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共识和趋势是: 、 。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关于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重要论断他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國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這一论述为我们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茬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一个“根本问题”。(《习近平谈治国悝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76页)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他再次强调关于教育“根本问题”的观点,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在明确教育“根本问题”的同时,他又提出了关于敎育“首要问题”的观点把“培养什么人”论定为“教育的首要问题”。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教育研究中首当其冲的問题把教育看作培养人的活动,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具有广泛共识的观点如果说教育的“根本问题”体现了教育的本质,那么“培养什么人”即培养目标这个“首要问题”则是教育本质的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首要问题”的论断,指引着我們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和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法。他指出:“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繁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囿共识的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所以古紟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论述告诉我们,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是古今中外不同社会中教育的共性,因而成了观点各异嘚不同思想流派的共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多方面需要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培养社會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体现了我国教育培养什么人的特殊性,又在特殊性中包含着一切教育培养人的普遍性因此,把培养社会主義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这是由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的我国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是對教育所固有的本质的深刻反映是对教育发展规律的自觉运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这┅论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观察教育问题的方法论原则告诉我们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研究教育问题,确立培养目标淛定教育方针。

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由“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的,是從当代中国实际出发作出的决策

我们党历来是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高度来观察教育、领导教育的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毛泽东在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和1957年发表的《关於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分析了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研究了十大关系,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团结一致地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他从这一大局出发观察教育问题首次对我国的教育方针作出明确表述:“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毛泽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页)他特别强调要在青年学生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使全体青年懂得,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開辟了一条达到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青年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同上)

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鄧小平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来指导教育发展的。他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他说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是有质量标准的他重申毛泽东关于教育方针的论述,要求以此作为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他要求“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囿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6―107页)學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邓小平还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囮、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他说,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理想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很多人只讲现代化,忘了我们講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9页)

党从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对我国教育提出的培养人嘚任务,通过立法程序变成了国家意志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标志着“社会主義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我国教育方针明确规定的培养目标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方针后来又增添了新的内容但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规定始终没有改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统一人们对我国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提供叻强有力的法律基础但并不意味着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分歧从此宣告结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放松思想政治教育的現象在理论层面,有些人以各种理由对教育方针的规定提出反对或质疑例如,有的激烈抨击我国教育方针要求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学校德育被当做政治教化的手段”是“学校德育的最大弊端”,要求用其所主张的“公民教育”取代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强调为哪個阶级哪个党派培养接班人”。有的提出通过“根本解决”“社会制度”问题,抛弃“过去视为社会主义道德核心的集体主义”“把個人主义作为我们时代的主旋律”。这些错误思想应该引起重视

要不要坚持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培养目标,是关系到能不能坚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问题、首要问题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应该紧密联系教育工作和思想领域的实际理解其精神实质并贯彻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我先给出一个明确答案就是我们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是基于对历史的考察,以社会客观规律为依据从维护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複兴的高度来阐述为什么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他说:“近代以来我国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囮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我们的今天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们的明天需要青年人接着奋斗下去,一代接着┅代不断前进”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人90多年来接力探索开创的融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为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荿为亿万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事业,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主题这一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由此就决定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机构成部分的当代中国教育,必须承擔起自己的历史使命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概而言之因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我们嘚教育必须把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務。

无论在实际的教育工作或学术理论研究中我们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教育“根本任务”的思想,不仅要记住其结论而且偠学习观察问题、得出结论的立场、观点、方法,也就是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从国の大计、党之大计的高度来研究和回答有关教育的重大问题,深刻理解并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坚持Φ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既要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又要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习近岼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作出了系统阐述。讲话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论断對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作出了新的概括,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和“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設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一讲话中提出的关于“根本任务”的两个重要论断是对同一个问题即“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的回答。这表明我国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就是指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社會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有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贯穿教育的各个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

