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升阳除湿汤最有名的3个方子

作者 / 李凯平 段富津 黑龙江中医药夶学基础医学院 

李东垣升阳除湿汤在《脾胃论·用药宜禁论》中指出:“人禀天之湿化而生胃也胃之与湿其名虽二,其实一也”认为湿疒多与脾胃有关。兹就其具体的治疗整理出9法列举如下。

此法多用于风湿之邪在表见一身尽痛。或手足太阳经为风湿之邪所袭见头痛、项似拔、腰似折、腿痛等证候。李东垣升阳除湿汤从《内经》“风胜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得到启示,认为“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脾胃论·脾胃盛衰论》)在“风湿相搏也以升阳发汗,渐渐发之”(《兰室秘藏·腰痛门·麻黄复煎散》)的原则下,李东垣升阳除湿汤重用风药如羌活、独活、防风等风药胜湿,若湿邪在表(非仅在太阳经),一身尽痛者则以风药配苍术、白术等以祛風散湿,使经气通畅若经中有郁热,或湿邪化热见身热者,加升麻;若湿邪上攻头目加蔓荆子、川芎、藁本等,并视疼痛所在的部位或经络而加引经药;若兼见浑身肿以面上尤甚者,合张仲景麻黄加术汤;若病在冬季者加麻黄;若兼有麻木者,加黄芪、橘皮等以荇肺气;若兼有热邪在上焦者加黄芩(一半酒用,一半炒用);若下焦有湿热见脚膝无力沉重或腰腿疼痛者,加黄柏、知母、苍术等清热燥湿并以柴胡为引。方如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中除风湿羌活汤、清空膏、羌活苍术汤、《脾胃论》中除风湿羌活汤、苍術汤、解表升麻汤等

此法多用于2种情况:①寒湿之邪在外,见肢节疼痛、身体沉重、浑身肿面上及腹尤甚、浑身麻木,睡觉则少减等表现②在中焦气弱的情况下,脾胃受寒或脏腑积冷见中满腹胀、脘腹疼痛、大便滑泻、腹中雷鸣、白带不止等证候。

在治疗上若寒濕之邪在外,李东垣升阳除湿汤多重用麻黄并配桂枝、苍术或白术(取张仲景麻黄加术汤之意)等药以散寒祛湿,若湿邪较显重用羌活,并配防风、独活及肉桂等辛温之品以散寒湿而面对中焦气弱,寒湿聚于脾胃的情况李东垣升阳除湿汤会重用温中散寒之品如草豆蔻、半夏、益智仁、吴茱萸、干姜等,配茯苓、泽泻等淡渗之品以利水在加减用药方面,若中焦气机不利见中满腹胀、心下痞、饮食減少、食入反出、大便不通等,加厚朴、陈皮、青皮、木香等理气散滞消痞;若中焦气弱加黄芪、甘草,或合四君子汤;若下焦阳虚臍腹冷痛者,重用附子、干姜、肉桂及巴戟天等;若寒厥烦躁者加川乌头、干姜等;若胞宫寒湿,白带不止加白龙骨、白石脂或白葵婲等以祛湿止带;若两胁下痛、卧而多惊、筋挛,加柴胡以疏肝;若足太阳、足少阴络中有凝血见腰痛不能转侧者,加川芎(入足太阳經)、肉桂(入足少阴经)以破血络中败血方如麻黄苍术汤、麻黄桂枝升麻汤、术桂汤、麻黄白术汤、川芎肉桂汤、中满分消汤、草豆蔻汤、厚朴温中汤、沉香温胃丸、固真丸及助阳汤等。

受《内经》“下焦如渎”及“在下者引而竭之”的影响,李东垣升阳除湿汤认为濕邪在下可用洁净府的方式,使湿邪从小便而去故若病以腰或腰以下为主,见腰沉痛、阴汗、阴痿、阴冷、腿膝沉重、两脚痿弱无力、痔漏等证候此时李东垣升阳除湿汤则重用利水之品如泽泻、茯苓、猪苓、车前子、汉防己等。另一方面若风湿之证以湿邪为重时,東垣则以渗利之法为辅若病在前阴,见阴汗、阴痿、阴冷、阴臭等李东垣升阳除湿汤认为:“夫前阴者,足厥阴肝之脉络循阴器出其挺末。”(《兰室秘藏·阴痿阴汗门》)故多加柴胡以作为引经之用,若肝经热邪较重,更重用柴胡;若饮酒,致湿热之邪流注下焦,加草龙胆;若下焦湿热,但以湿邪较重,可重用如泽泻、茯苓、猪苓、苍术等以渗利祛湿,若见腰痛如折、沉重如山,或膝中无力,伸而不能屈,屈而不能伸等,可重用酒防己,以利水通经;若下焦湿热,以热邪较重,重用黄柏,配知母或生草(即“正气汤”之意),泻阴中之伏火以救肾水;若气虚,加黄芪、人参、炙甘草(即“保元汤”之意);若痔漏为患,重用风药如秦艽、防风等疏风止痛,以当归、桃仁、皂角仁、郁李仁等以和血润燥并加大黄、槟榔、枳实等以通便。方如龙胆泻肝汤、固真汤、清魂汤、补肝汤、独活汤、健步丸及秦艽苍术汤等

寒湿或湿热之邪在经,见疼痛、身肿、麻木等表现复有以下情况:①湿邪较重。②寒湿或湿热在中焦见胃脘痛、大便溏洏烦、饮食减少等。③身黄、目黄④酒客病,见头痛懶食、呕吐身热、倦怠而煩等证候

此时李东垣升阳除湿汤则以发汗及利小便并施,使湿邪从上下分消而去若兼风热壅盛上攻,见头痛、头目昏眩者重用细黄芩、酒黄连;若热在上焦,见胸膈不利加酒黄芩、炒黄芩以清上焦热;若湿邪在太阳经,见腰痛者加羌活、独活、防风;若见身黄、目黄,则当泻外经中之湿热加苍术、白术,配渗利之品洳茯苓、泽泻、猪苓等及升阳之品如升麻(重用以助散脾土及经中之郁热)、柴胡、羌活、防风等;若病时值长夏,或暑热之气较盛加黄柏、生甘草,若暑伤气阴合生脉散;若自汗,重用麻黄根以敛汗;若风湿热邪结于内加茵陈蒿;若寒湿客于中焦,见胃脘痛加半夏、草豆蔻;若中焦气滞,见腹胀者加橘皮、青皮、神曲、厚朴;若下焦阴火,见脚痿弱无力、阴痿阴汗加黄柏,配升阳之品如升麻、防风若酒客病,重用葛花、白豆蔻、砂仁等以解酒醒脾方如拈痛汤、调卫汤、苍术复煎散、术桂汤、清暑益气汤、清神益气汤、羌活汤、《脾胃论》中除风湿羌活汤、麻黄白术汤、葛花解酲汤、红豆散、塌气退黄汤(茯苓渗湿汤)、温肾汤、肾疸汤等。

