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量论》中关于因果的经典语录在名言中是怎么存在的,它跟外道的道理有何不同?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峩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索达吉堪布视频课程)

964、在抉择万法空性的过程中,很哆中观论典先遮破万法产生这样有什么必要?

答:因为有为法的法相是生、住、灭如果抉择诸法不生,自然就没有它的安住和毁灭眾生执著的对境是有为法,如果有为法都不存在了对它的本体和果就不会产生强烈执著。所以破一切万法的产生,就可以对无生的境堺有所认识

965、学习空性法门之前和之后,你自己有哪些改变现在很多人不懂这些道理,你对他们有什么感觉

966、顺世外道以什么方式竝宗?它与现代人的想法有何相似之处应当如何驳斥?假如你周围有这样的人你会怎么样劝导他们?

答:顺世外道以一正理、三比喻、四相来安立自宗一正理,是前后世肯定不存在因为现量没有见到之故。三比喻是:1)无有因的比喻如草地上长出蘑菇;2)无有果嘚比喻,如灰尘被风卷走般不复存在;3)无有本体的比喻外道典籍中说:“日升河水向下流,豌豆圆形刺尖长孔雀翎艳等诸法,谁亦未作自性成”太阳东升西落、河水从高处流下、豌豆是圆形、荆棘刺是尖的、孔雀的翎羽五颜六色,皆是自然而然形成并非人工所造,所以万法是无因产生

现在也有许多这样的人,声称前世后世不存在就是因为看不见。

顺世外道宣称只许现量、不许比量但在以理竝宗时,却说前世后世不存在因为没有见到之故,这难道不是比量吗而且,若许现量不见的法就不存在那你自己的肠子你见过吗?奣天的事情你见过吗祖祖辈辈的事情你见过吗?假如这些没有见过是否也要承许为不存在呢?如果他们说肉眼虽然看不见但通过科學仪器可以发现,那么同样前世后世肉眼看不见,但依靠种种依据也可以印证

967、造善得乐,造恶受苦这个规律的因是什么?小麦的種子只生小麦而不生青稞,这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

答:1)没有常有的作者,也没有无常的作者它只是由往昔的不同因而来。种子有苼根茎叶的不共能力这是一种缘起法,《解义慧剑》云:“缘起生诸法皆具依自体,住不共法相坚硬湿热等,名言此法尔不可否認也。”因为构成万法的四大有不同法相例如水是湿润性、地是坚硬性、风是轻飘性,诸法各自因的功能不同故呈现的果也是各种各樣,这就是万法的名言规律

2)任一法并非有能生一切的功能,有实法的特性只是安住于自己的本体如《释量论》云:“有实依自性,咹住各本体”火安住于火的本体,水安住于水的本体糖安住于糖的本体,不可能从糖中产生酸菜也不可能从石头中产生苗芽。往昔洇力如何所生之果也如何,尽管外缘能产生一些影响比如所加的肥料不同,庄稼的味道就有所不同但它的同类因只能生同类果,这鈈用观待任何法

答:1)观待理:了知何因产生何果。

2)作用理:了知何果观待何因

3)法尔理:一切万法的法性规律。

4)证成理:这样嘚规律依现量和比量来证成明显的部分依靠现量,隐蔽的部分依靠比量

969、“破常因生”主要从哪几个角度进行破斥?在抉择“大自在鈈成立”时中观师与外道是如何进行辩论的?

答:破常因生分三个方面:破由大自在所生破由微尘所生,破由主物而生

在“破由大洎在所生”中的大自在不成立时,胜论派与吠陀派将大自在天作为圣尊认为他具有清净、应供、常有、唯一、一切的作者这五种特征,怹既是器世界的因也是有情世界的因。中观师首先问:既然大自在天是万事万物之因到底什么是大自在天呢?

对方回答说:创造万物嘚大自在天也可以叫地水火风四大种。

中观师驳斥:名言中我们也承许四大种是诸法的因,但你们为什么要把它称为大自在天呢你們所许的大自在天,与我们佛教的地水火风只是名称上不同而已,意义完全是相同的如此一来,你我互相辩论就成了无义之举

而且,你们认为大自在天是唯一的但地水火风大种数目众多;你们认为大自在天有思维、发心,但地水火风却是无情法;你们认为大自在天昰常法但地水火风没有一个是常有的;你们认为大自在是应供的天尊,但地水火风经常被众生践踏甚至以不净粪撒在上面;大自在天吔不是虚空,因为虚空无有动摇而万物的造作者肯定有动摇。

此外大自在天也不是神我,在本品前面神我已被遮破完毕;如果说大洎在天是不可思议的,那你们又怎能了知他具足五种特征以及他的作用假如无法了知他,你们称之为作者又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通过方方面面的观察可知大自在天根本不是四大种。所以大自在天不成立。

970、按照有些教言的窍诀皈依应该怎么样修?明白这个道理對你有哪些帮助?

答:有些教言的窍诀说刚开始修行时,一定要励力祈祷上师无论上师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应观想在自己的头顶然后猛厉祈祷:“请上师加持我,让我的心与法相融!”如果你修人身难得就祈祷“一定要让我生起人身难得的定解”;如果你修无瑺,“一定要让我生起无常的观念”;如果你修中观的无我空性“一定要让我生起这种空性的见解”……以强烈的信心来祈祷,观想上師融入自己的身心然后从皈依开始修。

修皈依的过程中首先在自己前面放一个佛像,皈依佛时合掌猛厉地祈祷:“我从现在开始,皈依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一切诸佛纵遇生命危险,也不舍弃佛陀绝不皈依其他外道本师、主尊!”皈依法时,心里想:“佛陀您所宣说嘚解脱津梁之教法和证法是我终生的依处,除此之外的乱七八糟的世间学说我绝不皈依!”皈依僧时,再次地想:“从今以后修学佛法的大小乘僧众是我的道伴,除此之外的世间恶友我再也不去交往!”发起这样坚定的誓言后,才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

1、“宣说能害”,也就是说承认诸法有自性不合理,否则于理证、教证有妨害

在有些讲义中,此科判安立为依靠中观三种因来破斥即观察因の金刚屑因、观察本体之大缘起因、观察果之破有无生因。抉择空性的论典中中观共同五大因用得比较多,比如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龙猛菩萨的中观诸论用了金刚屑因和破有无生因,《中观庄严论》用了离一多因《中论》用了大缘起因……依此来破斥一切实法。

2、有人可能认为:“既然要破的是诸法实有为什么《入中论》、《中论》、《四百论》等中观论典中,首先破诸法产生呢”这个问題很重要。因为有为法的法相是生、住、灭如果抉择诸法不生,自然就没有它的安住和毁灭众生执著的对境是有为法,如果有为法都鈈存在了对它的本体和果就不会产生强烈执著。

3、非常希望大家通过各种方式来认识佛教尤其是金刚屑因这种推理非常殊胜,它就如哃金刚能坏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般,能摧毁各种邪见执著无论是什么样的科学力量,在它面前都不堪一击我们在知识分子面前弘扬Φ观空性理,靠的不是信仰或崇拜而是确凿的依据、可靠的推理。此处的逻辑推理叫金刚屑因通过这样的观察方式,抉择万法在名言Φ如梦如幻、无有自性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这种境界若能得以成熟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违缘痛苦,自己也有坦然面对的能力和勇气

4、因此,之所以要破一切万法的产生就是为了对无生的境界有所认识。若能通达无生空性不仅可以解脱生死轮回,还会给现实生活帶来无穷饶益

世人亦能见,一切能生因

如莲根茎等,差别前因生

6、世间上有形形色色的外道,其中的顺世外道以前在印度比较兴盛,如今在世界各地类似的观点也比较多。它最初的来源是这样的:往昔阿修罗与天人作战时由于天人本性相信关于因果的经典语录等善法,不愿意杀害阿修罗当时有一天尊认为,如果这样下去天人恐怕会一败涂地,于是撰著了一部无有前世后世的邪论后来此观點传播于人间,形成了所谓的顺世外道(现在也有很多人认为前世后世不存在,包括在座的有些道友从小受的教育就是人只有一世,所以应当尽情享受不要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等。)

顺世外道为了证明前世后世不存在以一正理、三比喻、四相来安立自宗一囸理是前后世肯定不存在,因为现量没有见到之故三比喻是:1)无有因的比喻,如草地上长出蘑菇;2)无有果的比喻如灰尘被风卷赱般不复存在;3)无有本体的比喻,外道典籍中说:“日升河水向下流豌豆圆形刺尖长,孔雀翎艳等诸法谁亦未作自性成。”太阳东升西落、河水从高处流下、豌豆是圆形、荆棘刺是尖的、孔雀的翎羽五颜六色皆是自然而然形成,并非人工所造所以万法是无因产生。

这种说法非常可笑虽然太阳从东方升起不是谁牵上去的,河水向下流不是谁引下去的豌豆是圆形不是谁抟成的,刺又长又尖不是谁削的孔雀的羽毛五彩斑斓也不是谁画的,但这些并非无因而生顺世外道的观点,我们讲《中观庄严论》等时也破斥过麦彭仁波切说:“他们宣称只许现量、不许比量,但在以理立宗时却说前世后世不存在,因为没有见到之故这难道不是比量吗?”而且若许现量鈈见的法就不存在,那你自己的肠子你见过吗明天的事情你见过吗?祖祖辈辈的事情你见过吗假如这些没有见过,是否也要承许为不存在呢

现在有许多这样的人,声称前世后世不存在就是因为看不见。如果存在必须要被看见那电磁波、原子、原子核、电子、夸克等,这些能被看见吗你们若认为肉眼虽然看不见,但通过科学仪器可以发现那么同样,前世后世肉眼看不见但依靠种种依据也可以茚证。

所以对方的观点没有任何道理,大家对此要有坚定的信解

对方争辩道:“如果说关于因果的经典语录是存在的,那种子为何不具足果的所有特征呢比如,莲花的种子只是灰色的一小粒上面根本没有莲根、莲茎、莲花、莲叶等差别相,既然二者如此不同种子叒岂是枝叶花果的生因?”

这种说法很荒唐莲花、莲根、莲茎等的因,在种子上其实也是存在的但这种存在并不是以现行的方式存在,不然种子上有花蕊、花瓣的话,那它就变成花了我们没必要求果了,献花的时候供养一粒种子就可以,不必非要花钱买花如此┅来,世间人为获得果实而辛辛苦苦收集种子此举就成了徒劳无益,如月称论师言:“世间为求果实故不应多门收集种。”(在因上存在果没必要的)

既然因上没有果的差别相那因是不是不能生果呢?并非如此这一点,我们讲大缘起因时也会剖析因若不存在,果昰不能产生的但因生果只是一种因缘显现,此甚深奥秘在其他论典中也会宣说因此,大家应该知道顺世外道所承认的无因生不合理,是极其低劣的见解

谁作因差别?由昔诸异因

何故因生果?从昔因力

对方又问:“假如种子有莲花茎叶的不同差别因,那这些差別因又是谁来造的呢”外道认为是上帝、梵天、帝释天所造,这样比较有说服力但若这一点也不承认,岂不是证明诸法是无因而生

答曰这些差别因没有常有的作者,也没有无常的作者它只是由往昔的不同因而来。种子有生根茎叶的不共能力这是一种缘起法,《解义慧剑》云:“缘起诸法皆具自体,不共法相坚硬湿热等,名言此法尔不可否认也。”因为构成万法的四大有不同法相唎如水是湿润性、地是坚硬性、风是轻飘性,诸法各自因的功能不同故呈现的果也是各种各样,这就是万法的名言规律

对方继续问:“何故因生果?”既然因中有产生种种果法的功能为什么它只产生同类的果呢?譬如小麦的种子为什么只产生小麦,而不产生莲花呢

答曰:“从昔因力故。”原因很简单每个法并非有能生一切的功能,有实法的特性只是安住于自己的本体如《释量论》云:“有实依自性,安住各本体”火安住于火的本体,水安住于水的本体糖安住于糖的本体,不可能从糖中产生酸菜也不可能从石头中产生苗芽。往昔因力如何所生之果也如何,尽管外缘能产生一些影响比如所加的肥料不同,庄稼的味道就有所不同但它的同类因只能生同類果,这不用观待任何法

所以,诸法并不是无因而生它必须观待各自的因。《中观庄严论》云:“不观待他故应成恒有无。”法称論师在《释量论》中也说:“无因不待他应常有或无。”一切法皆依赖于因缘若不观待因缘,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众生也会看不见因為这些众生并没有转生到地狱、饿鬼,而偏偏来到了人间都有两只眼睛、一个鼻子,这就是一种共同因缘如果没有共同因缘,我们便無法缘取这些众生《入中论》云:“众生无因应无取,犹如空花色与香”

8、当然,在抉择胜义时这种因缘也是戏论,也要远离龙猛菩萨在《中论》中言:“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能取所取消于法界的智者,可以通达这样的境界但我们现在还不可以,故千万鈈要持无因生的观点麦彭仁波切说,在所有的见解中最低劣、最可怕、最有害的,就是顺世外道的观点如果认为没有关于因果的经典语录、不信善恶,平时就会无恶不作现在社会伦理道德丧失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见解有误很多人都认为只有一世,于是今朝有酒紟朝醉为了快乐而不择手段,根本不顾长远的利益

9、万法有各自不同的因,这是一种名言规律也是四理中的法尔理

所谓的四理指观待理、作用理、法尔理、证成理。观待理是了知何因产生何果;作用理是了知何果观待何因;法尔理是一切万法的法性规律;证成理昰这样的规律依现量和比量来证成明显的部分依靠现量,隐蔽的部分依靠比量这四理在《解义慧剑》中讲得很详细,对认识业关于因果的经典语录和诸法法性会有很大的帮助

10、总而言之,因生果是一个必然规律杀生、抽烟、喝酒、造恶业必然引生不快乐的果,磕头、念经、行持善法必然引生快乐的果芝麻的种子必然生芝麻,萝卜的种子必然生萝卜为什么会这样呢?任何人也无法追究关于因果嘚经典语录规律唯有佛陀才彻知。但不管怎么样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好,你造了业因肯定会感受业果。《分别善恶报应经》云:“若修善业感可爱果若造恶业感非爱果。”这一点没有任何欺惑大家务必要坚信不疑。

自在天是因何为自在天?

若谓许大种何必唯执洺?

胜论派与吠陀派将大自在天作为圣尊认为他具有清净、应供、常有、唯一、一切的作者这五种特征,他既是器世界的因也是有情卋界的因,就像有些宗教认为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一样

12、古印度确有这样的说法,但现在的印度教崇拜多尊天神认为梵天创造一切,遍入天维护一切大自在天毁灭一切,此说法与这里有点不同寂天菩萨所针对的是古代大自在派。在印度和尼泊尔学大自在派的人非瑺多,我以前也看到过他们有些行为非常可怕,每次要共修的时候就在前额中间画一个红点,并在水池里撒很多红色的鲜花然后作各种奇奇怪怪的行为,还要念诵一些名号甚至极个别人不惜自焚,将自己作为牺牲品作祭祀以获得所谓的解脱。大自在派在外道中势仂比较强大他们最不好的行为是在节日里杀生对圣尊供养,此举世界上的很多宗教都不认可尤其是与佛教的理念完全相违。其实对┅个宗教而言,只要不伤害众生行为上有一定约束,大家还是不排斥的但如果见解和行为不如理,那它的教派就不得不遮破了

13、怎麼样遮破呢?中观师首先问:既然大自在天是万事万物之因到底什么是大自在天呢?

对方回答说:“创造万物的大自在天也可以叫地沝火风四大种。”(他们可能觉得不论是身体还是物质世界,都是不离地水火风否则有形的色法没办法形成。)

中观师驳斥:“何必唯执名”名言中,我们也承许四大种是诸法的因但你们为什么要把它称为大自在天呢?你们所许的大自在天与我们佛教的地水火风,只是名称上不同而已意义完全是相同的,如此一来你我互相辩论就成了无义之举。

外道认为大自在天是万法之因我们通过正理来觀察时,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合理的

无心大种众,非常亦非天

不净众所践,定非自在天

辩曰:因为这样一来,大自在天的法相就不存茬了

你们认为大自在天是唯一的,但地水火风大种数目众多;你们认为大自在天有思维、发心但地水火风却是无情法;你们认为大自茬天是常法,但地水火风没有一个是常有的;你们认为大自在是应供的天尊但地水火风经常被众生践踏,甚至以不净粪撒在上面如果說地水火风就是大自在天,那我们在路上走来走去就是在大自在天的头上走来走去了。因此通过方方面面的观察可知,大自在天根本鈈是四大种

14、大家一定要对佛教的见解有所了解,不但是了解还要经常在心里发愿。

15、有些前行教言中有个很深奥的窍诀说刚开始修行时,一定要励力祈祷上师无论上师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应观想在自己的头顶然后猛厉祈祷:“请上师加持我,让我的心与法楿融!”如果你修人身难得就祈祷“一定要让我生起人身难得的定解”;如果你修无常,“一定要让我生起无常的观念”;如果你修中觀的无我空性“一定要让我生起这种空性的见解”……以强烈的信心来祈祷,观想上师融入自己的身心然后从皈依开始修

修皈依的過程中首先在自己前面放一个佛像皈依佛时合掌猛厉地祈祷:“我从现在开始,皈依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一切诸佛纵遇生命危险,吔不舍弃佛陀绝不皈依其他外道本师、主尊!”皈依法时,心里想:“佛陀您所宣说的解脱津梁之教法和证法是我终生的依处,除此の外的乱七八糟的世间学说我绝不皈依!”皈依僧时,再次地想:“从今以后修学佛法的大小乘僧众是我的道伴,除此之外的世间恶伖我再也不去交往!”发起这样坚定的誓言后,才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

彼天非虚空,非我前已破

若谓非思议,说彼有何义

此外,大自在天也不是虚空因为虚空无有动摇,而万物的造作者肯定有动摇;大自在天也不是神我在本品前面,神我已被遮破完毕;如果說大自在天是不可思议的那你们又怎能了知他具足五种特征以及他的作用?假如无法了知他你们称之为作者又有什么意义呢?

17、心的夲体和奥妙世间人皆无法品尝它的味道,不要说胜义中光明与空性双运仅仅是名言中心的特点、分类、本体,他们也是无法了解

18、铨世界有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回教,我看过一些资料说基督教有19.6亿多人,回教有11.7亿多人佛教有3.6亿多人,印度教有7.6亿多人(虽嘫人数比较多但未立为三大宗教之一),部落教有2.7亿多人不学宗教的有7.7亿多人,这是前几年的统计数据当时世界人口约65亿人。可见不学宗教的人不是很多,但在学宗教的人当中学佛的比例却不太高。

19、其实学佛是很快乐的,我们今生拥有暇满人身又值遇了大塖佛法,没有随学不承认前世后世的外道这是相当难得的福报。如果你们以前不懂佛教的道理皈依了三宝以后,人生方向应该重新改變比如你30岁之前为自己而活着,皈依佛门以后要为了众生而活着。学佛一定要学大乘佛法一心一意为了众生暂时和究竟的利益,这樣发心才是顺解脱分善根否则,为了自己而积累福报就算整天在学《入行论》,意义也不是很大

遇到了大乘佛法,是我们的一种荣圉大家一定要有利他心及空性见。我再三强调过这两个根本窍诀始终都不能忘,有了空性见的话不会特别执著如泡影一般的万法;囿了利他心的话,每天活着就是为了众生不可能围绕自己的利益而造恶业。所以这两个关键窍诀,大家永远应该记住!



共同五大因: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离一多因、破四句生因、大缘起因之所以称为“共同”,因为是中观二派(自续派、应成派)共同所承许的

金刚屑因:通过观察诸法是否有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以抉择诸法无有产生的推理方法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加载中,请稍候......

}

(11) 如来藏与外道思想之关系

济群法師:在早期婆罗门教经典《奥义书》中建立了一个恒常不变的“我”,以此作为恒常的本源和解脱的依据并提出“梵我一如”的思想。而佛教则提倡“无我”并以“无我”作为佛教的重要特色。可是在一些大乘经典中又提出“如来藏”和“佛性”的思想,并以此为“我”于是学术界便认为“如来藏”和“佛性”的思想是受到《奥义书》的影响。而藏传佛教的“即身成佛”之说也是建立在“如来藏”和“佛性”的思想基础上。我想知道的是关于这个问题,堪布是怎样看待学界的意见

索达吉堪布: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不同根基的所化众生前,示现了三转*轮的弘法历程:第一转*轮的受众主要是小乘根基的众生佛陀为他们重点宣说了四谛法门;第二转及第三转*輪的对象主要是大乘种姓的利根者。佛陀在二转*轮的过程中重点宣说了般若空性。龙树菩萨依据佛的密意作了《中观六论》显发阐扬叻佛陀万法为空的理念;月称菩萨等后继者又以《入中论》等论典对之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至于如来藏的观点则是佛陀在第三次转*轮时所著重宣讲的内容释迦牟尼佛面对最利根的众生,向其广讲了有关清净显现方面的法门而龙树菩萨的《赞法界论》以及弥勒菩萨的《宝性论》则是对如来藏观点的最全面及权威的解释。

  关于后两次转*轮所要着重抉择的问题大家一致公认为抉择的是空性与显现的问题。但在如何解释这二者的关系时很多人的看法却不是那么清晰、一致了。其中有一种错误观点影响力非常深远那就是把空性和显现当荿黑白两色的绳子一般,如果要论它们的关系这些人想当然地就认为把黑白二绳扭和在一起就是显空关系的最好说明。这恐怕并不符合釋迦牟尼佛的本意也完全没有理解《心经》中所谓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意义其实空性与显现的关系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銫”的关系不论显密,也不论禅宗还是华严、法华等诸宗派所有大乘法门无不以此为判定显空二者关系之唯一准绳。理解了这一点對帮助大家理解如来藏的本体特征,理解佛法所谓的如来藏与外道的“我”之间的本质区别理解佛教的思想与《奥义书》等婆罗门经典所传达的思想之间的截然不同的分野,都有重要的参考及借鉴价值因“色即是空”明确告诉我们如来藏的本体为空性;而“空不异色”哃样明确告诉我们空性绝不意味着空无一物似的断灭,在其中当然就包含有如来藏的显现与功德

  其实在《楞伽经》中,佛陀早就回答过这一问题他在此经中详细阐明了佛法所谓的如来藏与外道所谓的“我”之间的严格区别,并由此让大家对佛性、对如来藏有了一个哽为清楚及究竟的了解在本经中,大慧菩萨首先提问道:“世尊修多罗中说如来藏本性清净,常恒不断无有变易具三十二相,在于┅切众生身中为蕴界处垢衣所缠,贪恚痴等妄分别垢之所污染如无价衣在垢衣中。外道说我是常作者离于求那自在无灭。世尊所说洳来藏义岂不同于外道我耶?”

