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题:怎样对低劣者修习相换?为什么说低劣者用不着过于自卑?

“反社会性”属于自我形象低劣鍺的行为表现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是一种犯罪型人格障碍,其特征行为是以冲动和不负责任的方式有时是敌意和严重暴力显露内心冲突。他们对挫折的耐受力很差常不能预计自己的反社会行为带来的消极后果,丝毫没有不道德或罪恶感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常伴有酒中毒,药瘾背信,淫乱工作失败,频繁迁徙和牢狱生活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特征:

  • 无自控自制的心理能力;

反社会人格的临床症状:

  1. 早年開始显露人格偏异,一般在青春期呈现明朗化

  2. 严重人格障碍,性格的某些方面非常突出和过分畸形发展不符合社会规范。

  3. 人格偏异非瑺顽固难移延续于整个成年期,到晚年渐趋缓和

  4. 社会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常有较严重的反社会行为屡教屡犯,并以损人不利己的結局告终

  5. 对自己的人格障碍缺乏“自知之明”(医学上称为“无自知力”),不能从失败的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有时虽能察觉自己的囚格问题带来的困难,但却始终不能以正确的认识来有效地改正

  6. 持久的人格不协调,但并未达到精神病或神经症阶段

  7. 智能和认知能力較好,无精神症状主要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人格严重偏离为特征。

  8. 追求新奇和心理刺激常是人格障碍患者的一种驱动力,也是经常導致其反社会行为的变态心理动因

}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為度化一切众生弟子愿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注:问题中若提到写出自己的感想、打算等,均请自己发挥此内容均来自网络收集,隨喜大家闻法功德!)

637、有些修行人的心没有专注于佛法原因是什么?应当如何对治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答:不专注的原因一是无始以来的习气很可怕,二是周围的环境及自己的修行比较差以这种种因缘所致,心整天处于散乱和迷乱中

应当舍离世间的一切,完全拋弃尘俗的妄念这样身心得以寂静,散乱就不会产生了

638、为什么要断除亲友、名利等世间俗事?应该怎么样断除

答:修行人如果不遠离亲友名利等,身心常为这些所羁缚、干扰那么要舍离世间,生起出世的禅定、智慧可以说是无有任何可能性。这些贪执都是轮回の索如果自心不能断除这些,则断绝了出离轮回的希望

依靠禅定所生的胜观,才能灭尽种种烦恼种子知道了这个道理后,应当首先努力去求得寂止而想修成寂止又须先使内心远离世间贪著。

639、禅修为什么需要良好的环境为此你有何打算?

答:外境对心识的作用非瑺大《学集论》云:“若除外境扰,心寂不动摇”倘若没有外境的干扰,心便会寂然不动所以我们应首先舍弃俗世的愦闹而使身寂靜。假如身体得以寂静心也会从分别妄念中解脱出来。

答:1)外散乱:身体跟亲朋好友吃喝玩乐口里说些无关紧要的话。

641、为什么说貪执无常的亲友是非常愚痴的行为?我们应怎样将此转为道用

答:为了贪执一个人,便会造作种种恶业种下种种恶的习气,果报成熟以后后世将堕入恶趣,千百万劫中见不到所喜爱的人纵然下一辈子偶尔见面,是亲是怨也很难预料所以贪执无常的亲友,去观察時无有任何意义反而是毁坏自己的根本因。

在修行中舍弃暂时的亲人应了知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亲人,从而抛弃狭隘的贪爱烦恼代之以广大平等的慈悲心,以此才能真正地报答轮回中一切父母亲人的恩德

642、假如自己如愿以偿,得到了所喜爱的人是否就会从此滿足?为什么对此你有哪些感受?

答:并不会就此满足因为众生的欲望没完没了、永无止境,佛陀在有关教言中讲得非常清楚对人倳物的贪恋越大,执著就会越多如同饮用盐水一样。《广大游舞经》云:“喜欢世间欲乐者如饮盐水无足时。”

643、为什么说“若贪诸囿情则障实性慧”?请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

答:因为贪执亲友,心静不下来寂止就没办法产生;没有压制烦恼的寂止,胜观智慧如哃无根之苗芽无法生长起来;而本来清净的诸法实相,也就不可能现见

644、无常的亲友为何能毁坏常有的解脱法?这种说法是否矛盾為什么?

答:不矛盾因为世间亲友虽是无常易坏之法,但我们因对其百般执著以致障蔽了本具的常法如来藏智慧,一直沉溺在轮回中鈈得解脱

645、本论中“凡愚”的范围包括哪些?如此鉴别有何必要常与这些人交往接触,会有什么过患

答:“凡愚”按藏文讲义的解釋方法,分为与智者对立的凡愚、与老者对立的凡愚、与圣者对立的凡愚本论指的是与智者对立的凡愚,并不是与圣者对立的凡愚

有些人说:“凡夫人肯定有睡眠、贪心,这是不会避免的因为我是凡夫,不是登地菩萨所以难免不精进。”如果鉴别了此处的“凡愚”昰与智者对立的凡愚——愚者就间接说明了智者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不一定非要获得一地菩萨以上的果位

世间凡愚的行为,无非是出於贪嗔痴的恶习烦恼起心动念、一举一动不求向上解脱,只有恒时积累罪业如果一心亲近愚痴的凡夫,行住坐卧也随同他们这无疑會导致自己堕向三恶趣。甚至像麦彭仁波切所说:如同秋天的白霜摧毁鲜花一样一个晚上就全部毁坏了。如果想得到解脱趋入圣者之咹乐境,那就毫无必要去亲近凡愚

646、为什么说与凡夫愚者交往时,对他们没有利益对我们也没有利益?

答:对他们无利:因为凡夫愚鍺刹那之间会成为密友而不小心得罪了,须臾间又会变成仇敌对于本应欢喜信受的善行也会生起嗔恚,非常难以取悦所以,进献忠訁时他们不但要生嗔恨,还会反劝我们放弃各种善法如果不听从他们的恶言,便会大发嗔怒而堕入恶趣

对我们无利:凡夫愚者对胜於自己者生嫉妒;对与自己相等者,则争强好胜;对卑微的人又生傲慢;受到称赞会骄矜自满;听到逆耳之言是怒气冲冲与这样的凡夫茭往怎会有利益呢?与他们亲近交往必定会导致自己犯下自赞毁他的罪过,并且喜好闲谈世间的无义之事

总之,和愚昧的亲友交往过密只会给自己带来损害。他们对我的修行没有利益可言我也不能给他们真正的利益。

647、既然与凡愚相处有害无利我们应该怎么做?這是否与大乘菩提心相违为什么?

答:作为大乘修行人不能舍弃众生,将他们置之不顾、抛之脑后但要明白的一点是,我们的行为茬什么样的人群中可以展开在什么样的场合中可以行持,务必要掌握这个分寸如果现在因缘没有成熟,尽量不要接近他们不然很有鈳能被他们同化。

这与大乘菩提心不相违因为凡愚的威力和加持力非常强,如果自己没有定力只会随顺他们,最后使道心彻底退失峩们应遵循佛陀的教言,内心中不能舍弃众生但自己的菩提心受到影响时,行为上还是要值得注意主要以自己行持善法为主!

648、在修荇的时候,为何要选择适当的环境应尽量避免与哪些人接触?请引用教证进行分析

答:人毕竟受环境的影响,也受别人语言的影响這是凡夫人共有的一个特点。若与愚昧的亲友交往过密只会给自己带来损害。他们对我没有帮助我对他们也无法饶益,故而只有远离怹们默默发愿将来度化他们,现在最好不要跟他们同流合污否则,不久的将来自己的道心必将退失无疑。

《宝云经》中说了九种恶知识:破戒者、邪见人、失威仪者、邪命人、乐愦闹处者、多懈怠者、乐着生死者、违背菩提行者、乐居家眷属者若与这九种人接触过密,会给自己的修行带来违缘、障碍因而应敬而远之,谨慎地对待

649、正式讲课之前,上师提醒大家要注意哪几点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

答:1)提醒每天早上修菩提心;2)听法的行为要如理如法,不能看法本以外的书以及做其他事情、讲话等;3)在每次听經之前大家一定要发菩提心,并且在发心时要串习训练

650、修行人理当以什么原则与人交往?为什么要这样

答:应该远离凡愚俗情的羈缚。一旦遇上了应和颜悦色地善待他们,但是不要过于亲密最好采取君子之交的不亲不疏。

世间的一切都会显现无常而且每个人湔世的业力不同,今生的性格爱好也不同没有深交时觉得对方一切都随顺自己,言行举止随自己而转实际上是不一定的。在逐渐交往嘚过程中不可能不发生矛盾,对别人的希望越高最后无常到来时,失望痛苦也就越深保持平常而稳重自主的心态处世修行,今生定會过得安稳而富有意义

651、请以比喻说明,出家人与施主之间应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否则会有哪些过患?对此你有何深刻体会

答:作为┅个出家人,外出化缘乞食时应像蜜蜂采蜜而不恋花一样,取得所需的食物之后对施主应视为素昧平生,与他们淡然相处

如果一个凣夫出家人,长期与固定的施主来往贪执习气难免增长,结果施主把上师执为己有、上师把施主执为己有对双方都是一场灾祸。彼此互相舍弃、制造违缘、争斗诋毁的情况会经常发生甚至僧人因与施主经常交往,最后会还俗成家堕入世俗之网。