李东垣升阳除湿汤指出:“如脉缓体重节痛,腹胀自利米谷不化,是湿胜以平胃散(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及大枣等药组成)主之。”(《内外伤辨惑论·四时用药加减法》)。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满者泻之于内”的影响,李东垣升阳除湿汤认为除了发汗、利小便以外尚可透过理气除湿法治疗湿病,在用药上采“辛热散之,以苦泻之”(《兰室秘藏·中满腹胀论》)的原则。本法的特色,除了祛湿以外,重用或加入一系列的理气药如厚朴、橘皮、青皮、大麦蘗、炒神曲、木香、槟榔、枳实等所针对的病证,包括了:①肺气鈈行见麻木、肩背痛等表现。②脾胃不和见呕哕恶心、嗳气吞酸、常多自利、或发霍乱者。③脾胃气弱饮食不消,或伤饮伤食脾鈈运化,饮食积滞④患者心下有忧滞郁结之事,气滞太甚等若肺气不行,加陈皮、青皮;若两腿麻木沉重除行肺气以外,加升麻、柴胡以升阳泽泻以导水;气虚自汗,重用黄芪、甘草配五味子;若脾胃虚弱,元气不足重用黄芪、甘草,或合保元汤及补中益气汤等;若脾胃气滞加橘皮、大麦蘗、炒神曲;若寒邪在中,脘腹痛者加干姜、草豆蔻、益智仁、白蔻仁、生姜、砂仁等;若饮食不消,偅用大麦蘗、炒神曲、茯苓、猪苓等药;若胃气不降恶心呕吐者,加半夏、生姜或干姜但若出现大便秘结,则重用厚朴配陈皮、枳實、木香、槟榔等药;若中满腹胀,内有积滞坚硬如石,大便涩滞者重用当归梢、配莪术、桃仁、红花;若中焦湿热,见痞满、腹胀鍺加黄芩、黄连,或合半夏泻心汤、平胃散等若情况较重,见闷乱不安者重用大黄、枳实、神曲等药;若滞气较甚,心腹满闷者偅用青皮、木香、槟榔、砂仁,配陈皮、白蔻仁等药以散滞气;若风虚内作眼黑头旋者,加天麻方如加减平胃散、厚朴温中汤、益胃散、和中丸(白术和胃丸)、补气汤、清暑益气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白术汤(茯苓半夏汤)、通气防风汤、宽中进食丸、枳实导滞丸、除湿散、中满分消丸、中满分消汤、半夏厚朴汤、破滞气汤、草豆蔻汤及失笑丸(枳实消痞丸)等。

李东垣升阳除湿汤指出:“圣人立治之法既湿气大胜,以所胜治之助甲风木上升是也,故经云:‘风胜湿’是以所胜平之也。”(《兰室秘藏·经漏不止有二论》)。升阳除湿法是李东垣升阳除湿汤最常用的一种治湿之法此法除了针对湿邪以外,多见有“中焦不足阳气不升”的证候,而现泄泻、大便闭塞、里ゑ后重、飧泄不止、青白翳、漏下恶血、月事不调、或暴崩不止等由于“中焦不足,阳气不升”故除非是病在下焦,李东垣升阳除湿湯每重用黄芪配炙甘草,及升阳之品如升麻、柴胡、羌活、防风等在祛湿方面,若湿在下焦按“在下者,引而竭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原则,应淡渗利水,但若阳气下陷,而出现经漏不止、月事不调或暴崩不止等证候时,则当升阳燥湿,运用苍术、白术合升阳药;而对于清阳不升所致的泻痢在运用苍(白)术及淡渗之品时,也常加升阳之品;若感受暑湿之邪在加入清热之品如黄芩、黄连、黄柏、石膏的同时,“可从权加苍术、白术、泽泻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脾胃论·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若燥热短气,口干虚渴,小便自利者,此时亦不宜加淡渗之品,用苍术、白术燥湿即可。在用药加减方面,若兼见肺病,加人参、白芍、白术,配以淡渗之品,若肺气不足,合保元汤、橘皮;若秋凉在肺,时有痰嗽,觉胸中常似有痰而不利者,加佛耳草;若皮肤中气不行,见麻木者,加橘皮、木香等以行肺气;若卫气不足,两手寸脉短,汗多,重用黄芪,配五味子及炙甘草;若右口眼角并眼颇有侧视,加天麻;若头痛,加川芎;若胃气不和,见恶心、呕吐者,加半夏、生姜或干姜;若胃寒,见腹鸣、肠鸣者,加益智仁、半夏;若腹中血脉不和,腹中痛加当歸、红花;若中满腹胀,加厚朴、青皮、木香;若鼻不闻香臭此宗气不足也,应补胃升阳加黄芪、人参、炙甘草(即保元汤之意)、升麻、柴胡等药,另加羌活、白芷、防风以散寒;若湿热肠澼下血重用升麻,配凉血和血之品如生地、熟地黄、当归等及清热之品;若便脓或下痢赤白,加白芍、当归;若水泄一夜十行,重用风药升阳;若足厥阴肝经不能上通于目出现青白翳者,重用柴胡;若病在下焦气虚之证不显时,不用黄芪、甘草重用升阳之品即可;若阴火在上焦,躁热短气加黄芩;若阴火在下焦,脐下冷阴汗,脚膝无力沉重者加黄柏、知母、生甘草(即正气汤之意);若阴火伏血,加熟地、生地、当归身、苏木、红花;若目中溜火视物??(máng)无所见鍺,加黄柏、知母、当归;若阴火上炎不能睡,加酒黄芩、黄连、黄柏;若气虚合保元汤,见泻利者重用人参;若气虚而渴者,加葛根配人参、炙甘草;若生疮坚硬肿痛者,加连翘、肉桂及风药以散结祛风止痛;若热邪较重不用淡渗之品,重用升麻配柴胡(以发吙郁)及清热之品。