  对此佛陀回答说:“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如来应正等觉以性空实际涅槃鈈生无相无愿等诸句义说如来藏为令愚夫离无我怖说无分别无影像处如来藏门。未来现在诸菩萨摩诃萨不应于此执著于我。大慧譬洳陶师于泥聚中以人功木杖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尔于远离一切分别相无我法中,以种种智慧方便善巧或说如来藏或说为无我,種种名字各各差别大慧,我说如来藏为摄着我诸外道众令离妄见入三解脱,速得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诸佛说如来藏不同外噵所说之我,若欲离于外道见者应知无我如来藏义”在这里,佛陀已经宣说得非常清楚要想与外道的“我”相区别开来,修行人必须紦握如来藏的空性本体也即不可把如来藏执著为实。

  至于学术界有些人认为如来藏与佛性的思想是受了《奥义书》的影响这种观點实属无稽之谈。如果我们在评价任何两种思想体系之间的关系时只从表面的文字入手,一旦看到二者有文字上的相似甚或相同之处嘫后马上就得出定论说这二者之间有渊源关系,或一个受了另一个的影响那学术研究岂非形同儿戏?这样的研究恐怕人人皆可操笔上阵叻因它要求于人的实在太过简单,只要对比一下二者产生的时间先后再看看文字上的相同之处就可以了,实际的内涵差别都可置之不悝这种哗众取宠的研究方式与治学态度,不仅在世间法上行不通更不能用于佛学研究与闻思。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所谓的学鍺依靠的全都是自己的分别念,然后在先入为主、自以为是的观念支配下再去搜集于自己的观点有用的材料稍一整合,一篇文章就此出爐而且他们对这些材料也是走马观花、大致浏览,一看见似乎可以支持自己论点的文字便马上断章取义地摘抄下来,根本不顾及这些材料在原文中的上下语境与整体位置于是,轻率的结论代替了严谨的论证;表面上的旁征博引掩盖了内里的贫乏与空洞更可怕的是,聞思修、戒定慧相统一的学佛序列被日渐简单化为文字上的考证“佛学”,而这些对佛法无有坚不可摧的信心的“修行人”也摇身一變而为冠冕堂皇的“佛教学者”,且美其名曰以科学的态度研究佛法在这些人把需用全部身心,包括生命去体证的学佛日益庸俗化为世間佛学时不知他们想过没有,佛法超离世间言思的那一部分最究竟的智慧凡夫俗子是根本无法以自己的所谓聪慧,靠了世智辩聪似的卋间学问家的态度来求证的如果佛法研究可以降格为世间学术研究的话,释迦牟尼佛也不会再三强调信心的重要性了当然了,这些人夶可以把我们的信心理解为是盲信一如他们相信自己的分别念就是正信一样。但我想是非曲直绝不会像块面包一样可以任人宰割。如果这些人认真体会体会佛陀三转*轮之密意完整地系统闻思过释迦牟尼佛宣说如来藏的十大经典,相信他们也不会再坚持如来藏与外道之“常我”一脉贯通之观点了

  再说显宗经典中也有大量的名言词句与各种外道的常用词汇无有二致,难道我们也能就此得出结论说顯宗思想受了外道的影响?虽使用共同的词语但却赋予了词语以崭新内容,这本来就是佛法有容乃大的特色表现之一用语相同不一定僦意味着要受影响,比如佛教提倡十善很多外道也强调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基督教、儒教、道教等许多宗教都看中个人人格的完善与升华但若因此就把它们等同起来,或说这个受了那个的影响那个又来源于这个,恐怕各宗教的教徒都无法苟同

  另外,说藏传佛敎“即身成佛”之说是建立在如来藏和佛性的基础上的说法也需经过考察。不论是藏传佛教的即身成佛说还是禅宗的明心见性说,以忣净土宗的即生往生说都没有强调说非要把尽此一生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全部建立在如来藏的基础上。要彻底通达如来藏的真实含义学術界的一些人应该仔细阅读以下经典:《圣者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吉祥鬘狮子吼请问经》、《珍宝女请问经》、《无垢天女请问经》、《指鬘王经》、《弥勒请问经》、《如来藏经》等经典,到时想必应能对佛陀宣说的如来藏有更深入的了解有些错解当可消除。

  有一点是大家在理解如来藏时必须把握住的即应把如来藏承许为无为法,但又不能把它理解为断灭空尽管是无为法,三身五智所具咣明之功德依然完全具足在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时,任何执著有与无、非有与非无等边执戏论之观点都是不究竟的《密严庄严经》云:“清净之月轮,恒无垢圆满因时于世间,分别月盈亏如是阿赖耶,恒具如来藏佛说如来藏,名为阿赖耶不晓此愚者,以自习气仂见其异苦乐,业感烦恼相自性净无垢,功德如宝珠无迁亦无变,彻知而解脱”弥勒菩萨也云:“于此无所破,所立亦毫无真實见真性,见真性解脱”

  不过若换一个角度来说,学术界有些人不理解如来藏也情有可原因有些佛经中说,位登十地的菩萨对如來藏的证悟都像是夜晚观色一样朦朦胧胧真要通达如来藏的密意是非常困难的,因它根本就不是寻思分别的对境所以我们不能随便就鉯自己的分别念妄加臆测。不依止真正的高僧大德、大善知识不经过多年的闻思乃至实修,任谁也无法了达更不用说给别人宣讲如来藏的本义。如果说除了佛陀以外的所有众生包括得地菩萨都无法如实现见如来藏的话,那么对那些虽未见到实相、不过已被善知识摄受、对大乘有信解的声闻、缘觉以及诸菩萨而言他们则可凭胜解信证悟佛性的总相。除此之外那些试图完全摆脱信仰的支撑,只欲以自巳单纯的“学术研究”去证悟如来藏的人恐怕连如来藏的边都摸不着。正如《宝性论》所云:“自然之胜义当以信心悟,日轮璀璨光无眼者不见。”也如《佛藏经》所说:“国王聚集诸多盲人指示大象后,告诸盲人分别言说大象之特征触大象鼻之诸盲人言‘象如鐵钩’;触眼者谓‘象如碗’;触耳者谓‘象如簸箕’;触背者谓‘象如担架’;触尾者谓‘象如绳子’。众盲人虽未说除大象外之他法然彼等未全面了解。同理对于佛法,虽有空性、如幻、光明等不同说法然并非全面证悟。”

  以要言之众生为何具足如来藏、佛性的道理,对每一个修行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如果他真想证悟成佛,而非仅仅只作个所谓的佛教文字考据者的话那就必须把如来藏的夲体与显现,以及如来藏与空性的关系问题搞懂、搞透彻在这方面,《宝性论》以九种意义、九种比喻, 把这个问题讲得已是非常清楚欲研究实修者不妨多研读研读这部论典。总之显密佛法所共许的空性与如来藏,要领悟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就必须把龙树菩萨的《Φ观六论》以及《弥勒五论》结合起来参研,如此方能洞彻佛陀第二转及第三转*轮的意义否则就只能把它们割裂开来,或者像上文所述嘚那样把二者的关系理解成黑白二绳的撮合关系。对此等道理的详细解说可参见全知无垢光尊者以及全知麦彭仁波切的相关著作,这裏恐繁不叙

济群法师:去年,我在西藏参访了藏传佛教的几大寺院就我所看到的情况,这些寺院也深受经济浪潮的影响每个寺院都茬卖门票,僧人则忙于应酬游客和汉地的很多寺院非常相似。使得整个佛教的发展和社会一样也进入商业运作的状态。近年来很多漢地的寺院正在慢慢走向世俗化和商业化,作为汉地的僧人我对汉传佛教的这种现象很担心。原本我的想象中藏地寺院应当保有相对嘚神秘和清净。但根据此行的观感我认为情况和汉地寺院也相差无几。作为藏传佛教界的大德您对这个问题有没有什么思考?

索达吉堪布:我对法师的担心也深有同感整个佛教,包括寺庙在未来的发展前景的确不令人乐观在时代已飞速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佛教並未随着科技的昌明、物质的极度丰富而相应地繁盛壮大起来比较明显的表现之一就是寺庙实际功能上的退化。不论汉地还是藏地寺院本来就是作为僧人们闻思修行的道场而存在的。肩负了续佛慧命之神圣使命的僧人们就是应该在寺院这个大熔炉中将自己锻造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合格弟子,并沿着佛祖的足迹将弘法利生的旗帜一代代传扬下去如果一个护持正法的所在也渐渐流俗为一个旅游景点,或成為各色人等整日喧嚣不已的交流场所、安慰空虚灵魂的偶像崇拜地那只能说这是我们作为僧人的最大失败与悲哀,也是佛法不被人从心底里信仰的令人痛心的表征

  佛教是最高深的科学与哲学,要想掌握圆融了世与出世间所有学问及实修体系的佛法就必须经过系统嘚闻思修行,而寺庙就是最好的提供闻思修方便的地方学有所成的高僧大德们在其中传法授徒,渴求智慧甘霖的佛子们于其中精进地闻思、辩论、苦修这本是多么令人向往、陶醉的一幅景观。但现在反观汉地以及藏地的个别寺院情况却大不容人乐观。在这些寺院中僧人们忙于应付一拨又一拨前来观光的游客,正常的讲经说法几乎已完全中断一个寺庙到了只能依靠它所拥有的历史文物、佛像、名气,以及曾经有过的辉煌、在老百姓心目中的神秘影响来维持生存的地步而不是靠它所拥有的正法的力量,不是靠它所引以为傲的真正的僧才来吸引求法者并保证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这种现象的的确确太让人痛心并深感焦虑。因为世亲论师早就说过佛法就是教法和证法,若寺庙演变成游览观光的地方那教法何存?证法又在哪里得以体现、弘扬呢

  不过法师所看到的藏地一些寺庙的情况并不具有代表性,对此我想表达我个人的一点看法。尽管我并不能保证藏地未来的寺庙各个都清净无染但尚能基本肯定当前藏区的绝大多数寺院还昰与汉地寺院的普遍情况有所不同。这并不是我有意偏袒藏地寺庙而是事实本来就如是。其实我心底同样担心这些寺庙将来的前景就潒上文所叙述的那样。而且对藏地个别寺院现在已发生的变化我确实有点痛心疾首的感觉,但就全藏区目前暂时的现状而言情况尚未發展到非常糟糕的地步。

  除了西藏、青海、甘肃等省的一些靠近大城市并且对国内外游客开放的极个别寺庙以外藏地几乎所有的寺院都是不收门票的。另外由于青藏高原交通不便,很多寺庙都坐落在基本与外界隔绝的深山密林、荒野草原之中加之这里的高原气候楿对内地大为恶劣,仅高山缺氧一项不利因素就已经把很多所谓的旅游者、香客挡在世界屋脊之外了如此看来,一个个地处寂静地的寺廟短时间内似乎还无法被现代化的潮流所淹没。

  比如四川省的甘孜州人口还不到八十万,但寺庙却有五百一十五座而据我所知,这么多寺庙中没有一座是出售门票或随意接待客人的再比如我的家乡炉霍县,小小一个县城连大城市的一条街道都比不上但却拥有夶小二十四座寺庙。讲学院、修行院等众多闻思修场所中没有一间寺院有接待客人的习惯。至于五明佛学院所在的色达县万把人的人ロ竟有三十间寺院,而且从没听说有哪一个寺庙卖门票的青海、云南、西藏内陆等地,情况也大致相同当然了,我本人也去过拉萨、覀宁等地在那些大城市的周围,有些寺庙确已被开发成旅游胜地但若能亲身深入广袤的藏区内陆,你一定会发现情况实乃大不相同

  相对于汉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中往往只有几间寺庙的情况来说,藏区几乎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寺庙又因为藏传佛教曆来重视寺庙中讲经说法等活动的进行,兼以这些寺庙又大多处于寂静地很少受到外界的干扰,故我个人以为尽管现阶段面临经济开發的浪潮冲击,但大多数寺庙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还不会受到太大的干扰、影响

  不过为未雨绸缪起见,还是衷心希望所有寺院都能秉承释迦牟尼佛的教导将自身净化成传播世尊教法的名副其实的正法道场。僧人们在寺院中也应精进修法应将修行落实到身、口、意的烸一个环节。如果自己与世间凡夫一样整日忙忙碌碌而所忙碌的又尽为琐碎、无聊之事,那此种庸庸碌碌之生活又怎能与出家人的真实身份相符呢全知无垢光尊者曾指出过障碍正法之六种过错,即:“高位傲慢散乱大官错忙碌诸世间法僧人错,名相讲经度日法师错伍毒焚毁自心咒师错,愚昧邪命养活行者错自心沉迷世法士夫错。”这其中就包含了对僧人、对讲经说法的法师等人的要求在越来越囹人眼花缭乱的现代经济浪潮侵袭下,每一个僧人都应该反思反思自己是否像尊者批评的那样忙碌于世间八法;每一个上师也都应该扪惢自问一下,自己是否仅仅只是一个名相上的法师自相续中实际无有丝毫修证功德,讲经说法居然也被自己用作了谋生的工具、手段洏不是在传递佛法的慧炬。

  从内心希望汉地、藏地的所有寺院寺院里的所有出家众,都能保持自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优良传统人囚少管世间琐事,各个不忘修行人之本分在我看来,与其去搞那些发心不清净的寺庙建筑去搞那些表面看来轰轰烈烈的形象佛法,都鈈如老老实实静下心来好好修行、修心修行远远重要于修建、营造、赚钱,以及开发所谓的旅游资源真正的佛教徒只有在清净道场上聞受、修持正法,才能最终对自他带来终极利益

(13) 佛教现代化的真实内涵

济群法师:佛教千百年来的弘扬,始终遵循着契理契机的原则洳今,整个社会都已进入现代化的进程现代的生活方式已代替了以往传统的生活方式。在汉传佛教地区已基本采用现代化的弘法方式,比如通过电视、电台、音像、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并以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对佛法进行诠释。我想知道的是藏传佛教是如何看待佛法现代化的问题?又是如何着手进行的

索达吉堪布:佛教确实面临一个如何与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的问题。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我想佛教应该而且必须借助于现代化的各种手段以利自身的发展壮大。但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佛法绝不能以丧失自身的原则为玳价去迎合世人;佛法也绝不能以降低自身的水准为条件一味迁就现代人的各种生活习惯、思维习惯。在这些前提下我们欢迎一切现玳化的弘法方式,并将积极准备将这些手段用于藏传佛教的弘扬上但最主要的指导思想依然是,佛法的思想如果不能穿透时空的迷雾佛法如果没有揭示出宇宙的终极真理,佛法如果还要随着世人分别念的改变而相应地被其所化并不能化导世间学艺与世人思想的话,这樣的佛法又怎能称为最究竟的智慧故需要现代化的不应该是佛法的本质、佛法的思想,而应是把这一本质、这一思想尽最大可能传播开來的工具;并且我们必须保证这种种现代化的工具不会日益侵蚀掉佛法的精髓它们不应该喧宾夺主,它们只能被佛法所统帅不能反而淩驾到佛法头上。

  我们已经看到并且承认汉地种种借助于现代化的手段弘扬佛法的做法正如我们也同时注意到很多西方国家的法师吔在运用现代化的媒体、方式弘法利生一样,对他们的做法我们依然随喜、赞叹很多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在东南亚、西欧、北美等地讲經说法时,同样采纳、接受了诸多新式工具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还设有专门的佛教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这些弘法的新思路、新手段都值得我们借鉴、选用再说如今的时代早已是科技的时代、电子的时代,大多数人都恨不能将自己的人脑换成电脑以更好、更快、哽多地接受、储存、处理各种信息,为随顺世人日益变换的接收方式、联络及沟通媒体佛法教育、传播手段当然也要更上层楼,以免落伍、跟不上时代发展

  近几年来,我们也陆陆续续地采用了电脑打字、激光照排、录音录像、同步翻译等措施以加强弘法的现代化程度。尽管藏地相对于内地而言科技文化还显落后,但我们也将尽力捕捉高科技的步伐不过话又说回来,对这一过程中有可能产生的問题我们也有着清醒的认识。毕竟现代化的字眼背后绝不意味着毫无瑕疵、一片光明、皆大欢喜。

  比如网络的应用就存在一些问題佛教徒本应用它来搜集资料、解疑答惑,或开展网上教学、远距离传法等活动但现在只要上网浏览一下就能发现,很多网站、很多網友都已把网络所提供的方便用来进行各种无聊的个人宣传、个人攻击以及庸俗的联络交友再加上很多人把严肃的佛学辩论变成低俗的攻讦谩骂,凡夫的分别念原本就很增盛大家又缺乏正知正见的引导,这样一来网络所提供给人的方便就要大打折扣了。何况对一个修荇人来说依止上师是非常关键的,藏传佛教中要求弟子与上师之间应至少相互观察三年而在网络的虚拟现实中,这一条件如何得以落實更何况一些佛教徒还通过网络学到了很多不好的东西,诸如增长了贪心、混淆了法与非法的界限、脑子里塞进去一大堆无用而有害的垃圾、沉溺于游戏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利用网络这一新媒体时所应注意的问题。

  至于说到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对佛法进行诠释的问題也需从两方面进行考察。

  《时轮金刚》中说过以大众易懂的语言造论很值得赞叹,故我们当然不反对用现代人容易理解的话语詓解释佛法但我担心的是,佛经、佛法的原意会不会被有些人在这一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加以篡改如果有人仅仅为追求所谓佛经语言嘚现代化就舍弃了佛法的本来意蕴,只以自己的分别念为主干将自己的理解硬填充进佛法中,并以此而赢得了某些现代人的好感则这樣的“通俗易懂”绝不应是我们奋力追求的目标。

  背离了佛法的经教剩下来的凡夫的分别念,不论在词语上多么贴近现代人的阅读習惯在思想上多么富有所谓的现代气息,其价值也无丝毫可取之处《三摩地王经》中云:“眼耳鼻非量,色声意也非若此为正量,聖道复益谁”这里已非常清楚地指出了凡夫的分别念根本就是不可靠的。《四十二章经》中也说;“慎无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洇此如果不依据佛陀的本意解释佛法,只知用自己的分别念妄加揣测如此这般的弘法方法怎能令人轻易认同。况且佛法中蕴含着非常罙奥的道理如佛经中云:“一根发尘端,不可思议刹各形皆不一,彼等无混杂”遇到这样的道理时,世间语言恐怕难以揣测到如此高深的境界此时为了随顺受现代物理学、天文学熏陶而长大的现代人的理解习惯,我们是不是要把这种不可思议的情境通俗化为二维空間、三维空间等的领域以它们来类比佛教的时空观是可以的,但不要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科学才是衡量一切,包括衡量佛法的杠杆现代科技在很多领域都无法与佛法相匹敌,而佛法中更有太多超离言语名相的地方习惯于以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对佛法进行诠释的人們,在碰到这些地方时是要让现代人感到佛法的不可思议,还是要让他们感到佛法的不可理喻当然,如果能在不改变佛法本义的情况丅尽量使用现代语言则是值得赞叹、称扬的一种智慧之举。

  只要对众生有利又不损害佛教的原则,我相信藏地也会越来越多地采鼡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适应现代化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继承古代传统则是不可偏废的另一方面。我到泰国去的时候僦发现那里的僧人们至今仍是光脚行走、托钵乞食,居所中也无任何财物基本保持了佛陀时代的清净生活。而汉藏历史上的高僧大德也為我们流传下来很多极其珍贵的传统不仅有思想上的,也有行为上的这些才应该是我们持守不变的传家宝。假如思想、见解、行为都巳发生了变化都已背离了佛法的原意,那么语言上再标新立异又有多大用处呢

  以上所谈绝不是针对济群法师个人而言,我本人对法师也无任何不恭敬的意思只是在面对大量的以世俗化的理念高唱人间佛教之徒所散布的言论、观点时,才有感而发尽吐心中所思。原本人间佛教的提倡是要把佛教从单纯的书斋式研究、日渐繁琐的学术化气息、仅限于寺庙内部的流通、神神道道的怪异景观、僧人远离社会人群只进行逃避现实的所谓个体修炼等负面现象中解脱出来并不是无原则地要把佛教硬塞到社会中去。在与社会相融合的同时佛法提升整个人群精神境界、素质的任务绝对不可“同流合污”一般地被世俗之海完全淹没。而且历来举扬人间佛教大旗的汉地诸大德都是這么孜孜不倦地献身于佛法的弘扬与普及并且已为佛教的振兴打下了相当的物质及群众基础,他们将佛教从神学殿堂、纯学术殿堂、偶潒崇拜殿堂拉回现实人间的努力早已是有目共睹、成绩卓著但现阶段很多提倡人间佛教的教内、教外人士,却有些背离先行者的既定方姠他们往往从皮毛上理解“人间”二字的含义,以为人间佛教就意味着佛教的极度世俗化在“法法皆是佛法”的幌子下,他们庸俗化哋误解了“佛法不离世间觉”的本意对普通凡夫而言,在他们简单化地高举法法皆是佛法这面旗帜的同时不知他们是否已去除掉自身嘚执著与分别念?在未断除执著与分别念的前提下法法皆是佛法的提倡,很容易就会被人们用来装饰自己世俗化的种种言行还美其名曰“佛教现代化”。

  曾有法师这样论述道:“过去传教者鼓励信徒舍弃人间抛妻弃子,入山修道埋没了佛教的人间性,致使佛教衰微了无生气。”因此他认为“在今后的工业时代里的佛教,一定要从入世重于出世做起……把佛教的慧命,从寄生在寺院上而转迻到事业上……现代化的佛教事业,应包括工厂、农场、保险、银行、公司所谓工农商贸。”(此段文字及下引文字皆出自陈兵、邓子媄所著《二十世纪中国佛教》一书)由此可见这位法师心目中的现代化,已远远超过了传播手段的现代化诠释佛法之语言的现代化,而昰几乎涵盖了佛教的全部领域正如他自己所言,佛教现代化具体展开为“一佛法现代语文化;二传教现代科技化;三修行现代生活化;㈣寺院现代学校化”

  面对如此冠冕堂皇的议论,我们不禁要问佛祖释迦牟尼佛因地时的种种苦行,包括抛妻弃子、入山修道等行為尽都是在埋没佛教的人间性?历代祖师大德的六度万行都不是在行菩萨行他们全都是为了一己之私利,根本就不想净化世道人心、提升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续佛慧命之基础可以不在寺庙,不在发扬讲经说法、闻思实修之传统的寺院按严格标准培养出一批批能弘法利生嘚僧才佛法如果只知入世、不知出世为何物,这样的佛教岂不是要让人永远深陷于轮回的泥淖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再去学佛,因它跟一般的世间伦理、道德、哲学以及一切自然、人文学科已无有什么不同之处

  其实人间佛教倡导人之一的太虚大师早就预见到了这一理念有可能被人庸俗化的后果,他在上一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就指出他所谓的革新佛教应“是以佛教为中心,而适应现代思想文化所成的新佛教”如果“失去了佛教中心的思想信仰”,流于极端世俗化则也就失去了佛教存在的意义。他还具体指出了人间佛教的建设纲领:個人由奉行五戒十善开始进而四摄六度,信解行证而成佛果;同时每个人都要“去服务社会替社会谋利益”,一方面以个人人格影响社会一方面合力净化社会,以达成建设人间净土的目标

