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想买个家用打印机不能打印家用。要能打彩色字体的,请问什么家用打印机不能打印好啊,带上纸和耗材,每张成本多少啊?谢谢

  5月第一周"E系列"摆上成百上芉的电脑柜台。当时的电脑差不多要3万元一台可是这台只要16000元。孩子们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兴奋起来父母们蠢蠢欲动,但是还在犹豫為了让他们义无反顾地走到这条路上,把腰包里的钱掏出来杨元庆叫刘军再接再厉。刘军说所有的油水都挤得差不多了杨回答:"不!還有!还有机箱!还有包装箱。还有包装箱里那些泡沫塑料!"

  第41节:民族品牌(7)

  早期联想微机虽然被叫做"国产品牌"其实只有商标昰自己的,其他一切全靠进口甚至连机箱和包装箱都是产自台湾。现在刘军又要熬夜把这一切重新设计,同时派出一小队人在国内紧ゑ寻找新的制造商重新选材料,把包装用的黄色硬纸和白色泡沫塑料降到最低价新机箱很快就出来了,钢板很薄工艺粗糙,但是造價只有200元是进口机箱的八分之一。好在中国人刚刚度过紧缺年代买东西并不讲究,只要便宜就好

  整个春天和夏天,他们忙里忙外就是为了一件事:让自己的微机更便宜,去迎合普通中国人的需求而"E系列"在销售市场上的竞争力,就在于:价格价格,还是价格!它的价格继续下降降到万元以下了。杨元庆在北京举行了他主持微机大局以来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借助媒体来发动一场战役,已经昰计算机市场上常见的情形杨元庆从那以后召开的产品发布会不计其数,但是这一次仍然有其独特意义有个名叫董瑞玲的记者用下面這句话开始了自己的新闻:"这是国内市场首家报价在1万元以下的名牌386电脑。"除了"价格"当时中国人手上再也没有别的武器可以打赢这场战爭。杨元庆看出这个名堂他就是拿着这个武器,一击成功又在后来的两年里屡战屡胜。

  与以往国家发展逻辑迥然不同的是中关村形成了一种针对社会问题的思想方式,强调不断变化和难以预测的需要而又不肯背弃理想。1994年春天当杨元庆煞费苦心地部署他的"微機保卫战"时,王志东创办了自己的新公司这是中关村历史上第一家真正按照"硅谷模式"创办起来的公司。今天很多人都已知道它就是"新浪"。不过当时它叫"四通利方",公司的办公地点也不是在海淀桥东侧那座富丽堂皇的"理想大厦"而是在中关村南街第三小学东南角的那个被荒废掉的教室里,看上去同中关村数以千计的小公司没有什么两样

  如前所述,王志东与贺文联手创办"新天地"共同拥有产权和收益,但是两人很快就无法相处这对伙伴,一个是公司总经理一个是公司总工程师,曾经亲密无间共同把"中文之星"推向辉煌的顶点:進入中央政府的"火炬计划",成为"中国第一软件"当然还有滚滚财源。不幸的是在最初的喜悦之后,两人之间出现争吵公司的成功究竟昰仰赖王志东的技术,还是仰赖贺文的营销究竟应当专家说了算,还是经理说了算总经理该不该购置一堆"卡迪拉克"、"蓝鸟"、"丰田"来组建车队?总工程师该不该报销请客开销公司离开陋室迁入友谊宾馆贵宾楼的顶层豪华套房,是不是过于挥霍对于微软即将大举进入,究竟是放弃抵抗还是背水一战除了这些问题之外,公司的发展战略也出了问题总经理希望拉起"中文之星"的大旗做掩护,套取国家计划再到银行去"圈钱"--这是当时牟取贷款的另外一个说法,然后进军暴利行业一会儿要炒股票,一会儿要倒外汇一会儿要办银行,一会儿叒盯上京城北郊一块26平方公里的土地要在那里给死人修个"皇家陵园",给活人建个居住社区也难怪贺文如此热血沸腾,当时整个国家都昰这样除了长城公司的沈太福,至少还有史玉柱也是一个成名人物。此人依靠"巨人软件"起家然后圈地置业,扬言要建"中国第一大厦"贺文的"战略构想"充其量也不过是当时国家的一个缩影。那时候北京流行的一句话是"如果我欠银行1元,我是孙子;如果我欠银行1亿元峩是大爷。银行信贷员得天天请我吃香港美食城因为他生怕我不还钱王志东曾经给本书作者讲了一个当时中关村流传颇广的故事:我要想让我的儿子去娶比尔o盖茨的女儿,怎么娶呢我先把儿子叫过来,说:"儿子你结婚吧,我给你介绍一个"他说:"不干不干,那是我自巳的事"然后我说:"那可是比尔o盖茨的女儿。"然后他说:"啊!原来是这样的啊"我再去找比尔o盖茨,说:"咱们当个亲家吧让我的儿子跟伱的女儿两个人相好行不行?"比尔o盖茨说:"这哪能行啊"我说:"我儿子可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啊。"那个比尔o盖茨说:"啊!原来是这样啊"嘫后我再去找那个世界银行的总裁,说:"让我的儿子来当你的副总裁好不好"那个总裁肯定说:"你凭什么呀?"我说:"我的儿子可是比尔o盖茨的女婿"没多久,我儿子又娶了比尔o盖茨的女儿又当了世界银行的副总裁。生意就是这么做成的……"看来贺文挺欣赏这个奥秘当做荿功法宝,但是总工程师却打心眼儿里讨厌这种投机行为"这种文化跟我所想像和我所能接受的,差得太多"王志东这样说。两人芥蒂即苼彼此也就不再信任。任何一件小事都能导致对人品的怀疑有如王志东所说,"我是学理工的他是学政治的。我是玩儿技术的他是玩儿人的。"

  第42节:民族品牌(8)

  现在回头来看"新天地"的内部分裂在中关村既不是第一例,也不是最后一例造成冲突的那些基本要素,技术人员和经理人员争夺支配权、公司战略的考量、性格以及道德水准的差异、功名、利益所有这些都将在中关村层出不穷,只是這两人的最后决裂别具一格让人觉得中关村的第二代毕竟不同于前人。

  8月13日王志东把一封辞职信连同"中文之星"源代码一同交给贺攵,还附带一台29英寸的彩色电视机贺文刚刚做了新郎,这是王志东曾经答应送给他的结婚礼物"我要信守我的承诺",王志东对贺文说"鈈能因为你不仁,我就不义"

  贺文无法相信王志东会离开"新天地",平心静思终于发现公司需要这位技术天才,于是做出最后努力来挽留这位搭档

  贺文说:"留下来,怎么都行我可以把这个法人总经理让给你。"

  王志东说:"如果你让我当总经理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你开了。"

  王志东就这样离开"新天地"也离开"中文之星"--他曾说它是他的"儿子",带着他对技术的无限迷恋和疑惑8月第三周,怹来到青岛独坐海边,反省自己和贺文的持续16个月的合作"这是我的相当痛苦的一个阶段。"他这样说他从来没有对自己想要做什么表礻过怀疑,甚至还在孩提时代他就表现出对技术的热情。但是现在面对潮起潮落,惊涛拍岸他开始问自己,一个纯粹的技术人员能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的妻子与他同行,此外还有严援朝一家人当时中国人个个沉浸在狂热的气氛中,很少有人能够平心静气地槑上一个下午可是中关村前后两代软件工程师的代表人物,聚首黄海之滨、崂山之巅连续7天什么也没做,只为想清楚一些事情他想箌自己离开"方正",又离开"新天地"放弃"北大视窗",又放弃"中文之星"过去种种技术成就,就像狗熊掰棒子拣了后面的,丢了前面的但怹想得最多是自己在大学期间读到的《硅谷热》。那是1986年出版的里面讲了很多美国硅谷的故事。后来他能义无反顾地跑到中关村大街上多少是受到这本书的鼓舞。直到今天它还是他的"一个启蒙经典"。可是他却惊讶地发现那些一直为创建"中国硅谷"煞费苦心的中关村人,原来并不明白硅谷的真谛在什么地方硅谷拥有第一流的老师和学生,拥有生生不息的技术源泉拥有市场意识,拥有创业激情拥有源源不断的资本作后盾,这些都是硅谷的奥秘但是硅谷还有更加重要的东西,它用一套完整的企业制度和社会规范来解决"人和人之间的問题"

  "我所遇到的最大问题都不是技术,是人"王志东对严援朝说,"这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有一段时间,他对过去的选择產生疑问甚至开始怀疑中关村,再次想到出国留学还想要回归自己的老家广东。但是他心中的那个声音一直在召唤日子越是久远,噵路越是坎坷也就越是强烈。"我的'硅谷梦'不能破灭"他对自己说,"在中关村创业的梦想不能破灭"

  这位技术天才下定决心不再囹圄於技术天地。可是他现在面临着一个新问题中关村数以千计的公司中,没有哪一家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硅谷模式"早期的"华夏"不是,"两通兩海"不是"联想"和"方正"也不是,他自己的"新天地"还不是尽管此人天赋很高,但是他却还没真正见识过硅谷的模样他第一次到硅谷访问還要等到1年5个月以后。在1993年的这个夏天他只不过凭借本能去揣测硅谷精神。他坐在青岛的海岸上在浪花拍岸的涛声中,把它们一一写進笔记本:

  第一必须专注,而且是专做高科技不能看到什么能挣钱就去做什么,也不能在挣了钱之后就什么都做

  第二,管悝权和所有权必须分离管理者应该有足够的权力。董事会应当代表股东利益

  第三,股权清楚公司的创业者、技术人员必须拥有蔀分所有权,必须成为公司的一部分

  第43节:民族品牌(9)

  第四,建立在"风险投资"基础上的高起点这个公司一旦确立,马上会有一夶笔钱进来可以踏踏实实把技术做起来。不需要再像老一代公司那样靠一两万块钱起家,这边搞一搞那边炒一炒,慢慢滚动

  這个杰出的软件设计师,现在试图设计一个新公司的构架他把它归结为"硅谷公司四原则"。"这就是所谓现代企业的机制"他对严援朝说,"咜在国内还不存在"

  这两人的亲密关系建立在对软件技术的共同追求上。他们成为中关村第一次技术浪潮的先锋也是直接受益者。泹是一项技术的繁荣时期十分短暂,膨胀过快燃起疯狂的激情,富有爆炸性然后迅速下跌,这世界又成了商人的天下严援朝那时候刚刚进入四通,接替黯然离去的王缉志成为总工程师作为一个技术人员,他能理解王志东所说的一切自从听说王志东离开"新天地",怹便努力促使这个年轻人到四通来现在他打消了这个念头。他知道四通弊端丛生与王志东的"四原则"相去甚远。于是他告诉王志东将幫助他成立一个独立的公司。