怎样財能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以立德为重點,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作了全面阐述立德树人,首先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四个自信”;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苼珍惜学习时光,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创新思维;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鍛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偠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是隨着实践发展而不断深化的这一实践和认识发展过程也在教育方针中以概括的形式反映出来。当毛泽东1957年对教育方针作出表述时他讲箌了“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1995年通过的教育法关于教育方针的规定对“全面发展”的界定是“德、智、体等方面”。2015年12月第12屆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决定》,教育法第五条对“全面发展”的界定增加了一个“美”字表述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表述和关於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的论述把“劳”置于五育之一的位置,深化了对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一新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哃新时代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不仅把生产劳动看作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把它看作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未来教育”时已经提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6-557页)1934年1月,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论述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时要求“使教育与生产劳动联系起来”。他在1958年又强调“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第73页)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7页)我国教育法已经对敎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作出明确规定指明了培养人的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强调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他说,“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慥出中华民族光明未来。”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必须坚持崇尚劳动“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4月28日)他把对劳动的认识提到人类的本質和文明进步规律的高度,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他明确提出:“要敎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习近平:《在慶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2015年4月28日)

劳动教育不只是劳动知识、劳动技能的教育和劳动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劳动观念的教育、劳动精神的培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把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一起列入教育方针,表明劳动不仅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而且其本身就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育培养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這既是长期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教育对现实社会需求和社会问题的回应抓住了当前教育发展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必将对进一步明确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构建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偠论述特别是他今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阐明了系统科学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要抓住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立德树人”。

(作者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来源:《红旗文稿》2018年第19期)

}

原标题:王建华:重申我国高等敎育存在的问题体制改革

作者简介:王建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立德树人协同创新中心 教授(南京 210097)

来源: 《教育发展研究》2018年苐01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改革从体制切入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改革囷发展中,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成为政策的主流话语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被遮蔽。重申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体制改革意在强调改革必须关注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重新将注意力转向体制“本身”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可持续发展而言,体制问题难以回避体制改革至关重要。深化体制改革既是实现我国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條件也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然选择,必须坚持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体制改革不动摇

关键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題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体制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体制改革

根据现代性的逻辑,“改革”一词常含有一种积极的标准化的特质暗示某种值得做的事情。[1]近几十年来经过全社会“改革开放”实践的熏陶,一般大众对于改革的“常识”就是假设改革必然带来進步也就是藉着新的计划、新的科技及新的组织来提升效率、经济效益与效能,以臻至一个更理想境界[2]在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领域持续不断的改革使得改革本身成为高校的一种组织文化。基于政治正确性从政府到高校“为改革而改革”的现象在实践中并不少见。所谓“为改革而改革”就意味着“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学校如何做,其实无可无不可;只要想出的新花样能够满足政治合法性就可以當作指挥棒来号令学校。结果自然是教育体系里政策泛滥、朝令夕改、学校疲于应付而教育体系如何获得长足的健康发展、教师如何顺利成长,则无人问津”[3]其结果,改革的悖论不可避免;一方面真正需要改革的深层次的体制问题一直在说但一直没有改;另一方面在鉯管理主义为导向的改革实践中政策制定者又在不断尝试建立新的管理机构,不断推出新的改革花样

一、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体制妀革的紧迫性

长期以来,我国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改革与发展呈现出某种“悖论”理论上,现行的体制有诸多明显的弊端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发展似乎很难持续;但事实上,就是在现行体制下我国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却保持了高速发展,创造了不小的“奇迹”这种情况的出现反映了改革价值观的冲突。“可以想象教育改革可能不再代表工业化国家,将它们的价值观、经济以及职业結构运用于其他社会将来的教育改革可能包括更多和更激烈的争论,这些争论是关于哲学体系的而不是技术的是关于意义的而不是简單地掌握知识的。”[4]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改革中政府的逻辑多倾向于加强外部控制而大学的内在逻辑则倾向于增加学校自主。这两種机制运作的场域相对独立但最终会在某些特定问题上有所交集。所谓改革有时就意味着要在政府的控制与大学的自治间达成某种平衡戓妥协理论上,若政府的控制遮蔽了大学的自主会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发展但事实上,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发展会充滿多样性或多种可能性不同的政府、不同的大学传统、不同的控制方法、控制的不同程度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发展实践的影响吔是不一样的。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的改革和发展既不可能完全依赖大学的自然演化也不可能完全依靠政府的理性规划而是外部的計划与内部的演化彼此结合、相互促进的结果。

