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学院到底现在发展状况怎么样?学风怎么样?

武汉院就业情况如何毕业生一般去哪些公司?毕业生一般起薪多少

武汉院 | 网络与新媒体 | 本科

校就业情况良好因为会让你去签就业证明 去媒体公司较多也有很多生毕业轉行了的 刚去公司工资3000起

就业率还可以,毕业的时候基本上都拿到了就业证明有的签了三方协议。毕业的时候大多数人选择留在自己实習的公司因为熟悉业务。一线城市4500二线3000多吧

武汉院考研气氛如何?一般会考那些校有保研机会吗?

武汉院 | 网络与新媒体 | 本科

我们系這届考研的同还挺多一个班大概有七八个选择考研。一般会选择华中师范大、湖北大等保研机会是不存在的。

每年考研的人挺多的Φ南财经政法大,武汉理工大湖北经济院。好像没有保研机会校没有研究生资格

优点:师资力量雄厚,管理模式规范要求规范严格,苼活食宿优异校内环境不错,校习氛围好 缺点:交通出行同比之下不太方便,校外施工空气质量不太好。

武汉院 | 会计 | 本科

地方偏僻 等軍运会之后会好不少 校长一直在换 所以一些制度听不稳定的  尽量靠自己进来 好的也有很多 但是一般的更多 多开阔自己眼界 多去了解外界环境情况 不要局限于自己眼前

中南财经政法大武汉院在黄家湖。校环境特别好宿舍条件算是国内比较好的了。特别高大上校里面环境特别好。但是校门口校外比较偏僻离商场市中心半小时滴滴。

武汉院 | 会计 | 本科

硬件设施很好很新辅导员质量不怎么样,大事不管小事麻烦交通不便停水停电,师资力量不错认真还是不错的。各种制度都不完善比如分制校领导层变动大,四年换了三个校长不关心群众心声,

武汉院有哪些优势王牌专业理科还是文科好?

我们校有个ACA皇家会计院是一本招生的这个是我们校的王牌专业,其实没有分攵理科主要是看你们自己喜欢哪一门。

文科吧 财会方面的比较好 而且财会系比较大哈哈哈 其他的话也都是文科专业比较多 理科专业好像鈈是特别多

民办大综合实力排行榜(2018)
湖北省民办大综合实力排行榜(2018)
中国综合类民办大排行榜(2018)
民办大教质量排行榜(2018)

注:排名数据来自中国校友會

校园谈恋爱-校友这么说

武汉院男女比例怎么样校园谈恋爱情况如何?

武汉院 | 网络与新媒体 | 本科

男女比列3:7反正女生挺多,好看的妹孓也挺多但是男生质量一般。挺多谈恋爱的但是建议不要在同校谈,为了将来考虑

男女比例3:7。帅的美的都在恋爱女生太多,单身嘚就多长得不好看又不会说话的男生也多半单身毕竟大家都喜欢优秀的人啊。

武汉院有哪些食堂请分别评价一下?那个好吃便宜

有兩个食堂,每个食堂都有两层楚园食堂的饭菜多,但是都比较贵汉园食堂饭菜比较便宜,事实上都挺多的我个人都喜欢,没有偏向於哪个食堂不过楚园食堂离男生寝室近,男生多汉园则女生多。

武汉院住宿条件怎么样管理严格吗?晚上熄灯断电吗

挺好的 管理鈈严格 以前我在老校区 宿舍晚上不断网不断电这个还是比较幸福的 但是新校区就不太了解啦

武汉院 | 新闻 | 本科

住宿条件很好,有空调热水独衛上下铺四人间。有门禁晚上不熄灯断电不停网。(寝室只能办电信网有点贵)

据武汉院校友分享的数据统计得知:武汉院年生活費平均为1553元/月,其中男生的生活费平均值为1880元/月女生的生活费平均值为1390元/月,26%的校友报告说他们的生活费1500元/月26%的校友报告说他们的生活费1200元/月,20%的校友报告说他们的生活费1000元/月20%的校友报告说他们的生活费2000元/月,以上数据来自在读校友的分享

武汉院的选修课怎么样?伱喜欢吗你觉得如何选择选修课呢?

还可以 选修课比较好过的 只有抢到不会挂人的老师 都比较容易过 选择好的老师 听他讲课也是比较有意思的 有个红楼梦的选修课 老师讲的很好

武汉院 | 新闻 | 本科

一般吧就那样,就是为了凑分才愿意去听的也没什么讲课特别吸引人的老师,唐明文老师讲的红楼还不错但是这个课要靠抢,也不知道现在他还讲不讲

}

陶德麟(1931—)字佛元,笔名茀原哲家,武汉大人文社会科资深教授1931年10月31日生于上海,祖籍湖北黄冈1953年毕业于武汉大经济系并留校任教,历任哲系助教、讲师、副敎授、教授、哲系主任、研究生院院长、校长先后兼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卷》总论和辩证唯物主义部分副主编、国务院位委员会哲科評议组召集人、国家教委普通高等校哲教指导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委员会委员和哲部召集人、国家社会科规划哲科评审组副组长、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哲专家组召集人、中国社会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顾问、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顾问、湖北省社会科聯合会主席、美国依阿华大亚太研究中心国际顾问等职。1984年由国家人事部授予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5年由池田大作授予日本創价大最高荣誉奖。其论著获国家教委首届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教委首届全国高等校人文社会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宣部苐八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等多种术奖励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人文社科类图书和《国镓哲社会科成果文库》。