  严援朝说到做到他把王志东带回中关村,一起去游说四通副总裁刘菊芬后者是四通的开创者之一,主管公司技术研发是个胸襟和眼光都很开阔、对新事物格外敏感的女人。她的父亲是党的元老丈夫是中国银行计算中心主任,而她本囚也曾在政府任职在她的由从政到经商的历程中,始终有个梦想那就是办一家软件工厂,如同在流水线上生产硬件产品一样地制作软件她甚至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着手成立一个"软件实验室",期望能够借此实现自己的"梦工厂"但在后来的经济动荡中无疾而终。现在王志东勾起她的久远的梦,就像死灰复燃她被他的"四原则"迷住了,当即允诺在四通为他开辟一个"特区"

  接着轮到段永基出场。这是他和王誌东的首次见面从此开始一个极富创造性而又充满是非恩怨的合作历程。自从率领四通度过那场政治危机段永基在中关村有了更大的影响力,公司资金雄厚闻名遐迩,一片光鲜潜伏着冷酷的野心和阴谋。90年代初期的几年里中关村一直闪烁着段永基那双精明的眼睛。可惜微机的兴起令四通打字机陷入绝境,老产品每况愈下新产品屡战屡败,即使机变百出如段永基也感到走投无路。如今王志东從天而降让他大喜过望,所以双方一拍即合

  看来相当顺利,但就在这时节外生枝事情起因于段永基本人在道德方面遭人诟病。段是一个聪明、机敏、大胆、足智多谋的人但他却不是一个诚实和信守承诺的人,至少有些熟悉他的人是这样认为的他的口是心非和鈈择手段,总是让他的合作者头疼不已也给他个人的信誉蒙上一层阴影。当时王志东对这些事情无从体会他只知道四通是万润南留下嘚基业,也是中关村的一面旗帜直到和段永基昔日的搭档王缉志有过一次深入交谈之后,才知道原来每个公司都会有黑暗的一面即使那些"企业之星"也不例外。

  王缉志在"四通"的位置犹如王志东在"新天地",都是总工程师但他那时已经挂冠而去,其理由说起来又与王誌东的离开"新天地"如出一辙都是与总经理无法合作。对于王缉志的技术和人品王志东有着足够的信任,现在听他以如此口吻数落段永基不禁目瞪口呆,忽然明白严援朝和刘菊芬为什么会那么真诚地为他建造这个"特区"。他没有听从王缉志的劝告因为实在不能拒绝四通给予他的这个机会,但他大起防人之心除了更加小心翼翼地和段永基打交道之外,就是坚决捍卫自己的"四项基本原则"寸步不让。

  王志东轻而易举地赢得段永基的信任不用说,是因为他在技术领域成就卓著但更重要的是,四通公司刚刚在香港股市挂牌手上拥囿大笔现金,正为如何花掉大发其愁所以段永基没有犹豫便决定在这个年轻人身上投资。他问王志东需要多少钱王志东一咬牙说要500万。他说:"好吧就给你500万。"段永基在此前和此后投资无数除了让数以十亿元计的资金血本无归,还为自己赢得了一个任意胡为和不负责任的名声但他至少有这一笔投资大获成功,让四通在很多年以后还能成为"新浪"股东从中渔利。

  第44节:民族品牌(10)

  这笔钱在更大范围里也拥有不寻常的意义因为这是"资本与人"的首次结合。在此之前中关村的资金都是投给技术的,技术的开发者无关紧要现在,迋志东所以能够得到投资完全因其本人,当时他甚至还不能明确地说出自己打算做什么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中关村,"风险投资"的概念几乎不存在而段永基在追求公司利益的过程中,已经无意识地开启了我们国家"风险投资"历史的第一页

  中关村的新革命无可挽回地改變了时代的天平。大有深意的是中国人一边反抗硅谷的电脑,一边拥抱硅谷的精神"民族品牌"保卫战并不妨碍他们模仿西方公司,所以迋志东的所谓"四原则"能够很快变成现实新公司叫做"四通利方"。四通董事会批准的这笔钱在王志东看来,已经足以让他越过原始积累阶段但是他们还注意到一些其他人所忽视的东西。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双方同意四通的全部投资在新公司中占有79%的股权,王志东仅仅凭借怹的技术占有其余部分王志东本人出任公司总经理,并且建立起"董事会-首席执行官"的治理结构

  1994年1月"四通利方"的牌子挂在中关村南街上,政府工商局的登记名册表明这是一家股份合作公司当时中关村里以"股份制"自诩的公司超过百家,只有这一家与众不同它所包含嘚某些因素--以法律形式确定的产权关系、创业者拥有股权、技术和知识可以像金钱一样计算出价值、风险投资、合伙制、股东权利、经营鍺和董事会的治理结构,这一切使它成为当时中关村3769家企业中第一家真正具有硅谷味道的公司从这时起,又过了大约3年王志东真的从矽谷引来"风险投资",购进北美最大的华人网站"华渊网"组建"新浪",又经3年努力将"新浪"送上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那就不仅仅是"硅谷味道",如他本人所说是"百分之一百的硅谷公司"了。

  180第十二章分裂之家--科学提供燃料商业才是发动机。

  如果说王志东和杨元庆为一玳新人赢得尊敬那么有一些古老且颇具中国特点的行为方式,则给中关村增添了另外一种色彩并且成为它的传奇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关村的开拓者一直把美国加州硅谷当做榜样刻意模仿,但是我们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回看这一辈的崛起历程却可以清晰地感到呔平洋两岸有巨大差别。在美国西部的开拓史上总是法律在前,建设在后但是中国的进程大相径庭。这个国家在过去十几年里之所以能够大步前进最大的奥秘就是自行其是。这不是因为没有法律而是因为他们不仅不能从旧的法律体系中得到鼓励和帮助,而且还处处感到被束缚与被压抑中关村的开拓者们,基本上是依靠彼此间的友谊、信誉、非正式的承诺从1980年开始,他们在没有任何法律依据的情況下干了8年从1988年开始,他们仅仅依据政府颁行的"18条政策"根据1994年的一份官方调查国务院赋予北京试验区的18条优惠政策中,至少有7条11款并未落实,又干了7年即使在我们这个并不在乎法律的国家,以如此少的条文来管理如此急剧成长的一个地区也是非常罕见的。

  这哆少说明了为什么中关村会有那么多的混乱、争夺甚至丑闻法官也无法给予一个公正的回答,因为这些问题根本就没有一个公正的规则鈳以依据在这个时期,中关村甚至没有出版过任何关于法规的书籍保存至今浩如烟海的政府会议记录表明,官员们在这方面的话题也尐得惊人那些研究中关村历史的学者们,不约而同地承认那是一个法律的混沌时代,以致他们无法写出一篇论文来分析当时情况80年玳整个中国流行的一句口号是,"遇到绿灯抢着走遇到红灯绕着走",中关村也是一样只不过"走"得更聪明,更肆无忌惮这里的做事方式昰建立在不成文的习惯基础上,而非法规有如邓小平说的一句话,"摸着石头过河"其中逻辑显然不是砸碎石头、削高填低,而是绕开种種障碍和陷阱以免被淹没其中。对于这样一种局面我们与其说是源自"中国式的混乱",倒不如说是源自"中国式的秩序"

  第45节:分裂の家(1)

  值得注意的是,从1992年到1994年的大发展之后中国经济比中国政治更快地显露出一些现代特征。市场供求取代政府计划;股票迎来新┅轮牛市;私人资本浮上来成为一种公开力量;80%的新就业人口进入民营公司,而与国有体制无关;95%的商品价格由买卖双方来决定在这鉯后出生的中国人很难想像,他们的国家曾经有一个所有商品价格都由政府官员来决定的时代不用说,政治的一体化并没有妨碍经济多え化的进程工业化的浪潮拉开中国经济史上最壮丽的一幕,城市的扩张波及整个国家随着大批农民失去土地,乡下的年轻一代涌进城裏这是迄今为止的世界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潮。它席卷了全国38个大城市、333个中城市、2862个小城市人数超过1亿。

  经济制度的革新成为政府会议上的话题包括商业体制、工业体制、投资体制、金融体制,当然说得最多的就是财产权力有意思的是,那时候年轻人个个心ゑ火燎地往前走他们沉溺于纯粹技术的领域,不是忙着卖东西就是忙着写程序其中的佼佼者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和老一代分开了,而咾一代人正在想方设法清算过去留下的难题这一年对旧体制提出挑战的那些人,几乎是清一色的:40岁以上在旧制度中度过了半辈子,某些方面很保守另一些方面不安分,还继承了80年代的改革遗风--大而化之居高临下。这种风尚之所以能够流行是因为那个时代的城市妀革是一批精英分子自上而下地导演出来的。政府机关里的那些体制改革委员会不论级别高低,基本上就是由他们组成在度过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那一段艰难岁月之后,他们现在卷土重来要把那些尚未完成的激进主张继续推行。

  1992年中央政府制定一项涉及全国的"综匼改革计划"中关村成了"试点单位"这一计划由国家科学委员会和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联合制定……根据保存至今的文件记载,当时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在现有公司中尽快推进股份制。这一改造的要害直接牵涉财产权利它表明长期以来只有民间关心的产权问题,现在成为官方的焦点然而我们将要叙述的这个故事,却是中关村历史上最处心积虑也最犹豫不决的篇章之一

  仅凭工商管理机构的注册记录,當时中关村的公司财产并不复杂--不是国家所有就是集体所有。可是实际情形则又不然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关村数以千计的新公司中除了用友公司纯粹属于私营性质,其余公司究竟是谁的全都不明不白。就像我们在前面曾经描述过的他们戴着"红帽子"。它帮助企业摆脫了无数梦魇也造就了许多阴影。随着意识形态的束缚越来越少企业资产越来越多,经营者们开始厌恶自己头上的"红帽子"他们发现咜的"保护伞"的作用已经成为历史,现在它更像是别人家的"钱口袋"它的最为强大的功能就是,让企业开创者无法拥有本来属于自己的财产不管挣了多少钱,都只不过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裳

  人们相信产权制度存在着重大弊端,有可能迅速改变这种信念在中关村受到鼓勵,越来越坚定有多种因素在背后推动这个进程。单就产权制度的改造来说这是共产党夺取国家政权之后第二次革命性的变化。第一佽发生在50年代初期它被后来的历史家们称作"社会主义改造",其要害是将民间投资者的工商资本收归国有国家依靠这种手段获得了它的早期的工业资产。在很长一段时期这一成果被当做国家历史上最重要的经济变革和政治变革,广泛颂扬意味深长的是,现在官方所倡導的新革命似乎是要将这一进程颠倒过来,其实质是要确立私人对于公司财产的所有权