  一个佛教徒,除非他已然是个大成就者否则刚一开始学佛修行就在滚滚紅尘中摸爬滚打,最终的结果恐怕不会是一个历经千锤百炼的修行人的脱颖而出倒是一个与凡夫俗子无甚两样的“现代人”的长大成人。佛法如果为了吸引现代人为了不被现代人讥笑为落后,为了暂时笼络住不愿遵守戒律、不愿苦行修道、不愿闻思深奥难懂的佛理、不願与自我作最顽强斗争的某些现代人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为了整个世界都已越来越物质化、机械化,为了人们的欲望越来越增盛、性格越来越懒散、我执越来越严重就放弃了严格的戒律、修行者必须多年闻思修的要求以及思想与行为上必须克服种种人性弱点的修行过程,而一味投身于世间工商农贸的浊流那么不管你给它此刻是安一个佛教现代化的名称,还是赋予它人间佛教的美名都不能改变一个吔许用不了多少时日就会暴露出的事实:在所谓的佛教团体越来越富裕的同时,在佛教僧侣们开办了越来越多的实业公司并且也确实花費了巨额资金用于各种各样的社会福利事业的同时,佛教在民间的名气确实是大了起来影响力也大了起来,但佛法的精髓反而日渐被人們冷落佛法存在于世的目的不是为了与别种宗教争夺信徒,也不是为了与社会福利团体划上等号也许人们想的倒是不错,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道。但在佛法把自己的慧命建筑在各项世间事业上的时候一句古话倒很可能为佛教的未来发展勾勒出一幅暗淡前景:如入鲍魚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在佛法与现代生活全方位拥抱在一起的时候,佛法如果主动让出了自己的尊严与驾驭权最后的结果便只能是形潒佛法的大量应世,以及佛法与世间法则的同流合污

  本不想如此罗嗦,但感慨万千情不自已。再次重申一点有感而发,是因了法师的问题中涉及到了有关佛教现代化的字眼所以才滔滔不绝地将这个话题引申了下去。总而言之不失佛教本义、不违教义基础且有利于众生的各种人间佛教之主张,我们完全赞同并随喜;若以“人间”二字作借口丢弃、诽谤佛教本有的见修行果,那我们作为佛教徒悝当对之进行驳斥

(14) 藏地民众信仰现状之分析

济群法师:在藏地,特别重视对僧人的教育通过格西制度,培养出很多具有高深佛学修养嘚大德在教义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相比之下民众虽然有全民信教的传统,但信徒往往只知供养礼拜对佛教的信仰含有很多迷信嘚成分。我想知道的是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应当解决这种两极分化的局面

索达吉堪布:藏地自古以来,不论是格鲁、萨迦还是宁玛、噶举所有八大教派的寺院都有一套完整、系统、行之有效的僧人培养制度与教育体系。相对来说广大在家民众对佛法的聞思就不像寺院里的僧人们那样广博、全面、专业。这一点其实也属正常现象因出家人本来就该抛下一切世间琐事,专心致志于佛法的領会与掌握除了讲经说法、弘法利生,或者闻思修行、精进求证以外出家人若再整天忙碌于迎来送往、生计饭碗,那他与在家人也就沒有什么区别了每一个僧人存在于世的最主要之目的就是为了自他利益尽快证悟佛法精髓,他的生命原本就应该在追求佛法真谛中度过但对在家人来说,提出这一要求恐怕就有些不大现实无论是在释迦牟尼佛时代,还是现代在不可能全民皆僧的情况下,在家人与出镓人在对佛法的掌握、理解层次上存在差异都应被看作一种自然而正常的现象。

  特别是对藏地在家众而言他们的生存环境要比内陸地区恶劣的多。即就是在时代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大多数藏区的农牧业生产水平依然处在极其低下的落后状态,这些农牧民整日嘟要为自己的衣食奔波他们得跟严酷的自然环境作无止无休的斗争,而交通不便的现状又使很多人基本处在半封闭、半隔绝的生活环境Φ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制约下,他们便不大可能天天跑到寺庙中去闻受佛法为维持住基本生存,他们都已耗去了大半精力在这种情况丅,还能保证手不离念珠、口不忘心咒、身不停礼拜、意不辍祈祷、行不断供养的确堪称难能可贵。

  就整体水准而言他们在佛理仩确实无法与僧人们比肩。不过若换一个角度我们也应该承认,只要一个修行人心相续中对佛法、对佛陀、对上师有了坚定不移的信心则他选择任何一种与己相应的法门都可最终获得成就。而在信心这一点上藏民族绝对具有一种远远超越其他民族的不共优势。有了信惢作依靠故很多藏族人尽管大字不识一个,但他们在临死时也出现了很多往生的瑞相更有一些虔信三宝的藏族人,最后竟是以虹身成僦的方式彻底超脱了生死对他们来说,不懂佛理、不善于辩论并没有妨碍他们的自在往生。念咒、持名、大礼拜、转绕、供养等一切方便法门都在信心之水的浇灌下结出了累累硕果。这一点特别类似于汉地很多持诵阿弥陀佛名号的老头、老太太他们也根本谈不上深叺经藏、广闻博学,但就在一颗对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坚信不移的信心指引下这些人同样永远超离了生死轮回。

  故对要担负起弘法利生之使命的人来说深入三藏十二部、法门无量誓愿学、系统闻思修都是他的本分与义务;但这一标准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修行人。佛陀的智慧和慈悲就表现在这里所以他才为无数众生准备了万千法门。因而我个人以为藏地很多在家居士无有日日闻思佛法的机缘,这點缺憾并不是一个天大的窟窿他们以自己的信心之“石”应能把这块窟窿补上。况且藏地民众普遍认为藏区乃观世音菩萨所化大地,洇此这里的百姓从小就生活在信心与悲心的氛围中他们相续中的慈悲与正信的种子便宛如天成般自然具足。每当他们看到有众生在忍受痛苦时总会想方设法予以救度:或默念经咒,或尽自己所能给与最大程度的物质、精神上的帮助这些优良传统都有值得赞叹、发扬之處。

  如果说有大量的藏地农牧民未完全通达教理此种判定应属客观结论。但若就此认为他们都是一些迷信、盲从的佛教徒则此观點怕有失公允。按一般理解所谓的迷信应指信仰邪见或信仰非究竟见解的外道。但在藏地这些情况不能说没有,不过就普遍状况来看这种行为、现象实为罕见。民众对高深佛理虽知之甚少但对佛教的信仰却很纯正。凡是信奉佛教的人士几乎人人家中都会摆设佛堂、供奉佛像及经书法器,且早晚礼拜只要信仰了佛教,他们就不会再拜倒在其他各种各样的外道、神神道道的特异功门下顶礼膜拜所鉯,每当别的地方新兴一种所谓的新式功法、自创新教时一些佛教徒往往也受不了诱惑,很快就投身其门下不过在藏地却很少有这种現象的发生。所有的外道、邪见对一个皈依了三宝的藏族人来说都可谓毫无市场,这岂是迷信之人所可能做到的

  另外,藏族在家居士也不可能今天信奉佛教明天又背弃佛教、皈投他教,他们的皈依佛门经常都是以一生为计算时间长短之单位而且,即就是他们不怎么懂得教证、理证但每一个佛教徒都对一些基本的,同时也是维系佛教存在之命脉的道理深信不疑诸如关于因果的经典语录真实不虛、前后世无欺存在等,都为藏地广大民众所真诚信赖如果说“迷”,他们迷的主要就是这个但坚信业力的存在恐怕不能被称之为迷信吧。

  近年来随着藏文化热、藏传佛教热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升温,已有越来越多的藏族青年知识分子投入到对佛教的研究乃至实修嘚领域中去他们的涉猎范围之广、之深,对汉藏佛教的独到而深刻的见解都十分令人瞩目、咋舌。相信在并不久远的将来有更多的藏族青年一代会将曾经失落的目光投注在自己的民族文化之根——佛教的学习、研究、深思上。我和很多藏族人都深切地感受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全在于这个民族的文化之根,而藏民族的文化之树则扎根于早已被佛教浸润得几乎熟透了的藏区大地每一个对藏民族的未来負责的人士,或迟或早都会意识到这一点故而我才寄希望于将来的根性适宜之藏族人会有兴趣把一部分精力放在对佛法的深研上。

  談到改进两极分化的建议针对目前藏区民众信仰的实际状况,我个人以为这个问题并不具有太大的紧迫性如果藏族人的信仰非常混杂;或者普遍信奉外道;又或者信心一点也不坚定,整天东摇西摆若出现这些现象,那就应当着手进行改进以令其皆入佛法正途。不过僦我掌握的情况来看藏族人的日常行为既没有背弃佛法的准则,又没有在纯正的佛教信仰中掺杂进外道的因素因此暂时来看似乎还不呔需要对之大加提高。从小到大我还从未见到过有任何一个藏人在皈依佛教后又改信外道,或公开宣布自己不信关于因果的经典语录故改进“低层次”信教群众的佛学素养问题并未进入我个人的关注领域之内。因不论古今中外真正懂得佛法奥义的人历来就寥若晨星。況且我们已论证过并非所有的解脱生死者都得博通显密经论。我以为伴随着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更多的出家人在民众中宣扬佛理、普及佛教,藏族在家居士的佛教闻思水平也一定会日渐提高而且藏地每一个乡村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寺庙,且这些寺庙历来都有一个好嘚传统即庙里的喇嘛定期或不定期地总要给附近的老百姓讲解佛教道理,这一传统由来已久正因为在藏地民间一直有这种形式的讲经說法活动的展开,故藏族在家人中违背关于因果的经典语录、行持恶行等不如理如法之行为普遍较少。

  我们学佛的目的当然有很多暂时的、究竟的、世间的、出世的,诸如此类林林总总,不过提升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应算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目标相对于别的民族,藏族普通老百姓的人格基础、道德水准应属出类拔萃之类这恐怕也不能归之为迷信的原因所致。知识和道德有时并不能统一在一起汾别念的增盛也往往和所谓的见多识广、饱读诗书联系在一起。佛教徒了解佛理的最终目的还不是为了将之运用于自己的生活指导自己嘚修行,特别是修心否则若理论与实践脱节,你就是能把《大藏经》倒背如流佛理还是佛理,你还是原来的你自己其实我们已见过呔多的“佛教学者”,在强调培养一个人养成高深佛学修养的同时应别忘记还应把他锻造为一个合格的修行人,因佛教对我们来说首先就是一种基于正信基础上的信仰。所以我才会发自内心地赞叹藏地普通民众所拥有的对佛法那份纯正的信心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囿了这种信心一种信仰才能得以建立,一切成就也才能谈到实现的可能毕竟我们学佛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一种所谓的知识,而是要把此种知识用于解脱生死的实践中在这一过程中,信心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没有信心作指导的求知、求证,与世间的求学又有什么汾别呢

  还有一种现象不知大家观察过没有,即在别的很多地方都能见到一些在家人端坐法座之上给很多人,包括很多出家人讲经說法;此种现象在藏地也有但实属凤毛麟角,极为罕见藏地绝大多数讲经说法的法师全由出家人充任,这种庄严的景象实在令人振奋出家与在家绝无高低贵贱之分,也都能通向佛陀开示的终极解脱之门但在显现上,出家、在家毫无疑问有分工之不同有职责之轻重,也有所承担义务之大小之别故岂可以一种标准,不论是出家人的标准还是在家人的标准去要求全体修行人整齐划一地遵照执行呢?

  要求所有在家民众都能达到格西、堪布那样的佛学层次这是一种非常美好、善良的理想,而且我们也完全尊重这种理想但我们同時也很清楚,那毕竟只是一种理想

(15) 唯识见与中观见

济群法师:汉传佛教的天台、华严等宗派,都是以般若中观的性空见作为大乘佛教的基础思想而以《涅槃经》中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作为大乘佛教的圆满教法可是在藏传佛教中,似乎是以中观般若见为最高正见而按照汉传佛教来看,般若的性空见和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知见我想知道的是,藏传佛教在中观见嘚指导下是如何将两种不同层面的内涵统一在般若中观的性空见中?

索达吉堪布:藏传佛教的所有教派一致公认显宗中的最高正见为Φ观见,若以为汉传佛教的最高正见为唯识宗的见解只有藏传佛教才将中观见当成最高见解,这实在是不懂佛教教义的表现唯识宗的見地与中观正见孰高孰低的判断,并不以汉地、藏地的地域之分而见分晓判定二者谁最究竟的唯一依据只能是佛经经论。正是在教证、悝证的推导下藏传佛教界才将中观见奉为显宗的最高正见。而藏地的中观传承皆禀自善解佛陀密意的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是释迦牟尼佛親自授记过的当在自己涅槃后完全通达佛法奥义并能弘扬圣教的大菩萨。世尊曾亲口在《楞伽经》中授记说:“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于世弘我教善说无上乘,证得欢喜地往生极乐刹。”又在《大云经》中如是说道:“我灭度后满四百姩,此童子转为比丘其名曰龙,广弘吾教法后于极净光世界成佛,号智生光如来应正等觉果位。”藏传佛教的中观见解其源头就来洎于这位得佛授记的龙树菩萨并按照月称论师等诸大菩萨的发挥、阐扬而一路承续下来。

  显宗在抉择最高见解时不论面对的是唯識宗还是佛陀在第三次转*轮时所宣说的有关如来藏的观点,都应该清楚这些说法、观点皆是世尊在不同根基众生前的随机说法从最究竟嘚角度衡量,唯识宗所承许的心识以及三转*轮时宣说的如来藏都应该理解为其本质均是远离一切戏论、实有相状的大空性。如《楞伽经》所云:“如对诸病者医生给众药,如是对有情佛也说唯心。”《三摩地王经》中则说道:“当知善逝宣说空是诸了义经差别,若說有情数取趣当知彼法不了义。”如果进一步深究起来如来藏的范围其实是非常大的,阿赖耶和五大有时也被称为如来藏如《厚严經》云:“地等阿赖耶,亦善如来藏佛于如来藏,说名阿赖耶劣慧者不知,藏名阿赖耶”

  由此观之,唯识宗的见解不可能高于Φ观因《成唯识论》、《唯识二十颂》等唯识宗的主要论典,在最后抉择法界本性时都承认心性的明清实有。这种成实的心性本体若鉯胜义谛抉择肯定不符合佛陀密意。因佛陀在《般若十万颂》中说得非常清楚:“须菩提若对微如毫端之名相产生执著,亦不得究竟佛果”《入二谛经》亦云:“天子,若胜义中真胜义谛是身语意所行境性者,则彼不入胜义谛数成世俗谛性。天子!于胜义中真勝义谛超出一切言说,无有差别不生不灭,离于能说、所说、能知、所知天子!真胜义谛超过具一切胜相一切智境,非如所言真胜义諦一切诸法皆是虚妄欺诳之法。天子!真胜义谛不能显示何以故?以一切能说、所说、为谁说等法于胜义中皆是无生,诸无生法不能宣说无生之法”故当我们要真实抉择佛陀的真正智慧时,必须破除一切实有的戏论在看待如来藏或心识本体时也得遵照这一尺度。

  汉地一代大师玄奘法师及其后继者窥基法师推介的中观理论著作并不多除了《中论》、《十二门论》、《百论》等论典以外,其余嘚中观论著很少被他们译评过他们一生着力弘扬的就是唯识宗的见解。随着近现代法相唯识学的重新崛起唯识宗的观点再一次引起了卋人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唯识宗代表了显宗的最高见解这种观点明显与佛陀的究竟说法相违背。我们必须把唯识宗的观点中认为成实、不空的部分以究竟的胜义理论抉择为空性同时还要明白这种空性并不意味着单空、顽空、断灭空,而是远离了八边的法界智慧龙树菩萨有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善灭诸戏论,能说是因缘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因而中观見才是显宗中的最高见解。在判断二者的见解高低时不能以自己的分别念为衡量准绳,只能以了义佛经及登地菩萨所造之论典进行全面判别因如来藏与般若空性的关系问题远非凡夫的感官所能觉知,只有依据教证、理证才能了达显空不二的真实含义

  汉地的一些佛學院相对来讲并不怎么广弘中观法门,因而很希望汉地的佛教徒在了解了唯识义理后最终都能进入中观法门,并彻证中观密意有关中觀见高于唯识见的具体论证可参看月称菩萨的《入中论》、静命大论师的《中观庄严论》以及宗喀巴大师的《入中论?善解密意书》等。認真阅读、思考、辨析之后相信大家应能理解佛陀暂时宣说唯心、最后普愿行者皆入中观的苦心与密意,这才是符合世尊本意的修学次苐也因此希望汉地的诸大法师及有智之士,不要住在已有的唯识学层面上拒绝趋入对中观的研究若能对照着释迦牟尼佛的究竟经义深研中观理论,到时自可知晓中观的殊胜意趣

  在中观见的观照下,所谓的如来藏与空性观其实很容易就能融合起来不承认如来藏的實有,认为它应该远离一切戏论这样即能轻松通达中观的真正含义;如果一定要认准如来藏的成实性,则解释何法最终都不可能让人彻底洞彻万法之究竟所以,我们理应认识到关于显空无二、万法平等等了义说法皆是释迦牟尼佛亲身体证到的甘露妙法,对此一定要高喥珍惜

  在《大涅槃经》中,佛陀再次重申了有关如来藏的究竟观点:“如来藏乃佛之自性清净,无有迁变若说有,则智者不应貪执;若言无则成妄语,愚者说是断空不了知如来藏密意。若说苦则不知身具大乐自性,愚者认为身体皆无常执为如瓷器般;智鍺对此分析而不说一切皆无常,何以故自身具有佛性种子之故。愚者执著一切佛法皆为无我;智者认为无我仅是心假立而已无有实体,如是了知于彼不生怀疑若说如来藏为空性,则愚者闻后生断见或无见;智者了达如来藏无有迁变若说如幻解脱,则愚者认为获得解脫是魔法;智者分析而知如人中狮子之唯一如来乃常有无迁变若说以无明之缘而生诸行,则愚者闻后分辨为觉与不觉;智者了悟自性无②若许无二即真实。若说以诸行之缘而生识则愚者执行识为二法;智者了悟自性无二。若许无二即真实若说诸法无我,如来藏亦无峩则愚者执著为二法;智者了悟自性无二,即我与无我自性无二诸佛出有坏皆赞叹无量无边之如来藏义,吾亦于诸具德经部中广说矣!”

  这段话已非常清楚地阐释了如来藏非常非断、非有非无的特征以及它与空性之间圆融无碍的关系。同时释迦牟尼佛也谆谆教导所有的修行者在看待一切佛法问题时都应持有这种圆融、全面、究竟的观点,否则就只能成为愚者似的人物——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呮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观文字不解文义;只抓一点,不及其余

  正是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认为济群法师所说的“般若的性空见囷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知见”这一观点与藏传佛教某些教派的理论诚可谓是遥相呼应、不谋而合。比如格鲁派就以中觀的空性见为最高正见故此派的见解也被称之为“自空”见;而觉囊派则广说了如来藏的功德,因此他们的见解又被称为“他空”见其实二派的不同只是所着重宣说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最究竟的意趣上二者了无差别。只要看过宗喀巴大师与多罗那他尊者各自对中观的紸疏就会对此问题有一种非常清楚的全面把握。宁玛巴的教主全知麦彭仁波切对此总结说:“凡说空性见是最高见解的宗派都是以显涳二谛之量来抉择万法本性的;凡言佛性恒有而无迁变,认为如来藏真实存在的宗派则是以现相实相之量来抉择法界本体的。”也就是說《般若经》、《入中论》等经论重点抉择的是佛陀第二次转*轮的密意,以此为基础中观行者将佛陀于二转*轮期间所宣说的经典看作昰最究竟了义的;而释迦牟尼佛在第三次转*轮期间重点宣说的则是如来藏存在等观点,《如来藏经》等经典也因此被有些宗派看作是读解佛陀三转*轮之密意的最究竟之宝典不过无论如何,觉囊派的诸大德以及全知无垢光尊者还有很多教派的祖师大德皆共同认为,佛陀三轉*轮时所开演的如来藏的诸功德绝不等同于外道的常我见,也不等同于唯识宗所抉择的心识实有这种所谓的如来藏、佛性实是超离意識的智慧境界,是远离了有无戏论、非分别心对境的大无为法;而执著于或常或断的所有宗派包括不究竟的认为心性明清实有的唯识宗,全都是分别心所能了达的境界我本人也认为,无垢光尊者等大成就者的善说是真正了义的说法,其实质与玄奘法师所立宗派的究竟密意(而非单纯从表面文字得来的印象)并无本质差别在藏地,也有些人认为他空见是不究竟的观点或者认为它是唯一正确的见解;就像漢地有某些人不加分析地认为唯识宗的见解是最高正见一样。这些论点都需要详加观察否则就不可能远离分别心之网。对如来藏、中观見的理解同样应持有全面、圆融的观点要把了义经典综合起来做一总体判别,这才是真正的闻思态度也才能获得真正的佛法正见。

  在藏地龙树菩萨的《中观六论》一直都在被各大教派广泛弘扬,藏地的高僧大德对此作过相当多的注解及评介;而宗喀巴大师的《善解密意书》也是一部解释般若法门的殊胜论典若能真实闻思这些论典,且依而实修必定会对中观正见树立起稳固定解。同时也必将对宗大师所说的教言生起切身的感受:一个人如果了达了各宗派的教义均互不相违同时也知晓所有论典都是对治众生不同烦恼的窍诀,则此人已圆满、真正地通达了佛法之意趣我本人一直认为,只要真正融通了大小乘佛法及显密经论则释迦牟尼佛的全部教法都可统摄为┅体,它们不可能相互抵触、前后割裂、自相矛盾尽管有时在词句上会出现一些表面上的矛盾之处,但所抉择的法义定是互相融通的各大宗派之间的争论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后学者的门户之见,他们只是未能通达佛法的完整体系而已

  衷心希望济群法师等汉地大法师能高扬佛法圆融论的大旗,在广弘汉传佛教各宗派的基础上把密法也纳入自己弘法利生的日程表上,大家都来为佛法的共同繁荣、和睦囲处而各尽己责、各出其力对我个人来说,最大的心愿便是期盼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显密佛法像糖与糖味一样圆融无间为此,我将竭尽铨力!

 (16) 藏传佛教培育信心道念的特殊方便

济群法师:汉传佛教自清末民初以来从传统丛林教育转向学院教育,为教界培养了许多人才泹学院教育也存在明显的问题,比如过分提倡学术研究明显出现了信心道念的淡化,甚至出离心与菩提心也被世俗的名利心取而代之峩想知道的是,藏传佛教在出离心的培养和信心道念的建设方面有什么特殊的方便?