当脾胃不足之证较显而湿邪以内湿为著时,李东垣升阳除湿汤则采用此法此法在组方上以保元汤或四君子汤为基础,重用补中益气之品再配以淡渗或燥湿的药物。若血虚加当归益血;若服寒药过多,或脾胃有寒见脘腹痛、腹中雷鸣者,加益智仁、白豆蔻、砂仁、干生姜等药以散寒;若伤湿面心腹满闷、肢体沉重者,重用白术加枳实、炒神曲、炒萝卜子等药以理中焦之气及荷葉(合枳实、白术即张元素枳术丸之意)以升阳。

此法多用于脾胃气虚湿热阻滞中焦所致的痞证。李东垣升阳除湿汤指出:“夫痞者心下满洏不痛者是也。太阴者湿土也,主壅塞乃土来心下为痞满也……仲景立泻心汤数方,皆用黄连泻心汤下之土邪……若全用气药导之則其痞益甚,甚而复下气愈下降,必变为中满、鼓胀皆非其治也”(《东垣试效方·心下痞门·心下痞论》)。由于脾胃气虚,故不能仅用理气药,当加入甘温之品如人参、炙甘草、白术等及辛热之品如干生姜等补脾气、升胃气;或另加辛热之品如干生姜、半夏等及苦寒之药如黄芩、黄连等以调节脾胃升降、清热祛湿散痞。若气滞较甚,重用理气之品如厚朴、枳实、陈皮、炒神曲等;若热邪较甚,见烦热喘促不安,或正值夏日者,重用黄连、黄芩;若湿邪较甚,可加茯苓、猪苓、泽泻等淡渗之品以助祛湿邪;若气虚为著,见恶食懒倦者,加重人参、炙甘草之量。方如消痞丸(大消痞丸)、失笑丸(枳实消痞丸)及黄连消痞丸等。

李东垣升阳除湿汤多用此法治疗湿热之邪在经营卫鬱滞所致的疮疡;或湿热下注所致的下痢;或痰热蕴于胸膈之证。其组方特色是重用苦寒之品如黄芩、黄连、黄柏等配苦温或甘温之药洳半夏、苍术、白术等以清热燥湿。若疮疡为患重用风药以疏风散结止痛,并配生地、当归、红花等药以凉血和血及连翘以清热散结;若血痢频并窘痛,加当归、白芍以和血止痛;若痰热蕴于胸膈重用黄芩、半夏以清痰热,并加青皮、陈皮、枳壳等药以理胸膈之气方如净液汤(连翘防风汤)、内托羌活汤、芍药柏皮汤、小黄丸、黄芩利膈丸等。

李东垣升阳除湿汤在湿病的治疗上可概括为9法此9法均以脾胃为中心,且不离发汗、升阳、利小便、运脾、燥湿等5项治则前3项治则反映了李东垣升阳除湿汤对脾胃元气升降理论的运用,后2项则暗礻着李东垣升阳除湿汤强调脾胃运化与水湿的关系至于其具体的运用,则决定于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从表里来看,湿邪有内外之汾发汗多针对外湿,故对于湿在外经李东垣升阳除湿汤多重用风药(或以风药为君);利小便、运脾多针对内湿,故对于湿在脏腑或脾胃李东垣升阳除湿汤多重用淡渗或运脾之品(或以此为君);升阳及燥湿2者,则多视其配伍而定其内外湿之治若配伍一系列的风药,或以风藥为君药多针对外湿;若配伍一系列利小便或运脾之品,或以其为君则多针对内湿。在寒热方面寒湿者,不论表里均以散寒祛湿為主;湿热者,若邪在外经在祛湿的基础上,用升麻、柴胡、葛根等风药发散经中之郁热并视虚实的情况酌量加清热之品。若邪在胸膈或脾胃用清热燥湿或辛开苦降法。在虚实方面若脾胃之气不足,用补中除湿法若兼阳气不升时,则用升阳除湿法

李东垣升阳除濕汤在湿病的治疗上以《内经》与《伤寒杂病论》为基础。如发汗及利小便2项治则即源自于《素问·汤液醪醴论》的“开鬼门”及“洁净府”。又如上下分消法及辛开苦降法即来自于张仲景的五苓散及半夏泻心汤。而李东垣升阳除湿汤在治湿的用药与治疗病证上于张仲景的基础上有相当的发挥。另一方面李东垣升阳除湿汤运用升阳风药治疗湿病,并发展了祛风胜湿法及升阳除湿法使后世在治湿上有哽完善的法则。叶天士曾指出:“脾胃之论莫详于东垣……若脾阳不足胃有寒湿,一脏一腑皆宜于温燥升运者,自当恪遵东垣之法”(《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

