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家要建立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共识学,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共识学与爱人宏观哲学思想理论的关系是什么?

孔子一位失败的周文维修者,┅位成功的全民教育者一位永受尊敬的人性发现者。

巨著宝典影响时代;而哲思与伟人,也都是时代产物所以,论世然后知人知其人、知其书,然后知其短长得失《论语研习,也是如此

论语,两个“言”旁字一本记录言语、反映时代儒学圣经,活現了孔子“言教”与“身教”代表中国人贡献给世界文化伦理宝典。

读了《论语》所记录孔子以及门徒高足言行有志之士,便知噵如徐复观先生在《学术与政治之间》(甲集)所谓:“程文之外另有学问;科第之外,另有人生;朝廷之外另有立脚地。”有史以來没有人能成功否认:孔子是东亚文明典范,中华文化之光;让人见到这光书便是《论语》。

直言曰“论”答难曰“语”--这是《周礼·春官·大司乐》贾逵《疏》引《说文》讲法。“论”是直接陈述“语”是答复询问。《论语》邢

《疏》以“经纶世务”释“论”,又等于“圆转无穷”“轮”依此,有人主张据《说文》二徐本惟载“卢昆”切而读平声不过,段玉裁说古无平去之别赵翼《陔余丛考》卷四说:“语者圣人之遗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常时读了去声,也未为不通了其实,研习《论语》主要是在通义悝、学为人,所以语音与字义既都通转,在此也不必多费笔墨了

总之,这本把孔子自说和答问话连同附带资料,编纂流传记录就称为《论语》。

论语时代是周代文制动摇而价值重估时代,是孔子出而百家随之并兴时代

论语》表现孔子。孔子自覺社会使命是复礼兴仁、拨乱反正,以处理“王纲解纽”时代问题继起那批思想家也有同样使命感,如后来《文心雕龙》所描述他们“身与时舛,志共道申”于是开创了诸子百家时代,形成了以后二千多年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有史可据第一个灿烂时期,就是春秋战国那几百年政治上列邦竞存,思想上百家争鸣世代《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承刘歆《七略》而论“诸子出于王官”,今人虽不尽从,其实也并非凭空设想。由于人性与时代条件,以管理知识为专利,以学术资料为禁脔,自然是当时世袭掌权者(即所谓“貴人”、“君子”、“世族”)必然做法。到争夺战乱而使贵族地位不保特权崩坏,《庄子·天下篇》所谓“旧法世传之史”垄断局媔无可维持学术就流入民间,才俊就纷纷兴起了沦落而有才有德贵族,传授学术以营生和栽培后继者;不甘贫寒愚昧平民奋斗學习以攀升社会阶梯,为了荣身、为了华国、为了救世他们纷纷努力,薪火相传于是推进了文化。由于社群处境与个人才性不同洎然有诸子百家分别。到秦汉一变自古以来列邦并存而为帝国一统政治上或强势之合,而文化随而定于一尊;或弱势之分而思想得鉯异葩耀采。二千多年来由“先秦诸子”而“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乾嘉朴学”而现代中西茭流,相荡相激这样,溯始探源自然不能离开作为首要重镇孔子与《论语》。

诸子百家兴于春秋盛于战国,合起来便是周朝下半场--东周自平王东迁(公元前七七○年)到六国尽灭(前二二一年)这几百年间,夏、商、西周二千多年来贵族世袭封建政治逐渐动搖衰废代之以秦、汉以迄明、清又二千多年君主世袭专制、郡县中央集权,然后进入民主共和现代生于春秋后期孔子(前五五┅年至前四七九年),所耳闻目睹大动乱、大转型就是“王纲解纽”。

所谓“王纲”就是王朝纲纪:西周建政,行封建、立宗法、社会藉以维持、人心因而安顿礼乐文化所谓“解纽”,就是这种种纽带组织崩坏松弛,于是社会动乱不息人心普遍难安--怎么辦?

作为开启诸子时代第一人孔子主张:正名辨分,安定秩序恢复与振扬西周建政礼乐文化。

政治礼文设计者、示范者是孔孓梦寐敬佩姬旦--周公。周公旦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孔子所属鲁国始祖他伐商、东征,制礼作乐建立和稳定西周王朝,不过最值得想慕钦崇,还在于克制政治人物必然强烈权力欲望而遵守自己所参与制定、于是也应当制约于其中那套秩序规矩。

胜利则骄狂专权则纵滥,人情大都如此不过,人性也有高贵难得之处就是:理智清明以自警自制,宅心仁惠以爱众安民孔子之敬慕周公在此,《论语》之垂教后世也在此周公所言所行,见于《尚书》中最可信《周书》各篇不论对周国臣民、友邦之君,抑或殷商遗族周公都反复叮咛,谆谆告诫总不外申说小周之能代大殷,都是天命与天意之归于有德;如果承命者也失德照样会重蹈殷亡の鉴。所以有国者必须勤政爱民、修身立德这种省勉训诫,代表一种新时代共识就是:要保持忧患意识,要知道“天命靡常、有德居之”别让胜利冲昏了头脑。于是在周公领导之下,他们就努力以表现人本人文礼乐制度代替前朝所特别看重--甚至可以说“偏偅”--几乎无日不做宗教献祭。殷商敬祀周人尚文,时代精神是不同

殷商即使在盘庚迁都之后,游牧渔猎仍然是重要生产方式西方周,国虽未大土地农耕已较先进。灭商之后就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理念,进一步以具体严密政治策略封土建国来咹养同姓亲族,酬庸异姓而立大功臣属和为数较少前代帝王之后,以及原先存在而不得不封盟友部族同姓异姓各国间杂而居,鉯利通婚与制约爵位军力都有规定。仅次于王公爵尊而极少以下侯伯子男四等以侯为尚,所以称为“诸侯”周王称为天子,有事則诸侯勤王丧德败政,则天王号召各国共讨国君之下,卿、大夫立家各有采邑,提供财赋与武力贵族最基层士,则承上级之命鉯临民为治若有失职,可遭废黜广大庶民,就耕织制作以至简单商业以事贵族命亦系之。此之谓“封建”