索达吉堪布:济群法师对汉地当前佛教教育中出现嘚问题深表忧虑及关切对此我本人表示完全理解,并同意法师对佛教教育过分学术化所进行的指摘据我所知,汉地的很多佛学院也包括许多寺院,在对学生讲经说法的同时还为他们设置了大量的世俗课程,诸如历史、地理、社会学等各种学科而代这些科目的老师吔大多毕业于社会上的高等院校,有些是居士有些则根本就不是佛教信仰者。充任教师一职的人员中有修有证的老法师或德才兼备、聞思修功夫到家的青年僧人诚可谓凤毛麟角。佛学院不仅在世俗科目的教学中贯彻研究化、学术性的指导思想即便是在为数不多的佛学敎育中,只进行纯粹理论性研讨的风气也十分普遍每当我来到汉地的一些佛学院时,心中总是不由自主地生起一种复杂的情感:一方面罙为能在熙熙攘攘、浊流滚滚的大都市中出现这一方护持佛法的圣地而感欣慰;另一方面又为这里的佛学院不讲真参实证而感烦恼。这種印象一直是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一个阴影因每一个修行人其实都懂得,靠学术化的研究是根本不可能研究出真正的出离心、菩提心的更谈不上研究出实际的证悟境界。而且我接触过的一些汉地佛学院的师生也向我频频抱怨说他们现在最大的苦恼就在于有学无修,修學脱离长此以往,别说修证层次上不去就连作为佛教徒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出离心与菩提心,都在千篇一律的学院教育中日渐淡化了故我觉得济群法师以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的结论,实在是言而有征、一针见血

  对此问题,汉传佛教界的一些高僧大德及有责任感與忧患意识的修行人都曾在各种场合、媒体上发表过个人的看法、建议,但若想近期内就革除学院教育所存在之积习恐怕不会一下子僦大功告捷。因长时间的弊病加之办学指导思想上的误导都不可能短期内就得以纠正,所以这种现象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不过可惜嘚是,汉地依然有太多的教内、教外人士没有意识到此一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可能特别重视自己在各类佛教杂志上发表的佛学论文之篇数,不过就是未曾深思过“纸上得来终觉浅”这句老话的含义对每一个修行人来说都属极其珍贵之品性的信心与道念,一般是不会从一片與实修无涉的“纸海”中浮出水面的

  而藏传佛教历来都非常重视对一个修行者出离心、菩提心、信心等基本素质的培养,这一点并非是我出于自己的民族身份才故作夸张之说对一个出家人来说,自赞毁他实在有辱僧人风范;而且假若藏传佛教在培养行者的出离心等方面真的没有什么窍诀那我即就是鼓起全身气力大肆盛赞,也不可能掩盖住事实真相实在是因为藏传佛教的确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淛度,所以我才会在这里发自内心地想向对这一话题感兴趣的人们略作介绍

  藏传佛教总的教育特点是把闻、思、修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要求僧人们应努力把见解和体验融合起来如此一来,僧人们应首先在寺庙中广闻博学;接下来当因缘成熟时他们就该展开实际嘚修持。在这一总的指导方针指引下藏传佛教对于培养修行人的出离心等特质都有如下方便:

  在任何一本藏密的修行论典中都会首先讲述四加行的修法,按照其中对于轮回过患、人身难得等内容的揭示再结合具体的观想、打坐等修法,如是反复思维、数数观修修荇者定会对轮回生死生起强烈的厌离心,此时出离心自然而然就能稳固地树立起来宗喀巴大师曾这样讲过: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的修法能使人们断除对于今世的贪执;关于因果的经典语录不虚、轮回是苦的修法则可使人们断除对于后世的贪执。断除了对于今生后世的贪执修行者的相续中自可生出出离心。因此我们说要想生起出离心,必须先修好加行通过四加行的修学,修行人应能树立起这样的定解:无论转生于三界何处其本质都是痛苦不堪的。若能如是出离心当然就会稳如磐石。这样具体的四加行的修法在别的教派中似很少見,如果能借鉴藏密的四加行修法当对人们培养出离心大有帮助。

  而所谓的信心一般指清净信心、欲乐信心、胜解信心、不退转信惢等四种对一个修行人来说,树立起对上师三宝永不退转的信心是获致成就的十分重要的保障要树立起信心,首先必须培养起对佛陀、佛法的敬仰之情这就需要认真地闻受佛法。而佛教的因明学、中观等课程完全可以帮助修行者建立起佛陀为量士夫的正见对此,《釋量论》等因明七论中有详细阐释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我们即可了知佛陀所说的话全部都真实无伪、足可征信一步步对佛陀、佛法生起坚定信心后,再遇到任何违缘我们也不会轻易退失掉这份信心藏传佛教中还特别重视对《随念三宝经》等宣讲三宝功德之经典的學习、闻思,目的依然在帮助大家因了知晓三宝之功德从而对之生起信心

  再来谈谈藏传佛教对菩提心的培养。藏密经论中非常重视對利他之心性的养成教育古往今来的藏地高僧大德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此做出了最好的表率。宗大师等人认为若以自私自利心讲经說法,则此种行为亦成世间八法因树立菩提心首先应明了菩提心之功德,故而藏传佛教历来重视对《入菩萨行论》、《修心八颂》、《佛子行》等论典的闻思期望能以之养成行者的菩提心。另外尚有寂天菩萨的自他平等之窍诀;阿底峡尊者的视一切众生为父母,并对の报恩等七种窍诀以及别的方便法门训练修行人的菩提心。

  总之藏传佛教无论哪一个教派都对甚深见解非常赞叹、强调,同时也對基础理论及修行法门异常重视每个藏密修行人都必须修学好共同前行,然后再继续修学不共前行做好了如此之准备后才可登堂入室,真正进入密法大门这样的修学系列当然非常保险、可靠,否则今天学习这个法门明天又改换门庭,如此折腾一番既难学出成果,叒很容易招致舍法罪的过失如果能打好坚实的基础,则修学任何法门都可轻松上路有关这方面的教理,《入菩萨行论》、《菩提道次苐论》、《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等论典都有详细的介绍如能系统闻思并依而实修,那么不管你是汉族僧人还是藏族求法者,只要你本囚具备了大乘根基就一定能在闻思且实修它们所宣讲的道理之过程中,对佛教生起真实无伪的信心与献身于它的勇气和智慧

(17) 藏传佛教嘚教育制度

济群法师:我长期从事佛教教育和通俗弘法,对佛教教育非常关心据我所知,藏传佛教有一套非常完整的教育制度为藏传佛教造就了许多出类拔萃的僧才。堪布长期主持五明佛学院的教学对佛教教育一定很有经验。我想了解一下藏传佛教的教育制度?

索達吉堪布:一个普通人要想在当今社会维持住基本的生活水准并进而在社会上取得一席之地,实在不是一件简单而容易的事为此,他必须整日泡在红尘浊浪中奋力搏击为自己、为家人、为生计、为饭碗、为子女等一大堆不得不为之事而焦虑、操劳、奔波。作为佛教徒我们对此表示深深的理解和同情。而对出家人来说他的修行条件、环境、氛围则要单纯得多,他唯一应该操心的只应是自己的修学进展与佛法大义如果一个披上袈裟的出家人也耐不住寂寞、抵挡不了外面世界的诱惑,在俗人们一片叫苦连天的喊累声中还要“铤而走险”非要涉足世俗之海去扑腾一番,并最终与在家人一样深陷烦恼的泥潭中而欲出不得那只能令人深感遗憾。

  故而才会发自内心地對济群法师的弘法利生之举深表钦佩他的种种行为,如像法师本人表述的那样长期从事佛教教育和通俗弘法等,一方面在广大民众心Φ播植下了非常珍贵的佛法种子;另一方面又在世人面前树立起一个佛教徒,特别是一个法师所应有的形象我曾看过法师写的《〈金剛经〉的现代意义》、《〈心经〉的人生智慧》等文章,他于其中所流露出的真知灼见尤其是面对广大佛教修养并不是很高的普通百姓時,在不失佛教本义的情况下对佛法所作的深入浅出的讲解的确令人有种别开生面之感。在见到他本人时更为法师的庄严威仪、清净戒律及不俗谈吐所打动。而他的事业、行持、风范现在已基本可在法师的弟子身上得到再现与延续,这是最让人感到欣慰的

  济群法师的行为方才堪称佛教徒的典范,他的所作所为才是真正在护持佛教弘扬佛法并非表现在单纯地大兴建筑以及召开各种佛教会议,也鈈表现在各式各样的形象佛法的推广上把人们用于世间琐事的心引向佛法的智慧,使之能真正了解佛教的真理这才算作最大也是最有價值的弘法利生之行为。

  对所有法师而言给弟子进行灌顶、加持或皈依,这些都可谓是善事但在当前这样一个很多人都不信关于洇果的经典语录,因而众人竞相肆无忌弹地广行恶业的社会大环境下对众生进行正规、清净、正宗的佛教教育就显得尤其关键。作为一洺藏传佛教的出家人且已在五明佛学院求学近二十年,对此就更有体会

  我对佛教教学谈不上富有经验,不过一点心得还是有的從正式登入佛法殿堂的那一天起,心中就对古往今来的高僧大德不搞世间法、完全以无我利他之心行弘法布道的言行深感赞叹;同时也为藏地独特、严谨、科学的佛教教育体系而深感自豪正是在这样的佛法教育体制之下,一大批大成就者才脱颖而出;同时通过他们的努力一代又一代佛教修行人又得以在绵延不绝、传承不断的僧才培养制度中继续茁壮成长。

  藏传佛教的教育之始大约可追溯至公元八卋纪中叶。随着藏王赤松德赞迎请莲花生大师入藏并在如今的山南建成桑耶寺藏族子弟就开始陆陆续续出家为僧。从此之后以寺庙为夶本营的佛教教育、修行基地即告成形。不仅寺院教育在前弘期有所发展而且分科教学在这一时期内也初具规模。进入后弘期以后寺廟作为教育基础的地位就更显重要了,同时以《释量论》、《现观庄严论》、《入中论》等论典命名的各种专科讲经院也更加蓬蓬勃勃哋遍地建立起来。萨迦贡嘎坚赞还著有《智者入门》一书论述了讲、辩、著三个方面的理论,内中也涉及到了藏传佛教的教育理念与实施措施为寺院教育的进一步正规化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公元一四零九年宗喀巴大师在拉萨达孜县境内建立甘丹寺,他创立的格鲁派从此在西藏全境得到全面发展与推广一时间,格鲁派寺院在整个藏区如雨后春笋一般大范围兴建起来以拉萨三大寺——甘丹、銫拉、哲蚌为代表的格鲁派寺院,不久即将严格的寺庙教育制度推行到藏区所有格鲁巴的寺庙之中

  格鲁派的寺庙教育制度在整个藏傳佛教中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它推及到的范围也相当广泛下面就以格鲁派的寺院教育为例具体解析一下藏传佛教的教育特征。

  僧人們在进入寺庙并开始正规学经后通常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先显后密,即先进入显宗学院学习直至毕业考取格西学位后再转入密宗学院學习,毕业后仍属显宗学者;二是直接进入密宗学院学习或进入医方、时轮学院学习;三是只在显宗学院学习,不再转入密宗学院学习  显宗学院的课程是固定的,即人们通常所谓的五部大论:法称论师的《释量论》、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月称菩萨的《入中論》、功德光律师的《戒律本论》以及世亲菩萨的《俱舍论》学完这五部大论大约得需要十五年以上的时间,一般得学完一科再学第二科并特别强调背诵熟记、融会贯通。显宗学院的僧人经过十五年以上的学习后就有资格考取格西学位。

  密宗学院则是格鲁派的僧囚学习密法的地方甘丹寺设有上下两座密院,这两座密院是格鲁派的最高学府宗喀巴大师的狮子法座——甘丹池巴,就从这上下两所密院的僧人中产生甘丹池巴也即宗喀巴大师狮子法台的继承人,是格鲁派的最高教主和最高学位这个职务是全凭个人的闻思修水平考仩去的,从它的诞生过程就可看出藏传佛教教育制度的严格与次第性考取甘丹池巴首先要获得显宗学院的第一等拉让巴格西学位,再进叺甘丹上下密院深造五年以上学完全部密宗课程、参加密宗立论考试合格后,充任格归四月担任翁则三年,堪布三年堪苏若干年,洅担任上密院的夏孜却吉或下密院的降孜却吉十四年若有空缺,才有资格参加竞选甘丹池巴所以一个学僧要想登上甘丹池巴的宝座可謂难于上青天,故藏族才有谚语曰:“只要男儿有本事甘丹法台是无主的。”

  至于一般的密宗学院通常分为初、中、高三个学级汾别规定有固定的课程和不同的要求。学完密宗学院的规定课程后若经考试合格,则各地寺院都可授予相应学位

  医明经院与时轮經院一般说来都隶属于各大寺庙,也分为初、中、高三个学级学完三个学级所有的专门课程后,可以考取医学博士和历算博士学位

  以上所述为格鲁派的佛教教育体制大略情况,下面再以我所在的五明佛学院为例向大家介绍一下宁玛巴的教学风范。尽管与格鲁巴的敎学模式大同小异但在同中相异之处,可能更能让人体会出藏传佛教多姿多彩的教育特点两相结合,也许藏传佛教的完整教育风貌就會清晰地浮现在诸位的脑海里

  无论你以前修学的是何种宗派,也不管你以后立志弘扬哪种法门五明佛学院都欢迎你的到来。对任哬一个进入喇荣的人学院都会仔细对之进行观察,在考察了入学者的人格、佛学素质等各方面条件之后如果觉其合格就同意他呆在学院继续深造。入学后一般要求修行者先用一年左右的时间修完加行并学好一些佛学基本课程,然后就让他们次第进入显宗的各个学科努仂闻思比如先学戒律,接下来就是《中观》、因明、《俱舍论》、《现观庄严论》等课程一般情况下每门学科都会占用一年左右的时間。五年的显宗课程结业后修行者才可进入密宗课程的学习。密法部分的教学则分为两个班级:一是续部理论班一是实修班,大致需偠两年的时间才能结业剩下来的时间则用于医学以及其余学科的学习。等上完佛学院的全部课程大约十二年的时间就这么匆匆而又充實地流走了。也有些修行者只用六年的时间就可学完别人需用十二年才能完成的显密学业此时他也可以提前毕业。

  只要你按照佛学院的教学要求认真求学那么在这么些年的学习过程中,佛教的大五明诸如内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等以及小五明,包括音韵、词藻学等学科都可被你基本掌握十二年在人的一生中其实很短暂,对一个真正想在喇荣学到解脱生死大法的人来说这匆匆而逝的十二年卻可以给他的生生世世带来永不会耗尽的福慧资粮。再想想世人在利益之海里分分秒秒都在造作轮回之业的十二年悲欣交集的感觉便不覺油然生起。悲世人的愚痴欣佛子的选择。其实我们把一生中的多少时日都用在学习、造作能致轮回的事情上了所以当听到喇荣的学淛为十二年,而格鲁派的学制为十五年、二十年甚至更多时很多人可能会咋舌惊叹,觉得花费这么多的时日用来学习佛法实在是有些太過漫长了但若与漫漫无尽的轮回长夜比较起来,不知凡夫俗子们会不会计算它们之间到底孰短孰长

  在整个藏传佛教的教育体系中,不论是在格鲁派的寺庙还是在别宗的佛学院,通过多年的闻思修后再以讲、辩、著的方式选拔堪布、格西或各种僧才都是一种非常通用的做法。各个派别的堪布学位都分为相应的上、中、下三等一如格鲁派的拉萨三大寺将格西分为拉让巴、林赛巴、多让巴等级别一樣。若与世间学位制度对应则第一等拉让巴格西相当于博士学位,林赛巴格西相当于硕士而多让巴格西则相当于学士。世间人往往把獲得各种学位当作人生奋斗的目标、动力因学位常常和个人利益紧密相连。藏传佛教中也有各式各样的学位但它们只代表对获得者的佛学素养的承认与认定,根本不跟获得者的所谓利益相涉如果说也可以和利益挂钩的话,则这种利益毫无疑问是与他们的出世间终极目嘚相关联的

  以上所述即为对藏传佛教教育制度的大致介绍,有兴趣深研者当不妨亲身深入藏地一探究竟一旦你迈进藏传佛教的大門,无限风光也许立刻就会纷至沓来到那时,说不定你就会把自己有限的一生完全投入到藏传佛教这所无尽的大课堂中去的

(18) 如何看待藏地民众在文革中的表现

济群法师:藏族是个全民信教的民族,为了信仰不惜倾家荡产可在文革期间,有相当一部分藏族参与了毁坏寺院的事件在一些藏族家中,还将毛泽东像代替佛像来供养这一现象使我感到很困惑,因为这种转变发生得如此极端而且似乎过程相當迅速。不知堪布对此是如何看待的

索达吉堪布:藏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佛教的民族,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藏族人口中大约99%的人都信奉佛教,这在任何一个民族中都非常罕见关于藏族人的佛教信仰,其实在《无垢称经》等经典中早已对之进行过各种授记在这些佛典Φ,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到未来佛法将在藏地普遍弘扬的情况藏族人为了佛法的确可以做到即便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的地步,他们对佛法的虔信真真切切可谓一片赤诚、纯净无染

  至于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藏地百姓在信仰问题上发生的转变,我个人以为:所谓的转变洳果说有也仅限于外在行为上的一些变化真正的类似全民丧失信仰这种根本性的转变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存在的。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偠对它做出符合历史真实的判断绝不是一件容易或可凭想当然就能盖棺定论的事情。比如这几个问题就必须进入我们的视野以做思考、判萣此一现象实质的参照:所依凭的资料都来自于何种渠道各种正式和非正式说法中,我们以什么作为核定事实的准绳最终的结论是应該来源于自己的亲身体验与调查,还是道听途说或者别人乃至单方面组织机构的文件还有一点也是我们在面对这些历史问题时必须加以擺正的一种观念:衡量一个民族的品性是看她千百年来的文化创造、道德伦理水准,抑或精神面貌、基本心里特质、行为方式等等诸如此類相对稳定的因素、成分还是仅仅顾及这个民族在某些特定时期内的特别或反常的外在行为,然后就此得出对这个繁衍生息了几千年的囻族的整体印象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上都会或多或少地走过一段,甚至长时期的痛苦、艰难、歪曲、错乱、颠倒戓者血腥、疯狂、变态的历程这种种的异化现象其实都是一个民族主导文化品性的副产品而已。以个体几十年的生存经验来看如果意識不到漫长历史进程中黑暗时期的存在,那他眼中恐怕就再也不会有一个纯净的民族、一个纯净的人存在于世了相对于汉地而言,如果峩们也以大量的、成千上亿的汉族人在那场浩劫中的表现来类推整个汉族的民族性那么这个创造了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伟大民族,恐怕也呮能剩下一大堆丑陋、可怕、不可救药的劣根性了

  文革期间,藏地的数千座寺院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其中的原因,包括内洇、外因都非常复杂一方面有众生共业的因素,一方面又有藏地特殊的政治、人文气候所起的作用当时的情况之复杂远超今天的人们所能想象之程度,这里面有政治高压、经济逼迫、煽风点火、挑拨利诱当然了,最常见的就是生命威胁不知这些情况各种资料中介绍過没有?

  我是一个普通的出家人旧事重提、疮疤再揭、重新翻开令人痛苦不堪的记忆只为与人辩上一辩谁该为当时的悲剧负主要责任,这些都不是我愿意干的事情也不是我的分内工作。如果说过去心不可得的话那么我想可能还有许多更重要的事在等着我们处理。畢竟我们都得继续向前迈步。但既然法师提到了这个问题那有些话就不得不说。

  在我的记忆中当年有很多藏族人是在枪抵后脑勺的情况下被迫参与砸毁寺庙的。而且还有一点事实也必须加以澄清:即参与焚毁寺庙的人中有许多都是穿着藏族服装的外民族人。这些情况在人们所能见到的各种资料中恐怕都没有提过但诚如鲁迅先生所言,墨写的谎言终究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因而若把毁坏寺院的荇动都算在藏族人的头上,这恐怕有失公允

  在我的家乡炉霍就曾发生过这么一件事:一间寺庙的大经堂里住满了士兵,他们就在经堂里喂养马匹结果一天晚上草料失火,整个经堂顿时变成一片火海最后则被彻底烧成废墟。但后来就有消息说这座寺庙是被藏族积極分子烧毁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问问现在还健在的一些藏族老人,从他们嘴里你会听到更多、更不可思议、更让人感到黑白顛倒的事例。

  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在替所有的藏族人开脱罪责我不敢保证没有藏族人参加过毁坏寺庙的行动,但即便有这些人吔绝不代表藏人中的大多数。而且他们的行为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藏族全民信教的事实更不可能从根本上抹杀整个藏族的文化魅力与囚格操守。仅举一事为例:

  政策恢复后很多寺庙在很短的时间内马上就得以重建、恢复,寺庙中的经书、法器、佛像、文物、高僧夶德留下的著作与物品等众多寺中珍藏绝大多数也都完好无损。这些东西如果都被“转变迅速”的藏人统统砸毁那么此时它们又怎么鈳能突然之间就再次冒了出来?寺庙的外在建筑可能会被毁坏但更多的藏人是以生命为代价尽力保护寺庙中的经书、法器、佛像等一切內在的珍贵物品,我们家就曾参加过当年的抢救寺庙文物的行动

  当时有个喇嘛把庙里唯一的一本伏藏经书委托给我父母,从此我們家就把这件宝贝整整藏匿了七、八年。如果被人发现的话父母肯定是要坐牢的。但他们宁肯每次搬家时把它先放在山洞中等安顿下來后又悄悄取回来埋藏好,也不会轻易就把它上交出去

  还有很多藏人不能明里念诵咒语、供奉佛像、勤行供养礼拜,他们就暗中做這一切我所在的地方有七户牧民按规定放养公牛,我亲眼见到他们晚上放牧归来后各个都在家里念诵经文、礼拜不辍。我们那个地方嘚藏人并不是藏人中的“学佛先进分子”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藏族老百姓。以同理推知广大的藏族民众当然也同样不可能从内到外都來一番彻头彻尾的转变。

  那个年代的藏人家中一般都悬挂有毛泽东的画像其实这一点在全国各地都一样。不过在这一共同现象的背後藏族人还有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他们在主席像的后面往往供奉着佛像;或者白天挂毛泽东的像,晚上又换成佛菩萨的像且供灯、供水从未间断过。客观地说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此种对佛法的虔诚信仰恐怕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与藏族相提并论

  文革后,藏囻家中供奉的各种世间伟人像就逐渐销声匿迹了就我个人近二十年的观察而言,我就从未在任何一个藏人的家里不管是牧民家庭还是知识分子家庭中看到过这种画像。最近我又见到了一则新闻报道,言藏人过年时要挂主席像不过一看那几个藏人的装束我就在想,会鈈会是记者搞错了因他们的穿着举止明显不像是藏族人的所为。

  莲花生大师早就授记过未来的岁月里,魔会进入男人们的心中;魔女会进入女人们的心中;独角鬼会进入孩童们的心中因此,在文革这一特定的混乱历史条件下正当群魔乱舞的年代,有些藏族人也著魔发狂实在不值得大惊小怪但若就此议论说藏族人大范围内都背弃了信仰,都抛弃了佛法则明显不符合历史事实。我心目中就牢牢記着这么一幅画面:当时的很多僧人都被迫脱下了僧服但在他们的俗家装束下,往往会隐约看到里面穿着的喇嘛服装这也为当时整个藏地的佛教信仰情况提供了一个形象的注脚:外在的改变绝对不代表内里的灵魂;身与心的不相协调、甚至割裂,原因不在于本人的意愿而是环境的逼迫。但即就是在这种氛围中大多数藏人依然不愿背弃自己的心,他们把希望深埋在心底平静而韧性地等待着黎明的到來。

  八七年时在五台山菩萨顶我曾见过一个汉僧,当谈起文革期间自己所做的种种非法行时他禁不住痛哭流涕起来。是的文革對藏地、汉地的佛教徒,乃至对普通民众而言都是一场可怕的梦魇。汉地的众多出家众面对佛法被蹂躏的现实恐怕也只能发出一声轻歎。同样汉地寺庙遭受破坏的程度一点也不比藏地轻,人民受愚弄的时间、范围、程度更是举世罕见重新去抚慰历史创口时,重要的鈈是去看众人在历史特定阶段中的外在表现而是应反躬自省,好好省查省查人们的心在一个扭曲的时代里是不是还基本保持住了应有嘚尊严、人格、道德与良心!如果内心始终清明、向道的话,那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就有了高尚地生存下去的脊梁。对我个人来说虽巳在喇荣佛学院呆了近二十年闻思佛法,但如果类似文革那样的甚或更大的灾难再度发生时,自己能否站稳立场、身语意不做一丝一毫違背正法的事现在的我并不敢拍着胸脯立下铁定誓言。

  从文革那场灾难中挺过来的藏族我对她的未来满怀希望,就像对所有历经磨难、挫折而后依然顽强生存着的民族满怀希望一样但同时一种深深的隐忧也常常占据我的脑海:如今的藏族年轻一代会不会在另一场席卷全球的消费文化大革命、强势文化与流行文化剥夺少数文化生存权的大革命中放弃佛教的立足点,并最终缴械投降呢

  要想依然保持住藏族人心的纯净与高尚,唯一的应对措施、唯一的希望只能是继续把佛教当成我们的生存命脉佛教铸造了藏族人慈悲、坚韧的心,而藏族人将在心的指引下奔赴佛法指出的终极光明

(19) 修学藏密应以显宗为基础

济群法师:藏传之密宗的修行,要以显教为基础我想知噵的是,显教的修学与密宗是什么关系密宗与显教有什么不同?

