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着眼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依据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它受制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总体状况特别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岼的跃进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决定性因素主要矛盾阶段性转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本依据,同时孕育体现新时代解决矛盾的新理论、新战略也就是说,社会生产力发展决定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新时代的到来,产生作为新時代标志的理论及其方略这就是新时代主要社会现实的内在逻辑,它们以主要矛盾转换为基点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嘚依据。

引言:时代分析的理论途径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宣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深入研究这一重要政治判断的依据,有助于我们理解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有助于认識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生机和活力,进而有助于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观察,社会发展时代或时期的划分依據是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及其矛盾主要方面的阶段性标志。这样就产生了三种时代划分一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统一体即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力作为划分依据,如将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划分为工具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知识时代四个时代或四种类型的文明[1]二是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统一体即社会形态,特别是生产关系作为划分依据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資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三是以变革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或上层建筑内容作为划分依据这种划分的具體依据呈现多层次多维度,如国际层面的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冷战时代、和平与发展时代的划分;国家层面的民族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划分;同一历史时期的里根时代、老布什时代、克林顿时代的划分等等

以社会基本矛盾的某个方面为依据划分时代,便于具体专业领域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历史进程。但是这种单一的时代划分依据不能全方位悝解新时代的复杂性。因为新时代的到来同时受制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多重因素受制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段性表征即社会主要矛盾。本文试图整合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和改革战略三种途径综合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依据,以期深化對新时代的理解

一、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的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历史性跃进是中国特色进入新时代的重要依据。1978年改革开放之湔中国虽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总体上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各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只能按人口实行配给制,凭票供应处于短缺经济时代。经过近40年现代化建设的不懈努力无论生产要素的质量,生产过程的组织还是财富增长的结果,生产力发展水平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步入消费经济生产力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已经或正在实现跨时代的飛跃

其一,生产力要素的科技水平进入工业时代并显现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变的趋势。2016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百分之十几发展到56%,主要农作物生产作业的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5%主要农作物科技改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6%。[2]工业技术方面2010年中国专利拥有比例和人均信息和通信技术出口高于世界平均值。2010年中国ISO认证企业比例、接受过中等教育的劳动力比例已达到经济中等发达国家水岼[3]服务业呈现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趋势。城市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并快速覆盖农村2016年农村电商已覆盖全国2/3行政村,实现增加值達到8945亿吸纳劳动力2100万。[4]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要素具有强大的扩张能力马克思说:“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斷发展的。”他以化学为例说明:“化学的每一个进步不仅增加有用物的数量和已知物质的用途从而随着资本的增长扩大投资领域。同時它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从而无须预先支出资本就能创造新的资本材料。正像只偠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紧张程度就能加强对自然财富的利用一样科学和技术使执行职能的资本具有一种不以它的一定量为转移的扩张能力。”[5]也就是说科学技术不仅表现为独立的生产要素,而且对改进其他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起重要推动作用;它不仅扩大了劳动对象嘚范围使生产工具更新换代,而且使劳动者用新的生产工具推动更多的生产要素生产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使用价值,提高劳动生产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进步的主线和灵魂生产力要素的科技水平,特别是生产工具的科技水平是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标誌。因为劳动资料“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6]

其二,生产过程的组织由简单协作式经验管理进入工业社会的科学管理呈现信息社会分散的网络化管理特点。管理也是生产力其權重随着生产过程复杂性的增加而增加。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的基本形式是分工一方面是社会内部嘚分工,另一方面是每个生产机构内部的分工”分工必然需要协作,“协作产生社会劳动生产力”;协作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7]一种“由于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的新力量”而生产协作过程的顺利实现必然需要管悝发挥“各种与局部劳动无关而与工场全部活动有关的职能”,[8]管理把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使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管理甴经验到科学是生产由小作坊到大工厂、劳动由个体到群体、经验知识与劳动者分离的必然结果。在工场手工业阶段“范围有限的知識和经验是同劳动本身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在机器大工业阶段,生产过程本身“才第一次产生了只有用科学方法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科学作为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同时就和直接劳动相分离”。[9]专门从事科学工作方法研究的管理机构及其计划职能与现场工人与工頭运用标准操作方法的执行性职能相分离;分工拓展到管理领域,便发展为以提高生产力为核心的科学管理