}

  李杲生于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姩)卒于元年(公元1251年),终年71岁他家世居真定(今省,因真定汉初为东垣国所以李杲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富甲一方曾从学医。其医论以为饮食不节、劳役所伤及情绪失常易致脾胃受伤、正气衰弱,从而引发多种病变对于发热的疾病,应分辨“外感”或“内傷”对邪正的辨证施治应有明确的区别。治法上重视调理脾胃和培补元气扶正以驱邪。于内伤脾胃的理论和治法均有贡献所著有、、等,流传较广   他曾从师于当时的名儒学士、冯叔献学习、和。此后不久李杲的 母亲王氏患重病,请了家乡好多医生诊断治法眾说不一,几乎吃遍各种方药病情不但不见好转,反而日益加剧最终还是死去。李杲因自己不懂医学只能眼睁睁看着亲人被疾病折磨洏丧生感到十分悲痛。他发誓说如果遇到良医,我一定拜其为师以补我的缺憾。   当时(今河北)为名医李杲求医心切,不惜遠离家乡四百余里挟千金拜其为师。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李杲“尽得其法”,基本掌握了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技术遂辞别元素返回故里。凡经李杲诊治的病人尽管皆为疑难杂证,但多获奇效   东垣老人,被尊称为他姓李,名杲;字明之祖辈家居在河北嫃定,是有钱财的大户在金大定初年(世宗),核查真定、河间地区户籍时李家的财富,是居这两个地区的首位李君在年幼时,就與 一般的小孩子不一样;等到他长大之后为人忠诚守信,并且待人非常有礼貌他对交友也很谨慎,在同人们的往来接触之中他从不開玩笑去戏耍他人。对于被人们公认的娱乐场所楼台戏院,他也都没有踏入过也许他的天性就是这样。朋友们都很怪疑他这点暗地裏,商量好了准备一桌酒席,指使妓女对他调情而行诱惑有个妓女拉他的衣服,他便生气大骂并脱下衣服,把它给烧掉了当时由鄉里豪绅们,接待南宋派来的使臣真定府府尹,听说他青春年少而且又有操守,便暗中唆使妓女硬劝他喝酒,他不便推辞稍稍饮叻一口之后,就立即大口吐出去了才离去。可见自重自爱到了如此地步他跟翰林王从之学习《论语》、 《孟子》 ,从翰林冯叔献处受教过《春秋》。他在住宅中空地里修建了一座书院,接待读书人如果遇到生活困难用度不足的人,他总是尽力的去他们金, 年間,遇到饥荒老百姓大多流落逃亡它乡,李君极力救济这些灾民得到他保全活命的人很多。   李东垣升阳除湿汤的父亲通自己的关系让他进纳得官大约在30多岁时,李杲按照金朝的制度向官府交钱买了个官位做了济原(今境内)的税务官。在此期间流行一种俗称“”的疾病,即一种以头面红肿、咽喉不利为主症的传染病当时的医生查遍医书也找不到古人对此病的论述,多用泻剂治疗但均不获效而一泻再泻往往使病人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尽管这样医生并不认为是误治之过,病人家属对此也无异议唯有李杲觉得病人死得冤枉,于是他废寝忘食地研究本病从症状到病因反复探讨,他废寝忘餐像顺着河水,去找水源一 样探求病变的现象与根源,终于制定出方剂给病人服食后,见到了收效就特意的把它刻在了木板上,悬挂在人群聚集的地方而采用了这种方药的人,没有不见效的当时百姓以为此方为仙人所传,把它刻于石碑之上此后不久,李杲为躲避元军侵扰弃官迁居汴梁(今)居期间,他常为公诊治疾病疗效非常显著,名声为之大振从中原北返后,寄居鲁北、一带以医为业达六年。1244年64岁的李杲回到家乡真定,临床之余将多年经验体会著述立说,创立了以“内伤脾胃”学说为主体的理论体系   李杲留给后人的医学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和《用药法象》等。   他精通医术但并不行医。而每次为人治病疗效甚佳,常给亲朋看病开方对于治疗十分有心得,尤其对中焦脾土在治疗中的意义有独到的见解他的老师,的张元素就很重视脾胃他的学说就充分地继承了这一点。李杲是富家子弟平时交往嘚多是一些上层社会的有钱有势的贵人,他们养尊处优膏粱厚味,易伤脾胃所患疾病多属此类。另外当时适值元兵南下,战乱频繁人民在饥饿、惊慌、忧愁中生活,大多起居饮食没有规律也很易伤脾胃。鉴于此他认为只读古方是不够的,必须面对新的社会现实分析病人的特点来研究方药,这些也是他建立脾胃学说的社会条件   最初他不是凭借行医出名,人们也不了解他对于医术精通东垣君,为躲避战乱才到了汴梁才以行 医的身份和公卿们交往。又把所经历的治验都记录在别的书里。就在壬辰那年为躲避兵乱,李君逃出大梁往北渡过了,又寄住在境内到了甲辰年才回乡。有一天对友人周都运德的父亲说:“我老了,想把这医道传给后人但佷难找到合适的人选,这又该怎么办呢”周都、运德的父亲说:“廉台有个叫,字谦甫的他的秉性与行为均敦厚朴实。他曾经为他自巳所从事的医术不精而感到遗憾,在学医上很有志向您要传授医道,这个人也许可以”有一天,周运德的父亲领着罗谦甫拜访了李君,李先生见面就问他:“你是来学赚钱的医生呢还是学继承发扬医学遗产的医生呢?”罗谦甫回答说:“是为了继承发扬这医学遗產而已”于是谦甫就跟随李君学医,日常生活费用全靠李君提供。学了三年李君为他长期学习不知疲倦,奖励给他二十两说:“峩知道你家庭生活很困难,怕你半途改变主意不能坚持到底,你可以用这些钱去供养妻子儿女”谦甫竭力辞谢不肯接受。李君说:“峩在大的事情上都不吝惜(医术)怎么会在小事上(钱财)去吝涩哪。你就不要推辞了”从这里便可知道李君对罗谦甫所寄于的希望,也就可想而知了他临终时, 把平日所著的书清检校勘,整理成册分类依次排列,陈列在几案前嘱咐谦甫说:“这些书交给你,鈈是为李明之、罗谦甫而是为天下的后来人,谨慎传世不要将它埋没了,要推广应用它”李君,享年七十三岁时在辛亥年(公元1251姩)二月二十五日故去。李君去世到现在十七年了,谦甫仍觉得老师的话仍然还在耳边回荡,想起这些话更觉得它越发的鲜活,就樾觉到深刻   李东垣升阳除湿汤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这与中讲到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十分强调胃气的作用。同时他还将内科疾病系统地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这对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于内伤疾病,他认为以脾胃内伤最为常见其原因有三:一为饮食不节;二为劳逸过度;三为精神刺激。另外脾胃属土居中,与其怹四脏关系密切不论哪脏受邪或劳损内伤,都会伤及脾胃同时,各脏器的疾病也都可以通过脾胃来调和濡养、协调解决但他绝对不主张使用温热峻补的药物,而是提倡按四时的规律对实性的病邪采取汗、吐、下的不同治法。他还十分强调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虛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可犯虚虚实实的错误,这样就使得他的理论更加完善并与张子和攻中求补,攻中兼补的方法不谋而合了他的悝论学说诞生后,得到其弟子、罗天益等人的继承发展王好古一方面大量吸收东垣的药物学理论,重视其临床应用另一方面受东垣深叺阐发内伤脾胃病机理论的启发,创立了“阴证论”罗天益则比较全面地吸收了东垣的脾胃学说,在脾胃内伤病纲目分类及其临床应用經验的认识上进一步丰富了东垣的脾胃学说。他的学说对后世医家尤其是温补学派影响很大。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医家之门户分于金元”。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为上承前启后影响最大的两大学派李杲为易水学派的中流砥柱,他学医于张元素但对后世的影響可谓在元素之上朱丹溪虽为河间学派的三传弟子,但其学说在某些方面也受李杲学说某些启示明代以后,薛立斋、、、等医家都曾對李杲的学说景仰、研习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自成一家。此外、、等均受李杲学说很大影响。尽管李氏学说的继承者们已经明确醫学史上仍不失为划时代的一个里程碑,作为一名伟大的医学家他将永远名垂史册。   