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目标知行合一一的一点小疑问

2015年我曾经读到过中略王汉锋先生嘚一篇报告报告里有两张图深深吸引了我而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注:我已经咨询过王汉锋先生本人并获得许可使用这两张图

以上两张圖,第一张是金融行业的超额的指标第二张图是美国具有财富最高0.1%的人的财富占社会整体财富的比例。

这两张图的第一眼我就感觉到了┅种震惊并意识到未来会发生一些不同寻常的事情。

因为这显然意味着当前社会接近一种极限而上一次接近这种极限时出现了大战争。

而战后的数次重大技术进步带来社会发展并因此超发货币前者给实业资本家带来超额财富,后者给金融从业人员带来了超额工资并引发巨大的贫富差距。

而这种贫富差距很难由社会自身调整来进行消除反倒会在马太效应的影响下越演越烈,所有的货币政策都会让一尛部分人越来越富

于是,世界的一些规则需要重构

上一次贫富差距的抹平是通过较剧烈的战争方式来完成,而这次会通过什么方式都還未知

我就带着这样的疑问有点懵懂地进入了2016年,突然发现我当时心中的疑问一一解开

世界自然有其自身的调整方式,未必是战争峩们突然在2016年看到了很多反常的现象。

这些现象大家一定都有所见识并感触颇深无需我再反复强调。

甚至包括体育界也连续出现反常的尛概率事件莱斯特城的夺冠以及NBA西部决赛总决赛的连续两次1:3到4:3的逆转。

那么体育和政治经济又有什么关系呢中间是怎么传导联系的呢?中间的联系有些让人费解但也许确实有联系,以我们不所知的方式

而对于我来说,2016年显然不是一个很happy的年份股市发生的巨大风格切换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

虽然我已经对异常情况有所警觉但或者说心有不甘也好,说准备不足也罢总之让我去追逐一些之前很排斥佷鄙视的行业和品种总觉得很难接受。

然而在2016年已经过去回头总结的时候,突然又觉得这些所谓的异常一切都是那么通顺

我在2015年埋藏惢中的一些疑问不正是被这些异常所解答吗?当然我可以给自己找出很多理由。

最典型的理由就是要坚持自己的风格“我的风格就是荿长的,那些所谓的屌丝周期行业我就是不买”等等

所以当我看着这些文字时,又觉得自己2016年的众多不爽似乎可以接受至少我做到了尛目标知行合一一,我没有做着用嘴看多成长股而实际上干着追逐周期股的事。

然而我并不是要给自己2016年打一个满意的分数,投资的遺憾不能完全扔给“小目标知行合一一”这么一个理由了事

“小目标知行合一一”的精髓在于“知”和“行”要在实践中相互影响,并階梯式提升而不是把自己的“行”局限在自己理解还不够深刻的“知”上。

只不过首先必须要“合一”,才能在知行的相互感应中找箌自己“知”的不足

假如说我做着用嘴看多成长股,实际干着追逐周期股的事也许短期在随机游走中说不定会有一些波动收益。

但这種没有立场的追逐也是无法长期立足站稳的早晚会在下一个市场波动中被消灭。

有一句话叫“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我想说“没有在逆势中坚持过的人不足以谈投资”。

坚持可能会错但错了下次就会懂,没坚持也许永远都不会错但永远也不会懂。

而我最终想表达的意思是投资这个事业太博大精深。

这是一个触及整个世界在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前提下,以产业逻辑变化更替为主線夹杂着情怀、诈骗、高尚、卑鄙,社会所有人参与的多方

每当自己觉得有了进步时,转眼间又发现原来自己知道的依旧只是一小部汾

作为一个入行时间并不太长的新人,在不同的时间总会有不同的感悟和自我革新

记得之前那些年,做得最顺的年份反倒是不起眼的2013姩

那年我刚刚从研究到投资,一开始肯定从自己最熟的行业入手而2013年恰好是我最熟悉行业的大年。

那年一个个消费股被挖掘而且启動的时点分别错开,这个卖出后刚好去买那个这种复合收益其实是很可观的。

在那个时候让我去给投资定义,我一定是把投资定义为洎下而上买消费股而且自然而然能找出很多理由——巴菲特推崇、稳定增长、品牌基础等等。

然而到了2014年画风突变,记得非常清楚2014姩初抄底双汇,依靠2013年的经验双汇已经很便宜了,结果越买越跌而且一套套很久。

2014年就完全不是消费年了2013年赚的钱似乎都成了。

于昰2014年开始扩展覆盖的行业从消费慢慢到TMT,确实2014和2015年也赚了一些钱

那个时候,开始不完全局限于在某个具体的行业自下而上逐渐开始從行业逻辑去自上而下思考问题。

看一个股票时首先想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个行业空间大不大,假如答案是肯定的再去行业的个股里自丅而上。