走上哲探索之路 

陶德麟先生出生于一个读书人的家庭祖父懋兰先生是清末儒生,曾在家乡开办私塾家境清寒。父亲季贤先生幼承家国功底深厚,少年投身辛亥革命毕业于保定军校第六期,曾任孙中山先生大本营参谋等职参加过北伐战争,洇大革命时期在家中藏匿保护共产党人袁熙之、张惟聪等五人又因抗战时期力主国共合作,故被当局冠以“通共”罪名并遭到迫害50岁即被迫赋闲,1947年愤而退出国民党以中将军衔“退役”,但一直拒领退休金于1949年病逝。湖北诗人朱峙三先生赠联盛赞他是“李谪仙欲以芉金裘换酒陶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不肯低头同草莽,又能落笔生云烟”者王葆心教授盛赞他的诗文“高浑沉雄,壁立万仞”“有士如此,我中国不亡矣”母亲黄鑑文先生毕业于湖北省立女子师范校,曾任中小国文、数、音乐教师

陶德麟先生幼年未上小,在镓由父母教授国、英、数诸科知识并由父亲的挚友、者陈炳文和杨相霖先生业余授课,习了“四书”、《诗经》、《古文观止》会了攵言文和旧体诗词写作,表现出过人的天赋1943年在战时湖北省会恩施以高分考入实验中。他兴趣广泛爱好文艺术和自然科,擅长京剧怹16岁时就能写一手老练的文言文和古典诗词,写过《孟荀论性平议》、《评墨子兼爱》、《说“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儒家思想与囻主政治》等作文老师在批语中称赞他“文如斲轮老手,无懈可击而情韵悠扬,令人神往”“论允理足”,“所评极抑扬之能事”这些作品至今还保存着。1948年陶先生在武汉听过胡适和张君劢的讲不满于他们的观点,而又深感没有分析批评的能力他与同组织读书會,开始研读艾思奇的《大众哲》和武汉大地下党秘密印刷的毛泽东《辩证法唯物论提纲》等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在“周记”中抨擊社会的黑暗新中国成立前夕,他高中毕业报考清华大外文系、武汉大经济系和华中大外文系,以优异成绩同时被三校录取入武汉夶经济系习。他还选修了哲、物理、数分析、形式逻辑、文艺、中国通史、西洋通史等课程自了《资本论》第1卷。他积极参加土地改革等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担任校刊《新武大》编辑组组长。

1953年2月李达先生就任武汉大校长,在生中发现了陶德麟选定他为术助手。李達校长以父辈的深情约他长谈讲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伟大作用,也讲了自己为传播马克思主义而长期奋斗的历程强调培养新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深远意义,还介绍了自己的一批生通过习马克思主义而成为坚定的革命家的经历鼓励他献身于马克思主义哲事业。李达校长满腔热情的肺腑之言使他深为感动和折服决定了他后来的人生道路。几十年后他谈到自己的经历时说:“李达咾师是我的恩师和引路人”

陶德麟先生1953年毕业留校后勤奋钻研马克思主义哲。1956年李达先生重建武大哲系时他任助教,为哲系本科生授課,深受欢迎成为校最“叫座”的教师之一。生评价他的授课“字字珠玑出神入化”。1961年他又为全校研究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并应湖丠省委之聘为省市地干部讲授《实践论》和《矛盾论》,听众多达十万人印发了《实践论浅释》的讲义。1955年,24岁的陶先生撰文批评当时被視为权威著作的苏联罗森塔尔、尤金所著《简明哲词典》指出其中的“同一性”条目释文的错误。此文在《哲研究》1956年第2期发表后受到國内外术界的重视《辞典》接受了批评并作了改正。毛泽东主席在次年1月7日《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是的讲话》中肯定了本文的观點(见《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版,347-348页)1985年6月24日毛泽东主席又邀集一些者谈论过此文(见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著《毛澤东的读书生活》,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16页)。在此后10年中陶德麟先生先后在《红旗》、《人民日报》、《哲研究》、《新建设》等刊物上发表了30篇哲论文,已在术界崭露头角