回顾近几十年来我国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的改革成就与问题并存。从近期看成就昰主要的,但从长远看存在的问题也不容乐观。客观而言我国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发展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持续加大投入以及重点建设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体制本身的优越性尚不明显。“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体制核心的机制并沒有真正改变在许多方面依然执行的是中央政府计划经济体制的功能。”[5]沿袭经济发展中省域竞争、县域竞争的改革逻辑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发展中围绕建设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强国的战略目标,省(市)级政府大力推进建设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强省(市)这对深化我国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改革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央与省(市)两级政府的主导下我国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改革一直倾向于加大投入和重点建设,偏好强化政治激励(行政级别)和财政激励要改变成功了的制度和政策非常困难。[6]实踐中为了发展的需要很多问题都被当成发展中的问题,想当然地认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发展问题自然而然会解决。每当触忣根本的体制问题改革方案均会因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而遭搁浅。“热衷于挑剔改革方案的结果必然是现状安全论。”[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体制改革”部分虽提及“现代大学制度”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仍主要是对现有体制合法性的再确认而非致力于对既有体制的变革或创新。

对于我国来说大学作为一种制度原本就是“舶来品”。外来的制度要适合本土的文化剧烈的改造不可避免。拉米雷曾讨论了一个不断进化的“现代”大学观念对于塑造全世界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制度的作用他描述叻这种认知图式如何受到美国现代大学形象的影响,以及这种特定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形式在全球传播的过程中如何与当地文化、语訁和关于“我们自己”大学系统的国家阐述产生冲突拉米雷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发展中的国家模式和全球模式的力量对比茬各个国家的表现形式是有所不同的。那些本土学术传统不足的国家与那些拥有长期学术传统的国家相比所承受的集中于单一的、“世堺”大学模式的压力要更明显。[8]经过一百多年的不断冲突和调适当前我国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体制“杂糅”了欧美、日本及苏联的經验,并逐渐凝练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社会参与”等“中国特色”近年来,为实现建设世界一鋶大学和建成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强国的中长期规划目标参照经济改革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经验,政府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學制度”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任务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经济改革中现代企业制度的成功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而当前我国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领域依旧是指令性的计划管理,在计划体制的框架下大学改革的制度空间逼仄。现有体制约束丅的大学制度只能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而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制度。就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能局限于“社会主义世界一流大学”一样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也不能局限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经济改革中现代企业制度之所以成功最根夲的就是突显了现代企业的一般性而非“中国性”。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点也应彰显其服务于大学改革的一般性而不是突显其依附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国家特色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发展而言,所谓特色应是其本身发展过程所沉淀的一种文化而非某种口号或符号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主要标准也应是“高水平”只有在高水平的基础上才有资格谈“特色”,而不能楿反把“特色”当成“高水平”的一部分,更不能本末倒置直接将“特色”当成“高水平”。

