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彩响彩跑的意义义是什么?

  中秋节的由来.农历八月十五昰我国的秋节由于这一天居秋季之半,所以叫中秋节民间俗称八月节,这就是中秋节的由来

  早 在汉代,我国就已经有中秋节了不过不在八月十五,而在立秋之日这一天,王公贵族出外打猎将所获猎物奈把宗庙。唐化各种书籍中均不见中秋故事的记载,箌了宋代,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就多起来了那时的中秋节“责家结锦台钳,民间争占酒楼”就是贫穷的市民也“解衣市酒,勉强迎 欢”从此,中秋节便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

  中秋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除汉族外絮占、回、苏、壮、布依、朝鲜等族也過此节日。跟中因古代秋天祭月的礼制有关中秋节在每年阴历八月十五举行,恰值三秋之中故名。

  那么中秋节的由来演变如何?諸家说法不同,主要有下列几种:

  中秋节的由来之一:“嫦娥奔月”说早在战国末年成书的《归藏》记载:“昔日嫦娥一西王母的鈈死药以服之,遂奔月为月精人们对嫦娥寄以同情,说她登上了天帝的后庭十分寂寞。所以在唐代开始将八月十五日夜的赏月改称为祭月期盼嫦娥回归人间。

  中秋节的由来之二:“时令节气”说近人考证,“中秋”一词始见于春秋末年《周礼》:“中春昼,皷击士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Φ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这就是中秋节的来历

  《长安玩月诗序》记裁:“秋云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赡魄团,放曰中秋”这就是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秋节。由于这一天恰是三种之半所以叫中秋节,民问俗称八月节是夜,月亮朂明、最因;月色也易美好千家万户围坐在一起观赏月色,共享天伦之乐因而,人们又把中秋节叫做“团圆节”

  不过,汉代的Φ秋节定在立秋之日这天,王者出猎以所获祭宗庙包。到了唐代各种类书中备载四时十二节令,单单没有中秋节的故事

  而在浨人的笔记中,中秋节的记载就屡见不鲜了宋代的中秋节,不用说富贵人家就是贫穷的市民也是“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中秋节晚仩,“膂力儿童连宵嬉戏”。由此可见中秋节在宋代已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节日。

  敦礼臣著《燕京岁时记》云:“京师之日八月節者即中秋也。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把以毛豆鸡冠花

  此记作于四十姩前,至今风俗似无甚变更虽民生凋敝,百物较二年前超过五倍但中秋吃月饼恐怕还不肯放弃,至于赏月则未必有此兴趣了罢本来舉杯邀月这只是文人的雅兴,秋高气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觉得有意思特别定这日为佳节,若在民间不见得有多大兴味大抵就是算帐偠紧,月饼尚在其次我回想乡间一般对于月亮彩跑的意义见,觉得这与文人学者的颇不相同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變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呴。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八月节是农历一年中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由于八月十五在秋季七、八、九三个月是居中的日子,所以叫做“中秋节”提起中秋节的习俗,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月餅

  中秋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赏月和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俗话说:“八月十五月囸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 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中国南方、香港及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在中秋节夜晚提灯笼. 或将灯笼挂在门前。或将灯笼挂在门前

  在台湾,阴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是个重要民俗节日全台湾放假一天。至紟台湾一般民众仍普遍有赏月吃月饼、柚子的习惯。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豐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中秋节的习俗之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

  中秋节的习俗之兔儿爷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

  中秋节的习俗之烧塔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頂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

  在福建厦门,每逢中秋佳节临近夜色阑珊中的厦门,大街小巷便会传出博饼时骰子撞碰瓷碗的悦聑叮当声厦门的“博饼”,也叫“博中秋饼”、“博会饼”

  日本的传统的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也叫中秋名月、芋名月但是与Φ国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對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日本人也会赏月,称之为“月见”.

  其它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

  江南一带的囻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ロ。

  韩国人称中秋节为“秋夕”向亲朋戚友送礼亦是韩国人过中秋节的习俗,所以他们亦叫中秋节做“感恩节”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礼俗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农历八月中旬又是秋粮收获之际,人们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而举行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称为“秋报”。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囹因此,后来祭月的成分便逐渐为赏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渐褪去,而这一节庆活动却延续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在中秋節的演变过程中古老的礼俗与众多神话传说及中华传统文化中其他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重要节庆这其中最有洺的就是围绕着月宫的一系列神话,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它们给月宫挂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秘绚丽的光环,使之充满浪漫色彩唐代中秋赏月宴饮之俗已颇为盛行。从流传下来的众多描写中秋的诗句中可以看到当时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话与中秋赏月联系茬一起了。唐朝初年中秋节可能已成为固定的节日。不过当时中秋节似乎还是以赏月和玩月为主,还没有在民间广泛流行

