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估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果是否为动脉血及结果可靠性?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到电脑

}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动脉血气分析已普遍应用于临床。动脉血气分析是检测血中参与气体交换及与呼吸有关的氧和二氧化碳,是临床上判断急性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的慢性呼吸衰竭、酸碱失衡类型疾病救治中最常用、最可靠的重要指标,对指导氧疗、机械通气调节参数等均有重要的意义。这就对血气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血气分析对分析前标本的误差很敏感。所以,如何快速、正确、高效的采集动脉血气标本,使标本的误差降到最低,是保证动脉血气结果准确性的重要保证。
  1.1患者情绪因素 刘清萍[1]分析误差原因中患者情绪的因素,过度的呼吸或屏气都会影响血气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如恐惧、疼痛、呼吸急促等,均可使肺泡通气量增加,从而pH升高、PaO2增加,PaCO2减少;反之,则患者的pH、PaO2下降,PaCO2增高。
  1.2患者体温的影响 患者的体温会影响pH、PaCO2、PaO2测定值。患者体温>37℃,每增加1℃,PaO2将增加7.2%,PaCO2增加4.4%,pH降低0.015。体温  1.3采血注射器针 采血器材中塑料注射器和玻璃注射器均可使用,但是塑料注射器中空气不易排除,采集的标本可靠性不稳定,抽血后存放15 min,其二氧化碳分压开始下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2]。
  1.4抗凝剂 在血气分析中常使用液体肝素作为抗凝剂。肝素浓度是准确分析血气结果的核心保证,肝素用量过多可造成稀释性误差,使pH、PaO2值偏低、PaCO2 值偏高,出现假性低碳酸血症。但是肝素量过少,便起不到抗凝的作用。
  1.5治疗因素 吸氧及吸氧浓度对PaO2有直接的影响。临床上应用含脂肪乳剂的血标本会严重干扰血气电解质测定,影响仪器测定的准确性[3]。
  1.6采血部位 因为采血的动脉,当机体患病时,如误采为静脉血,因各种代谢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动脉血与静脉血的pH值就有明显的差异。
  1.7血标本中混入气泡以及与空气接触的影响 采血后注射器中混入气泡或者采血后标本与空气接触都会影响血气的pH、PaCO2、PaO2的检测结果,特别是PaO2值。一旦血标本与空气接触或血标本中混入空气,大气中O2会从高压的空气中进入血液,造成血液PaO2高的误差;CO2又会从高压的血液弥散到大气中,使血液PaCO2测出结果偏低。大于标本l0%的空气气泡会明显影响PaO2值。如果将血液与气泡震动揉搓就会改变样本中原来的PaCO2、PaO2值。
  1.8标本的存放时间和温度 标本存放时间和温度对血气结果有一定影响。在同一温度下,随标本搁置时间延长,pH、PaO2 逐渐下降, PaCO2逐渐上升。在相同时间下,温度越高,细胞代谢越活跃,结果变化越大[4],故临床采集完血液标本应立即送检。25℃环境温度下,标本应在20 min内完成测定,在冷藏室(4℃左右)存放标本最好不超过1 h。
  1.9标本混匀程度 与其他抗凝标本一样,不充分的混匀会增加凝血的发生,从而影响血色素和血细胞压积结果的准确性。
  2.1采血前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 让患者处于安静状态,采血时尽量减少患者痛苦,使其在情绪稳定状态下进行,如果不是卧床患者最好在采样前让患者卧床休息3~5 min。应用5号小针头采血,可减轻患者疼痛感。袁艳萍认为采血前用利多卡因湿敷采血部位10 min后再采血,可减少因患者疼痛影响对血气结果的准确性[2]。
  2.2必须在化验单上注明患者的实际体温 实验室测定时即可应用仪器中的温度校正按钮,校正到患者的实际温度,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2.3肝素抗凝剂的浓度与血液标本的比例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国际生化联合会(IFCC)推荐血气标本中肝素的最终浓度为50 U/mL。宣翠香、耿丽琼等[5]认为临床上有便携式血气分析仪的病区可以在患者床边直接为患者动脉采血进行血气分析检测。尤其对消化道出血、DIC、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适用。
  2.4采血前,应停止吸氧30 min 如果病情不允许,采血时应记录给氧浓度。当改变吸氧浓度时,要经过15 min以上的稳定时间再采血。同样,机械通气患者采血前30 min,呼吸机设置应保持不变。对于使用一些碱性药物的患者采血应在患者用药前30 min进行。
  2.5穿刺部位的选择 选择没有输液的动脉及容易穿刺的动脉。一般选择桡动脉,因为此处动脉固定,易暴露,不受体位和操作地点的限制;其次选择股动脉和肱动脉,患者容易接受,且成功率高,不易误入静脉或误刺深层神经。
  2.6理想的血气标本,其空气气泡应  3讨论
  动脉血气分析是评价患者呼吸、氧化及酸碱度平衡状态的最可靠指标和依据。在危重患者的抢救和监护中,血气分析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临床监测指标。标本采集的成功率及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对临床诊断、治疗、抢救以及低氧血症的判断、指导氧气治疗和机械通气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血气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结果误差,故在采集血气标本时应予重视采血质量,为临床救治工作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
  [1]刘清萍,李俊芳.动脉血气标本采集误差原因及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05,2(11):247/
  [2]索慧君.血气分析标本采集的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07,11(9).
  [3]宣翠香,耿丽琼,李玲.非肝素化注射器采集动脉血气分析的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1)
  [4]金利萍,戈道水,许茂莲.足背动脉穿刺法在新生儿采血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72-173.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

  动脉血气分析三步法

  简单地讲,三步法包括:第一步,病人是否存在酸或碱中毒?第二步,酸/碱中毒是呼吸性还是代谢性?第三步,如果是呼吸性酸/碱中毒,是单纯呼吸因素,还是存在代谢成分?

  第一步,看PH值,正常值为7.4±0.05。PH≤7.35为酸中毒,PH≥7.45为碱中毒。

  第二步,看PH值和PCO2改变的方向。同向改变(PCO2增加,PH值也升高,反之亦然)为代谢性,异向改变为呼吸性。

  第三步,如果是呼吸性的,再看PH值和PCO2改变的比例。正常PCO2为40±5mmHg,单纯呼吸性酸/碱中毒,PCO2每改变10mmHg,则PH值反方向改变0.08±0.02。

  如果不符合这一比例,表明还存在第二种因素,即代谢因素。这时,第三步就应比较理论上的PH值与实际PH值,如果实际PH值低于理论PH值,说明同时存在有代谢性酸中毒,反之,如果实际PH值高于理论PH值,则说明同时有代谢性碱中毒。需注意,根据公式推算出来的PH值,可以有±0.02的波动。

  第一步,PH值大于7.45,提示为碱中毒。

  第二步,PCO2和PH值异向改变,表明为呼吸性。

  第三步,PCO2降低20mmHg,PH值应升高2×0.08(±0.02)即为7.56±0.02,与实际PH值相符,因此该病人为单纯性呼吸性碱中毒。

  结论:此病人为单纯性呼吸性碱中毒。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