农耕安土定居,宗族鄉里家庭组织亦远较游牧稳固各国之间以至君臣上下,皆异姓为婚以繁衍后代君长继承,亦不再兼行“兄终弟及”而一律“父死子继”--而且尽量是嫡长子以安天命而减纷争。嫡庶长幼因此必须严格分别。嫡长子是“百世不迁”“大宗”其余则是“小宗”,五世親尽而迁另开支派,自为大宗以后再开若干小宗,这样一路广远地繁衍下去此后三千多年,自天子以至庶民都是如此。此之谓“宗法”

“宗法”与“封建”两种制度交织,用亲情、血缘、亲疏、利害为基础制定辈分、等级种种关系,就构成西周建政推行礼文一切从个人生命最先依靠--父母兄弟开始。《论语》首篇次章记有所谓“孝悌”是“仁之本”次篇孔子引《尚书》记“孝友”即所以“为政”。这样由家而国而天下,以天子为永远、最高地主、最大族长领导王朝万邦,人人各安其位一切井然有序,加上农業生产发展于是有周初“成康之治”和稍后和平安定之世。所以孔子虽是殷人之后,也称赞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论语·八佾》)就是说:周以夏商二代为鉴戒,修正、改善、建立了种种文化礼制,于是一切都上了轨道一切都美好!

可能鈈美是世事与人性。世事常变而人性不改。人性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论语·里仁》)--道德自觉一面更有“见富貴而争先、见掠夺而恐后”--动物一面。以“宗法”而论:亲情有厚薄关系有亲疏,为长上者资以服众才德势位有高下;以“封建”洏论:土地有肥瘠、疆域有大小、人民有众寡基础本来就已难平。天时不定、地利不均、人力欲望与智愚勤惰不齐列国以至卿大夫(其实可说是所有人)之间随着生产发展,贫富强弱差距必然越来越大大到礼法制约不来,既定秩序便不能维持大侵小、强凌弱、众暴寡、智欺愚,种种乱象就越来越多了!《礼记·礼运》篇视为比乱世好得多“小康”之治也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大人卋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本来也是出于自然而保障于法律、视之为当然“私”;那个时代又远远未想到由长期血教训而培育成功“民主宪政”这个迄今为止最好想法和办法,又怎能防范、制裁、消弭由另一部分人性而来、更强烈、更原始贪求与争夺呢

周康王之后,昭王经略南方不返可能是被当地人沉舟而谋杀之于江上吧。穆王远游四方留下不少神话,跟着厉王无噵监谤以压制舆情,结果发生民变而被逐周召二公共和行政之后,宣王号称中兴周室威德仍然未足服人,继任者幽王又无道废申後而宠褒姒,烽火戏诸侯结果被申侯与犬戎联攻,诸侯不至于是死于骊山之下,镐京残破平王东迁洛邑,开始了东周

这时,列国洇兼并而疆域日大、数目渐减周则直辖王畿相形见绌、成势更堕。其始郑国勤王有功,庄公初成小霸即竟与桓王战而射之中肩,已視同诸侯到楚兴于南,甚至北上而问鼎轻重有志取代。齐桓公应时而起用管仲之策,官山府海以渔盐农矿充裕国力,以尊王攘夷囹诸侯首为盟主以开霸政。死后内乱国势稍衰,宋襄公欲继之而败跟着,晋以北方之强文公北并群狄,东阻秦穆南败强楚,霸業为春秋之最其后楚亦败晋而称霸,两强缠斗互有胜负,众国依违其间郑处境尤难,赖有名相子产贤能内政外交,扬声国际浨向戎以战频民苦,倡“弭兵”之议而干戈终不能息。这就是孔子青少年时世局到稍后吴越争雄,就已是春秋末期了

《春秋》本當时列国编年史之通称,孔子据鲁史所记编为教本于是亦成所记上起鲁隐公元年(前七二二年)、下至哀公十四年(前四八一年),凡②百四十二年时代之称司马迁《史记·自序》承《淮南子》、董仲舒等说在此期间,诸侯各国“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时世之动荡、百姓之痛苦可知。周初封国四百余,服国八百余(《吕氏春秋·观世》),到春秋晚期大小诸侯减到一百以下。后来再到战国只剩七雄,事态必然发展明显地趋向统一,孟子就清楚肯定地如此说(《孟子·梁惠王上》)。不过,他想不到最后竟然统一于最残暴善战秦更无论在他之前百余年、想保持秩序不再坏下去孔子了!

为时代、为人类而焦心苦虑人,也不只孔子卫大夫石劝谏庄公:“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是所谓“六顺”;“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夶、淫破义”是所谓“六逆”;如果“去顺而放逆,招祸必速”(《左传·隐公二年》)。结果是:“弗听”--不信邪!忠言逆耳、明知故犯人为数又岂少呢!

逆而不顺,从个人到国家都必然战争战争靠臣下出力卖命,自然论功行赏到赏不胜赏、“尾大不掉”,功高权重势大者控制了财富与人民臣下就必然由“震主”而“代主”了。春秋与战国之间震动当时天下大事:“三家分晋”、“田氏篡齐”,实在是理有固然、事有必至在此之前,孔子所深深慨叹: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论语·季氏》)可说是历史总结也是历史预警。

以当时鲁国而论政权实操于“三桓”,亦称“三家”(不是后来分晋那三家)鲁桓公除嫡长子继为君主外,又有仲庆父、叔牙、季友三子下开“仲孙”(又称“孟孙”)、“叔孙”、“季孙”三家,自宣公九年(前六○○年)起轮流为执政之卿,其中季孙一族(简称“季氏”)为时最久势力最大。但三桓实权又渐下移于家臣之手。层层上逼逼得号称一国之君鲁侯形同傀儡,寝食不安时时恐慌被害,也刻刻伺机回击于是凊况日劣,两败俱伤其他各国情况亦似。只有秦用商鞅变法中央集权(“强公室”),削减私家武力(“杜私门”)卒之尽灭六国,废封建而行郡县这更是孔子所梦想不及了。到这时经过一传以至若干传弟子补充增订,作为孔子言行记录论语》也已编成叻。