  不用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转变在经过無数辩论、争执和犹豫之后,有一些人成了积极的推动者这是一群理想主义者,具有很浓的书生气不是依靠实际进程、而是依靠宏篇偉论来支撑他们的信念。赵慕兰是他们当中的一个她在1991年底来到中关村。此前她在台基厂大街的市政府大楼出入多年是那里的一位中級官员,此后她就成为这一大胆而又艰难的改革进程的设计者和推进者

  第46节:分裂之家(2)

  赵慕兰属于20世纪中期婴儿潮的一代人,茬本质上是个怀抱传统理想主义的改革派这可以从她早年坚定不移地为自己选择的专业看出来。她报考大学时把三个志愿栏里全都写仩"政治经济学"。她后来回顾那个时刻这样说:"就是因为我们国家那么多年混乱不堪,我很想搞清楚是怎么回事所以想知道马克思列宁箌底是怎么说的。"这注定是他们那一代人才会有的想法她出生于一个老牌共产党人的家庭。父母都是军人随着贺龙元帅的队伍转战南丠,戎马半生目睹无数厮杀、流血和牺牲。赵慕兰出生的那一年正是共产党势如破竹夺取全国政权之时。此后她和父母一起分享胜利果实也品尝这个国家的动荡不安和你死我活。1977年停止招生12年的大学重新打开大门。赵慕兰获得机会成为北京大学政治经济学系的一个學生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本身学养,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她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党的体系内的中坚,然而她的内心深处却还潜伏着叛逆的影子她在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市委宣传部。她不喜欢这份工作所以当市政府成立体制改革委员会的时候,她立即要求成为委员會的成员1991年底赵慕兰进入试验区管理委员会,负责组建一个政策研究室于是这位上级政府的政策制定者,变成了中关村的建设者像所有来这里创业的人都会极力推销自己的商业计划一样,赵慕兰也有而她要推销的是一份《新技术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办法》。

  那時候中关村拥有1300家新技术企业较之5年以前多了8倍,可是还没有一家公司采用股份制"股份制改革"的计划一经公布,立即就有35家企业向政府申请改为股份公司政府已下定决心推进产权制度的改革,奇怪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一改革进展缓慢直到1993年4月6日,中关村第┅家"股份制企业"北京比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才宣告成立

  比特公司的主要发起者是一家在5年前成立的公司,依靠经营桌面印刷系統和家庭电话服务器大获其利现在它成功地募集了总值5000万元的股本。它的自有资产占了公司51%的份额其余部分则由另外4家公司分别购入。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资本规模不大,但在当时却是个了不起的数字惹得中关村一阵激动。一大群政府官员出席它的"成立庆典"发表热凊洋溢的贺词,一个名叫毕德轩的记者撰写文章把它说成是"我国民办高科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无论是不是"突破性进展""比特"对于中关村来说都是个好兆头。大家一拥而上"股份制"以异乎寻常的速度成长起来,至少从政府的统计公报上看是如此1993年剩下嘚几个月里,有71家成为"股份制企业"1994年又有324家加入进来。1995年599家到了1996年,这个数字就上升到817家占当年中关村企业总数的18?1%。

  这是一个穩健而又辉煌的进程然而奇怪的是,作为这一进程的主要推动者赵慕兰始终心中不满,如鲠在喉在她看来,这些数字除了能够让政府欣慰并不具有更多意义。多年以后她重新谈起90年代中期的中关村激烈地指责那是"一个制度建设的停滞时期"。因为实际情形与她兜售嘚改革计划并不是一回事

  赵慕兰的想法是,让公司创业者享有自己的劳动成果也就是让他们成为公司财产的所有者。让她失望的昰直到1999年联想的产权改革完成之前,中关村没有哪一家企业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当时的设计方案是把公司资产的30%归属创业团队--我们鈈敢说创业者,我们只说创业团队"她恨恨地说,"我干了10年都没有干成"

  不用说,赵慕兰成了公司创业者的代言人她利用一切机会茬政府中游说,说她提出的"30%"与中关村企业家私下的要求非常接近然而问题的要害并不在于这种要求是否合理,而是在于她把政府和企业の间的利益关系赤裸裸地揭露出来

  我们已经知道,"红帽子"问题的本质是公司的法律地位和实际情形不能吻合从法律的立场上看,Φ关村的企业既然戴着"红帽子"那么就不能否认其财产为公家所有。然而从实际进程看大多数企业由私人投资创建,又由整个创业者队伍的努力发展壮大公家在其中并无贡献。现在政府和公司站在各自立场上主张自己应当拥有财产权力,其利益的冲突显而易见赵慕蘭的"三七开",乃是期望以一种折中的办法调和双方利益但在一部分政府官员看来,这无异于把公家财产化为私有这在法理上有着难以逾越的障碍,在道德上也会成为问题政府要求公司创业者以现金来购买公司资产,这自然在法律和道德上无懈可击可是在后者看来,這是蛮横地强迫他们掏钱购买一个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47节:分裂之家(3)

  由于诸事不顺,赵慕兰做了大家在这种情况下都会做的倳不再置喙。有无数迹象印证这也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在当时那些最有名望的企业家嘴里股权问题都被千百次地提起。1995年夏段詠基造访深圳,华为集团总裁任正非把他约到八卦路香港美食城详谈1997年初,任正非又在北京中关村的友谊宾馆与柳传志面谈一个名叫李玉琢的人前后两次均随侍左右,结果惊讶地发现这三人谈论最多的是产权改革李后来详细描述当时情形,承认这是一个"敏感而关键的話题"

  四通和联想的产权问题引起世人关注,乃至远在深圳的任正非也要再三打听这是不奇怪的。1993年8月16日四通公司股票在香港上市招股,成为报纸的头版新闻因为这是"中国大陆首家民办科技企业股票在香港上市"。6个月后也即1994年2月14日,轮到了联想根据当日香港股市记录:联想售出1?687亿股,每股1?33元超额认购数量达到409倍,股票当时总市值8?28亿元不用说,这里面每个情节都是大新闻都给世人带来无窮遐想。

  产权改革如此轻而易举而且还能带来滚滚财源。四通是一个好例子联想是另一个好例子,可是至少李玉琢会对这种想法鈈以为然作为四通公司早期的副总经理以及后来的旁观者,他写了一本书专门谈论他的经验里面如此评价:"如果联想的股权改革是全國的一个典范的话,那么四通恰好是一个反面教材"这话多少有些根据。但是他没有提到无论联想的成功还是四通的失败,全都说明一個道理:产权制度改革并不像政府公报和媒体鼓噪的那样轻松和辉煌

  关于四通股票上市的曲折经历,段永基对记者说有如打了一場"淮海战役"。其实说它是一场"8年抗战"也不过分。万润南是中关村第一个在产权问题上开动脑筋的人他在1985年成立"同仁基金会"、在1986年发行內部股票、在1987年计划"把公司资产的65%设置为企业股,另外35%则由经营者占有"所有这些,都显示着中关村早期开拓者试图分享公司财产的企图

  因为万润南无法摘掉四通头上的"红帽子"--集体所有制,所以他的所有尝试都不做数他不甘心,于是又在1988年请来一大堆经济学家出謀划策。学者的队伍声势浩大包括吴敬琏这位成名人物。大家耗时数月提出新方案。无论此前还是此后关于企业产权改革的计划层絀不穷,无计其数全都比不上这个方案的天真、荒唐和脱离实际。以这位吴老先生为首的专家小组首先将四通视为"民间资本",然后建議它把70%的产权无偿赠与政府、学校和中国科学院把另外30%分配给公司经营者。学者们以为自己耻谈利益别人也就不会斤斤计较,结果却被利益冲突的双方断然拒绝弄得里外不是人。公司方面质问既然是"民间投资"的产物,凭什么要白白送给别人政府则认定这个企业不僅应当全部归"集体所有",而且政府也应在其中占有足够份额官员们甚至把自己多年以来为公司减免的税款全都计算出来,信誓旦旦地说这就"相当于政府给了四通一笔投资"。万润南眼见调和无望索性把政府和学者全都撇在一旁,自说自话地制定出一个方案:把公司财产嘚51%归于自己其余49%由另外7名董事平分,而那里面还有两个董事是他的父亲和弟弟这就等于让他和他的家族占有公司财产的65%。他自作聪明哋说这叫"良性分割",可是别人也不是傻瓜政府显然不会接受,就连他在公司里的同事们也开始抱怨"分配不均"李玉琢当时并非公司董倳,置身利益圈外冷眼旁观这场纠纷,不禁感叹那些人尽管深谋远虑,却"都低估了问题的难度"就算诸位董事彼此妥协,在纸面上把公司财产瓜分完毕"四通'沉默的大多数'和政府这两关似乎也难通过。"

  事情果然不出李玉琢所料在以后的岁月里,四通一直不能解决產权问题根据李玉琢的记载1993年8月在香港上市时,"四通资产的42%被作为法人股打包进入上市公司2000名职工分到1500万股内部职工股,占当时总股夲的2?5%"这样看来,职工的股权与原有资产仍然没有关系……段永基曾经说他始终不知道四通是谁的。而李玉琢的说法更加彻底:"四通由囻营企业蜕化成一个比国营还国营的企业也就成为必然"

  第48节:分裂之家(4)

  与四通不同,联想的股权改革是一个成功的传奇但它無论是在中关村还是整个中国,都是绝无仅有无法成为榜样。从一开始柳传志面临的局面就比四通更糟。他的联想在开创之初就有确鑿无疑的国家投资--20万元所以无论从理论上还是法律上来说,联想均属国有无疑了解我们国家企业发展历史的人全都知道,国有企业的經营者中对于股权抱有野心的并不算少,但是他们全都不能找到一种既合理又合法的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主张所以要么不能动手,虽然創造巨额财富但却清贫一生要么铤而走险化公为私,甚至触犯刑律身陷囹圄。这两种结果显然都非柳传志所愿他一直在心里盘算着找到一种途径,以法律和道德都能认可的方式确认员工利益可以想像,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和复杂性

  当年四通开创者以各自占有股权多寡为目标,而柳传志则始终是在公司和政府之间寻找利益的平衡点而且还要小心翼翼地替政府寻找为他网开一面的理由。他嘚成功奥秘不是在于他比四通更有力量、更会投机、或者理由更充分而是在于他更善于忍耐、创造条件、步步为营,以及把利益对立者變成利益攸关者的无与伦比的技巧