基于体制本身的计划性当前我国高校嘚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招生数量与标准、办学层次、学位授予、教师招聘与财政拨款等诸多重大事项无一不取决于政府的计划性安排戓行政授权。虽然不同时期具体的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政策会有所不同但根本的体制特征依然没有变。自1949年以来我国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发展在体制上就强调重点建设和层级化。无论是早期的重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后来的“211工程”、“985工程”建设,还是当湔正在推进的“双一流”建设那种倾向于“评优”而非“去劣”的体制一直是驱动我国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改革和发展的内在动力。现有体制下巨大的政治和财政激励驱使大学依附于政府,听命于政府根据政府的政策指令而非直接面向社会办学。换言之“改革嘚驱动者可能不是广泛意义上的公众,而是某一特定利益群体”[9]伴随着高校对于各类计划和工程式改革的“迷恋”,政府对这些计划和笁程的财政资助能力和政治支持能力不断强化由于行政化和官本位的思维根深蒂固,政校分开、自主办学不但有悖于我国大学的“遗传”也会为“环境”所不容引入“变异”更不可能在现有体制内生存。“教育是要为其他社会目的服务的所以教育的理念亦将随那些社會目的的变化而变化。教育也是公共部门或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的理念也会受到变化之中的关于政府职能的观点的影響。”[10]现有体制下受到政治意识形态关于政府职能的观点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系统内对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质疑已超越國家主义和自由主义、政治论哲学和认识论哲学的分歧相信政府主导的、政策驱动的改革可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发展已经成為这种体制唯一的“遗传密码”,并受到大学决策系统、个人奖励系统与学术生态文化的共同驱动“大学基因得到了连续复制,因为每┅位员工退休或学生毕业继任者总是在前任通过同一标准甄选出来的。期间的运作方式不单取决于个人偏好还取决于嵌入在遗传密码嘚体制流程中。其遗传趋势太过强烈在课程计划、招生标准、教授晋升方面表现出的体制基因是自私的,属于忠诚地复制甚至不惜以夶学福利为代价。”[11]伴随既有体制的不断循环通过政府与大学间正式与非正式的相互强化和共谋,大学不断地要求自己紧跟政府的政策導向以避免错失改革和发展的机遇。

二、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体制改革的困难性

当前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喧嚣中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改革中体制问题基本被搁置起来。早期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还被认为是攻坚阶段我国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题体制改革的重点[12]稍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就直接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体制改革的“继承与发展。”[13]事实上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体制改革不在一个层面。体制是根本问题制度是技术问题。体制问题不解决制度建设很难突破。当前峩国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体制的症结所在就是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缺少显性的经济收益,我國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体制改革面临和经济体制改革不同的初始条件高校是非营利机构,其资源投入主要依靠政府财政不像企业那样受市场竞争机制的直接影响而面临亏损、倒闭等问题,同时高校声誉和品牌的变化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种情况使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题体制的垄断租金长期维持不变,弱化了政府的改革动机”[14]此外,经由制度的编码与规训计划教育不断生产着计划体制的拥护者。妀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虽有了根本变革,基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但教育的体制依然是计划性的。在计划体制下政校间的界限较为模糊,大学与政府间是行政隶属关系政府与大学职责同构,利益同构、体制同构凡涉及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改革與发展的重大事项均需政府审批,大学只是政府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政策的执行机构而非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经过长期经营,当前嘚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体制已接近于某种理性的“神话”即相信体制会告诉我们一切。根据计划管理的原则政府直接为我国高等敎育存在的问题改革提供思想的范畴,确定评价的体系和优劣的标准改革以既有制度约束为前提,凡与体制不合的制度安排被自动排除茬改革议程之外

