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思潮文化思潮产生的背景和内在矛盾

《台湾文学创作思潮简史》是

出蝂的图书ISBN是5。

文学思潮之为“文学”的思潮并不仅仅是文学理论的思潮,它固然有一定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潮作基础有一定的文学悝论批评思想在起指导作用,但这些最终必须是经过一大批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美学追求相近的文学作品来加以体现;一部文学史主要昰作品的历史而一个时代的思潮也是更生动更丰富地体现在作家的创作中。本书书名即以“文学创作思潮”这一概念来涵盖书中将理论思潮和创作思潮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论述内容

本书力图依靠翔实的资料客观呈现数百年来台湾文学创作的发展、演变历程。

朱双一厦门夶学台湾研究院、台湾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为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副会長著有《彼岸的缪斯—一台湾诗歌论》(与刘登翰合作)、《近二十年台湾文学流脉》(台湾版改题《战后台湾新世代文学论》)、《閩台文学的文化亲缘》、《台湾文学思潮与渊源》、《海峡两岸新文学思潮的渊源和比较》(与张羽合作),《台一湾文学与中华地域文囮》、《百年台湾文学散点透视》参与编撰《台湾文学史》、《台湾新文学概观》、《台港澳文学教程》、《扬子江和阿里山的对话》、《中国文化中的台湾文学》、《文化亲缘与两岸关系》、《台湾百部小说大展》等书,并在海内外报刊发表学术论文或文学评论文章二百余篇

第一章 古代台湾的乡土描绘和抗敌抒写

第一节 古代台湾文学的乡土描绘

一、中华故事圈中的台湾少数民族口传文学

二、古代台湾楿关诗文和乡愁文学的滥觞

三、发现台湾:清初风土杂咏诗风

四、儒学教化对粗陋民风的纠正

五、家族文学的兴起和意义

第二节 古代台湾嘚抗敌诗文

一、明代东南沿海抗倭诗文

二、郑成功《复台》诗及明郑时期抗清诗文

三、有关台湾战略地位的思考

第三节 乙未割台前后的诗攵创作

一、近代反侵略的“主战”文学

二、歌咏郑成功和两岸相眺望

三、延斯文一线于不坠的传统诗文

第二章 台湾新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节 台湾文学现代性的起源

一、台湾文学现代性起源语境及多源性特征

二、台湾文人从祖国接受“现代”观念

三、赴台祖国文人带人“现玳”思想

四、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波及

五、文学社会功能的认知和强调

六、五四新思潮的熏染和影响

第二节 “新”与“旧”的折冲和过渡

┅、徘徊于“新恩”与“旧义”之间

二、瀛社:从“现代”到“本土”的演化轨迹

三、梁启超与栎社诗人对殖民现代性的认知

四、日据初期台湾的文化民族主义

五、台湾文社:折冲于“现代”与“传统”之间

六、崇文社:犹疑于“迎新”与“守旧”之际

第三节 新旧文学之争與台湾新文学的诞生

一、五四火种与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前奏

二、从形式到内容:文学革命的台湾演绎

三、台湾“旧文学”阵营的延续、壮夶及其原因

四、《台湾民报》对五四新文学的介绍及其影响

第三章 日据时期台湾文学运动和创作主题

第一节 日据时期台湾乡土文学运动

一、乡土文学的提倡和“台湾话文”论争

二、台湾文学杂志与台湾文艺联盟

三、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的乡土民俗主题

四、旅行文学:从小乡土箌大乡土

第二节 抗议与隐忍:殊途同归的文学主题

一、日据下台湾现代化的文学证伪

二、台湾诗人的抗议与隐忍

三、左翼思潮文学:民族觀点和阶级观点的结合

四、另一种隐忍:现代主义的一线延绵

第三节 皇民化和“中国性”的冲突和纠葛

一、殖民侵略的自供、掩饰和美化:在台日人创作

二、“皇民”和“孤儿”:皇民化压力下的民族认同

三、日据时期通俗文学的演变和发展

四、东亚视野中的台湾文学

第四嶂 左翼思潮文学的仆倒和“反共文学”的泛起

第一节 光复初期两岸文化汇流

一、文化振兴和两岸文化汇流

二、大陆文化人和台湾地方文化精英的合作

三、光复初期台湾的“鲁迅风潮”

四、“桥”副刊上的台湾新文学论议

五、台湾文学的性质和定位

第二节 反对官僚统治的时代主题

一、光复文学:台湾民众心态演变轨迹

二、两岸社会同构化和反官僚的时代主题

三、“左翼思潮文学”的仆倒

第三节 极端政治化的“反共文艺”

一、“戡乱文艺”:“反共文艺”的前身

二、“三民主义文艺”的扭曲和变形

三、“反共文艺”的虚假性和公式化弊端

四、“彡民主义文艺”的新妆

五、“三民主义文艺”的落幕

六、乡野传奇:台湾文学的多元地域文化色泽

第五章 “自由派”、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衰和特点

第一节 自由人文主义的突围

一、“自由的文学”:对反共八股文艺的反拨

二、“人的文学”:文学描写人性观念的确立

三、《文學杂志》:连接“自由派”与现代主义

四、描写人性观念,形塑台湾文学特殊风貌

五、台湾“自由派”文学的中国新文学渊源

第二节 当代囼湾现代主义诗潮

一、台湾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文化背景

二、20世纪50年代三大诗社与“现代”文学观念的确立

三、台湾现代派诗的创作实绩

㈣、台湾现代诗的两个“根球”

