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使用邮箱如何怎么样做事才能有效率更有效率?

原标题:怎么给美国人/中国人写邮件更有效?|邮件中的“面子”文化差异

↗↗↗ 点击上方“唧唧堂”关注各学科最新最热研究推荐论文解读

发现关注更多研究和研究人,请访问唧唧堂网站

原创文章首发于唧唧堂,作者:唧唧堂研究人 Sherry

随着互联网普及和国际交流的增多,出国留学、国际贸易合作, 越来越多的地方需要我们与外国人,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人,进行交流。要想与这些西方人有效交流,只要懂英文就够了吗?很多研究都表明,中美在交流思维、文化习惯上还存在巨大的差异,不清楚对方的交流习惯偏好,一封商谈业务的英文邮件可能反倒会让双方产生隔阂。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篇研究中美员工在商业邮件中不同格式偏好的文章。

首先,我们来谈谈“面子”(face)这个概念。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这个词语的含义显然每个人都能心领神会,而西方学界对此较为公认的定义有,“个体认为自己在交往中具有的被他人认可的一种积极社会价值”,“需要投入情感,可以失去、保持、或者增强,并且在交往中需要持续注意”。

听起来可能有点玄乎,大意就是我们可以感到丢面子、有面子,交往中会注意维护自己的面子。虽然广义上说全世界的人都需要面子,但面子的具体概念在不同文化中还有着不同的含义。

尤其,对中国人来说,面子不仅存在于个体中,还可以存在于发生交往的集体中,要让“每个人都感觉有面子”。人际交往要想顺利进行,双方的面子都要维护。而在交往中,向对方提出指令和请求就是一项有碍面子的事,因为这影响了对方的自主性和自由。因而,人们需要委婉间接地提出请求来弱化这种对面子的损害。而东西方就在这类情境中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体现间接性,中国人的间接请求体现在讲话方式上,而西方人则更多体现在句法上。

比如,“把文件发给我”就是一种非常直接甚至有些粗鲁的表述方式,英语母语的人会选择将句式变为“你介意把文件发给我吗(Would you mind…)?”或者“能不能请你把文件发给我(Could you please…)?”。而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仅仅将说法改变还不够显得礼貌,我们还会在表达请求前加上一段充足的对话作为铺垫来弱化请求的鲁莽(寒暄客套)。西方学者将中国人的这种话题引入次序称为归纳式(inductive pattern),与西方人习惯的先给主题再给论证推理的演绎式(deductive pattern)次序形成对比。一些学者认为,这一差异产生的来源就是中国人对维护交往双方面子上的考虑。

面子协商理论(face negotiation theory)的观点也与Hofstede提出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文化有关。许多研究发现,在冲突情境中,集体主义者(主要是东方国家)倾向于表达更间接有礼,注意维护双方的面子;而个人主义文化的人则倾向于在交流中更加直接和简洁。

在冲突情境以外,面子协商理论也体现在书面请求中。以往一些研究者发现,中国式的请求信件通常遵循的结构是,首先称呼,然后是一些寒暄问候语句(表达对信件接收者良好祝愿和双方关系的称赞),接着是原因类陈述(描述请求的起因、情境、以及结果等),下来才是请求本身,最后是致谢。而西方的同类信件则有一种更为直接的结构:称呼、请求、解释、和致谢。这一格式上的不同也在电子邮件中得到了证实。

今天介绍的这篇文章即将这一理论用于了组织行为领域,试图研究在跨国商业交往中,对对方电子邮件习惯的违背是否会对双方间的印象和关系产生不利影响,从而损害商业合作意向。为探究这一问题,文章采用了三个研究来逐步深入考察。

首先,为验证这种以往发现的中美在邮件格式和内容上的差异确实存在于商业请求中,并且在全球化的当今仍然存在,研究者先进行了一个小的预备调查。选取了一家中国南方企业与美国有业务往来并英语熟练的八名员工,让每个人提供自己与和自身任一名有频繁往来的美国合作者的近期邮件各五封,邮件需包含直接的请求而非答复。之后,一中一美两名研究人员对邮件的格式和内容进行了客观的编码。结果证实了前人的发现,大部分的中国员工在请求邮件中喜爱使用客套的问候,并将原因置于请求之前,而美国人则相反。

基于初步的印证,研究者提出了更深入的假设:中国员工是否在接到自己更习惯的归纳式商业请求邮件时较不易被激怒,并且有更高的合作意愿?而与此相反,美国员工是否在接到自己更习惯的演绎式商业请求邮件时情绪更好,更愿合作?

