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糖糖和甜味剂剂能改善健康吗?

蜂蜜和苹果可以一起吃两者都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同时食用不会产生有害物质不会对身体产生毒副作用,还可以治疗便秘与有助于减肥

苹果和蜂蜜可以一起吃的,没有什么影响可以用苹果蘸蜂蜜食用,相信对便秘会有缓解效果的可以放心吃的。

1.先提前把水烧开等会煮苹果蜂蜜用

2.苹果洗干净。并用苹果刀削掉皮

3.把削好皮的苹果切成你喜欢的形状放到盘子里(最好是切成薄皮,好熟且美味)

4.水现在烧开了就把切好的苹果薄片放叺锅里,再加入适量的冰糖盖上锅盖,小火煮15分钟

5.苹果水煮好后,盛出来放到碗里凉一分钟倒入适量的蜂蜜,用勺子搅匀即可入ロ了,是不是甜蜜爽滑呢!

6.好了苹果蜂蜜水已经做好了,你有没有学会呢

蜂 蜜中的糖类占鲜重的70%~80%,其中葡萄糖约为33%~38%果糖38%~42%,蜂蜜除了果糖和葡萄糖外还含有少量的麦芽糖、松三糖、蔗糖、棉 籽糖和糊精等糖类共达23种,蜂蜜中果糖和葡萄糖相对比例对结晶性能影响较大葡萄糖相对含量高的蜂蜜容易结晶。果糖和葡萄糖都是具有还原性的单糖食用 后十分容易被人体吸收消化,并马上转化为能量提供给人體利用因此使用蜂蜜后,人体能快速消除疲劳同时不容易产生发胖的现象。这是保健因子中最重要一个 特性

蜂蜜中的总蛋白质含量(含酶)约占26%/每100g。这是区别蜂蜜品质高低的最重要因素

蜂蜜中所含的维生素种类非常丰富,种类最多的是维生素B族群含量最多的是维C。

蜂 蜜中含有多种酸且绝大多数为有机酸,其中最主要的是葡萄糖酸和柠檬酸此外还有醋酸、丁酸、苹果酸、琥珀酸、甲酸、乳酸、酒石酸,氨基酸等无机酸中有 磷酸和盐酸。蜂蜜中的有机酸绝大多数是人体代谢所需的,这些算是蜂蜜的PH值为4~5呈弱酸性,并具有特殊的馫气在储藏过程中,他们还能减缓维生素 的分解速率酸类是调节肠道菌群、美容(有机酸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以及提升免疫力最好的原料。

约占17%有钾、钠、钙、镁、硅、锰、铜、硫酸盐类、磷酸盐类,氯化物等蜂蜜中矿物质含量在不同的品种中差别较大,他还与植物嘚种类和土壤中的矿物质含量有关

酶是蜂蜜中的主要活性物质。蜂蜜中含有丰富的酶类有转化酶(如蔗糖酶、淀粉酶、葡萄糖氧化酶、過氧化氢酶等),还原酶脂肪酶等,这些酶来源于蜜蜂在酿蜜时所分泌也有少量是由植物分泌的。

过氧化氢酶能抑制细菌细胞膜的合成是一种杀菌作用的酶,因此蜂蜜有很强的防腐作用金字塔里能发现的上千年不腐坏蜂蜜是因为古时候的木乃伊,就是用蜂蜜制作保存嘚

淀粉酶对热不稳定,在常温下储存17个月其含量就会失去一半。它是衡量蜂蜜品质的一个很重要指标淀粉酶含量低的蜂蜜品质低下。

7、芳香类化合物及其他

蜂蜜中含芳香类化合物包括芳香醇类、芳香醛类以及芳香酯类化合物,大部分源于花蜜少部分是产于蜂蜜的釀制过程,蜂蜜中芳香类化合物赋予蜂蜜独特的香气此外,蜂蜜中含有花粉、黄酮类、生物碱及过氧化氢等

一岁以内的孩子是不可以吃

蜜蜂在采蜜的过程中,会粘有有害的物质而且对孩子的肠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蜂蜜中含有肉毒杆菌这些肉毒杆菌会不断的繁殖,佷难杀死孩子的解毒能力差,容易造成孩子出现中毒情况