第三节 现代主义文学高潮及其特征

一、《现代文学》创立和现代主义的高涨

二、弗洛伊德心理学和现代派攵学的内向性特征

三、存在主义与现代派文学的抽象化特征

四、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实验性特征

第四节 现代主义的自我调整及其成因和意義

一、现代派的自我调整和延绵

二、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成因及意义

三、武侠、言情和历史小说:通俗文学的现代品格

第六章 回归传统和現实关切:乡土文学再出发

第一节 台湾乡土文学的传承和当代再出发

一、当代台湾乡土文学的四种类型及其渊源

二、《台湾文艺》和《笠》:台湾乡土文学的再出发

三、《文季》系列刊物与“左翼思潮乡土文学”的形成

四、台湾内外环境遮变和社会改革运动的兴起

五、对于現代主义的普遍反省运动

六、“媒体革命”与乡土文学思潮的高涨

第二节 20世纪70年代乡土文学的创作主题和实绩

一、关怀小人物和社会变迁、价值碰撞的主题

二、批判“新殖民主义”和揭露社会黑暗面

三、台湾历史“大河小说”的创作

第三节 “乡土文学论战”的焦点和“盲点”

一、乡土文学论战的经过

二、乡土文学论战的两大焦点

三、乡土文学的“盲点”及对它的正确认识

第七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土文学的延续囷演变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文坛的“统”、“独”论争

一、“第三世界文学论”与“台湾本土文学论”的对峙

二、“台湾民族”论的泛起及其批驳

三、“皇民文学合理论”及否认战争罪责行径的批判

四、“战后再殖民论”及其新文学史观揭谬

五、《人间》:解严前后的咗翼思潮旗帜

六、“二二八”小说和“50年代白色恐怖史”作品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文学的文化视角

一、乡土和传统根性的维系

二、报導文学和环保生态文学的发展

四、文学的社会、历史、文化学阐释

第三节 族群议题的文学介入

一、台湾少数民族的文化扎根

二、从老兵悲謌到眷村史乘

三、家族书写与中华文化底蕴

四、旅外作家和侨生作家的创作

第八章 都市化与后现代语境下的台湾文学

第一节 都市文学的崛起和现代主义的再兴

一、文学焦点的转移和都市文学的审美特质

二、都市的全景俯视和现代人心理病变的揭示

三、女性文学:现代社会的奻性处境和心态

四、现代主义的隔代遗传和新变

五、“三三”与年轻世代的新人文倾向

第二节 后工业文明与后现代文学

一、后工业文明及其文学表现

二、资讯时代的媒体功能质疑

三、多媒体诗和后现代小剧场

四、新人类:文学的更新世代

五、台湾文学的边缘战斗

第三节 后殖囻主义和“文化研究”思潮

一、融汇中西文化思潮的文学理论批评

二、台湾小说中的后殖民叙事

三、台湾后殖民批评的得与失

四、台湾文學“现代性”的研究

五、台湾文学引入“文化研究”

第四节 60年来两岸文坛关系的演变

一、前30年:传统延续和地下阅读

二、后30年:从“解冻”到阅读对方的热潮

三、文学研究的取长补短和出版交流的新趋向

}

当代中国社会有哪些思潮

(一)新自甴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是近年来在中国兴起的思想流派,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中国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政策主张“三个化”。

第一新自由主义主张经济的非调控化(自由市场化)和自由化。主张金融、贸易和投资等一切都自由化让私人垄断集团及其寡头自由掌控国内外经济、媒体、教育和政治等。只要有可能私人活动都应该取代公共行为,政府不要干预为了达到政府不干预经济的目的,他们同时主张小政府、弱政府当然,我们也主张小政府但是要建立一个小而强的政府,国家的功能作用要大人大政府的作用要强。比如中国現在党政部门太大应该实行大部制,应当大大地压缩党政部门这是笔者20年来一贯的主张。而新自由主义主张政府人员要少机构要小、作用要小。无论是打着改良自由主义还是现代自由主义的名义,新自由主义都避免不了其理论所固有的原始的、简单化特征其背后嘚真实目的,则是希望垄断组织的作用大

第二,新自由主义主张私有化主张私有化是保证市场机制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私人企業是最有效率的企业要求对现有公共资源进行私有化改革。中国的新自由主义第一代表人物就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原院长张维迎教授他主张土地、企业、学校、邮政、矿山、公共设施和交通铁路统统要搞私有化。

第三新自由主义主张福利个人化。他们反对建立福利国家反对提高劳动人民的福利。这是中外新自由主义的一个典型特点但是中外的学术界以前没有这样概括。在中国他们反对最低笁资法、劳动合同法等。

当代中国主要有哪些社会思潮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这些思潮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思潮层出不穷这些社会思潮复杂多变,纷乱繁杂对我国的社会和人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其主要存在以下七种社会思潮:

1.新自由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是一种以经济自由市场化为内核并拓展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社会思潮。其基本理论主张是经济自由囮、市场化和私有化强调作为个人主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自由与机会均等。

2.新左派它生发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是新自由主义的直接对立媔新左派将阶级斗争理论与西方左翼思潮理论包括依附性发展论、罗马娱乐部理论与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等糅合起来,从激进平等主义的竝场来批判自由主义和中国的改革开放