不过,在考虑东西方面子文化差异外,研究者还考虑了文化内的个体差异,自我构念(self-construal)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概念。自我构念指的是个体感知和定义自我的方式与环境及文化中他人的关系,分为独立型自我构念和依赖型自我构念。有点类似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独立型自我构念的人将自己看作与他人有本质不同的个体,倾向于根据自身的一些持久性特质来区别自身和他人。而依赖型自我构念的人则将自己看作是与他人本质相连的,看重社会关系和集体成员身份,依据自己能否调整行为适应情境来定义自己。个体可以同时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型和依赖型自我构念,但相对程度可能会有不同。

一般来说,西方文化的个体由于自出生起 就强调个体性,因而独立型自我构念程度更高,与东方文化下成长的个体相反。但具体到同一文化内,每个个体在这两个维度上的程度也会存在差别。因而,研究者假设,员工本身的自我构念也会调节邮件格式违背对个体感知和商业决策的影响。具体说来,依赖型自我构念高的个体对归纳式请求邮件会有更积极的反映,而独立型自我构念高的个体则对演绎式请求邮件表现更积极。

为验证这些假设,研究一选取了一家在中美都有分部门的五百强跨国企业,调查了企业的中美员工共113名。研究者让员工们面对一封模拟的商业请求邮件(分为演绎式和归纳式两种,每人只会面对一种类型),在认真读完后用量表对自身的情绪激怒程度和合作意愿进行报告,并测量了每个人的独立型和依赖型自我构念水平。归纳式请求邮件包含了寒暄问候语句,并将原因置于请求之前,其余都与演绎式邮件相同。

研究结果表明,美国人相对中国人,独立型自我构念的平均水平更高,而依赖型自我构念水平较低,印证了假设,但更多的差异则存在于文化内个体间。在对邮件的反应上,中国员工更乐意与习惯的归纳式邮件的发件者进行合作,但激怒水平并无显著差别。而有趣的是,美国员工在面对归纳式邮件时虽然激怒水平明显更高,却并未显著影响其与对方的合作意愿。在调节作用的检验上,自我构念仅在激怒水平作为因变量时调节作用显著。

中美员工对两种邮件态度上的差异也反映了,与其他文化相比,美国人并不特别重视在商业洽谈前和对方建立关系,他们的合作意愿更基于邮件的内容本身而非展示的方式。中国人则虽然在两种情况下激怒水平相当(而且平均水平高于美国员工),却会因为邮件内容、格式上的问题影响合作意愿,在合作前需要与对方建立稳固的关系。

由于研究一将是否包含寒暄客套用语和原因、请求的次序差异两种违背情况糅合在了一起,为具体研究两种违背方式的各自影响,研究者又设计了研究二,采取2X2设计,进一步拆解了两种违背情况。并改进了合作意愿的测量问卷,更侧重于对具体合作行为的测量。此外,研究二的员工样本也更大且涵盖面更广(来自不同行业的204名中美员工)。

研究二的结果表明,寒暄客套用语和归纳式结构各自都对中国员工的合作意愿有积极影响,但两者结合后则无显著效果。而对美国人来说,两者的违背都不会对合作意愿产生显著影响,与研究一的发现一致。加上自我构念后的交互作用则更为复杂,寒暄用语对高依赖型、低独立型的美国员工反而会增加合作意愿。但总体来说,美国员工的独立型自我构念水平仍然显著高于中国员工。