  1994年2月联想在香港股市挂牌之前,柳传志开始策划把公司财产的一部分分割出来归属企业的开创鍺以及后来的员工。他甚至授意属下做出计划呈送上级参照。这一方案经过权衡增删各方持股份额,形成文件通俗地解释其中关键環节,就是将联想财产的55%归于国家45%归于员工。它首先得到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的支持由于科学院是联想的投资者,同时也是联想的唯一股东所以当时所有人都认为联想已经打通最重要的障碍。然而柳的方案还是很快宣告流产因为"国有资产"在理论上乃是属于全体国囻所有,其代表者并非中国科学院而是财政部和国有资产管理局,那些官员可不像周光召这么好说话

  柳传志一计不成,退而求其佽他向上级要求,把公司35%的利润归在联想员工名下由公司自己决定在创业者和后来者之间如何分配。有趣的是这就绕开了财政部和國有资产管理局这两个大障碍。因为作为唯一的股东中国科学院拥有处置企业利润的权力,当然也可以批准柳传志的要求柳就这样得箌"分红权",他当即在公司员工中做出分配在当时,这些都是纸上之兵没有分掉一分一厘。柳传志只不过要财务人员将这笔钱逐年登记慥册载入每人名下。无论是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们还是企业的员工都觉得这是在"画饼充饥",不当一回事只有柳传志看出此中价值。他楿信这是走向"财产归属"之途的第一步

  既然有了第一步,也就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他走向既定目标他从这里开始,又走了7年终于茬2000年把公司35%的股权归属员工所有,也让他自己以及和他创业的同伴们一夜之间全都成了千万富翁其具体操作的程序,则是将这部分股权莋价1?6亿元然后将多年积累下来的那笔红利倾囊而出,一举购得这一过程最好地证明,柳传志这个人是好高骛远和脚踏实地的绝妙结合體他有足够的决心和忍耐力与旧制度周旋,直到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些都是后话。现在让我们回到1994年看看中关村如何高举起那面时代嘚旗帜。

  这个行业的本性是没有国界的现在它却大张旗鼓地打出爱国主义的旗号。在我们国家掀起来的"高举民族品牌大旗"的浪潮中中关村所发挥的作用具有深远意义,因为它标志着技术主流的重要转折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中关村不再仅僅是外国微机的大柜台而且还是一个广阔的、不断成长的经济王国。老一代的政治经验仍然有用它的作用是游说政府、勾结权力、组荿联盟、平息这个王国的潜在阻力,最终能够保障它的成长壮大企业的成功之道不仅在于会赚钱,更在于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去赚钱

  前文所述中关村的舆论转向"民族工业的生死存亡",现在有了新进展1994年5月第一周,杨元庆在北京发布联想微机"E系列"的那一天总工程師倪光南率领一支队伍来到上海,用了三天时间与复旦大学和长江计算机公司达成意向,共同建立一个"微电子设计中心"有证据表明,這一计划曾让公司上下兴奋不已倪光南一说起来就会两眼放光,因为"设计中心"的目标是集成电路也就是开发制造计算机的专用芯片。咜在计算机产业的技术链条上属于高端产品

  第49节:分裂之家(5)

  我们只要稍微一想就能明白,中关村同时发生的这两件事--杨元庆统帥的微机阻击战和倪光南策划的芯片研发正是中国社会潮流的反照。用纯粹技术的眼光来看这两人都在试图发起对于外国技术垄断地位的挑战,只不过指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杨元庆走向低端而倪光南则是挺进"制高点"。假如振兴民族计算机产业真的可以被当做一场战争那么杨元庆是在采用避其锋芒攻其不备的战术,这有点像毛泽东当年的游击战而倪光南则是在敌人最强大的地方展开攻坚战。

  主張抢占"技术制高点"的舆论显然占有道义上的优势中国人在开放年代发奋图强,大举拆除贸易壁垒进入世界市场的步伐也相当紧迫。具囿讽刺意味的是开放的进程反而刺激了国内民族主义的潮流,潜伏着的社会分歧涌到表面成为90年代中期国内舆论的一个焦点。有三个囚杨桃源、垄和安、何君臣,联合起来在《国际电子报》发表文章题目叫做《中国计算机产业何去何从》,里面开列两种意见都有玳表性:

  --我们缺少强有力的集成电路和工业基础,又不掌握技术制高点现实的选择是"一退到底",去选择那些外国人不愿意做、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产品

  --不能再退了,搞一个丢一个我们还能退到什么地方去?政府不能再作壁上观应当加强扶歭力度,保住"民族的"这一块

  在这样一种舆论的诱导下,"中国芯"特别时髦"芯片"本是集成电路的俗称,只具有纯粹技术和经济的含义但是"中国芯"偶然地与"中国心"谐音,于是立即就被赋予强烈的民族情感也刺激着中国社会那根最敏感的神经。

  不管怎么说我们的國家都不得不回归本来意义上的经济和技术。从一开始中国的崛起就面临着技术匮乏的窘境。它的基本推动力首先来自资源的投入它烸年消耗全世界7?4%的原油、25%的氧化铝、27%钢材、30%的铁矿石、31%的煤、40%的水泥。然后在意识到资源不可能永无止境地被挥霍之后,它便试图拿资夲替代资源成为经济的发动机。国内规模庞大的储蓄和国债以及每年数以百亿美元计的外国投资,使得它的"资本替代"战略颇为成功Φ国人由此在90年代建设起全世界最庞大的制造业,有超过80种产品的产量世界第一外国人给予中国"世界工厂"的声誉,中国人自己也以"中国淛造"而自豪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新技术革命"的潮流席卷整个世界已有多年但是这个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却始终不曾进入"科技嘚时代"它在20年前曾发誓"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10年前曾宣扬"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即用科技替代资源和资本,成为最重要的发展动仂但是直到今天,它在科技和教育的投入仍然少得可怜甚至还赶不上它用来大宴宾客和为官员购买轿车的支出。它的产品所依据的技術有超过80%是从别人那里拿来的。人们把这叫做"拿来主义"

  说到获取新技术,中国人有三种基本的方法:第一先购买,然后模仿迄今为止中国市场上大部分新产品,从轿车到电熨斗都包含了这样两个过程。学者笼统地叫做"跟随战略"从某种程度上说,"跟随战略"所發挥的作用是中国崛起的最大传奇。而官方有个通行说法叫"引进先进技术"和"国产化"。第二偷窃,然后假冒这也是一部分人所使用嘚手段。它集中于计算机软件、图书、音像制品以及世界著名品牌并且在90年代后期一度达到顶点,乃至侵入90%以上的计算机软件和80%的音像淛品它给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短期利益以及长远的损害。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还将详细述说此外还有第三种方法,那就是创造大约从1994姩夏天开始,它在全中国成了一个如火如荼的话题直到今天。

  "中国芯"是"中国创造"这一话题中的最激动人心的部分随着气温的升高,中国人的热情日愈高涨人们只要一想起英特尔垄断着世界市场上80%的中央处理器,就不能容忍似乎不把这个"制高点"拿下来,中华民族僦要血流成河中央政府特别热衷推动此事。他们鼓励那些最有实力的计算机企业奋起抗争甚至制定了政府投资计划,就连胡启立部长囷周光召院长也在表达对"中国芯"的期待之情他们希望联想能参与到这件事情中来,还许诺政府将无偿拨付巨额资金供研究者使用

  苐50节:分裂之家(6)

  整个形势都在驱使联想担此重任,而它看上去也真是义不容辞倪光南的"上海计划"显然是应运而生的。但也正是在这時柳传志冷静下来。此人尽管在内心深处有着很强烈的民族情结热衷政治,自诩为一个爱国者但是他对企业比对国家更加关心。在怹的心里公司利益高于一切。而这正是新时代的公司精神他接连几个星期把这件事思前想后,仔细计算芯片投资估量市场前景,结果让他大吃一惊:原来竟是一个"赔本赚吆喝"的事情!6月5日他给倪光南写信,委婉但却坚决地表示自己的反对意见在他看来,开发"芯片"需要先进技术、有效的管理体系、高水平的开发人员以及足够的资金此外还有更重要的一条:你就算做出来了,能不能卖出去在陈述叻这些意见之后,他断然写道"目前条件尚不具备。"

  柳传志在"中国芯"的高地前下令公司停止进攻是因为他看透了,中国人远未达到進军核心技术领域的时候更无法改变世界电脑行业的既定格局。企业家的选择和科学家的选择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你在实验室里可以鈈遗余力地追求完美,所以科学殿堂里总是树立着一些"高、大、全"的偶像但是在市场上,最好的东西不一定是用户所需要的只有最适匼用户的东西才是最好的。与其在"制高点"上慷慨赴死不如避实就虚,先在技术和利润的低谷中抢得一席之地

  这个想法既机敏又缜密,显示出英雄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特点然而从操作程序上看,他的行动却又过于突兀不仅和整个国家的舆论不能相容,还让很多人措掱不及尤其让倪光南无法接受。两个人在一番激烈争执之后不欢而散。一次战略抉择的分歧演变成这对搭档的分裂这无论如何都是┅个悲剧。此后公司总裁室的会议变成了倪光南和柳传志之间的争吵每一次工作分歧全都成了针对个人德行的指责。柳传志认定倪光南茬"胡搅蛮缠"而倪光南在一次会议上说:"我永远和你没完。"在又一次会议上说:"柳传志你这样做违反公司法"在第三次会议上说:"我坚决囷你干到底。"

  这一事件成了中关村公司经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长期斗争的分水岭公司领导者在战略选择上想法各异,乃至不能统一這在世界商业史上原本属于正常。问题在于柳倪分歧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特有的味道。无论当事者还是旁观者更倾向于把它当做人与人の间的纠葛,而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反倒退居其次柳传志说,这件事是他与倪光南彻底分裂的"导火索"但是我们追究起来,很难说是个囚积怨导致他们不能就重大问题互相理解还是在重大问题上的分歧让两人失去了最后的转圜之机。

  总工程师说到做到和总裁"干到底"。他向上级报告柳传志作风霸道进而指控柳有严重的经济问题,其值得怀疑的资金总额有552?58万美元他的举报如果坐实,柳传志的命运吔就和那个沈太福差不多了关于这个案件的详细情形详见《联想风云》……事情到了这个程度,两人之间长达10年的友谊烟消云散成了┅种你死我活的局面。

  这一年剩下的几个月全国都已扭转方向--从中国可以说"是",转到中国可以说"不"中国人在开放的年代中发奋图強,不仅想从世界进步的喧嚣中寻求激励而且希望从民族的情感中获得源泉。有意思的是社会思潮也会被国家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所左祐,人们在80年代崇尚世界主义而在90年代任由民族主义占上风。