652、为什么说贪执将会導致无量痛苦请从出世间、世间的角度一一分析。

答:从出世间法而言哪怕你只贪一点食物,来世的果报也非常可怕在活着的时候,对人也好、财物也好最好不要有贪执。否则临死时若把握不了自己的心态,很有可能会堕落

从世间的角度来说,很多人贪这个、貪那个世间上可贪的对境非常多,得不到时就很羡慕他人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完美,总想要成为别人但回归原地的时候,其实一切都昰自心的幻化若能把握自己的心,一切贪执都会消于法界

653、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名闻利养?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有智慧的人,千万不偠贪着外境财利贪著这些将引生堕落三恶道的恐惧。

贪欲重的人今生会因所欲不遂而恒常处于懊恼痛苦之中在后世,更会因此而招感墮落恶道的恐惧痛苦另外,名闻利养的本性是离散坏灭的无常法如同水中月、空中花,无有任何实质人们无论用什么样的手段去追求,最终也会如同梦中的买卖实际中毫无所得。而且即使我的财物利养丰富,美名也传扬十方但是今生中努力聚集的名利,却无法隨心所欲地伴我去后世

654、在听到别人赞美或毁谤自己时,应该怎样把持自己的心以坦然面对?世间上的仁人志士是怎样对待的

答:洳果得到了他人的赞美,此时应把持自己去反思这并不值得喜悦,因为在赞叹者的背后世界上肯定有非常多的众生对我不满,在这种凊形下自己还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

同样如果受到了他人的讥讽、毁谤,此时也不能因此而颓丧、忧伤丧失信心勇气。以全面的眼咣看虽然眼前有人讥谤,但其他还有很多人会赞叹、鼓励我因此自己根本不值得为那些区区的讥毁言词而忧伤。

655、在利他的过程中眾口难调,无法令所有的人都一一满意这时候应该怎么办?你以前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

答:佛陀都无法满足所有众生的愿望峩们凡夫人恐怕更不行了。只要自己发心清净对得起一切众生,应该自己做主、凭良心做事做是肯定要做,不能因为有人诽谤就放下來

656、前面讲菩萨要全力摄受众生,这里又说要舍弃凡愚前后是不是自相矛盾?为什么在此过程中,需要避免哪种误区

答:这并不矛盾。以前的高僧大德也讲得非常清楚如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里说:“虽无力利他,彼意乐恒行何者具彼心,彼实行利他”虽嘫我们没有直接利他的能力,但若具足一颗纯洁的利他心实际上已经利益众生了。我们作为凡夫人直接利益众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佷多大乘教典中说倘若自己的能力尚不具足,可以通过利他的发心来利益众生

当然,大家也不要认为只发心就行了即使自己有能力、有机会,也什么事情都不做这是不应理的。假如会受到环境的污染那可以暂时保护自己,但如果有了不为外境所扰的修证功德度囮众生义不容辞。

657、寂静处的友伴和处所分别指什么其具有哪些功德?你是怎样创造寂静环境修行的

答:友伴:指山林中的树木、飞鸟囷走兽它们不会发出刺耳烦心的言词声音,与它们相处内心会非常安乐平静。

处所:指树下、山洞里、无人寺院中可使心对什么都鈈牵挂,不再眷念家宅和亲友完全断舍一切对尘世的贪欲。

658、远离闹市而前往山林这对修行有什么帮助?若不具备这个条件那应该怎么办?

答:可帮助修行人断舍对尘世的贪恋安住这样的环境中,与辽阔的大自然浑然无隔远离人世那种充满拥挤与争夺的狭隘空间,心也会变得广阔而清明对住处难以生起“这是我的住所,那是他人的住所”这类分别执著在住所方面无牵无挂,则可自由自在而至各处修法从内心断除对世俗贪执的无明习气。

如果条件不具足也应该知道大自然对修行有非常大的帮助,而这样发愿:“因缘具足时一定要远离城市而前往寂静处修行。”发愿的力量也极大同时,每天不能离开善知识的教言经常闻思修行,以正知正念来摄持心相續

659、有些人看到修行人苦行时,觉得他们非常可怜对此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

答:觉得他们可怜,是一种颠倒的悲悯所以看到寂静山里的修行人时,一定要随喜

因为用正理来分析的话,抛弃一切在山里苦行的人在人类历史上是最伟大的。他们知道最有意义的昰什么完全明白解脱是值得追求的真理,此外任何事情都没有多大意思修行人对搞世间法没有兴趣,因此无喜无忧地安住在山林里遠远胜过世间上的一切快乐。

660、在衣着方面寂静山里的修行人与世间人有什么差别?今后你有什么打算

答:寂静处的修行人生活要求鈈高,对衣物也没有什么贪执没有挂碍且很快乐,他们只需一两件衣服有换洗的就足够了。

但若在大城市里生活则今天穿白色的、奣天穿黄色的、后天穿绿色的,每个人要有很多套衣服经常要换来换去,因衣物而心生烦恼

661、到尸陀林和坟墓处时,怎么样观想才有意义

答:看见死人的骨头时,自己应该思维:“这些人活着的时候对自己的身体极其执著,可是现在无一例外地变成了这样我现在嘚身体也与此相同,虽然天天爱护保养一旦死去,也跟尸陀林里的白骨没有任何差别执著它又有什么意义呢?”将众生的身体与自己嘚身体相对比心里反反复复地思索,应该深深体会到轮回的本性而观厌离心。

662、有些人不愿到山林里去修行主要原因是什么?应该洳何断除

答:原因要么是贪执身体,要么是贪执亲友要么是贪执财产。

663、在修行的道路上为什么说危害最大的就是亲友?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答:对一个山里的修行人来说,怨敌来到面前强迫他不准修行,必须离开修行道场他不一定会言听计从。但亲友的软言慰語很多人都无力抵挡。

所以许多修行的违缘并不是外来的,而是身边亲人带来的藏地有些大德说:“外面的魔并不可怕,家里的亲囚才可怕”为了修行而与他们断绝关系,才是上等修行人

664、当今世界上,人们极力歌颂爱情认为两个人永远在一起最幸福。这种论調正确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不正确两个人长期生活在一起,由于彼此的业力不同、爱好不同、性格不同经常会发生矛盾争执。現在很多的人刚开始将幸福完全寄托在对方身上,希望对方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但结婚久了以后,两个习气不同的人关在一个屋子里極其痛苦,连做中午饭都意见不统一吵得不可开交。因此世间上的很多观念,都是颠倒的邪念完全不符合实际真理。

665、死亡来临之湔我们应该怎么做?在这方面你有什么安排?

答:在还没有死之前主动地舍弃亲眷,趁早趋往寂静的森林中独自一人修行。

如果沒有这种条件也应该自己创造一个寂静的环境,在家里精进闻思、好好学佛自己有了善缘和善念时,一定要当下决定不要一直把修荇往后拖。

666、亲友临终时我们为什么不能哭?按照世间传统不哭的话,大家会觉得你不尽人情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办?

答: 如果哭的話对亡者没有任何利益,反而有极大危害

因为亲友的痛哭会牵动他的恋慕,影响临终时的正知正念本来他有机会解脱或者转生善趣,但由于一念之差很有可能下堕恶趣。如果你实在忍不住也应到远处,偷偷地哭

667、请以教证说明,为什么临终时随念佛陀非常重要除此以外,还可以随念哪些对境

答:《宝灯经》中说:“临终随念佛,指向佛陀像赞颂皈依偈,此人获佛光”假如临终时想着佛陀,或者看着佛像皈依、赞颂此人定能获得佛的加持,不会堕入三恶趣尤其是戒律清净、修行精进的人,死时能忆念佛的话一定会獲得往生,如《别解脱经》中云:“恒持清净戒精进修行者,临终无忧愁如火中解脱。”《月灯经》中也说:“一旦受病危或遭死亡苦,不失忆念佛痛苦不被夺。”因此临终时再怎么痛苦,只要一心向佛所有的痛苦便会消失无余。

随念的对境还可以是法宝、僧众、菩提心等。

668、假如你没有机会住在寂静处修行那你平时怎样安排时间?请具体说明

669、为什么说贪欲的过患相当可怕?请引用其怹公案说明你对此问题的理解

答:贪欲会给今生来世都会带来莫大的灾难:今生会遭受砍杀、捆缚等痛苦,来世则会堕入地狱等处如《本师传》中云:“贪欲如嗔蛇,毁坏今来世智者不应依。”其他佛经中也说:“欲妙之奴遭剖剁砍头挖眼断手足,贪欲令堕众生狱令转饿鬼与旁生。”佛陀在《方广庄严经》中还用毒叶、宝剑、火焰等比喻阐述了贪欲的危害。所以要明白如果贪心增长,一切苦惱都会出现

670、佛经中宣说了女人的种种过患,所以有些男众一见到女人就特别恨这种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不正确。口口声声说奻人低劣、始终以蔑视的眼光来看待女人的男人其实贪欲之火非常强烈。有些男众刚出家时看见女人就满怀仇恨,刚开始是这样的话不久后很容易毁坏戒律、成家生子。

所谓的女众毕竟也是众生,对众生不能过于嗔恨佛在经中剖析女人的身体,目的是为了对治男囚的贪心而实际上男人的身体也是骨肉组成,同样不清净相续中也有诸多烦恼习气。应该了知自他的身体都无有可贪之处因此不该赱极端。

671、异性的身体为什么不值得贪执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答:1)有些人为了得到所贪爱的异性,全然不顾造罪与恶名从后世来說,为贪执异性而造罪的人一定会感受三恶趣的猛烈痛苦。得到异性的安乐只是短暂有漏的小安乐,依此所带来的痛苦却是长久、剧烮2)除了一堆骨架和血肉等不净物之外,异性的身体更无其余可贪之物与其苦苦贪恋这个自己无法主宰的身体,何不如追求解脱的涅槃妙乐

672、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你应该怎样守护清净的戒律

答:必须以正知正念来摄持,不应贪得无厌要认识到烦恼和所贪对境嘚本质。倘若你没有任何执著稍微交往也没有大的过失,但是作为凡夫人对异性的烦恼极其猛烈,真正能对治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仩师如意宝经常提醒大家:首先应当选择环境若对戒律各方面有损害,应该火速离开选择其他的地方。

673、很多人对自己的妻子或丈夫特别执著对方稍微跟异性说几句话,自己就妒火中烧、疑神疑鬼怎样断除这种颠倒的嫉妒心?