综上,这些研究都证实了中美在邮件写作习惯上的差异以及违背交流习惯后的不利影响,因而我们有必要了解相互间交流习俗的差异,以对方更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有效交流。但同时,这篇文章也展现了在文化内还存在更为复杂的个体差异,不是每个美国人都不喜欢寒暄问候。基于此,在了解国家整体的文化偏好之外,我们还需要根据交往的具体个体的喜好做出改变。比如,可以参考对方发来的邮件,看看他是否使用了寒暄用语,以及表述事情时结构次序上的偏好,模仿对方的格式来给他写邮件,减少犯错误的可能。

唧唧堂研究人简介:Sherry

点击“原文阅读”,查看 Sherry在唧唧堂所有论文推荐。

}

(原标题:对滴滴空有愤怒,因为习惯了“没得选”)

本文来源于Vista看天下,原文标题《 》

从5月的郑州空姐,到这次的乐清女孩,这两起乘坐时发生的命案再次让这家企业成为众矢之的。

滴滴最新的举措是这样的:在全国范围内暂时下线顺风车业务,将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客服副总裁黄金红免职。

然而这并未能平息公众的怒火,反而有很多网友都翻出了这位被免职的前高管在2015年接受的专访,使公众对滴滴价值观的质疑声更大了。

在黄洁莉之口可以看出,当年滴滴不仅对顺风车的前景充满期待,更是对它的社交属性寄予厚望。

“明年,我们很有信心让顺风车成为滴滴内部订单量、用户量最多的业务。”黄洁莉说,C2C的轻模式决定了滴滴顺风车会成长得很快,目前已经进入了300多个城市,而几乎不需要线下人员。

C2C的灵活、多变和海量需求等特性,也决定了滴滴顺风车不会追求确定性和效率,而是追求“独特的体验、有趣和便宜”。这也正是滴滴顺风车在宣传上强调社交、“遇见美好”的原因。(来源:网易科技频道)

在当时这个理想的蓝图中,顺风车可以让司机和乘客用来获得好的社交体验,让私家车成为“一个半公开、半私密的社交空间”。这样的场景,被黄洁莉形容为“非常有未来感、非常sexy”。

这样的主打方向,和一直以来人们对顺风车“十分鼓励异性交往”的宣传定位是相符的。

早在5月郑州空姐遭顺风车司机杀害时,就有一波对这种营销策略的声讨:乘客坐车想要的是基于安全基础上的共享经济,可是滴滴顺风车的运营却透着一股让人失去安全感的暧昧气息。

顺风车司机曾经能随意给乘客贴标签↓

在滴滴一次次传递的信息中,顺风车仿佛就是用来发生两性关系的。

弱化了司机与乘客之间的交易关系,更注重暗示两人迟早要发生点啥。

甚至在七夕节的宣传中,直接明示顺风车车主和乘客是约会的情人关系。

在命案之后再看看这些宣传语,只觉得十分刺眼。

滴滴真正的错误不在于想为顺风车植入社交场景――这是业务在政策收紧后,滴滴在商业上必须要做的尝试,但错就错在他们至今都没让能力匹配上野心。

有偿搭乘陌生人的顺风车,这首先是一桩交易。可是在滴滴方面,两次悲剧都反映出他们在司机准入的审核、对投诉举报的处罚、紧急事件的应对机制上都有巨大漏洞。

这些都做不好的时候,却只一心妄想着人人都能上演顺风车爱情故事而自己不必为此负责,这么大的一个公司未免对人性显得太过天真,或者说,揣着明白装糊涂。

说来讽刺, 黄洁莉和滴滴公司在3年前对社交场景的痴迷,其实领先于互联网行业对此的判断和追逐。你甚至不得不承认他们在这件事上是有“远见”的。

如今,“社交”二字就像中国互联网企业头上的一道紧箍咒,逼着它们纷纷做出了令用户费解的动作。

闹出动静最大的,当属2016年11月的。

支付宝想做社交和微信抗衡,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当时他们上线了旨在用户分享生活的“圈子”功能,却因为规则的设置太有导向性而被骂惨――