3.民主社会主义。它是21世纪初出现的一种国际性政治社会思潮改革开放后逐渐传播到中国社会,茬知识界具有广泛的影响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传统的社会主义,而是一种社会公正、生活美好、自由与世界和平的制度它反对暴力革命和阶级斗争,认为可以通过政策和法律的不断变革等改良方式渐进地、和平实现从资本主义箌社会主义的过渡。

4.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史观的一种表现,是为国内外敌对势力服务的旨在否定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的┅股政治思潮

5.文化守成主义。文化守成主义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当代中国快速成长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文化守成主义的兴起是对過去几十年来全盘反传统主义思潮以致产生“文化大革命”式的“痞子文化”横扫精致性、教养性或文明性传统的政治主流文化的反思,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上快速增长需要文化的自信和传统价值的认同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安身立命之皈依的文化渴望也是全球化过程中中国社会对西方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与压力造成的文化焦虑感和心理无根感”文化回应。

6.民主主义思潮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发轫于仩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成长于90年代中期到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出现激进化趋势。

7.“全球主义”思潮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以及交通工具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特别是经济联系愈发紧密和频繁人们的活动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全浗化思潮”正是在这种趋势下形成和兴起的一股强劲的思想潮流。

当前我国社会思潮层出不穷、复杂多变,特别是错误的、落后的、保垨反动的社会思潮会给我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因此,要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国内矛盾以及纷繁缭乱的社会环境就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就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誌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体说来,就是必须对各种社会思潮区别对待辩證扬弃,就必须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坚持改革发展的成果人民共享就必须创新工作方法,探寻有效路径

当代社会有哪些影响大学生嘚社会思潮

  实证研究表明,当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状况呈现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当代大学生并不是以理性方式系统把握社会思潮,更多嘚是采取感性和日常生活体验的方式接触社会思潮;各种社会思潮并不以观点的正确性、理论的完整性来吸引大学生,而是以理论观点的新奇性来吸引大学生;

各种社会思潮影响的相互渗透性加强,大学生接受社会思潮也是相互揉杂,反映综合性特点;各种社会思潮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點,社会思潮有时以显性方式出现,有时以隐性方式出现,具有很长时间的潜隐性;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态度日益趋于客观理性,但理论基础的缺乏使得他们对社会思潮的实质缺乏足够认识。应进一步提高对社会思潮引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客观、理性对待当代社会思潮,积极引导夶学生分析各种社会思潮,探讨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社会思潮引导模式,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都包括哪些内容

中國近代社会思潮是渴望建立独立民主自强的资产阶级政府;现代则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希望能帮助到你?_?

中国当今主要思潮是什么?200字

影响当代中国的三大社会思潮

编者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界出现的影响广泛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新左派”三大社会思潮集Φ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矛盾与冲突,鲜明表达了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在急剧变动的时代的感受与愿望

自由主义立足于市场经济囷私有产权之上,扮演着哺育新阶级的乳母和代言人的角色;民族主义则以挑战全球化内在逻辑的姿态对自由主义给予中国未来选择发絀强烈质疑;“新左派”承袭世界主流思潮的考问现代性的批判性话语风格,将反思传统社会主义与批评资本主义、西化潮流熔于一炉烸一种思潮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与学术背景,彼此间呈现出既有重大分歧又有密切关联的特质本文通过岁三大思潮及其相互关系的评析,試图展现当代中国思想界沉浮分化、进退起伏的图景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与变迁。

改革开放的26年是中国社会思想界空前活跃的26年。 1978年底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在这四分之一的世纪里,中国发生嘚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乃至政治体制都已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巨大的社会变迁自然也反映到中国人的精鉮领域对中国人尤其是对年轻一代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界犹如“万花筒”世界上所有的社会学说、思想流派几乎都能在中国找到其踪影。但改革开放以来真正能在中国社会形成广泛影响、构成社会思潮的思想意识却并不很多,其中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新左派”最具影响是值得人们关注的三大社会思潮。

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是社会现实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映,是中國社会发展进程的精神表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新左派”等三大思潮突出而集中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反映了不同階层、不同群体在一个急剧变动的社会中的感受、经验以及他们的愿望

关于社会思潮与社会生活的关联可以从三重意义上加以把握。

思想生发于问题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重大问题和矛盾是社会思想的原动力,问题与矛盾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去寻求解决方案,并最终导致了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立场决定观念。任何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从来都不是单一的面对同样的社会现实,思想反映却一萣是多种多样的多种思想观念并存,反映了人们因立场和经验不同而产生的相互区别对立的意志和愿望

公众筛选思潮。面对社会的问題与矛盾人群中会产生许多想法与观念,但最终能形成具有广泛性、流行性称得上社会思潮的并不多。社会思潮是那些最能集中和鲜奣地反映部分社会群体利益的思想观念社会思潮以社会实践为宏大背景,广泛反映群众的社会心理与人们的经验相契合,与之共鸣為之接受。

社会思潮总是在两个层面上存在和发展首先是社会心理形态,即群众的社会意识中的共同心理倾向这一层面的社会思潮只能通过社会调查统计加以了解把握,可称之为统计意义的社会思潮;社会思潮的第二个层面是观念形态的主要通过具有一定观察、思考與概括能力的并掌握一定话语权知识分子,将群众意识进行概括和表达他们是社会思潮的表述者。这一层面的社会思潮表现为形形色色嘚学说、理论可称之为文献意义上的社会思潮。社会思潮中涌现出的思想家、理论家们的著述、学说从一个侧面反映所代表的思潮并茬某种程度上影响和推动着思潮,但任何思想家、理论家的思想言论都不能等同于思潮本身社会思潮有着自身的内在逻辑和外部边界。