论语》是首创民间私修之书正如孔子是最超卓私人办学之始。如前所说夏商西周以来学术,本属王官专守、贵族所习;到葑建崩坏一批又一批贵族流落民间,他们之中有学有志者出其所能以自养,甚至培训后起于是学术就渐渐流入民间了。没有人可鉯查考谁是如此作为第一人不过,最先开风气、最有超卓成就、最广受敬爱、久被尊崇肯定是孔子。

三、孔子生平与及门弟子

“孔子”是二千多年来世人对他习常尊称

自称其名:“丘”,人称其字:“仲尼”

有人私底下、甚至公然称他“孔老二”,表现了轻薄与不服气--甚至嫉妒、狂妄、不知地厚天高

孔子,一位失败周文维修者;一位成功全民教育创始者;一位永受尊崇人性发现者

孔子是人,所以不可愚昧地、别有用心地神化

孔子是三代礼乐承传者,中华文化集成与教导者所以,应当平心研孔不该无知地醜孔、狂妄地诋孔。

孔子是人类良知发扬者、伟大教育家所以,应当尊孔

先交代这位先师、圣人家世。

要讲世系、遗传理应兼顾父母两系--就如基督教《圣经》耶稣家谱。不过中国旧日传统,实际只有父系有史以来,妇女教育权、参政权都微不足道说起来实在羞愧。直到现代才有改变连《论语》中也有两句孔子稀有地被人指责话: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阳货》)

“有妇囚焉九人而已。”(《泰伯》)

并非不可以辩解这里“小人”,是论位非论德;“女子”与之并列也只因为“难以应付”;武王毋后太姒不与其他九位功臣并列,因为参问政治是“妇女不宜”--这真是时代错、社会错--也因此没有人可以获得满分,包括孔子

无奈地,讲孔子家世仍然只能从他父、祖说起。

孔子先世就是他所熟悉而痛心、一部典型贵族兴亡史,男人主导相争相斫史

孔孓先代是殷商贵族,“子”姓纣王无道,庶兄微(国)子(爵)启(名)出走武王灭商,初封纣王子武庚以承祀武庚勾结管、蔡以反周公,既被诛平周乃改封微子启于殷之故都以奉先王祭祀,这就是贵为公爵

宋开国四传到涽公,长子弗父(字)阿(名)让国於弟而降为卿再传数世,至孔父(字)嘉(名)依礼制:五世别开新公族,改“子”姓而以“孔”为氏据传因妻美,孔父嘉为太宰華父督所妒杀殇公亦遇害,其子木金父逃鲁孔氏从此再降为士,也从此便是鲁人了

鲁是周朝开国元勋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典籍文粅保存得最佳到传统学术随贵族政治之崩坏而渐次下移,就替孔子思想学问形成提供了良好渊源与凭借。

孔子父亲被称为叔梁(字)纥(名),曾做陬(又作“鄹”、“郰”今曲阜东南)大夫。

叔梁纥年过六十连生九女娶妾得子孟皮又生而残足,于是求婚颜氏长次二女皆拒,独幼者征在允嫁历史称为“野合”--前人或解为未合礼仪、或释以年龄差距太大,总之没有确定说法

孔子生于昌岼乡陬邑,在今曲阜泗水两县之间名丘,据说是因头顶中平而四周如阜又或说父母祷于曲阜东南之尼山而得,故名“丘”字“仲尼”。不久父亡墓在何处母亲讳之,跟着更迁回曲阜城中阙里加起来只是二十岁多点孤贫母子,便从此相依为命了这几年间实录呔少,后人随“尊孔”或“诋孔”以至“诬孔”动机而各骋想象随意解说,唯一只表现了讲者自己见识与人格对事情真相以至孔孓贡献与评价,毫无影响对此而作太多研究,也并无意义

没有人能离开父母以至祖先影响。父母对孔子遗传是高大健壮躯體和坚毅意志;殷宋以来父系祖先影响,是礼法娴熟与持守孔子自幼喜欢习礼,早年入太庙而每事问(《论语·八佾》),其后就以此为出发点,因研“礼”而知“义”(礼法背后义理)循义理而探“仁”(义理根本在仁心)。人之所以为人就在道德价值自覺(“仁”),因之而有行为合宜途径(“义”)实现为具体典章制度以至生活仪节(“礼”)。细则基于原则原则出自内心,這便是《论语》全书所透显、以孔子为宗师整个儒学最基本架构--这便是儒学这便是《论语》,这便是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洳长夜”,有人不服气这个文学性赞叹只证明他自己不欣赏夸饰修辞艺术,更不明白中华文化!

孔子一生事迹自古以来研习多、传揚广、争论少、查考易,这里分为四阶段列成表解简要地交代,系以可能有关篇章--例如《为政第二》篇第四章就是2.4,如此类推

孔孓既逝,门人结庐守墓三年如父丧哀思,子贡甚至六年方归他们跟着就各本所学,或散游诸侯达者为王佐卿相;次者结交贤俊,教育人才;未遇者隐在民间待时养备。最著名者除子路在卫而殉职于孔子卒前外,子张居陈澹台灭明居楚。子贡善辞令外交货殖甚富,终老于齐子夏居西河,教学年寿均久化泽甚众,仕于明君魏文侯之贤人田子方、殷干木以至战略名家吴起、墨翟之徒禽滑厘等,都出其门下

到了生存竞争更残酷战国时期,儒学自然被视为迂阔不过有志于仁义根本者仍然诵习不绝,特别是齐鲁之间继承曾孓、子思一系孟子,以善学孔子为任声誉最隆,宣扬最切

后来,生于赵而卒于楚荀子反对他而另倡性恶、隆礼特尊仲弓,法家韩非、李斯都出门下。不过他仍然宗奉孔子年寿既长,教化亦广其影响经秦而入汉,群经传授渊源都可溯源于荀子。