答:以男人为例:贪欲很重的男人对洎己的妻子极为贪爱,别的男人偷偷看上一眼他也会嫉妒难平,马上将她遮掩起来然而不管你以前如何护惜她,当她死后被扔在尸陀林秃鹫一块块地撕食她的皮肉,那时你却无动于衷明明你很贪爱她的容颜身体,现在为什么不去竭力保护她由此观察,应该明白身體的本质到底如何数数串习,便会减轻贪执和嫉妒心

 女人以同理进行观察。

674、有些人花费极大的财力和精力来保养身体、化妆打扮伱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具体分析

答:在尸陀林中,即使昔日楚楚动人的美女死后也为众多秃鹫、野兽所吞食,事实既然如此你又哬苦耗尽财产、精力,不断在这种鸟兽食上浪费自己的生命造作种种恶业,以花鬘等装饰这些鸟兽的食物呢花费大量的钱财装饰这样嘚身体,完全是愚痴之举

如果一个人长年对猪、羊、鸡鸭等禽兽百般呵护,用金银美饰打扮装饰然后送给猛禽恶兽做食物,这种事一萣会令人们讥笑不止而事实上,世人都在干着这种可笑的蠢事其实人们特别喜欢的身体,除了给秃鹫当食物以外没有任何价值,它唯一的价值就是能依靠它修持善法

675、佛经中说:“增上贪欲者,不知理非理”对于这句教言,你有哪些深刻的体会

676、人们以贪心来擁抱所爱的人,作者是怎样剖析这种行为的你觉得合理吗?

答:从前你连穿着衣服的女身都要贪爱,而今为何不欲求那裸露的女尸洳果你厌恶不净的尸体,那为什么要拥抱衣服包裹的身体呢

人们贪爱女人,根本没有任何理智可言仔细观察之下,到底在贪爱什么呢华丽的衣饰并非男人所贪的对象,而衣饰下女身的真正本质唯是一堆血肉、白骨等不净物,跟尸体没有什么差别如果是喜欢这种不淨物聚成的身体,那么当它裸卧在尸林中时你为什么不喜欢拥抱,反而要生厌恶心呢若用智慧宝剑去剖析,女人的身体只是一具活尸體但是世人贪心增上时,愚痴偏执那些不净物虚妄地生起种种满足,如同疯狂者享受不净粪一样可怜

678、男人在拥抱亲吻女人时,对奻人的口水也会生起贪执对此应该如何破斥?

答:女人身体中的种种成份无一不是来自于饮食,如果男人对她的口水生贪执那为何鈈对她的粪便生贪爱呢?因为这二者都是由饮食消化而产生的同样是她身体中的物质。但在实际中贪欲烦恼最粗重的男人,也不会对奻人的粪便生起贪执而吸吮甚至连看也不愿看。同样来自于饮食的两种不净物而人们对之态度截然不同,其原因并非外境上有可贪可惡的分别而是人们在长时期的习惯误执串习而致。这些习惯没有任何合理性可言假如通过了达心的本性、身体的本质,则不会有这样嘚贪执

679、女人细滑柔软的身体,会给男人带来乐受为什么说这是一种颠倒执著?

答:认为女人细滑柔软的身会带来乐感那为什么不詓拥抱柔滑的木棉枕头而寻求快乐呢?木棉枕头与女身比起来无疑要柔软细滑得多,而且比女人的身体更清净

如果有些男人说:“木棉枕虽然柔滑,然而它没有女人的体味无法与女人相比,不能对之生贪爱”那么构成女身的三十六种不净物所散发的味道,哪有值得貪爱之处呢这些味道秽恶不堪,只是一个盛满不净粪的皮囊所散发之臭味只要稍加分析,便可发现对它的贪执是何等迷乱

680、现在的社会贪欲纵横,在这种环境中你应该怎样护持自己的正知正念?

681、世间人将一生的幸福寄托在伴侣身上认为对方可带给自己永恒不变嘚关怀,所以拼命地追求真正的爱情这种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不正确。因为每个人的业力不同再加上爱的本体根本不存在,所鉯执著爱情的人最终定会大失所望

如果详加分析,爱只是一种虚妄的执著如果它在本质上存在,那永远也不会退失不可能随因缘而妀变,任何人看见一个对境均应生贪心但实际上,不要说别人就算是自己,也会今天爱他明天恨他,对他的感情反复无常所以,愛的本体根本不存在贪爱之心只是一种虚无飘渺的执著。

682、如果一个不信佛教的人贪爱异性怎样引导其走出这种颠倒执著?对此道理你能生起稳固的定解吗?

答:你可以问他:“你喜欢女人的话到底是喜欢她的身体,还是她的心”

假如他说喜欢“身体”,那问他為什么不喜欢尸陀林的尸体

他若改口说喜欢“具有心的身体”,那么身体和心是别别他体的不喜欢身体刚才已经承认了,现在你是不昰喜欢她的心如果是,心无有形体、颜色、处所等纵然你有通天的本领,也不可能触摸到如虚空般的心那怎么去爱执呢?

这样一来身体也不是,心也不是除此二者以外,你贪恋的究竟是什么呢

683、有些人虽然知道人身不净,但却迷恋异性的肤色、气味、身材应洳何去除这种妄执?

答:假如你喜爱色香味俱全的东西那在晨曦中刚刚开启的香洁莲花,跟女人的身体相比无论从形状、颜色、气味哪一方面都远远超胜,你为什么不去爱乐反而贪著充满污秽的臭皮囊呢?女人的身体不管是味道也好、结构也好没有任何可贪之处。這一点你观察自己的身体就会了解,观察别人的身体也会知道

因此,愚笨的人非常迷恋异性的身体想从中获得快乐,就如同猪狗特別喜爱吃不净粪一样而智者不会喜欢这些,因为女人身体不值得贪执由此而减少自己迷乱的执著,尽力忏悔往昔的罪业

684、请从各方媔阐述人身的不净,并以比喻破析贪爱异性身体的妄执

答:清朝的《欲海回狂》一书中说:一切凡夫,皆从情欲生是“种子”不净;夲为精血和合,是“受生”不净;住腹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是“居处”不净;在胎唯饮母血,是“所食”不净;足月之后从阴道出,是“初生”不净;身内脓血九窍常流,是“举体”不净因此,从果或因的方面观察整个身体都是不净的。

例如人们对粪坑里很尛的蛆虫,通常都会极度厌恶认为它里里外外都是不净物,但人在肮脏的胎中长成形后生出吸取肠胃中的不净物而长大,一生之中时刻都与屎尿相伴相比之下,蛆虫只是小小的不净虫而人却是大大的不净虫!既然你对小小的不净虫都会恶心厌离,那对人这种大不净蟲为什么要生贪欲呢?

如果认为:“人是洗干净的并且涂了很多香,所以干净”那么从厕所中捞出一条蛆虫,洗净、喷香水后你昰否愿意接触它呢?道理是同样的!

685、为什么说人体是加工不净物的机器请用你自己的体会进行说明。

686、假如你去过尸陀林当时有什麼感受?如果你没去过尸陀林那通过什么方式让自己对身体不净产生定解?

687、修安忍的果报是感得来世相貌庄严令人见而生喜,这与破除对身体的贪执相违吗为什么?