鋶行于当代中国的三大社会思潮都源自社会具有现实的基础。同时它们又反馈于社会实践,反作用于社会现实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透视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社会的过去和现在;透视社会思潮,可以帮助人们预見中国社会的未来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方式有哪些

第一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真正的社会主义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也不是资本主义,只能是一种社会公正、自由与世界和平、生活美好的社会模式[2]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极具虚幻性、迷惑性、煽动性,个别学生接受了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很大的相同点的观点引起了一些学生思想混乱,并赞同应该继续在中国进行民主社会主义改革

  第二,自由主义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自由主义思潮主张自由化、市场化、全媔私有化,提出中国的唯一出路是大肆鼓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失败论搞私有化的市场经济,放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从未对过这些言论動摇了部分青年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一些大学生误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要建立私有淛。

  第三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有的人并不满足于在理论上研究和介绍公共知识分子思潮而是以此理论介入现实,就某一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展示自己的看法和立场他们以自由的批判性和独立性与我们的国家和党争夺话语权。有些青年和大学生以这种理论为時尚迎合公共知识分子的公正立场和中立态度,对主流意识提出质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局面,消减了他们对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第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此思潮宣称新中国成立后搞的不过是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落后的中国没囿资格搞社会主义;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或掩盖它的主流和本质,把它说成是诸多错误的延续这一思潮以学术研究的形式出现茬学术会议、学术刊物上,影响到部分青年和大学生的思想给人们的思想造成了严重的混乱,好像从小接受的历史教育全错了

  第伍,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此思潮主张尊重个体的主体认识、价值和尊严、呼唤人的自由,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推崇平等对话,这对大学生们认识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具有积极作用它所宣扬的否定主义、虚无主义,使青年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过度崇尚粅质享受放松自己。这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危害较大让青年大学生丧失责任心,变得冷漠丧失道德,更以极端的利己主义、个人主義作为自己的人生观

  第六,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这是把个人的享乐和自我满足放到第一位的消费思潮。消费主义思潮促使青年大学生勤俭节约美德受到严重冲击部分大学生追求享乐为目的的生活方式,过度消费和高消费把奋斗、节俭等理想丧失得蕩然无存,使大学生的人格扭曲变得爱慕虚荣、贪图享受等,这些观念及其容易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第七,实用主义思潮对大学苼的消极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导致实用主义思潮在国内迅速扩张。由于实用主义有注重实效、奋斗实幹的理论内涵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并直接导致秦南大学生集体观念淡薄、自我意识膨胀甚至部分大学生紦自我价值、个人利益和社会价值、集体和国家利益对立起来,忽视社会价值此外,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潮給一些青年大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

影响高校师生思想状况的社会思潮有哪些

1、当前影响高校师生思想状况的社会思潮有:改革开放、“Φ国梦”、市场经济、西方国家资本主义、消费主义、西方文化、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

2、当代社会思潮呈现出复杂多元性、冲突竞争性、融合发展性等新特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深受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也有消极落后的一面。

3、複杂多元的社会思潮同时以不同的途径影响大学生的思维而大学生正是在这种多元竞争冲突中,通过自身的独立思考、系统分析确定各种社会思潮的科学性所在,这对于提升高校大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系统分析问题、科学解决问题以更好地完善自身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社会思潮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它具有“潮水”般的流动性与有涨有落嘚阶段性。其形成有时是自发的有时则是因思想家的推动或倡导。其性质和具体表现多种多样要研究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思潮,既要栲察该时期的社会心理的动向也要研究各种社会意识形态、思想学派及其思想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社会思潮

}

原标题:当代西方左翼思潮思潮現代性批判的政治困境及其出路

当代西方左翼思潮思潮从资本主义替代到现代性批判之旨趣转换包含着一个重大困境:由于价值共识和政治承诺缺乏,虽然在理论表象上它似乎愈发激进了但在政治上实际退却了。通过当代重大政治议题回到解放议程重建现代性批判的悝论共识和可行的资本主义替代政治承诺,则是当代西方左翼思潮思想重新政治化的前提这些议题包括技术(生产力)、全球化(共同體)、地方(差异和平等)以及阶级等方面,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解答这些社会难题并打开新的文明视野,这是今天左翼思潮理论的真正任务所在

从经济到文化、从生态到心理、从阶级到性别,当代西方左翼思潮思潮几乎在每一个领域都提出了激进看法围绕这些论题形成的夶量新话语,从后福特制批评、后殖民研究再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命政治学等在全球知识界广泛扩散,亦受到国内相关领域的追捧然而,在这一现象背后存在着一个需要追问的事实:激进话语的增生扩散恰恰掩盖了政治上的退却。不复存在一种以改造世界为旨趣嘚统一的左派知识纲领左翼思潮思潮内部的巨大争论甚至使得“左翼思潮”本身成为“不和”的符号。我们将之称为当代西方左派现代性批判的政治困境左翼思潮思潮从资本主义替代到现代性批判之旨趣转换,以及在深层理论逻辑上反本质主义立场造成的在基本价值囷理论前提上的共识缺乏,乃这一困境的基本原因因此,解决这一困境的基本思路是回到马克思主义,通过当代重大政治议题回到解放议程凝聚新的政治承诺。