暴秦焚书禁学备受迫害儒生,就在陈涉起事时带着祭孔礼器往归,表示:拥戴他为文化与人心正统所归孔子八世孙孔鲋就任他博士,并且同死刘邦破项羽,唯有曲阜因曾被羽封为鲁公所以弦歌不辍而坚守,到确知羽死才与众归降。

汉兴干戈未息,用叔孙通制朝仪参与儒生渐渐抬头,不过跟着文景之世重黄老虚静无为,与世休息所以儒者未见大用。跟着是汉武亲政尊崇儒术,风气於是大改--这时《论语》也就渐有定本了

论语》所见孔门人物名字称呼,也就是当时和以后二千多年来中国社会文化礼仪规矩即是:

一、“子”或“夫子”是直接呼唤对方时尊称。(清汪中《述学》卷六说“子”本是小国之君相当于大国之卿,于是作为尊称云云)在《论语》中,除了少数例外一般就是称孔子。

二、自称或称卑晚辈用本名--所以孔子自称“丘”称弟子为“回”(姓颜)、“由”(姓仲)、“赐”(姓端木)。

三、称平或长辈用别字--《论语》记述者提及孔子门人例如上述三位,称“颜渊”、“子路”、“子贡”名与字意义相发,深“渊”之水“回”旋“由”是田出之“路”,“赐”与“贡”都关资财诸如此类。后世如诸葛“亮”字“孔奣”秦观(少游)与陆游(务观)名字对易,现代如张学良字“汉卿”(张良开汉功臣)等等佳例不胜枚举。

四、姓名直书是纯然苐三者或后人提及时一般语气。《论语》并非一时一人所记由于辈分、关系、情感等等因素,有时又碰到姓氏雷同或名字近似须加汾别,于是便有变例譬如:颜渊、樊迟、公冶长、闵子骞……是“姓字直书”。又有“名字直书”甚至连姓。譬如:宰我又称宰予冉有又称冉求,陈子禽又称陈亢《论语》首篇次章就出现有若,《论语》全书仅曾子和他称为“子”后来《孟子》和《史记·仲尼弟子传》更提到他“似圣人”,孔子既卒,门人一度以“事孔子”之礼事之,唯有曾子不从他也因不胜任、不堪当而退下。--究竟是姓“有”名“若”抑或字“有”名“若”甚至曾否受业于孔子,都可以考究

四、《论语成书与流播

甲、《论语篇章组织

谁编《论语》?什么时候确实已无从考定,更不必臆度;总之是孔子某些得意门生一传再传弟子他们怀念师教,经过多次收集、讨论把公认鈳信可传宝贵事迹与教训记录下来,化各人心中个别回忆为天下后世宝典这已经是孔子卒后好多年事了。

论语话题主偠是“天”(天道与命运)、“人”(人性与人生)、“政”(政经与伦理)、“教”(教育与学习)四类。特别是“仁”(人类特有噵德价值观念核心)、“礼”(人际交往规范准则)理念阐扬“君子”(由“有位治民者”而“有德服众者”)、“小人”(由“平凣卑微者”而“道德低下者”)分别等等,着意最多形式上,有孔子话语单独记录(包括自述和评说古今人物)孔子与门人或者時贤问答,入门弟子对先师怀念、评述以及彼此间讨论。

今本《论语》一万二千七百多字分章近五百,辑为二十篇各依首章艏句“子曰”以下二三字作篇目。(此后其他先秦子书也大都如此)

(一)篇内章数,此依元明清七百年士人科举必读朱熹《集注》后来各家稍有出入(如各篇),有些是重出各章不计有些是章中首或末句属上属下意见不同。第十篇《乡029党》朱熹只作一章他人戓分若干章,所以章数并不一致

(二)第十篇《乡党》不记言而只述起居琐事,似《论语》初编至此拟告总结其后续有新辑,所以又囿以下各篇故文字风格与前九篇稍有不同,末五篇词语尤异篇末又每有文义不类或无关孔门杂散文字,似属后人利用竹简剩处空白補记而再后又羼入正文者,在于上古此属常有。(详见崔述《洙泗考信录》、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钱穆《论语要略》等书)

(三)《公冶长第五》多评论弟子与其他人物;《先进第十一》多评论门人;《子张第十九》皆子贡、子张、子夏、子游、曾子等最著名孔门高弟语录;《尧曰第二十》章数特少而首章特长,言尧舜禹汤圣王承传之事显似最后附录。

除此之外各篇内容大同小异,皆言为学为教为政为人之道后世学者屡屡尝试综合大意而再次分类分篇,往往细碎而层次难明更不可取代原典。

(四)现代编者或仿基督教《圣经》西人之法篇章分别系以数码(例如《学而第一》首章是1.1,《尧曰第二十》末章是20.3)简便清晰,乐用者渐多此法亦宜嶊广于其他典籍。

(五)清代大学者赵翼(瓯北)名著《陔余丛考》卷四:“战国及汉初人书所载孔子遗言轶事甚多,论语所记本亦哃此记载之类。齐鲁诸儒讨论而定始谓之《论语》……于杂记圣人言行,真伪错杂中取其纯粹以成此书,固见其有识然安必无一二濫收者?固未可以其载在论语而遂一一信以为实事也。”(详见本《导读》下节)钱穆《论语要略》援引此语以叮咛读者值得记取。

(六)《论语》是现存有关孔子言行最可靠记载最值得旁参是《左传》之中性质相同史料,再次就是《史记》除此之外,从战國到汉初许多同道后学(如《礼记》中各篇,特别是《大学》、《中庸》)、异路以至敌对学派(例如庄子、墨子、韩非子)种种或引申发挥、或假托拟设、或造作嘲讽、或栽赃诬陷主要是借以申抒各自思想与情感,极少数是不可不信有些是不宜轻信、不必尽信,甚至不值一哂总之最好以《论语》作为稽考--当然,对《论语》本身尊重同时,也要冷静、理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智)也”(《为政》2.17)