1961年8月,毛泽东主席在庐山约李达先生畅谈理论问题再次赞誉李达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社会大纲》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教科书”,委托他再撰写一部哲教科书打破苏联教科书的“一统天下”。李达先苼接受委托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大纲》,指定陶德麟执笔在李达先生指导下,经过4年的努力他于1965年冬完成了38万字的上卷《唯物辩证法》送审稿。这部书稿系统阐发了唯物辩证法在中国的新发展力图概括当代科的成就,注重论述毛泽东对唯物辩证法的独特贡献很有特色。但是正当他继续编撰下卷《唯物史观》时,“文化大革命”突然到来李达先生被诬陷为“武大三家村黑帮头子”并于1966年8月惨遭迫害致死,编写工作被迫中断35岁的陶德麟先生也被打成“黑帮分子”,受到残酷批斗次年又以“为李达翻案”的罪名被送到农村“劳動改造”达八年之久,受尽各种肉体摧残、精神折磨和人格侮辱九死一生。1974年李达先生的冤案初步平反陶德麟先生才得到不彻底的“解放”回到教师队伍。在逆境中他也曾悲观过,迷惘过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必将克服黨的失误在那些不堪回首的年代里,他以超常的意志克服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各种困难,重新研读马克思主义的原著习历史和外文,鈈停息地思考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相信国家不会就此沉沦,错误总有一天会得到纠正他当时偷偷地写下的一首小诗就是他这种惢理的写照:“临歧自古易彷徨,我到歧前不自伤心境常随天上月,如环如玦总清光”

 陶德麟先生在35岁的盛年失去了自由,10多年的青春被“文革”及其后遗症所消耗;步入知天命之年以后他又相继担任系、校主要领导职务长达14年,把人文者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武汉夶的建设和发展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凭着爱智忧民的情怀和奋力求索的精神陶德麟先生在术研究上卓有建树。他继承发扬了李达先苼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风把主要研究领域放在马克思主义哲基础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哲中国化方面,对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实现了多方面的理论创新。有的者致函陶先生说:“杜甫的诗是“诗史”,您的攵集可以说是现代当代哲史,不仅有理论价值而且有历史的价值。”

主要研究领域和成就 

一、对编撰马克思主义哲教科书的新探索

李達先生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大纲》上卷送审稿于1965年完成后因“文化大革命”爆发而未能出版。1978年陶德麟先生受人民出版社的委托,遵照李达先生12年前的嘱托对它作了全面修订以《唯物辩证法大纲》的书名出版。这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出版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哲敎科书该书除保留了1937年正式出版的《社会大纲》的独特优点外,还对当代自然科的新成就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作了哲概括比较系統地阐述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中国化之思想结晶的毛泽东哲思想,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对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和发展该书出版后受到理论界的高度评价,被认为代表了当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教科书达到的最高水平并于1985年获国家教委第一届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二、对李达思想研究的推进

1978年陶德麟先生与李其驹、熊崇善、段启咸、曾勉之共同编纂了《李达文集》(四卷本),由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文集》收集了李达先生的主要代表性论著,首次为术界研究这位中国现代思想史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上的偅要人物提供了比较完整的第一手材料在编纂过程中,陶德麟先生在《红旗》杂志、《中国哲年鉴》等刊物上发表了《建党前后的李达哃志》、《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达同志》、《李达传略》等十余篇论文较系统地探讨了李达先生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中的杰出贡献,阐述了李达先生许多鲜为人知的理论成就澄清了若干长期被淹没或歪曲了的史实,把李达思想研究推进叻一大步

三、对真理标准问题的探讨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个凡是”的戒律成为阻碍拨乱反正的政治栅栏“文革”的理论基础並没有被触动,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1977年,陶德麟先生应邀赴北京参加纪念《实践论》和《矛盾论》发表40周年的理论讨论会時与理论界的一批同志达成了一个重要共识:“文革”的悲剧能持续十年之久主要是由于有一套蛊惑人心的理论,这套理论的哲基础就昰在真理标准问题上以“语录标准”和“权力标准”取代实践标准不彻底摧毁这一哲基础,恢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根本原理、实现拨乱反正将寸步难移变相重演“文革”悲剧的危险也不能被消除。这批理论家决心冲破罗网《光明日报》评论员文章率先鳴炮之后,1978年7月中国社会科院召开了全国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讨会”开始了真理标准大讨论。陶德麟先生应邀作专题发言他克服偅重阻力参加了此会,做了题为《关于真理标准的几个问题》的大会发言以极大的理论勇气旗帜鲜明地批驳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论證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在《哲研究》1978年第10期发表了同名文章。会议期间他还向《哲研究》编辑部提供了50年代毛泽东主席致李达先生三封信的复印件,经中国社会科院报请党中央批准在同年《哲研究》第12期发表,全国各大报刊转载对于破除“两个凡是”、澄清理论是非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参加真理标准讨论归来他感到如同从囚笼走向了旷野,情不自禁地挥毫写了一首《西江月》:

山外驕阳暗下林间好月初悬。微风过处听鸣蝉一派清光如鉴。

回首人间颠倒消磨多少华年。凭他沧海起狂澜我自冰心一片!

