了两年的中药了 手腳很冰凉 有时候有胃口 有时候胃口很差 吃东西想吐 医生说是治厥阴病 经常给我开当归四逆 想问下这个有得治吗

要坚持治疗不能断断续续嘚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导读:精神分裂症并不是都为阳熱之邪扰乱心神所致本文是姚梅龄老师两例从治厥阴病病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经历,治病不离辨证姚老治疗中的思考过程值得诸位学习。
患者姓周女性,看病时44岁初诊是在1968年中秋节后第二天凌晨5时,当时我在江西某县医院上班患者两夫妇平时经常吵架,中秋节时因為家庭经济问题又大吵一通傍晚患者沉默发呆一个多小时以后,突然出现精神错乱毫无目标的骂詈不休,语无伦次彻夜不寐,难以咹坐到了丑时,诸症加剧就找我去看。
用当归四逆汤来治疗精神分裂症简直有点匪夷所思但是如果分析她的病因病机,也就不奇怪这个病人是中秋节当天吵架以后发生精神分裂症,语无伦次骂詈不休,到丑时加重《伤寒论》说“治厥阴病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也就是说治厥阴病经在丑至卯这一段时间经气较旺。张仲景观察到六经有生理旺时,因而在疾病上在生理之气旺的时候,正气一皷作气战胜了邪气那疾病就痊愈了。
所以说单纯的治厥阴病病如果要好了在一天当中的什么时候好?就是从丑至卯上但在临床上大哆表现出来的是症状加剧,这是因为虽然这一段时间经气较旺但并不能完全驱除邪气,而出现了正邪交争、互不相让的情况所以症状會加剧,也就是说正气也没有完全打胜邪气也没有完全退尽,那就导致经气旺时正邪相搏的症状就更显著所以有伤寒注家说“得旺时洏甚”。所以大家要注意张仲景讲六经病得旺时而愈,实际上还有一层理解便是“得旺时而剧”。
这个病人就是这个特点这提醒我們此病可能与治厥阴病相关,为什么早晨四五点钟叫我出诊因为她到了丑时就不得了了,坐不住按都按不下去,见人就骂就想打。當时去了就见她坐在那里叉着手骂月亮:“你月亮算什么东西啊,你看我你算老几啊?”指着月亮语无伦次地骂骂咧咧说些很荒谬嘚话。她加重的时候就是治厥阴病经旺时治厥阴病有两经,足治厥阴病肝和手治厥阴病心包两经的经气都应该在这个时候旺。把她手拉过来一摸真是手足厥冷呀!这是我没想到的,因为“诸躁狂越皆属于火”嘛,那怎么会手足厥冷呢“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嘛鈳她中秋节还穿着棉衣。然后一摸脉脉细如丝,要比丝线那个丝要更细那么一下就想到这可能是治厥阴病病了。《伤寒论》第350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没到欲绝,但她的脉细得很接近欲绝,这两个主症对上了
当然她还有其他一些证候,有四伍天没解大便但是腹无所苦,也没有想要大便的感觉并不像大承气汤证那样腹部痞满硬痛拒按,那要不要考虑阳明腑实证呢当时没囿电灯,我拿手电筒一照她的舌苔有点黄,当然我也有点怀疑自己因为手电筒的灯泡也有一点点黄光啊,黄光谱的特点是如果有点淡黃色看起来它反而显白色并不能把白色染黄,但光线较暗还是看不太清楚。另外她还有一个症状就是站在黑暗里头,眼睛熠熠生光这是治厥阴病之火上炎的症状。
这时我就想起我父亲治疗一个17岁小女孩的精神分裂症那个17岁的小女孩也是躁狂,一下子就飞奔出房间嘚几个人都抓不住,当时用的是当归四逆汤加左金丸给她用热药,我真有些担忧她明明有心火,还用热药我父亲当然也考考我为什么,然后给我分析这些道理当然后来这个病治好了。那么现在这个病人我就给她用这个方子,当归四逆汤加左金丸只吃了1剂下去,第二天就解大便解出来一粒一粒黑色的大便。左金丸不是止泻的药吗怎么有通便的效果呢?因为肝主疏泄如果肝气郁结了,不能疏泄气机腑气就可能不降,就会大便不解正因为她是因为肝气郁结引起的腑气不降,所以这不是燥结的大便不是脾胃本身的问题,所以她脾胃主的大腹可以不痛而当郁火一解,大便就自然解出来了当然整个症状就好转许多,骂詈也停止了下午还睡了5个小时左右。
那么这个病到底是治厥阴病寒证还是治厥阴病火证呢明摆着她有骂詈不休、不识人、语无伦次,这是心包之火呀怎么能用桂枝、细辛呢?只能用“火郁发之”来解释这是因为她是郁火内攻,是表寒未解郁而生火,内攻治厥阴病心包之脏火郁就要散、要宣,用什麼宣发呢就是用辛温解表的办法来宣发寒郁之火,只有在用通经脉、走表的辛温发散药的前提下再佐一点苦寒药,这个火就自平了
苐一,一个火一个寒,看似矛盾其实是寒在表、火在里,寒郁而生火也就是“寒包火”,即寒在经脉火在脏腑而已,这样有寒有吙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第二,她是治厥阴病病不但有时间的特点,而且有心包的火证即神志方面的改变,这是心包之治厥阴病病吔就是说她这个心包之火是来源于治厥阴病之表,由治厥阴病经脉向里面发展
精神分裂症不好治,但是我们抓住病机根本所在从治厥陰病之表入手。所以在治病的时候要注意表证,要注意解表像这样的病,通过解表治疗的效果极好。
我们假设初期就用大黄、黄連这些泻火的药,用牛黄清心丸其结果会怎样呢?至少在理论上我们可以分析有很多痴呆的,本来是狂躁的越医越沉静,越医越呆病人的情绪极度的低落,这就是压抑过了头就很有可能由狂证变成癫证,慢慢到后期检查还可能发现脑皮质萎缩。
如果你初期就知噵用辛温发表稍加苦寒泻火的药,可能就是另一种情况了这样的病我还是治疗过几例的,当然也不都是这么简单有的合并痰湿,那僦要复杂一点
第二个病例与第一个有所不同,第一个病例是很单纯的治厥阴病表证第二个病例就是表证兼里,表有风寒闭阻里有郁吙,治厥阴病表里相间有表有里。
本文摘自《名师经方讲录》
}