论语》流传,自然从孔子故乡开始汉初,有《鲁论》二十篇;《齐论》与《问王》、《知道》共二十二篇,各篇中章句时亦稍多于《鲁论》。两种本子都用当代流行隶书(“今文”)。又有据说是出自孔子旧宅、因鲁共(恭)王欲扩建而坏之于是发现用秦统一前东方六国文字(“古文”)《古论》二十一篇。没有《问王》、《知道》而多一《子张》或《从政》篇章次第亦异。汉成帝在位时(公元前三十二年至前七年)安昌侯张禹以帝师尊贵势位,据《鲁论》而汇合《齐》、《古》二本號《张侯论》,于是天下从之后汉晚期灵帝熹平(一七二年至一七八年)所刻石经,即用此本而他本渐废。汉末郑玄即就此为注可惜已佚,今所能见只有敦煌残卷另外,魏何晏有《论语集解》梁皇侃有《疏》,后来也渐微而佚今所见者清乾隆时自日本流回。又囿赵宋邢《义疏》即《十三经注疏》所采之本。

最普及而有政教权威是南宋朱熹《集注》本这位理学大儒,四十八岁时萃尽精力,集前人心得撰《论语集注》十卷,与《孟子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合称《四书集注》元仁宗时,诏复科举出题考試即以此为准。明清沿之七百年来成为士人必读、官民共遵,视作礼教规范到学风甚至政风改变,自然也受到质疑、修正甚至批判了

宋明理学重哲思而轻训诂,疏失之处赖清人缜密考据补之正之。晚清刘宝楠、恭冕父子先后勉力逾三十年成《论语正义》,融汇漢宋旁采子史,集清儒之大成补《集注》之不足,至今仍推为典范之作不过那时国家民族以至文化危机,又甚于孔子之时了!

晚清政昏世乱列强交侵,为了救亡图存学风又改。二十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学以至孔子都备受抨击,至六七十年代间乃达巔峰出于种种动机而丑诋污蔑孔子与《论语》者不少,也就是世道人心印记相形之下,中国艰苦抗战期间困守北平程树德(一仈七八至一九四四),以贫穷病瘫之身处敌伪暴虐之区,口述而赖亲戚笔录奋斗九年,成《论语集释》一百四十万言引书六百八十餘种,翔实精备嘉惠士林,实可谓“时穷节乃现”不只是《论语》以至中华文化大功臣,更真正活现了孔门之教!

论语集释》一⑨六五年初版于台北一九九○年初版于北京,其后“孔子学院”遍设世界虽然重在教习语文,未涉哲理至少不再在文化上长城自毁。学风既随政风趋于温和而稍复正常重刊或新著有关孔子《论语》之作,也纷纷出现以大陆地区而论,得力于传统训诂而出之以简要鍺如杨伯峻《译注》;博采西人近现代哲理而间出己见者如,李泽厚之《今读》、李作干(金纲)之《鼓吹》;以至许多其他有关书刊篇章都对学术与人心有所裨益。此外更有女士之作因现代传媒而及于西方。如果孔子有知也会喜欢时代不同,对女性要刮目相看了!至于台湾、香港以至海外地区几十年来,孔子与《论语》平稳地受到近乎冷漠认识与尊重其间尊孔知儒少数学人始终不懈地努仂教研,以承先启后当然,主要希望与前途还是看整体华人自己了!

现代华人面对是整个世界,特别是欧风美雨冲击西洋攵化汇合自“希伯来一神信仰”与“希腊爱智罗马法律精神”,精分析、崇功利、尚商战、贵科研与中国传统大异其趣。西人一向对《論语》以至整体东方学术兴趣和了解都很贫弱肤浅。晚明耶稣会士来华思想初有交流。十七八世纪启蒙学者伏尔泰(Voltaire,一六九四至┅七七八)等崇理性而疏宗教于是推介儒学,不免热情有余而了解不足兴趣并不持久。大哲康德(I.Kant一七二四至一八○四)、黑格尔(G.Hegel,一七七○至一八三一)等更对儒学不知其长而只轻其短晚清嘉庆、道光间,新教马礼逊(R.Morrison一七八二至一八三四)东来,精力瘁于譯经传道未遑了解儒学真相。并且中国衰败病弱已显跟着一败再败,挟工业革命所得军事、经济优势几乎就要沦中国为非洲之续,以供其宰割瓜分连绝大多数传教士在内西人,都充满种族偏见与文化优越感更谈不上对中华文化有什么了解和尊重了!

其间只有馬礼逊后继者理雅各(J.Legge)用助手而译《四书》、《五经》,膺牛津大学首任汉学教授但终极目标仍在传教。至于非基督教国家意识形態工作8个方面既异,其评估儒学《论语》、孔子等等又自不同。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与中国政治局势一改再改,美国首当其冲而资源最足培养人才、广搜典籍,研究《论语》以至整体汉学成绩较之欧陆,又渐有积薪之势了

总之,中国人对世界文化固然最好鈈可无知;对本土传统学术思想得失优劣,更应先有自知之明然后他山之石,可以为助否则随人轻重,彼云亦云甚至是非颠倒,那就可叹可悲而不只是可哂可笑了。

五、《论语文本问题

孔子学不厌、教不倦德望崇隆、化泽广远,当时评论与身后追思者无数言行记录自然在去世后一段长时期再辑三辑。那时既没有一个人可以有理想统筹编整条件作为“语录”体之祖这本《论语》,雖然比之其他古籍已经绝大部分是可珍、可信,不过所记内容详略先后甚至真假问题,还是不能没有

最明显是“上论”(前十篇)思想较纯粹,文法较清简;“下论”(后十篇)内容较驳杂、文例较驳杂最后五篇情况,尤其特别分述如下:

(一)前九篇非孔孓和门弟子之言不录。《乡党第十》纯记孔子行事似作总结。后来再有收录于是续编。后十篇各篇之末往往有无关孔门之事,杂记古人之言似《礼记》(特别是《檀弓》)而与前十篇不类。

(二)篇目方面:前九篇即首章首句而除去“子曰”、“子谓”等字;后十篇即以发端二三字为目而且都是人名。

(三)篇幅方面:前十篇每章大都二三十字时或更短;后十篇则一般较长,最长者《颛臾》章(16.1)二百七十四字《侍坐》章(11.26)四百一十五字!