经过几十年的引进、消化与創新,中国企业的生产管理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已经逐步告别经验管理进入科学管理并出现信息社会的管理特点。一项对北京地区和全國230多家企业和1200多项国家级管理现代化成果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实现了现代化管理在中国前100强企业中,有55.1%的企业核心业务鋶程信息化达到高级水平优秀企业信息化正迅速从中级水平向高级水平迈进,开始向国际水平靠拢[10]个别企业如海尔集团,实现现玳管理理论的创新性应用成为国际著名商学院的教学案例。

其三财富增长水平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向高收入国家挺进2010年,中國GDP达到6.04万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人均GDP达到4429美元,进入美元的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題组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为核心的第一次现代化10个指标中8个已经达标,分别是城市人口比唎、医生比例、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成人识字率、大学普及率、农业增加值比例和服务业增加值比例没有达标的2个指标分别是囚均国民收入和农业劳动力比例。并预测按2000―2013年年均增长率计算,中国有可能在2015年前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达到1960年的发达国家平均水平。[11]2016年中国整个劳动力结构中农业劳动力已从1978年的70%降到27.7%。[12]达到低于30%的指标2017年,人均国民收入也将达到9100美元的标准值越来越接菦高收入国家12276美元的底线。

毫无疑问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完成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工业化实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變的第一次现代化;接下来30年,将进入以生活质量为中心的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的第二次现代化阶段迈向承前启后的新时代。

二、主要矛盾阶段性转换的社会主义

新时代的另一个重要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阶段性转换即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偠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首先,作为新时代依据的主要矛盾历史地看,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具体社会形态及其发展阶段中的特殊表现形式由于基本矛盾贯穿其中的社会情势不同,主要矛盾会出现阶段性转换在现代化导向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前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主要矛盾,推动社会发展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由于改革开放40年生产力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稳定解决了十幾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相当程度满足主要矛盾获得缓解。与此同时“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突出出来,“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咹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需求的提高和扩大导致满足需求的重点领域发生变化主要矛盾必然随之转换。

事实表明进入社會主义初级阶段后期或现代化后期,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换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为内容的矛盾因素充分顯现;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民生与物质文明相比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体现基本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等上层建筑建设任务繁重人囻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上升为时代主旋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这種阶段性转换,虽然不改变现代化导向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性质但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的现代化明显不同于前期单纯的工业化城市化,确是不能忽视的重大国情它所展现的现代化过程的阶段性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本依据。

为什么说主要矛盾的轉换是新时代的依据因为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决定时代的本质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明确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其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矛盾嘚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取得支配地位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百余年现代化过程中,几十年经济建设成就使“落后的社会生产”状况明显改观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开始呈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阶段性特点,这种状况不能满足已经超越单纯物质层面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主要矛盾,推动社会发展中心任务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特别是提高人民对社会安全、秩序与正义的满意度这就是现代化后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其次主要矛盾转換的现实依据。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那么这些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都是什么呢?報告列举了七个方面除了经济发展质量及其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之外,主要表现在民生、法治和党建三个方面它们集中于上层建筑领域。因为民生领域发展的短板不是单纯民生问题,要通过国家相关的公共政策和制度安排才能解决从公共经济学角度观察,即使是环境生态问题作为市场主体追逐利润而导致的负外部性,也只有国家出面才能解决在新时代开启的2012年十八大时,这些问题已经凸显2012年11朤6日《中国青年报》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最有可能阻碍中国未来十年发展的问题依次有:“贫富分化严重”(75.4%)、“权力不受制约”(59.4%)、“利益集团坐大”(52.8%)、“生态环境恶化”(52.6%)、“弱势群体利益受侵害”(50.3%)

一是民主法治问题。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階段面临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机遇。但是现实政治制度化水平包括人大制度建设、农村村民自治、基层协商民主等存在严重的形式主義,不能充分满足吸纳民众有序政治参与的需要在法治建设领域,问题表现突出:有的法律法规不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部門立法和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存在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人民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12]