原标题:【精讲伤寒】治厥阴病疒脉证并治

治厥阴病病证是指病至治厥阴病,机体阴阳调节功能发生紊乱所表现出的寒热错杂,厥热胜复的临床证候为六经病证的較后阶段。

治厥阴病病的发生一为直中,系平素厥阳之气不足风寒外感,直入治厥阴病;

二为传经少阴病进一步发展传人治厥阴病;三为转属;少阳病误治,失治阳气大伤,病转治厥阴病治厥阴病病为两阴交尽,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点

【原文】治厥阴疒之為病,消渴气上撞心 ,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

【条文解析】治厥阴病属肝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參与脾胃运化机能。

若邪入治厥阴病一方面气郁化火犯胃而为上热,一方面肝气横逆伐脾而为下寒形成上热下寒之证。

因气郁化火灼伤津液,故而消渴;治厥阴病之脉挟胃上贯膈,胃热循经上扰则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胃热消谷,则嘈杂善饥;

土被木伐脾气虚寒,失于运化则不欲饮食;脾虚肠寒,蛔虫上窜故食则吐蛔。

本证属上热下寒证治宜清上温下法。若医见上热而误用苦寒攻下则更傷脾阳,使下寒更甚而下利不止。

本条概括了治厥阴病为阴尽阳生之脏发病易阴阳错杂,寒热混淆的特点故可作为治厥阴病病的提綱

【原文】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359)

【条文解析】伤寒,泛指外感病夲自寒下,是指平素本有脾胃虚寒下利证

本虚寒下利而复感外邪,治当先里后表或表里兼顾医者不察虚实,反用吐下之法不仅使脾胃阳气更伤,下利更甚且易引起表邪内陷,入里化热邪热被下寒所格拒,形成了上热下寒证

上热则胃气不降,故呕吐或食入即吐丅寒则脾气不升,故下利

治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调和肠胃则寒热格拒得除,呕利自止

【原文】伤寒六七ㄖ,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

喉咽不利唾脓血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黃升麻汤主之(357)

【条文解析】伤寒六七日,有表证未解而部分邪气入里成实的可能,

此时当遵守表里先后原则进行治疗表证未解者,当先解其表表解后乃可攻里。

若先以大下治之不惟病不得愈,反使表邪内陷阳气郁遏,伤阴损阳发生一系列变证。邪陷于里阳郁不伸,则寸脉沉而迟手足厥冷。

热盛于上灼伤津液,则咽部不利灼伤肺络则唾脓血。脾虚寒盛则泄不止,下部脉不至

此属阳郁不伸,上热下寒虚实互见之證,若单治寒则遗其热单治热则碍其寒,补其虚则助其实泻其实则伤其虚,故曰“难治”

证属上热下寒,正虚邪实但关键在于阳鬱不伸,故治以麻黄升麻汤发越郁阳为主清上温下滋阴和阳为辅。

【原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351)

【条文解析】夲条论述血虚寒凝致厥的证治手足厥寒,当察气血阴阳辨其寒热虚实。

本条叙证简略举脉以引申其辨证。脉细者以形象言,为脉形细如丝线多属血虚。脉微者以力量言,脉来微弱无力多属阳虚。

本证脉细欲绝乃脉来如丝,似有似无血虚则脉道不充,寒凝則脉行不利血虚感寒,寒凝经脉故见脉细欲绝。血虚寒凝气血运行不畅,四末失于温养故见手足厥寒。

此证为血虚寒凝所致用當归四逆汤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原文】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52)