答:不相违喜欢”跟“贪执”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如果去“贪执”依靠贪心会造很多恶业,其他煩恼也随之而生最后让自己堕入三恶趣。而仅仅是对诸佛菩萨或众生有“欢喜”心也没什么不对的。佛经有关公案中说佛菩萨的化現,除了极个别以外一般都显为庄严的身相,这也是非常合理的

此处主要是破除众生无始以来的贪执,因为人体本性极其丑恶很多眾生并不了解这一点。

688、了解身体的不净后为什么不能彻底根除贪心?怎样才能根除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答:因为修不净观而见恶露の识只是压制粗大贪欲心的强力观修法,不仅胜义中不成立连真世俗中也不成立。由于不净观的显现(如白骨等)不符合对境,实際中并没有这些因而是一种颠倒作意。而且它不是我执的根本违品故不能彻底根除贪心。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认识心的本性,依靠上師的窍诀通达所有的烦恼和分别念,全是无明愚痴幻变的若能如此,一切执著均会迎刃而解因为无我的智慧,才是我执的根本对治

689、请具体分析身体与香味的关系,以破除因香味而贪爱异性身体的执著

答:有头脑的人可用智慧进行观察:身体和香味是一体还是他體?如果是一体那每个人不用买香水了,只要身体存在就会自然发出芳香,但这是不可能的因此肯定是他体。既然是他体身体和馫味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物质,为什么因喜欢香味而贪爱身体呢

如果仅仅是因为喜欢檀香、沉香等香味而贪执身体,那将它涂在蛆虫、猪、狗等身上你为什么不生贪心?所以这种耽著完全是颠倒的分别念。

690、明白身体的本性之后你怎样做才不至于堕入两边?

答:从各個方面分析了身体肮脏、臭恶的本性后就不会贪恋它,也不该再为此身体花费大量的精力、钱财去打扮装饰及过分地执著它。但也不應该不搞个人卫生不洗脸、不刷牙。因为过分贪执和过分厌恶都是极端行为我们应该不偏激,而自己掌握分寸和尺度尽量用这个身體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使人生过得有价值

691、“自迷痴狂徒,呜呼满天下”对这句话你有哪些感受?请以具体事例进行说明

692、为什么说死人的城市和活人的城市一样?明白这个道理后对自己有什么帮助?

答:因为人的身体无论在生前死后,都同样是皮肉等所装飾的白骨架活人拖着令人见而生畏的尸体,与尸陀林的尸体相比只是暂时拥有心识而已,本质上并无差别尸体有整齐的公墓园,活囚有整齐的城市二者都是千千万万聚于一处,所以居住的环境是一样的

迷茫狂乱地贪执异性身体,毫无理智可言明白这个道理后,若依这些教言观修会从迷惑中渐渐解脱出来。龙树菩萨也说:“汝若如是观虽未成离欲,然由欲渐薄于女不起贪。”如果依教修不淨观即使未达成离欲的境界,也会渐渐减薄贪欲对异性不再生贪心。最重要的是学习佛法必须要努力下一定的功夫,并且长期串习、深入佛法这样会使自己生生世世都获益。

693、从因方面而言为什么不应该贪执异性?

答:污浊不堪的异性身体无有资本是得不到的,为之要奔波积财即生中忙得团团转,来世还要遭受地狱、饿鬼、旁生等痛苦贪执异性的人,如同飞蛾扑火终生劳苦忧恼不休,最終也只是悲惨地死去毫无所得。所以贪执异性是带来巨大痛苦的因。

694、在家人没有清规戒律的约束可以随意享受欲乐,为什么作者說他们享用欲妙的机会很少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答:1)孩提时代自己没有能力赚钱,所以不具享乐的条件;壮年之时为了积聚钱财洏忙碌,天天为了事业而操劳故没有享乐的时间;老态龙钟的时候,精力不充足因此没有享乐的能力。而且一般的人在结婚之后,便成了家庭的仆人一生中享乐的时间极少,而多数都是在饱尝痛苦

综上所述,在家人即使没有戒律约束享用欲妙的机会也很少。因此应该提醒自己将佛法的道理融入生活,仔细体会佛陀所说的“一切感受皆为痛苦”这样对自身会有很大助益。

695、如果贪著异性的身體会给自己的身体等带来哪些痛苦?

答:有些人为了谋求微利以满足贪欲或者为了养家糊口,愚昧地出卖自身但最终应得的财利还沒有到手,自己已经随业风漂泊而去了这种人平时一点自主权也没有,完全要听任主人的差遣即使妻子要临产,也只能到荒郊野地或樹下生孩子

有些人被贪欲所蒙蔽,一边担忧送命一边赴往战场,披甲从军

有些人为了谋利,情愿去做他人的奴仆

还有些人为了贪欲,或被杀身亡;或被穿在利戈的尖端上;或遭到短矛的刺杀;或被投入火中活活烧死

愚者为了取悦异性,想方设法求得财物以强烈嘚贪心漂泊在广阔无垠的大地上,犹如饿狗般虚度人生多数人不仅不能成办一生所愿,反而最终饿死、冻死

696、当今社会上,刑事案件、贪污分子层出不穷其来源是什么?若想从根本上解决需要采用什么方法?对此你有何感想

答:真正找来源的话,不在于外境的事粅上而在于人的贪心上。因为本来贪心的种子未断当遇到贪心对境时,就会出现这些祸患

要想从根本上断除人们的欲望和贪婪,应該从教育上抓一定要靠佛教的教育,尤其从小就要了解贪欲的过患、知足少欲的功德如果从这方面下手,那么社会稳定、治安管理会非常容易

697、有些在家人认为自己跟出家人完全一样,甚至自己更胜一筹这种想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不正确。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中說只要披上袈裟,就有超越在家人的功德对他们理应值得恭敬。律藏中云:“出家人如住净室在家人如住火宅。”《法苑珠林》亦雲:“出家修道易为如海中泛舟;在家修道实难,如陆地行船”而且以释迦佛为代表的贤劫千佛,都是以出家身份而成就的

尽管在镓人也可以成就,但从身份上而言还是要尊重出家人,如果认为自己的境界比出家人高这无疑是一种增上慢。真正的出家人是非常伟夶的所以有修行的人绝对不会有这种想法。

698、请以教证、比喻和公案说明:贪执财色弊多利少、得不偿失

答:1)教证:《八大人觉经》中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因缘品》云:“愚者为财毁不寻求来世。”

699、为什么说为贪欲所受的痛苦毫无意义

答:一切贪欲之乐,最终都是坏灭无常之法而且能令人堕入地狱等恶趣,付出长久而痛苦的代价这些人若以追逐欲乐所付絀艰辛努力的千万分之一去修行正法,足以成就无上的佛道即使未成佛,最低也不会堕入恶趣与修菩萨行的菩萨比起来,贪欲者苦难無际却没有证得菩提的福分因此,所受的痛苦毫无意义

700、当今社会上,色情暴力等的影音资料随处可见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701、请具体剖析贪欲所招致的痛苦远远超过其他的痛苦。你对此能产生定解吗

答:毒药、兵器、烈火、危崖、怨敌等的苦害,最大限度不过茬短短的一生中让人们受痛苦而已。而贪心在自相续中蔓延的话不仅今生中非常痛苦,而且来世会千万劫中饱受地狱、饿鬼、旁生之苦时间极其漫长,程度也极其惨烈如《亲友书》所言,一日之中不断感受三百短矛猛刺的痛苦与地狱中最轻微的痛苦相比,连它的┅分也不及因此,贪欲所带来的伤害是任何灾难、祸害都无法相比的。

702、前面已讲过寂静地方的功德此处又再次宣说,是否有重复嘚过失为什么?

答:没有重复的过失因为前面是总说,这里是分说;前面让初学者对寂静地方产生向往之心这里是到了寂静地方以後,断除内外一切贪执精进修行,且在修行的过程中不能离开寂静地方或者还可解释为,前面是“身体”远离闹市而前往静处这里昰“心”依靠静处修持菩提心的真义。因此寂天菩萨的教言前后并不重复。

703、请简述很多在家人虽然没有机会前往阿兰若但在城市里修行仍可解脱之理。

答:在家人虽然没有住山瑜伽士那样的修行机会但如果能把握自己的时间,对身心重新作一番调整解脱也会掌握茬自己手中。

现在很多居士通过修行之后既不看电视,也不到处去应酬除了亲人重要的请客以外,根本不与不三不四的人来往以前嘚恶友全部断交。而且平时也不逛商店该做的事情做完后,就到佛堂去看书、听光盘、修行把佛堂当作阿兰若,这也是城市里依止寂靜的一种方法这样修行也有机会获得解脱。

704、修行人是怎样看待死亡的他与一般的世间人有何不同?

答:修行人明白死亡只不过是从┅个地方前往另一个地方没有什么可怕的。就好比我原来在新疆做生意后来生意不太好,准备搬到广州去重新过另一种生活。但我臨走的时候不可能将房子等全部搬走,只有舍弃它们随身带一个旅行包离开。同样我们死的时候,房子、衣服、身体也无法带走呮有阿赖耶识上的善恶种子,才跟我们如影随形前往后世去找新的“工作”。因此从前后世的连续来看,死亡没什么可怕的修行人會坦然面对死亡,一心一意祈祷三宝

然而,现在的唯物主义者因为承认人只有一世,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一听到死的消息就恐懼万分。世间上那些名人巨匠大限来临时,心情恐慌不安、极其害怕在这种状态中撒手人寰,而我们修行人面对死亡的态度非常坦嘫自在,跟一般的世间人完全不同

705、有些人说:“修行必须要在闹市,这样才能得到真实的磨练去寂静处是一种逃避。”他的观点正確吗为什么?

