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人工耳蜗和人工耳蜗的声音感知一样吗

什么是双模式简单来说,双模式就是一侧人工耳蜗,另一侧助听器,双侧同时佩戴不同听力辅助设备的方式。这种模式是特别针对单侧人工耳蜗术后用户而言的,在现在双侧人工耳蜗尚未大规模普及的情况下,双模式几乎是最好的选择。小知识:什么是声刺激?什么是电刺激?

助听器——声刺激:助听器是一种具有声输出控制、音调、音量可调的声音放大装置。也就是说助听器补偿听力是声刺激。人工耳蜗——电刺激:人工耳蜗的原理是,当声波由麦克风进入后,声音处理器把声音转化为数字信号。经过电子编码的信号由头件上的线圈透过皮肤传入植入体。植入体将数字信号还原为电信号传送至电极,电极刺激听觉神经。把信号传送到大脑进行处理并感知声音,产生听觉。也就是说人工耳蜗补偿听力是电刺激的结果。双模式—就是把以上两种方式综合起来,一侧耳朵声刺激,一侧耳朵电刺激。双模式示意图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人工耳蜗术后,很多家庭都抛弃了助听器,认为既然做了人工耳蜗就不需要助听器了,这种观点有可能是误认为人工耳蜗比助听器高一级,或是认为助听器完全补偿不到听力损失。这种观点现在被认为是错误的,当然,助听器是否能补偿到一部分听力,这要由听力测试评估决定。但是很多研究表明,即使在极重度听力损失的情况下,助听器是可以补偿到一部分,虽然是很小的一部分,但也有可能是人工耳蜗所不能及之处,特别是低频部分。在这些研究成果下,双模式应运而生。双模式的优势既然双模式这么好,那么双模式有什么优势呢,大致有以下这么几条优势。1、噪音环境下提升言语识别率,强化音乐感知在噪音环境下,双侧同时使用助听设备(无论是人工耳蜗还是助听器),言语识别率都会比单侧使用人工耳蜗的效率要高,聆听到的声音也会更加贴近于自然。同时,双模式可以强化使用者对音乐的感知。2、声源定位有人认为双模式可以清晰判断声音来源,避免潜在安全隐患。但是爱耳君认为这个功能可能不是很明显,因为双侧声音的刺激方式不同,声音补偿程度不同,能不能清晰判断声音来源,还需要综合看两种设备的听觉效果。3、刺激听神经发育,建立听觉经验和初步的聆听习惯现在国内儿童进行的人工耳蜗手术多为单侧,有人是希望“留着一只耳朵”等待新技术,有人是经济原因暂时拿不出双侧耳蜗的钱,无论是哪种原因,双模式都可以同时刺激听觉神经发育,建立听觉经验和初步的聆听习惯。干过农活的人都知道,如果一个胳膊老不用,等有一天再用的时候就会生疏,甚至抬也抬不起来。耳朵也是一样,如果我们只做了一侧耳蜗,另一侧就不管了,没有声音的刺激,时间长了听神经也“枯萎”,等到那个时候即使我们有钱了,也有很好的技术了,但是我们的那一只被“遗弃”多年的耳朵,已经“干涸”了。4、术后空窗期术后空窗期是爱耳君自己的词汇,我们知道儿童人工耳蜗术后开机到能够理解并表达声音是有一段时间的,这个时间爱耳君称为术后空窗期,这个时间的长短每个人都不一样,短的三个月,长的甚至超过一年,这个时间我们通过人工耳蜗听得还不是很好(通常情况下,儿童要经过几次调机后才能达到最佳聆听效果),那么这个时间我们就需要助听器来协助补偿听力,避免在空窗期内错失言语康复时间。有句话叫“时间就是生命”,在听力学行业里,有句话叫“时间就是未来”,在孩子学习语言这段时间里,每一分钟每一秒都是奢侈的,因为一旦失去,我们今后的言语康复就要付出十倍二十倍乃至三十倍的代价。在这个时间段内,我们当然希望孩子得到最好、最适合、最全面的设备来辅助他的言语发育。当然,这些只是其中一部分,欢迎大家在评论里补充。我们为什么坚持双侧听觉我们每个人都有两只耳朵,就像音响的左右声道一样,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听觉系统,有助于声音的定位。例如,当我们左侧有声音时,会首先传入左耳,再传入右耳,而且左耳听到的声音要比右耳大(因为声音传递到右耳的过程中头部起了阻碍作用),但是大脑仍然能够从细微的差别中辨别从而定位声音。但是单侧听觉的孩子只有一侧拥有听力,无法辨别头部的阻碍作用产生的细微差别。