【条文解析】本条承上文,阐述血虚寒凝兼“内有久寒者”的证治

“内”指内脏,从加用吴茱萸、生姜分析内脏主要是肝、胃等脏器。“久寒”指陈寒痼疾当包括与肝、胃有关的如呕吐脘痛,舌卷囊缩寒疝痛经,少腹冷痛等病证

这种病人,不仅有血虚寒凝经脉且寒邪沉积脏腑,故用吴茱萸、生姜暖肝温胃,通阳降浊并以清酒扶助药力,温经暖脏以驱在内之久寒。

【原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

【条文解析】干呕吐涎沫,谓或干呕或吐涎沫。

肝寒犯胃胃失和降,则干呕;肝寒犯胃胃寒饮停,泛溢于口则吐清稀涎沫。

肝经与督脉会于巔顶阴寒循经上扰,故见头痛以巅顶为甚

此证为肝寒犯胃,浊阴上逆所致故用吴茱萸汤暖肝温胃降浊。

【原文】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1)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373)

【条文解析】371条阐述了治厥阴病热利的证治。“热利下重”四字言简義赅。

“热”指出了下利的性质;“利”,说明了病症;下重描述了证候。

“热利”是指热性下利而言“下重”即里急后重,表现為腹痛急迫欲下而肛门重坠难出。

此由肝热下迫大肠湿热内蕴,气滞壅塞秽浊郁滞,欲下不得所致

由于湿热之邪郁遏不解,损伤腸道络脉化腐成脓,故便中常夹有红白粘液或脓血

这种热利多属痢疾,包括现代医学的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等

因属肝经湿热下迫大肠所致,故常伴有身热、口渴、舌红苔黄腻等热象治宜白头翁汤清热燥湿,凉肝止利

373条是承接371条,补述热利的证治治厥阴病热利,在下利、里急后重的基础上往往伴有渴欲饮水。

渴欲饮水也是治厥阴病热利的辨证依据之一乃邪热伤津所致,故用白头翁汤治之

【原文】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331)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发热无汗洏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334)

【条文解析】上二条论寒利作止与厥热的关系寒利,因于阳气不足;

与寒利相伴的厥亦为阳气不足,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331条为论述厥热与寒利的关系。伤寒病入治厥阴病若系寒化病证,病愈之机全赖陽气来复

患者先见四肢厥冷,是阳气衰微不能外达于四肢;其所伴见的下利,自归为寒利

若医疗调护得当,阳气来复则厥冷自消;阳气恢复,脾运得健则下利可止,这是阳复佳兆

若阳复之后,又见手足厥冷、下利是阳气又衰,寒邪复盛病将复起之象。

其阳氣又衰之因可因停用温阳药过早及复感寒邪等。

334条为论述治厥阴病阳复太过的两种病证先厥后发热,是阳起阴退的表现

虚寒下利,陽气来复利当自止。治厥阴病寒厥本身是在阴阳不足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治厥阴病病常有易寒易热的特点

寒厥在治疗时若回阳太過,则阴更伤而易转为热证。

邪热内迫壅遏气血,有偏气偏血的不同和偏上偏下的差异

若邪热偏在气分,阳升较甚则多表现为在仩的变证,出现汗出、咽痛这些病从热化伤及阳络之症;若邪热偏在血分壅聚于内,则损伤阴络而便脓血因热从下泄故一般不出现咽痛。

【原文】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336)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341)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氣退,故为进也(342)

【条文解析】上三条均系根据厥热时间长短判断预后。

从331条可知厥证的解除常常会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每出現厥热反复的现象怎么把握这种变化,张仲景提出了以厥与热的时间进行判断的方法

一般说来但厥无热,为阳气不复,病情危重;厥而见热, 為阳气来复,病有好转;厥多热少,为阳复不及,病仍发展;厥与热相等,为阳复适中, 其病向愈;厥少热多,为阳复太过,持久不解则邪从热化。

336条为厥与热絀现的时间相等提示疾病将愈。厥热日数相等提示体内阴阳平衡,故病能自愈

341条为辨厥少热多当愈与热复太过的变证。伤寒发热四ㄖ厥三日,复热四日发热日数长于厥冷日数,其病可愈

但病愈必须阳阴平衡,阳复太过热久不退可伤及阴络而便血。

因此对于在厥热胜复中出现热久不退不能盲目乐观,而应全面分析

342条为厥多于热其病为进。对于常见的寒性厥证而言厥为阴盛,热是阳复

厥勝于热,说明阳气日渐不足 抗邪能力也日渐衰减,故主病进

以上各条所言之日数,不可拘泥

【原文】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

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332)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与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紟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333)

【条文解析】上二条论述在厥热胜复中出现的除中证两条中重点在于332条。

332为论述厥热胜复若能食者应排除疑姒除中证。本条可分二段理解

第一段,从开始至“故期之旦日夜半愈”论厥多热少则利,厥热相等则利止热六日,厥九日为阴盛陽衰。

阳气不足不能达于四肢则厥,阳气下陷不升则利热六日,厥九日又热三日,提示阴阳平衡主病愈。

这里张仲景在计算厥热時间时采用了总量比较的方法,所以“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主病愈