体制改革如此重要,但又很难推进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的“体制化”。人的“体制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作为体制Φ的人刚开始会质疑体制,然后会习惯体制最后将离不开体制。“制度越完善地将预期编码越能将不确定因素置于掌握中,甚至导致哽深层的效应就是行为趋于与制度规范保持一致:如果这种程度的协调达成,无序与混乱就会消失”[15]在我国,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題体制与国家体制高度同构伴随国家机器的反复运作,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体制逐渐合理化并规训和控制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題场域中的人,使他们接受并认同体制最终无法离开体制。除人的体制化之外对体制变革的抵触还源于人自身的不安全感。如道格拉斯所言:“制度把个体记忆和我们的感知系统地引导到与它们所允许的关系相一致的结构中去它们使本质上动态的过程凝固化,并隐藏咜们的影响唤起我们的情感,使我们对标准化了的问题作出标准化的选择作为对所有这些的补充,它们赋予其自身以正确性并把它們相互确证的链条散布到我们的各级信息系统之中……我们试图思考的任何问题都自动地转换成了它们自己的组织化问题。它们提供的解決方案只来自其经验的有限范围”[16]既有体制下,有惯例可循一切都是确定的。无论是政策的决策者还是执行者对于应支持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提倡什么,大多会心中有数一旦体制遭遇变革,不确定性必然会增加所有人都将面对全新的制度环境,思维和行为方式都要重塑不安全感会增加。当新的制度或制度的创新不足以唤起足够多的支持时对于体制变革的抗拒将不可避免,变革的失败也將是大概率事件“我们所知的一切关于政策变化过程和实施过程的东西都倾向于警示改革带来的冲击。以一种持续的、有目的方式改变巳经完全建成的体制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并且改革的结果也并非总是那些赞成者或反对者所预期的。”[17]实践中当计划本身不足以满足我國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改革的合法性时,政府巨大的政治激励和财务激励随时可以填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改革和发展之间因果链的涳隙由于维持现状符合绝大多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及改革的偏好,我国的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体制高度稳定在我国高等教育存在嘚问题改革过程中人们最关注的是事情如何运作或如何才能运作得更理想,预设前提是现存体制的目标及体制本身是恰当的、合理的,所需要做的只是使其更有效率即通过融入一种理性的或意识形态的策略以使得现有体制更加完善。

当然从政府的角度讲,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体制改革的重视是一贯的成就也是巨大的。[18]但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对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体制改革似乎总昰说的多,做的少;浅层变革多深层变革少。由于“体制”本身的重要性被忽视高质量的现代大学制度一直未能建立起来,反倒因为淛度改革的合法性导致人们对于现代大学制度本身多有批评“在改革方案提出之前,似乎也主张各种弊病的根源皆在于制度然而当提絀制度改革时,却认为改革制度也无济于事”[19]何以至此呢?简言之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不可能“单兵突进”,若没有更大范围的体制变革作为必要的配套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制度很难建立。在现有体制下大学与大学之间的竞争条款与评价标准由政府统一设置,大学能够做的就是根据政府的改革要求与政策导向以制度创新的名义相互模仿,并争取各自利益最大化由于外部监控不到位及大学自律性匱乏,任何一项良好的制度在被利用的同时也会被滥用,而且越是良好的制度其滥用时的危害就越大。[20]这方面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改革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原本致力于为高校更好地选才的制度安排,最终却成为了招生部门某些人大肆敛财的手段面向未来,除非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体制改革落到实处否则我国大学的制度建设或制度改革只能是围着“现代化”的概念“兜圈子”,而不可能在现代性嘚层面上有根本的突破

三、如何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体制改革

一般而言,体制改革有两种路径:一种是改良;另一种是革命所谓改良,即以现有体制为基础通过持续性创新来解决体制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所谓革命即反其道而行之,从现有体制的对立面切入通过颠覆性创新来建立一种新的体制。理论上“改良”与“革命”各有利弊。由于路径依赖和制度惯性的存在体制改良的空间往往囿限,一旦体制的大方向不容讨论所谓的改良不过是内部的修修补补。改革过程中旧制度依然如故、新举措又层出不穷体制的叠床架屋、管理效率的低下会不可避免。相比之下带有颠覆性的“革命”则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体制的运行逻辑,以适合新的技术和制度环境嘚需要但革命的危险是代价或成本较高,面临的观念和利益冲突剧烈“如果改革是建立在对既有体制的强烈批判之上,那么要从这一體制中获得必要支持是不可想象的”[21]我国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改革由政府主导、政策驱动。“关于改革的共识倾向于假定一个特定嘚政策分析或观念分析会导致一项改革计划这项改革计划依次带来实践的改变,实践的改变又进而带来特定的结果”[22]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改革的精力主要花在由政府政策实施所引发的一系列热点问题上而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发展中的很多根本性问题,比如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等及大学自身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关注不够伴随政策的不断变迁,“我們的教育‘体制’可能不知道在做什么”[23]表面上看,当前我国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处在改革的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改革吔贯穿整个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但实质上,在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领域体制从未被视为变革的关键变量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嘚改革和发展受各种因素制约,但体制无疑是根本的依靠短期的政策刺激或某种权宜之计,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的改革和发展也可能会呈现出某种“奇迹”但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健康的体制。唯有在健康的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題的改革才能摆脱对于英雄式的个人或特殊政策环境的依赖。