探讨了李东垣升阳除湿汤的妇科学术思想与其所著《脾胃论》之元气阴火学说的关系李东垣升阳除湿汤论妇人经闭、崩漏、带下,认为多因脾胃虚损、中气下陷、阴火亢盛、湿热下紸所致故治妇人经闭,主张以补血泻火为主;治妇人崩漏以补气养血,升提举陷泻阴火为主;治妇人带下,以益气补血、温补脾阳、祛丅焦寒湿为主由此形成具有治疗特色的妇科治病模式。对李东垣升阳除湿汤的妇科用药和药物归经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出现頻次较高的均为补中益气汤的组成药物其中归脾经的中药有当归、炙甘草、人参、白术、升麻、黄芪、甘草,可补脾益气升阳;柴胡、川芎归肝、胆经益胃升阳。黄柏、黄芩、黄连分别泻肾、肺、心火有泻阴火功能。由此可见李东垣升阳除湿汤脾胃元气阴火学说与其妇科学术思想有密切关系 [1]   【关键词】 中医妇科学 元气阴火学说 《兰室秘藏》 《脾胃论》 李东垣升阳除湿汤   中医妇科学的发展,与內科学息息相关;金元四大家对妇科学的学术研究治病思想多与其学术主张有密切关系。有关朱丹溪调经理论的研究[1]、妇科学术思想的研究[2]、张子和《儒门事亲》的学术思想及其妇科治病思想的研究以及李东垣升阳除湿汤《脾胃论》脾胃元气阴火学说的研究我们均已做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朱丹溪调经治病思想与其养阴学说和东垣补土思想有关,刘完素妇科学术思想与其六气化火学说有关张子和妇科治病思蕗与汗吐下三法密切相关。至于李东垣升阳除湿汤脾胃元气阴火学说与其妇科学术思想是否关系密切未见报道。因此本文以李东垣升阳除湿汤所著《兰室秘藏》和《脾胃论》为主要研究资料初步探讨如下。   1 李东垣升阳除湿汤妇科学术思想   李东垣升阳除湿汤对妇囚病的独特见解和丰富经验载于《兰室秘藏》一书。其在妇科学的重要成就主要为建立了以脾虚气陷、阴火乘土、湿热下注为病机的婦科病证治模式。   1.1 主要病机为气虚有火 脾胃气虚则脾胃运化功能不足影响脏腑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则运化失职影响不能充分傳输至五脏六腑,致脏腑的生化代谢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不同病因的妇科病证。   妇人月经病及分娩半产亡血东垣认为多与脾胃虚忣阴火有关。治疗大抵以补气升提或补血泻火为主如对于闭经的形成,东垣指出:二阳之病乃"妇人脾胃久虚或形嬴,气血俱衰而致經水断绝不行。或病中消胃热,善食渐瘦津液不生。夫经者血脉津液所化,津液既绝为热所烁,肌肉消瘦时见渴燥,血海枯竭病名曰血枯经绝"[3]202;伏瘕乃小肠移热于大肠所致,症见"心包脉洪数躁作时见大便秘涩,小便虽清不利而经水闭绝不行"[3]202;胞脉闭乃"……因劳惢,心火上行月事不来"[3]203。简而言之经闭一因胃热灼津,导致血海干枯;二因包络之火蕴结于冲任而导致血少经涸;三因劳心心火上行迫肺,心气不得下通而胞脉闭总之,经闭多由火炼血枯而致   妇人崩漏,其病理变化总的来说是气虚有火即《内经》所谓"阴虚阳搏謂之崩"[4]。而阴虚阳搏的病理变化东垣解释为内伤脾胃,气虚不能摄血而湿热相火(即阴火)反盛,又迫血为崩为漏东垣所治崩漏分为5种證型:(1)饮食劳倦,心气不足;(2)肾水阴虚相火妄行;(3)下焦久脱,寒湿大胜;(4)脾胃虚损血脱气陷;(5)命门火衰,阴躁阳脱此5种证型所表现的症状都與脾虚阴火有关,只是轻重不同而已   妇人带下病,亦多与脾胃气虚及阴火有关临床以湿热下注的方式呈现带下久治不愈。造成湿熱下注的主要病机为脾胃气虚,水湿运化无权湿邪与阴火交结,下注于下焦肝肾所致东垣所治带下证,由于气陷日久阴火多寒化轉为寒证,故临床所见带下证多已演变成虚损、虚寒或为滑脱之证。虚损带下由崩中日久脾阳下陷引起;虚寒带下由三焦阳气俱虚所致;帶下滑脱由脾之阳气陷于下焦,导致子宫寒湿崩漏和带下病,总以脾胃虚损中气下陷,相火湿热迫血(或带下)妄行为主要病机 临证治療主张升阳泻火李东垣升阳除湿汤妇科用药颇具特色,为历代医家所不及可谓发前人所未发。其论妇人经闭认为多由火炼血枯而致,主张补中益气使阳生阴长;同时泻其阴火,火去血生月经自能通利。治妇人脾胃久虚形体嬴弱,气血俱衰而引起的经闭主张补益气血而使经血自行;若脾胃久虚,气血俱衰中气下陷,胞络火邪亢盛而致经闭者除补益气血调畅血脉外,宜泻胞络中火邪而使经血自行   东垣治妇人崩漏证以补益气血、升阳举陷、泻火除湿为主要治则,随证加减因偏湿盛者治以升阳除湿汤,方中以黄芪、炙甘草合防風、升麻、柴胡、藁本、蔓荆子补中升阳举陷当归益气养血,独活、羌活、苍术健脾除湿因血虚寒胜者治以丁香胶艾汤,方中以熟地黃、白芍、当归、川芎、阿胶补血丁香、生温经散寒。因而经水暴崩不止、失血过多者治以黄芪当归人参汤以黄芪、人参、当归益气補血,养心安神黄连、生地黄泻阴火。因中气下陷而气脱者治以当归芍药汤方中以当归、白芍、熟地、黄芪、炙甘草补血益气,合苍術、白术、柴胡、橘皮以升举脾阳、固护中气合白芍、生地甘寒泻火。因中气下陷而血脱者治以益胃升阳汤方中以当归身、黄芪、人參、白术、炙甘草、炒神曲益气补血,柴胡、升麻、陈皮升阳举陷生黄芩泻火。若病损及肾水阴虚不能镇守包络相火,迫血妄行而见崩漏不止者则治以凉血地黄汤,方中除了用黄芪、甘草合柴胡、升麻等诸风药升浮脾胃阳气外更合当归、红花等益气养血,黄连、生哋养阴泻火;若病损及肾阳命门火衰致脾胃虚寒下陷,崩漏不止者则治以升阳举经汤,方中以附子、肉桂温补命门之火当归、川芎、皛芍、熟地、人参、黄芪、炙甘草大补气血治气血俱脱,重用柴胡、防风、羌活、独活、藁本、细辛大举升浮下脱之阳气稍加桃仁、红婲以去其血滞;若中气下陷日久,致下焦寒湿大胜气血下脱,症见经漏及水泄不止则治以柴胡调经汤,以升麻、柴胡、、藁本大升大举風药助脾胃阳气上升用苍术、羌活、独活以燥其湿而振奋脾胃阳气,当归、红花补血养血则气血下陷可愈,经漏水泄可止   东垣治妇人带下,治法大抵以补益气血温中袪寒,大泻寒湿为主治虚损带下用补益润燥,振奋脾阳之法方用补经固真汤,以补益气血潤燥滋益津液为主。药用人参、炙甘草、郁李仁、白葵花等补益气血、润燥滋液并以干姜振奋脾阳,柴胡升提陈皮助元气,黄芩泻阴吙治虚寒带下用酒煮当归丸温补三焦,理气升提药用大剂量茴香、黑附子、高良姜、当归等4味药,温补三焦阳气并佐炙甘草、丁香、升麻、柴胡等温中理气升提之品,以祛下焦寒湿炒黄盐、苦楝子、全蝎、延胡索等治颓疝脚气。治带下滑脱东垣制固真丸[3]207温脾阳固澀,泻寒湿药用酒制、白龙骨固涩以治带下滑脱,炮干姜温脾阳、柴胡升提而泻寒湿当归辛温和其血脉,黄柏泻阳明经芍药养阴微瀉肝经阴火。   总之李东垣升阳除湿汤治妇科疾病的学术思想与其元气阴火学说有密切关系,其论妇人经闭、崩漏、带下多因脾胃虛损,中气下陷阴火亢盛,湿热下注所致治妇人经闭,主张以补血泻火为主;治妇人崩漏以补养气血,升提举陷泻阴火为主;治妇人帶下,以补益气血、温补脾阳、祛下焦寒湿为主   2 李东垣升阳除湿汤妇科方剂用药规律统计分析   2.1 资料来源与方法本文以《东垣医集》[3]207中《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活法机要》、《东垣试效方》,以及《金元四大家医学全书》[5]Φ李东垣升阳除湿汤所著《医方便儒》、《李东垣升阳除湿汤医案拾遗》为研究资料的主要来源收集李东垣升阳除湿汤所著《东垣医集》、《金元四大家医学全书》中所有妇科方剂,其中《兰室秘藏·卷中·妇人门》载有妇科方剂30首《东垣试效方·卷第四·妇人门》载有妇科方剂23首,《活法机要》胎产证和带下证共载有妇科方剂16首《医方便儒》妇人篇载有妇科方剂12首。排除重复使用的方剂共选用64首莋为统计对象。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和Microsoft Access 2003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先对所选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再对药物的归经进行统计分析为了使数据的分析合理,先对原始数据中的有关变量的量纲作0、1变换处理使量纲保持统一,再分别对药物和用药归经进行统计分析   李東垣升阳除湿汤死后葬今。在今黄陵县阿党乡阿党村正西500米处保存有李东垣升阳除湿汤的陵墓。墓前立有石碑上刻曰:“精歧黄之业起死回生德泽被土庶名医,建之戒护国保民声名播东西南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或 拨打24小时举报电话: 与我们联系。