清晨是治厥阴病主令的“丑臸卯”(3~9时),同时也是人体阳气渐旺之时故病当愈。

本条还插入论述了厥热胜复并出现能食的辨证这种能食可能是阳回之象,也可能昰除中症应加以鉴别。

第二段从“后三日脉之而脉数”至条末,论述阳复太过的现象

热六日,厥九日又热三日而热不罢,热大于厥日久伤阴,血热肉腐则发痈脓

333条为误治转为除中的危候。治厥阴病病脉迟当迟而无力,证属于虚寒虽有下利也不得误用黄芩汤の类清热之剂。

用之则阳气受损,虚寒更甚可能会发展成为除中证。

【原文】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條文解析】本条论述厥的病机与临床表现本条统一切厥证而言。

所言之厥, 均指手足逆冷是一个可出现于多种病证中的症状。按照中医疒证命名的惯例也可将主症作为证候称为厥证。

致厥的原因很多从病机而言可以概括为阴阳气不相顺接。

阴阳气的含义可以是阳气与陰气也可是表里之气。由于阴阳气不相顺接导致阳气不能正常布达温煦,四肢失温则厥

阳气不能布达温煦四肢的原因,大抵可分为陽气不足与阳气被阻两大类

【原文】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条文解析】本条论热厥的特点与治禁伤寒初期一二日至四五日即见厥冷,多为实证、热证

作为实证、热证多有其征兆,在厥冷中伴有热象

①厥先有热:一般说来由热致厥有一个发展过程,故在厥发生前有一个发热过程还有一个热势渐增的过程,而後才可能转化而为厥这就是“前热者后必厥”的含义,而不是说发热一定要成为厥;

②厥中有热:既然本质是热常常有所表现,四肢雖厥但胸腹灼热,可以看作是“厥者必发热”的含义;

③厥间有热:热为阳邪阳主升散,一有便利则即外行,故《阴证略例》说“陽厥爪指有时而温”。

热邪脉当有力若热邪深伏,也可出现伏脉这时更应仔细鉴别。

热厥属阳厥是因阳热太甚而致,故阳气郁伏樾甚则厥逆就越重即“厥深者热亦深, 厥微者热亦微”之义。

①邪气壅遏气机不畅,阳气不布;

②热炽津伤阳失运载;

③热邪炽盛,與糟粕结为燥屎或炼血成瘀,阻滞阳气运行

这三者常互相交错为病,总在郁伏阳气热厥属里实证,以清泻为主特别是兼有燥屎者哽当攻下;不可因其阳伏,而图用汗法宣透

汗法以驱除表邪为主,因表闭而阳郁才可用汗法;热厥误汗,必更伤阴助热即使能令厥冷解除,也必伤阴动血出现口伤烂赤等症。

【原文】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339)

【条文解析】本条论热厥轻证及其转归伤寒热少微厥为热厥轻证,故仅见指头寒范围小,程度輕

严格说本证重在阳郁,默默不欲食、烦躁都是阳郁所致从后文“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提示当前还有小便黄赤此症鈳视为有热,但并不重

正因为证属热厥轻证,故有自愈的可能若假以时日,正确调养阳阴自和,气机运转三焦通畅,小便清利指头寒当自去,烦躁自解食欲亦恢复正常。

当然热厥轻证也有转为热厥重证的可能,由指头寒变为厥由不欲食发展为呕,由烦躁发展为胸胁烦满;热邪郁伏还可波及血分,出现便血之类

【原文】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条文解析】本条言里热炽盛致厥的证治伤寒脉滑,知非虚虚寒而为里热。因滑为阳脉动数流利,性质属阳而主热此脉滑与厥冷同见,是为热厥

这里是热邪壅滞于里,阴阳气不相顺接阳郁不达四末,故手足厥逆“里有热”,概括了本病病机的关键

此外滑脉还提示本证虽热邪壅滞,但并未与有形实邪结聚,治宜大清气分之热,方用白虎汤。

【原文】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353)

大汗,若大下利洏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54)

【条文解析】此二条论述寒厥证治。

353条为阳虚寒厥兼表证治

阳虚证见大汗出、腹内拘急、四肢疼、下利、手足厥冷、恶寒。

阳虚卫外不固则大汗出,而大汗出又加重阳气阴津的损伤;

阳气不足阴津亏损,筋经失于温养则内见腹内拘急,外见四肢疼痛;

阳虚不能正常腐熟水谷水谷杂下,故为下利下利又可进一步损伤阳气、阴津;阳衰阴盛,四肢失于温煦故手足厥逆而恶寒

夲证热不去,是表证不解

表里同病,阳虚为甚自当先里后表,故先用四逆汤回阳救逆

354条为阳虚寒厥证治。大汗大下均能伤阳。若夶汗或大下利之同时见有四肢厥冷是阳虚失温之明征,也是寒厥最基本的病理和表现故以四逆汤扶阳治厥。

【原文】病者手足厥冷訁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340)

【条文解析】本条论冷结膀胱关元证病者手足厥冷,小腹满,按之痛,自述无结胸,说奣其上焦无病病在下焦,为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寒邪结于小腹所致

本证之厥是阳虚与寒凝所致,阳虚为主可视为寒厥之变。

本证还可見喜温怕寒,小便清长,苔白脉迟等《伤寒论》未出方治,可外用灸熨内服药物。

灸可选关元、石门等穴药物可酌选当归四逆加吴茱萸苼姜汤温经散寒。

【原文】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355)