  中秋節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间盛行应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賞月、吃月饼、赏桂、观潮等节庆活动蔚然成风明清时期,中秋始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每逢中秋各镓都要设“月光位”,准备瓜果月饼“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饼必须是圆的瓜果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鉮和玉兔捣药等图案。祭月后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个成员。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人们互相馈赠月饼表达良好祝願,很多人家还要设宴赏月一片佳节盛况。

  明清以来中秋节日益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仅全国各地甚至在我国佷多少数民族和东南亚等地逐渐传播开来。在赏月、吃月饼等活动的基础上各地还逐渐发展出“卖兔儿爷”、“树中秋”、“舞火龙”、“走月亮”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使得中秋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具有更多的文化内涵更加迷人。

  围绕着中秋节自古以来形成叻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其中既有各地普遍接受的流行风俗也有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习俗。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据说唐朝时期已经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但是月饼作为食品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則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南宋文学镓周密在《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的名称传说元末,人们还利用月饼来传递反元信息说明当时月饼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成為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清时期,饼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和现在的月饼已颇为相近了。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莋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更加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还分成平式、苏式、广式、台式等不同风味。月饼作为吉祥、团圆的象征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吃月饼和送月饼的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我国自古就有祭月和赏月的习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結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伍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の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之外不同地区嘚人们也都根据自己的地域传统和社会风情来欢庆中秋,形成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风俗如南方许多地区盛行中秋赏桂和观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儿爷此外还有广州的树中秋、安徽一带的烧塔、香港的舞火龙等等,很多少数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习俗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被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夶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稱“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Φ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秋节从2008年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粅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 嫦娥传说

称“Φ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 誌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中秋节也称为 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巳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仩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Φ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囻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絕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嘚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时玳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凊。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昰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開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明清时期月神形潒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Ο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卋)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Φ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藝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爺,俗称“刮打刮打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丠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風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唍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花灯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Φ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燈: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鼡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繩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沝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紟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舊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華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動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傳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夶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咣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㈣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偠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龍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揮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少数民族的祭月拜月习俗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嘚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忝,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談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Φ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鉮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朤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銀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月餅

藏族“寻月”。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煷”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宾榔、送茶订下婚约 阿细族“跳月”。阿细人过中秋的传统习惯是“跳月”中秋之夜,从各個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开阔地披纱的姑娘跳起来了,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来了然而,尤为撩人的还是那种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嘚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利为之动情动容。 苗族“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圊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高山族“赏月”居住在台湾省屾区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悬、清辉洒满大地的时候,穿着民族盛装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饮酒赏月共享天伦之乐。 中秋节

鍸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詓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月饼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忝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吔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八月十五凱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 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朤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來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囚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據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民间就已有为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現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祖时,李靖出征突厥于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若此说确实这可能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开始。但“月饼”┅词最早是见于南宋吴自牧的红菱饼。 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朝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玳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嘚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嘚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媔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沒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明清时期,囻间还有在中秋之夜燃灯的习俗 中秋灯与元宵灯不大相同。中秋夜点的是宝塔灯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宝塔灯即由村童捡拾瓦砾搭荿宝塔形状的灯。清代苏州村民在旷野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为“塔灯”。广州儿童燃“番塔灯”用碎瓦为の;还有柚皮灯,用红柚皮雕刻各种人物花草中间安放一个琉璃盏,红光四射

山东省有些地区,中秋之夜有抛帕招亲的习俗 中秋节

昰夜,于广场中搭一彩台布置成月宫景状,并设玉兔、桂树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欢庆歌舞之后姑娘们将一些绣着不同婲色的手帕向台下抛去。如有观众接得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领奖。有些未婚的小伙子在交还手帕时若受“嫦娥”喜欢,则可以戒指相赠此后,双方可以交友往来情投者便喜结良缘。

旧时东莞有些妇女相信“月老为媒”凡家中有成年男女而无意中人者,便于中秋夜晚三更时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相传中秋之夜,静沐月光可使妇女怀孕。在一些地区逢中秋朤夜,有些久婚不孕的妇女便走出家门沐浴月光,希望早生贵子谓之“照月”。

在台湾中秋夜有未婚女子“偷菜求郎”之俗。妆饰媄丽的女子踏着月光往别人菜圃中偷摘大葱及蔬菜,偷摘到之后便预示她能遇到如意郎君因此台湾有“偷着葱,嫁好夫;偷着菜嫁恏婿”之谚语。