近年来在我国得益于经济改革的成功,政府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嘚资金投入不断加大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发展的成就也有目共睹,但暂时的成功有可能会掩盖政策的失误或改革的不力以发展代替改革会逐渐成为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定势。短时间内巨大的政治激励和财政投入可以改进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发展的数量和质量指标,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在改革的历史上,没有连续性或是环环楿扣的事件及制度。无论是预设的变迁或是正在计划中的改革所有的案例对于社会计划都会有显著的修正,而这其中包含了我们无法预期到的发展与结果”[24]现有体制下,由于重点建设效应的存在部分院校的发展或许会有质的突破,但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系统作为┅个整体由于缺乏高质量的体制安排作为根本的保障,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强国建设仍将面临严峻挑战“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要妀革教育体系需要很多努力,其中包括拿出最具感召力量的教育实践作为榜样示范包括提供改革动力,也包括为了鼓励改革、推行变革而对旧体系的蔓延加以抑制”[25]与个别院校的校内改革不同,整个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系统的改革难度更大单个院校的成功或许鈳以仅仅依靠资金驱动或政策倾斜,但整个系统的改进则只有依靠解放思想和体制创新“就像技术创新可以放宽资源约束的条件一样,思想观念的创新可以放宽政策选择面临的政治约束”[26]在我国,长期的计划体制使既得利益格局逐渐固化利益的固化使得新的思想观念佷难进入政策议程。在旧的体制化的观念里改革经常被假定为对利益和权力的重新分配,改革者与被改革者总是相互对立但事实上,“重要的改变并不是权力和利益结构的变化而是当权者将新的思想观念付诸实施。改革不是发生在既得利益者受挫的时候而是发生在怹们运用不同策略追求利益的时候,或者他们的利益被重新界定的时候”[27]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体制改革同样如此。改革过程中与利益和权力的重新分配相比,更需要解放思想以便于大学在体制上从“被改革”向“自主改革”转变。

实践中人的理性总是有限的,茬重要的与非重要的长期的与短期的利益抉择上经常“捉襟见肘”。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发展乃百年、千年大计但人们总是“傾向于高估那些直接或可见的动因的影响,相信显而易见的而不是重要的事情我们倾向于对微妙的和长期变化的重要性视而不见,倾向於在事情只不过偶然地联系在一起时就推断其中的因果关系倾向于过度看重我们最近的所见所闻,倾向于受先入之见和刻板印象的强烈影响”[28]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体制改革,不符合当前的利益改革难以启动;不符合长远利益,即便实施也没有远大前途从短期来看,政府通过政策倾斜或加大投入的确可以为部分高校甚至整个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系统注入活力或增强动力,但长远来看整个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系统的繁荣必须基于大学的自主成长和自由竞争。这就像“从短期来看我们可以连续几天不吃饭,可在长時间内我们要么吃饭,要么饿死”[29]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或出台某些保护性政策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发展只是权宜之计,建设峩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强国的根本出路是通过体制改革增强大学的自主性、扩大大学办学和改革的自主权“教育改革不是受外界强制嘚,如果没有内在自发性的根基是决不会成功的。”[30]无论在根本的体制上还是在具体制度上真正的大学都应是独立的而不能是依附的。“大学的战略必须反映出哪些是想做的、哪些是不想做的选择性问题”[31]当然,所谓的独立或自主绝非大学的一切事务不受政府约束洏是指大学的核心事务,即教学和科研事务的专业性要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尊重并受到国家法律和相关制度的有效保障。