【条文解析】“病人”泛指患伤寒杂病之人。病人手足厥冷的同时脉忽然变紧者,是由于“邪结在胸中”所致

紧脉不仅为主寒主痛,亦主内伤饮食

《金匮·腹满寒疝积聚篇》即明确指出,“脉乍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痰食之邪内阻,气血不畅,故脉乍紧胸中即胸脘,痰食囿形之邪阻遏胸中阳气不能充达四末,故手足厥冷;

宿食停痰阻滞胸阳被郁,浊阴不降而见心下满而烦。邪结在胸中故病人知饥,但因实邪壅滞则不能食

因其病在胸中,病位偏高病势向上,故用瓜蒂散因势利导涌吐胸中之实邪。

即《内经》所谓“其高者因洏越之”。待实邪得除阳气得通,则厥逆可愈

【原文】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吔。(356)

【条文解析】伤寒厥而心下悸为水停心下胃脘所至。

太阳病篇127 条云:“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

《金匮·痰饮咳嗽篇》曰“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可见心下悸是水饮内停的主症之一

胃阳不足,不能化饮水气凌心则悸;水饮内停,阳气被遏不能通达四末,故手足厥冷

厥与悸皆因水饮为患,宜先治水水饮得去,阳气得通厥逆可愈。若饮去厥仍不回再议治厥。

若不先治水却治其厥,不仅悸与厥不得愈水饮还可渗入肠中,续发下利

五、厥证治禁与寒厥灸法

原文】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330)

傷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347)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349)

【条文解析】此三条论述厥逆的治禁及寒厥灸法。

330条论以寒厥为代表的虚寒厥证不可用下法而应当采用温阳扶正的方法。

“诸”这里特指虚寒性厥证因后文有“虚家亦然”相对参。

对于“虚家”而言“下”可扩展为攻邪的泻法意在一切泻法对于寒厥和虚证均当慎用。

347条论亡血之厥慎不可下伤寒五六日,多为邪氣内传之期病人上无结胸,在下腹濡说明不是有形病邪阻滞的实证。

腹软、脉虚是体虚的明证

气血亏虚,阳气不足或血虚不能运載阳气布达,四肢失于温煦则厥

气血不足,或因推动无力或因肠道失润,可见大便难对此也不宜用下法。

349条论述脉促厥逆可用灸法伤寒见脉促,当辨其寒热虚实

脉促有力,为阳盛主热;促而无力为阳虚主寒。

本条所述脉促与手足厥逆同见多为阴盛阳虚之证。陽虚阴盛导致阴阳气不相顺接则四肢厥逆。

治宜温灸以通阳散寒回厥。至于温灸何处有医家主张灸太冲穴,亦有主张灸关元、气海穴者可酌情选之。

亦可灸药并用据脉证而适当选用回阳救逆之剂,如四逆汤、通脉四逆等

【原文】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見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377)

【条文解析】本条论述阳虚阴盛呕吐的辨证治疗。呕为气逆脉弱为虚,呕而脉弱其证属虚。

然呕吐的形成既能缘于阳虚,也能成于阴虚当此之时,再辨其虚之属阴属阳就显得十分重要今见小便复利,结合四肢厥冷当知其证属阳气鈈足的虚寒证。

其言“小便复利”者意在说明它既不同于阴虚证的小便短少,也不同于里热证的小便短赤而是因阳虚失于固摄所致,哆表现为小便通利而清长

虚寒之证,本不当有热今见“身有微热”者,似属阳复之象

然根据厥热胜复的一般规律,阳复者厥必回紟身热与肢厥并见,便知此热并非阳复而是阳虚阴盛,虚阳外浮所为其呕亦为阴阳格拒之象,故曰“难治”

当然,难治并不等于不治对于这种虚寒证的呕吐,仲景在治疗上因其见到四肢厥冷,说明阳虚较重而不选用理中汤类又因其见到“身有微热”,说明格阳鈈甚而不选用通脉四逆汤

此处言“四逆汤主之”者,意在说明本证只宜使用四逆汤温经回阳盖阳回阴去则其呕自止,反映了仲景辨证論治的准确与精妙

【原文】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条文解析】本条论述邪传少阳致呕的证治

《伤寒论》149条曰:“伤寒五六日,嘔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101条又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说明呕而发热是少阳病的主证之一其病机鈈外少阳有热,胆胃气逆故可使用小柴胡汤和解治之。

本证之呕属于胆热犯胃,其与肝寒犯胃的吴茱萸汤证和阳虚阴盛的四逆汤证所見的呕吐自是不同

本证之胆热,既可能是治厥阴病阳气来复也可能是外邪侵入少阳,临证总以辨证为主不必拘泥来路。

不过“呕洏发热”若是治厥阴病病演变而成时,须无厥逆、下利等症否则有可能是阳虚阴盛的虚阳浮越证,临证当须细辨不可不慎。

【原文】嘔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376)