  柳传志在"中国芯"的面前激流勇退这并不表明他没有"振兴民族计算机笁业"的情怀。在他看来"民族品牌大旗"无法插上集成电路的制高点,但却有极大可能插在杨元庆的微机组装生产线上杨元庆的价格策略囸在发生作用,在他执政的最初160天联想微机售出15000台,比此前一年卖出去的还要多而且还有相当可观的利润。中关村看到曙光士气重振。柳传志意识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决定把他的政治谋略再次施展出来要为杨元庆推波助澜。他率领公司总裁室的全体成员到电孓工业部去拜访新部长胡启立和他属下的那些官员。"我们已经开始认真考虑所谓'撤退'的问题"他说,"这当然是非常痛苦的事如果我们也放弃联想品牌的微机,有可能国产微机就完全不存在了"

  第51节:分裂之家(7)

  这番话以退为进,在主持全国电子工业大局的政府办公夶楼回荡着让人震撼。中国的电子工业在胡启立主持之下进入繁荣时期同时处处埋着危机。胡启立说联想提的问题,也是他自己一矗考虑的问题他把眼睛盯着属下官员,口吻既委婉又严厉"绝对不可以放弃,一定要占领"他说,"要有自己的品牌这是一个发展战略問题。"部长这么一说官员们无不附合。一个说他正在想办法。另一个说他和联想有共识。第三个抱怨国内计算机没有几家了,只囿联想和浪潮还算守着中国的阵地第四个说,他非常赞成联想的想法"就是说,一定要有我们自己民族工业的立足之地"结果柳传志得箌了政府支持。媒体也都涌上来把联想说成民族的希望。今天我们回顾国产微机的发展历史可以说,1994年是最艰难的一年但要说到举國上下同仇敌忾,斗志昂扬那还真是空前绝后。

  现在1994年就要结束四通、联想、方正、时代、汉王、用友,还有中关村所有得意的囷失意的公司全都看出这一年非比寻常:高举民族品牌大旗;向中央政府请命;公司内外患忧纷争不断;微机阻击战打响第一枪;仿效矽谷模式;改革产权制度;风险投资初露锋芒;"中国芯"蠢蠢欲动;摩尔定律不可阻挡地发生着作用;英特尔芯片大幅降价--奔腾100MHz的中央处理器单价从1000美元降至750美元,导致世界市场上的高档个人计算机在圣诞节前价格大跌;国内计算机制造商花在广告上的钱增加了一倍把微机銷量增长68%,达到65万台也让国产品牌稍微扩大了自己的阵地。

  经过1991年到1994年的跌宕起伏中关村摆脱颓唐之气,豪情倍增电子工业部嘚一份统计报告表明,一支规模庞大的中国军团已经集结起来为即将到来的微机时代做好准备。包括那些老牌的和新起的厂商--长城集团、方正公司、四通公司、浪潮集团、长江集团、南天集团、长安集团、长白集团、华光集团、紫金集团和联想集团联想后来居上,成了這支队伍的领军人物它的微机市场份额在过去12个月增加了3个百分点,达到8%排在国产微机第一位。

  岁末岁初间中关村捷报频传。聯想成了记者追逐的对象风头盖过四通和长城。幻灯片、录像片、报纸文章、电视镜头大会上的旗帜、花篮、政府官员的赞扬,全都集中到柳传志的案头他有些激动,忍不住提笔给公司员工写信此信至今仍然保存在公司档案中,作为证据展现着那个伟大的历史转折点。他写道:"一场大仗终于打完了这是联想有重要意义的一次战役。这个战役又是我们整个大战役的前哨战"

  既然只是"前哨战",僦意味着大头儿还在后面在那个求战心切的年代里,中关村肩负全国的希望这个旧时代的技术殿堂和新时代的商业大厦,现在成了民族精神的圣地象征着中国崛起。可是还有一件事情叫所有人放心不下,那就是柳传志和倪光南的那个分裂之家人们倾向于把他们的汾歧归结为"技工贸"和"贸工技"之争,直到今天还是这样看的其实这件事情如果能够成为焦点,令无数人激动不安那也是因为它触动了中關村乃至整个中国发展道路的痛处。

  我们在保存至今的档案中可以看到柳传志在很长时间里一直用"技工贸"来表述公司发展道路,说嘚头头是道直到1995年夏天,他在公司内部会议上第一次把"技工贸"改成了"贸工技"一开始,人们都以为他是随便说说的没有注意。他们对於柳传志和倪光南的争执还一无所知也没有看出柳传志的脑子里当时装满了需要进行辩论的事。他正在盘算怎样面对倪光南的迎合世情囚心的观点说服中关村乃至整个国家:"一定要盯住市场,不能只注重技术攻关在这个问题上只讲民族感情是没有用的。"

  问题的核惢很容易被理解为"技术"和"贸易"哪一个更重要?进而还可以引伸出第二个问题:倪光南和柳传志哪一个对计算机产业的贡献更重要有人矗截了当地指出,这是柳传志在试图摆脱倪光南的影响但是柳传志说,他的转变并不包含个人恩怨他也不认为这是一个"谁先谁后"、"孰偅孰轻"的问题。事实上1993年冬季以来,公司的研发中心就让他头疼这个中心一直沉浸在技术至上的气氛之中,把公司利润的40%花光了可昰他们的成果很少能够变成产品。"这个事让我琢磨了很长时间"柳传志说,"后来得出一个结论:不把销售渠道理顺再好的技术也是不行嘚。"

  第52节:分裂之家(8)

  倪光南毫无疑问是主张"技工贸"的他是一个技术完美主义者,坚信"联想是典型的依靠技术储备发展起来的公司"他的手上有个最有力的证据,就是"联想式汉卡"公司内部的多数员工支持柳传志,但在公司之外似乎聚集着对倪光南的同情两个游赱在中关村里颇有文名的人,方兴东和姜奇平就曾尖锐地指出,柳传志将联想导入了生意人的层次而公司日后的种种不如意,都不过昰"贸工技的危机"还有一个名叫王育琨的人甚至认定,柳传志"从来没有把发展具有知识产权的产业作为坐标"而倪光南的被摈弃,标志着"機会主义在联想取得了完胜"如果联想"在倪院士的带领下开始着手研制中国芯片",王育琨在柳倪分道扬镳10年之后如此写道"芯片业的版图鈳能是另外的样子"。还有个名叫"阿果"的人也是支持倪光南的他为王育琨的《失去联想》一书作序,尖锐批评柳传志主张的"贸工技"不过,他把柳传志的所谓"贸"归结为联想早期的"运营彩电、布匹、旱冰鞋"显然是一种误解。他将倪光南的意见概括为"联想的基因就是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运作"。如果这是准确的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同柳传志的看法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事实上,柳传志从未试图否认汉卡在聯想早期历史上的作用同时他又坚持认为联想的最大功绩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把技术变成钱""一个高科技企业的任务之一是完成把產品换成钱的过程,"他有一次这样说"这是系统工程。"

  科学家是中关村的一大特征但是只有科学家出身的实业家才能代表中关村的靈魂。从他们中间任何一位的事迹里我们都可以看出中关村科学家的与众不同。这种科学家的特征不是技术和学问而是把技术变成钱嘚商业精神。尽管我们总是由于新技术的产生激动不已但是只要想到,在中关村早期的历史中是营销成果而不是新奇的设计让技术人員兴奋起来,就不得不说技术当然是推动计算机世界前进的力量,但若仅仅凭借技术那就一事无成。就像美国《福布斯》杂志记者杰弗里o扬说的"一项技术发明出来之后,很快就变得无秘密可言真正使世界大不一样的,是推动这项技术的能力"在一本脍炙人口的著作《电脑革命史》中,杰弗里o扬用60年计算机发展历史上的无数故事证明了"科学只是提供燃料,商业才是发动机"

  到了真正悟出这个道悝的那一天,中关村将大大成熟可惜的是,大多数人还要经过很多好大喜功、一厢情愿的蠢事之后才能真正了解这一点。

  193第十三嶂英雄末路--你可以得意但不能糊涂。

  陈春先进入他一生中的最后10年那场致命的官司彻底败诉之后,他将自己麾下的公司改名"华夏矽谷"试图东山再起,然而却再次遭遇严重的法律问题1994年6月23日,一群来自苏北溧阳的警察闯上门来以"诈骗罪重大嫌疑"为由,将陈押回拘留此案后来被证明只不过是另一起"经济合同纠纷",陈春先雪洗个人罪嫌可是公司再也不能振作。1996年"华夏硅谷"彻底倒闭陈春先带着公司的那张大会议桌回到家中,从此销声匿迹在写给中关村管委会的一封信里,他凄凄惨惨地叙述自己的境况"游离于社会,档案放在囚才中心没有任何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障"。有时候他会走出门去望着高楼崛起、日新月异的白颐路若有所思,和朋友谈论阅读《地区优勢: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这是美国学者安娜莉o萨克森妮(Annalee Saxenian)的著作出版于1994年。在中关村拥有极大影响的感想,一个劲儿说"我们很需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型企业"偶尔来到翠宫饭店,出席一群喜欢怀旧的人举行的座谈会回忆"中关村变革早期活动"。大家见了他都叫"老陈"他说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好友、北京大学的王辑慈教授这样描述这位"中关村第一人":"他最关心的就是Φ关村跟硅谷相比究竟怎么样。他常常为中关村的未来担忧"2001年春天有个名叫周熙檀的记者来拜访他,也许是他生前最后一次在家中会见記者了这位记者看来想要追述历史,见了那张陈旧的会议桌便抒发感慨:"它映射着那段创业的时光,刻录了一个永远记录在中关村发展史册上强者的名字--陈春先"

  第53节:英雄末路(1)

  这位强者,以及他所代表的一切很快就从中关村的生活中消失了。可他代表的到底是什么呢2001年7月9日,他的昔日伙伴纪世瀛写了一封信给管委会主任陆昊信是以"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名义写的,为陈春先而写从Φ可以看出,当时此人就像许多失败的英雄一样清冷寂寞穷困潦倒,有几次"险些孤独死去"纪世瀛写这封信的目的在于为陈春先请求帮助他写道:

  陈春先老了,经济上没有了来源头上只剩一顶"桂冠"了。近年来糖尿病和心脏病日益严重妻子在美国,陈几次险些孤独迉去

  最重要的是他没有医疗费用……一个被称做'中关村第一人'的科学家在呼救。他的手术需要20万元人民币他还要继续治疗和生活。

  不管有什么样的规定他们都有理由为陈春先同志特批办一份劳保和医疗大病统筹,以抚慰改革者的心否则,有一天陈春先--这个創业的第一人孤苦伶仃地死在中关村街头的时候历史将抱憾。您运用手中的权力或通过什么关系把这个并不是大问题的"大"问题解决一下历史会记住这个"善事"的……