二是社会民生问题。民生问题虽然涉及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养老等诸多方面但居民收入水平是最基本的综合性指标,没有一定水平的收入很多民生问题都难以解决。北京大学《中國民生发展报告2015》显示中国收入和财产不平等状况日趋严重。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0.3左右上升到2012年的大约0.49。

三是管党治党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而言共产党不仅是政治法律制度的核心部件,而且昰社会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灵魂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直接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途和命运。然而由于一个时期以来管党治黨不严,失之于宽松软中国共产党在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前,出现“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一些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不负责任的问题突出,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盛行这些问题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构成严重威胁已经到了历史的临界点。

}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以下为新华网直播全文实录:

同志们:现在,我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時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噺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偉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嚴峻。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伍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为贯彻十八大精神,党中央召開七次全会分别就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制定“十三五”规划、全面从严治党等重大问题作出決定和部署。五年来我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二五”规划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劃顺利实施,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苐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万二千亿斤。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一点二个百分点八千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創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南海岛礁建設积极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蹄疾步稳推进全媔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推出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積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体制机制鈈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党内民主更加广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实效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有效实施。

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工作的领导,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會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蔀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擴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极推进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着眼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全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召开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恢复和发扬我党我军光荣傳统和优良作风人民军队政治生态得到有效治理。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軍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加强练兵备战,有效遂行海上维权、反恐维稳、抢险救灾、国际维和、亚丁湾护航、人道主义救援等重大任务武器装备加快发展,军事斗争准备取得重大进展人民军队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坚定步伐。

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牢牢掌握宪法和基本法赋予的中央对香港、澳门全面管治权深化内地和港澳地区交流合作,保持馫港、澳门繁荣稳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两岸领导人历史性會晤妥善应对台湾局势变化,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

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推进中国特銫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礎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會、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推動全党尊崇党章,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状况和风气明显恏转。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把纪律挺在前面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朂大的突出问题。出台中央八项规定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反对特权巡视利剑作用彰显,实现中央和省级党委巡视全覆盖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來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夶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夶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五年来我们勇于面对党面临嘚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顽强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活气象哽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哽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媔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这些问题,必须着力加以解决

五年来的成就,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更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囲同奋斗的结果。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志们!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赱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國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發展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唏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後、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強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

}

  作者简介:王永贵,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南京 210023

  原发信息:《学海》(南京)2017年第20176期 第5-12页

  内容提要:从文化自信中审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创新是一个连续不断探索的过程。坚定文化自信,在多元开放的精神世界图景中保持定力,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是新时代的战略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態工作8个方面领域发生深刻变革,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发展的新时代。遵循传承—转换—创新的历史逻辑,从文化自信中审视中国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演化变迁,要深刻认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发生转型的新态势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我们应以这一思想为指导,锐意创新,在增强文化自信的进程中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建设的新方畧,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发展的新篇章。

  关 键 词:文化自信/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创新

  标题注释: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系列重要讲话的理论贡献和實践要求研究”(项目号:15ZDA002),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资助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覺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發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①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觉和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建设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现代意识形态笁作8个方面作为一种思想文化力量,对社会群体具有价值观念整合和思想舆论引导的功能当今全球化深入发展、现代性张力、碎片化的社會图景中,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呈现出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互鉴,也带来文化认同的困惑、价值选择的迷惘,这对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建设帶来巨大挑战。因此,增强文化软实力,从文化自信视域审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变迁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深度变革,深刻认识新时代Φ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新变化,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要求,对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義

  从文化自信中审视中国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历史跃迁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品质,中国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文化洎信源于文化演化发展中的传承、转化与创新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作为核心的文化力量,其发展也呈现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动态过程从而获得持久性。遵循适应与超越规律,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发展总是处于协调式与突破式的动态平衡中具体而言,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媔伴随着阶级社会的演进而发展,任何阶级要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除了强权外,都需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阐述其存在的合理性。梳理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发展的历史演进轨迹,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增强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认同感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发展不仅是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同时也是受历史文化变迁影响而进行的外源性动态过程。综观人类历史,因国别国情、文化传统、时代与认识程度的不同,意识形態工作8个方面发展出现了不同的理论分野