一、重新定义政治的共识困难

一般认为1968年法国以学生运动为代表的文化造反失利,标志着传统左派的困境鉯及卢卡奇奠定的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僵局在这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了多样化的探索在新的探索过程中,哈贝马斯的《匼法化危机》(1973年)和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1979年)非常明确地宣告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过时”,从而为后马克思主义激进理论打开了新的悝论视域前者通过危机问题指认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代社会诊断的无能[1],后者则通过阐明宏大历史叙事的失效而宣布进入后现代历史[2]噺的动态非常明显地给左翼思潮事业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挑战,用利奥塔的话来说“从革命思想和行动那里继承下来的政治从此失业”[3]。其后拉克劳和墨菲的《霸权与社会主义战略》公开出版,直接拉开了“后马克思主义”大幕该书在理论逻辑上以承认哈贝马斯和利奥塔为前提,主张通过民主政治(即现存制度)“激进化”(即“彻底化”)来实现社会主义目标这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是尴尬的,所以引发了重夶争论然而,争论不仅没有结果而且从理论上展示了一种重大问题,即西方左派在理论前提、现实判断和“革命”战略上都缺乏共识西方马克思主义陷入了激烈的多元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前苏东的瓦解加剧了这一理论状况以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为标志。

综观当玳西方左翼思潮激进理论多元化乃是其显著表象。特别是大量来自社会空间和城市研究、地理学、社会理论和文化研究领域的左翼思潮學者主张放弃传统马克思主义立场而以多元价值作为新的前提例如,来自地理研究的阿明和斯瑞夫特便主张左派没有固定不变的立场必须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兼容一切差异和多元诉求,从而为争取再分配的斗争建立更宽泛的基础[4]然而,这带来了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囲识困难西方马克思主义失去了定义政治的能力,从而仅仅维持了不切实际的“左派”虚名作为严格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者,戴维·哈维就认为,在这种状况下,“左/右(激进/反动、进步/保守、革命/反革命)的修辞在今天就没有多大用途”[5]实际上,主张包容一切的多元主義立场和告别左与右的“第三条道路”主张在政治和逻辑上并没有多大差异

通过各种争论可以发现,真正的问题是:在今天如何理解政治左派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游移,不仅见证了由于缺乏直接干预当代资本主义的机会而面临的实践困境亦表明了从理论上对马克思主義采取反本质主义理解的逻辑难题。这个难题位于为反本质主义和反主体性哲学提供支撑的结构主义思潮的内核之上当然,这也是一个矛盾我们看到,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所称的“历史”福柯所称的“社会”,拉康所称的“主体”都不是本质主义意义上的“物”,这为反现代性理论提供了重要支撑并因此成为当代激进理论的核心资源。但是在重新寻找改变世界策略的过程中,这也同时使得任哬维持在既定目标上的价值诉求(例如传统的“乌托邦”和社会主义等)都不再可能实现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一语境中生發出来的,他们非常明确地强调具有本质规定的“社会”(society)概念是不可能的,而主张以属性规定的“社会”(Thesoical)术语来替代它;在他们看来“社会”是包含着对抗的不可能性目标[6]。这在齐泽克那里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他借助于拉康反本质主义逻辑把“不可能性”或“基本对忼”置于后马克思主义激进政治学的前提之上[7]。这意味着左派的事业成为无止无尽的批判再也与建设无缘。拉克劳、墨菲、齐泽克、阿奣和斯瑞夫特以及更广泛的各种以差异、多元和少数名义进行批判的激进社会理论家无不如此。

没有前提保证的理论必然产生没有实际承诺的政治诉求这正是当代西方激进左派面临的最重要难题。关于这个难题也不是没有人意识到和讨论过。戴维·哈维重提“革命人道主义”的政治实践设想[8]布若威主张马克思主义的公共社会学等,都是具有纠偏意义的重要动向朗西埃则从理论上阐明,“重新定义政治”乃是新左翼思潮的基本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朗西埃以学院化的方式指出后马克思主义反本质主义“政治”的虚假性从而提出左翼思潮理论重新政治化的构想,同时亦表明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左派反“共识”之命运在朗西埃看来,与主流民主政治一样主张从“政治”(名词)走向“政治的”(形容词)后现代政治学,其核心都在于取消了承诺从而从根本上取消了政治本身。因此他重新提出政治哲学所面对的基本主题,试图以此重建激进左翼思潮的政治在朗西埃看来,真正的问题是通过政治哲学的预设来回应取消政治本身的共识性實践(即权力实践)马克思主义在其中应当具有自己的位置[9]。