大脑就不能明确的辨别从而定位声音了。另外,双侧听觉有利于提高噪声环境下的言语识别率,也就是嘈杂的环境下听清别人在说什么的能力。试想一下,在一个30多人的教室,能听清教室最前端的老师讲课,对于学生是多么的重要。因而,对听损儿童而言,听清并听懂声音、定位声音,拥有双侧听觉也尤为重要。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助听器与人工耳蜗到底一样不一样呢?今天写这个话题说实话心里是挺不好受的,我们做听力言语语言康复的普及工作已经有十几年了,且不说前些年听力医学不发到导致知识普及不好,就说我们近十年来的努力结果就是很伤心的,因为十几年前的一些愚昧说法还在影响着新一代听障儿童家长的思维、影响着他们的选择、更影响着孩子们的康复效果,甚至还影响着听力、康复从业着的康复思维,这对孩子的康复效果负影响更大。
     那么都有哪些愚昧的说法还在延续呢?我们总结总结如下:
1,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听到的声音不一样。助听器听到的是自然声;人工耳蜗听到的是电子信号、是机器人的声音。
2,助听器低频补偿的好,因此使用助听器的孩子有音调四声,而人工耳蜗对高频补偿的好,所以人工耳蜗的孩子音调四声都不好。
3,助听器够用就不要做人工耳蜗,听力损失90分贝以上才需要做人工耳蜗。
4,人工耳蜗维护费用太高,使用助听器成本低。
5,人工耳蜗是开颅手术,会对孩子智力和体质产生破坏性影响。
6,有个孩子100分贝使用助听器康复的也“挺好”
7,有助听器经历的孩子人工耳蜗术后更容易康复
8,助听器康复训练方法与人工耳蜗的康复训练方法不一样。
以上等等说法在我刚成为听障儿童家长的时候就是争论的话题,3388既被冠以过助听器代表,也被称为过人工耳蜗的托儿。总之到2018年的今天,无论在听力医疗康复行业,还是听障儿童家长圈子里助听器和人工耳蜗还是分为两派争来争去,新家长依然在提着我们十几年前的问题在懵圈。那么今天我就从全面康复-医学康复的角度,结合行业江湖说一说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同与不同。
    首先,从听力医学康复角度讲,助听器和人工耳蜗都是听力辅具,是解决听力损失患者听不到、听不清的工具,这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人工耳蜗是要经手术室医疗植入器械,行业准入门槛非常高,而助听器是外配辅助器械,执业要求较低。
其次,在人工耳蜗圈子以掌握听觉生理、心理的医师为主要人群。助听器圈子则以医疗技师为主。从职责上区分,医师可以从事诊疗活动,而技师仅能提供技术支持,也就是辅助医师的工作。这里大家就都可以清楚了,关于听力损失的病因、程度、结构、类型诊断,以及采取那种听力解决工具需要由听力医师做出,而听力技师则负责为医师诊断提供必要数据,并完成相关听力解决工作,如助听器验配和人工耳蜗调试。
 再是,从医学康复角度出发,制定听力解决方案必须建立在听觉心理学的基础上,而不是个人感情或经济因素。在听觉心理学的听觉机制中,我们听觉器官外耳负责的是收集声音、中耳负责放大声音、内耳负责转化声音、听觉神经中枢负责处理的作用。声音通过外耳、中耳、内耳听的运动,到大脑,察知、识别、分辩、理解的是经过编码的电信号,因此我们是使用大脑来听声音。
那么就破解了第一个谬论,助听器与人工耳蜗的声音不存在哪个自然的争论。使用那种工具取决于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取决于哪种辅助工具在声音的收集、传输、解编码过程中信号到大脑的完整程度。也就是说听力损失整体或某一频率太过严重,超过助听器使用范围的患者强制使用助听器,其听到的声音不可能比人工耳蜗自然。从听觉机制的角度看我们大脑识别的是电信号,所谓机器人语言也是模仿人类的电信号,而我们印象里的所谓机器人的声音则是智能模仿技术未成熟的结果,当然也与该机器人设计师使用的音响技术有关。与人工耳蜗是什么声音完全没有关系。(当今人工智能已经可以模仿具体某一个人的声音)