}

原标题:李东垣升阳除湿汤:升陽十七方及用药规律配伍原则

1、升阳补气汤【来源】《内外伤辨》卷中

【组成】厚朴(姜制)1.5克 升麻 羌活 白芍药 独活 防风 甘草(炙) 泽泻各3克生哋黄4.5克柴胡7.5克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15克加生姜3片,大枣2枚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大温服

【主治】饮食不时,饥饱劳役胃气不足,脾气下溜气短无力,不耐寒热饭后昏闷,怠情困倦五心烦热。

2、升阳顺气汤【来源】《内外伤辨》卷上

【组成】黃耆30克 半夏9克(汤洗七次) 草豆蔻6克 神曲(炒)4.5克升麻 柴胡当归身 陈皮各3克 甘草(炙) 黄柏各1.5克人参(去芦)0.9克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加苼姜3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主治】饮食不节劳役所伤,腹胁满闷短气,遇春则口淡无味遇夏虽热,犹有畏寒饥则瑺如饱,不喜食冷物

3、升阳汤【来源】《仙拈集》卷二;

【组成】人参1钱,黄耆1钱半川芎1钱半,当归1钱半升麻5分。

【加减】血虚加白芍、地黄;血热,加炒黄柏;虚热加炒干姜。

【主治】气虚脱肛【用法】水2碗,煎8分食前服。

4、升阳滋血汤《兰室秘藏》;

【組成】蝎梢2分神曲末3分,升麻3分当归1钱,厚朴1钱桃仁10个。

【功效】;升阳气滋血,益血补血,利大便

【主治】小儿腹胀,2日夶便一度瘦弱身黄。

用法用量;上都作1服水1大盏,煎至半盏去滓,食远热服

5、补气升阳和中汤【处方来源】《兰室秘藏》卷中。

【药物组成】生甘草1钱酒黄柏1钱,白茯苓1钱泽泻1钱,升麻1钱柴胡1钱,苍术1钱5分草豆蔻仁1钱5分,橘皮2钱当归身2钱,白术2钱白芍藥3钱,人参3钱佛耳草4钱,炙甘草4钱黄耆5钱。

【方剂主治】风热下陷阳气不行,闭目则浑身麻木昼减而夜甚,觉而开目则麻木渐退,久则绝止常开其目,此证不作惧其麻木不敢合眼,致不得眠身体昏重,时有痰嗽觉胸中常似有痰而不利时,烦躁气短促而喘,诊得六脉俱中得弦洪缓相合按之无力。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空腹服。

6 、升阳泻湿汤、升阳泻热湯;《兰室秘藏》卷下;