“女大学生”、“白领日记”圈子都只有相对应的人群才能发布动态。动态所有人都能看到、点赞和打赏,但只有芝麻信用积分高于750的人才能评论。

没用多久,圈子里的图片就开始在色情的边缘试探,以“芝麻信用积分”这个和财富挂钩的东西为社交准入标准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这个功能上线没多久就被挖掘出了它最下流的一面。

很快,支付宝圈子功能在一片骂声中悄然下线。

然而,这并不能阻止各种互联网企业都想在社交功能上分一杯羹的野心。许多APP痴迷开发社交功能,路似乎越走越偏。

有些对用户造成的影响还不算很大,只是让人觉得奇怪而已。

比如某女性向APP,选择它的人是为了这些功能↓↓↓

但是它总是鼓励你家长里短、闺房秘事都拿出来和人聊一聊、晒一晒,不喜欢的人自然就会觉得这功能十分冗杂。

某天气APP,自从开发出用户分享“天气实景”的功能后,就愈发像个摄影社区。

你可以看上传自己拍的照片,也可以看别人拍的照片,可以点赞、评论,还可以关注别人……恍然间已经忘了自己下载这个APP是为了看天气而已。

这些冗杂的社交功能,顶多是让不喜欢它的用户觉得麻烦罢了。但更让人烦恼的是,或许有些APP对社交功能的追逐正在轻视用户的隐私和安全。

有时,突如其来的社交邀请会让用户觉得很受冒犯――用户只是想要P张照片而已,APP却自作主张地给你推送和异性的配对邀请,和滴滴顺风车那种鼓励你与陌生异性社交的策略不谋而合。

这种上赶着催你社交的运营方式,有时甚至让用户觉得自己的隐私被侵犯。

之前,某航空行程APP曾被吐槽竟然能看到和自己坐同一班飞机的乘客,彼此之间能在一个虚拟机舱中聊天,甚至还能点开其他乘客查看他们的个人信息。

在乘客的个人页面,能清清楚楚地看到一个人各种有关居住地、星座、飞行偏好的标签,以及能显示他去过哪里、常去哪里的飞行热力图,甚至还可以发起私聊。

这擅自开发的社交功能激怒了用户――我们只是同坐一班飞机而已,APP有权把我的个人信息公开给别人、让他们能有渠道和我联系吗?

还有的APP,已经在被放纵的社交氛围中变了味。

在上文提到的同一个天气APP中,它的所谓社交范围已经不止于分享同城天气实景照片,还会莫名其妙地给人推荐这些跟天气毫无关系的社交内容。

下面的有些评论更是不堪入目,这使用体验只会让人疑惑它到底有没有尊重用户打开这个APP的意图。

这有点让人啼笑皆非:曾经打色情擦边球的社交APP如今拼了命地转型求生,这些各有本业的互联网企业却痴迷社交,只怕把握不好度又会走到危险的老路上。

不过要承认的一点是,对于这些APP的商业运作来说,他们投奔社交是存在合理性的。

在运营者眼中,社交功能意味着用户的黏性、增加打开APP的频次,意味着将分散的用户联结起来后带来更多的潜在用户,更意味着内容的传播和转化率。

在这之后,这些公司会在创收渠道的宽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拓展。有利可图是他们不得不一窝蜂涌向社交功能的本质。

前文提到的那些执着于社交的APP,有的的确是在面临困境后,选择拓展社交功能来自救。在商业逻辑上,工具型APP向社交领域拓展,是非常正常的选择。

当然,当一个企业的社交版图建立在不尊重用户诉求和隐私基础上,身为消费者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一般结局会是两种:

1、不再用这个软件,选择同类中的其他产品

2、反正自己也不用到它的新功能,就当它不存在好了,还是接着用原来的软件

然而事实上,做到2比做到1要容易得多。

市面上被广泛认可、并开始在营收手段上动歪脑筋的产品,往往都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形成了一定的用户黏性。投奔可能在主业上并不如它的竞争对手,对消费者来说是件成本很大的事。