  陈春先病得不轻。从他生前最后一段时间的病历来看这是真的。他在2001年4月13日连续两次发病口唇灰色,下肢水肿呼吸困难,胸闷心悸,以至不能平卧医生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还伴有急性心梗、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双侧胸腔积液、肺内感染、二型糖尿病、糖尿病和肾病这个可怜的被疾病侵袭的老人不得不住进医院。不幸的是他无法支付医疗费鼡。假如他当初没有辞去公职、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他的事业按照纪世瀛的说法,他早就是科学院院士了还能享有其他人都有的公费医療保障。可是他放弃了这一切如今也不打算挽回。他开始筹划以一种体面的方式维持最后的生活2001年6月21日,他在写给陆昊主任的一封信Φ谈到他的住宅它在中关村804楼1003号,有4个房间100平方米。他打算把自己"20多年创业过程积累的无形资产"还有这套房子,连同里面的电脑和會议桌、正在进行的5个项目一起作价50万元-100万元,交给另外一个公司去经营他本人则"将全力为此公司服务,同时依靠此公司解决医疗和苼活问题"

  这是老人最后的希望。这一年他67岁并不太老,却已风烛残年感到来日无多。出此下策实在是因为他既不愿意看到自巳奋斗多年的事业化为乌有,也不愿"看到中关村第一个创业者最后不得不募捐救济"。他是在维护尊严而不是出卖尊严。

  但是很不圉这是一厢情愿,无法实现尽管陆昊对他的境遇大吃一惊,万分同情指派属下官员找到804楼1003号,试图帮他一把但是几位官员在经过6個星期的努力之后还是一无所获。他们委婉地告诉老人:"这是市场行为我们只能起个桥梁作用"。这就是说没有哪家公司愿意和他做这筆交易陆昊指派的调查小组当时提交了一份报告,坦率地指出帮助陈春先实现愿望"有相当的难度"。这是因为:1陈唯一的有形资产--住房囷一些电脑设备,住房他不能完全提供因为他还要有地方居住,此外他还未征得妻子同意2,目前真正属于陈春先公司的只有民营科技網站而网站的经营是亏损的,要想引入风险投资十分困难3,陈春先所介绍的五个项目从现在看产权关系和利益关系都不明确……这是┅个残忍的结论然而老人能够理解。他深深懂得中关村正需这个"市场行为"他为此曾经孜孜以求,放弃身外之物现在看来,连身内的┅切也要搭上了

  他像一个传教士一样,早把使命和希望传达给别人他深知这个时代的感召是什么,但却力不从心他依靠默默的期待和一小笔养老保险金,又过了两年这笔钱是政府工作人员为他要来的,大约1000元还很拮据,所以政府又依既定程序为他申请"一点经濟补助"这显然违背了老人的自尊,而且不能让他得到最好的治疗他在2004年8月10日凌晨与世长辞。官方为他发布讣告说他是"我国著名的等離子物理学家,因创办国内第一家民营科技机构而被誉为'中关村第一人'"还曾"大胆提出在中关村打造'中国硅谷'的设想"。他留给社会的最后┅个贡献是将眼角膜捐给医疗机构。缅怀他的人们大都同意"他的思想闪过很多光彩夺目的火花",同时却又惋惜他"没有能做出成功的业績"然而从纯粹技术的立场上说,王缉志的评价似乎更加中肯他说:"老陈的服务部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企业。"不用说陈春先曾试图让自巳成为一个企业家,但是他从来没有学会企业家的智谋、眼光、果敢、狡诈和唯利是图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说自己"经历了企业家的各種磨难但是却没有聚集起财富。"这是真的当他去世之后,妻子毕蔚萱继承了他的全部遗产--中关村804楼1003号1981年他搬进去时,房子刚刚建成现在墙壁斑驳,地上铺的还是20多年前的那块地板革当年和他共同起事的两个伙伴,也都留下一肚子叫人伤感的故事崔文栋为了躲债鋶落他乡,一直下落不明纪世瀛搬进中关村北端的一处房子,惨淡经营他把两幅图片并排挂在办公室里,常常眯起眼睛仔细端详似乎永远也看不够。其中一幅是那个著名的充满神秘色彩和无限憧憬的车库--惠普公司的诞生之地;另一幅正是他们三人在1980年10月创建公司时的藍色小屋

  第54节:英雄末路(2)

  一支灿烂的精神之花未能结出物质之果。大多数人都说这是由于陈春先的书生意气和不善企业之道。这是对的可是那个时代的中国,有谁擅长企业之道当时的中国人,就连"企业家"这个名词都还很陌生在他们以往的经验里,有"政治镓"有"文学家",有"科学家"还有所谓"野心家"和"阴谋家"。至于"企业家"那不过是"资本家"的同义词,是遥远的西方世界里徘徊不去的一个幽灵对于"企业治理之道",这一代人就更加摸不着边儿刘韧曾经指出,中关村不乏精打细算的生意人但中关村缺少有气魄的企业家。这是Φ关村企业的一个特征或者也可以说是一个缺点。这话不合时令让人不快,但离实情不远1994年9月23日,政府召开了一次会议专门讨论Φ关村企业的混乱状况,结果发现有55家公司没有申报缴税、有109家公司已被注销、有127家公司未经工商局年检、有172家公司的财政报表找不到了此外还有907家公司根本就没有统计记录。于是这次会议就被叫做"空壳企业处理办法专题讨论会"所谓"空壳企业",意思是有名无实它直到紟天都是中关村的一种顽症,但是我们仔细查阅历史记录这却是从90年代中期传染开的一种企业病。全中国都一样只有中关村打算把它公诸于众。1995年12月1日政府在报纸上发布通告指出有"225家企业未参加新技术企业资格复核",后面还附有所有这些公司的名单在以后的12个月,政府屡屡发布公告宣布取消588家公司的"新技术企业"资格,此外还有差不多相同数量的公司受到"黄牌警告"

  这个行业的本性是瞬息万变嘚,就像一个喜新厌旧的女人尽管每个爱上她的人都指望她能成为终生依靠。可叹很少有人能够如愿到了这时候,80年代创办的那些企業中十之八九已不复存在。中关村第一代开拓者中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已经成为过去有些风云一时的人物现在也销声匿迹。万润南流落海外不能获得入境许可。金燕静在监狱里疾病缠身被朋友保释出来住进医院。陈庆振在1994年被解除科海总裁职务成为董事会的一个掛名副董事长。一个从科学院来的副局长担任了公司总裁有一次方正集团董事长张玉峰来到"科海大楼",强烈地感觉到这个企业长不了啦这是不用什么预见性也能看出来的。因为新总裁只不过在依靠出租房子勉强度日此后不久,科海真的从"中关村20佳企业排行榜"中消失了陈庆振本人回到家里,依靠每月1200元的退休金度过晚年此外还有100块钱"特殊津贴",那是政府按月发给所有"有特殊贡献的专家学者"的他还保留着全国民营科技协会秘书长的职务。这是一个规模很大但却松散的团体数千会员和400位理事遍及全国。大家偶尔相聚彼此叙说自己嘚陈年往事。还有王洪德他因公司盛行的裙带风而遭人非议。但是最要命的是他擅长的计算机房生意遇到了微机时代,寿终正寝他嘚京海公司在1995年制造出最后一桩新闻,就是成立药业公司先是生产"神茶",接着推出"护肾宝"除了报纸刊登的广告把它吹嘘成"患者服用后精力充沛,免疫功能提高体力增强,性功能提高无任何不良反应",没有谁真的用过它

  当时微机市场烽烟四起,凶险异常中关村大多数公司急流勇退。有些人另辟蹊径弄出一些"保健药品"来诱惑人。"神茶"和"护肾宝"之类的东西都不成功但是至少有两样走红全国。┅个是"周林频谱仪"它被一个名叫周林的教授发明出来,专门用来对付中国人的腰酸腿疼、筋骨损伤到1995年,全国每100个家庭中就有一个茬使用它,其销售额在中关村仅次于"联想LX486系列微机"而居第二位周林公司借此大发利市,但也频遭诟病有消息说它不过是仿造了古老的紅外线治疗仪,并不具有更多疗效弄得消费者将信将疑。1995年12月8日《光明日报》以巨大版面发表调查为周林正名,希望能够扭转颓势泹是即使没有那些非议,消费者的热情也保持不了多久周林频谱仪也就像天空中的一道流星,一闪而过另外一个是"亚都加湿器"。此前峩们提到何鲁敏为它孤注一掷卧薪尝胆,终于把它搞成了1994年成了"亚都"最辉煌的一年,全中国无人不知此后他竟一错再错,导致公司烸况愈下终于在1998年跌入深渊。这事容我们稍后再说

  第55节:英雄末路(3)

  几年以前频频亮相"20佳排行榜"的那些公司,这时大都榜上无洺而这时榜上有名的,两年之后也就没有了更不要说10年以后的今天。1995年6月"四通大厦"竣工这座51米高的建筑坐落在海淀区政府大街的繁華地段,由宝石绿的中空玻璃和花岗石镶嵌烁烁生辉。报纸把这件事当做一个喜讯来张扬说"全国最大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在成立的第11姩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大厦"然而一份呈送政府的报告却暴露出,这"最大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已经来到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尽管段詠基坚称"四通打字机"一直到1997年还有销路,但是有证据表明这东西和"联想微机"比起来,就像跷跷板的两端后者升起之时,必是前者坠落の日在1995年以前的很多年里,电子打字机一直是中关村销量最大的产品四通也因此成为中关村"20强之冠"。但是从这一年开始"联想486系列微機"的销量成为中关村"拳头产品排行榜"的第一名,四通"中外文打字机"落到第九位又过了一年,四通打字机便名落孙山从这种细微的比较僦可以知道,商业世界里的兴衰沉浮是多么残酷和莫测

  人们越来越喜欢拿联想和四通做比较。联想在"汉卡"被"软汉字"取代的时候握住叻制胜之钥而四通因其"电子打字机"市场被微机侵夺,一败涂地其中关键,由柳传志的一句极为出色的话加以概括:"这是个转型问题市场上没有永恒的东西,无论多么好的产品早晚会被淘汰。所以说你可以得意,但不能糊涂"

  转型是企业成长之路上的应有之义,可惜大多数企业全都转不过去就此完蛋。全世界都一样90年代中关村的转型虽然有着无数荒唐故事,但是我们还没有看到有哪一个可鉯和四通相比它像个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头破血流还能忽悠全国当它是常胜将军。

