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上的这几个韩文公祠导游词什么意思

  潮州韩文公祠在潮州市韩江东岸笔架山麓,为纪念韩愈而建。原韩祠始建于宋真宗成平二年(公元999年),由潮州通判陈尧佐于金山麓夫子庙正室东厢辟建“韩吏部祠”,元佑五年(1090年),知州工涤迁至城南七里,苏轼为其撰写了《潮州昌黎伯文公庙碑》。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军州事丁允元认为韩公常游于此并手植橡木,韩公之祠应建于此,遂将城南七里的韩文公祠迁至今址。相传当年韩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据宋礼部尚书王大宝《韩木赞》的描写,橡树形如华盖,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鱼鳞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作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甚是美丽。但花不常开,潮州人崇尚韩愈,以至效祥于他手植的这棵橡木。“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甚至《潮州府志》有“乾隆九年调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记载。于是,祠吊先哲,木卜科名,“韩祠橡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

  韩文公祠倚山临水,环境清幽。回柱三门石坊上书刻着“韩文公祠”四个字,从右门入,牌坊后甬道右侧,辟建近百米碑廊。从国家各级领导人和海内外知名书画家惠赠或留题的近500幅墨宝中,选404幅,勒石镌刻,与祠内古碑交相辉映,令千年古祠更加庄重典雅、文气斐然。韩文公祠是一座肃穆端庄的祠宇,正殿中央塑韩愈像,两旁塑侍从张千、李万。祠内石柱镌刻对联、四壁环生历代碑刻40面,记载着韩祠的历史和韩愈治潮业绩以及颂扬韩祠的诗文。正殿左侧有碑刻“功不在禹下”,这句话本出自韩愈的文章。在古代神权、皇权的双重压抑下。他认为治人的思想比治水还艰难,用此称赞孟子传播儒家思想的功绩不比大禹治水低,后人反过来引用他的话来赞颂他。

}

潮州韩文公祠导游词 【潮州】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已来到位于潮州市区笔架山西麓,韩江之滨的韩文公祠。唐玄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谪潮州,但他并没有因政治上的打击而消沉,在潮州期间“祭鳄释婢,兴学劝农”,历代潮人都很怀念他的功绩,韩祠内有一块碑刻:“若无韩夫子,人心尚草莱。”便是对他的极高的评价。

这个祠前广场,是1998年修建的。在台阶的中间,有一座古书形式的石雕,上面刻写了韩文公在《进学解》中的两句话:“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说:"勤奋是事业精进的前提,深思是行为成功的保证.这两句话,可以说是适用于每一个人的普通真理!

这是韩祠正门,上面写着“韩文公祠”四字,是1984年胡耀邦总书记视察潮州所留下的手迹。往上看,韩祠依山而建,层次分明,它分成两落,前落是韩祠的主体,后落是侍郎阁,现在让我们沿石级登上去,请大家登的时候数一数到上面一共有多少级台阶,就可以知道韩文公来是多少岁了?

一共有51级,纪念他51岁(是按周岁计算的,如果按古人的算法,应该是53岁)时他百病缠身,且已过50岁知天命之年还受到这样的打击,从京城被贬潮州,困境可想而知,那里(手指江边)是韩文公当时坐船第一次登临韩山的地方面军,前面是韩江。韩文公被眼前美丽的风景所深深吸引,更被潮人纯朴的民风所打动。于是在此种下一棵亲自从中原带来的树——橡木,后来成了潮州八景之一——韩祠橡木。从宋代以来,民间就有这样的传说:橡木开花的多少,可以预示当年科举考试录取率的高低。可惜到清代嘉庆年间,这棵神奇的橡木枯死了,后人于是在橡木的故地种上了现在这棵木棉树,以缅怀韩公。

韩祠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最初建在金山,后来迁到州南七里,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才迁到这里,算起来也有八百年的历史了。韩祠的主体建筑,墙面用水磨青砖砌成,砖缝温和紧凑,平直整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的建筑艺术是何等高超。韩祠现存有历代官员文人所留下的37块石刻。请看上面:“三启南云”‘是原广东省委书记林若所书,出自苏东坡的《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之句“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另一层意思是指他一生中曾三次来到广东。

“百世师”为刘海粟所题。韩文公一生倡导儒家思想,并以儒家“道统”继承者自居,他提倡“仁政”,反对暴虐,“抵排异端,攘斥佛老”,他到潮州之后极力兴办久废了的乡校,还把自己的俸银捐出来支持教育,并起用当地贤士赵德主持教育工作,让读书风气长久发扬下去。大殿正面是根据明朝《永乐大典》所记载的韩愈画像塑成的泥像。韩祠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几废几建,每次修建都是当地政府百姓一大盛事,在至今所遗留下来的37块石碑中,有的就记载了修建韩祠的事迹。其中最著名的一块是宋代苏东坡写的。如果有兴趣的话,请大家一会儿自己找一找,我们先看这两边一副楹联:

上联是: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海峤;

下联是:到潮才八月,潮平鳄渚,于今香火遍瀛洲。

上联说他到潮州的缘由及到潮之后使读书的风气遍及海滨。下联说他到潮州只做了八个月官,但逐除鳄鱼,功德无量,历代都没有忘记他。原来当时韩江生长着一种鳄鱼,经常吞食人畜,是当地的一大公害,韩愈到任后第一件事便是祭鳄鱼。怎么祭呢?据说他在恶溪百边亲自宣读自己所写的《鳄鱼文》,就仿似古代声讨敌人的檄文一样,并一猪一羊投入江中。据史书记载,当时几乎全城百姓都前往观看,场面庄严肃穆,现场鸦雀无声,所以潮州有句俗话叫“静过祭鳄”。说也奇怪,韩愈祭鳄鱼的第二天江水尽涸,于是鳄害从此消失了。为了纪念韩愈祭恶的功绩,后人便在韩愈祭鳄鱼的地方(手指祭鳄鱼台方向)修建了一座祭鳄台,台中树起了一块石碑,刻上《鳄鱼文》全文。

这块明碑的碑文是:“功不在禹下”,出自韩文公自己的文章,本来是韩愈称赞孟子的话,但后人反过来用这句话来赞美他。不错,他来潮州之后除办学校,驱除鳄鱼,释放奴隶之外,还积极发展农桑,修筑水渠,就象古代大禹一样,率领民众疏导韩江,因为当时的韩江叫恶溪,不仅有鳄鱼,而且洪灾肆虐,民众为逃避洪涝灾害而远走他乡,韩愈带头开水渠修水利的创举为后来潮州历代官员带了一个好头,他们都以韩文公为楷模。

当然,“功不在禹下”还有更深一层的含意,那就是:意识形态中的异端邪说也有如洪水猛兽一类的灾害,而治理洪水,不管是自然界的还是思想界的,关键在于疏导而不能一味地堵塞。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儒家的大师们包括韩愈在内,他们的功绩确实不在治洪水的大禹之下。韩祠左侧的“天南碑胜”碑廊,是当今我国著名书家和政要称颂韩文公的诗文碑刻,可见韩愈的影响力并非潮州一方。

下面让我们一起登上后面的侍郎阁,登高望远,饱览潮州古城的风姿。

}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韩江之滨的韩文公祠。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谪潮州。韩愈在潮州期间祭鳄释婢,兴学劝农,历代潮人都很怀念他的功绩,韩祠内有一块碑刻:“若无韩夫子,人心尚草菜。”便是对他极高的评价。
  祠堂前广场有一座古书形的石雕,上面刻写了韩文公在《进学解》中的两句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说:勤奋是事业精进的前提,深思是行为成功的保证。
  韩祠正门,上面写着“韩文公祠”四字,是1984年胡耀邦总书记视察潮州所留下的手迹。韩祠依山而建,层次分明,前落是韩祠的主体,后落是侍郎阁,现在我们拾级而上,石阶一共有51级,是纪念韩愈51岁时到潮州。韩祠前原有韩愈手植橡木,民间传说:橡木开花的多少,可以预示当年科举考试录取率的高低。韩祠橡木后来成为潮州八景之一。
  韩祠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最初建在金山,后来迁到州南七里,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才迁到这里,算起来也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韩祠现存有历代官员文人所留下的37块石刻。其中,“三启南山”,是原广东省委书记林若所书,出自苏东坡的《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之句“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另一层意思是指他一生中曾三次来到广东。
  韩文公一生倡导儒家思想,并以儒家“道统”继承者自居,他提倡“仁政”,反对暴虐,“抵排异端,攘斥佛老”。他到潮州之后极力兴办久废了的乡校,还把自己的俸银捐出来支持教育,并起用当地贤士赵德主持教育工作,让读书风气长久发扬下去。
  这边的一副楹联,上联是: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海峤;下联是:到潮才八月,潮平鳄渚,于今香火遍嬴洲。上联说他来潮州的缘由及到潮之后使读书的风气遍及海滨。下联说他到潮州只做了八个月的官,但驱除鳄鱼,功德无量,历代都没有忘记他。
  正殿左侧有碑刻:“功不在禹下”,出自韩文公自己的文章,本来是韩愈称赞孟子的话,但后人反过来用这句话来赞美他。他来潮州之后除办学校,驱除鳄鱼、释放奴隶之外,还积极发展农桑,修筑水渠,就象古代大禹一样。更深一层的含意是:意识形态中的异端邪说也有如洪水猛兽一类的灾害,而治理洪水,不管是自然界的还是思想界的,关键在于疏导而不能一味地堵塞。韩祠左侧的“天南碑廊”是当今我国著名书家和政要称颂韩文公的诗文碑刻,可见韩愈的影响力并非潮州一方。
  最后我们一起登上后面的侍郎阁,登高望远,饱览潮州古城的风姿。、
  我的讲解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文公祠导游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