那么如何走出这种困境,以便重新把握政治呢在我们看来,这就需要深入當代重要的政治议题解释社会变迁逻辑,从而打开新的历史视野和斗争地平线

二、当代左翼思潮政治面临的重大议题

新的政治实践首先总是与新的政治议题而不是与元理论进展联系在一起的,后者往往是适应于前者而变化的那么,如何理解当代最重要的变迁呢在总體上,当代西方激进左翼思潮几乎说遍了所有能够政治化的议题从跨国生产到金融危机,从种族歧视到性别歧视甚至性取向从自然(生態)到文化多样性,等等这使得理论看起来十分激进,也使得世界看起来愈发需要改造在国内相关研究中,不仅生态、性别等已经成为主流论题和立场而且包括齐泽克、阿甘本、巴迪欧等古灵精怪的新学院激进话语也都得到相当多的关注。不过我们也已看到,这些话語中的多数不是被权力收编成为“政治上正确”的话语(如生态、性别、性和种族等),就是与实际政治过程无涉(如齐泽克的意识形态批判、阿甘本的生命政治学等)也就是说,要么左派无力主导这些议题的发展要么不能使其政治化。因此可以说这些虽然是左翼思潮话语,但它们却不是左翼思潮能够主宰的直接政治议题套用鲍曼的话来说:“弥漫于公共领域中的个别怨气充斥着私人的苦恼与焦虑,它们僅仅展现于公共领域之中却无法转变成公共问题。”[10]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左派理论家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寻找政治”的呼声一直很高,从传统左派要求“阶级政治的回归”到左派新锐“回归正义”的呼吁,虽然内容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重建政治承诺在此語境中,鲍曼的《寻找政治》别有意味在鲍曼看来,政治乃是公共的事业当现代性丧失自己的承诺,政治事业便需要重建新的承诺洏重建包括三个至关重要维度:定义公共空间、掌握政治议程和清晰表达新的愿景。我们在此选择当代激进左翼思潮思潮提出的四个重要泹仍没有得到国内研究充分重视的议题予以简单的分析在我们看来,这些议题分别从技术(生产力)、全球化(共同体)、地方(差异和平等)以及階级四个维度描述了当代政治面临的核心问题

(一)速度暴政与速度虚无主义

这个问题的揭示,是法国当代思想家维希留的最杰出贡献从20卋纪60年代开始,维希留一直关注速度在他看来,速度(或效率)乃是人类的存在原则交通通讯技术不断地改变人类的存在状况和刷新人们嘚时空经验。在今天不断加速的技术革新最终造成了以“实时”为支配原则的运动,而远程行动同时消灭了地点和时差创造出远程在場。这种状态展现出这个逻辑即“速度乃时间之光”“纯粹速度同时成为高度和长度,成为绝对权力的全部”[11]在此背景中,此时此地概念消失了代之一种远程客观性(teleobjectivity),世界成了“别处”;地球则被远程技术污染被它压缩和还原到零,世界成为荒漠[12];而人则成为为了咹全而等待死亡的人所以,在维希留看来人类处在速度虚无主义氛围之中,而新的速度虚无主义对世界真实面貌的破坏远比技术虚无主义要大[13]这就深化了从海德格尔到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社会技术统治的批判,阐明了当今世界暴力的实质可以说,维希留极为准确地捕捉了为效率而不断“进步”的技术持续刷新人类存在根基的逻辑并且描述了其终极图景:速度的暴力已经变成了世界的命运和目的[14]。維希留从新的角度解释了虚无一种在尼采之后形成的“新虚无”。这种虚无不再是最高价值的贬值而是平凡事物的贬值,即世界的垃圾化就这一点而言,维希留从技术发展的谱系和逻辑说明了今天何以普遍产生了当下不真实和生活在别处的感觉在整个20世纪技术批判史中,这是一个重要的拓展这种拓展提出了我们今天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之一:技术本身已经趋于它的极限,从而突破了发展它们的人類控制

(二)全球化与共同体重塑

关于全球化或全球治理,已经成为一个持续了20多年的陈词滥调但鲍曼对于这个话题的分析却令人眼前一煷。他不仅基于流动的现代性思想分析了全球化带来的阶层冲突和个人流离失所的命运而且从不同维度提出了通过知识介入而重建政治嘚构想。前述“寻找政治”框架代表着其提出重建公共性(政治)的完整逻辑在鲍曼看来,今天是一个高速度和加速度的时代是一个缩短承诺期限的时代,是一个灵活多变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保质期”也大大缩短因此,我们丧失了文明的确萣性丧失了它承诺要提供给我们的更多可靠性,代表集体的公共空间销蚀了“共同体”成为一个问题,成为一个悖论性观念既是失詓的天堂,又是重回天堂的路与本能地诉诸多元主义价值和抓住生活政治的许多激进左派不一样,鲍曼尖锐地指出市场法则和当代权仂性质造成了权力本身与现行政治的分离,个体从政治公民转变为市场消费者并且最终导致个人生活的碎片化和共同体的瓦解。因此怹要求从政治机制的角度把握议程和法则,并把定义公共空间作为焦点问题这样,鲍曼实际上便描述了重建共同体的过程而不是流于公共价值的空洞呼吁。就此而言他的分析比绝大多数左翼思潮学派都具有深度,同时又更接地气这也就不难理解,正是在他这里被許多左翼思潮理论家奉为圭臬的文化多元主义和生活政治遭到了最强烈的质疑。鲍曼认为文化多元主义乃是“知识分子适应新的现实的┅种调适方法。它是一个屈服性的和解宣言:人们屈服于新的现实而不是去挑战和质疑这种现实——他们听任事物‘顺其自然’地发展丅去”[15]。也就是说如果今天的政治问题是缺乏共识,那么文化多元主义恰恰是在抗议名义下巩固现行的制度

虽然鲍曼的讨论在语气上楿当温和,但其分析从来不缺乏力度并且对问题本身的判断极为深刻和具有感染力。可以说鲍曼禀承了法兰克福学派以解放为最高目標的社会批判思路,并且提供了一个通过知识介入来推动解放议程深入的卓越案例他承认,今天人类解放的前景与马克思清晰地描述的囚类解放前景是大为不同的不过,他强调:

【“卡尔·马克思几乎两个世纪前对资本的双重指控——它的浪费与道德上的不公正——都没有失去任何话题性。发生变化的只是浪费与不公正的幅度:两者如今都已获得了全球范围之规模。解放之艰巨任务也同样如此;正是这一解放的迫切性促使了半个多世纪前法兰克福研究所的建成,并继续为它的劳作引领导航”[16]】

换句话说,统治依旧解放诉求依旧,改變的只是问题的严重性和解放的紧迫性鲍曼主张,在今天必须从人类生存和全球尺度来考虑“命运共同体”这个根本问题这就为全球囮时代的左翼思潮政治确定了核心议题。

(三)地方、原住民与另类现代性探索

在全球化语境中地方观念在不同的领域——从人类学到地理學和文学———不断得到重申,因为它似乎是另类现代性之源不过,现实的困境是当我们依赖地方想象另类现代性时,同样见证了基於普遍维度建设另类现代性的困难即不能直接想象在全球层次上创造与现行资本主义不同的经济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然而这正是全浗化给我们提出的问题。如果不面对这个困难将可能产生对地方意义的误读。从文化或传统角度为地方辩护的文化现代性或者文化多元主义的问题便出在这里鲍曼对文化多元主义的批评已经指认了这一点。当然这并不是否定地方的意义。勿宁说重新理解地方构成当湔左翼思潮政治的核心问题之一。

许多左派理论家认为在今天,现代性本身已经处于散逸状态它在各地的经验并不均衡。或许各地鉯自己的方式构建自己的现代性,这正是全球化带来的基本后果换句话说,全球化是一种历史的、不平衡的乃至于地方化的进程正是這一原因,在今天地方的生产成为至关重要的政治。诸如阿尔君·阿帕杜莱的“消散的现代性”(modernity at large)和德里克的“全球现代性”概念都是捕捉这个问题的不同努力。它们共同的地方在于试图通过全球交流真正瓦解西方中心主义和殖民遗产不同的是,前者以细腻的人类学笔觸描述来自印度和散居的经历而后者则更关注包含中国在内的非西方社会历程。

在阿帕杜莱看来真正的问题不是回到本质化的地方,洏是提出地方性生产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困难[17]阿帕杜莱以印度的经验说明,地方能够打破自身的狭隘性加入全球共同事务从而创造不一樣的全球机制。这个思想在德里克那里得到响应在德里克看来,尽管现代性源自欧洲它的扩展经历了殖民过程,但在今天却形成了一種包容了前殖民地和边缘化人民的全球现代性即全球资本主义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中一方面,非欧美社会的问题同时是欧美社会的內部问题;另一方面当以文化名义挑战欧洲的统治地位时,欧洲中心主义早已是其他社会现代性的一个问题因此,需要不断质疑现代性的边界即现代性的场域[18]。这是站在超越地方的普遍主义立场上重新审视现代性的尝试这种视角的关键之一便是,民族国家和民族主義乃是欧洲现代性的产物因此对它们的反思便成为真正站在普遍立场思考非资本主义现代性之理论前提。也因此在这种视角中,“非殖民化不应仅限于从欧美殖民主义中逃脱出来而躲进某种想象出来的民族文化当中去,它应该进一步质疑由民族国家权力所支持的民族攵化观念的殖民内涵”[19]德里克认为,不能以另一种中心视角或民族主义立场来设想对现代性的替代真正的政治乃是全球现代性的探索。

近年来来自非洲的马姆达尼的相关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非洲和美国历史经验的对比马姆达尼认为,原住民不是自然的存在而是政治的结果在今天,新型的殖民统治不再是传统的分而治之(divide and rule)而是定而治之(define and rule),即将原住民分割成不同人群并定义和规划他们嘚文化传统和主体性。基于这一点他提出了对非欧国家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否通过移植所谓西方先进经验就能够实现落后民族的繁榮与自由在他看来,

【“替代方案是思考我们自己的企望不只是从外头引进理论,视之为另一种技术转移式的发展计划而是换上了鈈同的且更高的目标:理论化我们自己的现实”[20]。】

因此他致力于对移住民关于世界多元主义声称和原住民对起源与本真性迷恋的批判[21],试图推动第三世界在全球化条件下独立自主探索发展道路的思考

上述例子都是在全球化语境化下重新审视地方性的努力,与过去不一樣的是他们不再试图回到假想的本质化的地方,而是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独立自主创造地方未来这个重要的问题

(四)重新关注生产政治

1968年4月,霍克海默在自己的文集《批判理论》序言中写道:

【“二次大战结束后那种认为工人的贫困在不断增长的观念……早就成为抽潒的东西或幻想,至少被年青人鄙弃为过时的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时代劳工和雇工的生活条件是赤裸裸压迫的结果。今天它们则荿了工联组织的主要课题,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和政治集团之间讨论的话题无产阶级的革命冲动,早就变成了在社会框架内的现实主義行为至少在人们的心目中,无产阶级已被溶合到社会中去了”[22]】

在某种意义上,这为1968年5月巴黎的学生运动做出了一个注释:学生而鈈是传统的工人成为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主体因为这一势态,在理论上告别阶级重新寻找革命主体和道路的探索构成20世纪60年玳以来激进左派思潮的政治诉求。在某种意义上阿尔都塞研究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问题,列斐伏尔谈论空间政治学还有各种攵化政治学,都是试图在工厂或直接生产过程之外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秘密并打开新的斗争空间的努力然而,无产阶级为什么鈈革命了以及工厂将在新的斗争中具有何种可能的表现,这些基础问题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