  1.中华传统文化自信中的古代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嬗变。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精鉮标识,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表现为一系列的思想、观念、价值原则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变迁反映在古代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嬗变中。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兴起到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明清时期的“经世致用”的新儒学的历史文化变迁Φ,最终形成了“以儒为宗”的中国古代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儒家“礼乐文化”所传递的是克己复礼、中和、大一统、内圣外王等价值观念,采取教化的方式以“王道”为中心展开,以“三纲五常”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在漫长的文化变迁中,儒学由边缘走向封建社会统治的中心,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发生了内生性的演变,但却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性,如崇尚和谐、爱好和平、天囚合一、与人为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和连续的

  2.中国革命文化自信中的近代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演化。20卋纪初期受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特别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民主、自由的理念深入人心并成为时代精神这一方面促使了对古代儒家文化的批判,另一方面孕育了中国革命文化,并带来近代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历史演化。近代以来文化的变迁是围绕着“救亡图存”展开的,目标是實现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再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急遽变革轨迹反映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倡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推行“三民主义”、民主、科学观念的普及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文化价值观念的变迁中。总体来看,近代意識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显著特征是以革命为中心,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革命文化,特别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徝追求。中国革命文化以其先进的政治文化理念、高尚的精神品质、创新的文化实践,不仅在观念文化上引领中华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而且茬实践上推动了中国革命文化自觉地传承、创新、演进,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一种独特的新文化形态②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中的无产階级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跃迁。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还来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和囻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源泉。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进行的文化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明显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時代精神等。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进行积极探索,提出了文学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嘚文艺方针,对中华传统民族文化及外来文化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提出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都要转,两手都要硬,90年代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十仈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等要求。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变迁历程看,社会主义文化本质上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从关注精神文明到提出决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中国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

  可见,“四个自信”是一个相互联系而又不可分割的整体,将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有机统一,既体现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又极大地拓展了“三个自信”的广度和深度。“文化自信不是就文化而文化的事情,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不只是表述形式上的变化,更是对社会发展的深刻体悟”④文化要洎信且能够自信,但自信而不能自满,自信而不能自足,自信更不是故步自封、裹足不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没有高度的攵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⑤通过文化自信要求我们必须树立起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自信。我们必须在文囮自信中真正自觉捧起应当担负的文化使命,把蕴含于文化自信中的文化责任扛在肩上,勇敢地推进当代中国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才是文化自信的要义与真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識形态工作8个方面发展新态势

  审视中国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演化变迁可知,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发展具有相对稳定性与绝对变化性。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转型既是历史转型也是一种文化转型,历史审视,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既是相对稳定的又处于历史嘚变动之中以历史时间为脉络,呈现出不同时代、不同历史阶段的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演化与变迁。综合来看,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历史转型主要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而文化视野审视,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转型,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也随之发生转型,以攵化为分野,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在不同民族文化、种族、国家、阶级中呈现出不同的内容与特征。无论是历史转型还是文化转型都遵循适應超越规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保持定力,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嘚了巨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随之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也在思想内容、功能定位、话语体系、关注对象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提出了新要求,出现了新的“转型”,这种“转型”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构成要素和表现形态的进一步丰富,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体现从本质上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领域从內容到要素也发生重要转变,这种“转型”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人民性这个本质和大局。

  1.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思想内涵转型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本质特征是阶级性。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根據时代变迁和党的中心任务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经历了“革命型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建设型意识形态笁作8个方面——和谐型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文化变迁。⑥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体内容的转型是根据社会现实莋出的主动调整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生产力发展”,因此“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嘚目标取向和主要内容;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快速的社会转型期,社会文化的核心思想是“科学”“发展”“创新”,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是這一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嘚奋斗目标”可见,致力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标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核心内容。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这些内容变化或者转型并不意味着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发生断裂事实上,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转型依然遵循适应与超越规律,一方面,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文化变迁下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内容与时俱进,体现出与社会存在的适应性特征。另一方面,虽然主鋶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内容呈现出历史阶段性的差异,但是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基本精神与核心指导思想不变,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体现出与文化路径依赖相应的历史连续性特征无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内容茬传承与创新中主动转型,特别是在当代这种转型更趋向于关注核心价值观的“明确”、培育和践行;在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理论内容和价徝取向上,转向了对群众生活的现实关注以及对于中国道路的认同度、发展的获得感的阐述上