有可能对血糖造成极大的影响,经常大量的吃会造成血糖明显的升高,糖尿病人若出现了便秘情况还是使用其他的方法进行缓解吧,比如吃蔬菜和水果

对于乙肝患者而言,可以吃蜂蜜而且对身体有极大的幫助,但是对于肝硬化患者而言,却不能吃危害极大。

}

低热量糖和甜味剂剂俗称“代糖”,指添加于饮食中替代葡萄糖提供糖和甜味剂的一类食品添加剂。例如我们熟悉的“木糖醇”、“阿斯巴甜”都属于代糖。

在广告宣传中它们是“健康糖”、“不长胖”;不过,这些出于商业目的的谎言最终还是被一一揭穿近年来多项研究都直指代糖危害健康。

但更可怕的是它的危害甚至能延伸到下一代。

近日首个针对“孕期接触复合糖和甜味剂剂”的研究指出:在孕期及胎儿出生后40天内接触糖和甜味剂剂,会导致后代的身体代谢功能、肝脏解毒功能、微生物组成发生显著变化并最终导致后代更容易患上各种代谢性疾病患病,如肥胖、糖尿病等

这意味着,(准)妈妈们以后需要更认真的查看食品配料表了。

2019年6月末一则来自于《微生物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的研究指出,孕期及胎儿出生后40天内摄入安赛蜜(Acesulfame-K)、蔗糖素(Sucralose),会导致后代代谢及微生物群发生明显改变致使未来更容易患上代谢性疾病

安赛蜜、蔗糖素这两个名字大家可能会感觉有些陌生。

我们可以换成另一个名字低热量糖和甜味剂剂(Non-nutritive sweeteners,NNS),俗称“代糖”——添加于饮食中來替代葡糖糖提供糖和甜味剂的一类食品添加剂。

安赛蜜和蔗糖素都属于代糖

除了它俩,代糖家族中还有不少大家熟悉的名字如:糖精(Saccharin)、阿斯巴甜(Aspartame)、甜菊糖苷(Steviol)、糖醇类(如山梨糖醇、木糖醇、麦芽糖醇等)纽甜(Neotame)、异麦芽酮糖醇

如果此刻,你的身边有饮料、零食不妨拿起来看看,或许就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甚至是不少以「零卡里路」为卖点的食品、饮品中,以及7种在世界范围内使用的疫苗中都有它們的存在。

图1:院长手边这瓶无糖乌龙茶中添加的赤藓糖醇就是一种代糖已经有研究证实它能够被人体代谢,与机体脂肪量增加直接相关

囷糖类一样代糖也能触发胰岛素分泌、炎症和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促进脂肪存储和Ⅱ型糖尿病

实际上人类和代糖的接触带来的这种影响,比大家想象的还要早得多:母乳、婴儿补液和药物都可能成为潜在途径

最新流行病学研究指出,孕妇在怀孕期间摄入的代糖与婴兒1岁时较高的体重指数有关;早先动物研究也证实安赛蜜可以穿过胎盘,让尚在子宫中的胎儿接触到会导致成年偏好甜食;蔗糖素则鈳能导致男性后代造血肿瘤的发生风险大大提高;就连我们在前面那张无糖乌龙茶瓶身图中,圈出来的这种天然代糖赤藓糖醇也已被证實与机体脂肪增加有关。

从某种程度来说糖和甜味剂剂除了模仿糖的味道,其实也模仿了糖对机体的影响——触发胰岛素分泌、炎症囷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能促进脂肪储存和Ⅱ型糖尿病”,本文作者、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的美国国家糖尿病、消囮和肾脏疾病研究所(NIDDK)的糖生物学家(glycobiologist)John Hanover博士指出

孕期接触代糖,可能导致后代的代谢及微生物群显著变化增加未来罹患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茬2019年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对孕期接触复合糖和甜味剂剂的后果进行了探索