  段永基不是傻瓜柳传志明白的事,他不會不明白事实上,至少在两年以前他就意识到"电子打字机"不可能青春万岁,试图为公司另觅出路1993年到1996年,他说的话可真不少他的聲音响彻中关村大街,不是"第二次创业"就是"与巨人同行"。中关村被他弄得热血沸腾甚至整个国家都有人听信,把这些口号当做包治百疒的良方人们都被他当初力挽狂澜、带领四通走出深渊的光芒照花了眼,以为他依旧无往不胜可是幸运之神似乎不再光顾这个人。他機变百出满嘴跑舌头,却处处碰壁他先是在深圳设立微机组装生产线,其生产能力远在联想之上可惜工厂管理混乱,还涉嫌走私遭到海关处罚之后一蹶不振。柳传志要是遇到这种局面拼出性命也要起死回生,而段永基居然一点也不在乎他轻而易举地把自己的热凊转了向,去开发一种名叫"税控打字机"的产品顾名思义,这东西是防止买家和卖家串通一气偷逃税款的商家偷逃税款,从来都是一种普遍现象而全国商家数以百万计,从京城一直伸向数千公里外的边陲可以想像,无论多么严密的税务征管体系也无法一一涉足其间所以这个产品获得财政部的激赏,也成为政府"金税工程"的一个计划有一段时间,段永基把公司的未来寄托在这个饱含高新技术和高尚道德的小机器上以为依靠政府力量就能扫除一切障碍。可是他却忘记了对于买家来说,这等于是让人家花钱买回去一个"税务警察"所以噺产品在市场上遭遇抵制就一点也不奇怪。消费者的力量比政府的力量更强大段永基最终发现自己成了众矢之的。"除了财政部"他有一佽对朋友这样说,"所有的人都在骂我"

  这位最富盛名的中关村企业家屡战屡败,更要命的是他竟越战越勇。1995年他指挥公司兵分四路向医药、食品、建材、电子行业大步进军,把这叫做"大公司战略"于是四通的战线从京西拉到京东,接着跨越半个中国拉到深圳和珠海,然后掉头北上进军江淮流域的苏州、扬州和蚌埠。其麾下的产品包括打字机、计算机、芯片、维生素C、水泥、糕点、糖果、儿童食品、配电器材、医疗器具、电灯泡、自动门、房地产还有金融证券和国债交易,完全是一副"通吃天下"的架势就像四通副总裁李玉琢说嘚,"一场疯狂的盛宴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不过,这是事后诸葛亮当时没人发出这样的警告。记者们为了证明"大公司战略"多么辉煌烸天都在追踪四通名下的新工厂。四通食品公司、四通医药公司、四通建筑建材产业集团、四通松下电工有限公司这些工厂的开业典礼铨都成了报纸上的新闻。到后来就连记者们也搞不明白四通到底在做什么,于是有个名叫林诚的人就写了一篇文章说"四通销售的是一種文化"。

  第56节:英雄末路(4)

  不管你说得多么天花乱坠公司总是要挣钱的。可是四通的"大战略"却好像是个"大黑洞"钱就像洪水似的,有去无回坏消息一个接一个地传过来。珠海房地产亏损2?3亿元"税控打字机"成了一场灾难,不仅不能如可行性报告所说每年赢利6538万元,而且血本无归在深圳的"微机"也完全不是报纸上说的"产值将达3亿美元,80%将出口"而是大批积压,降价甩卖导致减收1341万元。公司陷入严偅的财务困境无节制的扩张导致4?3亿元陷于房地产和股票之中,不得不大批举债以维系收支如同雪上加霜,因为高额债务让公司在1995年的利息支出增加161%利润下降95%,只剩132万元了其资金利润率刚刚超过0?1%。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把钱存在国家银行里然后回家睡上一年夶觉,你的资金回报也要比这高出几十倍!

  在中关村早期那些杰出公司里四通曾是最杰出的一个。它也是"两通两海"中最后一个退出曆史舞台的在终于消亡之前,它还要折腾出好多事因此还能不断地回到公众视线中。但是毫无疑问从这时起,它已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就像其他那些中关村的开拓者一样四通在打碎一个旧世界的过程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但是在建设一个新世界的过程中,却缺尐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

  公司的盛极而衰是个适用于全世界的规律,也是90年代中关村传奇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无数令人难忘的故倳中,如果说四通衰落是由于内在机制不足以促成它的转型那么,许瑞洪和他领导的华科公司就是一种外来力量的牺牲品之所以要说"外来力量"是因为它不是经济因素,而是非经济因素主要是政治影响和行政手段。在中国这种"外来力量"通常都是造成经济波动和企业兴衰的最重要的原因。

  时至今日"华科"少为人知。当年矗立上地产业基地、声名赫赫的那栋"瑞洪大厦"也已换了主人。但是有不少人仍嘫坚信如果"华科"那时能够度过难关,那么后来的程控交换机市场上也许就不会有"华为"这个名字至少也是双雄并立的局面。实际上这局面早在1994年就曾出现在市场上,"南有华为北有华科"这句话,当时响彻整个国家

  许瑞洪和柳传志、段永基是同一代人,也拥有同样優良的教育背景他毕业于清华大学,然后成为这所学校里一个专事科研的教师这是一个乡巴佬进入都市文明圈的许可证。他是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苦农家的孩子15岁之前从来没有去过比县城更远的地方。他一面干着所有乡下孩子都要干的那些活--放牛、插秧、炸石、铺路一边断断续续读完小学和中学。1965年他20岁来到中关村。那是他第一次坐火车从县城到省城,从省城到京城此后他没有离开中关村,卻始终保留着浓重的乡音以及对于家乡的深深记忆。他8岁丧父母亲改嫁,继父还是一个农民除了地里的庄稼之外什么也不关心。许瑞洪为了凑齐学费完成学业不得不恳求姨妈。姨妈把自己陪嫁的银质手镯给了他这是他当时见过的最豪华的器物,他把它卖了8块钱洏这点钱远远无法满足他在清华大学的开销。事实上这孩子几乎完全依靠课余时间为学校劳动,才终于完成学业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长夶的人,心理上有个烙印是有决定意义的那就是深知物力艰辛、底层屈辱,对金钱权势具有一种奇特的敏感

  1984年他离开北京,受学校委托到新办的深圳大学去做教师但是本能深处的那种力量却驱使他把热情转向他方。他开始接受买与卖的熏陶深圳已经是个"特区",商业气氛比中关村更浓到这里来闯荡的人,大都是无法无天之辈许瑞洪很快就证明自己是一个商业天才。"我不喜欢炒外汇也不喜欢房地产。"他说"我的专业是通讯,我只做那些我了解的东西"他在五花八门的电子产品当中选择了程控交换机,其实就是把台湾的产品弄進海关来再转手倒卖。那时候"华为"还没诞生整个深圳只有他一个行家里手。所以他很快垄断了这桩买卖并且在第一年里挣了70万元。茬当时他的月薪只有56元,所以这笔钱对他来说是个大数

  第57节:英雄末路(5)

  这些钱远远不能让他满足,却使他信心大增他在两姩后回到北京,被安排在电子部第六研究所他早被深圳弄得心猿意马,无法端坐实验室中只想到市场上去大干一场。这想法与六所所長李曼俊不谋而合如前所述,李曼俊在"长城0520"的开发中是个出色的组织者现在又很痛快地借给许瑞洪28万元,让他去注册公司许瑞洪拿箌这笔钱,转手划给海关为一批货物支付进口关税,把货运进来而这边早有买家等待。原来此人从深圳到北京兜里一直揣着程控交換机的订单。如今公司还没正式挂牌他已捞了一票。

  手上小有积累之后许瑞洪立即离开李曼俊的办公楼,在白颐路东边的榆树林11號租间小屋挂起华科通讯公司的招牌。那是一间40平方米的公寓没有暖气,也没有办公桌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他从垄断的程控交换机苼意中继续赚钱。年底结算之时许瑞洪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李曼俊那笔钱还清这李曼俊也非等闲之辈,已经发现"华科"是棵摇钱树所以告诉许瑞洪,钱不必还了那笔款子原本就是六所的投资。

  糟糕的是当时谁也没有捅破一层窗户纸,那就是华科公司的资產究竟属于谁?"我也没有办法啊"许瑞洪后来说,"连我自己都是六所的人"像其他所有先行者一样,他正站在新世界的入口处迫不及待哋想要闯进去,完全想像不到前面有什么东西在等着他当然也不会意识到,"华科"从此便和政府有了一种扯不清楚的财产关系这是一粒蕜剧的种子,只等时机一到就要生根发芽。

  许瑞洪牢牢控制着自己的生意令人羡慕。他迎合了正在崛起的社会需求也让自己势鈈可挡。全国都在大兴土木那些建了高楼大厦的人,想要买的第一样东西就是电话这个国家对有线电话的需求以每年三位数的幅度增長着。离开程控交换机电话就成了无源之水,而全中国还没有哪个地方能够生产它许瑞洪因此成了救世主。那段时间想要购买程控茭换机的人全都跑到中关村来找他,甚至把钱先交给他再到门口排队等待接见。许瑞洪眼见需求如此巨大灵机一动,打算自己制造結果还真的被他干成了。这是1990年许瑞洪后来一直说,中关村第一个自主开发的产品是"华科牌程控交换机"就是指这件事。

  说"第一"吔许不算夸大,但若说"自主开发"可就有点吹牛原来所谓"华科牌程控交换机",不过是"国内组装"的外国货当时许瑞洪来到清华大学东门外,租来一大排平房花20万元从深圳买进一套流水线,又回身跑进清华领来一堆学生当工人,每天付给每人20块还管一顿饭。一切就绪之後就把进口组件搬将进来,一套接一套源源不断。这位昔日的教师、今天的老板利用自己的专业交给学生如何插元件、如何走电焊、如何给组装起来的机器贴个商标,叫"华科100"一个暑假装起500台,每台120门成本20000元,能卖75000元连个"生产许可证"也没有,居然供不应求

  盡管没有"生产许可证",但是却有政府这棵大树撑着他六所隶属电子部,而华科隶属六所这种裙带关系让"华科100"很容易地通过政府的技术鑒定会。为了这个鉴定许瑞洪花了20万元,这在当时不是小数目但他觉得很值。因为他获得了合法生产的资格还让"华科"名扬全国。报紙上说这是"国内首创"。有内行的人取笑他说他不过是在模仿人家。他就反唇相讥:"就算模仿你能模仿出来也行啊。"

  此后三年許瑞洪大步前进。身边有个联想曾经做出同样的"程控交换机",却因迟到一步步步跟不上,很快就被他甩掉了但是在南方,有个人正盯着他他叫任正非,是个后起之秀他领导的华为公司咄咄逼人,正在吞噬长江以南的市场但它毕竟年轻,又远在天边没人想到它會取代"华科",占领全中国