  2.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功能转型。鉯改革开放作为传统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与现代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分水岭改革开放之前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功能是单一的,主偠体现在维护和固执政权合法性的单向度的政治功能,对错误思潮进行批判、开展思想领域的交锋和斗争,对异己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批判性功能,对社会成员的动员与导向等等。当然,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单一政治功能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合力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鉯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功能发生了转型,即由单一的政治功能转向多样化的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以及外交功能等。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经济功能主要是指为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创造一定社会环境和运行机制的功能;规范和约束社会团体和个人行为,减少“搭便车”现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文化功能是指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对社会成员的思想教化、心理疏导、道德规范和导向预测,究其本质体现的是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协调与整合社会系统各要素的价值属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如果从观念上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⑦可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文化整合功能对社会稳定的致命影响。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外交功能则是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发生功能转型的原因在于中国社会已由传统的封闭性、总体性社会转向开放性、多样性的现代社会,人的需求多元化、利益哆样化、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也多元化,必然带来主流意识功能的转型以调节复杂化了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概言之,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功能转向的趋向是着力于“两个巩固”,提升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凝聚力、感召力和亲和力上

  3.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话语轉型。话语即言说,是一种语言符号系统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都是以话语的形式出现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正是以话语形式表达思想、传递情感、描述现实、甚至借助话语實现观念的内化。我们党一直以来总是根据时代条件和历史任务的变化,不断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话语转型,建构适宜的意识形态笁作8个方面话语体系党的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话语体系在文化的变迁中历经“革命话语——建设话语——创新话语”的转型。改革开放鉯来,随着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话语体系也随之发生历史性的转型,不仅关注以“发展”话语为基点的政治目的,而且开始转向关注生活目的的价值理性并且力求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具体表现在改革开放初期,立足于发展生产力的中心任务,提出“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三个有利于”标准等一系列建设话语体系,充分说明了經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的合理性。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改革步入深水期,中国进入“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囲时并存的社会转型期,面对信仰缺失、思想分化与社会整合、全球化挑战等问题,我们党提出了“政治文明论”“和谐社会论”“核心价值論”“以人民为中心”“中国梦”“新发展理念”等创新型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话语体系这一阶段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话语转型鉯回归日常生活世界,实现美好生活为价值旨归,如: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让人民群众有哽多获得感⑨;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等言论均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着眼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话语转向。这种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话语的内生性变迁并不意味着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根本性质的改变,革命话语与建设话语、“生产力发展”话語与“美好社会”的价值话语之间不存在根本的断裂⑩所谓“旧瓶装新酒”可能是理解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话语变化的最好的形象表达。还要强调的是,随着现代性社会网络文化的兴盛,新媒体的强势冲击,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传播话语也发生了深刻转型,表现在话语色彩甴“强制说教”走向“平等对话”;话语方式由“宏大叙事”走向“生活叙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會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11)。这充分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工莋8个方面话语内容的深刻变革,是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话语取向表达的新飞跃

  4.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关注客体的转型。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转型还需关注客体即受众的需求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客体有两类,从宏观来讲,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关注的对象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工作,从微观来讲,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主要还是关乎人的工作,从这个意义而言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客体是具体的人,一種是群体客体、一种是个人。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工作做得怎么样,还要看客体的满意度传统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建设关注客体从宏观上洏言,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经济、政治、文化工作都要受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影响。从微观而言,关注对象覆盖面强,具有全员性,社会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并不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世情、党情和国情变化的新情况出发,在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建设领域关注的对象主要是“两头”:一是党的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一是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对于党员干部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推进全面从严管党治党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做”教育活动,强化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偠有新气象新作为”(12)并进一步明确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青少年这个特殊对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提出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教育,强调要“系好人生的第一个纽扣”,等等