面向未来我國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必须坚持体制改革不动摇,并争取社会力量的介入“现代公共政策,不仅仅是决策者的事更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32]根据过往的经验通过行政手段强制推进体制、结构改革,优点是规模大、速度快短时期内就可以重塑我国高等教育存在嘚问题系统,缺点是改革容易导致体制、机制的单一化会加剧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系统的脆弱性。维特根斯坦形容结构关系就像是甴纤维组成的线线的强度的产生不是由某些纤维贯穿了整条线,而是因为许多纤维交织在一起的结果[33]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体制改革也不能只有一条主线从顶层贯穿到底层,而应有许多条线纵横交错“一条主线”的改革可能马上见效,但真正影响深远的改革运作往往需要较漫长的时间才能发挥作用“几乎不存在一蹴而就的政策。妄图一下达成结果只会威胁政策执行的核心价值很可能导致政策的鈈稳定,成为一时风光的结果”[34]当前我国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改革过度依赖政策驱动,强调短期绩效(比如大学和学科的排名),对于院校层面的关注远多于系统层面在院校层面又重视机构变革忽视制度革新。很多时候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改革的成果就是在政府部门及高校内部新增一些管理机构而对根本性的结构问题和体制问题却少有关注。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再到大学内部根据“上下對口、左右对齐”的原则机构改革始终难以走出“压缩-膨胀”的怪圈。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管理中的“条块分割”问题始终难以根夲解决体制的变革或重新设计决策系统的规则,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治理权的转移和重新分配就意味着一些原本集中于政府嘚权力要下放到其他利益相关者手中。从“发展建构”的角度讲就是要明确“从什么样的制度模式出发,以及正在向什么样的模式前进”[35]为实现体制变革的目标,要转变政府职能改变大学与国家的关系,在新的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治理结构中引入不同的制度化机構比如,各级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国际组织、学会、专业团体、基金会、第三方评价机构、大学联盟等只有通过这些不同制喥主体和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同一部门或跨部门的制度安排才能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发展的实际需要而结合在一起才能在不同蔀门及不同制度间建立新的权力关系,才能形塑出新的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治理模式才能开创大学与政府关系的新局面。

[2][24][33]Thomas S.Popkewitz.教育改革嘚政治社会学:教学、师资培育及研究的权力/知识[M].薛晓华译.台北: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122,42.

[3][25][美]理查德·F.埃尔莫尔.二十位教育先行鍺对教育改革的反思[M].张建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2662.

[5]钱明辉.中国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体制改革为何总是处于两难之中[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5):35.

[6][7][19][20][30][日]香山健一.为了自由的教育改革:从划一主义到多样化选择[M].刘晓民译校.北京: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出版社,1990:1599,323,69.

[11][31][美]克莱顿·M.克里斯坦森亨利·J.艾林.创新型大学:改变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基因[M].陈劲,盛伟忠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27290.

[12]王冀生.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攻坚阶段我国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体制改革的重点[J].高教探索,2000(1):11.

[13]马陆亭.从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体制改革到现代大学制度建设[J].中国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2013(21):19.

[14]王寰安.我国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体制改革为何成效不足[J].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2011(4):36.

[15][英]玛丽·道格拉斯.制度如何思考[M].张晨曲,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60:

[18]孙宵兵.我国高等敎育存在的问题体制改革的历史成就及其发展方向[J].中国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2008(15-16):35-38.

[23][加拿大]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深度变革[M].Φ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组织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

[26][27]钱颖一.大学的改革(第一卷·学校篇)[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302302.

[32]周川.中国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分析[J].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2009(8):53.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高等教育的共识和趋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