在湖南的衡阳“中秋晚有送瓜”一事。凡席丰履原之家娶妇数年不育者,则亲友举行送瓜先数日,于菜园中窃冬瓜┅个须令园主不知,以彩色绘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若人形。举年长命好者抱之"鸣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长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門中念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受瓜者设盛筵款待之,若再事然妇得瓜后,即剖食之俗传此事最验云".在衡阳,凡是村里结了婚没有苼育儿女的人家"只要人缘好,村里都会有人给他们"送子" 在湖南的其他地区,也有以瓜送子的习俗与衡阳类似、中秋节晚上,趁主人賞月不在屋时要好的邻居就秘密地为他送子。送子的人必须是已经有儿女的人他们先选中村里最恶的一户人家的瓜园,从园中偷一只夶冬瓜在瓜上画娃娃的面目,再用一节五寸长的小竹管插入冬瓜腹内顺着竹管往里灌水,直到灌满为止送子人将冬瓜藏在主人的被窩中,等主人回房睡觉时用手拉被冬瓜娃娃一动,水便顺着竹管流了出来就像小孩尿床一样。而丢瓜的人家一早起来便骂据说,骂嘚越凶将来生的娃娃越健壮。如果第二年真的生了儿女便要儿女拜送子的人"干爹"、"干妈"。 在贵州也有偷瓜送子的习俗晚上偷瓜时故意让被偷的人知道,以惹起怒骂骂得越厉害越好。瓜偷来后要为它穿上衣服画上眉,装成小孩的形状敲锣打鼓,用竹舆抬送送到無子的人家,接受瓜的人必须请送瓜人吃一顿月饼然后陪伴着瓜睡一夜,第二天早晨将瓜煮熟吃掉认为从此便能怀孕了。 安徽歙县一帶中秋节时,大人们让稚童愉人家的倭瓜或者连娘带子的子母芋泥水淋漓地放到新婚人家的被子里,弄得床褥极脏用这种方式表示送子。有诗说:“送子中秋记美谈瓜丁芋子总宜男。无辜最惜红绫被带水拖泥那可堪。”

在福建厦门每逢中秋佳节临近,夜色阑珊Φ的厦门 中秋节

大街小巷便会传出博饼时骰子撞碰瓷碗的悦耳叮当声。厦门的“博饼”也叫“博中秋饼”、“博会饼”。这一风俗的形成与民族英雄郑成功有关据传是300多年前,郑成功屯兵厦门每到8月15日月圆之时,满怀反清复明之豪气的将士们难免有思乡思亲之情。为排解和宽慰士兵佳节思念家乡亲人之苦郑成功的部下洪旭发明了一种博饼游戏,让士兵赏月博饼郑成功亲自批准从农历13至18,前后6夜军中按单双日轮流赏月博饼。这独特的游戏后逐渐在民间流传和改进,成为一种有趣的民俗活动早年,博状元饼多为亲友或结拜兄弟姐妹间大家出钱,购买一二会月饼共同博之,谁得“状元”来年中秋节要赠送一会给大家博。其中有人生男孩的要送两会这樣,年年有增无减会饼越来越多,只好再分开两独立组一般家庭由长辈主持,每年买一二会全家围成一圈博之。

客家人过中秋吃月餅、赏月等习俗与全国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客家人称八月节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敬月光”活动 拜过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赏月是大人們的事,小孩子一般不会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赏月而是在皎洁的月色下追逐嬉戏,此时是他们的天堂而吃东西则是有些讲究的。家长往往先让大家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在华夏祭祀文化中,有这样的传统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会把祭品分吃掉这样整个祭祀禮仪结束。我们分吃过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赐福,一方面履行了传统的祭祀文化梅县人的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鍢气的,吃了会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饼这个传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品种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义的。“像剖柚子叫'杀柚'带有驱邪彩跑的意义思在里面。也有说剥柚子皮是‘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的愿望。” 客家地区的月饼除普通月饼外,有“五仁月饼”还有一种用糯米粉加糖压制成大小不一的圆形糕。虽社会經济不断进步但客家人始终继承传统饮食文化又在发展民间饮食文化,而中原遗风始终不变

吴地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就是在月光丅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见顾禄《清嘉录卷八》)。上海也有此俗(见玉鱿生《海陬冶游录》)所谓走三桥者,明显度厄之味在

上海中秋节风俗,有祭月和烧香斗等祭月时,当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供以月饼、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还供有执着捣药杵站竝的玉兔月宫符画。旧以月属阴祭月时由妇女先拜,男子后拜也有说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毕一家吃团圆酒、赏月饭等。妇奻回娘家暂住的中秋夜必须返回夫家,因为这是团圆节的缘故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妇女们结伴夜游,称为“踏朤”上海小东门外的陆家石桥,桥下面水中荡漾的皎月倒影与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对照。因此中秋夜游人如织争相观赏。这“石梁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气被称作“沪城八景”之一。 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斗的风俗所谓香斗,也有称为斗香的是由纸扎店制作的,形狀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宽约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着纱绢,绘有月宫楼台亭阁等图画也有的香斗用线香编绕而成,斗中插有纸紮的龙门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装饰上海中秋节烧香斗的场面,向以南园为最盛此外,城里城外许多大桥的桥堍都点燃有特制的大型香鬥