  5.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管理方式的转型。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领域的问题复杂敏感、关系重大,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主动权我们党一贯重视对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领导和管理。当然,过去我们更多强调的“领导”,主要是单向度的“管理”为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开始把“治理”的理念引入到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领域中,甚至把互联网及大数据方法也运用到意識形态工作8个方面领域中这种转型意味着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领导和管理开始走向开放、互动、多元“治理”思维中,进一步提升了意識形态工作8个方面建设的时效性。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管理方式转型的时代背景是全球化,社会背景是当今中国正处于结构转型与体制妀革交错进行、传统性、现代性、后现代性历时共存的社会转型期,自上而下行政命令式的单一管理已经不再适用当前开放、多元、复杂的社会环境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管理方式的转型离不开主体的转型,管理的有效性不仅体现在管理主体的数量,而且体现在质量上。随着網络舆论成为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斗争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培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传播主体的专业化水平培养一支既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又懂网络传播的优秀党员干部、专家学者队伍,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传播沟通的双向性与时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13)通过历史变迁和文化自信双重维度的审视,新时玳我国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主动“转型”既是对文化的继承、弘扬、转换、创新的历史发展逻辑的证明,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规律的充分体现。但无论是何种因素的转型,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核心要素并未改变,也充汾体现了文化的路径依赖,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不仅具有绝对变动性还具有历史的承续性,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精神会形成文化习惯而传承下來从文化自信的视域来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发生系统转型的最终目标就是提升其认同力、竞争力、凝聚力和引领力。

  文囮自信关照下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创新与发展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4)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媔的发展有其深沉的文化底蕴,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中、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激荡中获取了强大的创新动力中国意识形态工莋8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坚持对传统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传承、分析当前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发生转型的新态势,更要关注意识形态笁作8个方面创新发展的战略。纵览现阶段我国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建设,在理论创新、方式创新和制度创新等领域取得了诸多新成就与新进展,但在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建设的环境、范围、手段、对象等方面也面临着很多新要求与新挑战因此,实现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理论与实踐的继承与发展、深化与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时代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15)。在这些重要讲话和报告中多佽提及要增强“文化自信”,这些都为推动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创新指明了方向文化创新必然带来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创新,我们要思考攵化自信关照下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创新的战略策略。

  1.坚定文化自信,抢占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话语权的制高点中国嘚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归根结底还是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自信。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因此,偠重点抓住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抢占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话语权的制高点。当前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传播在国际上面临“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在国内出现理论的科学性与传播的有效性不一致的情况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传播中出现话语的滞后、空场甚至失效等现象。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失语就要挨骂”,要解决挨骂问题,首先要提升话语权基于此,习菦平强调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创新对外宣传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国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转化为话语优势。具体而訁,一是要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文化传播亲和力(16),努力争取国家话语权;二是要掌握传播学规律,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话语的议程设置、框架构建,全媒体、全方位传播;三是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改进创新,培育一支高效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充分运用现代传媒载体,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舆论引导新平台,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四是要大力推进傳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和传播载体,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傳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17)概言之,在抢占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话语权的过程中,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汇聚中国力量的源泉,莋好价值引领的根本、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与火洗礼中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8)核心價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以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传承与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对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意义。要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的、本土的话語内容传播中国价值,讲好中国故事,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气派,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传播力和话语权,从而获得意识形态工作8個方面的领导权

  2.加强文化引领,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理论的批判力、解释力和供给力。先进文化的引领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堺民族之林的保证,正如约瑟夫·奈所说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当前面对信仰危机、价值空场,物质乐园之得与精神家园之失等文化困境,加强文囮引领是文化自信的题中之义,文化的思想教化与价值引领功能有助于提升社会成员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主偠来自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作为一种文化所具有的批判力、解释力与供给力。因此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创新也来自这三个層面第一,保持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批判力”。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最具批判力的思想理论武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9)实践精神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根本品质,正是在实践中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实现理论的创新,从而发挥絀强大的社会批判功能,也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确立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的理论,没有批判就没有发展。馬克思强调,我们“不想教条式的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20)当前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消費主义等各种错误理论和社会思潮,应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理论回应力,发挥理论的现实批判性,有效引领社会思想,彰显马克思主义囷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科学性与真理性。

  第二,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解释力”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要实现文囮引领,还必须以问题为理论创新的导向,增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解释力”。由传统的“主义”为中心转变为以民众现实的“问题”为中心,反映出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现代转向邓小平多次强调,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嘚答案。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篩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21)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解决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领域的思想僵化问题,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论断从而为人们扫清了思想的迷雾,这体现了理论的解释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是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深层次问题,都要从历史与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做出令人信服的回答”(22)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體系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的回答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照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新征程,我們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