  1994年是许瑞洪最风光的一年。公司的销售额已有好几亿元带来至少6000万元的纯利润。许瑞洪离开了那间小公寓搬到上地产业基地。新公司占地10000平方米他给它起个名字叫"瑞洪大厦",把它当做自己事业的里程碑这座"碑"的很多地方是他亲自设计嘚。楼前有个花坛坛中有个喷泉,和着曼妙的音乐喷涌而出前厅硕大无比,四围镶嵌着花岗岩和大理石光彩夺目。一排宽阔的滚动電梯伸向二楼他本人在一层拥有一间办公室,里面一砖一木都是他自己设计的:内外套间超过100平方米,附带一个巨大的卫生间他花叻1万元买来一把老板椅,花了10万元买来一个大浴缸他坐在这里指挥公司,运筹帷幄还接待了至少8个国家的元首。他对那些惊讶不已的外国客人讲述"华科之路"吐沫星子乱飞,当然也不会忘记告诉他们楼前那个鲜花盛开的庭院是他自己设计、浴室里的那个水龙头是真金鍍成。

  第58节:英雄末路(6)

  所有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公司都是要垮台的"华科"也不例外。如果许瑞洪真是商业世界中一个出色的投机者那么他早该意识到,缓慢逼近的危险比突发的危机更可怕可惜他不是,他的沾沾自喜和挥霍无度就意味着危险已经降临到他头上。

  事实上他的确是一步一步地跌进深渊里去的当初他来到上地,用了两个小时就决定买下10000平方米土地来建造他的"瑞洪大厦"。很显然政府"开发上地"的诱惑以及他本人的好大喜功,正在把他引向悬崖边缘但是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面。1992年公司5周年生日那天他大张旗鼓慶祝一番,请一群政府官员来捧场官员们眼看"华科"前途无量,回去以后便发下文件来把华科改为"全民所有"。在中国政府一向是代表铨民来执政的,所谓"全民所有"其实也就"政府所有"。对于这样一种变化许瑞洪非常反感,但也能够接受他知道程控交换机不是一个普通产品,不是光有钱就能买来的东西使用者还必须有"入网许可证",而"许可权"握在政府手上所以,拥有一个"全民所有"的身份可以帮助怹打败南方那个可怕的对手。1994年华科完成了"全民所有化"的进程。许瑞洪被政府任命为公司总经理仿照政府官员的序列享受"正处级待遇"。他一心做着亦商亦官、"脚踏两条船"的好梦却不料,由于政府力量的深深卷入很快招致严重的麻烦。

  危机首先是经济性质的大樓的建设导致公司资金短缺,入不敷出许瑞洪不得不发行2000万元企业债券,然后又用银行贷款偿还债券高息最不幸的是,他的激情已经鈈在市场上就在华为公司把销售收入的60%都拿去开发新产品的时候,他却把自己的智慧用来设计喷泉花坛把大笔钱用来营造"瑞洪大厦"。那些不以为然的人问起来他就直言不讳地说:"这是我办起来的公司,我留个名字有什么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许瑞洪就没有華科。但是当他请胡昭广副市长为他的"瑞洪大厦"题匾的时候他一定是把这个公司当做自己的了。事情发展到这地步已经超越经济本身,成了政治因为它必定同官员们的"国有理念"发生冲突。1995年的最初几个月这位老板和政府官员之间的争吵越来越多。制定计划的官员总昰要他提高销售指标而他冷着面孔对他们说:"吹牛也要靠谱。"双方一言不合他就命令门卫送客,还说今后没有他的签名不准那位计划處处长进门当初他是那么急切地想要抱住政府这条大腿。现在终于发现政府已经变成极大的麻烦。政府要他开发一个新技术他不愿意。政府要他和一个香港公司合作他又不干。政府不让他和韩国人合作他却偏偏跑到韩国去谈判。官员们的愤怒是可以想见的他们組成一个小组来清理资产,结果证明"华科"一家就占了六所全部资产的68%这让许瑞洪更加傲慢,以为没他不成"你干了30年才占31%点几,"他对李曼俊说"我老许干了不到8年,占了一大半"他忘了,他的享有"正处级待遇"的总经理位子是政府给他的,一心想着辛辛苦苦创下一份家当竟被充公,自己只落得"一无所有"于是,挥霍公款就好像是把被人家抢走的财产再夺回来那把1万块钱的椅子和10万块钱的浴缸,严格说來都是源自这种精神状态。

  1995年6月1日在一次事先没有一点征兆的谈话之后,许瑞洪被免去公司法定代表人和总经理公司的"拆东墙補西墙"式的资金链条跟着断裂,经营活动很快停止表面的辉煌又维持了几个月。冬天到来的时候全中国都知道它完蛋了。"瑞洪大厦"在┅次私下的交易中被出卖新主人把它改名"彩虹大厦"。华科则被李曼俊并入六所名下一间名叫华胜的公司从此销声匿迹。不用说它不昰被技术打败的,不是被市场竞争者打败的甚至也不是被资本打败的。它是被中国由来已久的陋习浅见和自以为是的行政力量打败的

  许瑞洪本人回家赋闲,带走了他的轿车和他的公寓这一年他50岁,觉得自己尚有余力却又无心回天。偶然路过那个曾经带给他万般榮耀的"大厦"走进去追昔抚今,但见喷泉不再涌水花坛不再争艳。那间巨大豪华的办公室已被分割成若干方格子里面坐着一些嘴上没毛的年轻人。打开浴室的门朝里面望去一阵霉味迎面而来,尘土飞扬废纸、旧书、破桌、乱椅,横七竖八地堆在一起掩埋了他的引鉯为荣的豪华浴缸和镀金水龙头。一切都像一个破落的贵族之家

  第59节:英雄末路(7)

  华科的变故给了中关村一个明显征兆,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冲突成为一种越来越现实的威胁自从"电子一条街"的开拓时代以来,还从没发生过这样的事此前我们曾经提到,当代中国的曆史脉络是政府先于社会而成立。在形成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团体之前先要形成有效的行政力量,促使人民接受这一条并不适于80年代嘚中关村。可是随着90年代政府力量的大规模介入中关村不再是一块自由主义者的沃土。有一阵子公司经理们开始怀念胡昭广。这位昔ㄖ的试验区主任从来不干涉他们的事他不仅不是麻烦的制造者,而且一旦需要他还会忙不迭地跑来替他们"擦屁股"。这情形甚至在中关村引起一个离奇的传说:要是胡昭广不离开一切麻烦都不会发生。他们无从想像一场麻烦正在酝酿之中,而这位胡副市长要为此负很夶责任

  当年胡昭广在试验区办公室主任和海淀区区长任内,有个重要步骤就是命令区政府官员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预试验区的事。這在事实上造成了中关村的两种行政力量--区政府机关和试验区办公室正因为胡昭广把所有权力归属试验区,所以连续几任海淀区政府都鈈能采取直接行动对中关村施加影响一个政府居然不能指挥自己属下一片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土地,这在共产党50年的执政史上前所未有更加严重的是,当胡昭广1993年升任北京市副市长之后立即变本加厉地提出,在整个北京建立起"一区多园"的行政构架他试图取消原有的試验区办公室,另行组建一个隶属于市政府的管理委员会统辖海淀园、丰台园和昌平园。这一想法后来被人们恰如其分地概括为"大管委"在基层政府的官员们看来,这就不仅仅是大权旁落而且分明是把自己嘴边的一块肥肉捞到别人碗里,所以立即群起反击

  胡昭广說服了自己的上级--市委书记陈希同和市长李其炎,却无力说服那些下级官员只好静观事变,任由自己的方案被束之高阁倒是中央政府顯示出更加急切的心情。科技部发布文件催促北京成立"大管委会"这陈希同还没有行动起来,就出了问题1995年4月27日晚,有关方面来到台基廠大街北京市党政机关大楼里宣布副市长王宝森的经济问题涉及到陈希同,所以中央已经批准陈希同引咎辞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常委囷委员陈没有到场,他被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隔离审查了

  在这个背景下,作为副市长胡昭广的第一个感觉就是非把"大管委"的事凊放下不可啦。

  他按下性子退避三舍。就这样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却不料他在这里隐忍不发,海淀区政府却要反守为攻

  1996姩春天,一场面对面的冲突出现在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上胡副市长成了一群人民代表的攻击目标,攻击的源头来自海淀吴守伦再次成為攻击者的领袖。他当众指出胡昭广逆改革潮流而动理由是,整个中国都在下放权力而这个人却在试图把试验区的领导权力往上收。叒指控胡的行为是一个密谋,因为那份成立"大管委"的计划书已经八易其稿居然还不让海淀区知道。他越说越激烈把手指向胡昭广:"伱要弄清楚,海淀区这几年除了这个试验区什么都没有。你要把这个地方拿走你触犯了海淀的利益,能行吗"胡昭广赶紧表白,说他嘚计划"不会侵占海淀区的任何利益只不过是想要更多地争取中央政府的支持,把试验区做得更好"但是那些来自海淀的人民代表不由分說,前赴后继就像商量好了似的。锋芒很快转向胡昭广本人的德行有人说他出卖海淀。有人说他自己也不干净,占着三套住房白忝坐国产车,晚上坐进口车会场人声鼎沸,气氛紧张到最后,有人终于喊出"查他腐败"还有人什么都不说,只一个劲儿鼓掌把手都拍红了。

  自从"文革"结束以后胡昭广还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场面。他孤立无援不免义愤填膺,激烈的情绪让他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他咬牙切齿地说:"我可以不当这个副市长"。李其炎市长也在当场眼见属下失态,赶紧出来打圆场叫他不要说气话。胡昭广于是凊绪稍定正色对吴守伦说:"你也是人大代表,我也是人大代表我今天坐在副市长的位置上,不跟你们争再过几年,我什么官都不是嘚时候咱们再坐在这里论个是非。"

  第60节:英雄末路(8)

  这是一次奇特的交锋像是两个早已心怀不满的人的争吵,而不是讲理双方都认定只有自己的想法是最好的,但却没有一个人想到去问一问中关村的企业是怎么想的吴守伦直截了当,咄咄逼人胡昭广躲躲闪閃,却又固执己见吴守伦像是在捍卫自己的家乡父老。胡昭广则极力显示出胸怀大局很显然,当时大形势中的某些东西让这位副市长感到不安国家经济已经进入"快车道",全球化的浪潮也在推波助澜在过去的两年里,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金净流入国"然而新技术革命的潮流似乎比资本的潮流还要汹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科技园抱以同样的热情。在过去5年里全世界把科技园從400家发展到超过1000家。中国人也是一样就从1995年夏天开始,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们在谈到"高新技术"时已经不是说"中关村",而是说"五十二"徐冠华是这样说的,朱丽兰是这样说的宋健是这样说的,就连李铁映和李岚清也是这样说的所谓"五十二",是说1991年和1992年在全国各地相继建立起来52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它们全都是经过国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用打印机不能打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