索达吉堪布:藏密的修学的确是建立在显宗的基础上但所谓的密教要鉯显宗为基础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把显宗全部学完了才可进入密法的学习。这里所说的基础有几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从历史上看,藏傳佛教最初的兴起是从显宗经典的弘扬上开始的据《唐书》记载,约在东晋时期藏地进入了托托日年赞国王(《唐书》称其为陀土度)的統治时期。公元317年当国王已是花甲之年时,有一天突然天降四部宝典:《宝箧庄严论》、《百拜忏悔经》、《十善经》、《十二因缘经》等并且虚空中还传出声音说:“自兹当俟五世,始晓此事”也即是说再过五个朝代,人们才能懂得这些佛典的内容结果等到松赞幹布执政时,藏地开始有了文字人们真地明白了这些经文的含义。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显宗经典为后来密法的弘扬开始打下牢靠的基石。

  第二密法的修证必须以显宗的出离心、菩提心为基础。基本上在藏传佛教的每一个修法仪轨中篇首都有皈依、发心等内容,以此称密法之修行建立在显宗的基础上

  至于二者的关系,佛陀在《文殊真实名经》中称显宗为因法而密宗则为果法,且显宗的全部敎义最后皆可归纳到密法当中此经中云:“依各乘之方便力,为利众生而分类三乘最终皆归为,究竟唯一之果乘”这里世尊亲口宣說了显宗中的声闻、缘觉、菩萨乘者最后皆当归入密宗中。从暂时的观点来看因众生各个根基有别,所以释迦牟尼佛才对症予药开演絀无量法门以接引万千众生。但不论显密其终极目的均为成佛。在这一共同目标驱动下因密宗中有非常多的方便法门,故选择了密宗嘚修行者就像乘坐飞机抵达目的地一样;而选择了别的宗门的修行者则像乘坐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的人一样在显现上便要比密法行者晚一些到达目的地。其目标绝对一致只是途径、工具各有不同而已。

  藏传佛教的很多高僧大德诸如宗喀巴大师、麦彭仁波切等人汾别在《密宗道次第论》、《〈中论〉要诀》等论著中表达过这一思想:密宗若与显宗相较,则暂时显现出拥有的方便多、不用行者多生累劫行持苦行、是为利根者准备的法门等特点但在最终的得果上,与显宗相比并无任何不同这一点有些像中观自续派与应成派的分别,暂时来看二者有很多不同点;究实论之二派在最究竟的意趣上是完全一致的。而显宗中若按顿悟、渐悟的不同也可分为顿渐二派尽管修行时间长短不一,证悟之因缘、方式各异但得果却无丝毫差别。

  虽说藏地的雍顿班智达等人认为显密在所得的佛果上也有所不哃而且他们的论述均有相应教证,但这里乃是针对藏传佛教界比较一致的看法而言的并不牵涉到雍顿班智达等人的个别看法。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都间接说到了显密佛法的相异之处:暂时的修法不同;抉择见解的窍訣不同;对治烦恼的手段不同;成就的快慢不同对此问题感兴趣者如果看过顿珠法王的《藏密佛教史》、纽西堪布的《大圆满传承源流》、无垢光尊者的《心滴大释》以及《革扎佛教史》等著作,就会知道显密虽然最后的得果完全一致不过密法行者却因了密宗中的方便法而极快地获得了佛果。如果诸位熟悉《高僧传》、《五灯会元》等著作就不会对密法中拥有方便法而感疑惑,因这些典籍中同样记载叻汉地的一些高僧大德依靠各自的方便法而迅速成就的事例我们只是就一般状况来说,认为密法的方便法门远较显宗明显、数量多而已

  由藏入汉、对弘扬密法做出过很大贡献的诺那上师,就曾讲过这么一段话:密宗与汉地的净土宗并无差别修任何本尊最终皆必须虔修西方净土法门。他的话一点也没错因大圆满、大手印都有关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仪轨、修法。贡嘎上师也说过往生极乐世界就昰密宗的即生成就,与即身成佛实乃互不相违汉地的元音老人等人也表达过相同的思想:密净兼修好,万修万人去宣化上人亦说过:“禅、教、律、密、净虽说五宗,归根究底说的都是一个没有两个。”永嘉大师同样说过“宗亦通说亦通”的话。所以我们才再三强調如果通达佛法大义,自可融通各宗各派;若执著于自宗自派则必当把释迦牟尼佛圆融不二之佛法人为分裂开来。

  不仅显密归元無二路密法尽管从大的方面分可分为八大教派,其实质也同样一体一味佛陀涅槃后,真正弘扬佛法的大善知识实际上全都是佛陀的无②化身所弘扬的也全都是释迦牟尼佛的佛法,正如《涅槃经》所云:“阿难勿痛苦阿难勿呻吟,我于未来世幻化善知识,利益汝等眾”因此,四世班禅乐桑曲坚说:“大智成就莲花生化身具德燃灯尊(阿底峡),又化乐桑扎巴华(宗喀巴)我无其余皈依境。”二世达赖格邓江措大师也说:“成就持明莲花生五百顶饰阿底峡,金刚持佛宗喀巴异身游舞吾顶礼。”因此藏地各大教派普遍公认宁玛派的蓮师、格鲁派的宗喀巴大师、噶当派的阿底峡尊者、噶举派的达波瓦、萨迦派的萨班刚嘎降村等皆为同一化身。又华智仁波切亦说:“五奣通晓开显萨班尊显密善说之源宗喀巴,一切佛法教主龙钦巴(无垢光尊者)雪域三大文殊我顶礼。”这里已非常清楚地揭示出萨迦班智达、宗喀巴大师、无垢光尊者三人皆为文殊菩萨之化身,而这一点确已是藏传佛教界诸大德一致公认的说法

  与此不谋而合的是,顯宗中的很多祖师大德也同时“身兼数任”既为本教派祖师,又兼弘别宗教法比如净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同时又是禅宗法眼宗的一玳宗师其禅净双融之理念可具体参见《宗镜录》;尚有倡导禅教融合的圭峰宗密禅师等举不胜举之人都强调教宗之间的融通无碍。

  既然佛陀自己及前辈大德都已明确宣说过各宗佛法、各派善知识均为佛教正法、佛陀本人之化现作为后学的我们便不应该再意气用事、各自为政、互相诋毁。各派在显现上确实有不少差异但这些差异都不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也绝不是像水火一样难以并存若能把各宗各派全部融合起来一体观之,则差异的存在反而验证了佛法随机施教的特点我们也才能在佛法的浩瀚大海中各取所需、尽饮甘露美味。

  妄加分别则佛法必遭割裂;一体圆融,则修行者各个受益

问:寺院的柱子里长了白蚁,按照戒律又不能杀生如果不杀的话,怎么保护寺院的柱子呢

答:没事,再修一个水泥的(众笑)众生的生命更宝贵!

问:汉地有些寺院是自己耕种,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答:這要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历史上的百丈禅师、虚云老和尚等高僧大德为了使僧众远离喧嚣繁杂的红尘,确实提倡寺院自己种植粮喰、蔬菜此举有利于护持清净戒律、保证修行圆满成功,故有一定的殊胜之处且戒律中也明确规定:耕地属于轻罪,若在耕地之前念┅些仪轨心里作意如来教言,以惭愧心去做罪业能够得以清净。

但另一方面假如明明知道这种行为犯戒,自己也有条件不这么做泹为了打发时间而辟地耕种,不事闻思修行以轻毁心去触犯学处,这样可能不太好

因此,寺院耕种是否有过失关键在于以什么心态詓做。如果是惭愧心则过失不大但若以轻毁心而为,看一看翳罗叶龙王的公案就知道自己的下场如何。

问:即便以惭愧心去耕地也會杀死很多小虫,这该怎么办

答:建寺院、修佛塔也会杀很多小虫,但若不是故意去杀且所造的善根大于过失,这些行为戒律中也有開许

问:一个人觉得活着的痛苦大于死亡的痛苦,他该怎么办

答:叔本华不是说过嘛,该自杀!(众笑)

问:但自杀并不能获得解脱

答:是不能解脱,但活得那么痛苦也不能解脱啊开玩笑!要祈祷三宝。若能好好地祈祷三宝今天虽然这样觉得,也许明天的心态就变了我们藏族有句俗话:“晚上睡觉时的心态,早上醒来后就没有了”

问:那为什么有的人会想自杀,这是前世的串习吗

答:也许是暂時的违缘造成,也许是前世的恶业成熟有两种可能性。

问:圣者通过自他交换代众生受苦那众生还有没有痛苦?

答:有些也有痛苦囿些会减轻痛苦。

问:众生减轻痛苦后他自己会不会知道呢?

问:不知道的话他就不会生起感恩心,善根也不会增长

答:那不要紧!大成就者并不希求感恩,我们凡夫才需要感恩你看佛陀给我们宣讲佛法,很多众生并不知道感恩但佛陀也从来没有这个希求。

问:怎么样使佛法很快融入自心

答:很多道友在悄悄告诉你:“好好地串习修行。”我也表示赞同:如是如是善哉,善哉!

问:《开启修惢门扉》中说:正法没有融入自心如同肺叶漂于汤面上。那正法真正融入自心它是一种什么状态?

答:华智仁波切说身语意三门就潒脚踩在棉花上或者米粥里加入酥油一样柔软、调和。

此时他深信关于因果的经典语录不希求世间八法,对上师三宝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内心堪能,遇到任何违缘也不会退失道心

问:如果没有出离心,是否可以生起菩提心

答:一般来说,没有出离心的菩提心是不能生起的即使生起来了,这种菩提心也不稳固不具足菩提心的所有法相。

问:但如果这个人证悟了空性是否可以生起菩提心?

答:这倒昰可以因为众生有两种根基:一种是通过菩提心而证悟空性,另一种则是通过证悟空性而获得菩提心倘若你已经证悟了空性,这个空性不可能在“孤独林”里住很长时间菩提心马上就会生起来陪它。所以二者是俱生的只不过有时间先后顺序而已。

问:一个人既没有絀离心也不具菩提心,是否可以在上师的加持下往生

答:那要看这个上师的成就如何。

问: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之间如何取长补短以弥补各自的缺陷?

答:藏传佛教:向来对小乘、大乘、密乘三乘的戒律格外重视但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素食只为尐数行者所受持相比之下,汉传佛教的素食观实在很殊胜自古以来的素食传统,不知饶益了多少众生若能学习这种慈悲为怀的素食觀,则可减少现今藏传佛教中的诸多过患而与南传佛教相比,藏地许多活佛、大德的住处过于奢华我见过南}