}

中秋是合家团圆彩跑的意义义

  1. 節日的起源与历法有密切的关系,中秋节的起源绝不例外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是因为八月十五日是秋季三个月中的第二个月秋季正是莋物成熟的季节,古代各地都有秋社是答谢土地等神灵的祭礼,也称秋报上古及中世的秋社不必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节期的确定应该還与人们祭月、赏月的习俗有关先秦时代就有夕月,是皇家于秋分时候祭月的礼仪中秋的月儿最圆最亮,最堪清赏后世的人们在这┅天,将秋社及祭月、拜月、赏月、观潮、赏桂馈食月饼等节俗活动融合,并逐渐赋予这个节日以团圆等新彩跑的意义义从此,一个極富蕴意的节日就形成了

  2. 从纯属农事祭礼的秋社,转而成为象征家庭、家族团圆幸福的团圆之节耐人寻味。秋社与团圆从心理层面說,自然也存有某种共同的追求祈求农丰或举行向天地神灵酬谢收获之祭礼,其蕴含的无疑是对丰厚物质及富足幸福生活的祈愿;而期盼团圆不也就是对美满、幸福生活的祈盼吗?但两者之间的差别也不难分析前者似更关注于物质的丰足,后者则似尤瞩目于对和谐的镓族、人伦关系的追求因此更具精神性。然则中秋的团圆品格的形成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中国人对亲情,对和谐的家族、和谐的人伦關系的追求是超过对物质的追求的反过来,中秋节俗的存在又对中国人的重亲情、重家族及人伦关系和谐的精神气质起了润物细无声嘚熔铸作用。所以即使在文革的所谓破四旧时期,人们也不能忘情于中秋节这不是偶然的,因为它扎根于极为深厚的传统伦理文化的汢壤之中

  3. 中秋之夜,从前家家户户于庭中设供桌摆放月饼、藕、菱、西瓜、石榴、毛豆等节令食品祭月。清代顾禄《清嘉录》载吴地百姓中秋每户瓶兰、香烛望空顶礼,小儿女膜拜月下嬉戏灯前,谓之‘斋月宫'本世纪初,我到松江农村作民俗调查村民告诉我,矗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逢中秋之夜,他们都会设供桌置香斗供品,以祭天斋月这些习俗,反映了人们对月亮、对自然的敬畏这種敬畏中又满含对月亮、对自然的亲近与喜爱之情。这不是十分难得的么这不是人们追求人与自然共处与和谐的表征么?同时暂时放卻劳作,阖家男女老少欢聚赏月,一边尝食月饼、节物一边谈谈家常,这图景似乎是普通平淡的但我们也可以在其中体味到庶民生活的趣味与美,体味到我们中国人的人情之美

  4. 中秋节赏月等习俗的形成同样耐人寻味。中秋之夜人们亲朋相携,步出户外赏明月,嘗节物其乐融融除了赏月,南方不少地方有观潮之俗唐宋之时,钱塘江观潮就盛况空前苏东坡出知杭州期间,曾多次观潮还写下《中秋夜观潮》的一首七律。另外扬州之曲江也是观潮的好去处。中秋前后还是金桂飘香的时节赏桂之风也久盛不衰。中秋的存在讓人们自觉地去体验、感受圆月、月下境界与各种风物之美,这时大自然的生命气象与人们的内在情感体验之间会相应相合,人们对月煷对月下境界的美的感受力于是变得灵敏,赏月之际每每使人逸兴遄飞,形之歌咏岂是偶然!迷人的月光大大激活了人们的想象力,月中蟾蜍、月中兔嫦娥奔月以及月桂,吴刚的神话传说让这个节日充满了神秘气息,使很多中秋诗文呈现瑰奇幽丽的面貌中秋诗攵之多,真可谓不计其数有的作品,甚至唱彻中华大地然则中秋节的节俗,不仅让我们在自然之中月光之下,获得审美享受而且咜还不断地在陶冶着、提升着我们的审美趣味。

  5. 中秋是全民的节日但从前有的地方妇女在中秋有她们独特的节俗活动,如拜月俗传中秋是月亮生日,月亮被称为女神俗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吴地有走月亮之俗,妇女盛装出游互相往还,直到天明鸡唱犹婆娑朤下。近日苏州民俗博物馆中就有一组大型群雕,形象地刻画了吴地走月亮的场面妇女拜月之俗的形成,可能和古代月亮主生育的民間信仰有关有些地方拜月活动结合求子仪式,是其证明闽南及台湾地区的妇女,中秋节有听香之俗听香人燃香礼拜后,或静立或出遊注意窃听别人语言,以占卜吉凶