 第二,还是在全面康复-医学康复范畴内,我们需要知道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工作原理和机制,助听器是对具体损失的各个频率进行针对性的补偿,放大声音用以推动残余的听毛细胞来感知声波,再延听觉神经中枢上传到大脑。而人工耳蜗是绕过听毛细胞,将收集的声音模拟为健康听毛细胞转化的电信号直接听觉神经中枢。因此在这里我们发现,虽然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工作原理不同,但最后我们感知声音的工作机制却是相同的。因此在听力解决方案制定正确的前提下,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听到的是一样的。
 之所以有人说助听器四声好,人工耳蜗四声不好,是因为他们对我们人类感知声音的机制不了解,从感音神经性耳聋高频损失大低频损失小的特征讲,助听器确实能够覆盖大部分的中低频损失,同时他们又按照助听器补偿的原理去理解人工耳蜗,认为短电极的人工耳蜗只植进50%耳蜗位置,覆盖不到耳蜗的低频区,所以认为人工耳蜗对高频解决的好,对低频则解决不好。殊不知这个思路完全违背了人工耳蜗不依靠听毛细胞的工作原理。而对于听力损失患者而言,无论是低频区的音调四声、还是高频区的清晰度都是不可或缺的信号。
   第三,助听器够用就不要做人工耳蜗?请问诸位家长以及行业内人员扪心自问一下:什么叫“够用”?“够用”是可以量化的标准吗?
   显而易见“够用”肯定不是量化标准,“够用”在中文语境下是满足基本要求的意思。而什么是基本要求?我们各自的基本要求是否一致呢?
 在早年听力解决技术不发达的年代,听障儿童康复的目标是“能听能说”到今天的要求“会听会说”,从一个动词的能-能够到形容词的会,其间对“够用”的理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随着近年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职业也发生着快速变化,“够用”的基线必然随之提高。那么在当下对够用的理解至少是能够提供给孩子康复至“会听会说”的基础条件。
    再就是“够用”在各自的家庭、文化、经济情况下依然有着不同的理解,比如今日的中国,高中或高职毕业或许可以满足社会生存的需要,但能够支持获得较好物质生活需要吗?这又显然是不够的。这样“够用”的含义又发生了变化。请问诸位看官,你心理的“够用”是什么样的基线?
   听力损失90分贝以上才需要做人工耳蜗?这是一个中国听障儿童家长非常迷信的一个所谓官方标准,但谁又知道这一标准出台背后的故事呢?
 不多讲,只敬请诸位思考一个奇葩现象:在中国大陆任何一位医生为一个听损90分贝以下的患者实施工耳蜗手术都要被骂黑心无良,但每一位家长都特别羡慕欧美国家70分贝就提供政府资助人工耳蜗手术的政策,难道我们家长的都患了精神分裂了吗?还是我们中国大陆的助听器业内人士都特有良心?助听器验配技术都比他们的祖师爷厉害?(目前中国大陆助听器销售完全被欧美品牌垄断)恐怕这里只有不可言表的业内平衡需要。
 第四,当下因为助听器行业的管理无序,经销商之间的相互攻击和恶意折扣销售,导致助听器的实际售价一直在飚升,以20年计,3-4年换一对儿助听器约为5万(中档价)X4次=20万,伴随调机产生的调机费和路费更是高于人工耳蜗。但重要的并不是在此,依然是听力解决方案的正确性决定了你花费的多少。请手里有闲置助听器的家长哭一会儿。
 第五,首先人工耳蜗是颅外手术并非开颅,手术过程中根本接触不到大脑,这是听力学基本常识,任何一个所谓听力师与您这样讲的话,您就可以删除他好友了。目前为止我们未看到有哪个人工耳蜗孩子因为手术导致智力和体质受影响,但我们有大量的康复案例可以证明被错误使用助听器孩子智商发展受到影响,更有大量的事实证明在受“保护残余听力尽量不做耳蜗”思维影响下,家长对孩子极端保护导致孩子体质体能低下的案例。
   第六,有个孩子100分贝使用助听器康复的也“挺好”?