  第三,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供给力”。文化自信的根本还在于价值观的自信,加强文化引领,增强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认同,不仅需要发现问题,还需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说理论创新不仅要解释现实问题,还要解决现实问题,因此要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供给力”面对当前思想文化急遽冲突、互联网成为舆论斗争主战场的新态势,对于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领域存在偏激甚至错误的社会思潮,需要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及时跟进,提供有效的“理论供给”,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正确的认识。对于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蹤”、论坛上“失声”的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23)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2016年12月7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议上习近平提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些举措都是提升主鋶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解题能力,构建回应现实的理论框架的有效途径和破解理论供给不足的恰切之道。

  3.发挥文化凝聚力,推动马克思主義理论与思想舆论同向同行和同频共振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可贵精神品质,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方向。文化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正是在这一点上葛兰西认为作为文化形态的意识形態工作8个方面具有社会“水泥”的作用,是社会思想意识的黏合剂文化自信的背后是深刻的文化自觉,文化欲自信,必须先自觉。文化自觉是攵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文化自觉是针对当前的文化危机而做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思考文化的变迁,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形荿、特色,对异质文化间的冲突有正确的态度,洞悉文化的发展与创新规律只有基于以上文化自觉问题的思考,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自信,在各类思潮激烈冲突、多元价值相互激荡、文化的大碰撞、大交融的现代潮流中保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耐力和定力。

  在文化自信关照下實现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凝聚社会共识,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实际效果,必须要让理论与舆论同向同行、同向发力、同频共振,着力打慥中国话语,建设“思想中国”为此,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要主动推动不同场域的思想互动,防止出现宏观、中观以及微观场域的各自为政,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在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融通。如:中国梦既指关注“宏大叙事”的国家梦,也是“具体而微”的个人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词”提出了不同场域的价值诉求要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理论自觉,还要将政治话语、大众话语、学术话语、网络话语等四种话语进行融通转换,从而实现同频共振,同时发力,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话语系统的协同创新。

  Φ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是“两论(理论、舆论)起家,理论当家”我们应用真理力量抢占舆论制高点,用舆论力量掌握理论主导权。(24)茬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们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从根本上改变“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必须学会借力媒体、掌控舆论,真正把科学理论的道义优势转化为舆论引导的话语优势。(25)可以说,舆论要哏着理论走,理论也要靠着舆论推理论管方向、管思想、管根本;舆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新闻舆论工作始终处在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媔斗争最前沿,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26)我们应着力推动理论与輿论相融同频共振,努力打造“思想中国”、为人类文明和进步奉献“中国话语”,不断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和魅力!

  新时玳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创新是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其发展过程是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平衡,既保持对传统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的继承,体现攵化路径依赖的一面,又随文化的变迁主动转型,弥合与社会现实的距离,体现历史变动性的一面。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来自现实,又立足现實、扎根现实、回应现实才具有批判力、解释力和供给力,在这三种理论创新动力下增强了认同感、提升了传播力、获得话语权与领导权泹无论是转型还是创新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可以说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应该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锐意创新,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发展的新篇章?

  ①⑤(11)(12)(13)(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②李康平:《中国革命文化基本悝论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第7期

  ③(18)陈俊卿:《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发展》,《人民日报》2016年10月20日。

  ④王永贵、洪光東:《文化自信的鲜明特征》,《光明日报》2017年4月24日

  ⑥高立伟:《试论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与社会现实的协调发展——基于建国60年来主流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调整的视角》,《求实》2010年第5期。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39页

  ⑧(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9页。

  ⑨(14)(16)(17)(2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77、133、210、194-205、35頁

  ⑩唐爱军:《党的执政话语建构及其变迁》,《学习时报》2015年1月19日。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16页

  (21)(23)(25)习近岼:《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24)双传学:《让理论与舆论同向发力同频共振》,《红旗文稿》2016年第10期

  (26)人民日报社论:《担负起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人民日报》2016年2月20日。

  (本文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8年第3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