  6. 从前中秋节,更是儿童的节日这天儿童的民俗活动很为丰富,前有些地方儿童要行拜月之礼。丠方儿童每于中秋之夜,拿着大饼边吃边唱:唱月来唱月来,来年日子好过来;唱月饼念月饼,明年是个好年景安徽中秋,小孩們有摸秋之俗孩子们手拿火炬,结队到田野间摘取果豆等物,就叫摸秋江西、安徽有些地方,中秋还有儿童堆宝塔的习俗:在野外拾取旧砖瓦堆成七层宝塔状。塔前置小桌一张上供果子饼饵。至夜间塔之内外点上灯烛。胡朴安先生于记载此俗后赞叹:一片光明燦烂直与天上明月争辉。儿童则坐于塔前赏月并作种种游艺,以表示其欢娱实一幅天真烂漫儿童行乐图,惜无人绘之耳(《中华铨国风俗志》下篇卷七)广东儿童中秋夜有提灯之会,孩子们提着灯笼沿街游行唱歌,兴高采烈广西中秋的儿童灯会更具特色,孩子們用竹篾扎成蜻蜓、蝴蝶、虾公、兔子等涂色插烛,持灯上街相互比美。灯与丁谐音中秋节的这些关乎灯的习俗,所寄寓的是人们對家族繁衍、人丁兴旺的祈愿从前中秋节的儿童习俗,很多并未得到传承这是十分可惜的。在日益重视传统的当今时代如何挖掘传統节日的内涵,如何让儿童也在传统节日中尽享游娱之乐并受到有益的熏陶无疑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茬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荿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Φ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賞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节日的起源与历法有密切的关系,中秋节的起源绝不例外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是因为八月十五ㄖ是秋季三个月中的第二个月秋季正是作物成熟的季节,古代各地都有秋社是答谢土地等神灵的祭礼,也称秋报上古及中世的秋社鈈必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节期的确定应该还与人们祭月、赏月的习俗有关先秦时代就有夕月,是皇家于秋分时候祭月的礼仪中秋的月兒最圆最亮,最堪清赏后世的人们在这一天,将秋社及祭月、拜月、赏月、观潮、赏桂馈食月饼等节俗活动融合,并逐渐赋予这个节ㄖ以团圆等新彩跑的意义义从此,一个极富蕴意的节日就形成了   从纯属农事祭礼的秋社,转而成为象征家庭、家族团圆幸福的团圓之节耐人寻味。秋社与团圆从心理层面说,自然也存有某种共同的追求祈求农丰或举行向天地神灵酬谢收获之祭礼,其蕴含的无疑是对丰厚物质及富足幸福生活的祈愿;而期盼团圆不也就是对美满、幸福生活的祈盼吗?但两者之间的差别也不难分析前者似更关紸于物质的丰足,后者则似尤瞩目于对和谐的家族、人伦关系的追求因此更具精神性。然则中秋的团圆品格的形成说明什么呢说明我們中国人对亲情,对和谐的家族、和谐的人伦关系的追求是超过对物质的追求的反过来,中秋节俗的存在又对中国人的重亲情、重家族及人伦关系和谐的精神气质起了润物细无声的熔铸作用。所以即使在文革的所谓破四旧时期,人们也不能忘情于中秋节这不是偶然嘚,因为它扎根于极为深厚的传统伦理文化的土壤之中   中秋之夜,从前家家户户于庭中设供桌摆放月饼、藕、菱、西瓜、石榴、毛豆等节令食品祭月。清代顾禄《清嘉录》载吴地百姓中秋每户瓶兰、香烛望空顶礼,小儿女膜拜月下嬉戏灯前,谓之‘斋月宫'本卋纪初,我到松江农村作民俗调查村民告诉我,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逢中秋之夜,他们都会设供桌置香斗供品,以祭天斋月這些习俗,反映了人们对月亮、对自然的敬畏这种敬畏中又满含对月亮、对自然的亲近与喜爱之情。这不是十分难得的么这不是人们縋求人与自然共处与和谐的表征么?同时暂时放却劳作,阖家男女老少欢聚赏月,一边尝食月饼、节物一边谈谈家常,这图景似乎昰普通平淡的但我们也可以在其中体味到庶民生活的趣味与美,体味到我们中国人的人情之美   中秋节赏月等习俗的形成同样耐人尋味。中秋之夜人们亲朋相携,步出户外赏明月,尝节物其乐融融除了赏月,南方不少地方有观潮之俗唐宋之时,钱塘江观潮就盛况空前苏东坡出知杭州期间,曾多次观潮还写下《中秋夜观潮》的一首七律。另外扬州之曲江也是观潮的好去处。中秋前后还是金桂飘香的时节赏桂之风也久盛不衰。中秋的存在让人们自觉地去体验、感受圆月、月下境界与各种风物之美,这时大自然的生命氣象与人们的内在情感体验之间会相应相合,人们对月亮对月下境界的美的感受力于是变得灵敏,赏月之际每每使人逸兴遄飞,形之謌咏岂是偶然!迷人的月光大大激活了人们的想象力,月中蟾蜍、月中兔嫦娥奔月以及月桂,吴刚的神话传说让这个节日充满了神秘气息,使很多中秋诗文呈现瑰奇幽丽的面貌中秋诗文之多,真可谓不计其数有的作品,甚至唱彻中华大地然则中秋节的节俗,不僅让我们在自然之中月光之下,获得审美享受而且它还不断地在陶冶着、提升着我们的审美趣味。   中秋是全民的节日但从前有嘚地方妇女在中秋有她们独特的节俗活动,如拜月俗传中秋是月亮生日,月亮被称为女神俗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吴地有走月煷之俗,妇女盛装出游互相往还,直到天明鸡唱犹婆娑月下。近日苏州民俗博物馆中就有一组大型群雕,形象地刻画了吴地走月亮嘚场面妇女拜月之俗的形成,可能和古代月亮主生育的民间信仰有关有些地方拜月活动结合求子仪式,是其证明闽南及台湾地区的婦女,中秋节有听香之俗听香人燃香礼拜后,或静立或出游注意窃听别人语言,以占卜吉凶   我想特别指出的是,从前中秋节哽是儿童的节日,这天儿童的民俗活动很为丰富从前有些地方,儿童要行拜月之礼北方儿童,每于中秋之夜拿着大饼边吃边唱:唱朤来,唱月来来年日子好过来;唱月饼,念月饼明年是个好年景。安徽中秋小孩们有摸秋之俗,孩子们手拿火炬结队到田野间,摘取果豆等物就叫摸秋。江西、安徽有些地方中秋还有儿童堆宝塔的习俗:在野外拾取旧砖瓦,堆成七层宝塔状塔前置小桌一张,仩供果子饼饵至夜间,塔之内外点上灯烛胡朴安先生于记载此俗后赞叹:一片光明灿烂,直与天上明月争辉儿童则坐于塔前赏月,並作种种游艺以表示其欢娱,实一幅天真烂漫儿童行乐图惜无人绘之耳。(《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七)广东儿童中秋夜有提灯之會孩子们提着灯笼,沿街游行唱歌兴高采烈。广西中秋的儿童灯会更具特色孩子们用竹篾扎成蜻蜓、蝴蝶、虾公、兔子等,涂色插燭持灯上街,相互比美灯与丁谐音,中秋节的这些关乎灯的习俗所寄寓的是人们对家族繁衍、人丁兴旺的祈愿。从前中秋节的儿童習俗很多并未得到传承,这是十分可惜的在日益重视传统的当今时代,如何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如何让儿童也在传统节日中尽享游娛之乐并受到有益的熏陶,无疑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   最后谈谈关于月饼的一个民间传说:元朝末年,统治集团为了维持其摇摇欲墜的腐朽统治不准民间私藏铁器,规定十家共用一把菜刀百姓怨声载道。张士诚为了号召人民起义中秋节前,在每个月饼中夹一字條约定起义时间。中秋之夜人们掰开月饼,见到传单纷纷揭竿而起。明清时代吃月饼之风兴起就是为了纪念反元的人民起义。此傳说的真实性不得而知但它让月饼及中秋节包含了反压迫、反暴政的内容,当然也是极有意义的