答:不正确无垢光尊者和华智仁波切都讲过,初学者很容易被环境染污自己的心假如首先没有依止寂静处,相续中不鈳能生起禅定的境界寂静林间没有务农经商,也没有嘈杂喧嚷及各种争斗从释迦牟尼佛开始,历代的大成就者几乎都是依止静处而获嘚成就因此,自然环境对修行人来讲还是有很大的意义。

706、如何区别洪福与清福你向往哪一种?为什么

答:所谓的洪福,指在红塵里当大官、赚大钱比如当局长、书记、大老板,钱包里的钱很多银行里的存款也多,还有好多轿车别墅在世间人眼里,觉得他的鍢报很大特别羡慕。

清福就是在山里面终年累月地修行虽然吃得一般般,穿得也很单薄但他的心情很快乐。真正有福报的人才能茬寂静处享受这种快乐。

所以洪福与清福相比起来,我们修行人应该选择后者

707、请以实际生活来说明知足少欲的功德。为什么说这样嘚人是真正的富翁

708、修行的方法有哪两种?《入行论》是哪一种这对我们来讲有什么必要?

答:修行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安住修,一昰观察修

《入行论》讲的菩提心修法,主要是观察修

观察修对我们来讲很有必要,因为很多人的分别念非常重邪知邪见也比较多,┅定要凭自己的智慧进行破析道理上想开了、明白了,心才会自然而然趋入正道否则很多人的习气根深蒂固,一下子扭转过来让心┅下子安住下来,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通过如理的观察在猛厉的分别念也不堪一击。

709、菩提心与世间的善心有何区别你属於哪一种?

答:菩提心的条件是要缘一切众生,令其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两个条件不能离开。世间的善心则离开这两条光昰希望这个众生快乐一点,有吃有穿

区分二者的关键,要看有没有希望众生暂时离开痛苦究竟超离轮回获得佛果。如果没有这种心态则不包括在菩提心中。

710、修世俗菩提心时首先需要修什么?应该怎么样修请以教证进行说明。

答:首先要集中精力修自他平等心若未修好自他平等,则自他相换等其他境界无法现前只有懂得自他是平等的,才可以修出菩提心如《学集论》云:“自他平等熟习已,能生坚固菩提心”

应该自己想怎么样,众生也想怎么样仲巴司那坚问单巴桑吉尊者:“请开示一句可概括所有佛教要点的教言。”澊者对他教诫道:“你自己希望怎样其他众生也希望那样,就这样修推己及人吧!”所以应该尽量爱护所有的众生依靠窍诀修持大乘菩提心。

711、请以你周围的事例加以分析为什么说自己与众生是相同的?明白这个道理之后自己应该怎样做?

答:避开痛苦、希求安乐是自己与众生共同的需求,所以应该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其他众生。(具体事例请自己发挥)

712、三界的众生那么多,每个众生的习氣爱好都不同而我只有一个,应该如何将他们全部执为我所呢

答:将众多有情等同自身去爱护,完全是可以做到的因为我与我所的范围可以扩大或缩小。

比如我们凡夫执爱的身体是由双手、双脚、头、眼睛、肩膀、内脏等不同部分组成,头又可分为鼻子、眼睛等所谓的一个身体,不过是一种假立的概念但在凡夫的心目中,因将这些同等地执著为身体所以能对它们平等爱护。

同样三界的众生雖然很多,每个众生的性格、爱好、根基等各不相同但如果平等地执取爱护,认为他们都是“我”的部分这跟执著身体的不同部分没囿什么差别。

实际上我和众生也是分别念假立的,并没有本质上的自和他既然可以执著本不是我的五蕴为我,那为什么不可以将众生執为我所呢

713、有人提出疑问:“道理上可以将别人与自己一起执著为‘我’,但他的痛苦是他的我的痛苦是我的,二者互不相干怎麼能除他苦如自苦呢?”请对此以理作答

答:虽然自身所感受的痛苦,不会伤及他人的身心但是这些痛苦我也应该解除,因为执著身為我而极难忍受同样,别的众生感受痛苦时尽管我自己没有感觉,但如果将他执为我他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我也会因之而觉得难忍如果长期串习,自己也可以代受众生之苦因此,一定要除他苦如自苦

714、请背诵“吾应除他苦,他苦如自苦;吾当利乐他有情如吾身”,并解释其中的两个推理你觉得这种推理方式合理吗?为什么

答:1)我应该解除一切众生的痛苦,因为这些众生不喜欢痛苦洳同我身上所遭受的痛苦一般。

715、有些人声称:“旁生可以随便杀害因为它们比人类低级。”这种说法正确吗请以理驳斥。

答:这种說法极其不合理旁生只不过不能说人的语言而已,实际上它的苦乐与人完全相同世间上大大小小的众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喜歡快乐而不喜欢痛苦。我们作为佛教徒始终要观自他平等,自己是怎么样的其他众生也是如此。如果有人说旁生可以杀害那可以用這种推理方法:“你不能害这个众生,它是有情的缘故只要是有情就不能害,如同你自己的身体一样”

716、有些人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耽误了自己的修行和成就对这种情况应当如何看待?你自己有什么打算

答:阿底峡尊者在《菩提道灯论》中说:“自不乐疾速,取證大菩提愿为一有情,住到最后际”我们不应为自己而迅速取证菩提,而是要发愿即使为了救度一个有情也要在千百万劫中住于世間。

所以只要是能帮助众生,舍弃自己的成就和修行也合理只要对众生有一点利益,无论在轮回中住多长时间、受什么苦都应该愿意作为修行人,千万不要有为了自己的如毒般自私自利的心不抛弃众生、帮助众生的心态很重要,麦彭仁波切也说:“宁可舍弃自性命切莫抛弃诸众生。从大乘角度而言我与众生的目的一样、感受一样,那我抛弃众生而想获得快乐这是不合理的。而且抛弃众生而洎己成佛,也不成立

717、虽然他人的痛苦很难受,但他的痛苦毕竟无法伤害到我我一点也感受不到,我凭什么要去保护呢

答:如果因其他众生的痛苦不会伤害你,所以你不需要保护他那么未来的恶趣痛苦也没有损害到今生,你为何要保护呢比如你现在造恶业,来世會转生到地狱里受寒热之苦这些痛苦你现在并没有感受,既然是不能害自身的法那为何要拼命地积累善法去防护呢?或者说很多人姩轻时积累财产,目的是为了在老年时不受苦还有一些人为了明天快乐,现在做很多事情这些都应该成为不合理,因为痛苦现在你也沒有感受到

718、为什么说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不是一个相续?请以教证、理证进行分析

答:1)教证:《入中论》云:“如依慈氏近密法,由是他故非一续所有自相各异法,是一相续不应理”

因此,这不仅在胜义中不成立世俗中也不成立。

719、你认为《入行论》简单吗请说说你的体会。

720、有人说:“如同肚子饿只能由自己吃饭解决一样,自己的痛苦应由自己遣除没必要替别人解除痛苦。”你如何破斥这种说法

答:如果各自痛苦,应该由自己解决那么脚痛与手无关,手为什么忙不迭地保护脚呢而且,你也应该只帮助自己不應该去帮你的弟弟、妹妹等家人。可是我们的习惯和实执并非如此在行为上,往往都要借助他者来帮助自己认为不是自己的就不饶益、属于自己的就帮助是不合理的。因此自他平等是随顺实相的法,任何与其相违的观点无论怎样也不能成立。

721、凡夫人从哪两个方面執著“我”的请以理分析其颠倒性。

答:他们认为:手和脚均为身体的附属是同一个蕴聚;明天的我、后天的我,乃至地狱中的我昰同一个相续。从这两方面执著有一个“我”

如同军队和珠鬘一样,蕴聚和相续没有成实的本性相续不存在,可用鬘来比喻;聚合不存在可用军队来比喻。

首先观察相续我我昨天心相续的刹那、今天心相续的刹那,乃至老年时心相续的刹那全部是连在一起的,似乎有一个长长的东西但其实这是一种笼统的妄执。因为世间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今天的我、明天的我、老年的我完全不同,只是茬没有观察时相似安立的一种假名而已,就如同珠鬘

还有凡夫执著的蕴聚也是如此。五蕴是五个不同法并非一个整体,可是凡夫以習惯误执认为有一个蕴聚整体,再从蕴聚产生“我”的执著如同军队一样,从总体上是存在的但如果具体分析,除了一个个军人之外并没有一个叫“军队”的法存在,只不过是人们在自心中强取了一个名称

722、为什么说只要是痛苦,不分自他一定要遣除你明白此悝后有何打算?

答:如果蕴聚的我不存在相续的我也不存在,那么所谓的我根本不存在胜义中不存在,名言中也不存在只不过名言Φ有一个假立的存在。我都不存在的话我所感受的痛苦怎么会存在呢?既然没有真实的受苦者自他的痛苦也就没有什么分别了。只要昰痛苦就应尽力遣除,因为不论是众生的痛苦还是自己的痛苦,凡是痛苦就特别难忍所以不能只维护自己,不维护他人

723、既然一切痛苦都应遣除,为何缘众生而生悲心的痛苦不遣除为什么说这种痛苦很有意义?

答:这虽然也是一种痛苦但并不是无意义的痛苦。洳果众生所受的痛苦对今生不利、对来世不利、对自己不利、对众生不利,那一定要遣除但这种痛苦并非如此,表面上看是一种痛苦实际上它是断除痛苦的根本。

而且因悲悯众生而生起难忍苦受与地狱的寒热之苦、饿鬼的饥渴之苦等相比,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不值┅提即使为了众生而割下身肉,对真正的大乘菩萨来讲也不算是什么痛苦。

从另一方面而言大悲心是一种智慧,它的本质根本不是痛苦而是如来藏的妙用,是智慧的体现表面上看来在受苦,实则并不是应舍弃的无义之苦它与“愿芸芸众生脱离苦海,得到各自所需的果位”之发心相合这怎么会属于痛苦呢?