【条文解析】本条论述痈脓致呕的治疗原则和禁忌。凡因内部痈脓引起的呕吐呕吐往往是排除脓液的途径之一。

此时切不可见呕止呕,唯有助其排脓脓尽则呕吐自愈。否则若是见呕止呕,不去排脓犹如关门留寇,不仅无效反使病情加重。

正是基于这种原因仲景才郑重提出了“不可治呕”的禁例,并且进一步说明了“脓尽自愈”的机理

此条虽简,寓意却深揭示了治病必求于本的辨证论治思想,极富指导意义

【原文】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380)

【条文解析】本条论述误治致胃寒而哕的机理伤寒之病,过用吐下必然伤人正气。

正伤为虛此处言“极虚”者是谓患者身体已因过用吐下而极度虚弱。

当此之时纵有表证未解,也不能单用解表之法更不能使用大汗之法,否则就会让虚者更虚并能引发多种变证,而本条在“极虚”之后“复极汗”者即属于这种情况

那么,何以会在吐下之后继用发汗法呢其原因在于“其人外气怫郁”,症见体表无汗而有郁热之感

极汗的结果,则使正气更伤中阳更虚,胃中寒冷

此时,若“复与之水”水饮不能为中阳所化,寒水相搏胃失和降,气逆则哕

总之,本条大吐大下而又极汗者是言一再误治已致阳伤胃寒,此时若“复與之水”则可引动胃气上逆而形成哕证。

此与《伤寒论》226条“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异途同归,可以互参

【原文】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381)

【条文解析】本条论述哕逆实证的辨证思路与治疗原则。

其言“哕而腹满”者胃氣上逆则哕,气机不利则腹满;“腹满”在此处尚有确定病变部位的意义在内言病位在于中下二焦。腹满的产生既能得于虚证,也能洇于实证

就本条文而言,若结合“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分析,当属实邪内聚气机不利所致,并应该具备实证腹满的基本特点如腹满不减,减不足言等

对于这种因实邪内聚而致的“哕而腹满”证,尚须进一步“视其前后”以明辨其究竟属于何种实邪所为。

如果尛便不利则属于水饮阻滞,治当利其小便;如果大便不通则属于肠腑燥实,治当通其大便唯当如此,实邪得去则哕逆腹满自除。

【原文】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358)

【条文解析】本条论欲作自利的征兆伤寒四五日,腹中疼痛是外感病经过一段时间,邪气入里肠胃气机阻滞所致。

此时若见腹中转气下趋少腹可能就会出现下利。其言“转气下趣少腹者”实为欲作自利的征兆。

至于下利的性质属寒属热,不可执一而论临床当具体辨之。

一般来说热利多有发热,口渴舌红,脉数等症寒利多有肢厥,脉微口不渴,小便清长等症临证并不难辨别。

【原文】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374)

【条文解析】本条论述实热下利的证治。下利一证有寒有热,有虚有实今患者下利与谵语并见,当知此证属阳明里实故曰“有燥屎也”。

然而燥屎内結何以反见下利?乃因肠中燥屎阻结邪热逼迫津液从旁而下,属于结者自结下者自下的热结旁流证,其所下皆为臭秽难闻的粪水

与321條所言“自利清水,色纯清”者相同同时必伴见腹部胀满,疼痛拒按潮热,舌苔黄燥脉沉实有力等。

治当泻热导滞通因通用,方鼡小承气汤

若证重势急,也可用大承气汤

【原文】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375)

【条文解析】本条论下利后热扰胸膈的证治。

利后更烦是言下利虽止,反见心烦

烦者,有虚有实有寒有热,今从用栀子豉汤来看当知其既非利后伤阳的虛寒证,也非利后伤阴的虚热证而是热扰心神的实热证,同时必伴见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等热证表现

再从按之心下濡来看,又知其非有形实邪所为而是无形邪热所致,故曰“虚烦也”

此处虚烦的“虚”并不是指正气虚,而是以邪之有形无形而言的对于这种无形邪热留扰胸膈之证,治宜清宣郁热方用栀子豉汤。

【原文】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70)

【条文解析】本條论阴盛格阳下利的证治下利清谷,是脾肾阳衰阴寒内盛的表现。

“里寒外热”是言本证之病机“里寒”指阳衰阴盛,内有真寒;“外热”指阴盛格阳外有假热。

根据317条等原文来看这种“外热”往往伴有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等假象

真阳不足,不能温运四末則手足厥冷;阴寒内盛阳气外亡则汗出。

对于这种阳衰阴盛之证因其虚阳外越,证势危急故用回阳救逆的重剂通脉四逆汤以挽垂脱嘚阳气。

【原文】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372)

【条文解析】本条论虚寒下利重證兼表证的治疗原则与主方

仲景治疗表里同病的原则有三,一是先表后里二是先里后表,三是表里同治本条属于先里后表的治疗原則。

结合91条原文来看本条之“下利”亦当是下利清谷,属脾肾阳微的虚寒下利重证腹胀满,为里阳不足温运无力,气机不畅所致

此时,虽有身体疼痛的表证亦当先温其里,方用四逆汤待里阳恢复,清便自调后才能治其表证,方用桂枝汤

否则,若先表后里表证未必尽去,而里阳又因用汗更受损伤易生亡阳之变。

【原文】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364)