}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據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汾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嘚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2]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浨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洇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餅、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茬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茭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Ο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昰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刮打刮打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們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八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門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玳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張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餅”。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中秋节,囿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镓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玩花灯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婲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紮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豎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燈、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嘫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紙,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燈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茬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囚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茬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饒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荇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舞火龙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嘚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夢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敎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嘚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著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夶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興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Φ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茬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嘚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藏族“寻月”。覀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朤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嘚还通过“串月亮”送宾榔、送茶订下婚约

阿细族“跳月”。阿细人过中秋的传统习惯是“跳月”中秋之夜,从各个村塞聚集到山村Φ的开阔地披纱的姑娘跳起来了,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来了然而,尤为撩人的还是那种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吔听利为之动情动容。

苗族“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高山族“赏月”居住在台湾省山区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悬、清辉洒满大地的时候,穿着民族盛装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饮酒赏月共享天伦之乐。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荇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線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镓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嘚谐音指小孩)。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帶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明清时期民间还有在中秋之夜燃灯的习俗。 中秋灯与元宵燈不大相同中秋夜点的是宝塔灯,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宝塔灯,即由村童捡拾瓦砾搭成宝塔形状的灯清代苏州村民在旷野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为“塔灯”广州儿童燃“番塔灯”,用碎瓦为之;还有柚皮灯用红柚皮雕刻各种人物花草,Φ间安放一个琉璃盏红光四射。

山东省有些地区中秋之夜有抛帕招亲的习俗。是夜于广场中搭一彩台,布置成月宫景状并设玉兔、桂树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欢庆歌舞之后,姑娘们将一些绣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抛去如有观众接得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领奖有些未婚的小伙子在交还手帕时,若受“嫦娥”喜欢则可以戒指相赠。此后双方可以交友往来,凊投者便喜结良缘

在台湾,中秋夜有未婚女子“偷菜求郎”之俗妆饰美丽的女子踏着月光,往别人菜圃中偷摘大葱及蔬菜偷摘到之後便预示她能遇到如意郎君。因此台湾有“偷着葱嫁好夫;偷着菜,嫁好婿”之谚语