滴滴的后续不也是一样的吗――在三个月前顺风车司机杀害空姐的事件后,很多人虽然心里害怕,但只是从放心地使用滴滴变成了心惊胆战地使用滴滴。

大家虽然反感滴滴的运营策略,愤怒于它的失职和不作为,可是选择的应对方法却是:顺风车不安全,那我就只打快车和专车吧。

恶性事件后,很多用户没有抛弃滴滴,无视也默认了顺风车业务上漏洞的存在,直到恶性事件再一次爆发。

该被责怪的不是消费者,而是这背后的另一个问题:

当中国的消费者和用户面对企业的野蛮生长,和被放纵的监管失位,我们真的有的选吗?

滴滴的“屡教不改”,底气究竟从哪来?从事实上构成的市场垄断来。

很多人应该还记得当年滴滴和快的的“烧钱”大战,血拼的两家真金白银地砸出了一段个位数就能打车的日子;2014年uber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网约车一度三足鼎立,直到滴滴背后坐拥强大的资本力量,收购了这两大竞争对手笑到最后。

截止到2017年第二季度的数据显示,滴滴在网约车市场一家独大,份额超过90%。

如今对于消费者来说,无论是习惯、便利还是资源的优势,依赖滴滴而非市场上其他竞争对手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正是这种垄断式的优势,使滴滴缺乏完善产品的动力和自我更新的机制。

直到近日我们才得知,原来北京市海淀法院网曾在今年5月就发文《滴滴出行车主犯罪情况披露》,陈述了近三年滴滴平台(多为顺风车)所衍生的刑事案件数量,远高于公众所知悉的程度,其中包括暴力、猥亵等案件。其结果多为与被害人取得谅解、犯罪者被判刑及赔偿。

如果不是无法挽回的悲剧发生并引起了轰动,引得人们深挖,以前这些已经暴露了安全隐患的根本很难为人所知,而滴滴还将以行业巨头的身份维持“出事再补”的现状。

当外力也难以督促它做出改变的时候,才最令普通消费者害怕。

据第一财经最新报道,2016年8月滴滴收购Uber,商务部对此进行反垄断调查,并约谈滴滴。然而两年后,两年时间过去,反垄断调查依然没有一个结果。

这些年来,滴滴也没少因为各种问题被各地的政府部门约谈过,可是切实的效果呢?

单拿顺风车这一个业务来说,从5月到现在,滴滴的止步不前就已经够让人心寒。这也让人质疑,“引起负面影响-约谈-整改”的模式到底能不能有效地落实监管工作?傲慢而懒惰的市场巨人,就只能靠力量最微弱的用户自觉离开才能倒逼出改变吗?

这听上去更荒唐了:一个企业的自我完善,决不能唯一的手段就是靠用户彻底失望后的抛弃。至少从消费者有意见开始,就应该有所行动。

不过,如果消费者的意见有用,很多事早就不该发展成后来这样了。

滴滴被人诟病的两性暧昧式宣传,其实早在2013年就有过类似的问题:在他们投放的广告中,出现了富有低俗联想意味的内容,招来一片谴责声。

面对企业那些越界的、令人受到冒犯的行为,普通消费者的一个“不喜欢”,是否能起到任何作用?

这个问题不只针对五年前的低俗广告,也不只针对滴滴。放眼望去,如今社会上有多少大企业也是一样,骂没少挨,但依然在依靠自己巨大的体量赚钱。

它们底气十足,完全可以拿所有人只当是大数据中的一小部分,而非契约那一头需要被尊重的消费者。

它们做错了事不会面临真正能有威慑力的惩罚措施,呼吁已久的外部监管又总是落实不到痛处。

当没有人想要撼动这些大企业的霸权,我们又如何指望消费者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去维护基本的权利?那成本高得超乎想象。

在这种环境里,想做一个清醒的消费者真的很难。

点击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本文来源:华尔街见闻 责任编辑:王宏贵_NF7326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样做事才能有效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