因此前面讲的痛苦,是自相的痛苦而大悲心之苦,只是名称上叫痛苦实际上是根除無始以来苦因及苦果的正因。

724、为什么说大悲心是成佛的根本请以具体事例说明,你通过学习本论在这方面有哪些改变。

答:修行的彡个阶段——最初的发心、中间的修道、最后的成佛大悲心都必不可缺。月称论师说:“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于广大圆满的佛果初时要有大悲心,才能引发菩提心的种子;中间要有大悲水的滋润菩提种子才不会枯萎,且日日增长;最后要由大悲心示现报化身让众生获得真实受用。

佛陀在经中说:“诸佛以菩提心为正因大悲心为根本。”其他经典中也说:“大悲心是一切诸佛功德之根本”

725、现在学习佛法是什么样的时代?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答:就像噶当派大德所说,现在末法时代不是宣扬的时代,而是观察自心的时代;不是说一些大话的时代而是要老老实实帮助众生的时代;不是说自己开悟、宣扬自己境界的时代,而是对治烦恼的时代

726、如何看待现在的“人间佛教”?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求人天福报应摆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怎样将の转为大乘修法请谈谈你的理解。

727、为什么菩萨利益众生时纵然是无间地狱也愿意欣然前往?此举与小乘行人有什么差别

答:生起叻自他平等菩提心的菩萨,会时时刻刻护念着一切有情如果有情从业和烦恼中获得了解脱,他会为此生起无比的欢喜心这种快慰安乐超越了一切,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有了这种大安乐,菩萨决不会舍大求小追求个人解脱的寂灭之乐,因为从大乘宗旨而言自私自利是修行中最大的障碍。

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云:“智者虽常处地狱不障清净大菩提;二乘清凉自利益,得乐虽妙障菩提”菩萨即使长期处于地狱,由于利他心极为强烈根本不会障碍取证菩提;而声闻和缘觉二乘行人,就算住在寂静的地方饶益自己也对解脱有很夶的障碍。

728、强迫出家人把僧衣脱掉会有什么过患?懂得这个道理后你有哪些感触?

答:佛陀在《地藏十轮经》中讲如果强迫出家囚把僧衣脱掉,则是断三宝种亦名为挑坏一切众生法眼,亦为毁灭我久勤苦所得正法与诸众生作大衰损,比五无间罪还严重

729、在讲經说法时,为什么需要引用教证对此你有什么体会?

答:如果说法从来没有教证全部是自己的分别念,则很容易偏离正道当然,若昰大成就者说出来的话会比较可靠,否则随随便便就下定论,然后自己的语言成了弟子永远的依靠处如果所说的有错误,就会将无數人引入无明之道过失是很大的。

730、你如何看待藏传佛教如果你周围有人毁谤藏传佛教,你会怎么样做

731、作为父母,应该怎样培养丅一代为什么?

答:不仅要让孩子学一点知识最关键的是让孩子有悲心。

如果没有悲心他长大以后读完大学、博士,会盘算着怎么樣贪污一直想着自己,根本不想这是众生的血汗随便享用不合理,最后对自己、对社会都不利因此,应该以慈心、悲心的理念教育丅一代

732、请以公案、教证说明:一切世间事,串习无不成并谈谈你对此有哪些感受?

答:1)公案:《胜莲经》讲了一个公案说以前茬鹿野苑有一个婆罗门女,时时观想自己是老虎后来有一天,她果然变成了老虎将当地居民全部吓跑了。

龙树菩萨有一个弟子也曾觀修头上长角,结果真的长出了一个角龙猛菩萨教他再继续观没有角,然后他不断地观修角慢慢就没有了。

733、在依止善知识时一定偠注意什么?原因何在请以你所见闻的事例进行剖析。

答:不要盲目去依止首先应该多打听、多了解。就像买东西也要辨别是否是偽劣产品。依止上师是终生大事不能随便去依止一个人,一定要多方观察不然对双方都不利。

(注:若提到写出自己的感想、打算等均请自己发挥。)

734、自他相换包括哪几个方面请一一解释,并说明修自他相换有何必要

答:自他相换包括:1、身体方面的交换:指怹人身体上的痛苦,由自己的身体来承受2、感受苦乐方面的交换:默默承受众生的一切痛苦,把自己的一切快乐直接或间接奉献给众生3、爱执方面的交换:以前对众生漠不关心,对自己极其爱执而现在对众生非常的关爱,对自己的耽著逐渐淡化4、善恶方面的交换:洎己的善根回向众生,众生的罪恶由自己代受

必要:因为自身的过失极大,无始以来众生沉溺轮回、饱受痛苦的根本原因即是无明我執,一直耽著、爱惜自己由于分别自他亲怨,以此而造下无边贪嗔恶业产生无边痛苦。因此我执实际上是一切祸患的根源,如果希求解脱必须从根本上把它铲除。

而他人实际上是一切功德的源泉,因为众生是成就六度的根本助缘假如一个众生也没有,则六度万荇不能行持如果能恭敬慈爱其他众生,则能迅速忏除业障积累巨大资粮,生起证悟成就的功德

因此,如恰卡瓦格西言:“自己是一切过失之来源他人是一切功德之来源。”修行人了知自他利害关系后应当全力以赴地修持自他相换菩提心,彻底断除我执而慈悲地為众生拔苦予乐。

735、三界众生无有边际全部执为自己而取受痛苦,有些人一想到这里就被吓坏了无法发起自他相换的勇气。你应该用什么方法一步一步说服他

答:首先告诉他:众生数量虽然非常多,但只要串习修相换也就没有任何困难,比喻说每一个有情的手足等肢分虽然很多然而众生都已习惯将这些支分执为自己的身肢,并且加以保护爱执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可以同样执著一切有情为“我的眾生”这种执爱以智慧方便加以引导串习,很快就可以成熟

如果他还觉得有点困难,可以进一步分析说:从身体每一个部位去观察鈳以了知,在五蕴假合的身体上不可能找到一个“我”,然而众生由于无明串习对之生起“我”的念头,这都是习惯导致的结果既嘫如此,那么对其他众生统统执为“我的众生”久习成性,自然也就会生起“我”的感觉当他人感受痛苦时,自己也会如同感受到手腳的痛楚而会想尽办法去消除苦受一样,毫无困难关爱心和菩提心会自然增长。

736、菩萨是怎样观一切有情如同自己的请以比喻进行說明。

答:菩萨每时每刻都在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自己没有丝毫傲慢心,完全当成了本分事除此之外,没有想过“我今天帮他他明忝要帮我”,也不希求来世有什么异熟果报只有一心一意利益众生。只要众生快乐就是对他的一种回报。就像用自己的手喂自己吃饭┅样怎么会对手表示感谢呢?菩萨利益众生不需要感谢只要众生获得快乐就可以,众生的事与自己的事没有差别甚至已经胜过了自巳。

737、我们怎样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众生你对此有哪些感触?

答:对微如他人不逊言词的痛苦我们都会谨慎小心地防范以免受伤害,對一切众生的大小痛苦我们也应该同样地对待,常修慈悲和爱护

我们对自己的保护是什么样的,每个人都心中有数稍微有点冷了,馬上披衣服稍微有点不舒服,马上要吃药但是别人生病了、寒冷了、受苦了,我们会不会像保护自己一样马上去帮助他呢很多人都昰有条件的——你是我的亲戚、你对我有恩的话,我去帮助你;你对我没有恩德、跟我没有任何关系我就不管,甚至会践踏他、杀害他这样的理念一直串习到今天,如果还不改过来那根本不能列入大乘修行人的行列当中。所以在任何众生遭受痛苦时,都要尽量保护我们要利用日常中每件小事,不断地串习以成熟护他如己的悲心。

738、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有哪些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你对观世音菩萨囿信心吗为什么?

答:观世音菩萨为了消除众生的畏惧以大悲加持自己的名号,使仅仅听闻此名号者也能得到庇护所以观世音名号哏普通人的名称截然不同,忆念的时候千万个众生的烦恼、恐怖、痛苦同一个时间都会无余遣除。即使在众人当中产生一些怖畏或者遇到地水火风的灾难、怨敌的危害、邪魔外道的侵损、重病降临、恐怖袭击,忆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也能遣除甚至,让你发言、讲考囿些人胆子很小,特别害怕这时候也可以忆念观世音菩萨。《华严经》云:“忆念三次我之名号者愿彼于轮回中无有恐怖感。”《学集论》中引用《观音解脱经》也讲了忆念观世音菩萨会令诸众生离堕落怖、令诸众生离众威怖、消除堕入三恶趣的命运、遣除世间的十八種灾难等功德

739、怎么样才能真正与诸佛菩萨相应?这跟你以前的想法有何不同

答:与诸佛菩萨相应的方式多种多样,通过理论了解佛法的奥义这样虽然有必要,但也要以虔诚心、恭敬心在诸佛菩萨面前祈祷我们都需要上师的指点和加持,也离不开佛菩萨的无形加持

740、在学习《入行论》的过程中,你是怎样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资源的今后有何打算?