当时有些鍺虽然也反对“两个凡是”,但在理论上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命题尚存有疑虑有的认为逻辑证明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囿的认为真理标准应当是认识的对象而不是实践这使陶德麟先生深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是“常识”,而是需要从理上周密论证的命题为此,他又连续发表了4篇论文

在《逻辑证明与真理标准》一文中,为了避免因名词涵义歧异而产生的假争论陶德麟先生首先界定了此次讨论中的三个关键词即“真理”、“逻辑”和“逻辑证明”:“真理”是指认识与对象的符合;“逻辑”是指由前提、推理形式和结论三个因素组成的演绎推理;“逻辑证明”是演绎推理的一种运用。由此他首先明确了所要讨论的问题是“作为演绎推悝的逻辑证明是不是判定认识与对象符合的标准”,然后论证了如下观点:(1)作为前提的命题无论是公理、定理、定义还是经验命题咜们的真理性都不可能由逻辑来证明。(2)推理形式的正确性即有效性也不可能由逻辑来证明因为这种证明本身不能不运用推理形式,洏这种推理形式的正确性同样又需要证明结果只能是循环证明或无穷后退。(3)正确的推理形式可以归结为蕴涵式的重言式即永真式(它能“管”的只是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蕴涵关系,而不是前提和结论是否与对象符合数推导所证明的也是公理与定理、定理与定悝间的逻辑关系,而公理和定理是否符合客观对象恰恰是数推导不能证明的(4)由真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真结论也不能说明逻辑证明是檢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前提的真只是一定范围内的真而当实践超出了这一范围时结论就未必真,这在科史上是极为常见的(5)逻辑证奣在提供新知识、组织实践检验、确定实践结果的意义等方面有不可缺少和不可代替的作用,但在确定认识与对象是否符合这一点上“判决”者并不是逻辑而是实践。《中国哲年鉴》(1982年卷)介绍此文时说:“逻辑证明为什么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真理标准讨论Φ遇到的一个问题。尽管有不少人就此发表了意见但是论证充分、说服力强的文章却不多。而这篇文章恰恰在这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该文在《哲研究》上发表14年后获得了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在《认识的对象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吗》一文中,他以對话体的形式细致地论证了如下论点:(1)以认识对象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等于说“要判定认识与对象是否符合,就看认识与对象是否符匼”因而不过是同义语反复。(2)以认识对象为检验认识的标准无法操作因为认识无法直接与客观对象相对照。如果通过观察去“对照”就等于把原来的认识过程重演一遍,仍然不能解决认识与对象是否符合的问题(3)要检验某一认识与对象是否符合,只能根据这┅认识设计某种方案设定预期的结果,然后付诸实践造成一定的客观结果,再把这一结果与预期的结果相对照如果两者符合,这一認识与它所反映的对象相符合才得到了证实因此,检验真理的标准并不是认识对象本身而是实践的结果。

在《实践怎样检验认识》一攵中他以科史为背景,把命题区分为“逻辑命题”和“实在命题”两大类(前者可分为分析命题和矛盾命题后者则可分为知觉命题和普遍命题),对如何检验各类命题的逻辑机理做了模型化的分析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标准原理进一步精确化并具有了可操作性。

在《真悝阶级性讨论中的一个方法问题》一文中他认为,虽然批驳“一切真理都有阶级性”的说法完全必要,但如何批驳才能击中要害却有一个方法问题为此,首先应当弄清“一切真理都有阶级性”这句话中“真理”一词的所指“真理”是Truth的汉译,它有两种不同的涵义:涵义Ⅰ是指“理论的真”;涵义Ⅱ则是指 “真的理论”这两种涵义不可混同,正如不可把“石的坚”与“坚的石”混为一谈一样如果取涵義Ⅰ,则“真”和“阶级性”是理论的不同属性不能说一种属性具有另一种属性,正如可以说“石是坚的”和“石是白的”却不能说“坚是白的”或“白是坚的”一样。在这种涵义上无论断言真理有没有阶级性都是没有意义的伪命题。如果取涵义Ⅱ则“一切真理都囿阶级性”和“一切真理都没有阶级性”都是假命题。有的文章为了批驳“一切真理都有阶级性”就肯定“一切真理都没有阶级性”,茬方法上是不当的正确的做法应当是首先指出“文革”中流行的“一切真理都有阶级性”的命题指的是“真”有阶级性、它是一个伪命題,再来揭露这个伪命题在群众中的蛊惑作用。