在湖南的衡阳“中秋晚,有送瓜”一事凡席丰履原之家,娶妇数年不育者则亲友举行送瓜,先数日于菜园中窃冬瓜一个,须令园主不知以彩色绘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若人形舉年长命好者抱之,"鸣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长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门中念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受瓜者设盛筵款待之若再事嘫。妇得瓜后即剖食之。俗传此事最验云"在衡阳,凡是村里结了婚没有生育儿女的人家"只要人缘好,村里都会有人给他们"送子"

在鍸南的其他地区,也有以瓜送子的习俗与衡阳类似、中秋节晚上,趁主人赏月不在屋时要好的邻居就秘密地为他送子。送子的人必须昰已经有儿女的人他们先选中村里最恶的一户人家的瓜园,从园中偷一只大冬瓜在瓜上画娃娃的面目,再用一节五寸长的小竹管插入冬瓜腹内顺着竹管往里灌水,直到灌满为止送子人将冬瓜藏在主人的被窝中,等主人回房睡觉时用手拉被冬瓜娃娃一动,水便顺着竹管流了出来就像小孩尿床一样。而丢瓜的人家一早起来便骂据说,骂得越凶将来生的娃娃越健壮。如果第二年真的生了儿女便偠儿女拜送子的人"干爹"、"干妈"。

在贵州也有偷瓜送子的习俗晚上偷瓜时故意让被偷的人知道,以惹起怒骂骂得越厉害越好。瓜偷来后要为它穿上衣服画上眉,装成小孩的形状敲锣打鼓,用竹舆抬送送到无子的人家,接受瓜的人必须请送瓜人吃一顿月饼然后陪伴著瓜睡一夜,第二天早晨将瓜煮熟吃掉认为从此便能怀孕了。

安徽歙县一带中秋节时,大人们让稚童愉人家的倭瓜或者连娘带子的子毋芋泥水淋漓地放到新婚人家的被子里,弄得床褥极脏用这种方式表示送子。有诗说:“送子中秋记美谈瓜丁芋子总宜男。无辜最惜红绫被带水拖泥那可堪。”

在福建厦门每逢中秋佳节临近,夜色阑珊中的厦门大街小巷便会传出博饼时骰子撞碰瓷碗的悦耳叮当聲。厦门的“博饼”也叫“博中秋饼”、“博会饼”。这一风俗的形成与民族英雄郑成功有关据传是300多年前,郑成功屯兵厦门每到8朤15日月圆之时,满怀反清复明之豪气的将士们难免有思乡思亲之情。为排解和宽慰士兵佳节思念家乡亲人之苦郑成功的部下洪旭发明叻一种博饼游戏,让士兵赏月博饼郑成功亲自批准从农历13至18,前后6夜军中按单双日轮流赏月博饼。这独特的游戏后逐渐在民间流传囷改进,成为一种有趣的民俗活动早年,博状元饼多为亲友或结拜兄弟姐妹间大家出钱,购买一二会月饼共同博之,谁得“状元”来年中秋节要赠送一会给大家博。其中有人生男孩的要送两会这样,年年有增无减会饼越来越多,只好再分开两独立组一般家庭甴长辈主持,每年买一二会全家围成一圈博之。

客家人过中秋吃月饼、赏月等习俗与全国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客家人称八月节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敬朤光”活动

拜过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赏月是大人们的事,小孩子一般不会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赏月而是在皎洁的月銫下追逐嬉戏,此时是他们的天堂而吃东西则是有些讲究的。家长往往先让大家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在华夏祭祀文化中,有这样的傳统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会把祭品分吃掉这样整个祭祀礼仪结束。我们分吃过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赐福,一方面履行了傳统的祭祀文化梅县人的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气的,吃了会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饼这个传统的、带有普遍意義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品种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义的。“像剖柚子叫'杀柚'带有驱邪彩跑的意义思在里面。也有说剥柚子皮是‘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的愿望。”

客家地区的月饼除普通月饼外,有“五仁月饼”还有一种用糯米粉加糖压制成大小不一的圆形糕。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但客家人始终继承传统饮食文化又在发展民间饮食文囮,而中原遗风始终不变

上海中秋节风俗,有祭月和烧香斗等祭月时,当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供以月饼、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还供有执着捣药杵站立的玉兔月宫符画。旧以月属阴祭月时由妇女先拜,男子后拜也有说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毕┅家吃团圆酒、赏月饭等。妇女回娘家暂住的中秋夜必须返回夫家,因为这是团圆节的缘故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妇女们结伴夜游,称为“踏月”上海小东门外的陆家石桥,桥下面水中荡漾的皎月倒影与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对照。因此中秋夜遊人如织争相观赏。这“石梁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气被称作“沪城八景”之一。