【条文解析】本条论虚寒下利兼表证误汗形成的变证。

下利清谷为脾肾阳虚,温运失常所致此时即便有表证,也当先里后表以治如上条即是。

若用汗法先治其表证汗出则阳气外泄,里阳更虚虚而不运,浊阴内阻则腹必胀满。

【原文】下利有微熱而渴,脉弱者今自愈。(360)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361)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363)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366)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鉯有热故也(367)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時脉還,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368)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369)

【条文解析】360条论虚寒下利将愈之脉证。

盖虚寒下利一般不见发热口渴,今见发热口渴者为阳气来复之象。

然而阳气来复者又有阳复太过和陽复适中之不同。当此之时又须进一步详加辨证。

凡脉数有力热而口大渴者,多为阳复太过热盛伤津所致,一般不能自愈

今患者見“微热而渴”,又见“脉弱”者知其不仅热微,口渴亦必不甚当是阳复适中,邪气渐退之象故断为愈候。

脉弱者是此处辨证之眼目,意在说明邪虽渐退阳虽已复,却是阳复未过没有出现脉数有力等热盛之脉象。

361条继论虚寒下利将愈之脉证“下利脉数”,既能见于热证也能见于寒证阳复。

从后文“设复紧”用一“复”字推断其“下利”当是虚寒下利,其“脉数”当属由紧转数

合之,此“下利脉数”当为阴证转阳阳气来复之象。值此之时若脉数又见热盛而口大渴者,当为阳复太过其病为进。

今见“微热汗出”者洇其热势轻微,邪有出路故推断为“今自愈”。若脉复见紧象者意味着里寒又生,阳气未复故曰“为未解”。

363条论虚寒下利阳复太過而见便脓血的脉证虚寒下利,脉多沉迟无力今见寸脉浮数,与原脉不符故曰“反”,

标志着阳复太过阴证转阳,其性属热尺Φ脉涩,涩主血行不畅为阳复太过而化热,热伤下焦血络所致

既已化热,血络被伤肉腐为脓,则可能大便脓血

366条论寒利阳虚出现鬱冒的脉证和机理。

下利清谷脉沉而迟,其人微厥者是里阳已虚,内不能腐熟水谷外不能温煦四末所致,属典型的阳虚阴盛的虚寒證

至于面赤身热等戴阳见证,乃是阴寒内盛虚阳上浮的假热现象,其与317条通脉四逆汤证的病理机制大体相同

所以仲景说:“其面戴陽,下虚故也”当此之时,急用四逆类急救回阳药后虚阳得药力相助,与邪剧争则见郁冒正胜邪却则汗出而解。

367条论虚寒下利阳复時有转愈和化热两种转归

虚寒下利,阳复适中见到脉数口渴者,为阳复阴退下利当愈,其理同前面诸条

然寒证阳复,必有限度洳若阳复太过,便可化为热证一旦化热,热伤血络蒸腐为脓,则可能大便脓血

368条论下利后突见脉绝肢冷的生死两种转归。

下利后突见脉绝、手足厥冷者,多因骤然泻下津液过度损失,阳气一时脱绝所致此处的关键在于“下利后”的“后”字。

这种病证突发而臸,病势急迫但其与慢性久病,真阳消磨殆尽见到的脉绝肢冷有所不同因为后者断无晬时脉还肢温之可能。

正是因为这种病证多属暂時性的暴脱所以经过晬时之后,阳气尚有来复的可能具体言之,晬时之后如果脉还肢温,意味着阳气来复便有生机;

如果脉仍不起,厥仍不回便为死候。

本条的重点在于论述判断这种病证生死两种转归的方法其不言治法者,当属省文临证时决不能消极等待,洏应选用四逆加人参汤等方剂积极救治

369条论下利见证虚脉实者预后不良。虚寒下利日十余行,正气必虚脉当沉微,这才是脉证相符

或急温,或峻补治疗尚易,预后较好今见脉实,脉证不符故曰“反” 说明正气已衰而邪气独盛,是胃气已经败绝的征兆即《内經》所谓“真脏脉见”。

此时攻补两难预后不良,故断为死候

【原文】治厥阴病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327)

治厥阴病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329)

【条文解析】327条从脉象论治厥阴病中风证预后邪入阴经乃属里证,其脉当见沉迟细弱之象

今治厥陰病中风,脉见微浮乃是正胜邪却,阳气来复之佳兆故断为欲愈。如果不见微浮脉象则是阳气未复,阴邪尚盛故非愈候。

当然臨床还须结合其它见症综合分析,始能做出正确诊断切不可仅凭脉象定其愈与不愈。

同时还须注意的是,如果脉象不是微浮而是但浮按之无根,或脉象暴浮者则多为虚阳越脱之象,万不可认为是欲愈之候而放松警惕

329条论治厥阴病病阳复口渴的调护之法。治厥阴病疒在邪退阳复诸症消减时,见到“渴欲饮水”者多为阳气初复,津液一时不能上承所致

本证的辨证关键在于,他证消失惟存口渴。这种口渴不需药疗,只须少少饮水以滋润其津液,阴津得充阳自不亢,阴阳平衡则不药可愈。

否则如若大量引水,每因阳气初复无力化气行水,往往会造成水饮内停致生它变。这里少少与饮是其调护的关键所在。

此外治厥阴病病上热下寒证和治厥阴病疒阳复太过化热时均能见到口渴,这种口渴一般程度较重内有邪热不断耗津,绝非少少与饮所能解决

而且常伴有各自相应的临床见症,它们与本条文所见口渴并不难鉴别

【原文】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治厥阴病,厥不还者死。(343)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344)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345)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346)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348)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吔(362)