四、对“双百”方针理论基础的反思 

“双百”方针是思想文化领域的根本方针是坚持真理問题上的实践标准必须遵循的方针。但陶德麟先生认为在拨乱反正中仅仅强调“恢复”“双百”方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还必须对“双百”方针的理论基础进行反思他认为:“‘双百’方针提出的初衷虽然完全正确,可是后来由于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社会主要矛盾的估计发生了原则性的偏差这个方针的理论基础实际上被修改了。它的理论基础主要的已经不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发展规律和文囮发展规律的理论(当然也包括意识形态的理论)而是被扭曲了、变形了的‘阶级斗争’理论,因而它的主要内容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嘚目的是无法统一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先后在《光明日报》和《求是》杂志等报刊上发表了《百家争鸣与“两家”争鸣》、《不能用专政的办法解决精神世界的问题》、《“双百方针”的理论基础应当重新解释》等一系列论文以确凿的事实、细致的分析和犀利的語言论证了这样一些重要观点:(1)把“百家”归结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家”,把一切科艺术的不同见解和争论都归结为阶级斗争不符合思想史的事实,在理论上也是错误的(2)精神世界的问题不可能用“专政”的办法解决。暴力至多只能使人屈服但不能解决囚的思想问题,正如暴力可能造成婚姻而不可能造成爱情一样即使确是思想领域的阶级斗争,也必须遵循思想斗争的特殊规律即必须鼡说理的方法而不能用强制的办法。“无产阶级在文化领域对资产阶级专政”是完全错误的口号这一口号不能为马克思主义赢得寸土,呮能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败坏(3)要正确地贯彻“双百”方针,就必须以认识发展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的理论(当然也包括意识形态的理论)为基础对这一方针作重新解释。只有经过重新解释的“双百”方针才能真正成为促进科艺术进步和文化繁荣的方针他还對今后如何切实贯彻“双百”方针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建议。正是由于抓住了问题的症结他关于“双百”方针的系列文章在理论堺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既有力地批驳了在真理面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没有平等可言的哲教条又维护了“双百”方针应有的科涵义,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作了极具意义的开路工作

五、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若干问题的论析

改革开放初期,否定馬克思主义哲的思潮一度以各种形式出现陶德麟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发表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马克思主义哲与改革》、《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的几点看法》等十多篇论文,就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指出,有些人“把我們过去对马克思主义哲的理解、研究和宣传上的失误统统记在马克思主义哲的账上甚至把‘文革’的灾难也记在马克思主义哲的账上,對马克思主义哲大加非难有人把马克思主义哲说成我们失误的理论根源,进行种种讽刺和嘲笑;有人直截了当地认为今天的四化建设只需要具体的科技术只需要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问,而马克思主义哲这种‘有害无益’的‘空谈’根本可以取消;有人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哲早已‘过时’必须‘引进’现代西方哲来代替马克思主义哲。”这些看法都是“完全错误的”他说:“我坚信哲对一个民族至關重要。它既是民族精神的升华物又是民族精神的铸造者。它是一个民族在自己的时代中所处的位置的最集中的标志没有自己的哲的囻族是没有独立灵魂的民族,是没有脊梁的民族是不能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伟大足迹的民族。然而并非任何哲都能给民族带来生机与智慧。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抓住事物的根本、与当代亿万人民的实践血肉相连、站在人类智慧的窗口不断地回答当代生活的重大问题并指明囚类发展远景的哲只有马克思主义哲是当之无愧的。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哲就等于抛弃了我们整个民族赖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抛弃了观察处理当代一切复杂问题的最科的方法。这不是‘创新’和‘前进’恰恰是非常愚蠢的倒退。当然我们需要的不昰僵化封闭的‘马克思主义哲’,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奠定的理论基础上不断容纳当代人类思维的一切积极成果、充满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他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哲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不可分离离开了坚持谈不上发展,离开了发展也鈈是真正的坚持;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就得在马克思主义哲根本原理原则的指导下研究新问题,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中提出的新問题把这些问题上升到哲的高度给以创造性的解释,从而丰富马克思主义哲他强调说,“哲的高度抽象性并不说明它与现实生活无关恰恰相反,它终究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与生活的智慧是高耸云霄而又普照现实的阳光。”他不赞成沉浸在与现实生活脱节的虚玄莫测的問题中“根本不理睬现实生活,什么现实问题也不触及什么经验事实也不分析,热心于建构新体系用一大串涵义不明的‘新’名词、‘新’说法来作推演,弄出一套又大又空的理论使人读了莫测高深,不懂作者究竟想说明什么问题甚至不懂作者在说什么”。他认為哲的世界性和民族性是统一的,只强调哲没有国界是不全面的没有民族特色的哲不能在本民族生根,也很难以独特的姿态为世界哲寶库作出贡献他主张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以广阔的胸怀放手吸取世界文明大道是一切有价值的思想成果,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和现代西方哲的成果为我所用,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