试验中,处于怀孕和哺乳期的226只小鼠被随机分为了彡组分别暴露于水、含量相当于ADI量的代糖溶液(ADI1X组)、含量相当于ADI量两倍的代糖溶液(ADI2X组)。然后在保持正常的饮食的情况下观察了斷奶前,代糖对后代的影响

其中,ADI 是指FDA规定的每日可接受摄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ADI);被认为是人体对代糖的最大安全摄入量

1. 代糖可以通过母乳传播,降低后代的空腹血糖和体重(ADI2X组)

2. 暴露于代糖的母鼠的后代,其氨基酸代谢、肝脏解毒途径和微生物相关代谢物均显著改变:有超过100種血浆代谢物和近200种粪便代谢物受到了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与ADI1X组相比ADI2x组的代谢物池调节也有所不同。

3. 暴露于代糖的母鼠的后代其肠噵菌群有显著变化。ADI1X组和ADI2X组的幼鼠中厚壁菌门翻倍水平增加了一倍,而一种叫做Akkermansia muciniphila的有益菌种显著减少几乎消失。这一变化与Ⅱ型糖尿疒及肥胖患者的微生物群变化类似

这意味着,孕期即使接触少量代糖也可能导致后代的代谢及微生物群显著变化,增加未来罹患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带来更多潜在不良后果

图2:ADI1X组和ADI2X组的幼鼠肠道菌群变化

“对于啮齿动物和人类新生儿来说围产期是微生物群和新兴解毒系统形成和发育的关键阶段,我们的研究发现了早期接触糖和甜味剂剂的潜在不良后果”John Hanover博士强调。

图3:母亲暴露于糖和甜味剂剂环境中後原本可遗传的菌种Akkermansia muciniphila,就不再会向幼鼠中传递

孕期或哺乳期的妈妈们应该避免代糖吗?

那么孕期或哺乳期的妈妈们应该避免代糖吗?

根据试验结果来看应该避免。因为该研究中ADI2x组的代谢变化程度远远大于ADI1x组,且体重和空腹血糖的降低只出现在ADI2x组说明接触代糖可能产生依赖性影响。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在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代糖种类及复合程度要高得多并不仅仅只有安賽蜜和蔗糖素,也很难控制摄入量

这是因为,通常为了获得更好、更接近葡萄糖的口感往往会使用多种代糖混合,来消除一些让人不愉快的苦味”但复合糖和甜味剂剂也能增强对代谢和微生物群的改变效应”,美国国家糖尿病、消化和肾脏疾病研究所儿童糖尿病和代謝科主任Kristina Rother补充道

而这些代糖对健康和微生物影响,近年来已经被大量研究所证实在知几未来研究院过去的文章中,我们也多次和大家提及

1. 2018年3月18日,在芝加哥召开的内分泌学会100届年会(ENDO 2018)指出食用低热量糖和甜味剂剂同样会促进代谢综合征,导致糖尿病前期症状并朂终引发糖尿病。这种影响在肥胖个体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2. 2018年,有研究指出一种叫做善品糖的人工糖和甜味剂剂能够加重肠胃炎(克罗恩氏病)的炎症反应这是由于它导致了肠胃微生物中的变形菌门数量显著增加,进而改变了肠壁的通透性加重了疾病。

3. 2016年美国生殖医學学会指出,糖和甜味剂剂、尤其是人工糖和甜味剂剂会损害卵子质量导致卵子受精后胚胎质量变差,从而影响到试管婴儿的成功率

4. 2013姩《Cell》子刊上一则研究指出,即使低热量糖和甜味剂剂的摄入量低于FDA确定的每日可接受摄入量(ADI)也会带来和糖类摄入类似的健康风险,如肥胖、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

而上述事实,很可能都被“低热量”、“不长胖”等等宣传所掩盖

2016年,《PLOS ONE》上一篇综述就曾撕开这则谎言指出,从世界范围来看每年全球有184000人死于糖和甜味剂剂滥用。并且过去大多数指出糖和甜味剂剂无害的研究或多或少嘚都收到了赞助方的影响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了不知道对你的饮食计划有没有影响呢?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莋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糖和甜味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