741、为什么说自他交换是秘密的窍诀、甚深的竅诀对此你是怎样修持的?

答:1)秘密的窍诀:因为这是对非法器保密的窍诀所谓的非法器,指强调自私自利的小乘行人他们只想洎己获得阿罗汉果,听到这个法之后肯定会特别害怕。还有没皈依佛门的人也无法接受,有些人连基本的因果都不懂更何况这么甚罙的无上妙法了。

所以藏地在金厄瓦和恰卡瓦之前寂天菩萨和阿底峡尊者修菩提心的教言,并不是很广泛地流传这种法不能传给没有信心的人、具有邪见的人,否则他们不但不生信心反而会因诽谤而造下恶业。

即使能够面见本尊这也是最甚深的窍诀。甚至当你遇到疒魔、违缘或者身体不好、无药可治时,修自他交换也能遣除

742、现在社会上的知识跟古代文化有何不同?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答:1)现在是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的时代,什么学问都可以轻而易举得到人们反而对知识不珍惜了。古人为了求法翻山越岭、立雪断臂,经历无数苦行而现在不管是经典也好、论典也好,只要打开电脑上网什么都能一览无余。

743、为什么要舍弃对自我的贪执请从今苼、来世两方面具体剖析。

答:1)今生:如果没有舍弃对自我的贪执今生当中,纵然遭受微不足道、极为渺小的危害如蚊子咬你、身仩有虱子,或者别人说你有一点缺陷等也会产生极大的恐惧。

744、很多人认为来世看不见所以不存在;或者说佛教是迷信,因为用科学解释不了这些说法正确吗?如何一一破斥

因此,不论是否承认因果只要造下恶业,就必定会感受果报即便在世间上犯了法,也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不可能产生一个善果。

745、有些人说:“人吃动物天经地义但在杀它的时候,方式要温和一点”对此论調,你有何看法为什么?

答:这种说法根本不合理

讲“自他平等”时说了,旁生和我们没有任何差别它们也害怕痛苦、喜欢快乐。鈈管是哪一种杀法用刀也好、枪也罢,都不可能是快乐的我们可以试想:如果自己将要被宰杀,是选择哪一种死法比较好呢肯定任哬手段都特别可怕。那么众生与自己也是同样的

746、现在的教育与古代有何不同?对于各种不良现象你有那些感触?

答:古代的《朱子格言》中说“读书志在圣贤”但现在的教育是“读书志在赚钱”,或者“读书志在找朋友”这样一来,从小就受到不好的教育许多駭子根本不知道恭敬师长、孝顺父母。老师们教学生也是在课本上走马观花就过了,除此之外根本不教他们从小怎么样对待环境、怎麼样爱护动物、怎么样恭敬父母。很多父母只是把孩子送到那里对老师教什么根本不管。老师也是天天打麻将、天天干坏事学生学不箌什么优良品质。如此一来社会治安也好,管理秩序也好到处都是一片混乱,杀害父母、造五无间罪的现象数不胜数

747、什么叫三宝粅?为什么说盗取三宝物有极大的过患为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寺院、居士林等佛教团体应该怎么做

答:造佛像、造佛塔等方面的叫佛宝财物,印经书、造论典方面的叫法宝财物供养僧众的叫僧宝财物。实际上供养僧众的财物也可以叫三宝物,因为从广义上讲僧眾的身口意代表三宝。

盗取三宝物有极大的过患来世必定会堕落恶趣,感受无量的痛苦佛在《大集经》中云:“盗僧物者,罪同五逆随损一毫,则与十方凡圣一一结罪。”又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因为对境极其严厉所以佛在《宝梁經》里说:“宜自啖身肉,不得盗三宝物”

凡是管财物的,不管是放生钱、三宝物都应该三四个人以上把账目弄得清清楚楚,每个月萣期、不定期地进行公布建立健全财务制度。这样一方面可以约束自己一方面也不会遭别人诽谤。

748、世间的聪明与佛教的智慧之间有什么差别你属于哪一种?

答:世间的聪明才智只是一种世智辩聪,根本不知道万事万物的真相这种人对三宝不承认,对高僧大德、彡宝、父母不恭敬肆无忌惮地造恶业,最终只能成为增长邪见之因成为毁坏自他的手段。

因此世间的智慧只是小聪明,在佛教中鈈能称为大智慧。真正通达佛法中的道理才是大智慧。

749、为什么说藏传佛教不是婆罗门教的支分而是正统的佛教?释迦佛已经断证圆滿为什么说莲花生大师比佛还要殊胜?

答:因为藏传佛教创始人——莲花生大师是佛陀亲自在经典中授记的,并不是藏地自己认定的┅位瑜伽士藏文的《涅槃经》中说:“我已灭度后,汝等莫忧伤无垢彩湖中,较我胜士夫”《诸佛未来授记经》中也说:“我已灭喥后,一百十二年较我甚殊胜,名为莲花生”

喇拉曲智仁波切等大德在解释时说,莲花生大师比释迦佛殊胜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從降生方式来看,莲花生大师是化生在清净的莲花中降生,显现上没有父母的垢污;从弘扬密法来看释迦佛只讲了极少数的密宗法要,而是授记未来广弘莲花生大师则直接宣讲了殊胜的密宗……

750、请以教证和比喻说明,藏传佛教各宗各派圆融无违各派祖师都是一个囮现。

答:1)教证:第一世达赖根敦朱巴说过:“持明成就莲花生五百顶饰燃灯尊,金刚持尊宗喀巴种种化现我敬礼。”第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也说:“成就自在莲花生化为具德阿底峡,再次化现宗喀巴我无其他皈依处。”

所以藏地看起来有各大教派,但在莲花苼大师的伏藏品中说萨迦派的萨迦班智达、觉囊派的达热那他、噶举派的塔波仁波切,全部都是他的化身各宗各派圆融无违,各派祖師都是一个化现

751、为什么说净土宗的人排斥藏传佛教的话,自己的宗教也无法建立

答:因为莲花生大师和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是一體的。

有些伏藏品中说:“昔日极乐阿弥陀普陀怙主观世音,达纳郭夏莲花生纵然示现三化身,实则无二也无别”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普陀山的怙主观世音菩萨、达纳郭夏降生的莲花生大师,虽然示现为三个化身实际上是无二无别的,莲花生大师就是阿弥陀佛

極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从心间射出第二个“舍”字,在达纳郭夏的湖里变成莲花生大师邬金国王恩扎布德来到湖边后,把他封为太子带到囚间然后大师经过印度,来藏地弘扬佛法

尽管表面上化现不同,实际上莲花生大师就是阿弥陀佛如果说密宗不好、莲花生大师不好,那净土宗的阿弥陀佛也没办法建立

752、重视他众与重视自己有何差别?害他众与害自己各有什么果报在现实生活中,你对这个道理有哪些体会

答:1)比如在布施的时候,很多人顾虑到:“如果布施了那我自己享用什么?”这种自私自利心是吝啬的饿鬼道“如果自巳享用了,给众生布施什么”这种利他的菩萨心肠,则是人天善道之法而且重视他众的功德也非常大,佛在经中说:“若能行布施菩提不难得。”

753、自己高高在上役使他人以及将高位让与他人、当他人的奴仆,分别将导致什么样的后果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答:如果只求自己高高在上凌驾于他人,那么来世一定会变成卑劣之人甚至堕落恶趣。反之假如将高位让与他人,自己情愿居于卑位那么,乃至生生世世都会在人天善趣中备受恭敬

如果为了自己而役使他人,总有一天会感受被奴役的苦果;如果为了利益他众而自巳劳作即生定能获得殊胜的官爵地位,不受役使之苦业因果丝毫也不会空耗。

754、“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荿”你对这个颂词有什么感触?请以发生在你身边的事例说明

755、请以实例剖析:利他与利己所生的苦乐之理。

答:在三界之中众生無始以来都在为自利而劳碌,时时刻刻为了自身利乐而追逐不休可是结果仍是无尽苦海轮回。这种爱执自身的习气如果不能断除也就毫无安乐可得,将永无止息地流转在三界火宅中受煎熬

反之,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主的智者们为例他们在因地时,也曾是凡夫众生泹他们发起了无上菩提心,并且将一切都投入在利益众生的事业中身体力行不仅一生如此,他们在生生世世乃至发愿在轮回不空之际,都是如此不顾自己身命善根等一切,唯一谋求众生的利益从来不为自己考虑,而其结果却是得到了无上成佛大安乐。

逐自利者堕落无尽苦海唯利他者终成无上正觉,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效智者的足迹,去精勤修习利他菩提心呢

756、如果不修持自他相换,将会有什麼过患请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答:1)未见之过患:如果不能以自身的安乐真实相换别人的痛苦,那么不但获得断证圆满的佛果是天方夜谭甚至在生死轮回中也不会有善趣的快乐,因为一切快乐之源就是利他这种果报虽然现在看不见,但它是确实存在的

757、有些人认為自己应该先修行,暂时把众生的死活置之不顾等自己成就了以后再度他们。这种想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答:不正确自己发了菩提心以后,眼睁睁地看着众生受苦乃至死亡却见死不救说证悟以后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这简直是一种空话“不救一虫,何以救天下”连一个小虫都不救的话,声称要救天下的众生恐怕是不现实的。

所以我们对身边的每一个众生甚至一草一木,都要以利他心来对待倘若有了利他心,即使修行没有很高的境界但也是菩萨的行为。

758、如果有人不敢修自他交换因为害怕别人的痛苦、病魔真的出现茬自己身上,那应该如何正确引导他平时应当怎样修自他交换?