      是真的吗?我们相信有奇迹,也相信有人能够创造奇迹。但作为一名听障儿童家长必须清醒的意识到,你是不是那个会被奇迹惠顾的人,或者,你是不是那个可以创造奇迹的人?因为我们即使相信这个案例是真的,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他必定是孤案,必定是小于1%的案例,否则科学家何必研究人工耳蜗?
     再就是这个“挺好”与“够用”一样都不是量化标准,与“够用”一样受语境变化而变化。受生活需要变化而变化。
 第七,有助听器经历的孩子比没有助听器经历的孩子好康复?这是建立在语后聋孩子康复基础上获得的经验之谈,对应的是术前曾经获得良好助听器补偿的情况。作为家长的您,务必需要知道这些经验之谈的出处。还要记得在教育上一张白纸一定要比污纸好带。人的大脑有整合能力不假,但您一定还要知道屏蔽也是大脑整合能力的一种,对于不良声音信息的屏蔽惯性将极大的影响人工耳蜗术后大脑接受信号的速度。再就是康复老师都愿意带没有不良助听器经验的孩子。
   第八,文章读到这里,聪明的家长应该早就有答案了,既然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工作原理虽然不同,但都没有脱离人的听觉系统感知声音的机制,因此在听力解决方案正确的基础下,助听器与人工耳蜗让孩子听到的并没有什么不同,那么康复训练还有什么不同吗?
    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同与不同都在这里,见仁见智,只要你认真学习就不会被忽悠,听谁的信谁的?只有用知识武装好自己才能够辨识。
因为一样的遭遇,所以我们站在一起. 因为一样的孩子,所以我们的生活充满挑战. 因为有你们的爱.所以有了这个家!
}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提示该问题下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助听器与人工耳蜗同属于听力康复设备。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可以称作助听设备,都是通过特殊的电子线路,将外界的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再转化为人体可接受的声音信号。 不同之处在于,助听器是一种放大器,可以将外界信号充分放大后,传入听力障碍者的耳道内,通过中耳,再传入内耳听觉感受器,从而使听力障碍者能够听到这种“放大”了的声音。助听器适合于轻度至重度听力损失的患者。但由于助听器的种类、品质的不同,对声音信号的放大效果也不同,即对声音信号的“保真性”不同。听力障碍者听起来的感受会有差别。 人工耳蜗适合于极重度的听力障碍者,即应用助听器不能起到任何帮助的人。人工耳蜗分为外部装置和植入体内的装置两部分。外部装置分为言语处理器,方向性麦克风和传送装置,植入装置包括电极系列和接受刺激装置。植入体内的装置可以绕过受损的耳蜗,直接刺激听神经,使患者重获听力。 无论是配戴助听器还是植入人工耳蜗,都要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期。尤其是人工耳蜗,与健全人体耳蜗结构的精细度相差很大,所以感受到的声音与自然的声音会有一些差异。要经过很长时间,语后聋者要经过几个月的康复训练,而语前聋者(小儿)则要经过2-3年的语言康复,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人工耳蜗是电信号,助听器是声信号

人工耳蜗是听力极重度损失,助听器补偿不了就得装人工耳蜗,助听器是配戴在耳朵上或耳道里,耳蜗需要手术有风险

1.助听器适合轻中度听力损失人群,采用简单的电声放大原理,要求患者有一定的残余听力;当听力损失达到重度以上时,助听器放大的声音将无法满足听声需求。2.人工耳蜗适合重度至极度感音神经性聋人群,能够绕过坏死的毛细胞,直接刺激听神经引起大脑的听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助听器人工耳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