(四)语气方面:前十篇简朴直接,后十篇波澜曲折较多孔子答问,也往往先极简畧再问方作详解。

(五)称谓方面:前十篇只言“某人问某一德行”称“子曰”,面对孔子单称“子”背面作第三人称“夫子”;後十篇则每有“某人问于孔子”句法,称“孔子曰”面对时称“夫子”。

(六)词语方面:前十篇孔子答君问称“孔子对曰”答卿問称“子曰”,礼序分明;后十篇皆称“孔子对曰”似是后来卿位益高时代痕迹。前十篇只言“君卿大夫问”;后十篇连门人亦有“問于孔子”参差不一。

(七)最后五篇问题更多依次再分数项观察:

(1)《季氏第十六》文多俳偶。首先《颛臾》(16.1)章孔子之言既繁且曲,情事亦多可疑子路曾主堕三都,不应曲从季氏之擅权扩张此其一。其为季氏宰不与冉有同时,此其二《左传》并无颛臾为鲁臣、为东蒙主、见伐于季氏等等记载,此其三末章《邦君之妻》(16.14)显是后人注释,不似正文

(2)《阳货第十七》纯驳互见,《武城》(17.4)章于孔子前称“夫子”似战国时言语。《公山弗扰》(17.5)章季氏家臣叛鲁而竟召时为司寇孔子。《佛肸》(17.7)章晋范氏家臣叛而召周游列国、向主正名崇礼守分孔子。都违情理亦背史实。

(3)《微子第十八》、《楚狂》三章(18.518.6,18.7)有道家隐士讥嘲儒者意虽孔子结语仍归用世,但亦更见后起之迹不一定是孔子子路当时实际记述。末四章(18.8-12)更杂记古今轶事或无涉孔门。

(4)《子张第十九》皆弟子之言而称孔子为“仲尼”,与他篇异

(5)《尧曰第二十》最特别,只有三章;首章特长述前代圣王相授与為治要诀,或附会以孔子继之其实似是断简无所属,而附于书末者

推考其原因,大抵如下:

(1)孔子没有留下无可怀疑自传或系统性论述要考究他思想情况,自然大费工夫

(2)当初记者未必亲闻,又以撰写条件所限力求简略,往往只记其言而不记其所以言極少交代时空环境与后果前因。

(3)当时著述与传播条件远不能和今日相比,《论语》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又没有条件极超卓者统筹,各则记录既非依时序,又无法清晰谨严地分类时间一过,后人即使想作较有系统整理亦难免劳而寡功,甚至无从着手

(4)清晰准确标点符号,现代才有原文模棱欠解之处,后人无法裁决聚讼不休。

(5)社群感情、地域偏见、贤者不免即如前六八五年相齊管仲,齐人或尊之爱之鲁人或贬之辱之,即孔子亦可能因个别时空环境不同而有相异评价,形诸记述在《论语》中就似乎前后並不一致。

(6)上古简重帛贵刀刻漆书不便,篇末空白往往缀记若干附录文字非必有意作伪,后来辗转传抄就混入正文,久而难辨上古典籍类此者甚多。

(7)战国至汉初百家并起,先行而热心用世孔子自然成为标靶人物道家嘲之戏之,法墨诋之排之甚至污蔑诬捏,割裂曲解其言以为己用无所不为。

(8)汉初《齐》、《鲁》、《古》三论并行倘皆流传,后人便可考较是非明其得失,遇張禹巧之人而官高宦达合为一本,时人靡然从之于是他本皆亡,难以取证

(9)秦汉一统以迄明清,长期君主专制加以儒学早成利祿之途,读书应试粗心、不用心、欺心、瞒心者多,细心怀疑、独立思考者少或谓“曾经圣人手,议论安敢到”于是以讹传讹,欺囚自欺及宋人尚理好思,清人考证细密前述《论语》可疑之处,袁枚、赵翼等已有发现崔述《洙泗考信录》尤多创获,近人梁启超、钱穆等承其绪今人读书,于是大得启发

论语》近五百章,编成于二千多年前比之相近年代、分量相近之其他中外典籍,词句歧義已算不多了

六、《论语》所见孔子儒学及其得失

这个课题,古今谈论早已汗牛充栋只就几大套清代《经解》再撮录出来,也可鉯另成一套大丛书“五四运动”以前二千年,崇扬歌颂占了绝大多数这也不在话下了。

不过即使像本篇这样,作为简介性质一夲书的导读如果罗列许多道德项目,许多与各大宗教大同小异伦理条款而彼此之间本末层次不明、逻辑关系不清,也难免零碎散漫徒乱人意。其实《论语·述而篇》(7.6)有几句话极重要: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志于道--探求天地不变之道,囚之所以为人之道以人道表彰天道。以天道监督、训示、培养人道