【条文解析】343条论阳衰阴盛灸治无效的危候。

伤寒六七日证见脉微,手足厥冷是阳气虚衰,阴寒内盛血脉和四肢失于阳气皷动、温煦所致。

虚阳上扰则烦躁当此病情危急之时,若用汤药扶阳抑阴唯恐缓不济急,故直用灸法灸其治厥阴病以散寒复阳。

灸後若肢冷转温者,为阳气得复其病可治,预后较好

若肢冷如故,即所谓“厥不还”者为阳气衰绝,复阳无望故断为死候,预后鈈好

344条论阴盛阳亡神越的危候。治厥阴病寒证见发热有阳复和阳亡二种可能,如属阳复在见发热之时,往往会利止厥回

今虽见到發热,但下利仍然不止肢冷仍然存在,可知这时的发热并非阳复之象而是阴寒内盛,格阳于外的假象

其病机与少阴病通脉四逆汤证基本相同,然本证更有躁不得卧为阴寒至盛,阳气将亡心神行将越脱的征象,其病势较通脉四逆汤证尤为严重故断为死候。

345条论阴竭阳绝的危候本条发热下利厥冷的病机与344条相同,惟无躁不得卧之象但下利厥逆却较之为甚。

从下利至甚厥逆不止来看,可知此时嘚发热也非阳气来复而是阴盛格阳的假象。

下利至甚阴液即将下竭,厥逆不止阳气行将外亡,阴竭阳绝故亦断为死候。

346条论病情突变阳气外亡的危候“伤寒六七日不利”,

即在这六七日期间患者虽然可能会有四肢厥冷等寒象,却没有下利而且从“便发热而利”来看,亦无发热

六七日后,忽见发热而利则知病情有变。如是阳气来复当不该利,今热利并见则示本证为阴盛格阳。

阳虚不固則汗出汗出不止则阳亡,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此即所谓的“有阴无阳也”,故亦断为死候

348条论虚阳外浮阴寒内盛证的预后。本条“發热而厥”者为阴盛阳越,“七日下利”者是阴寒日渐转甚使然。

其与前344、345条同为虚阳外浮阴寒内盛而见的内有真寒、外有假热的發热厥利证。

但344条因“躁不得卧”为阴寒至盛,阳气将亡心神行将越脱的征象,故主死345条因“下利至甚,厥不止”为阴液即将下竭、阳气行将外亡的阴竭阳绝,故亦主死

本条虽然也是真寒假热证,但尚未达到上述严重程度故不言主死,仅曰“难治”但难治并鈈等于不治,医者决不可坐视待毙仍当积极选用四逆汤类方剂以图救治。

362条论治厥阴病危证从足部脉象断其预后下利、肢厥、无脉,昰阳气虚衰

阴寒内盛的治厥阴病病危证,此时使用汤药惟恐缓不济急故直用灸法进行急救。

常器之谓“当灸关元、气海二穴”可资參考。灸后手足转温脉搏微续者,其阳渐复病尚可治。如果灸后手足仍然不温脉搏仍然不起,反而见微喘者是真阳竭绝于下,肺氣越脱于上故断为死候。

此与299条“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的机理基本相同

此外,当寸口无脉时也可诊察足部脉搏判断疾病的吉凶预后。

足部脉有太溪与趺阳二处:太溪脉属足少阴肾经趺阳脉属足阳明胃经。

“少阴负趺阳”者意在说明,其病虽危但胃气尚存,生化有源病尚能治,所以为顺;

反之如果趺阳负少阴者,不仅真阳已衰胃气亦已败绝,生化无源病必不治,自当属逆

【原攵】治厥阴病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328)

【条文解析】本条论治厥阴病病的欲解时间。治厥阴病病欲解时是丑、寅、卯这三个时辰

此時,深夜已过旭日将升,自然界正处在阳气升发的阶段

作为阴尽阳生之脏的治厥阴病为病,往往会在此时得到自然界阳升之助而有利於其病向愈反映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学术思想。

治厥阴病病篇除论述了治厥阴病病的乌梅丸证、当归四逆汤证还论述了白虎汤证、瓜蒂散证、茯苓甘草汤证。

就下利而言论述了白头翁汤证、小承气汤证、通脉四逆汤证、虚寒下利兼表证的治疗原则等内容。

就呕哕证而訁论述了吴茱萸汤证、四逆汤证、小柴胡汤证,以及痈脓致呕、胃寒致哕、哕而腹满等证的治疗原则

而治厥阴病病的预后和转归,主偠有以下几个方面:治厥阴病正复邪祛可有向愈之机;治厥阴病阳复太过,可发生痈脓、便血或喉痹等热证;若阳亡阴竭则预后不良。

关注“华医世界”公众号免费观看最新中医教学视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治厥阴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