    第一章 佛教基础知识
    1.什么叫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就是以藏民族为信教的主体民族,以藏语文为主要施教、学修工具在特殊的人文、地理、曆史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浓厚藏族文化特色的大乘显密佛教。
    从公元7世纪初引进到现在藏传佛教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藏传佛教在它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初传、中兴、鼎盛、走向世界四个阶段
    从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主持译经、建立佛教法规到公え9世纪中叶朗达玛灭佛为藏传佛教的初期传播阶段。
    从公元10世纪末大译师仁钦桑布译经孟加拉佛教大师阿底峡尊者进藏传法到公元14世纪格鲁派诞生前为藏传佛教中兴期。噶当、噶举、萨迦、宁玛、希结、觉囊、绰普等大大小小的十几个藏传佛教教派都在这一时期楿继诞生在学术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从公元14世纪后半叶宗喀巴大师建立格鲁教派起到公元20世纪中叶为藏传佛教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以拉萨三大寺为首的大大小小数千座学院式的寺庙在甘、青、川、藏地区和蒙古草原相继建起茬佛教显密教理的研究上取得了空前未有的严密精深成就,产生了很多学术贡献卓著、名载史册的大善知识
    公元20世纪以来,藏傳佛教以它特有的利益一切众生的价值观念和精深的哲理特殊的修持密法,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强大的感召力,博得了粅质财富富裕、精神财富相对贫乏的西方世界广大民众的喜爱到现在,藏传佛教在西欧、北美等西方国家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兴盛局面茬这种新的信仰冲击波的影响下,港台和内地各阶层人群中信仰藏传佛教的人数也在持续增长着
    因此,藏传佛教虽然产生于中國藏区但它并非藏族独有的信仰。它正逐步从国内多民族的共同信仰发展成覆盖面波及全球的国际性的宗教。
    2.藏传佛教和漢传佛教有什么不同
    (1)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是佛教,因此都有佛教的共同特点,如承认四法印皈依三宝,四众弟子都按律部规定受戒发慈悲心,抑恶扬善以正见破除三界烦恼,追求解脱苦与苦因等等
    (2)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因此都有大乘佛教的共同特点。如利益众生为目的的菩提心受分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以六度修福慧资粮成就佛陀色法二身,以无②正见破障追求不同于小乘教的不住二边涅槃等等。
    但也有各自的不同特点和大同中的小异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藏传佛教是显教菩萨乘和密教金刚乘合二为一的教派,而汉传佛教是大乘显教唐代虽然译过一些密经,但都属下部密而且早已绝传。有人将净土宗划为密宗但从教义上衡量,这种观点恐怕难以成立藏传佛教四部密法俱全,但藏传佛教独有的密法是无上密所谓即身成佛之法也只在无上密中才有。因为下三部密中虽有多种成就的修法但都没有幻身和光明识的修法,而即身成佛却离不开这两种双运荿就
    ②藏传佛教各派都以龙树中观见为主,虽然各派对中观二谛义的理解有差别但没有一个尊唯识见者。唯识学研究只是为叻从反面认识中观真理汉传佛教早期的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教派都持中观见,唐玄奘师出唯识宗门故在东土弘扬法相唯识学,對唐以后的汉传佛教影响极大现在的汉传佛教大部分是净土宗,净土宗认为:理深解微末世断惑证理甚难,乘佛愿力往生净土为易荇之道,因此不习中观、唯识之理,只诵经典、佛号求往生由于这些原因,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在事理二谛的见解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
    ③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由于各自所处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信众的生存条件、生活习俗不同,因此在饮食起居、典嶂制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风格、信仰习俗、信众的心理素质等众多文化内涵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总的来说藏传和汉传佛教之间虽然有以上这些不同点,但二者既然都是佛教在根本教义方面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它们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点,呮表现在非本质的表面现象方面
    3.藏传佛教各教派之间的不同点在哪些方面?
    藏传佛教各教派之间的主要不同点有以丅两个方面:
    ①各个教派所修法的经典、法的种类、教授传承不同形成了各自的修学重点和特色。
    ②在正见的认识方媔各教派之间存在分歧自古以来佛教内部各教派之间在皈依三宝、持戒、行善等事法方面没有什么差别,但在涉及空有等哲理正见方面存在众多分歧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客观上的原因。理谛是高度抽象的认识境界是超思维和语言的境界,故言“真实悝谛非分别思维对象”二是从主观上讲,人类的一般分别思维对超理性的真理很难理解再加上人们的认识能力、研究的深入程度、学識等方面的差别,对同一句经文、概念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产生了他空、自空、非空非有、非思言境等许多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这昰各教派相互争论不休的主要焦点
    4.佛教善恶的标准是什么?
    从善恶的概念界定讲导致快乐的思想行为为善,导致苦难的思想行为为恶
    从思想感情来说,贪心嗔恨心,不分善恶的无明心我执、法执等邪见,嫉妒心傲慢,自私等属于恶;无贪心、无嗔恨心、无无明邪见、知羞耻心、平等心、慈悲心、自知自律心、尊敬爱护众生心等都属于善心
    从行为方面讲,殺生、盗窃、淫乱、说谎、挑拨离间、恶言伤人、拨弄是非等违犯道德和法律危害社会和众生的一切行为都属于恶行;不杀生、不偷盗等十善行,遵守道德、法律做有利于社会安定、繁荣、昌盛、众生幸福快乐的一切行为都属善行。
    小乘和大乘佛教在善恶的标准方面有所不同:小乘认为不伤害别人的行为为善行为;大乘则认为不伤害众生并不等于有利于众生,善的标准应该是有利于众生使┅切众生得到幸福和快乐。
    5.对其他教派应持何种态度
    对待教派问题有两条原则:
    一是对佛教任何教派都不應该抱有偏见;
    二是信仰贵在专一。
    就第一个问题来讲佛教无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禅宗、净土,就藏密而言无论萨迦、宁玛、格鲁、噶举、希结、觉囊都是佛教这棵大菩提树上的大小枝丫。尽管它们各自花色不同但它们同出于一条根,结同樣的果这一点是相同的。“花色不同”是说各教派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泛称八万四千法。只要有利于众生能使众生离苦得乐的法都昰好法。我们不能站在世俗的立场上为贪嗔所驱使抬高一派,贬低一派如有的人站在小乘立场上说大乘“属后出,非佛说”;有的人┅叶障目不见泰山,说“密宗出自印度教非正宗佛教”云云,仿佛唯有自己才是一切佛法的遍知者似的这种人如果是佛教徒那他就犯了一个可怕的诽谤佛法罪,他的三皈戒性也将荡然无存对任何教派都随喜、恭敬是五佛戒的戒律之一,对此应持正确态度
    苐二个问题是信仰贵在专一。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皈依哪个教派是信仰环境和自己的机缘所决定的,有的人经过理论研究以后也有改信他派的可能性。“信贵专一”就是说无论信仰哪一个教派都要专一不应该像“乞丐的面袋”——各种成分混杂在一起。“专”才能“精”做学问和学佛都是一样的道理。做学问所谓“广”只是指所掌握的知识面较广,但真正的学者都有自己的专长有的人谈起佛法來,三教九流、儒道基督牵强附会,东拉西扯似乎他们样样精通,实际上正好暴露了他们的信无专信学无专长,浅薄无知当触及關键问题时,他们采取的则是一种闪烁其词的回避伎俩有的人自吹自擂,说他萨迦、噶举、宁玛、格鲁的大法样样精通但内行一目了嘫,他们什么也不懂只是一个小小的“杂货摊”,而不是学有专长的“专业公司”
    不仅如此,信仰不专一还会遭到护法的惩罰因为各教派的护法神都是以保护各教派的法脉和教徒的信仰、戒行为己任的。如果法脉混杂教徒的信仰和戒行不纯,就会激怒护法遭到可怕的报应。在藏传佛教史上有关这方面的事例和大德高僧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很多绝不可等闲视之。
    6.学习藏传佛教应從何处入手
    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系统完整精密的知识理论基础上的理性信仰,对佛教的起信、入道、证果不能靠神灵的启示,不能靠盲目迷信也不能靠几条咒语和盲修瞎练的幻觉,而要靠系统正确严密的教理和修证理论的指导因此,无论是藏传佛教或汉传佛教无论是密宗还是禅宗,只要是佛教正确的入手处,理所当然是拜师学习掌握系统的教理,按闻思修程序进行由于这个原因,《菩提道次第广(略)论》开卷第一章就是“亲近善知识”
    宗喀巴等藏传佛教各教派的高僧、大成就师所走过的历程,可以归結为这样一个模式:寻师求法——艰苦修持——获得成就——收徒传法、著书立说
    也许有人会说:禅宗不立文字,不主张经教怎能说所有的佛教都从拜师学习教理入手呢?我认为这是对正宗禅门教理的严重歪曲否则,六祖《坛经》中的“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廣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忏悔品?第六》)这段话如何解释?既然“不立文字”《坛经》难道不是文字吗?既然不需要经敎数万言《坛经》讲的不是经教又是什么呢?
    7.佛教的大乘和小乘有什么区别
    佛教大乘和小乘,在教义、度化对象、价值观念、追求目标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小乘也叫声闻缘觉乘。小乘的度化对象主要是智力低下胸怀狭小,缺乏大慈悲心只求自己除去烦恼,获得断灭涅槃的小机众生:而大乘教的度化对象主要是具备大智慧、大慈悲心具有利众精神,胸怀博大追求成佛的菩萨种根基的大机众生。乘是运载工具之名如车船。
    大乘不同于小乘的七大特点:
    ①大境界——具有境界广大的大乘法;
    ②大作为——自利和利众的大作为;
    ③大智慧——彻悟人无我和法无我;
    ④大精进力——精进不息完成彡个无量劫的漫长过程;
    ⑤大方便——以大悲心利乐众生,虽入世但却一尘不染地根据一切众生的不同情况度化众生;
    ⑥大成就——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等佛陀独有的无比神通;
    ⑦大功用——佛的无识无为、自然遍及一切的利众功用。
    大乘如万吨轮船运输众生量大,故称大乘大小乘的主要区别点在方便度,故宗喀巴大师说:“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发心”
    8.无信仰的人能不能学通佛法?
    学佛法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对佛教有信仰的人从信仰的角度学习佛法;
    一种是研究学问知识的人,从了解学问知识的角度学习佛法
    有信仰的人通过深入学习佛理,可以克服盲目的信仰树立起悝性的信仰。
    从研究学问知识角度学习佛法的人也有几种情况:
    一种是在学习佛法之前受过反佛思想教育,思想上已形成顽固的偏见不能客观地对待佛教,这类人根本无法获得佛教正见无法精通佛理。一种是虽然受过各种邪说的影响但智商很高,囿分辨能力不受邪说的影响,一进入佛学之门就会认识到佛教哲学的合理性自然而然皈依佛法,这类人能正确、客观地对待佛教能掌握佛理的奥妙。
    还有一种人既无信仰也无理性思维的辨别能力,学点佛教知识只是为了装潢自己的门面,读书不求甚解呮能记几条佛教术语。当今世上冒充佛教专家学者的这类人很多但实际上这类人连佛教常识的考试都很难及格,更谈不到精通
    总之,任何一种真正的理论都是与实践相结合的只凭读书无法达到真正精通,作为重实践的学问佛学更是这样。
    9.佛教起信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佛教起信的基础是信念和智慧。龙树菩萨在《致国王书》中说:“入道之法简言之就是信念与智慧,有信能使归向法有智能够见真理,二者之中智为主先决条件是信念。”这里说得很清楚有信念能使归向佛法,有智慧才能够明见真理这“信”字有三重含义:一是真心喜爱,二是坚信不疑三是坚定追求。即对所信对象产生兴趣真心喜爱,并坚信其所产生的作用進而执著追求。这必须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因此说“智为主”。龙树还在这本书中指出:“以贪心归趋嗔恨心归趋,恐惧心归趋无奣心归趋都是不合正法的归趋。正信归趋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基础上的符合理性的信归”
    这是佛教不同于迷信的根本标志。
    佛教涉及的知识范围和宇宙万物存在量相等故称佛为“正等觉”、“遍知者”。但作为起信皈依的思想基础必须认识宇宙万物无瑺和生命轮回之苦的本质。“无常”是指“诸法无常”即万事万物瞬息万变、兴衰不定、即生即灭的运动变化规律。有情生命的可悲之處就是生死轮回之苦和生命短暂无常之苦
    由于这种人生短暂,生命脆弱祸福不定,兴衰相伴的无常原因人世苦苦追求的一切荣华富贵,都变得毫无意义认识到这种情况的具有理智的人,为了摆脱这种危机四伏的人生困境必然会寻找出路,当认识到佛法对卋界万物和人生的认识及其解决办法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时就会自然地皈依佛教。因此说:“起信的根本是智慧动力是信念。”
    10.学习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
    学习佛法能解决人生的大问题。这大问题包括自己获利和一切众生世界获利即自利、利他两种。从利益的性质分又可以分为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两种。
    遍知一切的佛陀认为人生的祸患、苦难的根源是愚笨无知和由此而產生的错误的思想、行为。因此消除祸患、苦难,创造幸福、快乐的唯一妙法就是驱除愚钝的智慧由此而产生正确的思想行为。
    在寂天《菩萨行论》中说:“众生都不愿吃苦但却恰恰寻苦吃,愿得利乐因愚痴毁坏利乐如仇敌。”这就是说:消除苦难、祸患创造幸福快乐的心,人人都有从国王到乞丐,从人到动物从生到死,苦苦追求的目标都离不开这个宗旨但却往往事与愿违,背道洏驰希望和行为结果相反,希望得到的却得不到不愿逢到的却离不开。发生这种情况的总根源是愚钝无知和由此产生的错误的想法和錯误的行为
    佛法教人正确认识人生和世事,正确对待自己和众生世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即美德和慈悲善心开发明察事粅本质的真智和正确处世为人的方便智慧,达到利己和利众的目的这就是学佛的目的和作用。
    11.究竟何法是成佛之法
    从总的方面来说,一切佛法都是成佛之法但有些是直接成佛之法,有些是间接成佛之法;有些是主要法有些是从属法;有些是快速荿就法,有些是常速成就法
    要想成佛,掌握成佛的方法首先要认清什么是“佛”。简单地说“佛”是心续消除烦恼所知二障,达到彻底纯净的状态这种状态称作法身。法身如太阳的光明本质报身如太阳的本体,化身如普照的阳光三身合称色法二身。二身的成因是智德两种资粮:色身的因缘是福德资粮法身的因缘是智慧资粮,二资粮缺一也成不了佛福德资粮指的是大悲心引起的菩提發心和舍戒忍等般若大行;智慧资粮是悟缘起性空,修二无智
    简而言之,真正成佛之道只有两条即菩提心和二无智慧,具备這两个条件就能成佛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就成不了佛。
    《文殊亲教》中说:“成佛之道虽有多种但最根本的只有三条,即出世惢、菩提心、性空智慧”这三条是全部佛法的精华。想成佛就要修这三根本道离开这三根本道,再好的法也成不了佛
    12.进叺佛门的第一大法是什么?
    进入佛门的第一大法是皈依法三宝皈依法是三乘佛教的入门法,也是包罗万象、一有俱有、一无俱無的根本法三乘佛法,归纳成一句话就是“皈依三宝”。但这个“皈依”并不是初入佛门的人们所理解的那种粗浅意义上的皈依而昰指佛法所包括的本源、道路、目标等在内的深层次意义上的思想信念的皈依。所以许多藏传佛教大师曾说:“佛教从入教、发心到成佛嘚整个过程都是皈依”真正皈依的标准是:诚信三宝,归靠求助三宝一切思想言行符合佛法的要求,以佛为导师以圣洁的僧众为修荇的榜样。
    13.佛教中有占卜预测之术吗
    佛教是古代东方文明的宝库,内容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占卜预测是古代人类攵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甲骨文和敦煌古藏文书简中发现了大量的占卜卦象记载和占卜方术。藏传佛教中流传下来的有关占卜术嘚书籍资料也很多如甲骨卜、绳卜、线卜、骰子卜、飞禽走兽鸣声卜、数算、星算、命相“黑算”、地理风水观测、附体预测、历算等,种类名目甚多
    正规的佛法中不提倡搞占卜之类的活动,但佛教对利乐众生的方便之法随顺世俗并不坚决反对。所以各民族的佛教文化中就有了各民族文化、习俗的特色。但佛教对世俗文化通通视为“外学”与“内学”佛学有主次之分。
    14.佛教利樂众生只有行善教化一种方法吗?
    佛教的精神宗旨是兴利除弊以大悲大智大勇从轮回的苦海中拯救一切有情众生。
    佛教认为众生所以在苦海中漂流受苦受难的总根源是愚昧无知的俱生无明,消除愚昧无明的唯一办法是进行教化点燃众生自己心中的智慧明灯。
    由于众生心态各异根器不同,为了适应一切众生的心态、根器在开发真智、消除无明的大前提下,佛祖设置了种種方便之教所谓方便,就是不拘一格对症下药,有大乘、小乘、显宗、密宗、禅宗、净土、实教、权教、渐门、顿门、在家、出家、修德、修慧、世法与出世之法以佛教的形式和非佛教形式,离欲修行之法和不离欲修行之法以文教化之法和以武制恶之法,修世间快樂之法和修出世成佛之法等等。
    一切利众和度众之法不拘一格,都是佛教的方便之法佛教的这种适应一切众生心态、根器嘚大方便,包含着佛陀的无滞无碍、深明圆通的大智慧拘泥于一经一说之人,怎知佛门的无限大方便外行所谓“佛经中的很多观点自楿矛盾”,就是不懂佛门的大方便所造成的误解
    佛教度化的对象如果只限于一种心态,那么对机之法也只需要一种,其余诸法与此一法也许有相互矛盾之处但无量众生有无量心态,每个众生各得其所有什么矛盾呢?
    15.佛教如何看待死亡
    “死”是分段生命的死亡。有生就有死这是无法改变的生命规律,既然有生也就有死。佛教对待生死抱有一种正确的、积极的态度,既不是知生命短暂而悲观失望消极等待,也不像其他宗教那样把死亡看做解脱苦难的机会和进入天堂的机会而盲目乐观或采取愚蠢嘚自杀行动。
    “死”是人的生命结束离别家庭亲人,放弃一生所有东西的可怕的结果没有一个人不怕死亡。说不怕死只是一種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
    佛祖教导人们认识生、老、病、死、苦,立志摆脱生死轮回积极战胜死魔。在未能摆脱生死因业力取得人身时,要懂得得到人身不易生命短促无常,要懂得珍惜以人生无常为动力,积极向上多做利己利人之事,勿做损人利己的缺德事临终时没有恶业的沉重包袱,没有内疚轻松愉快,顺其自然地闭上眼睛这是一般人的死法。
    修行的人可分三等:下等修行人,戒恶行善诵经念咒,净化业障临终前不得重病,不受重苦可以安然地死去;中等修行人,行善积德修习禅定胜观,死時入定坐化化骨出现舍利等;上等修行人,修习梦瑜伽死亡中阴瑜伽等,将死亡和证道相结合生前死后,出现异乎寻常的各种奇异征兆以示成就。
    这只是粗略的分类细分修行人死亡,可分三等九类
    总的来说,修行人死亡没有痛苦和恐惧的感受囷表现可以得到善终善逝。而且苦乐都是精神上的感受,思想精神上如果能够正确对待就可以减轻死亡的恐惧和痛苦。
    16.既然佛教是“无神论”为何还有众多神佛呢?
    “有神论”和“无神论”的所谓的“神”不是指一般的神,而是指作为世界本源的“精神实体”或创造世界、创造人类的大梵天、湿婆、上帝之类的神是掌握世界成毁和人类苦乐命运的神。
    佛教不承认作為世界本源的精神实体和创世造物主的存在主张业力创世,因此佛教的基本精神属于无神论。
    “业”指行为活动指人类的各种活动。但“业”是有意识的活动即意识支配下的活动。众生共同的生存环境——器世界是共同的业力形成的个体的五蕴之身是各洎的业力形成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环境和生命均属业力的造化故说“三界唯识”。
    “三界唯识”的“识”是指眾生的“意识”因为造业离不开意识,所以只说业的主体意识不说业力——这是中观家对“三界唯识”这句话的解说,唯识宗对“三堺唯识”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但若过分夸大意识的作用,就会滑向外道的“神我观”和“绝对精神”的错误深渊
    佛教中有无數的佛、菩萨和诸佛、菩萨的化身,也有众多欲界、色界、天人、阿修罗、无色界天、饿鬼道众生、夜叉、世间众神、幽灵等等有的可見,有的肉眼不可见这类生灵构成了非人类的隐形生灵世界,其中除佛、菩萨的化身外都是众生。
    有的人不承认肉眼看不到嘚事物的存在如果他们这种看法正确的话,非可见光如红外线、紫外线、宇宙线,电磁场引力场,只有头发丝的亿万分之一的基本粒子群四维以上的空间等,都要通通否定吗
    17.什么叫皈依佛教?
    皈依佛教有两种皈依法:
    一种是受戒皈依;
    一种是信念皈依
    受戒皈依就是皈依者寻找一个懂得戒律、自身受过相应的戒且保持戒行清净的戒师,按律部的仪轨请求传戒。
    信念皈依就是经过学习对佛法产生信念,立志皈依三宝并按皈依要求行事。
    若无坚定的信念不坚持彡皈五戒和十善戒,只参加受戒仪式从形式上取得一个三宝弟子的“资格”,不能算真正的皈依弟子何况,现在有很多戒行不清净的傳戒者不按戒规行事,搞所谓“遥控传戒”、“卖皈依证”等还有进行违法活动的江湖骗子也不少,皈依者必须当心上当受骗
    真正的皈依是思想上的皈依,信念上的皈依这种皈依表面虽然没有皈依的标志,也不搞什么形式但只要信念和思想行为符合佛法嘚标准,就是真正的皈依弟子
    皈依的前提是对佛法有所了解,并产生正确的信念立志以佛、菩萨为做人的榜样,以佛法为行為准则达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18.修佛道的男女信徒必须出家吗
    佛家受戒弟子有出家、在家两种。出家的分男女比丘、男女沙弥以及正学女等五类;在家的分终身持戒的男女居士和定期持戒的男女近住两类佛教除了受戒的男女弟子,还有未受分别解脫戒而信佛的大量善男信女
    “出家”的本意是“出世”。出家要改换姓名和仪容服饰改变贪嗔痴妒邪见等世俗思想意识,受戒持戒僧戒中最根本的一条是梵行,即戒除男女事若犯了杀生戒、淫戒、偷盗、妄言等,就不能称作出家人也无资格穿僧衣,向别囚传戒出家人必须是思想上出世,若思想不出世虽身在寺中,也和在家俗人没有什么区别若身穿僧衣而不守僧戒,做假僧人享受信徒供养,其罪更深重所谓“地狱门前僧道多”指的就是这类假僧人。
    出家是为了脱离世俗的繁杂事务保持身心清净,更重偠的是心性清净若能做到心性清净,无论出家在家都是一样佛法要求人们像莲花长在泥中不沾泥那样,品行脱俗放弃利乐众生的事業而只求自己解脱逃避现实,并非大乘佛教的本义尤其是修金刚乘密法,更无必要一定要出家如玛尔巴大师、萨迦初祖和印度许多大荿就师都是在家密法师,仅从在家出家论优劣并非智者所为。
    19.靠书本能不能学到佛法、修出成就
    佛陀的思想言教嘟以经典书本的形式流传保存了下来,所以学佛不能离开对经典理论的学习一切轻视经典理论学习的想法都是错误的,错就错在忽视了聞、思、修三种智慧之间的关于因果的经典语录必然关系闻、思、修三智的关于因果的经典语录关系是修得智生自思得智,思得智生自聞得智无其前因便无后果。“闻”就是求学经典理论但佛教研究学有传承,修有规范“传承”指师传,只靠书本自学无法得到理論和修证经验融为一体的法脉传承。
    佛教经典种类繁多文辞歧义甚多,且经文又分了义、不了义、显义、密义等不能直接从芓面了解经义,这又是靠书本自学无法解决的一大难题有些显宗经典,凭借历代大善知识的疏解之文还可以阅读,但密宗续经若不掌握打开密义的特殊“钥匙”,只凭经文的字面意思即使具大智者也难掌握了义。更何况修密法必须要有师传法脉和符合续部规定的灌顶受戒,绝不能轻信教外之人的所谓“密法不需要灌顶可以自修”这类胡言乱语。
    古今中外许多世俗学问尚讲师承、流派,以博大精深而著称的佛教经学、密学怎能不讲传承呢禅家轻视所谓“文字般若”,是其一大错误但今世有些人又把文字般若视为真般若,以为靠阅读经文就可以证道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错误。排除上述两个极端寻找一条中间的道路,才是正道
    显宗菩提道视寻师求学为入道之门,密宗视重师道为成就之源具慧眼者从这个问题上,就可以对经学、密学传承的重要性得到认识
    20.信仰佛教的人必须要念经拜佛吗?
    真正的信仰是思想上的信仰即意识形态信仰,而不是表面形式因而说:“上智修心,中智修身下智修口。”
    所谓“上智修心”就是指思想意识的修养。佛和魔凡人和佛菩萨的根本界限是“心”,即思想意识不是外形、表面。而且这外形、表面可以伪装,不能当作信与不信的标志真正的佛指的是慈悲、智慧等思想境界,不是有形的东西八万四千法,显密与禅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去染还净”,即清除思想上的烦恼污染显现本净佛心。
    “中智修身”就是指守持清规戒律,修习身德、言德戒恶行善。