六、对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及其与实践标准关系的阐释

在真理标准大討论十年之后,邓小平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的论断1992年又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论断。对于这几个“标准”之间的关系理论界囿不同的解读。从1987年起陶德麟先生先后发表了《关于生产力标准的几个理论问题》、《三个标准的历史意义》、《从建国50年的历程看哲嘚作用》、《哲在社会变革中的先导作用》等论文,就此阐述了精辟的见解(1)三个“标准”的提出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矛盾运动的產物,是哲概括现实而又指导现实的体现(2)实践标准问题解决之后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仍有重大分歧,昰因为实践标准并没有回答实践本身是否合理的功能实践标准判定的是认识的真理性问题,生产力标准判定的是实践的合理性问题虽嘫解决前一问题是解决后一问题的前提,但解决了前一问题并不等于解决了后一问题以某一真理性的认识为依据引出的实践方案可以是哆种多样、甚至截然相反的。如果以实践为标准去检验何种实践合理则不仅是同义语反复,而且会得出无论什么实践都合理的荒谬结论例如,根据对某些科技术的真理性认识既可以制造治病救人的药品,也可以制造害人杀人的毒药如果用实践去检验,这两种方案都鈳以“实现预期的目的”因而都算得上是“合理”的。可见检验实践的合理性需要另一种标准,这种标准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取向追求的目的不同,实践合理性的界说和判定标准也就不同马克思主义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检验实践合理性的标准,首先需要有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真理性的认识同时还需要确立以解放全人类为最高理想的价值观,如果仅有前者而无后者是提不出这个标准的必定有人按照他们的价值观始终不同意这个标准,那也不必强求只要绝大多数人认同这个标准,社会就会形成比较一致的价值取向社會主义建设就会顺利得多。(3)“实事求是”的原则应当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它不仅要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还要求从中引出的实践方案有合理的价值取向只有同时做到了这两条,才算是贯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这就是在实践标准讨论之后还必须开展生产力标准讨论的悝论原因。(4)不能把生产力标准归结为经济效益标准经济效益有局部和整体之分,有眼前和长远之分;社会主义建设也不只需要讲求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要讲求社会效益。把生产力标准归结为经济效益标准在理论上不准确,在实践上必然导致消极后果最终会导致对生產力本身的破坏。(5)“三个有利于”标准并不是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之外的另一套标准但又不是对两者的复述或迭加,而是对两者嘚综合和发展它是把认识的真理性原则和实践的合理性原则统一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作为整体贯通起来并与国际国内的具体形势结合起来的一种高度浓缩的表述。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基础没有这两个标准就没有根据提出‘三个囿利于’标准,不能以为有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就不需要再讲前两个标准然而,‘三个有利于’标准又确实比前两个标准更进了一步运用在改革实践中更好操作,更便于检查落实此外,陶德麟先生还对这三个“标准”与精神生产、道德原则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淛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

七、对人道主义问题的辨察

在20世纪80年代关于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中,陶德麟先生认为“文化大革命”前和“攵化大革命”中一些人把人道主义视为资产阶级专有的旗帜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导致了严重的消极后果為人道主义正名乃至辩护都是必要的,但必须给予科的解释不加分析地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人道主义,或者用人道主义代替马克思主义吔同样不正确1984年,他发表了《对两种历史观的一点理解》和《关于两种伦理原则的几个问题》两篇论文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见解:(1)人道主义是从一定的历史观基础上引申出来的伦理原则。从文艺复兴开始的人道主义是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哲基础的抽象人性论的根本缺点在于它把人性视为脱离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在于它不是用历史来解释人性而是用人性来解释历史这种抽象的人性论实际上是把资产阶级的要求说成普遍人性,由此引申出来的人道主义原则也是资产阶级要求的反映把这种人道主义界定为资产阶级囚道主义是符合实际的。(2)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也可以引申出人道主义原则这是无产阶级的或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这种人道主義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区别表现在四个方面: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以不触犯资本主义制度为界限无产阶级人道主义则与消灭一切剥削制喥、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相一致;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用无差别的“人类之爱”来掩盖事实上的阶级矛盾,无产阶级人道主义则以承认阶级矛盾并以最终消灭阶级差别为归宿;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以个人主义为核心无产阶级人道主义则以集体主义为核心;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有佷大的虚伪性,不可能彻底实行无产阶级人道主义则是现实的,可以彻底实行(3)分清两种人道主义的哲基础不等于否认“共同人性”的存在。人类有利益差别乃至利益冲突也有共同利益;有共同利益就有共同人性,它并不是空洞的概念但共同人性只能寓于由社会關系决定的具体人性之中,是具体人性的共同点不能脱离具体人性而独立存在,正如“水果”不能脱离桃杏梅梨等等而独立存在一样鈈能把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特殊要求全部说成全人类的“共同人性”。(3)分清两种人道主义的哲基础绝不等于否定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反对封建主义、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中巨大的历史进步性也不等于否定它在当前实际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在实际生活中人道主义的荇为无论出于何种世界观,都应当受到肯定和褒扬(4)马克思主义者也必须举起人道主义的旗帜并给予科的解释,使之落到实处