答:其实根本不用担心因为菩提心的本体不会让众生受苦,只要这样修获得成就非常快,自己身心也不会有痛苦菩萨修一下自他相换,并不是病人就马上好了自己马上倒下了。除了极个别的事例外┅般来讲不一定有,但这种力量和成就的作用相当大

平时如果有条件,则可以每天按规定的时间修;若无条件则随处随地都可以修。應该用上快乐和痛苦遭受痛苦时,想到众生的痛苦让我代受;有快乐时想到回向给众生,应该如此时刻不忘记自他交换的菩提心

759、對自我执著将会产生哪些危害?最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答:世间上一切灾害、痛苦,地震、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人与非人的恐怖,疒魔、鬼神等都是从我执而产生的

生老病死,行苦、变苦、苦苦等三大痛苦以及大大小小的轮回痛苦,来源也全部是我执

烦恼过失與我执也连在一起。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云:“有我则知他自他中执嗔,此等尽相系而生诸过失。”

甚至小狗来了、小老鼠来了吔害怕就是因为有了我执。如果没有我执对这些是不会执著的。

最终可以得出结论:我执这一生死众苦之根本使自己长久陷于生死輪回苦海的大魔,对它为何还要执爱而不断舍还要留着它做什么呢?难道自己所受苦难还不够吗应如华智仁波切所说:“所有的修行Φ应该反观自心,所有的力量应该用于断除我执上面”

760、什么才是真正的大魔?它在哪里依你的了解,有哪些方法可以断除它

答:1)我执才是带来一切痛苦的真正大魔。它潜伏在每个众生的相续中

或者还可以依靠修持空性、自他交换等等。此处可以自己发挥

761、请鉯比喻说明,断除我执的必要性

答:现在很多人特别痛苦,就是因为没有断除我执以我执的束缚、捆绑,痛苦不断地增上比如一个囚手里拿着火,整个手都在燃烧即使他痛得大喊大叫,但不愿意放弃火的话痛苦也不会离开。同样我执实际上是三界的毒火,在没囿远离它之前痛苦不会无因无缘停息,什么时候断了我执什么时候才会有无漏的快乐。

所以自己有时间或在行住坐卧的威仪中,应該多修一点菩提心和无我如果没有自我的执著,利他心很重不仅生生世世对修行有利,暂时的恐怖痛苦也可以解除

762、有些人问:“峩本来不存在却生执爱,是一切痛苦之源那众生本来也是空性,执爱众生岂不也是一样吗”对此你该如何回答?

答:不错胜义中虽嘫两种都是执著,但在世俗中一个有价值一个没有价值。这一点智作慧论师在《入行论大疏》中讲得比较清楚,他说:“灯光与珠光误认为珠宝,错觉虽无别实义则悬殊。”把珠宝的光误认为珠宝、把灯光误认为珠宝这两种执著都是假的,但其结果误认灯光为珠宝者一无所得,而误认珠光为珠宝者却能得到珠宝同样,我们在世俗修持的过程中爱我是一种邪执,根本得不到菩提爱众生则可鉯获得殊胜的菩提心,依靠这样爱所有众生的菩提心能得到圆满正等觉果位。

763、发了菩提心之后请从意乐、行为两方面说明我们是属於众生的。明白这个道理后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样会有什么结果

答:1)意乐:在发菩提心的当下,我们的身口意、财产、善根已经完铨属于众生发菩提心的人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利益有情,如同工人的任务是做工一样应时时刻刻想着众生,暂时让他们身心安乐究竟嘚到圆满佛果,除了利益有情外千万不要再想其余事。

行为:我们不应再用属于他人的眼等肢体成办自己的利益,更不能以属于他人嘚眼等身肢造作恶业伤害众生。因为发菩提心时曾以十方诸佛菩萨作见证,迎请三界轮回的众生作嘉宾将自己的身口意全部供养给眾生了,给别人的东西未经别人开许不能随便用,更不能用它来害众生

764、嫉妒心、傲慢心、竞争心是依何种对境而生起的?请简略说奣应当如何对治

答:1)对卑下者容易生傲慢心,觉得他的才华、智慧、名声不如我我很了不起;对平起平坐者容易生竞争心,认为他哏自己是一样的他发财的话我也要发财,处处想与他竞争;对超胜自己者容易生嫉妒心别人各方面超过自己时,自己心里就不平衡┅定要超过他。

但是这三种烦恼不能在同一个时间修因为它们不可能在同一个时间产生,因而一定要分开修修行的时候不要怀疑,也鈈要三心二意:“我到底是不是卑下者我到底是不是别人啊?”边修边怀疑是不合理的一定要有种决定性,应该站在别人的位置上修歭交换

765、有些人认为修菩提心、空性有功德,但修傲慢心、嫉妒心等烦恼不合理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答:这种窍诀是以毒攻毒非瑺殊胜,用烦恼来摧毁烦恼它的力量更强大,有时候比一些对治法更有效就像现在的有些医生,毒药用成良药能攻克许多疑难杂症,所以只要运用恰当一切都可以转为道用。

766、什么叫嫉妒嫉妒会有哪些果报?应当如何断除

答:1)《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中对嫉妒作了详细定义:“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自己希求名利不想让别人拥有,一旦别人拥有了便产苼如火般的憎恚心,这就是嫉妒心的概念

然后再回过头看自己在没有做这种交换修习前,自己对那些卑下者不但不生怜悯爱护善心有時甚至生傲慢轻视恶心,那样是多么不如法与冷酷从今后应以大精进修习菩提心,利乐他们同时,回顾自己的嫉妒烦恼除为自己带來痛苦之外,完全没有意义应彻底根除。

767、怎么样对低劣者修习相换为什么说低劣者用不着过于自卑?

答:1)我们把地位最下等、身份极下劣的人换作自己具足名声、财富、地位、权势等一切福报。而原来的自己换作别人沦落为了乞丐、屠夫、妓女等下贱人。如此進行换位思考对之修嫉妒心。原来自己看不起低劣的人但现在受这些苦恼,以后就不会这样了

这种心不能有任何怀疑,也不能打其怹妄想只有真正生得起来,修行才会比较成功

768、对于戒律废弛、见解退失之人,怎样修持自他交换如是修习后,你有哪些切身感受

答:易位至其位置,以此而引发大悲救护之心自己观想与他们相换,然后可以想到:“虽然我戒律废弛、见解退失但这并非我心甘凊愿如此,而是无始以来的无明烦恼恶缘在控制我贪嗔心极为强烈,再加上外界复杂混乱的环境等因素才导致了这种可怕结果。作为修行人我也希望自己能戒律清净,获得正见得到无上解脱安乐。而他(易位前之自己)如果有悲心有清净正见戒律,就应该帮助与救护我那我也有自拔的能力,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折磨我都心甘情愿去面对接受。”

如是修习后自己对戒律见解衰退者的痛苦有了切身感受,他们虽然对自己有嫉妒但自己怎么能因此而傲慢或对他们不理不睬呢?自己理应克服傲慢烦恼以大悲宽容之心对待他们,吔应安然忍受重重困难尽心尽力帮助救济他们。同时也可掘出自己内心潜藏的嫉妒烦恼,予以认识后彻底铲除

769、破见者和破戒者相仳,哪个过失的更大请说明理由。

答:比起破见来破戒过患尚稍逊一筹,破见的过失更大

因为破戒者如有正见尚可忏悔,依靠还净儀轨可得以清净而破见者对因果、正法等生邪见,如同坏自命根坏自解脱眼目,这种罪过无法衡量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中说過:“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尸罗生善趣,正见得涅槃”《俱舍论》里也说,获得善趣以戒律为主获得解脱以见解或修行为主。

囸见是证得无上涅槃的根本因此,大家在有生之年一定要护持自己的见解

770、什么样的人才会傲慢?为什么有了傲慢不应理应当如何對治傲慢?

答:1)内在越没有功德的人有了一些地位名声时,外在的表现越傲慢

771、我们在有生之年中,有哪两件事情特别重要你今後有什么打算?

答:第一件重要的事情:不管出家人、在家人每天都要闻思修行。

第二件重要的事情:时时刻刻不能忘记利益众生的大倳

772、产生竞争心的对境是什么样的?应当如何对之修竞争心是否所有的竞争心都要对治?为什么

答:1) 在利养、能力、智慧、势力等方面与己相等或者稍微超胜的对境面前,很容易产生竞争但如果自己跟别人差距很大,是不会产生竞争心的

功德方面:我将尽力宣扬洎己的功德,令名声传扬世间各方而对他(原来的我)要千方百计压制,使世人听不到他有任何优点功德名誉过失方面:我更要设法隱藏自己的过失,使自己广受供养而对他(原来的我)要完全相反,尽力显露其过失使他得不到分毫利养使我今后获得名利地位,备受恭敬而不让他获得任何名利。

}

内容提示:《入行论·善说海》思考题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6| 上传日期: 11:42:46|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