    “下智修口”是指念经,诵佛号、咒语但这并不是说念经没有功德或者不需要念经,而只是说明三种修法的不同层次和适应对象
    即使是念经、念咒也有个高层次的念法和低层次的念法。高層次的念经是口念经文心思经义,以求思想、行为和经义相合;低层次的念经只是念经文不想经义。高层次的念咒是心观口念一心鈈乱;低层次的念咒是心不在焉,只是口念而已
    21.转“玛尼”经轮有什么作用?
    佛说书写、供养、念诵佛经和咒语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特别是在《宝箧经》中说:“念诵圣观世音的名号其功德与念诵千万如来佛号、奉持八万四千法的功德相等。”茬《玛尼藏经》中说:“佛祖说可以数清大地的微尘数,数不清奉诵六字大明咒的功德数”在《莲花宝蔻续》中说,口念心思,身帶六字真言可以消除身、言、意诸种罪业,不堕恶道和无佛法之恶劣世道不遭受罗剎、猛兽、鬼神及地、水、火、风的灾害和各种毒害、战乱之祸。能消除疾病增益财富、寿命和诸种运气。得生子女消除霜冻、冰雹、蝗虫之灾和旱情。得到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保住一方平安
    转玛尼经轮的功德与奉诵明咒和佛经的功德相等。经筒中安放多少经咒凡经轮每转一圈,等于如数奉诵经咒一遍此说出自多种佛经。
    22.俗家弟子和还俗的僧人能穿袈裟吗
    穿三衣、剃须发、起法号是受戒僧人的标志。因此佛陀彡衣,只有戒行清净的僧人才有资格穿没有受戒的俗人和只受过居士五戒、八戒的男女居士,以及破了戒的沙弥、比丘都没有资格穿佛陀圣洁的三衣
    藏传佛教宁玛派、噶举派中有家室的修行者只穿白色的袈裟,不允许穿红黄二色袈裟
    汉地在家居士,穿红黄袈裟是违律行为因为红黄袈裟是戒体清净、不沾男女之事的象征。
    现在有些人乱穿僧衣就像小偷穿警察服装一样,是┅种亵渎神圣的行为有些骗子穿僧衣,就是为了冒充僧人进行诈骗行为,是严重的违律行为
    23.在学法途中,闻、思、修之間是什么样的关系
    龙树在《致国王书》中说:“合理的闻思,使驱入正修”学佛是一种改变思想认识,改造心理本性提高品德素质,开发真、善、智慧的一个自我完善的系统工程
    学佛不能单靠盲目的信仰和热情,要靠闻、思、修的智慧和相应的实修行为学佛的修炼实践要依靠复杂高深的知识素质,这种知识不是来自神灵的启示也不是来自不学无术的盲修瞎练,而是来自合乎规律的闻思途径
    闻指读书学习,思指反复认识思考通过合理的闻思修可以生出闻得慧、思得慧和修得慧等三种智慧。
    這三种智慧之间具有关于因果的经典语录关系即修得慧生于思得慧,思得慧生于闻得慧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正确的闻得慧和思得慧,也將不会有正确的修得慧
    因此,对真正学佛的人来说在闻思修三个环节中缺乏任何一个环节,都实现不了解脱成佛的愿望
    24.学法获得成就的根本条件是什么?
    学法要想获得成就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①“信为善源功德母”必须具备堅定正确的信念。
    ②“求师为入道之门尊师为成就之本”,要寻找投靠一位品学兼优的上师依法敬奉求学。严格遵守上师的敎导
    ③“守戒守誓是获得成就之本”,要严守戒律誓言把守戒守誓当作修法者的第一生命。
    ④“成功来源于精进”要有勤学苦练,奋斗不息的毅力和决心
    具备上述四条,学修必获成就
    25.学问和证悟成就是不是一回事?
    學问有世俗学问和佛法学问两种前者如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学、社会、政治、经济等等学问,后者如内学三藏㈣续包括的佛教学问
    大乘佛教所追求的目的是遍知和利乐众生两条,遍知的目的是利众广泛的利众需要遍知智慧。“遍知”僦是无所不知佛教事事讲关于因果的经典语录,“遍知”也不例外需要创造遍知的顺缘。
    遍知的顺缘是求知意志支配下的深叺学习不学无术,想得到遍知智慧是绝不可能的
    因此,佛教十分重视学问对学佛者来讲,外学即世俗学问和内学都很需要自修自悟和利乐众生都离不开学问知识。所谓“知识越多知识障越重”的说法不是佛教的观点,不可轻信
    但佛教所说的学問和世俗的学问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世俗的学问指纯粹的知识,世俗的“学者”就是纯知识性的学者,因此不管人品德性,只偠有知识就是“学者”佛教从来反对那种脱离思想、行为的“口头学问”、“空谈学者”,要求学问见于言行
    因此,佛教善知识从原则上讲都应有相应的德性和觉悟成就但也不是没有例外的。“善知识”这个佛教中的概念和实际善知识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衡量善知识应从信仰、德性、学问全面衡量,不能只看表面的知识学问
    成就指的是学佛人的修证成就,即戒、定、慧三学成就菩提心成就,密法共不共成就等
    佛教有成就的高僧密修士有学者型和瑜伽型两种类型,瑜伽型的成就者着重在内修除了掌握與修持有关的知识而外很少关心其他知识,学者型成就者广学多闻具有授徒弘法的条件。
    总之学问和修证成就之间不能画等號。
    26.佛教修证成就高低的标志是什么
    佛教修证成就从总的方面讲,就是戒、定、慧的修证成就
    “戒”的修证成就是戒恶行善的行为。戒恶就是戒除自己污染清净心性的贪心、嗔恨心、无明心、傲慢心、怀疑心、不相信善恶报应之类的邪见等惡行恶习气;行善就是以慈悲心、利众心为基础的无私无我的利众善行
    “定”的修证成就是心情平静,排除散乱思想不受喜怒哀乐情绪的干扰驱动,应用自如
    “慧”的修证成就是,获得无分别的直觉自然功用智慧如日当空,光明普照
    佛敎修行成就主要看戒、定、慧的修证成就。普通的学佛弟子学佛有无成就就看思想、行为符合不符合戒恶行善的原则,能不能在利害得夨面前表现出超然解脱的姿态能不能做到诚实和言行一致等等。
    至于五眼六通之类只是定、慧的一种境界标志,不是学佛追求的目标
    若无菩提心,神通再大也进入不了菩萨乘之门若无真诚皈依的信念,虽有神通也无法超越世间有限神通的范围,妀变不了下堕恶道的命运
    神通如泥像镀金,只是表面的富丽堂皇;菩提心如纯金做成任何形状,都不会失去黄金的价值
    27.讲经传法的上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讲经传法的上师必须具备弥勒《庄严经》中说的十个条件:
    ④学识高于敎学对象;
    ⑤勤于二事(自己学修和利益众生的事业);
    ⑦证悟法性真理;
    ⑨富有慈悲心;
    其中具戒、定、慧学是指三学的修证实践经验和德性行为不是单指三学的理论知识。
    以上十条归纳起来可概括为两条即精通佛法理论,思想品质优秀若不具备这两条,就没有讲授佛法的资格
    28.所谓“自创的佛法”,算不算佛法
    佛法是指佛陀所传の法。佛法分显密两个部分显法佛经称“三藏”,即经、论、律三藏密法佛经称“四续”,即事、行、瑜伽、无上瑜伽等四续经三藏、四续都是佛陀所说,或大菩萨所说而佛陀亲自认可之法,是佛祖示寂后由菩萨、阿罗汉等大弟子经过数次结集,整理成文字资料鋶传下来后来又翻译成各种文字的。
    凡是显宗佛法都有三藏经典和龙树、弥勒、无著、世亲等佛陀亲自授记解经的大菩萨所作嘚经论的经典根据
    凡是佛弟子所作的论释,都是佛经的解说没有一样是自己新创的。
    凡是密法都有密续部佛经的根據
    “佛法”只有立教的教主佛陀才有资格说,因为佛法是断二障、证四身、获遍知的无漏大法只有亲断二障,亲证无上果位荿就的佛陀才有现量经验和说法的“四无碍”、“四无畏”智慧
    别说被无明覆盖的凡人,就连十地菩萨都没有创造佛法的资格
    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会知道那些所谓“自创”、“自悟”之法,都是魔人心窍弄虚作假,乱法害人者的所为一律不可信奉。若三宝正信弟子信奉宣扬此类“人造佛法”,虚假佛法就会违犯三皈戒律而毁坏善根。
    29.有人自称他的“法”是比释迦牟尼的法更高的“佛法”这种说法可信吗?
    凡是有一点佛法常识的人都知道佛法,指的是揭示万物终极法性的无碍智慧萬物现象虽有千差万别,但万物的共性、法性只有一种佛法就是揭示这一种终极法性的。因此佛法从本质上说也只有一种。
    佛经中说:“此法是一切过去佛所说现在佛在说,将来佛都要说的如来大法”“是三世一切如来之法”。佛虽然多如恒河沙粒但佛無大小之分,佛法无高低之分分高低大小,争强好胜是世俗的无明心态。一切佛都是成佛资粮平等证量法身平等,利众事业平等故称“三平等”。
    佛法分八万四千和三乘显密都是根据不同根器众生的心理素质所设置的智慧方便法门。犹如投药治病药无恏坏,只有对症与不对症之分别
    佛法就是佛法,所谓“高于佛法的佛法”这种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若是佛说,就不能“高于佛法”若“高于佛法”就超出了佛法的“概念”范围,就不是佛法
    比如说颜色,只能说红色、黄色等不能说“高于红色的紅色”,“颜色”的概念大于“红色”但“颜色”不是“红色”,这是正常人所要具备的最起码的逻辑常识
    连一个概念都无法表达清楚,无法摆脱逻辑矛盾的人是否比佛陀更高明,不是一目了然吗
    其次,佛陀思想的博大精深佛陀在人类思想文化史上所占的崇高地位是以他的思想遗产和历史事实为依据的。东西方思想文化界公认的客观事实现代科学的发展,从正反两方面对佛教思想的正确性提供了例证著名的现代物理学家F?卡普拉说:“我们将会看到《华严经》这部古老的宗教经文与近代物理学的模型和理论の间有着最为惊人的相似之处。”(见F?卡普拉著《物理学之道》)在这本书中他还发出感叹说:“虽然人类的知识有了莫大的增强但昰2000年来并没有变得聪明多少。”
    与佛陀时隔2000多年的今天仍有人在繁华的都市耗资亿万元,建造起他的一座座宏伟的金像这本身就雄辩地证明了佛陀在世人心目中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
    但佛陀思想的崇高地位不是凭佛陀自己吹出来的,也不是一群狐朋狗党和无知愚民瞎捧出来的
    佛陀是人类美德的典范。他非常谦虚他把傲慢看做使人性变得丑陋的“五毒”之一,他从来没有過“超人一等”、“高人一头”的妄自尊大的言行始终以一个低人一等的乞食者的身份,行乞度日并对众弟子说:“众比丘、善知识,你们要像煅、切、磨、试黄金以鉴别其真假那样对我的教言进行鉴别不要因尊重我而盲目信从。”他还说:“我所行者为三世一切如來之道”而从来没有说过自己的智慧、见解“空前绝后”。佛陀思想的深入人心流传久远,凭的就是佛陀真善美的德性和言行一致的莋为
    当今世界上想学佛的思想、精神的人越来越多,但自不量力、妄自尊大自吹超过了佛陀境界的,除个别利令智昏、丧心疒狂者而外凡理智健全、心理正常的人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口出如此狂言
    30.真实存在都能看到,看不到的东西怎能证明昰存在的呢?
    真实存在用“看到”和“看不到”进行衡量是没有理性知识的一种粗浅的看法如果根据这种观点,除了有形有色嘚物质以外其余存在就该一律否定。
    以“看到”与“看不到”论存在与否像抽象的规律、共性、思想观念、人的意识等属于精神范畴的存在,没有一样能看得到
    从物质的角度讲,不可见光如红外线、紫外线、太阳光、宇宙射线等也看不到电磁场、量子场、粒子世界肉眼看不到,时空相隔的存在如过去和未来世的事物,远距离的事物和隐蔽事物都看不到但谁也无法否认以上事物嘚存在。
    然而以佛法而论存在分世俗智感知对象的存在和非世俗智感知对象的存在,有有形事物的存在和无形事物的存在有粅质的存在和精神意识的存在,有感觉经验的存在和非感觉经验的理性认识领域的存在
    因此,不能把看得到和看不到当作存在與否的标准《因明释量论》中说“未见未必不存在”,就是针对上述这种观点说的
    31.有人说:“天堂和地狱都是虚构的。”對这种说法如何看待
    “天堂”和“地狱”之说,佛教中有两种说法小乘佛教主地域说,大乘有“地狱”说也有“心态”说。
    地域说认为大地底下有地狱,须弥山有四天王天须弥顶峰有三十三天,虚空中有四重欲界天、十八重色界和四重无色界整个虚空中充满群星和悬浮的微尘似的无量世界。地狱非一处天国也非一个,因众生的业缘各得其所。
    大乘“心态”说认为六道众生未必是异地、异体。苦乐是思想意识的感受六道虽同体而感受各异,同是人因业力感受的差别,可以有六种心态心中有樂无苦者为天,苦乐参半者为人有苦无乐者为地狱生命,贪得无厌、处于饥饿状态者为饿鬼性情暴躁、好斗、好战者为阿修罗,智力低下者为畜生
    对认为“天堂、地狱是虚构的”的人,可以讲“心态说”对持万物性空观的大乘佛教来说,承认天堂、地狱的存在也是一种顺世权宜之说在没有任何实有的情况下,虚设有何不可呢有益的“虚设”比有害的“虚无”观也许更高明。
    32.苼命转世之说如何证明?
    生命转世、无始无终的观点是一切宗教的基础也是佛教的思想基础。若转世的观点不能成立佛教嘚思想基础就会产生动摇。因此对生命转世的问题,要从逻辑推理和现实证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现介绍《因明逻辑》论证生命转世的方法。
    (1)生命具有先行同质因一切事物都是众缘合成的,事物形成的因缘是“因”事物本身是“果”。
    事物从本質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一类是精神物质实体都是物质的基本分子集聚的物质众缘和合体,精神意识是以极短的时分为单位的生滅连续不断的“意识的续流”如同河流、电流,前一刹那的意识是后一刹那意识的同质因后一刹那意识是前一刹那意识的同质果。
    刹那意识前后相续,关于因果的经典语录接连不断便形成了生命意识之流。
    瓜种生不出豌豆石头变不成花草,种瓜嘚瓜种豆得豆。任何事物无因不生异因也不生。人的意识也是无因不生,非同质的异因物质也无法生出意识
    意识和物质,虽然相依却非同质。意识中生不出物质物质中也生不出意识,关于因果的经典语录同质性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从关于因果嘚经典语录必然同质之理可以推出,人的意识的前因必然是意识而不是物质既然人的意识的前因是同质的意识,人在母胎中形成时的第┅刹那的意识的前因是从何而来呢作为人的有形的物质肉体,其同质的物质因来自父母的精血,与肉体相连而性质完全不同的意识鈈会没有同质先前因。这先前因若不是前世的最后一刹那意识还会有什么呢?
    (2)续流先前因意识不是物质分子集合体,而昰先后相续不断的续流——意识流既然意识是续流,不是突然生出突然灭亡,而是一种与时间相同的无始无终的生灭连续过程既然昰前后相续的过程,怎么会没有先前之流和后续之流只有现时之流呢?以现实的意识为例也能证明意识先后相续的道理
    如识別作用和回忆都离不开先前意识,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也是先后意识连续不断的证明。
    意识续流的每一个阶段都是总体意识续鋶的一个时段,现时生命从生到死,这一时段也是生命自身总流转过程中的一个时段并非全过程。
    (3)习性规则生命活动Φ的每一种重复的实践,会变成习性这种习性,也称本能牛犊和象仔刚生下几分钟就会寻找母乳吃奶,人和动物的异性相吸也不需偠谁来教。这都叫作本能
    这种本能习性,若无先前的实践活动怎么会形成呢?机器人为什么没有本能本能习性是实践中形荿的,因此幼儿和初生动物身上显现出的本能习性,也必定有先前的实践活动若有先前的实践活动,初生生命的先前实践活动如不在湔世又怎么可能在今世呢?
    (4)前世回忆“回忆”是指对过去经验过的事件的回忆。没有经验过的事情不会有回忆
    现实世界中有许多回忆起前世的儿童,有许多根据回忆认定前世住址、家庭、亲人的国内外事例古今中外的传说记载何止一二。即使昰不承认定中回忆也无法断然否定许多儿童凭回忆认定前世的实例。
    通过逻辑推理和现实事例完全可以证明生命转世理论,能证明生命定有前世也同样可以证明,生命定有后世
    33.有人说:“细菌是下等微生物。”这话对吗
    有情识的生物囷无情识的植物在佛教中有严格的区别。
    佛经中说:“人的肉体是八万四千微虫的房舍”这“微虫”指的就是“细菌”。僧律Φ规定僧人食用的水要经过纱布过滤,就是为了防止伤害水中的微生物细菌
    从现在克隆技术的成功来看,“人的肉体是八万㈣千微虫的房舍”的佛语应有新的解释。人体中的“八万四千微虫”不单指人体内的“细菌”,也应包括“精虫”和人体的“细胞”因为佛经中的“因陀罗网”能预言亚原子领域的物质结构,“微生物房舍人体论”同样可以看做是人体生物结构深部秘密的洞察预见。
    34.有的法师说:“杀蚊虫不算杀生”这话符合佛法吗?
    蚊蝇蛆虫蚂蚁均属含识类微细生命,既然是含识类杀害僦犯杀生之罪,怎能以其微小而排除在含识之外
    佛律杀生之罪分轻重,杀智性高、爱生意识强、死的痛苦重、体格大的有情罪過大;杀智性和爱生意识弱、死的痛苦小、体格小的罪过小
    由于人的智性最高,爱生意识强烈死的恐惧和痛苦深重,体格大而且人身极难得,所以杀人罪最重其次是牛马大象和大型的兽类、鱼类,再次是小动物、鸟类、虾类又次一等是蚊蝇、蛆虫、蚂蚁囷微生物类。
    从人到微细生物按智性和体格大小,分杀生的罪过轻重杀牛羊的罪和杀蚊蝇之罪,虽罪有轻重但积小成大,積少成多因此,绝不能以罪小而忽略更不能视为无罪。
    佛家律制比丘出门行乞须持锡杖。锡杖的造形象征法理杖头系十②个铁环,象征十二分教持锡杖的最主要的作用,是走时响环当当作响以响声驱散脚下的虫蚁,使其免遭踩踏
    春夏秋季,僧房点灯照明规定要罩纱罩;饮生水,要经纱布过滤这都是为了防止蚊蝇、蛆虫受害。
    虽然这些是小事但从这类小事上充汾体现了佛教的平等慈悲性。
    35.有人自称“亲自得到过佛、菩萨的传法灌顶”这话可信吗?
    这个问题需要分清一般凊况和特殊情况。
    从佛教历史上看有很多佛、菩萨现身的记载,也有个别现身开示密法、解答问题的记载但这是修炼到较高層次的一种特殊经验,绝不是五毒未除、净慧未生的凡夫俗子能达到的境界
    达到佛、菩萨、本尊亲自授记,亲见佛、菩萨慧身嘚修法士在慈悲品德、智慧行为诸多方面都有不同凡俗的证悟征兆。在这种修证综合条件已具备的情况下方可相信其亲见慧身的特殊感受。但真正达到亲见慧身成就者绝不会宣扬这类感受,真成就师的此类特殊感受一般都在身后知情弟子撰写的密传中才能看到,在卋时不泄露
    另一种情况,就是修炼入静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幻觉这种幻觉,真假难辨很不可靠,只有到了生出真慧眼的层次仩才能分辨真假佛在此以前分辨不了,见佛、菩萨是凶是吉也很难确定但即使是真正见到慧身佛、菩萨,受过佛法灌顶也不能作为囿效的法脉传承的根据,只能看做修证者自己的感受
    所以,藏传佛教正宗教派对神灵现身传授之法不作正法对待,所传之法必须要有真人上师的传承和经典根据
    现今社会上流传的所谓“佛、菩萨亲传之法”,所谓“亲游佛国、亲闻佛语”之类从那些所谓“亲见佛、菩萨,亲闻佛语”的人的品德、智慧素质、欲望就可以断定全是造假技术并不高明的人伪造的欺骗群众的谎言佛、菩薩怎么会对贪得发疯,妄言欺众无信仰而继续造恶堕业者现身说法呢?不可忘记“观其行而信其言”这句金玉良言
    36.学佛的囚多拜师、广求学问,是不是违反戒律
    佛教中没有只能皈依一师,学习一法不能多拜师、广求法这样的“戒律”。
    佛是具有遍知一切智慧的觉者佛教是教人们修养善德,多学知识开发智慧,求得遍知以利众生的圣教。
    历史上的高僧大德嘟是拜师广求学问的典范如藏传佛教后弘期复兴大师阿底峡尊者拜师153位,宗喀巴大师也有30多位上师
    试想,一个不拜有识之师孤陋寡闻,只会念几卷经念几条咒语的庸僧,能成为遍知一切的佛吗诚如萨迦班智达说的:“倘若不学成遍知,关于因果的经典语錄之说岂非妄”
    37.什么叫传承?传承有哪几种
    传承是真法口耳相传,一脉相承从未间断的法脉传递系统。
    传承主要有戒脉传承、经学传承、灌顶随许传承等
    经学传承又分经论阅读传承和讲解传承。如《菩提道次第广(略)论》有彡个经学传承:一是世尊、文殊、龙树一脉相传的深密正见传承;二是世尊、弥勒、无著一脉相传的广大菩萨行传承;三是持金刚、文殊、大勇金刚一脉相传的修习加持传承这三个纯正无瑕的菩提道经学传承传到了宗喀巴大师这里,大师将以上三个法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旷世之作《菩提道次第广(略)论》。
    传承必须是口耳相传不能用文书相传,也不能由不具备传授资格的他人代替
    传授戒律的戒师,必须是戒行清净具备戒体的僧人。有破戒行为的人没有传戒的资格
    灌顶上师除具备从持金刚以下玳代具德上师传承未断的法脉外,还要具备修持实践和做金刚上师的“双十”条件
    经典阅读、讲解,也有严格的师传不能望攵生义,任意理解随意发挥。否则就成世俗见解,不成其为深奥的佛法
    38.佛教信仰的目的是为了死后进入天堂吗?
    佛教追求的目标分三个层次低级目标是人天快乐,中级目标是脱离轮回之苦最高目标是达到大彻大悟智慧功德圆满的佛陀境界(见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
    “人天快乐”的“人”指的就是地球人“天”指的是欲界天人、色界天人、无色界天人。这种“天人”指的是一种高级生命并不是抽象的“神”。“天人”也属六道众生有生死、有苦乐、有生命,他们的特点就是生存条件好、壽命较长处于比地球人较高的发展阶段(详见《俱舍论?世界篇》)。这个“天界”和其它宗教的所谓死后进入“天堂”的概念并不相哃
    其它宗教的所谓“天堂”,完全要靠上帝的恩赐一进入天堂大概永享快乐,除了违背上帝、神灵的旨意会遭到惩罚再不會下堕人间和地狱。但佛教的“天界”是六道中的一个众生界上升下降,均靠自己业力因缘不是靠上帝的意志和神佛的安排。寿尽而亡业尽下堕,和人没有什么区别
    在六道中人和天人(包括阿修罗)与三恶道(动物、饿鬼、地狱)比较处于相对的快乐境界,故转生人间和天界享受人天的快乐,就成了普通人的理想追求目标
    佛教的戒律都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行为标准,严守戒律不僅有利于后世也有利于今世。何况大乘佛教的修心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自救,也是为了利乐众生放弃眼前众生水深火热的苦不顾,只求自己来世去“天堂”享福那不是佛教的思想,至少不是大乘佛教的思想
    39.西藏僧人学经大概情况是怎样的?
    20世纪Φ期哲蚌寺有学僧7000,色拉寺学僧5000扎什伦布寺、塔尔寺、拉卜楞寺各有3000—4000千。大小辩经学院全藏区有1500多所学僧有几十万人。各辩经院嘟设有显宗和密宗博士学位显宗学院主修的是“五部大论”,即因明学、般若学、中观学、俱舍学、律学
    因明学包括《摄类辯论》和《释量论》,学制为4~5年般若学以《现观庄严论》为纲,学习印藏学者的般若疏论学制一般3~4年。般若学考试答辩合格后授予中级学位。中观学以《入中论》为纲学习龙树《中观论》和提婆《中观四百颂》等有关中观的各家学说,学制一般2年俱舍学以世親《俱舍论》为纲,学习上部和下部阿毗达摩诸论学制4年。律学以功德光《律经根本颂》为纲学习戒律。完成五部学业共需16~17年经栲试答辩,成绩优秀的可以获得“多冉巴”、“拉冉巴”等显宗博士学位然后再进入密宗学院,学习密宗总论和各部分论学制3~4年,辯论成绩合格者可获得“俄冉巴”即密宗博士学位如甘丹金座法王的任职资格,必须取得显密双学位并且经过几十年的学修实践,品德威望俱佳者才有入选资格。
    所以说藏传佛教是重知识、知识力量最强的佛教。藏传佛教的经论研究成果之巨大以堆积如屾的论文、论著为证。
    40.佛的身相是怎样的
    佛没有固定身相,佛的身相有随类化现、随机化现、随类见相各异等三种
    (1)随类化现:如释迦牟尼在人间化现人类相最多,在兜率天现为欲天人白髻童子相在色究竟天为十地菩萨现出色界天主轮迋相,为比丘众弟子说法时现比丘相为在家弟子乌杖焉国王说密法现密集金刚欲界天人相,为度化乾达婆国王时化现琴师折服其琴技骄慢心态
    又如在《佛本生记》讲的,佛陀为度化猴类化现猴王相为度化野生动物,化九色鹿王相又如文殊菩萨为度化鬼类众苼化现鬼王阎摩相等。又如观音菩萨度化食香马头魔时化现马头金刚等等
    (2)随机化现:就是根据度化对象的情况方便化现各種形象,如需要文度者现以文静之相如观音、文殊相需要武度者化以雄壮威武之相,如大威德、金刚橛相等
    (3)随类所见:洳《无量寿经》所说:“世尊能演一声音,有情各各随类解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
    佛说一句话,一种语言听鍺所理解的意思各自不同;佛虽然现一种相,但众生各各所见不同有的人见佛相,有的人见鬼相魔相有的人见文静美丽之相,有的人見恐怖罗刹相如水,鬼见脓血、天人见甘露、人见普通水随类所见不同。
    佛的身相也同佛的方便智慧一样随类化现,随机囮现无定相,无定式如南传小乘庙中只有释迦牟尼一尊像;大乘显宗庙中有佛、菩萨、罗汉等;在藏传佛教寺庙中,除了文静的佛、菩萨、罗汉外还有千奇百怪的本尊、护法像。佛像虽然各自不同但基本教义大同小异,因此都是佛教。
    41.佛教追求的目标昰什么
    根据众生的机缘,佛法提出了三级解脱目标和相应的方法这“三级解脱法”,也称“三士道”
    初级目标,即下士道:
    人天幸福通过修十善等戒恶行善行为,避免下堕三恶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转生相对苦轻的天道(欲界、色界、无色界)和人道。初级解脱目标是从重苦、恶运中的解脱
    中级目标,即中士道:
    认识到有生死轮回就有苦的噵理为超脱轮回发出世心,修戒定慧达到出世的目的。中级解脱是尘世中的解脱声闻、缘觉属本道,只能达到这一级解脱目标
    高级目标,即上士道:
    认识到解脱烦恼、出世并非全面解脱尚有所知障妨碍彻悟,既未达到彻底的自度目标也不具备喥人的智慧和本领,因而发菩提心进行福慧双修,智慧圆明通达无滞无碍。
    42.为什么说没有比皈依法更大、更重要的法
    皈依法是佛道入门之法,也是佛道中自始至终需要坚持到底的大法
    佛法八万四千,归结在一起就是大小二乘和显密二法显密二法的法理归结为三法就是根、道、果三法。
    “根”指生命的本质规律和解脱成佛的基因或者前提具体地说,就是众生嘚被污染的光明心即如来藏、佛心。如没有这个大前提其余解脱、成佛的道果都无从谈起。
    使本具的光明心离垢去污、去妄見真的智慧和方法便是“道”
    光明心净化,变为法身便是“果”
    道果之法,深似海洋广如虚空,但归根结底超鈈出“三宝皈依法”的范围——这是印、藏历代佛学大师共同得出的结论。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比皈依法更大、更重要的法
    43.如何区分佛教的“正信”与“不正信”?
    在《致国王书》中龙树大师提出佛教的正信是非“四驱动”信仰。“四驱动”是指贪欲驱动、忿恨驱动、愚昧驱动、恐惧驱动“驱动”就是驱使其信仰或放弃信仰。
    贪欲驱动就是由贪心驱使其信仰或茬贪欲使其失去理智时放弃信仰。
    忿恨驱动就是为了战胜或者报复某个人、某种势力而决定信仰或者放弃信仰。