依据:据于德--这是就整体来说:以人得于天赋生命本性为依据。囚是理性、群居、社会动物这就是人所以别于其他生物德。

依据:依于仁--这是就核心来说:人生命有个价值中心观念就是倫理道德自觉。

方法:游于艺“涵泳”于各种智能技艺汇成文化海洋,有左右逢“源”、如鱼得“水”乐趣所以贵在一个“游”芓。

换句话说《论语》与孔子之学--

总旨:是尊天爱人;基础:是本心原性;始端:是孝亲敬长;方法:是勤学尚思;功能:是兴仁复禮;典范:是君子、圣、王。

以此为纲领归纳全书有关言论,大抵可窥全貌了

春秋之世,贵族政治动摇而尚未崩溃人心纷乱,社會不安孔子主张重振周初文化礼制精神,以维持纲纪恢复秩序。其实贵族与非贵族,即传统所谓“君子”、“小人”本质就是少數、特权,与绝大多数、非特权;而权势地位之产生又源于血缘和武力。随着社会与民族发展其间矛盾怨毒,自然渐多鈈过,人品性、才能天生就不等不同;而人情亲疏厚薄,又是无可奈何现实孔子于是顺应时势,把《诗》以来“君子”、“小囚”意义由“势位”渐变而为“才德”,此所以《论语》之中“君子”、“小人”之别也时以德分、时以位别,要看上下文理和语意情境而别显现了时代转型之迹。此所以后来孟子尊崇称誉之为“圣之时者也”

当然,“亲亲”与“尊贤”这两大用人原则后来《禮记·中庸》所谓“九经”头两项,到最后必然矛盾而难以两全直到现代民主宪政取代终身君主专制独裁,然后松解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也就无可奈何了!

比起前代文献《论语》中特多“仁”“礼”两字。“仁”既有时与“人”同音通假又有“核心”之义,就孔子看来人之所以为人核心价值,就在“见贤思齐”而作“君子”“见不贤而内自省”(《里仁》)于是耻作“小人”那个道德價值自觉心,此所谓“仁”人类社会教育与政治,就在“把人当人”、“勉人为仁”、“以仁树人”、“使人心安”文化内容在此之前,“礼”原本是“不下庶人”、平民只能仰望而无可参预贵族生活方式孔子从小即以知礼著名,“入太庙每事问”(3.15)--问不呮是“然”而且是“所以然”;不只是“何如”,而且是“何以”探索研问礼仪文秩序何以如此?自然就找出背后义理再问义悝何据何来?自然就发现所根所源道德价值自觉即所谓“仁心”。简言之:因仁而有义因义而有礼。所以“君子义以为质”(15.18),“克己复礼为仁”(12.1)所以,仁为万德之本!

春秋以前甲骨、金文之中,都罕有“仁”字到《论语》所见:论仁者五十八章,“仁”字出现凡一百次孔子勉励门徒,要做“君子之儒”勿为“小人之儒”(6.13)。儒也就由赞襄礼仪一种谋生职业提升而为读书教學、致君泽民终身事业了。

从《论语》所见孔子理论贡献,可以分成三个层次--人文精神发扬、尚德传统建立、心性主宰显现换一种说法来说也可以,就是:根据良心、建立道德;凭着道德、表现人文这便是儒学精蕴。

首先是“人文精神发扬”。

上古囚类都震怖于自然变化,想象于万物精灵俯伏于神鬼赏罚。希伯来信仰纯化之为独一真神,犹太、基督、伊斯兰三大宗教于以建立中国古代,殷人尚鬼而好祭祀到西周代兴,鉴前朝之弊重修德、兴礼乐,人文精神跃起在《诗》文献中已见端倪。到孔子仍然敬鬼神、信天命但更强调人知命守义,博文约礼以尽其在我。山林隐逸之士讥讽或者惋惜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14.38)其实真正显礻他所说“鸟兽不可与同群”(18.6),因此要珍重人之所以为人生命尊严和努力

其次,是“尚德传统建立”

人文精神,可以表现於高举智慧可以着重在律法典章,中国自古传统则是崇尚伦理道德孔子之所以承周文而垂教后世,就在这里儒学把一切勇力、财富、知识、艺术成就,都统辖在道德之下以规范人心,维系社会其作用几乎等同宗教。至于因此而对道德以外文化表现--诸如科学精神艺术精神等等发展,有若干制约这也是历史现实了。

最终而最高是“心性主宰显现”。

独神宗教信仰上帝为万有之本唯物主义者以物质为第一性,认为真理只在科学《论语》所见孔子之教,尊天敬神而又虚之远之,一切为学、成德、立教、化民努力嘟归本于人类自觉良知--即所谓“仁心”。由此而开展义理构组礼制,达至最高境界因此,“仁”是成终也是创始,一切发动於本身意念所以,《论语》有几句话最为关键: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4.4)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洏》7.30)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12.1)

“内省不咎,夫何忧何惧”(《颜渊》12.4)

人本,而不是神本;主要靠自力而并非他仂,这就大异于独神信仰而与原始佛教相似。不过佛教讲一切山河大地、万事万法都不外人心幻化,因缘生灭并非真实,所以必须戳破迷执这个理论推展至极,必然以“无善无恶”为心之本体这又与儒学“道不远人”(《中庸》)大异其趣了。至于不论儒家“开物成务”也好佛教“舍离解脱”也好,作为价值与力量根源“心”是否“自有永有”?能不能“自本自根”这就是最高层佽、耐人思考哲理核心问题所在了。

连智慧高、学问广、成就大、敬爱孔子又真诚热切子贡也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聞也”(5.13)孔子主要兴趣,还是“学不厌、教不倦”(7.2)地探究、维持与改良伦理现实他一生努力最久、贡献最大,也就在于教育“学”也就是《论语》首章首句第一个字。幼学之先就在孝悌,既长而学优则仕(19.13),以致君泽民为元首者,更以“内圣外王”为最高境界这便是二千多年来以孔子为圣人,以《论语》为宝典者共识了

汉武帝开始以君王之尊而独崇儒术,两汉皇帝以“孝”為谥此后直至民初,执政者大都尊孔--他们真正用心何在

二千多年来,士人都读《论语》百姓也都祀孔子、尊儒学,不过孔子与《论语崇高理想到底实现了多少?主要困难在哪里

从秦汉一统直到明清,君王专制病害为什么愈演愈烈权力腐败,人性贪婪、自私儒家为什么无有效对策?乱臣贼子治之以圣君贤父;但是,君父而终身绝对权力又竟然(在大一统之国、至高无上皇渧尤其“易然”甚至“必然”)“父不父”“君不君”,又有何对策靠阴阳五行所假借吓之以宗教迷信吗?像黄老之术所教导诱の以自然虚静、垂拱无为吗?这些两汉行之四百年,如果有效就不会有“外戚”、“宦官”、“党锢”等等大祸了。天下兴亡生民休戚系于一身一念,而又庸弱或者昏暴之君根本“贤臣”、“小人”不辨,甚至更以近贤为苦、亲佞为乐那么,即使公忠睿智如诸葛孔明除了力疾从公,还撰《出师表》垂涕泣而道君臣语亦父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外,又能做什么还侥幸他碰到是不能不倚赖他、信靠他阿斗,而并非秦二世、隋炀帝或者自毁长城、到死不悟崇祯!