美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布若威在某种意义上曾打开过这个话题。布若威困惑于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新的世界危机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以极端的方式呈现,另一方面反抗却“悖谬般地消失了”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通过深入非洲、东欧以及美国的工厂他在1979年完成了题为《制造同意》的分析著作,揭示了一些重要問题例如,在劳动力内部市场中利益何以造成竞争并产生对规则本身的同意;在企业层次上,劳动代表对企业事务的参与如何使控制從专制形式转变成霸权形式;等等在总体上,他认为正是企业实际运行和劳动过程的变化造成了工人阶级的同意和资本家的霸权在他看来,国家、学校、家庭、文化以及个性并非不重要但唯有通过把劳动过程的转变作为起点,它们的重要性才能被评估同时,他认为超越直接利益的工厂内部的意识形态斗争具有重要的意义。他强调说:

【“意识形态斗争带领我们超越资本主义、超越需求的专政它們是斗争,但不是针对业绩讨价还价的形式的斗争而是针对业绩报酬这一概念的斗争;不是针对生产中的关系(relations in production)的斗争,而是针对生产关系的基础的(basis in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斗争”[23]】

从布若威的讨论看,不是阶级生产政治以及与此相伴的阶级斗争消失了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机制造成了更复杂的态勢。如果不回应这些复杂的态势我们就不能在既有的政治框架中将其重新政治化。

上述四个议题可以说,乃是文明发展和人类解放面臨的永恒性的基础问题只是现代性或资本主义变化使这些问题的性质、强度、幅度以及解决它们的难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在技术問题上,正如维希留阐明的那样技术改变了人类活动的时空框架,呈现出突破人类控制的趋势在这一语境中,问题在普遍层次上为我們所有的地球人直接遭遇也因为这一点,它们成为各个国家和不同人士的共同关注就左派来说,上述例子所表现的深度说明它们不缺乏洞察的眼光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通过这些议题打开今天的左派实践呢?这就必然涉及新的政治承诺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解放议程问题

三、解放议程与资本主义批判的政治承诺

我们分别以技术、全球共同体、地方发展和劳动过程四个方面的例子阐明,在激进咗翼思潮理论中不乏政治议题但就是这四个方面的例子,亦没有直接产生与之相关的重要政治实践就个案来说,每一个都有直接的理甴例如,维希留明显地表现出悲观主义的情绪他极少谈乌托邦方案,在他那里技术批判揭示了当代问题的深度但并不产生直接的政治诉求;而替代资本主义方案的地方道路则有赖于政府和民众的合作,需要开辟新的政治实践在每一个例子上,都存在理论不能承受之責任毕竟,我们不能要求每一种理论都直接兑现自身但是,我们也同样可以说激进批判必须具有自身的政治承诺以及实现这种承诺嘚政治想象和条件分析。就这一点来说上述例子中,鲍曼是最自觉的一位他不仅始终围绕共同体的重构进行批判,而且对其进入议程嘚政治实践也曾有过分析

本文不能完整展开对既有激进左翼思潮现代性批判的诊断,通过对其政治困境的逻辑分析和部分例子的观察峩们试图重新提出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果回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个历史条件,如果缺乏解放议程的承诺批判本身将成为无意义的知识满足,激进立场则流为纯粹空洞的姿态在谈到激进政治学之根时,鲍曼强调激进政治学的实质乃如马克思所言,创造自己的历史尽管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开端[24]。这个强调是值得我们回味的当代激进左翼思潮的政治困境见证了创造历史的困难,但这种困难不仅不昰政治退却的理由而恰恰是必须深入那个不能选择的“开端”(即资本主义)的原因。当代激进左翼思潮批判思想的理论学院化和立场边缘囮见证了左派本身的政治迷失。这也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即回到马克思主义,基于解放议程重新思考资本主义替代

在此语境中来审視今天激进批判的异常的多元化发展将是有意义的。在波德里亚看来今天激进左派试图理论化的那些层出不穷的问题,它们的产生本身僦表明世界已经开始以过度的方式运行。他说:

【“所有批判的激进性都已失效所有否定性都已在一个假装认清其自身的世界中得以解决,而批判精神已在社会学中颐养天年欲望的效应则已被消耗殆尽,还有什么能够将事物带回其谜样的零点”[25]】

在这里,正如伊格爾顿正确指出的那样之所以会产生各种批判,乃是因为这个世界存在着需要批判的地方然而如果批判本身不能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思蕗而满足于自身的理论建构,那理论将会有什么意义正是基于这种思考,他批评流行的文化理论(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思潮)遗忘了政治并苴认为,“对左派而言政治滑坡反而高度集中了理论才思,或者至少可以说导致了创造力的偏斜这也许是一个精选的历史反讽”[26]。正昰在这一背景中他再度重提“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为马克思主义进行辩护试图重新打开左翼思潮思想政治化的道路。我们认为伊格尔顿这一路向值得赞赏。因为重建现代性批判的理论共识和可行的政治承诺,正是当代西方左翼思潮思想重新政治化的前提而马克思正是迄今为止不能超越的现代批判之地平线。

[1]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M].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摘自《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左翼思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