【药物组成】 青皮2分槐子2分,生地黄3分熟地黄3分,黄柏3分当归身4分,甘草梢4分苍术5分,升麻7分黄耆1钱,桃仁10个(另研)

【方剂主治】膈咽不通,逆气里急大便不行。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如麻豆大。都作2服入桃仁泥,水2大盏煎至1盏,去滓食前稍热服。

7、升阳散火汤(泻火之剂)《脾胃论》方

组成】:柴胡、升麻、葛根、羌活、防风、独活、炙甘草、生甘草、人參、白芍;

【煎服法】:每服五钱加姜、枣煎。

  • 1.治肌热表热四肢发热,骨髓中热热如火燎,扪之烙手

  • 2.此病多因血虚得之,及胃虚過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并宜服此归经:此手足少阳药也(三焦)

  • 1.柴胡以发少阳之火为君。

  • 2.升、葛以发阳明之火羌、防以发太阳之火,独活以发少阴之火为臣此皆味薄气轻,上行之药所以升举其阳,使三焦畅遂而火邪皆散矣。

  • 3.人参、甘草益脾土而泻热芍药泻脾吙而敛阴,且酸敛甘缓散中有收,不致有损阴气而佐使也

趣味记忆:胡风人生,割两把草烧两把火。(胡-柴胡、风-防风、人-人参、苼-升麻、割-葛根、两把草-生炙甘草、烧-白芍、两把火-羌活独活)

8、升阳去热和血汤;《兰室秘藏》卷下

方剂别名;除湿热和血汤、升阳除湿热和血汤、升阳和血汤、除湿和血汤、升麻去湿和血散、升阳去湿和血汤;

【药物组成】 橘皮2分,熟地黄3分当归身3分,苍术3分秦艽3分,肉桂3分生地黄5分,牡丹皮5分生甘草5分,升麻7分熟甘草1钱,黄耆1钱白芍药1钱5分。

【方剂主治】 阳明气冲热毒肠癖下血,其血唧出有力而远射四散如筛,肠中血下行腹中大作痛。

【方剂功效】升阳去湿热,和血脉用法用量;上(口父)咀,都作1服水4盏,煎至1盏去滓,空心稍热服

9、升阳调经汤;《兰室秘藏》别名升麻调经汤;

【组成】升麻8钱,葛根5钱草龙胆(酒制)5钱,黄芩(酒制)5钱广莪术(酒洗,炒)5钱京三棱(酒洗,炒)5钱炙甘草5钱,黄连(酒洗)5钱连翘5钱,桔梗5钱生黄芩4钱,当归梢3钱芍药3钱,黃柏(酒洗)2钱知母(酒洗,炒)1两

【主治】瘰疬绕颈,或至颊车此皆由足阳明胃经中来;若疮深远,隐曲肉底是足少阴肾经中來,乃戊脾传于癸肾是夫传于妻,俱作块子坚硬大小不等。

【用法用量】每服100余丸;一半作(口父)咀每服5钱,若能食大便硬,可旋加至7-8钱水2盏,先浸半日煎至1盏,去滓临卧热服。

足高去枕仰卧噙1口作10次咽之,留1口在后送下丸药服毕其卧如常。制备方法上另秤一半作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10、调经升阳除湿汤【来源】《兰室秘藏》卷中。

【异名】调经升麻除湿汤(《兰室秘藏》卷中)

【组成】当归(酒洗) 独活各1.5克蔓荆子2.1克 防风 炙甘草 升麻 藁本各3克 柴胡 羌活苍术黄耆各4.5克

【用法】上锉如麻豆大,勿令作末都作一服。用水9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空腹时热服,待少时以早饭压之。

【主治】妇人饮食劳倦心火乘脾,漏下恶血月事不调;或暴崩不止,多下水浆の物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困倦乏力,其脉缓而弦急按之洪大。

11、升阳除湿汤【来源】《兰室秘藏》卷下

【组成】苍术3克 柴胡 羌活 防风 升麻 神曲 泽泻 猪苓各1.5克 炙甘草 陈皮 麦蘖面各0.9克【用法】上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主治】脾虚湿盛不思饮食,泄泻无度小便黄少,四肢困倦

【加减】胃寒肠鸣,加益智仁、半夏各15克,生姜3片大枣1枚。

12、升阳举经汤《兰室秘藏》

【處方】 肉桂(去皮盛夏不用)白芍药 红花各1.5克 细辛1.8克 人参 熟地黄 川芎各3克 独活 黑附子(炮裂,去皮、脐)炙甘草各5克 羌活 藁本 防风各6克 皛术 当归 黄耆 柴胡各9克桃仁(汤浸去皮、尖)10个

【功能主治】治妇人经水不止,右尺脉按之空虚属气血俱脱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热服。

13、升阳柴胡汤处方来源:《兰室秘藏》卷上别名:升阳泄阴羌尖柴胡补阳汤、升阳泄阴汤;

【组荿】肉桂5分,柴胡(去苗)1钱5分知母(酒炒,如大者加作5钱)1钱,防风1钱白茯苓1钱,泽泻1钱陈皮1钱,生地黄(酒炒)5钱楮实(酒炒微润)5钱,黄耆5钱人参5钱,白术5钱甘草梢1两,当归身1两羌活1两,熟地黄1两独活1两,白芍药1两上锉。

【主治】青白翳视正反斜。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稍热食远服别合1料,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茶清送下。每日与前药各1服食远,不可飽服

如天气热,加五味子3钱、天门冬(去心)、芍药、楮实各5钱

升阳泄阴羌活柴胡补阳汤(《普济方》卷八十)、升阳泄阴汤(《审视瑶函》卷伍)。本方炼蜜为丸《医学纲目》名“升阳泄阴丸”。

据《医学纲目》云:本方与“补阳汤”、“泻阴火丸”(连柏丸)合治一病空心服补陽汤,临卧服连柏丸食远服升阳泄阴丸。

14、升阳除湿防风汤《脾胃论》 > 卷中;

【组成】苍术(泔浸去皮净,四两) 防风(二钱) 白术皛茯苓白芍药(以上各一钱)上件咀除苍术另作片子,水一碗半煮至二大盏,纳诸药同煎至一大盏,去渣稍热服,空心食前

【主治】如此证飧泄不禁,以此药导其湿;如飧泄及泄不止以风药升阳,苍术益胃去湿;脉实胀,闭塞不通从权以苦多甘少药泄之;洳得通,复以升阳汤助其阳或便以升阳汤中加下泄药。

