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焦皮爆裂是什么病是什么病

原标题:柑橘蒂腐病有两种!蒂腐病和日灼病防控方案

老刀注:柑橘蒂腐病有两种,即黑色蒂腐病和褐色蒂腐病,都是柑橘重要的采后贮运病害,每年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柑橘蒂腐病有两种,即黑色蒂腐病和褐色蒂腐病,都是柑橘重要的采后贮运病害,每年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除为害果实外,在果园中也可为害橘树枝干,造成枝干或整株枯死。除为害柑橘外,还可为害香蕉、梨、棉花等多种植物。

黑色蒂腐病:又称焦腐病,此病多发生在果实采收后,病菌从果柄及蒂部伤口侵入。发病初期果蒂周围的果皮出现水渍状、浅褐色软腐的病斑。随后病斑迅速扩展,边缘呈波浪状、病部呈暗紫褐色,极软,果皮易破裂。同时,病菌很快从蒂部向果心蔓延,直至脐部。病果肉黑色,味苦,不堪食用。后期病部密生小黑粒,此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褐色蒂腐病:开始时环绕蒂部出现水渍状浅褐色,逐渐变成深褐色,病部渐向脐部扩展,边缘呈波纹状,最后可使全果腐烂。病部果皮较坚韧,用手指轻压病部,有革质柔韧感。病果内部腐烂较果皮腐烂速度快。在病部表面,有时有白色菌丝体,并散生黑色小粒,此为分生孢子器。

黑色蒂腐病菌:Diplodia natalensis称腔胞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柑橘黑色蒂腐病:病菌来源于树冠上枯死的病枝梢,病菌通过雨滴溅散到果实上,病菌潜伏在萼洼与果皮之问农资网购就上淘农网。在适宜的条件下,病菌通过伤口、特别是果蒂剪口侵入。

柑橘褐色蒂腐病:病菌在病枯枝、病树干及死树皮上越冬,这些越冬的病菌成为翌年病害的主要侵染来源。当果蒂形成离层的时候,病菌从蒂中部的维管束侵入或从果柄的剪口侵入,在贮藏运输期间,若温度高,湿度大,便容易引致严重的蒂腐病。

1、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植株的抗病力;适当修剪,剪除树上的病枝、枯枝,减少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防止果实受伤,采收时要防止果实遭受机械损伤;库房及用具消毒。果实进库前10—15天,对库房或地窖进行消毒,注意通风换气。

2、果实采前喷药,果实采收前7—10天内喷药,可用下列药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可较有效预防果实贮藏期中该病的发生。

3、果实防腐处理,果实采收后l—3天内用药剂处理,可用下列药剂:25%抑霉唑乳油1000—1500倍液;45%噻菌灵悬浮剂450—6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500—1000倍液;14%咪鲜胺·抑霉唑乳油600—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果,可减轻发病。

柑橘日灼病是夏季高温的一种常见的生理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果实和树皮。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中午高温及太阳暴晒引起的,每年的7-9月发生比较严重,果树西南方位受害较重。柑橘叶片日灼发生严重时,雨后大量落叶;果面日灼严重时,果皮生长停滞,粗糙变厚,后期易发生裂果,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

高温危害:a、影响根系生长,柑橘根系在25°C以上生长抑制,37°C以上会停止生长。b、高温胁迫光合作用增加,40°C左右叶片膜脂过氧作用增加,细胞稳定性降低,生理机能紊乱。c、当温度上升到40°C以上时,叶片的叶绿素会逐步分解,叶色变淡或发黄,果皮生长停滞、粗糙变厚,有时发生果实龟裂果实畸形。d、高温使叶片生长素增加,而幼果中生长素下降,幼果中脱落酸显著增高,从而加剧幼果落果。

提高土壤的含水量和空气湿度,改善果园的小气候,保证水分的充分供应,是预防柑桔日灼病最根本的措施。

2、树盘覆盖,保湿降温

夏季在树盘的周围,沿树冠垂直向下的根系密集处,铺10厘米至13厘米厚的鲜草或秸杆等覆盖物,以利保湿降温,促进根系活动,调节土壤水分和桔园内的小气候,促进果实的正常发育。

在日灼病发生严重的地方可用1%至2%的石灰水喷洒向阳的外围果实和叶面,尤如蒙上一层白膜,能反射强光,降低叶温,保护果实和叶片。但应注意石灰水的浓度不能太高,以免渗透进去,发生药害。

4、高接换种后的橘园树干涂白

以生石灰10份、食盐1份、水40份的配方防日灼病的效果较好。用软质刷刷到主干上,以涂上不往下流、不粘结成团、能薄薄粘上一层为度。

对树冠顶部和西南面外围的果实,在果实阳面上贴一张与果实大小相似的小白纸,能有效地防止果实表面的灼伤。

6、清沟排渍,诱根深扎

遇上多雨时段,应及时开沟排水,改善土壤通气状况,诱根深扎,增强吸水能力,可减轻日灼病的发生。

避免喷布浓度过高的农药,避免在烈日下喷用农药。

及早疏除树冠顶部和树冠外围向阳处的过大果实,能减轻柑橘日灼病的发生程度。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文章来源:永州天禾农资

}
就算口里没有食物,你是不是常觉得口中有味道?从中医自测角度来说,口中的味道提示着身体状况,快来看看7种味道各预示着什么疾病吧!