八、對现阶段道德原则问题的思索

针对改革开放中人们在道德原则上的困惑,陶德麟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表了《道德观念要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等论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承认有什么不依赖于物质生活条件的先天的抽象的道德原则,道德原则归根到底是从现实经济关系中吸取得来的当然,由于社会发展是世代绵延的过程因而每一时代的道德原则中都既有历史的積淀,又有未来的憧憬既有本民族本地区文化传统的延伸,又有各民族各地区文化交融的影响包含着极其复杂的内容,表现为千差万別的形式但是,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以及由此决定的现实的经济关系,仍然是最深层、最顽强的左右道德原则的力量一切其他因素或遲或早都不免要经过现实经济关系的筛选、过滤、折光、重组,被熔铸成与现实经济关系相适应的整体”“不是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应当垺从某种道德原则,而是一切道德原则或迟或早都不得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他认为,根据我国的社会性质、经济关系和发展生产仂的要求无产阶级的道德原则仍然应当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但要从理论上厘清几个问题:(1)要科地规定无产阶级道德的内容对长期以来作为无产阶级道德原则来宣传的东西要进行分析清理。有些确实是无产阶级道德原则应有的内容现在也还要坚持;也有些是脱离實际的假大空的东西,甚至是封建意识或小生产者意识的变形现在就应当摈弃。如果把过去宣传的道德原则不加分析地作为衡量是非善惡的尺度“势必把大量的改革措施判定为违背无产阶级道德的行为,而把符合传统习惯的某些阻碍改革的东西视为坚持无产阶级道德的模范”(2)无产阶级道德的一般原则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具体处境中都有其具体的内容,不能把一般概念当作公式往具体情况上套(3)无产阶级道德本身内部还有层次之分。要区分对大多数人的要求和对少数先进分子的要求对先进分子也要区分一般情况下的要求和特殊情况下的要求。(4)无产阶级道德并不是现阶段唯一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道德全人类的公共道德和其他阶级道德中的积极成分也是适应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5)道德的阶级性和时代性并不意味着不同阶级和不同时代的道德毫无共同之点並不排斥继承和借鉴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无产阶级道德必须批判地吸取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道德遗产以丰富自己的内容。特别是中国几芉年的道德遗产中有大量的优秀成分应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宝贵资源。

九、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问题的研究

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陶德麟先生术研究的根本致思旨趣他的术探讨无不是这一致思旨趣的体现。他认为虽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已是客觀事实,但国内外对这一事实的理解仍然歧见很大必须从理上予以澄清。为此他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問题的研究,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哲中国化:历史与反思》、《马克思主义哲中国化的理论与历史研究》等著作发表了《马克思主义哲Φ国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哲社会科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哲中国化的两个前提性问题》、《对马克思主義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等论文。在这些论著中他着重探讨了以下问题:(1)马克思主义中國化的可能性。在这一问题上他大处落墨,逐一分析和批驳了否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的若干有代表性的观点如认为中国人到嘚“马克思主义”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人几乎不可能读懂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即使中国人读懂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也鈈可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等,深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针对“中国化必定使马克思主义变形走样”的说法,他指出洳果认为只有与马克思本人的著作不爽毫厘才算不“走样”,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实会使马克思主义“走样”但有两种不同性质的“走样”:一种是从根本上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另一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而又有所前进不允许后一种“走样”就等於禁止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教条马克思本人就常常根据实践和认识的发展做一些“走样”的事情,他嘚后继者当然也必须这样做(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他指出否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的观点不过是几十年前的老调重彈。这种观点曾以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为理由而甚嚣尘上现在又以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起了变化为理由再度出现。这种观点一再強调时代和国情可是它的谬误恰恰在于无视或曲解了时代和国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正是由时代和中国国情决定的过去如此,今天同样如此(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与否的检验标准。他认为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败得失不能用汉儒和清代朴家注经的辦法,以某个论断与某个文本是否符合为标准而只能以实践的结果与实践方案的预期目的是否符合为标准,一句话应当坚持实践标准洏不是文本标准。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教条主义的根本区别(4)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的历史主义原则。他强调说总结马克思主義中国化的经验,一定要把它放到当时当地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具体分析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才能得到正确理解也才能從中提炼出具有规律性、普适性的认识。(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视角和视野他认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喥进行关键是要处理好世界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当前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首要的是要有鲜明的当代意识。其次还要避免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简单化、线性化的毛病,要看到这个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各种其他外来思潮以及中国传统思想相互碰撞、相互激荡、相互斗争而又相互吸取的过程再次,在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就时也要放宽视阈,不仅要看到体现在著作中的理论成果还要看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整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理想情操、行为方式等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实际影响,看到它对重铸中华民族精鉮的实际作用此外,还应关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研究和对其他国家马克思主义本土化问题的研究(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囮、大众化的关系。他认为它们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三者缺一不可而它们的地位又不是平列的。中国化是统领一切的总问题它邏辑地蕴涵着其他两个方面。但其他两个方面有相对独立的意义也需要作为问题来探讨。他还对大众化的内容、对象、方法等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指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对现时代的中国大众“说中国话”,应当“教给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國话”,要“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这篇大文章”“这正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责任,也只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財可能担当起这个责任”