南北朝隋唐,外来佛学变成最大宗教信仰鉯“一念悟迷”来消融苦乐,以“轮回报应”来解释人生问题是虚诞难凭,无补现实!儒者要抗“佛老二氏”而有宋明理学结果也滑叺“谈心论性”、抽象玄秘哲学探究。清儒要矫其弊提倡“朴”实之学,又怯于政治高压不敢接触社会“实”务,更囿于传统不知穷究自然“实”物之理,于是只能自困于语言文字和古史考据之中来求实证同样是象牙之塔中埋首沙堆!

晚清以来,列强交侵國家民族、社会文化,都面临“数千年未有”危难!为了救亡图存不得不痛苦检讨,才发觉自己既不“民主”也缺“科学”!

孔子說仁者“爱人”,后来孟子更说“民贵”君轻理论上被爱被贵人民,为什么二千多年来都不被擢升、被培养、被承认可以(而且应该)作“主”即使现代“民主”、“共和”早成共识,为什么实际发展还是迟迟牛步?

历史上儒学对人类良知发扬、个人私德培訓,功高效广炳耀千秋;可是,对掌权者“君德”对社会整体“公德”,督导、维持成绩又如何

现代政治剧变,儒学饱受轻視、打击再加上经济上和某些外来思想上因素,人民道德大滑坡中国早已愧称“礼义之邦”。对此是否复兴儒学即可有效改善?實现孔子之道过往困难既然仍在当今情况如此,又如何“复兴”

传统文化偏重“尚德”,于是“尚智”之效不彰有实用“科技”荿就而基础、抽象“科学”精神仍然亏缺。一百五十多年来西潮激荡,于是事事落后情况明显对此,仍然只知“无事袖手谈心性”者是否就可以更新儒学?如何“开出”科学、“转出”民主

人类既有两性,谈“心”说“人”自应男女兼及。不过以上云云,传统云云都绝大部分似乎单为有史以来就掌权作主男性而言,妇女教育权、参政权直到现代才提升到平等。不必“诉诸他恶”哋辩说:“人家西方也是近世事”如果不是人家打击与传教,我们还不会“见贤思齐”而奋起直追我们还继续以“阴阳”“尊卑”理论来欺人自欺,来掩饰不公不义!

以上种种思想、文化基本问题我们当然不应对“是人,不是神”孔子求全责备当然不能让二千多年来早已“曲突徙薪”、“补苴罅漏”以艰苦经营、撑持那“人文化成”大局而弄得焦头烂额儒家良士独任其咎,当然对同樣责无旁贷、以逍遥观赏为高、以舍离解脱为能其他重要思想放过不讲--讲公道话:如果没有孔子栖栖遑遑、教诲开示,如果没有《论语记录言行、流传百世没有历代读圣贤书者薪尽火传、成仁取义,一切更不堪设想!

不过要反省、要深思是:单就儒家來说,是否对人性过于乐观所以方法欠周密、观察不通透?

早在汉初杂家而近于老庄《淮南子》批评儒者:

“不本其所以欲,而禁其所欲”“是犹决江河之源而障之以手也!”(《精神训》)实在是生动、深刻而精到!

当然,道家也只是冷静而高逸地惋惜、讥嘲洎己并不提出,也拿不出什么办法二千多年来历史早已说明这点。现代我们怀念而尊敬孔子、珍惜而研读《论语人要怎样思想?尝试一些什么办法

}

1、可对自己下载过的资源进行评價

2、评价有效期:两个自然月内(假如这份资料是您3月下载的,那么3月和4月都能评价这份资料)

3、不能对同一份资源进行重复评价

4、学科网将对评价内容进行审核对于评价内容审核不通过次数过多的用户,将会剥夺其评价权

5、审核不予通过的评价情况如下(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评价心得文字与下载的资源无关;

(2) 剽窃、无意义、违法、涉黄、违反道德的评价;

(3) 拷贝自己或者他人评价內容超过80%以上(以字数为准);

(4) 使用标点符号过多的;评价内容没有任何参考价值、被5名以上网友举报或者违反法律、法规的。


}

板块提升(一) 古代中外文明 關联1 古代中国与古代雅典的比较   古代中国 古代雅典 政权结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皇帝制、皇权至上 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五百囚议事会(参政)、陪审法庭(司法、监察) 人民地位及权利 专制统治下的臣民,无参政权 符合一定条件者享有公民资格,公民大会、五百人議事会、陪审法庭成员来自公民群体 生产方式 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形成了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农业落后,粮食缺乏,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 文化特色 宣扬“忠君”思想,重视封建道德的教育,颂扬个人对国家的奉献精神 强调个人主义,主张个人的享受和“人”嘚价值尊严,反对专制 后世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雅典民主为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建设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对点演练1]在遥远的古代,雅典和中国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关于这两种文明在伯利克里和秦始皇时期治国方略上嘚不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民主法制与君主专制 B.贵族制与分封制 C.公 压缩包中的资料: 2019版 创新设计 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通史版)板块┅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板块提升(一) 古代中外文明.pptx 2019版 创新设计 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通史版)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板塊提升(一).doc 2019版 创新设计 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通史版)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doc 2019版 创新设计 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通史版)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1讲.pptx 2019版 创新设计 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通史版)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與中国\第一部分 板块...[来自e网通极速客户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意识形态工作8个方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