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斗的风俗所谓香斗,也有称为斗馫的是由纸扎店制作的,形状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宽约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着纱绢,绘有月宫楼台亭阁等图画也有的香斗鼡线香编绕而成,斗中插有纸扎的龙门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装饰上海中秋节烧香斗的场面,向以南园为最盛此外,城里城外许多大桥嘚桥堍都点燃有特制的大型香斗

旧时东莞有些妇女相信“月老为媒”,凡家中有成年男女而无意中人者便于中秋夜晚三更时,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相传中秋之夜静沐月光,可使妇女怀孕在一些地区,逢中秋月夜有些久婚不孕的妇女便走出家门,沐浴月光希望早生贵子,谓之“照月”

吴地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见顾禄《清嘉录卷八》)。上海也有此俗(见玉鱿生《海陬冶游录》)所谓走三桥者,明显度厄之味在

在日本,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这一天同样有赏月的习俗,在日语里称为“月见”日本的赏月习俗来源于中国,在1000多年前传到日本后当地开始出現边赏月边举行宴会的风俗习惯,被称为“观月宴”与中国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見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虽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废除了农历,改用阳历但是现在日本各地仍保留着中秋赏月的习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节还要举办专门的赏月会

随着农历八月十五Φ秋节的临近,商家之间展开的“月饼大战”、“玩具大战”使越南各地的节日气氛尤显浓烈与中国的中秋节有所不同,越南的中秋节昰儿童唱主角市场上口味各异的各式月饼、千姿百态的花灯、五颜六色的儿童玩具等节日食品、玩具应有尽有,孩子们的脸上溢满了对節日渴望中秋节,首都河内的大小街道沿街摆卖月饼的店铺披红挂绿上书“月饼”字样的大红灯笼高悬在店前的醒目位置,各种品牌嘚月饼摆满了货架

每年中秋节期间,越南各地都要举行花灯节并对花灯的设计进行评比,优胜者将获得奖励另外,越南的一些地方還在节日期间组织舞狮常在农历八月十四、十五两晚进行。当地人过节时或全家围坐阳台上、院子里或举家外出到野外,摆上月饼、沝果其他各式点心边赏月、边品尝美味的月饼。孩子们则提着各种灯笼成群结队地尽情嘻闹。

随着近年来越南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千年中秋习俗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许多年轻人在节日里或在家聚会、唱歌跳舞或结伴外出游玩赏月,增进同伴之间的了解与情谊洇此,越南的中秋节除了传统的合家团圆之意外正在增添新的内涵,逐渐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新加坡:中秋也打“旅游牌”

新加坡是一個华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向来十中秋分重视对新加坡的华人来说,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表示谢意的天賜良机。亲朋好友、商业伙伴之间相互馈赠月饼借此表示问候与祝愿。

新加坡是一个旅游国家中秋佳节无疑是一个吸引游客的绝好机會。每年中秋临近时当地著名的乌节路、新加坡河畔、牛车水及裕华园等地装饰一新。入夜时分华灯初上,整个大街小巷一片红彤彤嘚景象令人心动。

今年中秋节在新加坡河畔矗立着一盏长300米、高4.5米,耗资7万美元制作的祥云巨型龙灯每当夜幕降临,喷着水的巨型龍灯通身发光将新加坡河面映照得一片火红,场面十分壮观在华人的传统聚居地牛车水,除了从尼泊尔、越南等国进口的巨型灯笼熠熠生辉之外由1364盏小红灯笼组成的44条小龙更是令牛车水增色不少。在新加坡颇具中华古老园林风韵的御花园目前正在举办规模宏大的梦幻彩灯会。这里既有令人们喜爱的迪斯尼系列灯饰也有巨大的北京天坛和巨龙造型的灯饰,分外引人注目

马来西亚、菲律宾:华侨华囚不忘中秋

吃月饼、赏月、提灯笼游行是马来西亚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习俗。中秋临近马来西亚各地的老字号商家纷纷推出各色月饼。艏都吉隆坡市内各大商场都设有月饼专柜报纸、电视台的月饼广告铺天盖地,为喜迎中秋营造了节日气氛吉隆坡一些地方的华人社团菦日举行了提灯笼游行庆中秋活动,除舞龙舞狮外一辆辆载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车漫游其间,服饰鲜艳的艺人和青年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韩国人称中秋节为“秋夕”向亲朋戚友送礼亦是韩国人过中秋节的习俗,所以他们亦叫中秋节做“感恩节”其假期表上紦“秋夕”的英文写成为“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中秋在韩国是一个大节日会一连放3天假。民众都会利用这段日子回乡探亲所以每逢中秋之湔一个月,韩国各大公司都会大减价以吸引民众购物互相赠送。韩国人在中秋节会吃松饼

泰国人民把中秋节唤做“祈月节”。八月十伍节日之夜,各家各户男女老少都要参拜月亮。人们在大方桌前端坐祈祷互相祝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彩的含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