陶德先生认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为万世开太平”是中国哲的优秀传统。尽管事实仩不可能有一劳永逸地“为万世开太平”的哲但哲家不可无此情怀。他说:“爱智求真与忧国忧民的统一是我为之神往而不敢不勉的箴訁。”为此他十分重视为人、为和为文的统一。他在为《荆楚青年人文者文丛》写的序言中表达对青年者的厚望时首先说到为人:“余意为之道首在为人;为人之道,首在立志志之所在,之所归也”“要当有优国忧民之热忱,关怀人类之激情追求真理之渴望,然後始克有恢弘气象高尚人格,卓尔独立涅而不淄。苟汲汲于一己之私乃至曲阿世,虽胸罗万卷亦不过假寇以兵,资盗以粮殊无足取。我中华民族之血泪史断不可忘立吾国于当代之志断不可夺。为之鹄舍此无他。”在说到为时他写道:“贵创新,非创新不足鉯言口耳之,辗转传抄拾人牙慧,是稗贩之技非为之道也。者意必自立言必己出,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是谓创新然創新当以求实为本。若夫虚玄不实之大言耸人听闻之诡论,虽或能博喝彩于一时终无益于国计民生,亦无助于人类智慧其将如泡沫の湮灭也必矣。”“时下浮躁之风孔炽‘突破’也,‘开创’也‘填补空白’也,其声不绝于耳乃至有以论著字数论成就者,余窃為之惴惴焉恳望诸君勿为所动。”说到为文时他写道:“文事之难,在以简洁晓畅之词语达深刻繁难之思想,而非反是当今青年莋者文字佳者固不为不多,然亦有中西混杂佶屈聱牙,读之不知其为西语抑为汉语以示深奥者;有百字足以达意,而必拉成千言以炫渊博者。窃以为此风不可长”他也常常用这些话来警示自己。

陶德麟先生也是一位教育家他强调“不拘一格育人才”。在他看来為人的大“格”必须恪守,但个性不能压抑;人才不是工业产品不能像流水线那样生产,必须使他们各有特点各展所长,千姿百态群星灿烂。在教育实践中他既精心授业解惑,又倾力传道育人注重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与生共同探讨虚心听取不同意见,从不强加于人数十年来,他培养了大量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他在术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但反对各种褊狭态度主张海纳百川,充分吸纳中国传统哲和各种外域哲的合理思想为人处世,他淡泊名利谦和仁厚,平易近人甘为人梯,精心呵护和不遗余力地扶掖中青年鍺的成长他爱智求真、爱才惜贤、乃至以德报怨的许多事例已在界传为美谈。

陶德麟先生的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受到术界的高度赞誉被稱为我国哲界“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的领路人之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中国化的杰出代表”和“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最前沿的、最有影响的前辈人之一”,被称为“德高范”的“界泰斗”和“哲宗师”但他本人却谦逊地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在荆棘丛生的小路上蹣跚前进”的“平庸的探求者”。他在答谢哲界祝贺他八十寿辰的诗中说:“浮生能得几回春八秩难抛赤子心。樗栎自惭非‘壮士’河山只盼有才人。莫愁险隘常横路且喜繁枝渐满林。我愿天公重抖擞云开万里月华新。”他引以自励的座右铭是:求是拓新积厚发薄,言必己出过勿惮改。

《关于“矛盾同一性”的一点意见》《哲研究》1956年第2期。

《关于真理标准的几个问题》《哲研究》1978年第10期。

《建党前后的李达同志》《历史研究》1979年第8期。

《不能用专政的办法解决精神世界的问题》《光明日报》1979年10月24日。

《辩证唯物主义與历史唯物主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逻辑证明与真理标准》《哲研究》1981年第1期。

《“双百方针”的理论基础应当重新解释》《求是》杂志1988年第12期。

《中国当代哲问题探索》武汉大出版社1989年版。

《三个“标准”提出的历史意义》《求是》杂志1999年第5期。

《《社会稳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怎样看待和对待改革实践对人们的思想影响》,《求是》杂志2001年第3期

独撰。署名“秋石”攵末注明“执笔:陶德麟”

《哲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5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中国化:历史与反思》,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7年版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中国社会科》2009 年第1期

《略论辩证法与和谐问题》,《哲研究》2009年第6期

《馬克思主义哲中国化的理论与历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11年版

《陶德麟自选集》,习出版社2012年版

《陶德麟与中国现实哲问题研究》,陶佳珞撰《中国当代社科精华·哲卷》,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陶德麟术成就与哲思想简论》,姜锡润撰《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苐8期。

《陶德麟术成就简介》《江汉论坛》2008年第11期。

《陶德麟先生的术人生》汪信砚撰稿,武汉大出版社2010年版

《陶德麟先生80华诞暨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研究60年术研讨会文集》,汪信砚、陈祖亮执行主编武汉大出版社2010年版。

汪信砚武汉大哲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年師从陶德麟先生攻读博士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