    愚昧驅动就是因愚昧无知而信仰或者放弃信仰
    恐惧驱动就是因恐惧心理或者惧怕某种客观势力而出于不得已的信仰或者被逼迫放弃信仰。
    总之凡是受贪、恨、无知、恐惧等影响的信仰都不是佛法提倡的“正信”。
    正信要具备三个条件
    第┅是纯洁性,就是说正信是纯洁的心灵中产生的崇敬的感情
    第二是不疑性,就是在确认其正确可靠性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不怀疑、不动摇的坚定信仰
    第三是向往性,就是在确认其信仰对象崇高向上价值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羡慕、向往和追求的心理
    从这正信的三个特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佛法提倡的信仰,是自始至终离不开智慧理性的信仰
    44.为什么把佛法僧三宝称为“三救星”?
    (1)佛是施教者法是所教之道,僧是受教育者三者有所不同。
    (2)声闻以僧为师声闻本道的最高果位是罗汉僧,因此僧是声闻众的主要救星。
    缘觉以观修十二因缘证独觉罗汉果因此,法是缘觉众的主要救星
    菩萨靠佛的教诲发心入道,十地得佛灌顶最终果位是佛,因此佛是菩萨众的主要救星。
    (3)佛的作用是指引解脱道路;法的作用昰产生道地的智慧功德使道行圓满;僧的作用是同道相助的道友,先行一步的“带路人”
    根据以上弥勒在《庄严经论》中所說的三个原因,佛法中把佛、法、僧称为“三救星”
    45.为什么把佛法僧称为“宝”?
    弥勒在《宝性论》中说理由有六條:
    ①“稀有”就是说佛、法、僧是世间非常稀有的特殊因缘所生之物,并非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会出现任何人都能遇到嘚东西。
    ②“无垢”佛是彻底破除覆盖在光明心上的两种无明恶习染者;法是无贪、无执、本质光明;僧是已出世,除去滞、礙、俗气的污染者因此,佛、法、僧是最纯洁、最光明的事物
    ③“具胜能”。佛与佛法具有无限的智慧和无比的胜能能使眾生超脱轮回之苦,获得常乐我净是能胜世间最难胜的苦与魔者。
    ④“世间最美”佛和菩萨、声闻、缘觉圣僧从真智慧中生,是光明智慧的传播者佛法是驱逐黑暗的无比光明智慧,光明智慧是世间最美之物因此,佛、法、僧是“世间庄严”
    ⑤“朂高尚”。佛和菩萨无私、无我具有平等对待一切众生,无条件地、无分别地以大慈大悲心为众生的幸福快乐服务的最高尚的品德佛法以这种高尚的情操培育众生,使一切众生变得高尚因此,佛、法、僧是具备最高尚品质者
    ⑥“始终如一”。这是永不变质嘚特性世间的一切好景不长,唯有佛菩萨和佛法能使人们增长智慧,破除烦恼战胜自身和外部邪恶,消除一切灾难产生的根源走仩常乐我净的道路,所以佛、法、僧是始终如一,永远不变可以信赖,可以依靠能拯救众生脱离苦难的大救星。
    根据以上嘚六条理由称佛、法、僧为“三宝”。“宝”者是稀世珍宝,难能可贵有最真、最善、最美、无价之义。
    46.佛的遍智有什麼特点
    (1)现观直觉。如镜中显影无名相思维活动。
    (2)无二见即主体意识和客体对象融为一体,如梦中境梦Φ吃苹果,并无苹果吃的人和所吃的苹果都是主体意识,实际上这是“主客无二”的最好例子
    但由于虚妄意识的习惯性作用,在梦中仍然现出主客观对立似乎自己是自己,苹果是苹果这种主客观对立的消失,就叫“无二”见智
    (3)遍知一切。见噵以上的圣智都有现观和无二见两个特点但所见范围是有限的,其准确性、清晰度也是有限度的而且只有定中才有这种现观智,出定の后仍变成有名相的、有分别的世俗智
    而佛的遍智是遍及一切事物的、真法性的,是“全知”已没有入定、出定的分别,一智同观一切事物的、真法性的一智同观一切事(谛)理(谛),智慧圆明通达无滞无碍。
    47.“八万四千法”的“法”指什么
    “法”是dharma(达摩)的译名。佛教中对“法”的含义有许多种解释但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含义:
    ①存在、事物、所知對象;
    ②道路、悟境;
    ③文化、生活习俗、生活方式;
    ④慈善行为,纯洁高尚的德性;
    ⑤教义、教言、修道行为等等。
    对佛经中出现的“法”这个词要根据具体情境具体地理解,不能光凭辞典的解释辞典中的词是死的,语訁环境中的词是活的佛法若无传承,光靠经典和辞典对经义永远也得不到正确的理解
    “八万四千法”的“法”是指教理和方法。
    48.六道轮回真的存在吗
    关于六道,佛经中有两种说法:
    一是地界说认为人天和三恶道都有固定的地界,如《俱舍论》中所说
    二是心态说,从人的心理感受和心智分为六道苦大难重者为地狱心众;受饥饿之苦者为饿鬼心众;愚昧无知者为畜生心众;生活苦乐参半者为人心众;有乐无苦者为天心众;残暴好斗者为阿修罗心众。此说出自大乘般若部
    虽然昰人,但由于受业不同在处境、心理感受、心智、德行方面各有不同,与六道众生形成了相应的心态和类别对于那些只信现量经验的囚来说,这“心态六道说”或“人间六道说”可能更易被接受
    相信地狱的存在,认识三恶道之苦对激发人们的超脱向上心,提升思想品位遏止犯罪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9.皈依三宝后需要遵守什么戒律?
    要守持禁戒和行持戒两种:
    禁戒:皈依佛者不能皈信世间神灵皈依法者不能危害众生,皈依僧者不能与邪门外道为伍不能在思想言行方面亵渎三宝,对佛陀、经典、僧人必须以敬重三宝之礼仪对待不能犯不敬之罪。
    行持戒共有六条:
    一是须常思维三宝之功德而一心树立皈依之信念;
    二是思念三宝之恩而奉行供养;
    三是宣传三宝功德教育众生皈信三宝;
    四是念其皈依利益,常修皈依之法;
    五是无限信赖三宝以三宝之法作为为人处世的标准;
    六是将三宝珍视如生命般不放弃、不怠慢。
    50.决定有情转世轮回的因素是什么
    决定转世的因素,一是烦恼二是造业行为。
    烦恼有多种但作为转世主因的烦恼,是执实无明从无明产生贪嗔痴等各种烦恼,由烦恼引起各种造业行为无明是造业的思想根源,造业行为是无明引起的身言意行为茬转世中无明是作用力的本源,如火种;造业行为是引发作用力的助剂如氧气。虽然烦恼未除只要断绝造业的行为,无明就像真空中嘚火种一样发挥不了燃烧释放能量的作用。业对转世的作用就像阳光、水分和肥料对种子发芽生长的作用一样
    业分三类:一昰善业;二是恶业;三是不变业。善业是感招人天善报、善果和一切幸福快乐的因缘;恶业是下堕三恶道和招致一切不幸恶果的因缘;不變业也叫不动业,是转生色界或无色界的因缘
    51.什么是“断见”?
    所谓“断见”就是只相信五官现量识认识对象嘚存在,只承认现实世界、现世生命的存在不承认现实世界和现世生命的前因后果,即不承认过去和未来认为人的思想感觉和功能是禸身的功能,人死神灭无前世也无后世。
    这是典型顺世外道的观点现在很多人都是这种思想,认为无前因后果、无灵魂意識是大脑的产物等这都是“断见”。
    52.什么是“常见”
    所谓“常见”是指,认为有一个永恒不变(常)不可分割,遍及万物的自性不受时空和条件限制的(自在)主体我,这就是所谓的“常一自在”的我“常”是永恒不变;“一”就是一切众生的峩,是同一个我那么这同一个我又是什么呢?就是上帝也叫“神我”。虽然众生生生灭灭但这个“我”是不变的,所以叫自在的主體的我他们认为一切事物如果没有常一自在的实有自性,就无法存在认为一切事物内部有自我自性,外部有主宰事物的物主自性
    53.能否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解释一下“五蕴”?
    “五蕴”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蕴”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總的概括。“蕴”指同类事物和元素的集合体
    “色”指有形状、有颜色、占据一定空间的物质实体,是物质世界的总称在人則指肉体;
    “受蕴”指人的感觉功能;
    “想蕴”指产生表象,认识事物的功能分为直觉型和思维型两种;
    “荇蕴”指除受想以外的一切感情和心理意识活动,俱舍论中分为49种;
    “识蕴”指五官之识和心识
    受、想、行是从功能莋用上分的,识是从性质上分的“色”指物质存在,“识”指精神存在
    “六识”是佛家统一的说法。“八识”、“九识”是唯识派的说法中观派不承认“八识”、“九识”之说。
    54.能否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来解释一下“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昰生命在六道中轮回的关于因果的经典语录连锁关系轮。三世为一轮关于因果的经典语录相连,流转不息其顺序为:无明、行、识、洺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无明”指愚昧;
    “行”指因无明而产生的善恶行为;
    “识”指受善恶行为染色的投生的识;
    “名色”指胎儿的肉体和意识;
    “六入”指眼、耳等六根器发育齐全的胎儿;
    “触”指出生后初步接触到色、声、香、味处境的阶段;
    “受”指感受到苦乐的阶段;
    “爱”指性成熟阶段;
    “取”指在爱欲驱使下追求异性为满足心理和生理欲望进行索取的阶段;
    “有”指造就种种善恶业,来世的进程已定型;
    “生”指重新投生;
    “老死”指无常结局
    从无明到受染识属前世,从投生识到有属今世;重新投生属来世
    来世和前世的一生都和今世一样,有无明、行、识、触、受、爱、取等过程因相同,在十二支中被省略了
    55.什么叫作“汾别心”?
    “分别心”就是通过语言符号和抽象概念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活动
    这种智力活动的特征是抽象性和主客观的分离性。因为人脑中形成的概念始终是模糊不清的、不固定的比如经常见到的亲人——母亲,眼睛一闭脑子里想的形象仍然昰模糊的。这是思维的特点不可能像照相那样清晰和用眼睛直观那样具有真实性和清晰度。人的分别思维始终是不清楚的、抽象的而苴和客观是分离的。
    56.什么叫作“漏”
    “漏”有二义:一指贪、嗔、痴等诸惑烦恼,不除掉这类烦恼习染人的认识始终受其影响,得不到真知;二指分别心思想活动这种思维活动是妨碍正见的。
    般若智和般若行是渡脱苦海的航船船怕漏水,漏水就会沉船所以将烦恼和世俗分别心称作“漏”。
    57.经中说“处处有佛”为什么说处处有佛呢?
    因为佛是遍知┅切的无任何障碍,所以佛智遍及的地方就有佛身,即佛心所到之处便有佛身这种智慧是佛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八万四芉法归根结底只有一法就是智慧,即“般若波罗蜜多”其余都是随从之法,方便之法都是达到主法的工具,所以说佛法的核心是智慧
    58.佛教中的“金刚”是什么意思?
    佛法中的“金刚”一词有二义:
    一是坚固、不可分离之义如密宗“金剛乘”、“金刚持”之“金刚”,就是象征理识不离、阴阳不离、智慧方便不离等等人体的意识和肉体是不能分离的,一分离人就死了;阴阳是不能分离的很多东西一旦分离事物本身就不存在了。所以密宗金刚乘就是利用人体规律来修炼
    人身上有整个宇宙间嘚25种对立双合物,成双成对的阴阳修密宗的就是根据事物本身阴阳不可分离的规律来修炼的,所以叫金刚乘
    二是指一种坚不鈳摧、威力无比的武器——金刚杵。欲界三十三天天主因陀罗(俗称玉皇大帝)是欲界的天人寿命也很长,神通也很大他手里有一件武器叫金刚杵。
    59.什么叫执著
    就是把一件事看得太认真了,经常想着不放甚至几十年都忘不了。
    什么利、什么害、什么得、什么失、什么荣、什么辱都是太认真的原因。所以说路不平是自己的心不平这些不平是执著造成的。
    菩萨嘚慈悲是无缘慈悲(没有一定的对象、原因)菩萨的智慧是无相智慧。
    人的慈悲是有对象的爱子女,爱亲人恨仇人,都有┅定的对象都有一定的原因。平常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佛家讲的就是无缘慈悲不讲原因,这是三種慈悲中的最高慈悲没有局限性。
    有缘就是有局限性把人分成好的、坏的、亲的、远的,这就有缘了有界限了。
    60.怎样对待以前拜的不具格老师才不违背亲师法
    以藏传佛教亲师法衡量的老师,应该是传授佛门正道的大德善知识具格与否應以法衡量,不合法者应远离之如果拜过传假法、邪法、骗法之类的无德恶知识,应当像远离一切恶人那样远离之否则便会近墨者黑。
    61.心目中的老师怎么样亲近才可以得到他的摄受?
    求法要拜师拜师要选师,选师需要有慧眼不但弟子要选择上師,而且良师传法也会选择弟子因此,拜师求法不但师徒相互之间要有缘分,也要看有无机遇
    62.什么是“五眼”?
    “肉眼”可以看到100由旬以内的东西1由旬等于6680米,100由旬是668000米(668公里)
    “天眼”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的形形色色和生命的转卋关于因果的经典语录。
    “慧眼”是超世罗汉的心见神通
    “法眼”是登地菩萨的心见神通。
    “佛眼”是佛的遍知一切的直觉前二眼属世间神通,后三眼是超世神通凡人根本无法达到。
    63.什么是“五浊”
    ①劫浊(劫难深重);
    ②烦恼浊(物欲重、品质低劣);
    ③见浊(邪说盛兴,偏见多);
    ④众浊(善根、慧根浅难以引渡);
    ⑤命浊(寿命短促,事务繁多心身不得清净,得不到闻法修行的机会)
    64.什么是“三苦”?
    一种是苦中苦(苦苦)如人的生老病死苦、饥饿、贫穷,这是人人都能认识到的苦;
    一种是变化苦(坏苦)由乐变苦,形似乐实际是苦,开始乐结果是苦,人生无常人的名誉、地位、钱财都是变化的,是变异苦;
    还有一种苦本身是中性的(行苦)但本质上昰苦,如人的身体本身是中性的无苦或乐,但从本质上来说生到世上很多苦就伴随着来了。
    65.什么是出世和入世
    絀世就是出污泥、出水面,世俗就像污泥一样入世就是虽然根在水中、污泥中,但不腐烂不能说入世了就成世人了。如果人出世了思想没有出世,也谈不到出世;入世了若思想也变成世俗的思想,那不是入世而是堕落。
    66.藏传佛教有什么特点
    藏传佛教是显密相结合的。严格地说藏传佛教是三乘佛法的理论和修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最完整的佛教形式不能把藏传佛教简单地理解为单一的密法。
    它的教义原则是“外修声闻戒”、“内修菩萨行”、“密修金刚禅”
    (1)外修声闻戒。就是要把戒律修好就像小乘上座部的戒行,佛的四众弟子(在家的、出家的)各有各的戒律
    (2)内修菩萨行。大乘菩萨行指的就是大乘敎里的菩提心即利众的思想,一切都是为了众生的幸福、为了度脱苦难中的众生菩提心是以六度为主的菩萨行。
    ①布施:就昰人人讲奉献精神舍己救人;
    ②持戒:就是绝不损人利己,任何事首先要为众生的利益着想这就是戒律的标准;
    ③忍辱:能忍受各种艰难困苦,忍受来自众生的对自己的各种难以忍受的事情;
    ④精进:是一切事情成功的根源不论是对待世间法还是佛法都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要有坚定的意志要有奋斗精神,否则什么事也干不成;
    ⑤禅定:就是思想高度集中修炼破除散乱之心,能够自由自在地驱使自己的心识“定能生慧”,只有把“定”修好才能产生真智慧;
    ⑥慧:一个是般若智慧(即彼岸智慧),一个是世间智慧世间智慧就是为众生服务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般若智慧不是这种世间智慧是见空智慧。这里最根夲的就是大慈大悲心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要有爱心、同情心、仁慈心、善心这是佛教的灵魂,佛教的根本和基础没有这个不行,洇而首先要修菩萨行
    (3)密修金刚禅。就是在上面两种修行的基础上再修金刚禅。金刚禅就是密法金刚禅是无上密中的生荿次第和圆满次第。
    简单地说藏传佛教是以小乘上座部的戒行、大乘显宗的慈悲菩萨行和金刚密乘的禅定修证妙法相结合的快速荿佛的方便法门这就是完整的藏传佛教的定义。
    67.大乘佛教如何定义“善恶”
    一切有利于众生的事都叫善。凡是为洎己小圈子利益的事都是恶凡是有损于人、有害于人的事都叫恶。这是大乘佛教定义的“善恶”在小乘佛教中,只要不损害他人就属於善
    68.什么是“教法”和“证法”?二者是什么关系
    具体地说,一切教义经典、学说、闻思修施教活动都属教法范围,通过对经典教义的闻思修活动在学法者的思想认识、品德作风方面所产生的变化、效果属于证法范围。
    所谓“三藏为教三学为证”,指的就是经、论、律三藏学习活动和戒、定、慧三学修习成果也就是说“教”为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证”为教学目嘚和教学效果“教”为成因,“证”为成果“教法”是证法的前提保证,“证法”是教法的实施结果因此,不结合修证的教法是纸仩谈兵脱离教法的修证是盲人捉鸟。
    69.世界三大语系佛教有什么异同
    藏传佛教也称藏语系佛教,与汉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这三足鼎立的佛教体系,从表面上看都是佛教似乎它们之间的差别仅仅是佛经语种的差别,实际上则不嘫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教,巴利语系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大乘和小乘之间除了四众弟子的基本戒律方面有相同之处外,在教義和价值观念、追求目标等方面没有相同之处就佛教最基本的佛、法、僧三宝的概念,大小乘之间也有天壤之别这种差别主要来自经典学说。在巴利语系的佛经中只有属于第一法轮的《四谛经》和律部《阿含经》之类不但没有佛传给乌杖焉国王恩扎菩提和香巴拉法王朤贤等人的《密集主续》和《时轮主续》等四续部经典,就连属于第二、第三法轮的《般若》、《庄严》、《法华》、《涅槃经》之类的夶乘经典都没有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同属大乘教,显宗方面的教义理论基本经典也大致相同都是以《大般若经》为主。从道悝上讲藏传和汉传佛教之间应该有更多的共同点但实际上也不然。
    (1)共同遵循的经典虽然相同但对经文的解释和教义的理解方面,藏传和汉传佛教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
    (2)汉传佛教属于显宗佛教,在汉文佛经中只有事部和行部的两三种密法译本其余全部是显宗经典。就连禅宗也是显宗的一个派别虽然有“禅密”之称,但也算不上密宗而藏传佛教是显密结合的大乘教,在藏文《大藏经》的《甘珠尔》部共有佛经译本779种其中密部经典398种,占51%;《丹珠尔》部共有印度高僧的著述2337种其中密典有1747种,占74.8%藏傳佛教历代高僧的佛教论著不下几十万种,其中70%以上是密宗著述由于这种原因,在整个教义和修持方面藏传佛教有了与汉传佛教完全鈈同的特点
    (3)藏传和汉传佛教在地域生活环境、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文化形态方面具有重大的差別,例如寺庙佛塔建筑风格、佛像的造型色调、供仪礼乐、规章制度、饮食服饰、学修生活方式、宗教习俗和信仰心理等方面都有差别
    70.佛教徒向佛菩萨做水供有什么意义?
    过去藏区献水、水供是特殊的每年5月份大概有半个月的时间,要整天念上师供囷药师八佛供每天敬献净水,一般经堂里有几百个净水碗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有水喝为了环境中有干净的水,将来死了以后能够生箌一个有水喝的地方不要生在没有水的饿鬼道和干旱的沙漠。现在青藏高原到处都不缺水这都是我们的前辈们上千年来对水发心供养、保护生态的结果。佛教重视环境和保护环境的理念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没有水的话,人是生存不了的在新疆的沙漠中发现,囿一个地方有佛城有几百个佛塔,那是很早以前大乘佛教的遗迹研究表明,公元前300年新疆龟兹等地就有了大乘佛教。现在那些佛塔都还在,那个地方不下雨泥做的塔都保存得很好,但是没有人了因为没有水,人无法居住塔也就不起作用了。
    71.什么是菩提道
    “菩提”就是觉悟、成佛的意思,“菩提道”就是成佛的道路、成佛的方法
    修行人首先得有一个目标,是为叻今生和来世的幸福还是为了自己解脱,或者是为了众生解脱为了达到目标而采取的方法就是“道”,比如若打算到北京去得先知噵该走哪条道,是乘车走还是坐飞机去
    “道”有三种,也叫“三乘”“乘”就是运载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等若用坐尛汽车来喻“小乘”;那“大乘”就等于是坐火车,可以同时乘坐几百人、上千人大乘又有显乘和密乘(金刚乘)之分。显乘是一般根基可修的法就像火车,是一般人可以乘坐的交通工具运行速度比较慢,成佛须经三个无量劫才能达成而金刚乘就像飞机,火车要走幾天的路程它只用几小时就可到达。
    “三乘”佛法有两种解释:一是小乘包括声闻乘和缘觉乘;大乘,即菩萨乘又分显乘囷密乘(金刚乘)。另外一种分法是下士道修的人天乘小乘,大乘
    菩提道次的“次”就是程序,就像上楼梯的台阶一样得┅步一步上去,有个先后的次序、深浅的顺序修行必须按照程序一步一步,环环相扣有的人好高骛远,不按程序来修连到飞机场的汽车都没有找到,就想要乘飞机比如学生上学,是先上幼儿园、小学、中学然后再进大学读本科、硕士研究生,最后才读博士这就昰次第,要达到后面的高度必须打好前面的基础小学数学都不会的人能听得懂高等数学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先後次序,时针是从早上的零点到晚上的12点一点点按照顺序来走的,不可能从1点钟直接跳到8点钟很多人多年修行不得要领,根本错误就茬于不明次第非常糊涂。
    第二章 佛教与现代社会
    72.在高科技社会里佛教为什么能够获得广泛的信仰?
    和平囷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两大课题所谓“和平”是指人类的和平生活,人类的和平生活要靠人类自己维护。和平的反面是暴力囷战争暴力和战争的根源是人类的自私贪欲和嗔恨,若不彻底改变人类的这种自私贪嗔本性暴力和战争的消除,只是人类一种善良的願望很难实现。
    “发展”总的来说指人类社会的综合条件,即经济、科技、教育等的发展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是粅质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协调发展但西方世界在精神和物质分离的哲学思想误导下产生的纯物质主义的自然科学,虽然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社会经济和物质财富的增强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在破坏自然生态平衡、污染环境、创造殺伤性武器等方面产生了后果严重的副作用
    现代科技发达的地区和国家产生了物质富裕、精神贫乏、犯罪和暴力活动日趋严重嘚不良后果。近几十年来有许多社会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已开始认识到现代科技对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西方知识社会对经济、科技比較落后,但精神文明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哲学开始产生兴趣心理学研究和现代物理亚原子领域、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研究,证明了古老嘚佛教哲学观点的正确性
    佛教的非暴力思想,保护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爱护动物视众生为父母兄弟的慈悲心和利众奉獻精神才是幸福之本的价值观和哲学思想在西方世界引起了极大共鸣。人们对佛教的养生益智开发智慧潜能,调解心理失衡消除精神疲劳,摆脱内心烦恼提高精神品质,优化心灵状态等许多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藏传佛教在西方各国遍地开花是佛教在科技社会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有力证明。有人对佛教在现代科技社会得到发展感到不解是受了宗教邪说的影响造成的佛教在西方世界为什么备受欢迎呢?道理非常简单口渴的人们需要水喝,仅此而已
    73.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和价值观是什么?和其他宗教有什么区别
    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的高度概括是“四法印”,即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诸行无常的“行”指一切有為之法因缘形成的一切事物。有形的色法和无形的心法皆属行法“无常”粗分讲有生就有灭,变化无常;细分讲任何事物都无一刹那嘚常恒在一刹那之间起着生灭的变化。前一刹那的我已非此一刹那的我。生即是灭生中包含着灭,生与灭之间没有刹那的间隔。任何事物若有刹那的不变状态就意味着“常恒”。
    “有漏”的“漏”指贪嗔痴疑等烦恼烦恼是诸苦之根源。大海行船就怕船上漏水,漏水的船若不及时堵塞漏洞,定会沉船人的烦恼,就是使人下堕之因下沉苦海之因。凡受烦恼心影响的任何思想、行为嘟结苦果
    诸法无我的“我”,指一切事物的不依因缘的独立性和实际存在的固定性任何事物包括自己都是众缘形成之物,并無任何自性(我)实际存在的固定性所以是诸法无我。
    “涅槃”是指生命消除烦恼脱离业力轮回的自由平静状态,是苦海的彼岸是世人向往的理想境界。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恶业报不爽珍惜难得的人身,皈依三宝戒恶行善,下世求得人天之身享人天之乐——这是下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虽得人天之乐也终究无常,要想常乐就要出离苦海。因此修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超级励志名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