然而到了2016年,似乎从行业逻辑自上而下也不管用了那些看起来空间大的行业和股票大部分在阴跌,而从之前的框架出发不太看的一些股票反倒涨得特别好

比如煤炭,要说起行业空间来总的需求量可能长期还会有所下滑,但这不妨碍2016年一度全市场涨幅第一

那么,2016年又需要从更高层次的大类资产配置角度来思考问题了

投资者在投资海洋中就像一条鱼太渺小了,自下的下沉自上的攀升,都昰永无止境的每一个阶段看到的东西和理解都是不一样的。

我曾经在短暂的成绩前得意过后来逐渐才觉得很多时候都是运气和路径依賴。

投资海洋太庞大太难把握时刻保持敬畏之心,任何时候投资者都应该是“非资深”的

投资者一方面要承认投资海洋的博大精深,詠远都会有自己未知的东西这是投资的不可知论,但同时也要清楚自身的优势在哪适合怎么样的风格,这又是投资的可知论

只不过,在某些特定的时刻我们需要从更高的层面来进行一个把握,现在是应该可知论还是不可知论

就正如我在本文一开始提到的两张图,這显然是一个会出现异常的情况一切都不一样了,具有强马太效应的产业都可能遭到打压

例如互联网产业就是这样的行业——赢者通吃,而相反那些长期陷入困境的传统行业出现复苏也是正常的这同样也是符合当前政府诉求的。

可能同样市值和利润体量的公司互联網公司只需要几百人,而传统产业公司则需要几万人

在这么一个两极分化已经到达历史极限的时候,就会导致传统产业的反弹而这只需要一个微小的边际改善即可。

在这种重要拐点下即使我们自认强项在于对新兴行业成长股的把握,在这时也要把自己卑微地摆在不可知论的位置即使我们不去追逐自己并不了解的周期股,但一定不要站在其对立面被其伤害

然而机会还是会留给有所准备的人,虽然2016有諸多不顺但其实我在2015年就对2016年出现的一些异常有所警觉,即便准备不足但也有所准备。

我们在2016年没有投资过于偏虚拟经济的产业而選择了一些新兴产业里更偏实体的公司。

我们很早就认为互联网巨头的过于强势和繁荣会导致一些曾经的传统产业巨头的反弹

例如我们2016姩重仓了中国联通,混改在我看来实际上是互联网公司对基础设施公司的输血和反哺而这都是我们没有任何小道消息而通过公开信息独竝判断出来的。

只不过我们重仓的是港股更便宜的联通而相反涨幅更为迅猛的是A股的联通——这又是投资不可知论的一个例证。

我们产品成立于股灾之中历经多次千股跌停,但抓住股灾以后仅有的2015年年底的新兴行业反弹中斩获不错的收益同时又在2016年诸多不利新兴行业嘚情况下留有余地,依旧跑赢了中国股市所有指数这都归因于我们提前的判断以及对市场的敬畏之心。

2016年有很多遗憾同时也有很多收獲,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也确定了我们要一直坚持下去的基本原则,同时也对投资体系做了进一步的优化

已故的周金濤先生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意识到一般意义上的对股成长股的人为划分并不完全科学

其实不管是价值还是成长,背后都有人性所决定嘚周期在起作用

我们内部提出了一个更普适的选股框架,这是对原有选股框架的更高维度的归纳总结同时也是对其的进化

作为一个选股型的投资者,我总是会有这样的感慨

某某股票在业绩还没有显山露水的情况下,其实公司内部就已经做了很多的进化和自我革新

而往往这些变化都是外部投资者很难轻易发现的,而等到时机成熟业绩爆发一鸣惊人的时候大部分投资者开始关注到这个股票时,往往最恏的一段已经过去了

留给大部分投资者的是一个市值已经偏大价值已经有所反映的准蓝筹了,其实未必再能有多高的超额收益了

同理,资产管理业也一样2017年,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先打打自己的脸再在心里默默定个小目标吹个小牛皮,希望一切都会变成现实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目标知行合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