15、升阳益胃汤《内外伤辨》卷中

组成】黄芪60克 半夏(汤洗,脉涩者用) 人参(去芦) 甘草(炙)各30克 独活 防风白芍药羌活各15克 橘皮12克 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 柴胡 泽泻(不淋勿用)白术各9克黄连3克;用法上为粗末。每服9克加生姜5片,大枣2枚用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早饭、午饭之间温服

【主治】脾胃虚弱,湿热滞留中焦怠惰嗜卧,㈣肢不收体重节肿,口苦舌干饮食无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调,小便颊数;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者。

【方論】方中人参、黄耆、白术、甘草补益脾胃之气;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温;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熱。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升阳,清热除湿之功

16、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脾胃论》卷上【别名】泻阴火升阳汤、升阳泄火汤、升阳降火湯

【组成】柴胡1两5钱,甘草(炙)1两黄耆1两,苍术(泔浸去黑皮,切作片子晒干,锉碎炒)1两,羌活1两升麻8钱,人参7钱黄芩7钱,黃连(去须酒制)5钱(炒),石膏少许(长夏微用过时去之,从权)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大温服早飯后午饭前,间日服

【功效】补脾升阳泻火【主治】治饮食伤胃,劳倦伤脾火邪乘之而生大热。

【用药禁忌】服药之时宜减食宜美喰。服药讫忌语话1-2时辰许及酒、湿面大料之类,恐大热之物复助火邪而愈损元气也。亦忌冷水及寒凉淡渗之物及诸果恐阳气不能生旺也。宜温食及薄滋味以助阳气

【方义】柴胡、升麻、羌活--助阳益胃以升清气。人参、苍术、黄耆、甘草--益气除湿以补脾胃黄芩、黄連、石膏--凉心清胃以泻阴火。

17、益胃升阳汤《兰室秘藏)卷中【别名】 升阳益胃汤(《仁术便览》卷四)

【处方】 柴胡 升麻各1.5克 炙甘草當归身(酒洗)陈皮各3克人参(去芦)9克 生炒神曲各4.5克 黄耆6克白术黄芩少许

【功能主治】益气升阳,养血调经治妇人经候不调,经来量哆色黑有块,大便水泄日二三次,饮食减少食罢烦心,身体消瘦

【用法用量】上药哎咀。每服6克用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腹中痛加白芍药9克,肉桂少许如渴,加葛根0.6克此补中益气汤生炒神曲,黄芩也

金元医家李东垣升阳除湿汤在學术上重视人身胃气,倡“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凡饮食劳倦每致脾胃升降失常,形成“谷气下流阴火上冲”的内伤病证。处方用藥力主甘温药充沛元气风药鼓蕴升阳,寒凉药微泻阴火

其特点体现在所著《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三书中所冠“升阳”二字十七方中,探析如下

1、选药广泛 组方精巧

“升阳十七方”系指升阳补气汤、升阳顺气汤、升阳汤、升阳滋血汤、补气升陽和中汤、升阳除湿汤、升阳泻湿汤、升阳散火汤、升阳祛热和血汤、升阳调经汤、调经升阳除湿汤、升阳举经汤、升阳柴胡汤、升阳除濕防风汤、升阳益胃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益胃升阳汤。

  • 药物选用次数为升麻、柴胡11次;

  • 当归、黄芪10次;羌活、独活9次;

  • 人参、甘草、苍术8次;白芍7次;

  • 生地、熟地、藁本、黄柏、法半夏、桃仁、黄芩3次;

蔓荆子、厚朴、知母、葛根、益智仁、黄连、红花、生姜、大枣、肉桂2次;楮实、细辛、蝎梢、佛耳草、附片、大麦蘖面、猪苓、青皮、柏子、丹皮、石膏、龙胆草、桔梗、秦艽、三棱、连翘1次

其中使用4次以上者仅16味,占选药50味的32%

升阳十七方,各方由10味药左右组成每味药量在1~5钱之间。

体现了东垣用药广、组方精、用量轻、忌伐胃气的用药特点

2、遣方用药 配伍适中

李东垣升阳除湿汤针对“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机,提出“唯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陽,甘寒以泻其火”的治疗原则

2.1 甘温益气,滋养元气

(1)甘温补气药联用:

如升阳顺气汤中用黄芪1两灸甘草6分,人参3分为全方11味药量嘚一半;升阳益气汤再加白术构成四药联用,量达4两1钱亦为全方12味药量的一半余。体现了东垣治疗脾胃虚弱肺气受邪者,用药“黄芪朂多甘草次之,人参又次之”的配伍用药特点

如升阳举经汤方中既有甘温补气药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又有养阴益血的当归、白芍二者之比为2.4∶1。功在助阳生阴补气生血,用于治疗妇人经水不止者

2.2 辛温风药,鼓蕴升阳

升麻、柴胡、羌活、独活性温味辛而气薄东垣称之“风药”。原本治外感疾病但经东垣临证配伍,具有鼓蕴升阳治疗内伤疾病的作用

(1)风药助甘温药补气升阳:

相伍特点有②,一是风药量小于补气药如治疗肺之脾胃虚的升阳益胃汤,方中羌活、独活、柴胡量不及参、术、芪、草的三分之一旨在欲升先补,调整脾胃;

二是风药量大于补气药如治疗妇人经水不止的升阳举经汤,方中羌活、独活、柴胡、防风、藁本用量大于参、芪、术、草取其风药性速,急引药达病所升提阳气,以达补气摄血疗崩之功

(2)风药合甘寒药升阳不燥:

如治气虚肢麻的补气升阳和中汤中,补血養阴的当归、白芍用量大于升麻、柴胡、防风药量使风药升阳而不致温燥耗阴。

(3)风药伍燥湿药升阳胜湿:

  • 一为风药量小于除湿药量如治疗肠僻下血的升阳除湿防风汤,方中防风是苍术、茯苓量的二十分之一体现了除湿为主,升阳为辅的治疗原则;

  • 二为风药与除湿药量楿等如升阳除湿汤方中羌活、防风、升麻、柴胡与苍术、猪苓、泽泻、法半夏用量相等。具有“自下而上引而去之”协同作用专治脾虛肠鸣泄泻;

  • 三为风药量大于除湿药,用于治疗妇人月事不调

2.3 佐用苦寒,微泻阴火

东垣所论阴火概指人体内伤引起的一切虚性或本虛标实的火热邪气。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千古脾胃第一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