原因:由肝胆有热、胆气熏蒸所致,常与胆汁代谢失常有关。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和肝胆肿瘤等,也会有口苦的状况。

清肝泻热的食物,如苦瓜、苦菜、西红柿、绿豆、绿豆芽、黄豆芽、芹菜、白菜、包心菜、金针菜、油菜、丝瓜、李子、青梅、山楂及柑橘等。

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如芹菜、蓬蒿、西红柿、萝卜、橙子、柚子、柑橘、香橼、佛手等。

原因:多由脾胃湿热、肝脾疾火内蕴所致,常见于糖尿病和消化功能紊乱。

对策:与上述疾病和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纵食口腹,嗜食肥甘油腻,嗜食辛辣,吸烟嗜酒等导致脾胃受伤,聚湿生热。

薏米与红豆按1:1比例,再加等量大米,吃20多天后,可变为薏米和红豆之比为2:1,另一半是大米,粥熬至不稠不稀。

热较重者,可用麦冬熬粥,也可泡到菊花茶里饮用。

原因:由肝胆之热乘脾所致,多见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

对策:如果确定与肝气犯脾胃有关,就降肝火,或者疏肝郁。如果是脾胃自身的问题,以下三个方子可以降胃气:

(1) 胃虚痰阻,气逆不降之证候。

旋复代赭石汤加减:旋复花9克(另包)、生姜6克、代赭石20克、党参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

橘皮竹茹汤加减:橘皮9克、竹茹9克、生姜6克、柿蒂6克、枇杷叶10克、黄芩6克、芦根12克、石斛12克、沙参15克。

理中汤加减:党参12克、白术10克、干姜10克、吴茱萸10克、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厚朴10克。

}

最近广西梧州的橘农朋友反映,当地的砂糖橘患上了一种“怪病”,一半以上的果子都长满了癣癞,成了“花皮果”不知是何原因造成的,并且整个村子都出现了这个症状,而大家对于这种病害也是一筹莫展,下面展示一下这个病害田间症状。

梧州果农“花皮果”田间主要症状

我们可以看到,受害的果实表面有灰白色、形状不规则的斑,发生部位随机,扁平或略微凸起,并紧贴果皮。

严重时病斑连成一大片,几乎将果面全部覆盖。病斑是可以刮去的,之后又可以看到绿色的果皮。

实际上,柑橘出现“花皮果”的原因是较多的,主要包括机械损伤,机械损伤一般是台风、雨水天气时出现的碰撞伤害,还有就是柑橘幼果期的蓟马、灰霉病的造成的“花皮果”,只是这几种“花皮果”的症状还是不同的,下面笔者就来对比一下,希望能够帮助果农进行识别:

造成柑橘“花皮果”主要原因

机械损伤一般风吹碰伤、沃柑等刺划伤,机械损伤的位置一般是随机的,损伤症状也是不规则,机械损伤不会普遍发生,并且损伤不可以刮去。

蓟马伤根主要幼果期为害造成,主要集中在果蒂、果腰等部位,呈现圆圈样式,疤痕为木栓化痕迹,不可以轻易刮去,对于这种情况,预防措施是花期使用高氯·噻虫嗪等预防蓟马。

灰霉病主要花期遇到雨水,造成感染灰霉病花瓣落在幼果商,发生部位随机、病斑颜色灰白灰霉果病斑因幼果期生长受阻,之后会表现出凹陷症状,灰霉“花皮果”疤痕处表面粗糙,有细微裂纹出现。

梧州果农“花皮果”究竟是成因是什么?

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该情况与柑橘白癞病的病症极其相似。

白癞病由于不为害果肉,也不引起腐烂,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未引起重视,而被当成风伤果来处理,但实际上它是一种真菌病害。病原菌主要包括胶孢刺盘孢,柑橘砖格孢和可可球二孢3种。可别小看这几个病原菌,它们都是大有来头的。比如胶孢刺盘孢可引起柑橘炭疽病;柑橘砖格孢可引起黑腐病;可可球二孢可引起柑橘焦腐病。

这3种真菌可以单独或混合侵染果皮,而引发白癞病,果皮有伤口时可增加感病几率,病期主要集中在5~9月。

该病防治的关键在于控制病原菌及减少果面伤口。不过这些病原菌多是具有潜伏侵染特性的,所以建议进行有效的柑橘清园工作,可以使用石硫合剂进行第一次清园后,再次使用代森锰锌+苯甲嘧菌酯进行第二次杀菌清园。

除了做好清园工作外,加强树势培养,可以淋施1-2次海精灵生物刺激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同时应把握春梢抽生这一关键防治期,有效药剂包括嘧菌酯、咪鲜胺、代森锰锌、苯醚甲环唑、石硫合剂等。对于已经发生的,零星的可将那层癣癞刮除,后基本与健果无异,但大部分发生目前无特效的解决方式,最终还是会影响到果品商品价值。

本文由农业助手团队撰写,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农业助手,且勿修改文章内容,修改必究!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柑橘焦皮爆裂是什么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